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计算工具

合集下载

古代数学工具

古代数学工具

古代数学工具
古代数学工具包括算筹、算盘、格子算法、几何图等。

这些工具在古代数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帮助人们进行各种数学计算和问题解决。

其中,算筹是最早的数学工具之一,用竹、木、铁、玉等各种材料制成,可以进行加减乘除等各种运算。

算盘则是一种方便快捷的计算工具,可以进行大数计算和分数计算等。

格子算法则是一种基于格子的数学方法,可以用于解决各种数学问题,如面积、体积、比例等。

几何图则是一种用于绘制几何图形和解决几何问题的工具,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几何概念和性质。

这些古代数学工具在当时是非常重要的,它们不仅帮助人们进行各种数学计算和问题解决,还促进了数学的发展和进步。

虽然现代科技已经取代了这些传统工具,但是它们的历史价值和文化遗产价值仍然非常重要。

算筹演讲稿

算筹演讲稿

算筹演讲稿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算筹的知识和经验。

算筹,作为一项古老而又充满智慧的数学工具,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今天的演讲中,我将从算筹的起源、应用和意义三个方面和大家进行分享。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算筹的起源。

算筹,又称算盘,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计算工具,最早出现在商周时期。

它由一根横梁和若干个竖珠组成,通过珠子在横梁上的移动来进行数字的运算。

算筹的出现极大地方便了古代人们的计算工作,成为了古代中国数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而今天,虽然我们已经有了现代化的计算工具,但是算筹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仍然被人们传承和使用,它的价值不仅在于计算,更在于它所蕴含的智慧和文化。

其次,让我们来看一下算筹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虽然现在我们有了计算器、电脑等高科技计算工具,但是算筹在一些特殊领域仍然有着独特的优势。

比如在金融、财务等领域,算筹仍然被一些专业人士用来进行快速而准确的计算,其高效和精准的特点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此外,对于一些学龄前儿童来说,算筹也是一种非常好的数学启蒙工具,它能够帮助孩子们更直观地理解数字和运算,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因此,算筹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并没有被淘汰,而是在一些特定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最后,让我们来谈谈算筹的意义。

算筹不仅仅是一种计算工具,更是一种智慧的体现。

它所蕴含的计算方法和思维方式,对于我们的数学学习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学习和使用算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数学的本质和规律,培养我们的逻辑思维和数学能力。

同时,算筹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代表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勤劳,是我们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

在今天的演讲中,我和大家分享了算筹的起源、应用和意义。

算筹作为一种古老而又充满智慧的数学工具,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希望大家能够通过学习和了解算筹,更好地理解数学,培养自己的数学能力和思维方式。

中国古代的13种计算工具

中国古代的13种计算工具

《数术记遗》是我国最早记载珠算的古籍,为汉代数学家徐岳撰写,由北周(南北朝时期)数学家甄鸾注解[1]。

书中记录了14种计算方法,分别为积算、太一、两仪、三才、五行、八卦、九宫、运筹、了知、成数、把头、龟算、珠算、计数,除了最末的计数属于心算,其余13种均有相应的计算工具。

