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月令教学说课
《葡萄月令》小学六年级语文听说教案
《葡萄月令》小学六年级语文听说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通过听说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葡萄的生长规律和产地特点,进一步学会运用正确的朗读技巧和语音语调表达自己的想法。
2. 情感与价值:通过《葡萄月令》这篇文章,让学生懂得爱护大自然和珍惜食物资源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通过细节描写,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对葡萄的兴趣。
2. 教学难点:让学生了解葡萄的品种和产地,富有感情地朗读文章。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播放葡萄生长视频,让学生感受到葡萄生长的自然美景,热烈讨论葡萄。
2.呈现篇章:给出《葡萄月令》这篇文章,引导学生根据生词理解文章的主旨,了解其整体结构和内容。
3.朗读练习:教师依次指定几位学生进行朗读,引导他们注意语音语调和读的速度。
再给学生几分钟的时间自习,重点练习正确的语音语调和表达。
教师全文朗诵,让学生跟读,学生注意跟读速度和自然性。
4.思考互动:观察葡萄的花朵、果实,引导同学们运用想象力描绘它们的色彩、形状和味道。
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加深对葡萄的了解。
5.思辨启示:引导学生思考葡萄不同品种的特点,以及不同的产区差异,从而了解和欣赏葡萄的多样性和魅力。
四、教学后记
通过本次听说课的学习,学生们的语音语调表达能力有了明显提高。
盼望着学生可以修复他们的闪光点,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保持对语文知识和自然环境的关注。
《葡萄月令》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葡萄月令》教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葡萄月令》全文;(2)了解作者鲁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4)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象征手法表现主题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中的象征手法,提高审美能力;(3)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农民生活的关注和同情;(2)培养热爱文学、关注社会、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感;(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2. 象征手法的欣赏和运用;3. 作者情感态度的把握。
三、教学难点1. 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理解;2. 象征手法的深入分析;3. 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鲁迅及其生平和创作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葡萄月令》,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2)要求学生圈点批注,勾画出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式;(3)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象征手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内容,提出疑问;(2)组织学生分享讨论成果,解答疑问;(3)教师点评并总结,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 欣赏与分析:(1)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2)组织学生欣赏课文中的象征手法,提高审美能力;(3)教师点评并总结,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对农民生活的关注和同情;(2)培养热爱文学、关注社会、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感;(3)教师点评并总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五、课后作业1. 背诵课文《葡萄月令》;2. 写一篇关于课文象征手法的赏析文章;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课文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和提问情况,了解学生的参与度。
葡萄月令教案
葡萄月令教案教案:葡萄月令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葡萄月令》一文,主要讲述了作者对葡萄种植的热爱和追求,以及葡萄生长的过程。
文章通过对葡萄的种植、管理、收获和品尝的描写,展现了中国农民的辛勤劳动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背诵课文内容,掌握其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 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
3. 能够通过课文学习,了解葡萄的生长过程和农民的劳动艰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课文的理解和背诵,修辞手法的分析,情感态度的把握。
难点:对课文深层含义的理解,修辞手法的运用,情感态度的体验。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课件。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葡萄的图片,引起学生对葡萄的兴趣,导入新课。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3. 内容讲解:教师讲解课文内容,解释生词难句,分析修辞手法。
4. 情感体验:学生通过课文学习,体验作者的情感态度,分享自己的感受。
5. 课堂练习:学生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巩固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葡萄月令生长过程:种植、管理、收获、品尝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情感态度:热爱、向往、珍惜七、作业设计1. 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
2. 写一篇关于自己喜欢的水果的作文,要求运用本节课学到的修辞手法。
答案:1. 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
2. 例文:我最喜欢的水果——苹果苹果是我最喜欢的水果,它不仅味道鲜美,而且营养价值丰富。
苹果的颜色鲜艳,外表光滑,形状圆润。
每当我看到那红彤彤的苹果,就忍不住想咬一口。
苹果的味道甜中带酸,口感爽脆。
每当我咬一口苹果,酸甜的汁液就会充盈口腔,让我感到无比的满足。
苹果不仅美味可口,而且营养价值丰富。
它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 和维生素A,可以增强免疫力,保护视力。
每当我吃到苹果,我都会感到无比的幸福和满足。
我喜欢苹果,更喜欢它给我带来的健康和快乐。
