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愤》教学设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愤》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探究式学习,就是学生带着明确的学习任务,在教学活动中进行有意学习,从而完成教学目标。所谓“任务”就是让学生按照要求去完成某项工作。我们可以以问题为先导,为学生设置一个学习目标,有明确的目标,学生在查找资料时就不至于茫然。学生带着问题去查阅资料,收集各方面的信息对问题进行分析探究,从而获得结论,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运用“知人论世”等方法探究诗歌的主旨,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2、通过《蜀相》《书愤》两首诗比较阅读,感受爱国诗人忧国忧民、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并探讨离乱之世中国古代士子的人格精神。

能力目标:能初步鉴赏诗歌的语言、表现技巧

情感目标:学习陆游的爱国精神和人格力量

【教学重点】:

运用“知人论世”等方法探究诗歌的主旨,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教学难点】:

运用“知人论世”等方法探究诗歌的主旨,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1、了解熟悉陆游的生平经历。

2、积累陆游的名句

一、课堂导入

“亘古男儿一放翁”梁启超如此评价陆游。所谓亘古,不在于跨越千年的时间,而在于耗尽一生。陆游是这样一个真男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金兵占领着的中原领土,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进陆游,再次体会他那感人至深的爱国情怀。

二、作者陆游简介:

陆游,字务观,自号放翁,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生在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的时代,一贯坚持抗金主张,少年时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怀着“铁马横戈”、“气吞胡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恢复中原的宏图壮志,至死不忘复国大业。

他的诗既有深刻的现实生活内容,又有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抗金救国的理想和壮志难酬的苦闷,形成无法统一的矛盾,由此迸发出的火一般的激情和难以压抑的愤懑构成他诗歌的基调。风格雄浑豪放,语言通俗流畅,明白如话。

三、写作背景介绍

南宋时,金兵入侵,中原沦陷,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春,此时陆游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山阴闲居了6年,少年时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直到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在悲愤失望

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表达了老而弥坚,立誓报国的壮烈情怀。“书愤”的含义为书写心中的悲愤。

四、感受诗韵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那么我们先从诵读入手,感受这首诗的魅力。学生自由出声诵读,初步感受诗人悲愤的情感,明了诗的内容。

诗的开头两句回忆过去,塑造了诗人早年的形象。三、四两句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诗的五、六是写现在,由于投降派把持朝政,使诗人的豪情壮志付诸东流。只好徒自抒发蹉跎岁月,壮志未遂而鬓发先斑的感慨。最后两句诗人节诸葛亮自况,表明自己鞠躬尽瘁,至死不放弃恢复中原的志向。

五、鉴赏品味诗歌

学生结合具体诗歌探究讨论:

1、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⑴前两联叙事,刻画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⑵后两联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结合诗歌具体分析:①“世事艰”指什么?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抗金复国的历程是如此的艰难。②“中原北望气如山”的正确语序是“北望中原气如山”,这句暗示了诗人什么样的愿望?欲图收复失地。

-首联回忆过去,塑造了诗人早年的自我形象:雄心勃勃,豪情满怀,以为驱逐侵略者,收复失地,指日可待。

2、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结合诗歌具体分析:①“楼船夜雪”“铁马秋风”概括了两次什么样的战斗?通过写这两次战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上句: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十一月,金主完颜亮南侵,曾一度占领了瓜州,准备由此渡江,宋将虞允文等率部和当地人民共同抗击,完颜亮溃败,后被部下所杀。下句:作者入四川宣抚使王炎军幕,与王炎积极筹划进兵长安,并在大散关一带与金兵激战的经历。

颔联只用六个名词组接,勾勒出两幅气壮山河的战争图画,通过追诉早年抗金杀敌的英雄事迹,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有力地烘托出作者“气如山”的气魄,表达了一种高昂的战斗情绪。

总结:前两联叙事,追忆青壮年时期的豪情壮举,刻画了一个横戈跃马、浩气如山的奇男子形象。

3、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结合诗歌具体分析:“塞上长城”:诗人用典(明志)。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城”。皇帝要杀他,他说:“(你)自毁汝(你的)万里长城。”①陆游引用此典的用意是什么?陆游以此自许。可以看出他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的决心。②一个“空”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全悬于一个“空”字。“空自许”,“鬓先斑”,壮志未酬,年华已老,统治者无心救亡,收复失地、企盼统一的愿望落空。

4、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尾联作者也是用典: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所说的“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这正是陆游的毕生心愿;诸葛亮的“亲贤臣,远小人”的告诫,正是陆游认为南宋当权者应该吸取的。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正是诗人以此自勉的精神。②诗人用此典有什么用意?暗讽统治者是“阿斗”,朝中又没有诸葛亮。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

总结:后两联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老迈年高的感叹和对投降派的强烈愤慨。

六、主题理解与总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