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是指人类认识的发展历程,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实践的再认识和深化的认识的过程。
人类的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发展的,感性认识是人类认识的起点,它是人类最初对外界事物的感性印象和感受,是人类认识的第一步。
理性认识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它是人类对自然界和社会现象进行深入分析和理性思考的过程。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基础,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得到新的认识和发展。
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它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形而上到形而下逐步深化的过程。
在认识的过程中,人们不断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实践的再认识和深化的认识,逐步深化对事物本质的认识,从而不断提高认识的水平。
这个过程是一个不断贯穿始终的过程,只有不断地进行实践和反思,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
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过程,它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在认识的过程中,量变是指认识的不断积累和累进,而质变是指认识的飞跃和突破。
在认识的过程中,量变和质变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只有不断进行实践和反思,才能使认识不断地从量变到质变,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
总之,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是人类认识的发展历程,它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实践的再认识和深化的认识的过程。
这个过程是一个不断深化、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过程,只有不断进行实践和反思,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题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试题一一、单选题1、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A、整体和部份的关系B、理论和实践的关系C、精神和物质的关系D、普遍和特殊的关系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B、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D、实践和认识的关系问题3、作为哲学范畴,“物质本身是纯粹的思想的创造和纯粹的抽象”。
这是()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D、庸俗唯物主义观点4、时间和空间是()A、运动着的物质的惟一特性B、人们用来整理认识材料的主观工具C、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D、感觉系列调整了的体系5、下列说法中惟一一个不说明时间的一维性的是()A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陶渊明诗句)B、失落黄金有分量,错过光阴无处寻。
(谚语)C、光阴好比河中水,只能流去不复回。
(谚语)D、莫说年龄小,人生容易老;莫说时间早,一去没处找。
(打油诗)E、百事宜早不宜迟。
(谚语)6、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A、事物变化是否显著B、事物变化是否迅速C、事物变化中是否有新质要素产生D、事物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7、唯物辩证法所说的“同一”不是()A、包含差别和对立的同一B、矛盾双方的彻底等同C、有条件的同一D、具体的同一8、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提出的“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指()A、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B、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关系C、基本矛盾与非基本矛盾的关系D、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9、我国“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方针的理论依据是()A、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B、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C、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D、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10、唯物辩证法所说的因果联系是指()A、一切先后相继的现象之间的联系B、一切同时并存的现象之间的联系C、引起和被引起的现象之间的联系D、反映与被反映的现象之间的联系1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A、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B、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问题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D、经济基础与上层建造的关系问题12、事物内部包含的否定方面是()A、事物中居主导地位的方面B、促使现存事物灭亡的方面C、事物中的消极方面D、保持现存事物存在的方面13、认识的本质是()A、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B、主体对客体的直接反映C、实践是认识的基础D、承认世界的可知性14、“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飞跃的两个必备条件
