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愈合的机制

合集下载

皮肤伤口愈合高分文章

皮肤伤口愈合高分文章

皮肤伤口愈合高分文章1. 介绍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其功能包括保护身体内部器官免受外界环境的伤害。

然而,皮肤也容易受到伤害,例如切割伤、擦伤或烧伤等。

当皮肤受伤时,人体会启动伤口愈合的过程。

本文将探讨皮肤伤口愈合的过程和方法,以达到高分文章的要求。

2. 皮肤伤口愈合的过程皮肤伤口愈合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炎症阶段、修复阶段和成熟阶段。

2.1 炎症阶段炎症是伤口愈合过程的起点。

当皮肤受伤后,细菌会进入伤口并引起炎症反应。

在这个阶段,受伤组织周围的血管扩张,使得更多的血液和免疫细胞进入伤口区域,以清除细菌和促进愈合。

同时,炎症也引起了水肿、红肿和疼痛等症状。

2.2 修复阶段修复阶段是皮肤伤口愈合过程的关键阶段。

在这个阶段,身体会产生各种细胞和物质来修复受伤组织。

首先,血小板会聚集在伤口上形成血凝块,以止血和防止感染。

随后,纤维母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开始增殖,并形成新的血管和结缔组织。

这些新生的血管将为伤口提供养分和氧气,促进伤口的修复。

同时,纤维母细胞会分泌胶原蛋白,在伤口上形成新的结缔组织。

最后,上皮细胞开始分裂和迁移,以覆盖伤口表面。

2.3 成熟阶段成熟阶段是皮肤伤口愈合的最后一个阶段。

在这个阶段,新生的组织逐渐成熟和重塑,伤口的强度和弹性逐渐恢复。

同时,血管和神经也会恢复到正常状态。

这个阶段的时间因伤口的大小和严重程度而有所不同,通常需要几个月到一年的时间。

3. 促进皮肤伤口愈合的方法除了自身的修复机制外,还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促进皮肤伤口的愈合。

3.1 清洁伤口在创伤后,及时清洁伤口是促进愈合的重要一步。

清洁伤口可以去除细菌和污垢,减少感染的风险。

可以用温水和肥皂轻轻清洗伤口,并用干净的纱布擦干。

3.2 使用抗菌药物对于较大的或有感染风险的伤口,可以考虑使用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可以有效杀死细菌,并防止感染扩散。

但需要注意的是,过度使用抗菌药物可能导致细菌耐药性的出现,因此需要遵循医生的建议使用。

针灸如何促进创伤性骨折的愈合

针灸如何促进创伤性骨折的愈合

针灸如何促进创伤性骨折的愈合在现代医学领域中,创伤性骨折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损伤。

而针灸,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在促进创伤性骨折愈合方面展现出了独特的优势和潜力。

要理解针灸对创伤性骨折愈合的促进作用,首先得明白骨折愈合的过程。

骨折愈合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血肿炎症机化期、原始骨痂形成期和骨板形成塑形期。

在这个复杂的生理过程中,有多种细胞和细胞因子参与,并且需要良好的血液供应和神经调节。

针灸是通过针刺和艾灸来发挥作用的。

针刺特定的穴位可以刺激神经系统,调节身体的生理功能。

当针刺入穴位时,会产生一种机械刺激,这种刺激被神经末梢感知,并传递到中枢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接收到这些信号后,会启动一系列的调节机制,从而影响骨折愈合的进程。

在创伤性骨折的早期,局部会形成血肿,伴有炎症反应。

针灸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加速血肿的吸收和消散。

良好的血液循环有助于为骨折部位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和氧气,为细胞的修复和再生创造有利条件。

比如,针刺足三里、血海等穴位,可以增强下肢的血液循环,这对于下肢骨折的愈合十分有益。

艾灸则是通过温热刺激来发挥作用的。

温热可以扩张血管,增加血液流速,进一步改善局部的血液供应。

同时,艾灸产生的温热还能缓解骨折部位的疼痛和肌肉痉挛。

疼痛和肌肉痉挛会影响骨折部位的正常活动和血液供应,而艾灸能够有效地减轻这些不利因素,促进骨折的愈合。

针灸还可以调节体内的生物化学环境。

研究发现,针灸能够影响体内多种细胞因子的分泌和活性。

细胞因子在骨折愈合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例如,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可以促进成骨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有助于骨基质的合成和矿化。

针灸可能通过调节这些细胞因子的水平,促进骨折的愈合。

此外,针灸对于免疫系统也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创伤性骨折会导致身体产生应激反应,影响免疫系统的功能。

而针灸能够增强机体的免疫力,提高身体对创伤的抵抗力,减少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为骨折愈合提供一个良好的内部环境。

创伤愈合机制

创伤愈合机制

创伤愈合机制路易斯.桑斯和塞缪尔.史密斯介绍:选择正确的切口、缝合材料以及闭合技术对手术后促进患者自身的修复机制和恢复正常的解剖关系非常重要。

注重这些细节可以避免患者在手术后出现诸如切口裂开、感染等并发症,确保良好的美容效果。

为了正确地选择缝合材料和创口闭合技术,医生有必要充分理解创伤愈合的生理过程,进而显著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手术死亡率。

在此,我们讨论创伤愈合的病理生理学、缝合材料的性质和创伤愈合机制。

病理生理学创伤愈合过程被分为四个阶段:炎症阶段、迁移阶段、增殖阶段或纤维形成阶段和促进成熟阶段。

与迁移阶段相伴随同时出现的是上皮形成和神经、血管生成(图5-1)。

上述的各个阶段分别描述如下:炎症阶段炎症阶段是肌体对组织创伤的最初反应。

当组织被外科器械切开后,细胞、组织和器官水平出现损伤。

细胞受损、血管破裂,多种血管和组织因子在损伤区域发生相互作用。

损伤区域的血管经过短时间的收缩后,受损血管内有血栓形成。

局部未闭合的小血管扩张。

血小板与受损伤的血管内皮和暴露的胶原相互作用形成栓子堵塞破损血管。

补体系统被激活并激发一系列炎症反应,其中包括:局部血凝系统、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和血管舒缓素系统。

