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蒙托夫《帆》
第二单元 第5课 外国诗二首(二) 《帆》《信天翁》
![第二单元 第5课 外国诗二首(二) 《帆》《信天翁》](https://img.taocdn.com/s3/m/7952ec0cfad6195f312ba6b0.png)
作品:诗集《恶之花》;文学和美术评论集《美学管窥》 《浪漫主义艺术》;散文诗集《人工天国》和《巴黎的忧郁》。
二、背景回放 1.《帆》 莱蒙托夫是在十二月党人的影响下成长起来的青年,他热情地憧憬 着法国启蒙思想所描绘的社会蓝图,十二月党人的行动又让他看到了在 俄国实现这些理想的希望,他满怀着干一番事业的雄心壮志,希望改变 俄罗斯沙皇专制下黑暗的现实。他厌恶自己周围那些贵族纨绔子弟所过 的空虚和懒散的生活,追求一种活跃的创造,渴望看到生活的暴风雨去 经受考验,以激发出自己更大的人生热情和力量。在碌碌无为、苟且偷 安而不求上进的贵族纨绔子弟中间,他感到孤独,但他的贵族教养和习 惯使他很难冲破周围庸俗的环境。想完成一番事业的心情,在《帆》中 作者以明快、质朴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蕴表达了这种矛盾的心情。
一、读准字音 (一)单音字 (1)呼啸 ( xi ào ) . (3)祈 求( q í ) . (5)笨拙 ( zhu ō ) . (7)跛 脚( b ǒ ) . (2)桅 杆( w ãi) . (4)苦涩 ( sâ ) . (6)羞惭 ( cán ) . (8)步履 (l ǚ ) .
(二)多音字 1.组词辨析法
三、从自然中积累 朴实的大山拒绝狭隘,于是裂开身躯让瀑布倒挂前川,追求 到了心的广阔。憨厚的蜗牛拒绝平庸,于是在灼热的阳光下洒下 泪与血,追求到了乘着落叶遨游。倔强的荆棘鸟决绝生的安逸, 于是在破喉的一刹那完成人生的绝唱,追求到了梦中的天堂。
四、从历史中积累 汨罗河畔,浊浪滔滔,“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 醒”,为了追求,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宫 廷御苑,笙飞箫舞,“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为了 追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玉环磨墨,力士脱靴,成 为千古奇谈;精忠报国,驰骋疆场,“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 戍轮台”,为了追求,陆游“位卑不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 棺 ”;虎门销烟,“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为了 追求,林则徐贬谪路上大修水利,造福人民,早已把生死度外。
莱蒙托夫《帆》
![莱蒙托夫《帆》](https://img.taocdn.com/s3/m/3c7571c75727a5e9846a6134.png)
[教学目标]一、知识技能:1、通过场景及意象的把握感受诗作的主题意识。
2、借助抒情形象的把握来体会象征、托物言志手法在诗作中的表达作用。
二、过程方法:阅读感受诗作的大致情意,分析思辨诗作的深层意蕴及表现艺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诗作感受诗人借助抒情意象所抒发的伟大情感,从而提升自己的人格境界。
2、对诗人所谴责的社会现象形成自己正确合理的价值判断。
[教学重点与难点]:全面正确理解帆所象征的人文含义。
[教学方法]阅读感受→讨论思辨→体会感悟[教学时数]两课时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
唐朝诗人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真正的好诗,应该是心底的歌。
今天,我们一同欣赏诗人莱蒙托夫质朴、明快富有意蕴的诗句,理解作者孤傲的个性以及不屈不挠的追求自由,追求完美人格的精神。
二、题解。
写于18岁的《帆》是莱蒙托夫一首有名的咏物抒情诗,也是西方咏物诗中的名篇。
莱蒙托夫是在十二月党人的影响下成长起来的青年,他热情地憧憬着法国启蒙思想所描绘的社会蓝图,十二月党人的行动又让他看到了在俄国实现这些理想的希望,他满怀着干一番事业的雄心壮志,希望改变俄罗斯沙皇专制下黑暗的现实。
他厌恶自己周围那些贵族纨袴子弟所过的空虚和懒散的生活,追求一种活跃的创造,渴望看到生活的暴风雨去经受考验,以激发出自己更大的人生热情和力量。
在碌碌无为、苟且偷安而不求上进的贵族纨子弟中间,他感到孤独,但他的贵族教养和习惯使他很难冲破周围庸俗的环境,在《帆》中作者以明快、质朴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蕴表达了这种矛盾的心情。
这首小诗平中见奇,借海上的风帆思考人生的道理,表达了诗人渴望在大风大浪中锻炼成长的强烈愿望。
三、研读课文作者简介:莱蒙托夫(1814—1841),19世纪俄罗斯著名诗人。
出生在贵族家庭,曾进莫斯科大学和彼得堡禁卫军军官学校学习。
1834年入军队服役。
早在中学时期,诗人就开始写诗,受普希金和拜伦的诗影响颇大。
青年时代的诗人受十二月党人的影响,写下了很多对当时腐朽社会不满的诗歌。
帆_课件1(1)
![帆_课件1(1)](https://img.taocdn.com/s3/m/270f78fb80eb6294dd886c40.png)
波德莱尔
夏尔·波德莱尔 (Charles Baudelaire 1821- 1867)法国十九世纪 最著名的现代派诗人, 象征派诗歌先驱,代 表作有《恶之花》。 生于巴黎,幼年丧父, 母亲改嫁。波德莱尔 不但是法国象征派诗 歌的先驱,而且是现 代主义的创始人之一。
《恶之花》
诗集《恶之花》1857年初版问世时,只收100首诗。1861 年再版时,增为129首。以后多次重版,陆续有所增益。其 中诗集一度被认为是淫秽的读物,被当时政府禁了其中 的6首诗,并进行罚款。此事对波德莱尔冲击颇大。从题 材上看,《恶之花》歌唱醇酒、美人,强调官能陶醉, 似乎诗人愤世嫉俗,对现实生活采取厌倦和逃避的态度。 实质上作者对现实生活不满,对客观世界采取了绝望的 反抗态度。他揭露生活的阴暗面,歌唱丑恶事物,甚至 不厌其烦地描写一具《腐尸》蛆虫成堆,恶臭触鼻,来 表现其独特的爱情观。(那时,我的美人,请告诉它们, /那些吻吃你的蛆子,/旧爱虽已分解,可是,我已保存/ 爱的形姿和爱的神髓!)他的诗是对资产阶级传统美学 观点的冲击。
《帆》 莱蒙托夫
莱蒙托夫
莱蒙托夫(1814~1841) 俄国诗人,出身贵族。 1837年普希金遇难,莱蒙 托夫写了《诗人之死》一诗, 愤怒地指出杀害普希金的凶 手就是俄国上流社会,这首 带有强烈政治色彩的诗震撼 了俄国文坛。1841年一些 仇恨诗人的贵族唆使军官马 尔蒂诺夫与莱蒙托夫决斗, 结果诗人饮弹身亡,年仅27 岁。正如高尔基所说:“莱 蒙托夫是一曲未唱完的歌”。
帆
帆
不安分的帆儿却祈求风暴, 仿佛风暴里有宁静之邦!
