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愤》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陆游书愤教案设计范文

陆游书愤教案设计范文

陆游《书愤》优秀教案设计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书愤》。

(2)理解《书愤》的创作背景,掌握生字词的含义。

(3)分析诗歌的结构特点,体会诗歌的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从诗歌的表达技巧和语言运用方面进行赏析。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陆游的崇敬之情,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珍惜时光的品格。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含义和背景知识。

2. 诗歌的结构特点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 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作者情感的理解。

2. 诗歌表达技巧的分析和运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陆游的生平事迹,引导学生了解他的爱国情怀。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书愤》,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结构特点,探讨作者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

4. 诗歌赏析引导学生从字词、句式、修辞等方面分析诗歌的美感,体会陆游的才华。

5. 情感教育联系陆游的生平,引导学生学习他坚定的爱国信念和执着的奋斗精神。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字词、结构和表达技巧。

五、课后作业1. 背诵《书愤》。

2. 写一篇关于陆游《书愤》的赏析文章。

3. 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谈谈如何培养坚定的信念和执着的精神。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思考是否有效地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是否有所提高,以及教学中是否存在不足之处,需要改进的地方。

七、评价建议1. 学生朗读和背诵《书愤》的情况,考察他们对诗歌的熟悉程度。

2. 学生对《书愤》赏析文章的质量,评估他们对诗歌内容和表达技巧的理解。

3. 学生在讨论和赏析过程中表现出的思维活跃性和创新意识,评价他们的合作和探究能力。

八、拓展活动1. 组织一次以陆游为主题的诗歌朗诵会,让学生通过朗诵陆游的诗歌,感受他的爱国情怀。

2. 开展一次以“学习陆游,立志报国”为主题的班会,引导学生从陆游的生平事迹中汲取精神力量。

陆游书愤教案设计

陆游书愤教案设计

陆游《书愤》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书愤》全文,了解陆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分析诗歌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解读古诗的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陆游的忧国忧民之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珍惜时光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诗句的理解与背诵。

2. 分析诗歌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典故的理解。

2. 体会诗人情感。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文、作者简介、相关图片等。

2. 学生预习《书愤》,了解作者背景,注释诗句。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教师简要介绍陆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1.2 学生齐声朗读《书愤》。

2. 自主学习2.1 学生自主分析诗歌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2.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3. 合作探讨3.1 学生分组讨论,深入剖析诗歌中的典故和意象。

3.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体验4.1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

4.2 学生分享感受,发表自己的看法。

5. 课堂小结5.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5.2 学生齐声背诵《书愤》。

6. 作业布置6.1 熟读并背诵《书愤》。

六、教学拓展1.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陆游其他著名的诗歌作品,如《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示儿》等,进一步感受陆游的文学成就和爱国情怀。

2. 学生自主阅读陆游其他诗歌,分享阅读心得。

七、课堂互动1. 教师提问:“《书愤》一诗中,陆游表达了怎样的情感?”2. 学生积极回答,教师点评并总结。

八、语文实践1. 学生模仿陆游的诗歌风格,创作一首表达自己爱国情怀的诗。

2. 学生互相交流,教师点评并给予指导。

九、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书愤》。

十、教学反思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

2. 学生反馈学习收获,提出改进意见。

书愤教案(优秀6篇)

书愤教案(优秀6篇)

书愤教案(优秀6篇)书愤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七律的特点用用典的含义。

能力目标理解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感,情感目标了解陆游爱国主义诗歌的特点,教学要求教学重点背诵全文,提高对、研讨的鉴赏能力,教学难点了解陆游爱国主义诗歌的特点,教学方法诵读分析比较课是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关于陆游陆游(一一二五~一二一O),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宋高宗时,试礼部,名在前到,因触怒秦桧,被罢免,孝宗时,赐进士出身,历官隆兴,夔州通判,并参王炎,范成大幕府,提举建及江南西路平茶监公事,权知严州,光宗时,除朝议大夫,礼部郎中,后被去职,归老故乡。

二、解题,诵读本诗写于1186年陆洲居山阴时所作,诗中追求壮岁心情,自伤迟幕,致慨世事多艰,小人误车,恢复中原的时机,一去而不可没,结尾诗人并不消沉,以赞颂的口吻表达了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

诵读(教读,齐读,背诵)三、分析(一)释题书,写,愤,愤懑,悲愤。

(二)请学生朗读“阅读提示”(三)诗歌分类1、诗歌分类简表(见投影)2、研讨分类(见投影)3、七律常识七律共八句,每句七言,计56字,二,四,六,八句抻韵。

一二句称首联,二四句称颔联,五六句称颈联,七八句称尾联,对句最后一字为平声字。

讲究平仄相间。

(1)问:本诗抻何韵、?有什么好处?答:每联第二句押an韵,天成节奏和韵律,读起来回环上口,具有音乐美,给人以情韵流容的艺术感受。

(2)问:本文用了何典故?有何作用?答:用了两个典故:塞上长城,出师一表。

“塞上长城”的典故出自《南史。

檀道济传》。

“出师一表” 出自《三国志》。

用典使诗文含蓄,曲折,不直露。

尾联用典表达了作者对诸葛亮的推崇,诸氏以”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统一中原为其终身大业,尽管蜀汉地狭人少,他仍毅然上表北伐,颂古为了非邻居作者自负为卫国良将,却“报国欲死无战场”。