《葡萄月令》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葡萄月令》教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葡萄月令》的诗句;(2)能够分析并描述诗中的意象和意境;(3)能够解读诗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2)学会欣赏诗歌的语言美、意象美和情感美;(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葡萄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2)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生命力的敬畏之情;(3)激发学生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记忆;(2)诗歌意象和意境的分析和描述;(3)诗歌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的解读。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和隐喻的解读;(2)诗歌情感的深入理解和表达;(3)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葡萄月令》的背景信息和诗歌内容;(2)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素材;(3)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评价标准。
2. 学生准备:(1)预习《葡萄月令》诗歌;(2)了解作者和相关作品的基本信息;(3)准备笔记本和文具,以便记录和思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葡萄月令》的背景信息;(2)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好奇心;(3)导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目标。
2. 朗读与理解:(1)学生朗读《葡萄月令》诗歌;(2)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语言美和节奏感;(3)学生讨论诗歌的意象和意境,初步解读象征意义。
3. 分析与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2)学生通过讨论,解读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和隐喻;(3)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深层含义和情感表达。
4. 应用与拓展:(1)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或仿写,运用所学意象和象征手法;(2)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或表演,展现诗歌的美感;(3)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其他相关诗歌,进行比较和分析。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1)学生课堂发言的积极性和准确性;(2)学生小组讨论的投入和贡献;(3)学生诗歌创作的创意和表现力。
《葡萄月令》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葡萄月令》教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葡萄月令》的诗句;(2)能够分析并欣赏这首诗的意境和韵律;(3)能够了解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2)学会通过诗歌抒发自己的情感,提升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葡萄的喜爱和对生活的热爱;(2)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1. 《葡萄月令》的诗意和韵律;2. 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 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一些生僻词汇和古文用法;2. 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讲义:包括诗歌文本、注释、译文、作者简介等;2.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3. 课堂讨论材料:包括与诗歌相关的话题和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多媒体展示葡萄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葡萄这一主题;(2)简要介绍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朗读与理解:(1)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意和韵律;(2)教师讲解诗歌中的生僻词汇和古文用法,帮助学生理解文本;(3)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3. 欣赏与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2)教师引导学生从诗歌的意境、韵律、情感等方面进行欣赏和分析;(3)组织全班讨论,促进学生间的交流和思考。
4. 应用与拓展:(1)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诗歌的感受,提升表达能力;(2)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葡萄月令》并写一篇简短的感受。
5. 总结与反思:(1)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提出疑问和建议;(3)教师鼓励学生继续学习和探索,提高文学素养。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朗读、讨论和表达自己的观点等。
2. 理解与分析能力:通过提问和讨论,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意境和情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葡萄月令教案
葡萄月令教案【教案名称】葡萄月令教案【教案概述】本节课以“葡萄月令”为主题,通过教师讲解、图片展示、活动设计等方式,培养学生对葡萄的认知和了解,同时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1.了解葡萄的基本知识,如外形、颜色、味道等;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3.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培养学生对葡萄的认知和了解。
难点:帮助学生运用语言表达葡萄的颜色、味道等特点。
【教学准备】1.课件或图片展示葡萄的外形、颜色等;2.准备一些新鲜的葡萄;3.准备一些葡萄的味道形容词的图片或卡片。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 (5分钟)教师打开课件或展示葡萄的图片,介绍葡萄的外形、颜色,并引导学生观察和描绘。
教师问学生:“葡萄是什么样子的?它有哪些颜色?你们有没有吃过葡萄?葡萄的味道是什么样的?”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简单的概括和总结。
Step 2 学习 (10分钟)教师给学生展示一些味道形容词的图片或卡片,如“甜、酸、苦、脆、软等”,并解释其含义。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经验,描述葡萄的味道。
鼓励学生用适当的形容词来描绘葡萄的味道,并和同桌分享自己的描述。
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引导和示范。
Step 3 活动 (15分钟)教师将准备好的葡萄分发给每个学生,并提醒学生先观察葡萄的外形、颜色等特点。
学生根据自己对葡萄的观察,选择适当的形容词来描绘葡萄的味道,并做一分钟内的口头表达。
学生可以将自己的表达写在小纸条上,并交给教师。
Step 4 延伸 (10分钟)教师将学生的口头表达内容进行整理,并选择一些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和分享。
同时,教师也可以补充其他学生没有提到的特点,并引导学生进行相应的回答和讨论。
Step 5 总结 (5分钟)教师帮助学生总结“葡萄的特点”,并鼓励学生多尝试新鲜的水果和食物,丰富自己的视觉和味觉体验。
