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化学知识点归纳 第三章
化学高二第三章知识点归纳
化学高二第三章知识点归纳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变化以及相互关系的科学。
在高中化学的学习中,高二的第三章是一个重要的章节,主要涉及化学反应、化学方程式和反应的数量关系等内容。
下面是对这一章节的知识点进行归纳。
1. 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是指物质之间发生的变化过程,包括物质的组成和性质的改变。
化学反应可以分为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等。
其中,合成反应是指两种或多种物质结合形成一种新物质,分解反应是指一种物质分解为两种或多种新物质,置换反应是指一种物质中的元素被另一种元素替代,氧化还原反应是指物质中发生电子的转移。
2. 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是用化学符号和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过程。
化学方程式由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组成。
反应物位于方程式的左侧,生成物位于方程式的右侧。
化学方程式必须满足质量守恒和电荷守恒的原则。
3. 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摩尔关系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摩尔关系。
根据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系数,可以确定它们之间的摩尔比例。
利用摩尔关系,可以计算反应物的量、生成物的量、反应物的过量和限量等问题。
4. 反应的理论产量和实际产量理论产量是指在理想条件下,根据反应物之间的摩尔比例计算得出的产量。
实际产量是指在实际实验条件下,根据实验数据得到的产量。
实际产量往往小于理论产量,这是由于反应的副反应、损失和实验误差等因素导致的。
5. 溶液的配制和稀释计算溶液的配制是指将固体或液体溶质溶解于溶剂中,制备一定浓度的溶液。
溶液的稀释是指将一定浓度的溶液加入适量溶剂,使溶液浓度降低。
在溶液的配制和稀释过程中,需要根据溶质的质量或体积、溶液的浓度和配制或稀释的目标浓度进行计算。
6. 摩尔浓度和溶液的稀释计算摩尔浓度是指溶质溶解在溶剂中的摩尔数与溶液体积的比值。
摩尔浓度的单位是摩尔/升。
在溶液的稀释过程中,根据摩尔浓度的定义和稀释后的目标浓度,可以计算出溶质的质量或体积和溶剂的体积。
九年级化学第三章重点知识总结
九年级化学第三章重点知识总结
本文旨在概括九年级化学第三章的重点知识,帮助同学们更好
地复和理解相关内容。
1. 元素与化合物
- 元素是由同类原子组成的物质,可通过化学符号表示,如氧
气(O2)。
- 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按一定比例结合而成的物质,可通过化
学公式表示,如水(H2O)。
2. 电子结构
- 原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质子和中子位于原子核中,
电子绕核运动。
- 原子的电子结构可用壳层、子壳层和轨道描述,如2层、2s
子壳层和2s轨道。
- 电子的排布遵循泡利不相容原理、阜里不同原理和洪特规则。
3. 元素周期表
- 元素周期表按照元素的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和元素性质等规律排列。
- 周期表分为周期、族和区块,包含主族元素、过渡元素和稀有气体等。
4. 化学键
- 化学键是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包括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
- 离子键由正负电荷的离子吸引而成,如氯化钠(NaCl)。
- 共价键通过电子的共享而形成,如氢气(H2)。
- 金属键是金属原子间的电子云共享,如铜(Cu)。
5. 化学方程式
- 化学方程式用化学式和化学符号表示化学反应过程。
- 方程式左边为反应物,右边为生成物。
- 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量守恒,即质量不会发生变化。
以上是九年级化学第三章的重点知识总结。
希望同学们通过研究和复,更好地掌握这些基础概念和原理,为进一步研究化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分析化学上册第三章总结(华师、陕师、东北师大、北师大版)
消除方法:增加测定次数
n 1
s n
可疑测定值的取舍
Q检验法 方法:
计算Q值
查QP,n
Q计 =
x 可疑 x 邻近 x 最大 x 最小
若 Q计>QP,n,则以一定的置信度弃去可疑值,反之则保留
格鲁布斯法
计算统计量G
G计 =
x 可疑 x 平均 S
查G P,n 若G计 > G P,n则以一定(0.90或0.95)的置信度弃去可疑值
误差和分析数据的处理 误差:分析结果与真实值之间的差
定义:由某些确定的、经常的因素造成的比较恒定的误差 特点: 重现性; 单一性; 可测性
系统误差:
原因 :方法误差;仪器误差;试剂误差 ;操作误差 绝对误差: 表示方法:相对误差: 作用:衡量准确度的高低 消除方法:通过校正的方法 定义: 由某些偶然的因素所引起的误差 标准正态分布 横坐标改用u 符合正态分布 特点: 测定次数较少 对称性、单峰性、有界性 t分布
绝对偏差、平均偏差、相对平均偏差%
Ea x T
Er Ea 100% T
误差:
x u
d x 100%
随机误差:
dr
表示方法: 作用:衡量精密
度的高低
总体标准偏差
(x
i
)
2
n
总体平均值 的标准偏差
x
sx
n
样本标准偏差
S
(x
i
x) 2
分析结果的表示 对分析方法进行评价
计算t
t 检验法 查表 tP,f
x t P , f sx x t P , f
t计 x T sx
s n
化学第三章知识点
化学第三章知识点
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化学第三章的知识点哈!
先说说原子结构吧,就好比一个球队,原子核就是那核心球员,带正电呢,厉害得很!而核外电子就像是围着核心球员跑的其他队员。
比如说钠原子,原子核里有质子和中子,核外还有那调皮的电子跑来跑去。
然后是化学键,这就像朋友之间的关系纽带呀!离子键不就是那种关系
很“铁”的,直接紧密相连;共价键呢,则像是好朋友之间有点小默契,共同分享。
比如说氯化钠,钠离子和氯离子之间的离子键那可是相当牢固呢。
还有化学反应速率,哎呀呀,这就跟跑步速度似的。
有的反应速度超快,一眨眼就完成了,像氢气和氧气燃烧,“嗖”的一下就反应完了;可有的反应就慢悠悠的,半天没动静。
这多有趣呀!
