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奈和达贝尔内的翻译模式&卡特福德翻译转换
中法两种翻译转换思想比较
中法两种翻译转换思想比较作者:刘畅来源:《校园英语·下旬》2019年第02期【摘要】“翻译转换”一词由卡特福德于1965年首次提出,定义为“从源语到目标语过程中对形式对应的偏离”(卡特福德,1965:73)。
然而,这一思想的源头可以追溯到20世纪五十年代。
在1958年,中国和法国各有一本翻译研究著作诞生——《英汉翻译的理论与技巧》(陆殿扬,1958)和《法英比较文体学》(维奈和达贝尔内,1958)。
两书均提出了翻译转换思想,本文旨在尝试介绍并比较这两种转换思想。
【关键词】翻译转换;陆殿扬;维奈和达贝尔内模式;语言差异【作者简介】刘畅(1994-),汉族,安徽滁州人,中国矿业大学外文学院,英语笔译硕士,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一、陆殿扬的英汉翻译方法陆殿扬的《英汉翻译的理论与技巧》主要着眼于英汉翻译的词汇和句法层面,立足于英汉语之间的差异,内容可分为四部分:外来词翻译方法,翻译过程中词类的转译,英汉语主要差异,六种基本翻译技巧。
在陆殿扬的翻译模式中,外来词的翻译方法主要是音译和语义翻译,两者可以同时出现,或者结合使用;另外,陆还认为可以创造新词汇以满足翻译的需求。
词类的转译可以广泛应用于冠词、指示代词、不定代词、疑问词、冠词、动词、修饰词、数词和连词等各类词汇。
陆殿扬在词汇和句法层面进行了英汉语差异对比,并针对这些差异提炼总结了六种基本翻译技巧:省略,增译,重复,转换,逆译,正反反正。
省略即省去在目标语中显得不必要的成分。
增译是增加必要成分以提高译文接受度。
重复即在译文中重复使用原文所省略的词汇。
转换意为将一种词性转换为另一种。
逆译即改变句子中成分的原有顺序。
正反反正,即正话反说与反话正说。
二、维奈和达贝尔内模式在其著作《法英比较文体学》中,维奈和达贝尔内将翻译作为一门精密的科学,其翻译模式将翻译策略分为两大类,即直接翻译和间接翻译,其下共有七种翻译技巧:直接翻译技巧有借词、仿造和直译;间接翻译技巧有词类转译、调节、对等和改编。
翻译学导论-理论与实践
第一,每一章正文前面都有一个方框,简短列出本章的主要观点。
然后是这些观点所依据的文本,有些甚至细到某一部著作的具体章节。
正文部分基本上都包括简介(除了第一章)、主要内容及其评价、与主要内容相关的个案及其分析讨论、本章小结、与本章内容有关的需进一步阅读的书目,最后是与本章有关的讨论题和研究点。
第二,引用和使用了大量的图表,并在该书前面目录后有专页列出图表的名称,以利查找。
第三,该书在最后注释和索引前,还有一个与翻译研究有关的互联网网址的附录。
其中包括两个发布有关会议、最近出版物和研究信息的网址,6个国际性翻译期刊的网址和4个经常含有有用链接的翻译组织的网址。
全书共分11章。
各章内容简述如下:第一章:翻译理论研究的主要问题。
本章又细分为6节,分别为:翻译的概念;什么是翻译理论研究;翻译学的简单回顾;霍姆斯和图里的翻译研究的“图表”;20世纪70年代以来翻译理论研究的发展;本书的目的和各章主要内容。
第二章:20世纪以前的翻译理论。
本章把重点放在直译和意译以及对翻译理论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一些翻译理论(家)上。
有关直译与意译之争可以追溯到古罗马西塞罗的“字对字”和“意义对意义”的翻译方法。
其后的著名圣经翻译者圣·哲罗姆也主张采用“意义对意义”(即意译)的方法。
德国的马丁·路德用浅显的德国方言来翻译圣经。
这一时期比较有系统的翻译理论提出者重要的有德莱顿、多雷和泰特勒等。
施莱尔马赫依据不同的文本类型将译者分为翻译商业文本的译者和翻译学术及艺术文本的译者。
他认为翻译有两种不同的途径:让读者走进作者;让作者走进读者。
他的翻译理论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如赖斯的文本类型、韦努蒂的异化与归化、本雅明的翻译的语言及斯坦纳的阐释理论等第三章:等值和等效。
本章主要涉及罗曼雅各布逊的意义和等值的实质、奈达的建立于《圣经》翻译基础之上的翻译的科学及其所提出的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科勒的对等和等值以及70年代以后,一些学者如切斯特曼、巴斯奈特、贝克等人对等值这一概念的发展。
维奈和达贝尔内模式下的中日翻译
维奈和达贝尔内模式下的中日翻译维奈和达贝尔内对法语和英语两种语言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直接翻译和间接翻译两个总体翻译策略。
这两项策略又细分为7项技法。
其中,直接翻译策略包括借词、仿造词语和直译,间接翻译策略包括词性转换、调节、对等和改编。
一、直接翻译策略1、借词和仿造词语汉语和日语分别属于汉藏语系和阿尔泰语系;按照语法结构来分类,汉语为孤立语,而日语为粘着语。
看似两种没有任何相似点的语言却在历史上曾经有着大量的词语借用,相互丰富并相互发展。
在互相借鉴的过程中,借词和仿造词语的界限比较模糊,故在中日翻译中将这两类技法合为一类。
从公元四五世纪汉字传入日本开始直至晚清时期,都以汉语对日语产生影响为主,这一时期汉语处于主要输出地位,而日语则作为接收方存在。
日本在奈良时代根据汉字创造出了“万叶假名”,用来标记汉语发音。
同时,也有大量的日本官民、人名、地名通过音译传入中国。
如“伊都国”“邪马台国”“卑弥呼”等。
中国进入现代化后,由于社会落后,开始向日本学习先进的技术文化和社会制度,这一时期日语处于主要输出地位,而汉语则变成了接收方,现在我们常用的一些基本词汇都来源于日本,涵盖了各个领域。
如: 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经济、科学、商业、法律等等。
