垄断协议刑事责任分析

合集下载

违反反垄断法的法律责任

违反反垄断法的法律责任

违反反垄断法的法律责任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反垄断法成为了保护市场公平竞争的法律制度。

针对反垄断法的违法行为,相应的法律责任也应运而生。

本文将从罚款、行政责任、刑事责任以及民事责任等方面,详细探讨违反反垄断法所承担的法律责任。

一、罚款违反反垄断法的企业或个人将面临巨额罚款。

我国反垄断法规定,对价格垄断、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等违法行为,监管机构有权处以罚款,罚款金额可达到违法所得的数倍之高。

罚款旨在惩罚违法行为,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相应的罚款金额将根据具体违法行为的性质、程度以及对市场的影响程度来确定。

对于实施价格垄断、分割市场、限制生产等违法行为,罚款金额通常较高。

二、行政责任在反垄断法实施中,监管部门将承担重要的行政责任。

监管部门有权对涉嫌违反反垄断法的企业进行调查,采取必要的强制措施,如查封、扣押相关证据材料等。

除了调查措施,监管部门还有权采取惩戒手段,如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收回违法所得等。

此外,监管部门还可以对违法行为实施处罚,如撤销相关执照、暂停业务经营等。

三、刑事责任严重违反反垄断法的行为不仅面临行政制裁,还可能构成刑事犯罪。

根据我国刑法相关规定,价格垄断、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等违法行为,情节严重者可被追究刑事责任。

刑事责任包括拘留、有期徒刑以及罚金等惩罚措施。

对于罪行较重的行为,如组织、策划、实施垄断案件,涉及较大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损失,可能面临数年以上的有期徒刑或巨额罚金。

四、民事责任反垄断法还规定了相应的民事责任。

根据我国法律,受到反垄断法违法行为损害的企业或个人,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获得赔偿。

民事责任是通过法院判决违法方支付经济赔偿,以弥补被侵权方的损失。

赔偿金额通常根据违法行为造成的实际损失来确定,同时还可以考虑对被侵权方的精神损害进行补偿。

综上所述,违反反垄断法的行为将承担多重法律责任。

罚款、行政责任、刑事责任以及民事责任等惩罚手段将联合发力,以确保反垄断法的有效实施,并维护市场的公平竞争秩序。

垄断成立的法律后果(3篇)

垄断成立的法律后果(3篇)

第1篇一、引言垄断,是指某一行业或市场中某一企业或少数企业通过某种方式控制了市场供应或需求,从而获得市场支配地位,形成垄断力量。

垄断的成立,对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消费者的利益以及社会的公平正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法律角度分析垄断成立的法律后果,以期引起社会各界对垄断问题的关注。

二、垄断成立的法律后果1. 对市场秩序的影响(1)破坏市场竞争:垄断企业通过限制竞争、排斥其他企业进入市场、操纵市场价格等手段,使得市场失去活力,消费者无法享受到公平竞争带来的实惠。

(2)损害消费者权益:垄断企业利用市场支配地位,提高商品价格、降低产品质量、限制消费者选择,导致消费者利益受损。

(3)扭曲资源配置:垄断企业通过控制市场,使得资源无法按照市场规律进行合理配置,导致资源浪费和社会效益低下。

2. 对企业自身的影响(1)抑制创新:垄断企业为了维持市场地位,往往不愿意进行技术创新,导致企业缺乏竞争力。

(2)降低效率:垄断企业缺乏竞争压力,可能导致企业内部管理混乱、效率低下。

(3)损害企业声誉:垄断企业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市场地位,容易引起公众反感,损害企业声誉。

3. 对政府监管的影响(1)监管难度加大:垄断企业往往具有强大的实力,使得政府监管面临较大压力。

(2)监管成本增加:政府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进行监管,以维护市场秩序。

(3)监管效果受限:由于监管难度加大,政府监管效果可能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4. 对社会公平正义的影响(1)加剧贫富差距:垄断企业通过操纵市场价格,使得消费者承担更高的成本,进而加剧贫富差距。

(2)损害弱势群体利益:垄断企业往往对弱势群体采取歧视性政策,导致其利益受损。

(3)影响社会和谐:垄断企业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市场地位,容易引发社会矛盾,影响社会和谐。

三、结论垄断成立的法律后果是多方面的,既有对市场秩序的破坏,也有对企业自身、政府监管以及社会公平正义的损害。

因此,我国应加强对垄断行为的监管,维护市场秩序,保障消费者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垄断协议法律后果(3篇)

垄断协议法律后果(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间的竞争日益激烈。

然而,在竞争过程中,部分企业为了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可能会采取垄断协议等不正当竞争手段。

垄断协议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经营者之间达成的排除、限制竞争的协议。

我国《反垄断法》对垄断协议进行了明确的法律规定,并规定了相应的法律后果。

本文将从垄断协议的概念、类型、法律后果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垄断协议的概念与类型1. 概念垄断协议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经营者之间达成的排除、限制竞争的协议。

根据我国《反垄断法》的规定,垄断协议主要包括横向垄断协议和纵向垄断协议。

2. 类型(1)横向垄断协议:横向垄断协议是指同一产业内具有竞争关系的经营者之间达成的垄断协议。

主要包括固定价格、限制产量、划分市场、联合抵制等。

(2)纵向垄断协议:纵向垄断协议是指同一产业链中具有上下游关系的经营者之间达成的垄断协议。

主要包括限制转售价格、独家销售、搭配销售等。

三、垄断协议的法律后果1. 违法垄断协议的认定根据我国《反垄断法》的规定,认定垄断协议需要满足以下条件:(1)存在垄断协议的事实;(2)垄断协议具有排除、限制竞争的效果;(3)垄断协议违反了《反垄断法》的相关规定。

2. 法律后果(1)民事责任:垄断协议的当事人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包括但不限于停止侵害、赔偿损失等。

(2)行政责任:垄断协议的当事人应当承担行政责任。

根据《反垄断法》的规定,反垄断执法机构可以依法对垄断协议的当事人进行处罚,包括罚款、没收违法所得等。

(3)刑事责任:在特定情况下,垄断协议的当事人可能承担刑事责任。

例如,垄断协议当事人涉嫌构成犯罪,如垄断罪、价格操纵罪等。

(4)损害赔偿:垄断协议给其他经营者或者消费者造成损失的,垄断协议的当事人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四、案例分析1. 案例背景2017年,我国某地两家化肥生产企业达成垄断协议,约定固定化肥销售价格。