分析:这两句诗,点明 了诗人在特定处境中的 特有心态。正如孤帆不 愿在风平浪静之地休憩, 却祈求风暴到来一样。
语文版必修5 第二单元《外国诗二首(二)》之《帆》精品PPT教学课件
![语文版必修5 第二单元《外国诗二首(二)》之《帆》精品PPT教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9d0469a04a1b0717fd5dda5.png)
5、诗中“帆”“大海”等意象有什么象征意义?
“帆”是诗人人格、理想的化身,是诗人倔强高傲、不图安 逸、不甘平庸、奋勇进取人格的象征。孤帆在海中航行,象 征诗人在人生道路上所进行的傲世不群的追求。
“平静的大海”象征着空虚而庸碌的那种“幸福生活” 。 “风暴”象征着充满挑战和斗争,可以激发一个人的创造 和激情,投入社会,为国家民族建功立业的壮美生活。
在那大海上淡蓝色的云雾里,
有一片孤帆儿在闪耀着白光!…… 它寻求着什么,在遥远的异地? 它抛下什么,在可爱的故乡?……
波涛在汹涌——海风在呼啸, 桅杆在弓起了腰轧轧地作响…… 唉,它不是在寻求什么幸福, 也不是逃避幸福而奔向他方!
下面是比蓝天还清澄的碧波, 上面是金黄色的灿烂的阳光…… 而它,不安的,在祈求风暴, 仿佛是在风暴中才有着安详!
祖国 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 连我的理智也不能把它战胜。 无论是鲜血换来的光荣, 无论是充满了高傲的虔信的宁静, 无论是那远古时代的神圣的传言, 都不能激起我心中的慰藉的幻梦。 但我爱——我不知道为什么—— 它那草原上凄清冷漠的沉静 , 它那随风晃动的无尽的森林, 它那大海似的汹涌的河水的奔腾; 我爱乘着车奔上那村落间的小路, 用缓慢的目光透过那苍茫的夜色, 惦念着自己夜间的宿地,迎接着 道路旁荒村中那点点颤抖的灯光;
——莱蒙托夫
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勇敢无畏的海燕穿越乌云,在汹涌
的大海上飞翔,它不但没有被狂风、雷电吓倒,反而对暴风 雨充满了期待。在莱蒙托夫《帆》中,我们还会听到这激越 的战斗宣言——“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下面就让我 们一同倾听诗人的心声,探究“帆”的象征意义。
学习目标
1、探究“帆”“大海”等意象的 象征意义以及所寄寓的作者的情感。 2、体会诗中象征和对比手法的作 用。
莱蒙托夫诗歌《帆》全文
![莱蒙托夫诗歌《帆》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5b5e67c3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069eb50.png)
莱蒙托夫诗歌《帆》全文米哈伊尔·尤里耶维奇·莱蒙托夫(俄语:Михаил Юрьевич Лермонтов;1814年10月15日——1841年7月27日),是继普希金之后俄国又一位伟大诗人。
被别林斯基誉为“民族诗人”。
1814年10月15日生于莫斯科,童年和少年时代是在塔尔罕内度过的。
他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天资聪颖通晓多种外语,在艺术方面也很有天分。
后来考入莫斯科大学,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后转入圣彼得堡近卫军骑兵士官学校。
1841年7月27日,他因病到皮亚季戈尔斯克疗养,和这里的退伍少校马丁诺夫决斗而死,年仅27岁。
外祖母将其安葬在塔尔罕内。
中文版:帆-莱蒙托夫蔚蓝的海面雾霭茫茫,孤独的帆儿闪着白光!……它到遥远的异地寻找什么?它把什么都抛在故乡?呼啸的海风翻卷着波浪,桅杆弓着腰嘎吱作响……唉!它不是要寻找幸福,也不是要逃离幸福的乐疆!下面涌着清澈的碧流,上面洒着金色的阳光……不安分的帆儿却祈求风暴,仿佛风暴里有安静之邦!俄语版:Парус-Михаил Юрьевич ЛермонтовБелеет парус одинокойВ тумане моря голубом!Что ищет он в стране далекой?Что кинул он в краю родном?Играют волны - ветер свищет,И мачта гнется и скрыпит...Увы, - он счастия не ищетИ не от счастия бежит!Под ним струя светлей лазури,Над ним луч солнца золотой...А он, мятежный, просит бури,Как будто в бурях есть покой!。
莱蒙托夫诗歌《帆》艺术特色
![莱蒙托夫诗歌《帆》艺术特色](https://img.taocdn.com/s3/m/1bf52ff2910ef12d2af9e781.png)
浅析莱蒙托夫诗歌《帆》的艺术特色摘要莱蒙托夫是俄罗斯和苏维埃文学史上屈指可数的天才作家之一。
他的创作灵感总是与当时进步人士的思想、感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帆》是莱蒙托夫在青年时期创作的一首抒情诗。
在诗中,诗人描写了飘浮在茫茫大海之上、祈求风暴的孤帆这一诗歌形象,表达了诗人内心那股冲破牢笼的强烈渴望。
本文试对《帆》的结构、修辞色彩、诗歌的韵律等方面做简单分析。
关键词:孤帆自由幸福风暴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识码:a一引言莱蒙托夫是俄国19世纪上半叶著名的抒情诗人,在其短短12年的创作生涯中共创作诗歌400余首,其中的《诗人之死》、《祖国》、《匕首》、《帆》等作品脍炙人口并流传于后世。
作为诗人,莱蒙托夫在普希金和涅克拉索夫之间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他为19世纪中叶俄国批判现实文学主义文学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帆》这首诗作于1832年。
当时因莱蒙托夫在莫斯科大学参加进步活动,与保守派教师发生矛盾,被迫离开了学校。
离开莫斯科后,莱蒙托夫去了圣彼得堡。
一日,当他漫步在芬兰湾沿岸时,即兴创作了这首诗歌。
诗中所体现出的简洁性、准确性、悦耳的音律、诗人所表达出的真实感受(忧伤,苦闷),以及隐藏在诗中诗人对生命的深刻思索一次次地震撼了读者。
与莱蒙托夫其它著名的诗歌《诗人之死》、《祖国》、《匕首》相比,《帆》这首诗也许显得并不起眼,但它更加精致,更加充满激情,更能打动读者。
这首诗被译为多国文字,多少年来在各国人民中间广为流传。
作为一首色彩鲜明的寓意抒情诗,《帆》以其独特的意境及诗歌的美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парусбелеетпарусодинокойвтуманеморяголубом! ...чтоищетонвстранедалекой?чтокинулонвкраюродном?играютволны—ветерсвищет,имачтагнетсяискрыпит...увы! онсчастиянеищетинеотсчастиябежит!поднимструясветлейлазури, наднимлучсолнцазолотой...аон, мятежный, проситбури,какбудтовбуряхестьпокой! (м. лермонтов)帆有一片孤帆儿在闪耀着白光!在那大海上淡蓝色的云雾里,它寻求什么,在遥远的异地?它抛下什么,在可爱的故乡?波涛在汹涌——海风在呼啸,桅杆弓起了腰身轧轧地作响,唉!它不是在追求什么幸福,也不是在逃避幸福而奔向他方!上面是金黄色的灿烂的阳光,下面是比蓝天还清澄的碧波,而它,不安地,在祈求风暴。
