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县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象山县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本县城乡建设规划管理,保证城乡规划的实施,提高城乡环境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浙江省城乡规划条例》等法律法规及省市城乡规划管理有关规定,制定本技术规定。
第二条本技术规定适用于城市(镇)总体规划、乡及村庄规划确定的城乡规划区。
第三条城市(镇)总体规划、乡规划的规划区范围内建设工程的建设和管理应按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和本技术规定执行。
村庄规划区范围内建设工程的建设和管理应按批准的村庄规划和本技术规定执行。
建成区更新改造区域按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
历史文化保护区、文物保护单位及其保护范围内的建设应按批准的专项规划执行,可不受本规定的限制。
第二章用地管理第一节城乡用地分类和适建范围第四条城市用地按土地使用的主要性质进行划分和归类。
根据《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城市建设用地分类和代码应符合表一《城市建设用地分类和代码》的规定(详见附录三)。
第五条各类建设用地的划分应遵循兼容性原则,并应同时符合下列条件:(一)保证城乡用地结构平衡;(二)满足城乡公共基础设施配套要求;(三)不对城乡交通产生较大影响;(四)不影响公共安全;(五)不影响周边建设用地的利用效率。
第六条城市建设用地适建范围应符合表二《城市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的规定(详见附录四),表二中未列入的建设项目,由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地块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和基础设施条件,核定具体适建范围。
镇、乡建设用地适建范围参照前款执行。
第二节建设用地第七条建设用地界线及面积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一)建设用地的界线以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确定的用地红线为依据,建设用地的面积以土地使用权证载明的面积为准;(二)同宗建设用地内的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等控制指标计算应依据土地使用权证载明的面积,不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土地使用权证的面积误差影响。
第八条单独建设的建设用地面积应不低于表三规定的下限值,当低、多、高层建筑混合布局时,按较大的下限值控制。
象山环卫规划说明书剖析

第一篇总论第一章前言1.规划编制目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加快了城市建设,提高了人们生活水平,另一方面,它也带来了作为副产品的垃圾,处理不当势必造成了环境污染,影响了人们的生活。
为创造一个优美的城市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象山县政府对环卫事业一直非常重视。
近年,象山县环卫建设发展迅速,环境改善明显。
但还存在不足,如资金短缺、环卫设施用地难以落实等,使得环卫建设相对滞后于城市发展。
随着新一轮城市总规确立的城市发展战略,随着环卫科技的不断进步,有必要在新的背景下编制合乎时宜的环卫规划,以便更好地指导象山县环卫建设,使象山县环境卫生符合《象山县域总体规划》提出的环卫目标,达到国家文明城市的水平;使本规划成为象山县未来15年环境卫生管理及其相应设施建设发展的依据和蓝图。
2.规划编制范围本次规划范围与《象山县域总体规划》保持一致,即象山县域范围,现辖10镇、5乡、3街道,分别是石浦、西周、贤庠、大徐、涂茨、墙头、泗州头、新桥、定塘、鹤浦等10个镇,黄避岙、东陈、茅洋、晓塘、高塘岛等5个乡,丹东、丹西、爵溪3个街道,并由3个街道组成中心城区。
据2005年土地利用详查变更数,全县土地面积138521.28公顷。
其中,内陆域约101120.65公顷,占73%;海岛域为18007.77公顷,占13%;海涂水域19392.98公顷,占14%,均列入规划范围内。
3.规划期限近期:2009年~2015年;远期:2016年~2025年。
本规划中大多采用2008年统计数据作为基础数据。
4.编制依据1、国家有关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 12)《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04. 12. 29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2. 10. 28)2、国家有关行政法规、国务院相关部门规章《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1992. 6)《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及污染防治技术政策》(2000)《建设部关于纳入国务院决定的十五项行政许可条件的规定》(2004.9.29) 《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2007.07.01)《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2005.03.23)《国家卫生城市标准》《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修订稿)《中国旅游强县标准》(试行)3、国家和部门有关标准、规范《城市环境卫生质量标准》(1997)《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规范》(GB 50337--2003)《城镇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CJJ27—2005,J406--2005)《生活垃圾中转站技术规范》(cJJ47—2006)《城市公共厕所设计标准》(cJJl4--2005)《环境卫生术语标准》(CJJ/T65--2004)《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及其评价标准》(CJJ/T102—2004)《生活垃圾产量和构成成分调查规范方法》(1997)《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规范》(CJJl7—2004)《生活垃圾填埋场无害化评价标准》(CJJ/T107--2005)《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2001)《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2001)《城市生活垃圾堆肥处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2001)《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l6889—1997)《生活垃圾焚烧污染控制标准》(GWKB3--2000)《城镇垃圾农用控制标准》(GB8172—87)《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和给水与污水处理工程项目建设用地指标》(2005)《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l4554--93)《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l6297--1996)4、上层次规划及政府文件《象山县域总体规划(2005-2020)》《象山城市(中心城区)总体规划(2006-2025)》以及其它各乡镇的总体规划。
