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蒙古民族没有被汉化表现及原因

合集下载

元代蒙古民族没有被汉化的表现及原因

元代蒙古民族没有被汉化的表现及原因

元代蒙古民族没有被汉化的表现及原因1206年,铁木真建立大蒙古国,后征服宋统一全国。

按照传统民族同化论观点:“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化所征服。

”可是,时当汉民族的文化发展程度远高于蒙古民族,而蒙古民族并未被他们所征服的民族征服(汉化)。

本文对此反常现象进行探讨。

1.元代蒙古民族没有被汉化的表现1.1 政治上没有被汉化1.1.1 官制未被汉化元代官制经历了成吉思汗、窝阔台及忽必烈三个时期。

成吉思汗时期实行具有地方特色的蒙古官制,如千户制,怯薛(禁卫军)、札鲁花赤(断事官)、达鲁花赤(镇守官)等。

窝阔台和忽必烈两个时期是中原官制与蒙古官制并存、发展时期,这两个时期基本上保存和沿袭了成吉思汗时代所创建的官制,蒙古草原和地区都采用这套官制,这时期也采纳了一些汉朝官制,但汉制主要用于对汉人、汉地的治理上。

1.1.2 官职称呼未被汉化元朝统一全国后,蒙古官称和中原官称同时使用,同一个职务有蒙古语和汉语两种叫法。

《元史》提到“——始立中书省,改待从官名,以耶律楚材为中书令,粘合重山为左丞相,镇海为右丞相”,这些并不是当时蒙古国的正式官称,只是权宜附会中原官名而已。

蒙古官制在蒙古人内部有自己的叫法,如必赤、札鲁花赤等,对外又有中书令、丞相之类的叫法。

1.1.3 统治要职未得到汉化元朝从央到地方统治机构正官非蒙古人不授。

如总政务之中书省,秉兵权之枢密院,司黜陟之御史台等。

中书令一职,往往是由太子兼任的。

“皇太子立,必兼中书令、枢密使。

”中书省的副职左、右丞相也“必用蒙古勋贵”,掌管兵权的枢密院更是终元一代没有用过一个汉人。

地方上,“以蒙古人充各路达鲁花赤,汉人任总管,回回人充同知,永为定制。

”地方大松也是由蒙古人掌握。

1.1.4 对汉人采取隔离和排斥政策一是把全国人民为四个等级,把南人划为最低一级。

二是科举排斥,元朝在建国后六十年一直不行科举。

到仁宗皇庆二年(公元1313年)才恢复科举考试,但规定科考依照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四个等级分开考试,各有考场,难度不一,蒙古人、色目人难度较小,汉人、南人难度较大,发榜也不同,蒙古人、色目人是一榜,汉人、南人又是一榜,授职更是厚些薄彼,民族歧视非常严重。

元代蒙古人对汉族文化的接受和影响

元代蒙古人对汉族文化的接受和影响

元代蒙古人对汉族文化的接受和影响元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这一时期,呈现出了独特的文化现象。

蒙古族统治者在接管中华大地后,并没有完全推翻汉族的文化体系,反而积极融入其中,并吸收、发扬汉文化。

这一历史现象,被誉为“元代融合”。

元代蒙古人对汉族文化的接受和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蒙古人对汉字的认识和使用在元代,蒙古人对汉字进行了大规模的认识和学习,并且开始使用汉字。

这是元代文化交融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由于蒙古语不存在与汉语相同的书写体系,因此蒙古人使用汉字写作成为了必要的选择。

除此之外,蒙古人还通过汉字训练获得了汉语知识以及汉字的美感,使得汉文化开始深入人心。

二、蒙古人对汉学的推崇和提拔元代蒙古人十分推崇汉学,在官员选拔中,几乎所有官员都需要参加考试,以确保其汉语、文化水平以及对现代制度的了解。

其中汉学是必修科目,并且取得高分是选拔官员的关键。

此外,蒙古人也开始支持汉学的发展,为其提供了巨大的资金和资源。

除了官员选拔之外,蒙古人还推崇汉诗、汉文学。

蒙古帝王忽必烈更是亲自撰写汉诗,并推动汉诗的发展。

这些表现出了蒙古人对汉文化的推崇,并且为文化融合奠定了基础。

三、蒙古人的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蒙古人在向汉文化借鉴的同时,也将自己的民族文化带入到中国大陆。