创伤局部出现纤维蛋白的沉积和溶解,并且释放诸多炎症介质,尤其是缓激肽、自由基、过氧化氢和组织胺。

此外,补体系统通过粒细胞和肥大细胞脱颗粒作用和释放组织胺直接诱导肌体的趋化性反应。

这些炎症反应的特征性表现包括:细胞自溶、局部血管生成、毛细血管通透性异常以及白细胞向炎症反应区域迁移。

在血小板黏附在损伤的血管内皮,白细胞自上皮细胞之间向血管外迁移的同时,蛋白质和血浆自受损的血管向外渗出。

受损伤组织迅速被粒细胞、巨噬细胞、红细胞、可溶性血浆蛋白和纤维蛋白原填充。

肌体的炎症反应强度通常反应组织损伤程度。

在参加炎症反应的白细胞中,粒细胞和巨噬细胞占有主导地位。

这些细胞积极地主动迁移到受创伤的组织中,并且活跃地吞噬坏死细胞碎片和细菌。

愈合的名词解释医学

愈合的名词解释医学

愈合的名词解释医学愈合是医学领域中常用的名词,指的是受伤或创伤组织在适当的条件下恢复到正常状态的过程。

它是我们身体自愈能力的体现,也是医学和健康领域中重要的研究对象之一。

1. 愈合的类型愈合可以分为两种主要类型:初期愈合和延迟愈合。

初期愈合是指伤口或创口两边的组织直接连接起来,迅速恢复到正常状态。

这种愈合通常发生在手术切口、撕裂伤和自然断裂伤等情况下。

而延迟愈合则是指伤口需要更长的时间来愈合,通常在较大的创伤、烧伤或溃疡等情况下出现。

2. 愈合的过程愈合的过程通常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炎症阶段、增生阶段和重塑阶段。

在炎症阶段,伤口附近的血管会收缩,血小板聚集在伤口处,形成血栓,减缓出血。

同时,炎症反应会引起组织水肿、红肿和疼痛等症状,同时启动血液和免疫细胞的迁移。

进入增生阶段后,损伤组织开始修复和增生,新的血管和细胞开始形成。

纤维母细胞在这一阶段扮演重要角色,它们合成胶原蛋白并逐渐填充伤口。

细胞增殖和基质重建的过程在此阶段得到推动,最终伤口的强度和稳定性也在逐渐恢复。

在重塑阶段,新的组织开始调整和完善。

胶原蛋白逐渐重新排列,伤口处的疤痕形成。

虽然疤痕可以帮助修复伤口,但其功能和外观往往不同于原始组织。

这一阶段也是为了保护内部组织免受新伤害的侵袭。

3. 促进愈合的措施为了促进愈合过程,医学界提出了一系列措施和方法。

首先,保持伤口的清洁和湿润是至关重要的。

适当清洗伤口,并使用药物或敷料来防止感染,可以帮助创伤愈合更快。

其次,饮食和营养也对愈合起到重要作用。

维生素C、蛋白质和锌等营养物质被证明对愈合过程至关重要。

通过合理的饮食,可以为伤口提供所需的营养和能量,促进愈合。

除此之外,适当的活动和运动也可以促进愈合。

适量的活动可以增加血液循环,并促进新生血管的形成。

然而,过度的活动可能对伤口产生负面影响,因此需要医生的指导和监督。

4. 愈合的并发症尽管愈合是身体自然的反应,但有时会出现并发症。

常见的并发症包括感染、伤口开放、瘢痕增生和愈合不良。

创伤实验报告

创伤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创伤愈合机制研究实验日期:2023年4月10日实验地点:医学实验中心实验目的:1. 了解创伤愈合的基本过程和机制。

2. 探究不同治疗方法对创伤愈合的影响。

3. 为临床创伤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SD大鼠,体重200-220g,雌雄不限。

2. 创伤模型:采用背部皮肤全层切除法制作创伤模型。

3. 实验试剂:生理盐水、抗生素、生长因子、中药提取物等。

4. 实验仪器:手术器械、显微镜、组织切片机、病理切片染色设备等。

实验方法:1. 将SD大鼠随机分为四组,每组10只,分别为对照组、抗生素组、生长因子组和中药提取物组。

2. 对照组:仅进行背部皮肤全层切除手术,不进行任何治疗。

3. 抗生素组:在手术切口处涂抹抗生素软膏,每天两次。

4. 生长因子组:在手术切口处涂抹生长因子,每天两次。

5. 中药提取物组:在手术切口处涂抹中药提取物,每天两次。

6. 观察并记录各组创伤愈合情况,包括愈合时间、愈合质量、炎症反应等。

7. 在创伤愈合后期,对各组大鼠进行病理切片染色,观察组织学变化。

实验结果:1. 对照组:创伤愈合时间较长,愈合质量较差,炎症反应明显。

2. 抗生素组:创伤愈合时间较对照组缩短,愈合质量有所提高,炎症反应减轻。

3. 生长因子组:创伤愈合时间较对照组缩短,愈合质量明显提高,炎症反应减轻。

4. 中药提取物组:创伤愈合时间较对照组缩短,愈合质量明显提高,炎症反应减轻。

5. 病理学观察:抗生素组、生长因子组和中药提取物组创伤愈合区域的细胞排列整齐,血管新生良好,炎症细胞浸润减少。

实验讨论:1. 创伤愈合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种细胞、分子和信号通路。

2. 抗生素、生长因子和中药提取物均能促进创伤愈合,其作用机制可能包括抗炎、促进细胞增殖、血管新生等。

3. 中药提取物在创伤愈合中的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实验结论:1. 创伤愈合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种因素。

组织修复和创伤愈合

组织修复和创伤愈合

与再生有关的几种生长因子
细胞 释放生长因子 同类细 胞或同一胚原发育来的细胞增生 损 伤修复。 以多肽类生长因子最为关键,(还有许 多化学介质),影响细胞再生与分化。 目前认为生长因子作用: ①刺激细胞增殖 ②参与损伤组织重建
损伤因素 刺激
几种公认的被纯化的生长因子: ⑴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 来源——血小板的α—颗粒 作用: ①引起成纤维细胞、平滑肌细胞、单核 细胞增生、游走 ②促进胶质细胞增生
激活受体
抑素与接触抑制


具有组织特异性,似乎任何组织都可以产生抑 素以抑制本身的增殖,但对对其了解比生长因 子少。 种类: ①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对上皮细胞则是 一种抑素 ②干扰素-α,前列腺素E2、肝素:在各组织培 养中对成纤维细胞与平滑肌细胞的增生有抑素 样作用。 如:已分化的表皮细胞丧失时,抑素分泌停止, 其基底细胞分裂增生,直至增生分化的细胞达 到足够数量和抑素达到足够浓度为止。
• G1期(first gap) 从有丝分裂到 DNA复制前的一段时期,又称合成前 期,此期主要合成RNA和核糖体。该 期特点是物质代谢活跃,迅速合成 RNA和蛋白质,细胞体积显著增大。 这一期的主要意义在于为下阶段S期 的DNA复制作好物质和能量的准备。
• 细胞进入G1期后,并不是毫无例外地都 进入下一期继续增殖,在此时可能会出现 三种不同前景的细胞:①增殖细胞:这种 细胞能及时从G1期进入S期,并保持旺盛 的分裂能力。例如消化道上皮细胞及骨髓 细胞等;②暂不增殖细胞或休止细胞:这 类细胞进入G1期后不立即转入S期,在需 要时,如损伤、手术等,才进入S期继续 增殖。例如肝细胞及肾小管上皮细胞等; ③不增殖细胞:此种细胞进入G1期后, 失去分裂能力,终身处于G1期,最后通 过分化、衰老直至死亡。例如高度分化的 神经细胞、肌细胞及成熟的红细胞等。