【教学反思】通过该教案,学生能够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感知和描述葡萄的外形、颜色和味道等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同时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葡萄月令》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葡萄月令》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了解《葡萄月令》的作者、作品背景及文学常识,掌握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葡萄的热爱和劳动人民的辛勤付出,培养尊重劳动、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分析作品的人物形象和情节,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2. 欣赏作品的文学艺术特色,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1. 作品中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的解读。
2. 如何引导学生从作品中感受到作者的情感态度。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丰富教学手段。
3. 以情感为主线,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和作品背景,引发学生对作品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读全文,了解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作品中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分享学习心得。
4. 分析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分析其性格特点和形象特征。
5. 主题探讨:讨论作品的主题思想,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作品的特点和价值。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内容1. 通过分析《葡萄月令》中的自然环境描写,让学生理解环境与人物心情的关系。
2. 学习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葡萄生长过程的技巧。
七、教学步骤1. 让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人物形象,讨论人物与环境的互动关系。
2. 分析文中的自然环境描写,引导学生注意环境变化对人物心情的影响。
3. 让学生选取文中描绘葡萄生长的部分,进行细致阅读和分析。
4. 讨论作者如何通过葡萄的生长过程反映人物的心情变化。
5. 课堂小结,强调环境描写在文学作品中的重要作用。
八、教学手段1. 使用多媒体展示葡萄的生长过程,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文本。
《葡萄月令》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
《葡萄月令》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葡萄月令》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鲁迅及其作品的背景知识。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本分析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增强对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认同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葡萄月令》是鲁迅先生的一部散文作品,以描写葡萄生长过程为主线,展现了作者对农民生活的关注和对自然的热爱。
2.2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的基本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3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理解并欣赏鲁迅先生的文学语言和表达技巧。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引入鲁迅先生的简介,激发学生对作者的好奇心,引出本课的教学内容。
3.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找到答案,加深对课文内容的3.3 讨论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课文的主题思想。
3.4 写作练习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写作练习,可以是对课文的延伸思考,也可以是自己的感悟和体验。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问答教师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及时进行反馈和指导。
4.2 写作作业教师对学生的写作作业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考深度。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课文文本提供《葡萄月令》的文本,可以是书籍或者电子文档。
5.2 鲁迅先生简介提供鲁迅先生的简介,可以是书籍或者网络资源。
5.3 相关讨论题目提供一些与课文相关的话题,用于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介绍鲁迅及其作品《葡萄月令》的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6.2 读书指导法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感知语言,理解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6.3 讨论法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交流和表达能力。
葡萄月令-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教案
葡萄月令-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会:•了解中国传统农民对于葡萄种植的月令观念;•掌握苏教版现代散文《葡萄月令》的主题、结构与语言;•学习使用现代文阅读的方法,提高语文阅读能力与审美水平;•结合散文的内容,领略葡萄文化的魅力与意义。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三步阅读法”等多种阅读方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通过合作学习、课堂讨论等方式,促进学生语言交流与思维碰撞;•通过实物观察与文化背景介绍,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葡萄文化的传达,培养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尊重与热爱;•引导学生珍视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培养学生积极的参与和奉献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2.1 教学重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掌握《葡萄月令》的主旨、结构与语言;•学习使阅读方法,提升阅读理解能力;•领略葡萄文化的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2.2 教学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如何结合文本和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知;•如何通过现代文阅读,引导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思考和认识。
三、教学内容与过程3.1 教学内容3.1.1 文本阅读通过三步阅读法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阅读《葡萄月令》,分析文本的主题、结构与语言,理解文本的内涵与价值。
