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第13课 五四运动》(教案)

合集下载

第13课 五四运动 公开课教案 八上历史教学设计

第13课 五四运动 公开课教案 八上历史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第13课五四运动教案教材分析:五四运动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下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使民主和科学深入人心,人们的思想获得解放,五四运动使马克思主义思想进一步得到传播,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创造了条件,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教学目标:1.了解五四运动的基本史实(导火索、时间、地点、主力、口号和发展等情况)。

2.分析理解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3.通过对学生、工人和商人爱国行动的学习,感悟五四精神。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2,教学难点:五四运动是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一组图片,在国家危难的时候中国青年是怎么做的?你从他们身上你感受到了什么精神?指出当代青年在国家和人民出现危难时的担当和责任感,那在100多年前,国家面临危难时,当时的青年们又是怎么做的呢?一、国家耻辱—五四运动的导火线1、教师:中国在1917年加入协约国,还先后派出14万劳工“以工代兵”,积极参与一战。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回答:一战结束后,中国作为战胜国之一,对巴黎和会充满了怎么样的期待?中国人民的心情是怎样的?材料一:中国代表团来到巴黎,发誓要寻求收复山东,彻底废除不平等条约。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材料二:这次巴黎和会召开时,中国可以挽百十年国际上之失败,使中国能够与英法美并驾齐驱。

—1919年1月5日上海《民国日报》期待:收复山东,彻底废除不平等条约;挽百十年国际上之失败,使中国能够与英法美并驾齐驱。

心情:喜悦对未来充满期待教师:请同学们自主学习:阅读教材59页回答:在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提出了怎样的要求?结果怎样?中国代表在巴黎和会上提出的正义要求:一、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二、废除“二十一条”三、收回青岛主权结果: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教师:想一想: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中国也是战胜国,为什么仍然摆脱不了主权被侵犯的命运?弱国无外交3、教师:请同学们自主思考:阅读下面材料并回答:巴黎和会的消息传到中国,中国人民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巴黎和会的消息最后传到这里时,我们都感到非常震惊,中国没有太阳升起,甚至连国家的摇篮也给偷走了。

第13课《五四运动》教案

第13课《五四运动》教案

第13课《五四运动》教案学习目标:1.熟悉五四运动的背景、口号、过程、结果及意义;2.认识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3.深刻领会“五四精神”的内涵。

德育目标:树立为国家强盛、民族崛起而努力学习的远大理想,培养高尚的人格。

教学重点:五四运动爆发的历史背景和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制作相关课件,搜集五四运动有关资料学生准备:搜集五四运动的有关史实教学过程:一.导:(创设情境,问题形成)(一),创设情境每年到了五月四日,我们都要举行纪念、庆祝活动。

我们知道五月四日被定为“青年节”。

那么,为什么把五月四日定为“青年节”?它与什么事有关?是什么时候开始把五月四日定为“青年节”的?这些问题,在我们学完这一课后,就会明白。

(二)问题生成(自学导读单)1.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导火线是什么?中国巴黎和会外交失败2.最能反映五四运动性质的口号是什么?外争主权,内除国贼3.五四运动的成果有哪些?北洋政府释放被捕的学生,罢免曹汝霖等人的职务,中国代表也没有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4.五四运动的结果是什么?五四运动的直接目标得到了实现,这是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一次重大胜利。

5.五四运动的性质是什么?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6.五四运动的历史地位是什么?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7.五四运动的意义是什么?二:学(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一)自主学习导读单(二)合作探究【探究一】五四运动的背景(1)国内:政治: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经济: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快速发展③阶级:无产阶级队伍壮大;(4)思想: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2)国际:①十月革命的胜利,为中同革命指明了道路:②一战期间,美、日加紧侵略中国,③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提出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特权、取消二十一条,收回青岛主权等正当要求遭到拒绝,和会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探究二】什么是五四精神呢?五四精神可以概括为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第13课五四运动【教案】【统编版】1

第13课五四运动【教案】【统编版】1

第13课五四运动【教案】【统编版】 1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中国历史》统编版八年级下册第13课“五四运动”。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了解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和影响,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及其历史意义。

