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蒙古民族没有被汉化表现及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代蒙古民族没有被汉化的表现及原因
1206年,铁木真建立大蒙古国,后征服宋统一全国。按照传统民族同化论观点:“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化所征服。”可是,时当汉民族的文化发展程度远高于蒙古民族,而蒙古民族并未被他们所征服的民族征服(汉化)。本文对此反常现象进行探讨。
1.元代蒙古民族没有被汉化的表现
1.1 政治上没有被汉化
1.1.1 官制未被汉化
汗时期实行具有地方特色的蒙古官制,如千户制,怯薛(禁卫军)、札鲁花赤(断事官)、达鲁花赤(镇守官)等。窝阔台和忽必烈两个时期是中原官制与蒙古官制并存、发展时期,这两个时期基本上保存和沿袭了成吉思汗时代所创建的官制,蒙古草原和地区都采用这套官制,这时期也采纳了一些汉朝官制,但汉制主要用于对汉人、汉地的治理上。
1.1.2 官职称呼未被汉化
,蒙古官称和中原官称同时使用,同一个职务有蒙古语和汉语两种叫法。《元史》提到“——始立中书省,改待从官名,以耶律楚材为中书令,粘合重山为左丞相,镇海为右丞相”,这些并不是当时蒙古国的正式官称,只是权宜附会中原官名而已。蒙
古官制在蒙古人内部有自己的叫法,如必赤、札鲁花赤等,对外又有中书令、丞相之类的叫法。
1.1.3 统治要职未得到汉化
省,秉兵权之枢密院,司黜陟之御史台等。中书令一职,往往是由太子兼任的。“皇太子立,必兼中书令、枢密使。”中书省的副职左、右丞相也“必用蒙古勋贵”,掌管兵权的枢密院更是终元一代没有用过一个汉人。地方上,“以蒙古人充各路达鲁花赤,汉人任总管,回回人充同知,永为定制。”地方大松也是由蒙古人掌握。
1.1.4 对汉人采取隔离和排斥政策
,把南人划为最低一级。二是科举排斥,元朝在建国后六十年一直不行科举。到仁宗皇庆二年(公元1313年)才恢复科举考试,但规定科考依照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四个等级分开考试,各有考场,难度不一,蒙古人、色目人难度较小,汉人、南人难度较大,发榜也不同,蒙古人、色目人是一榜,汉人、南人又是一榜,授职更是厚些薄彼,民族歧视非常严重。
1.1.5社会形态未被汉化
,很多贫民卖身变为驱口,一些战俘也成为驱口,驱口是蒙古人对奴隶的称呼。当时汉族地区早已进入了封建社会,奴隶的存在是一种社会的倒退现象,蒙古族社会形态不但未被汉化,
相反对汉封建社会产生了破坏。
2.经济上未被汉化
2.1 经济剥削方式未汉化
,迁往内地的蒙古人并不是很多,主要提供兵役。蒙古人民生活的主要地区——蒙古草原,仍是游牧经济,统治者仍是采用原有的剥削方式。为了适应中原地区的情况和剥削到更多的利益,对中原地区汉人仍主要是采用原来汉地的剥削方式。剥削方式是一个社会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却不是民族的标志,在此不多进行探讨。
2.2 土地和人口管理制度没有被汉化
济利益,蒙古统治者保留了一些落后的、不适合中原地区的蒙古旧制,如封邑制度、围场制度和驱口制度。成吉思汗把掠夺来的土地分封给自己的兄弟、儿子,他们在各自的领土内享有很多经济上的特权,这就是封邑制度。蒙古人为狩猎这一项活动和驯养战争所需的战马,在中原农业地区以及边疆保留和开辟了大量猎场和牧场,占夺大片良田,最大牧场占地达三十余万顷,这就是围场制度。这两种土著人地管理制度破坏了中原农业经济发展,反映了蒙古族在适应农业生产和汉化方面的保守性。
3.思想文化上未被汉化
3.1 儒学是作为中国历代的统治学说而存在的,但是对蒙古民族的影响并不大
,但是他对儒学
也是持怀疑态度的,1247年,忽必烈问张德辉:“孔子殁已久,今其性安在?”“或云辽以释废,金以儒亡,有诸?”可见忽必烈对儒释能否治理好国家是存在较多怀疑的。后来忽必烈又质问许衡:“窦汉卿独言王以道,当时汝王知之,为何徇情不言?岂孔子教法使汝若是耶,汝不遵孔子教法自若是耶?”这是忽必烈针对许衡自己说过的孟子以“责难于君谓之恭,陈善闭邪谓之敬,”孔子谓“以道事君,不可则止”而发的。由此可见,忽必烈对孔子教法是很不以为然的。忽必烈接受“儒教大宗师”的称号,也不是信奉儒学,只是为了笼络投靠他的儒仕而已。统治者尚且如此,蒙古族一般百姓对儒学的接受程序更可想而知了。蒙古统治者又“禁汉人、南人不得学习蒙古、色目文字,”使得各族人民更难以互相沟通,思想文化很难融合。
3.2 蒙古文化没有被汉化
,孝道和妇女的节烈观是汉文化的两个重要方面,但蒙古民
族对这两种汉文化接受程序很差。孝道是汉文化的重要方面,仅仅为老百姓所推崇,还成为统治阶段所鼓吹的施政纲领之一,而蒙古
民族对孝道的看法与汉人不同,在宋代被视为孝行典范的卧冰,割股,割肝等,在元代不仅不予以褒奖,而且还被元朝政府所明令禁止“诸为于行孝,辄以割股,割肝、埋儿之属为孝者,并禁止之”。元朝政府对一般的孝行常礼也极为淡薄,如元朝官员没有什么省亲假,
宋代建全的省亲制度到了元代变得可有可无。
,丈夫死后,女子不
再嫁人,称为守节,为保全贞节而死,称为烈女。到了宋代,对妇女节
烈的要求也发展到了很高的程度。蒙古人与汉人对妇女的节烈观有着很大的不同,蒙古妇女谈不上有什么节烈思想,蒙古妇女再婚,蒙古男子娶寡妇,这在蒙古都是很平常的事,不觉得是什么羞耻的事。蒙古人打倒敌人,往往纳其妻女。蒙古民族还流行收继婚,“父死可娶其父妻,惟不娶生母耳……兄弟死亦娶兄弟之妻。”蒙古人入主中原后,这种收继婚依然顽固地保留下来。中书平单阔阔出死了之后,他的儿子拜马朵儿看上了继母高丽氏,想娶他为妻,高丽氏不愿意,拜马朵儿就去找丞相伯颜帮忙,伯颜奏明皇帝,皇帝就下旨让拜马
朵儿收继母。蒙古人不注重妇女的节烈,妇女离婚和改嫁在法律上都得到允许。“诸夫妇不相睦,卖休买休者禁之,违者罪之。和离者不坐……须约以书契,听其改嫁”。
2.蒙古民族没有被汉化的原因
2.1 生活地域上的限制
,但是却没发生大量蒙古人民内迁,绝
大数的蒙古人民还是生活在蒙古草原上,移居中原的只是少数的蒙古王公贵族、官僚、军队。内迁蒙古人活动范围也只是以大都为中心的北方一带和个别行省的首府。汉族人民虽然和生活在草原上的蒙古人民也有交流,但是仅限于商品交换,规模也小,谈不上有什么本质上的影响。地域上的限制使得两族人民也没有得到充分的接触,相互影响自然不深,导致蒙古民族难以汉化。
2.2 统治者思想和政策为民族汉化设置了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