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3课《火把节之歌》课件 苏教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通过搜集相关的彝家火把节的图像资料,感受 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感受彝族特有的民族 风情。(重点)
3. 赞扬彝族人民勇于战胜恶势力,战胜灾难的勇 敢坚强、不屈不挠的优良美德。(难点)
来自《点拨》
王充闾,笔名汪聪,1935年2月5日出生于辽宁盘 锦。中国作协委员。
其作品《柳荫絮语》获1989年辽宁省文学创作“ 丰收奖”一等奖; 散文《长岛诗踪》、《情满菊花 岛》分别获1991年“五彩城”全国散文大赛一等奖、 1993年人民日报“中国匹克” 杯精短散文征文一等 奖;散文集《春宽梦窄》1997年获东北三省作协联合 举办的“东北文学奖”一等奖,1998年获全国“鲁迅 文学奖”优秀散文作品奖。
态度。
彝族的审美观念对于美化社会风貌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告诉
我们平时要注重品德修养以及善待长辈,这样有利于发扬我
国的传统美德。
示例:
做一个美少年
落后就要挨打,这是经过历史证明了的一条真理。作为
中国新一代的年轻人,作为有着最强生命力的中国少年,我
们应该怎么做,才能使我们的国家变得更加繁荣昌盛?我们
怎么做才能让我们的国家雄于地球,使我们的国土不再被人
来自《点拨》
本文是2006年作者发表于《人民日报海外版》 一篇记录彝家古老的祭火节的文章,是作者到凉山 采风时写的。
凤凰涅槃
来自《点拨》
凤凰涅槃一说出自郭沫若先生的同名作品,非中国 古代传说,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并无凤凰会浴火重生 的说法。郭沫若先生所作诗歌《凤凰涅槃》中的凤凰, 其实是指西方传说中的不死鸟(天方国古有神鸟名“菲 尼克司”,满五百岁后,集香木自焚,复从死灰中更生, 鲜美异常,不再死)。郭沫若以西方不死鸟的传说为素 材,通过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故事,表达了彻底埋葬 旧社会、争取祖国自由解放的思想和自己对自由、平等、 和谐的新社会的无限向往。
【答案】砍好蒿枝 、扎好火把 、 彩衣与头帕、 披毡和花包、 杀好鸡鸭 、宰好牛羊 、买来美酒和水果
部分来自《点拨》
4.第5段最后一句的插叙有什么作用? 【答案】此处可运用插叙作用分析法分析。 这里插叙火把节的来历,对课文内容进行补充,并 为下文具体描写火把节活动作铺垫。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品析第6—12自然段
5.第6段描写火把节的场面有什么作用? 【答案】 ①渲染了节日的热烈氛围; ②为下文表现彝族人民的精神作铺垫。
火把节是彝、白、纳西、基诺、拉祜等民族的古 老而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骚 声海内外,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不同的民族举 行火把节的 时间也不同,大多是在农历的六月二十四 日,主要活动有斗牛、斗羊、斗鸡、赛马、摔跤、歌 舞表演、选美等。在新时代,火把节被赋予了新的民 俗功能,产生了新 的形式。今天,我们一起来学这篇 课文,看看作者笔下的为把节是什么的。
11.按部就班: 按照一定的条理,遵循一定的程序。例句:学习科 学知识应该按部就班,循序渐进,不能一蹴而就。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 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自然的风格。
圈点要求
1.用双竖线划分文章层次。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
部分来自《典中点》
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答案】主要描写了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和彝家 火把节的来历。
部分来自《点拨》
1.本文的标题有什么作用? 【答案】 “火把节之歌”具有双重含义,既指火 把节上所唱的歌曲,又是对彝族人民淳朴的民风和 热烈奔放、充满活力的民族精神的歌颂。
阅读方法解密
部分来自《点拨》