元素周期表呢,就像一个大宝藏图!横竖都有规律,同一周期的元素有
着相似的性质。
就像一群小伙伴,都有自己的特点,但又有一些共性。
瞧瞧氟、氯、溴、碘,它们不就是在同一族嘛,性质上也有一些相似之处呢。
同学们,化学第三章的知识点是不是超级有意思呀?这些知识就像一把钥匙,能打开无数奇妙的化学之门。
这可都是很重要很有用的哦,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个神奇的化学世界!大家一定要好好掌握呀,不然可就亏大啦!千万别轻视哦,快快去探索吧!。
化学高二第三章知识点
化学高二第三章知识点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变化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高中化学的课程设置有很多章节,其中第三章是关于物质的组成和性质的。
本文将对化学高二第三章涉及的知识点进行介绍和总结。
1. 原子的结构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荷,中子电荷中性。
电子带负电荷,在原子核外围的能级中运动。
2. 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根据元素的原子序数和性质排列的表格。
元素周期表的水平行称为周期,垂直列称为族。
周期表将元素按照一定规律分类,有助于我们系统地了解元素的性质。
3. 元素的性质元素的性质由其原子的组成和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决定。
主要包括原子半径、离子半径、电子亲和力、电离能等性质。
这些性质对于理解元素的化学反应和化合物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4. 化学键化学键是原子间的一种电荷吸引力,它将原子结合在一起形成分子或晶体。
常见的化学键包括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
离子键是通过电荷吸引力结合的,共价键是通过电子共享结合的,金属键是通过金属中自由电子的形成结合的。
5. 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是化学反应的符号表示形式。
它描述了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物质转化和化学变化。
方程式中包含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反应条件和反应过程等信息。
6. 摩尔计算摩尔是化学计量中的基本单位,它指的是物质的数量。
通过摩尔计算可以求解反应物质的摩尔质量、配比关系、反应物转化率等问题。
在化学实验中,摩尔计算是非常重要和常用的方法。
7. 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是化学反应中最常见和重要的一种类型。
它涉及氧化剂和还原剂之间的电子转移。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原子的氧化态和还原态发生改变,同时beg获得或失去电子。
8. 酸碱中和反应酸碱中和反应是指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在反应过程中,酸捐出H+离子,碱捐出OH-离子,形成水的同时生成盐。
9. 阴离子的检验阴离子的检验是化学实验中常用的一种方法,用于检测阴离子的存在。
初中化学第三章知识点.doc
初中化学第三章知识点初中化学第三章知识点整理一、原子的构成(1)原子结构示意图的认识(2)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3)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4)三决定:决定元素化学性质: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种类:质子数(核电荷数)决定原子的质量:原子核(5)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说明: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其化学性质不一定都相同(Mg,He最外层电子数为2) 最外层电子数不同其化学性质有可能相似(He,Ne均为稳定结构)2、元素(1)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注意:__一种元素与另一种元素的本质区别:质子数不同__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如由O2、O3组成的混合物或金刚石与石墨的混合物)不可能是化合物。
(2)表示方法——元素符号——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大写a、书写方法:b、意义(1)表示某种元素,如:O氧元素(2)表示该种元素的一个原子如:O一个氧原子注意:__有些元素符号还可表示一种单质如Fe、He 、C 、Si__在元素符号前加上数字后只能有微观意义,没有宏观意义,如3O:只表示3个氧原子c、有关元素周期表__发现:门捷列夫__排列依据(1)7横行(7个周期):各周期电子层数相同,核电荷数逐渐增加(2)18纵行(16族):各族最电外层电数相同,电子层数逐渐增加(化学性质相似)__注:原子序数=质子数d、分类:金属元素:如Mg、Al,最外层电子数特点:4非金属元素:如N、C,最外层电子数特点:≥4稀有气体元素:如He、Ne.最外层电子数特点:2或8e、元素之最:地壳:O、Si、Al、Fe 细胞:O、C、H3、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1)表示方法及意义:如Fe3+ :一个铁离子带3个单位正电荷(2)离子结构示意图的认识注意:与原子示意图的区别:质子数=电子数则为原子结构示意图(3)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二、物质的组成的表示:1、化合价a、写法及意义:Mg:镁元素化合价为+2价 MgCl2:氯化镁中镁元素化合价为+2价b、几种数字的含义Fe2+ 每个亚铁离子带两个单位正电荷 3 Fe2+:3个亚铁离子2H2O 两个水分子,每个水分子含有2个氢原子c、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d、化合价是元素的原子在形成化合物时表现出来的性质,所以单质分子中元素化合价为02、化学式(1)写法:a单质:金属、稀有气体及大多数固态非金属通常用元素符号表示它们的化学式;而氧气、氢气、氮气、氯气等非金属气体的分子由两个原子构成,其化学式表示为O2、H2、N2、Cl2 。
高三化学第三章知识点
高三化学第三章知识点化学是一门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的科学,通过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变化规律,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奥秘。
作为高中化学的核心内容,第三章主要涉及了化学反应、化学方程式的表示与应用、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等知识点。
下面将逐一介绍这些知识点。
一、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是指两种或多种物质之间发生的变化过程,物质的组成和性质都发生了变化。
化学反应必须满足以下条件:反应物发生变化、生成物形成、化学键重新组合。
