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复习人的身心发展及其规律

合集下载

教育学复习内容

教育学复习内容

1、什么是教育规律?教育规律是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或教育活动内部各要素之间内存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或关系。

贯穿于人的身心发展之间的矛盾、基本规律是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或关系,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之间的矛盾或关系。

从根本上说,教育学的基本规律是:教育要适应并促进人的身心发展,教育要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

教育活动是通过促进人的身心发展进而促进社会的发展。

教育中其他矛盾或关系都是由此派生出去又复归到这两个基本规律中的,派生出的规律是具体的规律、微观的规律。

2、中国第一部教育专著是什么?学记》是中国古代乃至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

《学记》全文只有1200多字,论述的教育思想却十分丰富,包括很多后世教育学业理论的基本要素,如“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的教育目的,“七年小成,九年大成”的学校教育制度,启发诱导、教学相长、长善救失、藏息相辅等教学原则,尊师严师、豫时孙摩的人师标准等论学、论教和求学之法,既是当今教育学仍然传诵的思想,也是中国古代教育先哲奉献给全世界的原创教育智慧,至今仍闪耀着真理的光辉。

3、什么是教育制度?我国现代学样教育制度有哪些发展趋势?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运行规律的总称。

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其中既包括各级肿类教育管理机构与组织所构成的系统,又包括各级各类施教机构与组织,如学业前教育机构、学校教育机构、社会教育机构以及由这些机构组成的教育系统等;二是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赖以存在与运行的一整套规则,如各种各样的教育法律、章程条例等。

一般而言,通论性的教育学教科书主要关注前者中的施教机构与组织所构成的系统。

立足中国国情和教育改革实际,深刻理解《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的新思想、新理念、新任务和新新举措,并结合党和政府之前的教育改革政策,我们能清晰地发现中国学校教育制度改革的新动向:1、基本普及学前教育;2、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3、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4、大力发展职业教育;5、大力发展高待教育;6、加快发展成人继续教育;7、加快发展特殊教育。

运城教师资格:教育学常考点之个体身心发展规律

运城教师资格:教育学常考点之个体身心发展规律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运城教师资格:教育学常考点之个体身心发展规律在教师资格考试中,教育学作为考试的常考点,所占分值较大,考查范围较广,成为广大考生复习的“重头戏”。

中公教育资深讲师帮助您复习教育学中个体身心发展规律,帮助广大考生在考试中一举成功。

一、理论要点1. 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具体表现:个体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教学启示:教育工作者应做到循序渐进,“拔苗助长”、“陵节而施”都是有违身心发展顺序性规律的。

同时教育要适应“最近发展区”,走在发展的前面。

也就是教育常说的“跳一跳,摘桃子”。

2. 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具体表现: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教学启示: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决定教育工作者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在教育教学的要求、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不能搞“一刀切”,还要注意各阶段间的衔接和过渡。

3. 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具体表现:一是:同一方面不均衡。

二是:不同方面不同速。

教学启示:教育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要适时而教,即要在儿童发展的关键期或最佳期及时的进行教育。

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具体表现:一方面是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

另一方面,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之间。

如身患重病或有残缺的人,如果他有顽强的意志和战胜疾病的信心,身心依然得到发展。

教学启示:要求教育应结合学生实际,扬长避短,注重发现学生的自身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具体表现:个别差异性在不同层次上存在。

从群体的角度看,首先表现为男女性别的差异;不仅是自然性别上的差异,还包括由性别带来的生理机能和社会地位、角色、交往群体的差别。

其次,个别差异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其中有些是发展水平的差异,有些是心理特征表现方式上的差异。

教育学课程期末复习资料

教育学课程期末复习资料

单选: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教育规律: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①教育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并为身心发展服务。

②教育遵循社会发展的规律,并为社会发展服务。

教育学的发展阶段:一萌芽阶段:中国孔子《论语》关于哲学、政治、伦理、教育方面。

中国《学记》—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二独立形态阶段(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1,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泛智主义;第一次论及班级授课制;一系列教学原则,2,德国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教育的目的,教学的阶段理论,三中心理论(教师、教材、课堂)标志教育学成为独立的学科。

三,发展多样化阶段:1英国斯宾塞《教育论》教育的分本目的是为生活作准备,生活预备说2德国梅伊曼《实验教育学》3美国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教育即经验的改造4前苏联凯洛夫《教育学》第一本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明社会主义教育规律。

5 中国杨贤江《新教育大纲》四理论深化阶段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教育者根据社会或一定的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社会或一定阶级需要的人的活动。

广义教育: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不论是有组织或无组织的,系统的或零碎的。

教育目的的确认依据:1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社会生产力。

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水平。

价值选择:指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做出选择时所持的一种倾向。

1社会本位论—满足社会需要2个体本位论—从受教育者的本体出发,促进个人个性发展。

3无目的论。

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的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旧中国的学校教育制度:1840年“废科举兴学校”1902年壬寅学制1904年葵卯学制1922年壬戌学制现在的学制是国民政府那会开始的,“六三三学制”课程定义: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和安排。

个体身心发展规律

个体身心发展规律

个体身心发展规律身心发展是每个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一种变化和发展的过程。

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是指个体在不同阶段上,身体和心理的发展具有相应的特点和规律。