结句揭示全诗“愤”的由来,将全诗批判的矛头集中到南宗起先的全降派身上,用“千载”名反洁,到现的委婉含蓄,愤慨之情溢于言表。

《书愤》优秀教学教案(通用6篇)

《书愤》优秀教学教案(通用6篇)

《书愤》优秀教学教案《书愤》优秀教学教案(通用6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书愤》优秀教学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书愤》优秀教学教案篇1一、导入介绍陆游诗作及特点,结合《钗头凤》、《示儿》等诗。

二、【作者介绍】陆游(放翁):科举除名——绝恋沈园——载浮载沉——临终示儿字务观,号放翁。

南宋时越州山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

陆游生于1125年,就在他出生的第二年,金兵南侵,他的父亲不得不带着家人南下逃难,九岁时才返乡定居。

这种生活,在陆游幼小的心灵深处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他出生于一个有文化教养的官僚家庭,其父陆宰是一个正直的爱国知识分子。

这种家庭环境,对陆游爱国精神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18岁时又师从曾几,不仅学诗,更受到言传身教的爱国教育,20岁时便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愿。

但是,由于君上昏聩,朝廷内秦桧为首的投降派把持朝政,使得全国的抗战形势每况愈下。

观其一生,陆游仕途坎坷,始终没有得到重用。

29岁时赴试,明年复试,由于名列秦桧之孙秦埙之前,且“喜论恢复”,触怒了秦桧,竟被黜落。

其后孝宗即位,起用抗战派人士,赐他进士出身,派任地方通判。

后张浚北伐,终以失败告终。

因陆游曾力说张浚北伐,因此被加上“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罢归山阴故里。

后入王炎幕府担任川陕宣抚使司干办公事(主管视察军政事务),但不到一年王炎被召东归,他被调成都,代理地方官,无所作为。

范成大镇蜀,他被召为成都府参议官,后虽入朝任朝议大夫、礼部郎中等职,但十余年间,三遭黜落:在江西任上因拨义仓救灾,以“擅权”罪免官还乡;在淮东任上以“不自检饬,所为多越于规矩”论罢;朝官任上又被诬为“嘲咏风月”而罢黜。

此后二十年中,除了一年起用为史官外,一直闲居在山阴家中。

他的一生,“恢复”之志贯穿始终。

书愤教案 陆游书愤教案 陆游《书愤》教案(5篇)

书愤教案 陆游书愤教案 陆游《书愤》教案(5篇)

书愤教案陆游书愤教案陆游《书愤》教案(5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作者整理了5篇陆游书愤教案陆游《书愤》教案,希望您在阅读之后,能够更好的写作书愤教案。

《书愤》教案篇一一、说教材《蜀相》和《书愤》分别是高二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一单元第四、五篇课文。

本单元教学目标为掌握诗歌鉴赏的重要方法“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以意逆志即我们在解说诗歌的时候,要正确理解词义、字义,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地理解诗歌的主旨。

知人论世即结合作家思想和时代背景理解作品。

《蜀相》是杜甫的名篇,是一首七言律诗。

杜甫作为为“诗圣”,一生经历分为四个时期,留下大量诗篇这样的名家名篇是进行“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诗歌鉴赏指导的较好教材,本课的学习,将为学生学习本单元其他作品”打下良好的基础。

《蜀相》前两联写景,通过精巧的炼字艺术,情景交融,表达了独特的情感和意蕴;后两联抒情,表达了对诸葛亮丰功伟绩的崇敬和思慕,由诸葛亮的壮志未酬,不仅表达了诗人杜甫对其的痛惜,而且概括了古今英雄在国家危难之时,有才无命,壮志难酬的悲慨。

《书愤》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二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一单元第五篇课文。

本诗的教学内容定为全面深入地了解陆游的生平经历,学习陆游的爱国诗词,以《书愤》这首诗观照整个南宋时代相类主题的诗词,理解陆游等南宋爱国志士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悲愤情怀。

二、说教学目标古代诗词是古代诗人心灵的透视,生活的缩影,字里行间流溢着诗人的激情。

可以说,每一个词都经过历练,每一句诗都经过生活的淘洗。

即使平仄声调,也如珠落玉盘。

因此,学习古诗词首先要学会吟诵,在反复的吟诵中,感知诗词的声韵美,在吟诵中激起想象,体味诗人的丰富情感。

根据上面的考虑,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及重点难点为:(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围绕《蜀相》《书愤》分析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社会角色等一系列文化现象,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品味诗中写景的诗句,体会炼字技巧,把握其中蕴涵的作者情感。

