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杂交水稻育种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袁隆平杂交水稻技术的突破和创新

袁隆平杂交水稻技术的突破和创新

袁隆平杂交水稻技术的突破和创新水稻是中国人民的主食作物之一,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传统的种植方法在增产方面遇到了瓶颈。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袁隆平教授在上世纪70年代开始了对杂交水稻技术的探索与研究,最终实现了对水稻产量的显著提升,为我国农业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杂交水稻技术的概念和背景杂交水稻技术是指利用两个或多个不同的亲本进行交配育种的方法。

传统的自交水稻繁育方法在产量上遇到了瓶颈,无法进一步提高,而杂交水稻技术在克服这一问题上具有巨大潜力。

袁隆平教授在上世纪70年代开始研究杂交水稻技术,希望通过杂交育种,提高水稻的产量和抗病虫害能力,以满足人们对粮食的需求。

二、袁隆平杂交水稻技术的突破1. 优异亲本的选择在杂交水稻育种中,优异的亲本选择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袁隆平教授通过大量对比试验,从全国范围内筛选出了一系列适合杂交育种的优异亲本,这些亲本具有高产、抗病虫、高品质等优良特性。

2. 杂交组合的筛选和培育袁隆平教授通过研究不同亲本之间的杂交组合效果,逐步筛选出了一些具有显著产量优势的杂交组合。

在培育过程中,他还注重改良亲本的性状,提高其与配对亲本的亲和性,以增加杂交后代的稳定性和产量。

3. 高效育种技术的应用袁隆平教授的团队将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引入杂交水稻育种,采用基因工程技术对优良基因进行定点编辑,以提高产量和抗性。

例如,通过转基因技术,使水稻具备抵抗虫害的能力,提高了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三、袁隆平杂交水稻技术的创新1. 超级稻的培育在持续的探索和研究中,袁隆平团队成功培育出了“超级稻”,这种水稻具有超高产、抗旱、抗病虫害等显著优势。

超级稻的培育不仅实现了水稻产量的突破,还为全球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2. 水稻品质的提升除了产量的提高,袁隆平教授还注重改良水稻的品质,提高米的口感、风味和营养价值。

他的团队通过育种和改良亲本,培养出了一系列优质水稻品种,受到了消费者的广泛认可。

3. 区域适应性优良品种的培育袁隆平杂交水稻技术的创新还体现在培育适应不同环境的水稻品种上。

超高产水稻育种的研究进展

超高产水稻育种的研究进展

超高产水稻育种的研究进展冯荣坤(广东海洋大学农学院生物技术系,广东湛江524088)摘要:回顾了国内外超高产水稻育种的研究历史,对目前超高产水稻育种理论和实践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并就水稻超高产育种与米质、抗性、栽培技术和地域性等问题作了讨论,还提出了水稻超高产育种中对杂交后代群体选择的一些注意要点。

关键词:水稻;育种;超高产;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S511.032.0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60X(2006)03-0019-04Progress in Rice Breeding for Super High YieldFENG Rong-Kun(Department of Biotechnology,College of Agronomy,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Zhanjiang524088,PRC)Abstract:Evolution of rice breeding in the world was reviewed at the beginning in this paper,followed by an insight into the pre-sent theory and practice of rice breeding for super high yield.Focus on rice quantity,its resistance,cultivation as well as its geo-graphical conditions in rice breeding for super high yield was discussed.Points in selection of population of filial generation in rice breeding for super high yield were also suggested.Key words:rice;breeding;superhigh yield;progress1超高产水稻育种研究的历史回顾“超高产水稻”也称之为“超级稻”(super-rice)。

中国杂交水稻研究进展

中国杂交水稻研究进展

中国杂交水稻研究进展作者:** 指导老师:***摘要: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国家,1984年杂交水稻的种植面积达820万公顷, 占全国水稻总面积的四分之一。

中国在生产上成功推广杂交水稻之后,才引起全世界的足够重视。

目前我国应用的杂交水稻生产方法有两种:三系法和两系法。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这两种方法的发展现状,并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杂交水稻;三系法;两系法Advances in hybrid rice in ChinaAuthor:** Tutor:***Abstract:China is the first country in the world to exploit heterosis in rice commereially.In 1984 cultivation area of hybrid rice reached 8.2 million hectares, accounting for one fourth of the total area of rice. Heterosis caused enough attention around the world only after the successful promotion of hybrid rice production in China.There are two ways to produce hybrid rice in China at present: three-line method and two-line method. This paper reviews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these two methods, and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or current problems.Key words:hybrid rice;three-line method;two-line method中国自袁隆平于1964年从洞庭早籼、胜利籼等品种中发现雄性不育株后开始杂交稻的选育研究。