本文将探讨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并从生理、心理和社会等多个角度进行阐述。

首先,从生理角度来看,个体身心发展在不同阶段上表现出明显的规律。

从婴儿期到幼儿期,个体的身体逐渐得到发育和壮大。

婴儿出生时身体柔弱,无法自主行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婴儿的肌肉力量逐渐增加,开始学会翻身、爬行和站立。

幼儿期是个体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孩子的身高、体重和骨骼都会快速增长,同时他们的语言能力、感知能力和社交能力也迅速提高。

其次,从心理角度来看,个体身心发展呈现出一定的规律。

在不同阶段上,个体的思维能力、情感发展和社会认知都有相应的特点和变化。

儿童时期,个体的心智活动主要以感性认识为主,通过感觉和经验来认识世界。

青少年期则是个体思维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开始进行抽象思维,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自我意识。

成年期则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巅峰时期,个体在工作、婚姻和子女教育等方面都面临着重要的决策和挑战。

最后,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还与社会环境密切相关。

社会环境对个体身心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家庭、学校和社会等不同的社会环境会对个体的身体健康、智力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产生重要的影响。

良好的家庭环境可以提供适宜的教育和培养,帮助个体身心发展健康有序。

而良好的学校环境则能够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培养个体的学习能力和社会合作能力。

社会环境的发展也会对个体产生重要的影响,经济、文化和科技等方面的发展都将为个体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和机遇。

总结起来,个体身心发展规律是指个体在不同阶段上,身体和心理的发展具有相应的特点和规律。

从生理、心理和社会等多个角度来看,个体身心发展都呈现出明显的规律。

了解和掌握个体身心发展规律,对于促进个体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各方面都应该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帮助个体充分发掘自己的潜能,实现自身的价值和目标。

教育学统考背诵要点(教育学原理)2024

教育学统考背诵要点(教育学原理)2024

教育学统考背诵要点(教育学原理)2024一、教育学概述1. 教育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研究对象包括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过程等。

2. 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古代教育思想:孔子、孟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

近代教育学形成: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现代教育学发展: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学、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育学等。

3. 教育学的学科性质综合性:涉及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

应用性: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相结合。

发展性:随社会发展和教育实践不断更新。

二、教育的本质与功能1. 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的本质属性是育人,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 教育的功能个体发展功能:促进个体的知识、能力、品德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社会发展功能:推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进步。

文化传承功能:传递和发扬人类文化遗产。

三、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1. 教育目的的概念与层次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教育所要培养的人才的总的要求。

层次包括: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2. 教育目的的制定依据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教育目的反映社会统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教育目的适应社会生产力的需要。

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教育目的符合人的全面发展需求。

3. 我国的教育目的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强调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教育制度1. 教育制度的定义与类型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及其管理规则的总和。

类型包括:学校教育制度、职业教育制度、成人教育制度等。

2. 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义务教育:小学、初中。

普通高中教育:高中。

高等教育:大学、研究生教育。

3. 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终身教育理念的普及。

教育体系的多样化与灵活性。

教育管理的民主化与科学化。

五、课程与教学1. 课程的概念与类型课程是指学校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

教育学复习资料

教育学复习资料

教育学复习资料(仅供参考)一、名词解释1、人的发展P83人的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人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中,身心两个方面发生积极变化的过程。

身指的是人的身体发展,心指的是人的心理发展。

2、个体个性化P105个体个性化是指个体尊重差异性的求异过程,它反映的不是对社会的适应,而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发展、变革和创造。

因而个性化的核心是个体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自主性、独特性和创造性的形成。

个体追求个性化的结果就形成了人的个性。

3、个体社会化P109个体社会化是指人类个体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通过学习知识、技能和各种社会规范,使个体行为符合社会要求,掌握社会生活的本领,进而取得社会成员的资格,充当适当的社会角色,发展和完善人的过程。

4、教育目的P118、123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根据社会发展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需要制定的教育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主要表现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质量规格,身心素质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一定社会所属的各级各类学校必须遵循的总要求,及各级各类学校在课程或教学方面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

)教育目的是教育主体对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的总体要求、设想或规定。

教育目的是指人们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人自身发展需要,以观念或理念形式体现出来的指导教育实践活动的关于受教育者素质总体发展规格的预期设想或规定。

5、教育目的个人本位论P129个人本体论坚信人生来就具有健全的本能,就是真善美的体现,主张应以个人的需要为本,强调根据儿童的本性,以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的需求为出发点来制定教育目的和构建教育活动。

(代表人:卢梭,裴斯泰洛齐,康德,福禄培尔)6、教育目的社会本位论P130社会本体论认为个人的发展有赖于社会,受社会的制约,主张教育目的的应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促使个人社会化,使人适应社会需要,培养符合国家根本精神的有用公民。

(代表人:柏拉图,荀子)7、学校教育制度P192学制是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组织(主要指学校)的总体系统,它规定了各级各类教育组织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习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衔接关系。

