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理想性与现实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文

题目:教育的理想性与现实性学院:

系别:

专业: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摘要

上至华夏五千年,下到无数成长岁月,教育存在于人类过去的发展史,同样也会发展于未来的无数岁月。教师到底教育出了什么样的学生,距离我们的教育目的有多大的差距,这些都是现实中存在不可避免的问题。只要有理想,就会有现实。教育业不能例外,现实中的教育和理想中的教育总是差强人意,教学目的是现实的,教学成果是残酷的,我们只要争取将理想中的教育变的更加现实,教育的发展才是成功的。

关键字:理想、现实、人文教育、创新

第一节教育的理想性

蔡元培先生的人文教育理想是“教育立人”,“教育救国”在他看来,教育旨在立人,人

立则国立,“凡一种社会,必先有良好的小部分,然后能集成良好的大团体,所以要有良好

的社会,必先有良好的个人,要有良好的个人,就要先有良好的教育。”

在我看来,教育的理想性即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可以达到理想化的要求,并完整的达到教学目标。只有有教育,就存在教育目的和教学过程,但在现实的教学过程当中,必然存在种种不能克服的外界因素,因此,实现中的教育只能达到部分教学目标和部分设想到的教学过程。

从教育发展史来看,教育的目的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不断变化,大致上有两种倾向:①强调教育的社会制约作用,主张从社会发展的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②强调人的自我发展,认为应从儿童内在的自然潜力出发来考虑教育目的。此外,也有主张确定教育目的应兼顾社会需要和人的发展两个方面的。但是,由于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历史上的教育家都不可能科学地解决这个问题。

一、教育理想性的具体体现

教育理想性具体体现在教学中的学生、教师、教学过程、教学环境、教学目标和教学行为当中。

(一)理想中的教师与学生

理想中的学生要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教师要具备良好的教授能力,这是教学的必备条件。学生的学习能力能更好的接受教师教授的教学内容,更好的教师可以更好的将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因此,理想中的教育,学生要有好的学习能力,老师要具备好的专业知识和教授能力。现实中的特殊教育是不能缺少的一部分,特殊教育当然是针对不能正常完成学习学生的教育,在特殊教育教师的培训中,要学习更多专业知识,以完成教学。

(二)理想中的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它是指与教学有关,影响教学并通过教学影响人的因素的总体。具体指学校教学活动的时空条件、各种教学设备、校风班风、师生关系等等。理想中的教学环境是空间时间达到教学设计的要求,设备和班风校风达到理论上的完美,师生关系良好,学生具备良好学习习惯。

(三)理想中的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即指教学活动的展开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借助一定的教学条件,指导学生主要通过认识教学内容从而认识客观世界,并在此基础

之上发展自身的过程。依据思维的五个阶段,杜威提出了教学的五个过程。第一,要有一个真实的经验的情境;第二,在情境内部产生一个问题;第三,要占有知识资料,从事必要的观察;第四,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五,通过应用来检验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理想中的教学目标

目标是一种构想,一种蓝图,指导、规范着课程、教学从设计到实施再到评价的全过程,而课程与教学又是学校教育中全面塑造人的基本途径,那么对课程与教学目标的研究就应首先引起我们的重视。教学目标对教师和学生起指导作用,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有不同的教学目标,因此,理论上不存在完美的教学目标,只有完美的课程目标。

二、教育目标的理想理论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本杰明.S.布卢姆布卢姆长期从事教学目标研究,他把教学目标分成三个方面,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技能领域”。1956年出版了《教育目标分类学第一分册认知领域》(在英语中教育目标、教学目标、课程目标是通用的)。布卢姆认为,复杂行为可以分解为比较简单的行为,教学目标可以用可见的行为来表示,以使教学效果能清楚鉴别,变成可测量的东西,从而把握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布卢姆把“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分为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种类。

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目标:

1.培养目标具有明确的指导思想,江泽民提出,“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振兴教育人人

有责。”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正是以政治指导思想为指针,结合基础教

育阶段独特的育人职能,厘定未来人才的综合素质结构。

2.培养目标体现了21世纪新人的时代特征,具体表现为继承传统与面向未来。国际

的视野和中国的特色、全瞻社会又关爱个体。

无论在什么国界,无论在什么年代,教育总是为了传承,为了后代的发展,只有做好教育,社会才能更快更好的发展。在发达国家有发达国家的教育机制,落后国家自然有落后国家自己的教育,我们无需刻意模仿,我们只要做到适合国情的理想化教育就是成功的教育。

第二节教育的现实性

现实性是指包含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是客观事物和现象种种联系的综合。现实性与必然性有其内在联系。教育过程中,必然在实现教学目标时产生种种困难,由物质的现实性到人文精神的现实性,都存在与理想性的差别,只有缩小差别,才能使教育的现实性更接近理想性。

一、人文精神失落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悄然来临,人们在关注科学,崇尚科学精神的同时,却在有意无意间把与之同等重要的人文精神给忽略了。诚如著名学者杨叔子院士所说,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过弱的文化陶冶,使学生人文素质不高;过窄的专业教育,使学生的学术视野与学术基础不宽;过重的功利主义导向,使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与扎实的基础训练不够;过强的个性制约,使学生的个性发展不足。当今大学校园,“金钱至上主义”,“工具主义”充斥着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头脑。

二、学生创新能力不足

大学生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也日益突显。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养成固然与许多因素有关,但宽松的学术氛围无疑是重要的一个方面。大学在迈入新世纪的征程中独立品位乃大学的灵魂之所在,自由则是其生命之源泉。一所缺乏独立品位的大学,是缺乏个性的大学,而一所缺乏个性的大学难以营造一流的学者和真正的学术。没有一位有独特思想的校长,也难以铸就一所富有独特个性的大学。如此,难以形成利于学生创新的宽松的人文环境,也就难以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大学生。

在教育目标上,我们应该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公民,即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身心和谐发展的公民。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大学生,不仅需要具有创新型的教师,适宜于学生创新的课,程,还要有适宜于大学生成长的人文环境,造就这一人文环境,必须有一位有着卓尔不凡的办学理念的校长,及由此产生的宽松的学术氛围和人文氛围。因为只有在这宽松的学术氛围及人文氛围下,学生的主体性意识才得以唤醒、学生的表现欲望才得以张扬,学生的创造欲望才得以激发。在这一点上,蔡元培以其“孳孳为学之辛勤,兼容并包之度量,与时俱进之精神,高尚持躬之品行”,在北大的上空塑造了一座民主自由的丰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