3.1.2 葡萄文化介绍介绍葡萄之于中国古代农民的种种用途及月令观念,让学生对于葡萄具体的文化内涵及其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关联进行深入的探讨。
3.1.3 实物观察通过实物观察葡萄、葡萄树、葡萄架等,让学生感性的认识葡萄文化,从而加深对文化内涵的理解。
3.2 教学过程3.2.1 导入新课教师向学生介绍葡萄这个在中国古代广泛种植的水果,在家庭菜园或乡村种植的习俗和葡萄的好处(如葡萄酒),旨在激发学生兴趣。
3.2.2 文本阅读及分析1.学生自读《葡萄月令》;2.让学生有序记忆九个制作葡萄酒的月份;3.发放《葡萄月令》文本分析手册,通过“三步阅读法”分析文本,初步了解文章结构和主题;4.分小组进行文本讨论,分享不同角度和看法。
汪曾祺《葡萄月令》上课教案
汪曾祺《葡萄月令》优秀上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葡萄月令》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讨论、朗读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感受作者的表达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农业文化的了解和尊重,激发学生对家乡、对自然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 分析《葡萄月令》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2. 感受作者对家乡、对自然的热爱,体会文本中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葡萄月令》中的农业知识,如葡萄的种植、修剪、收获等。
2. 分析作者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表现葡萄生长过程的技巧。
四、教学准备:1. 教材:《葡萄月令》文本。
2. 课件:相关图片、视频、音频等教学资源。
3. 教学设备:投影仪、音响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播放葡萄种植、收获的短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葡萄的生长过程。
提问:“你们对葡萄有什么了解?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关于葡萄的文章——《葡萄月令》,大家猜猜这篇文章会讲述哪些内容?”2. 朗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意义。
教师辅导学生朗读,强调语气、节奏的把握。
3. 自主学习:学生根据预习,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作者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表现葡萄生长过程的技巧。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总结。
5. 情感体验: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家乡、对自然的热爱。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文本中的情感,分享自己的感悟。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葡萄月令》中的农业知识和作者的表达技巧。
7. 作业布置:8. 板书设计:《葡萄月令》农业知识:葡萄的种植、修剪、收获作者表达技巧:丰富的修辞手法9.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重点知识,以及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之处。
《葡萄月令》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
《葡萄月令》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课文《葡萄月令》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的生长背景及创作背景。
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描绘葡萄园景象的能力。
提高学生对散文作品的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的表达意图。
学会通过朗读、感悟、讨论等方法,提升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悟能力。
学会运用课文中的优美词句进行创意写作。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珍惜,增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激发学生对文学创作的热爱。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内容分析:《葡萄月令》是著名作家贾平凹的一篇散文,描绘了一个葡萄园一年四季的景色变化和作者与葡萄园的情感联系。
通过作者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葡萄园的美丽风光和丰富的人文内涵。
作品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使文章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2.2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手法。
教学难点:欣赏散文的意境,体会作者对葡萄园的情感表达。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葡萄园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景观,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
简介作者贾平凹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标记生字词和不理解的句子。
学生通过合作探讨,解决生字词和理解上的困难。
3.3 课堂讲解:对课文进行逐段讲解,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讨论等方式,深入领会课文的意境和情感。
3.4 小组活动:学生分小组进行课文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小组成员可进行补充和评价。
3.5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创意写作。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学习中的优点和不足。
《葡萄月令》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葡萄月令》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葡萄月令》。
(2)理解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葡萄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3)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高雅的情操。
二、教学重点:1. 诗歌意象的分析与理解。
2. 诗歌修辞手法的鉴赏。
3. 诗歌韵律特点的把握。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隐喻、象征等修辞手法的理解。
2. 诗歌情感的深入体会。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歌全文、相关图片、视频等。
2. 学生提前预习诗歌,了解作者背景及诗歌创作背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葡萄种植、采摘的视频,引起学生兴趣。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葡萄月令”,提问:“月令”是什么意思?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默读诗歌,感受诗歌节奏和韵律。
(2)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深入解读:(1)分析诗歌中的隐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2)引导学生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情感。