积算积算,今之常算者也。

以竹为之,长四寸,以放四时,方三分,以象三才。

言算法是包括天地,以烛人情。

数始四时,终于大衍,又加循环,故曰「今之常算是也」。

太一太一算,太一之行,去来九道。

刻板横为九道,竖以为柱,柱上一珠,数以下始。

故曰「去来九道」也。

两仪两仪算,天气下通,地禀四时。

刻板横为五道,竖以为位。

一位两珠,上珠色青,下珠色黄。

其青珠自上而下,至上第一刻主五,第二刻主六,第三刻主七,第四刻主八,第五刻主九;其黄珠自下而上,至下第一刻主一,第二刻主二,第三刻主三,第四刻主四,而已。

故曰「天气下通,地禀四时」也。

三才三才算,天地和同,随物变通。

刻板横为三道,上刻为天,中刻为地,下刻为人,竖为算位。

有三珠,青珠属天,黄珠属地,白珠属人。

又其三珠能行三道:若天珠在天为九,在地主六,在人主三;其地珠在天为八,在地主五,在人主二;人珠在天主七,在地主四,在人主一。

故曰「天地和同,随物变通」。

亦况三元,上元甲子一、七、四,中元甲子二、八、五,下元甲子三、九、六,「随物变通」也。

五行五行算,以生兼生,生变无穷。

五行之法,水玄生数一,火赤生数二,木青生数三,金白生数四,土黄生数五。

今为五行算,色别九枚,以五行色数相配,为算之位。

八卦八卦算,针刺八方,位阙从天。

为算之法,位用一针,锋所指以定算位。

数一从离起,指正南离为一、西南坤为二、正西兑为三、西北乾为四、正北坎为五、东北艮为六、正东震为七、东南巽为八,至第九位阙,即在中央竖而指天,故曰「位阙从天」也。

九宫九宫算,五行参数,犹如循环。

九宫者,即二四为肩、六八为足、左三右七、戴九履一、五居中央;五行参数者,设位之法依五行,巳注于上是也。

中国古代文化之算盘文化简介ppt课件

中国古代文化之算盘文化简介ppt课件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 有些历史学家认为,算盘的名称,最早出现 于元代学者刘因(1249——1293年)撰写的 《静修先生文集》里。在《元曲选》无名氏 《庞居士误放来生债》里也提到算盘。剧中 有这样一句话:“闲着手,去那算盘里拨了 我的岁数。”公元1274年,杨辉在《乘除通 变算宝》里,1299年朱世杰在《算学启蒙》 里都记载了有关算盘的《九归除法》。公元 1450年,吴敬在《九章详注比类算法大全》 里,对算盘的用法记述较为详细,张择瑞在 《清明上河图》中画有一算盘,可见,早在 北宋或北宋以前我国就已普遍使用算盘这一 计算工具。
• 沙盘是在桌面、石板等平板上,铺上细 沙,人们用木棍等在细沙上写字、画图 和计算。后来逐渐不铺沙子,而是在板 上刻上若干平行的线纹,上面放置小石 子(称为“算子”)来记数和计算,这 就是算板。穿珠算盘指中国算盘、日本 算盘和俄罗斯算盘。日本算盘叫“十露 盘”,和中国算盘不同的地方是算珠的 纵截面不是扁圆形而是菱形,尺寸较小 而档数较多。俄罗斯算盘有若干弧形木 条,横镶在木框内,每条穿着10颗算珠。 在世界各种古算盘中,中国的算盘是最 先进的珠算工具。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 陪嫁算盘有着招财进宝的寓意,可以放在 新房或者书房,若是小型挂件的话还可以随身 携带,以帮忙您财源广进。若放房间最好的风 水放法便是:挂在门上、窗上或者书架上,这 样可以助你们婚姻生活富足安宁,还可以帮你 们化煞化小人。
算盘的种类
值得注意的是,算盘一词并不专 指中国算盘。从现有文献资料来看, 许多文明古国都有过各自的算盘。古 今中外的各式算盘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沙盘类,算板类,穿珠算盘类。

算盘的经典句子

算盘的经典句子

算盘的经典句子算盘,又称珠算、盘珠、珠盘等,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计算工具,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计算工具之一。

它由一根横梁和一些横向排列的珠子组成,每根横梁上的珠子数量不等,代表不同的位数。

通过移动珠子,可以进行加减乘除等运算。

算盘曾经在中国和其他东亚国家广泛使用,直到20世纪被现代计算器所取代。

算盘不仅仅是一种计算工具,它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智慧。

在中国古代,学习算盘是孩子们的必修课,而且算盘也被视为一种学问、一种技能。

因此,关于算盘的经典句子也流传甚广,它们不仅反映了人们对算盘的认识和赞美,还蕴含着智慧和哲理。

下面就让我们来欣赏一些关于算盘的经典句子吧。

1. "算盘珠子,一颗颗晶莹剔透,如同明珠一般,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2. "算盘声声入耳,珠子滚动间,宛如天籁之音,古老而又动人。

"3. "算盘在手,计算无忧。

珠子在指尖舞动,数目变幻,如同一场精彩的舞蹈。

"4. "算盘是智慧的结晶,它承载了古人的聪慧和勤奋,也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数学文化。

"5. "算盘不仅是一种计算工具,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它教会了我们如何从容地面对复杂的问题,如何运用有限的资源做出最优的选择。

"6. "算盘是中国古代数学的杰作,它的出现和发展,推动了数学的进步,也为世界数学史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7. "算盘的珠子,它们不仅代表着数字,更代表着时间和精力,它们的运动,是一种对生活的思考和总结。

"8. "算盘珠子的排列,蕴含着数学规律和逻辑关系,它们的变动,是一种数学美感的展现。

"9. "算盘在手,计算在心。

它教会了我们耐心和坚持,也启发了我们对数学的热爱和探索。

"10. "算盘是一座智慧的桥梁,它连接了古代和现代,连接了东方和西方,也连接了人类对知识的追求和探索。

中国计算工具的发展过程

中国计算工具的发展过程

中国计算工具的发展过程中国计算工具的发展过程经历了漫长而丰富的历史,从古代的算筹算盘到今天的高性能计算机,这些发展展示了中国在计算工具领域的持续进步和创新。

古代计算工具1.算筹和算盘: 在中国古代,算筹和算盘是最早的计算工具之一。

算筹是用于数学运算的一种计数工具,而算盘则是在汉代出现,成为古代中国最重要的计算工具之一,被广泛应用于商业和科学计算。

民间数学和数学文化1. 九章算术》: 九章算术》是中国古代一部著名的数学经典,提出了大量的数学问题和解法,对中国数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古代数学家和学者: 中国古代有许多数学家和学者,如刘徽、李冶、秦九韶等,他们的数学研究和成果为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现代计算工具的发展1.近现代计算器和计算工具: 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随着西方现代计算器技术的引入,中国开始接触到现代计算工具,如机械计算器。

2.计算机的兴起: 20世纪50年代,中国开始进入计算机时代。

1956年,中国研制成功了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C103。

此后,中国在计算机技术领域不断发展,逐步研制出多种型号的计算机。

3.计算机技术的进步: 随着科技和工业的发展,中国逐步发展了自己的计算机产业,涌现了一批著名的计算机企业,如联想、华为等。

中国也在高性能计算、人工智能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进展。

4.超级计算机: 中国自2002年起开始投入大量资源研制超级计算机,并在这一领域取得显著成就。

中国的超级计算机在世界500强超级计算机排行榜上多次跻身前列,展示了中国在高性能计算方面的实力。

当前的发展趋势1.人工智能和大数据: 中国正在加大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领域的投入,推动着计算机技术向着智能化和数据化方向的发展。

2.云计算和物联网: 中国也在积极发展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致力于打造一个更加智能、互联的未来。

中国计算工具的发展经历了由古代算筹算盘到现代计算机的演变过程。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创新,中国在计算工具领域不断迈向新的高度,为国家的科技发展和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古人计时的方法和工具

