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的配筋率规范规定、各类构件配筋率表格、板的构造详图

合集下载

板的配筋率规范规定、各类构件配筋率表格、板的构造详图

板的配筋率规范规定、各类构件配筋率表格、板的构造详图

板的配筋率规范规定、各类构件配筋率表格、板的构造详图构造钢筋钢筋混凝土结构中,按照构造需要设置的钢筋,相对于受力钢筋而言。

构造钢筋不承受主要的作用力,只起维护、拉结,分布作用。

构造钢筋的类型有:分布筋,箍筋,拉筋,构造腰筋,架立筋等。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 表9.5.1第9.5.1条 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中纵向受力钢筋的配筋百分率不应小于表9.5.1规定的数值。

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中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 表9.5.1受力类型 最小配筋百分率全部纵向钢筋 0.6 受压构件一侧纵向钢筋 0.2 受弯构件、偏心受拉、轴心受拉构件一侧的受拉钢筋 0.2和45f t/f y中的较大值 注:1受压构件全部纵向钢筋最小配筋百分率,当采用HRB400级、RRB400级钢筋时,应按表中规定减小0.1;当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60及以上时,应按表中规定增大0.1;2偏心受拉构件中的受压钢筋,应按受压构件一侧纵向钢筋考虑;3受压构件的全部纵向钢筋和一侧纵向钢筋的配筋率以及轴心受拉构件和小偏心受拉构件一侧受拉钢筋的配筋率应按构件的全截面面积计算;受弯构件、大偏心受拉构件一侧受拉钢筋的配筋率应按全截面面积扣除受压翼缘面积(b'f-b)h'f后的截面面积计算;4当钢筋沿构件截面周边布置时,"一侧纵向钢筋"系指沿受力方向两个对边中的一边布置的纵向钢筋。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 9.5.2第9.5.2条对卧置于地基上的混凝土板,板中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率可适当降低,但不应小于0.15%。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 9.5.2第9.5.3条 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中的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应符合下列要求:M u≥Mcr (9.5.3) 式中Mu--构件的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设计值,按本规范公式(7.2.1-1)、(7.2.2-2)或公式(7.2.5)计算,但应取等号,并将M以Mu代替;Mcr--构件的正截面开裂弯矩值,按本规范公式(8.2.3-6)计算。

新规范最全构造配筋表

新规范最全构造配筋表

混凝土强度设计值(N/mm2)
纵向受力钢筋混凝土保护层最小厚度(mm)
现浇钢筋混凝土房屋适用最大高度(m)
钢筋的计算截面面积及公称质量表
每米板宽内的钢筋截面面积表
梁内钢筋排成一排时的钢筋最多根数
梁受集中荷载时的附加箍筋
每根附加吊筋承受集中荷载能力
梁受集中荷载时的附加吊筋
每米箍筋实配面积
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中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
框架柱全部纵向受力钢筋最小配筋百分率(%)
框架梁纵向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白分率(%)
/f)
柱箍筋加密区的箍筋最小配箍特征值λν(ρν=λνf
框架柱每侧纵向受力钢筋最大根数
纵向受拉钢筋的最小锚固长度
300~450宽框架梁受扭钢筋配筋方法
框架柱、框架梁加密区箍筋间距及直径
??估算板厚度h/l
估算梁截面(高跨比h/l)
粱的最大高跨比l0/h值
框架柱的界面形式一般采用矩形、方形、圆形或多边形等。

截面宽度和高度:非抗震设计时均不宜小于250mm,抗震设计时均不宜小于300mm;
圆柱截面直径及多边形截面的内切圆直径不宜小于350mm;
错层处框架柱的截面高度不小于600mm。