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飞跃的两个必备条件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复习提问1、举例说明认识有什么作用?是不是任何认识都能指导实践,推动客观事物的发展?2、“感性认识多了,就成为理性认识。
”这个说法对吗?导入新课(教师在小结学生的回答后,提出问题)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获得真理性的认识,是人类苦苦追求探索的问题,为了少走弯路,人们在认识世界的同时,也在研究探讨人怎样认识世界的问题。
人怎样才能获得正确的理性认识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个问题。
讲授新课二、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飞跃的两个必备条件先请看两例:两小儿辩日之远近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孟,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辩日》的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哲学启示呢?(同学回答后,教师总结)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①两小儿想要探索宇宙的奥秘,显然探索的仍是事物的现象问题;②两小儿掌握的感性认识(现象)太少;③两小儿没有对材料进行加工,没有上升到理性认识。
孔子也是这样。
①在认识行星运动的本质和规律的过程中,第谷、开普勒和牛顿各做了哪些工作?各有哪些贡献?第谷为什么没能认识行星运动的规律?开普勒为什么能认识行星运动的规律?牛顿为什么能比别人看得更远些?③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必须具备哪些条件?④怎样才能具备认识事物本质和规律所必需的条件?(逐题讨论,学生发言,教师总结。
)第①题:第谷经过连续20年的观测,获得了大量的数据资料,为发现行星运动的本质和规律准备了十分丰富和准确的感性材料。
开普勒发现了现象间的真实联系,提出了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科学地回答了“行星是怎样运动的”问题,迈入了理性认识的大门。
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回答了“行星为什么这样运动”的问题,完成了对这个问题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感性认识是指人们在实践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肉体感官(眼、耳、鼻、舌、身)直接接触客观外界,引起许多感觉,在头脑中有了许多印象,对各种事物的表面有了初步认识,这就是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把所获得的感觉材料,经过思考、分析,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整理和改造,形成概念、判断、推理。
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飞跃,它反映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1、与认识对象的联系不同:感性认识是认识主体通过感觉器官在与对象发生实际的接触后产生的,它与认识对象之间的联系是直接的,具有直接性。
理性认识是认识主体通过抽象思维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而获得的,它与认识对象的联系是间接的,具有间接性。
2、反映的方式不同:感性认识通过感觉器官与认识对象接触,形成关于对象的生动的、直接的形象,它以具体形象的方式反映对象,具有形象性。
理性认识是通过抽象思维,从现象中揭示出本质,从偶然性中揭示出必然性,它以抽象的方式反映对象,具有抽象性。
3、反映对象的深度、层次不同:感性认识反映的是事物的具体特性、表面性和外部联系。
理性认识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和规律。
正因为两者有质的不同,所以,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的一次飞跃。
认识通过感觉、知觉、表象等形式,接受客体的各种信息,感知客体的外部属性、状态和形象,并保留在观念中成为关于客体的鲜明的感性映象。
因此,"生动的直观"在认识过程中有重大的作用,它在主体同客体之间建立起一种直接的感性联系,没有这种联系,主体的认识就没有对象,因而也就不可能有关于对象的认识。
但是,"生动的直观"还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它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的基本形式是概念、范畴、判断、推理。
这些形式是在感性认识形式基础上形成和起作用的。
它们是主体思维活动的结果和产物,又是主体思维活动的手段和工具。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及其规律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及其规律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是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又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辩证发展过程。
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实现了人们认识具体事物的辩证运动过程。
经历了两次飞跃,实践与认识的运动就算完成了吗?回答是既完成了,又没有完成。
说它“完成了”,是针对具体事物的认识而言的。
在由认识到实践飞跃的这个阶段,如果能够实现预想的目的,预定的思想、理论,计划和方案在实践中变为事实,或大体变为事实,那么,人们对于在某一发展阶段内的某一客观过程的认识运动就算是完成了。