2、直译维奈和达贝尔内认为在同一语系和同宗文化的不同语言之间常常使用直译这一方法。
按照这一说法,虽然日语和汉语都位于东亚,并深受儒家文化的渲染,但是日语和汉语并不属于同一语系,并且汉语为孤立语,而日语为粘着语。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汉语和日语并不符合这一要求。
所以,直译应该并不常运用于中日翻译。
如果非要直译的话,那也是在字对字的翻译基础上,调整句法语序,将其按照汉语习惯译出的。
也可称之为顺译,常见于信息类文体。
例また力学的エネルギーを電気エネルギーに変える発電機では、電気誘導の法則を利用して磁気的作用で発電している。
译文另外,将机械能转换为电能的发电机,则是利用电磁感应原理,通过磁力作用来发电的。
中法两种翻译转换思想比较
2442019年07期总第447期ENGLISH ON CAMPUS中法两种翻译转换思想比较文/刘畅【摘要】“翻译转换”一词由卡特福德于1965年首次提出,定义为“从源语到目标语过程中对形式对应的偏离”(卡特福德,1965:73)。
然而,这一思想的源头可以追溯到20世纪五十年代。
在1958年,中国和法国各有一本翻译研究著作诞生——《英汉翻译的理论与技巧》(陆殿扬,1958)和《法英比较文体学》(维奈和达贝尔内,1958)。
两书均提出了翻译转换思想,本文旨在尝试介绍并比较这两种转换思想。
【关键词】翻译转换;陆殿扬;维奈和达贝尔内模式;语言差异【作者简介】刘畅(1994-),汉族,安徽滁州人,中国矿业大学外文学院,英语笔译硕士,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巧合之下,《英汉翻译的理论与技巧》、《法英比较文体学》在同年出版,除此之外,两书还有很多相同点:都属于语言学翻译研究范畴;都涉及英语语言的翻译问题;都讨论了文体的效果;都对翻译过程中的语言转换方法进行了细致的分类;都在不同层面上对翻译问题进行了讨论;都研究了词汇和句法层面上的翻译问题。
当然,两书也有很多不同:陆殿扬更强调词汇层面的翻译,而维奈和达贝尔内则兼顾各层面,同时将重点放在调节思想层面的差异;两书对翻译的层面认识也不同,陆认为翻译主要有词汇、形态、句法层面,维奈二人认为翻译分为词汇、句法、信息三个层面;两书对翻译方法的分类也不同,维奈和达贝尔内的分类显得更为系统,能形成对应关系的类别仅有借词(维奈)和音译(陆),词类转译(维奈)和转换(陆),调节(维奈)和逆译、正反反正(陆)。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这两种思想的差异主要来源于语言差异。
英语和法语属于印欧语系,而汉语则属于汉藏语系,两种语系运用着不同的符号系统,英法语的差异远小于汉英语。
因此,维奈二人的著作侧重于思想层面,在词汇翻译上的技巧更为简单直接,而陆殿扬的著作更侧重于词汇层面,词汇翻译技巧也更为多样。
翻译转换理论视角下的字幕翻译研究——以Daily Show With Trevor Noah为例
第 4 卷 总第 106期 21文化传播收稿日期:2020-7-11作者简介: 张晗(1997—),女,辽宁阜新人,大连外国语大学2019级英语笔译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主要从事外宣翻译方向研究;乔晓芳(1996—),女,山西阳泉人,大连外国语大学2019级英语笔译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主要从事外宣翻译方向研究。
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外影视作品被大规模引进国内。
随后大规模的翻译需求和翻译实践便增加。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电影、话剧、歌剧、脱口秀甚至社交平台的短视频等诸多影视形式,都被大量引入。
维奈(Vinay)和达贝尔内(Darbelnet)的模式为卡特福德(Catford)的翻译转换理论的提出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换言之,维奈和达贝尔内的模式就是翻译转换理论的前身。
卡特福德将“翻译转换”定义为“从源语进入译入语过程中形式对应的背离”(Catford,2000),简单概括内容大致分为层次转换和范畴转换两个方面。
这两个方面在字幕翻译中多有体现。
脱口秀字幕通常指的是以文字的形式来表达主讲人的台词,也泛指译者后期翻译加工的文字。
其主要功能是传达主讲人台词的信息,同时娱乐大众、引发观众对于社会热点的思考。
因此,可以在脱口秀字幕的功能中分类归纳、探讨卡特福德的翻译转换理在本文中的运用。
本文以Daily Show With Trevor Noah 为例,探究翻译转换理论(Translation Shifts Theory)在字幕翻译中的使用,分为四个部分分别对此做出阐述。
近些年,国内很多学者都介绍了翻译转换理论,并对其在非文学领域进行深入研究,但在字幕翻译中的研究少之又少。
为了弥补这一不足,笔者希望在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的指导下,研究字幕翻译,为今后字幕翻译提供借鉴。
一、卡特福德的翻译转换理论卡特福德认为语言是一种交际性行为,从不同层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卡特福德认为在翻译过程中存在着两种转换:层次转换和范畴转换。
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体现在以下几大方面:1.英语属于静态语言,汉语属于动态语言;2.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3.汉语语言多小短句,英语语言多长句[1]。