水稻杂交育种的技术创新与高产栽培关键技术环节探讨

水稻杂交育种的技术创新与高产栽培关键技术环节探讨

水稻杂交育种的技术创新与高产栽培关键技术环节探讨梅子新周鹏津市市农业农村局,湖南常德415400摘要:随着城市化加速和农业条件恶化,水稻栽培面积不断缩小,因此在有限的水稻种植区域内实现高质量的水稻生产是当前研究的重点㊂水稻杂交育种技术的实施,对水稻产量的提升以及粮食的稳定供应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㊂据此,主要对当前水稻杂交育种的技术创新进行了分析,并就其高产栽培的关键技术(如播种时间㊁稀播匀播㊁施肥管水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同时对其病虫害的防治技术进行了阐述㊂关键词:水稻;杂交育种;技术创新;高产栽培;关键技术中图分类号:S511D O I:10.3969/j.i s s n.2097-065X.2023.06.0261杂交水稻高产育种技术水稻栽培生产中,可以通过杂交优势的有效利用促进水稻产量的提升,增强水稻的抗性能力,保证水稻植株的茁壮生长发育[1]㊂目前水稻栽培生产中的水稻类型有55%以上为杂交水稻,尤其是籼稻中大部分均为杂交品种㊂1.1杂交水稻优势杂交水稻矮化育种技术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相关科研人员对于水稻栽培技术中的关注度也在逐步提升,并且普遍认同水稻产量的提升对于社会稳定发展及粮食安全保障的重要性,在这一前提之下,水稻杂交育种技术也在不断提升, 汕优63 以及 南优2号 均是非常优质的杂交水稻类型,并且在杂交水稻生产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水稻研究也在向杂交方向进展[2]㊂与传统的水稻栽培品种相比,杂交水稻在产量和品质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优势㊂通过杂交育种,可以提高作物的适应性㊁抗病性和产量等重要性状,从而在相同单位面积种植中实现更高的生产效益㊂杂交水稻的研发为水稻栽培生产提供了清晰的发展方向,也推动了水稻育种技术的进步㊂1.2三系杂交育种技术要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需要运用三系杂交技术进行杂交育种㊂这一技术利用核质互作所导致的雄性不育现象,在选育雄性不育系水稻的同时,培育恢复系和保持系,以实现杂交育种的目标㊂三系法在水稻杂交育种中的实施,主要以核质互作雄性不育系作为本次育种的母系,而父系则选择保持系,在父系以及母系的培育之下,进行快速的反应以及生长,但需保证其不育特点不做变化㊂如选择不育系为母本进行培育,另配以恢复系作为父本进行培育,能够保证花粉可育性的恢复,并且能够获取杂交特征显著品质优良的水稻杂交品种㊂杂交水稻育种技术在相关技术研究支持下不断进步,三系法杂交水稻育种技术在实际应用中所面临的问题以及欠缺之处也越来越突出[3]㊂常见的缺点主要为资源供应不足以及技术操作不当㊂就资源方面来看,不育系稻种的品种较少,资源供应不足;而保持系的品种占比仅能够达到3%左右,东南亚籼稻品种可以在三系法杂交育种技术中作为恢复系进行应用,但是其占比也不足8%,不育系及恢复系两种类型的杂交水稻育种条件的多态性比较低,存在杂交同质化情况[4]㊂1.3两系杂交育种技术两系法水稻杂交育种技术在实际育种中主要是在同类育种体系中,如果花粉的可育性较强,则可通过花粉进行不育体系种子的繁殖以及培育,但是如果需要进行抚育划分,则可通过花粉与父本进行杂交来获得两系法杂交水稻的培育㊂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在水稻杂交育种中的应用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是能够避免不育系受隐性基因的影响和干扰,且极少出现恢复系制约的情况,对于新不育体系的培育是非常有利的,同时有助于杂交体系有利性状的留存以及繁殖,对于水稻品种资源率的提升有所促进,同时能够强化选种中多抗性水稻品种的选择概率[5]㊂第二是两系法杂交水稻育种技术的实施,能够对传统三系法杂交水稻育种中雄性不育细胞质隐患的改善干预,对于经济现状的负面缓解也有帮助㊂第三是两系法杂交育种技术的实施能够进一步简化杂交水稻育种程序,提升育种质量,提高育种效率㊂1.4智能不育杂交育种技术隐性核雄性不育问题的解决和处理,是杂交育种技术发展中需要重点重视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有公司在玉米种植中进行了核不变育种技术㊃18㊃水稻杂交育种的技术创新与高产栽培关键技术环节探讨 梅子新周鹏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的研究以及尝试,在隐性核雌性不育实体与之进行结合之后,成功获得了核雄性不育突变的保持效果,在水稻育种中也通过这一理念的尝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能够通过该方式的操作,进行隐性雄性和不育材料的遗传保证,能够实现域性的发展,促进花粉以及基因的培育[6]㊂荧光分选法在水稻培育技术中的应用,能够快速准确地将保持系种子和不育系种子进行筛选分离㊂智能不育杂交育种技术则通过生物技术手段,合理规划水稻雄性隐性核不育因子的作用,在水稻杂交培育中发挥重要作用㊂相较于传统水稻育种技术,该技术具备稳定的不育性表现,并且不会受环境变化的影响而出现异常情况,与三系育种技术相比稳定性更强,不育性遗传率也更高,有助于优良性状的育种以及高产水稻的培育㊂另外,其育种恢复基因性能更强,能够防止转基因的成分出现漂移情况,对于水稻杂交育种品质的提升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㊂2杂交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关键点2.1适时播种杂交水稻栽培时需要做好多种的科学管理,需要充分考虑栽培地区的气候情况,避免水稻在高温时期抽穗开花,如为再生型杂交水稻,最晚的抽穗时间为7月15日,以避免高温环境影响水稻的质量,除水稻播种时间之外,还需要对水稻的品种以及茬口进行合理规划,如为 一种两收 的水稻品种,播种时期应选择在3月下旬,最晚为4月初,以确保其能够在7月20日之前齐穗,在最高温度到来之前结束开花,保证水稻的高质高产[7]㊂中稻的播种时间一般在4月底,最晚为5月初,确保其能够在高温过后抽穗扬花,以提升水稻品质㊂除上述要求之外,还需要做好杂交水稻品种的挑选,以耐热抗病性强的品种为主,切不可选择耐热性差的品种进行种植,避免在高温时期出现减产情况㊂2.2稀播匀播,适时移栽,合理密植杂交水稻播种时应以稀播匀播为主要原则,在大田播种时,每h m2播种量为15k g左右,在播种之前需要提前对秧田环境进行处理,做好稻种的浸种以及催芽处理㊂秧苗移栽时,要求每个秧苗的带蘖数量应超过两个,在秧龄25~30d时是最佳的移栽时间,每667m2地可栽入1.8~2万穴左右,每穴中插入1~2株秧苗㊂2.3科学施肥管水2.3.1秧田肥水管理优质杂交水稻的生产离不开壮秧的培育,杂交中稻在移栽时应选择主茎叶龄4.5~6.5叶时进行移栽,在移栽地块播种前需要进行基肥的充分施入,每h m2可施入30t腐熟农家肥,在稀播匀播条件下,每h m2可在秧苗生长枝一叶一心时,进行60~ 75k g的尿素追施,在三叶一心时可进行60k g的尿素追施㊂水稻拔节肥的施入时间需根据其生长时间进行合理调节,如施入过早或者过晚均可能会对杂交水稻的生长质量产生影响㊂如施入时间过早会导致扯秧受限,秧苗极易出现折断情况,移栽成活率也会有明显下降;而施入过晚,则极易导致秧苗未吸收完肥料便需进行移栽,会对送嫁肥的作用产生影响㊂因此,最为科学的方法就是在秧苗移栽前3~5d进行送嫁肥的施肥,每h m2送嫁肥可施入37.5~60 k g尿素,以加快秧苗的生长,秧田中的水肥管理也是保证杂交水稻高质生产的重要因素,要求播种之后一直到出苗之前,需要将秧田的水放净,待出苗之后可根据天气情况进行适当的水分供应,如天气温暖可进行浅水浇灌,如天气温度较低,则需要增加灌水量,但低温缓解之后需要及时将水排出,保持在浅水状态,以加快秧苗的分蘖速度,快速形成壮秧生长㊂2.3.2科学安排大田肥料配比杂交水稻的生育期相对较长,因此需要注意在不同的生育阶段采取适宜的施肥方法㊂不能一味地采用单一的施肥方案,否则会影响水稻成穗的质量,并增加病虫害发生的风险㊂因此,需要做好各类肥料的科学搭配,杂交水稻生长后期可以适当增加施肥,氮肥㊁磷肥以及钾肥在施肥量配比时可以按照1ʒ0.5ʒ1的比例进行施入㊂氮肥施肥时应选6成作为基肥施入,剩余4成作为穗肥进行施肥,磷肥则全部是在基肥时期,钾肥则选6成作为基肥,4成作为穗肥,以保证杂交水稻各个生长时期的养分供应质量㊂2.3.3施足大田基肥,早施大田分蘖肥促早发杂交水稻移栽后的健壮生长也离不开水分的充分供应,可在大田翻耕时进行高效复合肥的施入,移栽之后需要每h m2施入112.5k g左右的尿素,以促进其生长㊂施肥方式为移栽后7d左右,能够有效促进杂交中稻的分蘖发育㊂但是如果田块为瘦田或者肥田,则需要根据田块墒情状况进行分蘖肥施肥量的适当调整㊂2.3.4看苗巧施穗粒肥为了充分发挥出杂交水稻的生长优势,需要进行水肥的合理施入,可将其分为促化肥以及保化肥两次进行施加,晒田复水之后可进行促化肥的施入,每h m2可施入75k g氯化钾以及37.5k g尿素㊂而剑叶抽出1/2时可进行化肥的施入,每h m2可施入37.5k g尿素,以加快水稻植株的壮硕生长,实现壮秆大穗发育㊂如条件许可还可在水稻齐穗期以及剑㊃28㊃数字农业与智能农机第6期2023年6月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穗期每h m2施入1.5k g磷酸二氢钾并兑入750k g 水,通过喷施的方式加快水稻的结实灌浆生长,对于水稻穗粒重的增长有所促进㊂2.3.5大田科学管水对于水稻的秧苗移栽后期到返青生长阶段,科学灌水是非常重要的㊂为了保护水稻秧苗的生长,可以灌入2~3c m深的水层,以达到有效的作用㊂在分蘖期前期以浅水勤灌为浇水原则,待秧苗总数生长至计划数量的8成左右时,便可进行排水晒田,以避免无效分蘖情况的大面积发生㊂土壤含水量降低到40%~50%后可以进行一次浇灌,待水分自然落干之后,再次进行轻度晒田,如此反复多次,直至2叶露出时期可进行生长水层的建立㊂水稻拔节时期直至抽穗开花时期需始终保持田间水分浅显,一次浅水自然落干之后,1~2d再次进行一次浅水的灌入,来保证稻田的湿润水平,对于水稻根部的生长发育以及粒重的增长均有促进㊂3及时防治病虫害做好病虫害的防治在杂交水稻栽培管理中也是尤为重要的,在水稻苗期需强化对蓟马的防治,孕穗期及抽穗时期需要强化对二化螟㊁三化螟以及稻丛卷叶螟的防治,在孕穗时期则需要加强对纹枯病的防治,而后期则需要强化对稻飞虱以及稻瘟病的防治,优化杂交水稻的生长环境,提升其发育质量㊂3.1农业防治农业防治技术在水稻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较为基础,主要依赖的是各项种植技术的优化,杂交水稻的品种数量较多,在不同种植地区的技术环境不同,土壤土质状态差异也比较大,应根据种植区的实际情况,进行栽培品种的科学挑选,从而发挥出水稻自身的抗病能力,在水稻种植时,也需要根据各类害虫的繁殖周期进行水稻栽培时间的科学调整㊂预测各类害虫幼苗的生长情况,通过田间控制技术的优化,合理调整水肥供应技术,从而促进水稻抗性能力的增强,抑制害虫的生长繁殖㊂水稻收割之后可将秸秆进行集中处理,以实现土壤的灭菌消毒,降低土壤中虫卵的残留量,避免土壤中害虫虫卵的大量积累㊂3.2物理防治物理防治技术在水稻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主要利用的是害虫自身独有的趋光性㊁趋色性㊁趋味性,可通过趋光灯布设的方式进行害虫的吸引,将其引至光源处进行集中消杀,趋光灯选择时需根据害虫的特点进行绿光或者蓝光的挑选,趋光灯的布设不会对外界环境造成任何损害,在稻丛卷叶螟㊁二化螟以及稻飞虱管理中也有消杀的作用,效果极为显著,但是趋光灯诱杀仅能够在夜间起到作用,对成虫的诱捕效果较好,在虫卵或者幼龄害虫诱捕方面的作用并不显著,因此,需要根据杂交水稻种植区的基本状况,进行其他人工捕杀或者性诱捕器的安装,进行害虫繁殖量的控制㊂3.3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技术在杂交水稻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主要依赖食物链的特点,通过害虫天敌的释放及保护,降低田间害虫的存量,提升害虫消杀效果㊂3.4化学防治在杂交水稻病虫害防治中,化学防治技术仍然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㊂然而,为了降低因化学药物应用而导致的环境污染和生态风险,需要在化学药物选择时以低毒㊁高效㊁残留药物低为首要考虑因素,不可选择对生态环境或者杂交水稻生长有影响的药物,可通过农药交替使用或者混合使用的方式提升药物作用效果,但在药物混合时,需强调不可将酸性药物与碱性药物混合应用,避免酸碱中和,导致除虫质量受损㊂在药物匹配时,也应控制好药物配制的剂量以及浓度,以随用随配为准,保证作用质量,为了避免害虫对同类药物产生抗药性,可将不同类型的药物混合交替应用,以提升使用效果㊂参考文献:[1]杨莹莹,李若思,王一平,等.非洲栽培稻基因渗入系粒形和剑叶形态性状的Q T L定位[J].核农学报,2022, 36(3):509-516.[2]王子阳,陈婉华,袁伟,等.双季稻地区不同类型水稻秸秆与还田深度对还田秸秆腐解进程的影响[J].中国土壤与肥料,2022(2):170-174.[3]蒋鹏,徐富贤,熊洪,等.测苗定氮综合氮素管理提高直播稻产量和肥料利用效率[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20,26(1):107-119.[4]李玉林,徐承昱,胡雪,等.有机和常规施肥模式的土壤养分特征及对不同食味型粳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核农学报,2022,36(2):445-455.[5]张洪程,刑志鹏,翁文安,等.生育约束型直播水稻生育特征与稳产关键技术[J].中国农业科学,2021,54(7): 1322-1337.[6]罗永明,班兆丹,吴全满,等.杂交水稻旌优华占在越南种植表现及丰产栽培技术[J].中国种业,2022(2): 121-123.[7]李波,罗颖菡,孙永健,等.机直播杂交籼稻结实期物质转运与不同粒位米质的关系[J].中国稻米,2021,27(5):64-69.作者简介:周鹏,男,1993年生,助理农艺师㊂研究方向为作物栽培㊂梅子新,男,1994年生,助理农艺师㊂研究方向为水稻植保㊂㊃38㊃水稻杂交育种的技术创新与高产栽培关键技术环节探讨 梅子新周鹏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杂交水稻的成功经验