如工程计划的实现、科学假想的证实、优秀艺术作品的完成、社会主义由理念到现实的落地等,都算实现了预想的目的,证实了原来的认识。
然而,人们在实践中得来的思想、理论、计划和方案毫无改变地实现的情况很少。
一是因为事物是复杂和多变的,即使是对于个别的、具体的事物的认识,也要经历多次反复。
二是从事变革现实的人不但受着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而且受着客观过程的发展及其表现程度的限制,客观过程的方面及本质尚未充分暴露。
在实践中出现出乎预料的情况时,原定的思想、理论、计划和方案,出现部分或全部不符合实际、部分错了或全部错了的状况都是可能的,因此,思想、理论、计划和方案的部分改变和调整甚至全部改变也是可能的。
许多时候,经过多次失败,不断纠错,才能实现主客观的统一,在实践中得到预想的结果。
说它“又没有完成”,是针对实践和认识运动过程的向前推移、向前发展而言的。
人们的实践是向前推移、向前发展的,人们的认识运动也应跟着推移和发展。
经过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这样的多次反复,某一思想、理论、计划和方案在实践中达到了预期的结果,这只是对于某一个别事物或某一类事物的认识运动。
然而,正如前辈指出的,“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
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中国也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我们必须在理论上跟上时代”。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范文)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就高中历史教学而言,如何帮助学生完成从初中阶段对历史的感性认识上升到高中阶段对历史的理性认识,宏观上具有在教学中实践素质教育的意义。
具体到教学目标上,又表现出对学生的培养由知识型向能力型转化、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大于知识传授的教学改革本质。
学生的现状表明:他们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往往是片面的、表层的、非本质的,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
只有帮助学生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才能抓住历史现象的本质,揭示历史的发展规律,实现历史教学进行素质教育的目标。
那么如何以科学的态度帮助学生从纷繁复杂的历史进程中建立知识的整体结构、弄清史实的来龙去脉和前因后果、揭示人类历史的发展趋势呢?我个人的体会是:首先,注重教材的整体结构教学。
如果不把学生所学习的每个独立的历史概念纳入历史概念的整体体系之中,学生获得的知识就会支离破碎、容易遗忘。
教学中帮助学生把一个个单独概念上下左右相互联系起来,形成一整套概念体系网络,这是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由感性认识阶段进入理性认识阶段的标志。
例如《中国近现代史》下册中关于抗日战争初期阶段国共两个战场的情况,如果按课文内容的顺序去板书和讲述,学生对纵横交错的历史现象就难以掌握。
如果在板书中对课文结构进行重新调整,结果就会一目了然:一、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1 组织会战:淞沪、太原、徐州、武汉①制定全面抗线路线②确定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抗日根据地1938年春,李宗仁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人民遭殃:南京大屠杀(1937年12,30多万)抗击和牵制了大量日伪军有力配合了正面战场发展壮大了抗日力量二、中共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时地:1937 8陕北3 后果3 作用2 成就平型关大捷(1937 9):抗战中的首次大捷建敌后根据地:晋察冀等延安成为抗日指导中心华北:华中:华南:丧师失地{{4 原因实行片面抗战路线害怕人民革命力量壮大内容1 洛川会议2 台儿庄大捷这样不仅对抗战初期阶段的重要历史事件、历史时间、历史人物进行了有效的展示,使学生便于形成整体概念,而且运用推理分析法,引导学生对国共两党的活动及结果、原因进行对比分析。
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PPT课件
(一)从实践到认识 (二)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
1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再认识
再实践
认识
第二次飞跃
实践
第一次飞跃
.
2
本课重难点
1.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概念及形式(重点)
2.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难点)
3.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的条件(难点)
.
17
三、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的条件 (实现第一次飞跃)
• 丹麦天文学家第谷用了三十年的时间精细地观察行星的位置,做了详 尽的记录,积累了大量既丰富又可靠的感性材料。可惜由于缺乏理论 思维,不善于理论分析和数学计算,他始终没有能从这些材料中发现 行星运动的规律,却错误地认为行星围绕太阳转,太阳又绕地球转。 后来第谷的助手开普勒,对第谷积累的感性材料进行了艰苦的思索和 认真的分析,提出了许多假设。起初,他假设太阳绕地球转,所得的 结果误差很大,与观察资料不符。后来改用"日心说",假设火星绕太 阳作圆周运动,计算的结果仍不理想。于是,他大胆地假设"火星的 运动轨道是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结果与观察资料相 符。就这样,前后用了十几年的时间,经历了多次尝试和失败,运用 了一系列的推理和计算,终于从第谷积累的感性材料中引出行星三大 定律,被誉为"天空立法者"。
.
4
(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认识运动的第一次飞跃
表象
知觉
感觉
红!
一个又甜又硬的红苹果!
甜!
硬!
苹果(知觉)=红+甜+硬+……
.