个体身心发展规律教师资格证考试要点图

个体身心发展规律教师资格证考试要点图
详细描述
个体身心发展遵循一定的顺序,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 例如,儿童先学会抬头、坐、爬、走,然后才学会跑、跳等动作。在认知方面, 儿童先感知具体事物,然后才能理解抽象概念。
阶段性
总结词
个体身心发展分为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具有不同的特征和 任务。
详细描述
个体身心发展分为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特征 和任务。例如,儿童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青少年期以抽 象逻辑思维为主。在教育上,需要根据不同阶段的特点进行 有针对性的教育。
不平衡性
总结词
个体身心发展的速度在不同年龄段和不同方面存在差异。
详细描述
个体身心发展的速度在不同年龄段和不同方面存在差异。例如,身体发育方面, 青春期是身体发育的高峰期,而心理发展方面,认知、情感和社会性等方面的发 展各有特点。因此,需要针对不同方面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互补性
总结词
个体身心发展各方面相互补充,某些方面的发展可以弥补其他方面的不足。
个体身心发展规律教 师资格证考试要点图
目 录
• 个体身心发展概述 • 个体身心发展规律 • 教师资格证考试要点 • 教师资格证考试案例分析
01
个体身心发展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到 成熟再到衰老的过程中,在遗传 和环境的交互作用下,身体和心 理方面所发生的积极变化。
特点
阶段性、顺序性、不平衡性、差 异性。
详细描述
个体身心发展各方面相互补充,某些方面的发展可以弥补其他方面的不足。例如,一些身体发育落后 的儿童可能在智力或情感方面有优势,可以通过培养这些方面的优势来弥补身体发育的不足。
个别差异性
总结词
个体身心发展存在差异性,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

教育学复习 人的身心发展及其规律

教育学复习 人的身心发展及其规律

教育学复习人的身心发展及其规律(一)人的身心发展的含义人的身心发展包括两个方面:身体的发展(结构形态、生理机能)和心理的发展(认识能力和心理特性、知识技能和思想品德)。

青少年身体的发展包括机体的正常发展和体制增强两个方面。

机体的正常发育包括身体各个器官、各个系统的健康成长,它是个体体制增强的条件和主要内容,而体制增强又有助于机体的正常发育,二者相互促进,相互联系。

教育学中所说的人的身心发展,主要指的是青少年身体和心理上的连续不断的变化过程。

青少年身体的发展包括机体的正常发育和体质的增强。

机体的正常发育包括身体各个器官、系统的健康成长,它是个体体质增强的条件和主要内容,而体质的增强又有助于机体的正常发育。

青少年心理的发展是指认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方面,是认识过程和个性心理统一的和谐发展。

(二)人的身心发展的理论1.认知发展理论其代表人物是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主要时期:感觉运动时期(婴儿期或从出生到2岁);前运算时期(2岁到7岁);具体运算时期(7岁到11岁);形式运算时期(11岁到成年期)。

年龄的规定只是一个大体的平均数,因此,阶段的划分会随着某些因素如儿童的环境不同而变化。

对于每一主要的时期,他都概括了标志着该阶段儿童特点的认知活动,构成这些认知活动的形式,以及这些认知活动形式在未来发展中的作用。

这一理论认为个人具有实现某种逻辑行为的潜能的,这种潜能起源于人最初的动作图式,思想是动作的内化。

皮亚杰强调智力发展的生物成熟基础,并认为发展的各个阶段都是严格确定的。

在他看来,外部刺激会引起个体的主动反应,或者同化,或者顺应。

但是外部刺激本身和智力发展并无关系。

2.智力发展理论(1)斯滕伯格(S.Sternberg)的三元智力理论美国心理学家斯滕伯格采用信息加工学说去解释与度量智力,提出三元智力理论。

他认为智力与人类处理日常生活事件的能力有密切的相关,因此把智力分成三个子理论,即成分子理论(组合智力,Componential Intelligence)、经验子理论(经验智力,Experimential Intelligence)、情境子理论(实用智力,Contextual Intelligence)。

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与教育

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与教育

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与教育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是指人一生中身体和心理能力的变化和发展过程。

教育是指通过各种方法和活动促进人的发展和学习。

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与教育密切相关,下面将对这个话题进行详细的讨论。

首先,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是一个连续和渐进的过程。

从婴儿到成人,人们经历了身体和心理能力的不断成长和发展。

例如,在婴幼儿期,身体发育快速,婴儿逐渐学会抬头、翻身和爬行。

同时,婴儿的认知能力也开始发展,开始注意周围的事物和人,并与他人进行互动。

在儿童和青少年期,身体的成长趋于稳定,但大脑和认知能力继续发展。

青少年期是个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大脑进行重塑和成熟,青少年的思维和情感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成年期,身体发育基本稳定,但个体心理和社会发展还在持续进行。

对于教育来说,了解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对于制定教育政策和教学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教育应根据不同年龄段人的发展特点和需求来设计。

对于婴幼儿,教育应重点关注他们的感知和发现能力,提供丰富的感官刺激和亲密的关爱。

在儿童和青少年期,教育应注重他们的认知和社交能力的发展,提供适当的学习任务和社会互动的机会。

在成人期,教育可以帮助个体继续学习和发展新的技能,以适应职业和社会需求。

此外,了解人的身心发展规律还有助于发现和解决身心健康问题。

身心健康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而教育可以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例如,在学校设置心理咨询服务,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压力和情绪问题。