中国杂交水稻的成功经验

一、引言杂交水稻是现代农业科技的重大成就之一。

1964年,袁隆平受一株具有显著杂种优势的天然杂交水稻的启发,率先在籼稻中开展雄性不育的研究,并于1966年首次报道“水稻的雄性不育性”,提出雄性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三系”配套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育种设想,开启了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序幕。

之后,相继研究成功了三系法和两系法杂交水稻并大面积推广应用,不仅为我国粮食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而且为水稻等自花授粉作物具有杂种优势提供了有力佐证。

中国杂交水稻经过50多年的创新发展,成为了世界农业发展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本文客观、系统、全面地回顾并解读了杂交水稻发展历程中的重大事件,可作为一部杂交水稻发展简史呈现给读者。

二、杂交水稻概述杂交水稻分为三系法、两系法和一系法三个战略发展阶段,朝着应用方法由繁到简、效率越来越高、优势水平由品种间到亚种间,甚至远缘杂种优势越来越强的方向发展。

三系法是通过细胞核质互作雄性不育系、雄性不育保持系和雄性不育恢复系的“三系”配套实现杂种优势利用的方法。

雄性不育系为生产大量杂交种子提供物质基础,保持系用于繁殖不育系,恢复系用于给不育系授粉来生产雄性恢复且有杂种优势的杂交水稻种子[图1(a)]。

中国三系法杂交水稻于1973年成功实现“三系”配套,是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经典方法。

“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于1981年获中国国家技术发明奖特等奖。

图1 三系法(a)和两系法(b)杂交水稻示意图两系法是指只需不育系和恢复系进行杂种优势利用的方法,最为成功的方法首推光温敏核雄性不育(photo-thermo-sensitive genic male-sterile, PTGMS)系。

光温敏核雄性不育系在长日照高温下表现雄性不育,在短日照低温下表现可育,在不育期内制种,在可育期内自交繁殖不育系,同时不需要保持系[图1(b)]。

两系法杂交水稻是中国独创的农业科技成果,于1995年研究成功,当前年种植面积占杂交水稻品种的50%以上。

袁隆平的故事15则_短故事

袁隆平的故事15则_短故事

袁隆平的故事15则_短故事《袁隆平的故事》袁隆平的故事(一):一位坦诚和直率的科学家2004年10月的一天下午,袁隆平应邀为依阿华州大学师生做了题为中国超级杂交稻研究进展的报告。

经久不息的掌声过后,依阿华州大学校长请学生们提问。

有一位中国留学生问道:我们虽然身在国外,但经常关心国内的新闻,早就欣闻您为国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也明白您的一些背景材料。