5
感性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认识的两次飞跃是指什么
认识的两次飞跃是指什么
认识的两次飞跃是指什么如下:
第一次飞跃: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第二次飞跃:是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更重要。
认识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指人们在实践过程中,运用感觉器官及各种观测仪器所获得的,对事物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认识。
其主要形式为感觉、知觉、表象。
理性认识指借助于抽象思维,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综合、整理而形成的,事物本质、规律及内在联系的认识。
其主要形式为概念、判断、推理。
《马克思主义原理》的辨析题和解答题
辨析题第一章1.静者恒静,动者恒动。
错。
这句话将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完全对立起来。
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2.“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对。
这句话表明意识是客观实在的主观映象。
意识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主观形式中有客观内容;主观差别有客观根源;主观特征有客观原型。
如果只承认主观作用,否认客观作用,那么将导致唯心主义;如果只承认客观作用,而否认主观作用,那么就是旧唯物主义的直观的反映论,而不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能动的反映论。
【认识论】3.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因此,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错。
人脑是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因此,意识的内容来自于客观世界,即客观存在是意识的源泉。
4.“狼孩”没有意识,说明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对。
意识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劳动对意识产生和发展起到决定作用。
劳动使猿脑变成人脑,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劳动促进了语言的产生,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外壳;劳动丰富了意识的内容,推动了意识的发展。
5.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鬼神是客观实际中并不存在的,因而有关这类意识不是对客观对象的反映.错。
首先,正确的、科学的认识是对客观实在的反映;错误的甚至是荒谬的意识也是对客观实在的反映,只不过是虚幻的、歪曲的、颠倒的反映。
其次,关于鬼神的意识有客观原型。
6.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对。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白天所见所闻是客观实在,经过人脑整合、加工后成为主观映象,夜晚呈现于梦中。
7.联系构成运动对。
联系是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或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运动是事物或现象变化及变化的过程。
这些事物是相互联系的,也就是说,它们是相互作用的,正是这种相互作用构成了运动。
换一个角度,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是对立统一规律,而对立统一规律是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当事物相互联系时,它们之间存在对立统一关系,这种对立统一关系推动事物的发展,所以说,联系构成运动。
认识论必背知识点整合
认识论必背知识点整合专题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一)实践的基本要素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的基本要素都是认识主体、认识客体以及连接二者的认识中介。
认识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认识与实践具有同构性。
(二)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
主体和客体是相互作用的关系。
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也是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
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主要包括三个环节:①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②按照实践目的和方案借助手段实际地作用于客体,把实践方案变为实际的实践活动;③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
(三)实践和认识的关系1.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不否定人的大脑和感官在生理素质上的差异对认识的影响。
但生理素质的差异不能决定人的认识能力。
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不否认学习间接经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但是间接经验归根到底也是来源于前人或他人的实践。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总之,实践是认识的起点,也是认识的归宿,是全部认识的基础。
2.认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认识,特别是反映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
专题二认识的本质(一)认识的本质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二)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的主要内容第一,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任何认识都是以观念形态再现客体的特征、本质和规律。
第二,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的过程。
人的认识不仅仅是客观事物的“摹本”,而且为改造客观事物提供“蓝图”。
第三,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以实践为中介实现。
是否承认以实践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以及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
专题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一)两次飞跃: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理性认识到实践1.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认识的发展过程,首先是从实践中产生感性认识,然后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
肖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合订本)笔记和典型题考研真题详解(认识的辩证过程)【圣才出品】
第14章认识的辩证过程14.1 复习笔记一、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能动飞跃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知觉的,有知觉的,理性的,合理的,推理的)(1)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人们在实践中把客观事物转化为主观观念的第一步,它以直接性为特点,通过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心理反映形式揭示事物现象和现象之间的外部联系。
(2)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借助于抽象的思维对感性认识材料进行加工、整理、概括而形成的关于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和事物的内部联系的认识,理性认识以间接性、抽象性为特点,揭示的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基本形式。
(3)感觉感觉是人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个别方面的反映,它是感性认识从而也是整个认识过程的起始环节。
(4)知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的反映。
(5)表象表象是感性认识高级形式,它是人脑对过去的感觉和知觉的回忆,是曾经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对象的形象的再现和重组。