此外,教育还可以提供身体健康教育和习惯养成的指导,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了解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有助于教育者和家长更好地理解和回应学生和孩子的需要。

总之,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与教育密切相关。

了解和应用这些规律对于教育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教育应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发展特点和需求,提供适当的学习和支持,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

教育学知识点个体身心发展规律

教育学知识点个体身心发展规律

教育学知识点个体身心发展规律
个体身心发展规律是指人在成长过程中,身体和心理各方面的发展有
一定的规律性。

教育学研究了这些规律,以指导教育实践,促进个体全面
发展。

以下是个体身心发展规律的几个主要知识点。

1.发展规律的时序性:个体身心发展的各个方面具有一定的时序性。

例如,身体的发育在早期比智力的发展更为迅速;而在儿童期,智力发展
超过了身体的发展。

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的发展逐渐趋于稳定,而智力、情感、社交能力等方面则继续发展。

2.发展规律的连续性:个体身心发展的各个阶段之间存在连续性。


前一阶段的发展建立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并为后一阶段的发展提供条件。

例如,婴儿期的协调能力发展为幼儿期的大肌肉协调能力,进而为学龄前
儿童的精细运动能力发展奠定基础。

3.发展规律的个体差异性:个体之间在身心发展的速度和程度上存在
差异。

有些个体在一些方面的发展较快,而在另一个方面的发展较慢。


些差异可能与遗传、环境等因素有关。

教育上应充分考虑个体的差异,根
据其能力和需求进行个性化教学。

4.预测发展规律的标志性指标: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可以通过一
些标志性指标来预测或评估。

例如,年龄、身高、体重可以用来评估个体
的身体发育情况;智力测试、学业成绩可以用来评估个体的认知能力等。

5.发展规律的可塑性:个体身心的发展受到遗传和环境的双重影响。

适当的教育干预可以促进个体身心的发展。

例如,通过提供适宜的教育环
境和丰富多样的学习经验,可以促进儿童的认知、语言、社交等能力的发展,提高他们的智力水平。

教育基础简答论述考点整理

教育基础简答论述考点整理

教育基础简答论述考点整理教育学1、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及教育启示答案: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教育内容和手段不能一刀切;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适时而教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扬长避短;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2、影响人身心发展的一般因素:遗传、环境、学校教育、主观能动性3、为什么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答案: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4)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4、教师的职业角色有哪些答案:1.传道者的角色2.授业解惑者的角色3.示范者的角色(榜样角色)4.班级管理的设计者、组织者管理者的角色5.朋友的角色(加新课改中教师的角色转变——教师观)5、教师职业素养(一)道德素养:1.对待事业: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2.对待学生:热爱学生;3.对待集体:具有团结协作的精神;4.对待自己: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二)知识素养1.政治理论修养2.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3.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4.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三)能力素养1.语言表达能力2.教育教学能力3.组织管理能力4.自我调控和自我反思能力(较高的教育机智)(四)职业心理素养1.高尚的师德。

2.愉悦的情感。

3.良好的人际关系。

4.健康的人格。

6、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答案:1.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2.建立教师威信3.要善于同学生交往4.发扬教育民主,倾听学生意见5.提高教师自身素质6.正确处理师生矛盾7、简述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观1.学生观: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2.学习观:新课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3.教师观(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4、教学观(1).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4).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8、简述新课改的具体目标答案:(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9、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答案: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3.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规律)4.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相统一的规律(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2)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3)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10、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简述教学过程的结构):答案:1.引发学习动机2.领会知识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5.检查知识简述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答案:教师教学工作包括五个基本环节: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和评定。

中公专家指导——教育学之教育与人的发展

中公专家指导——教育学之教育与人的发展

中公专家指导——教育学之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与人的发展在教师招聘考试中主客观题均有涉及。

中公教育教师考试专家陈婧为大家介绍一下教育与人的发展在我们的复习过程中应该如何进行备考。

教育与人的发展这部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内容:个体身心发展的五大规律、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五大规律同学们针对此部分内容需要做客观题与主观题的备考。

首先需要掌握五大规律具体表现,此处要做选择题的准备。

在实际的教师招聘考试中,题干描述具体表现的内容让考生来判断属于哪个具体的规律。

其次需要掌握每一规律所带来的教育启示,如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的教学启示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因材施教。

在案例分析题中也常常会涉及到个体身心发展规律的知识点。

此外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与教学原则有个紧密的联系,其中的顺序性、阶段性以及个别差异性分别对应着教学原则中的循序渐进原则、量力性原则以及因材施教原则。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此处同学们做选择题备考即可。

主要是掌握不同理论的核心观点以及代表人物。

如当问及“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因是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的发展是人的潜能的完善属于()理论”,考生要判断出其描述的是内发论。

三、影响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从内外因角度对影响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的四大因素,即遗传、环境、学校教育以及个体主观能动性进行划分。

遗传与个体主观能动性为内部因素,环境与学校教育为外部因素。

首先同学们要掌握学校教育起着主导作用,为什么学校教育起主导作用要做简答题的备考。

其次需要掌握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这是选择题常考点。

中公教育教师考试专家陈婧认为:在实际的考试过程中,教育与人的发展部分从内容的量上来看并不多,但其重要性不容小觑,尤其是个体身心发展的五大规律是必须了如指掌的知识。