具体章节内容为:第一章第三节“五四运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五四运动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及其历史意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史料分析和综合概括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树立为民族独立、民主和科学而奋斗的信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难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及其历史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民族命运的思考,进而导入新课。

2. 讲解新课:(1)背景:讲述辛亥革命后的政治动荡,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以及民众对民主、科学的渴望。

(2)过程:讲解五四运动的爆发、发展及取得的初步胜利。

(3)影响:分析五四运动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强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设想自己是当时的热血青年,如何参与到五四运动中。

4. 例题讲解:解析一道关于五四运动的选择题,指导学生分析解题思路。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教材后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第13课五四运动一、背景1. 政治动荡2. 北洋政府黑暗统治3. 民众渴望民主、科学二、过程1. 爆发:1919年5月4日2. 发展: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3. 胜利:北洋政府拒绝签字、释放被捕学生三、影响1.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2. 推动中国历史发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五四运动的背景。

(2)分析五四运动的过程及其影响。

2. 答案:(1)背景:政治动荡、北洋政府黑暗统治、民众渴望民主、科学。

第13课五四运动【优质教案】【统编版】1

第13课五四运动【优质教案】【统编版】1

第13课五四运动【优质教案】【统编版】1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在统编版教材《中国历史》第13课中,深入探讨五四运动背景、过程和影响。

具体内容包括:五四运动爆发背景、主要经过、各阶层人民参与情况,以及这场运动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历史地位。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解并掌握五四运动背景、过程和影响。

2.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能力。

3. 激发学生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五四运动背景、过程和影响。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五四运动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历史地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2. 学生准备: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相关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这一事件对中国影响,从而导入新课。

2. 讲解新课:(1)背景:讲述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民族危机加深等情况,引导学生解五四运动爆发背景。

(2)过程:详细讲解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等具体情况,让学生解五四运动主要经过。

(3)影响:分析五四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推动作用,以及在新文化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等方面历史地位。

3.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分组扮演不同阶层人物,模拟五四运动中游行示威活动,体验当时氛围。

4. 例题讲解:分析一道关于五四运动题目,引导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教材后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第13课五四运动2. 内容:(1)背景: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民族危机加深(2)过程: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3)影响: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新文化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五四运动背景、过程和影响。

(2)谈谈你对五四运动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历史地位认识。

2. 答案:(1)见板书设计。

(2)示例: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深远影响一次伟大革命,它推动中国社会进步,为中国现代化进程奠定基础。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五四运动理解程度,以及对课堂活动参与度。

第13课五四运动【教案】【统编版】1

第13课五四运动【教案】【统编版】1

第13课五四运动【教案】【统编版】 1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统编版教材《中国历史》第13课“五四运动”。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了解五四运动的背景、经过及其历史意义;分析北洋政府外交失败的原因及五四运动的起因;掌握五四运动的主要过程及其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五四运动的基本情况,包括背景、经过和影响。

2. 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认识五四运动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地位。

3. 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北洋政府外交失败的原因及五四运动的起因。

教学重点:掌握五四运动的主要过程及其历史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的图片,引发学生对五四运动的关注。

2. 讲解:详细讲解五四运动的背景、经过和影响。

(1)背景:北洋政府的腐败无能,民族危机加深,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2)经过: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举行抗议活动,要求“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3)影响:推动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3.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北洋政府外交失败的原因。

4. 例题讲解:以“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为例,讲解如何分析历史事件的意义。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教材后的相关习题。

六、板书设计1. 第13课五四运动2. 内容:(1)背景:北洋政府的腐败无能,民族危机加深,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2)经过: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举行抗议活动。

(3)影响:推动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五四运动的背景、经过和影响。

(2)分析北洋政府外交失败的原因。

2. 答案:(1)见板书内容。

(2)北洋政府腐败无能,民族危机加深,政府外交策略失误等。

第13课五四运动【教案】【统编版】1

第13课五四运动【教案】【统编版】1

第13课五四运动【教案】【统编版】 1一、教学内容1. 袁世凯专权与民众抗争2. 巴黎和会与民众愤慨3. 五四运动的爆发4.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二、教学目标1. 了解袁世凯专权时期的社会背景,认识民众抗争的必然性。

