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论理工科高校理工—知识产权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论理工科高校理工—知识产权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摘要]理工—知识产权复合型人才是国家急需的人才。
理工科高校具有培养该复合型人才的优势,应当将培养理工—知识产权复合型人才作为新的目标和任务。
理工—知识产权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可以有多种模式。
[关键词]理工—知识产权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理工科高校的毕业生,大多数将成为各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的技术骨干。
如果他们在知识产权方面的知识和意识非常匮乏,将会直接对其工作造成影响。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量日趋加大,特别是既懂专业技术又懂知识产权的复合型人才更是我们当前急需的高层次人才。
在这种背景下,理工科高校应当将培养理工—知识产权复合型人才作为新的目标和任务,承担起其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理工科高校培养理工—知识产权复合型人才的必要性(一)国家发展的需要当前,我们已处于知识经济时代。
与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相比,知识经济最大的不同在于知识和智力发挥着重大作用,经济的发展直接依赖于知识或有效信息的积累和利用,在资本积累中更重视知识的积累和能量的释放。
知识成为社会财富的主要源泉,知识产权制度日益成为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战略武器。
在知识经济背景下,知识产权问题日益增多,尤其是知识产权问题在国际贸易中的广泛渗透,以美国、日本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纷纷调整或制定新的知识产权战略,并将其纳入国家经济、科技发展、企业经营的总体战略之中。
我国政府也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提出了建立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体系,这个战略的顺利实施必然需要有一大批熟谙科技和知识产权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知识产权虽然被归入法学学科,然由于其与科技发展的紧密联系,纯法学人才已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国家知识产权局在《知识产权人才“十一五”规划》中指出,我国“知识产权事业发展急需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严重匮乏”。
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特别是在加入WTO后,更加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知识产权专业人才。
学科交叉融合下高校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与提升路径探索
学科交叉融合下高校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与提升路径探索摘要:2020年十四五规划明确了现代教育要积极促进学科交叉融合的发展,李克强总理还强调了“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重要性。
本文通过探讨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性,发现其中问题所在,并提出适应创新时代发展需要、具有借鉴意义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路径,推动高校的创新人才发展进程,使本科生养成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
关键词:学科交叉融合;复合型;路径探索一、前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到2030年,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制度体系初步建立,创新人才的自主培养能力明显增强[1],对于世界优秀人才吸引力显著提升,一批领跑者在主要科技领域,一批开拓者在新兴前沿交叉领域。
二、高校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一)提高高校人才的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是近年一直以来的重点话题,尤其是面对大学生本科群体,高校对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力度、广度、深度都在不断的提高。
大学生群体相较于高中生而言,具有自主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与承担更多责任的能力。
高校开展创新创业人才的课程体系可以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开设创新创业相关的社团、讲座、比赛等,可进一步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为高校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
(二)提高高校人才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在大学阶段,学生的时间相对自由。
大学生在完成相关专业的同时,还可支配的时间相当充足。
高校会开设创新创业的选修课,笔者认为这门课程是非常有必要开设的,且比较适合在大二、大三阶段为学生提供。
完善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形成创新创业的思维,不拘泥于本专业的知识,而是学会与其他学科交叉运用,融会贯通,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三)有利于提高高校人才的就业率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浪潮不断发展,对创新创业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众多的企业都要求毕业生掌握多门技能,拥有活跃的创新思维。
如今就业市场上这类创新型人才是供不应求,大型企业为了能有更多新鲜的、技能扎实的、有创新能力年轻群体加入其中,与高校签订合作协议,高校不断向企业输出复合型的创新创业人才,提高了高校人才的就业率。
谈高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谈高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高校培养创新人才要加大教改力度,形成有利于创新的教育结构,注重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从而使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得到高度协调的发展。
”可见,“为社会培养和输送具有较快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岗位需要的实际工作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是当前所有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也是所有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上述这些精神均为我们高职人才的培养指明了工作方向:作为一名高职教师,必须肩负好自己的使命,在教学中不断改革、创新,转变教学观念,以达到高职教育——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要求。
一、发挥院校功能,传授文化知识1.夯实传播知识的阵地——课堂,提高教学质量从某种程度上说,教师就是一个服务人员,是为“上帝们”——大学生,提供服务的。
要想让“上帝们”满意,我们教师就必须抛弃传统的教学方法,为他们提供一个他们喜爱的,而又容易接受的多维互动的学习氛围。
与此同时,教师还要活化课堂教学方法,丰富自己的教学用语,想尽一切办法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适度增加互动环节,让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从而保障课堂教学顺利而有效地进行。
2.及时输送学科前沿知识,体现教学内容时代感21世纪,面对个性化超强的“90后”们,高职教师——教学活动的具体实施者,应站在教学改革的前沿,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理论,了解学科前沿知识,拓宽自己的知识面,紧握时代脉搏,传输学科最新知识,奏响教学内容最“in”的音符,以适应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
3.传授自主学习的方法,为终身学习打好铺垫当今社会是一个活到老,学到老的社会,新生事物不断,所以对大学生们而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而学习是一个不断接触,不断训练的过程。
每周几个小时的课堂学习时间,只是学生文化学习的一小部分,所以如何教会他们在其余大部分时间自主学习便显得尤为重要。
4.知识的传播者——教师,应‘为人师表’教师,比任何一个群体都更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因为只有我们教师自身‘内修其善心,外修其风范’,以自己高尚的人格和品德去教育、影响学生,才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才能与时俱进的用自己榜样的力量去影响、去震撼我们的大学生们。