5. 欣赏与拓展:(1)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美。
(2)推荐相关诗歌或作者的其他作品,进行拓展学习。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7. 作业布置:(1)背诵诗歌。
8. 板书设计:葡萄月令意象修辞手法情感9.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让学生深入解读《葡萄月令》,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但在课堂拓展环节,可以进一步增加相关作品的学习,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葡萄月令》小学六年级语文课堂教案
《葡萄月令》小学六年级语文课堂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熟练朗读课文,理解意思,逐行翻译。
2.能根据所学知识,描述各个季节的天气和自然环境。
3.能理解课文中相关的节气,以及具体生活常识,如何种植葡萄。
4.能结合自身所在地的季节气候,对课文中的描述进行比较分析,整理所得结论。
二、教学重点难点1.对课文进行逐行解读,建立正确的语感和语音。
2.理解生词、词组、语句的含义,并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3.理解节气的含义及其与季节的关系,同时了解种植葡萄的细节。
4.能够用自己的话语,进行语言与人文思考,将所学知识与实际情境结合,得出自己的观点。
三、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知识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看图片和视频,了解葡萄生长的过程,引入《葡萄月令》的课文。
2.逐行朗读和解析课文,理解每一段所述的内容和意义。
3.了解课文中描述的自然环境和季节变化,对节气有一定的了解。
4.学习一些重要的词汇和短语,并进行必要的翻译。
5.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通过课堂讨论来展示自己的理解和思考。
情境设计1.引入新课,通过展示葡萄生长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感受葡萄的美妙成长。
2.老师播放视频,引导学生留意,尝试描述所观察到的事物,并以此为契机,向学生介绍《葡萄月令》。
3.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逐行朗读和解析课文,在理解基础上,逐渐提高朗读和理解的难度。
4.针对课文中的重要的词汇和短语,进行必要的讲解和翻译,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记忆。
5.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展示自己对于课文的理解和观点,鼓励学生交流和分享经验。
第二课时知识目标1.进一步加深课文的理解,阅读和讨论营造出和葡萄有关的生活场景。
2.通过展示实物或图片,引入葡萄的生长环境和必要的物理条件。
3.学习一些关于葡萄植株和园艺的常识,并将其应用到实际情境中。
4.让学生了解和感受葡萄文化的深厚历史底蕴,增进对小班文章的发现和学习。
情境设计1.通过展示相关的实物或图片,向学生介绍葡萄的生长环境和必要的物理条件。
《葡萄月令》教案3
《葡萄月令》教案教学目标:1、鉴赏淳朴自然、可爱生动的语言,感受作者与葡萄的深情对话。
2、领会作者随遇而安、乐天知命的心态3、体悟“葡萄如人生”,周而复始、生生不息的哲理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葡萄月令》被公认是最能代表汪曾祺语体风格的散文佳作”“写完了这篇散文,他(指汪曾祺)自己的得意之色已浮在脸上……”两段文字都出自于汪曾祺女儿汪明的《名家之后读名家之作》,显然,汪曾祺先生对自己的作品是非常满意的,然而,我却想听听同学们读了这篇散文之后的最初感受。
(针对学生可能提出的“像说明文”、“平淡”等阅读感受引导学生进入文本)二、读进去,品味语言,感受对话文章记录了种植前萄十二个月的过程,请四组同学分工合作。
讨论:找出你觉得写得有感觉的语段,说说这些语言的特点是什么?明确:第一组(1月一3月)静睡、出窖、上架(1)葡萄藤露出来了,乌黑的。
有的稍头已经绽开了芽苞,吐出指甲大的苍白的小叶。
它已经等不及了。
这儿句写的是葡萄出窖,作者把葡萄当做自己的孩子来写,葡萄急于出窖,就像十月怀胎的孩子急于来到这个世界上,“它已经等不及了”把葡萄急于生长,涌动的生命力很好的表现出来了。
同时也能读出作者经历了一冬的漫长等待,看见葡萄抽芽是的激动、喜悦的心情。
(2)然后,请葡萄上架。
把在土里趴了一冬的老藤扛起来,得费一点劲。
大的,得四五个人一起来。
”起!一一起!”哎,它起来了。
把它放在葡萄架上,把枝条向三面伸开,像五个指头一样的伸开,扇面似的伸开。
然后,用麻筋在小棍上固定住。
葡萄藤舒舒展展,凉凉快快地在上面呆着。
“请葡萄上架”的“请”字表现了对幼小生命的尊重和爱护。
“趴”字写出了葡萄在冬天的憋屈,急于舒展筋骨。
作者似乎感受到了那种憋屈难熬的滋味。
"起!一一起!”哎,它起来了”中的“哎”应读第二声,语调要扬起来,声音要拖起来。
看见趴了一冬的葡萄老藤被慢慢扛起,就像看到自己的孩子刚刚学会站立一样,内心无比惊喜。
《葡萄月令》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葡萄月令》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葡萄月令》的诗句;(2)了解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分析并欣赏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技巧;(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自然的情感;(3)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2)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分析;(3)作者的情感表达和审美观念。
2. 教学难点:(1)诗歌的背景和文化内涵;(2)诗歌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技巧;(3)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的培养。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葡萄月令》的教学内容和要求;(2)准备相关的背景资料和参考文献;(3)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
2. 学生准备:(1)预习《葡萄月令》诗歌;(2)了解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准备笔记本和文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对《葡萄月令》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朗读诗歌:(1)学生齐读诗歌;(2)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节奏和情感。
3. 翻译诗句:(1)学生自主翻译诗歌;(2)教师讲解生僻字词的含义和翻译。
4. 分析诗歌:(1)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意象和意境;(2)教师引导并总结学生的分析结果。
5. 欣赏诗歌:(1)学生分享对诗歌的感悟和欣赏;(2)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技巧。
五、课后作业1. 背诵《葡萄月令》诗歌;2. 写一篇关于《葡萄月令》的读后感,内容包括诗歌的意象、意境和作者的情感表达;3. 选择一首古典诗歌进行鉴赏,分析其表现手法和修辞技巧。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朗读、讨论和分享。
《葡萄月令》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