古人计时的方法和工具

古人计时的方法和工具古人在计时方面使用了各种不同的方法和工具。

以下是一些古人常用的计时方法和工具。

1.水钟(水漏):水钟又称漏壶,是古代常用的计时工具之一、它的原理是利用水从壶中流出的速度来计算时间的流逝。

古人通常使用漏壶来计算较短的时间段,如一刻钟、半个时辰等。

2.钟鼓:钟鼓是古代中国最早的计时工具之一,它是利用鼓声和钟声来记录时间的流逝。

在古代社会中,钟鼓常被用来表示每天的时辰。

3.日晷:日晷是一种利用太阳的位置来测量时间的工具。

古代人利用倾斜的杆和影子的长度来判断时间的流逝。

在古代中国,日晷广泛用于农业生产和时间日程的安排。

4.阴阳历:古代人还使用阴阳历来计算时间。

阴阳历是根据太阳和月亮的运行轨迹来制定的,它将一年分成了十二个月,每个月都有特定的天数。

古代人通常使用阴阳历来安排农事活动和节日庆典。

5.沙漏:沙漏是一种利用流动的沙子来计时的工具。

它由两个连接在一起的圆锥形容器组成,上面装有细砂。

当沙子从一个容器流到另一个容器时,时间也就过去了。

古代人经常使用沙漏来计量短暂的时间段。

6.钟表:钟表是一种用于测量时间的机械设备。

在古代,钟表主要是利用机械装置来驱动指针的运转,从而指示时间的流逝。

古代的钟表通常由机械师制作,具有较高的精确度。

7.十二时辰:古代中国将一天分成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大约等于两个现代小时。

这种方法通常用来表示时间的大致范围,而不是精确的时间。

8.古代算盘:算盘是古代一种计算工具,用来做简单的算术计算。

尽管算盘不能直接测量时间,但它在计时方面有一定的作用。

古代人通常使用算盘来计算时间的分割点,以及表示时间的数量和顺序。

以上是古人常用的一些计时方法和工具。

尽管它们在准确度和精确性上不能与现代的计时工具相比,但它们在古代社会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帮助人们组织生活和工作,并推动了古代科技的发展。

中华古代数学成就

中华古代数学成就

中华古代数学成就
中国古代数学有许多重要的成就,以下是其中一些:
1. 数字系统:中国古代发明了用十进制数字系统表示数值,这种系统随后传播到世界各地。

此外,中国还发明了零的概念,并将其用于数学计算。

2. 天元术:天元术是中国古代解决方程的一种方法,它可以用来解决一元二次方程和一元三次方程。

这种方法在中国数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3. 十进制计数法:中国古代使用十进制计数法进行计算,并使用算盘进行计算。

算盘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计算工具,它使得复杂的计算变得容易和高效。

4. 几何学:中国古代的几何学成就主要体现在土木工程、城市规划和农业工程方面。

例如,中国古代建筑采用了严格的几何原理,城市规划也注重对地形地貌的测量和利用。

5. 《九章算术》:《九章算术》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数学著作,它包含了很多数学问题的解法和计算方法。

这本书在古代数学教育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世界数学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总体而言,中国古代数学在数字系统、方程解法、计算工具和几何学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就,并对世界数学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数学文化:计算工具的演变

数学文化:计算工具的演变

计算工具的演变人类初期的计算主要是计数。

最早用来帮助计数的工具是人类的四肢(手、脚、手指、脚趾)或身边的小石头、贝壳、绳子等。

在没有文字的我国古代,人们用在绳子上打结的方法来计数和记事.算筹是中国古代广泛应用的一种计算工具。

“筹”,实际上是小竹签.由于那时还没有纸张,古代数学家就用这些小竹签摆成不同的行列,来进行计算。

算盘是中国人民在长期运用算筹计算的基础上,大约在14世纪左右发明的.用算盘来计算的方法叫珠算。

算盘不能自动连续地进行运算,也不能储存运算结果,运算速度也不够快,因而人们就想制造一种能代替人工并进行快速计算的机器。

1642年,法国数学家帕斯卡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机械计算机。

现代计算机的原型,当推1936年英国数学家图灵设计的理想计算机(即图灵机)为最早。

1946年在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

他的最重要的特点是,能够按照人编写的程序自动地进行计算。

从1946年至今,电子计算机已“进化"到第五代。

第一代以电子管为主要元件。

利用这一代计算机,人们把人造卫星送上了天。

第二代以晶体管构成基本电路。

开始有了算法语言和编译系统.第三代是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

这时已有操作系统,小型机广泛应用,有了终端与网络,运算速度达每秒几千万次。

第四代是大规模集成电路组成的机器.体积与成本大幅度减少.第五代电子计算机实际是智能计算机,具有模仿人脑思维过程的能力.从石子、结绳、筹码、算盘、计算器、机械计算机到电子计算机,这些都是因计算规模和速度的需要而不断发展的。

计算机的发展更来源于计算需求的空前提高,通信技术的现代化、因特网的出现更得利于计算机的迅猛发展。

它们都在为信息的传输、处理和共享这个共同的目标而各尽所能并殊途同归.归根结底,信息技术的发生、发展起源于计算、归宿于计算.电子计算机的功能已不止是一种计算工具,它已渗入了人类的活动领域,并改变着整个社会的面貌,使人类社会迈入一个新的阶段。

读算盘珠子的感受

读算盘珠子的感受

读算盘珠子的感受摘要:1.算盘珠子的历史和文化背景2.算盘珠子的特点和功能3.体验算盘珠子的感受和启示正文:1.算盘珠子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算盘珠子,作为中国古代的一种计算工具,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算盘起源于中国,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在古代,算盘不仅是一种计算工具,还是商人们必备的“理财宝典”。

在古代社会,尤其是明清时期,算盘被广泛应用于商业、金融、财政等领域,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繁荣的象征之一。