陆游书愤教案设计

陆游书愤教案设计

陆游书愤教案设计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陆游的生平背景及其文学成就。

2. 激发学生对《书愤》一诗的兴趣。

教学内容:1. 简介陆游的生平背景。

2. 介绍《书愤》一诗的创作背景。

3. 解释“书愤”的含义。

教学方法:1. 采用讲述法,讲解陆游的生平背景及其文学成就。

2. 采用提问法,引导学生思考《书愤》一诗的创作背景。

3. 采用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书愤”的含义。

教学步骤:1. 讲解陆游的生平背景。

2. 讲解《书愤》一诗的创作背景。

3. 提问:什么是“书愤”?4. 分组讨论:结合陆游的生平背景和《书愤》一诗的创作背景,解释“书愤”的含义。

第二章:新课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书愤》一诗的韵律和节奏。

2. 引导学生理解《书愤》一诗的主题和情感。

教学内容:1. 分析《书愤》一诗的韵律和节奏。

2. 解读《书愤》一诗的主题和情感。

教学方法:1. 采用朗读法,让学生感受《书愤》一诗的韵律和节奏。

2. 采用讲解法,解读《书愤》一诗的主题和情感。

教学步骤:1. 朗读《书愤》一诗,让学生感受其韵律和节奏。

2. 讲解《书愤》一诗的主题和情感。

第三章:诗歌解析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书愤》一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书愤》一诗的思想内涵。

教学内容:1. 分析《书愤》一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解读《书愤》一诗的思想内涵。

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分析《书愤》一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采用提问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书愤》一诗的思想内涵。

教学步骤:1. 分析《书愤》一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提问:从《书愤》一诗中可以感受到哪些思想情感?3. 分组讨论:结合《书愤》一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解读其思想内涵。

第四章:课堂练习教学目标:1. 巩固学生对《书愤》一诗的理解。

2. 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1. 进行课堂练习,巩固学生对《书愤》一诗的理解。

2. 欣赏其他陆游的诗作,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书愤教案教学设计

书愤教案教学设计

书愤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书愤》这首诗;(2)能够分析并欣赏这首诗的意境和情感;(3)能够掌握一些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读、齐读、教师范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充分感受诗歌的音韵美;(2)通过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3)通过对比分析、实践操作等方式,让学生掌握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意境和情感的理解;2. 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的掌握。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2. 诗歌的背景和文化内涵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书愤》的书法作品,引导学生对诗歌产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2. 诗歌阅读与理解:(1)让学生自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音韵美;(2)教师范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3)小组讨论,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 诗歌鉴赏方法的学习:(1)对比分析,让学生了解诗歌中的意象、意境等特点;(2)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自动手分析诗歌,掌握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

4. 诗歌背景与文化内涵的讲解:讲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生活经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文化内涵。

5. 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相关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书愤》这首诗,能够分析并欣赏这首诗的意境和情感,也掌握了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

但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对诗歌的背景和文化内涵的讲解还不够深入,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六、教学内容与方法:1. 内容:(1)继续深入学习《书愤》的意境和情感;(2)探讨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3)了解诗人的生活背景和创作风格。

2. 方法:(1)通过小组讨论,深入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2)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诗人的生活背景和创作风格;(3)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诗歌创作能力。

书愤详细教案

书愤详细教案

《书愤》详细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背诵《书愤》全诗。

2.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把握诗中的意象与表达技巧。

3.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古典诗词的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把握诗中的意象与表达技巧。

2.教学难点:分析诗中的典故与历史背景,理解诗人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介绍诗人陆游及其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的题目,理解“书愤”的含义。

2.诗歌解读(1)学生自读全诗,感知诗歌的节奏与韵律。

(2)教师逐句解读,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与表达技巧。

例:【第一句】“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解读:诗人回忆年轻时对世事的看法,认为世事艰难,而中原地区的景色壮丽,令人向往。

【第二句】“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解读:描绘了战争中的景象,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等意象,展现了战争的残酷与悲壮。

【第三句】“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解读:诗人自嘲自己曾立志守卫边疆,但如今已老,镜中的衰鬓先于斑白。

【第四句】“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解读: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忠诚、勇敢的赞美,认为出师有名,永载史册。

3.分析讨论(1)分组讨论,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历史背景,理解诗人的爱国情怀。

4.课堂小结5.课后作业(1)背诵《书愤》。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解读《书愤》,使学生深入理解了陆游的爱国情怀,感受到了古典诗词的魅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意象与情感表达,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同时,课后作业的布置旨在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但在实际教学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适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学资源1.《陆游诗集》2.《古诗词鉴赏词典》3.网络资源:陆游生平介绍、相关诗词解读等。

六、教学时间1课时七、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等。

《书愤》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书愤》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书愤》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书愤》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1作为英语教师,如果你正在教授人教版高二选修《书愤》这一篇文章,你可能会需要一份教案教学设计。

这份设计将帮助你在教授这篇文章时更加高效和有序。

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本文的基本内容。

2. 学生能够表述自己对本文中主要人物的看法和理解。

3. 学生能够使用本文中的词汇和语法结构。

4. 学生能够写作与本文相关的文章。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掌握本文的主要词汇、语法结构和语言特点等内容。

