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财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2前景理论
• 3.2.1 前景理论的理论基础 • Kahneman和Tversky(1979)指出传统的 预期效用理论无法完全描述个人在不确定 情况下的决策行为。他们以大学教授和学 生为基础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大部分受访 者的回答显示许多偏好违反传统预期效用 理论的现象。Kahneman和Tversky将这些违 反传统预期效用理论的部分归纳成下列3个 效应来说明:
• 问卷一的结果显示有80%的受访者选择第二 个赌局 ,问卷二的结果显示有92%的受访 者选择第一个赌局。 • 确定性效应认为人们存在着对不确定性的 厌恶,但反射效应告诉我们,这一结论只 在面对收益时表现出来,而面对损失时刚 好相反。这种现象不仅仅在涉及金钱时存 在,日常生活很多其他情况下当面临损失 时,比如痛苦的时间,死亡的人数等有时 也会表现出风险偏好。许多人为了解除长 期病痛困扰,而甘愿冒手术失败的风险, 也是同样的道理。
• 非线性概率转换:不确定性事件的效用,是由决 策主体对各种可能出现的结果的加权估价后获得 的。许多研究表明,个人对于概率很小的事件赋 予的权重较大,但对一般概率或概率很大的结果 赋予的权重则并没有相应的高。这说明个人过分 注意极端的但概率很低的事件,却相对忽略了很 容易发生的事。也就是说这种概率到权重的转换 并不是线性的。 • 心理账户:认为人们实际上会将问题分解成一些 相对习惯和简单且分别独立的科目,其感受的效 用分别来自于这些科目的损益。散户会将自己的 投资组合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低风险的安全投 资,一部分是风险性较高但收益也很可能较高的 投资(Shefrin 和Statman, 1994)
有效市场
资产组合及价格发 生机制:资产组合 理论;资本资产定 价模型等等
图1-2传统主流金融与行为金融的研究主题对比
传统金融
理性个体
随机交易
无套利、有效市场
行为金融 有限理性个体 群体行为 非有效市场
图1-3行为金融研究脉络
有限理性体 或非理性
心理学及 相关研 究成果 群体行为 异象的研究 有效套期 非有效市场 认知 (偏差、非贝叶斯过程) 决策、选择偏好 (前景理论)
2.传统主流金融理论的缺陷 及行为金融学的产生
• 2.1传统主流金融理论的缺陷 • 越来越多的相关研究表明:传统金融理论的某些基本假 设与投资者在金融证券市场上的实际投资行为是不相符合 的,具体表现为: • 第一,传统金融理论假设人是完全理性的,投资者在实 际投资决策过程是风险规避、追求效用最大化,对信息的 获取是无成本的,理解是同质的,而且根据贝叶斯规则, 能够在信息的变化中不断进行适当修正。但是大量的研究 表明,人们的实际投资决策并非如此。人们总是过分相信 自己的判断,对理性决策的偏离是系统性的。 • 第二,传统金融理论认为,在市场竞争过程中,理性的 投资者总能抓住每一个由非理性投资者创造的套利机会, 使得非理性的投资者在市场竞争中不断丧失财富,并最终 被市场淘汰,实际上,证券市场由完全理性的投资者主宰 需要严格的条件,在实际中不能得到满足。(DeLong, Shleifer et al, 1990)
2.2 行为金融学的产生
• 1936年,凯恩斯的“空中楼阁理论”开始关注投资者自 身的心里影响。该理论主要从心里因素角度出发, 强调心 理预期在人们投资决策中的重要性。他认为决定投资者行为 的主要因素是心理因素,投资者是非理性的,其投资行为是 建立在所谓“空中楼阁”之上的,证券的价格决定于投资者 心里预期所形成的合力,投资者的交易行为充满了“动物精 神”(Animal Spirit)。 • 真正意义上的行为金融学理论是由美国奥瑞格大学商学 教授Burrel教授Bauman教授于1951年最先提出来的,他们认 为,金融学家们在衡量投资者的投资收益时,不仅应建立和 应用量化的投资模型,而且还应对投资者传统的行为模式进 行研究。 • 这一时期的行为金融研究主要以Stanford大学教授 Tversky和Priceton大学的Kahneman为代表人物。Tversky和 Kahneman对行为金融学的创立和发展影响深远,他们研究的 核心是人在面对不确定的未来世界时是否总是理性的。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涉及学科及领域 经济学、金融学、
