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考试试题
东北师大附中2024-2025学年高三上第二次摸底考试语文试题
![东北师大附中2024-2025学年高三上第二次摸底考试语文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0eb48ab7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9b.png)
东北师大附中2024-2025学年高三上第二次摸底考试语文试题考试时长:150分钟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需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场/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并粘贴条形码。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3.回答非选择题时,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超出答题区域或在草稿纸、本试题卷上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皱、弄破,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小壹同学在网站上查阅“批判性思维”相关资料时,读到了布鲁克菲尔德这本《批判性思维教与学》,下面是该书的部分图书目录、试读内容以及读者评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图书目录(部分)试读内容大多数学生都认为,小组学习是最有趣的学习方式,这一说法出现在大部分问卷中。
约80%的学生声称,小组学习中那些切中要害的问题让他们受益最深。
似乎当同伴指出来的时候,学生更能发现假设和新的角度。
他们生动地描述了被同伴提问一些从未考虑过的问题时的情形,从同伴对自己观点的反馈和提出的不同角度当中,他们学到了很多。
不论是从它的预测性还是反复出现的频率来看,这一发现都值得引起注意。
一节又一节,一次又一次,一年又一年,学生不断地告诉我,正是通过小组学习中的同伴交流,才让有时十分抽象的批判性思维有了血肉,更容易让人理解。
考虑到通过深度自省来认识自己的动机、假设和世界观有多难,若说批判性思维是一种社会学习,也就不那么让人吃惊了。
认识假设是一项困难又矛盾的任务,没有几个人能靠自己未完成,不论我们以为对自己的认识有多准确,都难免是在用自己的思维框架来认识自己的思维!这就像一条狗试图咬住自己的尾巴,抑或一个人试图在壁镜里看到自己的后脑勺。
2023—2024学年河南省信阳市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二模)语文试卷
![2023—2024学年河南省信阳市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二模)语文试卷](https://img.taocdn.com/s3/m/499bd702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42a9d45.png)
2023—2024学年河南省信阳市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二模)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当下互联网上一些关于“文艺”的评品论说,无论肯定抑或否定,在激情四射的表达中,大多弱化了对于作品之理、创作之理、思想之理的内在要求和事实判断。
就像我们看到的那些文艺评论领域的“网暴”现象,随着“无理”的情绪宣泄开始无所忌惮地溢出文艺之“理”、创作之“理”的边界。
“讲理”的思想沉淀、循“理”的精神探讨开始步步后退,甚而同样沉落于各种无厘头的网络攻讦。
然而,真正的文艺评论终究不应沦为以“集体”名义进行网络营销的言辞狂欢。
文艺评论之为“评论”而非一般的群体“议论”或情绪化“偏论”,全在一个“理”字。
作为一种对于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中的文艺事实的学理评说和讨论,文艺评论合法性的获得,核心就在于能够“讲理”“辩理”及“明理”。
只有这样,文艺评论才是真正事关文艺价值存在的具体判断和思想建构。
文艺评论“讲理”,首先离不开“因事循理”,这是从总体上确立文艺评论学理客观性的基本遵循。
这个“事理”,就是文艺作品、文艺创作和文艺活动等所具有的存在事实,包括文艺作品的创作结构及其呈现特色、创作者的创作意图与创作方式、创作活动的内在旨趣等一系列体现文艺存在的事实根据——因为有了这样的“事理”,一切文艺才可能最终构成不同于一般日常事实的特殊存在,成为具有特定价值判断属性的评价对象。
任何文艺评论活动及其参与者都不可能跳开或罔顾对象“事理”的客观性,文艺评论的积极功效,就在于能够从缘事寻理、据理分析的过程中,让文艺的接受者由此获得对文艺作品、文艺创作的完整把握和细致理解,而非一叶遮目或者支离破碎,食而不得其髓。
其次,对于文艺评论来说,文艺作品、文艺活动等的“事理”客观性,是文艺评论所要分析、揭示和阐释的对象,同时又必定联系着评论者的立场、趣味、意识与观念等。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文艺评论从来不是一种自然主义的结果,而一定是有主体存在的判断活动。
江苏省百校大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江苏省百校大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39d8977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8127d6e.png)
江苏省百校联考高三年级第二次考试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汤显祖年轻的时候怀有满腔经天纬地的济世热情。
汤显祖的政治理想,说来也很简单,就是经世致用,造福百姓,使人人冻馁无虞,安居而乐业;使人人乐于向善,民德归于淳厚。
在他看来,士大夫要先正其身,然后才能正人,而政治是否清明,老百姓日子是否好过,最终决定于士大夫和官员的德性和修养。
他曾经代拟过一篇《为士大夫喻东粤守令文》:“清吏之法法身,浊吏之法法人也。
”他所提出的“清吏”与“浊吏”两个概念,并不新鲜,但是,他的“法身”和“法人”的说法,却极为深刻,精辟地揭示了中国自古以来封建统治者的一种普遍德性:他们置身于法律之上,拿自己当法外的“特选之民”,高人一等,飞扬跋扈;他们的道德绳墨,只是用来裁制百姓,他们法律的刀斧,也只是用来宰割人民————他们教别人不要“利己”,自己却很少“利人”,教别人要“利人”,自己却专门“利己”。
在汤显祖看来,吃饭是老百姓的头等大事,而农业生产则是一个官员必须关心的头等大事。
他做官期间,曾多次下到乡里,劝农励耕。
他曾经在诗里记录过自己这方面的活动,在《丙申平昌迎春,晓云如金,有喜》里,他这样写道:“仙县春来仕女前,插花堂上领春鞭。
青郊一出同人笑,黄气三书有大年。
”可见,为了督促和鼓励农民耕地种田,他确实用了一番心思。
汤显祖的政绩,不仅当时就赢得了人民的敬意,为他建了“生祠”,直到清代顺治年间,遂昌知县缪之弼还为他建了“遗爱祠”。