截面高度与宽度的比值不宜大于3。

框架柱的截面宜满足L0/bc≤30;L0/hc≤25;
(L0为柱的计算长度;bc, hc分别为柱截面宽度和高度)。

框架柱的剪跨比宜大于2。

地震作用下弹性层间位移角的限值
受弯构件允许挠度
伸缩缝的最大间距(m)
A级高度高层建筑高宽比的限值
墙体自重表
非法定计量单位与法定计量单位换算关系。

混凝土各构件的配筋率及构造要求

混凝土各构件的配筋率及构造要求

1.配筋率:
配筋率是影响构件受力特征的一个参数,控制配筋率可以控制结构构件的破坏形态,不发生超筋破坏和少筋破坏,配筋率又是反映经济效果的主要指标。

控制最小配筋率是防止构件发生少筋破坏,少筋破坏是脆性破坏,设计时应当避免。

2.计算公式:
①配筋率ρ=As/bho
②最小配筋率ρmin=As/bho
③公式说明ho-有效高度ho=h-as(保护层厚度)
④板的配筋面积 As=配筋率×板厚×1米板长(1000)得出构造配筋(板厚应减去保护层厚度)
3.框架梁配筋率及配筋要求:
通常配筋率:跨中1%~1.7%,支座1.5%~2%;
4.板:
通常配筋率0.4%~0.8%
5.柱:
通常配筋率1%~3%;
柱主要是受压构件,一般来说,计算引起的配筋不要超过最小配筋率太多。

还有要注意柱的大偏心,小偏心情况,和抗震等级高时角柱配筋。

一般来说,柱必须满足最小轴压比要求,当然是越小越经济。

板的配筋率要求规范规定、各类构件配筋率表格、板的构造详图

板的配筋率要求规范规定、各类构件配筋率表格、板的构造详图

板的配筋率规规定、各类构件配筋率表格、板的构造详图构造钢筋钢筋混凝土结构中,按照构造需要设置的钢筋,相对于受力钢筋而言。

构造钢筋不承受主要的作用力,只起维护、拉结,分布作用。

构造钢筋的类型有:分布筋,箍筋,拉筋,构造腰筋,架立筋等。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GB 50010-2002 表9.5.1第9.5.1条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中纵向受力钢筋的配筋百分率不应小于表9.5.1规定的数值。

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中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 表9.5.1混凝土结构设计规GB 50010-2002 9.5.2第9.5.2条对卧置于地基上的混凝土板,板中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率可适当降低,但不应小于0.15%。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GB 50010-2002 9.5.2第9.5.3条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中的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应符合下列要求:M u≥Mcr(9.5.3)式中Mu--构件的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设计值,按本规公式(7.2.1-1)、(7.2.2-2)或公式(7.2.5)计算,但应取等号,并将M以Mu代替;Mcr--构件的正截面开裂弯矩值,按本规公式(8.2.3-6)计算。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GB 50010-2002 10.1.6第10.1.6条当现浇板的受力钢筋与梁平行时,应沿梁长度方向配置间距不大于200mm且与梁垂直的上部构造钢筋,其直径不宜小于8mm,且单位长度的总截面面积不宜小于板中单位宽度受力钢筋截面面积的三分之一。

该构造钢筋伸入板的长度从梁边算起每边不宜小于板计算跨度l0的四分之一(图10.1.6)。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GB 50010-2002 10.1.7第10.1.7条对与支承结构整体浇筑或嵌固在承重砌体墙的现浇混凝土板,应沿支承周边配置上部构造钢筋,其直径不宜小于8mm,间距不宜大于200mm,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现浇楼盖周边与混凝土梁或混凝土墙整体浇筑的单向板或双向板,应在板边上部设置垂直于板边的构造钢筋,其截面面积不宜小于板跨中相应方向纵向钢筋截面面积的三分之一;该钢筋自梁边或墙边伸入板的长度,在单向板中不宜小于受力方向板计算跨度的五分之一;在双向板中不宜小于板短跨方向计算跨度的四分之一;在板角处该钢筋应沿两个垂直方向布置或按放射状布置;当柱角或墙的阳角突出到板且尺寸较大时,亦应沿柱边或墙阳角边布置构造钢筋,该构造钢筋伸入板的长度应从柱边或墙边算起。

[Word]板、柱、梁配筋率

[Word]板、柱、梁配筋率

[Word]板、柱、梁配筋率板0.4, 一0(8, ,矩形粱0(6, ,1.5, ,T形梁0.9, 一1.8,,如取其平均值(则板为0.6,,矩形梁为1.05,,T形粱为1.35, 一般情况下,粱板的配筋率应尽可能用其经济配筋率的平均值、但由于各种原因,不可能都如愿以偿、故经济配筋率的核心范围,建义扳取0.5,,0(7, ,矩形粱取0.85, ,1(25, ,T形粱取1.1, ,1(6,。