数学
研究视角
将复杂的经济现象 抽象为简单的数学 模型
1.3 行为金融学的基础和研究方法
• 1.3.1心理学及相关学科 • 1.3.1.1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的认知 过程可以看成是大脑中的信息处理过程。该过程 有四个环节:信息获取、信息加工、信息输出、 信息反馈。 • 1.3.1.2决策科学:见表1.2 • 1.3.1.3社会心理学:在一个群体中,人们容易受 到群体感情的感染,倾向于放弃自己的偏好和判 断,忽略自身可获得的信息而采取与群体行为相 近的行为。现实生活中所谓的“流行”就是一个 很好的例证。
• 3.2.1.1 确定性效应 • 确定性效应(Certainty Effect)是指相对于不 确定的结局(Outcome)来说,个人对于结果确定 的结局会过度重视。 • 例:3.1:第一个问题是:假设有二个赌局:第一 个赌局有33%的机会得到2,500元,66%的机会得到 2,400另外1%的机会什么也没有;第二个赌局是确 定得到2,400元。 • 第二个问题也假设有两个赌局:第一个赌局有33% 的机会得到2,500元,67%的机会什么也没有。第 二个赌局有34%的机会得到2,400元,66%的机会什 么也没有。
1.2 行为金融学的学科体系
• 我们知道,传统主流金融理论把金融投资 过程看作一个动态均衡过程,根据均衡原 理,在理性假设和有效市场的基础上,推 导出证券市场的均衡模型。其整个研究体 系如图1-1
理性个体
认知 (理性、贝叶斯过程) 决策、选择偏好 (预期效用理论)
理性 假设 个体间随机行为
套期有效性
表1-2
传统金融理论的假设 偏好与环境无关 偏好与历史无关 行为金融理论的发现 与问题呈示方式相关、框 架依赖等 沉没成本效应、原赋效应、 处置效应、锚定效应 偏好反转、时间偏好 偏好与不确定来源相关、 模糊厌恶等 风险喜好、心理账户等
偏好是一致的
偏好仅与结果相关 风险厌恶
期望效用函数
价值函数、非线性概论转 换(权重函数)
• 时间偏好(Time Preference):心理学的 证据表明时间折现率随着环境而改变,而 且折现率是时间不一致的,即人们对将消 费推迟到下一期有更强的厌恶情绪,从而 折现率大。 • 模糊规避:人们厌恶主观或者模糊不确定 性甚于厌恶客观不确定性,且如果人们曾 经有过决策失误的经历,他们将更加厌恶 模糊性(Ellsberg 1961)。
3.2.1.3
分离效应
• 人们在分析评估不同的“待选择前景”(Prospects)时, 经常暂时剔除掉各种前景中的相同因子。但是通常情况下 一组Prospect可以用不止一种方法被分解成相同和不同的 因子,这种分解方式的多样性会导致人的偏好和选择的不 一致性,这就是分离效应(Isolation Effect)。 • 例:3.3: • 两阶段赌局:在赌局的第一个阶段,个人有75%的概率会 得不到任何奖品而出局,只有25%的概率可以进入第二阶 段。到了第二阶段有二个选择:一个选择是有80%的概率 得到4,000元,另外一个选择是确定得到3,000元。 • 普通赌局:“两个选择:20%的概率得到4,000元和25%的 概率得到3,000元”。
资产组合及价格 发生机制:行为 组合理论;行为 资本资产定价模 型等等
表1-1传统主流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的差别
传统主流金融学 行为金融学 理论基础 分析方法 “理性人”假设 推理和数学模型
投资者实际决策模型 (应变性、偏好多样化、 追求满意方案等) 综合运用经济学、数学、 实验经济学、心理学等 多种方法 经济学、金融学、数学、 心理学、生物学、社会 学、系统动力学等等 探究决策过程中投资者 的实际行为和心理依据, 并基于此对经济现象加 以解释
• 问题一的结果显示有82%的受访者选择第二 个赌局 ,问题二显示有83%的受访者选择 第一个赌局。 • 确定性效应表明,在特定情况下,人们的 效用函数会低估一些只是可能性的结果而 相对高估确定性的结果,它直接导致面临 条件相当的盈利前景时则更倾向于接受确 定性的盈利。
3.2.1.2
反射效应
