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理论下的教师主导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趣导疑导思导创
——建构主义理论下的教师主导作用
邓红菊
[论文提要]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能动建构的过程。
学习过程是学习者以自己已有的认识结构为基础,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是学生意义建构的促进者,起主导作用。
其作用的发挥应注意“四导”——导趣、导疑、导思、导创。
本文分别论述了教师如何受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四导作用。
关键词:导趣导疑导思导创教师主导作用建构主义
上个世纪50—60年代,皮亚杰最先提出了关于认识的建构主义观点。
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是受三个基本过程影响的:同化、顺化和平衡。
同化是指个体对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的过程,顺化是当个体遇到不能用原有图式来同化新的刺激时,就要对原有图式加以修改或重建,以适应环境。
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识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向另一种较高平衡状态发展,使认识呈螺旋式向上发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一定的情景),借助他人(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
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学习者以自己已有的认识结构为基础,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
意义建构是学习的目的,它要靠学生自觉、主动去完成,而教师和外界环境的作用都是为了帮助和促进学生意义建构。
从这样的角度分析,教师就应该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促进者、帮助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
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适应新世纪的要求,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才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本人认为要注意“四导”——导趣、导疑、导思、导创,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主体作用,把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与情感体验有机地结合起来。
一、导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激发学生兴趣是构成学习动机的心理成分,是推动学生探索知识并带有热烈情绪的一种意向和动力,同时也是促进和发展学生思维的一种催化剂。
教师导趣即教师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如实验激趣、语言激趣、故事激趣等,努力使学生感到相应的学习活动是有意义的,有趣的。
从而引发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自我探究的积极性,进一步获得学习和
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1、实验激趣。
实验教学是化学学科得天独厚的优势。
它对求知欲旺盛的学生具有极强的诱惑力。
它不仅加深学生对化学学科特点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也培养了他们动手、动脑、观察、想象思维的能力。
无机化学家游效曾院士回忆高中生活时说:“在一次酸碱滴定实验中,试管中所呈现的奇异色彩变化深深吸引了我,从此我对化学产生深厚的兴趣和迷恋。
”在教学中,仅完成课本中的演示实验还不够,还必须创造条件,改进、完善、补充一些实验,尽可能地将一些验证性实验变为趣味性实验,使学生寓知于乐,以趣激学。
如在教碱金属前不妨先来个“节目焰火”表演,教烃的衍生物时,可指导大家酿酒,让学生记录现象并汇报——既可让学生体会到粮食→乙醇→乙醛→乙酸→乙酸乙酯之间的变化,又同时可品尝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兴趣大增。
化学实验是非常美的,能陶冶人的心灵,促进演现美、创造美的能力的发展,并能体验到顺利完成实验,取得满意成果而享受到精神上的美,由此产生对化学的浓厚兴趣。
2、语言激趣。
教育家米斯特洛夫说过,幽默是“教育家最主要,也是第一位助手”。
态度随和,可亲可近方能消除学生对教师的畏惧;幽默风趣,绘声绘色才能调动学生听课的兴趣。
学生往往会因为喜欢一位老师从而喜欢上他教的那门课。
如我们可用一些口诀,将知识点串起来,如化合价歌、氧化还原歌等。
选用一些学生熟悉、富有情趣的事例作比喻,也可达到深入浅出,化难为易的目的。
比如讲电子云时,可将它比作蜜蜂采花蜜,原子核与原子的大小可将原子比做一个足球场,而原子核仅是球场中的一只蚂蚁等,讲电解池、原子池时学生经常弄错,这时可用谐音“背(负)痒痒”把“负极——阳极——氧化反应”轻松记下。
讲乙醇性质时可把它的燃烧形容为“轰轰烈烈”的氧化燃烧Cu条插入氧化成醛形容为“附有代价”的氧化。
果酒久陈变质称之为“悄悄的”氧化。
通过这些生动的语言,学生兴趣倍增,进入一种最佳的学习意境。
3、联系实际。
理论联系实际是一切认识活动的基本原则。
在新教材的绪言中指出“化学——人类进步的关键。
”因此,在教学中通过精心设计,巧妙联系实际,使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事物有所认识,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感到愉快,激发学生渴求化学知识的愿望,产生积极的化学情感,形成创新意识动机。
如讲到水的硬度可联系到南方人到北方去通常会水土不服;讲到硅酸钠的防腐作用可联系到鸡蛋的防腐等等。
当前化学学科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正在迅速地渗透到现代科学技术中去,同人类、自然、社会相互依存。
教师要随时了解化学学科发展动态,掌握有关的新信息(如化学在新材料的研制利用方面;化学在营养与药物研究方面、化学在治理环境污染问题中发挥的巨大作用等)。
有意识地将知识点与实际相结合,使化学教学具有时代特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体会到化
学在当前科技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紧紧跟上时代发展的脉搏。
二、导疑
古人的“学则须疑”,说明了学习中质疑的重要性,如果在学习中缺少怀疑和批判,就不能有创新。
著名科学家李政道曾说过“做学问”首先就要“学会问问题”。
教师要鼓励学生对所学知识提出疑问,教给学生思疑的方法,培养学生创造性生疑、思疑、存疑的能力和素质。
一方面教师要从实际出发,创设问题情境,通过问题激活学生动脑思考,相互讨论;另一方面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提出问题,使学生敢于提问。
如果学生能够提出合乎情理的问题,那就意味着这个问题已有一部分与学生已有知识联系在一起了,也就是说,这些问题是以他们已理解的某些知识为基础来建构的。
例如在讲物质结构部分时,有一个学生问了这样一个问题:书中叙述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分别为1.007和1.008,那为什么168O的同位素原子量为15.994935?我当时一愣,这学生的问题多么有创新!我不敢冒然回答。
首先表扬他敢于质疑的学习态度,接着鼓励和他去查查资料,看看是否测量的方法不同。
后来我们在2001年第6期《化学教学》中找到一篇文章《1+1≠2》,讲述了这个问题,原来在中子与质子结合或原子核时存在一个质量亏损。
这个质量亏损形成能量的释放,与爱因斯坦著名的质能方程相符△E=△mc2。
该同学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收获很大,而对我来说也是个收获!