化学反应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如酸碱中和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置换反应等。
其中,氧化还原反应是最常见和重要的反应类型,在实际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二、化学方程式的表示与应用化学方程式是表示化学反应的一种方式,由反应物和生成物组成。
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符号和化学式要准确无误。
化学方程式中的反应物和生成物可以通过平衡反应物的系数来表达反应物的摩尔比例关系。
平衡化学方程式是指反应物的数量和质量之间达到一个动态的平衡状态。
在化学方程式中,常常会出现一些特殊的符号和条件指示,如Δ表示加热、催化剂、反应条件等。
三、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化学反应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消耗或生成物产生的数量。
反应速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温度、浓度、固体粒度、催化剂等。
当反应速率相等时,称为化学平衡。
化学平衡是动态的平衡,反应物和生成物在宏观上看起来没有变化,但在微观层面上仍然在不断发生反应。
化学平衡可以通过平衡常数来表示,根据平衡常数的大小可以判断平衡位置的偏向。
以上就是高三化学第三章的主要知识点。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化学反应的过程和本质,揭示物质变化的规律。
同时,掌握化学方程式的表示和应用可以帮助我们描述和解释实际问题。
了解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则有助于我们预测反应的进行和判断平衡位置的偏向。
希望同学们通过系统学习和实验实践,牢固掌握这些知识点,为进一步学习和研究化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九年级化学第三章知识总结要点
九年级化学第三章知识总结要点
本文档总结了九年级化学第三章的知识要点,旨在帮助学生回顾和巩固所学的内容。
1. 原子和分子
- 原子:物质的最小单位,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 分子:由两个或更多原子组合而成的粒子。
2. 元素和化合物
- 元素:由同一种原子组成的纯物质。
- 化合物:由两种或更多不同元素组合而成的纯物质。
3. 化学式
- 化学式是化合物组成的简写方式。
- 有机化合物的化学式通常由C、H、O等元素符号组成。
4. 反应式和反应类型
- 反应式:描述化学反应所发生的变化。
- 反应类型:包括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电解反应等。
5. 离子和离子反应
- 离子:带电的原子或由原子组成的粒子。
- 离子反应:以离子为反应物的化学反应。
6. 相对分子质量和摩尔质量
- 相对分子质量:化合物相对于碳-12同位素的质量比。
- 摩尔质量: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或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质量(克)。
7. 配制溶液
- 配制溶液的步骤:称取溶质、溶解溶质、加水并充分搅拌。
8. 酸碱中和反应
- 酸碱中和反应:指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过程。
以上是九年级化学第三章的知识总结要点。
希望对学生们的研究有所帮助!。
化学第三章高三知识点汇总
化学第三章高三知识点汇总化学第三章是高三学生必修的化学课程,主要包括化学键、化学键的性质、描述分子结构的方法、溶液的组成和浓度、溶液的物理性质以及氧化还原反应等内容。
本文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汇总和总结,以帮助高三学生复习和深化对化学知识的理解。
1. 化学键化学键是指化学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常见的化学键包括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
离子键是由正、负离子之间的静电力所形成,共价键是由两个原子之间共享电子而形成的,金属键是金属元素之间的电子云共享。
2. 化学键的性质化学键的性质包括键长、键能和键的极性。
键长是指两个原子之间的距离,影响键的强度和稳定性。
键能是指形成化学键时释放或吸收的能量,反映了化学键的稳定性和强度。
键的极性指化学键中电子密度分布的不均匀性,可以使分子产生极性。
3. 描述分子结构的方法描述分子结构的方法有路易斯结构、分子式和结构式。
路易斯结构是通过点和线的组合来表示原子之间的键和非键电子,可以简明扼要地表达分子结构和键的性质。
分子式是化学元素符号用下标表示原子的个数,可以表示分子中各个元素的相对数量。
结构式则更加详细地描绘了分子中各个原子之间的连接方式。
4. 溶液的组成和浓度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
溶质是指溶解在溶剂中的物质,溶剂是指能够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
溶液的浓度是指溶质在溶剂中的质量或体积的比例。
常见的浓度单位有摩尔浓度、体积分数和质量分数等。
5. 溶液的物理性质溶液的物理性质包括溶解度、溶解热和溶液的密度。
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溶质在溶剂中能够溶解的最大量,可以反映溶质在溶剂中的相互作用力。
溶解热是指溶解一定量溶质所需的能量,可以影响溶解速度和溶解度。
溶液的密度是指单位体积溶液的质量,与溶质和溶剂的密度有关。
6. 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是指化学反应中原子的氧化态和还原态发生变化的反应。
氧化是指物质失去电子或增加氧原子,还原是指物质获得电子或减少氧原子。
氧化还原反应可以通过电子转移或氧原子转移来实现。
九年级化学第3章的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第3章的知识点化学作为一门学科,研究的是物质的性质、组成和变化规律。
九年级化学的第3章主要讲解了溶液和质量守恒两个重要的化学知识点。
接下来,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些知识点,了解它们的应用和重要性。
一、溶液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混合物。
其中,溶质是被溶解的物质,溶剂是溶质被溶解于其中的物质。
在溶液中,溶质的数量相对较少,而溶剂的数量相对较多。
溶液的形成是通过溶质和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来实现的。
在溶解过程中,溶质分子与溶剂分子之间发生相互作用,这种作用力有助于溶质溶解于溶剂中。
溶解度是指在特定温度下,单位溶剂中能够溶解溶质的最大量。
溶解度与温度和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密切相关。
除了温度,溶解过程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压力和溶液的浓度。
增加压力会使气体更易溶解于溶液中,而浓度则表示单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或体积。