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理解本文的文化内涵和思想意义。

三、教学过程1. 预习导入观看课前预习视频,了解本文的大体情况和主要内容。

2. 阅读任务教师让学生阅读本文,并组织学生回答相应的问题:文中名字的寓意是什么?为什么著名作家布洛赫居所的戒指被弗罗曼掌握,这与文章的主旨有何联系?3. 词汇练习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完成本文中关键词汇的填空题,并让学生自己编写自己的句子。

4. 阅读理解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本文,回答本文中与主题有关的问题,并与同桌分享。

5. 语言提升引导学生寻找本文的重要语言特征(如比喻、隐喻、象征等),并配以实用的例子。

6. 写作题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阅读,写出一篇针对本文的文章,作为本节课的课后作业。

四、教学方法1. 听读法2. 交际法3. 合作学习法五、教学资源1. 预习视频2. 学习笔记3. 阅读材料4. 课堂展示5. 教学视频六、教学评估1. 测验:学生完成一份关于本文的测验,以检查他们对课程的掌握情况。

2. 作业:让学生写一篇有关本文的文章,并评价自己在写作方面的表现。

3. 举手回答问题:在课堂上,教师会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举手回答。

总之,通过编写这份以《书愤》为主题的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教学设计,我相信教师能够更加成功地教授与导引本文,也能够让学生在掌握书本知识的同时,加深他们对英语这门语言的理解和学习通过本教案的教学设计,我们可以看出,对于一篇文章的教学并非简单的仅仅让学生阅读与理解。

书愤教案及反思范文

书愤教案及反思范文

书愤教案及反思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诗文《书愤》的创作背景及作者情感。

2. 培养学生鉴赏古诗的能力,把握诗歌的主题思想。

3. 通过学习《书愤》,引导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二、教学重点1. 诗文《书愤》的字词解释及句子翻译。

2. 分析诗文中的意象,领悟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1. 诗文《书愤》的深层含义及作者表达情感的方式。

2. 如何引导学生运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文背景、字词含义、句子翻译等。

2. 讨论法:分组讨论诗文中的意象及作者情感。

3. 实践法:让学生模仿诗文创作,表达自己的情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诗文《书愤》的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新课讲解:详细讲解诗文内容,分析字词含义、句子翻译。

3.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诗文中的意象,领悟作者情感。

4. 实例分析:选取优秀的学生作文,分析其运用诗歌表达情感的方法。

5. 写作实践:布置作业,让学生模仿诗文创作,表达自己的情感。

6. 作业讲评:挑选优秀作业进行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对诗文的理解较浅,难以领悟作者的情感。

为了改善这一情况,我在课堂上增加了实例分析和写作实践环节,让学生通过模仿诗文创作,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在作业讲评环节,我注重挑选优秀作业进行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

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课堂讨论的实效性。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小组讨论情况,评价学生在诗文鉴赏和情感表达方面的进步。

2. 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3. 定期检查学生的写作作业,了解他们在运用诗歌表达情感方面的进展,并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七、作业设计1. 让学生模仿《书愤》的创作风格,写一首表达自己情感的诗歌。

书愤教案及反思范文

书愤教案及反思范文

书愤教案及反思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书愤》诗文;(2)能够分析诗文中的意象、情感和主旨;(3)能够运用诗文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书愤》;(2)学会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加强记忆;(3)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2)培养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3)培养学生勇于表达、自信自强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文背诵与理解;(2)诗文中意象、情感和主旨的分析;(3)诗文表达技巧的运用。

2. 教学难点:(1)诗文中生僻字词的理解;(2)诗文背景及作者生平的了解;(3)诗文内涵的深入挖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诗人陆游及其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文,感受韵律美;(2)让学生默写诗文,加强记忆;(3)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文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文中的意象、情感和主旨;(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发挥想象,体验诗文中的情感;(2)让学生联系生活,谈谈对诗文的感悟;(3)教师引导学生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

5. 写作实践:(1)让学生运用诗文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写作;(2)让学生互相评改,提出改进意见;(3)教师批改,给予评价和建议。

四、课后反思1. 反思教学目标达成情况:(1)学生是否能理解并背诵诗文;(2)学生是否能分析诗文中的意象、情感和主旨;(3)学生是否能运用诗文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写作。

2. 反思教学过程:(1)教学设计是否合理,教学方法是否有效;(2)学生参与度如何,学习效果如何;(3)教师是否关注到学生的个体差异。

3. 反思教学效果:(1)学生对诗文的兴趣是否提高;(2)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欣赏能力是否增强;(3)学生是否养成了勇于表达、自信自强的品质。

2024最新-陆游《书愤》教案设计优秀5篇

2024最新-陆游《书愤》教案设计优秀5篇

陆游《书愤》教案设计优秀5篇《书愤》是南宋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意境开阔,感情沉郁,气韵浑厚,十分值得学习,该页是勤劳的小编为家人们分享的陆游《书愤》教案设计优秀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书愤篇一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

陆游时年六十有二,这分明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只能赋闲在乡,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

“书愤”者,抒发胸中郁愤之情也。

“国仇未抱壮士老,匣中宝剑夜有声。

”当英雄无用武之地时,他会回到铁马金戈的记忆里去的。

想当年,诗人北望中原,收复失地的壮心豪气,有如山涌,何等气魄!诗人何曾想过杀敌报国之路竟会如此艰难?以为我本无私,倾力报国,那么国必成全于我,孰料竟有奸人作梗、破坏以至于屡遭罢黜?诗人开篇一自问,问出多少郁愤?“楼船”二句,写宋兵在东南和西北抗击金兵进犯事,也概括诗人过去游踪所至。