《隅田川》汉译过程的考察――基于维奈和达贝内尔的翻译模式
《隅田川》汉译过程的考察――基于维奈和达贝内尔的
翻译模式
本文通过对维奈(Vinay)和达贝内尔(Dbalke)的翻译模式(translation model)的研究,来考察《隅田川》汉译过程。
维奈和达
贝内尔的翻译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他们倾向于不使用直接的翻译,而是把
源语语言原来的意义转换到目标语言。
他们的模式认为,翻译是两种或多
种语言之间交流的工具,它不仅仅是把源文本翻译成目标文本,而是把源
文本的意义传达到目标语言。
与此类似,在汉译《隅田川》时,译者应当采取维奈和达贝内尔的翻
译模式,运用一种综合的翻译策略来理解句子的传达方式,并将其转换到
汉语中。
既要把原文的意思传达,又要把原文的文化特点表达出来,使其
融合到汉语语境中去。
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译者可以在汉译中加入
自己的一些语言手段,以便将原文中所涉及的文化和历史背景融入汉语。
此外,译者还需要注意原文中的表达方式,分析其中的暗喻和象征。
另外,译者需要注意正确的语义,保留原文的句式,使汉译的句子能与原
文产生共鸣,并保留原文的节奏和情绪,使读者感受到原文的美感。
最后,译者要仔细研究原文的语言特点,如其语言的精练性、简洁度、韵律感等,找到能更好地表达源文意思的汉语表达方式,以使汉译文本更加地生动、优。
从维内_达贝尔内到图里_翻译转移研究综述
2005年1月第21卷 第1期四川外语学院学报Journal of Sichuan I nternati onal Studies UniversityJan.,2005Vol121 No.1从维内、达贝尔内到图里:翻译转移研究综述李德超(香港理工大学中文及双语系翻译研究中心,香港)提 要:对翻译转移的研究肇始于上个世纪50年代,它试图通过系统地描写和分类翻译中出现的“译自源发文本的目标文本中出现的细微的语言变化”来达到全面、科学地反映原文与译文之间语义、文体、语用、衔接和美学效果等关系的目的。
从早期维内和达贝尔内对翻译过程的详细划分到如今图里对制约和影响翻译转移的“规范”的探讨,对翻译转移的研究发展至今已有50余年的历史。
在此,本文将回顾翻译转移研究的发展历程,比较各种翻译转移模式的异同,并指出翻译转移研究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翻译转移;语言变化;发展趋势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31(2005)01-0094-06A Survey of the Study of Transl ati on Shi fts:fro m Vi n ay,Darbel net toL I D e2chaoAbstract:The study of translati on shifts,which atte mp ts t o syste matically describe and classify the“s mall linguistic chan2 ges occurring in translati on of ST t o TT”s o as t o establish the semantic,stylistic,p rag matic,cohesive and aesthetic rela2 ti onshi p s bet w een the m,can be traced back t o the1950s.During its devel opment of more than fifty years,the study of translati on shifts has als o moved on fr om V inay and Darbelnet’s detailed taxonom ies of translati on p r ocedures in the early stage,t o Toury’s current study of“nor m s”governing and constraining translati on shifts.The p resent paper reviews the his2 t ory of the study of translati on shifts,compares vari ous models and points out trends of devel opment in the future.Key words:translati on shift;linguistic change;trends of devel opment 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受快速发展的语言学尤其是索绪尔结构主义语言学和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的影响,西方翻译学界兴起了以语言学为导向的翻译研究方法,如德国的“翻译科学”学派、奈达的对等翻译理论、马龙(J.L.M al one)的翻译的五种“传送方法”等等。
维内 达贝尔内
Vinay and Darbelnet note that both borrowings and calques often become fully integrated into TL, although sometimes with some semantic change, which can turn them into false friends.