这些因素的变化会影响溶解过程的速度和程度,从而对溶液的形成和溶解度产生影响。
二、质量守恒质量守恒定律是化学中最基本的定律之一。
该定律表明,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物质的质量总和。
简而言之,质量不会被创造或毁灭,只会在反应过程中发生转化。
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发生化学变化,原子的组合和排列发生改变,但是原子的数量保持不变。
这是由于化学反应是基于原子的物质变化,而原子是不可分割的基本粒子。
因此,质量守恒定律成为了化学反应中的重要原则,对于理解和预测化学反应非常关键。
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广泛。
从日常生活中的燃烧反应,到工业生产中的化学制品制备,都遵循着质量守恒定律。
这一原理也为化学实验的设计和数据的解释提供了基础。
总结九年级化学的第3章主要涉及了溶液和质量守恒这两个重要的化学知识点。
溶液的形成、溶解度的影响因素以及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都是化学中不可或缺的基本概念。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化学反应和物质的变化规律。
化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强的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分析化学第3章
cB=nB/V=mB/MB/V
2020年5月
化学系分析化学教研室
8
2)间接法
1. 配制溶液 配制成近似所需浓度的溶液。
2. 标定 准确称取基准物, 溶解后,滴定。
3. 确定浓度 由基准物质量和滴定液体积计算之。
基准物:用于直接配制和标定 标准溶液的物质
(2) 测定,0.5006 g矿石,用0.01500 mol/L
K2Cr2O7滴定33.45 mL。求Fe和Fe2O3的质 量分数。
2020年5月
化学系分析化学教研室
15
分析化学 Analytical Chemistry
反应式 6Fe2+ + Cr2O72-=6Fe3+ + 2Cr3+ + H2O
滴定方式 1) 直接滴定法 2) 间接滴定法
如 Ca2+ 沉 淀 为 CaC2O4 , 再 用 硫 酸 溶 解 , 用 KMnO4滴定C2O42-,间接测定Ca2+
2020年5月
化学系分析化学教研室
5
分析化学 Analytical Chemistry
滴定方式
3) 返滴定法
如测定CaCO3,加入过量盐酸,多余盐酸用 标准氢氧化钠溶液返滴
2020年5月
化学系分析化学教研室
3
3分.2.2析滴化定学反应的An条a件lytical Chemistry
滴定分析法对化学反应的要求:
• 有确定的化学计量关系,反应按一定的反应方 程式进行
• 反应要定量进行
• 反应速度较快
• 容易确定滴定终点
2020年5月滴化定学分析的An方a式lytical Chemistry
化学高二第三章知识点讲解
化学高二第三章知识点讲解高二化学第三章主要介绍了化学反应原理和化学平衡的相关知识。
本章内容较为复杂,需要同学们理解和掌握。
一、化学反应原理化学反应是指物质之间发生的转化过程,其中包括物质的转化、生成和消失等。
化学反应可以分为化学方程式表示和化学平衡两个方面。
1. 化学方程式表示化学方程式是用化学式和符号表示的化学反应过程,由反应物和生成物构成。
其中,反应物放在方程式的左边,生成物放在右边,用箭头“→”表示反应的方向。
例如,2H2 + O2 → 2H2O表示氢气与氧气反应生成水。
2. 化学平衡在化学反应中,有些反应会达到一个动态平衡的状态,即反应物与生成物的浓度在一定条件下保持不变。
化学平衡的条件包括温度、压力和浓度等。
我们可以用化学平衡常数K表示平衡的程度。
对于一个平衡反应aA + bB ⇌ cC + dD,平衡常数K的表达式为K = [C]^c[D]^d / [A]^a[B]^b,方括号表示各物质的浓度。
二、重要概念和原理在学习化学反应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了解一些重要概念和原理,这些概念和原理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
1. 反应速率反应速率是表示反应快慢的量,可以用化学方程式中物质浓度随时间的变化率来表示。
反应速率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温度、浓度、催化剂等。
2. 反应机理化学反应的实际进行是通过一系列的中间步骤完成的,这些步骤称为反应机理。
了解反应机理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反应速率以及如何改变反应速率。
3. 动力学化学反应的动力学研究了反应速率与反应条件之间的关系,通过实验数据可以得出反应速率与浓度的幂指数关系。
根据速率定律,我们可以推导出不同反应级数的反应速率公式。
4. 平衡常数平衡常数K是衡量化学平衡程度的指标,当K > 1时,生成物浓度较大;当K < 1时,反应物浓度较大。
平衡常数与反应物浓度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可以通过平衡常数判断反应的方向和平衡的位置。
三、化学反应类型化学反应可以根据反应类型进行分类,常见的化学反应有以下几种:1. 合成反应合成反应是指两个或多个物质反应生成一个物质的反应。
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一.分子和原子2. 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混合物和纯净物纯净物:是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中混合物:是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3. 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认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1)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物质的分子本身没有变化,没有变成其他物质的分子。
(2)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分成更小的原子,原子又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4.分子、原子、物质间的联系:二、原子的构成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和核外电子构成。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氢原子核内只有一个质子,没有中子不同原子的核内质子数和核电荷数不同有的原子的质子数等于中子数,有的不相等三、相对原子质量(1)概念: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作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符号为Ar)(2)相对原子质量 ==12/112 原子的实际原子的实际质量C (单位:1)相对原子质量 == 质子数 + 中子数(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四、元素(1)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注意:A .元素是一个宏观的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B .元素组成物质C .元素的种类是由原子核内质子数或核电荷数决定的同种元素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相同,不同种元素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不同 (3)原子和元素的比较(4)元素的分类:A .金属元素 B .非金属元素(5)元素的含量:A .地壳中的元素含量排前四位的是:氧、硅、铝、铁四种元素B .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氮元素C .生物细胞中含量排前四位的是:氧、碳、氢、氮用该元素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大写字母来表示,若几种元素名称的第一个字母相同时,可再附加一个小写字母加以区别。