这一行为违反了《反垄断法》的相关规定。

2. 案例分析根据《反垄断法》的规定,该垄断协议属于横向垄断协议,具有固定价格、限制竞争的效果。

法律案例分析反垄断法(3篇)

法律案例分析反垄断法(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垄断行为对市场公平竞争和消费者权益造成了严重损害。

反垄断法作为维护市场竞争秩序的重要法律武器,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通过一个具体案例,分析反垄断法在市场竞争中的作用,以期为我国反垄断法的完善提供借鉴。

二、案例背景2018年,我国一家大型互联网企业(以下简称“A公司”)收购了一家同行业的竞争对手(以下简称“B公司”)。

此次收购引起了我国反垄断监管部门的关注。

经调查,A公司在收购B公司后,在相关市场(搜索引擎服务)的市场份额达到了75%,涉嫌构成垄断。

反垄断监管部门依法对A公司进行了调查,并对其进行了处罚。

三、案例分析1. 案例事实(1)A公司收购B公司前,在搜索引擎服务市场的市场份额为30%,B公司市场份额为25%。

(2)A公司收购B公司后,在搜索引擎服务市场的市场份额达到了75%。

(3)A公司收购B公司后,在搜索引擎服务市场形成了寡头垄断格局。

2. 反垄断法适用(1)市场份额认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第三条,市场份额是指企业在相关市场中的销售总额、营业收入或者生产总量占市场总量的比例。

在本案中,A公司收购B公司后,在搜索引擎服务市场的市场份额达到了75%,超过了我国反垄断法规定的50%的市场份额认定标准。

(2)垄断行为认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第十七条,垄断行为包括以下几种:①垄断协议;②滥用市场支配地位;③经营者集中。

在本案中,A公司通过收购B公司,在搜索引擎服务市场形成了寡头垄断格局,涉嫌构成滥用市场支配地位。

3. 案例启示(1)反垄断法在市场竞争中的作用反垄断法作为维护市场竞争秩序的重要法律武器,在以下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①维护市场公平竞争;②保护消费者权益;③促进企业创新;④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2)反垄断法实施中的问题①反垄断法执法力度不足;②反垄断法实施过程中的程序问题;③反垄断法与相关法律法规的衔接问题。

论垄断协议罪及其刑事责任

论垄断协议罪及其刑事责任

垄 断协议罪 在我 国现行 刑法 中虽然 没有规定 , 是 , 但
在 我 国 现 代 市 场 经 营 中 , 断 协 议 情 况 十 分 严 重 , 社 会 主 垄 对
事 人 或 行 为 人 之 间 的 市 场 竞 争 行 为 , 及 排 除 他 人 的 市 场 以 竞 争 三 是 垄 断 协 议 的 目 的 是 通 过 排 除 或 限 制 市 场 竞 争 行
维普资讯
20 0 6年 l 2月
理 论 观 察
Th o y t Ob e v to e rei c s r a in
A ug., 0 6 20
总第 4 2期 第 6期
S r lNo 4 No 6 ei . 2 a .
论 垄 断协议 罪及 其硎 事责任
以刑 法 规 制 。深 入 研 究 垄断 协 议 犯 罪 概 念 , 罪 构成 和 各 种 适 用情 况 , 促 进 对 垄 断协 议 刑 事 犯 会
立 法 的 成 熟 与 完善 。 .
[ 关键词 ] 垄断协议 ; 垄断 ; 反 刑事责任 [ 中图分 类号 ̄ 9 4[ D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0 9 2 4 2 0 ) ̄ 0 5 3 1 0 —23 (0 6 0 一0 9 0 i
张 平
( 齐齐哈尔 市工 商管理局 , 黑龙江 齐齐哈尔 1 10 ) 6 0 5
[ 摘 要] 由于 垄断协议行为对市场竞争机制具有严重侵害性 , 实行 市场经济的 国家中, 在
垄 断 协 议 普 遍 被 规 定 为 一 种 比较 严 重 的 犯 罪 。我 国现 行 的 刑 法 还 没 有 对 垄 断 协议 行 为规 定 为 犯 罪 , 我 国《 垄 断 法 ( 案 ) 中 , 断协 议 行 为 已被 列 为 需要 严 格 法律 规 制 的 行 为 , 在 反 草 》 垄 包括 予

反垄断法刑事责任规定研究

反垄断法刑事责任规定研究

反垄断法刑事责任规定研究摘要我国《反垄断法》中尚没有真正意义上针对垄断行为本身的刑事责任条款,而随着去年《反垄断法》修正草案颁布,关于反垄断法中的刑事责任问题又再一次的引起了各界的关注,成为讨论的热点。

纵观中国的反垄断法执法过程,会发现我国反垄断法的刑事责任规定存在着缺陷,部分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垄断行为没有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本文通过对我国反垄断法刑事责任规定现状的研究,分析反垄断法刑事责任规定中存在的不足,希望在《反垄断法》面临修订之际,反垄断法刑事责任规定可以不断完善,以此为我国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提供保障。

关键词:反垄断法;刑事责任;垄断行为一、反垄断法刑事责任的必要性和理论依据(一)垄断行为有市场的地方就必然会存在竞争,二者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当竞争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就必然会产生垄断,特别是一些大规模的垄断行为对社会经济居民生活都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此类行为的存在可能会对国家的经济造成损害,进而损害消费者权益。

但当大型公司垄断行为受到规制后,又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过高比例与金额的行政处罚,可能会导致违法企业将违法损失进行间接转嫁,间接大幅度降低员工工资,使得企业的损失转嫁给无辜的员工,在该企业股票、债券、债务持有人面临巨大损失的同时,也会对社会、消费者的利益以及政府税收等诸多方面产生负面影响带来不可预测的风险,甚至同样会威胁到公共利益和国家安全,这是经济社会必须直面的现实课题。

(二)法律责任从本质上而言,反垄断刑事责任属于公法领域,是由于违反了相应的刑事法律规范而产生的刑事法律后果,相较于民事责任更加具有强制力。

很多时候法律规定对企业施加行政处罚的手段比较温和,甚至对其民事赔偿、行政罚款还有上限要求,威慑力完全不够,而刑法具有最强烈的威慑性效果,犯罪化后的逮捕、起诉、定罪、监禁等都能快速挑起全社会相关人员的痛处与敏感神经。

反垄断法刑事责任通过公权力的介入,启动刑事诉讼程序,追究垄断者的法律责任,国家机关做出的裁决也必须在法定期间内得到实施,垄断刑事责任体现了国家对垄断实施者的惩罚,特别是个人刑事责任的规定,通过适用垄断刑事责任,依法限制或者剥夺包括对垄断者的财产权、自由权等其他权益,对其行为形成制约。