如果说,汤显祖早期的两部剧作的主题,在探讨“至情”,那么,他晚年的写作,则在强化了反讽力度的同时,致力于寻求精神出路————解决自己的精神困境,回答那些与“生活哲学”有关的重大问题。
也就是说,汤显祖后期的“二梦”,是一种缘于精神焦虑的写作。
汤显祖的一生,几乎就在几种选择的困扰中度过。
他在《和大父游域西魏夫人坛故址诗》的序中说:“家君恒督我以检儒,大父辄要我以仙游。
安徽省江淮十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
![安徽省江淮十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ba12a51c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2f.png)
江淮十校2024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2023. 11 注意事项: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山水文学之发达,在世界上是无与伦比的。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山水文学作品不仅数量多,而且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也非常之高。
从宏观的角度看,山水文学之发达是多种因素配合作用的结果,而“情景交融”的美学原则,则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
中国古代人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有着独特的认识。
与西方人不同,中国人是以艺术化的态度对待自然,视人为自然的一部分,追求人与自然浑然合一的理想境界,因此“天人合一”成为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观念。
与这种强调主体与客体融合为一的人生理想相适应,中国的美学中产生了“情景交融”的美学原则。
正如“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观念一样,“情景交融”则是中国古代美学中的重要观念,它作为美学原则,直接地影响了山水文学的创作和发展。
西方艺术被认为是再现型的艺术,中国艺术被认为是表现型的艺术。
山水文学是以自然景物为题材的文学艺术。
从表面上看,模仿说支配下的再现型艺术似乎应当更适合表现自然景色之形貌,更适宜于山水文学的生长。
而实际上,从一方面看,重视现实的人生感受,才更能领略、感受自然山水的美,进而将对自然景物的观照和体悟表现出来。
因而注重于对于自然的感受、体验,为在形象的艺术之中反映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而把自然景物作为媒介,这样的表现型艺术才真正适合于山水文学的生长和发展。
另一方面,西方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理论虽然在广泛的意义,上包括对整个宇宙人生的模仿,但它所强调的主要是对于人物性格、动作和事件情节的模仿,整个西方古典美学都较少注意对自然景物的表现。
2025届长郡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5届长郡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附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226c4b58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e8.png)
2025届长郡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20分)2024-10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我们要理解中国传统的山水眼光,进而用这种眼光观看我们周围的真山真水。
什么是山水的眼光? 中国画家画一座山,通常先在山脚下住一段时间,在山腰又住一段时间,山前山后来回跑,又无数次登上山岭远望,最后整座山了然于心,待要画时,和盘托出。
一画之中,山脚与山体俱见,山前和山后齐观,巅顶与群峦并立,这就是所谓的“高远、深远、平远”。
不为透视所拘,不受视域所限,山水草木一例相看,烟云山壑腾挪反转。
古人把这种方法称为饱游而饫看,游目而骋怀。
山水眼光是一种不唯一时一侧的观看,更是将观看化入胸壑,化成天地综观的感性方式。
山止川行,风禾尽起。
中国人的内心始终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山水依恋。
何谓“山”?山者,宣也。
宣气散,万物生。
山代表着大地之气的宣散,代表着宇宙生机的根源,故而山主生,呈现为一种升势。
何谓“水”? 水者,准也。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相对山,水主德,呈现为平势、和势。
正是这种山水之势在开散与聚合之中,在提按与起落之中,起承转合,趋背相异,从而演练与展现出万物的不同情态、不同气韵。
山水非一物,山水是万物,它本质上是一个世界观,是一种关于世界的综合性的“谛视”。
所谓“谛视”,就是超越一个人瞬间感受的意念,依照生命经验之总体而构成的完整世界图景。
这种图景是山水的人文世界,是山水的“谛视”者将其一生的历练与胸怀置入山水云霭的聚散之中,将现实的起落、冷暖、抑扬、明暗纳入内心的观照之中,形成“心与物游”的存在。
多年前,我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欣赏北宋郭熙的《早春图》。
我在这里看到一片奇幻的山壑被一层层的烟云包裹着,宁静而悠远,峻拔而生机勃勃。
这是早春即将来临之时的山中景象——冬去春来,大地苏醒,山间浮动着淡淡的雾气,传出春天的消息。
重庆市南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
![重庆市南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31e1afd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35.png)
重庆市南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从东汉末年到魏晋,这种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新思潮即所谓新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反映在文艺美学上的同一思潮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呢?简单说来,这就是人的觉醒。
它恰好成为从两汉时代逐渐脱身出来的一种历史前进的音响。
在人的活动和观念完全屈从于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支配控制下的两汉时代,是不可能有这种觉醒的。
但这种觉醒,却是通由种种迂回曲折错综复杂的途径而出发、前进和实现的。
文艺和审美心理比起其他领域,反映得更为敏感、直接和清晰一些。
《古诗十九首》以及风格与之极为接近的苏(武)李(陵)诗,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开一代先声。