在日新月异的新科技时代来临时,教师的地位受到了挑战,从“神坛”中走下来,与学生处于平等、协作的地位,这种转变无异更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教师应抓住这个契机,鼓励学生质疑。
三、导思
作为一名教师,主要任务不是传授了多少知识而是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让学生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种通过反复思考招致错误的缘由,逐渐消除错误的过程。
错误是有意义的学习所必不可少的。
为了使学生从事自我调节,学生需要经历某些冲突或不平衡,以引起顺化自己的知识结构,并把所观察到的结果同化到修正过了的知识结构中去。
例如,再教授盐类水解时,由于初中学过酸呈酸性,碱呈碱性,学生就会认为盐呈中性,经过动手实验,证明盐的水溶液有呈酸性、碱性、中性,这引起对原有知识的冲突,进而引导分析溶液呈酸碱性的本质原因是H+与OH-浓度不等,那么它们从哪来呢?学生自然想到从水中来,从而从水的电离平衡去分析,问题迎刃而解。
同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将科学研究的方法贯穿于课堂教学之中,将自己的思维过程有声化,有形化,不是直接告诉学生思维的方法,而是让学生“听”和“看”教师如何思维,从中受到思维方法和规律的熏陶浸染。
同时发现学生思维过程的
问题要随时给予以方法上的引导、点拨、调整,将学生的思维“逼”上正路,例如在“苯的分子结构”的教学中,教师可是让学生根据苯的分子组成C6H6猜想推测其结构,学生可得多种结构,如烯炔、环烯或环炔等。
接着让学生做一做往苯中加入高锰酸钾溶液的实验,发现高锰酸钾溶液不褪色,由此证明苯分子中不含双键或叁键。
教师再告诉学生苯的邻二氯代物只有一种,引导学生大胆探究,最后得出苯的分子结构。
象上述对课本知识进行“活化”处理后,课本知识不再单纯是一些规律或结论,而成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种载体。
四、导创
国家主席江泽民同志指出:“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之林。
”学会学习的目的就是创新。
引导学生创新的途经也很多。
1、注重课堂教学,发展求异思维。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者对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即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课堂教学要多采用讨论形式的学习方法,教师要精讲精练,选题可选一些综合性的习题,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由浅入深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知识的方法,从多种角度去认识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这种一题多解训练可使学生的思维多向发展,开阔思路,寻求多解之后,还应善于从众多解法中选择出最佳解法,以突出思维的创造性。
2、实验导创。
把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
引导学生对课本中现有实验装置进行改进或完善,将装置中仪器进行变换或替代,例如在做钠与水反应的实验中,收集气体时按书中操作不方便,于是发动学生设计实验,学生的兴趣很高,提出了不少方法。
有一位同学想到用铜片扎几个孔把钠包住,放入水槽便于固定钠的位置,然后用倒置的漏斗把氢气气泡集中起来收集;还有的同学想到将钠放入一粒食用药物胶囊(如速效伤风胶囊)内,然后将它放入注射器,立即安上活塞,迅速装上水、排气,用胶塞封好细口端,不断摆动注射器,胶囊溶解后就可看到钠与水反应,同时放出氢气,推动活塞,打开胶囊即可在细口端点燃氢气,看到淡蓝色火焰——这难道不是可喜的创新么?
3、开展研究性课题。
这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主地解决一些没有现存答案、也不是仅看教材就能解决的小课题。
学生必须经过查阅资料、分析课题背景,拟出课题目标和解决方案,之后付诸试验。
总结和撰写相关结果,最后交流、评价等一系列过程。
从问题的产生到解决,学生都亲自经历,教师是个合作者,指导者。
每个小课题解决的方式和方法都是不同的,这最终能让学生感受和体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同时在一个个的课题研究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实现创新能力的提高,创新思维的深化。
参考文献:
1、龚春燕著《创新学习论》红旗出版社 1999年版
2、李伯季燕国材《教育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3年版
3、张玉昆胡继渊沈正元《教会学生学习》 1997.2 75-79 教育研究
4、丁学军王凤英《化学自主研究课的形成性研究》 2001.2 化学教学
5、施良方《学习论》 2000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