我们想明白,您从小就喜欢农业吗袁隆平笑吟吟地答道:小时候,我很贪玩,有很多兴趣爱好。

我读书,对感兴趣的课程,就认真听讲,而且考试得高分;对不感兴趣的课程,只求三分好,能及格就行了。

大学毕业的时候,同学给我的鉴定是--爱好:自由;特长:散慢。

自由散慢,我就这么一个人。

至于学农,起缘于一次偶然的机遇。

小学一年级的时候,一次郊游,老师带我们到一个私人园艺场去参观。

我看见树上的桃子红红的,葡萄一串一串的,花很漂亮。

那时,我看了正在上演的卓别林主演的电影《摩登时代》,影片中有一个镜头,窗子外边就是葡萄什么的,两者的印象叠加起来,我感觉确实是田园美,就想长大后学农了。

如果那时老师带我们到真正的农村去看,又苦又穷又脏,那我肯定不会学农了。

台下一阵大笑,为这位伟大科学家的坦诚和直率而叫好。

他对自己性格中的优点和缺点不加掩饰,让中外大学生们愈加觉得他可敬、可亲,完全真实地展现了这位科学家伟大和平凡的完美统一。

就这样,他的学术报告在简单而热烈的气氛中结束了。

袁隆平的故事(二):荣誉不属于我个人,属于整个中国在袁隆平连连获奖载誉归来后,有媒体的记者采访他时问道:对于您的贡献,您自己作何评价他平静地说:这不是我个人的荣誉,是我们中国的荣誉,我只是一个学科带头人,一名代表。

我讲一个故事:1997年8月,我去墨西哥参加作物遗传与杂种优势利用的国际讨论会,并被授予先驱科学家荣誉称号。

这次会议有60多个国家的600多位科学家参加,其中12位是中国人。

我因为签证的关系,迟去了两天,在举行仪式的头一天下午才到。

超级杂交水稻育种栽培学

超级杂交水稻育种栽培学

超级杂交水稻育种栽培学超级杂交水稻,听起来是不是很炫酷?它可不仅仅是个花架子。

想象一下,田野里绿油油的稻谷,微风一吹,仿佛在和你打招呼。

水稻作为我们餐桌上的主食,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咱们要知道,水稻的育种可不是简单地在田里撒种就完事。

这个过程像是一次大冒险,需要智慧和耐心。

说到超级杂交水稻,首先得提到它的“超级”二字。

这可不是说说而已哦。

这种水稻通过杂交,能大幅提高产量,真是让人惊喜。

就像找到了个打怪升级的秘籍。

你知道吗?科学家们可是费尽心思,培育出这一品种。

农民们在田里忙碌的身影,背后有多少科研工作者在默默奉献,真是感人至深。

在栽培上,超级杂交水稻也是个“奇葩”。

它喜欢阳光、喜水,简直是个“水做”的宝宝。

种植的时候,农民要精心照顾,像对待自己的小孩一样。

土壤要好,水分要足。

想象一下,你在给它喝水,哈哈,没错,水稻也是要“喝水”的。

灌溉时,要注意水位,不能让它“口渴”了。

每次下雨,农民心里都是乐开了花,觉得上天在帮忙。

这水稻的生命力可不是一般的强,虽然有点娇气,但只要照顾得当,绝对能给你丰收的惊喜。

有些地方的农民,甚至可以种出三季稻,真是忙得不可开交。

不过,种稻子可不是一劳永逸的,农民得时刻盯着,看看有没有虫子、病菌来捣乱。

那可是“虎视眈眈”的敌人,必须提前预防。

说到病虫害,嘿,别忘了咱们的“高科技”。

现在的农业科技可厉害了,喷洒农药的时候,农民们可都是讲究技巧的,简直像是在进行一场“战斗”。

每次看到那一片片金黄的稻谷,心里就美滋滋的,觉得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

丰收的季节,大家一起忙着收割,那种欢笑声和欢呼声,简直是最好的音乐。

超级杂交水稻不仅仅是为了丰收,还得关注品质。

如今的消费者可不是只看价格,大家都想吃上放心的米饭。

于是,农民们也开始注重水稻的营养成分。

这可是个细致活儿,像是在调制一杯美味的饮品,得恰到好处,才能让人一口接一口。

说到这里,有没有觉得超级杂交水稻的魅力无穷?不仅仅是粮食的生产,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

杂交水稻的研究历程

杂交水稻的研究历程

杂交水稻的研究历程
历史记载表明,杂交水稻通过杂交育种技术及早期种植者的无私奉献,已有近两千年的悠久历史。

直到近百年前,利用杂交育种技术培育杂交水稻始终被视为一项具有重大挑战性和技术要求的大型工程。

第一次报道杂交水稻的记录可上溯到中国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时期的著名农学家司马光在《农政全书》一书中,司马光书中记载了图们江盆地(今新疆和四川省交界处)杂交种的准备工作,这也是有关杂交水稻记录的最早记载。

随后,到了中国南宋时期(公元1127年~1279年),明代学者吴忠衍和宋本官学者蒋衍清,分别研究发现,采用杂交水稻育种技术能够增产15%-20%。

19世纪,日本学者中谷尚山和高桥韩次郎等人,在黑豆分蘖水稻杂交诱变研究的基础上,获得一批杂交水稻新种,从而奠定了杂交水稻的研究基础。

20世纪初,中国学者张锡民发现,特定条件下的水稻可以杂交育种,并在黑豆分蘖水稻杂交诱变研究中获得了一批杂交水稻新种。

20世纪30年代,历史上著名的革命农民专家费孝通,独立发明了一种新的育种方法,也就是今天所说的“混合杂交”,混合杂交成为全球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他创造性地将自然杂交与利用种间杂交(也就是跨种杂交)相结合,从而实现了杂交水稻的大规模生产和应用。

20世纪50年代,美国学者G.韦特曼,提出了“植物配组计划”,将基因科学与遗传育种结合起来,实现了跨种杂交的技术成熟的水稻。

此后,水稻科学家们不断研究、创新以及改善杂交水稻,有效提高了抗病抗逆性能,大大改善了水稻产量和品质,使杂交水稻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主食作物之一。

我国超级杂交水稻基因组学研究及其应用

我国超级杂交水稻基因组学研究及其应用
LOGO位置
水稻基因组学应用
—插入突变库在功能基因组学上的应用 将某些元件插入到水稻基因组中后,相应 位点的基因的表达就可能受到抑制,插入元件 同时又可用作标签,从基因组中分离出相应的 基因并鉴定其功能。水稻T—DNA插入突变库的 构建工作也取得可喜进展,如Jeon等已经筛选 出 至 少 30 , 000 个 T—DNA 插 入 突 变 体 ; Southern杂交和PCR分析表明,大约65%的插 入突变体包含一个以上的T—DNA。
LOGO位置
水稻基因组学应用
—水稻抗病基因的功能研究与利用 水稻白叶枯病是世 界上危害最为严重的水 稻病害之一 。 Xa26 基 因在水稻苗期和成熟期 都表现出白叶枯病抗性, 通过图位克隆方法从水 稻品种明 恢 63 中分 离 。
LOGO位置
水稻基因组学应用
—水稻抗病基因的功能研究与利用 Xa26 基 因 编 码 一 个 富 亮氨酸重复序列的类受体 激酶,由1103个氨基酸组 成。Xa4基因可能为Xa26 家族中的成员。对4个籼 粳稻品种的序列比对表明, 不同水稻单倍型中的 Xa26家族由4~12个成员 组成。
LOGO位置
水稻基因组学研究
— 基因组的诠释及结构和功能的系统研究 对于基因组的诠释及结构和功能的系统研 究,我们用了“全基因组鸟枪法”对籼稻基因组进 行了六个覆盖度的测序,并进行了组装,并整合定 位到已知的遗传图谱和物理图谱上,得到了基因覆 盖为 98 %水稻基因组精细图。用了约三万条全长 cDNA 数据集和十万条基因片段来和水稻基因组序 列进行比对,定位这些已知基因。最终我们较为满 意地完成了工作量和难度都巨大的水稻基因组注释, 准确度达90%以上。
LOGO位置
水稻基因组学研究
— 基因组的诠释及结构和功能的系统研究 依据水稻的全基因组序列,我们选用了已 知和预测的全部基因,设计了70碱基长的基 因区段进行人工合成。严格筛选条件,挑选基 因中最合适进行核酸杂交的部分。为增大使用 范围,还兼顾了籼稻和粳稻两个亚种的基因同 源性,共合成了6万2千个基因区段,与邓兴 旺教授合作,率先成功研制了可批量生产的水 稻全基因组基因芯片。