论当代高校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论文]
论当代高校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本文从当代高校人才培养出发,介绍了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并以专业型人才培养向复合型人才培养转变为主线,阐述了对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建议。
高校人才培养专业型复合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社会发展正经历着深刻的变化。
在国家经济飞速发展、社会变革的今天,高校承载着为国家培养所需人才的重任,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逐步聚焦于高等教育公平、质量和多样化发展,将满足个人的发展和学习需要放在重要位置,根据学生的需要实施多样化教育。
社会需要的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人才。
当高校培养的人才不能适合社会发展的多样化、多层次需求时,社会便会“持币观望”,高校的作用和影响就会逐步下降,无法彰显其足够的张力。
高校应与社会发展相衔接,否则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导致数量的增长无助于发展。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例如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差,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不足,人才培养存在同质化倾向,质量保障体系不完善。
因此,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着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历史任务,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去适应服务社会,是高校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亟需思考解决的问题。
一、高等院校专业型人才培养发展背景及问题受过高等教育者的最大特征是拥有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所以大学教育的核心特征可表述为“专业教育”,高学历毕业生就更是专业人才。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正在从精英化到大众化过度阶段,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上升,大量毕业生找不到适合的岗位,而企业也找不到合适的人才,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大量人才无法得到满足,结构性过剩问题突出。
因此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高校的人才培养要适应经济社会需要的人才质量,也就是进行专业型人才的培养,在社会经济体系中进行有针对性和适应性的教育培养。
随着各高校专业调整、针对适应社会需求的热点专业人才培养重视力度不断加大,专业型人才培养的一些问题也随之引发,同一专业设置数量过多,专业培养规模急剧膨胀,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与模式“趋同”,专业复制严重,专业设置模式雷同现象愈演愈烈,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
浅析新时代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浅析新时代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创新的持续推进,人才培养已经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议题。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逐渐显露出许多不足和局限性,无法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在新时代背景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成为教育界、政府以及企业界共同关注的焦点。
复合型人才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还需要具备跨学科的能力、创新精神以及团队合作能力,以应对日益复杂和多变的社会环境。
新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培养出更具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
构建新时代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创新的人才培养路径,已经迫在眉睫。
本文将从现行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入手,通过分析新时代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核心要素分析、实施路径探讨以及案例分析,探索如何更好地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为教育教学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1.2 研究意义研究意义: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日新月异,人才需求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趋势。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需要,亟需构建新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这不仅仅是教育领域内的一场变革,更是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密切相关的战略问题。
新时代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将对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益,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推动国家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通过对现行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提出新时代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方案,有助于针对性地解决当前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困难和挑战。
本研究的意义还在于为推动教育改革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借鉴。
只有不断探索创新,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更好地培养适应时代潮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
研究新时代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意义重大且深远。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明确新时代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内在逻辑,探究如何更好地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促进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措施
促进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措施复合型人才培养是指培养具备多方面技能和综合素质的人才,使其能够灵活应对各种复杂的工作和社会环境。
针对这一目标,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促进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首先,推进跨学科交叉融合教育。
培养复合型人才需要强调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
学校和教育机构可以设立跨学科的选修课程,提供不同专业之间的交叉学习机会。
此外,教师也需要进行跨学科培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授课能力。
其次,注重实践能力培养。
复合型人才需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
学校可以加强实验室建设,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同时,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实习和创新创业项目,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再者,加强项目驱动式教学。
通过项目驱动式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学校可以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融入到具体项目中,学生通过完成项目来学习和应用知识。
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
此外,加强综合素质评价。
传统的考试评价方式主要注重学生的学科知识,对于综合素质的评价相对较少。
