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咬文嚼字》教案

学习目标:

1、学生探究目标

学习课文,探究斟酌文字与精微准确地传情达意之间的重要关系,从而自觉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正确谨严的语文学习习惯。

2、教师引导目标

(1)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习兴趣和动机,引导学生探究。

(2)本文的教学重点是把握“斟酌文字与精微准确地传情达意之间的重要关系”,可选择从列举的事例及分析入手,进而探究作者在文中所传达的观点,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中习得“咬文嚼字”的方法,并能运用之。

教学方法:

(1)探究学习法。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通过探究学习,形成自己对问题的看法。

(2)讨论交流法。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通过讨论交流,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正确谨严的语文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打一谜语让同学们猜:小老鼠看书--咬文嚼字

2、请同学说说“咬文嚼字”的含义——不注重实质,过分推敲词句。是一个贬义词。大学问家、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却在名为《咬文嚼字》的文章中赋予了它一

种新的意义,我们来学习一番,看看从中能获得什么教益,给我们学习语文有什么启发。

◆明确本课学习目标:学习课文,探究斟酌文字与精微准确地传情达意之间的重要关系,从而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正确谨严的语文学习习惯。

这就是我们这一课的学习目标。

二、学习课文内容

(一)、整体理解

要求:在预习的基础上再粗读一遍文章,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1、给文章标出标号,并概括段意。

◆2、文章观点性的语段是第几段?作者主要的观点什么?用一句话概括出

来。

师:好,粗读一遍,回答刚才我提出的两个问题。

——文章共分6自然段。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从郭沫若修改剧本《屈原》台词谈起,具体写如何“炼字”;

第二部分:(3、4、5)品味《史记》中“李广射虎”一段,通过与王若虚的改文比较,证明“咬文嚼字”,实际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突出“咬文嚼字”的意义;

第三部分:(6)对典故“推敲”提出异议,再次强调文字上的推敲,实际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

观点性语段在第3段,作者主要的观点概括一下就是:咬文嚼字,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这个道理大家是否接受?那么,我们是否学完了?——没有,对,知道是什么比较容易,比较难的是为什么和怎么办。

我们不能像一句北京俗语所说的那样“天桥的把式,光说不练”。我们还要从大学问家那里学些咬文嚼字的本领。

(二)、再读课文

1、请同学再读课文,看一看朱光潜先生是怎样咬文嚼字的?

要求:认真研读,仔细分析,填表:

2、具体分析

◆作者是不是很“随便”地举出这三个实例?——不是。

3个修改实例中,第一例是修改后增色不少,表达效果增强了;

第二是改坏了,越改越不好的;第三例是怎么改怎么有理的。

(师:把第1个实例中有关修改后增色的分析给大家找出来,分析一下。师:把第2个实例中作者认为修改后失色的语句读出来。

生读。

师:再把关于“推敲”的推敲的道理读出来。

(生读)

◆师:我问一个问题:为什么有的修改会增色,有的修改会失色,而有的

修改又怎么改怎么有理呢?评判增色、失色和修改有理的标准是什么

呢?大家能不能从作者的分析中归纳出来呢?

——修改字词,不仅是在修改字词,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这句话非常关键。这也是本文最重要的一句话,它告诉我们,在语言文字上进行“推敲”时,改好改坏的依据是思想感情,这是问题的根本所在。

即“咬文嚼字”表面上是在锤炼文字,其实是在锤炼思想感情

◆3、视时间而定:插入提问:对“推敲”这一典故,朱光潜先生和韩愈的观点发生了分歧,你们如何看待?

——其实,朱光潜先生的观点之所以不同于韩愈,根本原因还是取决于如何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即运用怎样的字词,取决于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运用实践

1、运用咬文嚼字这一标准,对下列几个炼字炼意的例子,学着朱光潜先生的做法,咬一番,嚼一番,咬出感情,嚼出味道来,怎么样?

投影三

春风又“到”江南岸红杏枝头春意“闹”

春风又“绿”江南岸红杏枝头春意“浓”

“眼”看朋辈成新鬼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忍”看朋辈成新鬼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2、交流

◆例1:

“绿”字较之“到”,写活了江南的勃勃生机,又流露出喜悦兴奋的心情。

◆红杏枝头春意“浓”

红杏枝头春意“闹”

刘公勇在词话里称“一闹字卓绝千古”。非一“闹”字不能形容其杏之红,其红之浓,且将无“声”的景象附着了有“声”的意味。它准确、鲜明、生动,带有动态地刻画春天的蓬勃生机,并把作者对春天这样一个万物萌发,生机盎然的季节的到来的欣喜用一个“闹”字表达了出来。作者的感情态度尽含于一个闹字之中。

◆例3:

“眼看”有冷眼旁观之意,少了“忍看”一词中“强忍着”的悲愤意味。

◆例4:

“一枝”乃画龙点睛之词,梅花开于百花之前,是谓“早”,而这“一枝”又先于众梅,悄然“早”开,更显此梅不同寻常,写出了诗人因突然发现这奇丽的景象而产生的惊喜之情。

小结:通过本文学习,我们欣喜地发现,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如作一番咬文嚼字的推敲,会“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可以说,文学的深刻魅力就在于此。

五、延伸练习

(一)、赏读下面两段文字,谈谈自己的看法。

1、(苏)东坡闻荆公(王安石)《字说》新成,戏曰:“以竹鞭马为笃,不知以竹鞭犬(旧时‘笑’也作‘’)有何可笑?”公又问曰:“鸠字从九从鸟,亦有证据乎?”坡云:“《诗》曰:‘鸠在桑,其子七兮。’和爷和娘,恰似九个。”公欣然而听,久之始悟其谑也。——(宋)苏东坡《戏谑编》

2、王荆公会客食,遽问:“孔子不撤姜食,何也?”刘贡父曰:“《本草》书,姜多食损智。道非明民,将以愚之;孔子以道教人者,故云。”荆公喜,以为异闻。久之,乃悟其戏也。——(宋)罗点《闻见后录》

(二)从自己的作文中找出某一段,咬一咬,嚼一嚼,让这一段精练,让它能与你的丰富的情感相吻合,避免因词害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