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乡的近现代革命史迹实践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家乡的近现代革命史迹实践报告
——光辉老人张光斗
一、实践目的
通过了解家乡的这位著名人物,来认识这位伟人的生平及事迹,学习张光斗老先生的奋斗路程以及他的光辉史迹,来了解家乡的伟人,一方面增强家乡的荣誉感,同时也是来勉励自己,激励自己,时刻记住伟人是如何造就的。
二、实践内容
这次的近现代革命史迹的实践我主要是通过在网上深入的了解了一下我的家乡十分出色有名的张光斗老先生。
首先我要介绍下这位先生。
张光斗先生,1912年5月1日生,江苏常熟人。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34年秋,考取清华大学水利专业留美公费生后赴美留学,先后获得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和哈佛大学硕士学位。1937年抗战爆发后,毅然放弃继续深造的机会回国工作。1945年回国任资源委员会全国水电工程总处设计组主任工程师、总工程师。1949年10月起在清华大学任教,历任清华大学水利工程系副主任、主任,清华大学副校长、校务委员会名誉副主任。1954年加入九三学社,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同年,任中国科学院水工研究室主任。1958年任水利电力部、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院长兼总工程师。1960年任清华大学高坝及高速水流研究室主任。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1981年被聘为墨西哥国家工程科学院国外院士。同年获美国加州大学哈斯国际奖。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主席团成员兼技术科学部副主任,中国工程院主席团成员,中国科学院、水利电力部北京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院长,北京市科协副主席,中国水利学会副理事长,《水利学报》主编,《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副主编等职。曾任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第五届委员会委员和第六、第七届常务委员会委员,九三学社第六、七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和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顾问,政协北京市第五、六、七届委员会副主席。从以上的介绍足以可见张光斗先生生平可以说是功成名就,让人瞻仰。当1937年抗战爆发之时“七七事变”给了张光斗极大的震动,他毅然放弃了继续深造的机会,回国参加抗日。他说:“国将不国,我心何安。”解放前夜,在华工作的美国水电工程师力邀张光斗“逃离沉船”,赴美工作。然而他回答:“我是中国人,是中国人民养育了我,我有责任建设祖国,为人民效力。”这一点让我仿佛看到钱学森先生的爱国之心。张光斗先生他在美国有这么好的条件之下,诱惑重重,然而他的一腔爱国热情驱使他回到祖国,他深深爱着的祖国,为国家效力。解放前夕,国民党政府曾多次下令,让张光斗把自己多年参与查勘、积累的水电资料送往台湾,可他就是不肯。在地下党的帮助下,张光斗巧施“掉包计”,将假资料交了出去,20大箱真资料藏到地下保存。解放后,他将这些资料全部捐赠出来,成为国家“一五”期间水电建设的重要依据。
他的机智以及他的专业为祖国的抗日也贡献了一份不可多得的力量。以及他的爱国之情也为他的之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张光斗先生最杰出的杰作就是对三峡工程的贡献了。长江三峡水利枢纽是治理和开发长江的关键性骨干工程,张光斗是60多年来三峡工程规划、设计、研究、论证、争论,直至开工建设这一全过程的见证人和主要技术把关者。
1993年5月,张光斗被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聘任为《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初步设计报告》审查核心专家组的组长,主持了三峡工程初步设计的审查。在汇集10个专家组、126位专家意见的基础上,他慎重研究,反复推敲,逐字逐句地核定最终审查意见。
三峡工程开工后,张光斗担任国务院三峡建委三峡工程质量检查专家组副组长,他每年至少两次来到三峡工地的施工现场进行检查与咨询。2000年末,耄耋之年的张光斗又一次来到三峡工地,他为考察导流底孔的表面平整度是否符合设计要求,硬是从基坑攀着脚手架爬到56米高的底孔位置,眼睛看不清,他就用手去摸孔壁。之后张光斗在质量检验总结会上极力坚持修补导流底孔,以确保工程质量。在场的人们望着脚穿套鞋、头戴安全帽的老人瘦弱的身影,一个个感动得说不出话来。
对工作如此的专注和细心,从这个老人身上我看到了他对工作的热爱,同时让我感受到对于一个工作的真正的喜爱,就是要有这种投入、一丝不苟的精神。我们现在的学生也是如此,在学习上就是要有这样的投入精神,才能有所成就,同时在不久的将来的我们也要踏上工作岗位,只有有了很强的专业能力以及各方面的综合技能还要加上对工作的投入与真诚才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有所成就。虽说不能说将来会有像张光斗先生那样的成就,但是有了像他那样的职业精神,相信也不会差到哪去。
张光斗先生虽说是功成名就但是他却是个淡泊名利的人已经年过九旬的张光斗每天早上六时半起床,吃完早饭,就要步行到办公室,进门第一件事情是浏览当天的报纸和信件。在办公室里,他用王大珩院士给他特制的高倍放大镜阅读全国各大水利水电工程发来的资料,每天还要阅读大量来自国内外的文献材料。遇到新出现的问题,他马上就会给有关部门打电话或写信,提出建议。如果问题特别重大,他还会去搜集大量资料,拿出充分论据,写成文章投寄有关部门与报刊,甚至上书中央。
张光斗毕生为祖国水利事业操劳奋斗,功勋卓著。但2000年蓝旗营的院士楼建成时,他说什么也不肯搬进去。他说我的住房条件很好,新房还是让给年轻的院士吧。2000年以来,他在国内国外屡屡获得大奖,并被人们称赞为“当代李冰”。对这些荣誉,老人看得很淡。他说:“我感到很惭愧,我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一点事情,感到受之于人民多,为人民工作得少。”
三、实践总结与体会
经过这次的实践,我认识了张光斗先生的一生经过,也看到了他的成就与奋斗历程。我学会了一个人要如何处事,如何对待工作。他的爱国精神让我知道,一个人无论到哪,在干什么都不能够忘本,不能忘了自己是中国人,干什么都不能做对国家不利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