垄断协议刑事责任分析

垄断协议刑事责任分析
( ) 体 一 主
下的罚款 : 情节 严 重 的 . 会 团体 登 记 管 理 机 关 可 以依 社
法 撤 销 登 记 很 显 然 , 条 规定 的是 仅 仅 是垄 断协 议 的 此 行 政 责 任 。此 外 , 5 第 0条 还规 定 了 实施 垄 断 行 为 应 当 承 担 民事 责 任 。因 此 , 现行 《 在 反垄 断法 》 , 为垄 断 中 作
推 行 改 革 开放 时 间较 短 . 济 发 展 水 平 相 对 较 低 . 得 经 使 这 些 跨 国企 业无 论 是 以 中外 合 资 、合 作 或 独 资 的形 式 进 入 我 国.还 是 以设 立 分 支 机 构 或其 它 合 作 方 式 进 入
我 国’ 都具有极强的垄断能力 。我 国垄断法律制度 的滞

起 .他 们 的谈 话 也很 少 不 涉 及 反 对 公 众 的 阴谋 和 某
种 提 高 价 格 的 策 略 。”t [它们 通过 秘 密 达 成 垄 断 协议 或 ] 者 以行 业 协 会 的 名 义 达 成 各 种 行 业 自律 价 格 等 方 式 . 形成对行业的垄断 . 限制 或 排 除 了 竞争 。 现 有 的 法律 而 法 规 对 垄 断 协 议 行 为 的制 裁 难 以制 止 这 种 违 法 行 为 . 需要 法 律 制 裁 的进 一 步强 化 二 、 国 垄 断协 议 刑 事 责 任 的构 成 要件 我
本 法 所 称 的事 业 如 下 : 公 司 ; ) 资 或 合 伙 制 工 商 ( ~) ( 独 二 行 号 ; 同业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会 ;四) 他 提 供 商 品 或 服 务从 事 交 易 ( 三) ( 其 指人 或 团体 。在 我 国《 垄 断 法 》 十 二 条 对经 营 者做 反 第 出 明确 规 定 : 法 所 称 经 营 者 , 指 从 事 商 品 生 产 、 本 是 经 营 或者 提 供 服 务 的 自然人 、 人 和 其 他组 织 。 法

垄断行为会承担刑事责任吗?

垄断行为会承担刑事责任吗?

What you want, you must either strive to catch up or give up altogether.同学互助一起进步(页眉可删)垄断行为会承担刑事责任吗?导读:垄断行为如果情节特别严重的话,是会承担刑事责任的,一般的情况之下构成垄断行为的就会让违法者给予相应的罚款,如果是属于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一般就会按上一年度销售额百分之一以上百分之十以下的罚款来进行惩罚。

一、垄断行为会承担刑事责任吗?对于垄断的行为只要经营者之间串通投标就会构成犯罪。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中规定:第四十六条经营者违反本法规定,达成并实施垄断协议的,由反垄断执法机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上一年度销售额百分之一以上百分之十以下的罚款;尚未实施所达成的垄断协议的,可以处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经营者主动向反垄断执法机构报告达成垄断协议的有关情况并提供重要证据的,反垄断执法机构可以酌情减轻或者免除对该经营者的处罚。

行业协会违反本法规定,组织本行业的经营者达成垄断协议的,反垄断执法机构可以处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机关可以依法撤销登记。

第四十七条经营者违反本法规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由反垄断执法机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上一年度销售额百分之一以上百分之十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八条经营者违反本法规定实施集中的,由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责令停止实施集中、限期处分股份或者资产、限期转让营业以及采取其他必要措施恢复到集中前的状态,可以处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九条对本法第四十六条、第四十七条、第四十八条规定的罚款,反垄断执法机构确定具体罚款数额时,应当考虑违法行为的性质、程度和持续的时间等因素。

第五十条经营者实施垄断行为,给他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二、垄断行为的豁免情形有哪些?如果经营者能够证明所达成的协议具有法定正当性,这些协协则不受反垄断法禁止。

垄断行为导致的法律后果(3篇)

垄断行为导致的法律后果(3篇)

第1篇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

然而,在竞争的过程中,一些企业为了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和利润,可能会采取垄断行为,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也扰乱了市场秩序。

在我国,垄断行为是受到法律严厉禁止的。

本文将探讨垄断行为导致的法律后果。

一、垄断行为的定义及类型1. 定义垄断行为是指企业为排除、限制竞争,获取不正当利益而采取的各种不正当手段。

在我国,《反垄断法》明确规定了垄断行为的法律地位。

2. 类型根据《反垄断法》的规定,垄断行为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1)垄断协议:企业之间达成垄断协议,共同实施垄断行为。

(2)滥用市场支配地位:企业利用市场支配地位,对其他经营者实施不公平待遇。

(3)经营者集中:企业通过合并、收购等方式,形成垄断。

(4)行政垄断:行政机关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

二、垄断行为导致的法律后果1. 违反反垄断法的规定垄断行为违反了《反垄断法》的规定,依法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根据《反垄断法》的规定,垄断行为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1)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反垄断执法机构责令经营者停止垄断行为。

(2)没收违法所得:对垄断行为所得的违法所得,依法予以没收。

(3)罚款:对垄断行为,依法处以罚款。

2. 损害消费者利益垄断行为导致市场上商品或服务的供应减少,价格提高,消费者利益受到损害。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商品或服务价格过高:垄断企业利用市场支配地位,提高商品或服务价格,使消费者承担更高的消费成本。

(2)商品或服务选择受限:垄断企业通过垄断行为,限制其他企业进入市场,导致消费者选择受限。

(3)创新不足:垄断企业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可能不愿意投入研发,导致市场上缺乏创新。

3. 损害公平竞争秩序垄断行为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导致市场资源配置不合理。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市场结构失衡:垄断企业通过垄断行为,占据市场份额,导致市场结构失衡。

(2)市场准入受限:垄断企业通过垄断行为,限制其他企业进入市场,导致市场准入受限。

垄断协议的法律后果(3篇)

垄断协议的法律后果(3篇)

第1篇一、引言垄断协议,又称垄断协议行为,是指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通过协议、决议或者其他协同一致的方式,排除、限制竞争的行为。

垄断协议违反了我国《反垄断法》的规定,具有严重的法律后果。

本文将从垄断协议的定义、法律依据、法律后果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垄断协议的定义垄断协议是指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通过协议、决议或者其他协同一致的方式,排除、限制竞争的行为。