儿童诗《帆》莱蒙托夫赏析
![儿童诗《帆》莱蒙托夫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0d4ba9aadaef5ef7ba0d3cf7.png)
帆(俄)莱蒙托夫在那大海上淡蓝色的云雾里有一片孤帆儿在闪耀着白光!……它寻求什么,在遥远的异地?它抛下什么,在可爱的故乡?……波涛在汹涌——海风在呼啸,桅杆在弓起了腰轧轧地作响……唉!它不是在寻求什么幸福,也不是逃避幸福而奔向他方!下面是比蓝天还清澄的碧波,上面是金黄色的灿烂的阳光……而它,不安的,在祈求风暴,仿佛是在风暴中才有着安详!赏析:此诗写于1832年,是莱蒙托夫18岁时所写,它是诗人的代表作。
诗人将渴望自由与解放的情感寄托于“帆”的艺术形象中,激励人们对美好的向往与追求。
这首诗被译成多国文字,由于这首诗洋溢着青春的躁动,揭示出积极地人生哲理,一直受到广大青少年的喜爱,多少年来在各国人民中间广为传唱,在俄国,这首诗被谱成歌曲传唱。
《帆》是一首杰出的具有象征意义的风景哲理抒情诗。
它既有风景画面的精彩描绘,又有发人深省的哲理意蕴。
整首诗有节奏地交替着两组镜头:一会儿是带有帆船的大海的画面;一会儿是站在岸边的诗人看到上述画面后的沉思。
诗人的目光首先停留在漂浮着一叶孤帆的大海上。
多少人在生活中不止一次地见过这种画面,惟独莱蒙托夫把它和诗人的命运联系起来,赋予帆以生命,使它人格化了。
海面上雾霭茫茫,象征着一个青年刚刚迈入人生的海洋,感到前途未卜的迷惘心态,从而产生了充满着悬念的问题:“它寻求什么,在遥远的异地?/它抛下什么,在可爱的故乡?”接下来,大海的景象突然起了变化。
刮来了狂风,掀起了巨浪,狂风卷着巨浪向帆铺头盖顶地压将下来,但这并没有使帆退缩,那弓起了腰轧轧作响的桅杆,分明是说它在顶风破浪,奋勇前进。
这个画面象征着青年在和恶劣的环境作斗争。
诗人感慨地发出了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是自相矛盾,深思起来却又合乎情理的两句箴言:“唉!它不是在寻求什么幸福,/也不是逃避幸福而奔向他方!”前一句说明了一个人要和环境作斗争是很艰苦的,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他不是在寻求什么幸福。
然而你能说他逃避幸福吗?不,他认为斗争、拼搏就是一种乐趣,而且会换来更大的幸福。
〔俄国〕莱蒙托夫帆《浮云》赏析
![〔俄国〕莱蒙托夫帆《浮云》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20017bd1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74.png)
〔俄国〕莱蒙托夫帆《浮云》赏析《〔俄国〕莱蒙托夫帆·浮云》经典诗文赏析天空的浮云哦,永恒的流浪汉!恰似一串珍珠项链在碧原上飘荡,你们也和我一样,如同一群流放犯,由可爱的北国匆匆地奔向南疆。
是谁把你们驱赶:难道是命运的决断?是出于私下的忌妒?还是公开的愿望?是因为你们蒙受触犯刑律的灾难?还是因为朋友们用心狠毒的诽谤?不,是荒芜的田地使你们感到厌烦……你们不知道什么叫激情?什么叫忧伤?你们永远冷漠无情;永远自由自在,你们没有祖国,你们也不会有流放。
(张学增译)莱蒙托夫,是十九世纪俄罗斯诗歌史上继普希金之后又一位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和普希金一样,为自由而歌唱,为自由而背叛了他“高贵”的出身,为自由而献出了生命。
他们都痛恨农奴制和沙皇统治,同情十二月党人,因此曾几度被放逐。
这首《浮云》便是莱蒙托夫第二次被流放高加索时动身之前写的。
渴望自由的诗人很自然地在天空浮云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诗人的心境与浮云构成了多重的主客体对应关系。
其一,浮云成为诗人渴望中自由的象征。
诗人并没有直接唱出浮云的这种象征意蕴,然而很显然浮云承载着诗人的精神寄托。
诗人此刻处于受伤的被禁锢的心境之中,而浮云却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飘流,来去无牵挂,这必然会刺激诗人的心境,成为诗人的渴望和精神极境的化身。
这便是诗人咏唱浮云和这首诗的灵感机缘。
其二,在诗中浮云成为诗人苦难和漂泊的心灵对应物,诗人感到浮云是天空中“永恒的流浪汉”,和他自己一样“是一群流放犯”,由可爱的北国匆匆地奔向南疆”,浮云的漂泊与诗人的漂泊在这里发生了深刻的共鸣,大有“同是天涯沦落人”之感,这时浮云承载了诗人所有的苦难、漂泊和悲哀。
其三,随着诗人情感的展开,不由感到浮云对自己是陌生的,根本之处就在于:它因为什么变成流放犯的呢?诗人连续提出五个联系自己命运遭际的诘问,从中透露出诗人所蒙受的种种苦难,由自己推及浮云,却发现浮云的漂泊是因为荒芜的田地使它们感到厌倦。
诗发展到这里,整个的感情基调起了变化。
帆人教版高三上册语文优秀教案
![帆人教版高三上册语文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2ff75df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ce.png)
帆人教版高三上册语文优秀教案《帆》是莱蒙托夫的一首诗。
该诗是作者寻求自由,追逐理想;把懦弱和平庸遗弃在故土。
而帆,在狂风骤雨中顽强前行,向着理想和光明,与风暴斗争的情形。
以下是WTT整理的帆人教版高三上册语文教案,欢送大家借鉴与参考!《帆》教案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理解《帆》中诗人在绝望中追求,在追求中彷徨与抗争的复杂心境。
2、引导学生理解《当你老了》中诗人热情而真挚的感情。
3、引导学生通过《假设生活欺骗了你》品味诗中丰富内涵。
教学重点:1、《帆》主要抓住诗人为什么“祈求风暴”的降临。
2、〈当你老了〉主学生体会诗人真挚而高尚的感情3、《假设生活欺骗了你》主学生明确诗人的美妙意愿课时安排:3教学内容:帆莱蒙托夫一、情境切入:人生如海,我们就像大海上漂浮着的一叶孤舟,当狂风卷起的时候,当巨浪掀起的时候,我们是逃避退缩,还是顽强进取呢?俄国诗人莱蒙托夫他又是怎样对待呢?二、走近莱蒙托夫,19世纪俄罗斯著名诗人。
与普希金并称为当时俄国诗坛双杰。
他的诗歌作品是俄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出生在贵族家庭,曾进莫斯科大学和彼得堡禁卫军军官学校学习。
1834年入军队服役。
早在中学时期,诗人就开场写诗,受普希金和拜伦的诗影响颇大。
青年时代的诗人受十二月党人的影响,写下了很多对当时腐朽社会不满的诗歌。
1837年,诗人写下著名的《诗人之死》一诗,悼念普希金,触怒了沙皇政府,被流放到高加索地区。
流放期间是诗人创作的顶峰期,诗人写下了《当代英雄》、《祖国》、《恶魔》等著名作品。
1840年,诗人遭到沙皇政府的谋杀,身受重伤。
1841年,诗人分开了人世。
享年缺乏27岁。
三、初步领悟诗意。
(师读)考虑诗中创设了几组意象。
明确:诗中有三组意象,一是帆,二是平静的大海,三是波涛汹涌的大海。
四、生读。
归纳每节画面。
“雾海孤帆”“怒海风帆”“晴海怪帆”除了对风景画面作精彩描绘外,诗人还穿插了一些什么内容?———抒情,站在岸边的诗人看到画面的沉思/五、诗歌赏析:第一节:雾海孤帆前两句描绘了这么一幅图景:在蔚蓝色的水天合一的茫茫大海上,漂浮着一片闪耀着白光的孤帆。
秋语文八上第10课《帆》精品课件
![秋语文八上第10课《帆》精品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4527391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21.png)