为了不使截面配筋过于拥挤,全部纵筋配筋率不宜超过0.05。

对于仓库、贮仓、料斗等贮料荷载经常占总荷载较大部分的结构物,若柱中纵向配筋率过大,在长期贮料突然卸载时,会使柱中混凝土出现拉应力甚至开裂。

若柱中的纵筋和混凝土之间有很强的黏结应力时,则能同时产生纵向裂缝,这种裂缝更为危险。

为了防止出现这种情况,要控制柱的配筋率,对于筒仓柱的全部配筋率不应大于0.02。

从经济和施工方面来考虑,一般常用的配筋率范围为0.005~0.02。

常用框架结构设计板、梁、柱的经济取值一、单向板肋梁楼板。

1、主梁:经济跨度一般为6~9米,截面高度为跨度的1/14~1/8,宽度为梁高的1/3~1/2;2、次梁:经济跨度(即主梁的间距)一般为4~7米,截面高度为次梁跨度的1/28~1/12,宽度为梁高的1/3~1/2。

3、板:经济跨度(即次梁的间距)一般为1.8~3.0米,板厚不小于其跨度的1/40,一般为70~100?。

二、井字梁楼板(正交式或斜交式)。

井字梁楼板梁的跨度可达30米,板的跨度一般为3米左右。

三、经济配筋率:1:板:0.4, 一0(8, ,如取其平均值(则板为0.6,;2:矩形粱:0(6, ,1.5, ,矩形梁平均值为1.05,,T形梁0.9, 一1.8,,T形粱平均值为1.35,。

一般情况下,粱板的配筋率应尽可能用其经济配筋率的平均值、但由于各种原因,不可能都如愿以偿、故经济配筋率的核心范围,建义扳取0.5,,0(7, ,矩形粱取0.85, ,1(25, ,T形粱取1.1, ,1(6,。

配筋率(取自于标准图集)

配筋率(取自于标准图集)

1.7 配 筋 率1.7.1 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率1.7.1.1 不考虑地震的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率1)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中纵向受力构件的最小配筋率不应小于表1-75及表1-76规定的数值。

表1-75 混凝土构件中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率min ρ(%)筋率应按构件的全截面面积计算;轴心受拉构件及小偏心受拉构件一侧受拉钢筋的配筋率应按构件的全截面计算;受弯的梁类构件、大偏心受拉构件一侧受拉钢筋的配筋率应按全截面面积扣除受压边缘面积(b b f -')'f h 后的截面面积计算。

当钢筋沿构件截面周边布置时,“一侧的受压钢筋”或“一侧的受拉钢筋”系指沿受力方向两个对边中的一边布置的纵向钢筋; 2.当温度、收缩等因素对结构有较大影响时,构件的最小配筋率应按上述规定适当增加; 3.受压构件全部纵向钢筋的最小配筋率,当采用HRB400级、RRB400级钢筋时,应按表中规定减少0.1;当混凝土强度为C60及以上时,应按表中规定增大0.1; 4.偏心受拉构件中的受压钢筋,应按受压构件一侧纵向钢筋考虑。

表1-76 受弯构件、偏心受拉构件、轴心受拉构件一侧受拉纵向钢筋最小配筋百分率min ρ(%)2)对于卧置于地基上的混凝土板,板的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率可适当降低,但不应小于0.15%。

1.7.1.2 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框架梁纵向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率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框架梁纵向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min (%)如表1-77及表1-78所示。

表1-78 y f =300N/mm 2 (y f =360N/mm 2)框架梁纵向受拉钢筋最小配筋率注:1.表中不带括号的数据为按HRB335类钢筋y f =300N/mm 2计算;表中带括号的数据为RRB400类钢筋y f =360N/mm 2计算;2.本表是表1-77的具体化。

1.7.1.3 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框架柱最小配筋率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框架柱中全部纵向受力钢筋的配筋率按式(1-24)计算,具体数值不应小于表1-79规定的数值,同时,应满足每一侧配筋率不小于0.2%;对Ⅳ类场地上较高的高层建筑,应按表中数值增加0.10。