比如,元代在曲艺方面表现出来的独特性和创新性,其民族特色深受人们喜爱,算得上是中国曲艺文化的珍品之一。

此外,蒙古族歌词、音乐、服装等都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元代蒙古人对汉族文化的接受和影响是多方面的。

他们不仅借鉴了汉文化中的诗词、礼仪、饮食等传统文化,还将自己的民族文化发扬光大。

这种跨民族文化的融合促进了中国文化的进步和发展,表明了文化在世界历史瑰宝中的独特价值。

元朝的建立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元朝的建立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 尽管横跨欧亚的蒙古帝国已经分裂为元王朝和四大汗国,但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元朝在名义上一直还是蒙古世界帝国的 一部分。漠北草原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存在着 一个强大而保守的草原游牧贵族集团。这就使得元朝统治集 团仍不能摆脱草原本位政策的影响,长期难以做到完全从汉 族地区的角度出发来看问题。
灭亡
元朝汉化的迟滞与早衰
四等人制
蒙古人 色目人
汉人 南人
元朝之“国族”
西北、西域各族,包括党项、 畏兀儿、吐蕃、回回等 原金朝统治区内的汉族、契丹 、女真等,包括云南、四川各 族 原南宋境内以汉族为主的各族
四等人在政治上、法律上极不平等。
元朝汉化的迟滞与早衰
汉化迟滞与元朝的早衰
元朝包括皇帝在内的蒙古贵族接受汉族文明比 较缓慢,其中大多数人则相当长的时间内对中 原文明十分隔膜。
钦察汗国 伊利汗国 察合台汗国 窝阔台汗国
元朝汉化的迟滞与早衰
忽必烈
元朝汉化的迟滞与早衰
忽必烈推行“汉法”,完 成统一。
建立年号、国号——1271年 ,定国号为“大元”。
建立汉式官僚机构——中央 设中书省,下辖六部。设枢 密院掌军事、御史台掌监察 。地方创立行省制。
定都汉地——1279年,灭南 宋,完成统一。将燕京定为 首都,改名大都。
谢谢大家!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06:23:0506:23:0506:231/19/2021 6:23:05 AM

安全象只弓,不拉它就松,要想保安 全,常 把弓弦 绷。21.1.1906:23:0506:23Jan-2119-J an-21

加强交通建设管理,确保工程建设质 量。06:23:0506:23:0506:23Tuesday, January 19, 2021

元朝汉化迟滞浅议

元朝汉化迟滞浅议

元朝汉化迟滞浅议中国古代诸北族王朝,在入主中原后受到汉族农业文明的熏陶,走上汉化道路,是一个总的历史趋势。

但如具体分析,它们各自受汉文化影响的深浅和疾缓,是大有差异的。

就元朝而言,它的汉化道路与北魏、金、清等进入内地的北族王朝相比,显得尤为艰难、尤为迂回曲折,可用“迟滞〞二字概括。

所谓“迟滞〞,不是指停止不动,而是指进展缓慢〔相对于其他北族王朝〕。

大蒙古国的草原本位政策,决定了蒙古大汗对汉地只采取间接统治,重搜刮而轻治理,造成“汉地不治〞的局面。

忽必烈即位后,改弦更张,推行汉法,将统治重心由漠北移到汉地,从而在汉化道路上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然而忽必烈推行汉法的方针,从一开始就是不彻底的。