伤口愈合的原理

伤口愈合的原理

伤口愈合的原理
伤口愈合的原理主要涉及血液凝固、炎症反应、再生修复等多个生理过程。

以下是对伤口愈合原理的详细解释,文中不包含任何重复的标题文字。

1. 血液凝固:当伤口发生时,血液中的血小板会聚集在伤口上,释放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和血小板激活因子(PAF),促使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形成血块。

血块的形成阻止了进一步的出血,并提供了一个初始的机械保护屏障。

2. 炎症反应:伤口周围组织会迅速发生炎症反应,包括血管扩张和渗透性增加。

这些反应有助于引导和吸引免疫细胞(如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到达伤口。

这些免疫细胞清除伤口内的细菌和坏死组织,同时释放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促进伤口修复和再生。

3. 肉芽组织形成:肉芽组织是伤口愈合过程中的关键阶段。

在伤口愈合初期,血管生成因子(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会促进新血管的形成,供应养分和氧气。

间充质细胞被激活,分化为成纤维细胞,合成胶原蛋白和蛋白多糖,形成伤口的支架结构。

在此阶段,伤口底部会逐渐出现肉芽组织,其富含新生血管、免疫细胞和成纤维细胞。

4. 上皮再生:伤口表面的上皮细胞含有干细胞,这些细胞能够重新增殖和迁移,以覆盖伤口表面,形成新的表皮层。

上皮再生不仅可以起到物理屏障的作用,还能减少感染的风险,并促
进伤口愈合。

总之,伤口愈合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涉及到血液凝固、炎症反应、肉芽组织形成和上皮再生等多个阶段。

这些过程协同作用,以尽快恢复伤口结构和功能,并减少感染的风险。

组织修复和创伤愈合

组织修复和创伤愈合
精品课件
缝隙连接(桥粒)可能参与接触抑制 的调控:
1. 将生长抑制的信息从生长静止的细 胞传给生长活跃的细胞,达到一定阈值时, 后者停止生长。
2. 将生长刺激的信息从生长活跃的细 胞传给邻近的细胞,使生长刺激信息分子在 更大的细胞群体中分布,其浓度逐渐稀释, 当水平低于阈值时,生长停止。
精品课件
细胞外基质
精品课件
这类细胞包括各种腺体或腺样器官的实 质细胞,如肝、胰、涎腺、内分泌腺、汗腺、 皮脂腺和肾小管的上皮细胞等;还包括原始 的间叶细胞及其分化出来的各种细胞。它们 不仅有强的再生能力,而且原始间叶细胞还 有很强的分化能力,可向许多特异的间叶细 胞分化。例如骨折愈合时,间叶细胞增生, 并向软骨母细胞及骨母细胞分化;平滑肌细 胞也属于稳定细胞,但一般情况下其再生能 力弱。
修复过程可概括为两种不同的 形式:
精品课件
①由损伤周围的同种细 胞再生来完成修复,可完全或基 本恢复原组织的结构及功能,则 称为完全再生,主要见于损伤范 围较小或再生能力较强的组织损 伤的修复。
精品课件
②由肉芽组织填补组织损伤 的缺损,以后转变为纤维结缔组织 的方式来完成修复,称为称为不完 全再生,也叫纤维性修复,以后形 成瘢痕,故也称瘢痕修复,多见于 损伤范围较大或再生能力较弱的组 织损伤的修复。
连蛋白(抑制纤维细胞增殖、促进成上皮细
胞增殖)。
精品课件
细胞外基质的作用
体外实验表明,几乎所有的组织 细胞在脱离了组织,处于悬浮状态时皆呈球 形,且细胞表面有许多微绒毛及膜皱襞,这 时,胞质中的细胞骨架呈解聚状态。脱离了 基质的正常细胞很快停止于G1或G0期。实验 证明,细胞只有粘着于适当的基质,才能保 持正常形状,才能合成蛋白质及RNA;只有 铺展状态下才能复制DNA。基质表面积与DNA 的合成量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当细胞铺展 受到限制时,细胞增殖受到抑制。

创伤伤口愈合的基本过程

创伤伤口愈合的基本过程

创伤伤口愈合的基本过程伤口愈合是人体自身的一项神奇的生理过程,当皮肤受到损伤时,人体会自动启动一系列复杂的生理机制,以修复和恢复受损组织的功能。

这个过程通常经历了四个阶段:止血、炎症、增生和修复。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每个阶段的具体过程。

第一阶段:止血当伤口出现时,人体会立即启动止血机制。

血管受损后,血小板会迅速聚集在受损处,形成血小板血栓,暂时封闭伤口,停止出血。

同时,受损的血管会收缩,进一步减缓出血速度。

这个过程一般持续几分钟到半个小时不等,直到出血完全停止。

第二阶段:炎症止血完成后,伤口周围的组织会迅速发生炎症反应。

炎症是身体的一种自然防御机制,旨在清除受伤部位的异物和死细胞,防止感染。

在这个阶段,受伤部位会出现红肿热痛等炎症症状,这是由于血管扩张、血液流入受伤组织,带来了充足的免疫细胞和营养物质,用于修复受损组织。

第三阶段:增生在炎症阶段,身体会启动细胞增生和再生的过程。

在伤口表面,表皮细胞会开始迅速分裂,逐渐形成一层新的上皮组织,以覆盖伤口。

同时,深层组织中的纤维母细胞会分化为成熟的纤维细胞,合成胶原蛋白和弹性蛋白,逐渐填补伤口,形成新的结缔组织。

这个过程通常持续几天到几周不等,直到伤口完全被修复。

第四阶段:修复当新的上皮组织和结缔组织形成后,伤口就进入了修复阶段。

在这个阶段,伤口的结缔组织会逐渐收缩和重塑,使伤口的强度和弹性恢复到正常水平。

同时,表皮细胞会不断更新和修复,使伤口表面的皮肤逐渐恢复原样。

最终,伤口完全愈合,不再有疼痛和不适感。

总的来说,创伤伤口愈合是一个复杂而精密的生理过程,需要身体各个系统的协同作用。

在这个过程中,及时的休息、营养和适当的护理都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在合理的条件下,伤口才能顺利愈合,恢复到原有的状态。