结构配筋率规范规定、各类构件配筋率表格、板的构造详图

结构配筋率规范规定、各类构件配筋率表格、板的构造详图

板的配筋率规范规定、各类构件配筋率表格、板的构造详图构造钢筋钢筋混凝土结构中,按照构造需要设置的钢筋,相对于受力钢筋而言。

构造钢筋不承受主要的作用力,只起维护、拉结,分布作用。

构造钢筋的类型有:分布筋,箍筋,拉筋,构造腰筋,架立筋等。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 表9.5.1第9.5.1条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中纵向受力钢筋的配筋百分率不应小于表9.5.1规定的数值。

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中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 表9.5.1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 9.5.2第9.5.2条对卧置于地基上的混凝土板,板中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率可适当降低,但不应小于0.15%。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 9.5.2第9.5.3条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中的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应符合下列要求:M u≥Mc r (9.5.3)式中Mu--构件的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设计值,按本规范公式(7.2.1-1)、(7.2.2-2)或公式(7.2.5)计算,但应取等号,并将M以Mu代替;Mcr--构件的正截面开裂弯矩值,按本规范公式(8.2.3-6)计算。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 10.1.6第10.1.6条当现浇板的受力钢筋与梁平行时,应沿梁长度方向配置间距不大于200mm且与梁垂直的上部构造钢筋,其直径不宜小于8mm,且单位长度内的总截面面积不宜小于板中单位宽度内受力钢筋截面面积的三分之一。

该构造钢筋伸入板内的长度从梁边算起每边不宜小于板计算跨度l0的四分之一(图10.1.6)。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 10.1.7第10.1.7条对与支承结构整体浇筑或嵌固在承重砌体墙内的现浇混凝土板,应沿支承周边配置上部构造钢筋,其直径不宜小于8mm,间距不宜大于200mm,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现浇楼盖周边与混凝土梁或混凝土墙整体浇筑的单向板或双向板,应在板边上部设置垂直于板边的构造钢筋,其截面面积不宜小于板跨中相应方向纵向钢筋截面面积的三分之一;该钢筋自梁边或墙边伸入板内的长度,在单向板中不宜小于受力方向板计算跨度的五分之一;在双向板中不宜小于板短跨方向计算跨度的四分之一;在板角处该钢筋应沿两个垂直方向布置或按放射状布置;当柱角或墙的阳角突出到板内且尺寸较大时,亦应沿柱边或墙阳角边布置构造钢筋,该构造钢筋伸入板内的长度应从柱边或墙边算起。

板的配筋率规范规定、各类构件配筋率表格、板的构造详图

板的配筋率规范规定、各类构件配筋率表格、板的构造详图

板的配筋率规范规定、各类构件配筋率表格、板的构造详图构造钢筋钢筋混凝土结构中,按照构造需要设置的钢筋,相对于受力钢筋而言。

构造钢筋不承受主要的作用力,只起维护、拉结,分布作用。

构造钢筋的类型有:分布筋,箍筋,拉筋,构造腰筋,架立筋等。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 表9.5.1第9.5.1条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中纵向受力钢筋的配筋百分率不应小于表9.5.1规定的数值。

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中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 表9.5.1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 9.5.2第9.5.2条对卧置于地基上的混凝土板,板中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率可适当降低,但不应小于0.15%。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 9.5.2第9.5.3条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中的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应符合下列要求:M u≥Mcr(9.5.3)式中Mu--构件的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设计值,按本规范公式(7.2.1-1)、(7.2.2-2)或公式(7.2.5)计算,但应取等号,并将M以Mu代替;Mcr--构件的正截面开裂弯矩值,按本规范公式(8.2.3-6)计算。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 10.1.6第10.1.6条当现浇板的受力钢筋与梁平行时,应沿梁长度方向配置间距不大于200mm且与梁垂直的上部构造钢筋,其直径不宜小于8mm,且单位长度内的总截面面积不宜小于板中单位宽度内受力钢筋截面面积的三分之一。