A .“一大二小”B .表示一种元素;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1)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核外电子在不同的电子层内运动的现象五、元素符号A.电子层:核外电子运动经常出现的区域把能量最低、离核最近的叫第一层B.规律:能量低,离核近,能量高,离核远能量稍高、离核稍远的叫第二层由里往外依次叫三、四、五、六、七层(2)原子结构示意图(以镁原子为例)第一层电子数不超过2个,第二层不超过8个电子,最外层不超过8个电子8电子稳定结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8(氦为2)的结构,如:八、离子的形成(1)离子: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2)离子化合物:阴、阳离子由于静电作用而形成不带电性的化合物(3)离子的表示方法:先写元素或原子团符号,然后在符号右上方先标电荷数值(数值为“1”时省略),后标“+”“-”号阳离子:带正电的原子阴离子:带负电的原子(4)离子符号表示的意义:①元素符号右上方的数字:一个离子带的电荷数。
高一化学第三章知识点归纳
高一化学第三章知识点归纳化学是一门探索物质组成和性质的学科,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学习化学是提高科学素养和解决现实问题的关键。
在高一化学的第三章,我们将进一步了解物质的组成和性质,以下是对本章知识点的归纳总结。
一、原子与元素1. 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由电子、质子和中子组成。
质子和中子位于原子核中,电子在核外环绕。
原子的质量数等于质子数加中子数。
2. 原子的元素是由具有相同质子数的原子组成。
化学符号是用来表示元素的简写,例如:氧元素的化学符号是O。
3. 元素的周期表将元素按照质子数的增加顺序排列,具有相似性质的元素排列在同一行或同一列上。
二、化学式和化合价1. 化学式是用化学符号表示化合物的符号组合。
例如:水的化学式是H2O,表示一个氢原子和两个氧原子的组合。
2. 化合价是元素与其他元素形成化合物时所具有的相对电荷数。
具有正电荷的元素化合价为正,具有负电荷的元素化合价为负。
化合价有助于确定化合物的化学式。
三、化学反应1. 化学反应指由一个或多个物质变为另一种或多种物质的过程。
化学反应的表达方式包括化学方程式和它对应的化学式。
2. 反应物是参与化学反应的起始物质,生成物是化学反应过程中产生的新物质。
3. 化学反应中要满足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
四、化学量和化学计量1. 原子与原子之间的质量比例关系被称为化学计量关系。
化学计量关系的重要性在于它可以帮助我们计算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或体积之间的关系。
2. 著名的化学计量关系有摩尔比、摩尔质量和摩尔体积。
摩尔质量是指一个物质中含有的摩尔数与其质量之间的关系,摩尔体积是指气体在标准状态下一个摩尔所占据的体积。
五、氧化还原反应1. 氧化还原反应是指物质中电子的转移过程,涉及氧化剂和还原剂。
2.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接受电子,还原剂失去电子。
3. 氧化剂具有氧化其他物质的能力,还原剂具有还原其他物质的能力。
4. 氧化还原反应可以通过电子的转移或氧的转移来进行。
化学第三章高三知识点总结
化学第三章高三知识点总结引言: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以及性质变化的科学,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化学是一门极具挑战性和重要性的学科。
在高三阶段,学生通过化学的学习,不仅能够培养自己的科学思维,还为日后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文将对高三化学第三章的知识点进行总结,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一、化学的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化学的基础,它按照原子核中的质子数(即原子序数)和化学性质的相似性进行了分类。
元素周期表的周期数表示元素的能层数,主族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每周期增加一主能层,周期表的横行则代表了元素的性质变化。
学生需要掌握元素周期表的分组和周期的特点,以及各主族元素的名称和性质。
二、单质与化合物单质是由相同原子组成的纯物质,化合物则是由不同元素组成的纯物质。
学生需要了解单质和化合物的区别,以及如何根据化学式表示化合物的组成。
此外,学生还需要掌握一些常见的单质和化合物的名称、性质和用途,例如氧气、氢气、水等。
三、原子的化学反应在化学反应中,原子的化学键发生断裂和形成,导致化学物质的性质发生改变。
学生需要了解原子的化学键的类型,包括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并且了解它们的特性和形成的条件。
此外,学生还需要了解化学反应的符号表示法,例如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并能够运用它们进行反应方程式的平衡和计算。
四、溶液和溶剂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混合物。
学生需要了解溶液、溶质和溶剂的概念,以及它们在溶液中的相互作用。
此外,学生还需要了解溶解度和饱和度的概念,能够运用它们来解释溶解过程的规律以及溶液的浓度计算。
五、中性化学反应中性化学反应是指在化学反应中发生酸和碱中和的反应。
学生需要了解酸和碱的定义与性质,并且能够判断酸碱的强弱以及中和反应的产物。
此外,学生还需要了解pH值和酸碱指示剂的概念,能够通过实验方法来确定溶液的酸碱性。
六、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是指物质的氧化态和还原态之间的电子转移过程。
学生需要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电子转移过程和氧化态和还原态的表示方法。
化学必修二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化学必修二第三章知识点总结化学必修二第三章知识点总结积累通过化学学习,我们可以认识自然界纷繁复杂和变幻无穷的物质,知道不同物质的组成和结构,了解重要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以下是我为大家带来的化学必修二第三章知识点总结积累,欢迎参阅呀!化学必修二第三章知识点总结积累1. 烯烃、炔烃、二烯烃、苯乙烯的加成: H2、卤化氢、水、卤素单质2. 苯及苯的同系物的加成: H2、Cl23. 不饱和烃的衍生物的加成:(包括卤代烯烃、卤代炔烃、烯醇、烯醛、烯酸、烯酸酯、烯酸盐等)4. 含醛基的化合物(包括葡萄糖)的加成: HCN、H2等5. 酮类、油酸、油酸盐、油酸某酯、油(不饱和高级脂肪酸甘油酯)的加成物质的加成: H2注意:凡是有机物与H2的加成反应条件均为:催化剂(Ni)、加热6. 烷烃与卤素单质: 卤素单质蒸汽(如不能为溴水)。