为了促进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改变评价方式,注重综合素质的评价。
可以引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综合考核学生的学科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另外,推进国际化教育。
培养复合型人才需要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学校可以加强与国外高校的合作交流,推动学生参加海外交流项目。
此外,引进国际教育资源和教学模式,提供国际化的课程和学习体验,培养学生的国际竞争力。
最后,建立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
创新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学校可以建立创新创业基地,提供创新创业项目和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
同时,加强与企业和社会的合作,提供实际的创新创业机会,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潜力。
综上所述,要促进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需要从教育体制、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多个方面进行。
学校和教育机构需要积极推进跨学科交叉融合教育、加强实践能力培养、推进项目驱动式教学、强化综合素质评价、推进国际化教育和建立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
论现代高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加之新技术、 新工种和新兴行业大量涌现 , 对各类岗位 的要求也越发 3 . 1 基 础 扎实 。 无论 是通 才 式人 才培 养模 式 , 还 是 复 复杂。 这使得 高校人 才培养也发生了战略性 转变, 各门学科 之间相互 合 型人 才 培养 模 式 ,首 先要 求学 生具 备 一定 的知 识 储 备。 交叉渗透 , 学科教育 的综合性明显增 强, 专业化的人 才培养模式 已无
论现代 高校复合型人才 的培养
马辉 ( 西安外事学院一个 民族 要 兴 旺 发 达 , 关键 经 济 发展 对各 岗位 人 才 的基 本要 求 , 也 能体 现 高等 教育 基 在于人才培养。当前的世界经济形势异常严峻 , 人才竞争愈演愈烈。 于 时代 发展 的前 瞻性 。
科理 论 内化 为学生 个体 的素质 , 才 能使学 生 快速 适应 信 息 高 速流 通 的社 会现 实 , 不 畏惧 各种 新 的挑 战 。学 生 的基 础 1 复合 型人 才 内涵 不 断充 实其 知 识储 备 。学 顾名 思义 , “ 复合 ”指 的是 不同 的两 者或 两者 以上 的合 理 论 课程 教 育 一定 要稳 扎稳 打 , 消化、 提炼 出新 的观点 、 新 的 成。 复合 型人 才 , 是 指具有 两个( 或两个 以上 , 但 一般 是两 个) 生 才能在 扎 实 的基础 知 识 中 , 问题 , 进 而发 挥 自身 的创 新 精神 , 自主 探 索解 决 问题 的途 专业( 或学科 ) 的基本知 识和基 本能力 的人 才。 一是 指社会科 教 育者 还 应 注 意强 化 学 生 的计 算 机 操作 技 能 、 科研 能 学与 自然科学 之间 以及多种 专业 的复合 :二是 指智力 因素 径 : 力 和 语 言 学 习的 能力 , 增 加 其知 识 储 备 , 这 样 才 能 帮助 学 和 非智力 因素 的复合 。正如 专家 指 出的 , 由通 才转 向专才 , 成 为 对社 会有 再 由专 才 向复合 型人 才 的转化 , 并 不是一 种 回归 , 而是 在更 生灵 活应 对 未来社 会 快速 更 新 的信 息 形势 , 高起点上 的又一 次质 的飞跃 , 具 有更广泛 、 更 丰富 的内涵。 用 的复合 型人 才。 3 . 2 知 识面 广 。信 息 快速 更新 和信 息量 剧增 , 以及 信 2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形式 随着 时代 的 复 合 型人 才培 养 与普 通 专 业 化 的人 才培 养 模 式 明 显 息 的高度综 合性 是现代 科 技发展 的两大特 征 。 这两 大 特征 日益 显 现 , 同时也 逐 渐 淡化 了某 些专 业 不 同。 它是 指 本科 生 研修 第 二学 位 或 跨 学科 辅 修 其 他 专 进 步 , 现 代人 接 触某 一 工作 岗位 或某 一行 业 时 , 专 业 知 识 业, 综 合 整 合第 二或 第 三个 学 科 的基 本 技 能知 识 , 发 展 成 概 念 , 除 此 以外 , 对 其他 专 业 学科 知 识 的掌 握 也 为综 合 多个专 业 或学科 的复合 型人 才。由此可 以总结 出复 储 备 是 必要 的 , 已成 为赢得 竞 争主 动权 的重要 条件 。鉴 于 此 , 高校 应该 以 合 型人 才培养 的几 种形 式 : 2 . 1双学位制 : 就 读 于 本科 专业 学 科 的 同时 , 也 进 行 当前 的社 会 形 势 及其 对 人 才 的基 本 要 求 为依 据 来 合理 安 第 二专 业学 科 的学 习, 在 学位 评定 时取得 两 个专 业 的本科 排 教 学 内容 ,教 授 的技 术 知识 要 符 合社 会 岗位 的基 本 要 学 士学位 。 求, 同 时采 取 本专 业 主修 、 跨 专业 辅 修 的教 学 形 式 不 断 完 拓 宽 学 生 的知 识面 , 使 学生 能够 快 速 适 2 . 2 第 二 学位 制 : 学 生 取 得本 科 学 位 后 , 继 续进 行 跨 善 配 套课 程 内容 , 专业 学科 的学 习 , 并 取得 跨专 业 学科 的本 科 学位 。这 种人 应 未来 不 同专 业 或不 同学科 领域 的工作 研 究。 才培 养模 式 目的是 适应部 分特 殊 工种 的岗位 需要 。 3 . 3 素质 全面 。素 质全 面就 是使 学生 具备 高度 的社 会 2 . 3 联 通 培养 制 : 该形 式 主 要是 专 、 本联 通 , 也 就 是 本 责任 感 , 自觉将 个人 的 事业 发展 与人 类 文 明和 社 会 进步 紧 科 生 结束 本专 业三 年制 学科 的学 习后 ,继续 进行 1 — 2年 密联 系在 一 起 ;培养 其 高 尚的社 会 品格 和 坚持 坚持 真理 、 的跨 专业 学科 的学 习 , 毕 业后 同时取 得本 专业 专科 文 凭 与 爱 国爱 家 的思 想 品格 , 不 断充 实其 知 识 储 备 , 使 其 具 有 良 后专 业本科 文 凭及 学位 。 好 的道 德 修 养和 人 文 素 质 , 增 强 学生 的 自信 心 , 使 其 勇于 2 . 4 主辅 修 制 : 学 高校 生基 于 高校 的 学 分 要 求 , 在 本 面 对未来 社会 的各 种挑 战。 专业 学 科 学 习的过 程 中 , 同时 跨专 业 辅修 其 他 课 程 , 学 分 3 . 4 具有科 学 创 新精 神 。 当今 知识 经 济 时代 , 不仅 要 总数达 到要 求后 取得 高校 颁发 的辅 修 证书。该人 才培 养模 求人 才具 备 足量 的知 识 储备 , 而 且特 别注 重人 才 的科 学 创 式 符 合 当前高校 的教 育形 式 , 并且 已在 众 多 高校 复 合 型人 新精神 。 科 学创 新 , 就是创 造 新知 识 , 发 现 新规律 , 丰 富科 才培养 的过 程 中广泛 应用 。 学知 识 的新体 系 ,形 成 认识 世界 和 改造 世界 的新观 念 、 新 2 。 5 选 修课制 : 为 了 满 足 大 部 分学 生 专 业 学 习 的 需 思想 、 新 方法 。 因此 2 1世纪 对人 才 的基 本 要 求就是 基础 扎 求, 开 设 跨学 院或 跨专 业学 科 的选修 课 , 供 学 生 自主选 择 。 实、 知 识面 广 、 素质 过 硬 、 具 有 科 学创 新精 神 , 这也 是 高校 修 得第 二 专业 学科 规定 的学 分 , 学 生就 可 以取 得该 专 业学 培养 复合 型人 才 的基 本理 念 。 科 的辅修 证书 , 如 未修 满规 定 学 分 , 则 记 入 该 专业 课 的学 参考文献 : 【 1 J 郑 丽娟 , 腾香 . 经济 时代复合 型计 算机人 才培养研 究 与探 索 分记录 。 开 设模块 式选 修 课 , 有效扩 充 了学生 的知 识储 备 , 【 J 】 _ 中小 企 业 管 理 与 科 技( 上旬刊) , 2 0 0 8 ( 0 7) . 有助 于 其 全面 、 系统 地 掌 握该 模 块 的专 业 知 识 , 进而成 为 【 2 J 陈 峥 . 立 足 高职 教 育 人 才 培 养 目标 进 行 教 学改革[ J 】 . 中 小 企 业 符合 社会 岗位 要 求的综 合型人 才。以选修 的形 式来 培养 复 管理与科技( 上旬 刊 ) , 2 0 1 1 ( 0 3 ) . 合型人 才是 当前 高校 教 育 比较 普 遍 的一种 形 式 , 该模 式 已 在 各 大高校 中普 及应 用 。 【 4 】 郑 丽 虹. 复 合 型人 才 走 俏 招 琦 会 , “ 金领 ” 年薪起价八 万I N ] . 南 3 复合 型 人才 培养 模式 的构 建 方都 市 报 , 2 0 0 1 . 1 1 . 复 合 型人 才 , 即具 有 有机 交 织 的多种 能 力 的人 才。 构 作者简介 : 马辉 ( 1 9 8 2 一 ) 。 男, 陕西咸阳 人 , 讲师, 研究方 向为神 建 复 合型人 才培 养模 式 ,增加 复 合 型人 才 的知 识储 备 , 提 经解剖。陕西省西安市雁塔 区富裕路西安外事学院北区 医学院基础 高 其 从 业 技 能水 平 , 培养 其 开 拓创 新 精 神 , 不仅 符 合 社 会 教 研 室
浅析新时代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浅析新时代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才培养模式也在不断变革。
新时代对人才要求更加多样化,需要培养的是复合型人才。
复合型人才不仅需要有专业的技能和知识,还需要有较强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构建新时代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浅析新时代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注重跨学科融合,突破学科壁垒在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学校往往会按照学科分类进行教学和培养。