希望大家能够了解伤口愈合的基本过程,从而更好地保护和照顾自己的身体。

愿大家都能健康快乐地生活!。

伤口愈合的病理生理及影响因素

伤口愈合的病理生理及影响因素
一、细胞周期 (Stages of the cell cycle)
3
不同类型细胞的再生潜能
1、不稳定细胞:总在不断地增殖,以代替
衰老破坏的细胞(生理过程),如被覆 上皮,造血细胞、间皮细胞等。
2、稳定细胞:具有再生潜力,平时不表现
出来,当受损伤时,则表现出很强的再 生能力。如各种腺体、间叶细胞。
3、永久性细胞:出生后丧失再生能力。如
•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 (tissue inhibitor of
metalloproteinases, TIMPs)
31
第三节 创伤愈合(wound healing)
一、皮肤创伤愈合
(一) 创伤愈合的基本过程 1、早期变化:
炎症反应:数小时内出现,充血、浆液渗出及白细 胞游出,局部红肿,白细胞早期以中性粒细胞为 主要,3天后以巨噬细胞为主。
(三)抑素与接触抑制
19
第二节 纤维性修复
一. 肉芽组织的形态和作用
[概念]
新生的毛细血管、成 纤维细胞构成,并伴 有炎细胞浸润
[结构]
眼观: 鲜 红,柔软湿润 颗粒状
镜观:毛细血管垂 直生长,周围有丰 富的纤维母细胞, 表面有炎性滲出物
20
[作用]
1、抗感染保护创面; 2、填补创口及其他组织缺损; 3、机化或包裹坏死、血栓、炎性渗出物等异物。
23
2. 对机体不利的一面
➢瘢痕收缩,使关节活动受限 或管腔狭窄; ➢瘢痕性粘连; ➢广泛纤维化,可使器官硬化; ➢肥大性瘢痕/瘢痕疙瘩。 ➢比原组织结构薄弱,在腹壁可形成疝, 在心壁可形成室壁瘤。
24
•瘢痕收缩使关节活动受限
25
•广泛纤维化器官硬化
肝硬化
26

伤口愈合的原理

伤口愈合的原理

伤口愈合的原理
伤口愈合的原理是由人体的自然修复能力所驱动的复杂生物学过程。

当身体遭受伤害时,循环系统会迅速将血细胞、碎片和细胞因子送至受伤区域。

在这个过程中,伤口周围的血管会收缩以减少出血,并形成血凝块来保护伤口。

同时,血小板会被激活并释放成纤维蛋白原,促使血管平滑肌收缩。

伤口表面的细胞会迅速进入增殖状态,开始分裂和填补伤口。

其中一种细胞类型称为纤维母细胞,它会生产一种称为胶原蛋白的结构蛋白质,并形成一种帮助修复组织的基质。

此外,修复过程中需要有新的血管生长到受伤处,以提供足够的氧气和养分。

在伤口愈合的过程中,还需要有一种细胞类型称为巨噬细胞,它们会吞噬并清除伤口区域的细胞碎片和病原体。

巨噬细胞还会释放一些化学物质,引导其他细胞移动和调控伤口愈合过程。

最后,伤口表面的新细胞将不断增多,逐渐修复并填补伤口。

随着时间的推移,胶原蛋白会重新组织,伤口变得更加坚固。

然而,完全愈合的过程可能需要数周或数月的时间,具体取决于伤口的大小和严重程度。

总之,伤口愈合是由一系列复杂的生物学过程所驱动的,包括血液凝固、细胞增殖和迁移、新血管生长和胶原蛋白重组等。

这些过程需要协调配合,才能使伤口逐渐愈合并恢复正常功能。

伤口愈合的生物学过程完整版

伤口愈合的生物学过程完整版

伤口愈合的生物学过程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伤口愈合的生物学过程伤口愈合是指组织对创伤的反应和修复过程。

现代研究表明,伤口愈合是一个复杂但有序进行的生物学过程,了解其过程和机理有助于护士决定如何处理伤口和选择最佳的伤口护理方法。

从理论上说,伤口愈合可分为3个阶段:炎症期或称渗出期;纤维组织增生期(简称增生期);瘢痕形成修复期(简称修复期)。

临床实践中又分别简称未清创期、肉芽期和上皮形成期。

一、炎症期/渗出期(清创期)此期从手术瞬间开始,在生理条件下持续3~6天。

早在1975年Benson就提出了“炎症开始于受伤后持续到6天”的观点。

经大量研究证实,此阶段的生理过程为:血清蛋白质和凝血因子渗透伤口---纤维蛋白凝块稳定伤口---中性粒细胞清洁伤口----巨噬细胞引入伤口,吞噬伤口内的组织细胞碎片,消化、中和、吞噬损伤因子,以免对伤口造成进一步的损伤。

由于炎性反应、血管扩张和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因此此期内可见大量的血浆渗出液由伤口渗出,渗出液富含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和各种血浆蛋白,故渗出期内病人可出现反应性低蛋白血症,主要是血清白蛋白和总蛋白进行性下降。

(一)止血过程止血是伤口修复的首要步骤,其过程为:受损的组织细胞释放血管活性物质使局部血管收缩,同时血小板凝集,激活凝血系统,纤维蛋白原形成不溶性纤维蛋白网,产生血凝块,封闭破损的血管并保护伤口,防止进一步的细菌污染和体液丢失。

(二)炎症反应炎症反应是复杂的机体防御反应,其目的是去除有害物质或使其失活,清除坏死组织并为随后的增生过程创造良好的条件。

炎症反应存在于任何伤口愈合的过程中,有4个典型的症状:红、肿、热、痛。

1.炎性发红、发热:损伤初始,收缩的小动脉在组胺、5-羟色胺、激肽等血管活性物质的作用下扩张,伤口血液灌注增加,局部新陈代谢加强,使有害物质得以清除,临床表现为局部发红和发热。

创伤的愈合的概念

创伤的愈合的概念

创伤的愈合的概念创伤的愈合是指身体组织在遭受外部伤害后自动修复和恢复的过程。

无论是因事故、手术或疾病引起的损伤,创伤的愈合都是人体生理反应的一部分。

这个过程涉及多种生理和生化机制,包括炎症、凝血、细胞增殖、再生和缩合。

创伤的愈合通常分为三个阶段:炎症阶段、增生阶段和修复阶段。

以下将详细描述每个阶段的过程和机制。

第一阶段:炎症阶段在发生创伤后不久,炎症反应开始。

当组织受到损害时,受损细胞释放细胞因子和化学介质,诱发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和白细胞聚集。

这些改变导致局部血流增加,血管壁通透性增加,使白细胞和血浆蛋白渗入损伤区域。

白细胞的主要类型是中性粒细胞,它们吞噬和消灭细菌、凋亡细胞和异物。

此外,炎症还引起了局部红、肿、热和痛的症状。

炎症反应还刺激体内的凝血机制。

血小板在损伤区域附近黏附并聚集,启动凝血级联反应,形成血栓。

血栓的形成有助于防止出血,并为下一阶段的细胞增殖和再生提供支持。

第二阶段:增生阶段在炎症阶段之后,损伤区域的细胞开始增殖和再生。

机体释放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和纤维母细胞的增殖。

这些细胞进一步分化为成纤维细胞和内皮细胞,开始合成胶原蛋白和其他基质成分。

胶原蛋白是创伤愈合过程中重要的成分,它提供细胞支架和结构支持,促进创伤区域的细胞增殖和再生。

在增生阶段,创伤区域的血管网开始重建。

新生血管的形成被称为血管新生,在修复创伤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新生血管通过提供氧气、营养和生长因子,促进创伤区域细胞的存活和增殖。