2.算盘珠子的特点和功能算盘珠子是由木框和珠子组成的,珠子分为两种:一种是横梁珠,也称为“算盘珠”,另一种是竖珠,也称为“珠算珠”。

横梁珠一般有五颗,竖珠一般有四颗。

算盘珠子的特点在于它能够进行简单的加减乘除运算,通过珠子的移动和摆放,可以实现不同数字之间的转换和计算。

算盘珠子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它能够帮助人们快速进行数学运算,提高计算效率。

3.体验算盘珠子的感受和启示作为一名现代人,在体验算盘珠子时,我深感古代科技的智慧和巧妙。

通过操作算盘珠子,我体会到了古代人们在没有现代计算工具的情况下,如何运用智慧和创造力进行计算。

算盘珠子的操作过程虽然繁琐,但它却让我感受到了数学的美妙和趣味。

在体验算盘珠子的过程中,我深刻领悟到了以下几点启示:首先,我们应该尊重和传承传统文化,了解我们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其次,我们要学会创新和变通,将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不断推动社会的进步;最后,我们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好,用心去感受每一种文化和技艺,让生活充满乐趣和意义。

总的来说,算盘珠子作为一种古老的计算工具,见证了中国古代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文化。

了解一下中国古代的算术发明吗

了解一下中国古代的算术发明吗

了解一下中国古代的算术发明吗中国古代是算术的发源地之一,有着丰富的算术发明和研究成果。

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中国古代的算术发明吧。

1. 竹简计算法在中国古代,竹简是一种常用的书写工具。

人们用竹简记录数字,并通过特定的计算方法进行运算。

这种计算方法被称为竹简计算法。

竹简计算法主要通过记数棍法和珠算法来进行加减乘除运算。

记数棍法是通过竹简上的记号和切割的棍数来表示数字,而珠算法则是通过在计算板上移动不同位置的珠子表示数字,通过珠子的进位和退位来进行运算。

2. 古代九章算术九章算术是汉朝数学家刘徽所著的一本算术书籍,被视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算术著作之一。

这本书分为九章,包括了数字、算法、方程和几何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九章算术系统地总结了当时的算术理论和计算方法,并提出了很多实用的计算技巧和计算规则,为后世的算术研究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3. 筹算术筹算术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计算工具,也是一种基于算筹进行运算的算术方法。

筹,是一种长约为一尺的竹尺。

古代人们将筹分为上横、下横和中间隔开的9个小格,每个小格代表一个单位。

通过在上下横之间插入不同数量的竹签来表示数字,并通过算筹进行加减乘除和开平方等运算。

4. 进位制和零的发明中国古代发明了十进位制,即数字由0到9十个基本数字组成,不同位置上的数字代表不同的位数。

十进位制的发明使得计算更为简便和高效。

此外,中国古代还首次使用了零的概念,并嵌入十进位制中进行运算。

零的发明对于数学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5. 数学经典著作除了九章算术之外,中国古代还有许多数学经典著作,如《数书九章》、《孙子算经》、《张邱建算经》等。

这些著作涵盖了广泛的数学领域,包括代数、几何和应用数学等。

这些著作对于中国古代数学的研究和后世数学家的学习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总结起来,中国古代拥有丰富的算术发明和研究成果。

竹简计算法、九章算术、筹算术、进位制和零的发明以及数学经典著作等,都为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开始使用算筹

中国开始使用算筹
有些人因此完全把中国数学抹杀,认为不值一提,甚至把一些数学思想归之于外来。但事实上,就数学而论,虽然殷商文明与其它古代文明相比确实不值一提,但这正表现了战国文明的伟大,它与希腊不同,后者是在巴比伦、埃及的基础上进入抽象和证明科学,而战国人则必须自己从头来。因此我们只应该期望战国秦汉人达到前古典文明的水平,而他们实际上大大超过了这个水平,不能不说是超凡的。
这种算筹记数制度十分明确地体现了十进位值记数法,便利简洁,与世界古代各民族的记数法相比显示出极大的优越性,以他为基础发展出一整套筹算算法,形成了中国传统数学的独特风格,取得了许多辉煌的数学成就。
无论是历史记载,还是考古学都不能证明早于春秋有算术,商代甲骨文有大量的记数、历法,但最多只能肯定其中存在加减法。商周天文观测非常发达,但看不出有计算。
中国开始使用算筹
算筹是中国古代的计算工具,是横截面为圆形、方形或三角形的小棍,使用木、竹、骨等物制成。算筹起源很早,春秋战国时期的《老子》中就用“善数,不用筹策”的记载。在当时算筹已作为专门的计算工具被普遍采用,筹的算法已趋成熟。到秦汉时代,算筹的长短、粗细有了明确的规定。《汉书·律历志》称:“其法用竹,径一寸,长六寸,二百七十一枚而成六觚,为一握。”
商周人所使用的,也就是我们今天汉语中的数系是乘法分群数系,它用固定的数表示一个位上的数量,而给予每个位以不同的名称和表示。
它用一至五根筹的不同组合表示一个位上的值,而用位置表示不同的位,用空位表示这个位上的零。虽然对于零的处理是不充分的(到宋代才出现符号),但它在当时无疑是最先进的,它表明战国人在基本算术还未发展完善的基础上至少在这个问题上一下子就超过了外国。
算筹记数的规则,最早载于《孙子算经》。用算筹表示数目有纵横两种方式。
表示一个多位数,则是将各位数码由高到低从左到右横列,各位筹式须纵横相间。表示数字有不同的数系:简单分群数系、乘法分群数系、字码数系、定位数系等。最科学也最实用的是定位数系(今天通用的阿拉伯数字就属于这个数系),它用固定的数表示一个位上的数量,用它的位置表示它的位。

中国古代常见的三种计时工具

中国古代常见的三种计时工具

中国古代常见的三种计时工具
中国古代最常见的三种计时工具分别为太阳钟、沙时钟和水时钟。

太阳钟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计时工具,用太阳的位置来计时。

中国古代
的太阳钟主要有立柱阳光钟、圆钟、圆柱式钟、射钟、悬挂钟等,它们能
够标示中午、日出日落的时代,因此非常适用于历法测量。

沙时钟,也叫漏沙,是中国古代常用的一种计时工具,是用细沙在罐
内积满注水漏去,沙漏从上到下一滴一滴漏下来,从而计算时间的。

水时钟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计时工具,利用水的涨落来计时,往往在池
塘中安装水闸,一次出水一个均勺,依据出水的量来渐渐积累出一个时辰,这样可以很精确的计算出时间的。