(6)概念概念是理性认识最基本的形式,它是客观事物的一般属性、内在本质在人的思维中的反映。
(7)判断判断是对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的反映,是对事物是什么、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判明和断定。
判断是概念以浓缩的形式包含着的个别和特殊的东西的丰富性的展开。
(8)推理推理是人的思维对外部世界的理性把握,它是从事物的联系或关系中由已知合乎地推出未知的反映形式。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的两个不同阶段,它们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是辩证的统一。
(1)感性认识的理性渗透的具体表现①主体理性的价值观念、目的要求影响和制约着感知活动的方向;②主体已有的理性知识影响和制约着感性认识的深度或水平;③感性认识的结果必须借助于理性形式来描述,感性经验只有通过理论解释才能成为人类科学知识的构成要素。
(2)理性认识的感性渗透的具体表现人的理性认识也同样渗透着感性认识因素,具体表现在:①理性认识是建立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的,它将感性认识的丰富内容包摄于自身;②理性认识总以一定的语言、符号作为其物质手段。
理论联系实际,如何正确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参考答案一
论述题: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而认识又包含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理论联系实际,如何正确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100分)参考答案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性质虽然不同,但二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第一,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对事物外部联系的认识,而认识的任务在于经过感觉达到对事物的本质、规律性的认识,因而感性认识还不是完全的认识。
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认识有待于深化,认识的感性阶段有待于发展到理性阶段这就是认识论的辩证法。
”第二,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起点,是达到理性认识的必经阶段,没有感性认识,就没有理性认识。
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这表现为二者没有绝对分明的界限,一方面,感性中有理性,人的感觉是渗透着理性的感觉;另一方面,理性中有感性,理性不仅以感性材料为基础,而且也以文字符号等感性形式的语言作为表达手段。
“我们的实践证明: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
”这段话形象地说明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重要性以及二者关系的交融性。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关系是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也需要在实践中发展。
针对一些人实践体会虽多,然而在把实践体会上升到理论高度,再从理论高度看问题、解决问题上的弱势。
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要么走向唯理论,即否认感性认识而片面夸大理性认识的作用,再实际工作中犯教条主义的错误;要么走向经验论,即否认理性认识而片面夸大感性认识的作用,导致实践中的经验主义。
参考答案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同一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
二者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O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的区别在于: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而产生的,它反映的是事物的具体特性和外部联系,具有直接性和形象性的特点,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
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第谷
开普勒
.
补充
.
二、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1.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 2.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于源来 理性认识
F=GM1M 2/R2
感性认识 有待于发展到
.
二、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3.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的。
判断
这花是红的。
感觉
4.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
②什么是理性认识 所谓理性认识,就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 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 关于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 部联系和事物自身固有的规律性的认识。 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特点:间接性和抽象性
.
理性认识有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概念是对于同类事物的共同的、一般特性的反映。 它表现为一个个的词。
.
三、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的条件 (实现第一次飞跃)
• 丹麦天文学家第谷用了三十年的时间精细地观察行星的位置,做了详 尽的记录,积累了大量既丰富又可靠的感性材料。可惜由于缺乏理论 思维,不善于理论分析和数学计算,他始终没有能从这些材料中发现 行星运动的规律,却错误地认为行星围绕太阳转,太阳又绕地球转。 后来第谷的助手开普勒,对第谷积累的感性材料进行了艰苦的思索和 认真的分析,提出了许多假设。起初,他假设太阳绕地球转,所得的 结果误差很大,与观察资料不符。后来改用"日心说",假设火星绕太 阳作圆周运动,计算的结果仍不理想。于是,他大胆地假设"火星的 运动轨道是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结果与观察资料相 符。就这样,前后用了十几年的时间,经历了多次尝试和失败,运用 了一系列的推理和计算,终于从第谷积累的感性材料中引出行星三大 定律,被誉为"天空立法者"。
马原2023辨析题
马原2023辨析题认识的发展过程一、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常考点,易出辨析题】1.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对事物现象的反映。
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其特点是直接性和具体性。
2.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
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其特点是间接性和抽象性。
3.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辩证统一:(1)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坚持认识论的唯物论。
(2)感性认识要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坚持认识论的辩证法。
(3)两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第一,理性指导下的感性深刻。
正如毛泽东说,感觉到了的东西不能马上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受它。
第二,感性支撑下的理性丰富。
正如黑格尔说,同一句格言,年轻人的理解没有饱经风霜的老人的理解有内容。
4.经验论和唯理论的错误:经验论片面夸大感性认识,根本否认理性认识,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经验主义;唯理论片面夸大理性认识,根本否认感性认识,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教条主义。
知识延伸经验论和唯理论都有唯物与唯心之分。
唯物主义经验论与唯心主义经验论区分在于:是否承认感性经验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唯物主义唯理论与唯心主义唯理论的区分在于:是否承认理性认识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二、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易出选择题、辨析题】(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1.必要性:感性只解决现象问题,表面肤浅;理性才能解决本质问题,内在深刻。
