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软组织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合集下载

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措施培训制度

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措施培训制度

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措施培训制度为加强我院多重耐药菌感染控制工作,使全院医护人员都掌握多重耐药菌的相关知识,提高多重耐药菌的诊断、监测、预防和控制的技术水平,强化医护人员对多重耐药菌的感控意识,及时了解多重耐药菌防控相关新观点、新方法,制定全院在职医护人员预防多重耐药菌感染控制知识培训制度如下:1、感染管理专职人员接受多重耐药菌控制相关法律、法规、指南、标准的培训;掌握多重耐药菌的流行病学、感染危险因素、耐药机制;诊断、治疗、预防与控制的方法,接受多重耐药菌新进展、耐药新机制、相关的消毒、隔离方法、防控措施的培训;了解本院多重耐药菌的流行趋势、危险因素等相关知识,为指导医院的多重耐药菌的感染控制工作做好充分准备。

培训方式:参加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相关培训班及学术活动。

2、微生物工作人员掌握多重耐药菌最新的检测技术、正确判定方法及实验室感染控制知识,学习多重耐药菌流行病学、感染危险因素,接受预防与控制医院内多重耐药菌的制度与措施的培训,掌握职业卫生防护与职业暴露处置相关知识。

培训方式:参加继续教育项目、讲课、座谈等。

3、医护人员学习多重耐药菌流行病学、感染危险因素、耐药机制方面的知识;掌握多重耐药菌的诊断、治疗、预防和控制措施;加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消毒隔离、手卫生、个人防护、医疗废物等相关知识的培训。

培训方式:参加继续教育项目、新上岗人员岗前培训、兼职监控员、座谈、面对面指导、科内学习等。

4 、工勤人员不断强化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人所处环境的消毒、清洁流程、医疗废物处置、手卫生知识、个人防护的相关知识的培训。

培训方式:讲课、座谈、现场面对面等,每年不少于1次。

侵入性器械相关感染防控制度1.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防控制度:1.1 如无禁忌证,应将床头抬高30-45°取半卧位控制胃内容物的返流,尤其是机械通气的病人采用此姿势是减少胃内容物吸入下呼吸道的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1.2 加强口腔护理,每2~6小时一次。

医疗机构感染预防与控制基本制度范文(三篇)

医疗机构感染预防与控制基本制度范文(三篇)

医疗机构感染预防与控制基本制度范文一、引言感染预防与控制是医疗机构生命质量和安全的保障,对于医务人员、患者及其家属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制度的目的在于规范医疗机构的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提高医务人员的职业素养,减少医疗机构内感染的发生率和传播风险。

以下是本基本制度的主要内容。

二、职责与义务1. 医疗机构须设立感染预防与控制委员会,负责制定与组织实施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的相关制度和方案,并监督执行情况。

2. 所有医务人员须参加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培训,并按照相关规定履行职责。

3. 患者及其家属应配合医疗机构的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遵守相关的操作规范与制度。

三、感染控制措施1. 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医务人员在接触患者前后、进食前和处理污染物品后必须正确洗手。

2. 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的医疗废物处理制度,确保废物的分类、封存和处理符合相关法规。

3. 所有医疗器械、设备和护理用具应定期进行清洁和消毒,以保证其安全使用。

4. 医疗机构应建立感染预警和报告制度,及时发现和报告可能的感染病例,并采取相应的隔离和治疗措施。

5. 医疗机构应加强对感染源和传播途径的监测和管理,遏制感染的扩散。

6. 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备的住院感染监测系统,定期发布感染发生率和相关数据。

四、感染预防与控制的监督和评估1. 感染预防与控制委员会应定期对医疗机构的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进行评估,提出改进建议并监督改进措施的实施情况。

2. 感染预防与控制委员会应定期向医务人员和患者及其家属宣传相关的感染预防措施和知识,提高预防意识和能力。

3. 监察部门应加强对医疗机构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的监督,确保其合规运作。

五、惩罚与奖励1. 对于违反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的医务人员,医疗机构应按照相关规定给予惩罚,包括警告、记过、记大过等。

2. 对于积极参与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并取得优异成绩的医务人员和医疗机构,应给予表彰和奖励,包括奖金、荣誉称号等。

六、附则1. 本制度所指的医疗机构包括各级各类医院、诊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

ICU三管感染控制预防措施

ICU三管感染控制预防措施

措施1、下呼吸道感染防控措施:1。

1 如无禁忌证,应将床头抬高30—45°取半卧位控制胃内容物的返流,尤其是机械通气的病人采用此姿势是减少胃内容物吸入下呼吸道的简单而有效的方法.1.2 加强口腔护理,每2~6小时一次。

鼓励、指导并协助术后病人勤咳、深咳、深呼吸、采取体位引流及叩背手法助病人排痰,控制影响病人术后咳嗽、深呼吸引起的疼痛。

1.3 尽量减少使用或尽早停用预防应激性溃疡的药物。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以维持正常的菌群状态.1。

4 鼓励手术后患者(尤其胸部和上腹部手术)早期下床活动。

1。

5坚持病室通风换气,湿式清扫,不在室内及走廊内抖被单等。

1.6有呼吸道感染的医护人员不应直接护理高危病人.1.7认真做好隔离工作: 对传染病病人及病原体携带者应采取相适当的隔离措施,对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人及携带者进行接触隔离。