标题含义分析法。 在中考现代文阅读中,考查理解标题的含义多以简答 题的形式出现,做此类题的技巧是抓住标题与主题的 关系。有的标题直接揭示主题,有的形象地暗示主题, 有的引导读者对主题进行深思。标题往往能传达出作 者的写作意图和思想感情。因此,标题除了表层含义 外,还有更深层的含义,即它的比喻义和象征义。
作者通过对火把节来历的介绍和对火把节壮观场 面的描写,揭示了火把节的精神内涵,热烈赞颂了彝 族人民的狂欢精神,表达了作者对彝族火把节的喜爱 和向往之情。
1.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语言富有表现力。 如“山在燃烧,水在燃烧,天空在燃烧”一句运用排比 和夸张,既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又很好地表现出火把节 之夜热烈、壮观的游行场面。“燃烧”一词尤其精当, 仿佛使读者看到了一幅大地在燃烧的图景,并使人感受 到彝族人民在火把节之夜所迸发出来的如火般的激情。 2.围绕中心选取材料。 本文选材广泛,既有对火把节来历的交代(第5段), 又有对彝族人民敬重火的生活习俗的介绍(第3段), 也有对火把节场面的描绘。但都能围绕中心:表现彝族 人民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9.第10段引用古诗句有什么作用? 【答案】引用元朝诗人文璋 甫的《火节》中的诗句,既 照应了文章标题“火把节之 歌”,又诗化了彝族人民的 民族精神。
部分来自《点拨》
部分来自《点拨》
10.第12段狂欢精神指什么?现代人的精神需求又指什么? 【答案】狂欢精神指欢乐、豪放、激情;现代人的 精神需求指平安、快乐、积极向上。
开篇点题,总领全文。(①②)
写火在彝族人民心目中的神圣
火 介绍火在彝族 地位(③④)
把 节 之 歌
人民心目中的 神圣地位、火 把节的来历及 火把节的活动。
交代火把节的来历(⑤) 介绍火把节活动之歌舞表演、 选美活动(⑥⑦) 揭示彝族人民的精神特质(⑧) 介绍火把节活动之游行、祝福
(⑨⑩)
揭示火把节的精神内涵。( ⑪ ⑫ )
重难点小结
部分来自《点拨》
火把节不仅表达着彝家人的淳朴善良,还象征着 彝家人勤劳勇敢的品质。这一部分不仅内容吸引人,写 法也很独特。作者采用了反复的写作手法,文中多次出 现“来吧,到我们大凉山来吧”这个句子,充分地表达 了彝家人的热情。
部分来自《点拨》
1.【难点探究】怎样理解《火把节之歌》中的“山在 燃烧,水在燃烧,天空在燃烧”?
13 火把节之歌
散 文
1. 学习目标
2. 作者简介
3. 背景透视
4. 相关资料
5. 检查预习
6. 听读课文
7. 整体感知
8. 句段品析 9. 疑难探究
10. 板书设计 11. 本课主旨
12. 本课突出艺术特色归纳
13. 拓展延伸 14. 教材习题讲解
15. 课后作业布置
1. 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描写的彝族火把节的 热烈场面,了解彝家火把节的来历。
7.第8段的最后一句属于什么表达方 式?有什么作用?
【答案】议论,揭示火把节所 蕴含的民族精神,表现出彝族 人民生命力的旺盛,表达了作 者对彝族人民的热情歌颂。
部分来自《点拨》
部分来自《点拨》
8.第9段引用歌词有什么作用? 【答案】引用歌词表达了彝族人民对幸福生活的祈 求和向往,也表现了火把节的象征意义。
部分来自《点拨》
2.第3段从哪几个方面表现火在彝族人民心目中的神圣 地位? 【答案】①年节祭品要一一在火上转三圈; ②严 禁人畜践踏与跨越火塘;③猎人、牧人常用的引火 绳,在家要挂在屋壁上方,用后只能用手压灭而不 许用唾沫淹灭。
部分来自《点拨》
3.为了欢度火把节,人们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做什么 准备呢?
侵占,使我们的同胞不再被人骂为东亚病夫?
周恩来总理从小立志,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们 应该以他为榜样,为祖国的美好未来奉献我们的辛劳和智 慧。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 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 地球。这是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里发出的呐喊,一个 国家只有年轻一代强盛,国才能强盛;只有年轻一代雄于 地球,国才能雄于地球。我们不正是朝阳、不正是八九点 钟的太阳吗?今天我们是祖国的希望,明天我们是祖国的 栋梁。让我们做一个振兴中华的美少年吧!