条件:光照.7. 苯及苯的同系物与(1)卤素单质(不能为水溶液):条件-- Fe作催化剂(2)浓硝酸: 50℃-- 60℃水浴 (3)浓硫酸: 70℃--80℃水浴8. 卤代烃的水解: NaOH的水溶液 4. 醇与氢卤酸的反应: 新制氢卤酸9. 乙醇与浓硫酸在140℃时的脱水反应. 6.酸与醇的酯化反应:浓硫酸、加热10.酯类的水解: 无机酸或碱催化 6. 酚与 1)浓溴水 2)浓硝酸四、能发生加成反应的物质高一化学必修二第三章有机化合物知识点1.常见20种气体:H2、N2、O2、Cl2、O3、HCl、HF、CO、NO、CO2、SO2、NO2、N2O4、H2S、NH3、CH4、C2H4、C2H2、CH3Cl、HCHO、记住常见气体的制备反应:H2、O2、Cl2、NO、CO2、SO2、NO2、NH3、C2H4、C2H22.容易写错的20个字:酯化、氨基、羰基、醛基、羧基、苯酚、铵离子、三角锥、萃取、过滤、蘸取、砷、锑、硒、碲、坩埚、研钵3.常见的20个非极性分子气体:H2、N2、O2、Cl2、F2、CO2、CH4、C2H4、C2H2、BF3液体:Br2、CCl4、C6H6、CS2、B3N3H6固体:I2、BeCl2、PCl5、P4、C604.20个重要的数据(1)合成氨的适宜温度:500℃左右(2)指示剂的变色范围甲基橙:3.1~4.4(红橙黄) 酚酞:8.2~10(无粉红红)(3)浓硫酸浓度:通常为98.3% 发烟硝酸浓度:98%以上(4)胶体粒子直径:10-9~10-7m(5)王水:浓盐酸与浓硝酸体积比3:1(6)制乙烯:酒精与浓硫酸体积比1:3,温度170℃(7)重金属:密度大于4.5g•cm-3(8)生铁含碳2~4.3%,钢含碳0.03~2%(9)同一周期ⅡA与ⅢA元素原子序数之差为1、11、25(10)每一周期元素种类第一周期:2 第二周期:8 第三周期:8 第四周期:18第五周期:18 第六周期:32 第七周期(未排满)(最后一种元素质子数118)(11)非金属元素种类:共23种(已发现22种,未发现元素在第七周期0族)每一周期(m)非金属:8-m(m≠1)每一主族(n)非金属:n-2(n≠1)(12)共价键数:C-4 N-3 O-2 H或X-1(13)正四面体键角109°28′ P4键角60°(14)离子或原子个数比Na2O2中阴阳离子个数比为1:2 CaC2中阴阳离子个数比为1:1 NaCl中Na+周围的Cl-为6,Cl-周围的Na+也为6;CsCl中相应离子则为8(15)通式:烷烃CnH2n+2 烯烃CnH2n 炔烃CnH2n-2 苯的同系物CnH2n-6饱和一元醇CnH2n+2O 饱和一元醛CnH2nO 饱和一元酸CnH2nO2有机物CaHbOcNdCle(其他的卤原子折算为Cl)的不饱和度Ω=(2a+d+2-b-e)/2(16)各种烃基种类甲基—1 乙基-1 丙基-2 丁基-4 戊基-8(17)单烯烃中碳的质量分数为85.7%,有机化合物中H的质量分数为25%(18)C60结构:分子中含12个五边形,25个六边形(19)重要公公式c=(1000×w%×ρ)/MM=m总/n总M=22.4×ρ标(20)重要的相对分子质量100 Mg3N2 CaCO3 KHCO3 C7H1698 H2SO4 H3PO478 Na2O2 Al(OH)3 C6H616 O~CH45.20种有色物质黑色:C、CuO、MnO2、FeO、Fe3O4黄色:Na2O2、S、AgI、AgBr(浅黄)红色:红磷、Cu2O、Cu、NO2、Br2(g)、Fe(SCN)3蓝色:Cu(OH)2、CuSO4•5H2O绿色:Cu2(OH)2CO3、CuCl2溶液、Fe2+6.常见的20种电子式H2 N2 O2 Cl2 H2OH2O2 CO2 HCl HClONH3 PCl3 CH4 CCl4NaOH Na+ - Na2O2 Na+ 2-Na+ MgCl2 -Mg2+ -NH4Cl + - CaC2 Ca2+ 2--CH3 —OH7.20种重要物质的用途(1)O3:①漂白剂②消毒剂(2)Cl2:①杀菌消毒②制盐酸、漂白剂③制氯仿等有机溶剂和多种农药(3)N2:①焊接金属的保护气②填充灯泡③保存粮食作物④冷冻剂(4)白磷:①制高纯度磷酸②制烟幕弹和燃烧弹(5)Na:①制Na2O2等②冶炼Ti等金属③电光源④NaK合金作原子反应堆导热剂(6)Al:①制导线电缆②食品饮料的包装③制多种合金④做机械零件、门窗等(7)NaCl:①化工原料②调味品③腌渍食品(8)CO2:①灭火剂②人工降雨③温室肥料(9)NaHCO3:①治疗胃酸过多②发酵粉(10)AgI:①感光材料②人工降雨(11)SO2:①漂白剂②杀菌消毒(12)H2O2:①漂白剂、消毒剂、脱氯剂②火箭燃料(13)CaSO4:①制作各种模型②石膏绷带③调节水泥硬化速度(14)SiO2:①制石英玻璃、石英钟表②光导纤维(15)NH3:①制硝酸铵盐纯碱的主要原料②用于有机合成③制冷剂(16)Al2O3:①冶炼铝②制作耐火材料(17)乙烯:①制塑料、合成纤维、有机溶剂等②植物生长调节剂(果实催熟)(18)甘油:①重要化工原料②护肤(19)苯酚:①制酚醛树脂②制合成纤维、医药、合成香料、染料、农药③防腐消毒(20)乙酸乙酯:①有机溶剂②制备饮料和糖果的香料高三年级必修二化学知识点总结原电池电极反应的书写方法:(i)原电池反应所依托的化学反应原理是氧化还原反应,负极反应是氧化反应,正极反应是还原反应。
分析化学知识点归纳 第三章
第三章分析化学中的误差与数据处理1、误差⑴绝对误差绝对误差是测量值是真实值之间的差值。
绝对误差的单位与测量值相同,误差越小表示测量值与真实值越接近,准确度越高;反之,误差越大,准确度越低。
当测量值大于真实值时,误差为正值,表示测量结果偏高;反之,误差为负值,表示测量结果偏低。
⑵相对误差响度误差是指绝对误差相当于真实值的百分率。
相对误差有大小、正负之分,反应的是误差在真实值中所占的比例大小,因此绝对误差相同的条件下,待测组分含量越高,相对误差越小;反之相对误差越大。
⑶真值真值是某一物理量本身具有的客观存在的真实值。
严格的说任何物质中各组分的真实含量是不知道的,用测量方法是得不到真值的。
在分析化学中常将以下的作为真值①理论真值化合物的理论组成等;②计算学约定真值国际剂量大会上确定的长度、质量、物质的量的单位等;③相对真值人们设法采用各种可靠的分析方法,使用最精密的仪器,经过不同的实验室、不同人员进行平行分析,用数理统计方法对分析结果进行处理,确定出各组分相对准确的含量,此值称为标准值,一般用标注值代表该物质中各组分的真实含量。
2、偏差偏差是指测量值与各次测量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之间的差值(中位数与平均值相比优点是受离群数据影响较小,缺点是不能充分利用数据)。
偏差有正有负,还有一些偏差可能为零。
如果将单次测定的偏差相加,其和为零或接近于零。
平均偏差是指单次测定偏差绝对值的平均数,代表一组测量数据中任何一个数据的偏差,没有正负号。
因此,它最能表示一组数据的重现性。
在一般分析工作中平行测定的次数不多时,常用平均偏差表示分析结果精密度。
相对平均偏差是平均偏差在各次测量结果平均值中所占的百分比例。
标准偏差的表达式是()112--=∑=nxxsnii,相对标准偏差(RSD,rs)又称变异系数,是指标准偏差在平均值中所占的百分比例。
标准偏差通过平方运算能将较大的偏差更显著的表现出来,因此标准偏差能更好的反映测定值的精密度,实际工作中,都用RSD表示分析结果精密度。
高三化学第三章知识点提纲
高三化学第三章知识点提纲高三时期对于学生来说是紧张而关键的一年,尤其是对于文理科的学生们来说,要应对众多的科目和知识点,无疑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而在理科中,化学是一个既有深度又有广度的学科,相信对于许多学生来说,掌握高三化学的知识点就显得尤为重要。