超级杂交水稻发展历概况

超级杂交水稻发展历概况

超级杂交水稻发展历概况一、杂交水稻发展历程1964年袁隆平开始研究杂交水稻,1966年袁隆平根据其研究结果在《科学通报》第四期发表了《水稻的雄性不孕性》论文,提出了“三系”配套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育种设想。

在袁隆平的带领下,通过社会主义大协作,1973年杂交水稻实现了“三系”配套,即: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配套。

1974年,培育出第一个杂交水稻组合,1975年杂交水稻制种技术取得成功,标志着我国成为第一个大面积商业化推广应用杂交水稻的国家。

基于杂交水稻“三系法”理论和野败细胞质雄性不育材料(WA)的交流与利用,1972年颜龙安育成了珍汕97A,1980年谢华安育成了恢复系明恢63,并成功培育出强优势组合汕优63。

汕优63从1986年起连续15年成为我国杂交水稻种植面积最大的水稻品种,单年最大种植面积曾超过1亿亩(1亩≈666.7平方米,全书下同)。

随后,朱英国和周开达选育成了红莲型杂交稻和冈型、D型杂交水稻,进一步丰富了我国杂交水稻育种理论。

1976年我国开始大面积推广三系法杂交水稻,取得巨大的增产作用。

1976年全国种植杂交水稻208万亩,仅占当年水稻种植面积的0.4%,1977年上升到3100万亩,占当年水稻种植面积的5.8%,1983年突破1亿亩,占当年水稻种植面积的20.3%,1990年突破2亿亩,占当年水稻种植面积的49.8%,1991年以来杂交水稻种植面积稳定在2.4亿亩左右,占水稻种植面积的60%以上。

随着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与配套,杂交水稻单产也逐年提高。

1976年杂交水稻单产为280千克/亩,1977年达到358.9千克/亩,1983年突破400千克/亩,1988年达到440千克/亩,以后稳定在450千克/亩左右,比常规水稻增产75千克/亩以上。

据不完全统计,1976年至2020年,45年来我国累计推广杂交水稻面积达6.1亿公顷,增产粮食9.15亿吨,每年因种植杂交水稻而增产的粮食可多养活8000万人口,为我国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袁隆平的励志启示故事

袁隆平的励志启示故事

袁隆平的励志启示故事(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致辞、心得体会、合同协议、条据书信、规章制度、读后感、观后感、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speeches, experiences, contract agreements, normative letters, rules and regulations, reading feedback, observation feedback,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袁隆平的励志启示故事袁隆平的励志启示故事(精选5篇)袁隆平,汉族,无党派人士,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人,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你是否在寻找“袁隆平的励志启示故事”?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准备的袁隆平的励志启示故事(精选7篇),欢迎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袁隆平的励志启示故事(精选篇1)当今,农学院的老师只会“纸上谈兵”,学农的学生不会下田种地的情况并不罕见。

超级杂交水稻育种研究进展

超级杂交水稻育种研究进展
超级杂交水稻育种研究进展 (袁隆平)
目前,中国人口有13亿,人均可耕地仅1.4亩, 预计2030年人口将增至16亿,人均可耕地将减少 到1亩左右。面对人口增长压力和耕地减少的严峻形 势,为保障粮食安全,农业部于1996年启动实施了 超级水稻育种计划。
技术路线
育种实践表明,通过育种提高作物产量, 可归纳出两条有效途径:一是形态改良,二 是杂种优势利用。单纯的形态改良,潜力有 限;杂种优势不与形态改良结合,效果较差。 相关育种途径和技术,包括基因工程在内的 高技术,最终将落实到优良的形态和强大的 杂种优势上,才会对提高产量有贡献。但是, 育种进一步向更高层次发展,也必须依靠生 物技术的进步。
我国小麦育种的回顾与展望 (李 振 声)
一、我国小麦生产发展概况 根据国家统计局资料,1952年我国小麦平均亩 产48.8公斤,到2008年平均亩产达到317.5公斤, 增长6.5倍。小麦播种面积从1952年的3.717亿亩, 到1991年增至4.6422亿亩,到2008年又减少到 3.5426亿亩,比1952年还减少了0.1744亿亩。 而小麦总产从1952年的0.1813亿吨,到2008年 增加到1.1246亿吨,增长了6.2倍。实现了供需平 衡有余。
三、我国小麦育种的展望
从以上对我国小麦育种三个历史阶段的 回顾中,可以看出满足社会消费需求是促进 小麦生产发展和品种不断改良、更新的动力。 在新形势下,进一步推动我国小麦生产发展 和品种改良的动力是什么?我们经过反复讨 论,提出了两个“转变”的新思路。
1、小麦生产从面向国内市场逐步向国内、 国外两个市场转变
利用野生稻中的有利基因 基于分子技术和田间试验,鉴别出两个源于普 通野生稻(O.rufipogon)的增产QTL,每个QTL具 有比高产对照杂交组合(V优64)增产18%的效应。 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田间选择,已育成1个带 有上述两个QTL位点的优良恢复系R163,它的杂 交种Y两优7号(Y58S/R163),2008年被认定为 湖南省的第二期超级稻,大面积生产一般亩产700 公斤左右。

超级稻高产机理研究进展

超级稻高产机理研究进展

超级稻高产机理研究进展孙 鹰,陈立云(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长沙410128)摘 要:超级稻机理研究是我国提高水稻单产、稳定水稻总产的重要途径之一。

综述了超级稻亲本选育模式、库源流调控机理、光合特性与干物质积累特性、根系生长发育与特征。

关键词:超级稻;高产机理;杂种优势中图分类号:S511.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5280(2007)0520578205 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

依靠科技进步大幅度提高水稻单产,是人多地少的我国面临的严峻挑战和必然选择。

虽然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依靠现有的技术完全有能力解决粮食问题,但是,着眼于更长远的世界粮食安全的考虑,我国也迫切需要有技术上的更大突破,中国超级稻研究正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发展的[1]。

1995年,中国水稻研究所的朱德峰在《中国稻米》第1期“他山之石”栏目上较详细介绍了“超级稻”的选育背景、思路和现状,1996年农业部决定开始组织实施为期10年的“中国超级稻研究”重大项目[1]。

通过这些年的科研攻关已成功培育出了集优质高产为一体的超级杂交水稻品种。

这些品种经多年多点示范,湖南、江苏、福建、河南、广东等省在大面积种植上达到1015t hm2以上,实现了高产育种的第一步目标。

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人口增加和耕地资源减少的趋势不可逆转,因而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是增加水稻总产量的唯一途径[2]。

1 超级稻研究由来上世纪80年代,日本组织其主要水稻研究单位进行所谓的“逆753计划”,后称“水稻超高产育种”。

计划用15年的时间育成比当时推广的品种增产50%的超高产品种[1],中、低产地区单产达到715~918t hm2 (糙米),高产地区达到10t hm2以上。

在1981~1988年的8年中,共育成5个品种,即明之星、秋力、星丰、翔、大力,其小面积产量纪录已接近10t hm2。

除上述5个品种外,各地还育成了47个超高产品系,有的取得了9t hm2以上的高产纪录。

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是怎样培育而成的?