宁波巿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本市城乡建设规划管理,保证城乡规划的实施,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宁波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规划区。
各县(市)可结合本地实际参照执行。
第三条编制详细规划应符合本规定的要求。
各类建设工程的建设和管理应按批准的详细规划和本规定执行;尚无详细规划的,应按城市总体规划和本规定执行。
历史文化保护区、文物保护单位及其保护范围的建设应按批准的专项规划执行,可不受本规定的限制。
在规划编制、管理中,涉及消防、人防、环保、交通等其他专业的,除符合本规定外,还应当符合其他专业的有关规范和标准。
第二章用地管理第一节城市用地分类和适建范围第四条城市用地按土地使用的主要性质进行划分和归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结合本市用地的实际情况,本市城市用地分类和代号宜符合表一的规定。
表一宁波市城市用地分类和代号表第五条城市建设用地的大类性质应符合经批准的城市规划,同一大类的各中、小类性质用地允许兼容,但应同时符合下列原则:(一)保证城市用地结构平衡;(二)满足城市公共基础设施配套要求;(三)不对城市环境产生负面效应;(四)不对城市交通产生较大影响;(五)不影响公共安全;(六)不影响周边建设用地的利用效率。
第六条各类城市建设用地适建范围应符合表二的规定(详见附录四),表二中未列入的建设项目,应根据城市用地兼容性原则确定适建范围。
第二节建设用地第七条建设用地界线及面积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一)建设用地的界线以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确定的用地红线为依据,建设用地的面积以土地使用权证载明的面积为准;(二)同宗建设用地内的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等控制指标计算应依据土地使用权证载明的面积,不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土地使用权证的面积误差影响。
第八条单独开发的建设用地面积应不低于表三规定的下限值,当低、多、高层建筑混合布局时,按较大的下限值控制。
2014年新宁波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doc

1宁波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1ZZJ目录第一章总则 (1)第二章用地管理 (1)第一节城市建设用地 (1)第二节地下空间 (5)第三节绿地与广场用地 (7)第三章建筑管理 (8)第一节建筑间距 (8)第二节建筑退让 (19)第四章市政工程管理 (26)第一节城市道路 (26)第二节公共交通 (28)第三节停车场及加油加气站 (30)第四节步行与非机动车 (32)第五节市政管线综合 (32)第五章城市景观 (35)第六章村庄管理 (40)第一节一般规定 (40)第二节建设用地 (41)第三节建筑管理 (45)第四节公用设施 (48)第七章附则 (49)附件一名词解释 (50)附件二:用地混合引导表 (53)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本市城乡建设规划管理,保障城乡规划的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浙江省城乡规划条例》、《宁波市城乡规划条例》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宁波市城市规划区。
第三条编制详细规划应当符合本规定的要求。
各类建设工程的设计、建设和管理应当按照批准的详细规划、专项规划和本规定执行。
第二章用地管理第一节城市建设用地第四条结合本市用地实际,对《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作局部优化。
在居住用地中增加其他居住用地(Rr),包括服务式公寓用地(Rra)、职工宿舍用地(Rrc)和老年居住用地(Rrd)。
工业用地中增加工业研发用地。
取消旅馆用地(B14)中的服务型公寓。
具体见表一。
第五条当一个地块中某类使用性质的计容建筑面积占计容总建筑面积比例超过90%时,该地块被视为单一性质的用地;混合用地是指一个地块有两类或两类以上使用性质的建筑,且每类使用性质的计容建筑面积占计容总建筑面积比例均超过10%(含)的用地。
工业、仓储用地除外。
混合用地中的用地比例一般按计容建筑面积的比例进行拆分计算;其中,计容总建筑面积应扣除有明确要求的配套设施面积。
台州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建筑管理)

台州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建筑管理)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我市城乡规划管理,保障城乡规划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及其它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台州市规划区内各项建设工程。
第三条在台州市规划区内进行建设的,应按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
详细规划编制应符合本规定。
第二章城市用地分类和适建范围第四条城市用地分类和代号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
第五条各类建设用地的使用,应遵循土地使用相容性的原则。
在有详细规划的地段内进行建设,应按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
第六条各类城市建设用地适建范围应符合《建设用地适建表》(见附表一)的规定。
附表一中未列入的建设项目,由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根据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和基础设施条件,具体核定适建范围。
需改变规划用地性质,超出附表一规定范围的,应按《台州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管理规定(试行)》第三章规定执行。
第三章建筑间距第七条建筑间距应符合国家、省有关规范和规定,同时应符合本章规定。
第八条建筑与建筑之间分为平行布置、垂直布置。
当既非平行也非垂直布置(按被遮挡建筑方位确定建筑朝向)时,按照下列标准控制:1、当两栋建筑的夹角小于等于60度时,按平行关系控制。
2、当两栋建筑的夹角大于60度时,按垂直关系控制。
第九条建筑与被遮挡居住建筑(不包括老人公寓,下同)的间距应符合下列规定:(一)低、多层、条式高层建筑与被遮挡居住建筑平行布置时的间距应满足下列要求:1、朝向为正南北向时,正向间距在新区不小于南侧建筑高度的1.15倍,旧区改建项目不小于南侧建筑高度的1.1倍。
2、当建筑方位偏东或偏西时,不同方位间距折减系数按表1换算。
表1不同方位间距折减换算表①0°)偏东、偏西的方位角。
②L为正南向居住建筑的标准日照间距(m)。
③本表仅适用于无其它日照遮挡的平行布置条式居住建筑之间。
《象山县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本县城乡建设规划管理,保证城乡规划的实施,提高城乡环境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浙江省城乡规划条例》等法律法规及省市城乡规划管理有关规定,制定本技术规定。