对高危病人如***、粒细胞缺乏症等严重免疫功能低下者应采取保护性隔离措施,医务人员进入病室时须戴口罩、帽子,穿无菌隔离衣等;1.8采用多种方式提高病人机体免疫功能。

1.9减少或清除口咽部胃肠道病原菌的定植与吸入:尽可能采用胃肠内营养,小肠喂养可最大限度减少细菌通过肠粘膜向外移行,并维持正常肠道菌群平衡;控制胃内容物返流。

1。

10严格掌握气管插管或切开适应证,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患者应优先考虑无创通气;经口气管插管优于经鼻气管插管。

使用可吸引的气管导管,定期(每小时)作声门下分泌物引流。

气管套囊应保持在25~30cmH2O.1.11对于人工气道/机械通气应用镇静剂患者,每日停用或减量镇静剂1次,评估是否可以撤机或拔管,尽早拔管,减少插管天数。

1。

12做好手卫生:严格执行洗手时点,医务人员在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呼吸道插管或气管切开病人后应落实手卫生。

对气管插管或切开患者,吸痰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吸痰前、后,医务人员必须遵循手卫生规则。

在接触两个病人之间、处理呼吸道分泌物和污染物品后及接触另一病人、物品和周围环境表面前,在接触人体污染和清洁部位之间应更换手套和洗手。

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制度及执行情况样本(2篇)

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制度及执行情况样本(2篇)

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制度及执行情况样本一、呼吸系统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制度(一)将感染与非感染病人分室安置,病房按时开窗通风;特殊呼呼道感染病人,执行标准预防;对于器官移植、粒细胞减少症等严重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应进行保护性隔离,医务人员进入病室时须戴口罩、帽子,穿无菌隔离衣等。

(二)病情许可的情况下,鼓励患者半卧位,并尽早下床活动。

(三)训练手术后患者(尤其是胸部和上腹部手术患者)正确咳嗽排痰方式,必要时予以翻身、拍背,以利于痰液引流。

(四)昏迷患者取平卧位时,头偏向一侧。

(五)绝对卧床患者每____小时翻身、拍背一次。

(六)吞咽异常的病人经口喂食宜量少、缓慢,以防误吸。

(七)严格掌握气管插管或切开适应症,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患者应优先考虑无创通气;如要插管,尽量使用经口的气管插管。

(八)对气管插管或切开病人,吸痰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九)注意患者口腔卫生,使用洗必泰漱口或口腔冲洗,每____小时____次。

(十)呼吸机螺纹管每周更换____次,有明显分泌物污染时及时更换;湿化器内添加灭菌水,每天更换。

(十一)冷凝器应始终保持在最低位,冷凝水及时倾倒,不可使冷凝水流向患者气道。

(十二)一次性气管插管、吸痰器、呼吸机螺纹管严禁重复使用。

(十三)呼吸机外表面清洁消毒每日一次,包括界面、键盘、万向臂架、电源线、高压气源管路等。

污染严重和呼吸机用毕终末消毒时,须用____%医用酒精擦拭触摸屏式操作面板,擦拭时应避免液体进入呼吸机内部。

(十四)人工气道/机械通气患者,每天评估是否可以撤机和拔管,尽量减少机械通气和插管天数。

在拔插管或解除气囊前,需将插管气囊以上的气管分泌物清除干净。

(十五)呼吸机各部件消毒后,应干燥后保存备用,保存时间为一周,过期应重新清洗消毒。

(十六)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及时送检标本做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

(十七)严格按卫生部《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清洗、消毒支气管镜。

(十八)医务人员必须遵循手卫生规范,减少经手传播造成的交叉感染。

皮肤软组织感染诊断详述

皮肤软组织感染诊断详述

皮肤软组织感染诊断详述*导读:皮肤软组织感染症状的临床表现和初步诊断?如何缓解和预防?临床表现主要为病变部位的红、肿、热、痛,有些病例可伴有发热、血白细胞增高等。

(1)疼痛:是感染的必有症状,某些部位则疼痛剧烈,如手指感染使人夜不能寐。

(2)肿胀:首先是局部肿胀,皮肤发红,用手触之皮肤轻微发热并有硬结。

这是由于局部感染后血液循环增加之故,大量液体渗入到组织间隙后而引起肿胀。

(3)发热:小的感染可能不发热;较大感染可有低热,甚至高热和寒战,同时脉搏加快。

(4)流脓血:组织感染坏死液化成脓,形成1个或数个脓泡,破溃后流出脓血。

鉴别疖,痈,急性蜂窝织炎等不同类型。

疖初起为皮肤上现出红、肿、痛小硬结,成锥形隆起,有触痛;随即硬结顶出现黄白色脓头,周围为红色硬盘,病员自觉局部发痒、烧灼感及跳痛;以后脓头破溃,排除少许脓液后疼痛减轻,或其顶端形成一个脓栓,与周围组织分离而脱落,炎症逐渐消退,创口自行愈合。