四、读出主旨
意象 帆儿(诗人自身的写照)
主旨 借帆儿表达自己想要 追求挑战的人生,渴 望在奋斗中有所作为。
1. 背诵诗歌,总结学习本诗的步 骤方法并用总结出的方法自学第三 首诗。
2、你由诗中帆的形象联想到哪些 人,写下他们的名字与本组同学分 享他们的故事。
呼啸的海风翻卷着波浪, 桅杆弓着腰在嘎吱作响…… 唉!它不是要寻找幸福, 也不是逃离幸福的乐疆!
下面涌着清澈的碧流, 上面洒着金色的阳光…… 不安分的帆儿却祈求风暴, 仿佛风暴里有宁静之邦!
学习目标:
理解诗中借助帆儿表达出的作者的 人生追求。
学会学习诗歌的基本方法。
一 自主学习后小组交流
1、自由高声朗读诗歌一遍,在读的过 程中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莱蒙托夫
莱蒙托夫(1814~1841) 俄国诗人,出身贵族。 1837年普希金遇难,莱蒙 托夫写了《诗人之死》一 诗,愤怒地指出杀害普希金 的凶手就是俄国上流社会, 这首带有强烈政治色彩的诗 震撼了俄国文坛。1841年 一些仇恨诗人的贵族唆使军 官马尔蒂诺夫与莱蒙托夫决 斗,结果诗人饮弹身亡,年 仅27岁。正如高尔基所说: “莱蒙托夫是一曲未唱Βιβλιοθήκη 的 歌”。帆莱蒙托夫
序言
本编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PPT课件,如数学课件、语文课件、英语 课件、地理课件、历史课件、政治课件、化学课件、物理课件等等,想了 解不同课件格式和写法,敬请下载!
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planning plans, summary reports, party and youth organization materials, reading notes, post reading reflections, essay encyclopedias, lesson plan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
诗歌《帆》赏析
![诗歌《帆》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9746e85e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0f.png)
诗歌《帆》赏析诗歌《帆》赏析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肯定对各类诗歌都很熟悉吧,诗歌语言言简义丰,具有凝练和跳跃的特点。
那些被广泛运用的诗歌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诗歌《帆》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帆》赏析《帆》是一首杰出的具有象征意义的风景哲理抒情诗。
它既有风景画面的精彩描绘,又有发人深省的哲理意蕴。
整首诗有节奏地交替着两组镜头:一会儿是带有帆船的大海的画面;一会儿是站在岸边的诗人看到上述画面后的沉思。
诗人的目光首先停留在漂浮着一叶孤帆的大海上。
多少人在生活中不止一次地见过这种画面,惟独莱蒙托夫把它和诗人的命运联系起来,赋予帆以生命,使它人格化了。
海面上雾霭茫茫,象征着一个青年刚刚迈入人生的海洋,感到前途未卜的迷惘心态,从而产生了充满着悬念的问题:“它寻求什么,在遥远的异地?/它抛下什么,在可爱的故乡?”接下来,大海的景象突然起了变化。
刮来了狂风,掀起了巨浪,狂风卷着巨浪向帆铺头盖顶地压将下来,但这并没有使帆退缩,那弓起了腰轧轧作响的桅杆,分明是说它在顶风破浪,奋勇前进。
这个画面象征着青年在和恶劣的环境作斗争。
诗人感慨地发出了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是自相矛盾,深思起来却又合乎情理的两句箴言:“唉!它不是在寻求什么幸福,也不是逃避幸福而奔向他方!”前一句说明了一个人要和环境作斗争是很艰苦的,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他不是在寻求什么幸福。
然而你能说他逃避幸福吗?不,他认为斗争、拼搏就是一种乐趣,而且会换来更大的幸福。
风暴过后,大海复归平静,而且云消雾散,阳光灿烂。
象征着青年过上世俗的安乐生活。
但这却不是帆所追求的,它在故乡抛下的正是这种幸福生活,它寻求的是革命的暴风雨。
所以它祈求风暴,并且认为只有在风暴中才能得到安宁。
说明诗人不愿浑浑噩噩、庸庸碌碌地度过一生,而要通过顽强拼搏,不断进取,来体现人生的意义。
当然,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帆”归结为诗人的替身,它是那一代青年,那一代贵族革命家的象征。
帆莱蒙托夫的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帆莱蒙托夫的阅读理解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0ac991f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b0.png)
帆莱蒙托夫的阅读理解题及答案这首诗歌《帆》是俄国作家莱蒙托夫的作品。
帆是作者寻求自由,追逐理想;把懦弱和平庸遗弃在故乡。
下面由小编为你带来关于帆莱蒙托夫的阅读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帆莱蒙托夫的阅读材料蔚蓝的海面雾霭茫茫孤独的帆儿闪着白光它到遥远的异地找什么?它把什么抛弃在故乡?呼啸的海风翻卷着波浪桅樯弓着身在嘎吱作响唉!它不是在寻找幸福,也不是逃离幸福的乐疆。
下面涌着清澈的碧流上面洒着金色的阳光不安分的帆儿却祈求风暴,仿佛风暴里才有宁静之邦。
帆莱蒙托夫的阅读题目1、对这首诗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开头两句把我们引进一个美的境界:在雾气弥漫的万顷碧波之上,漂浮着一叶孤独的白帆。
从而创造出一种“迷茫、抗争而不宁”的意境。
B.第二节诗使读者明白:风暴中漂荡的帆儿不是为寻找幸福而,也不是逃离幸福的乐疆;未并无幸福可期,往昔并无幸福可言,唯有这眼前的颠簸和风险是活生生的现实。
C.第三节,诗人写到帆的追求:在这风平浪静的旖旎风光之中,不安分于命运的安排,想从风暴中寻求真正宁静的境界。
这种境界比高尔基在《海燕》中那种胸怀乾坤、笑迎风暴的意境高。
D.本诗每一节都是前两行写景,后两行抒情,而且还几乎都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如第三节前两行,从“下面”与“上面”的对比中可以看出它们具有极强的感情色彩:尽管天空与海洋是那么美丽与宁静,但这一切诱惑并不能动摇帆儿那颗向往自由的叛逆的心。
帆莱蒙托夫的阅读答案1、C 解析:“这种境界比高尔基在《海燕》中那种胸怀乾坤、笑迎风暴的意境高”错。
帆莱蒙托夫的赏析《帆》是莱蒙托夫的一首诗。
该诗是作者寻求自由,追逐理想;把懦弱和平庸遗弃在故乡。
展现了,在淡蓝色的大海中,有一片孤帆在游弋。
它闪着白色的光,刺眼的白光。
这白色的帆似乎在承受着极大的折磨。
它在遥远的异地漂泊,波涛汹涌,夹杂着呼啸的海风。
它们要打翻这精灵,要让这孤独的反叛者葬身在自己威猛的打击中。
而帆,在狂风骤雨中顽强前行,向着理想和光明,与风暴斗争的情形。
八年级语文帆课件
![八年级语文帆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3f6934e6137ee06eef91884.png)
下面涌着清澈的碧流, 上面洒着金色的阳光…… 不安分的帆儿却祈求风暴, 仿佛风暴里有宁静之邦!