中国古代的三种计时工具是太阳钟、沙时钟和水时钟,它们能够精确
计算出时间,在中国古代历法测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古代的计算工具大全

古代的计算工具大全

古代的计算工具大全古代人类使用各种计算工具来解决数学和计算问题。

以下是一些古代的计算工具:1. 算盘(Abacus):算盘是一种广泛使用的古代计算工具,起源可追溯到中国约公元前2000年。

它包括一组珠子或小球,通常排列在一个木制或金属框架上,每个珠子代表一个数字位。

通过移动珠子的位置,可以进行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运算。


2. 阿克曼骨牌(Napier's Bones):这是由苏格兰数学家约翰·内皮尔(John Napier)于16世纪发明的一种计算工具。

它由一组排列在骨牌上的数字棒构成,可用于执行乘法和除法运算。


3. 等级杆计算机(Slide Rule):这是一种广泛用于科学和工程计算的古代计算工具,起源于17世纪。

它由两个标尺相互滑动,用于进行乘法、除法、对数和三角函数等复杂运算。


4. 火把计数器(Fire Bead Abacus):古代埃及使用的一种计算工具,由一组小珠子串在绳子上构成。

这种工具可用于进行基本数学运算。


5. 亚历山大测量器(Antikythera Mechanism):这是一种古代希腊的复杂机械装置,被认为是用于天文学计算和天文预测的工具。

它包括各种齿轮和刻度,可以进行复杂的天文计算。


6. 四平八稳(Suanpan):古代中国的一种计算工具,类似于算盘,但有更多的珠子和数字位,可用于更复杂的运算。


7. 水力时钟:古代文明如埃及、巴比伦和希腊使用水力时钟来测量时间。

这些时钟基于水的流动来计时,可用于科学研究和日常生活中的时间管理。


8. 布洛梯矩阵:古代印度使用的一种计算工具,用于求解线性方程和计算平方根。


这些古代计算工具代表了人类在没有现代计算机和计算器的时代,如何进行数学和科学计算的努力和创造力。

虽然它们在今天已经过时,但它们对数学和计算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算筹

算筹

算筹是些普普通通的小短棍,可是,在我国古代数学家手里,却像魔棍一样神奇。

它还可以用来计数呢!是中国古代一种计算工具,一般用小竹棍制成,后来也有用木、骨等制作,长一般在12厘米左右,直径为2至4毫米。

使用算筹进行计算的方法,则称为筹算。

算筹出现的具体时间已无从可考了,但是早在中国春秋战国的时期就已普遍使用了。

算筹采用的是十进位数值制的记数方法,同一个数字在不同的数位上,数值也就相应不同,为了不使数字和数位混淆,算筹采用纵式和横式两种方法记数算筹,又称为筹、策等,有时也会被称作算子。

算筹有各种不同的质地,除了竹制的之外,还有铁、象牙、骨、玉石制作的算筹。

不同批次的算筹尺寸也不同,同一批次长短粗细大致相同的算筹通常放在特制的算袋或者算子筒里,使用的时候则摆在平面上,比如特别制作的算板、毡或者桌面上进行排布计算。

用算筹来表示数,有纵式和横式两种方式。

在纵式中,纵摆的每一根使用算筹的计算过程叫做“运筹”,中国古代用算筹作为工具来记数、列式和计算的数学就是筹算。

用算筹运算,有一套规则和口诀。

中国古人不但可以用算筹做加减乘除四则运算,还可以乘方开方,连多远高次方程这样高深的数学难题都能够解出来,不得不说这实在是一个奇迹。

中国的算筹和筹算制度,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了。

在《老子》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善计者不用筹策”,这表明在当时算筹已经很普遍了。

筹算一直是我国古代的一大创造和特色,可以说,中国古代数学对世界作出的杰大贡献,大多都是在筹算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

作为中华文化中的数学形式,筹算在符号表现、操作运演以及构建分类模式等方面与古希腊数学有着极其重大的差异,从而也形成了中西古代数学在思维方式以及价值取向等方面的不同。

客观认识筹算的特征,有助于人们正确认识筹算对中国古代数学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筹算表现为算法的形式,具有模式化、程序化的特征,这就使得中国古代数学内容算法化。

筹算是适合算法化要求的,当然也可以说数学内容的算法化是筹算的结果。

算盘学习

算盘学习

算盘(abacus)拼音:suànpán[编辑本段]简介中国传统的计算工具。

中国古代的一项重要发明,在阿拉伯数字出现前是世界广为使用的计算工具。

算盘是中国人在长期使用算筹的基础上发明的,迄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了。

古时候,人们用小木棍进行计算,这些小木棍叫"算筹",用算筹作为工具进行的计算叫"筹算"。

后来,随着生产的发展,用小木棍进行计算受到了限制,于是,人们又发明了更先进的计算器--算盘。

算盘是长方形的,四周是木框,里面固定着一根根小木棍,小木棍上穿着木珠,中间一根横梁和算盘分成两部分,每根木棍的上半部有两个珠子,每个珠子当五,下半部有五个珠子,每个珠子代表一。

[编辑本段]算盘的来历关于算盘的来历,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00年,据说我国当时就有了"算板"。