此外,在增生阶段,成纤维细胞合成胶原蛋白并形成结缔组织。

这需要时间和适当的环境条件。

在此期间,创伤区域逐渐填充,创面边缘逐渐收缩。

由于胶原蛋白的逐渐增加,创面变得更强硬和牢固。

第三阶段:修复阶段在增生阶段之后,创面逐渐收缩,并进一步修复和重建组织。

在修复阶段,细胞增殖减慢,但细胞合成和分泌仍在进行。

创面上的胶原纤维被进一步重组和定位,以形成更强大的韧性结构。

在修复过程中,创面逐渐平滑,愈合的创面逐渐与周围组织融合。

创伤的概念和愈合过程

创伤的概念和愈合过程

创伤的概念和愈合过程
创伤是指身体或心理上的损伤或痛苦,可能由物理或情绪上的刺激引发。

创伤可以是突发事件,如事故、自然灾害或暴力事件,也可以是长期持续的经历,如虐待、战争、家庭纠纷或精神病。

创伤会对个体的身心健康产生严重影响,并可能导致各种心理障碍,如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抑郁症、焦虑症等。

愈合过程是指个体融合并逐渐恢复正常状态的过程。

愈合过程可以在多个层面上发生,包括身体、情感、思维和行为。

在身体上,伤口会愈合,组织会重新生长。

在情感上,个体会逐渐接受和处理创伤事件带来的情绪反应,逐渐缓解焦虑、愤怒、恐惧等负面情绪。

在思维上,个体会尝试理解和重塑自己的经历,形成新的认知框架,使其能更好地面对创伤事件。

在行为上,个体会逐渐重新建立正常的生活模式和社交关系,重塑稳定性和安全感。

愈合过程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应对方式和时间。

在愈合过程中,支持和理解是非常重要的。

合适的治疗和心理支持可以帮助创伤个体更快地恢复,并促进其在生活中建立积极和有意义的改变。

【医学基础知识复习资料】病理学-创伤的愈合

【医学基础知识复习资料】病理学-创伤的愈合

【医学基础知识复习资料】病理学-创伤的愈合1.创伤愈合
创伤愈合指机体受到外力作用,皮肤等组织出现离断或缺损后的愈复过程,为包括各种组织的再生和肉芽组织增生、瘢痕形成的复杂组合,表现出各种过程的协同作用。

今天今天带大家学习医学基础知识病理学复习资料-创伤的愈合。

2.皮肤愈合的基本过程
(1)伤口的早期变化:伤口局部有不同程度的组织坏死和血管断裂出血,数小时内出现炎症反应,表现为出血、浆细胞渗出及白细胞游出。

(2)伤口收缩:伤口收缩可以缩小创面。

主要机制是伤口边缘新生的肌成纤维细胞的牵拉作用。

(3)肉芽组织增生和瘢痕的形成
(4)表皮与其他组织的再生
注意:皮肤附属器(毛囊、汗腺及皮脂腺)如遭遇破坏则不能完全再生,为瘢痕修复;肌腱断裂后,初期为瘢痕修复,随着功能锻炼,可完全再生。

3.皮肤创伤愈合
(1)一期愈合:见于组织缺损少、创缘整齐、无感染、经粘合或缝合后创面对合严密的伤口。

(2)二期愈合:见于组织缺损较大、创缘不整、哆开、无法整齐对合,或伴有感染的伤口,往往需要清创后才能愈合。

二期愈合与一期愈合的区别:(1)由于坏死组织多、感染,只有感染被控制,坏死组织被清除后,再生才能正式开始。

(2)伤口大,伤口收缩明显,从伤口底部及边缘长出多量的肉芽组织将伤口填平;
(3)愈合的时间较长,形成的瘢痕较大。

4.骨折愈合的基本过程
血肿形成、纤维性骨痂形成、骨性骨痂形成和骨痂改建或再塑。

创伤伤口愈合基本过程

创伤伤口愈合基本过程

创伤伤口愈合基本过程伤口是指由于外力作用或内部疾病引起的人体组织的损伤,它通常需要一定的时间来进行愈合。

创伤伤口愈合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涉及到多个细胞和分子的相互作用。

本文将介绍创伤伤口愈合的基本过程,包括血液凝固、炎症反应、再生修复和瘢痕形成。

1. 血液凝固当伤口发生时,创伤部位的血管会受到破坏,导致出血。

为了止血,人体会迅速启动血液凝固机制。

血小板会聚集在伤口处,并释放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和血管生成因子(VEGF),促进血管收缩和新血管生成。

同时,血液中的凝血因子会被激活,形成纤维蛋白凝块,起到暂时性的止血作用。

2. 炎症反应伤口愈合的下一步是炎症反应。

当伤口发生时,组织受到感染或损伤,会引发免疫系统的应答。

炎症反应有助于清除伤口周围的病原体和坏死组织。

在炎症过程中,血管扩张,血流增加,白细胞和免疫细胞被吸引到伤口处。

这些细胞会释放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TNF)和白细胞介素(IL),促进伤口愈合。

3. 再生修复在炎症反应后,伤口开始进入再生修复阶段。

在这个阶段,细胞开始分裂和增殖,以填补伤口缺损。

当伤口较小且损伤不深时,周围健康组织的细胞会迁移进入伤口,并通过细胞增殖和分化来修复伤口。

当伤口较大或组织损伤较严重时,机体会启动间质细胞的增殖和再生过程。

这些间质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可以分化成各种不同类型的细胞,如成纤维细胞、平滑肌细胞和内皮细胞。

它们会生成新的细胞外基质,填充伤口,并逐渐恢复组织结构和功能。

4. 瘢痕形成在伤口愈合的最后阶段,瘢痕组织开始形成。

瘢痕是伤口愈合过程中的一种正常反应,它是由胶原纤维重组和再排列形成的。

瘢痕组织通常比正常组织更坚硬和不具弹性。

瘢痕的形成是为了修复伤口并保护内部组织免受进一步损伤。

然而,有时瘢痕组织可能过度生长,形成瘢痕增生或瘢痕疙瘩,影响伤口的外观和功能。

总结起来,创伤伤口的愈合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涉及到血液凝固、炎症反应、再生修复和瘢痕形成。