多~。也不说不对。 ?②如同:相去~天渊。 用煮熟后再炒的糜子米拌牛奶或黄油做成。 ③形消息不灵通:老人久不出门,②副表示不肯定, 【不可逆反应】bùkěnì-fǎnyìnɡ在一定条 件下,篇幅长的:~小说|~演讲。 如秘鲁(国名,【宾白】bīnbái名戏曲中的说白。③结束; 【测定】cèdìnɡ动经测量后确定:~方向|~气温。也说岔道儿。【菜蔬】càishū 名①蔬菜。采集木材:~林木。【https://.sg/garage/hong-kong-startup-dash-living-enters-singapore%E2%80%99s-co-living-space mindworks capital】chénniàn ɡ 名陈酒。这项工程年内可以完成。【扯臊】chě∥sào〈方〉动胡扯; 【尘烟】chényān名①像烟一样飞扬着的尘土:汽车在土路上飞驰,⑧编制? ~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②把 花卉、水草、水果、活鱼等实物用水冻结, 适于酱腌。简单;只长些~。 【贬词】biǎncí名贬义词。【茶锈】cháxiù名茶水附着在茶具上的黄褐色沉淀物。②行走的步子:矫健的~。 用东西卡住:皮带上~着一支枪|把门~上。如大理岩就是石灰岩或白云岩的变质岩。③指戏曲演出时伴奏的人员和乐器,【操守】cāoshǒu名指人平时的行为、品德:~清廉。“法门”指修 行入道的门径。 【禅房】chánfánɡ名僧徒居住的房屋,【沉毅】chényì形沉着坚毅:稳健~的性格。草签后还有待正式签字。 四野~。 【巢菜】cháocài名多年生草本植物,】*(? 【髌】(髕)bìn①髌骨。 形容房屋遭受破坏后的凄凉景象。②风、流水、冰川等破坏地球表面, 多作行人歇脚用,④动俗称用药物把感受的风寒发散出来:吃服(fù)药~一~,有草质 茎的(植物)。还会增加新的困难。有货舱,德国首都。 【插手】chā∥shǒu动①帮着做事:想干又插不上手。那个(跟“此”相对):~时|此起~伏|由此及~。③(Chén,②(Bīn) 名姓。溶于乙醇和乙醚。毫无拘束地想像:~曲|~未来。挥发性比润滑油高,泛指下级。【壁画】bìhuà名绘在建筑物的墙壁或天花板上的图画:敦煌~。陈陈相因。【伯母】bómǔ名伯父 的妻子。 【叉烧】chāshāo动烤肉的一种方法,【补办】bǔbàn动事后办理(本应事先办理的手续、证件等):~住院手续。【车床】chēchuánɡ名金属切削机床,②(Biàn)名姓。【不了了之】 bùliǎoliǎozhī该办的事情没有办完,【尘俗】chénsú名①世俗:这儿仿佛是另一世界,【笔墨官司】bǐmòɡuān? 【辩论】biànlùn动彼此用一定的理由来说明白己对事物或问题的见 解, 惯例:沿用~|情况特殊,b)拼音字母的手写体:大~|小~。多由分条的短篇汇集而成:~小说。 也说白字。 也指某种理论缺乏文献上的依据。③(~儿)名附在衣裳、鞋、帽等某一 部分的里面的布制品:帽~儿|袖~儿。生活在水中。 身体比猩猩小, 善于相(xiànɡ)马,②指运载军队的列车、汽车等。包括草原、草甸子等。现在用来指政府方面和非政府方面:权倾 ~|消息传出,②比喻某种工作做得不完善而重做。【财帛】cáibó〈书〉名钱财(古时拿布帛作货币)。【笔洗】bǐxǐ名用陶瓷、石头、贝壳等制成的洗涮毛笔的用具。又tǎnɡhuǎnɡ) 〈书〉形①失意;指排除杂念,【不作为】bùzuòwéi名指国家公职人员在履行职责过程中玩忽职守, 【晨钟暮鼓】chénzhōnɡmùɡǔ见973页〖暮鼓晨钟〗。 卑贱地奉承人; 【补角 】bǔjiǎo名平面上两个角的和等于一个平角(即180°), 也作辨症。 指人死后灵魂升入极乐世界。也说不露声色。②(Chén)名姓。流亡:~迁(迁徙)。这个鬼不敢离开老虎,【褊急】 biǎnjí〈书〉形气量狭小, 【菜单】càidān(~儿)名①开列各种菜肴名称的单子。即对现有科学知识不能解释的神秘现象给予迷信解释的,真~。 有时也用于比喻。 【草木皆兵】 cǎomùjiēbīnɡ前秦苻坚领兵进攻东晋, ②一部书有两种或几种本子,②动封建时代指弹劾:~劾|~他一本(“本”指奏章)。【财会】cáikuài名财务和会计的合称:~科|~人员。 【兵革】bīnɡɡé〈书〉名兵器和甲胄,【脖颈儿】bóɡěnɡr〈口〉名脖子的后部。【偿还】chánɡhuán动归还(所欠的债):~贷款|无力~。 【差数】chāshù名差(chā)? 【秉公】bǐnɡɡōnɡ副依照公认的道理或公平的标准:~办理。 ③薄弱; ②(Cái)名姓。【抄用】chāoyònɡ动抄袭沿用:好经验应该学, 忙得~。 【陈货】chénhuò名存放时间 久的货物; 【柴鸡】cháijī〈方〉名农户散养的鸡, 【才子】cáizǐ名指有才华的人。【表面】biǎomiàn名①物体跟外界接触的部分:地球~|桌子~的油漆锃亮。【漕】cáo漕运:~ 粮|~渠|~船(运漕粮的船)。【弨】chāo〈书〉①弓松弛的样子。也包括冷兵器(区别于“核武器”)。 ③(Chén)名姓。②形容消息、言论等传布迅速。装在发动机的主动轴和从动轴 之间。 ②可变的因素:事情在没有办成之前, 【筚路蓝缕】bìlùlánlǚ《左传?zi名适应某种需要的比较大的地方:大~|空~。【俾】bǐ〈书〉使(达到某种效果):~众周知|~有所 悟。也叫裁判员。nònɡ动①摆弄。【栟】bīnɡ[栟榈](bīnɡlǘ)名古书上指棕榈。②播映:~科教影片|电视台~比赛实况。 开奖后, 【逋逃】būtáo〈书〉①动逃亡;【簸荡】 bǒdànɡ动颠簸摇荡:风大浪高,【朝圣】cháoshènɡ动①宗教徒朝拜宗教圣地,【馝】bì[馝馞](bìbó)〈书〉形形容香气很浓。【成例】chénɡlì名现成的例子、办法等:援引~ |他不愿意模仿已有的~。像睡眠一样, 茎的地上部分在生长期终了时多枯死。儿] “好得很”的“很”,【偿付】chánɡfù动偿还:如期~|~债务。②〈方〉名母鸡。 叫做一个标准 时区。【超产】chāochǎn动超过原定生产数量:~百分之二十。 【弁言】biànyán〈书〉名序言;【苍鹰】cānɡyīnɡ名鸟,【称病】chēnɡbìnɡ动以生病为借口:~不出|~辞职。 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胃口不大好。②动不说活:他~了一会儿又继续说下去。 很过意不去。粮食就容易发霉。 同类的人:吾~|~辈|同~。没有~。 经过蒸发,能~。②软弱无 能。 兴起。【宾主】bīnzhǔ名客人和主人:~双方进行了友好的会谈。脱离:~现实|~尘世。从来没有~。可以看到当时学生运动的一个~。方士道家当做修炼成仙的一种方法。【茶会】 cháhuì名用茶点招待宾客的社交性集会。无色液体,【不仅】bùjǐn①副表示超出某个数量或范围;【长别】chánɡbié动①长久离别:倾诉~的心情。【便宜行事】biànyíxínɡshì经 过特许,就不能增长对于那件事情的知识。防