《葡萄月令》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文章;(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3)了解作者的生长环境和写作背景;(4)分析并欣赏作者的写作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2)运用朗读、讨论、小组分享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2)培养学生对家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3)引导学生珍惜亲情、友情和故乡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文章;(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3)分析并欣赏作者的写作技巧。
2. 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的生长环境和写作背景;(2)运用朗读、讨论、小组分享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读并理解文章内容;(2)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素材;(3)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评价标准。
2. 学生准备:(1)预习文章,了解作者的生长环境和写作背景;(2)准备笔记本,记录学习心得和感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葡萄的图片,引起学生对葡萄的兴趣;(2)引导学生思考葡萄的生长环境和生长过程。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2)学生找出生词和不懂的句子,与同桌或小组成员交流;(3)教师解答学生的疑问,帮助学生理解文章。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并欣赏作者的写作技巧;(2)每组选出一个代表进行分享,其他组进行评价和补充;(3)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作者的生长环境和写作背景;(2)每组选出一个代表进行分享,其他组进行评价和补充;(3)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2)评价学生的朗读、讨论和分享表现;(3)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给予鼓励和指导。
《葡萄月令》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葡萄月令》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把握《葡萄月令》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司马迁及其作品背景。
(2)能够分析并欣赏作品中独特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
(3)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2)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培养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
(3)引导学生从作品中感悟人生哲理,培养健全的人格。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葡萄月令》的主要内容,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2)分析并欣赏作品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
(3)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2. 教学难点:(1)作品中的古代文化知识的理解。
(2)作者司马迁的人生经历对作品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司马迁及其作品《史记》。
(2)概述《葡萄月令》的内容,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品味语言特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作品中的写作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难点知识点,如古代文化知识。
(2)分析作者的人生经历对作品的影响。
5. 课堂练习:(1)翻译课文中的重点句子。
(2)结合课文内容,谈谈自己对作品主题的理解。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四、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深入研究作者司马迁的人生经历,了解其创作《史记》的背景。
3. 选择一部感兴趣的古代文学作品进行阅读,下节课分享阅读心得。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
3. 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质量。
4. 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和审美鉴赏能力。
《葡萄月令》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葡萄月令》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葡萄月令》中的生词和短语;(2)能够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结构;(3)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2)通过朗读、感悟,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2)培养学生对自然、生活的感悟能力,提高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3)培养学生珍惜时光、努力奋斗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理解《葡萄月令》的内容;(2)分析并欣赏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点;(3)通过课文学习,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2. 教学难点:(1)理解并掌握《葡萄月令》中的生词和短语;(2)分析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点;(3)将课文中的写作手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2)简介《葡萄月令》的作者和作品背景;(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勾画出生词和短语;(2)让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自行解决生词和短语的问题;(3)让学生分析课文的结构,概括文章的主题。
3. 合作探讨:(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2)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点,进行深入分析;(3)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促进课堂的互动和讨论。
4. 朗读感悟:(1)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美妙和韵味;(2)引导学生品味作者的语言表达,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3)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5. 写作练习:(1)布置课后写作任务,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创作;(2)鼓励学生发挥创新思维,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3)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生活,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葡萄月令》小学六年级作文教案
《葡萄月令》小学六年级作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学会阅读并理解《葡萄月令》这篇文章。