伤口伤口愈合以及影响愈合因素

伤口伤口愈合以及影响愈合因素

2
伤口收缩:2-3日后伤口边缘的整块皮肤及皮下组织向中心移动,伤口迅速缩小,一 般至14天左右停止。伤口缩小程度因部位、形状及大小而不同。
Inspiring Confidence
表皮及其他组织再生:伤口发生24小时内,伤口边 缘的基底细胞即开始增生,并在凝块下面向伤口中 心前移,形成单层上皮覆盖在肉芽组织表面。当单 层上皮与肉芽组织相遇时,则停止迁移并增生分化 为鳞状上皮。肉芽组织生长不良或生长过度均会延 缓表皮再生。若伤口过大(一般超过20cm时),再 生表皮很难将伤口完全覆盖,需植皮。
创面的局 部处理措 施
不适当的局部处理措施将极大地影响创面 的愈合。对临床医师而言,除了了解创面 愈合过程,清楚各种因素对愈合过程的影 响,掌握不同种类创面护理产品的特点与 作用机制外,选择合理的局部护理方案也 是至关重要。同时,良好的个人卫生以及 生活环境,以避免交叉感染的可能,也非 常重要。因此,临床护理实践中,必须强 调每一处创面需要个性化对待。
表皮再生的时间延迟。原因是创面局部感染或者坏死组织的阻碍,炎症反应明显,因此只有当感染被 控制以及坏死组织被彻底清除,表皮细胞才能开始分裂增殖,启动创面的愈合过程; 伤口大,伤口收缩明显,肉芽组织形成多,创面愈合后遗留的瘢痕较大,有时还会伴有正常功能的丧 失; 愈合时间长,而且过程反复。
Insp约从第3天开 始,从伤口底部及边 缘长出肉芽组织填平 伤口,第5-6天纤维 细胞产生胶原纤维, 其后一周胶原纤维产 生甚为活跃。随着胶 原纤维越来越多,出 现瘢痕形成过程,约 伤后一个月瘢痕完全 形成。
Inspiring Confidence
创面愈合 类型
一期愈合 二期愈合
这类创面愈合的特点是:愈合过程中肉芽组织形 成较少,完全愈合后仅留下一条线状瘢痕,而且 不会导致明显的功能障碍

创伤的病理生理变化

创伤的病理生理变化

创伤的病理生理变化创伤是指身体遭受外界机械、物理或化学等因素导致的组织结构破坏或功能紊乱。

创伤的病理生理变化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组织损伤:创伤导致组织损伤是常见的病理生理变化。

组织损伤主要表现为出血、水肿、局部酸中毒等。

这些变化会破坏细胞生存环境,影响组织的修复和再生。

2.炎症反应:创伤引发炎症反应,炎症细胞浸润到创伤部位,释放炎症介质,如前列腺素、白细胞介素等,这些介质可引起红肿、发热、疼痛等症状。

炎症反应有利于清除坏死组织、病原体等,但过度炎症反应可能导致组织损伤加重。

3.细胞坏死:创伤导致细胞坏死是另一重要的病理生理变化。

细胞坏死主要是由于能量衰竭、钙离子平衡紊乱、氧自由基损伤等原因引起。

坏死细胞会释放炎性介质,进一步加重炎症反应。

4.修复过程:创伤引发修复过程,主要包括成纤维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和迁移。

成纤维细胞可以合成和分泌胶原蛋白,促进伤口愈合;血管内皮细胞则可以再生血管,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修复过程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和营养物质,若修复不良则可能导致瘢痕形成或组织粘连。

5.瘢痕形成:创伤导致瘢痕形成是机体修复过程的必然结果。

瘢痕形成主要是由于胶原纤维和毛细血管的增生。

随着时间的推移,瘢痕会逐渐软化,但仍可能影响局部组织的功能和外观。

6.疼痛与应激:创伤引发疼痛和应激反应是机体保护性的自我保护机制。

疼痛可以提醒机体避免进一步的损伤,应激反应则可以动员全身各系统应对创伤,但过度的疼痛和应激反应可能会对机体造成负面影响。

神经细胞的损伤和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是疼痛和应激反应的重要病理生理变化。

7.感染风险增加:创伤导致感染风险增加是由于机体免疫系统的损伤和功能紊乱引起的。

创伤本身以及修复过程中释放的炎性介质可以抑制免疫系统的功能,使机体容易受到感染。

此外,使用抗生素等治疗措施不当也可能导致感染风险增加。

8.潜在后遗症:创伤可能引发潜在后遗症,如激素分泌异常、行为改变等。

这些后遗症可能与脑组织损伤、神经递质释放异常等因素有关。

伤口愈合分类和分级

伤口愈合分类和分级

伤口愈合分类和分级
伤口愈合是指人体在受到外伤后,通过自身的修复机制,使伤口逐渐恢复到正常状态的过程。

根据伤口的不同特点,可以将伤口愈合分为不同的类型和分级。

一、伤口愈合类型
1.原发性愈合:指伤口两侧组织的切口边缘紧密贴合,通过自身的修复机制,逐渐恢复到正常状态。

这种愈合方式适用于切口较小、创伤较浅的伤口。

2.次生性愈合:指伤口两侧组织的切口边缘不能紧密贴合,需要通过填充物或手术缝合等方式进行修复。

这种愈合方式适用于切口较大、创伤较深的伤口。

3.愈合失败:指伤口无法通过自身的修复机制进行恢复,需要进行手术修复或其他治疗方式。

这种情况一般发生在创伤较严重、组织损伤较大的伤口。

二、伤口愈合分级
1.一级愈合:指伤口两侧组织的切口边缘紧密贴合,没有明显的感染和炎症反应,愈合速度较快,一般不留疤痕。

2.二级愈合:指伤口两侧组织的切口边缘不能紧密贴合,需要通过填充物或手术缝合等方式进行修复。

这种愈合方式愈合速度较慢,
容易留下疤痕。

3.三级愈合:指伤口无法通过自身的修复机制进行恢复,需要进行手术修复或其他治疗方式。

这种情况一般发生在创伤较严重、组织损伤较大的伤口,愈合速度较慢,容易留下疤痕。

伤口愈合的类型和分级是根据伤口的不同特点进行分类的,对于不同类型和分级的伤口,需要采取不同的治疗方式和护理措施,以促进伤口的愈合和恢复。

同时,对于伤口的预防和保护也是非常重要的,避免受到外伤,保持身体健康,才能更好地预防和治疗伤口。

简述伤口愈合的过程

简述伤口愈合的过程

简述伤口愈合的过程咱人的身体啊,那可真是神奇得很呢!就说这伤口愈合吧,那简直就是一场身体内部的奇妙战斗。

你想想看啊,咱不小心弄破了个口子,这就好比是身体的城墙被攻破了一个小缺口。

这时候,身体里的那些“小战士”们可就立马行动起来啦!血小板们最先冲上去,嘿,它们就像一群勇敢的卫士,紧紧地抱在一起,形成血栓,把那缺口给堵上,不让血流个不停,这多厉害呀!这就好比是抗洪的时候先用沙袋把缺口堵上一样。