这种模式下,学生只能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深耕,很少有机会接触其他学科知识,导致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对于跨学科问题缺乏解决能力。
而在新时代,各行各业的发展都需要具备跨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来推动。
构建新时代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注重跨学科融合,突破学科壁垒,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和学习其他学科知识。
在实际操作上,学校可以设置跨学科的综合课程,组织跨学科的学术交流活动,鼓励学生跨学科学习和研究。
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的综合解决问题能力,从而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
二、注重实践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新时代复合型人才需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这一点比以往更加重要。
构建新时代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实践能力的培养上,学校可以通过课程设置和实践项目的开展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设置实习课程、毕业实习等,让学生在实际岗位上接触和解决问题;组织学生参与科研项目,让他们在科研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三、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培养上,学校可以通过搭建自主学习平台,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选择权;设置创新创业课程,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实践;组织创新比赛,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四、注重社会实践,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新时代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是一项重要的任务,需要学校及时调整教学和培养模式,注重跨学科融合,突破学科壁垒;注重实践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注重社会实践,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论现代高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摘要:人才是强国的根本。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兴旺发达,关键在于人才培养。
当前的世界经济形势异常严峻,人才竞争愈演愈烈。
加之新技术、新工种和新兴行业大量涌现,对各类岗位的要求也越发复杂。
这使得高校人才培养也发生了战略性转变,各门学科之间相互交叉渗透,学科教育的综合性明显增强,专业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已无法完全适应时代发展进程,全社会呼吁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加入。
关键词:高校复合人才培养1复合型人才内涵顾名思义,“复合”指的是不同的两者或两者以上的合成。
复合型人才,是指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但一般是两个)专业(或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人才。
一是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以及多种专业的复合;二是指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复合。
正如专家指出的,由通才转向专才,再由专才向复合型人才的转化,并不是一种回归,而是在更高起点上的又一次质的飞跃,具有更广泛、更丰富的内涵。
2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形式复合型人才培养与普通专业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明显不同。
它是指本科生研修第二学位或跨学科辅修其他专业,综合整合第二或第三个学科的基本技能知识,发展成为综合多个专业或学科的复合型人才。
由此可以总结出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几种形式:2.1双学位制:就读于本科专业学科的同时,也进行第二专业学科的学习,在学位评定时取得两个专业的本科学士学位。
2.2第二学位制:学生取得本科学位后,继续进行跨专业学科的学习,并取得跨专业学科的本科学位。
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目的是适应部分特殊工种的岗位需要。
2.3联通培养制:该形式主要是专、本联通,也就是本科生结束本专业三年制学科的学习后,继续进行1—2年的跨专业学科的学习,毕业后同时取得本专业专科文凭与后专业本科文凭及学位。
2.4主辅修制:学高校生基于高校的学分要求,在本专业学科学习的过程中,同时跨专业辅修其他课程,学分总数达到要求后取得高校颁发的辅修证书。
该人才培养模式符合当前高校的教育形式,并且已在众多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广泛应用。
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及其实践
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及其实践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只有拥有全面发展的能力和素质,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
因此,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
本文旨在探讨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和实践方法。
一、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复合型人才是指在某一领域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具备跨越不同领域、不同学科的综合能力。
具体来说,复合型人才需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1、学科知识能力。
必须拥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职业素养;2、实践能力。
能够应对实际工作和生活场景;3、创新能力。
能够勇于挑战,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4、人际交往能力。
能够有效沟通和合作,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这些能力的结合,使得复合型人才成为了各领域的佼佼者和领袖。
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在于,通过培养这样的人才,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同时,复合型人才培养能够为个人提供更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为实现个人价值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方法1、学院间的协作培养不同学院之间的协作培养,是一种备受重视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法。
比如,在大学校内,不同学院可以联合开设跨学科的课程,鼓励学生跨专业学习。
此外,学院之间也可以开展实践项目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的实践体验。
2、产学研结合的项目实践产学研结合的项目实践,是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另一种有效方式。
产学研结合实践教学具有贴近市场、紧密联系产业的特征,能够让学生深入了解实际工作中面临的问题和需求,提高其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同时,这种实践方式也能够促进产业技术的升级和人才的交流,推动产业发展。
3、国际化人才培养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国际化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重要。
因此,建立国际化人才培养机制,通过与国外优质高校开展交流与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视野和交流平台,促进其跨文化沟通和深入了解国际工作环境,是一种不可缺少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方式。
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复合型人才培养是指培养具有多方面知识、技能和能力的人才,他们能够适应多样化的工作环境和任务需求,具备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
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为了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国家综合竞争力。
复合型人才需要具备广泛的知识背景。