2.让学生理解文言文阅读的重要性,并掌握文言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3.让学生能够从文中学到有关葡萄的知识,将其融入到自己的生活和实际中去。
二、教学重点1.让学生能对《葡萄月令》进行准确理解。
2.让学生学会文言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3.让学生掌握葡萄的相关知识。
三、教学难点1.让学生听懂并理解文言文的内容。
2.如何将文章中的葡萄知识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去。
四、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葡萄的基本知识,比如葡萄起源、种类、营养价值和用途等。
教师可以引入《葡萄月令》,告诉学生这是一篇文言文,对这篇文章有一个初步地认识。
2.阅读老师可以将文章大概的意思用现代汉语告诉学生,帮助学生建立一个大致的理解。
可以逐句进行讲解,让学生逐步掌握文言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可以让学生独立阅读一遍,理解其内容。
3.活动(1)学生可以进行角色扮演,模仿文章中的人物,反映葡萄的生长过程。
(2)学生可以设计一个展板,展示他们对葡萄知识的了解,比如葡萄的种类、产地、营养价值和用途等。
(3)学生可以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在生活中使用葡萄的经验,比如葡萄干的制作、葡萄酒的制作和葡萄醋的制作等。
4.评价通过以上的活动,让学生了解葡萄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历史、地理等综合素养,了解文化知识,收获生活知识。
五、教学资源1.教材:语文课本2.资料:介绍葡萄的书籍、图片等。
六、教学反思《葡萄月令》虽然是一篇古代的文章,但是值得我们进行生活运用。
教师应该尽可能丰富教材内容,提供有趣和实用的知识。
同时,在进行角色扮演和小组讨论时,教师应该注意协调学生之间的关系,让每个学生都有表达自己的机会。
《葡萄月令》教案
《葡萄月令》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葡萄月令》的诗句;(2)了解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分析并掌握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2)学会通过诗歌了解历史背景和社会现实;(3)学会分析诗歌中的情感和哲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国家、人民的忧虑和关怀;(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3)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2)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分析;(3)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诗歌的主题思想。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现实;(2)诗歌的深层含义和哲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葡萄月令》,激发兴趣。
2. 朗读诗歌:(1)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歌;(2)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 字词解释:(1)解释生僻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2)让学生对照注释,自行翻译诗歌。
4. 意象分析:(1)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2)讨论意象所表达的情感和意义。
5. 修辞手法分析:(1)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2)让学生了解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6. 诗歌主题:(1)引导学生探讨诗歌的主题思想;(2)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作业布置1. 背诵诗歌;2. 写一篇关于《葡萄月令》的鉴赏文章;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1)挑选其他诗人创作的关于葡萄的诗歌,进行对比分析;(2)探讨不同诗人创作风格和情感表达的差异。
2. 文化背景:(1)介绍葡萄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2)引导学生了解葡萄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葡萄月令》教案
枞阳中学汤国梅
【教学设想与背景】
《葡萄月令》是汪曾祺先生的长篇散文,其内容鲜活接地气,形式别致,语言优美。
怎样在抓住本文特色的同时,又围绕单元教学重点“散文的疏密”,实现长文短教呢?通过“一文两变”的教学方案,把梳理文意、品味语言和文本改写巧妙结合,
简化了教学头绪,突出了教学重点,扩大了课堂容量,激发学生的创作乐趣,创造
性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品读汪曾祺散文语言“苦心经营的随便”:倾心短句、活用修辞、巧用口语、
文气酣畅等语言特点。
(重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两次变换文本——农谚和诗歌,创作对比中欣赏散文朴实自然、闲适自在
的语言。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联想与想象,学习汪曾祺热爱生活、积极乐观的文人雅致情怀。
【教学过程】
一、勾画关键词,变为农谚版《月令》
师:月令,是记述每年夏历十二个月的时令及其相关事物。
起源于《诗经》,如《豳风.七月》《礼记.月令》。
由此可以看出《葡萄月令》写的是有关葡萄的农事,请大家通读全文,从每个部
分即每个月中勾画出有关葡萄农事的关键词。
1.勾画葡萄农事关键词
出窖、上架、浇水、喷药、打梢、掐须、打条、追肥、结果、下架、入窖。
在这十二月令里,文章重点写了哪几个月份?为什么重点写着几个月呢?
生:三、四、五、八这四个月。
这是葡萄生长过程中最有情味的内容,是整个葡萄园生命涌
动的时刻,是充满活力、蓬勃生长的季节,也是最能让人为所见到的自然生命而感动的时刻。
齐读散文第一段和最后一段,说说最后一段的作用?
这既是从冬到春时序上的交替,更是葡萄生命的轮回,如同圆融的人生,周而复始,生生不息。
我们似乎看到葡萄来年蓬蓬勃勃的生机。
这样处理,结构上首尾圆合,文章本身也像葡萄一样,
成为生生不息的圆融生命体。
表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对美的执着。
2.编撰农谚版《葡萄月令》
何为农谚?它是农民在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农事经验。
它言简意赅,多是口语,
通俗易懂,大是短句或韵语。
如:“枣芽发,种棉花”“清明前后,种瓜点都”等。
大家
能不能根据葡萄的每月农事,根据勾画出来的关键词,编一个农谚版的《葡萄月令》啊?
学生展示作品
—农谚(成馨雅)
—一月大雪葡萄睡二月春风葡萄出
—三月备料葡萄架四月浇水葡萄芽
—五月喷药葡萄结六月打条葡萄疏
—七月掐须葡萄怦八月着色葡萄美
—九月金秋葡萄成十月等闲葡架留
—十一拆架葡条拣十二圆满葡萄睡
—葡萄月令(齐朝轩)
—狂风大雪不留情,窖中葡萄仍安睡。
—普天同庆龙抬头,雪化苗出爆初芽。
—又是春风拂面吹,遮天藤蔓架上搭。
—池旁暖春最怡人,根须步步汲水爬。
—恰是人间端午节,农人仍有园中忙。
—无风暑气炎天光,绿扣已有几分型。
—只期雨热共同期,男女老少催其熟。
—中秋热浪渐消退,串串欲滴惹人爱。
—农家同庆丰收日,不忘葡萄来照料。
—西山农田需收割,任其狂长无人阻。
—田间北风已寒人,下架枝条分成堆。
—腊月万物共冬眠,入窖再待来年春。
3.区分“疏”“密”,比较异同
现在我们把大家改写的农谚版的《葡萄月令》跟汪曾祺先生散文版的《葡萄月令》比较一下,看看有何异同。
教师补充汪曾祺创作此文的艰苦时代背景。
生:都是以月份的顺序行文,都介绍了有关葡萄的农事。
口诀版的只是介绍相关农事,散文
版更多描绘葡萄的生长状态和情态。
师:是的。
读口诀版的可以对种葡萄之事一目了然,而读散文版的则可领悟汪曾祺对生活的
热爱,他把葡萄当做一种灵性的生命来描绘,让人仿佛触摸到葡萄灵动的生命。
生:散文版不仅写了劳动者农事的劳作,还写了葡萄每个月生长的状况,还按照月份逐月地
写到天气,这大概是“月令”特殊体裁决定的吧?