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十一月,金主完颜亮南侵,宋军在瓜洲一带拒守,后金兵溃退。

上句指此。

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陆游正在南郑参加王炎军幕事,诗人与王炎积极筹划进兵长安,曾强渡渭水,与金兵在大散关发生遭遇战。

下句指此。

这两句概括的辉煌的过去恰与“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眼前形成鲜明对比。

“良时恐作他年恨,大散关头又一秋。

”想今日恢复中原之机不再,诗人之心何啻于泣血?从诗艺角度看,这两句诗也足见陆游浩荡诗才。

“楼船”(雄伟的战舰)与“夜雪”,“铁马”与“秋风”,意象两两相合,便有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

意象选取甚为干净、典型。

“塞上长城”句,诗人用典明志。

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城”。

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

”陆游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然而,如今呢?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全悬于一个“空”字。

书愤教案(通用10篇)

书愤教案(通用10篇)

书愤教案(通用10篇)书愤教案 1一、教学目的1.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诗人情感。

2.通过对艺术手法的分析,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学习陆游的爱国精神。

2.白描、对比等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步骤:教学过程一、导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是每一个爱国人士的情怀,几乎他的每一首诗歌都洋溢着强烈的爱国激情,下面让我们从他的《书愤》中一起感悟。

二、作者介绍陆游,字务观,号放翁。

南宋时越州山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

诗作今存九千多首,内容丰富,主要表现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

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

主要诗作《游山西村》、《剑门道中遇微雨》、《书愤》、《临安春雨初霁》、《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沈园二首》、《示儿》等。

三、背景介绍:陆游生活在金兵入侵,中原沦陷的时代,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

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

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

书:书写;愤:悲愤。

这首诗是陆游一生感情经历的艺术概括。

此诗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这时陆游退居于山阴家中,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

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

直到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

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

四、诗歌鉴赏1.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并背诵2.师问:陆游诗作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事”。

本诗哪两句最能体现这个特点,写出来试加以分析。

生答:“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最能体现这个特点。

这两句形象地概括了25年前两次胜利的战斗:瓜州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

《书愤》 教学设计

《书愤》 教学设计

《书愤》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含义,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掌握诗歌中运用的艺术手法,如用典、对比等。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和壮志未酬的悲愤,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情感,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

2、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变化,理解诗歌的深层内涵。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讨论法、提问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文人墨客用他们的笔抒发着自己的情感和抱负。

今天,我们要走进南宋诗人陆游的《书愤》,去感受他那壮志未酬的悲愤和深沉的爱国之情。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作者简介陆游(1125 年 11 月 13 日-1210 年 1 月 26 日),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

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

宋孝宗即位后,赐进士出身,历任福州宁德县主簿、敕令所删定官、隆兴府通判等职,因坚持抗金,屡遭主和派排斥。

乾道七年(1171 年),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邀,投身军旅,任职于南郑幕府。

次年,幕府解散,陆游奉诏入蜀,与范成大相知。

宋光宗继位后,升为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不久即因“嘲咏风月”罢官归居故里。

嘉泰二年(1202 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

书成后,陆游长期蛰居山阴,嘉定二年(1210 年)与世长辞,留绝笔《示儿》。

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具有很高成就。

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

词与散文成就亦高,刘克庄《后村诗话续集》谓其词“激昂慷慨者,稼轩不能过”。

《书愤》 教学设计

《书愤》 教学设计

《书愤》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2、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包括对诗歌意境、表现手法等方面的分析。

3、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中的典故和意象,把握诗歌的主旨。

(2)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体会诗人情感的表达。

2、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诗人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2)引导学生将诗歌与时代背景相结合,体会诗歌的现实意义。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人的情感变化。

2、讲授法:讲解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典故、意象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的主题、艺术手法等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比较法:将本诗与其他爱国主题的诗歌进行比较,拓展学生的视野,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一些古代爱国诗人的图片或诗句,如岳飞的“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引导学生思考爱国情怀在古代诗歌中的体现。

(2)提问学生对陆游的了解,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书愤》。

2、作者及背景介绍(1)简要介绍陆游的生平,重点突出他的爱国思想和坎坷的仕途经历。

(2)讲述本诗的创作背景,即南宋朝廷偏安一隅,陆游满怀报国之志却屡遭挫折。

3、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节奏。

(2)教师范读,引导学生注意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3)学生再次朗读,思考诗歌的主要内容。

4、精读诗歌,理解诗意(1)逐句讲解诗歌,解释重点字词和典故,如“塞上长城空自许”中的“塞上长城”指的是南朝宋名将檀道济,“出师一表真名世”中的“出师一表”指诸葛亮的《出师表》。

(2)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如“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中的“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等,感受战争的紧张氛围和诗人的豪情壮志。

《书愤》教案(6篇)

《书愤》教案(6篇)