2. 掌握巴黎和会对中国的影响,理解民众愤慨的情绪。

3. 理解并掌握五四运动的起因、过程和结果,认识到其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

4.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他们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巴黎和会对中国的影响,以及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重点:掌握五四运动的起因、过程和结果,培养学生爱国情怀。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PPT课件、历史图片、相关文献资料。

2. 学生准备:笔记本、教材、学习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历史图片,引导学生了解袁世凯专权时期的社会背景,引入新课内容。

2. 讲解新课:(1)袁世凯专权与民众抗争:介绍袁世凯的政治统治,分析民众抗争的原因和表现。

(2)巴黎和会与民众愤慨:讲解巴黎和会的过程,分析中国外交失败的原因,引导学生理解民众愤慨的情绪。

(3)五四运动的爆发:讲述五四运动的起因、过程和结果,分析其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

3. 实践情景引入: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五四运动背后的历史原因和影响。

4. 例题讲解:分析一道关于五四运动的选择题,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第13课五四运动2. 内容:(1)袁世凯专权与民众抗争(2)巴黎和会与民众愤慨(3)五四运动的爆发(4)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教材内容,论述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1)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推动中国民族复兴。

(2)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奠定基础。

(3)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促进中国思想文化的解放。

(4)培养一批有远见卓识的青年领袖,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五四运动》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五四运动》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五四运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13课五四运动》是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的一课,主要讲述了1919年5月4日发生在北京的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阶层共同参与的,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种形式进行的爱国运动。

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五四运动的起因、过程和意义,认识五四运动是中国新主义革命的开端。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辛亥革命,对、自由、平等等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五四运动与辛亥革命在时间上相隔不久,学生可能会对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产生困惑。

此外,学生可能对五四运动中的历史人物和事件较为陌生,需要通过教学加以补充和拓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五四运动的起因、过程和意义,认识五四运动是中国新主义革命的开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的精神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五四运动的起因、过程和意义。

2.难点:五四运动与中国新主义革命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历史图片、视频等,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2.教学课件:包括历史图片、视频、问题引导等3.学习任务单:用于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4.历史资料:关于五四运动的相关资料,用于拓展学生知识面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巴黎和会的相关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回顾巴黎和会的内容,让学生了解五四运动的起因。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让学生了解五四运动的经过,包括学生示威游行、请愿、罢工等场景。

第13课五四运动【教案】【统编版】1

第13课五四运动【教案】【统编版】1

第13课五四运动【教案】【统编版】 1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统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3课《五四运动》。

本课主要介绍了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及其历史意义。

具体内容包括:五四运动的起因,即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五四运动的过程,包括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等抗议活动;以及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促进了中国的民主和进步。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及其历史意义,认识到它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地位。

2.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使其能够从多元的角度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

3. 引导学生学习五四运动中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

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及其历史意义。

难点:五四运动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历史地图、图片等。

学具:笔记本、笔、历史课本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巴黎和会的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让学生了解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出五四运动的主题。

二、新课内容展示(15分钟)1. 介绍五四运动的起因,即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 讲述五四运动的过程,包括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等抗议活动。

3. 阐述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促进了中国的民主和进步。

三、随堂练习(10分钟)(1)五四运动是什么时候发生的?(2)五四运动的原因是什么?(3)五四运动中,哪些群体参与了抗议活动?(4)五四运动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什么意义?2. 学生互相讨论,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四、课堂小结(5分钟)板书设计:五四运动背景: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过程: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意义: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促进了中国的民主和进步作业设计:1. 根据课堂所学,绘制五四运动的时间轴,并简要描述各个阶段的主要内容。

第13课五四运动【教案】【统编版】1

第13课五四运动【教案】【统编版】1

第13课五四运动【教案】【统编版】 1教案:第13课五四运动【统编版】一、教学内容1.1 教材章节: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13课五四运动。