• 如果我们在赌局中考虑负的结局,也就是损失 (Loss),可发现个人对利得和损失的偏好刚好 相反,这种现象称为反射效应(Reflection Effect)。个人在面对损失时有风险偏好的倾向, 而对于利得则有风险规避的倾向,这与预期效用 理论也是不一致的。 • 例:3.2:假设有二个赌局:第一个赌局有80%的 概率得到4,000元,第二个赌局是确定得到3,000 元;若将赌局的结果改成负的,即第一个赌局有 80%的概率损失4,000元,第二个赌局是确定损失 3,000元 。
• 对于这个二阶段赌局的问题,从整个赌局来看, 个人有20%(25%×80%)的概率得到4,000元,有 25%的概率得到3,000元,有78%的受访者选择得到 3,000元。普通赌局 ,大部分的人选择前者。 • 由此可知,在两阶段的赌局当中,个人会忽略第 一个阶段只考虑到第二个阶段的选择,既有短视 (myopia)现象。若只考虑最后的结果和概率, 个人面临的是两个不确定的prospects,这两种情 况的预期值相同,若以预期效用理论的观点来看, 这两个赌局是相同的,个人的选择应该相同。但 实际上却不是如此,由此可知,个人会因为问题 描述方式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分解方式和不同的选 择。这就是所谓框架依赖的现象。分离效应推翻 了预期效用理论中效应仅仅与事件最后状态(概 率分布和时间结果)有关的结论。
行为金融理论
Behavioral Finance
结构框架
1.行为金融学概论 2.传统主流金融理论的缺陷及行为金融学的产生 3.行为金融学的基础理论:前景理论及相关研究 4.行为金融学的研究主题 5.行为金融学的主要理论模型
1 行为金融学概论
1.1行为金融学的定义
简单来说,行为金融学是以心理学和其他相关学科的成果为 基础,并尝试将这些成果应用于探讨和解决金融问题的科学。 Thaler(1993)认为行为金融学是“当为了解决金融学实证之 谜时,有必要认为一些代理人的经济行为在有些时候并不是 完全理性”。 Lintner(1998)把行为金融学研究定义为“研究人类如何解释 以及根据信息、作出决策”。 Statman(1999)在对行为金融学进行总结时指出:行为金融学 与现代主流金融学本质上并没有很大差异,他们的主要目的 都是试图在一个统一的框架下,利用尽可能少的工具构建统 一的理论,解决金融市场中的所有问题。唯一的差异就是行 为金融学利用了与投资者信念、偏好以及决策相关的认知心 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
3.2.2 前景理论的基本内容
• Kahneman和Tversky在一系列心理实验结果的基础上提出 了主要的观点:人们更加看重财富的变化量而不是最终量; 人们面临条件相当的损失时倾向于冒险赌博,而面临条件 相当的盈利时倾向于接受确定性盈利;盈利带来的快乐与 等量的损失带来的痛苦不相等,后者大于前者等等。 • Kahneman和Tversky将个人的选择和决策过程分成两个阶 段,并且利用两种函数来描述个人的选择行为:一种是价 值函数(Value function) (· );另一种是决策权重函 数(Decision weighting function) ( ·)。其中价值 函数取代了传统预期效用理论中的效用函数,决策权重函 数则将预期效用函数的概率 p 转变成决策权重 ( p ) • Kahneman和Tverky认为,如果说预期效用理论定义了人类 的理性行为的话前景理论则描述了人的真实行为。预期效 用理论可以对某些简单清楚的决策问题中的选择做清楚描 述,但现实生活中更多决策问题却复杂烦乱,因此需要更 复杂的行为模式,前景理论就是其中之一。
3 行为金融学的基础理论:前景理论 及其相关研究
• 3.1 不确定性下的决策研究 • 一般来说,根据个体面临的决策情景的不同,存在三 种基本的决策类型,即确定性决策、不确定性决策及风险 决策。 • 在考虑不确定条件下的选择时,效用是决策人对不同 后果 xi 的偏好的量化,因而是一种基数效用u( xi), 它是最终财富的函数(简单设为 xi 0 i ,其中 0 为原始财富, i 为财富变动);而投资者如何比较和评价 不同状态的投资,将取决于所述状态实际发生的概率 pi , 在这里有二种度量状态的概率尺度:von Veumann和 Morgenstern使用的是客观概率;而Savage使用的是主观 概率。在独立性假定下,将效用和结果发生的概率相乘再 U 加总构造预期效用函数, ( X ) u( xi ) pi也就是说,就结 果而言,效用是加性可分的;就概率而言,效用是线性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