维内和达贝尔内把翻译方法分为直接 翻译(direct translation)和间接翻译 (oblique translation)两种。前者是 指根据源语和目标语中相同的范畴或概念, “把源语信息中每一个要素都转移至目标 语中”;后者是指由于源语和目标语在结 构上和元语言上的差异,译者只有在改变 目标语的句法顺序或是词汇的条件下,才 能移植源语特定文体效果的诸种翻译方法。
这种程式在语系和文化相同的语言间最为常用
Oblique translation
The translator may judge it unacceptable when it: Gives a different meaning Has no meaning
两语言学家提出了五种情况.在这五 种情况下,译者不可能运用上述直译 程式. 1给出的意思不同 2没有意义 3结构上不成立 4在目的语源语言经验中没有相应的 表达法 5其对应的事物属于不同的语言层面
维内和达尔贝内继而讨论这七种翻译类 别在词汇,句法结构,信息这三个方面 的具体运用,对可能出现的源语与目标 语之间的种种不一致做了进一步的区分 并提供了相应的翻译对策。
Servitude: obligatory transpositions and modulations due to a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language system. Option: non-obligatory changes that are due to the translator’s own style and preference. The role of the translator is to choose from among the available options to express the nuances of the message.
汉语散文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以《差不多先生传》英译本为例
智库时代 ·151·智库观察汉语散文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以《差不多先生传》英译本为例刘昊雨(山东科技大学,山东青岛 266590)摘要:中文散文作品中通常含有大量文化负载词,对这类作品进行英译时,要准确表达这些词的意思,需要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
本文将胡适创作的《差不多先生传》作为研究对象,运用维奈和达贝尔内模式分析了对散文中文化负载词的主要翻译方法。
关键词:文化负载词;维奈和达贝尔内模式;《差不多先生传》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4609(2020)12-0151-002文化负载词是指具有某民族内在特色的词语,短语,甚至短句。
它能在词汇层面体现文化的差异性。
通常来说,每个民族拥有特定的文化负载词,这些词汇不易在另一种语言中得到体现,因此在翻译时需要做特殊的处理。
散文不同于诗歌戏剧等文学作品,具有灵活自由的表达形式。
散文作者可以按照自身情感,畅所欲言,传达自己独特的想法,因此每部作品都体现着作者的独特风格。
它是真实、简单且贴合作者内心感受的文体。
因而在翻译时,译者也无需过多地关注文章的体律、格式,而应注意语言的风格,叙事的完整,以及原文作者情感的如实表达,即应该做到“真”“情”“美”三点。
总体来说,散文文体的翻译还是应该优先顾及原文和作者的。
散文文体的这种特质对翻译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该采用直译还是意译策略翻译文中出现的文化负载词成为翻译时需要考虑的重点。
本文将讨论如何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和技法,准确描述散文文体中的文化负载词。
一、维奈和达贝尔内模式1958年,达贝尔内和维奈二人在《法英比较文体学》一书中提出了他们的翻译模式,主要针对翻译产品进行分析研究。
虽然几乎不涉及更高层面的话语研究,但是对于分析和学习译作的翻译技法、策略还是具有重大意义的。
他们将翻译策略分为“直接”和“间接”两大类,两类策略各自包含相应的翻译技法,主要有七大类,如借词、调节、直译和转换等,在两项策略外还有其它的一些翻译技法,如假朋友、增词、补偿等。
维奈和达贝尔内模式下的别丢掉译文对比分析
维奈和达贝尔内模式下的别丢掉译文对比分析作者:朱子禾来源:《汉字文化(教育科研卷)》2017年第14期【提要】《别丢掉》是林徽因于1932年为悼念徐志摩创作的一首现代诗,本文所选的三个译本对诗歌语言的处理方式差异较大且各有千秋,对研究维奈和达贝尔内翻译模式下的翻译策略和技巧在诗歌翻译中的应用与影响有较高的价值。
通过对比分析,三位译者大量采用了维奈和达贝尔内翻译模式下的翻译策略和技巧,在译文中重现原诗的意义和风格,实现诗歌句式一致,更准确地表达感情,重现韵律并符合目的语的语言使用习惯,以达到诗歌意蕴美、音韵美、形式美。
【关键词】维奈和达贝尔内翻译模式《别丢掉》翻译比较诗歌是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是一种最具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
近百年来,为了在译文中再现诗歌的意蕴美和音韵美,大量海内外诗人学者投身于诗歌翻译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中,促使了诗歌互译的理论与技法不断更新和完善:许渊冲提出“三美论”认为三美之中,最重意美,音美次之,最后是形美;刘军平(2003)在研究中发现,中西方诗歌均展现出互文性的特点,具体表现在音韵、意象及意向性等方面,诗歌翻译的译者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互文性特质,在翻译过程中采取相应的策略和技法传递互文的契合。