古人把10个算珠串成一组,一组组排列好,放入框内,然后迅速拨动算珠进行计算。

东汉末年,徐岳在《数术记遗》中记载,他的老师刘洪访问隐士天目先生时,天目先生解释了14种计算方法,其中一种就是珠算,采用的计算工具很接近现代的算盘。

这种算盘每位有5颗可动的算珠,上面1颗相当于5,下面4颗每颗当作1。

随着算盘的使用,人们总结出许多计算口诀,使计算的速度更快了。

这种用算盘计算的方法,叫珠算。

到了明代,珠算不但能进行加减乘除的运算,还能计算土地面积和各种形状东西的大小。

由于算盘制作简单,价格便宜,珠算口诀便于记忆,运算又简便,所以在中国被普遍使用,并且陆续流传到了日本、朝鲜、美国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现在,已经进入了电子计算机时代,但是古老的算盘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中国,各行各业都有一批打算盘的高手。

使用算盘和珠算,除了运算方便以外,还有锻炼思维能力的作用,因为打算盘需要脑、眼、手的密切配合,是锻炼大脑的一种好方法。

[编辑本段]外型结构现存的算盘形状不一、材质各异。

一般的算盘多为木制(或塑料制品),算盘由矩形木框内排列一串串等数目的算珠,中有一道横梁把珠统分为上下两部分,算珠内贯直柱,俗称“档”,一般为9档、11档或15档。

中国古代科技十大发明

中国古代科技十大发明

中国古代科技十大发明1、瓷器。

瓷器是古代劳动人民的一个重要的创造,是中华文明展示的瑰宝,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

中国人于公元1世纪发明了瓷器,西方到18世纪才有瓷器,比中国晚了1700年左右。

2、算盘。

算盘,又作祘盘,珠算盘是我们祖先创造发明的一种简便的计算工具,珠算盘起源于北宋时代,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重要的发明。

虽然现在已经进入计算机时代,但是算盘依然有应用,算盘成本低,计算快速方便,是计算机不能媲美的,也是计算机不能替代的。

珠算正式成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也是我国第30项被列为非遗的项目。

3、拱桥。

中国的拱桥始建于东汉中后期,已有一千八百余年的历史。

造型优美,曲线圆润,富有动态感。

中国现存最早、保存良好的拱桥是由李春发明并建造的隋代赵州安济桥,又称赵州桥。

比西方于1345年建造的维奇奥拱桥,早了700年。

4、豆腐。

豆腐是我国大众菜肴,营养丰富且价格低廉,适合老百姓消费,相传豆腐是在公元前125年,汉朝淮南王刘安发明了豆腐。

豆腐在宋朝时传入朝鲜,19世纪初才传入欧洲、非洲和北美。

如今豆腐在越南、泰国、韩国、日本等国家已成为主要食物之一。

中国的豆腐发明比欧洲人领先了2200百年。

5、墨水。

墨水是一种含有色素或染料的液体,墨水被用于书写或绘画。

公元前二世纪中国人发明了墨水。

1834年英国的史蒂芬斯开始在英国制造出书写用的墨水,15年之后才大量生产。

1860年代,英德发明了人造墨染料。

墨水的发明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发展。

6、纸币。

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就是我国北宋时期的交子,“交子”的出现,便利了商业往来,弥补了现钱的不足,是我国货币史上的一大业绩。

交子最初有商人发行,最后由政府发行,交子是我国劳动人民的重要发明,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比欧洲要早700年。

(下图不是交子,是清朝时期的纸币)。

7、降落伞。

公元前2世纪中国人发明了降落伞,西汉时代的《史记·五帝本纪》中,就有降落伞原理应用的记载。

中国古代的计算工具

中国古代的计算工具

中国古代的计算工具1.筹算盘:筹算盘是中国古代最早使用的计算工具之一、它的原理是通过移动筹算珠来进行计算。

筹算盘通常由一个平台和横穿平台上的一排竹棒组成,每根竹棒上划有虚线,将竹棒分割成两个部分,每个部分有一到五个穿珠口。

在竹棒上划有16个竖线,分别代表1、10、100等。

通过移动珠子的位置,可以进行加减乘除、计算面积和体积等操作。

2.珠算盘:珠算盘是在筹算盘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用于进行高级的数学运算。

它有一块长方形的木板,上面有一根横向的竖木棍将其分为上下两层。

在每一层的竖木棍上有若干个可移动的算珠。

珠算盘每一位上的算珠有代表个位、十位、百位等不同位置的珠子,通过珠子的排列和移动,可以进行复杂的计算。

3.密算机:密算机是明代数学家杨辉发明的一种多用途计算工具,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数学仪器中综合性最强的一种。

它类似于一个盖子的四面套在一个块状物体的套筒上,套筒内有很多个可以旋转的曲状梁。

密算机通过旋转和移动曲状梁,可以进行任意位数的加减乘除和开方等计算。

4.等权器:等权器通常由一个木头或铁制的横杆和两个可以自由滑动的吊杆组成。

吊杆上可以悬挂不同重量的砝码,通过调整砝码的位置,可以比较两个物品的重量。

等权器广泛用于商业和货币交易中,用以保证交易的公平性。

5.具规器:具规器是古代制图仪器之一、它由一个固定的尺子和一个可移动的垂尺组成,垂尺上有两个可以自由滑动的小尺子。

具规器通过调整和固定垂尺上小尺子的位置,可以绘制直线、平行线、垂直线和各种角度等计算和绘图操作。

这些古代的计算工具,虽然在现代以电子计算机为主的计算环境中已经很少被使用,但它们为古代人们提供了有效的计算和绘图工具,为中国古代科学、工程和商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独特的计算工具——筹算和珠算根据马来西亚的报纸报道,现在的马来西亚政府在全国的小学数学教育,采用中国的算盘为计算工具。

在美国也有一些小学,利用中国的算盘来计算,而不是用计算器。

我想在这里介绍一下中国人在发明算盘之前是用什么计算工具,以及算盘产生的经过。

中国在三百多万年前已有古人类活动,在云南的元谋,人们找到距今一百七十万年前的人类化石,陕西出现八十万年前的蓝田人以及广东马坝人、湖北长阳人、广西柳江人、北京山顶洞人等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