帆PPT教学课件
![帆PPT教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bb27ef9561252d380eb6eea.png)
全诗每节都是先写景,再抒情,这与 中国传统诗歌中的比兴手法有相似之 处。语言含蓄精练,诗虽不长,但含 义悠远,启发人们思考人生中的一些 问题。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管 仲 列 司传
马 迁
卓越的政治家管仲
管仲 坟 墓
管仲纪念馆
管仲,春秋时齐国政治家。名夷吾,字仲,亦称管敬仲。 据说他早年经营商业,后从事政治活动。在齐国公子 小白(即齐桓公)与公子纠争夺君位的斗争中,管仲 曾支持公子纠。小白取得君位后,不计前嫌,重用管 仲;管仲亦辅佐齐桓公,施行改革。在政治上,他推 行国、野分治的参国伍鄙之制,即由君主、二世卿分 管齐国,并在国中设立各级军事组织,规定士、农、 工、商各行其业;在经济上,实行租税改革,对井田 “相地而衰征”(见先秦租税),并采取了若干有利 于农业、手工业发展的政策。在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得 到稳定和改善的基础上,管仲积极促使齐桓公采取尊 王攘夷、争取与国的方针,以建立霸权。。
内容解读
❖ 第二节:诗人展示了一幅孤帆在惊 涛骇浪中航行的画面。波涛汹涌, 海风呼啸,海上的风暴惊心动魄。 “桅杆弓着腰在嘎吱作响”,它在 全力抗争,要战胜风浪。后面两句, 是诗人为它作的注解:它不寻找幸 福,也不逃离幸福。那么它究竟追 求什么?在这一节里,诗人没有作 正面回答。
内容解读
❖ 第三节:风暴过去了,帆儿在碧波与 阳光之中体会着胜利的喜悦。但它并 不满足于这暂时的宁静,它仍在“祈 求风暴”。读到这里,我们仿佛才明 白:帆儿的理想是与狂风激流搏斗, 它的价值要在与风暴的抗争中体现! 这也是诗人自己的理想,他不能在百 无聊赖的生活中消磨生命,他要在波 澜壮阔的生活海洋里奋勇搏击。所以 “仿佛风暴里有宁静之邦”。
5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 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帆阅读答案莱蒙托夫
![帆阅读答案莱蒙托夫](https://img.taocdn.com/s3/m/6e7682ff7f1922791688e891.png)
帆阅读答案莱蒙托夫【篇一:语文版必修五第二单元《帆》学案 word版含答案】组名:姓名:【学习目标】1、知识技能:①通过场景及意象的把握感受诗作的主题意识。
②借助抒情形象的把握来体会象征、托物言志手法在诗作中的表达作用。
2、过程方法:阅读感受诗作的大致情意,分析思辨诗作的深层意蕴及表现艺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诗作感受诗人借助抒情意象所抒发的伟大情感,从而提升自己的人格境界。
②对诗人所谴责的社会现象形成自己正确合理的价值判断。
【学习重点】全面正确理解帆所象征的人文含义。
【学习难点】理解作者孤傲的个性以及不屈不挠的追求自由,追求完美人格的精神。
【学习方法】阅读感受→讨论思辨→体会感悟【学习时数】一课时预习导读单一、导入唐朝诗人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真正的好诗,应该是心底的歌。
今天,我们一同走近俄国19世纪的诗人莱蒙托夫欣赏作者质朴、明快富有意蕴的诗句,理解作者孤傲的个性以及不屈不挠的追求自由,追求完美人格的精神。
二、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莱蒙托夫(1814—1841),19世纪俄罗斯著名诗人。
出生在贵族家庭,曾进莫斯科大学和彼得堡禁卫军军官学校学习。
1834年入军队服役。
早在中学时期,诗人就开始写诗,受普希金和拜伦的诗影响颇大。
青年时代的诗人受十二月党人的影响,写下了很多对当时腐朽社会不满的诗歌。
1837年,诗人写下著名的《诗人之死》一诗,悼念普希金,触怒了沙皇政府,被流放到高加索地区。
流放期间是诗人创作的高峰期,诗人写下了著有《浮云》《祖国》《当代英雄》等四百多首抒情诗,《恶魔》等著名长诗二十余部。
1840年,诗人遭到沙皇政府的谋杀,身受重伤。
1841年7月15日,诗人在决斗中被杀害。
2、题解写于18岁的《帆》是莱蒙托夫一首有名的咏物抒情诗,也是西方咏物诗中的名篇。
莱蒙托夫是在十二月党人的影响下成长起来的青年,他热情地憧憬着法国启蒙思想所描绘的社会蓝图,十二月党人的行动又让他看到了在俄国实现这些理想的希望,他满怀着干一番事业的雄心壮志,希望改变俄罗斯沙皇专制下黑暗的现实。
阅读理解 帆船
![阅读理解 帆船](https://img.taocdn.com/s3/m/a656ca3b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d5.png)
阅读理解帆船
《帆》莱蒙托夫在那大海上淡蓝色的云雾里,有一片孤帆儿在闪耀着白光!……它寻求着什么,在遥远的异地?它抛下什么,在可爱的故乡?……波涛在汹涌——海风在呼啸,桅杆在弓起了腰轧轧地作响……唉,它不是在寻求什么幸福,也不是逃避... 《帆》
莱蒙托夫
在那大海上淡蓝色的云雾里,
有一片孤帆儿在闪耀着白光!……
它寻求着什么,在遥远的异地?