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是怎样培育而成的?

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是怎样培育而成的?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是怎样培育而成的?选用两个在遗传上有一定差异,同时它们的优良性状又能互补的水稻品种,进行杂交,生产具有杂种优势的第一代杂交种,用于生产,这就是杂交水稻。

杂种优势是生物界普遍现象,利用杂种优势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是现代农业科学的主要成就之一。

概括袁隆平培育高产杂交水稻的经过【超级杂交稻育种技术路线】(1)两系、三系并举,形态改良与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相结合。

(2)针对长江中下游地区,构建具“高冠层、矮穗层、重心低、库大而匀、高度抗倒”的优良株型的杂交稻组合;针对西南一季稻区,选育亚种间重穗型杂交稻组合。

(3)选育具有籼粳混合亲缘的亲本,利用亚种间杂种优势。

(4)借助生物技术,利用远缘有利基因。

(5)针对超级杂交稻的特点,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超高产栽培技术。

请概括袁隆平培育高产杂交水稻的经过1964年,袁隆平在我国率先开展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并提出通过培育雄性不育系、雄性不育保持系和雄性不育恢复系的三系法途径来培育杂交水稻,以大幅度提高水稻产量。

但工作刚刚起步,就开始了“文化大革命”。

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援下,他避开干扰,依靠社会主义的大协作精神,带领助手刻苦钻研,克服种种困难,经过10年奋战,终于攻克了三系法杂交水稻研究中的难题。

1972年袁隆平与同事们一起率先育成我国第一个实用的水稻雄性不育系及其保持系“二九南1号”,并于1973年实现“三系”配套,1974年选育成第一个强优组合“南优2号”,1975年研究出一整套生产杂交种子的制种技术,1976年开始,杂交水稻在全国大面积推广,比常规稻平均增产20%左右。

由此,袁隆平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将水稻杂种优势应用于生产的科学家。

1980年以来,袁隆平又先后育成“威优64”、“威优49”等几个大面积推广的早熟、多抗新组合。

1987年,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列入国家“863”计划,袁隆平挂帅开展全国性的协作攻关。

历经九年的艰苦攻关,1995年,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成功,普遍比同熟期的三系杂交稻每亩增产5%—10%。

超级杂交水稻育种研究进展.

超级杂交水稻育种研究进展.

超级杂交水稻育种研究进展(袁隆平)目前,中国人口有13亿,人均可耕地仅1.4H,预计2030年人【1将增至16亿,人均可耕地将减少到1亩左右。

面对人口增长爪力和耕地减少的严峻形势,为保障粮負安全,农业部于1996年启动实施了超级水稻育种计划。

技术路线□育种实践表明,通过育种提高作物产量,可归纳出两条有效途径:一是形态改良,二是杂种优势利用。

单纯的形态改良,潜力有限;杂种优势不与形态改良结合,效果较差。

相关育种途径和技术,包括基因工程在内的高技术,垠终将落实到优良的形态和强人的杂种优势h,才会对提高产量有贡献。

但是, 育种进一步向更高层次发展,也必须依靠生物技术的进步。

形态改良优良株型是高产的基础。

自从1968年Dr.Donald提出理想株型概念肩,很多水稻育种家特别注总这一亜要课题,并设想了多种高产水稻模型0其中著名的是国际水稻研究所Dr.Khush提出的“新株型”稻,其主要特征是:①大穗,每穗250粒;②分藥少, 每株3~4个有效分簾;③短而壮实的秆。

这种模型是否高产,还冇待实践证明。

发现超高产品种有如下形态特征。

A.高冠层上三叶叶片应长、直、窄、凹、厚。

长而直的叶子不仅叶面积大i ftj且能两面受光又4不遮荫,因此能更竹效地利用光能;窄叶所占的空间面积小,能增加有效的叶面积指数;凹字形可使叶片坚挺不披;厚叶光合功能强且不易早衰。

总之,具有这种形态特征的水稻品种,能冇最大的冇效叶面积指数和光合功能,为超高产提供充足的光合产物即有机源。

B.矮穗层成熟期稻穗顶部离地面仅60〜70cm, 这种结构由于重心卜•降,可使植株筒度抗倒伏。

抗倒是培育超高产水稻必备的特性。

C.中大穗□每穗谷重约6克,每亩16.17万穗。

稻谷产量=生物学产城X收获指数。

理论上,直产肚潜力为1000公斤/ 市。

现行的矮杆品种,收获指数(HI)L2很拓(>0・5), 进•步握两收获指数匕粗当有限,凶此,主就应依籁提高生杨昭产聲以譲一参提高稻谷产量。

杂交粳稻育种取得突破

杂交粳稻育种取得突破

汇报人:2023-12-08CATALOGUE目录•引言•杂交粳稻育种技术路线•突破成果展示•突破成果对农业生产影响分析•未来发展趋势预测与展望•结论与建议01引言杂交育种技术杂交育种技术的出现为粳稻育种带来了新的突破。

通过利用不同品种间的杂交优势,可以培育出具有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等特点的新品种。

粳稻种植历史粳稻作为世界上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具有悠久的种植历史。

然而,传统的育种方法周期长、效率低,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食物需求。

国内外研究现状近年来,国内外科研人员在杂交粳稻育种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然而,仍存在一些技术瓶颈和难题亟待解决。

杂交粳稻育种背景经过科研人员的努力,成功培育出了一批高产优质的杂交粳稻新品种。

这些新品种具有产量高、米质优、抗逆性强等特点,有望为粮食生产带来新的突破。

在杂交粳稻育种过程中,科研人员创新性地运用了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基因编辑等现代生物技术手段,提高了育种效率和准确性。

这些技术的成功应用为未来的育种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杂交粳稻育种的突破成果不仅有助于提高粮食产量和品质,还有助于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通过推广优质新品种和配套栽培技术,可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同时,新品种的推广还可以改善生态环境,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提高农业生产的环境效益。

高产优质新品种创新育种技术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突破成果及其意义02杂交粳稻育种技术路线03亲本提纯复壮采用提纯复壮技术,保持亲本的优良性状,提高杂交后代的遗传纯度。

01高产优质亲本选择具有高产、优质、抗病、抗逆等特性的亲本,确保杂交后代具有优良的遗传基础。

02配合力测定通过配合力测定,评估亲本间的遗传互补性,为杂交组合设计提供依据。

亲本选择与优化根据育种目标,制定杂交组合策略,如强优组合、互补组合等,实现优良性状的聚合。

杂交组合策略杂交技术杂交后代处理采用高效的杂交技术,如花粉管通道法、子房注射法等,提高杂交结实率和种子质量。

袁隆平和吴孟超事迹材料

袁隆平和吴孟超事迹材料

袁隆平和吴孟超事迹材料袁隆平,江苏扬州人,现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在杂交水稻育种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为全球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

袁隆平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了杂交水稻育种研究,他发现了两个重要的杂交水稻育种原则:一是“使用高产优质亲本进行杂交”,即选用产量高、品质好的水稻品种进行杂交,提高后代的产量和品质;二是“杂交优势超高亲本”,即利用杂交植物的优势,提高产量。

他在杂交水稻育种上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最终成功培育出了世界上第一个高产杂交水稻品种“超级稻”。

吴孟超是中国农业科学院稻谷研究所的研究员,也是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重要人物。

吴孟超在杂交水稻育种上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发现了杂交水稻中的一个重要基因,在提高产量、抗病性和适应性方面具有巨大作用。

