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管理类联考真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管理类联考真题及详解
一、论证有效性分析:分析下列论证中存在的缺陷和漏洞,选择若干要点,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对该论证的有效性分析进行分析和评述。
美国学者弗里德曼的《世界是平的》一书认为,全球化对当代人类社会的思想、经济、政治和文化等领域产生了深刻影响。
全球化抹去了各国的疆界,使世界从立体变成平面,也就是说,世界各国之间的社会发展差距正在日益缩小。
“世界是平的”这一观点,是基于近几十年信息传播技术迅猛发展的状况而提出的,互联网的普及、软件的创新使海量信息迅速扩散到世界各地,由于世界是平的,穷国可以和富国一样在同一平台上接受同样的最新信息。
这样就大大促进了穷国的经济发展,而改善了它们的国际地位。
事实也是如此,所谓“金砖四国”国际声望的上升,无不得益于他们的经济成就,无不得益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特别是中国经济的起飞,中国在世界上的崛起,无疑也依靠了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同时也可作为“世界是平的”这一观点的有力佐证。
毋庸置疑,信息传播技术革命还远未结束,互联网技术将会有更大发展,人类社会将有更惊人的变化,可以预言,由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世界的经济格局与政治格局将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世界最不发达的国家和最发达的国家之间再也不会让人有天壤之别的感觉,非洲大陆将会成为另一个北美。
同样也可以预言,由于中国信息技术发展迅猛,中国和世界一样,也会从立体变为平面,中国东西部之间的经济鸿沟将被填平,中国西部的崛起指日可待。
(论证有效性分析的一般要点是:概念特别是核心概念的界定和使用是否准确并前后一致,有无各种明显的逻辑错误,该论证的论据是否支持结论,论据成立的条件是否充分等。
要注意分析的内容深度、逻辑结构和语言表达。
)
【逻辑错误分析】
(1)本文论证是基于美国学者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这一理论,但这只是一家之言,并非绝对正确的。
(2)文章提到“穷国可以和富国一样在同一平台上接受同样的最新信息,这样就大大促进了穷国的经济发展,而改善了它们的国际地位”缺乏事实依据,属于主观臆断。
接收信息不代表能利用信息,全球化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实际上拉大了,穷国、富国之间的收入差距由1994年的30∶1拉大到现在的70∶1。
在此基础上,作者做出的一系列推论都是不正确的,如“非洲大陆将会成为另一个北美”、“中国东西部之间的经济鸿沟将被填平”等。
(3)文章提到“‘金砖四国’国际声望的上升,无不得益于他们的经济成就”事实错误,中国和俄罗斯本身就是世界大国,其影响力不只局限在经济领域。
(4)文章提到“中国在世界上的崛起,无疑也依靠了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同时也可作为‘世界是平的’这一观点的有力佐证”过于偏激,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的确在缩小,但起主要作用的是人民的努力、政策的支持等,此处作者过于夸大了互联网技术。
【参考范文】
机遇要靠自己把握
原文的核心逻辑在于运用“世界是平的”理论,证明互联网技术拉近了世界各国的经济差距,从而论证出世界各国之间的社会发展差距正在日益缩小。
这种推论委实难以成立。
首先,作者偏信一家之言。
“世界是平的”不过是美国一位学者提出的理论,尚未成为学界共识,全球化也许打破了传统的某些国界,但并不意味着抹去所有国界,否则就不会存在关税、贸易保护等问题。
况且,世界各国间的固有差距并未被缩小,穷国、富国之间的收
入差距由1994年的30∶1拉大到现在的70∶1,全球化未必就能让世界完全变平。
在此基础上进行论证,恐怕难以令人信服。
退一步讲,即使“世界是平的”这一理论是正确的,各国之间的差距在缩小,也不代表这是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的。
网络不可能传播全世界所有的信息,各国的核心技术还是保密的,“金砖四国”的突起,也未必主要得益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而很可能是依靠资源人口优势。
弱国即便接受了信息,也缺乏一定的物质基础加以实现。
但强国之间却可以相互交流,这使得穷国与富国之间的信息差距乃至经济社会差距越来越大。
再退一步,即使互联网技术能拉近各国间经济社会的差距,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多方位的,并不仅仅是经济而已。
科威特人均收入水平很高,但在海湾战争中仍然是弱者;俄罗斯尽管经济不景气,但仍是全世界影响力巨大的大国。
网络技术带来的信息再好,也不可能弥补各国之间的先天差距。