大约在一万年前,我们的祖先进入新石器时代,人们过着群聚、渔猎的生活,懂得磨出石器及制造陶器。

随着以后生活及生产的需要,人们开始要计数。

最初我想人们是以他们的手指作为计算工具,这是“屈指可数”这个成语的来源。

后来人们用石子、贝壳等自然实物来协助计算。

在中国古书《易经》的《系辞》里记载:“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在四千多年前的甲骨文,有一个“数”字,左边形如一根绳上打了许多结,上下有被栓在主绳上的细绳,而右边是一只右手,这表示古人是用结绳来计数(见图一)。

我们没有实物可以证明中国人结绳,可是从古代秘鲁人的遗物(图二、图三)我们是看到这样的例子。

可能结绳还不是太方便计算。

在黄河、长江流域生活的祖先,利用盛产的竹子制成竹签,称为筹码,摆成不同的形式来表示数字。

我们现在的“算”这个字,在古代是写成下面形状:这是很形象的表示用手摆弄算筹的象形。

这个字形在公元前三世纪已出现。

在石头、泥坯、树木上进行刻痕划线来表达与计算数字,应该是许多民族进化过程的一种生活活动。

在西安半坡等遗址出土的六千年前的彩陶钵口沿上有一些刻划的符号和后来在甲骨文、金文出现的“|”、“‖”、“|||”、“||||”、“十”等数字符号相似。

陶文中还有这样的符号(图五),可能是表示较大的数字。

在台湾的少数民族排湾族,以及在云南的一些少数民族在五十多年前还在木棒上刻线表示他们狩猎到野猪的数目。

筹的起源有许多外国人以为中国古代的人是用算盘来作计数工具。

事实上,在几千年前中国人为了生活的需要利用一种独特的计算工具——算筹。

筹是一些小竹、木棍。

从西周直到宋元,有两千多年的时间,人们都是以筹来作计算工具。

筹也有以骨、玉、铁等材料制成。

1954年考古学家在湖南省长沙左家公山发现一座距今二千一百多年前战国晚期的楚墓,里面有一个竹筒,装有天平、法码、毛笔,以及四十根长短约12厘米的竹筹,这是最早发现也是最古的算筹实物。

到了1978年在河南省登封出土的早期战国陶器,在上面刻有算筹记数的陶文。

因此可以把使用算筹的时间推上更远。

远在人们从渔猎时代过渡到畜牧时代,为了计算他们的羊群或马群。

人们用小石块或木枝来和所畜养的动物建立一个一一对应的关系,这样方便及较准确的计算。

可是有时搬迁的地方,没有太多石块,或者携带石块来计算太过笨重。

于是人们想到为什么不用到处可见的竹子为材料制造帮助计算的工具。

在五千多年前古代黄河流域一带,气候比现在温暖湿润,竹子丛生,是大象、犀牛出没的地方。

我们的祖先已会充分利用竹子建住房、作竹筏、制箭、吃竹笋、用筷子夹烤熟的肉免烫手,当然会想到削竹片来作为计算的辅助工具。

由于竹容易腐烂,不易保存几千年,因此我们看不到在殷墟出土有算筹的实物。

可是那里留下来的二十多万片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就有明显的数字遗迹显示距现在三千三百多年前的商代,人们已用算筹了。

在甲骨文上的“一”、“二”、“三”、“四”、“五”、“六”和“十”是形如“一”“=”“≡”“”“”“X”和“∧”、“|”的样子。

如果用|、||、|||、||||、|||||来表1、2、3、4、5,那么很自然我们会想到用6根竹棒表示6了,可是这样很不方便,在公元前六到公元前三世纪的周人就用或表示6。

而7就用、来表示。

8就用、来表示,而9就是以或来表示。

到了秦汉时期基本上就把数码定为横式及纵式两种,而且固定个位、百位、万位是用纵式,而十位,千位是用横式:大约在公元三世纪出现的《孙子算经》中说:“凡算之法,先识其位。

一纵十横(个位纵划,十位横划),百立千僵(百位纵的,千位横的),千十相望(千位和十位相同),万百相当(万位和百位相同)。

”(见图六)筹算加减法筹算加减的方法比较简单。

把加数和被加数摆上两行,然后由高位数算起,即由左向右计算,变成一行就是答案。

这方法和我们现在通行的笔算恰好相反。

现代的笔算法是由低位数往高位数计算。

古代西方和中国人一样是由左而右计算的,到了12-13世纪以后才转变成我们现在的方法。

我们举下面的例子说明进行筹算时的过程:我们要算43792+3056减法的计算刚好是前面的逆转。

比如我们要算46848-3056首先列出46848,然后由千位中减去3,依次再减去百位、十位和个位的数码,也是由左向右计算的。

读者可在计算过程试试发现。

3世纪末的《孙子算经》是一部算术启蒙书,里面有讲乘法,可是现在的中学生要看懂一千六百多年前的文字,并理解它的意义是不太容易的,故我们加以说明,在下面逐步解释:1)重置其位,上下相观。

(下层的最低位数与上层的最高位数对齐。

)(2)以上八呼下八,八八六十四,即下六千四百于中位。

(3)以上八呼下一,一八如八,即位下八十。

(4)退下位一等,收上头位八十。

(下层乘数向右移一位,去掉上属八。

)(5)以上位一呼下八,一八如八,即于中位下八十。

(6)以上位一呼下位一,一一如一,即于中位下一。

(7)上下位俱收,中位即得六千五百六十一。

(把上下位数去掉,剩下中位数就是答案6561。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把多位数乘多位数变成用单位数去乘多位数,乘一位加一位,基本想法是和现在的笔算是一样。