病程中除引流区淋巴结可伴肿胀外,一般无明显全身症状。

疖若处理不当,如随意搔抓或挤压排脓,热敷,药物烧灼腐蚀以及不恰当的切开等,都可促使炎症扩散。

位于上、下唇、鼻部的疖,因其位于颜面部“危险三角区”,感染可骤然恶化,局部红、肿、痛范围增大,伴发蜂窝组织炎或演变成痈;甚至并发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败血症或脓毒血症。

痈好发于唇部(唇痈),上唇多于下唇,男性多于女性。

感染的范围和组织坏死的深度均较疖严重并伴剧烈的疼痛。

当多数毛囊、皮脂腺及其周围组织发生急性炎症与坏死时,可形成迅速扩大的紫红色炎性浸润块。

感染可波及皮下筋膜层及肌组织。

初期周围组织亦有坏死,坏死组织溶解排出后,可形成多数蜂窝状腔洞。

继之,腔洞之间皮肤、粘膜或皮下组织亦可发生坏死,致使整个痈的病变区上层组织呈紫红色;痈周围和深部的组织则呈浸润性水肿。

急性蜂窝织炎局部症状表现为红、肿、热、痛。

产气杆菌引起的感染还可有捻发音,甚至出现蜂窝组织和筋膜坏死。

全身症状常伴有畏寒、发热、乏力等表现。

MRSA感染的相关临床症状及处理方案

MRSA感染的相关临床症状及处理方案

MRSA感染的相关临床症状及处理方案MRSA( 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是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缩写,是一种对多种抗生素耐药的细菌感染。

MRSA感染可以导致广泛的临床症状,包括皮肤和软组织感染、呼吸道感染和血液感染等。

针对不同部位的感染,处理方案也有所不同。

本文将详细介绍MRSA感染的相关临床症状以及处理方案。

一、MRSA感染的临床症状1. 皮肤和软组织感染:MRSA最常见的感染形式是皮肤和软组织感染。

患者可能出现疼痛、红肿、热感和脓液排出等症状。

感染部位可能伴有溃烂和蜂窝组织炎症,严重感染可导致败血症。

2. 呼吸道感染:MRSA感染也可以累及呼吸道,尤其是在医院内感染。

患者可能出现发热、咳嗽、咳痰、胸痛和呼吸困难等症状。

对于有呼吸道感染的患者,需要考虑抗生素耐药情况,避免使用无效的抗生素。

3. 血液感染:MRSA感染严重时可导致败血症。

患者可能出现高热、寒战、乏力、头痛和肌肉酸痛等全身症状。

严重感染可导致休克和器官功能衰竭等严重后果。

二、处理方案1. 皮肤和软组织感染处理方案:首先,应尽可能彻底清创,将患者的皮肤或软组织切除。

清创后,应进行适当的抗生素治疗。

由于MRSA对常规抗生素耐药,通常需要使用特定的抗生素,如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或替考拉宁等。

治疗时应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进行选择。

2. 呼吸道感染处理方案:对于MRSA引起的呼吸道感染,可以使用万古霉素、利奈唑胺等静脉抗生素治疗。

治疗过程中应密切监测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如体温、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等。

需要注意的是,使用抗生素时应遵循合理用药原则,避免滥用抗生素导致耐药性的发展。

3. 血液感染处理方案:MRSA感染引起的血液感染是一种重症感染,需要紧急治疗。

通常需要住院治疗,并使用静脉抗生素治疗。

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药敏试验结果进行选择,一般常用的抗生素包括万古霉素、替考拉宁或利奈唑胺等。

皮肤软组织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制度

皮肤软组织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制度

皮肤软组织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制度一、制定感染管理政策和工作程序1.建立和完善感染管理政策,制定相关的工作程序和操作标准。

2.成立感染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和监督实施感染管理政策和工作程序,对感染进行统计和分析,提出改进措施。

二、加强感染监测和报告1.建立感染监测系统,对疑似和确诊的皮肤软组织感染进行监测和报告。

2.加强感染病例的登记和报告工作,及时报告感染发生情况,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三、加强感染预防知识的培训和宣教1.对医务人员进行感染预防知识的培训,包括手卫生、消毒灭菌、使用抗生素的合理应用等。

2.对患者及家属进行感染预防知识的宣教,教育患者正确使用抗菌药物和掌握个人卫生习惯。

四、加强环境清洁与消毒1.建立环境清洁与消毒制度,明确消毒频率和方法,确保医疗设备和床铺等物品的清洁与消毒。

2.定期对患者病房、手术室、创伤处理室等进行彻底清洁消毒,保持室内空气清新,预防和控制感染的传播。

五、加强手卫生和使用个人防护装备1.强调医务人员和患者正确的手卫生习惯,包括正确洗手、使用洗手液和酒精消毒剂等。

2.医务人员需要根据不同情况使用个人防护装备,如戴手套、口罩、护目镜等,预防和控制感染的传播。

六、加强抗生素的合理使用1.建立和完善抗生素管理制度,严格控制抗生素的使用,包括抗生素的选用、剂量、频次和疗程等。

2.鼓励医务人员进行抗生素的药物监测,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防止抗生素滥用和耐药菌的出现。