它们在对日常时世、人事、节候、名利、享乐等等咏叹中,直抒胸臆,深发感喟。
在这种感叹抒发中,最突出的是一种性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悲伤。
这种对生死存亡的重视、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喟叹,从建安直到晋宋,从中下层直到皇家贵族,在相当一段时间中和空间内弥漫开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
他们唱出的都是这同一哀伤,同一感叹,同一种思绪,同一种音调。
可见这个问题在当时社会心理和意识形态上具有重要的位置,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的一个核心部分。
这个核心便是在怀疑论哲学思潮下对人生的执著。
在表面看来似乎是如此颓废、悲观、消极的感叹中,深藏着的恰恰是它的反面,是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
而它们正是在对原来占据统治地位的奴隶制意识形态——从经术到宿命、从鬼神迷信到道德节操的怀疑和否定基础上产生出来的。
正是对外在权威的怀疑和否定,才有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
也就是说,以前所宣传和相信的那套伦理道德、鬼神迷信、谶纬宿命、烦琐经术等等规范、标准、价值,都是虚假的或值得怀疑的,它们并不可信或并无价值。
只有人必然要死才是真的,只有短促的人生中总充满那么多的生离死别哀伤不幸才是真的。
既然如此,那为什么不抓紧生活,尽情享受呢?为什么不珍重自己珍重生命呢?表面看来似乎是无耻地在贪图享乐、腐败、堕落,其实,恰恰相反,它是在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深刻地表现了对人生、生活的极力追求。
广东省部分地区2024-2025学年上学期高三语文第二次检测试题汇编:名篇名句默写
![广东省部分地区2024-2025学年上学期高三语文第二次检测试题汇编:名篇名句默写](https://img.taocdn.com/s3/m/50880d1e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0113255.png)
名篇名句默写广东省东莞外国语学校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高三语文试题(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的《登高》中,诗人用“,”两句直接抒发自己的多重愁苦,被宋代学者罗大经认为“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
(2)在中国古代,君王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常常根据个人喜恶而奖罚臣民,针对这一点,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向唐太宗建议要赏罚得当:君王在向臣民施恩时应做到“”;而在动用惩罚时应做到“”。
(3)在《阿房宫赋》中,杜牧用一系列对比突出秦始皇只顾个人享乐而不顾惜百姓的行为,他夸张地说,阿房宫屋顶上的瓦缝“”,阿房宫中的栏杆“”。
(4)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两句化用窦巩《南游感兴》中“伤心欲问前朝事,惟见江流去不回。
日暮东风春草绿,鹧鸪飞上越王台”之意,借“寒烟、衰草”寄寓惆怅之情。
17.(1)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2)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3)多于周身之帛缕多于九土之城郭(4)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广东省揭阳市惠来一中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第2次阶段考试语文试卷(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登高》中“______”一句与陆游《书愤》中“______”一句,都写到了作者鬓发变白,年华老去。
(2)《桂枝香·金陵怀古》中“______,______”两句融情入景,把思古之幽情寄寓流水、衰草等意象之中,含蓄凝练。
(3)玉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玉”相关的诗词很多,其中表达思乡怀人的句子有“______,______”。
【答案】①. 艰难苦恨繁霜鬓②. 镜中衰鬓己先斑③. 六朝旧事随流水④. 但寒烟衰草凝绿⑤. 玉户帘中卷不去⑥. 捣衣砧上拂还来(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2024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二模)语文试题(附参考答案)
![2024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二模)语文试题(附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fd2047b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8c.png)
2024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二模)语文试题(附参考答案)(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务必擦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古希腊以来的许多唯物主义者,他们思考的问题不是物本身,而是对物的阐释。
从泰勒斯的水、赫拉克利特的火到德谟克利特的原子,他们都在言说物的存在本质在于其物质上的构成。
这是一种最为朴素的对物的理解与阐释,仿佛在我们弄清楚了物的构成物质之后,便可以很清晰地理解物以及物的本质。
一把铁锤之所以是物,是因为它是由铁原子构成的;一个电脑之所以是物,是因为它是由电脑的硬件物质构成的;一个数字空间中的怪物,我们无法说这个数字怪物是由某种有机化合物组成的,但仍然可以将这个怪物看成是一个电子脉冲或比特。
这种对物的理解方式,可以被认为是向下还原。
海德格尔则以一个古希腊陶壶为例,提出了自己的理解:壶之所以为壶,不在于壶壁和壶底,而在于居于其中的虚空。
这句话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道德经》中的“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不过,海德格尔关注的并不仅仅是壶中虚无的物质形态,而且是我们如何在观念中架构了壶这个物体。
也就是说,人将壶之物纳入人类本身的生存机制之中,当我们使用壶来装水、酒等物时,壶才向我们呈现为一个壶。
壹的物性,并不在于它如何呈现出自己物质材料的构成,而在于它是一种可以在人的生存机制中找到使用位置的物品。
这种对物的理解方式,可以被认为是向上还原。
无论是向下还原还是向上还原,都是把人当作主体,而把物当作外在于人的客体。
在数字空间中,情况却完全不同。