具体表现为:1. 价格垄断协议: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通过协议固定、变更商品价格,或者通过协议限定向第三人转售商品的最低价格。

2. 销售市场垄断协议: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通过协议分割销售市场、销售对象或者销售渠道。

3. 购买市场垄断协议: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通过协议限定他人购买商品的价格、数量、对象、方式等。

4. 技术垄断协议: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通过协议限制购买新技术、新设备或者限制开发新技术、新产品。

5. 其他垄断协议: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通过协议排除、限制其他经营者参与市场竞争。

三、法律依据我国《反垄断法》对垄断协议进行了明确规定,具体包括:1. 《反垄断法》第13条:禁止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达成垄断协议。

2. 《反垄断法》第14条:禁止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实施排除、限制竞争的行为。

3. 《反垄断法》第16条: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违反本法规定,达成垄断协议的,由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上一年度销售额百分之一以上百分之十以下的罚款。

四、法律后果垄断协议的法律后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违法所得没收: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达成垄断协议,获得违法所得的,将被没收。

2. 罚款: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达成垄断协议,将被处以上一年度销售额百分之一以上百分之十以下的罚款。

3. 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达成垄断协议,将被责令停止违法行为。

4. 责令改正: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达成垄断协议,将被责令改正。

法律责任书违反反垄断法的法律后果

法律责任书违反反垄断法的法律后果

法律责任书违反反垄断法的法律后果违反反垄断法是一种严重的违法行为,将受到法律的严厉追究和相应的法律后果。

反垄断法的目的在于保护市场秩序和公平竞争,维护消费者和企业的利益,确保市场的健康发展。

本文将探讨违反反垄断法的法律后果及其带来的影响。

一、违反反垄断法的行为违反反垄断法指的是企业或个人在市场经营活动中通过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操纵市场价格、限制竞争等手段,妨碍正常市场竞争,造成市场秩序混乱和公平竞争受损。

常见的违法行为包括:1. 滥用市场支配地位:企业占有市场的主导地位,通过不正当手段限制竞争对手进入市场,削弱竞争,获取不正当利益。

2. 横向垄断协议:市场竞争对手间达成协议,共同限制竞争,例如分割市场、操纵市场价格、限制产量或销售等,从而达到控制市场的目的。

3. 纵向垄断协议:企业与其供应商或分销商达成控制市场的协议,例如限制竞争对手的采购渠道或限制其他厂商销售的价格等。

4. 不当低价销售:企业以低于成本价格出售商品或服务,通过倾销、抢占市场份额,排挤竞争对手。

5. 不正当竞争手段:企业通过虚假宣传、贬低竞争对手、串通投标、恶意收购等手段破坏市场竞争秩序。

二、违反反垄断法的法律后果1. 行政处罚:违反反垄断法的个人或企业将受到政府监管机构的行政处罚。

行政处罚的措施包括罚款、责令停产停业整顿、吊销许可证或执照等措施。

罚款金额一般是企业销售额的一定比例,严重的违法行为还可能面临高额罚款。

2. 民事赔偿:违反反垄断法的个人或企业可能面临受害者的民事诉讼。

受害者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赔偿因价格垄断或其他违法行为造成的经济损失。

法院会根据实际损失进行赔偿,包括因违法行为而产生的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

3. 刑事追究:严重违反反垄断法的个人可能面临刑事责任。

涉及招标、投标、恶意收购等行为,不仅对市场造成了严重破坏,还涉嫌犯罪行为。

法院将根据案情严重程度,依法对犯罪行为个人进行刑事追究,可能被判处刑罚。

三、违反反垄断法的影响1. 扰乱市场秩序:企业通过违反反垄断法的行为,破坏了市场的正常秩序和公平竞争环境。

垄断法律实务案例分析(3篇)

垄断法律实务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背景介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尤其是电信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其市场结构、竞争格局对整个经济体系具有重要影响。

近年来,我国电信市场逐渐呈现出垄断的趋势,一些大型电信运营商凭借其市场优势,对市场竞争造成了不利影响。

本案例将分析某地电信市场不正当竞争行为,探讨垄断法律实务中的相关问题。

二、案情概述某地电信市场由A、B、C三家运营商垄断,其中A运营商市场份额最大。

近年来,A运营商在市场推广、价格策略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不正当竞争行为,对B、C两家运营商的正常经营造成了严重影响。

1. 市场推广行为:A运营商在市场推广过程中,利用其品牌优势和用户资源,对B、C两家运营商的新用户进行利诱,以优惠价格吸引用户转网。

同时,A运营商在广告宣传中夸大其网络覆盖范围和服务质量,误导消费者。

2. 价格策略:A运营商通过低价策略挤压B、C两家运营商的市场空间,例如,A运营商推出低价套餐,将B、C两家运营商的利润空间压缩到极低水平。

3. 限制用户选择:A运营商在合同条款中设置不公平的条款,限制用户在合同期限内更换运营商,甚至要求用户支付高额违约金。

三、法律分析针对上述不正当竞争行为,我国《反垄断法》及相关法律法规提供了相应的法律依据。

1. 《反垄断法》:根据《反垄断法》第十七条,禁止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从事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

A运营商作为市场支配地位的企业,其上述行为涉嫌滥用市场支配地位。

2. 《反不正当竞争法》: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条,禁止经营者从事不正当竞争行为。

A运营商的市场推广行为和价格策略涉嫌违反了公平竞争原则。

3. 《合同法》:根据《合同法》第四十条,合同中的下列免责条款无效:造成对方人身伤害的;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对方财产损失的。

A运营商在合同条款中设置的不公平条款,可能被认定为无效。

四、调查处理针对A运营商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当地监管部门进行了调查处理。

反垄断法法律责任案例(3篇)

反垄断法法律责任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近年来,我国互联网行业竞争日益激烈,各大企业纷纷展开市场争夺。

在此背景下,我国政府为了维护市场公平竞争,促进互联网行业的健康发展,于2008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以下简称《反垄断法》)。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仍有一些企业利用自身优势地位,实施垄断行为,损害消费者利益,扰乱市场秩序。