作为想要从事教师职业的人来说,一定要了解学生有着怎样的身心发展规律才能更好的展开教学,因此不仅仅是出于通过教师招聘考试的目的,为了自己未来能更好的进行教学也应重视此部分内容。

2021年高校版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基础知识教育学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2021年高校版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基础知识教育学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育。中国古代的思想家荀子、英国的洛克、美国的华生都持有这样的观点。外铄论强调教育的价值,对
教育的作用持乐观的态度,关注的重点是学习。但外铄论的片面性也是显而易见的,由于否认理反应的
能动性而走向了机械主义发展观的极端。
真题再现
【2019 年真题】中国古代的思想家苟子、英国的洛克均强调教育的价值,对教育的作用持乐观的态度,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本章复习重点与难点
1.理解人的发展的概念。 2.理解影响人的发展的四个方面因素。 3.理解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对教育实践的指导意义。 本章内容思维导图
发展是一种连续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的运动变化过程,是一个不断地从量变到质变的运动过程集自
然属性、社会属性和思维能力于一身的人,也处在一个复杂的发展过程中。人是教育的对象,教育是培
天地存在于人的灵魂之中。18 世纪以来,内发论者更强调人的发展及其顺序是由人的某些方面的内在因
素推动和决定的。如奥地利的弗洛伊德的性本能(Libido)理论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
它是推动人发展的根本动因。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具有决定作用。内发论者
强调人的内在因素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忽略了外在因素对人的影响,忽略了环境、人的能动性以及
关注的重点是学习。这种观点属于()
A.内发论
B.外铄论
C.动因论
D.多因素论
【答案】B
3.马克思关于事物发展的动因论
根据马克思关于事物发展的学说,事物的发展是由事物自身的矛盾所决定的,事物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
的内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在这里,矛盾是一对对立统一的关系范畴,二者共同起作用。人在本质
上是一系列矛盾的存在,表现为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对立统一、主体与客体的对立统一、能动性

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是指人类个体在身体和心理等多个方面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普遍规律。

这些规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

下面将从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对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行简述。

1.感觉运动发展规律:个体从出生开始逐渐掌握基本的感觉和运动能力,如触觉、听觉、视觉、运动等。

通过与环境的互动,个体的感觉和运动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2.骨骼肌肉发展规律:个体的骨骼和肌肉在发育期间逐渐成熟和增长,使身体能够适应不同的运动和体力要求。

此外,个体的骨骼和肌肉发育也受到遗传和环境的影响。

3.神经系统发展规律:个体的神经系统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

神经系统的发展与个体的认知能力、情绪调节能力、学习能力等密切相关。

4.身体比例和形态的发展规律:个体的身高、体重、身体比例和形态等也会随着年龄和生长发展而发生变化。

通常在生长末期,个体的身高、体重和身体比例会逐渐趋于稳定。

1.认知发展规律: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个体的认知能力经历了感知运动期、前操作期、具体操作期和形式操作期等不同的阶段。

在不同阶段,个体的思维方式、逻辑推理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2.语言和沟通能力发展规律:个体的语言和沟通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发展。

个体从最初的发出声音开始,通过学习和模仿逐渐掌握了语言的表达和沟通技巧。

语言和沟通能力的发展对于个体的社交和情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3.情绪和人际关系发展规律:个体的情绪表达和情绪调节能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

同时,个体在与他人的互动中逐渐形成了一定的人际关系模式。

这些模式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具有重要影响。

4.性格和自我认同发展规律:个体的性格和自我认同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

在成长过程中,个体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自我体验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性格特征和自我认同。

总结起来,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包括身体的感觉运动发展、骨骼肌肉发展、神经系统发展、身体比例和形态的发展等方面,以及心理的认知发展、语言和沟通能力发展、情绪和人际关系发展、性格和自我认同发展等方面。

教育学原理 复习资料

教育学原理 复习资料

第一章教育学概述(填、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研究的对象就是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教育学研究的任务就是揭示教育规律。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孔子、苏格拉底、学记,夸美纽斯康德赫尔巴特杜威凯洛夫布鲁纳)《论语》:对孔子教育思想有很具体的记载。

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教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学思结合,“学而时习之”的学习结合,“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的学行结合,“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以身作则以及因材施教等。

这些教育思想对后世的教育都有很大的影响。

苏格拉底及其后继者们的教育活动,都孕育了较为丰富而系统的教育理论。

苏格拉底的“产婆术”被认为是启发式教学法在西方的渊源。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长期以教育为业。

他的教育方式十分独特,经常用启发、辩论的方法进行教学。

他是古希腊道德哲学的创始人,第一个提出要用理性和思维去寻找普遍道德,强调道德是由理性指导的,指出“美德就是知识”。

《学记》:它是中国乃至世界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

《学记》是我国古代教育经验和儒家教育思想的高度概括,全书虽只有1229个字,却对教育的作用,古代的学校教育制度和视导制度,教育和教学的原则和方法,以及师生关系等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

1632年,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撰写了《大教育论》,这是西方教育思想史上可以堪称为“学”的第一部教育学著作。

他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主张建立适应学生年龄特征的学校教育制度,论证了班级授课制度。