《书愤》教案(6篇)《书愤》教案 1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准确背诵并默写这首诗赏析《书愤》,掌握从语言和意象等方面赏析古诗的基本方法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内容、语言等方面的赏析,理解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通过诵读、讲析、问答与探究等方法,开展有关的教学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继承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对颔联的分析,赏析诗歌意象与语言艺术。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语言,准确把握作者情感。

三、教学准备本课将制作简单课件,辅助教学。

四、教学时间本课计划一课时授完。

(如果课堂活动活跃,讨论深入,超时,那么意象赏析、形象赏析可以放在下节课)五、教学过程(一)导语同学们“亘古男儿一放翁”,这是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对陆游的赞美。

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陆游的诗歌《书愤》。

并以《书愤》为例,学习鉴赏古诗语言和意象等基本方法。

(二)板写课题《书愤》陆游——例读高中古诗赏析(三)诵读感知指导学生先听录音朗诵,然后集体朗读课文,再分组读、集体齐读。

(四)诗题解读教师明确:书:即书写,愤:心中不平、不满意。

两个字合起来,即:写写我心中的不平。

(五)《书愤》内容赏析①教师讲析:赏析古典诗歌,首先要理解诗歌内容,而表现内容的诗歌语言具有含蓄性和跳跃性,这就要求我们阅读时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补出诗歌的空白。

②师生共同活动指点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解说《书愤》诗句,并补出诗句间的空白,使之连贯流畅。

③教师明确首联:早年由于不懂世事的艰难,那时,我遥望着被金人占领的北方,满腔愤恨,气势如山,真渴望一举收复沦陷的故土。

颔联:曾记得二十多年前,我在瓜洲做通判时,与朝廷军队一起在雪夜里驾驶着高大的战船在瓜洲大败敌军,第二年朝廷军队骑着勇猛的快马,奔驰到西北大散关,赶走了敌人,收复了大散关。

颈联:可惜我曾经以塞上长城自比,现在已是鬓发斑白、年老体衰、功业未建、壮志未酬,空留下许多感叹。

尾联:真羡慕诸葛亮,他在《出师表》里表达了“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他确实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己”,令后人敬仰,千古以来,有谁能和他相比呢?诗歌的题目是“抒发心中不平、不满意”,但是诗歌的首联与颔联,却是写自己的青年豪气,写自己辉煌的战斗经历,是否有点离题,还是有话外意思,我们没有理解?教师明确补出诗句中的空白与断层,补出含蓄的部分,是读懂诗歌的基本方法。

书愤教案及反思范文

书愤教案及反思范文

一、《书愤》教案二、学科领域:高中语文三、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书愤》的基本内容,了解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悟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教学重点:1. 《书愤》的诗意和诗艺。

2. 诗人陆游的生平背景及其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五、教学难点:1. 理解并把握《书愤》中的隐喻和象征手法。

2. 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感悟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

六、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书愤》的诗意和诗艺。

3. 利用小组讨论法,促进学生互动和合作。

七、教学准备:1. 课文《书愤》及相关背景资料。

2. 投影仪或白板,用于展示和分析诗歌内容。

1. 导入:简要介绍诗人陆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朗读课文:让学生朗读《书愤》,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诗歌中的隐喻和象征手法。

5. 分享与展示:各小组选代表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展示。

6. 总结与反思: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总结诗歌的主题和意境,感悟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

九、课后作业:2. 推荐学生阅读陆游的其他诗作,加深对诗人的理解。

十、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六、《书愤》教学案例分析七、学科领域:高中语文八、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深入理解《书愤》中的具体意象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提升文本解读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陆游诗歌中的家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1. 分析《书愤》中的关键意象和修辞手法。

书愤教学设计

书愤教学设计

《书愤》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披文入情,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学习陆游的爱国精神。

2.进一步掌握“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

【教材分析】《书愤》是陆游的七律名篇之一。

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深厚。

紧扣“愤”,句句是愤,字字是愤。

愤而为诗,愤中含悲,愤中含忧,愤中有报国之意。

【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千百年来中华民族身上有一种可贵的情感。

屈原说“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司马迁说,“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曹植说“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文天祥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谭嗣同说,“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世纪伟人邓小平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

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我们一起来学习陆游的《书愤》,来体验和感受这份激荡、滚烫的情怀。

二、作者和写作背景1.回顾“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2.读懂一首诗,应该了解其人,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

对于陆游,你了解多少?如果让你用“一个()的陆游”介绍作者,你会在括号里填什么词或词组?为什么填这个词或词组?3.写作背景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此时他已是62岁的老人。

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在家闲居了6年。

少年时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

)(当时黄河以南,淮河以北的广大地区都被金人占领,苟且偷安的南宋小朝廷,除了向敌人称臣进贡外,什么作为都没有。

三、整体感知1.初读诗歌。

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再读诗歌:结合注释,梳理诗意。

3.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悲愤,然而并不绝望,还有豪壮的感情蕴藉其中。

)4.请一位同学读一读,读出这种感情来。

5.听一听朗诵,体会这种感情。

6.齐读。

读准字音和节奏的同时,要读出悲愤的感情。

四、合作探究1.这首诗的题目是“书愤”,是什么意思?明确:“书愤”——抒发胸中抑郁、悲愤之情。

2.有人说:全诗无一“愤”字,却处处有“愤”。

你们认可吗?(一)首联:“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愤》教学设计【设计理念】探究式学习,就是学生带着明确的学习任务,在教学活动中进行有意学习,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所谓“任务”就是让学生按照要求去完成某项工作。