1.2 详细内容:1.2.1 介绍五四运动的背景和意义。

1.2.2 教材1.2.2.1 五四运动的起因: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

1.2.2.2 五四运动的过程: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

1.2.2.3 五四运动的结果:北洋政府被迫罢免曹汝霖等人的职务,中国代表拒绝签署和约。

1.2.2.4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1.2.3 相关插图:巴黎和会、五四运动示威照片等。

二、教学目标2.1 了解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2.2 认识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理解它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

2.3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提高历史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3.1 重点: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结果和历史意义。

3.2 难点:五四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4.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4.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通过展示巴黎和会的图片和背景资料,引导学生关注五四运动的起因。

5.2 新课导入:介绍五四运动的背景和意义。

5.3 课堂讲解:5.3.1 讲解五四运动的起因: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

5.3.2 讲解五四运动的过程: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

5.3.3 讲解五四运动的结果:北洋政府被迫罢免曹汝霖等人的职务,中国代表拒绝签署和约。

5.3.4 讲解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5.4 例题讲解:通过展示五四运动的相关图片和文字材料,引导学生理解五四运动的过程和历史意义。

5.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回答关于五四运动的问题。

六、板书设计6.1 板书五四运动6.2 板书内容:6.2.1 起因: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6.2.2 过程: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6.2.3 结果:北洋政府被迫罢免曹汝霖等人的职务,中国代表拒绝签署和约6.2.4 意义: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七、作业设计7.1 作业题目:1) 简述五四运动的起因、过程和结果。

第十三课 五四运动教案

第十三课   五四运动教案

第十三课五四运动【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五四运动的爆发时间、经过、口号等基本情况;掌握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和重要意义;分析理解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师生共同探究,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

通过学生自主搜集资料,设置场景及相关问题,角色表演,探讨五四运动的经过和结果,加深对五四运动的认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五四运动孕育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精神,五四精神的核心是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青年学生应该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努力奋斗【重点难点】重点: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及重大意义。

难点:对五四精神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每年的五月四日,学校都要组织同学们加入中国共青团,同学们,五月四日是中国的什么节日——五四青年节,为什么把这一天定为青年节,让我们一起来倾听这些青年的心声吧!(播放《光荣啊,中国共青团》)伴随着嘹亮的歌声我们仿佛又回到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五四运动二、新课探究目标导学一:五四运动的爆发为什么会爆发五四运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1919年在法国巴黎的凡尔赛宫召开了巴黎和会,请问中国有没有参加了这次大会?中国是以什么身份参加这次会议的?公理大于强权,这是中国人对巴黎和会的期待,巴黎和会真的像人们期盼的那样吗?播放《我的1919》片段,教师提问:会上中国的代表提出了哪些要求,中日双方代表争论的焦点问题是什么?结果怎样?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学生讨论后回答由此得出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当这一消息传回中国,激起了国人的强烈反对,1919年5月4日北京3000多名学生汇集天安门,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爆发了。

教师播放《建党伟业》片段,提问:从影片中我们可以获得哪些信息?学生讨论回答(五四运动的口号)除了以上内容,学生们还提出了哪些要求?面对学生提出的要求,北洋政府是怎么做的?学生讨论后回答:严惩亲日派卖国贼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第13课五四运动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第13课五四运动
学生讨论后回答:略 教师概况:辛亥革命没有推翻帝国主义 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中国仍然外受帝 国主义的蹂躏,内有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时间:1919 年 5 月 4 日; 地点:北京 参加者:北京 3000 多名学生 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誓 死力争,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 “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要求:严惩亲日派卖国贼曹汝霖、陆宗 舆、章宗祥。 结果:北洋军阀政府出动军警镇压,逮 捕了许多爱国学生。
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
动?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爱国:从背
景、口号方面去理解;反帝反封建:外争主
权,内除国贼;彻底: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不妥协。
3.教师讲述:为了纪念青年学生发起的
这场爱国运动,为了让五四的火炬代代相
传,我国政府把每年的五月四日定为“五四
青年节”。从中你悟出了哪些五四精神?作
列表讲解:新旧民主革命的比较
旧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领导 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
思想 三民主义
马克思主义
结果 资产阶级共和国 人民民主专政
前途 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
革命 资产阶级世界革 无产阶级世界革
时代 命一部分
命一部分
教师讲解:近代以来,中国逐渐沦为半
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各阶层的仁人志士
都为之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如:洋务派的洋
目标导学二:五四运动的扩大
1.教师讲述:1919 年 6 月,五四运动扩
大到上海。出示材料:
“多国家之土地,再为学生被拘速求释
放。”
——工人罢工
“忍痛停业,冀救被捕学生,不除国贼,誓
不开市。”
——商人罢

提出:6 月份,五四运动的扩大有哪些表 现?有何特点?