随着政权设置大体完备和仪文礼制初步告成,进一步推行汉法、弥合文化差异的工作趋于停滞。

此后终元一代的汉化进程,虽在个别问题上还有开展,但总体来看并未越出忽必烈所画的圈子。

大量阻碍社会进步的蒙古旧制,因为牵涉到贵族特权利益,都在“祖述〞的幌子下得到长期保存。

统治者热衷于对外扩张、对内敛财,使社会元气在尚未充分恢复的情况下不断受到新的打击。

凡此种种,都使得元朝成为一个没有“盛世〞、享年不永的大一统王朝。

元朝汉化的迟滞,是一个很复杂、值得探讨的题目。

它有多种表现,其中的一些史学界已作过充分研究,如民族歧视政策的推行等等,兹不赘言。

此处想首先就统治集团的文化素质这一侧面来考察。

在元朝,以皇帝为代表的蒙古贵族接受汉文化十分缓慢,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始终对汉族地区的典章制度、思想文化比拟隔膜。

这应当是汉化迟滞的一项主要内容。

蒙古贵族起初信仰多神的萨满教,后来皈依喇嘛教,尊奉吐蕃僧侣为帝师,对其狂热崇拜,皇帝亲自从之受戒。

元中期在各路广修帝师殿,祭祀第一任帝师八思巴,其规模制度超出孔庙。

相形之下,儒学在蒙古统治者心目中的地位要逊色得多。

由于社会文化背景的差异,他们对儒家学说的概念、体系感到难以理解。

忽必烈早年曾对儒学产生一些兴趣,但体会粗浅,后来在理财问题上与儒臣发生分歧,认为后者“不识事机〞,与其渐渐疏远。

元朝对汉族文化的影响

元朝对汉族文化的影响

元朝对汉族文化的影响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也是一个充满争议的时期。

元朝对汉族文化的影响一直备受关注,这篇文章将探讨这个话题。

一、元朝政治制度与文化传承元朝在政治上实行了蒙古式的军事家族统治,这种政治制度对汉族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首先,在语言和文字方面,元朝时期的官方语言是蒙古语,并没有采用汉语作为官方语言,这导致汉族文化的传承受到了影响。

其次,元朝的士人制度与宋、明两代不同,不鼓励士人读书学习,而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员,这使得传统的文化教育遭到了削弱。

然而,元朝时期也有一些重要的文化传承。

元朝对汉族文化的传承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1. 儒家文化传承。

元朝的皇帝虽然是蒙古人,但是官员多为汉族,他们和元朝皇帝一起维护儒家文化。

元朝统治者还大力赞扬儒家思想,极力推崇孔子,并将孔子祭祀安排在皇室典礼之中。

2. 元代文学。

元代文学的代表作品有《金刚经》、《红楼梦》、《水浒传》等,这些作品为后来的文学传承打下了基础。

3. 民间麻将游戏的兴起。

元朝时期,麻将游戏在民间广泛传播,这种文化形式至今仍然受到人们的喜爱。

二、元朝对汉族技术、科学与艺术的影响元朝在许多方面也对汉族技术、科学和艺术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1. 技术方面。

元朝时期,蒙古人在采矿、制铁等方面颇具经验,他们采用马车输送岩石煤炭的方法,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元朝时期还出现了重炮,这标志着中国古代武器制造的高峰。

2. 科学方面。

元朝时期,大量接触西方的科学和技术,为中国的数学、天文学、医学等学科发展打下了基础。

元朝还引进了位于今伊朗的药剂家的作品,为中国制药业的兴起提供了前置条件。

3. 艺术方面。

元朝时期的书画艺术和陶瓷艺术都取得了不俗的成就,元朝时期的瓷器品种丰富,釉色多样,成为中国瓷器的重要时期之一。

三、元朝文化对现代文化的影响元朝文化虽已远去,但对现代文化的影响仍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制药业。