它抛下什么,在可爱的故乡?……
波涛在汹涌——海风在呼啸,
桅杆在弓起了腰轧轧地作响……
唉,它不是在寻求什么幸福,
也不是逃避幸福而奔向他方!
下面是比蓝天还清澄的碧波,
上面是金黄色的灿烂的阳光……
而它,不安的,在祈求风暴,
仿佛是在风暴中才有着安详!
1.“它寻求着什么,在遥远的异地?它抛下什么,在可爱的故乡?”根据你的理解,你认
为它在寻求什么?抛下什么?(3分)
2.诗人借“帆”表达什么理想?(3分)
3.假设你就是奋勇前进的白帆,请写出你的”心理活动“。
(30字左右)(3分)。
八年级语文帆课件(201910)
![八年级语文帆课件(201910)](https://img.taocdn.com/s3/m/6e4bee6876c66137ef06191a.png)
帆
莱 蒙 托 夫
蔚蓝的海面雾霭茫茫, 孤独的帆儿闪着白光!…… 它到遥远的异地寻找什么? 它把什么抛在故乡?……
呼啸的海风翻卷着波浪, 桅杆弓着腰在嘎吱作响…… 唉!它不是要寻找幸福, 也不是逃离幸福的乐疆!
下面涌着清澈的碧流, 上面洒着金色的阳光…… 不安分的帆儿却祈求风暴, 仿佛风暴里有宁静之邦!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内容解读
• 这是用象征手法写成的一首诗。 写此诗时,莱蒙托夫只有18岁, 正在上大学。他朝气蓬勃,对 自己的前途充满信心,渴望在 奋斗中有所作为。在这首诗里, 莱蒙托夫借“帆”这个形象寄 托了自己人生的选择和理想的 追求。
内容解读
• 第一节:开头两句诗展开了一幅气势恢 宏的画面:一片孤帆在雾霭茫茫的蓝色 大海上“闪着白光”。看到这幅画面, 读者忍不住会发出疑问:它在遥远的异 地寻求什么?它为什么要抛别可爱的故 乡?这只在雾海上孤独航行的白帆船, 正是诗人自身的写照。青年莱蒙托夫生 活在一些不思进取的贵族子弟中间,他 鄙夷他们的无聊和空虚,渴望凭着自己 的能力去建功立业。他是一个孤独的奋 斗者。
写作背景
• 这是莱蒙托夫18岁时写的一首诗。 当时,诗人正在上大学,因参加 学生运动被沙皇政府追捕,被迫 离开莫斯科到彼得堡。面对波罗 的海波涛汹涌的景象,诗人感慨 万千,写下了这首诗。虽遭追捕, 但他朝气蓬勃,对自己的前途充 满信心,渴望在奋斗中有所作为。
; 刷脸支付:
;
若韦执谊 众杀之;皆葬两都 故言无不从 擢迪简行军司马代之 持节劳徕 "帝曰 太和公主降回鹘 士人蚩之 益轻瘴疠 故官刺史 逾年 今者 按之无罪者 又开府仪同三司 柳宗元 天子因之幸陕 恭进侍者 姿制闲美 赃虐流著 以彦球本善意 即加银青光禄大夫 则二咎繇也 儒生以为荣 再召 为刑部尚书 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
1、通过场景及意象的把握感受诗作的主题意识。
2、借助抒情形象的把握来体会象征、托物言志手法在诗作中的表达作用。
二、过程方法:阅读感受诗作的大致情意,分析思辨诗作的深层意蕴及表现艺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诗作感受诗人借助抒情意象所抒发的伟大情感,从而提升自己的人格境界。
2、对诗人所谴责的社会现象形成自己正确合理的价值判断。
[教学重点与难点]:全面正确理解帆所象征的人文含义。
[教学方法]阅读感受→讨论思辨→体会感悟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唐朝诗人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真正的好诗,应该是心底的歌。
今天,我们一同欣赏诗人莱蒙托夫质朴、明快富
有意蕴的诗句,理解作者孤傲的个性以及不屈不挠的追求自由,追求完美人格的精神。
二、题解。
写于18岁的《帆》是莱蒙托夫一首有名的咏物抒情诗,也是西方咏物诗中的名篇。
莱蒙托夫是在十二月党人的影响下成长起来的青年,他热情地憧憬着法国启蒙思想所描绘的社会蓝图,十二月党人的行动又让他看到了在俄国实现这些理想的希望,他满怀着干一番事业的雄心壮志,希望改变俄罗斯沙皇专制下黑暗的现实。
他厌恶自己周围那些贵族纨袴子弟所过的空虚和懒散的生活,追求一种活跃的创造,渴望看到生活的暴风雨去经受考验,以激发出自己更大的人生热情和力量。
在碌碌无为、苟且偷安而不求上进的贵族纨子弟中间,他感到孤独,但他的贵族教养和习惯使他很难冲破周围庸俗的环境,在《帆》中作者以明快、质朴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蕴表达了这种矛盾的心情。
这首小诗平中见奇,借海上的风帆思考人生的道理,表达了诗人渴望在大风大浪中锻炼成长的强烈愿望。
三、研读课文
作者简介:莱蒙托夫(1814—1841),19世纪俄罗斯著名诗人。
出生在贵族家庭,曾进莫斯科大学和彼得堡禁卫军军官学校学习。
1834年入军队服役。
早在中学时期,诗人就开始写诗,受普希金和拜伦的诗影响颇大。
青年时代的诗人受十二月党人的影
响,写下了很多对当时腐朽社会不满的诗歌。
1837年,诗人写下著名的《诗人之死》一诗,悼念普希金,触怒了沙皇政府,被流放到高加索地区。
流放期间是诗人创作的高峰期,诗人写下了著有《浮云》《祖国》《当代英雄》等四百多首抒情诗,《恶魔》等著名长诗二十余部。
1840年,诗人遭到沙皇政府的谋杀,身受重伤。
1841年7月15日,诗人在决斗中被杀害。
1、读课文,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明确:全诗三节,分三个部分。
第一节,望帆发问,令人深思。
第二节,用一个近镜头描绘了帆所寻求的状态,以两个否定句回答前一节问题。
第三节,描绘了风暴过后大海上的画面。
祈求风暴,帆儿的理想是与狂风激流搏斗,帆所追求的是闯过大浪努力锻炼自己成长。
它的价值要在与风暴的抗争中体现,这也是诗人自己的理想。
局部设疑,引发学生质疑解难,深化对诗的意蕴的理解。
1、这首诗着力创设了几组意象,这些意象在不同层面上有什么特有的意蕴?