第二条本技术规定适用于城市(镇)总体规划、乡及村庄规划确定的城乡规划区.第三条城市(镇)总体规划、乡规划的规划区范围内建设工程的建设和管理应按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和本技术规定执行。
村庄规划区范围内建设工程的建设和管理应按批准的村庄规划和本技术规定执行。
建成区更新改造区域按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历史文化保护区、文物保护单位及其保护范围内的建设应按批准的专项规划执行,可不受本规定的限制.第二章用地管理第一节城乡用地分类和适建范围第四条城市用地按土地使用的主要性质进行划分和归类。
根据《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城市建设用地分类和代码应符合表一《城市建设用地分类和代码》的规定(详见附录三)。
第五条各类建设用地的划分应遵循兼容性原则,并应同时符合下列条件:(一)保证城乡用地结构平衡;(二)满足城乡公共基础设施配套要求;(三)不对城乡交通产生较大影响;(四)不影响公共安全;(五)不影响周边建设用地的利用效率。
第六条城市建设用地适建范围应符合表二《城市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的规定(详见附录四),表二中未列入的建设项目,由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地块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和基础设施条件,核定具体适建范围.镇、乡建设用地适建范围参照前款执行。
第二节建设用地第七条建设用地界线及面积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一)建设用地的界线以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确定的用地红线为依据,建设用地的面积以土地使用权证载明的面积为准;(二)同宗建设用地内的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等控制指标计算应依据土地使用权证载明的面积,不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土地使用权证的面积误差影响。
第八条单独建设的建设用地面积应不低于表三规定的下限值,当低、多、高层建筑混合布局时,按较大的下限值控制。
雅安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雅安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7)雅安市城乡规划建设和住房保障局第一章总则第1条.为推进城乡统筹科学发展,加强规划管理,确保规划有效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四川省城乡规划条例(2012年)》等法律、法规、规章及有关技术规范,结合雅安市实际,制定《雅安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以下简称《规定》)。
第2条.本《规定》适用于雅安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各县可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3条.本《规定》根据中心城区不同区域实际情况和特点,划定旧区改建地段(以下简称旧改区)和新建区规划建设地段(以下简称新建区)两个城市形态分区(见附图《雅安市中心城区分区控制图》)。
编制详细规划、实施规划建设和管理应符合所在城市形态分区的规划控制规定。
第4条.城市各项规划技术管理,应当按照已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及相关规定执行,在尚无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区域,应按已批准的上一级规划和参照本《规定》执行。
当控制性详细规划所确定的指标与本规定不一致时,按控制性详细规划执行。
第5条.为丰富城市景观,提升城市价值,在城市规划确定的历史文化街区、重要节点与地段范围内的建设工程,应以城市设计、方案合理性及城市公共设施承载能力为规划原则实施管理。
第6条.本《规定》未包括的内容,按有关技术规范和行业规定执行;当本《规定》与现行技术规范或行业规定有不同要求时,应按规定严格的标准和规定执行。
对特殊性、专业性强的建设项目,由市规划主管部门根据行业规定或专业技术规范,提出专门的规划要求。
第7条.对学校、医院等大型公共建筑、厂区等工业建筑或规划管理部门认为有必要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建设项目,应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
第8条.中心城区范围内的个人建设活动必须符合规划,并应严格按照雅安市相关管理规定执行。
第二章建设用地规划管理第一节一般规定第9条.城市建设用地性质的确定应依据已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
无控制性详细规划或控制性详细规划尚未批准的,按已批准的上一级规划和本《规定》执行。
宁波市城乡规划管理系统技术规定

宁波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本市城乡建设规划管理,保障城乡规划的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浙江省城乡规划条例》、《宁波市城乡规划条例》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宁波市城市规划区。
第三条编制详细规划应当符合本规定的要求。
各类建设工程的设计、建设和管理应当按照批准的详细规划、专项规划和本规定执行。
第二章用地管理第一节城市建设用地第四条结合本市用地实际,对《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作局部优化。
在居住用地中增加其他居住用地(Rr),包括服务式公寓用地(Rra)、职工宿舍用地(Rrc)和老年居住用地(Rrd)。
工业用地中增加工业研发用地。
取消旅馆用地(B14)中的服务型公寓。
具体见表一。
表一调整用地类别第五条当一个地块中某类使用性质的计容建筑面积占计容总建筑面积比例超过90%时,该地块被视为单一性质的用地;混合用地是指一个地块有两类或两类以上使用性质的建筑,且每类使用性质的计容建筑面积占计容总建筑面积比例均超过10%(含)的用地。
工业、仓储用地除外。
混合用地中的用地比例一般按计容建筑面积的比例进行拆分计算;其中,计容总建筑面积应扣除有明确要求的配套设施面积。
当涉及无建筑的用地之间混合时,按用地面积的比例进行拆分计算。
第六条功能用途互利、环境要求相似且相互间没有不利影响的用地,可混合设置。
环境要求相斥的用地之间禁止混合。
鼓励城市各级中心区、公共活动中心区、客运交通枢纽地区、轨道站点周边地区、重要滨水区、历史文化街区及历史风貌区内的用地混合。
用地之间的混合引导参见附件二《用地混合引导表》。
采用“+”连接用地代码表示。
第七条为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和集约节约利用水平,鼓励土地的综合开发利用。
鼓励利用城市轨道交通设施上部空间进行综合开发。
在满足运行安全和系统布局的前提下,鼓励交通场站设施、市政公用设施结合商业、商务等非居住用地综合设置;鼓励变电站、泵站、垃圾压缩转运站、消防站等设施集中设置,共建共享内部通道及相应管理设施。
象山县石浦镇总体规划