因此,感性必须上升到理性并接受理性的指导。
2.基本条件:第一,占有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第二,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
(二)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1.必要性:第一,从实践方面看,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否则就是盲目的实践;第二,从理性认识本身看,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丰富和发展。
易错提示理性必须回到实践中去,说明了理论只有在与实践结合中才能发挥其应有作用。
“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常青”、“理论什么也实现不了,为了实现理论就需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这些说法不是讲理论不重要,而是讲脱离实践的理论、不与实践结合的理论毫无价值和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简答题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答:首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其次,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再次,,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最后,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有史以来最美好、最进步的社会。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这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5、试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及其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意义。
答:矛盾的普遍性是指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各种事物的矛盾都各有其特点或个性。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绝对与相对的关系,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具体说它们之间的关系包括:①两者是相互联系的,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是共性的表现;②两者是相互区别的,共性只是概括了个性中的共同本质,而不是包括个性的全部内容;③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一定场合为共性的东西,另一场合就可能是个性的东西,反之亦然。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要以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方向;同时又要从我国特殊的国情出发,去探索有自己特色的建设和发展道路。
在这里,社会主义是普遍性、共性,中国特色是特殊性、个性,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把个性与共性有机地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
7、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有哪些表现?如何认识其原因?(1)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的新变化的表现:第一,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所有制发生了新的变化,这就是国家资本所有制形成并发挥重要作用;法人资本所有制崛起并成为居主导地位的资本所有制形式。
马原选择题加解析
马原选择题加解析一、马原选择题1题目: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A. 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B. 推翻资本主义制度C. 实现共产主义D. 建立无产阶级专政解析: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所以要为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奋斗。
B选项推翻资本主义制度是手段之一,C选项实现共产主义是最终目标,D选项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也是手段,而最根本的还是为人民利益,所以这题选A。
二、马原选择题2题目: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A. 联系的B. 精神的C. 发展的D. 实践的解析: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一切社会现象最后的根源。
人类通过实践活动创造社会,推动社会发展。
A选项联系是事物之间的关系,但不是社会生活的本质。
B选项社会生活不是精神的,而是基于物质实践的。
C选项发展是社会的一种状态,而本质是实践,所以这题选D。
三、马原选择题3题目:意识的本质是()A. 人脑的机能,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B. 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C. 人脑中进行的各种生理过程D. 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解析:意识的本质是人脑的机能,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意识是人类特有的现象,它依赖于人脑这个物质器官。
同时,意识不是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B选项错误。
C选项人脑中的生理过程只是意识产生的生理基础,不是本质。
D选项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是意识的一个特点,但本质还是人脑的机能和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所以这题选A。
四、马原选择题4题目: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时间和空间是()A. “绝对观念”的外在表现形式B. 人类感性直观的先天形式C. 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D. 有限和无限的统一解析: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
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认识运动的第一次飞跃
一、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概念及基本形式 ①什么是感性认识
所谓感性认识,就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眼、耳、 鼻、舌、身)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 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是认识过程的初级阶段。 形式:感觉、知觉、表象 特点:直接性和具体性
• 思考讨论
• 第谷为什么在几十年的观察结果的基础上,却得出了一个 错误的结论?开普勒为什么能获得"天空立法者"的美誉?
.
三、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的条 件(实现第一次飞跃)
❖要勇于实践,深入调查,掌握丰富的、 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基础)
.
三、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的条 件(实现第一次飞跃)
❖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 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制作加工
.
可见,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认识发展过程中不同质 的两个阶段,二者在内容,形式,特点等方面都是不同的, 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可靠的前提下,理性认识比感性 认识更正确,更可靠,更深刻。感性认识比理性认识更具 体,更生动,更丰富。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两个不同的 认识阶段,有着本质的区别;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正因为二者有着质的不同, 所以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的一次质 的飞跃。
.
(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认识运动的第一次飞跃
表象
感觉
红! 甜! 硬!
知觉
一个又甜又硬的红苹果!
