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
1.(2011湖北八校联考)史学家胡三省(1230~1302年)在注《资治通鉴》时感叹道:“呜呼!自隋以后,名称扬于时者,代北(今山西、河北北部地区)之子孙十居六七矣。氏族之辨,果何益哉?”此段材料反映了()
A.少数民族内迁,冲击了汉族的宗法制度B.隋以后少数民族人物的成就超过汉族C.民族融合加强,冲击了传统的华夷观念D.中国经济政治中心转移至黄河中下游解析:材料的大意是说:从姓氏来源看,隋唐时,重要的政治人物,固然很多是鲜卑人,从文化水准看,他们却已经是卓越的汉族士人了,事实上再没有任何意义要辨别他们的氏族。据此A、B、D三项说法错误,未充分反映材料。本题选C项“民族融合加强,冲击了传统的华夷观念”。
答案:C
2.(2011北京模拟)“正当五胡乱华(少数民族南迁),中原鼎沸之际,……这一新兴王朝,利用作战所俘虏的人口,拓展农业基础;并解除胡汉豪族的威权,直接向农户征税,扭转后汉以来地方割据的趋势,而逐渐推广其统治权,开启了中国长期分裂后再统一的契机。”这一王朝是()
A.东汉B.北魏C.隋朝D.唐朝
解析:从“五胡乱华”可知是五代十国时期,可排除A、C、D三项,以及“拓展农业基础”、“后汉”、“开启了中国长期分裂后再统一的契机”也能充分证明这一王朝是指北魏。
答案:B
3.(2011潍坊四县高二质检)成书于6世纪初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号称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义富盛,人物殷阜。”这主要反映了()
A.魏晋时期,战乱未波及洛阳城 B.北朝繁荣,吸引南方士族北迁
C.北魏学习汉文化,促进其繁荣昌盛 D.国家统一促进了北魏经济的发展
解析:《洛阳伽蓝记》是一部集历史、地理、佛教、文学于一身的名著,书中历数北魏洛阳城的佛寺,分城内、城东、城西、城南、城北五卷叙述,对寺院的缘起变迁、庙宇的建制规模及与之有关的名人轶事、奇谈异闻都记载详核。结合所学,材料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将都城迁到洛阳,并积极学习汉文化,使洛阳重新繁华起来。
答案:C
4.(2011北京丰台区模拟)北魏孝文帝说:“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从中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鲜卑姓“拓跋”为汉姓“元”的主要目的是( )
A.提高拓跋氏的政治地位 B.改变鲜卑族的生活习惯
C.确立北魏皇族的正统地位 D.实现鲜卑族与汉族的平等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孝文帝改革的封建化,材料中的“土德”、“万物之元”等都是明显的封建正统思想的表现,选择C项。A项有一定迷惑性,拓跋氏已经是皇族,不存在提高政治地位的问题。答案:C
5.史学界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看法不一。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是盖世英雄,也有人认为他是千古罪人,改鲜卑武勇之风为汉人的文弱之风。你认为出现这种分歧主要是针对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什么措施()
A.均田制 B.三长制 C.整顿吏治 D.汉化政策
解析:根据所学,迁都洛阳之后,孝文帝改革的重点是改变鲜卑族原有的风俗习惯,进一步学习和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为此,他雷厉风行地推出了易鲜卑服、禁鲜卑语、改姓氏、变制度、通婚姻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结合本题,史学界产生分歧针对的措施是汉化政策。
答案:D
6.(2011北京模拟)北魏孝文帝改革中,使地方政权真正掌握在国家手中的措施是()A.均田制 B.迁都洛阳 C.俸禄制 D.三长制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三长制的建立,打破了豪强荫庇户口的合法性。
在实行的过程中,三长还是从大族豪强中产生,他们不仅本人可以享受免于征戍的特权,而且亲属中也有一至三人可以得到同样待遇。但较之宗主督护制,它毕竟是一种历史的进步。实行后,国家直接控制的自耕农民大量增加,国家赋税收入相应增加,农民赋税负担也有所减轻。北魏后期社会经济明显的恢复和发展,当与此有密切关系。北魏的三长制后来成为北齐﹑隋﹑唐时期乡里组织的基础。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D。
答案:D
7.(2011云南统考)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老免及身没则还田。……男夫给二十亩,课种桑五十株;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此外复有杂调。”以下理解与材料相符的是()A.政府分配的土地全部归农民所有 B.国家将土地按人头平均分配
C.国家将土地分成小块出售给农民 D.耕种国家土地的农民需承担国家的租税役解析:从孝文帝改革中规定的土地分配方案、承担的义务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革中农民耕种国家土地,同时需要承担租税的义务。
答案:D
8.(2012宁夏模拟)北魏统治者为解决“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问题而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迁都洛阳 B.实行三长制 C.移风易俗 D.实行均田制
解析:针对人民流离失所和豪强侵占土地问题,北魏实行均田制来解决这一问题。
答案:D
9.(2011衡州市质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拓跋魏在公元486年颁布的另一诏令,更有打破豪宗大姓之垄断,而构成本身所主持的地方组织的功效。这诏令以五家为邻,五邻为里,五里为党。由地方官指派邻里党长,于是政府有其指挥系统可下达于细民。同时新税则也以一夫一妇为一“床”,而责成其出米2石,布1匹。很显然的,上述地方组织,赋税和土地所有制都彼此联系。这些法规以一种人为的观念从下至上地将整个帝国组织起来。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材料二元宏(孝文帝)之政令是否算做划时代之举?其实只是表面上看来如此。他的作为不过承认已有的趋向,或是锦上添花,对现有的行动予以装饰而已。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1)材料一中的“另一诏令”和“新税则”分别指的是什么改革措施?这两项改革措施是为了配合哪一措施而推行的?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两项措施有何积极意义?
(3)材料二中作者对孝文帝改革的评价如何?你是否认同这一观点?请简要说明你的理由。
解析:第(1)问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2)问要从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和增加国家收入两个方面回答;第(3)问根据材料信息回答“评价”,对“观点”的回答时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回答时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1)设立三长制,推行新的租调制;均田制。
(2)三长制的推行,完善了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体制,保证了国家对人民有效的控制。新的租调制使一方面农民的负担大为减轻,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国家的租调收入。
(3)评价:孝文帝改革只是对之前社会改革的继承和发展,并不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认同,在孝文帝改革之前就已经进行了一系列汉化政策,孝文帝只是继续推行正在进行的改革措施而已。
不认同,尽管孝文帝之前也进行了一系列汉化改革,但孝文帝的改革比较彻底,且成效显著。
33.(2011山东淄博模拟)风俗一旦形成,便具有一定维系传统的滞后性,移风易俗往往具有开风气之先,为改革开路的特殊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孝文帝改革拓跋鲜卑同姓相婚的旧俗……迁都洛阳后,太和二十年改鲜卑复姓,在把宗族十姓改为汉姓的同时,还特别规定十姓百世不通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