石浦镇总体规划(2010~2030)规划说明书石浦镇人民政府2010.08目录第一章规划总则 (1)一、规划编制背景 (1)二、规划指导思想 (1)三、上轮总体规划回顾与评价 (1)四、规划重点与技术路线 (2)五、规划期限与规划范围 (3)六、规划依据 (4)第二章区域发展关系分析 (4)一、长三角区域层面——石浦镇是特色鲜明的休闲渔港 (4)二、宁波市域层面——石浦镇成为“卫星城市”之一 (5)三、三门湾次经济圈层面 (5)四、象山县域层面 (7)第三章现状研究 (8)一、现状概况 (8)二、发展条件SWOT分析 (13)第四章城镇性质、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 (14)一、城镇性质与职能 (14)二、发展目标 (15)三、发展战略 (16)第五章城镇发展规模 (18)一、人口发展规模 (18)二、用地发展规模 (21)三、城镇化发展水平 (22)第六章空间管制规划 (24)一、空间管制目的 (24)二、镇域资源环境分区 (24)三、建设限制分区 (24)四、空间管制措施 (25)第七章城镇空间发展与总体布局 (26)一、城镇空间发展分析 (26)二、规划总体布局 (29)第八章居住用地与住房发展规划 (33)一、现状分析 (33)二、住房发展目标 (34)三、居住用地规划 (34)第九章社会事业发展与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36)一、现状分析 (36)二、需求趋势分析 (36)三、发展目标、策略及规模 (37)四、公共服务设施用地规划 (37)第十章城镇更新改造规划 (40)一、更新改造范围 (40)二、现状分析 (40)三、更新改造目标 (40)四、更新改造策略 (41)五、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策略 (41)第十一章综合交通发展规划 (42)一、交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42)二、发展目标与策略 (43)三、对外交通规划 (43)四、城镇道路交通规划 (45)第十二章产业发展规划 (47)一、产业发展现状 (47)二、产业发展目标 (49)三、产业发展策略 (50)四、产业空间布局 (52)五、主导产业的选择与对策 (53)第十三章岸线利用规划 (55)一、现状概况 (55)二、发展目标与定位 (55)三、岸线分段规划指引 (55)第十四章历史文化保护与利用规划 (57)一、现状分析 (57)二、规划原则与目标 (58)三、保护与利用规划 (59)第十五章旅游发展规划 (62)一、旅游资源分析与评价 (62)二、发展策略 (63)三、旅游空间布局规划 (64)四、旅游线路 (64)第十六章生态建设规划 (65)二、规划评估与监察机制 (89)一、现状问题 (65)二、规划目标 (65)三、生态网络结构 (65)四、生态建设指引 (66)第十七章绿地系统规划 (67)一、现状分析 (67)二、规划目标 (67)三、绿地系统布局结构 (68)四、绿地分类规划指引 (68)第十八章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69)一、给水工程规划 (69)二、排水工程规划 (70)三、电力工程规划 (71)四、通信工程规划 (71)五、燃气工程规划 (72)六、环卫工程规划 (73)七、环境保护规划 (73)第十九章综合防灾规划 (77)一、现状分析 (77)二、总体目标 (78)三、专项防灾规划 (78)第二十章建设用地控制 (80)一、密度管制总体思路 (80)二、密度分区依据 (80)三、密度分区规划 (80)四、城镇四线控制 (81)第二十一章景观风貌与总体城市设计 (82)一、景观风貌特征 (82)二、存在的问题 (82)三、景观风貌规划 (82)四、总体城市设计导引 (83)第二十二章发展时序规划 (84)一、分期建设原则 (84)二、规划建设时序 (84)三、近期建设规划 (85)四、远景发展构想 (88)第二十三章规划实施保障 (89)一、实施保障政策 (89)第一章规划总则一、规划编制背景1.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新时期发展诉求2008年4月22日经国务院第524号令公布,自2008年7月1日起实施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中,明确规定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应当整体保护,保持传统格局、历史风貌和空间尺度,不得改变与其相互依存的自然景观和环境;应当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按照保护规划,控制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人口数量,改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居住环境;应当符合保护规划的要求,不得损害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不得对其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构成破坏性影响。
郴州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之欧阳与创编

郴州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编稿时间:2013年12月24日来源:县规划局作者:【字体:大中小】CZCR-2013-01005郴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文件郴政办发〔2013〕5号郴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郴州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试行)》的通知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部门管理机构、直属事业单位,中省驻郴各单位:《郴州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试行)》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郴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13年7月2日郴州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城乡规划管理,保障城乡规划的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湖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办法》、《郴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及相关法律、法规、规范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郴州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各项建设工程。
在郴州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编制、修改和实施城乡规划,进行城乡规划管理,必须执行本规定。
第三条各项建设工程的规划管理和建设,应当按照经批准的详细规划或村庄建设规划执行;尚无经批准的详细规划或村庄建设规划的,应当按照上层次城乡规划和本规定执行。
第四条按照《郴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规划控制要求,规划建设区划分成不同的功能组团,制定、修改、实施城乡规划和进行建设应当符合其所在功能组团的规划控制指标要求。
第五条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可根据国家相关技术规范、技术标准和本规定制定城市设计导则;城乡规划设计应当符合城市设计导则的要求。
第二章城乡规划勘察测量第六条郴州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城乡规划编制和管理采用1998年郴州坐标系,1985国家高程基准。
特殊地区采用其他坐标系和高程系时,应当与1998年郴州坐标系和1985国家高程基准相联系。
第七条编制城乡规划应当具备国家规定的勘察、测绘、气象、地震、水文、环境等基础资料。
城乡规划勘察和测量应当满足城乡规划编制和实施规划管理的需要。
第八条城乡规划工程地质勘察阶段应当与城乡规划编制阶段相适应,分为总体规划勘察阶段和详细规划勘察阶段。