该构造钢筋伸入板内的长度从梁边算起每边不宜小于板计算跨度l0的四分之一(图10.1.6)。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 10.1.7第10.1.7条对与支承结构整体浇筑或嵌固在承重砌体墙内的现浇混凝土板,应沿支承周边配置上部构造钢筋,其直径不宜小于8mm,间距不宜大于200mm,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现浇楼盖周边与混凝土梁或混凝土墙整体浇筑的单向板或双向板,应在板边上部设置垂直于板边的构造钢筋,其截面面积不宜小于板跨中相应方向纵向钢筋截面面积的三分之一;该钢筋自梁边或墙边伸入板内的长度,在单向板中不宜小于受力方向板计算跨度的五分之一;在双向板中不宜小于板短跨方向计算跨度的四分之一;在板角处该钢筋应沿两个垂直方向布置或按放射状布置;当柱角或墙的阳角突出到板内且尺寸较大时,亦应沿柱边或墙阳角边布置构造钢筋,该构造钢筋伸入板内的长度应从柱边或墙边算起。

板的配筋率要求规范规定、各类构件配筋率表格、板的构造详图

板的配筋率要求规范规定、各类构件配筋率表格、板的构造详图

板的配筋率规规定、各类构件配筋率表格、板的构造详图构造钢筋钢筋混凝土结构中,按照构造需要设置的钢筋,相对于受力钢筋而言。

构造钢筋不承受主要的作用力,只起维护、拉结,分布作用。

构造钢筋的类型有:分布筋,箍筋,拉筋,构造腰筋,架立筋等。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GB 50010-2002 表9.5.1第9.5.1条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中纵向受力钢筋的配筋百分率不应小于表9.5.1规定的数值。

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中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 表9.5.1混凝土结构设计规GB 50010-2002 9.5.2第9.5.2条对卧置于地基上的混凝土板,板中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率可适当降低,但不应小于0.15%。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GB 50010-2002 9.5.2第9.5.3条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中的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应符合下列要求:M u≥Mcr(9.5.3)式中Mu--构件的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设计值,按本规公式(7.2.1-1)、(7.2.2-2)或公式(7.2.5)计算,但应取等号,并将M以Mu代替;Mcr--构件的正截面开裂弯矩值,按本规公式(8.2.3-6)计算。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GB 50010-2002 10.1.6第10.1.6条当现浇板的受力钢筋与梁平行时,应沿梁长度方向配置间距不大于200mm且与梁垂直的上部构造钢筋,其直径不宜小于8mm,且单位长度的总截面面积不宜小于板中单位宽度受力钢筋截面面积的三分之一。

该构造钢筋伸入板的长度从梁边算起每边不宜小于板计算跨度l0的四分之一(图10.1.6)。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GB 50010-2002 10.1.7第10.1.7条对与支承结构整体浇筑或嵌固在承重砌体墙的现浇混凝土板,应沿支承周边配置上部构造钢筋,其直径不宜小于8mm,间距不宜大于200mm,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现浇楼盖周边与混凝土梁或混凝土墙整体浇筑的单向板或双向板,应在板边上部设置垂直于板边的构造钢筋,其截面面积不宜小于板跨中相应方向纵向钢筋截面面积的三分之一;该钢筋自梁边或墙边伸入板的长度,在单向板中不宜小于受力方向板计算跨度的五分之一;在双向板中不宜小于板短跨方向计算跨度的四分之一;在板角处该钢筋应沿两个垂直方向布置或按放射状布置;当柱角或墙的阳角突出到板且尺寸较大时,亦应沿柱边或墙阳角边布置构造钢筋,该构造钢筋伸入板的长度应从柱边或墙边算起。

剪力墙、柱、板配筋率知多少?[优质文档首发]

剪力墙、柱、板配筋率知多少?[优质文档首发]

剪力墙、柱、板配筋率知多少?[优质文档首发]1剪力墙截面一般部位墙厚度,一二级不应小于160mm且不宜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1/20,三四级不应小于140mm且不宜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1/25。

无端柱或翼墙时,一二级不宜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1/16;三四级不宜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1/20。

2底部加强区墙厚度一二级不应小于200mm且不宜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1/16;三四级不应小于160mm且不宜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1/20。

无端柱或翼墙时,一二级不宜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1/12;三四级不宜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1/16。

3参数指标轴压比一级时9度不宜大于0.4,7、8度时不宜大于0.5;二三级时不宜大于0.6(此项需在建模阶段控制)。

剪力墙配筋率一二三级抗震墙的竖向、水平分布筋最小配筋率均不应小于0.25%,四级抗震墙分布筋最小配筋率不应小于0.20%。

;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的落地剪力墙底部加强区竖向和水平分布筋配筋率不应小于0.3%。