丁志斌(2010)指出,诗歌翻译的译者需在翻译中将诗歌的审美体验纳入考量,力求在译文中实现源语读者阅读诗歌原文的审美体验。
本文所选的研究文本《别丢掉》是林徽因于1932年创作的一首现代诗,是林徽因为了悼念徐志摩所写的。
诗歌写得委婉而凄伤,既有对往日恋情的留恋,又有对伊人永别的悲痛。
本研究选取《别丢掉》的三个译本进行对比研究,分别为许渊冲先生在1939年的译本、天津大学赵彦春教授的译本、以及诗人翻译家许景城近期的译作。
三位译者的译作均为接受度较高的译本,且译文语言的处理方式差异较大各有千秋,有较高的对比分析价值。
本文将在维奈和达贝尔内翻译模式的理论框架下探讨三位译者的诗歌翻译策略和技巧,以期为今后的诗歌翻译和鉴赏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翻译学导论-理论与实践
第五章:功能派翻译理论。20世纪七、八十年代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的出现标志着翻译研究逐渐脱离了静态的语言类型的分析,取而代之的是德国的功能和交际方法。本章重点论述了赖斯关于文本类型和语言功能的早期研究、曼泰里(Manttari)的翻译行为理论、弗米尔的目的论、诺德的更为详细的文本分析模式等。
第六章:翻译研究种的话语和语域分析。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建立在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基础之上的话语分析得到了较大发展。豪斯基于韩礼德的语域分析提出了她的翻译质量评价模式,贝克的翻译教科书《换言之:翻译教程》则从话语和语用分析的角度切入,哈蒂姆和梅森则更多的从语用和符号学的层面切入语域分析。本章后半部分也涉及了其他学者对从话语分析和语域理论切入翻译这一方法提出的批评。
第三章:等值和等效。本章主要涉及罗曼雅各布逊的意义和等值的实质、奈达的建立于《圣经》翻译基础之上的翻
译的科学及其所提出的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科勒的对等和等值以及70年代以后,一些学者如切斯特曼、巴斯奈特、贝克等人对等值这一概念的发展。
第四章:翻译的变化方法。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出现了很多从语言学的角度去分析翻译的方法。本章重点介绍了3种模式:维奈(Vinay)和达贝尔内(Darbelnet)的直接翻译和间接翻译、卡特福德的形式对应和篇章对等及翻译变化的层次和范畴、茨瓦尔特(Van Leuven Zwart)的有关翻译变化的比较—描写模式。
第一,每一章正文前面都有一个方框,简短列出本章的主要观点。然后是这些观点所依据的文本,有些甚至细到某一部著作的具体章节。正文部分基本上都包括简介(除了第一章)、主要内容及其评价、与主要内容相关的个案及其分析讨论、本章小结、与本章内容有关的需进一步阅读的书目,最后是与本章有关的讨论题和研究点。第二,引用和使用了大量的图表,并在该书前面目录后有专页列出图表的名称,以利查找。第三,该书在最后注释和索引前,还有一个与翻译研究有关的互联网网址的附录。其中包括两个发布有关会议、最近出版物和研究信息的网址,6个国际性翻译期刊的网址和4个经常含有有用链接的翻译组织的网址。
(完整word版)翻译学导论(Jeremy Munday)
(完整word版)翻译学导论(Jeremy Munday)第一章翻译学的主要方面小结:翻译研究是一个相对较新的研究领域,近年来获得了迅猛发展。
翻译以前是作为语言学习的一种方法,或是比较文学、翻译工作坊和对比语言学课程的一部分.这门新的学科在很大程度上应该归功于詹姆斯.霍姆斯,他在《翻译研究的名与实》一文中不但为该领域提供了一个名称,而且还规划了该学科的结构.翻译理论研究、描述性翻译研究和应用翻译学是互相关联的,近年来都有发展,逐渐在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1. 翻译实践历史悠久,翻译学却是一门新兴学科.2. 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之间的割裂持续存在。
3。
James S. Holmes的《翻译研究的名与实》(The name and nature of translation studies, 1988年才为人所知)被认为是翻译学的“成立宣言”4. 翻译可以指翻译研究领域、翻译产品(译本)或者翻译过程(产生译本的行为)5。
俄裔美国结构主义学家Roman Jakobson在《论翻译的语言学方面》提出三种翻译类型:语内翻译(intralingual),语际翻译(interlingual),符际翻译(intersemiotic)6。
翻译研究作为一个学术研究领域是最近50年的事,它被称为“翻译学translatology”多亏了James S。
Holmes。
7. 对翻译的探讨,从公元前1世纪的西塞罗、贺拉斯和公元4世纪的圣哲罗姆(《七十子希腊文本圣经》)就开始了,后者被翻译成拉丁文时所用的手法影响了其后的圣经翻译。
8. 18世纪晚期到20世纪60年代,语法-翻译教学法统治了中学语言学习(死记硬背外语的语法规则和结构),20世纪六七十年代,直接法或交际法兴起,语言学习摒弃对翻译的摒弃,翻译局限于高层次大学语言课程和专业译员培训。
9。
翻译也是对比分析(contrastive analysis)领域的一个研究方向。
翻译学导论读书心得3000字
翻译学导论读书心得3000字第一次阅读有关翻译学的书,我选取的是英国翻译理论家杰里米·某迪的作品《翻译学导论——理论与实践》。
全书共分十一个章节,每章分别重点讨论翻译研究的一个主要方面,对翻译研究领域进行了简单而实用的介绍。
先简单介绍一下本书的各章内容。
第一章:翻译学的主要方面。
本章又分为6个小节:翻译的概念;翻译学的内涵;翻译学发展简史;霍姆斯/图里的“翻译学结构图”;20世纪70年代以来翻译理论研究的发展;本书的目的及各章预览。
第二章:20世纪前的翻译理论。
芒迪在前言明确指出,本章讨论的内容是“翻译的前语言学时期”的“字对字”与“意对意”之间的争论。