台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修改台州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建筑管理)2018版部分内容的通知

台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修改台州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建筑管理)2018版部分内容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台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20.07.11•【字号】台政办发〔2020〕25号•【施行日期】2020.07.1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乡规划正文台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修改台州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建筑管理)2018版部分内容的通知台政办发〔2020〕25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直属各单位:为进一步规范城乡规划管理,深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促进我市房地产市场健康、有序、稳定发展,经市政府同意,现对《台州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建筑管理)2018版》(以下简称《技术规定2018版》)部分内容进行修改。
具体内容如下:一、《技术规定2018版》第五十三条,修改为“叠排排屋的套型建筑面积不应小于144平方米,联排排屋的套型建筑面积不应小于180平方米”。
二、《技术规定2018版》第五十五条第(四)项,修改为“商业、办公建筑每个分割单元产权建筑面积不少于300平方米,产权分割单元在建筑方案和建筑施工图中予以明确”。
三、《技术规定2018版》的附件1《名词解释》中,第15点“联排排屋”的解释修改为“本规定所称的联排排屋,是指三户及三户以上并排成一栋建筑(从底层到顶层均为一户)且层数不大于三层”;第16点“叠排排屋”的解释修改为“本规定所称的叠排排屋,是指三个单元以上并排成一栋建筑,每单元从底层到顶层为两户,上下叠放且层数不大于五层”。
四、《技术规定2018版》的附件4《高层、超高层建筑与居住建筑垂直布置间距控制表》中,第5行和第6行内容明确如下:本通知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台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20年7月11日。
象山县村(居)民建房规划管理实施办法

象山县村(居)民建房规划管理实施办法(讨论稿2013.12.19)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本县村(居)民建房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浙江省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浙江省城乡规划条例》、《宁波市城乡规划条例》和省、市城乡规划管理有关规定,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的村(居)民建房是指本县(除中心城区外)村(居)民在具有独立宗地的集体土地上依法进行新建、扩建、改建等供其本人或者其家庭成员居住的房屋。
第三条县规划局是村(居)民建房的规划行政主管部门。
县规划局可委托镇乡人民政府负责辖区内村(居)民建房的规划管理工作。
第四条村(居)民建房应当符合城乡规划,并符合集中居住、节约用地的要求;不符合城乡规划或列入规划控制区范围的,不得审批村(居)民建房。
第五条负责村(居)民建房的规划管理单位应当将村(居)民建房的申请条件、审批程序等相关规定进行公告。
第六条在历史文化保护区、旅游景区、文物保护单位及其保护范围内的村(居)民建房应符合文物保护和建筑保护等有关规定,并按批准的规划执行。
尚未批准规划的,应进行建筑方案设计,并经相关部门同意后方可审批。
第二章申请和审批第七条村(居)民向村民委员会申请村(居)民建房时,应提交下列资料:(1)《象山县村(居)民建房规划许可申请表》;(2)土地权属证件(证明)及影印件;(3)申请原址改建的,提供现有住房情况相关证件(证明)的影印件;(4)拟建建筑的意向方案。
村民委员会收到村(居)民建房申请后,应当对建房申请资料进行审议,审议后将申请建房的住户家庭情况、拟建住房位置、拟建建筑的意向方案等情况在本村公示栏张榜公告,公告时间不少于10日。
公告期满无异议或异议不成立的,由村民委员会签署同意意见,并将村(居)民建房的审批资料和公告结果报送所在镇乡人民政府审查。
第八条镇乡人民政府应当在收到村(居)民建房申请资料后7个工作日内,组织所属地规划管理所、国土资源所一同到实地勘测,对用地面积、建房位置、建房占地面积以及房屋的层数、高度、室内外地坪标高等进行审核。
济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济宁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的通知-济政办发〔2015〕11号

济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济宁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的通知正文:---------------------------------------------------------------------------------------------------------------------------------------------------- 济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济宁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的通知济政办发〔2015〕11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济宁高新区、太白湖新区、济宁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济宁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济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15年5月18日济宁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城乡规划管理,保障城乡规划实施,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山东省城乡规划条例》、《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年)》等法律、法规、规章及技术规范,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济宁市城市规划区内城乡规划、建设工程设计和规划管理的相关活动。
第三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应当遵守经依法批准并公布的城乡规划,服从规划管理。
法律、法规、规章、技术规范和本规定对有关城乡规划管理事项没有明确规定的,由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依据行政管理权限合理确定。
第二章建设用地规划管理第一节用地分类和适建范围第四条城市用地分类执行《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对用地性质按照以中类为主、大类与小类为辅的分类方式进行规划管理。