他利用这个基因成功培育出一系列高产优质的杂交水稻品种,为中国的粮食生产做出了巨大贡献。

袁隆平和吴孟超的事迹材料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他们对于杂交水稻育种的突破性研究。

袁隆平通过选择高产优质的亲本进行杂交,成功提高了杂交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吴孟超则通过发现重要的杂交水稻基因,成功培育出了一系列高产优质的杂交水稻品种。

这些工作不仅在中国,也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袁隆平和吴孟超的事迹材料中,最令人钦佩的是他们对于国家粮食安全的无私奉献精神。

他们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杂交水稻研究上,并把研究成果无私地分享给了国家和全球。

他们的努力使得中国粮食产量大幅提升,为国家的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

此外,他们也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帮助其他国家提高粮食产量,推动全球粮食安全进程。

袁隆平和吴孟超是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两位杰出科学家,他们的突出贡献不仅为中国的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也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的事迹不仅值得我们敬佩和铭记,也给我们树立了充满责任和奉献精神的榜样。

国内外水稻育种研究现状

国内外水稻育种研究现状

水稻育种研究现状摘要:进入九十年代,世界育种事业突飞猛进,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旋律跨入了新世纪,走进了历史发展的新阶段,世界种业发展的历程,已经向人们再次地揭示了种子是生命之源,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是世界第三次农业革命成功的内在动力,种子不仅解决了人类所需求的食物问题,而且有力地推动了社会进步与科技发展。

关键词:育种;种子;科技面对日益严峻的世界粮食安全问题,继20世纪80年代日本、国际水稻研究所实施水稻超高产育种即超级稻育种计划以后,1996年中国也正式启动了水稻超高产育种项目[1]。

我国水稻超高产育种起步稍晚,但无论是应用基础研究还是育种实践都取得重要进展,处于国际领先水平[2]。

本研究简要介绍国内外水稻研究现状及其水稻育种的发展趋势。

一、国外水稻研究现状进入新世纪,由于跨国垄断资本的输出和生物工程技术应用与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育种业全球化的步伐不断加快,发达国家育种业面临全球化、产业化、高技术化。

转基因技术(基因工程)在育种上的应用目前世界上基本由美国主宰,特别是转基因玉米和大豆育种最引人注目,美国在玉米育种上,已经打破了传统的育种方法,基本上实现了高品质、特用专用、高产量、多用途的转基因育种,实现了目标育种和定向育种。

国外水稻超新育种,日本的“7、5、3”计划,即超高产育种计划。

1981年日本开始历时15年的大型合作研究项目——超高产水稻开发及栽培技术的确立简称“超高产计划”,其主攻方向是培育、选育产量潜力高的品种为主,辅之相应的栽培技术,以及选育抗寒、抗倒伏早熟高产的品种。

【3】虽育出的品种产量高,但品质较差,品种的商品价值较低,日本终止了高产育种计划,重新回到了实用性品种的选育上。

国际水稻研究“(IRRI)的新株型育种”计划。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期,国际水稻所的育种、生理、栽培等学科的科学家合作研究联合攻关,根据水稻形态、生理、物质生产等与产量的关系的研究结果,提出了培育“超级稻”后又称新株型的超高产育种计划,经过努力主攻目标是这种新株型分蘖少(一般一株4—6个),适宜直播可以移栽,具备发达的根系,能更有效地从土壤中吸收养分,株高90-100cm,生育期100—130天,茎秆坚硬,叶片挺而厚,叶色深绿,每株200-250粒,加工品质好,抗多种病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超级杂交水稻育种研究进展(袁隆平)H前,中国人口冇13亿,人均对耕地仅1.4亩,预11-2030年人11将增至16亿,人均町耕地将减少到Im 左右。

面对人口增长爪力和耕地减少的严峻形势,为保障粮仅安全,农业部于1996年启动实施了超级水稻育种计划。

技术路线□ 育种实践表明,通过育种提高作物产量,可川纳出两条仃效途径:一是形态改13,二是杂种优势利用。

单纯的形态改良,潜力仃限;杂种优势不与形态改良结合,效果较差。

相关育种途径和技术,包括基因工程在内的W技术,彊终将落实到优良的形态和强人的杂种优势匕才会对提高产量冇贡献。

但是, 疗种进一步向更高层次发展,也必须依靠卞物技术的进步。

形态改良优良株型是高产的基础。

口从1968年Dr.Donald提出理想株型概念肩,很多水稻育种家特别注总这一重要课题,并设想了多种高产水稻模型。

其屮著名的是国际水稻研究所Dr.Khush提出的“新株型"稻,其主耍特征是:①大穗,每穗250粒;②分藥少, 侮株3~4个有效分簾;③短而壮实的秆。

这种模型是否高产,还冇待实践证明。

发现超尚产品种仃如下形态特征。

A.高冠层上-叶叶片应长、直、窄、凹、厚。

长而直的叶子不仅叶面枳大而11能两而受光又耳不遮荫,因此能更右效地利用光能;窄叶所占的空间面积小,能增加有效的叶面积指数;凹字形可使叶片坚挺不披;厚叶光合功能强IL不易早哀。

总Z,具仃这种形态特征的水稻品种,能冇最大的冇效叶面积指数和光合功能,为超高产提供充足的光合产物即冇机源。

B.矮穗层成熟期稻穗顶部离地面仅60〜70cm, 这种结构由于重心卜•降,可使植株高度抗倒伏。

抗倒是培育超高产水稻必备的特性。

C・中大穗_□毎穗谷疏约6克,每亩16・17丿总。

稻谷产吊「=生物学产htx收获指数。

理论I:,英产吐潜力为1000公斤/市。

现行的矮秆品和,收获指数(HI)L2很高(>0・5), 进一步处场收蕊指数L2札严1仃限,W此,上加应依如提髙生枷%产幕以进氏-提高稻谷产量。

□从形态学观点來看,提高植株高度是提高生物学产啟有效而町行的方法。

然而这种方法会引起僧伏。

为解决这个问题,不少冇种家正试图使茎秆更«壮,但此举会导致收获指数下降,因此,很难达到超局产。

上述山叶片组成的高叶冠层植株模型能同时将高生物学产量、髙收我指数和高度抗倒伏二者较好的统一起来, 从而能实现题W产。

提高杂种优势水平水稻的杂种优势强弱有如卜的趋势:釉粳交>和1爪交>粳爪交>釉釉交>粳粳交。

依据我们研究,釉粳杂交稻库大源足,其产常潜力比现行在牛•产卜・应用的品种间朵交稻町提高30%以上。

但是,要利用釉粳杂种优势的难度很大,最主要的是釉稻和粳稻为不同亚种,亲缘关系较远,二者Z间存在不亲和性,致使釉粳杂种的受桥结实不正常,- 般结实仅30%左右,因此,其实际产量不尚O经过近10年的努力,我们在利用釉粳杂种优势育种上终于取得成功,育成一批结实率正常的具冇超高产潜力的釉粳杂交稻组合。

主耍经验,■是利用广亲和基W以克服柚粳稻Z间的不亲和性:二是川具冇混合亲缘的中间型材料IflJ不是用典型的柚、粳品种作亲木,以协调其它方面的矛盾。

3、借助分子技术常规佇种与生物技术相结介是今后作物育种的发展方向,这也是选育超级杂交稻具育巨大潜力的途径。

利川野t稻中的仃利基W基r分子技术和川间试验,鉴别出两个源r普通野生稻(O.rufipogon}的増产QTL,每个QTL具仃比高产对照朵交组合(V优64)增产18%的效应。

通过分了标记辅助选择和m间选择,已育成1个带有匕述两个QTL位点的优良恢复系R163,它的杂交种Y两优7号(Y58S/R163), 2008年被认定为湖南省的第二期超级稻,大而积住产一般市产700 公斤左右。