夸美纽斯被称为“教育科学之父”。

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德国哲学家康德1776年。

1806赫尔巴特,西方第一部具有科学体系的教育学论著《普通教育学》,较全面地论述了教育中德、智、体各育的一些根本问题,体系比较完整。

杜威对教育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哲学思考,构建起了具有哲学特色的教育理论。

他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等一系列教育主张,被誉为现代教育思想或新教育思想的教育家。

教育学知识点

教育学知识点

教育学知识点1、教育学的定义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社会科学。

2、教育的定义广义的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3、人身心的发展的规律性及要求(1)顺序性:人的发展先后顺序,教育必须循序渐进;(2)不平衡性:不同年龄发展不均衡;不同方面发展不均衡。

教育必须抓好最佳期;(3)阶段性:教育必须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选择不同的内容和方法;(4)个别差异性:教育必须因材施教;(5)整体性:教育必须促进学生在体、智、德、美等方面全面和谐发展。

4、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遗传、环境、个体的能动性,教育。

内发论——内在需要:人之初性本善外铄论——外在力量:人之初性本恶(1)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和物质基础。

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影响,但不是决定因素。

(2)环境是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3)个体的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4)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5、教育对人的发展(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2)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效果较好(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4)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6、教育与生产力、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生产力制约教育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影响着教育目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学校结构、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教育促进生产力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手段,教育生产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手段●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的权利,政治经济制度影响部分教育内容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

教育培养人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维持或改变社会政治关系。

小学教育学重点复习

小学教育学重点复习

第一章教育学及其功能•(一)基本概念:•教育学P3;教育现象P3;教育规律P4;教育科学P5;教育改革P21行动研究法P301、论述教育活动的外在形式.•教育活动的外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概括地说,可从两个角度来认识. •⑴从纵向上看,有原始教育现象、古代教育现象、近代教育现象、现代教育现象和当代教育现象.•⑵从横向上看,教育的基本形态有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和自然形态的教育等形式。

2、论述教育学产生与发展的阶段及特点•⑴教育学的萌芽阶段•教育学还没有从哲学、政治等其他学科中分化出来,形成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

•⑵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阶段•教育学逐渐从哲学、宗教、伦理等学科中分化出来,在学科与内容上走向独立,形成了较为完整而系统的理论体系•⑶科学教育学的建立阶段。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科学教育学的建立奠定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使教育上的一系列根本问题得到了科学的解释和论证.3、学习教育原理的实践意义是什么?•⑴掌握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树立科学的教育观。

•⑵掌握教育工作规律,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⑶在教育理论指导下,不断总结经验,探索规律.•⑷教育原理可为继续学习教学原理、德育原理、学校管理学等学科提供坚实的理论根基,具有深化和奠基的作用。

4、学习和研究教育原理的方法论是什么?•⑴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⑵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⑶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基础教育研究.第二章教育的产生和发展•(一)基本概念•生物起源论P35、心理起源论P37、劳动起源论P37、终身教育P64 •1、原始社会教育的主要特点是什么•⑴原始社会的教育没有阶级性。

•⑵原始社会的教育主要是为生产劳动服务的.•⑶原始社会的教育是在整个社会生活中进行的.•⑷原始社会的教育手段是极端简单的。

2、古代教育的主要特点是什么•⑴专门的教育机构和执教人员.•⑵鲜明的阶级性和严格的等级性。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个体身心发展规律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个体身心发展规律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个体身心发展规律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教育教学的重要性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受到关注。

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增强其能力和素质。

那么,教育教学知识和能力如何影响个体的身心发展呢?下面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

一、知识的影响知识是教育教学的核心内容,它对个体的身心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知识可以扩展个体的视野,增强其认识世界的能力。

其次,知识可以提高个体的智力水平,促进其思维的发展。

再次,知识可以激发个体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推动其积极参与学习。

然而,知识的影响也存在一些限制和问题。

一方面,知识的传递方式可能存在不合理和单一的情况。

另一方面,知识的传授可能存在紧张和压力,这可能会对个体的身心健康造成不利影响。

二、教学能力的影响教学能力是教师的核心竞争力,也是教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因素。

教学能力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身心发展。

良好的教学能力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能力,促进其身心发展。

而一旦教学能力欠缺,将会给学生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

然而,教学能力的影响也存在一些限制和问题。

一方面,教师的教学能力可能受到自身素质和经验的限制;另一方面,教学能力可能会受到外部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三、个体身心发展规律的影响个体身心发展规律是指个体在发展过程中所遵循的一系列内在规律。

教育教学知识和能力也会对个体的身心发展规律产生影响。

一方面,教育教学知识和能力可以促进个体的正向发展,使其成为健康自信、具有责任感和创造力的人。

另一方面,若教育教学知识和能力不当,也会对个体的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如身体虚弱、心理压力过大等。

总体而言,教育教学知识和能力对个体身心发展规律具有深远的影响。

针对上述问题和限制,我们应该合理运用教育教学知识和能力,充分发挥其促进个体身心健康的作用,让新时代的教育成为每个人成长的坚实后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学复习人的身心发展及其规律(一)人的身心发展的含义人的身心发展包括两个方面:身体的发展(结构形态、生理机能)和心理的发展(认识能力和心理特性、知识技能和思想品德)。