从西塞罗/圣哲罗姆关于直译还是意译的争论开始,到马丁·路德使用具有广泛社会意义的的方言翻译《圣经》,再到德莱顿、多雷和泰特勒为创建系统的翻译理论而做的努力分三个小节进行叙述,然后讲了施莱尔马赫的顺化及异化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第三章:对等和对等效应。
首先介绍了雅各布森关于语言意义与对等的本质和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模式,仔细讨论了奈达的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以及对等效应原则等重要概念,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维纳·科勒的对应与对等。
第四章:翻译转换模式。
20世纪50年代以来,出现了很多翻译转换模式,本章主要介绍了三种具有代表性的模式:维奈和达贝尔内在《法英比较文体学》中的模式(直接翻译与间接翻译);卡特福德的形式对应及层次转换和范畴转换;范·勒文-兹瓦特用于分析“微观层次”上一些细微的翻译转换的核心概念,以及评估这些转换对更为普遍的“宏观层次”的影响。
第五章:功能翻译理论。
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翻译研究逐渐摆脱了关于翻译转换的静态语言学分类,出现了从交际角度出发的功能主义翻译分析方法。
本章重点讲述了赖斯关于文本类型和语言功能的早期研究、霍尔兹-曼塔利的“翻译行为理论”、维米尔的目的论和诺德的面向译文的文本分析模式。
卡特福德的翻译转换理论在英汉翻译中的应用
卡特福德的翻译转换理论在英汉翻译中的应用作者:乔晓芳来源:《现代交际》2020年第15期摘要:运用卡特福德的翻译转换理论下的层次转换和范畴转换对美籍华裔作家伍绮诗的作品《小小小小的火》部分翻译进行详尽分析,认识华裔作家文化身份建立的心路历程,旨在深入了解卡特福德的翻译转换理论在国内外的发展及其研究,验证翻译转换理论对小说文本英汉翻译的重要指导作用,以期为更多的英汉翻译实践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层次转换范畴转换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15-0059-04近几年来,一批优秀的当代文学作品开始进入中国市场,其中不乏一些美籍华裔作家的作品。
在文化“大熔炉”这样的背景下,美籍华裔作家在创作之中面临着身份建立的困难、身份认同的不易,以及身份重构的无奈与必然。
为了体现这种个人情感和最大限度保留原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或多或少都要涉及各类转换,竭力用各类转换使源语与译语达到翻译的对等。
最系统的翻译转换理论莫过于卡特福德的理论,本文运用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对小说《小小小小的火》中的英汉翻译进行分析,以验证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指导英汉翻译实践的有效性,有助于未来翻译实践相关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一、卡特福德的翻译转换理论(一)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之文献综述1958年,维奈和达贝尔内在其合作的《法英比较文体学》中提出直接翻译和间接翻译。
经过详细的研究和实践之后,维奈和达贝尔内又把直接翻译具化为借词、仿造词语和直译;把间接翻译细分为词性转换、等值、调节和改编(杰里米·芒迪,2014:89)。
虽然已经细分为七种技巧,但是很多学者依然认为并不如卡特福德的概念详尽。
他们在英语和法语的大量文本中还运用这七个程式进行比较和翻译实践,并做出了详细阐释。
维奈和达贝尔内的研究成果为今后学者对翻译转换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遗憾的是,他们虽然已经细分出七种技巧,但没有明确地提出“转换”这个词。
维奈和达贝尔内模式下的中日翻译
维奈和达贝尔内模式下的中日翻译维奈和达贝尔内对法语和英语两种语言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直接翻译和间接翻译两个总体翻译策略。
这两项策略又细分为7项技法。
其中,直接翻译策略包括借词、仿造词语和直译,间接翻译策略包括词性转换、调节、对等和改编。
一、直接翻译策略1、借词和仿造词语汉语和日语分别属于汉藏语系和阿尔泰语系;按照语法结构来分类,汉语为孤立语,而日语为粘着语。
看似两种没有任何相似点的语言却在历史上曾经有着大量的词语借用,相互丰富并相互发展。
在互相借鉴的过程中,借词和仿造词语的界限比较模糊,故在中日翻译中将这两类技法合为一类。
从公元四五世纪汉字传入日本开始直至晚清时期,都以汉语对日语产生影响为主,这一时期汉语处于主要输出地位,而日语则作为接收方存在。
日本在奈良时代根据汉字创造出了“万叶假名”,用来标记汉语发音。
同时,也有大量的日本官民、人名、地名通过音译传入中国。
如“伊都国”“邪马台国”“卑弥呼”等。
中国进入现代化后,由于社会落后,开始向日本学习先进的技术文化和社会制度,这一时期日语处于主要输出地位,而汉语则变成了接收方,现在我们常用的一些基本词汇都来源于日本,涵盖了各个领域。
如: 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经济、科学、商业、法律等等。
2、直译维奈和达贝尔内认为在同一语系和同宗文化的不同语言之间常常使用直译这一方法。
按照这一说法,虽然日语和汉语都位于东亚,并深受儒家文化的渲染,但是日语和汉语并不属于同一语系,并且汉语为孤立语,而日语为粘着语。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汉语和日语并不符合这一要求。