2018年,我国市场监管总局对腾讯公司涉嫌垄断行为进行了立案调查,最终以腾讯公司达成并实施垄断协议,排除、限制竞争为由,对其作出处罚。

二、案件经过1. 案件起因2018年,我国市场监管总局接到举报,称腾讯公司涉嫌垄断。

经初步调查,发现腾讯公司在游戏、社交、支付等领域具有显著的市场优势地位,通过不正当竞争手段,排除、限制其他竞争对手。

2. 立案调查2018年,我国市场监管总局对腾讯公司涉嫌垄断行为立案调查。

调查过程中,市场监管总局调取了大量证据,包括腾讯公司的内部文件、业务数据、合作协议等。

3. 调查结果经过调查,市场监管总局发现腾讯公司在以下方面涉嫌垄断:(1)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排除、限制竞争。

腾讯公司在游戏、社交、支付等领域具有显著的市场优势地位,通过不正当竞争手段,限制其他竞争对手的发展。

(2)达成并实施垄断协议。

腾讯公司与多家企业达成垄断协议,限制其他竞争对手进入市场,损害消费者利益。

4. 处罚决定2019年,我国市场监管总局对腾讯公司作出处罚决定,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并处以50亿元人民币罚款。

三、案例分析1. 腾讯公司垄断行为的表现形式(1)滥用市场支配地位。

腾讯公司在游戏、社交、支付等领域具有显著的市场优势地位,通过不正当竞争手段,排除、限制其他竞争对手的发展。

(2)达成并实施垄断协议。

腾讯公司与多家企业达成垄断协议,限制其他竞争对手进入市场,损害消费者利益。

2. 反垄断法的相关规定《反垄断法》第二十条规定:“经营者不得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排除、限制竞争。

”第二十六条规定:“经营者不得达成并实施垄断协议,排除、限制竞争。

横向垄断协议的法律后果(3篇)

横向垄断协议的法律后果(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然而,在竞争过程中,一些企业为了追求自身利益,通过横向垄断协议的方式限制市场竞争,损害消费者利益。

我国《反垄断法》对此类行为进行了明确的法律规定,对违反规定的主体将依法进行处罚。

本文将探讨横向垄断协议的法律后果。

二、横向垄断协议的定义横向垄断协议,是指具有竞争关系的经营者之间达成的限制竞争的协议。

这类协议通常包括固定价格、限制产量、分割市场、限制购买或销售、联合抵制等行为。

横向垄断协议具有以下特点:1. 具有竞争关系的经营者之间达成;2. 限制竞争,损害消费者利益;3. 协议内容违法,违反反垄断法规定。

三、横向垄断协议的法律后果1. 没收违法所得根据《反垄断法》第四十六条规定,经营者违反本法规定,达成并实施垄断协议的,由反垄断执法机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上一年度销售额百分之一以上百分之十以下的罚款。

2. 处罚措施(1)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反垄断执法机构有权责令经营者停止实施垄断协议行为,以恢复市场竞争秩序。

(2)罚款:对于违反反垄断法的经营者,反垄断执法机构可以依法对其进行罚款。

罚款数额一般根据经营者上一年度销售额的一定比例来确定。

(3)吊销营业执照:在情节严重的情况下,反垄断执法机构可以吊销经营者的营业执照,使其失去市场准入资格。

3. 民事责任(1)损害赔偿:根据《反垄断法》第四十七条规定,经营者违反本法规定,给他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受害方可以要求经营者赔偿损失。

(2)违约责任:经营者违反横向垄断协议,给其他经营者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4. 刑事责任根据《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条规定,经营者违反反垄断法规定,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四、案例分析以下是一起横向垄断协议的法律后果案例:2018年,某市两家水泥生产企业达成垄断协议,限制水泥市场供应。

企业垄断的法律后果(3篇)

企业垄断的法律后果(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垄断现象日益突出。

企业垄断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也破坏了市场公平竞争秩序。

为了维护市场公平竞争,我国法律法规对企业垄断行为进行了严格规定。

本文将分析企业垄断的法律后果,以期为相关企业和法律工作者提供参考。

二、企业垄断的法律定义企业垄断,是指企业在一定市场范围内,凭借其市场支配地位,通过限制竞争、操纵价格等手段,排除、限制其他经营者进入市场,或者损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

三、企业垄断的法律后果1. 民事责任(1)赔偿损失:企业垄断行为给消费者或者其他经营者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赔偿范围包括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

(2)违约责任:企业垄断行为违反了与消费者或者其他经营者签订的合同,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2. 行政责任(1)责令改正:行政机关依法对企业垄断行为责令改正,包括责令停止垄断行为、消除垄断后果等。

(2)罚款:行政机关依法对企业垄断行为处以罚款,罚款数额根据垄断行为的性质、情节和造成的损失等因素确定。

(3)吊销许可证或者营业执照:对于严重违反垄断法规定的企业,行政机关可以依法吊销其许可证或者营业执照。

3. 刑事责任(1)罚金:企业垄断行为构成犯罪的,依法处以罚金。

(2)拘役、有期徒刑:企业垄断行为情节严重的,依法处以拘役、有期徒刑。

四、企业垄断的法律救济1. 消费者维权消费者在遭受企业垄断行为侵害时,可以通过以下途径维权:(1)与经营者协商解决;(2)向消费者协会投诉;(3)向有关部门举报;(4)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2. 经营者维权经营者遭受企业垄断行为侵害时,可以通过以下途径维权:(1)向垄断行为发生地或者经营者住所地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2)向有关行政机关投诉;(3)申请仲裁。

五、结论企业垄断行为严重破坏了市场公平竞争秩序,损害了消费者和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我国法律法规对企业垄断行为规定了严格的法律后果,包括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

企业应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秩序。

纵向垄断协议的法律后果(3篇)

纵向垄断协议的法律后果(3篇)

第1篇一、引言纵向垄断协议,是指处于同一产业中不同阶段的经营者之间,通过限制竞争的方式,形成的垄断协议。

纵向垄断协议的存在,严重损害了市场公平竞争,破坏了市场秩序,损害了消费者利益。

因此,各国反垄断法都将纵向垄断协议作为规制对象。

本文旨在分析纵向垄断协议的法律后果,以期对相关法律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二、纵向垄断协议的法律后果1. 违反反垄断法的规定根据我国《反垄断法》第十三条的规定,纵向垄断协议包括固定向第三人转售商品的价格、限定向第三人转售商品的最低价格、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认定的其他纵向垄断协议。

若经营者实施纵向垄断协议,将承担违反反垄断法的规定。

2. 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反垄断执法机构在查处纵向垄断协议时,有权责令经营者停止违法行为。