在现代社会,知识的更新换代速度非常快,单一领域的专业知识已经无法适应社会变革的需求。
因此,复合型人才需要具备跨学科的知识,能够在不同领域进行跨界合作和创新。
他们应该具备宽广的学科背景,能够理解和应用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解决复杂问题。
复合型人才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
知识的广度只有与专业技能的深度相结合,才能够发挥最大的作用。
复合型人才应该在一个或多个领域拥有深厚的专业技能,能够熟练运用各种工具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他们需要通过实践和实验,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并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复合型人才需要具备良好的人际沟通和团队合作能力。
在现代社会,团队合作已经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工作方式。
复合型人才应该能够与不同背景、不同专业的人合作,协调各方利益,达成共识,并能够有效地解决团队内部的冲突和问题。
他们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听取他人的意见,并能够在团队中发挥协调和领导的作用。
复合型人才还需要具备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创新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
复合型人才应该具备创新意识,能够发现问题并提出创新解决方案。
他们应该具备创业精神,敢于冒险和创造,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找到机会并取得成功。
复合型人才需要具备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交流和合作变得越来越频繁。
复合型人才应该具备国际视野,能够了解全球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动态,并能够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作用。
他们应该具备跨文化交流能力,能够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与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进行有效沟通和合作。
高等教育如何培养复合型人才
高等教育如何培养复合型人才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中,复合型人才成为了各行各业所迫切需求的对象。
他们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拥有广泛的跨学科视野、创新能力、良好的沟通协作能力以及较强的适应能力。
高等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阶段,肩负着为社会输送复合型人才的重任。
那么,高等教育应当如何有效地培养复合型人才呢?首先,课程设置的优化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基础。
传统的专业划分过细,导致学生知识面狭窄。
为了改变这一状况,高校应当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构建综合性的课程体系。
例如,可以开设跨学科的课程,如“生物化学与医学应用”“计算机技术与艺术设计”等,让学生在学习中了解不同学科之间的关联,培养他们的综合思维能力。
同时,增加选修课程的种类和数量,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职业规划选择课程,拓宽知识面。
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培养复合型人才至关重要。
高校应加强与企业、科研机构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实训机会。
通过实际项目的参与,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比如,工科学生可以参与企业的工程项目,了解工程设计、施工、管理等全过程;文科学生可以到政府部门、社会组织等进行实习,熟悉社会运作机制,提升沟通和协调能力。
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创新创业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关键。
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还应具备跨学科的素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高校可以通过引进具有跨学科背景的教师,或者鼓励现有教师进行跨学科进修、合作研究等方式,提升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
同时,建立教师与企业之间的交流机制,让教师了解行业的最新动态和需求,将实际案例引入教学中,使教学内容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意识也是不可或缺的。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知识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
学生只有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才能不断适应新的变化和挑战。
高校可以通过开设学习方法指导课程、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等方式,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
论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最新年精选文档
论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而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怎样培养人才始终是大学在办学过程中不断探索的课题。
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目前对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有两种评价尺度。
一种是学校内部的评价尺度;另一种是学校外部的评价尺度,即社会的评价尺度。
我们主要谈谈社会的评价尺度。
社会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主要是评价学校向社会输送的毕业生群体能否很好地适应本地区社会、经济、科技、文化以及教育发展的需要;高等学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就是提高人才培养对社会的适应程度,提高人才培养与培养目标的符合程度。
复合型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一。
一、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是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根据教育学家潘懋元先生的表述,“社会主义教育,必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或者说社会主义教育必须通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把它用在高等教育领域,则可以表述为,“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必须通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培养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优化,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在这个表述中,包含了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的一般性要求。
所以,当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不能很好地符合人才培养目标时,则必须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
所谓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高等学校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为高校大学生设计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怎样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
人才培养模式受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所制约,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与人才的关系更为密切。
在人才培养中,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培养是社会与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涵义在此,不同于劳动人事部门对目前需求量最大的复合型人才的定义,笔者的观点是指高等学校培养的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必须坚持知识、能力、素质的辩证统一。
所谓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就是不仅要精通其专业领域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及相关领域的综合性知识,同时又有一定的人文素养,包括哲学的思维、前瞻的眼光及具有良好的管理理论基础和技巧的复合型人才。