所以,直译应该并不常运用于中日翻译。
如果非要直译的话,那也是在字对字的翻译基础上,调整句法语序,将其按照汉语习惯译出的。
也可称之为顺译,常见于信息类文体。
例また力学的エネルギーを電気エネルギーに変える発電機では、電気誘導の法則を利用して磁気的作用で発電している。
译文另外,将机械能转换为电能的发电机,则是利用电磁感应原理,通过磁力作用来发电的。
维奈和达贝尔内模式在政治文本翻译中的应用
维奈和达贝尔内模式在政治文本翻译中的应用作者:孙彤彤李京京刘晶来源:《文学教育》2018年第08期内容摘要:20世纪50年代以来,分析翻译方面的研究开始涉及许多语言学方面的知识。
维奈和达贝尔内提出了一种翻译过程中的分类法,在词汇、信息和句法结构三个方面对法语和英语做了比较和分析,并提出了七个翻译技巧。
这一模式非常经典,并对翻译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
本文的分析案例来自于笔者翻译实践的汉译政治文本,在翻译的过程中运用到了维奈和达贝尔内模式,分析了此种模式是否适用于政治文本,且采用这一模式是否能够提高译文的可读性。
关键词:维奈和达贝尔内模式政治文体翻译1.维奈和达贝尔内模式维奈和达贝尔内在《法英比较文学》(1958/1995)中提出了分类法,他们界定了不同的“策略”与“技法”,维奈和达贝尔内所主张的两个总体翻译策略包括七项技法,其中三项属于直接翻译:借词、仿造词语、直译,四项属于间接翻译策略:词性转换、调节、对等和改编。
而且在翻译层面阐述分析了七项技法,并以这七项译法对政治文本中的一些汉译译例进行分析。
虽然这种模式最早是对英文和法文的文体进行比较,但作者在翻译实践过程中发现,对政治文体的汉译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政治文本随着中国的迅速崛起与发展,中国开始受到来自全球各方面的关注。
在这样的全球时代背景下,外宣文本的翻译显得尤为重要,但正如张健教授所说:“中华民族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了解世界,同时让世界了解自己。
”(张健,2013:17),我们必须关注的是,中国政治话语在对外传播的同时,就意味着越来越多的外国媒体及政体也开始关注我国的政治内容。
同时我们也要做出回应,这对于我国的文化传播也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以政论文为例,采用维奈和达贝尔内的两种翻译策略、七种翻译技巧进行翻译和分析。
本文选取的政论文是以英语为源语,来描述中美的战略竞争的复杂关系。
文章本身属于政治文体,也是信息型文本。
根据赖斯(Reiss)提出的文本类型模式可知:信息型文本是“关于事实的平白交流”(杰里米·芒迪,2014:107),在翻译信息型文本时,“应将其中的全部信息都译出来。
维奈和达贝尔内的模式
维奈和达贝尔内的模式维奈和达贝尔内的模式notes(1)他们是对英法两种文体的对比研究(2)他们的著作<法英文体学>为其他著作奠定了基础借词:原语词汇直接转换到目的语中作用:1填补目的语的语义空缺.2用来增加目的语的地方色彩.calque原语的表达法或结构以直译方式转换我们也可以看到borrowing 和calque是可以直接溶于目的语的.但是为什么会在语义上发生一些变化.还有”假朋友”现象如何理解??False Friends”(假朋友)一词源自法语词“Faux Amis”。
《环球英语的奥秘》一书作者Roger E. Axtell (1997)将其定义为“words in another language that look like the same as English words but mean entirely different things.” Axtell的定义是把英语作为译入语而言的,其范围也不应局限在“words”这一层次上。
将这两点考虑在内,我们就可给“False Friends”下一个更加客观的定义:两种语言中字面意义相同而实际意义全然不同的词汇(words)、成语(idioms)或表达方式(expressions)。
对于英汉翻译工作者而言,这些表面上与汉语貌合、实则神离的“False Friends”无疑是一大陷阱,一不小心就会闹出笑话,甚至惹出麻烦。
以下从词汇、成语及表达方式三个类别对一些常见的“False Friends”进行“大曝光”。
Literal translation:word-for-word translation.这种程式在语系和文化相同的语言间最为常用.Transposition词性转换:a change of one part of speech for another but no sense change.词性译为另一种,意思不变.它被认为是译者改变结构方式最普遍的做法Eg:to develop the economy&我们经济的发展Modulation改变原语的语义和视角change the semnatics &the pointview of SL.It is the touch stone of a good translator. e.g "the time when" translate as "le moment ou"(the moment where) equivalence: cases where language describe the samesituation by different stylistic or structural means.指不同语言以不同文本或结构方法描述相同情景的情况.尤其适用于谚语和习语的翻译.Adaption: change the cultural reference when a situation in the soure culture does not exist in the target culture.这一方法涉及原语文化的某一情景在目的语文化中不存在时,改变文化的能指.Eg:当在英语文化中.涉及板球比赛文化内涵时,译法语是要改编成环法自行车赛的文化内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缺点:被认为过于理论化,模式静态(static)。 主要的批评来自于他在书中所使用的抽象的、理 想的以及脱离语境的例句,未考虑语篇层面。