第五条建设用地的规划性质应当依据已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确定;尚无经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可参照总体规划合理确定。
第六条建设用地的规划范围应当依据已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确定;尚无经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可参照总体规划合理确定。
前款所称项目建设用地是指直接用于项目自身建设的用地,市政建设用地是指城市道路、河道、绿化带、高压走廊等用地。
宁波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宁波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宁波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于1995年8月9日宁波市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下面店铺给大家介绍关于宁波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宁波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如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科学、合理地制定城市规划,加强城市规划管理,保障城市规划的实施,促进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按照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目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以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镇制定和实施城市规划,以及在城市规划区内进行建设,必须遵守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城市规划区,是指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城市规划区的具体范围,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划定。
第三条城市规划工作,实行集中领导,统一管理。
宁波市规划管理部门主管本市城市规划工作。
各县(市)规划管理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的城市规划工作,其业务受上级规划管理部门指导。
市规划管理部门可以根据市人民政府的决定,在市城市规划区内设立派出机构,其具体职责由市人民政府另行规定。
城市规划区内的镇(乡)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协助市、县(市)规划管理部门实行统一管理。
第四条经批准在城市规划区内设立的各类开发区,其规划应纳入城市总体规划。
开发区的城市规划工作由市、县(市)规划管理部门实行统一管理。
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宁波保税区)、宁波大榭开发区的城市规划工作,按《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条例》、《宁波大榭开发区条例》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五条计划、土管、环保、城建、房管、市政公用、水利、工商、港务、交通、文物管理等部门应当依照各自的职责,协同规划管理部门做好本条例的实施工作。
第六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遵守城市规划和服从城市规划管理的义务,并有权对城市规划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对违反城市规划的行为进行检举和控告。
台州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建筑管理)

台州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建筑管理)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我市城乡规划管理,保障城乡规划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与其它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台州市规划区内各项建设工程。
第三条在台州市规划区内进行建设的,应按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
详细规划编制应符合本规定。
第二章城市用地分类和适建范围第四条城市用地分类和代号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
第五条各类建设用地的使用,应遵循土地使用相容性的原则。
在有详细规划的地段内进行建设,应按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
第六条各类城市建设用地适建范围应符合《建设用地适建表》(见附表一)的规定。
附表一中未列入的建设项目,由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根据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和基础设施条件,具体核定适建范围。
需改变规划用地性质,超出附表一规定范围的,应按《台州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管理规定(试行)》第三章规定执行。
1 / 252 / 25第三章 建筑间距第七条 建筑间距应符合国家、省有关规范和规定,同时应符合本章规定。
第八条 建筑与建筑之间分为平行布置、垂直布置。
当既非平行也非垂直布置(按被遮挡建筑方位确定建筑朝向)时,按照下列标准控制:1、当两栋建筑的夹角小于等于60度时,按平行关系控制。
2、当两栋建筑的夹角大于60度时,按垂直关系控制。
第九条 建筑与被遮挡居住建筑(不包括老人公寓,下同)的间距应符合下列规定:(一)低、多层、条式高层建筑与被遮挡居住建筑平行布置时的间距应满足下列要求:1、朝向为正南北向时,正向间距在新区不小于南侧建筑高度的1.15倍,旧区改建项目不小于南侧建筑高度的1.1倍。
2、当建筑方位偏东或偏西时,不同方位间距折减系数按表1换算。
表1 不同方位间距折减换算表 备注:①表中方位为正南向(0°)偏东、偏西的方位角。
②L 为正南向居住建筑的标准日照间距(m )。
1+2.1、雅安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雅安市建设工程方案设计总平面图编制规定

雅安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试行)第一章总则第1.0.1条为了进一步加强都市规划管理,使都市规划管理法制化、科学化、规范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都市规划法》、《四川省<都市规划法>实行措施》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都市规划技术规范、原则及《雅安市都市规划管理暂行措施》,结合我市实际状况,制定本规定。
第1.0.2条本规定合用于雅安市规划都市建设用地范畴内各项都市规划、设计和管理活动。
我市其他各区县可参照本规定执行。
都市规划区范畴内旳临时设施、农民建房按有关规定执行。
第1.0.3条本规定未涉及旳内容,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及有关技术规范执行。