这是对经营者实施纵向垄断协议的直接制裁措施,旨在消除垄断协议对市场的不利影响。

3. 处以罚款对于违反反垄断法规定实施纵向垄断协议的经营者,反垄断执法机构可以依法处以罚款。

罚款金额根据违法行为的性质、情节、违法所得等因素确定。

罚款的目的是对经营者实施纵向垄断协议的惩罚,同时也是对其他经营者的警示。

4. 恢复市场竞争状态反垄断执法机构在查处纵向垄断协议时,有权要求经营者采取措施,恢复市场竞争状态。

这包括要求经营者取消限制竞争的协议、降低价格、提高产品质量等措施。

恢复市场竞争状态有利于维护消费者利益,促进市场健康发展。

5. 民事责任纵向垄断协议的受害者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经营者承担民事责任。

民事责任包括赔偿损失、支付违约金等。

受害者可以通过民事诉讼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6. 行政责任除了罚款等行政处罚外,反垄断执法机构还可以对违反反垄断法规定实施纵向垄断协议的经营者,依法给予警告、责令改正等行政责任。

三、案例分析以下是一起纵向垄断协议的法律后果案例:案例:某市一家大型超市与多家供应商签订纵向垄断协议,规定供应商必须以固定价格向超市供应商品。

此举导致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格偏高,损害了消费者利益。

垄断行为案例及法律依据(3篇)

垄断行为案例及法律依据(3篇)

第1篇一、引言垄断行为,是指垄断主体在市场交易中滥用市场支配地位,限制竞争,损害消费者利益的行为。

垄断行为严重破坏了市场公平竞争,损害了消费者权益,影响了社会经济健康发展。

本文将以一起典型的垄断行为案例为切入点,分析其法律依据,以期对垄断行为的法律规制提供参考。

二、案例简介案例:2019年,我国某知名家电品牌A公司因涉嫌垄断被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处罚。

A公司在多个省份的家电销售市场具有市场支配地位,其在销售过程中,通过限定交易相对人只能从A公司购买零配件、限制交易相对人销售同类产品等方式,排除、限制了市场竞争,损害了消费者利益。

三、垄断行为的法律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是我国反垄断的基本法律,于2008年8月1日起施行。

该法对垄断行为的界定、垄断行为的认定、垄断行为的法律责任等方面作出了明确规定。

(1)垄断行为的界定:根据《反垄断法》第三条,垄断行为包括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经营者集中三种。

(2)垄断行为的认定:根据《反垄断法》第十七条,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包括:以不公平的高价销售商品或者以不公平的低价购买商品;限定交易相对人只能与其进行交易或者只能与其指定的经营者进行交易;排除、限制竞争的其他行为。

(3)垄断行为的法律责任:根据《反垄断法》第五十条,垄断行为给他人造成损失的,垄断行为人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是我国反不正当竞争的基本法律,于1993年12月1日起施行。

该法对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界定、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认定、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法律责任等方面作出了明确规定。

(1)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界定: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条,不正当竞争行为包括虚假宣传、商业贿赂、侵犯商业秘密、侵犯商标权、侵犯著作权、垄断行为等。

(2)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认定: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七条,垄断行为包括滥用市场支配地位、限定交易、掠夺性定价等。

垄断协议规制制度

垄断协议规制制度

垄断协议规制制度
垄断协议指的是企业、组织或个人之间达成的限制竞争的协议,包括价格垄断、区域性垄断、生产垄断等。

为了维护市场公平竞争,许多国家都建立了垄断协议规制制度。

垄断协议规制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禁止垄断协议:政府通过法律规定,禁止企业、组织或个人之间达成垄断协议,并对违反禁令的行为给予处罚。

2.监督检查:政府设立专门机构,对市场上的企业、组织或个人是否存在垄断协议进行监督和检查。

3.经济处罚:政府对违反垄断协议规制制度的企业、组织或个人,可以采取经济处罚措施,例如罚款等。

4.刑事处罚:对于故意实施垄断协议、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政府可以采取刑事处罚措施,例如拘留、罚款等。

5.民事诉讼:垄断协议还可能导致消费者权益受损,政府可以支持消费者进行民事诉讼,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总之,垄断协议规制制度是维护公平竞争、保护消费者权益的重要措施,对于维护市场秩序、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论垄断行为的刑事责任

论垄断行为的刑事责任
2.2垄断行为的类型……………………………………..8 2.3.垄断行为的表现形式…………………………………9
2.3.1订立垄断协议………………………………………….9 2.3.2滥用市场支配地位……………………………………..10 2.3.3生产经营者过于集中……………………………………11 2.4垄断行为的法律责任…………………………………13 2.4.1垄断行为的民事责任……………………………………13 2.4.2垄断行为的行政责任……………………………………13 2.4.3垄断行为的刑事责任……………………………………14 2.5垄断行为的社会危害…………………………………15 2.5.1损害利益…………………………………………….15 2.5.2阻碍创新…………………………………………….16 2.5.3破坏竞争秩序…………………………………………16 2.5.4滋生腐败…………………………………………….17 2.6规制垄断行为的作用…………………………………17 2.6.1保护竞争…………………………………………….18 2.6.2提高效率…………………………………………….18 2.6.3维护利益…………………………………………….19
Il
Abstract
Competition is indeed the essence of market economy,whose advantage lies in mobilizing the initiative of people,optermzing resource distribution.driven by the
摘要
摘要
竞争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动力。在市场经济运行中,市场主体之间的合理、 有序、公平的竞争,可以实现经济要素配置的优化,可以实现市场主体合法利 益的最大化,可以促进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但与此同时也存在着垄断,并且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垄断及其危害的程度也随之加剧。垄断是在市 场竞争的过程中产生的,是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产物。就完全的市场经济而言, 竞争越充分,垄断的程度就越高。但是,在市场经济不发达的国家或者地区, 也出现严重的垄断,而这种垄断不是纯粹的经济现象或者状态,而是市场之外 的力量所导致的。比如,我国的电信、石化、铁路等领域,存在高度的垄断, 而这种垄断是行政等力量所致,其危害性同由竞争所导致的垄断在社会危害程 度上相差无几。不管是哪一种垄断,不管是有哪一种力量所主导的垄断,从短 期来看,势必危害市场主体的利益、消费者的利益;从长远看也势必危及市场 经济的良性运行和安全运行。因此,在市场经济运行的过程中,必须有效的排 除非法垄断。

垄断的法律后果(3篇)

垄断的法律后果(3篇)