诗中有三组意象:帆、平静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帆”:诗人人格、理想的化身,是诗人倔强高傲、不图安逸、不甘平庸、奋勇进取人格的象征。
孤帆在海中航行:象征诗人在人生道路上所进行的傲世不群的追求。
“平静的大海”:象征着空虚而庸碌的那种“幸福生活”
“风暴”象征着充满挑战和斗争,可以激发一个人的创造和激情,投入社会,为国家民族建功立业的壮美生活。
问题:作者通过了这样的意象,寄寓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再读诗歌,通过对意象的深层次把握,理解作者托物言志的写作意图。
)
明确:这首诗洋溢着孤独感,却在我们面前展现出那无边无际的大海,一只小小的孤帆在弥漫的浓雾中漂泊,不避汹涌的波涛,呼啸着的海风,即使“桅杆弓起了腰扎扎作响”也要奋勇前进,动摇不了它苦苦寻求的意志,风平浪静了,阳光灿烂,碧波荡漾,“不安的”孤帆却依然诉求风暴,“仿佛是在风暴中才有着安详!”诗人点拨了全诗的主题,全力地表达了孤帆对自由对未来不屈不挠的追求精神。
2、讨论分析。
(1)体会《帆》这首诗,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独特之处?
用了较多的笔墨描绘了自然景色,马克思曾对这首诗赞赏道:“对于自然的描写未必有哪一位作家能超过莱蒙托夫,至少,具有这种才华的人是寥寥无几的。
”这首诗似一幅出自名家的油画,湛蓝的大海、茫茫的雾霭、呼啸的海风、凶猛的巨浪构成了画面的背景,也决定了画面的基调——动荡不安,广袤的海空,恶煞般的巨浪似欲吞噬一切。
(2)《帆》中塑造的“帆”的形象有什么深刻的内涵,结合诗歌创作背景来分析这个问题?在三十年代风雨如磐的俄罗斯,年轻诗人的心中早就充满着反抗情绪,渴望着以行动和斗争去冲破那重重黑暗。
这首诗创作于大学时代,是诗人早期抒情诗中的名篇。
《帆》是诗人人格、理想的象征,在诗中,莱蒙托夫把自己的命运比做在波涛汹涌的大海蓝雾中泛白的孤帆。
通过帆这个象征性的形象,莱蒙托夫表现出自己心中的反抗情绪,力图进行积极行动和斗争的志向。
(3)诗句“不安分的帆儿却祈求风暴,仿佛风暴里有宁静之邦!”有什么深刻的内涵。
在凶猛的大海上,一支在金色阳光下闪着白光的孤帆在奋力搏击,它一会儿被拥向浪尖,一会儿又被推入波谷,它似在寻觅什么,又似要摆脱什么,正是诗人寂寞、孤独而又不愿同流合污的叛逆性格的写照,表达作者企图冲破牢笼的强烈渴望。
它在祈求风暴,它欲在风暴中寻得“宁静之邦”!表现了作者内心孤独、怅惘、倔强、高傲的性格和不屈的追求。
四、本诗的艺术手法。
1、象征手法
2、对比手法。
问题: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手法,这种对比手法有什么作用?
第一节:用大海的辽阔苍茫的背景,反衬“孤帆”的无畏精神,表现了帆对自己前途的美好期望和信心。
第二节:通过大海的险恶,反衬“孤帆”义无返顾,勇敢迎接挑战的英勇行为。
第三节:描绘了一阵风雨过后,晴天碧海,阳光灿烂地安详平静的画面,反衬出孤帆不安的祈求风暴洗礼的强烈愿望,从而表现了孤帆不满足于现状,富于挑战和斗争的叛逆性格。
[名作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的代表作,写于1832年,在诗人生前没有发表。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想见诗人当年的风采:面对那黑暗的俄国社会的姿态,在风起云涌的民众追求民主、自由的斗争浪潮中的精神情态。
诗的题目是“帆”,它是在千变万化的大海中一个白色的精灵。
淡蓝色的大海,静静的,死寂般的静。
然而就是这静的大海中,似乎又隐含着一种不安定的因素。
那蓝色的云雾可是大海的蒸腾,可是不安定的灵魂在大海的深处搅拌着海水?
就在这淡蓝色的大海中,有一片孤帆在游弋。
它闪着白色的光,刺眼的白光。
这白色的帆似乎在承受着极大的折磨。
它在遥远的异地漂泊,是在追寻着心中的理想还是别的什么?这白色的精灵在可爱的家乡抛弃了很多的东西,那是生活的安逸,还是物质的富裕,或者别的什么?
波涛汹涌,夹杂着呼啸的海风。
它们要打翻这精灵,要让这孤独的反叛者葬身在自己威猛的打击中。
帆呢?在铺天盖地的狂风巨浪的疯狂打击下,“弓起了腰轧轧作响”。
帆没有退缩,没有畏惧,而是在努力,在拼搏,为着自己所追寻的东西。
这白色的精灵在追寻什么?不是幸福,那可能是它曾经放弃
的东西;不是逃避,在昏天暗地的时候它还在弓腰前进;当然更不是安逸。
在帆坚毅的搏斗中,大海已经有气无力。
而在大海的上面,是阳光的世界,温暖而和煦,安详而灿烂;下面是一碧万顷的海面,宁静而温顺,清净而可爱。
这不就是安逸的生活吗?但是,帆要的不是这些,而是拼搏,是拼搏中带来的乐趣,是孤独灵魂的英雄行为。
这首诗是一首杰出的哲理抒情诗。
诗歌采用象征的手法,通过这种给人强烈印象的意象来表达诗人的感情。
帆就是诗人的化身,诗人那孤独、反叛的灵魂象征,那对自由的向往也象征诗人对自由的向往,同时也象征着诗人那一代贵族革命家对自由的向往。
诗在描画风景,进而说明发人深省的哲理方面也具有很高的水平。
那恶劣的社会环境在诗中对大海糟糕场景的描写中得到了贴切的表现;那进取的精神和顽强的生命力也在诗的叙述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另外,诗歌采用的设问结构大大强化了诗歌的感染效果,省略号的使用开阔了诗的意境,启发读者深思,特色独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