第二章建设用地分类、适建范畴及容量指标控制第2.0.1条在都市用地规划管理中,对用地性质旳拟定应根据具体规划。
尚未编制具体规划旳区域,按已批准旳上一级规划和本规定执行。
各类用地控制指标按本规定执行。
第2.0.2条建设用地按重要用途和功能,根据《都市用地分类规划建设用地原则》(GBJl37—90)进行管理。
对于混合类型旳建设用地,按照具体规划将土地使用性质分类划定后,在《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中明确各类用地旳面积。
第2.0.3条各类建设用地旳划分和使用应遵循土地兼容性原则。
具体规划已明确兼容性内容旳,按具体规划执行;具体规划未明确各地块兼容性内容旳,根据附表一拟定其兼容范畴;附表一中未列入旳建没项目,根据对周边环境旳影响和基础设施条件核定适建范畴。
第2.0.4条建设用地旳建筑容量控制指标按附表二《建筑容积率、建筑密度控制指标表》规定执行。
附表二规定旳指标中建筑容积率和建筑密度为上限,使用附表二旳指标应根据建设工程性质、功能、区位及用地状况取值。
第2.0.5条原有建设用地旳建筑容量已超过附表二规定旳,或加建后严重破坏空间环境旳,不得在原有建设用地内进行扩建。
第三章建设用地规划控制第3.0.1条项目建设用地面积未达到下列最小面积规定旳,不得单独开发建设:一、旧区用地面积0.3公顷。
对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进行建设的行政处罚(象山综执罚决字〔2021〕第11-0010号)

对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进行建设的行政处罚(象山综执罚决字〔2021〕第11-0010号)【主题分类】土地城建【发文案号】象山综执罚决字〔2021〕第11-0010号【处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19修正)33149800000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19修正)331498400000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19修正)331498400100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19修正)331498640000【处罚日期】2022.04.13【处罚机关类型】综合行政执法局【处罚机关】【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浙江省象山县综合行政执法局【处罚种类】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执法级别】区/县级【执法地域】象山县【处罚对象】沈利红【处罚对象分类】个人【更新时间】2022.07.28 17:36:49处罚对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进行建设的行政处罚名称行政处罚象山综执罚决字〔2021〕第11-0010号决定书文号被处罚对象沈利红处罚结果2021年12月15日,本机关接***山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编号为(2021)***自然资规案移字第243号《案件移送函》得知,沈利红在***滨海工业园***61号厂区内涉嫌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擅自建设车间二和门卫用房。
2021年12月21日,本机关对当事人涉嫌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进行建设的行为予以立案调查。
当事人沈利红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在***滨海工业园***61号厂区内擅自建设车间二和门卫用房,影响了城乡规划。
根据《零星工程测量资料》和《建筑工程造价书》,上述建筑的总建筑面积为3471.90平方米,工程造价为2751202元。
当事人的上述行为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第四十条第一款的规定,已构成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进行建设的行为。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第六十四条的规定、参照《宁波市综合行政执法机关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实施办法》和《宁波市综合执法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实施基准(试行)》的规定,作出如下行政处罚:罚款人民币贰拾柒万伍仟元整(¥275000.00),并补办规划手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本县城乡建设规划管理,保证城乡规划的实施,提高城乡环境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浙江省城乡规划条例》等法律法规及省市城乡规划管理有关规定,制定本技术规定。
第二条本技术规定适用于城市(镇)总体规划、乡及村庄规划确定的城乡规划区。
第三条城市(镇)总体规划、乡规划的规划区范围内建设工程的建设和管理应按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和本技术规定执行。
村庄规划区范围内建设工程的建设和管理应按批准的村庄规划和本技术规定执行。
建成区更新改造区域按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
历史文化保护区、文物保护单位及其保护范围内的建设应按批准的专项规划执行,可不受本规定的限制。
第二章用地管理第一节城乡用地分类和适建范围第四条城市用地按土地使用的主要性质进行划分和归类。
根据《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城市建设用地分类和代码应符合表一《城市建设用地分类和代码》的规定(详见附录三)。
第五条各类建设用地的划分应遵循兼容性原则,并应同时符合下列条件:(一)保证城乡用地结构平衡;(二)满足城乡公共基础设施配套要求;(三)不对城乡交通产生较大影响;(四)不影响公共安全;(五)不影响周边建设用地的利用效率。
第六条城市建设用地适建范围应符合表二《城市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的规定(详见附录四),表二中未列入的建设项目,由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地块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和基础设施条件,核定具体适建范围。
镇、乡建设用地适建范围参照前款执行。
第二节建设用地第七条建设用地界线及面积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一)建设用地的界线以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确定的用地红线为依据,建设用地的面积以土地使用权证载明的面积为准;(二)同宗建设用地内的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等控制指标计算应依据土地使用权证载明的面积,不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土地使用权证的面积误差影响。
第八条单独建设的建设用地面积应不低于表三规定的下限值,当低、多、高层建筑混合布局时,按较大的下限值控制。
建设用地未达到表三规定的下限值,但有下列情况之一,且在不影响城乡规划实施的前提下,经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准后可予以建设:(一)社区配套用房、垃圾收集和中转站、变配电房、泵房、公厕等涉及社会公共设施的建设项目和乡、村庄规划区范围内的建设项目;(二)邻近土地已经完成建设或为道路、河流等,确实无法调整、合并的;(三)因街区及用地性质划分、市政公用设施等限制,确实无法调整、合并的;(四)经具有法定资质机构鉴定为危险房屋需拆除重建的项目;(五)因其他特殊情况,确实无法调整合并的。