论高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论高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各个行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其培养模式也受到了广泛关注。
在当前环境下,高校应该构建一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了解如何培养这些人才是至关重要的。
什么是复合型人才?复合型人才是指在知识面广度、专业深度、综合能力等方面都有较强的素养,可以胜任多个职业领域工作的人才。
这种深度和广度的知识,使他们更具有适应性,能够很好地适应现代工作环境的变化。
高校的传统培养模式传统上,高校只注重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知识,而没有注重学生的一些综合能力。
高校的教育质量也就局限在了专业知识方面。
同时,它们忽视了对课程内容和授课方法的改进,建立和改进学生实践能力等问题的研究。
这导致了高校的教育质量和对学生的影响缺乏真正的创新。
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崭新的工作环境需要符合其所需的学生培养且具有全面发展的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课题解决能力,这就是高校应该培养的复合型人才的特征。
复合型人才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1、学科知识面广度和专业深度:高校应该培养学生在各个领域深度和广度的素质,为学生提供具体的实战经验。
2、综合性的创新和创业能力:在大学校园内,学校应该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竞争意识,创新和创业能力是未来的社会发展和市场要素之一,同时学生创新和创业的意识和方法也应被重视。
3、社会关键问题的视野和解决能力:高校应该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大事,了解社会现象,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
4、团队合作和领导能力:大学毕业后,学生将在各个行业中伙伴或领导许多人。
因此,高校应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领导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行业环境。
如何实现复合型人才的培养1、改变培养目标:培养复合型人才应该将学科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并从实际需求出发,让学生成为完全融入社会的人才。
2、改变教学模式:高校可以通过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如以实践为主,问题解决为主的教学方法,开设跨学科课程,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实践能力。
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与激励机制研究
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与激励机制研究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才已经成为了新时代社会竞争力的重要支柱。
为了满足和推动社会的需求,需要培养出一批才华横溢、职业技能全面、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
复合型人才是指将多种能力和知识结合在一起,不仅能够在一个领域内深耕细作,还能够在其他领域中游刃有余,解决相关问题。
一、复合型人才的培养1.教育体制改革针对不同领域的人才需求,教育部门需要开设相关课程,对专业知识和科技创新方面进行培训,为学生提供全面的知识结构和技能储备。
此外,还应推行实践教学,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获取生产实践经验。
2. 多元化培养方式大学应该开设更多方向的专业,并且加强学生间的交流,加强走班制度强化跨学科交流,让学生能够在不同领域学习,培养出具有广泛领域知识结构的复合型人才。
3. 认识和掌握行业发展及市场需求除了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多元化培养方式,教育机构和市场需要多方式交流信息,做好与各类行业的合作,研究市场需求以及趋势,并针对性的调整教育与培训的方向。
这样,才可以更好地培养出市场和行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二、复合型人才的激励机制1. 知识产权激励当复合型人才将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转化为实际行业成果时,他们可以享有自己的知识产权,并且可以得到相应的报酬。
企业应制定合理的奖励机制,对于研发成果的专利和发明创造进行奖励,激励他们投入更多的心血进入研发领域。
2. 岗位和职业发展机会企业应当为复合型人才打造更广阔、更灵活的职业发展通道。
在各大领域内的人才,可以通过管理层系统、技术领导计划及走向公司发展的战略职业计划等手段得到优厚的薪资、福利待遇以及职业发展机会。
3. 组织文化浸润在激励机制上,企业办公文化也需要有针对性的引进复合型人才的文化要求,创造一个包容性和开放性的工作环境,鼓励复合型人才展示自己的才华。
再通过各种形式的企业文化激励,促进复合型人才的成长,从而构建更加完善的复合型人才梯队。
综上所述,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激励机制是构建一个高素质人才队伍的重要环节。
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管理研究
北京大学综合素质评价
北京大学综合素质评价从思想道德、学业成 绩、身心健康、社会实践、特长才艺等多个 方面对在校学生进行全面评价,以引导和激 励学生全面发展。
浙江大学“五星学子”综 合素质评价
浙江大学“五星学子”综合素质评价从学术 科研、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创新创业、国 际交流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旨在培 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
需要进一步优化培养方案
虽然已初步建立了复合型人才培养管理机制,但 仍需根据实际效果和学生反馈进一步优化培养方 案,以更好地满足学生需求和行业发展。
建立长效机制
为了确保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需要建立长效机制,包括政策支持、资金保障 、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工作,以推动复合型人 才培养工作的长期稳定发展。
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尝试新的思路和方法,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
创造力。
03
个性化教育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将更加注重个性
化教育,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充分发挥学
生的潜力。
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建议
要点一
课程设置不合理
一些高校的课程设置过于僵化,缺乏 灵活性和创新性,不能满足复合型人 才培养的需求。建议高校加强课程设 置改革,增加跨学科课程和前沿领域 课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THANKS
感谢观看
特点
03
04
05
强调综合素质培养:注 重学生的知识、能力和 素质的全面发展,而非 单一的专业技能培养。
跨学科性:强调跨学科 的知识结构和综合能力 ,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 解决问题能力的复合型 人才。
多元化教育手段:采用 多种教育手段和方式, 如课程设计、实践项目 、科研训练等,以培养 学生的综合素质。
我国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现状与进展
我国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现状与进展1. 引言1.1 我国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现状与进展我国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培养学生具备多方面技能和知识,能够适应多种工作环境和需求的人才。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我国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我国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也日益受到重视。
目前,我国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方面,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一些高校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滞后,跟不上社会需求和发展速度,导致学生毕业后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存在较大差距。
我国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也在不断取得进展。
一些高校开始尝试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高校开展复合型人才培养,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完善。