2022年新课标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3课五四运动教学设计

2022年新课标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3课五四运动教学设计

2022年新课标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3课五四运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2022年新课标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3课五四运动》教材以时间为线索,以历史事件为主线,通过描述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和影响,让学生了解五四运动的发生原因、发展过程和历史意义。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历史背景、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影响等多个方面,旨在让学生全面了解五四运动,认识到它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对近代中国的历史背景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五四运动的发生原因、过程和影响可能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掌握。

同时,学生可能对于五四运动中的历史人物、事件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认识和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和影响,认识五四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教学难点:五四运动中的历史人物、事件以及它们对于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合作探究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深入学习五四运动的相关知识,了解五四运动的历史背景、过程、影响以及历史人物、事件。

2.学生准备:预习本课内容,了解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五四运动的短视频,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近代中国的历史知识,激发学生对五四运动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和影响,让学生对五四运动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学习,回答问题。

八年级历史部编版上册 《4.13 五四运动》教学设计 教案

八年级历史部编版上册 《4.13 五四运动》教学设计 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五四运动》教学设计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1.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难以绕过核心素养这一重要问题。

本课设计中,以“寻源五四: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走进五四:北京学生的壮举”“见证五四:全国民众的斗争”“追忆五四:不同时代的声音”为框架,多层次、不同角度的再现五四运动的细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落实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史料史证和历史解释能力。

培养学生历史学习方法与能力的同时,注重与情感教育的有机结合,通过对五四运动中标语、口号和斗争史实的了解,理解北京学生的爱国精神即五四精神,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2.问题连续体理论落实。

此理论主张以“问题”为中心展开教学,本课设计了四个核心问题,“为什么会爆发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怎么推进的?五四运动的影响是什么?五四精神是什么?”通过这三个核心问题,再层层设问,使问题贯穿课堂始终,学生跟随问题设置,不断思考,迸发智慧的火花,使课堂教与学的状态发生根本性转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以开发和发展。

二、教学背景分析教学内容:中国近代史具有两条明显的主线,其中之一就是中国人民的不断抗争,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两个阶段。

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本课内容在全册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学生情况: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过:“影响学生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

”所以结合智慧学伴的内容给学生进行了课前的检测,通过检测发现学生听说过五四运动,知道爆发的时间和巴黎和会关于山东问题的决定,但对于五四运动的具体经过和历史意义不明确,所以根据检测结果,我设计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教学方式:这节课我主要采用了创设情境、启发探究教学模式。

运用文字材料、图片、节选视频资源、创设教学情境,再结合问题导读、启发诱导、讨论探究,培养学生在复杂历史现象中把握历史史实的能力。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资源和智慧学伴辅助教学技术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视频三、教学目标(内容框架)1.知识与技能知道五四运动的基本史实;认识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开端了。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2017年新编)《第13课五四运动》(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2017年新编)《第13课五四运动》(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2017年新编)《第13课五四运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13课五四运动》是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介绍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巴黎和会的失败,中国外交的困境;五四运动的爆发,学生的抗议行动;五四运动的影响,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中国的近代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五四运动的具体情况,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和意义,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责任意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和意义,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责任意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2.难点:五四运动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五四运动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合作探讨:学生进行合作探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五四运动的典型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五四运动的意义。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

2.课件:制作相关的课件,辅助教学。

3.视频:准备相关的视频资料,用于导入和呈现。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五四运动的视频资料,引导学生了解五四运动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五四运动的过程,展示五四运动的图片和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五四运动的情况。