接着呢,炎症反应就来了。

伤口周围会发红、发肿,还可能有点热热的,这可不是身体在捣乱哦,这是它在努力工作呢!就好像是在召集更多的“士兵”来帮忙修复这个缺口。

白细胞们纷纷赶来,和那些可能入侵的细菌啊、病毒啊战斗,把它们消灭掉,保护咱们的身体。

然后啊,新的组织就开始生长啦!成纤维细胞们就像勤劳的建筑工人,开始搭建新的“城墙”。

它们分泌出胶原蛋白等物质,让伤口慢慢地愈合起来。

这就像盖房子一样,一砖一瓦地慢慢搭建。

在这个过程中,咱们可不能捣乱哦!要保持伤口的清洁,别让它感染了,不然那些“小战士”们可就更辛苦啦。

也别老去抠它、挠它,得让它们安心地工作呀。

你说这身体多有意思,它自己就能把伤口给修好。

就像咱们生活中遇到困难一样,只要咱们自己努力,再加上身边人的帮助,啥难关都能过去呀!咱得相信身体的自愈能力,也得相信自己的能力。

有时候可能会觉得伤口愈合得好慢呀,但别着急,一步一步来,总会好起来的。

而且哦,咱还得给身体提供足够的营养呢,这样那些“小战士”们才有足够的力气干活呀。

多吃点蛋白质呀、维生素呀,让身体有足够的“弹药”来对抗伤口。

你想想,如果没有身体这么强大的自愈能力,咱要是受个伤就得一直不好,那多可怕呀!所以呀,咱们得好好珍惜身体,好好照顾它。

别老是做一些伤害身体的事情,让它能一直健健康康的。

这就是伤口愈合的过程啦,是不是很神奇呀!咱得对自己的身体充满信心,相信它一定能把自己照顾得好好的!原创不易,请尊重原创,谢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伤愈合的机制关键词:创伤愈合;细胞生物学Key words: Wound healing; cell biology创伤愈合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

创伤不仅使生物体局部发生一系列变化,同时还可引发不同程度的全身性反应;在这一过程有许多细胞参与,每种细胞又分泌多种因子,这些细胞之间、因子之间、细胞和因子之间存在错综复杂的关系,因此它涉及细胞运动、粘附、通讯、增殖和分化等细胞生物学的各个方面。

然而创伤愈合又是一个十分有序的过程。

为叙述方便将其分为止血和炎性反应、增殖、成熟和重塑三个阶段,三个阶段互相交叉,难以截然分开。

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创伤后机体出现非常协调的愈合过程,可分为炎症反应期、增殖期和组织改建期,包括多种细胞、细胞因子和细胞外基质错综复杂的网络作用〔1,2〕。

现以皮肤创伤愈合为主综述创伤愈合细胞生物学机制研究进展。

1止血和炎性反应阶段创伤后首先启动的是止血过程。

当血管损伤而内皮细胞下结构暴露时,胶原纤维与血液中的血小板接触,其外膜发生某些理化变化,从而使两者黏附在一起〔3〕。

凝血块不仅可起止血、防止细菌侵入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其内部激活的血小板不断分泌各种趋化因子和生长因子,可引发进一步的炎性反应并影响参与创伤愈合的其它细胞。

而互相交叉、包裹血小板的纤维蛋白则可作为愈合过程中细胞移动支架。

中性粒细胞是最早进入创伤区的炎性细胞,约在创伤后几分钟,其分泌的细胞因子可能是激活局部成纤维细胞和角质细胞的最早信号。

中性粒细胞积聚后,单核-巨噬细胞也开始增多。

它所释放的生物活性物质比中性粒细胞更多,作用也更强。

有实验表明没有巨噬细胞参与,伤口不能愈合。

目前对这些活性物质的作用,以及作用途径进行了大量研究,如:一氧化氮等。

巨噬细胞在伤口处保留几天到几周后通过局部淋巴结排出,影响抗原递呈〔4〕。

2增殖阶段细胞增殖阶段主要表现为角质细胞、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的迁移增殖分化,达到再上皮化,形成肉芽组织。

2.1角质细胞与再上皮化哺乳动物表皮有多层细胞,在静息状态下细胞主要通过整合素α2β1和α3β1互相连接,通称角质细胞,最下层为基底细胞,基底细胞通过整合素α6β4使细胞内角质素细胞骨架与基底膜中的层粘蛋白(laminin),缰蛋白(nicein/kalinin)连接形成半桥粒。

伤后约12小时,创伤部位胶原酶、纤溶酶原激活物(PA)等蛋白水解酶分解细胞周围的坏死组织和细胞外间质,为细胞迁移清除障碍,便于细胞在创面迁移。

同时伤口边缘的基底细胞形态及内部成分开始发生变化,一些在静息细胞中不表达的基因开始表达。

角质细胞迁移的方式有多种,培养的单个角质细胞的迁移呈缓慢平移、快速多向运动和飘移。

最近有研究表明创伤后角质细胞的迁移可能有两种形式:滑动方式和蛙跳方式。

引起角质细胞迁移的条件过去认为是游离边缘,但原代角质细胞在刚培养时虽有游离缘,而不迁移,说明细胞需要被基质活化的过程。

培养一段时间后表皮细胞在有游离端时就迁移,此时细胞迁移可以不再依赖基质,甚至在塑料上也能迁移,这两个实验说明游离缘和基质都是启动迁移所必需的条件。

但是迁移是通过什么机制启动的尚待进一步研究。

目前对创伤如何启动角质细胞迁移,细胞如何适时停止迁移转而增殖和分化〔5〕又适时停止增殖的机制尚不清楚。

2.2内皮细胞与新生血管化在创伤愈合过程中创伤部位可能产生新生血管,新生的血管为创伤部位提供氧、营养物质和生物活性物质,因此对创伤修复起了重要作用。

创伤后皮肤中新生血管化的研究几乎还是个空白,现有的结果大多来自于无血管的角膜和胚胎发育的研究结果。

创伤后新生血管化与胚胎中血管形成起源于成血管细胞不同,是直接由内皮细胞形成,但随后内皮细胞迁移,形成毛细血管的过程是类似的。

残存的血管内皮细胞在新生血管化剌激因子作用下伸出伪足,释放蛋白酶,如:胶原酶,PA降解基底膜,然后迁移,迁移前沿的细胞不增殖,后面的细胞增殖不断提供迁移的细胞,逐渐形成毛细血管芽。

阻断内皮细胞DNA复制后新生血管芽仍可形成,这表明血管芽主要是由迁移而不是细胞增殖形成的。

现在发现新生血管化除发芽形式外还有一种非发芽形式,即内吸收形式(intussusception)〔6〕,但在皮肤创伤后的新生血管化过程中是否存在尚不清楚。

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有同源双聚体(PDGF-AA,PDGF-BB)和异源双聚体(PDGF-AB) 等三种亚型,其中PDGF -BB促新生血管化的作用最强。

PDGF对不同细胞的作用不同,这可能与细胞上是否有其受体有关。

内皮细胞分泌的PDGF不仅作用于自身,也可作用于管壁其它细胞,如间质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的分化和分裂,从而形成完整的血管。

TGF-β在新生血管化过程中可调节内皮细胞上整合素表达和细胞间质的堆积,抑制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诱导间质细胞分化成平滑肌细胞。

其它如血小板衍生内皮细胞生长因子(PD-ECGF),血管生成素(angiogenin)、血管营养素(angiotropin)、IL-8、TNF-β〔7〕也可促使新生血管化。

2.3成纤维细胞与肉芽组织形成成纤维细胞在肉芽组织形成和成熟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特性。