元朝时期引进的药剂学,成为现代中药制药的重要基础。

蒙元帝国史答案

蒙元帝国史答案

一.单选题1蒙元帝国征服的地区不包括_。

∙A、亚洲∙B、欧洲∙C、美洲∙D、非洲我的答案:C得分:20.0分2回族是西域人以_为纽带建立起来的民族。

∙A、基督教∙B、伊斯兰教∙C、佛教∙D、犹太教我的答案:B得分:20.0分二.判断题1宋代士大夫的地位极低。

我的答案:×得分:20.0分2元朝建立了世界帝国的雏形我的答案:×得分:20.0分3元朝和明前期是唐宋变革和晚明到清的中国仅是社会高度发展的两段之间的过渡。

我的答案:√一.单选题1哪个人对元史贡献不那么卓越∙A、王国维∙B、钱大昕∙C、陈寅恪∙D、梁启超我的答案:D得分:20.0分2元朝把哪里首次纳入中国版图∙A、甘肃∙B、河南∙C、海南∙D、西藏我的答案:D得分:20.0分3元史史料中是元朝公文汇集的是_。

∙A、《元典章》∙B、《元史》∙C、《圣武亲征录》∙D、《元朝秘史》我的答案:A得分:20.0分二.判断题1清代元史是显学我的答案:√得分:20.0分2《元史氏族表》的作者是清代学者钱大昕。

我的答案:√成吉思汗与大蒙古国的诞生(上)已完成成绩:100.0分一.单选题1掌管书写圣旨的怯薛执事叫_。

∙A、火儿赤∙B、云都赤∙C、昔宝赤∙D、札里赤我的答案:D得分:20.0分2铁木真的父亲被()所害。

∙A、克烈部∙B、札只剌部∙C、塔塔儿部∙D、辽我的答案:C得分:20.0分3十三翼之战中,铁木真的对手是:∙A、王罕∙B、札木合∙C、脱脱∙D、帖木儿我的答案:B得分:20.0分二.判断题1成吉思汗建立的组织是军政合一我的答案:√得分:20.0分2铁木真是孛儿只斤氏,父亲为也速该。

我的答案:√成吉思汗与大蒙古国的诞生(下)已完成成绩:100.0分一.单选题1蒙古支柱制度不包括∙A、千户制∙B、怯薛制∙C、井田制∙D、分封制我的答案:C得分:20.0分2大蒙古国的三大支柱型的制度不包括:∙A、千户制∙B、怯薛制∙C、札撒制∙D、分封制我的答案:C得分:20.0分3对蒙古征服抵抗时间最久的是∙A、西夏∙B、金朝∙C、南宋∙D、波斯我的答案:C得分:20.0分4成吉思汗征服的第二个对象是:∙B、西夏∙C、金∙D、花剌子模我的答案:C得分:20.0分二.判断题1蒙古支柱制度建立起来后成吉思汗战争机器就建立起来了我的答案:√从窝阔台到蒙哥汗(上)已完成成绩:100.0分一.单选题1窝阔台采纳了()的建议,设课税所,有条件地保留了中原文明。

中国古代史 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中国古代史  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赐赉分为临时性的朝会赐赉和固定的岁 赐,数额与时俱增。
怯薛是大汗的宫廷护卫亲军,兼事各种 宫廷服役,是元代的“内朝官”。
达鲁花赤制度
意为“镇守者”、“监临官”,相当于蒙古 皇帝在各机构中安插的特派员。
札鲁忽赤制度
蒙古国“大断事官”制度的遗存,司法体 制二元性的表现。
二、元代政治制度
(一)元代政治制度的二元性 2
用的因素。在我们看来者所带来的某些落后的影响,它们对宋代而言,实质上是一种
逆转。这种逆转不单在元朝一代起作用,并且还作为一种历史的因袭,
为后来的明朝所继承。它们对于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发展进程,影响
更为持久和巨大。
元朝的专制皇权已远较前代少所约束 。…皇帝的尊严愈增,专制主义
△ 重用汉人儒士
陛下帝中国,当行中国事。
—— 徐世隆奏疏
用能以夏变夷,立经陈纪,所 以为一代之制者,规模宏远矣!
—— 《元史·世祖纪》赞
一、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元朝两都 间的交通
(二)忽必烈即位与元朝建立 3
元世祖定大兴府为大都,开 平府为上都。每年四月,迤 北草青,则驾幸上都以避暑, 颁赐于其宗戚,马亦就水草。 八月草将枯,则驾回大都。
谢枋得客从北方来少年美容颜绣衣白玉带骏马黄金鞍捧鞭揖豪右意气轻丘山自云金张胄祖父皆朱旛不用识文字二十为高官市人共咨嗟夹道纷骈观如何穷巷士埋首书卷间年年去射策临老犹儒冠陈高感兴二元代政治制度四选官制度2三元朝的内部矛盾及其早衰?一民族矛盾?二阶级矛盾?三元代汉化的迟滞?四元末农民大起义蒙古人漠北草原各部包括最初的蒙古部以及较早被成吉思汗征服的草原游牧部族色目人西北西域各族包括西夏人畏兀儿人吐蕃人回回人钦察人康里人等等汉人北方原金朝统治区以及四川云南的居民包括汉族与契丹女真等族南人元朝最后征服的南宋版图内淮河以南四川云南以东居民元朝自混一以来大抵皆内北国而外中国内北人而外南人以至深闭固拒曲为防护自以为得亲疏之道