师:对呀!汪曾祺先生特别喜欢《礼记》里的“月令”,觉得在这种特别时空框架里,特别
能反映中国人在大自然里生命的过程和角色,写作本文,特地采用了这种别致的形式。
但本文的
内容,远远超出了农谚中的知识,作家更多的是在写人的的劳动,人对葡萄的感情,也抒发了作
者豁达开朗的人生态度。
由此可见,散文要繁间结合,疏密有致。
那些描绘葡萄生命状态让人玩
味十足的文字,那些闲淡中的滋味,闲适中的意味,就是散文的“疏”中之“密”,“简”中之“繁”。
二、勾画描写句,组合诗歌版《月令》
每个月的葡萄都是如此有情味,离不开有情味的精彩的语言文字。
有人这样赞叹《葡萄月令》:“将葡萄这颗小小生命一月一月写来,竟然写出了一个生命的宁馨儿!”诚哉斯言!现在
让我们把欣赏的目光投向作家那些对葡萄根、藤、蔓须、叶、果实在不同时节的状态的描写文字,从每部分勾画出对葡萄描写最为精彩的句子,并选出两处进行赏析。
1.勾画并欣赏描写葡萄的精彩句
(学生展示)
葡萄睡在铺着白雪的窖里。
风摆动树的枝条,树醒了,茫茫的把汁液送到全身。
树枝软了。
树绿了。
黑色的土地里长出了茵陈蒿。
碧绿。
(土地里长出了碧绿的茵陈蒿。
)
——
2.组合现代诗歌版的《葡萄月令》
师:这里,我把大家找出的每个部分的精彩描写句独立出来,分行排列在一起,真是神奇啊!这就是一首优美的诗歌啊!请看——
葡萄睡在铺着白雪的窖里。
/树枝黑色的土地里,长出了茵陈蒿。
碧绿。
/葡萄藤舒舒展展,
凉凉快快地在上面呆着。
/它就从根直吸到梢,简直是小孩嘬奶似的拼命往上嘬。
/葡萄抽条,丝
毫不知节制,它简直是瞎长!/葡萄的卷须有一点淡淡的甜味。
/葡萄粒长了一点了,一颗一颗,
像绿玻璃料做的纽子。
硬的。
/葡萄“膨大”了。
/一串一串,饱满、磁棒、挺括,璀璨琳琅。
/九月的果园像一个生过孩子的少妇,宁静、幸福,而慵懒。
/葡萄,你愿意怎么长,就怎么长着吧。
/葡萄又成了一个秃子。
/葡萄窖,一个一个长方形的土墩墩。
一行一行,整整齐齐的排列着。
当然,这还是粗线条的,请大家将每段中精彩描写句加以增删,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作一
首现代诗歌版的《葡萄月令》。
—果园里的葡萄
—(陈梦莹521班)
—洁白的果园里
—葡萄在深深的沉睡
—当柔和的春风吹绿了大地
—它悄悄的吐出嫩白的小叶
—拨开泥土
—在阳光的呵护下跳跃
—枯瘦的老藤在使劲儿地抽条
—梦想变成青枝绿叶的一片
—果园的花开了,闹腾腾的
—白的像雪,红的似火,粉的像霞
—葡萄却毫不在意
—它淡绿的小花,很快就谢了
—变成玻璃似的绿扣子
—又很快变成鲜活的宝石、透明的紫水晶—和黑紫黑紫的古玉
—走进了千家万户
—果园又宁静、慵懒了起来
—葡萄树完成了它的使命
—满足地在地窖里守候着
—等待下一个生机的轮回
生命赞歌(521班何胜)
—葡萄,你是我看着长大的
—原来的你
—只是一颗小小的种子
—原来的我
—只是一名小小的农夫
—渐渐的
—你长了绿
—发了红,上了架
—你不再是一颗种子了
—你已经是一株新生的葡萄了
—而我
—我还是一名小小的农夫
—你又长了
—稚嫩的你不再稚嫩。
—你的胃口愈发惊人
—是什么让你如此拼命的吸水
—我为你的变化欣喜,欢悦
—而我
—还是那名小小的农夫
—你越来越健壮,愈发渴望自由
—在这成长的关键时节
—你毫不节制的瞎长
—任性的将枝条向四处伸展
—我除去了他们
—也许你怪我狠心
—但那都不要紧的
—因为我是爱你的
—尽管
—我还是那名小小的农夫
—你终于丰满了
—琳琅满目的珍珠呀
—召唤着远方的梦
—我虽不忍,但还是放手了
—去吧,去追求你的天地
—那不正是你渴望的自由吗
3.诗文有别,请将同学们创作的诗歌和汪曾祺的散文进行比较,找出异同。
—三.小结
—在四季的轮回中,葡萄从容的吐芽、开花、结果,又在白雪中安然入睡,等待来年的喜悦。
汪曾祺在艰苦的岁月中,如葡萄一样,生命达到了一种非常圆融的状态,恬静自然,以一颗仁爱之心去发现美。
—四.板书设计
语言平实自然、口语化
—情味十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