利川稗草的DNA创造水稻新资源通过穗颈注射法将稗吐的总DNA导入恢父系(R207),后代产生鸾异,从这些变界株屮选疗出W的优良、稳辿的淀[系RB207-1,它八仃如下性状特征。

①穗大粒多;②粒朿比原始R207大大提高。

尤其是其杂交种GDS/R.B207.1,株型良好,杂种优势强,在海拔较高的山区(400・800杓表现特别好,2005年仃二个试验点、,小面积(2.3(if)(if 产都在900公斤以上。

经分子检测,RB207J伶仃稗吐DNA的片断。

选育C4型超级朵交稻与香港屮文人学介作,源丁•玉米的C4基因已被成功克隆并lE在导入超级杂交稻的亲本。

理论1X4^因的光介效率比水稻的C3 基I 大1高30%,初步测定,冇个别含C4基因的亲本植株,其叶片的光合效率比对照高10.30%,但还不稳定,仍在继续选冇中。

前景基于第一期超级杂交稻取得的成就,我们特捉出一个超级杂交稻“种三产四”的丰产丁程计划,即种三亩超级杂交稻产出现仃四m地所住产的粮食。

计划用5年时间〃全国发展6000万m,产8000万亩的粮食。

该丄程既能保证我国的粮&安全,乂能¥了约2000力亩耕地,以发展其它经济效益更M的项II,为农民致富创造条件。

宙于这项汁划具仃I•分疋要的现实盘义,因而受到了各方面的高度巫视和支持。

2007年C在湖南省率先实施,在20个小范县中有18个县达标。

2008年已验收的7个早稻示范县.20个县全部达标。

安徽芜湖币、河南信阳市也在积极地实施这项丄程,而n.效果良好。

科技进步永无止境,水稻还有很人的产磺潜力。

根据以上族项研究进展,2006年科技部12立项和品动了第二阶段超级朵交稻仃种汁划,即到2015 年第三期单季超级杂交稻人面积示范的产吊指标是900公斤/m。

遵照科技部2008年立项的"强优势水稻朵交种创制弓应川研究”讣划,我们捉出分二步走的计划來实现第三期H标:第一步,2010年亩产830公斤(2009年有三个许市达棕):第二步,2012年亩产860公斤:笫三步,2015年完成任务。

我国小麦育种的冋顾与展塑(李振声)一、我国小麦工产发展概况根据国家统计局资料,1952年我国小麦平均亩产48.8公斤,到2008年平沟质产达到317.5公斤,增K6.5倍。

小麦播种面积从1952年的3.717亿li 到1991年增至4.6422亿由,到2008年乂减少到3.5426亿亩,比1952年还减少<0.1744亿亩。

而小麦总产从1952年的0.1813亿吨,到2008年增加到1・1246亿吨,增长了6・2倍。

实现了供需平衡有余。

八我国小麦育种冋顾.新屮国成立60年來,我国小麦育种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先后选育了数以千计的优良品种,每年在牛产上种植的小麦品种有300-400个。

种卅iidj积在WOO万W以上的胡种累计有60余个,为我国小麦牛产的发展做出了□人贡献。

以提高抗病稳产为主的育种阶段(1950—1960年代)1950年春我国小麦条锈病发t空何大流馆造成 X年小麦大减产,据估汁,金国小麦大约减产60亿公斤。

条锈病的流行主要取决丁菌源的数最9传播和小麦品种的抗病性,前者k要受存李雨量多少的影响,而小麦品种的抗件则W 病原菌的变异而定。

山丁病原何变异快,小麦品种选疗进度慢,品种抗性难以持久,必须经常更新。

据26个国家统计,条锈病菌发生新小种变异的速度是,平均为5・5年就产工一个新的流行性小种;而育成一个小麦新品种一般需嗖:8・10年050年代犬面积推广的第-批改艮品种冇碧蚂1号、南人2419、等。

碧蚂1号域高年份达9000丿jm,覆盖了榕个黄淮流域和河北中部以北平原地区。

南大2419年垃犬推广面积7000万乩覆盖了长江流域。

到60年代,各地111于推广品种先后丧失了抗性,乂育成了一批新的抗病良种,推广面枳达到10007; m 以上的仃济南2号、北京8号、内乡5号、仃家庄54、阿勃、阿夫等;由r这些品种的推广基木控制了条锈病新小种的流行危害。

使我国小麦平均m产达到100 公斤以上,提丽了 -倍。

2、以矮化与高产为上的育种阶段 (1970—1980年代)随着生产条件的不断改善和国际上绿色革命 的兴起,在继续保持对条锈病抗性的基础I 我国 和应疗成 品种, 70年代年故大推广而积/H10007JI11以上的仃 泰ililV.卞产3号、博农7023达等。

其中泰山1号, 山支人推广而积达40007;亩以上。

80年代后,対抗病性的耍求是兼抗口粉病, 年般人种植廁积在1000万亩以上的品W 仃冇农 3217、济南13、倂麦14、山农辐63、冀麦30等。

这吐代农性品种推广使我国小麦平沟市产达到200 公斤以上,乂提拓了 ■倍。

3、高产和优质育种并进阶段(1990年 代到新世纪初)小点腑船脇册fW 齡态通过由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农业科学院联合t 寸申的“国家 973计划”小麦品质课题的研究,殺本明确中W 优质小麦右 W 个上耍优质源,一个国家适合做面包的强筋E 麦 M 响心考痒(Laneota, "F 考拉(Yecora. 四;;f )尊; •个璋我WM 己培ff 的适介制作馋头、術条、饺f 等蒸点类传 晶的羸种小仪64临汾5064等。

由r 优质小麦品种的推广,我国皋本结束r 优质左依矗进 口的历史。

乩;^粧麴髓轮抗倒、丰产的优良 醐辎般鹦軀針嗦1 娜牆侧字 牆醐翘第麗到認熬緘滋S ㈱譽示范 IUI三、我国小麦育种的展望从以上对我国小麦育种三个历史阶段的冋顾中,可以看出满足社会消费需求是促进小麦生产发展和品种不断改良、更新的动力。

在新形势下,进•步推动我国小麦生产发展和品种改良的动力是什么?我们经过反复讨论,提出了两个“转变”的新思路。

1、小麦生产从面向国内市场逐步向国内、国外两个市场转变1997年以前小麦憤是我国进口的主要粮食品种,r 12002年起我国逐步走向小麦净出口国行列。

今年我国小麦产运大幅增加的情况下,出口量有望大幅增长,出口小麦结构有望改变,并会以更多的制粉小麦出口到国外。

这里所说的国外市场主要是指东南亚和东亚市场,距离我国近,令地理优势,同时该地区对而食品的要求也与我国相似。

从我国国情考遥.能出L」的小左数S不会人多,但足息义匝人。

在科研方叭它可以促进我国科技「•作者继续努力捉席小左甲•产和A进品质的研究:在匸产方而•叮以集屮优势地区推广优质品种・促进农尺增产增收,捉商种粮农民的r产枳极性.也可以改变近年来我国小麦播种而枳减少过多的趋外・形成推动我国小麦生产发展的新动力•做出I:述论断的根据足,我们对近十年來,我国水稻、小麦■ 玉米Y种作物的播种而积、单产y总产的变化进行了比牧和分析・发现小左的播种浙枳减少的城(21.7%) •甲・产増K幅度自支人(29.2%).依辂提岛m•产保证了总W的增长(2.5%).实现了全国小左供需平衡仃余・说明小麦卞产足个很仃活力的产业.还有增产潜力町以挖掘•在它保证满足W内市场需求的前提下.将1^ 企的小以优质产品销往国外帀场•足川行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