剪力墙分布筋布置1》剪力墙的竖向和水平分布筋间距:不宜大于300mm,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的落地剪力墙底部加强区竖向和水平分布筋间距不宜大于200mm;2》分布筋直径:不宜大于墙厚的1/10,且不应小于8mm,竖向筋直径不宜小于10mm;拉筋间距不宜大于600mm,直径不应小于6mm。

4边缘构件:约束边缘构件和构造边缘构件轴压比对于剪力墙结构,底部楼层墙肢截面的轴压比,一级(9度)大于0.1、一级(7、8度)大于0.2、二三级大于0.3时需设置约束边缘构件,小于以上情况均设构造边缘构件。

构造边缘构件截面尺寸按照《高规》图7.2.16确定,注意不要按照《抗规》确定截面尺寸,因为《抗规》中构造约束边缘构件的长度比《高规》短;纵向钢筋配筋率及箍筋直径和间距均按《抗规》表6.4.5-1取用即可,构造边缘构件箍筋无体积配箍率要求。

约束边缘构件约束构件根据轴压比和所在墙体的类型及长度确定约束边缘构件长度,在结合规范中的图示来确定最终的约束边缘构件截面尺寸;纵筋配筋量直接PKPM计算结果配筋,最小配筋量结合《抗规》表6.4.5-3确定;箍筋结合《抗规》表6.4.5-3中,有轴压比查配箍率特征值,进而得出体积配箍率最小值;箍筋间距也查该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板的配筋率规范规定、各类构件配筋率表格、板的构造详图构造钢筋钢筋混凝土结构中,按照构造需要设置的钢筋,相对于受力钢筋而言。

构造钢筋不承受主要的作用力,只起维护、拉结,分布作用。

构造钢筋的类型有:分布筋,箍筋,拉筋,构造腰筋,架立筋等。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表9.5.1第9.5.1条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中纵向受力钢筋的配筋百分率不应小于表9.5.1规定的数值。

注:1受压构件全部纵向钢筋最小配筋百分率,当采用HRB400级、RRB400级钢筋时,应按表中规定减小0.1 ;当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60及以上时,应按表中规定增大0.1 ;2偏心受拉构件中的受压钢筋,应按受压构件一侧纵向钢筋考虑;3受压构件的全部纵向钢筋和一侧纵向钢筋的配筋率以及轴心受拉构件和小偏心受拉构件一侧受拉钢筋的配筋率应按构件的全截面面积计算;受弯构件、大偏心受拉构件一侧受拉钢筋的配筋率应按全截面面积扣除受压翼缘面积(b' f-b)h' f后的截面面积计算;4当钢筋沿构件截面周边布置时,"一侧纵向钢筋"系指沿受力方向两个对边中的一边布置的纵向钢筋。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 9.5.2第9.5.2条对卧置于地基上的混凝土板,板中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率可适当降低,但不应小于0.15%。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 9.5.2第9.5.3条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中的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应符合下列要求:(9.5.3)Mu> Mcr式中Mu--构件的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设计值,按本规范公式(7.2.1-1) 、(7.2.2-2) 或公式(7.2.5)计算,但应取等号,并将M以Mu代替;Mcr--构件的正截面开裂弯矩值,按本规范公式(8.2.3-6) 计算。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 10.1.6第10.1.6条当现浇板的受力钢筋与梁平行时,应沿梁长度方向配置间距不大于200mm且与梁垂直的上部构造钢筋,其直径不宜小于8mm,且单位长度内的总截面面积不宜小于板中单位宽度内受力钢筋截面面积的三分之一。

该构造钢筋伸入板内的长度从梁边算起每边不宜小于板计算跨度10的四分之一(图10.1.6)。

1—主梁三2—次梁;3一板的受力钢筋3 4—上部构造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 10.1.7第10.1.7条对与支承结构整体浇筑或嵌固在承重砌体墙内的现浇混凝土板,应沿支承周边配置上部构造钢筋,其直径不宜小于8mm,间距不宜大于200mm,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现浇楼盖周边与混凝土梁或混凝土墙整体浇筑的单向板或双向板,应在板边上部设置垂直于板边的构造钢筋,其截面面积不宜小于板跨中相应方向纵向钢筋截面面积的三分之一;该钢筋自梁边或墙边伸入板内的长度,在单向板中不宜小于受力方向板计算跨度的五分之一;在双向板中不宜小于板短跨方向计算跨度的四分之一;在板角处该钢筋应沿两个垂直方向布置或按放射状布置;当柱角或墙的阳角突出到板内且尺寸较大时,亦应沿柱边或墙阳角边布置构造钢筋,该构造钢筋伸入板内的长度应从柱边或墙边算起。