• Delisle criticize for his static comparative linguistic approach.他在书中所 使用的抽象的、理想的以及脱离语境的例句 (Agorni 2005:15),从未考虑语篇层面。我国 学者穆雷(1990)也指出卡特福德认为翻译理论 是应用语言学的一个分支,这一观点比较片面。 卡特福德认为翻译过程是一个单向的线性过 程,只能从源语到译语,他没有把翻译当作一种 交际手段来考虑,过分注意原文和译文的本身, 忽视了译文的接收者。
• (2)他们的著作<法英文体学>为其他著作奠 定了基础
• 翻译策略:direct translation 直接翻译& oblique translation间接翻译
• 七种程式前三个为直接翻译所用:borrowing,calque, literal translation,后四个为间接翻译所用 transposition,modulation,equivalence.adaption.
• Eg:当在英语文化中.涉及板球比赛文化内涵时,译 法语是要改编成环法自行车赛的文化内涵.
• Framework • 1 translation shift by Catford • 2 its weakness&strength • A:translation shifts are departures
维奈和达贝尔内的翻译模 式&卡特福德翻译转换
by程文娟+朱田丽+李冉+刘佳+刘 云霞
• Framework
• 首先什么是维奈和达贝尔内(Vinay & Darbelnet)所提出的两种普遍的翻译策略, 其次,对这两种策略分别举例说明.
• 维奈和达贝尔内的模式
• notes(1)他们是对英法两种文体的对比研究
• rowing,借词:原语词汇直接转换到目的语中.(Sl word translated into TG)
• eg:俄语rouble直接用于英语中, 法语bastide直接用于英 语中指法国西南部中世纪专为防御而建乡村
• 作用:1填补目的语的语义空缺.2用来增加目的语的地方色 彩.
• Calque: a special kind of borrowing,the SL expression or structure transferred in a literal translation原语的表达法或结构以直译方式转换.
Thank you!
• 间接翻译策略 • Transposition词性转换:a change of
one part of speech for another but no sense change.词性译为另一种,意思 不变.它被认为是译者改变结构方式最普遍 的做法 • Eg:to develop the economy&我们经济的 发展 • Modulation改变原语的语义和视角change the semnatics &the pointview of SL.It is the touch stone of a good translator. • e.g "the time when" translate as "le moment ou"(the moment where)
• Eg:英语中compliments of the season 译为法语 compliments de la saison.
• 大家可以看到这个例子中表达法和结构都是直接拿过来用 的,没有大的变化.
• note:维奈和达贝尔贝说,我们也可以看到borrowing 和 calque是可以直接溶于目的语的.但是为什么会在语义上 发生一些变化.还有”假朋友”现象如何理解??
from formal correspondence in the process of going from the SL to the TL. • 翻译转换是指源语进入译语的过程中偏离形 式的对应,即翻译过程中语言形式发生变化的现 象 • B:it includes two kinds of shift • Level Shift:express in grammar in one language,while in lexis in another 是指译 语中的等值单位处于不同的语言层次。如有些概
equivalence:cases where language describe the same situation by different stylistic or structural means.指不同语言以不同文本或结构 方法描述相同情景的情况.尤其适用于谚语和习语 的翻译.
• Adaption: change the cultural reference when a situation in the soure culture does not exist in the target culture.这一方法涉 及原语文化的某一情景在目的语文化中不存在时, 改变文化的能指.
• Literal translation:word-for-word translation.
• 这种程式在语系和文化相同的语言间最为常用.
• 两语言学家提出了五种情况.在这五种情况 下,译者不可能运用上述直译程式.
• 1给出的意思不同 • 2没有意义 • 3结构上不成立 • 4在目的语源语言经验中没有相应的表达法 • 5其对应的事物属于不同的语言层面
• Shift of category,subdivided in 4 kinds
• 主要包括结构转换(structure shift)、类 别转换(class shift)、单位/阶转换(unit shift)以及内部系统转换(intra-system shift)
• 优点:卡特福德率先运用系统语法的框架将 语言层次和范畴的转换机制应用于翻译研究,强 调并深入研究成分分析和翻译对等,提出了一套 比较完整的翻译理论模式(许钧2001: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