青少年身体的发展包括机体的正常发展和体制增强两个方面。

机体的正常发育包括身体各个器官、各个系统的健康成长,它是个体体制增强的条件和主要内容,而体制增强又有助于机体的正常发育,二者相互促进,相互联系。

教育学中所说的人的身心发展,主要指的是青少年身体和心理上的连续不断的变化过程。

青少年身体的发展包括机体的正常发育和体质的增强。

机体的正常发育包括身体各个器官、系统的健康成长,它是个体体质增强的条件和主要内容,而体质的增强又有助于机体的正常发育。

青少年心理的发展是指认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方面,是认识过程和个性心理统一的和谐发展。

(二)人的身心发展的理论1.认知发展理论其代表人物是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主要时期:感觉运动时期(婴儿期或从出生到2岁);前运算时期(2岁到7岁);具体运算时期(7岁到11岁);形式运算时期(11岁到成年期)。

年龄的规定只是一个大体的平均数,因此,阶段的划分会随着某些因素如儿童的环境不同而变化。

对于每一主要的时期,他都概括了标志着该阶段儿童特点的认知活动,构成这些认知活动的形式,以及这些认知活动形式在未来发展中的作用。

这一理论认为个人具有实现某种逻辑行为的潜能的,这种潜能起源于人最初的动作图式,思想是动作的内化。

皮亚杰强调智力发展的生物成熟基础,并认为发展的各个阶段都是严格确定的。

在他看来,外部刺激会引起个体的主动反应,或者同化,或者顺应。

但是外部刺激本身和智力发展并无关系。

2.智力发展理论(1)斯滕伯格(S.Sternberg)的三元智力理论美国心理学家斯滕伯格采用信息加工学说去解释与度量智力,提出三元智力理论。

他认为智力与人类处理日常生活事件的能力有密切的相关,因此把智力分成三个子理论,即成分子理论(组合智力,Componential Intelligence)、经验子理论(经验智力,Experimential Intelligence)、情境子理论(实用智力,Contextual Intelligence)。

第一,组合智力指个体在问题情境中,运用知识分析资料,经由思考、判断、推理以达到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类智力由三个成分构成;元成分,如预先计划的能力、监督事情进行的能力或制定策略的能力;表现成分,这种能力可以使计划付诸实现;获取知识的技能。

第二,经验智力指个体运用已有的经验处理新问题时,整合不同观念而形成顿悟或创造力的能力,即运用旧经验迅速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改造旧经验、创造新经验的能力。

第三,实用智力指个体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的知识经验处理日常事务的能力,包括适应环境的能力、改变环境的能力和选择能力。

三元智力理论是现代具有影响力的智力理论,它与当代认知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契合,使智力研究有了新的突破性进展,为编制较为理想的智力测验提供了一个较为适合的理论框架。

(2)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他认为一方面,智力与一定社会和文化环境下人们的价值标准有关,这使得不同社会和文化环境下的人们对智力的理解不尽相同,对智力表现形式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另一方面,智力既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是生产及创造出社会需要的产品的能力。

他提出了关于智力及其性质和结构的新理论──多元智力理论。

他的多元智力框架中相对独立地存在着七种智力:言语-语言智力、音乐-节奏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动觉智力、自知-自省智力和交往-交流智力。

这打破了以往存在的单独以数理逻辑能力判断人的智力的不合理做法。

(3)卡特尔的流体智力与晶体智力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与霍恩(J.L.Horn)根据因素分析的结果,按心智能力的功能差异,将人类智力划分为两种,即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

第一,流体智力是以生理为基础的认知能力,是不依赖于文化和知识背景而对新事物学习的能力,如注意力、知识整合能力、思维的敏捷性等。

第二,晶体智力是以学得的经验为基础的认知能力,与文化知识、经验的积累有关,如知识广度、判断能力等。

经研究发现,流体智力的发展与年龄有密切的关系。

一般在20岁以后发展达到顶峰,30岁以后随年龄的增长而降低;晶体智力与年龄变化没有密切关系,不因年龄增长而降低,甚至有些人因知识经验的积累,晶体智力反而呈随年龄增长而升高的趋势。

3.道德发展理论道德发展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科尔伯格。

他认为道德发展有一个固定的、不变的发展顺序,是从特殊到一般,从自我中心和关心直接的事物到基于一般原则去关心他人的利益;肯定道德判断要以一般的认知发展为基础;强调社会相互作用在道德发展中的作用。

科尔伯格继承并发展了皮亚杰的道德认知理论,在运用道德两难故事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把儿童的道德发展划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