6.兴致勃勃: 形容兴趣很浓厚,情绪很高的样子。例句:全班 同学早就集合好,兴致勃勃地向春游地进发了。
7.全神贯注: 全副精神高度集中。例句: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 要全神贯注,全力以赴 。
8.攒聚:
部分来自《点拨》
紧紧地聚集在一起。
攒聚、聚集辨析:二者都有“聚在一起”的意思。
不同点:“攒聚”是指紧紧地聚集在一起。只能指
部分来自《点拨》
部分来自《点拨》
6.第7段中选美的标准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 【答案】 不能调换顺序。因为选美的标准是递进的关系,越 往后越显得重要。
阅读方法解密
部分来自《点拨》
内容能否调换顺序解题法。 解答该类试题的思路为:①概括各部分的内容; ②理清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并列关系、递进关 系、总分关系、时间关系、空间关系等),若调 换后,逻辑被打乱,则不能调换。
具体的人或物。如:沿江攒聚的怪石奇峰,千姿百
态。而“聚集”指集合,凑在一起。可以指人也可
以指物或精神。如:节假日,广场上聚集了很多人。
9.漫山遍野:
遍布山野,形容很多。例句:站在山上,向下望去,
漫山遍野都是红色的枫叶。
部分来自《点拨》
10.循规蹈矩: 原指遵守规矩。现多指拘泥于旧的准则,不敢稍做 变通。例句:他很老实,一向循规蹈矩,没有乱说 乱动的行为。
2.这一句与句1“人们仿佛置身于火的世界”相照 应。因为漫山遍野都是火把,所以把河水与天空都 映红了,因此作者说“水在燃烧,天空在燃烧”。 这组排比,渲染了火把节活动场面的壮大,为下文 揭示火把节的精神内涵作了铺垫。
三、彝族的审美观念注重外在美,身材容貌、穿着打扮、仪态丰
采;但更注重内在美,注重平时的道德品行以及对待长辈的
【答案】这里运用了排比、夸张的修辞手法,照应了 上文“人们仿佛置身于火的世界”,渲染了火把节活 动场面的壮大,为下文揭示火把节的精神内涵作了铺 垫。
部分来自《点拨》
2.【难点探究】本文充分展现了彝族的民俗风情,阅 读全文思考:全文体现了彝族人民怎样的精神世界?
【答案】本文充分展现了瑰丽多姿的彝族民俗风情 ,体现了彝族人民对火的敬畏,对英雄的崇拜,对 丰收的渴望,对美德的继承,对红红火火快乐生活 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积极追求。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 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中国少数民 族传统节日中,彝族火把节享有“中国民族风 情第一节”、“东方狂欢夜”的美誉。
一、 彝族的精神也正是火把节的狂欢精神,也就是欢乐, 豪放,激情。同时也是现代人的精神需求即平安, 快乐,积极向上。
二、 1.“登高四望”总领全句内容,说明下面所写都是 登高望到的具体情形。“漫山遍野”后写“到处都 有”,既是对“漫山遍野”的总结,也是为了强调 火把之多,突出了火把节场面的壮观。把一个个火 把连在一起比喻成“金龙”,既紧扣景象的特征, 又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人们的欢乐与激情。在“起伏 游动”后写“浩荡奔腾”,连用两个语义相近的词, 更好地突出了彝族火把节的狂欢气氛,声势浩大。
一 读一读字音
cuì yí tuò hāo 淬水 彝族 唾沫 蒿秆
qìng mì cuán pán 五道箐 寻觅 攒聚 涅槃

hè huó huò
和颜悦色 应和 和面 和稀泥
chāi chā chà cī 差役 差别 差劲 参差
部分来自《点拨》
二 写一写字形
吞shì( 噬 )qí dǎo( 祈祷 ) áo xiáng( 翱翔 )
部分来自《点拨》
三 记一记词义
部分来自《点拨》
1.淬水: 文中指将水泼在烧烫的石头上。
2.吞噬: 吞食。
3.祈祷: 一种宗教仪式,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的 愿望。
4.硕大无朋: 形容无比的大。例句:我们可以把整个地球想 象成一块硕大无朋的磁石。
部分来自《点拨》
5.德高望重: 指品德高尚,名望很大。例句:张爷爷知识渊博, 待人和气,可以说是德高望重的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