七、加强手术室感染控制1.手术室需按照洁净手术室标准进行设计和装修,确保手术环境的洁净和无菌。

2.手术室应按照无菌操作规范进行手术器械和麻醉设备的使用和消毒,减少手术相关感染的发生。

八、加强医疗废弃物的处理1.建立医疗废弃物管理制度,明确医疗废弃物的分类、收集、运输和处理方式。

2.对医疗废弃物进行正确的处理和处置,防止污染环境和传播病原体。

以上所列举的措施是预防和控制皮肤软组织医院感染的基本要求,医院需要根据自身情况和实际需求,进一步完善和细化感染预防和控制制度,确保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

医院感染控制措施和流程

医院感染控制措施和流程

医院感染控制措施和流程一、医院感染重点部位医院感染控制措施(一)医院获得性肺炎预防控制基本措施医院获得性肺炎(HAP),又称医院内肺炎(NP),是我国最常见的医院感染类型,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尤为严重。

根据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和我院的具体实际,为有效预防医院获得性肺炎特定本措施。

1、医务人员在接触病人和操作前后必须遵循我院手卫生制度和采取必要防护措施,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2、正确管理病人体位,如无禁忌症,应将床头抬高30—450。

3、对存在HAP高危因素的患者,建议用洗必泰漱口或口腔冲洗,没2-4小时一次.4、鼓励术后患者(尤其胸部和上腹部手术)早起下床活动。

5、指导患者正确咳嗽,必要时予以翻身、拍背、以利于痰液引流。

6、严格掌握气管插管或切开适应症,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患者应优先考虑无创通气.7、建议使用可吸引的气管导管,定期(通常每小时)作声门下分泌物引流。

8、呼吸机螺纹管每周更换1次,有明显分泌物污染时则应及时更换;湿化器添加水可使用蒸馏水,每天更换;螺纹管冷凝水应及时清除,不可直接亲到在室内地面,防止冷凝水流向患者气道。

9、对于人工气道/机械通气患者,每天评估是否可以撤机和拔管,减少插管天数.10、其他呼吸机及相关配件的消毒:按照《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消毒供应室清洗消毒剂灭菌操作技术规范》、《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标准》及有关产品使用说明书执行。

11、消毒剂外科、按钮、面板,使用75%酒精擦拭,每天1次,有污染时随时消毒;耐高温的物品如呼吸机螺旋管、雾化器、金属接头、湿化罐等,送供应室清洗消毒,干燥封闭保存.不耐高温的物品如某些材质的呼吸机螺纹管、雾化器等,应选择高水平消毒方法,如2%戊二醛、氧化电位水、过氧乙酸或含氯消毒剂等浸泡消毒,流动水冲洗、晾干密闭保存.也可现在低温等离子或环氧乙烷灭菌处理。

12、不宜常规采用选择性消化道污染来预防HAP、VAP;不必对呼吸机的内部进行常规消毒。

皮肤软组织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皮肤软组织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皮肤软组织感染预防控制措施(一)疖、痈、蜂窝织炎1.注意个人卫生,经常洗澡,衣服宽松,减少皮肤摩擦和刺激。

2.积极治疗皮肤病,减少皮肤损伤。

注意皮肤出现的浅表伤口,防止继发感染。

及时处理体表软组织的损伤,积极治疗原发病,如扁桃体炎、龋齿及手足癣感染。

3.加强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抵抗力。

(二)压疮1.减少局部受压:经常翻身,每2小时更换一次卧位,可采用一些防压用具,如气垫床等,并做好皮肤交接。

2.避免摩擦力和剪切力:给病人翻身时,勿用拖、拉、拽等动作,以免损伤皮肤。

3.保护皮肤:卧床患者的皮肤每日用温水擦洗两次,必要时局部按摩。

一旦发生压疮应避免压疮部位再受压,视情况给予减压贴、透明贴或泡沫敷料。

4.增进病人营养:应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

做好家属的健康教育,取得家属的配合,可有效减低压疮的发生。

5.健全压疮防治制度,加强过程管理。

(三)烧伤感染1.防止外源性感染⑴烧伤患者应安置在有消毒隔离条件的病房,对病情严重者进行保护性隔离。

⑵烧伤隔离病房内空气保持清新、流通,必要时进行动态空气消毒。

⑶进入烧伤隔离病房,医护人员应清洁双手,接触患者时戴口罩、手套,接触不同患者之间更换手套,脱手套后洗手。

⑷进入烧伤隔离病房后,如果必须接触患者、环境表面或病房内其它物品时,视情况穿隔离衣。

⑸严格无菌操作,静脉穿刺或静脉切开应远离烧伤创面。

⑹严格探视制度。

⑺接触皮肤、软组织感染创面的物品如敷料、棉球等应放入感染性医疗废物中。

⑻患者出院、转院、死亡应进行终末消毒。

2.防止内源性感染⑴局部使用抗菌药物,减少细菌定植。

⑵注意饮食卫生,消除来自食物中的病原菌。

⑶应反复作创面分泌物、痰、大便、尿细菌培养,掌握菌群动态变化及药敏情况,一旦发生感染,及早用药。

(四)乳腺脓肿或乳腺炎1.预防急性乳腺炎要积极预防和治疗乳头破裂。

⑴保持乳房清洁。

怀孕6个月以后,每天用毛巾蘸水擦洗乳头。

产前清洗乳房,去除乳头部污垢。

⑵哺乳前、后,用水洗净乳头,用细软的布衬在乳头衣服之间,避免擦伤。

皮肤与软组织感染控制管理指南

皮肤与软组织感染控制管理指南

皮肤与软组织感染控制管理指南
1. 引言
本指南旨在帮助医务人员有效控制和管理皮肤与软组织感染。

皮肤与软组织感染是常见的医疗问题,及时的控制和管理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2. 病因与传播途径
皮肤与软组织感染可以由多种细菌、真菌或病毒引起。