未来,我国应继续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使他们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只有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 正文2.1 当前我国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目前我国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可以说是处于一个转变期。
传统的教育模式主要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试能力的培养,而缺乏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这导致了一些问题,比如学生缺乏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难以适应社会快速变化的需求。
在当前社会发展的背景下,这种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
许多高校和企业开始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这种模式主张将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等综合能力结合起来进行培养,培养出的人才不仅具备专业知识,还具有广阔的视野和创新精神。
要将这种理论转化为实践并不容易,在目前的情况下,我国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仍处于起步阶段。
一方面是因为传统的思维模式仍然存在,另一方面是因为教育资源和制度也需要不断完善。
我国当前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虽然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是正在逐步朝着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方向发展。
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理论基础及其培养途径研究报告
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理论基础和培养途径研究杨宗仁(兰州交通大学甘肃兰州730070)摘要:复合型人才是指通过一定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的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学科(或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富有跨学科知识和创新精神的人才。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素质教育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和人力资本专用性理论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理论基础。
目前,已探索出以第二学士学位生和辅修/双学位本科教育为代表的多元化培养途径。
关键词:复合型人才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多元智能人力资本专用性“复合”的本意是“合在一起;结合起来”。
其主要特征是:第一,复合是两个(两种)或两个(两种)以上的不同事物结合在一起,不是相同事物不同部分的结合;第二,从复合的过程和结果来看,复合是一种化学变化。
因为复合不是不同事物的简单迭加,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的事物复合在一起,往往会生产出具有不同特性的新的事物(复合体)。
据“复合”之本意,复合型人才是指通过一定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的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学科(或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富有跨学科知识和创新精神的人才。
根据复合型人才智能结构的复合程度,一般可将其分成三种类型:一是跨一级学科复合型人才,二是跨二级学科复合型人才,三是在同一学科内,以一个专业为主、兼有多个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任何一种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之上,下文将在分析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理论基础上,对高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途径作一探讨。
一、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理论基础1.哲学理论—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针对资本主义旧式分工造成人的片面发展而提出的。
马克思认为,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虽然社会在整体上得到了极大的进步,但对于个人来说,由于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导致了“每一个人都只隶属于某一个生产部门,受它束缚听它剥削”,导致了“智力的荒废”和“工人生产力的贫乏”,这就是资本主义分工过程中“人的自我丧失”。
论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些问题 。
3. 1 制度 的不 规范 影 响复合 型 人才 的有效
由于辅修 、 双 专 业 和 双 学 位 制 度 在 我
选 修、 附修、 双学位 等多种教育形式 , 培 养 展 开 大 批 复 合 型人 才 。 此时, 大 部 分 高校 逐 渐 完
1高校复合 型本科 生培养 的内涵及培 善学 分 制 并 推进 附 修 制 和 学 位 制的 教 学 管 国高校 实 施的 时 间比 较短 , 当前 不少学 校 在 养模 式
要* ) 中明确指 出, 为 了 适 应 国家 经 济 社 会 教 学 管 理 制 度 综 合 改 革 前 进 , 尝 试 建 立 附 中难免 会 存 在 诸 多 问题 , 需 要 不断 完 善 。 辅
发展的要求 , 应 该 增 强 学 生 适 应 社 会 和 就 修 和 双 学 位 制 。l 9 9 8 年《 关 于 深 化 教 育 改 修 、 双 专 业 和 双 学位 教 育 也 不例 外 , 也 存在
摘 要: 复合 型人 才是 当今社会 发展 的需求 , 是 高校培 养人 才的重要模 式 。 高校 的附修和双 学住的培 养模式对 复合 型人 才培养 具有一定 的意义 , 取 得较好的 效果 , 但 是 也 存 在一 些 问 题 , 不 利 于 人 才的 培 养 。 为此 , 本 文 就 该 培 养模 式 进 行 分 析 , 进 一 步 阐释 复 合 型 人 才 的 内 涵 , 并对 复合 型人 才培养 的意 义 、 对 存 在的 问题 进 行思 考 。 最后 ,结合 实际提 出发展 和解 决 的策略 。 关 键词 : 复合 型人 才 培养模 式 内涵 培养策略 中 图分类号 : G 6 4 7 文献标 识 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3 -9 7 9 5 ( 2 0 1 3 ) 0 9 ( a ) 一0 0 4 6 -0 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培 养 模 式 ,对 于培 养 基 础 扎 实 、知 识 面 广 、综 合 能 力
强 的 复合 型 人 才 ,具 有 十分 重 要 的意 义 。
( ) 实 施 通 实 教 育 二
言 的 。顾 名 思 义 ,就 是 具 备 两 种 或 这 两 种 以上 不 同专
业 领 域 的 基 础 知 识 及 基 本 能 力 的人 才 。这 种 “ 合 ” 复 包 括 社会 科 学 与 自然 科 学 之 间 的 复 合 、多 种 专 业 之 间 的复 合 、智力 因素 和非 智 力 因 素之 问的 复 合 。
复 合 型 人才 主要 有 以下 三 个共 性 :
在 复 合 型人 才 培 养 目标 的指 引 下 ,各 大 高 校 积 极
探 索 ,纷 纷 进 行 通 实 教育 的 改 革 与 尝 试 。 增 加 了 通 识
教 育 的 内容 ,并 把 通 识 教 育 与专 业 教 育 相结 合 。例 如 : 加 强 人文 素 质 教育 ,对 工 科 生加 强 文 学 、历 史 、哲 学 、 艺 术 等 人 文 社 科 方 面 的教 育 ;对 文 科 生加 强 自然 科 学 方 面 教 育 。广 泛 地 开 设 通 识 课 程 。 这类 通 识 课 程 以打
主 要 有 以下 几 个 方 面 的能 力 交 汇 融 合 而成 :终 身 学 习 ,
¥[ 作者 简 介1苏晓 云 ,长 江 大学 教 务 处 助 理 研 究 员 ( 北 荆 州 湖
师 ( 北 荆 州 湖 442 ) 3 0 3
4 4 2 );马 寅秋 ,长 江 大 学 电信 学 院讲 303
时 ,那 么 事 实 上 与 培 养 单 一 专 业 的 学 生 并 没 有 本 质 的
针 对 复 合 型 人 才 培 养 , 各 高 校 校 均 进 行 了卓 有 成
效 的 改革 ,并探 索 出了 一 系列 相 对成 熟 的做 法 与经 验 , 普遍 开展 。 其 中包 括 :
区 别 。 作 为 教 育 工 作 者 ,我 们 不 可 能 明 白每 一 个 学 生
我 国著 名 高 等 教 育 学 专 家 潘 懋 元 教 授 认 为 : “ 教 育 必 须 受 一 定 社 会 的 经 济 、政 治 、文 化 所 制 约 ,并 为
一
定 社 会 的 经 济 、政 治 、文化 发展 服 务 ” 因此 ,社会 。
主 义教 育 必 须 为社 会 主 义 的经 济 文化 发 展 和 建设 服 务 。
门 ,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的 “ 明 学 院 ” 也 设 有 “ 明 课 启 启
2 能 力 的 复 合 性 。复 合 型 人 才 不 仅 能 够 对 于 知 识 .