我们可以以问题为先导,为学生设置一个学习目标,有明确的目标,学生在查找资料时就不至于茫然。

学生带着问题去查阅资料,收集各方面的信息对问题进行分析探究,从而获得结论,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运用“知人论世”等方法探究诗歌的主旨,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2、通过《蜀相》《书愤》两首诗比较阅读,感受爱国诗人忧国忧民、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并探讨离乱之世中国古代士子的人格精神。

能力目标:能初步鉴赏诗歌的语言、表现技巧情感目标:学习陆游的爱国精神和人格力量【教学重点】:运用“知人论世”等方法探究诗歌的主旨,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教学难点】:运用“知人论世”等方法探究诗歌的主旨,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课前预习:1、了解熟悉陆游的生平经历。

2、积累陆游的名句一、课堂导入“亘古男儿一放翁”梁启超如此评价陆游。

所谓亘古,不在于跨越千年的时间,而在于耗尽一生。

陆游是这样一个真男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

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金兵占领着的中原领土,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

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进陆游,再次体会他那感人至深的爱国情怀。

二、作者陆游简介:陆游,字务观,自号放翁,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

他生在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的时代,一贯坚持抗金主张,少年时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

怀着“铁马横戈”、“气吞胡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

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恢复中原的宏图壮志,至死不忘复国大业。

他的诗既有深刻的现实生活内容,又有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

抗金救国的理想和壮志难酬的苦闷,形成无法统一的矛盾,由此迸发出的火一般的激情和难以压抑的愤懑构成他诗歌的基调。

风格雄浑豪放,语言通俗流畅,明白如话。

三、写作背景介绍南宋时,金兵入侵,中原沦陷,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

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

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春,此时陆游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山阴闲居了6年,少年时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直到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

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

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

表达了老而弥坚,立誓报国的壮烈情怀。

“书愤”的含义为书写心中的悲愤。

四、感受诗韵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那么我们先从诵读入手,感受这首诗的魅力。

学生自由出声诵读,初步感受诗人悲愤的情感,明了诗的内容。

诗的开头两句回忆过去,塑造了诗人早年的形象。

三、四两句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

诗的五、六是写现在,由于投降派把持朝政,使诗人的豪情壮志付诸东流。

只好徒自抒发蹉跎岁月,壮志未遂而鬓发先斑的感慨。

最后两句诗人节诸葛亮自况,表明自己鞠躬尽瘁,至死不放弃恢复中原的志向。

五、鉴赏品味诗歌学生结合具体诗歌探究讨论:1、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⑴前两联叙事,刻画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⑵后两联抒发了怎样的感情?结合诗歌具体分析:①“世事艰”指什么?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抗金复国的历程是如此的艰难。

②“中原北望气如山”的正确语序是“北望中原气如山”,这句暗示了诗人什么样的愿望?欲图收复失地。

-首联回忆过去,塑造了诗人早年的自我形象:雄心勃勃,豪情满怀,以为驱逐侵略者,收复失地,指日可待。

2、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结合诗歌具体分析:①“楼船夜雪”“铁马秋风”概括了两次什么样的战斗?通过写这两次战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上句: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十一月,金主完颜亮南侵,曾一度占领了瓜州,准备由此渡江,宋将虞允文等率部和当地人民共同抗击,完颜亮溃败,后被部下所杀。

下句:作者入四川宣抚使王炎军幕,与王炎积极筹划进兵长安,并在大散关一带与金兵激战的经历。

颔联只用六个名词组接,勾勒出两幅气壮山河的战争图画,通过追诉早年抗金杀敌的英雄事迹,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

有力地烘托出作者“气如山”的气魄,表达了一种高昂的战斗情绪。

总结:前两联叙事,追忆青壮年时期的豪情壮举,刻画了一个横戈跃马、浩气如山的奇男子形象。

3、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结合诗歌具体分析:“塞上长城”:诗人用典(明志)。

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城”。

皇帝要杀他,他说:“(你)自毁汝(你的)万里长城。

”①陆游引用此典的用意是什么?陆游以此自许。

可以看出他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的决心。

②一个“空”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全悬于一个“空”字。

“空自许”,“鬓先斑”,壮志未酬,年华已老,统治者无心救亡,收复失地、企盼统一的愿望落空。

4、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尾联作者也是用典: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所说的“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这正是陆游的毕生心愿;诸葛亮的“亲贤臣,远小人”的告诫,正是陆游认为南宋当权者应该吸取的。