上述上部构造钢筋应按受拉钢筋锚固在梁内、墙内或柱内;2嵌固在砌体墙内的现浇混凝土板,其上部与板边垂直的构造钢筋伸入板内的长度,从墙边算起不宜小于板短边跨度的七分之一;在两边嵌固于墙内的板角部分,应配置双向上部构造钢筋,该钢筋伸入板内的长度从墙边算起不宜小于板短边跨度的四分之一;沿板的受力方向配置的上部构造钢筋,其截面面积不宜小于该方向跨中受力钢筋截面面积的三分之一;沿非受力方向配置的上部构造钢筋,可根据经验适当减少。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 10.1.8第10.1.8条当按单向板设计时,除沿受力方向布置受力钢筋外,尚应在垂直受力方向布置分布钢筋。

单位长度上分布钢筋的截面面积不宜小于单位宽度上受力钢筋截面面积的15% ,且不宜小于该方向板截面面积的0.15% ;分布钢筋的间距不宜大于250mm,直径不宜小于6mm;对集中荷载较大的情况,分布钢筋的截面面积应适当增加,其间距不宜大于200mm.注:当有实践经验或可靠措施时,预制单向板的分布钢筋可不受本条限制。

现浇钢筋混凝土板的构造负筋和分布钢筋配筋探讨(姜学诗)通过本论文可更直观的理解”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 第10.1.6条、第10.1.7条、第10.1.8 条”论文节选:对“配筋面积不宜小于受力钢筋截面面积的三分之一”有两种不同的理解:1)不论受力钢筋和构造钢筋是否采用同一强度等级的钢筋,一律将受力钢筋面积除3作为构造钢筋的配筋面积;2)当受力钢筋的强度等级高于构造钢筋时,将受力钢筋的面积换算成与构造钢筋强度等级相同的钢筋的面积,然后除以3作为构造钢筋的配筋面积。

显然,后一种构造钢筋的配筋方法较合理。

A,计[罢*牛一,中64200槌J卑向尊为#市饵黄牌ME叫普£婚图1板支座构造负昉及分血诉筋配筋示意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 10.1.9第10.1.9条在温度、收缩应力较大的现浇板区域内,钢筋间距宜取为150-200mm,并应在板的末配筋表面布置温度收缩钢筋,板的上、下表面沿纵、横两个方向的配筋率均不宜小于0.1%温度收缩钢筋可利用原有钢筋贯通布置,也可另行设置构造钢筋网,并与原有钢筋按受拉钢筋的要求搭接或在周边构件中锚固。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 10.1.11第10.1.11条对卧置于地基上的基础筏板,当板的厚度h>2m时,除应沿板的上、下表面布置纵、横方向的钢筋外,尚宜沿板厚度方向间距不超过1m设置与板面平行的构造钢筋网片,其直径不宜小于12mm,纵横方向的间距不宜大于200mm.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 8.4.9当筏板变厚度时,尚应验算变厚度外筏板的受剪承载力。

当筏板的厚度大于2000mm时,宜在板厚中间部位设置直径不小于12mm,间距不大于300mm的双向钢筋网.o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 8.4.11第8.4.11条按基底反力直线分布计算的梁板式筏基,其基础梁的内力可按连续梁分析,边跨跨中弯矩以及第一内支座的弯矩值乘以 1.2的系数。

梁板式筏基的底板和基础梁的配筋除满足计算要求外,纵横方向的底部钢筋尚应有1/2-1/3贯通全跨,且其配筋率不应小于0.15%,顶部钢筋按计算配筋全部连通。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 8.4.12平板式筏基柱下板带和跨中板带的底部钢筋应有1/2-1/3贯通全跨,且配筋率不应小于0.15%;顶部钢筋应按计算配筋全部连通。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 8.2.2第8.2.2条扩展基础的构造,应符合下列要求3.扩展基础底板受力钢筋的最小直径不宜小于10mm ;间距不宜大于200mm,也不宜小于100mm。