3.操练(10分钟)学生进行合作探讨,分析五四运动的意义,引导学生思考五四运动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4.巩固(10分钟)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对五四运动的了解程度,巩固所学知识。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 五四运动》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  五四运动》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五四运动》一、导入新课出示周令钊1951年作品《五四运动》,赏析作品并导入本节课的学习。

从第一个图片可以看出:释放被捕的学生,看第二个图片:罢免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的职务第三个图片:中国代表拒绝在“巴黎合约”上签字结果:五四运动的直接目标实现了,这是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一次重大胜利。

3.归纳总结:请同学们快速熟悉教材60页,小组合作3分钟,讨论交流后回答。

阶段时间地点主力军口号结果爆发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外争主权,内除国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北洋政府释放被捕的学生;罢免曹汝霖等人的职务;中国代表没有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扩大1919年6月初上海工人板块四:五四运动的评价1.根据课件中三幅图片概括总结其性质。

(1)五四运动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地反帝国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

(2)是一场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

(3)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

2.根据材料分析其特点。

(1)6月3日上海机器纺纱等行业六七万工人大罢工(2)6月5日上海学生一日不释,本店一日不开“罢市救国”等标语。

(3)大好河山,任人宰割,稍有人心,谁无义愤?(4)济南青岛烟台聊城泰安济宁曲阜临沂等地响应。

农民抵制日货和断绝粮源的斗争。

(5)不准在路行丐,免妨碍国人救国行动;罢市期内,无失窃之事五四运动以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追求救国强国真理的进步性、各族各界群众积极参与的广泛性,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

3.根据材料归纳其意义(1)李大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2)毛泽东主编《湘江评论》(3)五四运动后,更多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关注马克思主义,全国建立了许多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团体。

①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

2024年第13课五四运动【教案】【统编版】1

2024年第13课五四运动【教案】【统编版】1

2024年第13课五四运动【教案】【统编版】1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统编版高中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第二册,第13课五四运动。

详细内容为第一章“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第五节“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重点分析1919年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及其历史意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掌握其历史意义。

2. 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 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及其历史意义。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分析五四运动的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描绘五四运动的图片,引发学生对五四运动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及其历史意义,强调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的联系。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分析五四运动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4.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关于五四运动的选择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

5. 随堂练习:布置两道关于五四运动简答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第13课五四运动2. 主要内容:(1)背景: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民族危机加深;爱国情感的激发。

(2)过程: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游行示威;6月5日,上海工人罢工;全国各地响应。

(3)历史意义: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五四运动的背景。

(2)列举五四运动的过程。

(3)谈谈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成功引导学生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分析五四运动的影响,教学目标是否达到。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深入了解五四运动中的代表人物,如陈独秀、李大钊等,了解他们的思想和贡献,进一步理解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教案五四运动

教案五四运动

第13课 五四运动 ❶教学分析➷【重点难点】重点: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及重大意义。

难点:对五四精神的理解。

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哪位同学知道五月四日是中国什么节日? 这个节日是怎么来的呢?它源于一场伟大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它如同一颗流星划破星空,如同火炬穿透黑暗,揭开了中国革命新的篇章。

今天就让一起学习第13课:五四运动,去寻找那个令无数青年热血沸腾的时代,探寻先锋足迹,体悟五四精神的精髓吧!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五四运动的爆发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从中找出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学生回答: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教师提问:中国是世界的中国,世界格局的变化不可避免的波及中国。

以重新瓜分世界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作为战胜国的中国为何还是成为列强宰割的对象?学生讨论后回答:略教师概况:辛亥革命没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中国仍然外受帝国主义的蹂躏,内有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经济落后,主权不能独立,中国依然受到被列强宰割的命运。

作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工具的北洋军阀政府,明知丧权,却准备在和约上签字。

在中国历史的紧要关头,北京青年学生凭借着一种对祖国无比诚挚的爱和胸腔中燃烧的青春热血,勇敢地走上历史舞台,吹响了革命求存的号角——五四运动。

3.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出五四运动第一时期的相关信息,并出示图片:时间:1919年5月4日; 地点:北京 参加者:北京3000多名学生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要求:严惩亲日派卖国贼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