第三章是高三化学的重要章节之一,主要涉及化学反应的速率和化学平衡的相关内容。
下面将对该章节中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总结,以帮助大家更好地应对高考化学。
1. 反应速率与速率常数- 定义:反应速率指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消耗或生成物产生的量,可以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 影响因素:浓度、温度、表面积、催化剂等。
- 速率常数:在给定温度下,与浓度无关的反应速率。
- 初速率:反应刚开始时的瞬时速率。
2. 反应速率与反应机理- 反应速率与反应物的碰撞频率和碰撞能量有关。
- 反应物分子碰撞形成高能态,然后经过中间产物最终生成生成物。
- 反应的速率决定于前期最慢的步骤,称为速率决定步骤。
3. 反应级数和速率方程- 反应级数:根据反应物浓度的变化对反应速率进行分析。
- 一级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成正比。
- 二级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的平方成正比。
- 零级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无关。
- 速率方程:描述反应物浓度与反应速率之间的关系。
4. 化学平衡与平衡常数- 化学平衡:反应物和生成物浓度不再变化的状态。
- 平衡常数: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浓度之间的关系。
- 平衡常数表达式:aA + bB ↔ cC + dD,平衡常数Kc = ([C]^c[D]^d) / ([A]^a[B]^b)。
5. 平衡常数与浓度- 反应物浓度对平衡的影响。
- 影响平衡的因素:温度、压力、浓度等。
- 变压/可逆反应:通过改变压力调整平衡。
6. 平衡常数与温度- 改变温度对平衡的影响。
- 可逆反应的热学平衡和动力学平衡。
- 伴随着温度变化,平衡常数K也会发生改变。
综上所述,高三化学第三章的知识点涵盖了反应速率与速率常数、反应速率与反应机理、反应级数和速率方程、化学平衡与平衡常数、平衡常数与浓度以及平衡常数与温度等内容。
高一上册化学第三章人教版知识总结
第一节原子结构1.1 原子的组成原子由电子、质子和中子组成。
电子绕着原子核运动,质子和中子则构成原子核。
1.2 原子模型根据不同的原子结构,化学家提出了不同的原子模型,如汤姆孙模型、卢瑟福模型和玻尔模型等。
1.3 原子序数和质量数原子序数指的是原子中质子的数量,质量数指的是原子核中质子和中子的总数。
第二节电子结构2.1 电子云和能级电子围绕原子核运动形成电子云,而能级则代表了电子在原子中的能量状态。
2.2 原子的能级排布根据能级的不同,原子的电子排布也会不同。
一般情况下,第一能级最多容纳2个电子,第二能级最多容纳8个电子,第三能级最多容纳18个电子。
2.3 原子的壳层关系原子中的电子会按照一定的规律分布在不同的能级上,形成壳层结构。
K层最多容纳2个电子,L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M层最多容纳18个电子。
第三节元素周期律3.1 元素周期表的构造元素周期表按照元素原子序数的大小排列,具有周期性规律。
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性质也会有一定的规律性。
3.2 周期表中元素的分类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按照不同的性质和结构被分为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过渡金属元素等。
3.3 元素周期律的意义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和应用对于化学研究和工业生产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帮助人们理解元素的性质和化合物的形成规律。
第四节原子的化学键和分子4.1 原子之间的化学结合原子之间会通过化学键结合在一起,形成分子或晶体结构。
4.2 化合价和离子键化合价是原子形成化合物时与其他原子结合的能力,而离子键是由正、负离子之间的静电作用形成的键。
4.3 共价键和共价分子共价键是通过原子间的电子共享形成的,形成的分子称为共价分子。
第五节反应速率和平衡5.1 反应速率化学反应的速率是反应物消耗或生成的物质的量与时间的比值,反映了化学反应进行的快慢。
5.2 平衡条件当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达到一定比例时,化学反应会达到平衡状态。
平衡状态下,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保持一定的比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分析化学中的误差与数据处理1、误差⑴绝对误差绝对误差是测量值是真实值之间的差值。
绝对误差的单位与测量值相同,误差越小表示测量值与真实值越接近,准确度越高;反之,误差越大,准确度越低。
当测量值大于真实值时,误差为正值,表示测量结果偏高;反之,误差为负值,表示测量结果偏低。
⑵相对误差响度误差是指绝对误差相当于真实值的百分率。
相对误差有大小、正负之分,反应的是误差在真实值中所占的比例大小,因此绝对误差相同的条件下,待测组分含量越高,相对误差越小;反之相对误差越大。
⑶真值真值是某一物理量本身具有的客观存在的真实值。
严格的说任何物质中各组分的真实含量是不知道的,用测量方法是得不到真值的。
在分析化学中常将以下的作为真值①理论真值化合物的理论组成等;②计算学约定真值国际剂量大会上确定的长度、质量、物质的量的单位等;③相对真值人们设法采用各种可靠的分析方法,使用最精密的仪器,经过不同的实验室、不同人员进行平行分析,用数理统计方法对分析结果进行处理,确定出各组分相对准确的含量,此值称为标准值,一般用标注值代表该物质中各组分的真实含量。
2、偏差偏差是指测量值与各次测量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之间的差值(中位数与平均值相比优点是受离群数据影响较小,缺点是不能充分利用数据)。
偏差有正有负,还有一些偏差可能为零。
如果将单次测定的偏差相加,其和为零或接近于零。
平均偏差是指单次测定偏差绝对值的平均数,代表一组测量数据中任何一个数据的偏差,没有正负号。
因此,它最能表示一组数据的重现性。
在一般分析工作中平行测定的次数不多时,常用平均偏差表示分析结果精密度。
相对平均偏差是平均偏差在各次测量结果平均值中所占的百分比例。
标准偏差的表达式是()112--=∑=nxxsnii,相对标准偏差(RSD,rs)又称变异系数,是指标准偏差在平均值中所占的百分比例。
标准偏差通过平方运算能将较大的偏差更显著的表现出来,因此标准偏差能更好的反映测定值的精密度,实际工作中,都用RSD表示分析结果精密度。
偏差也可以用全距或称极差来表示,它是一组数据中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优点是简单直观,、便于计算,缺点是不能利用全部测量数据。
3、准确度与精密度准确度表示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接近程度,用误差来衡量。
误差越小,准确度越高;反之,误差越大,准确度越低。
精密度表示几次平行测定结果之间的接近程度,用偏差衡量。
偏差越小精密度越好。
重现性表示同意分析人员在同一条件下所得分析结果的精密度;再现性表示不同分析人员在不同实验室之间在各自的条件下所得结果的精密度。
精密度高,测定结果的准确度不一定高,可能有系统误差。
准确度高一定要求精密度高,既精密度是保证准确度的前提。