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正是诗人以此自勉的精神。

②诗人用此典有什么用意?暗讽统治者是“阿斗”,朝中又没有诸葛亮。

诗人以诸葛亮自况。

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

总结:后两联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老迈年高的感叹和对投降派的强烈愤慨。

六、主题理解与总结:这首诗题为“书愤”,就全篇来看,作者“愤”从何来?1、从时事维艰、国运衰微的时代背景中来。

2、从报国无门、功业无成、衰鬓先斑的个人境遇中来。

总结:这首诗是诗人几十年生活经历的生动概括。

它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老迈年高的感叹和对投降派的强烈愤慨。

由此可见,《书愤》的基调虽然是壮志未酬所带来的悲愤,然而并不绝望,其中还蕴藉着豪壮的感情。

七、艺术手法:①用典②对比:这首诗对比手法的运用成功,富有表现力,如昔年之壮举与今日之衰颓,“塞上长城”之理想与“世事多艰”之现实,诸葛亮之积极进取与南宋统治者之苟且偷安等对比。

八、诵读指导:“早岁那知世事艰”中的“那”读上声调,“那知”重读。

“中原北望气如山”中“山”读升调,读出高山巍巍耸立之势。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语速稍快,语调激昂,显其豪壮。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句中“空”要重读,“已先斑”处读降调,整句语调低沉,显其沉郁。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中“真名世”“谁堪”重读,结句降调。

感情基调:前四句昂扬的情绪;后四句深沉的忧愤读陆游的诗,心中有悲,不是因怜悯而生的悲悲哀,却是因愤恨而生的悲痛,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九、合作探究,拓展比较赏析《蜀相》和《书愤》1、联系社会背景和作者身世,比较这两首诗,找出两首诗的共同之处。

相同点:(1)、背景:《书愤》和《蜀相》都作于动乱年代。

(2)、都借用诸葛亮事迹表达情感(3)、都体现了深沉的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感2、联系社会背景和作者身世,比较这两首诗,探究它们在歌颂诸葛亮功绩、抒发个人情感、表现手法等方面的不同之处。

1、歌咏诸葛亮功绩方面:A、《蜀相》着重诸葛亮的“功盖三分国”,“天下计”“老臣心”;B、“出师一表真名世”《书愤》着重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表现出的精神品格,“鞠躬尽瘁,死而后已”;2、抒发个人感情方面:A、《蜀相》是杜甫晚年之作,表达对诸葛亮的追慕,抒发了对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惋惜和自己不得重用、壮志未酬的痛苦。

追慕、敬仰之情——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惋惜之情、壮志未酬之感——“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B、《书愤》中陆游则以诸葛亮自况,渴望北征复国,建立功业。

表达了收复失地的壮志,抒发了壮志未酬、功业未成的愤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3、在表现手法上A、《蜀相》借乐景抒哀情“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融情于景中,然后抒发感慨,全诗写祠堂与写人和谐结合,写景与抒情融合无间,凭吊古人与感慨自己浑然一体,内涵丰富,感情真挚,格调沉雄。

B、《书愤》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用典、对比。

先回忆自己过去,然后写自己现在,最后一诸葛亮自况,全诗着重写自己的“愤”,写得大气磅礴,笔力雄健。

借古人自况,来表达自己的某种志向,这句在表现手法上叫——用典明志。

教师解读:对两首诗的不同之处我们进行了深刻的解读,同时我们也发现,不管是杜甫壮志难酬的感慨,还是陆游沙场杀敌的豪迈,从他们俩身上,我们都读到了一种深沉的忧国忧民的情怀。

古往今来,每当国家面临危亡时,爱国主题总会在诗坛上发放异彩,爱国诗人由此也彰显着他们高尚的品格。

那么这种凝结在离乱之世中国古代爱国诗人身上的品格的内核是什么?“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论语·泰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最后,让我们怀着对忧国忧民的诗人的敬仰来诵读这首诗,最好能诵记于心。

【板书】:《书愤》用典明志:借武侯自况建功立业深沉的忧患意识【反思】:1、实践表明,有意学习与无意学习的效果存在极大的差异。

只有学生明确了学习任务,才能积极地参与学习,保持良好的注意力及情绪状态,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教师要引导学生认同教学目标,以激发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学生有了兴趣,才会自觉地花时间、下功夫、动脑筋,积极地学习;有了兴趣,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达到更好的效果。

2、问题提出来了,教师要组织学生寻找、讨论、争论,靠集体的智慧解决难题,使学生体验到集体的力量和成功的喜悦。

教师要加强学生自评和互评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发表独创性意见,勇于自我评价,使竞争与合作,个人与集体的自主构建巧妙地统一起来,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导”将起大作用,导说,导辩,最后教师还要适时指导,帮助学生认识的升华。

3、注重学法指导,让学生知道学什么,怎么学。

如:古诗鉴赏思路为;知人论世→解题→意象意境→手法技巧。

4、触类旁通,拓展阅读,比较阅读。

如:《书愤》和《属相》的比较阅读,让学生更深入理解中国古代爱国诗人的人格精神。

5、分析鉴赏深入浅出。

如:由诵读进入作品,感受作品的情感,继而查阅、讨论。

探究,在讨论中明确、理解。

最后再次诵读品味。

6、由于时间紧凑,学生讨论发言较仓促,以后尽可能为更多的学生提供发表看法的机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