2025届齐鲁名校高三语文上学期10月第二次联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5届齐鲁名校高三语文上学期10月第二次联考试卷附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e27084ca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c3.png)
2025届齐鲁名校高三语文上学期10月第二次联考试卷(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空灵、诗意是中国传统戏剧舞台审美传统,在不同时代呈现出不同的表现方式。
过去,这种美学体验主要依赖于“一桌二椅”的简易设置,依赖于演员的程式化表达。
而今,诸多现代科技手段擅长营造虚拟现实,这让现代戏剧超越了传统的物理限制,使空灵、诗意的舞台艺术审美效果得到更强烈、更灵活、更丰富的表达。
中国科学家钱学森在20世纪90年代曾提出“灵境”概念,意指用高科技手段创造以人为核心的具有中国文化“灵性”和“意境”的虚拟时空,让科技产品具有人文审美价值。
其实,理解和接受这一理念,对于先进科技融入舞台艺术的创作也具有指导意义。
戏剧艺术追求假定性的美学效果,无论是空间假定、时间假定还是角色表演情境的假定,都是创作者通过舞台艺术语言进行“虚与实”的塑造,是观众对角色表演和舞台情景空间“有与无”的想象和品味。
科技手段丰富了戏剧艺术假定性的内涵。
在话剧《张居正》中,阴阳两界不同的叙事段落需要进行风格转换,该剧通过数字多媒体手段,在阳界段落表现出沉重压抑,在阴界段落则表现出超然写意的审美效果。
比如表现奈何桥时,舞台和演员表演沉浸在银色的流动“河水”中,以似河非河形成写意手法,塑造了诗化的舞台意境。
可以说,现代科技手段强化了戏剧艺术特有的“真人面对面”体验艺术的魅力。
戏剧创作强调以“人为中心,现代科技的长处不只在于制造强烈视觉效果,更为表现“人”提供了新的方式。
虚拟的空间情景与鲜活真实的表演相融,既能提升视觉效果,也强化了戏剧的现场性和直观性的特质。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话剧《杜甫》,用虚拟视觉效果塑造出空灵的舞台意境。
剧终时,采用投影技术呈现的巨幅流动山水画卷是塑造整场戏意境的主要元素,杜甫从船头慢慢步入山水画卷,此时舞台的叙事主角渐渐从杜甫转化为山水造型,寓意杜甫的生命最终升华在天地山河间。
重庆市2025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重庆市2025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3d2b6b5e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39.png)
重庆市2025届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 (35分)(一) 现代文阅读Ⅰ (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全球经济与社会活动的各个领域已无处不见互联网技术的参与,互联网用户数量早已超过世界总人口的一半。
其中,未成年用户占到了总数的三分之一。
未成年人正以极其快速的适应能力融入这场数字变革中。
与此同时,触网的低龄化特征愈发突出。
无处不在的全球互联与匿名开放的网络世界正在迅速瓦解传统线下社会为未成年人建立的保护屏障,给未成年人的成长带来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其中数字负能的挑战日益严峻。
数字负能包括数字鸿沟、网络成瘾与网络伤害。
数字鸿沟主要表现为由于对信息、网络技术的拥有程度、应用程度以及创新能力的差别而造成的信息落差,网络伤害则侧重强调未成年人面临的安全、隐私与身心健康等巨大挑战,但无论政府还是学术界都较少关注网络伤害。
一是因为未成年人面临的风险与伤害并不只是数字时代特有的现象,而是一直以来都存在的普遍性问题;二是因为网络世界中的伤害风险只是一种潜在可能,人们容易掉以轻心,致使目前还没有一套完善的保护未成年人免受网络伤害的机制措施。
由于互联网能够突破线下社会的时空限制,大大增加了未成年人面临风险与伤害的概率,传统线下社会为未成年人构建的保护措施越来越难以适应数字时代的需要。
在数字时代,没有任何一个上网的未成年人能够远离网络风险与伤害,而本身在传统线下社会已经处于困境的最为弱势的未成年人则更容易受到伤害。
在数字时代,负能与赋能犹如硬币的两面。
如果说数字负能的挑战日益严峻,那数字赋能也无处不在,并且在持续、快速地改变世界。
目前,互联网与数字工具正在重塑未成年人的生活学习方式,有助于未成年人最大化地发挥自身潜能与展示自我才能。
同时,互联网与数字工具为帮助弱势的未成年人掌握传统线下社会的生活技能、打破贫困代际传递带来了新的可能。
(摘编自张国胜、方紫意《从负能到赋能:数字时代未成年人的网络治理逻辑》)材料二:智能教育产品与服务是AI技术赋能教育的根本落脚点。
“皖豫名校联盟体”2025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毕业班第二次联考试题
![“皖豫名校联盟体”2025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毕业班第二次联考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dbc3833f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4c5961a.png)
“皖豫名校联盟体”2025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毕业班其次次联考试题考生留意∶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
非遗的构成要素为技艺、工序和原料。
独特的人文生态环境孕育了人的生存才智和宇宙哲学,也滋生出相应的造物制度。
非物质文化遗产爱护的不是物质,是造物制度及"物"背后的"美"和"用"。
我国非遗爱护工作实行"政府主导、全民参与"的策略方针,逐年加大对非遗的舆论推广和资金扶助力度,民众的文化自觉意识较数十年前有了很大提高。
随着商品经济快速发展,民众在购买力增加的同时有意识地回望传统,并将这样的谛视、自省和关注传递出去,传承下去。
"去传统化"审美习惯渐渐被变更,新的"审美革命"正在潜藏和孕育。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群众眼中"乡土"的、"偏离时尚"的、有"底层"感的、被摒弃和漠视的文化遗存,再次获得认同,在人们渐渐回来传统的价值观和审美意识中找回曾经的位置。
个体劳动,尤其是凝合了手工和审美价值的劳动、作品和观念比此前任何时候都得到敬重,劳动价格的提高和市场的扩展成为大势所趋。
这使得在过去不受重视的文化性劳动变成了一种表演,甚至艺术品。
劳动价值的提高带来更加丰厚的利润,刺激技艺的拥有者频繁而持续地生产、复制和创建。
时代和传统带给他们的红利从没有像现在这样昂扬,以至于"传统"的继承者们一改从前漠视的看法,持续高强度、高效率地从先辈遗留的制度、规则、秩序和文本中,吸取价值、提炼意义、巩固方法,以产出更多、更吸睛、更炫技的产品,这为"非遗制造者"供应了市场基础和生产动力。