第1篇一、引言垄断是指某一市场或行业中,某一企业或少数企业通过控制市场供给、提高产品价格、限制竞争等手段,形成独占地位的现象。

垄断对市场竞争、消费者权益、社会公平等方面产生严重影响。

本文将从垄断的法律后果出发,分析垄断对经济、社会和法律等方面的影响。

二、垄断的法律后果概述1. 反垄断法的目的反垄断法旨在预防和制止垄断行为,保护市场竞争,维护消费者利益,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反垄断法对垄断的法律后果进行了明确规定,包括对垄断行为的认定、法律责任和救济措施等。

2. 垄断的法律后果分类(1)民事责任垄断行为给其他经营者造成损失时,受害人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垄断方承担民事责任。

民事责任包括赔偿损失、消除影响、赔礼道歉等。

(2)行政责任垄断行为违反了反垄断法的规定,行政机关可以依法对垄断方进行处罚,包括罚款、没收违法所得、吊销营业执照等。

(3)刑事责任垄断行为严重扰乱市场秩序,损害消费者利益,构成犯罪的,依法应当承担刑事责任。

三、垄断的法律后果具体分析1. 民事责任(1)赔偿损失垄断行为给其他经营者造成损失时,受害人可以要求垄断方赔偿损失。

赔偿损失的范围包括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

直接损失是指因垄断行为直接造成的经济损失,如利润损失、市场份额减少等;间接损失是指因垄断行为间接造成的经济损失,如增加的生产成本、市场竞争力下降等。

(2)消除影响垄断行为给其他经营者造成负面影响时,受害人可以要求垄断方消除影响。

消除影响的方式包括公开道歉、发布声明、撤回广告等。

(3)赔礼道歉垄断行为给其他经营者造成心理伤害时,受害人可以要求垄断方赔礼道歉。

2. 行政责任(1)罚款行政机关对垄断方进行罚款,罚款数额根据垄断行为的性质、程度和后果等因素确定。

(2)没收违法所得行政机关对垄断方没收违法所得,以消除垄断行为的非法利益。

(3)吊销营业执照行政机关对垄断方吊销营业执照,以防止其继续从事垄断行为。

3. 刑事责任垄断行为构成犯罪时,依法应当承担刑事责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垄断协议刑事责任分析荣国权、郭宗旋、魏巍点击:25 【文章编号】CEL14539【正文】一、反垄断法中垄断协议刑事责任的缺失(一)现行规定我国现行的《反垄断法》对垄断协议法律责任的规定集中体现在第46 条:经营者违反本法规定,达成并实施垄断协议的,由反垄断执法机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上一年度销售额百分之一以上百分之十以下的罚款;尚未实施所达成的垄断协议的,可以处50 万元以下的罚款。

经营者主动向反垄断执法机构报告达成垄断协议的有关情况并提供重要证据的,反垄断执法机构可以酌情减轻或者免除对该经营者的处罚。

行业协会违反本法规定,组织本行业的经营者达成垄断协议的,反垄断执法机构可以处50 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机关可以依法撤销登记。

很显然,此条规定的是仅仅是垄断协议的行政责任。

此外,第50 条还规定了实施垄断行为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因此,在现行《反垄断法》中,作为垄断行为之一的垄断协议仅仅规定了民事及行政责任,而没有刑事责任的规定,这与我国现实需要及国际上的普遍做法相差甚远。

(二)我国的现实需要随着经济全球化与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面临的垄断协议行为也愈来愈严重。

首先是发达国家的各种跨国企业凭借其资金及技术优势,在全球范围内已形成各种垄断集团。

由于我国推行改革开放时间较短,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使得这些跨国企业无论是以中外合资、合作或独资的形式进入我国, 还是以设立分支机构或其它合作方式进入我国,都具有极强的垄断能力。

我国垄断法律制度的滞后更加剧了垄断行为对我国的危害。

他们借助强大的金融后盾和大量的现代金融工具, 抢占市场制高点,影响非凡。

如国际钢铁巨头力拓、必和必拓和巴西淡水河谷联手对我国的钢铁企业实施铁矿石涨价,中国钢协与其进行数次谈判都未果,使我国的整个钢铁市场受到威胁。

但由于我国垄断立法的滞后,我国束手无策。

而在欧盟,由于垄断执法机构的极力反对,必和必拓被迫放弃收购力拓。

同时最近出现的日化产品、洋奶粉等行业的集体涨价行为也表明我国现在面临的国际垄断行为的严峻性,这要求我国的垄断立法应及时跟上形势做出调整。

其次,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的优胜劣汰,逐渐形成了一批大的企业,为了减少竞争压力和竞争风险,总是想方设法的限制竞争。

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曾经说过:“同一行业的人即使为了娱乐和消遣而集合在一起,他们的谈话也很少不涉及反对公众的阴谋和某种提高价格的策略。

”[1]它们通过秘密达成垄断协议或者以行业协会的名义达成各种行业自律价格等方式,形成对行业的垄断,限制或排除了竞争。

而现有的法律法规对垄断协议行为的制裁难以制止这种违法行为,需要法律制裁的进一步强化。

二、我国垄断协议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一)主体世界各国(地区)的《反垄断法》均规定,实施垄断协议的行为主体需为经营者,在日本称之为“事业者”,我国台湾地区称为“事业”。

而且,各国(地区)一般对经营者的涵义予以明确的界定。

如日本《独占禁止法》第2条第1 款规定:本法所称“事业者”,是指从事商业、工业、金融业及其他事业的人。

为事业者的利益进行活动的干部、从业人员、代理人及其他人员在适用下列条款及第三章的规定时,也视为事业者。

而在我国台湾地区,《公平交易法》通过列举的方式对其予以界定,该法第2 条规定,本法所称的事业如下:(一)公司;(二)独资或合伙制工商行号;(三)同业公会;(四)其他提供商品或服务从事交易指人或团体。

在我国《反垄断法》第十二条对经营者做出明确规定:本法所称经营者,是指从事商品生产、经营或者提供服务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

在实践中,行业协会往往会借助其自身优势,通过达成行业协议的方式来限制竞争,如方便面行业的集体涨价等。

这实际上是一种变相的经营者之间的一种垄断协议,而且行业协议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对限制竞争效果更为明显。

因此我国的《反垄断法》已明确将行业协会纳入到垄断协议实施主体的范畴中,并规定了行业协会违法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二)客体垄断协议行为侵犯的客体, 是市场的竞争秩序和市场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具体包括其他企业或自然人参与市场自由竞争、公平交易的权利以及国家整体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共利益。

市场竞争机制是市场机制核心机制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因此从市场经济发展的宏观角度来看, 垄断协议侵犯了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公共利益;从市场相对人合法权益的微观角度看,垄断协议侵犯了其他经营者的公平竞争权和广大用户、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及应当享有的福利水平。