第九条建设项目分期建设应符合下列规定:(一)居住用地面积小于等于 50000 平方米,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面积小于等于 20000 平方米的建设项目应按照批准的规划设计方案一次性建设完毕,不得分期建设;(二)用地面积高于前项规定值,需分期建设的,应编制整体规划设计方案和分期建设方案,并经批准后方可实施;(三)建设用地出让时有明确规定要求的,按其规定执行。
第十条禁止工业用地内建造成套职工住宅、专家楼、宾馆和招待所等设施。
工业项目确需设置管理、后勤服务等附属设施的,在各类工业园区内的,其附属设施建筑面积不得超过总建筑面积的 10%;在工业园区外的,其附属设施建筑面积不得超过总建筑面积的 15%。
第十一条鼓励合理利用地下空间。
地下空间的开发建设应符合下列要求:(一)地下空间的开发建设须保证城乡规划以及现状城乡市政、水利、交通等设施的建设空间和安全使用要求,满足绿化种植的覆土要求;(二)连片开发的商业服务业功能区块、交通枢纽设施以及其他公共活动较为集中地块的地下空间,应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连通建设;(三)单独地块的地下空间离建设用地地面界线的水平距离应满足第三十八条第(一)项的规定。
第三节建筑容量第十二条建筑容量应兼顾社会、环境和经济效益,与用地性质、功能相适应,并满足交通、安全、人防、环卫以及其他相关配套等方面的要求。
第十三条编制各类规划,建筑容量宜按表四的指标控制:注:1.历史文化保护区等特定功能区块的建筑容量根据其规划建设要求另行控制。
2.未列入表四控制的文化体育、教育科研、医疗卫生、公用环境设施、交通设施等建筑容量指标,按有关专业技术规范执行。
3.特殊工艺要求的专业厂房、特殊存储要求的特种或危险品仓库,容积率和建筑密度可由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专业性规定另行控制。
第四节绿地第十四条各类建设用地的绿地率应符合表五的规定。
注:对外交通的绿地率是指机场、铁路及公路的客(货)运站场、港口陆域部分等建设用地范围内的绿地控制指标,不包括对外交通线路及两侧控制范围。
其他新建工程(不包括城市道路)绿地率不低于百分之三十;扩建、改建工程(不包括城市道路)绿地率不低于百分之二十;工业、仓储、公用环境设施项目因安全、消防、环保等方面有特殊要求的,其绿地率根据相关要求另行确定。
经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对绿地率另有确定的,按照控制性详细规划执行。
第十五条建设用地内绿地应有良好的绿化覆盖效果,以乔木为主,乔、灌、草合理搭配。
为集约利用土地,允许结合绿地设置适量室外体育活动设施、休闲设施,允许结合公共绿地设置适量停车泊位、小型公用设施等。
第十六条鼓励推广垂直绿化、屋顶绿化。
第十七条城乡河、湖等沿线绿地的宽度应符合下列规定:(一)规划宽度 20 米及以上河道每侧不小于 20米;规划宽度 15 米及以上、20 米以下河道每侧不小于 15 米;规划宽度 15 米以下河道每侧不小于 10 米;沿湖应设置不小于15米的绿化带;(二)经批准的专项规划、详细规划另有规定的,按照其要求执行。
第十八条建设用地内有河道时,在满足水利、防洪等相关要求的情况下,小型公共休闲活动设施、公用设施、水利设施等临水性建筑可结合绿地水系合理布局;其他建设项目按照批准的专项规划、详细规划的要求执行。
第十九条沿河、湖绿地宽度 15 米及以上的,应对外开放;宽度 15 米以下的绿地,根据城市空间景观要求也宜对外开放。
第三章建筑间距第二十条建筑间距应符合本章的规定,并同时符合日照、消防、环保、防灾、工程管线和建筑保护等方面的要求。
第二十一条低、多层建筑(不含建筑高度5 米以下的门卫、电信交接间、小库房、车库及建筑高度6米以下独立设置的变配电房等建、构筑物,下同)与居住建筑的间距,应符合下列规定:(一)低、多层建筑与居住建筑平行布置时,其间距不得小于13米,且应符合以下标准:1.朝向为南北向的[指正南北向和南偏东(西)45 度(含 45 度)以内,下同],低、多层建筑与其北侧居住建筑的间距,不小于南侧建筑高度的 1.25 倍;2.朝向为东西向的[指正东西向和东(西)偏南 45 度(不含 45度)以内,下同],低、多层建筑与其东(西)侧低、多层居住建筑的间距,不小于较高遮挡建筑高度的1.15 倍。
(二)低、多层建筑与居住建筑垂直布置时,其间距应符合表六的规定。
表六低、多层建筑与居住建筑垂直布置间距控制表(三)低、多层建筑与居住建筑既非平行也非垂直布置时,其间距按以下标准控制:1.当两栋建筑的夹角小于等于 60 度时,按平行关系控制,并按被遮挡建筑方位确定建筑朝向;2.当两栋建筑的夹角大于 60 度时,按垂直关系控制。
(四)居住建筑下部为非居住用房时,其间距按以下标准控制:1.建筑平行布置、遮挡建筑为多层建筑时,被遮挡居住建筑下部为非居住用房的,其间距计算可扣除非居住用房的高度,当两侧或一侧有裙房时,裙房与住宅的间距不小于13米。
当被遮挡居住建筑为现状建筑时,其间距计算不得扣除非居住用房的高度;2.同一裙房之上的居住建筑,其间距计算可扣除裙房高度,且住宅的间距不小于13米;3.建筑平行布置、遮挡建筑为低层建筑时,被遮挡建筑下部为非居住用房的,其间距计算不得扣除非居住用房的高度;4.建筑垂直布置时,其间距计算不得扣除居住建筑下部非居住用房的高度。
(五)老年人居住建筑与低、多层遮挡建筑平行布置时,其间距不小于低、多层遮挡建筑高度的1.5 倍。
其它布置形式的间距、最小间距按低、多层居住建筑的要求控制。
(六)当多层建筑位于居住建筑山墙的任一侧,且多层建筑与居住建筑的山墙没有相互对应的重叠部分(错位布置)时,应满足消防和日照要求,且延伸端距不小于6米。
第二十二条高层建筑与居住建筑的间距应符合以下规定:(一)板式高层建筑与居住建筑平行布置时,其间距按以下标准控制:1.朝向为南北向的,高层建筑与其北侧居住建筑的间距不小于南侧高层建筑高度的 1.0 倍,且不小于30米;2.朝向为东西向的,高层建筑与其东(西)侧居住建筑的间距,不小于较高遮挡建筑高度的 1.0 倍,且不小于30米。
(二)塔式高层建筑与被遮挡居住建筑平行布置时,其间距不小于该塔式高层建筑高度的 0.7 倍,且不小于 24 米。
(三)高层居住建筑与多层建筑东西向平行布置时,其间距应符合本条第(一)项或第(二)项或第二十四条的规定,且不小于多层建筑高度的 1.15 倍。
(四) 高层建筑与居住建筑垂直布置时,其间距按以下标准控制:1.南北向垂直布置时,高层建筑与其北侧居住建筑的间距不小于南侧高层建筑高度的 0.4 倍,且不小于 18 米;当高层建筑位于北侧时,与南侧高层居住建筑的间距不小于 18 米,与南侧低、多层居住建筑的间距不小于13米;92.东西向垂直布置时,高层建筑与其东(西)侧居住建筑的间距不小于较高遮挡建筑高度的 0.4 倍,且不小于 18 米。
(五)高层遮挡建筑与居住建筑既非平行也非垂直布置时的间距按以下标准控制:1.当两栋建筑的夹角小于等于 60 度时,按平行关系控制,并按被遮挡建筑方位确定建筑朝向;2.当两栋建筑的夹角大于 60 度时,按垂直关系控制。
(六)建筑平行布置、遮挡建筑为高层建筑时,被遮挡居住建筑下部为非居住用房的,其间距计算可扣除非居住用房的高度,扣除非居住用房高度后计算间距高度小于等于24米的,按第二十一条第(一)项要求控制间距,扣除非居住用房高度后计算间距高度大于24米的,按本条第(一)、(二)项要求控制间距,且不小于24米;当两侧或一侧有裙房时,裙房与住宅的间距不小于13米。
当被遮挡居住建筑为现状建筑时,其间距计算不得扣除非居住用房的高度。
(七)高层建筑与居住建筑的计算间距大于 80 米时,在满足日照要求的条件下,其间距可按 80 米控制。
(八)建筑平行布置时,高层建筑与其南侧高层居住建筑的最小间距不小于24米,与其南侧多层居住建筑的最小间距不小于 18 米,与其南侧的低层居住建筑的最小间距不小于13米。
(九)当高层建筑位于居住建筑山墙的任一侧,且高层建筑与居住建筑的山墙没有相互对应的重叠部分(错位布置)时,应满足日照和消防要求,且延伸端距应不小于 13 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