广东省六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广东省六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127f661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b38e661.png)
广东省六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①在公共生活中的“说理”是一种理性交流、表达看法、解释主张,并对别人可能有说服作用的话语形式。
说服就是运用语言来对具体的他人作劝说、解释、说明,以期对他们有所影响。
伊索寓言中有一则《太阳与风》的故事:太阳与风进行比赛,看谁能使穿着外套的行人脱掉外套。
风刮了又刮,但刮得越凶,那个行人就把外套裹得越紧。
然后太阳出来了,照在行人的身上,行人感到身体出汗了,就把外套脱了下来。
这个故事可以用作“说服强于强制”的寓言。
希腊哲学家芝诺对说服有相似的说法,他称说服是一只摊开的手掌,而不是一个攥紧的拳头。
说服是欢迎他人加入对话,不是企图限制他们有自己的看法,更不是威胁他们不准有自己的看法。
②说理通过说明和协商,而不是暴力或战争来解决人间可能出现的矛盾和冲突,并形成一种可以称之为“讲理”的文明秩序。
所有的战争和混乱都是在没有协商,无理可讲的情况下发生的;说理使得人类能够用摊开的手掌,而不是攥紧的拳头来相互交往,人类才得以进入文明社会。
然而,当下互联网中的说理常常被当作是攥紧拳头,而非摊开手掌的话语行为。
这样的“说理”便成为“占领话语阵地”、“口诛笔伐”、“论战”和向对方报以“投枪”和“匕首”。
这种“说理”观念令无数人深受其害而浑然不知。
③说理是发表意见,但“发表意见”并不就是说理。
任何表达看法的陈述,包括骂和谩骂,都可以说是“发表意见”,但并不是说理。
说理的“发表意见”必须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结论”(也称主张或看法),另一个是“理由”,结论是由理由来支持的。
当然,有理由支持的结论未必都确实或可靠,因此需要评估理由是否真的能充分支持主张。
④说理需要平等、理性地对待不同意见,并不只是出于说理者主观意愿的“宽宏”、“宽厚”或“宽容”,而是由“说理”本身的话语特性决定的。
说理离不开价值判断,包括伦理和政治的判断,尽管它并不专门讨论伦理和政治。
河北省衡水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河北省衡水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1c24f3b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20.png)
2024~2025学年高三年级学科素养检测(二调)语文(答案在最后)(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和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文言文阅读(66分)(一)文言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初,帝好文学,自造《皇羲篇》五十章,因引诸生能为文赋者并待制鸿都门①下。
后诸为尺牍及工书鸟篆者,皆加引召,遂至数十人。
侍中祭酒乐松、贾护多引无行趣.势之徒置其间,喜陈闾里小事;帝甚悦之,待以不次之位;又久不亲行郊庙之礼②。
会诏群臣各陈政要,蔡邕上封事曰:“夫迎气五郊,清庙祭祀,养老辟雍③,皆帝者之大业也。
而有司数以种种废阙不行,忘礼敬之大,拘信小故,以亏大典。
自今斋制宜如故典,庶答风霆、灾妖之异。
又,古者取士必使诸侯岁.贡,孝武之世,郡举孝廉,又有贤良、文学之选,于是名臣辈出,文武并兴。
汉之得人,数路而已。
夫书画辞赋,才之小者;匡国治政,未有其能。
陛下即位之初,先涉经术,听政余日,观省篇章,聊以游意当代博弈,非以为教化取士之本。
而诸生竞利作者鼎沸其高者颇引经训风喻之言下则连偶俗语而有类俳优,或窃成文,虚冒名氏。
臣每受诏于盛化门,差次录第,其未及者,亦复随辈皆见拜擢。
既加之恩,难复收改,但守奉禄,于义已弘,不可复使治民及在州郡。
昔孝宣会诸儒于石渠,章帝集学士于白虎,通经释义,其事优大,文武之道,所宜从之。
若乃小能小善,虽有可观,孔子以为致远则泥.,君子固当志其大者。
”书奏,帝乃亲迎气北郊及行辟雍之礼。
(节选自《资治通鉴》卷第五十七,汉纪四十九)材料二:呜呼!世愈移而士趋日异,亦恶知其所归哉!灵帝好文学之士,能为文赋者,待制鸿都门下,乐松等以显,而蔡邕露章④谓其“游意篇章,聊代博弈”。
湖北省高中名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合测评语文试题含答案
![湖北省高中名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合测评语文试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945e99a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5318f5f.png)
湖北省高中名校联盟2025届高三第二次联合测评语文试卷(答案在最后)命题单位:本试卷共8页,23题。
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考试时间:2024年11月7日上午9:00-11:30★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当我们在这里谈论生态文学的时候,首先要清楚地认识到,生态文学同传统的文学有很大区别,更是与传统文学中那种几乎是以人为中心而展开的有一定局限性的文学表达有着质地的不同。
中国很早就有“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也有像《山海经》这样涉及自然的神话记录、有像《徐霞客游记》这样有关山川河流人文风物的考察记等,但都与如今的生态文学伦理主张和目标有很大的区别。
生态文学,应当是出于人类的认识感受,在全球视野下仔细认真地探求地球生命如何相互依存、共生并长的途径,实现共同长远和谐发展目标的新的未来的文学。
这种生态文学,是关乎地球平衡运行和地球物种整体命运的文学。
只有在这样的视野下,方能够感受到她的魅力和瑰丽的身姿。
诚然,中国现今的生态文学现状,似乎还更多处于呼唤人们树立与自然共生、收敛一己物质欲望、切实保护生态环境的阶段,偏向于现场直观传输,还缺乏更加深远精湛的思考表达。
在我看来,生态文学应当是人类在哲学认识论上的修正改变,是人类跳出自身中心藩篱,主动调整已有成法,融合大自然法则的新的伦理建设和行动出发。
(摘编自李炳银《生态文学:文学的一次变革与革命》)材料二:生态文学是中国当代文学格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新的历史阶段的背景下,生态文学创作质量的进一步提升,需要在各个方面呈现出新的气象和新的高度。
安徽省2024_2025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试题
![安徽省2024_2025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90a0dc68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3942315.png)
语文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留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题相应的位置。