结果:北洋军阀政府出动军警镇压,逮捕了许多爱国学生。

目标导学二:五四运动的扩大1.教师讲述:1919年6月,五四运动扩大到上海。

出示材料:“多国家之土地,再为学生被拘速求释放。

——工人罢工“忍痛停业,冀救被捕学生,不除国贼,誓不开市。

”——商人罢市提出:6月份,五四运动的扩大有哪些表现?有何特点?学生回答:除了学生罢课之外,还有工人罢工,商人罢市活动。

八年级历史部编版上册 《4.13 五四运动》教学设计 教案(1)

八年级历史部编版上册 《4.13 五四运动》教学设计 教案(1)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五四运动》教学设计教学理念落实课标理念,用好课本教材。

教材是课程理念的载体,是课堂教学依托,所以,在备课中教师必须围绕课程标准,充分研读教材,理清教材中各子目的逻辑关系,充分使用教材中的教学资源,例如引言、正文、注释、相关史实、图片、材料研读等,并根据学情和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以问题引领,引导学生更好的突破课文重难点。

教材分析(一)课标要求知道五四爱国运动的基本史实,认识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二)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历史学科学业水平达标要求了解五四运动的导火线、时间、地点、领导者、主力、结果;阅读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和爱国学生奋起抗议的相关史料,理解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从五四运动的口号、参与者、斗争目标和结果等方面分析五四运动的性质,理解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感受五四青年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材的内容和地位本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的第二课,课文主要由三部分内容构成:五四运动的爆发、五四运动的扩大和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主线比较清晰完整。

本单元主要阐述近代中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渡与发展。

从内容看,本课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五四运动起了思想的宣传和铺垫的作用,而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下一课的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

所以,五四运动是近代反侵略斗争和近代化探索的继续,拉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

教学目标通过阅读教材和教师的讲述,了解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时间、地点、领导者、主力、结果;阅读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和爱国学生奋起抗议的相关史料,理解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通过阅读“材料研读”、提取《五四运动》《上海商人罢市游行》《北京高师被捕学生回校时受到热烈欢迎》等图片信息,还原和感悟历史,分析和理解五四运动的性质和历史意义;感悟和理解“五四精神”的内涵,感受五四青年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认识民族精神对国家命运和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3课五四运动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五四运动的基本史实,理解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感悟五四运动的精神。

2.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大量文字资料和提取《五四运动》等图片中的信息,引导学生掌握五四运动的爆发、扩大、胜利和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五四运动的学习,感悟五四运动青年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五四运动的史实、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一、新课讲授
五四运动的爆发
1.教师介绍五四运动的导火索:五四运动的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出示图片:教师展示巴黎和会的图片,补充中国代表在巴黎和会上提出的正义要求。

提问:请同学们思考在巴黎和会上,为什么作为战胜国的中国,得到的却是类似战败国的待遇?
提示:弱国无外交。

2.教师介绍五四运动的爆发: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在北京爆发。

出示图片:教师出示五四运动的油画,帮助学生了解五四运动爆发的情景。

3.教师介绍五四运动的口号与要求:
出示图片:教师出示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的照片,帮助学生直观了解五四运动中要求惩办的人物。

五四运动的扩大
1.教师介绍五四运动的第一阶段概况:
出示图片:教师依次展示北京学生示威游行路线图、五四运动中北京游行队伍、北京学生在街头演讲、清华大学学生在焚烧日货、北洋政府军警逮捕学生等图片,帮助学生直观了解五四运动的经过。

提问:1919年6月3日以后,五四爱国运动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新”在哪里?
2.教师介绍五四运动的第二阶段概况:
出示图片:教师依次展示上海工人罢工、上海商界罢市游行的图片,帮助学生直观了解五四运动第二阶段的情况。

3.教师介绍五四运动的结果:
出示图片:教师依次展示北京高师被捕学生回校,曹、陆、章免职令和拒签和约的报道的图片,帮助学生直观了解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的结果。

提问: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归纳。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1.教师介绍五四运动的性质: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2.教师重点介绍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合作探究: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它和旧民主主义革命有什么区别,你知道吗?
教师出示表格进行归纳:
二、完成课堂作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