常见的传播途径包括直接接触、空气飞沫传播、血液传播等。

3. 诊断与评估
在诊断和评估皮肤与软组织感染时,医务人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 对患者的病史进行详细询问,包括伤口暴露史、既往感染史等;
- 仔细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如红肿、疼痛、渗出液等;
- 实施相关实验室检查,如细菌培养、组织活检等。

4. 感染控制措施
为了有效控制和管理皮肤与软组织感染,以下措施应被采取:
- 严格遵守手卫生操作规范,使用适当的手卫生剂;
- 进行正确的伤口处理和创面护理,洗净伤口并覆盖敷料;
- 选用合适的抗生素治疗,根据细菌培养结果进行选择;
- 避免交叉感染,使用个人防护装备,如手套、口罩等;
- 对于高危人群,如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应采取额外的感染控
制措施。

5. 教育与宣传
为了增强患者与公众的意识和认识,医务人员应积极参与教育
和宣传工作,包括:
- 向患者和家属提供有关感染控制和预防的教育资料;
- 在医疗机构内设置宣传展板,宣传皮肤与软组织感染的危害
和预防措施;
- 通过社交媒体和健康教育讲座等途径,向公众普及相关知识。

6. 结论
皮肤与软组织感染是常见的医疗问题,对患者的健康产生重大
影响。

通过采取有效的感染控制措施和加强教育宣传工作,我们可
以有效预防和管理皮肤与软组织感染,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手术部位、导尿管尿路、下呼吸道、血管导管相关血流、皮肤软组等主要部位感染具体预防控制措施

手术部位、导尿管尿路、下呼吸道、血管导管相关血流、皮肤软组等主要部位感染具体预防控制措施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控制措施外科手术必然会带来手术部位皮肤和组织的损伤,当手术切口的微生物污染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发生手术部位的感染。

手术部位的感染包括切口感染和手术涉及的器官或腔隙的感染,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方面和手术方面。

患者方面的主要因素是:年龄、营养状况、免疫功能、健康状况等。

手术方面的主要因素是:术前住院时间、备皮方式及时间、手术部位皮肤消毒、手术室环境、手术器械的灭菌、手术过程的无菌操作、手术技术、手术持续的时间、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等。

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当针对危险因素,加强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

(一)、手术前。

1、尽量缩短患者术前住院时间。

择期手术患者应当尽可能待手术部位以外感染治愈后再行手术。

2、有效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

3、正确准备手术部位皮肤,彻底清除手术切口部位和周围皮肤的污染。

术前备皮应当在手术当日进行,确需去除手术部位毛发时,应当使用不损伤皮肤的方法,避免使用刀片刮除毛发。

4、消毒前要彻底清除手术切口和周围皮肤的污染,采用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合适的消毒剂以适当的方式消毒手术部位皮肤,皮肤消毒范围应当符合手术要求,如需延长切口、做新切口或放置引流时,应当扩大消毒范围。

5、如需预防用抗菌药物时,手术患者皮肤切开前30分钟—2小时内或麻醉诱导期给予合理种类和合理剂量的抗菌药物。

需要做肠道准备的患者,还需术前一天分次、足剂量给予非吸收性口服抗菌药物。

6、有明显皮肤感染或者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参加手术。

7、手术人员要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进行外科手消毒。

8、重视术前患者的抵抗力,纠正水电解质的不平衡、贫血、低蛋白血症等。

(二)、手术中。

1、保证手术室门关闭,尽量保持手术室正压通气,环境表面清洁,最大限度减少人员数量和流动。

2、保证使用的手术器械、器具及物品等达到灭菌水平。

3、手术中医务人员要严格遵循无菌技术原则和手卫生规范。

ICU三管感染控制预防措施

ICU三管感染控制预防措施

措施1、下呼吸道感染防控措施:1.1 如无禁忌证,应将床头抬高30-45°取半卧位控制胃内容物的返流,尤其是机械通气的病人采用此姿势是减少胃内容物吸入下呼吸道的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1.2 加强口腔护理,每2~6小时一次。

鼓励、指导并协助术后病人勤咳、深咳、深呼吸、采取体位引流及叩背手法助病人排痰,控制影响病人术后咳嗽、深呼吸引起的疼痛。

1.3 尽量减少使用或尽早停用预防应激性溃疡的药物。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以维持正常的菌群状态。

1。

4 鼓励手术后患者(尤其胸部和上腹部手术)早期下床活动。

1.5坚持病室通风换气,湿式清扫,不在室内及走廊内抖被单等。

1.6有呼吸道感染的医护人员不应直接护理高危病人。

1。

7认真做好隔离工作:对传染病病人及病原体携带者应采取相适当的隔离措施,对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人及携带者进行接触隔离。