2.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工智能是探讨、开发用于模拟、延长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
简洁来说,人工智能目的就是让机器能够像人一样思索,让机器拥有智能,可以做出模糊的推断,而非用于计算有准确答案的问题,例如一加一等于几。
机器学习是实现人工智能的方法,也是人工智能的核心领域,其原理是运用算法对大量的数据进行解析,模拟或实现人类的学习行为,从而获得新的技能来完成任务。
社会科学中将人类的心理活动划分为三种基本形式:知、情、意,对应于人工智能的三个层次,运算智能、感知智能、认知智能。
目前,人工智能仍处于感知智能,即弱人工智能的发展阶段,也是人类对人工智能应用最广泛的阶段。
例如语言识别、自动驾驶、图像识别、移动医疗等,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便捷与福利,将人工智能应用到金融及教化行业,创建了极大的社会价值。
而在科幻电影中,涉及的人工智能自办法识的觉醒则属于强人工智能,如今的探讨技术尚达不到。
不过,就像人类生命的进化一样,人工智能不会只停留在感知智能的基础阶段,当各方面条件完善后,它会迈向才智阶段,拥有认知实力与更高级的技能。
那么,我们该为人工智能的崛起而感到畏惧吗?始终以来,“人工智能威逼论”的声音从未停止。
霍金就曾指出,“人工智能的崛起很有可能导致人类文明最终走向终结”。
试想,机器在几乎全部领域都比人类大脑聪慧许多,包括科学创新、通识和社交技能,这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
神经学家大卫·伊格尔曼称:“人工智能在理解道德和法律上存在先天缺陷。
”具有深度学习实力的人工智能,功能越来越强大,其自主决策建立在浩大的数据驱动下,是成千上万次机器学习的结果,但是缺乏真实性和可问责性。
湖南省名校联考联合体2025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湖南省名校联考联合体2025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e6ea1987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bb.png)
2025届湖南省名校联考联合体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经过20多年的发展,网络文学已经成为中国社会主义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和最突出的亮点。
近年来中国网络文学成效显著,海外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已经成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最靓丽名片。
20多年来,一部部网络文学作品由涓涓细流汇聚为滔滔江河,以不可阻挡之势奔向世界文学中的海洋。
中国网络文学的海外传播经从“自发的作品出海”发展到“自觉的版权出海”之后,在资本推动与产业化运作过程中,已经进入了“自主的生态出海”阶段。
在技术、市场与资本的合力下,“网文出海”不仅成为中国走向世界出版强国的重要助推力量,更为新时代中华文化的世界传播探寻出一条创新路径。
2023年中国网文出海总体上仍然延续了前几年的发展态势,网文出海市场规模突破40亿元,作品质量稳定提升,作品数量持续增长。
以起点国际为例,截至2023年年底,该网站就上线约3800部译作,同比2022年增长31%。
随着AI技术的突飞猛进,文字翻译的瓶颈即将突破,出海作品数量有望相应出现一个井喷时期。
长期蓄势待发的全球性IP生态在AI技术加持下,早已显露出爆发式增长态势。
网文企业与近百家海外出版机构开展合作,向日韩、东南亚、欧美等全球多地授权数字出版和实体图书出版作品约2000部,涉及英语、法语等20多种语言。
伴随着海外网络作家的快速成长,海外网络文学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原创生态。
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网文创作模式给海外创作者以启发,再经由本土作家结合奇思妙想创作出丰富多彩的故事,让全球的读者可以在文学的海洋中感受多元文化的魅力。
山东省济南市山东省实验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诊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山东省济南市山东省实验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诊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08da749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9a.png)
山东省实验中学2025届高三第二次诊断考试语文试题2024.11说明:本试卷满分150分。
试题答案请用2B铅笔和0.5mm签字笔填涂到答题卡规定位置上,书写在试题上的答案无效。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南宋学者郑友贤在其《十家注孙子遗说并序》中指出:“武之为法也,包四种,笼百家,以奇正相生为变。
”《孙子兵法》全书从战略运筹、战争预测(《计篇》)起步,经战争准备(《作战篇》)、运用选择方略(《谋攻篇》)、发展实力(《形篇》)、创造有利作战态势(《势篇》)、灵活用兵、争夺先机、因敌变化而取胜(《虚实篇》《军争篇》《九变篇》),到解决具体的“处军相敌”(《行军篇》)、利用战术地形(《地形篇》)、掌握兵要地理(《九地篇》)、实施特殊战法(《火攻篇》)、搜集情报、以资决策(《用间篇》) 等具体的战术问题,始于“知彼知己”,又终于“知彼知己”,恰好规划了一个完整的程序,其篇次结构序列设计,侧重于按用兵制胜的要领与方法加以逻辑展开。
曾有人这么认为,“十三篇结构缜密,次序井然,固有不能增减一字,不能颠倒一篇者”,是一个完整有机的思想体系。
阅读《孙子兵法》,须坚持回归经典文本的整体性原则。
如许多人推崇《孙子兵法》讲谋略,甚至认为《孙子兵法》与将“瞒天过海”“趁火打劫”“顺手牵羊”之类阴谋诡计奉为圭果的《三十六计》是同类,这显然是一种偏颇的识见。
《孙子兵法》当然讲谋略,提倡“上兵伐谋”,但《孙子兵法》更注重实力建设,“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要战胜对手,前提是做强、做大自己。
其后裔孙膑的“田忌赛马”故事,其实最能说明这层关系,以上驷对中驷、中驷对下驷、下驷对上驷,比赛的结果是三局两胜,赢了比赛。
这说明,谋略有用,当双方实力相近状况下,谋略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但如果三驷皆为下驷,那么,不管怎样运筹,比赛的结果很可能就是零比三。
云南省昆明市部分名校2025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云南省昆明市部分名校2025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2ba926a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8b.png)