(1)前习俗道德水平。

这一水平的主要特征是对是非的判断着眼于行为的具体结果。

这一水平又分为两个阶段即服从与惩罚的定向阶段及天真的利己主义的定向阶段。

处于第一阶段水平的儿童认为,规则是由权威制定的,必须无条件地服从。

服从权威或规则只是为了逃避惩罚。

违背规则理应受罚。

行为的好坏应以行为的结果来评定。

处于第二阶段水平的儿童认为规则并不是绝对的,固定不变的东西。

一个人应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快乐作出决定。

正确的行动包含着能够满足个人需要的行动。

个体服从规则是为了受到好的待遇。

(2)习俗的道德水平。

这一水平的主要特征是对是非的判断满足于社会的期望。

这一水平亦分两个阶段。

即好孩子的定向阶段及维护社会制度与权威的定向阶段。

处于前一阶段即第三阶段水平的儿童已能根据行为的动机和感情来评定行为。

他们认为好的行为就是能使别人高兴,受到别人赞扬的行为。

处于后一阶段即第四阶段水平的儿童已看到了法律所起的社会作用。

他们注意的中心是维护社会秩序,每个人应当承担社会的义务和职责。

正确的行为即尽到个人的职责,尊重权威,维护普遍的社会秩序。

(3)后习俗道德水平按自己认定原则的道德水平。

这一水平的主要特征是对是非的判断着眼于自己认可的道德标准。

这一水平亦分为两个阶段。

前一阶段即第五阶段是社会契约的定向阶段。

处于这一阶段的儿童看待法律比较灵活。

认为法律是为了使人们和睦相处,如果法律不符合人们的需要,可通过共同协商和民主的程序加以改变。

后一阶段即第六阶段,为普遍的道德原则的定向阶段。

这一阶段的儿童有了某种抽象的、超越法律的普遍原则的确定概念。

这些原则包括对全人类的正义和个人的尊重。

他们不只是认识到社会秩序的重要性,也领悟到不是所有的社会都能实行完善的原则的。

4.需要层次理论需要层次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

该理论的提出是基于两个基本假设:第一,人主要是受满足某种需要的欲望所驱使的需求动物。

人类的需要是无止境的,当个人满足一种需求之后,就会产生另一种需求。

第二,人类所追求的需要具有普遍性,这些需要有层次之分。

由此,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

其中,生理需要是维持人类自身生存的基本需要,是人类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

如衣、食、住、行、性的需要。

在生理需要得到满足之后,人就会产生安全需要,如避免职业病及事故,摆脱失业威胁及某些社会保障的需要。

再上一层需要,是社交的需要,如满足归属感,希望得到友爱等。

尊重需要可分为内部尊重及外部尊重。

前者指希望自己有实力,后者指对地位、威望的需求。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个人的最高需要,要求实现个人抱负,施展才能。

马斯洛认为,上述五种需要是按次序逐级上升的。

当下一级需要获得满足之后,追求上一级的需要就成为行动的动力了。

在教育上,他认为教育的任务是帮助人们满足最高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为了进一步说明自我实现的教育目的,把教育划分为外在教育与内在教育,外在教育以行为主义为基础,强调向学生传授工业社会所需要的知识,关心知识的接受效率。

但认为外在教育使学生缺乏创造性,漠视学生的内在世界,难以达到自我实现,因而重视内在教育,唯有内在教育能帮助人们达到自我实现,最大限度发挥人的潜能。

内在教育就是帮助人们体验人生,促成人的最高发展,形成丰富人性。

他的人本主义教育观实际上就是探讨教育怎样才能促使人的最大发展问题,注重自主体验,注重经验、直觉、情感等。

(三)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1、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和阶段性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不仅整个身心表现出一定的顺序,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也是如此。

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身体、心理的发展都呈现出相对独立的前后衔接的阶段。

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要求我们的教育必须循序渐进地促进青少年的发展,不能“揠苗助长”,“凌节而施”,否则,欲速则不达。

2、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均衡性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均衡性是指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生理、心理的发展不是同步进行的,在某一年龄阶段有些方面的发展可能比较快,而另一方面的发展可能比较慢,呈现出不均衡性。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其身心发展是不均衡的;另一方面,在同一时期,身心不同方面的发展也是不均衡的。

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是由生物个体的成熟规律造成的。

成熟是个人发展的重要因素,它与学习的关系是很大的。

个体在某一方面的某种成熟程度,表明了它在客观上具备了在该方面接受教育和进行学习的可能性。

关键期是就成熟与教育的关系而言的,抓住关键期,就能使教育在学生发展过程中处于主动地位。

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研究不同时期个体成熟状况及其特征,了解成熟期,抓住关键期,不失时机地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积极促进青少年身心迅速健康地发展。

3、人的身心发展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身心发展的稳定性是指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处于同一年龄阶段的人在身心发展阶段、发展顺序和每一阶段变化过程及速度等方面大体上是相同的,具有稳定性。

另一方面,由于环境、教育或其他条件的不同,处于同一年龄阶段的人,其发展水平又是有差异的,具有可变性。

可变性是绝对的,稳定性则是相对的。

身心发展方面的显著变化要以相对稳定的身心发展状态为条件,不可逾越。

人的身心发展的这一特点,要求教育者必须掌握学生的年龄阶段特征,并依此确定教育、教学内容与方法;另一方面,教育工作者还应重视学生身心发展的可变性,挖掘每个个体的发展潜力,改变僵死的教学模式,及时更新教育、教学的内容、方法,促进学生更快、更好地发展。

4、人的身心发展具有差异性由于遗传、环境及教育等因素的不同,即使在同一年龄阶段,不同个体之间身心发展也存在着个别差异,人的身心发展的这一特点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入学生实际,了解他们各自的发展背景和水平,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特长等,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