墙下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纵向分布钢筋的直径不小于8mm ;间距不大于300mm ;每延米分布钢筋的面积应不小于受力钢筋面积的1/10。

当有垫层时钢筋保护层的厚度不小于40mm ;无垫层时不小于70mm ;地基规范的专家在《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理解与应用》中解释了扩展基础的最小配筋率问题:由于扩展基曲底梅的厚度一破鄙由曼冲切或受取切承载能力控制,并非核受弯承栽能力确定,因比底板用对较厚.如果素用受弯御件的芟拉闲肪最小配筋率耕导致底板用钢鼠不必要的增加.借暴亳尚屋建筑精形基础设计与施工规程MJGJ &…刖高雄建甄籍曜与饿形基础技术规范XJGJ 6 —99)中有关箱、籍基础底板钢筋配筋事不小于0门5%的芟求.井按底板有数高度为260mm遂行推算,堡拉钢筋直径为括筋伺距为ZOGmuL,因此. 【建筑地摹基础设】十规范HGB 50007- 2002)^定:扩展基瑚思检受力期肪的最小直役不宜小于lOmnu间跆君宵太于200ET..也不宜小于100mm.墙下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砸纵向分布删筋的直径不小于8mm;间旋不大于JOOmmf 延米分布例肪的面根应不小于受力廓肪面积的1/10,当有艳层时钢筋保护层的厚度不小于40nmu无垫层时不小于70mm;垫房厚度不宜小于70mm,垫炫^挺上强度等莪应为CIO,166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02 12.2.412.2.4筏形基础的钢筋间距不应小于150mm,宜为200〜300mm,受力钢筋直径不宜小于12mm。

采用双向钢筋网片配置在板的顶面和底面。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02 12.3.612.3.6当地基压缩层深度范围内的土层在竖向和水平方向皆较均匀,且上部结构为平立面布置较规则的框架、剪力墙、框架-剪力墙结构时,箱形基础的顶、底板可仅考虑局部弯曲计算。

计算时底板反力应扣除板的自重及其上面层和填土的自重,顶板荷载按实际考虑。

整体弯曲的影响可在构造上加以考虑。

箱形基础的顶板和底板钢筋配置除符合计算要求外,纵横方向支座钢筋尚应有1/3至1/2的钢筋连通,且连通钢筋的配筋率分别不小于0.15%(纵向)、0.10% (横向),跨中钢筋按实际需要的配筋全部连通。

钢筋接头宜采用机械连接;采用搭接接头时,搭接长度应按受拉钢筋考虑。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 6.1.146.1.14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时,应避免在地下室顶板开设大洞口,并应采用现浇梁板结构,其楼板厚度不宜小于180mm,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小于C30 ,应采用双层双向配筋,且每层每个方向的配筋率不宜小于0.25% ;地下室结构的楼层侧向刚度不宜小于相邻上部楼层侧向刚度的2倍,地下室柱截面每侧的纵向钢筋面积,除应满足计算要求外,不应少于地上一层对应柱每侧纵筋面积的 1.1倍;地上一层的框架结构柱和抗震墙墙底截面的弯矩设计值应符合本章第6.2.3、6.2.6、6.2.7条的规定,位于地下室顶板的梁柱节点左右梁端截面实际受弯承载力之和不宜小于上下柱端实际受弯承载力之和。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02 4.5.54.5.5房屋的顶层、结构转换层、平面复杂或开洞过大的楼层、作为上部结构嵌固部位的地下室楼层应采用现浇楼盖结构。

一般楼层现浇楼板厚度不应小于80mm ,当板内预埋暗管时不宜小于100mm ;顶层楼板厚度不宜小于120mm,宜双层双向配筋;转换层楼板应符合本规程第10章的有关规定;普通地下室顶板厚度不宜小于160mm;作为上部结构嵌固部位的地下室楼层的顶楼盖应采用梁板结构,楼板厚度不宜小于180mm,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30,应采用双层双向配筋,且每层每个方向的配筋率不宜小于0.2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