对高危病人如***、粒细胞缺乏症等严重免疫功能低下者应采取保护性隔离措施,医务人员进入病室时须戴口罩、帽子,穿无菌隔离衣等;1。

8采用多种方式提高病人机体免疫功能。

1。

9减少或清除口咽部胃肠道病原菌的定植与吸入:尽可能采用胃肠内营养,小肠喂养可最大限度减少细菌通过肠粘膜向外移行,并维持正常肠道菌群平衡;控制胃内容物返流. 1.10严格掌握气管插管或切开适应证,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患者应优先考虑无创通气;经口气管插管优于经鼻气管插管。

使用可吸引的气管导管,定期(每小时)作声门下分泌物引流。

气管套囊应保持在25~30cmH2O。

1。

11对于人工气道/机械通气应用镇静剂患者,每日停用或减量镇静剂1次,评估是否可以撤机或拔管,尽早拔管,减少插管天数。

1。

12做好手卫生:严格执行洗手时点,医务人员在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呼吸道插管或气管切开病人后应落实手卫生。

对气管插管或切开患者,吸痰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吸痰前、后,医务人员必须遵循手卫生规则。

在接触两个病人之间、处理呼吸道分泌物和污染物品后及接触另一病人、物品和周围环境表面前,在接触人体污染和清洁部位之间应更换手套和洗手。

皮肤软组织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皮肤软组织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县人民医院皮肤软组织感染预防控制措施1、教育患者注意个人卫生,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无汗液: 衣服和被服清洁干燥、无褶皱,被尿液、汗液浸时及时更換;大小便失禁患者及时清洁局部皮肤,肛周可涂皮肤保护剂,减少皮肤摩擦和刺激。

2、积极治疗和纠正可引起度肤软组织感染的疾病或危险因素。

患有皮肤病者应积极治疗, 避免抓破和损伤;注意皮肤出现的浅表伤口, 及时处理体表软组织的损伤, 防止继发感染,有效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 提高机体抵抗力。

3、指导患者加强营养,增强患者抵抗力,预防褥疮发生。

4、昏迷、瘫痪、老年患者行定期检查受压部位皮肤,避免局部皮肤长期受压; 协助定时变换体位, 2-3小时一次,必要时缩短変換体位时间。

尽量避免潮湿、摩擦及排泄物刺激: 因治疗需要不允许过多翻身者, 应使用特殊床垫、器具防止褥疮发生; 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天气寒冷时注意保暖, 使用热水袋等要防止烫伤。

5、新生儿护理应手法轻柔,更換尿布、内衣时要防止损伤皮肤,尿布应柔软, 勤于更换。

保持婴儿皮肤干燥,经常更換体位,以防局部长期受压。

做好产房、母婴同室、婴儿沐浴室的消毒隔离工作, 控制感染, 预防婴儿脐炎、婴儿脓疱病的发生。

6、产妇要预防乳腺脓肿或乳腺炎的发生,保持局部清洁卫生,做好手卫生,如发现局部红、肿、热、痛等炎症表现及时做理疗等治疗。

认真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腰穿、骨髓穿剌、活检、关节穿刺静脉输液等必须严格皮肤消毒; 给患者换药时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7、认真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腰穿、骨髓穿刺、活检、关节穿刺、静脉输液等必须严格皮肤消毒,给患者换药时严格执行«临床换药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

8、做好烧伤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做好环境、物表、医务人员手的管理,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及时釆集标本送检,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必要时做好保护性隔离。

9、严格执行«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一、医院感染管理三级组织健全,职责明确。

二、医院的布局、设施及工作流程符合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要求建筑布局、人流、物流符合感染控制原则。

三、认真执行医院感染管理各项规章制度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范、标准,制定并落实医院感染管理各项规章制度。

四、必须遵守消毒灭菌原则进入人体组织、无菌器官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必须灭菌;接触皮肤、粘膜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必须消毒。

各种用于注射、穿刺、采血等有创操作的医疗器具必须一用一灭菌。

五、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知识教育与培训对新上岗人员、进修生、实习生进行医院感染知识的岗前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对院感管理重点部门、各级各类管理人员及医务人员的培训。

六、加强医院感染重点部门的管理各重点部门的布局与流程合理,制度及措施建全,符合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及相关规范、标准要求。

七、落实医院感染的监测工作医院感染病例监测、消毒灭菌效果监测、环境卫生学监测。

八、建立完善的医院感染暴发报告及处置管理制度发生医院感染暴发按规定报告,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感染源,切断传播途径。

九、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制定合理使用抗菌素的管理制度及相关措施。

十、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的管理管理制度健全,对一次性使用医疗器械、器具的相关证明进行审核,对其储存、使用及用后处理进行监督检查。

十一、做好医务人员个人防护制定有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防护措施、报告及处理制度和应急预案,并进行消毒隔离技术、标准预防、手卫生规范等相关知识的培训。