现在举另外一个例子236×428,为了让习惯看阿拉伯数字的读者能较易理解,我们不写筹式而用阿拉伯数码记数。

消掉(5)中的6,及把下位的数去掉,我们全部乘完,所得的答案就是中位所示。

筹算除法根据《孙子算经》及《夏侯阳算经》的记载,我们知道除法的过程像是乘法的逆运算。

这个除法和我们现在所用的笔算是一致。

其法则如下:“凡除之法,与乘正异,乘得在中央,除得在上方,假令六为法,百为实。

以六除百,当进之二等,令在正百下,以六除一,则法多而实少,不可除,故当退就十位。

以法除实言一六而折百为四十,故可除。

若实多而法少,自当百之,不当复退,故或步法,十者置于十位,百者置于百位,除法皆如乘时,实有余者,以法命之,以法为母,实除为子。

”现在举例子说明,计算2761÷56。

(2)因被除数首二位27小于除数56,不够除。

把除数向右移一位。

(3)将初商4置于被除数之上,以4乘除数各位,并从被除数中减去。

(4)把除数再向右移一位,议得次商9后,得余数17。

由上可见筹算除法是随乘随减,一气呵成。

我们的祖先还可以用筹算开平方及开立方,过程较复杂,这里就不介绍了。

用筹表示负数魏晋数学家刘徽在注《九章算术》里写道:“正算赤,负算黑,否则以邪正为异。

”如果万一黑色的算筹不够,那么怎办呢?人们就用斜放的算筹表示负数,正放的算筹表示正数,就像刘徽注所说的“以邪(通‘斜’字)正为异。

”北宋著名的科学家沈括(1031—1095)晚年写的《梦溪笔谈》,是一部笔记文集,其中三分之一谈论自然科学,记述了北宋时期各方面的数学成果。

在该书的卷八就写道:“算法用赤筹、黑筹,以别正负之数。

”可见在北宋时,这个方法还是千年不变沿续下来。

在西汉时算筹一般是圆形竹棍,把二百七十一枚筹捆成六角形的捆。

这在《汉书·律历志》中记载:“其算法用竹,径一分,长六寸,二百七十一枚而成六觚,为一握。

”从汉朝到隋朝(公元581年—618年),算筹渐渐改变成短小,而且把圆柱形改成棱柱形,主要原因是为了方便取用。

隋代的三棱的算筹表示正数,四棱形的算筹表示负数。

束置的方法是把正数的算筹二百六十枚,束成一个六角柱体,每一边六筹,对径十二筹。

负数的算筹一百四十四枚,束成方柱体,每边是十二筹。

《隋书·律历志》这么描述:“其算用竹广二分,长三寸,正策三广,积二百一十六枚,成六觚,乾之策也;负策四广,积一百四十枚,成方,坤之策也。

觚、方皆径十二,天地之数也。

”筹算的缺点中国人利用算筹为计算工具,从春秋至到汉、唐、宋、元有二千多年以上。

可是算筹在数字计算方面有一定的缺点:(1)用筹拼排数码,1—9的九个数要用29根筹,平均每个数需用3.2根。

这就是说一个数码平均要做3.2个动作,所以速度慢,不利于速算。

(2)算筹较长,计算时占地多。

汉算筹长13.8厘米,隋筹虽较短,也还长8.85厘米。

如果以隋筹的长度来说,在计算多位数加、减、乘、除时,一个数码连同左、右、上、下各个数码间应留的空隙,估计所占的面积要121平方厘米。

计算一道4位乘4位积数是8位的乘算题,按照筹算乘法的方法将算筹分上、中、下三层排列,约占长90厘米、宽40厘米的地位,一张方桌不够做两道这样的乘算题。

宋代马永卿曾在《嬾真子》一书记载:“出算子约百简,布地上,几长丈余。

”筹算不但做乘除法时占位多,做多位数加减法时也是这样。

我们现在可以想像距今一千五百年前南朝的祖冲之要计算圆内接正24576边形的边,而得到圆周率π的近似值是在3.1415926及3.1415927之间,其计算量及他所要用的计算面积的巨大。

难怪算盘出现以后,由于构造简单,价格低廉,计算方便,很快取代筹算。

中国人长期用算筹来作计算的工具,可是随着生产和商业交换活动的发展,筹算逐渐不能适应生活的需要,特别是商贾买卖,需要快速计算。

筹算摆放速度慢,占用的面积大,很不方便。

因此当珠算盘产生之后,筹算很快就从历史舞台上退出。

珠算的起源1976年3月,中国考古工作者在陕西省岐山县的凰雏村发掘出西周王朝早期宫室的遗址,在出土之文物中发现了青黄两色的陶丸九十粒:青色二十粒,黄色七十粒,这些陶丸直径是1.5—2厘米,考古学家认为这是西周时用的算珠。

在1953年3月在山东沂南发掘了汉代古墓,墓室内有一些图像,其中一幅拓片,描绘在基室内有一人跪地上,双手捧着长方板,向其主人作奉敬状态。

长方板上有六个直行,有二行内有圆珠,每行八颗(上五下三)。

另外在墓室一侧的小几上也有长方板,所绘直行和放置的圆珠个数,与拓片手捧长板是一样。

因此从周朝到汉朝,除了用竹筹以外,人们也利用刻有槽并放圆珠的算板作计算工具。

事实上,古巴比伦人也用类似的计算工具协助计算。

我们的祖先觉得像这样的计算板还是有缺点,因此后来转变成有轴穿珠,便于操作。

“珠算”这个名词,最早见于汉书《数术纪遗》,按书中所述,“珠算控带四时,经纬三才(天、地、人三才)”,里面注释是:“刻板为三分,其上下二分,以停游珠……”故可解释为游珠算盘。

《数术纪遗》中还说:黄帝的臣子隶首定计数的方术多种,除遗忘者外,尚有稽算、太乙、丙仪、三才、五行、八卦、九宫、运算、了知、成数、把头、龟算、珠算、计算等共十四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