(三)主观方面垄断协议行为的主观方面是故意, 即垄断协议的行为人明知自己在生产经营中实施的共谋串通行为,会排除、限制竞争,从而损害国家整体经济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他人合法权益, 而希望或放任这种结果发生。

为了防止市场竞争过于激烈行为人达成垄断协议的,都可以认定行为人主观是故意的,而过失一般不会承担刑事责任。

(四)客观方面客观方面是指垄断协议行为的外在表现形式,又包括行为和效果两个要件。

1.行为要件。

垄断者承担刑事责任需具备的垄断协议的行为要件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经营者通过达成垄断协议共同实施的了互约束对方经营活动行为,如固定价格、划分市场、限制产量、联合抵制、串通投标等。

它又包括形式要件与实质要件两要件:形式要件是指经营者之间达成垄断协议的行为,具体包括经营者之间达成的协议与协同行为,以及通过行业协会达成决议、决定等;实质要件是指垄断协议能够对经营者的经营行为进行约束,从而限制或消除彼此之间的竞争。

认定经营者承担刑事责任时需要实质要件与形式要件共同存在,缺一不可。

2.效果要件。

对自由竞争秩序具有损害效果,是所有违法垄断协议的特征。

而垄断协议构成犯罪的话,需要程度更加严重的损害后果。

这种损害效果的认定往往需要借助经济学的知识,因此在法律中,界定行为对竞争的损害效果大多数国家都是通过规定犯罪形态入手。

如针对核心卡特尔的刑事制裁,当然有些国家也做出了一些限制,如美国《反垄断执法手册》要求垄断协议需要达到影响州际贸易的程度。

在我国,根据以往的立法经验,追究刑事责任的违法行为需要达到情节严重的程度。

具体到垄断协议而言,情节严重应表现为以下情形:一是数额巨大,具体包括垄断协议行为本身数额巨大、垄断协议违法所得数额巨大和垄断协议给他人造成损失数额巨大;二是影响范围广,包括影响区域范围广和影响人员范围广;三是垄断协议造成的严重的后果的。

三、垄断协议刑事责任的特殊认定原则在认定垄断协议行为刑事责任过程中,国际上有二项特殊原则,用作垄断协议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的变通与补充。

(一)本身违法原则本身违法原则就是当然违法原则,是指某些竞争行为已被依法确定为违法,只要实施这些行为就认定其违法,而不再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判断,即在认定垄断协议行为刑事责任过程时,不再考虑垄断协议行为的主观要件和客观效果要件。

这是国际上核心卡特尔(竞争者为固定价格、操纵投标、产量限制、制定配额、分享市场的反竞争的协定、具体的行为或安排)通用的归责原则。

其中各国反垄断法主要对三种卡特尔适用本身违法规则,他们是价格卡特尔、生产数量卡特尔和分割市场卡特尔。

运用本身违法原则处理固定价格、划分市场、限制产量等的垄断协议案件,原告只需要证明有这样的卡特尔存在,而无需证明卡特尔的限制竞争性,这可以减轻当事人的举证责任,节约诉讼成本,同时也加大了胜诉的可能性。

同时也方便法院及政府机构的调查,即他们不必调查订立卡特尔的目的及后果,就可以认定该卡特尔的违法性,从而可以节约审理案件的时间和费用,用有限的司法资源去维护作为市场经济核心的自由公平的竞争机制,因此确立这样简便易行的执法原则十分必要。

(二)合理原则合理原则是指对某些垄断协议的行为是否在实质上构成限制竞争,并在法律上是否予以禁止需具体问题具体对待,需对企业的动机、行为方式及其后果加以考察后做出判断并认定。

[2]具体表现为某一垄断协议虽然含有一些限制竞争的条款,但没有超出法律或商业上合理的限度,不会对市场的竞争环境造成实质意义上得削弱或消灭,行为合理的举证责任应由被告承担。

虽然这种行为符合认定垄断协议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但由于一些特殊情况,适用合理原则对其进行豁免。

合理原则实际上也是本身违法原则的补充,在适用本身违法原则可能对正常经济活动产生消极影响时,通过合理原则对一些特殊情况予以排除。

如小企业之间的联合、为公共利益的一些垄断协议等。

因此,在认定垄断协议行为刑事责任过程中,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促进竞争为目标,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即在坚持垄断协议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的基础上,灵活运用本身违法和合理原则予以变通与补充。

四、垄断协议刑事责任的适用除外及豁免、宽恕政策(一)垄断协议刑事责任的适用除外垄断协议刑事责任的适用除外是指由于国家基于社会经济总体及长远利益以及其他国计民生等方面考虑,对于某些特定的行业、主体的垄断协议,予以例外许可,使其不受反垄断法的调整,因此也不会承担刑事责任的行为。

如我国反垄断法五十六条规定:“农业生产者及农村经济组织在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运输、储存等经营活动中实施的联合或协同行为,不适用本法。

”因此农业生产者进行联合或协同行为,签订协议,通过共同的农业经营组织做出规划,提高应对风险的能力,同时也能提高市场竞争力的行为属于垄断协议刑事责任适用除外的范围。

(二)垄断协议刑事责任的豁免垄断协议虽然是对市场竞争危害最严重的垄断行为,但是,并非所有的垄断协议都会损害市场经济的发展。

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基于对整体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考虑,在某些垄断协议的行为在其他方面带来的好处要大于对竞争秩序的损害,对市场经济总体是有促进作用时,酌情给与豁免。

根据我国反垄断法规定,可得以豁免的垄断协议的主要类型有以下几种:1.为改进技术、研究开发新产品的;2.为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增进效率,统一产品规格、标准或者实行专业化分工的;3.为提高中小经营者经营效率,增强中小经营者竞争力的;4.为实现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救灾救助等社会公共利益的;5.因经济不景气,为缓解销售量严重下降或者生产明显过剩的;6.为保障对外贸易和对外经济合作中的正当利益的;7.法律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情形。

(三)垄断协议刑事责任的宽恕政策垄断协议的参与者一旦被发现,就会为此付出沉重代价,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总会想法设法掩盖他们的共谋行为,如果垄断协议不以书面方式作出,政府很难发现竞争者之间的密谋行为。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美国在1978 年就制定了这样一种政策,即鼓励参与卡特尔的企业杀回马枪,揭发卡特尔行为。

1993 年发布新的宽恕政策规定违法反托拉斯法的企业如果向政府坦白交代,且符合一定条件,就可以得到政府的宽恕,即减轻甚至免除其应承担的刑事责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