由此可见,全球化和信息化使世界各国之间的社会发展差距日益缩小,抹去了各国的疆界,使世界从立体变成平面的论断是不可能成立的。
这也是原文作者最大的错误。
此外,文章的许多观点都是主观臆断,缺乏事实依据,过于偏激。
文章认为“金砖四国”的发展都是依靠了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但国家发展受资金、地理、资源、交通、教育、人口素质、文化传统和政治体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非取决于信息单一因素。
文中还提到“非洲大陆将会成为另一个北美”、“中国东西部之间的经济鸿沟将被填平”等推论,这些更是不可能预见的。
综上所述,原文的论证不具备有效性。
当然,我们必须承认全球化和信息化给我们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很大的机遇,但这同时也是一个挑战。
机遇虽然出现了,但能不能把握住却要看自己的努力,我们决不能只是迷信于某些理论,偏执地认为一切早晚会来到,而放弃了必要的努力,这样只能使机遇白白流失。
机遇要靠自己把握,光明的未来要靠自己打造。
【名师点评】
本文最突出的特色在于新颖的结构。
文章并未完全按照传统的方法分别指出原文的错误,而是由大到小,先驳斥原文的核心逻辑,后指出细枝末节的错误,令人耳目一新。
几个退一步,连贯流畅,气势雄浑,堪称经典。
文章思路清晰,逻辑性强,分析全面,精辟深刻,最后峰回路转,与原文形成合力,提出了积极应对之策,更令人拍案叫绝,是考场议论文非常值得借鉴的一篇典范之作。
二、论说文:根据下述材料,写一篇700字左右的论说文,题目自拟。
一个真正的学者,其崇高使命是追求真理。
学者个人的名利乃至生命与之相比都微不足道,但因为其献身于真理就会变得无限伟大。
一些著名大学的校训中都含有追求真理的内容。
然而,今天学术界的一些状况与追求真理这一使命相去甚远,部分学者的功利化倾向越来越严重,抄袭剽窃、学术造假、自我炒作、沽名钓誉等现象时有所闻。
【破题立论】
材料中的观点十分具体,只是对当今学者的不良风气进行的批判,也是对高等教育现状的不满与担忧。
本题的切入点较为单一,因此文章要想出彩,必须具有相当的深度,对现象的分析要达到体制的高度,并简单提出自己的建议。
【参考范文】
学者何不惜身?
“身不由己有人怜,己不惜身无人悯。
”当身披智慧外衣、头顶知识光环的教授们一次次陷入丑闻,愈演愈烈的学术腐败、比比皆是的抄袭剽窃、此起彼伏的学术造假,无不让人触目惊心。
我们不禁要问,这群本该为社会栋梁的人们怎么了?
现代社会物质文明高度发展,产生了各种各样的诱惑,生活在高度信息化、开放化环境
中的当代学者,也渐渐被这大染缸侵染了。
在我们的印象中,学者就应该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他们是文化的牧守,是真理的代言,他们的使命就是以学术为业,他们也应该坚守学者的本分,潜心于自己的领域,默默钻研,淡泊名利。
但金钱、权势、名望的诱惑是那样强大,竟使“不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学者,也逐渐远离真理之门,沽名钓誉,混迹于名利场中,互相吹捧,丑态百出。
是我们的要求太高了吗?那么为研究人类演变进化而离家考察实验的达尔文,专注于放射性元素研究无视诺贝尔奖放弃专利的居里夫妇,一生沉浸在数学世界而忘记申请剑桥学位的华罗庚,直到八十岁高龄还深入乡村做民俗研究的钟敬文,这些可歌可泣的学者从何而来呢?是时代已经变化了吗?难道记忆中“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元景皓,“虽灭十族亦不附乱”的方孝儒,饿死也不领美国救济粮的朱自清,已经用光了中国文人的气节吗?整个社会的虚浮、欲望化,对学术界的监督惩治力度不够等,都只是外因而已,学者们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失去了文人的风骨与气节,才是导致学术腐败的根本原因。
并非所有的学术腐败现象都是出自学者本心的,外部监督机制的缺乏、教授评选机制的不合理也是导致学术腐败的直接原因。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考核和职称晋升都是重数量而轻质量,以职称评定为例,每年发表论文数、项目数、专著数、奖项数都是参与排队的重要指标,这几乎掏空了教授们的时间和精力,又有多少人能兼顾教学与深造呢?武汉理工大学校长周祖德参与署名的论文被指侵权,但论文是其博士生谢鸣独自完成的;上海大学博导陈湛匀的某篇文章涉嫌抄袭,但网友爆料该文只是其学生东拼西凑完成的,但陈老师未仔细检查便署名发表了……体制的约束改变了学者们的生活方式,使“十年磨一剑”不再可能,“学术速成”现象却趁势蔓延,这不得不需要反思。
总之,学者们追名逐利不惜身的背后,是文人精神的消退和不合理体制的约束,而如果
学术界的成就只是一篇篇重复的论文,那这个国家又该怎样发展?加强学者自身的修养,改革现有的机制,培养真正的学者,已经势在必行!
【名师点评】
本文围绕学术腐败原因的分析入木三分,从文人精神的消退和评教体制的不合理入手,通过大量实例证明自己的观点,很有说服力。
文章语言精练有力,善用问句加强语势,表达出了作者对学界现状的强烈不满。
同时,文章结构清晰自然,起转承合层次鲜明,情感流露一气呵成,足以成为考场作文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