进 行 复合 ,更 重 要 的是 他 们 能 够 将 各种 能 力 综 合 运 用 , 有 机 融 合 ,达 到 对 原 有 单 一 能 力 的超 越 。 复合 型 能 力
识体系。
破 专 业 局 限 ,开 阔学 生 学 术 视 野 ,培养 文 化 通感 和 科 学 精 神 为 目的 ,内容 体 系涵 盖历 史 文 化 、价 值 观 与 思 维方 法 、科 技进 步 与 生命 探 索 、经 济 发 展 与社 会 脉 动 、 文 学 艺 术 与 美 感 , 以及 跨 文 化 沟 通 与人 际交 往 等 。较 为成 功 的有 :南 京 大 学 现 已开 设新 型 通识 教 育 课程 14 5
1知 识 的 复 合 性 。 无 论 怎 样 ,复 合 型 人 才 首 先 必 . 须 是 在 通 晓 两 门 或 者 两 门 以上 的专 业 或 学科 基 础 知 识 和 技 能 的 情 况 下 ,将 自身 的知 识 结 构进 行 有 机 的 拓 展
与 融 合 ,从 而 形 成 有 合 理 层 次 的整 体 性 和综 合 性 的知
一
的 《 向2 面 1世 纪 教 育振 兴 行 动 计划》 也 提 出 : “ 科 本 教 育 要拓 宽 专 业 口径 ,增 强 适 应性 。 ”最 近 一 次 的 专业
目录 调 整 工作 ,正 在 进行 中 。从 2 1 0 1年 教 育部 下 发 的
《 通 高 等学 校本 科 专业 目录 ( 订 一 稿 ) 中可 以看 普 修 》
・高 等 教 育 研 究 ・
论 高校 复 合 型人 才 的培 养
苏晓云 马 寅秋
【 摘 要]文 章通 过 对 复合 型人 才 的起 源及 内 涵进 行 分 析 ,探 讨 了我 国 高校 当前 复 合 型 人 才 培 养 的 主
要 模 式 。并 对 这 些模 式 所 出现 的 问题 进 行 深 入 的研 究 ,提 出 了相应 的解 决 办法 。希 望 以此进 一 步提 高与 改 善 高校 复 合 型 人 才培 养 的质 量 。
・哆 l ・ ‘ 盎 } , 场
●2 1 0 1年 第 1 期 ( 理 研 究 ) 0 管 ●
堂” ,广 泛教 授 通 识课 程 。 ( 三) 改革人 才培 养模 式
养 ,首 先 应 避 免 多个 专 业 培 养 的 固定 性 以 及 模 式 化 。
当 高 校 按 照 少 数 几 种 固定 的 专 业 模 式 去 培 养 受 教 育者
的兴 趣 以及 他 的想 法 ,因 此 ,高 校 应 该 做 到 慎 重 地 开
辅 修 制 。学 生 在 学 习 主修 专 业 的 同 时 ,辅 修 另 一
专业 ,修 满 规定 学 分 ,取 得辅 修 证 书 。 双 学 位 制 。本 科 学 习期 间 ,在 辅修 专 业 学 习 的基 础 上 ,完 成 两 个 跨 学 科 专 业 课 程 的 学 习 ,并 获 得 两 个
们 能够 有 足够 的 基 础 来 运 用 他 们 复 合 型 的 能 力 。并 且 能 够 及 时地 将 各 种社 会 文化 、科 学 技 术 以及 社 会 行 为 规 则 内 化为 自身 的个 性 品质 ,具 有更 良好 的适 应 性 。
二 、复 合型 人 才培 养 现状
( ) 更 新 专 业 设 置 一
现 在 所 注 重 的创 新 型 人 才 是 有 区别 的 。顾 名 思 义 ,创
新 型 人 才 是 指 具 有 创 新 能 力 或 者 创 新 潜 力 的人 才 ,创 新 能 力 并 不 是 每 一 个 人 都 能 够 具 备 的 ,它 只 是 一 小 部
分 具 有 创 新 潜 力 的 受 教 育 者 经 过 合 适 的 培 养 所 能 够 体 现 出 来 的 能 力 。如 果 对 大 多 数 人 盲 目地 进 行 创 新 能 力
随 着 时 代 发 展 和 科 技 进 步 ,各 种 各 样 的 新 学 科 、
新技 术 尤 其 是边 缘 学 科 如 雨后 春 笋般 纷 纷 涌 现 ,同时 , 由 于 经 济 飞 速 发 展 及 成本 意 识 不 断 增 强 ,企 业 不 可 能 也 不 愿 意 招 收大 量 人员 以 牺 牲 其 经 济 利 益 ,这 些 新 变 化 对 劳 动 者 提 出 了新 的要 求 ,从 业 人 员 必 须 掌 握 多 种 知识 技 能 ,并具 有 较 强 的适 应 能 力 。 这 种 情 形 下 , “ 口径 ” “ 方 型 ” 的 专 才显 然 窄 、 处 已 经 难 以适 应 现 代 社 会 的 发 展 方 式 ,因 此 迫 使 高 等教 育 必 须 对 现 有 的培 养模 式 进行 改 革 。然 而 ,限 于 中 国 国情 ,高 等 教 育 的培 养 目标 还 必 须 具 备 相 应 的专 业 要 求 ,不 可 能 像 美 国 的本 科 院 校 一 样 实 行 完 全 的 “ 才 通 教育 ” ,于 是 ,将 专 业 教 育 与 通 才教 育相 结 合 , “ 复合
长 期 以来 , 由 于高 校 对 于教 育 质 量 的评 价 仍 然 主
■
要 集 中在 对 教 学 、作 业 、考 试 等 课 堂 以及 相 关 方 面进 行 考 核 。 因此 ,不 仅 受 教 育 者 ,而 且 教 育 者 都 将 书 本 知 识 看 成 是 衡 量 教 育 质 量 的唯 一 标 准 。但 是 现 代 社 会
到 真 正 的个 性 化 发 展 。 ( 三) 创 新 型 与复 合 型人 才培 养
学 生 可 以 根 据 自己 的 喜好 和 社 会 需 要 自由 选课 。 因 此 选 修 课 制也 是 一 种最 灵 活 的复 合 型人 才 培养 模 式 。 此 外 ,各 校 结 合 自身 实 际 情 况 进 行 了各 具 特 色 的 尝试 ,其 中 具有 影 响 力 的包 括 浙 江 大 学 的 V , O Q人 才 培 养 模 式 改革 ,复旦 大 学 的 “ 文 大 理 ” 大 ,以及 南 京 大学
型人 才 ”的 概念 由此 应 运 而生 。 ( ) 复 合 型 人 才 的 内 涵 二
改革 开 放 以来 ,随 着 教 育 理 念 的 更 新 , 国家 对 以
专 业 调 整 为 主要 内容 的 人 才 培 养模 式 进 行 了大 刀 阔斧 的改 革 ,先 后 进 行 了 三 次 大 规 模 的 本 科 专 业 目录 调 整 工 作 。 19 9 8年 教 育 部 颁 布 了新 的 《 通 高 等 学 校 本 科 普 专 业 目录》,将 专业 数 从 5 4种 减 少 到 2 9种 ,调 减 幅 0 4 度 达 5 .%。 随 后 ,国 务 院 于 19 06 9 9年 1月 1 3日批 转
选 修 课 制 。设 置 跨 学 院 选 修 课 ,建 立 选 课 模 块 , 供 学 生 自由选 择 ,学 生 须 修 满 某 一 模 块 的 规 定 学 分 方 可 毕 业 。 由 于 选 修 课 具 有 灵 活 、开 放 、 自主 的 特 点 ,
使 学 生 有 足 够 的 自 由探 索 自 己 愿 意 探 索 的 领 域 ,在 广 泛 的 学 习 中使 其 明 了 适 合 自身 的 复 合 方 向 , 以 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