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生物 种群数量变化说课稿 新人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四章第二节《种群的数量变化》的内容。本课是在学生了解了种群数量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介入数学知识,用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描述、解释和预测种群数量的发展变化。建立数学模型对于帮助学生理解自然界事物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变化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课标对本课的具体内容标准是: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化。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我对本节课浅薄的理解,现将教学目标确立如下:
1、知识和技能目标:尝试建立数学模型,并能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2、过程和方法目标:(1)通过尝试建立数学模型,培养学生透过现象揭示本质的洞察能力;
同时,通过科学与数学的整合,培养学生简约、严密的思维品质。
(2)通过分析问题→探究数学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建构数学模型的方
法,让学生体验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转化过程。
3、态度和情感目标: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而对于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我认为是:
本节教学的重点: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据此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本节教学的难点: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好,接下来给大家分析一下学情:
二、学情分析
生物必修3面向的是高二学生。他们对数学模型的概念并不陌生,在学习生物学其他内容时,学生已对运用数学解决生物学中的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例如,对遗传规律的认识。因此,本节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重新建构新的知识──建构揭示生物学规律的数学模型。
三、教法学法
问题驱动教学法、外加多媒体辅助教学、中间穿插情景教学等教学方法,在学法方面主要是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归纳总结并进行合作探究。
好接下来就结合教学流程给大家详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
四、教学过程
本节教学流程为:1.视频导入,2.小组讨论,探索新知,3.同桌探究,争当科学家,4.总结归纳,合作探究。
首先,我利用多媒体呈现一段蝗虫灾害的视频导入新课种群的数量的变化。借用课本中的问题探讨—理想环境下细菌的数量变化,因学生已具备相应的数学和生物知识,这部分比较简单,鼓励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在一定的时间内,自主完成相关问题,教师给与订正,进而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问题一:对细菌种群数量增长而言,在什么情况下2n公式成立?
问题二:这个公式揭示了细菌种群数量增长的什么规律?
问题三:在学过的生物学内容中,还有哪些生物学问题可以用数学语言来表示?
进而导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的增长规律,并试图在教学过程中,借用问题三让学生更开阔的认识到在生物学中有许多现象和规律可以用数学语言来表示,同时穿插数学模型的概念。
问题四:那么种群的增长曲线是如何探究出来的呢?在自然界中种群的数量变化情况如何?
课堂活动一:同桌探究,争当科学家
接下来以每个同桌为单位,相互回忆总结规律的步骤,探究建立数学模型的一般步骤,并请两名同学说出他们的结果。在此过程中教师给与纠正补充,并提出“在自然界中种群数量变化情况也是这样的吗?”依然让同桌互相思考、讨论五分钟,最后,请几位同学扮演科学家的角色,根据自然界中种群的数量变化特点画出相应的曲线,并解释原因。对做得好的同学给与鼓励表扬!对于不完善的答案,鼓励其同桌或同学给与补充!
进而导出自然界中种群数量变化曲线。
课堂活动二:总结归纳,合作探究
最后,用幻灯片展示出两种增长方式比较的表格,请各小组在有限的时间内合作探究,一起来完成。既起到了归纳作用,又增强了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然后加以练习巩固。好,接下来是我对本节的板书设计:
五、板书设计
第二节种群的数量变化
1.数学模型
2.“J”型增长曲线
3.“S”型增长曲线
a.特点
b.适用条件 a.特点 b.适用条件
最后说一下我的设计反思:
六、设计反思
本节教学设计主要采用的是活动探究式教学模式,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从小视频出发,穿插问题启迪、同桌讨论、模拟讲解等活动,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结合小组内合作探究,共同促进学生快乐学习!在教学过程中以培养学生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为主导,体现了学思结合、学用结合、知识与能力相结合。学法设计注重了学情,体现学生主体作用,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不当之处,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