在确认消除了系统误差的情况下,可用精密度表达测定的准确度。
4、系统误差与随机误差根据误差的来源和性质不同可将误差分为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两大类⑴系统误差系统误差是由某种固定的原因造成的,具有重复性、单向性。
理论上,系统误差的大小、正负是可以测定的,所以系统误差又称为可测误差。
根据门系统误差产生的具体原因可将其分为以下几类。
①方法误差由于不适当的实验设计或所选择的分析方法不恰当所造成的误差称为方法误差。
②仪器和试剂误差仪器误差来源于仪器本身不够精确,试剂误差来源于试剂或蒸馏水不纯。
③操作误差进行分析测定时,由于分析人员的操作不够正确所引起的误差为操作误差。
④主观误差又称为个人误差,是由分析人员的一些主观原因造成的。
⑵随机误差随机误差又称偶然误差,是由于某些难以控制的且无法避免的偶然因素造成的。
因此偶然误差大小、正负不定,是无法测量、不可避免且不能加以校正的。
但是当测量次数足够多时,从整体看随机误差是服从统计分布规律的,因此可以用数据统计的方法来处理。
5、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⑴定义用来表示量的多少同时反映测量准确程度的各数字称为有效数字。
具体说来,有效数字就是字分析工作中实际上能测量到的数字。
⑵确定有效数字位数时应遵循的规则①一个量值只保留一位不确定的数字,在记录测量只是必须且只能记一位不确定数字。
②数字0-9都是有效数字,当0只是作为定小数点位置是不是有效数字。
③不能因变换单位而改变有效数字位数。
④在化学计算中遇到的倍数、分数关系时,可以认为它们的有效数字位数没有限制。
⑤分析化学中遇到的对数值,起有效数字位数取决于小数部分的数字位数,其整数部分只表示该数的方次。
⑶有效数字的修约规则修约的原则是既不因保留过多的位数使计算复杂,也不因舍掉任何位数使准确度受损。
舍弃多余数字的过程称为“数字修约”,按照国际标准采用“四舍六入五成双”规则。
具体为当测量值中被修约的数字不大于4时,该数字舍去;不小于6时,则进位;等于五时,要看5前面的数字,若5前面的数字是奇数则进位,是偶数则舍去,若5后面还有数字则不管5前面是偶数还是奇数,均进位。
修约时,只允许一次修约到所要求的位数,不能分几次修约。
⑷有效数字运算规则①几个数据相加或相减是,有效数字位数的保留以小数点后位数最少的数据为准,其他数据均应修约到这一位再运算。
根据是小数点后位数最少的那个数绝对误差最大。
②几个数据相乘或相除时,有效数字位数应与有效数字位数最少的那个数据为准,其他数据均应修约到这一位再运算。
根据是有效数字位数最少的那个数绝对误差最大。
在计算过程中,为提高计算结果可靠性,可以暂时多保留一位数字,在得到最后结果时舍弃多余数字使最后计算结果恢复与准确度相适应的有效数字位数。
在计算分析结果时,含量高于10%的组分的测定,一般要求四位有效数字;含量在1%到10%之间的一半要求三位有效数字;含量在1%以下的只要求两位有效数字。
各类误差通常取1-2位有效数字。
6、分析化学中的数据处理⑴频数分布直方图的两个特性① 离散特性 全部数据是分散的、各异的,但这种波动是在平均值周围波动,或比平均值稍大些,或比平均值稍小些,所以离散特性应该用偏差来表示,它最好的表示方法是标准偏差,它能反映出大的偏差即离散程度。
当测量次数为无限多时,标准偏差称为总体标准偏差,用符号σ表示,计算公式为()nxni i∑=-=12μσ。
② 集中趋势 各数据虽然是分散的、随机性的,但当数据躲到一个程度时就会发现它们有向某个中心值集中的趋势,这个中心值通常是算数平均值。
当数据无限多时将无数次测定的平均值称为总体平均值,用符号μ表示,则有∑=∞→=ni i n x n 11lim μ,在确认消除系统误差的前提下总体平均值就是真值。
此时总体平均偏差nxni i∑=-=1μδ。
当测定次数大于20是,存在σσδ8.0797.0≈=。
⑵正态分布曲线 又叫高斯曲线,总体平均值μ是正态分布曲线最高点横坐标值σ是从总体平均值到曲线拐点间的的距离。
μ决定曲线在x 轴的位置,σ决定曲线的形状,σ小,数据精密度好,曲线瘦高;σ大,数据精密性差,曲线扁平。
正态分布曲线下面一定区间内的积分面积,就是该区间内随即误差出现的概率。
正态分布曲线特点① 当μ=x 时,y 值最大,此即为分布曲线最高点。
说明误差为零的测量值出现的概率最大。
也就是说,大多数测量值集中在算数平均值附近。
② 曲线关于μ=x 对称,这说明绝对值相等的正负误差出现的概率相等。
③ 当x 趋向于∞-和∞+时,曲线一x 为渐近线,表明小误差出现的概率大。
大误差出现的概率小。
7、数理统计学可以证明用m 个样本,每个样本进行n 次测量的平均值的标准偏差x s 与单次测量结果的标准偏差s 的关系为ns s x =,对于无限次测量则为nx σσ=。
由此可见平均值的标准偏差与测定次数的平方根成反比,当测量次数增加时,平均值的标准偏差减小。
这说明平均值的精确度会随着测定次数的增加而提高。
平均值的平均的平均偏差与单侧测量的平均偏差之间也存在类似的关系。
8、少量实验数据的统计处理 ⑴t 分布曲线当测量数据不多时,无法求得总体平均值μ和总体标准偏差σ,只能用样本的标准偏差s 来估计测量数据的分散情况。
用s 代替σ,必然引起分布曲线变得平坦,从而引起误差。
为了得到同样的置信度(面积),必须用一个新的因子代替μ,这就是t 因子,定义为xs x t μ-=。
t 分布可说明当n 不大于20时随机误差的分布规律。
t 分布曲线与正态分布曲线相似,只是t 分布曲线随着自由度(1,-=n f f )而改变。
当10<f 时,与正态分布曲线差别较大;当20>f 时,与正态分布曲线很近似;当∞→f 时,t 分布曲线与正态分布曲线严格一致。
与正态分布曲线一样,t 分布曲线下面一定区间内的积分面积,就是该区间内随即误差出现的概率。
与正态分布曲线不同的是对于正态分布曲线,只要μ一定,相应的概率也一定;但对于t 分布曲线,当t 一定时,由于f 值的不同,相应曲线所包含的面积也不同,即t 分布曲线形状不仅随着t 值而改变,还与f 值有关。
下表列出了最常用的部分t 值。
表中的置信度用P 表示,它表示某一t 值时,测定值落在()ts +μ范围内的概率。
测定值落在此范围之外的概率为()P -1,称为显著性水平,用α表示。
由于t 值与置信度及自由度f 有关,一般表示为f t ,α。
例如10,05.0t 表示置信度为95%,自由度为10时的t 值。
f 越小, t 值越大。
理论上只有当∞=f 时,置信度对应的t 值才与相应的u 值一致。
但当20=f 时,t 值与u 值已经很接近了。
f t ,α值表⑵平均值的置信区间在某一置信度下吗,以平均值x 为中心,包括总体平均值μ在内的可靠性范围称为平均值的置信区间。
%10.0%50.47±=μ(置信度为95%)表示在%10.0%50.47±的区间内包括总体平均值的μ的概率为95%。
置信区间的计算方法为ns tx ts x x ±=±=μ。
置信度越低,同一体系是的置信区间就越窄;置信度越高,同一体系的置信区间就越宽,即所估计的区间包含真值的可能性就越大。
在分析化学中,一般将置信度定在95%或90%。
9、显著性检验如果分析结果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就认为它们之间存在系统误差;否则就认为没有 系统误差,纯属随机误差引起的,认为是正常的。
在分析化学中常用的的显著性检验方法是t 检验法和F 检验法。
⑴t 检验法①平均值与标准值的比较为了检验分析数据是否存在较大的系统误差,可利用t 检验法比较测定结果的平均值与标准值之间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
方法:首先按下式计算出t 值ns x t n st x μμ-=+=,,再根据置信度与自由度表查出相应的f t ,α值。
若f t t ,α>,则认为x 与μ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该分析方法存在系统误差;否则可认为x 与μ之间存的差异是由随机误差引起的,并非显著性误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