第一种特性是增殖、迁移。

成纤维细胞的迁移、肉芽组织的产生一般在创伤后需3天左右准备期,在这期间,细胞外间质发生变化(如纤维蛋白凝块形成等),细胞激活,为肉芽组织形成创造了条件,这段时间的长短取决于成纤维细胞由静息状态进入活化状态的时间〔8〕。

成纤维细胞迁移到伤口后,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开始扩散到整个细胞质并开始释放胶原、FN等细胞外间质和TGF -β等,表现为分泌特性。

伤后约1周,成纤维细胞几乎占据整个伤口,其中有些开始并持续表达α-平滑肌肌动蛋白索,称张力纤维,呈现收缩特性,为肌成纤维细胞。

伤后约4周,伤口处成纤维细胞和内皮细胞等发生凋亡而数量减少〔9〕。

目前尚不清楚成纤维细胞几种特性之间的转化机制。

关于成纤维细胞运动机制最近有报道称可能与肌动蛋白纤维的聚合和重排有关。

生长因子(如PDGF,FGF)及胰岛素等外界信号作用于成纤维细胞膜上相应受体,激活G蛋白Rac或Rho,Rac激活凝血溶素(gelsolin) 〔10〕,凝血溶素对肌动蛋白起切割和加帽作用,此举可使肌动蛋白聚合和重排。

通过转基因作用基因剔除小鼠凝血溶素基因,可使成纤维细胞迁移能力减弱。

Rho则可刺激张力纤维和粘附平板的形成,张力纤维末端与胞膜连接形成粘附平板,粘附平板含辅肌动蛋白(α-Actinin),粘着斑蛋白(Vinculin)等,可通过膜上整合素,钙调素粘附于基质或其它细胞,张力纤维收缩细胞运动。

3成熟和重塑阶段创伤愈合的最后一个阶段是基质的成熟和重塑期,这一阶段需经历相当长的时间,伤口外观可能出现疤痕。

疤痕形成机理以及如何减轻甚至无疤痕愈合是人们一直关心、不断研究的问题,至今的工作大多围绕在成人和胚胎(有疤痕愈合和无疤痕愈合),人和动物(收缩少和收缩多)、皮肤和其他器官(不能再生和能再生)创伤愈合时一些病理及生化指标的比较上。

人们曾经猜测胎儿与成人伤口愈合不同的原因在于有温暖、潮湿、无细菌感染、相对低氧以及独特内分泌和细胞因子的子宫环境,但已有证明,成人皮肤移植到子宫内的胎儿中仍会引起疤痕,而有袋动物胎儿在无子宫环境下伤口愈合时也无疤痕产生,另外将人胎儿皮肤移植到成年裸鼠皮下也可无疤痕愈合〔11〕,更重要的是大部分动物妊娠早期是无疤痕愈合而晚期则是有疤痕愈合,这些实验充分说明子宫环境并不是无疤痕愈合的必要条件。

疤痕产生的机制可能很复杂,与许多因素有关。

胶原与疤痕增生有关已很早为人们所知,在疤痕组织中可见胶原不规则排列。

过去一直认为疤痕是由于胶原,特别是Ⅰ型胶原过量产生的结果。

但问题并非如此简单,有报道在疤痕中Ⅰ/Ⅲ型胶原比例并不是增加而是减少〔12〕;疤痕中胶原合成所需的脯氨酸羟化酶和交连所需的赖氨酰氧化酶活性虽有所增加,但分解胶原的胶原酶活性也增加,而且可溶性胶原增加而交联胶原却较少;在胎儿创口中胶原合成比成人还快〔13〕;因此胶原是否为疤痕增生的原因尚未肯定,但可以肯定的是疤痕中胶原合成和代谢失调。

氨基多糖和蛋白多糖也可能是疤痕形成的因素之一,它们可以与胶原结合而调节胶原沉积和分解,也可影响细胞增殖、迁移和胶原的合成。

Hardingham等报道,在正常皮肤中硫酸软骨素比疤痕中少,尤其是4-硫酸软骨素。

胎儿伤中透明质酸和透明质酸刺激因子(HASA)明显多于成人〔14〕。

人们还注意到在胚胎伤口愈合中不出现急性炎性反应。

炎性反应时巨噬细胞可以释放大量细胞因子引起成纤维细胞增殖和胶原合成,这可能是疤痕形成的另一因素。

可见胎儿伤口愈合与成人不同的原因至今还是个谜,也许在了解其中真正原因之际也正是彻底解决疤痕增生问题之时。

研究及展望创伤愈合的研究已取得了很大进展,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细胞和分子生物学研究手段和方法的不断改进和完善,创伤愈合的研究也已从单纯对伤后形态学,生化变化的研究发展到对引起变化的机制研究。

相信今后的几年创伤愈合的研究将更加激动人心并更加深人们对细胞和分子生物学的理解。

参考文献1.屈纪富,程天民,郝利.参与皮肤伤口愈合的细胞及其作用的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康复,2001,5(24):74-75.2.屈纪富,郝利,孙薇,等.细胞因子在创伤愈合过程中的变化及其意义的研究进展[J].创伤外科杂志,2003,5(1):74-76.3.龚茜玲第四版人体解剖生理学4.Madlener,Mauch C,Conca W,et al.Regulation of the expression of stromelysin-2 by growth factor in keratinocytes:implications for normal and impaired wound healing.Biochem J,1996,320:659pton CC,Gill JM,Bradford DA,et al.Skin regenerated from c -ultured epithelial autografts on Full-thickness burn wound from 6 day to 5 years after grafting-a light,electron microscopic and immunohistochemical b Invest,1989,60:6006.Werner Risau.Mechanisms of angiogenesis.Nature,1997,386,17: 6717.Stefansson S,Lawrence DA.The serpin PAI-1 Inhibits cell mig ration by blocking integrin αvβ3 binding to vitron ectin.Nature,1996,383:4 418.McClain SA,Simon M,Jones E,et al.Mesenchymal cell activation isthe rate-limiting step of granulation tissue induction.Am J Pathol 1996,14 9,(4):12579.Witke W,Sharpe AH,Hartwig JH,et al.Hamostatic,inflammatory a nd fibroblast responses are blunted in mice lacking gelsolin.Cell,1995,81:41 10.Longaker MT,Whitby DJ,Ferguson MWJ,et al.Adult skin wounds i n the fetal environment healing with scar formation.Ann Surg,1994,219:6511.Morykwas MJ,Ditesheim JA,Ledbetter MS,et al.Monodelphis dome sticus:A model for early developmental wound healing.Ann Plast Surg,1991,27:32712.Border W A,Noble NA.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 in tiss ue fibrosis.N Engl J Med,1994,331:128613.DDi Cessare PE,Cheung DT,Perelman N,et al.Alteration of coll agen composition and cross linking in keloid tisssue.Matrix,1990,10:17214.Adzick NS,Lorenz HP.Cells,matrix,growth factors and the surg eon.Ann Surg,1994,220: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