十二、医疗废物及污水管理建立健全管理组织、制度,职责明确。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一、呼吸系统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制度(一)将感染与非感染病人分室安置,病房按时开窗通风;特殊呼呼道感染病人,执行标准预防;对于器官移植、粒细胞减少症等严重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应进行保护性隔离,医务人员进入病室时须戴口罩、帽子,穿无菌隔离衣等。

(二)病情许可的情况下,鼓励患者半卧位,并尽早下床活动。

三管感染控制预防措施

三管感染控制预防措施

1、下呼吸道感染防控措施:1.1如无禁忌证,应将床头抬高30-45°取半卧位控制胃内容物的返流,尤其是机械通气的病人采用此姿势是减少胃内容物吸入下呼吸道的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1.2加强口腔护理,每2~6小时一次。

鼓励、指导并协助术后病人勤咳、深咳、深呼吸、采取体位引流及叩背手法助病人排痰,控制影响病人术后咳嗽、深呼吸引起的疼痛。

1.3 尽量减少使用或尽早停用预防应激性溃疡的药物。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以维持正常的菌群状态。

1.4鼓励手术后患者(尤其胸部和上腹部手术)早期下床活动。

1.5坚持病室通风换气,湿式清扫,不在室内及走廊内抖被单等。

1.6有呼吸道感染的医护人员不应直接护理高危病人。

1.7认真做好隔离工作:对传染病病人及病原体携带者应采取相适当的隔离措施,对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人及携带者进行接触隔离。

对高危病人如:粒细胞缺乏症等严重免疫功能低下者应采取保护性隔离措施,医务人员进入病室时须戴口罩、帽子,穿无菌隔离衣等;1.8采用多种方式提高病人机体免疫功能。

1.9减少或清除口咽部胃肠道病原菌的定植与吸入:尽可能采用胃肠内营养,小肠喂养可最大限度减少细菌通过肠粘膜向外移行,并维持正常肠道菌群平衡;控制胃内容物返流。

1.10严格掌握气管插管或切开适应证,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患者应优先考虑无创通气;经口气管插管优于经鼻气管插管。

使用可吸引的气管导管,定期(每小时)作声门下分泌物引流。

气管套囊应保持在25~30cmH2O。

1.11对于人工气道/机械通气应用镇静剂患者,每日停用或减量镇静剂1次,评估是否可以撤机或拔管,尽早拔管,减少插管天数。

1.12做好手卫生:严格执行洗手时点,医务人员在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呼吸道插管或气管切开病人后应落实手卫生。

对气管插管或切开患者,吸痰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吸痰前、后,医务人员必须遵循手卫生规则。

在接触两个病人之间、处理呼吸道分泌物和污染物品后及接触另一病人、物品和周围环境表面前,在接触人体污染和清洁部位之间应更换手套和洗手。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外科手术必然会带来手术部位皮肤和组织的损伤,当手术切口的微生物污染到达一定程度时,会发生手术部位的感染。

手术部位的感染包括切口感染和手术涉及的器官或腔隙的感染,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方面和手术方面。

患者方面的主要因素是:年龄、营养状况、免疫功能、健康状况等。

手术方面的主要因素是:术前住院时间、备皮方式及时间、手术部位皮肤消毒、手术室环境、手术器械的灭菌、手术过程的无菌操作、手术技术、手术持续的时间、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等。

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当针对危险因素,加强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

一、外科手术切口的分类根据外科手术切口微生物污染情况,外科手术切口分为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感染切口。

〔一〕清洁切口。

手术未进入感染炎症区,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

〔二〕清洁-污染切口。

手术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但不伴有明显污染。

〔三〕污染切口。

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开放性创伤手术;胃肠道、尿路、胆道内容物及体液有大量溢出污染;术中有明显污染〔如开胸心脏按压〕。

〔四〕感染切口。

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

二、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分为切口浅部组织感染、切口深部组织感染、器官/腔隙感染。

〔一〕切口浅部组织感染。

手术后30天以内发生的仅累及切口皮肤或者皮下组织的感染,并符合以下条件之一:1、切口浅部组织有化脓性液体。

2、从切口浅部组织的液体或者组织中培养出病原体。

3、具有感染的病症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红、肿胀、发热、疼痛和触痛,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浅层组织。

以下情形不属于切口浅部组织感染:1、针眼处脓点〔仅限于缝线通过处的轻微炎症和少许分泌物〕。

2、外阴切开术或包皮环切术部位或肛门周围手术部位感染。

3、感染的烧伤创面,及溶痂的Ⅱ、Ⅲ度烧伤创面。

〔二〕切口深部组织感染。

皮肤软组织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皮肤软组织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皮肤软组织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一、目的为了降低皮肤软组织感染的发生率,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安全,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疗机构感染预防与控制基本制度(试行)》等相关规定,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本医疗机构内所有皮肤软组织感染预防和控制工作,包括门诊、住院、急诊、手术室、康复科等各个科室。

三、组织架构1. 成立感染预防与控制领导小组,由医疗机构负责人担任组长,感染管理部门、医务部门、护理部门、临床科室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负责组织、协调和监督皮肤软组织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

2. 设立感染管理科,负责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具体工作,包括制定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监测感染发生情况、开展感染原因分析和调查等。