云南省昆明市部分名校2025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本试题卷分阅读题和表达题两部分,共8页。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并请认真填涂准考证号。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答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杜甫是中国众望所归的大诗人。
他一生留下一千四百五十多首诗,作品如此之多,成就如此之高,对后世的影响如此之深远,故一千多年来,其诗被称为“诗史”,其人被称为“诗圣”。
何谓“圣”?“世人以人所尤长、众所不及者,便谓之圣。
”(《抱朴子·辨问》)按这样的说法,杜甫也就是最会写诗的人。
②杜甫一生的荣枯,与时代的命运息息相关,是唐代那一重大历史转折期的缩影。
因为他,国人对史上同样惨烈的永嘉之祸、黄巢之乱、靖康之难、甲申之变的记忆,都不如对安史之乱来得清晰与深刻。
就像英国人从莎士比亚历史剧中得到的罗马史知识超过普鲁塔克《名人传》,我们对安史之乱的了解,得之于杜诗的,也超过新旧《唐书》与《资治通鉴》。
正史所保存的是时间、数字等冷记忆,诗人却给出视听化的鲜活经验,带着体温、景深和饱满的颗粒感。
我们读着杜诗,看着九庙被焚时热浪灼飞出去的瓦、群胡腰间凝血的箭、女儿被捂住生怕她出声的嘴、幼子脏兮兮没穿袜子的脚、翻墙逃走的老翁、月光下的战地白骨……老杜“栖栖一代中”的书写,就这样笼罩百代,上升为人类共同的情感经验,内化为我们各自的心理现实。
按照克罗齐的说法,一切真正的历史都是当代史,而杜诗作为诗史,是活在我们每个人身上的。
③读杜诗,除了可以论其世,还可以知其人。
安徽省江淮十校2025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安徽省江淮十校2025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dc875ab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b5.png)
安徽省江淮十校2025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2024.11.15注意事项: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 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5题。
材料一:《黑神话》的宣传语是“直面天命”。
游戏以“天命人”的视角切入,讲述了在西行结束后,齐天大圣孙悟空陨落兵解,玩家作为“天命人”在听取老猴子讲述齐天大圣的故事之后,需要过关斩将、取回“大圣六识”,最终直面天命,迎来结局。
为了服务于这一重构中国经典的冒险旅程,游戏在场景、影像、文本和战斗系统等多个层面转化并利用了“中国故事”。
首先,在场景设计上,《黑神话》基于中国多地古建筑取材、实景扫描,涵盖了全国多处名胜古迹。
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游戏开发提供了参考内容,同时实现了一种反向“圣地巡礼”的效果——实际存在的景观乃至奇观被浓缩到游戏场景中,成为游玩体验的一部分。
其次,在影像上,《黑神话》在章节过渡部分采用的播片,选择了具有国产动画经典风格的美术样式。
在文本上,《黑神话》通过大量文本填充了游戏中的《影神图》等内容,以打油诗、志怪小说的风格补充游戏剧情。
在战斗系统方面,“法宝”“法术”“七十二变”成为游戏通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神佛鬼怪的战斗场景具象化为一种游戏体验。
通过这种全面、系统的游戏设计模式与细节,我们可以看出《黑神话》走红的第二个原因,正是其基于整合与再利用中国《西游记》文本和文化资源所产生的互文性。
从场景、美术风格、台词内容、战斗设计等角度来看,中国玩家游玩《黑神话》不同于外国玩家,也不同于游玩外国游戏,其对游戏内容的理解成本相对较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考试试题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毎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诗,就像一头大象,而全天下的诗人,其实都是盲人摸象。
每个诗人的知识结构与社会生活的时空不同,创作的经验不同,写出来的诗,也就各有千秋,很难有统一的、标准的答案。
这很像太阳的万丈光芒,一个优秀的诗人,如果能够拽住其中一缕,写出几句或几首好诗来,那就是造化有成了。
那么,什么是好诗?好诗首先是感性的。
如果一首诗给人的印象是凭借理性的智慧编织出来的,那恐怕就不是诗了。
诗是直感的抒发与胸臆的喷涌和流淌,高明的诗人,一定会将这种直感用文字迅疾地固定下来。
它是含着体温、裹着气息的,是一种吸纳着春温秋肃、寒来暑往的文字表达,是能够进入人的情感与精神世界的诗行。
感性,是一种天赋,好诗人的感性直觉都非常好,他们能够抛开一切表面的现象而直抵所要表达的事物的本质。
卓越的诗人,凭借他的感性天赋,信手拈来,任意挥洒,出神入化,比如李白与苏东坡,几乎就是出口成章、即吟成诗。
这样说来,诗就是那些具有感性天赋者的天下了吗?当然不是。
智性也很重要。
一个诗人,如果只有感性而没有智性,很难有大作为,他们常常虎头蛇尾,会写着写着就跑题了,尤其容易坠入云雾山中,让人莫名其妙。
那怎样才能写出一首好诗呢?当感性帮助诗人完成了对事物本质的捕捉与文字的迅疾固化之后,智性会帮助诗人沿着感性的直觉,推动字与字的连动与激发,促使诗行有如神助般喷涌而出。
感性迅疾转换为智性,智性又迅疾生发出激情与思想相融的表达。
智性即智慧的习性,这种习性一旦养成,便会与感性联合,帮助诗人完成一首又一首诗歌的创造。
一位感性与智性俱佳的诗人,可以写出比较优秀的诗歌,但未必能写出卓越的诗歌。
我们说诗歌充满了魅力,其实,并不仅仅指的是感性与智性的表达,同时,一定还包含着神性。
什么是神性?这的确是很难说清楚的一种诗人的禀赋。
它存在于感性与智性之间那一段含混不清的地带,如此,感性与智性才获得了贯通一体的生气,得以迅疾融化在一起,互相生发,共同放射出诗歌的光芒。
最后,让我们来说一说诗性。
真正的好诗,一定是诗性充沛的,这个充沛指的就是诗的意境丰盈。
无论是感性的表达还是智性的推动与神性的天助,最终都是为了创造一首浑然一体的诗歌。
这首诗表面看是句子与句子的排列组合,其实更关键的是句子与句子相互激发着、推动着创造出来的诗境。
这介诗境,是全诗的每一个音节、每一个笔画共同完成的。
当我们蓦然回首再看这首诗时,就会发现,语言消失了,而诗的丰沛意境诞生了,令人深受感染。
(选自《人民日报》2016年4月29日,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是深奥的又是神秘的,诗人的创作就如同盲人摸象,而全天下的诗人就像是摸象的盲人。
B.诗人的创作之所以答案迥异,各具千秋,是因为诗歌创作往往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如诗人的创作经验、所处的时代和生活的空间,以及诗人所特有的知识结构等。
C.诗是直感的抒发与胸臆的喷涌和流淌,如果一首诗给人的印象是凭借智性编织出来的,恐怕就不是诗了,因为好诗首先是感性的。