苹果(知觉)=红+甜+硬+……
.
感性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感觉是通过各种感觉器官对事物表面的个别属 性和特性的反映。 •知觉是比感觉高一级的感性认识形式。它是感 觉的集合。 •表象是大脑对过去的感觉和知觉的回忆,是曾 经作用于感官的那些客观对象的形象的再现。表 象的存在是不以客观对象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为 条件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就高中历史教学而言,如何帮助学生完成从初中阶段对历史的感性认识上升到高中阶段对历史的理性认识,宏观上具有在教学中实践素质教育的意义。
具体到教学目标上,又表现出对学生的培养由知识型向能力型转化、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大于知识传授的教学改革本质。
学生的现状表明:他们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往往是片面的、表层的、非本质的,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
只有帮助学生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才能抓住历史现象的本质,揭示历史的发展规律,实现历史教学进行素质教育的目标。
那么如何以科学的态度帮助学生从纷繁复杂的历史进程中建立知识的整体结构、弄清史实的来龙去脉和前因后果、揭示人类历史的发展趋势呢?我个人的体会是:
如果不把学生所学习的每个独立的历史概念纳入历史概念的整体体系之中,学生获得的知识就会支离破碎、容易遗忘。
教学中帮助学生把一个个单独概念上下左右相互联系起来,形成一整套概念体系网络,这是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由感性认识阶段进入理性认识阶段的标志。
例如《中国近现代史》下册中关于抗日战争初期阶段国共两个战场的情况,如果按课文内容的顺序去板书和讲述,学生对纵横交错的历史现象就难以掌握。
如果在板书中对课文结构进行重新
调整,结果就会一目了然:
组织会战:淞沪、太原、徐州、武汉①制定全面抗
线路线②确定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抗日根据地。
1938年春,李宗仁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
人民遭殃:南京大屠杀。
抗击
和牵制了大量日伪军,有力配合了正面战场,发展壮大了抗
日力量。
这样不仅对抗战初期阶段的重要历史事件、历史时间、
历史人物进行了有效的展示,使学生便于形成整体概念,而
且运用推理分析法,引导学生对国共两党的活动及结果、原
因进行对比分析。
这可使学生把握历史概念的本质属性,找
出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联系,从而得出正确的历史结论。
历史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历史研究的对象、历史发展的
动力形式及规律的探讨。
涉及到人民群众的作用、历史人物
的评价以及民族的形成等一系列指导历史研究的重要理论
观点。
在高一年级的《世界近代现代史》中,涉及到对英、
法、俄、美、日、德、意等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因分析和领
袖人物的评价时,可着重让学生了解的历史理论知识有:生
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民群众是历
史的创造者;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有重要影响等。
在讲述三
次工业革命时,注重用史实分析“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道理,旨在说明“社会进步最根本的标志是生产力的提高”。
在讲到法国的启蒙运动和科学共产主义理论时,注重向学生阐明先
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能预见
到社会发展的趋势,借以说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历史理论溶于中外历史的各个重大事件之中,教师应以历史理论为指导来进行教学,将其溶化在史实的分析中,以
便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历史理论。
这样,学生不仅加深了对教
材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接受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自
然地得出历史理论,或用史实来论证理论,进而培养学生运
用这些理论辨析新的历史现象的能力。
要想使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由感性阶段上升到理性阶段,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还必须加强思维训练,从而提高学生运用
历史理论分析历史史实的能力。
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给学生
提供历史表象的东西,更要引导学生在感知基础上对表象进
行想象、联想、再造,并与逻辑思维的方式结合,达到发展
学生创造思维的目的,这是培养学生历史形象思维能力的基
本途径。
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要备出目的明确的具体教
案,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中的思维训练有序且有效地进行。
其次还要注意训练的方法和步骤,注意挖掘教材中的智力因
素,加强思维训练的力度,使学生在迁移知识的过程中逐步
深入思考,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例如,高一年级的历史新教
材,增加了不少插图及辅助材料。
如果让学生死记硬背大块
的文字,对丰富的图像材料只是凑趣看热闹,这就削弱了教
科书的功能和思维训练的力度。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形象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