四、预防措施1. 健康教育:向患者及家属宣传皮肤软组织感染的相关知识,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2. 手卫生:医务人员在接触患者前后、进行诊疗操作前后,应按照手卫生规范进行洗手、手消毒。

3. 皮肤清洁:患者应保持皮肤清洁,尤其要注意皮肤皱褶部位的清洁,避免过度摩擦和损伤。

4. 伤口处理:对患者身上的伤口进行严格的无菌操作,及时更换敷料,避免细菌感染。

5. 合理使用抗生素:根据细菌耐药监测结果,合理选用抗生素,避免不必要的抗生素使用和滥用。

6. 医疗器械消毒:严格按照医疗器械消毒规范,对诊疗过程中使用的医疗器械进行消毒灭菌。

7. 环境清洁:保持诊疗环境清洁,定期进行消毒,避免细菌滋生。

8. 健康监测:对患者进行定期的健康监测,及时发现感染迹象,采取针对性措施。

五、控制措施1. 早期识别:医务人员应熟练掌握皮肤软组织感染的临床表现,早期识别和诊断感染。

2. 及时报告:发现皮肤软组织感染病例,应及时向感染管理科报告,并展开调查。

3. 隔离措施:对确诊为皮肤软组织感染的患者,应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避免交叉感染。

4. 感染源控制:对感染源进行有效控制,避免感染扩散。

5. 治疗与护理:根据患者病情,制定合理的治疗和护理方案,加强病情观察,防止感染恶化。

重点部位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制度

重点部位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制度

重点部位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制度为加强住院病人重点部位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根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院隔离技术规范》、《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参考版)》等,结合我院实际制定本制度。

一、医院内肺炎(HAP)1、对存在HAP高危因素的患者,建议使用含0.2%的洗必泰漱口或口腔冲洗,每2-6小时一次。

2、如无禁忌症,应将床头抬高约30°。

3、鼓励术后病人早期下床活动。

4、指导患者正确咳嗽,必要时予以翻身、拍背,以利于痰液引流。

5、对于使用呼吸机患者,应注意:(1)严格掌握气管插管或切开适应症,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患者应优先考虑无创通气。

(2)如要插管,尽量使用经口的气管插管。

(3)吸痰时应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吸痰前、后,医务人员应做好手卫生。

(4)呼吸机螺纹管和湿化器应每周更换1-2次,有明显分泌物污染则应及时更换。

(5)螺纹管冷凝水应及时倾倒,不可使冷凝水流向患者气道。

(6)湿化器添加水应使用无菌用水,每天更换。

6、每日停用镇静剂,评估是否撤机或拔管,减少插管天数。

7、应对医务人员包括护工,定期进行有关预防措施的教育培训。

二、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1、严格掌握留置导尿的指征,只有在必须时才使用,并尽早拔除。

2、选择合适的导尿管,插管时应注意无菌操作,动作轻柔,避免损伤,正确固定导管,避免滑动或牵拉。

3、维护连续密闭的尿液引流系统,导尿管与集尿袋的接口不要轻易打开,集尿袋应低于膀胱水平,且不得触及地面;保持引流通畅。

4、采集尿标本作培养时,应在导尿管远端接口处用无菌注射器抽取尿液。

5、加强留置导尿管的护理,保持会阴部清洁;医务人员应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6、不主张使用抗菌药物作连续膀胱冲洗预防感染;疑似导尿管阻塞应更换导管,不得冲洗。

7、长期留置导尿管患者,不提倡频繁更换导尿管,建议更换频率为:导尿管1次/2周,普通集尿袋2次/周,精密集尿袋1次/周。

8、每天评价留置导尿管的必要性,尽早拔出导尿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皮肤软组织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1.疗、痈、蜂窝织炎、急性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的预防措施
(1)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及早治疗糖尿病等。

(2)注意个人卫生,常洗头、洗澡,衣服要宽松,减少皮肤摩擦和刺激。

(3)积极治疗皮肤病,减少抓破损伤,注意皮肤出现的浅表伤口,防止继发感染。

(4)及时处理体表软组织的损伤,积极治疗原发病,如扁桃体炎、龋齿及手足癣感染等。

(5)对住院的危重症患者应加强皮肤护理,勤翻身,防止褥疮产生。

2.新生儿皮下坏疽的预防措施
(1)新生儿护理应手法轻柔,更换尿布、内衣时要防止损伤皮肤。

(2)尿布应柔软,勤更换。

保持婴儿皮肤干燥,经常更换其体位,以防局部长期受压。

3. 烧伤感染
(1)注重感染早期症状,及早采取措施,便于终止其进一步发展。

(2)有效的监控措施包括对有细菌定植的患者的病情进行监控,做到及时送检创面分泌物及接受环境卫生监控。

(3)医院成立感染监控小组,及时发布细菌感染发生状况和药敏结果;临床治疗上要及时地分析评估,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4)患者隔离最好是单间,减少或防止细菌的入侵。

(5)静脉输液时,避免或尽量远离创面做静脉切开;注意妥善保护创口,及时更换渗湿的敷料;采用屏障护理技术,防止经污染物传播病原菌。

(6)病房器具专用,工作人员接触患者前后严格执行洗手、换衣、戴手套制度,实行终末消毒制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