D.感性,是一种天赋,好诗人的感性直觉都非常好,他们创作的诗歌,含着对自然和社会的直接感知。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智性即智慧的习性,一个诗人在诗歌创作中一旦养成智性,智性便会与感性联合,帮助诗人完成一首又一首诗歌的创造,有大的作为。
B.感性不仅帮助诗人感知事物的表面现象,而且帮助诗人完成对事物本质的捕捉与文字的迅疾固化;智性则进一步激发诗人的创作灵感,推动字与字的连动,促使诗行泉涌而出。
C.神性也是诗人的一种禀赋,神性使诗人的感性与智性贯通一体,融化在一起,互相生发,感性、智性和神性共同使诗歌放射出光芒。
D.一位感性与智性俱佳的诗人,就能写出有魅力的诗歌,就能成就像李白与苏东坡那样,几乎就是出口成章、即吟成诗的卓越诗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歌创作,无论是感性的表达还是智性的推动与神性的天助,最终都是为了创造一首浑然一体、意境丰盈的诗歌。
B.诗境是由全诗的每一个音节、每一个笔画、每一个句子共同完成的;真正的好诗,一定是诗性充沛、意境丰盈的,使人得“境”忘“言”,深受感染。
C.即使是一个优秀的诗人,能写出几句或几首好诗来,也是难能可贵的,也算是造化有成了。
D.从诗歌创作的重要性来说,神性为上,智性次之,感性为下,因为一位感性与智性俱佳的诗人,可以写出比较优秀的诗歌,但未必能写出卓越的诗歌。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12分)我眼中的杨绛先生铁凝2007年1月29日晚,是我第一次和杨绛先生见面。
在三里河南沙沟先生家中,保姆开门后,杨绛亲自迎至客厅门口。
她身穿圆领黑毛衣,锈红薄羽绒背心,藏蓝色西裤,脚上是一尘不染的黑皮鞋。
她一头银发整齐地拢在耳后,皮肤是近于透明的细腻、洁净,实在不像近百岁的老人。
她一身的新鲜气,笑着看着我。
我有点拿不准地说:“我该怎么称呼您呢?杨绛先生?杨绛奶奶?杨绛妈妈……”只听杨绛先生略带顽皮地答曰:“何不就叫杨绛姐姐?”那一晚,杨绛先生的朴素客厅给我留下难忘印象。
未经装修的水泥地面,四白落地的墙壁,靠窗一张宽大的旧书桌,桌上堆满了文稿、信函。
沿墙两只罩着米色卡其布套的旧沙发,通常客人会被让在这沙发上,杨绛则坐上旁边一只更旧的软椅。
我仰头看看天花板,在靠近日光灯的地方有几枚手印很是醒目。
杨绛先生告诉我,那是她的手印。
七十多岁时她还经常将两只凳子摞在一起,然后演杂技似的蹬到上面换灯管。
那些手印就是换灯管时手扶天花板留下的。
杨绛说,她是家里的修理工,并不像从前有些人认为的,是“涂脂抹粉的人”我喜欢听杨绛先生说话,思路清晰,语气沉稳。
虽然形容自己“坐在人生的边上”但情感和视野从未离开现实。
她读《美国国家地理》,也看电视剧《还珠格格》,知道前两年走俏日本的玩偶“蒙奇奇”还会告诉我保姆小吴从河南老家带给她的五谷杂粮。
这些新鲜粮食,保证着杨绛饮食的健康。
跟随钱家近二十年的小吴,悉心照料杨绛先生如家人,常有各种社会情状通过小吴传递到杨绛这里。
我跟杨绛先生开玩笑说:“您才是接“地气”呢,这地气就来自小吴。
”杨绛先生指着小吴说:“在她面前我很乖。
”小吴则说:“奶奶(小吴对杨绛先生的称呼)有时候也不乖,读书经常超时,我说也不听。
”除了有时读书超时,杨绛先生起居十分规律,无论寒暑,清晨起床后必先做一套钱锺书先生所教的“八段锦”直至春天生病前,弯腰双手可轻松触地。
小吴还告诉我,杨绛先生虽由她照顾,但至今更衣、沐浴均是独自完成,又让我感慨:杨绛先生的生命是这样清爽而有尊严。
有时候我怕杨绛先生戴助听器时间长了不舒服,也会和先生“笔谈”我从茶几上拿过巴掌大的小本子,把要说的话写在上面。
这样的小本子是杨绛用订书机订成,用的是写过字的纸,为节约,反面再用。
我在这简陋的小本子上写字,想着,当钱锺书、杨绛把一生积攒的版税千万余元捐给清华大学的学子们,是那样地毫不吝啬。
一九七八年六月十五日,杨绛参加了邓小平为西班牙国王胡安•卡洛斯一世和王后举行的国宴,邓小平将《堂吉诃德》中译本作为国礼赠送给贵宾,并把译者杨绛介绍给国王和王后。
杨绛先生说,那天她无意中还听到两位西班牙女宾对她的小声议论,她们说“她穿得像个女工”“她们可能觉得我听不见吧,我呢,听见了。
其实那天我是穿了一套整齐的蓝毛料衣服的。
”杨绛说。
经历了太多风雨的杨绛,坦然领受这样的评价,如同她常说的“我们做群众最省事”,如同她反复说的,她是一个零。
她成功地穿着“隐身衣”做大学问,看世相人生,哪怕将自己隐成一位普通女工。
在做学问的同时,她也像那个时代大多数中国女性一样,操持家务,织毛衣烧饭,她常穿的一件海蓝色元宝针织成的毛衣就是在四十多年前织成的。
我曾夸赞那毛衣针法的均匀平展,杨绛脸上立刻浮现出天真的得意之色。
——《我眼中的杨绛先生》有删改)相关链接:①花开花落,草木枯荣,日日不同。
我坐下细细寻思,我每天的生活,也没有一天完全相同,总有出人意外的事发生。
即使没有大的意外,我也能从日常的生活中得到新体会。
翻阅报刊看电视,得到新见闻;体会练字抄诗的些微进步;旧书重读的心得,特别是对思想的修炼。
因此,我的每一天都是特殊的,都有新鲜感受和感觉。
(摘自《文汇报•坐在人生的边上——杨绛先生百岁答问》)②2004年《杨绛文集》出版,出版社准备大张旗鼓筹划其作品研讨会,杨绛打了个比方风趣回绝:“稿子交出去了,卖书就不是我该管的事了。
我只是一滴清水,不是肥皂水,不能吹泡泡。
”摘自黄薇《百岁开一话杨绛》)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第一次和杨绛先生见面,她的穿着打扮让我感到惊异,而她亲自迎接我的行为以及跟我的谈笑则更让我感到震撼。
B.杨绛先生会客时经常坐在“一只更旧的软椅”上,跟客人聊客厅天花板上“手印的故事”总引得客人感慨万千。
C.《堂吉诃德》中译本作为国礼赠送给西班牙贵宾,这充分肯定了杨绛先生在文学翻译上的成就,也鼓舞了她翻译出了更多更优秀的作品。
D.听到别人说自己“穿得像个女工”杨绛先生坦然接受;尽管她成功地做出大学问,但她始终把自己当做“一个零”5.为什么“我”第一次见到杨绛先生时,会认为她“实在不像近百岁的老人”?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4分)6.杨绛先生身上,有哪些可贵的品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5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3)题(14分)完美的猎物〔加拿大〕莫洛迪•坎贝尔著张维译上年纪的老妇人可以说是最完美的猎物。
萨莎按捺不住内心的窃喜,但表面上却装出十分尊敬的样子:欠着身子饶有兴趣地倾听着老妇人说话。
“你喜欢猫吗?呃、呃……刚才你说你叫什么来着?”萨莎乐不可支,强忍着不动声色。
“我喜欢猫,你养猫了吗?”她飞快地回答,同时扫了一眼这套公寓,屋内高档家具登时映入了她的眼帘。
“正打算养,”老妇人颤巍巍地说,“我找钟点工就是为了帮我照料猫咪。
”萨莎朝老妇人笑了笑。
她确信自己很有把握做这个活——她以前从未失过手。
白发苍苍,不爱打扮,衣着朴素……这样的老家伙们最容易摆平。
萨莎要的薪酬比那些中介机构开价低得多,只要给现金就行,有了现金干什么事情都方便。
老妇人还在那里喋喋不休地唠叨着她的猫,萨莎的眼睛却一个劲地在房间里扫来扫去。
昂贵的家具,高雅的雕塑,餐柜上摆放着银光闪闪的蜡烛台,那八成都是些纯银的。
毫无疑问,主人的卧室里肯定还有许多珠宝和大量的现金,像她这样的老家伙一般都不大喜欢银行卡。
萨拉沾沾自喜,想象着即将到手的果实。
寻找贵重物品的藏匿之处对萨莎来说是小菜一碟。
“亲爱的,再加点茶?”萨莎欣然应允,笑容可掬。
老妇人拿茶壶的那双手青筋毕露,满是皱纹的手背上布满了深褐色的老年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