元朝的特性

元朝的特性

元朝的特性 >——蒙元史若干问题的思考 元朝是中国古代唯一由北方游牧民族所建立的全国统一王朝。

近十几年来,国内主要指大陆史学界在蒙元史研究领域中取得了丰硕 的成果,包括贡献出两部学术水平很高的断代史著作,即韩儒林主编《元 朝史》人民出版社,1986 和周良霄、顾菊英合著《元代史》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1993,以及一些专题著作和大量的学术论文。

然而历史的复杂性,就在于学者可以不断选择问题、变换视角,见仁 见智,对其进行不重叠的考察。

本文打算将近年读书所得,结合元朝的特性这一主线,就若干问题稍 陈管见。

题目较大,而个人学识浅薄,本不当率尔操觚,其中浅陋愚妄之处, 尚望学界师友垂谅。

一从征服王朝论谈起 建国以来的历史研究,在很长时期内存在着将历史简单化的倾向。

以对各北方民族所建立王朝以下简称北族王朝的研究为例,学者多以 马克思的著名论断——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 文明所征服〔1〕为指导,重点强调各北族王朝学习、吸收汉文化以及民 族融合、 建立各族地主阶级联合统治的一面, 而忽视各族文化冲突、 抵制、双向影响以及民族政策不平等的一面。

实际上,后一面的问题十分重要,在元朝的表现尤为人所共见。

近十几年来,蒙元史学者已对这方面作出大量研究,从而在事实上予 上述总体偏差以不小的纠正。

然而,只有从理论上对中国古代诸北族王朝作出类型划分,特别是从 文化差异主要是与汉文化的差异的角度对它们进行比较研究,才会对这些 王朝包括元朝的特性、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复杂性有更深入的了解。

笔者并无能力进行新的理论概括,只是想提到一种外国学者早已提出、 运用而我们却长期回避、排斥的理论模式——征服王朝论。

征服王朝论是德裔学者魏特夫于本世纪前半期提出的。

他在《中国社会史辽》一书与中国学者冯家升合著的导言中认为中国 古代诸北族王朝按其统治民族进入内地的不同方式,可划分为两类。

第一类为渗透王朝, 以十六国、 北魏为代表; 第二类为征服王朝, 辽、 金、元、清均属其列。

21大哉乾元——元代一统

21大哉乾元——元代一统

课堂小结
元朝的统一:1279年
以汉法为中心的改革
政治:行省制
经济:重农政策 “汉法” 迟滞:王朝短暂
学生活动
【马可·波罗是否来过中国?】对于马可·波罗是否真的来过中国,一 直都是人们所争议的事情。因为《马可·波罗游记》中关于中国南方的 记叙与历史史实有多处冲突,同时中国古籍也没有关于马可·波罗的只 言片语记载,有学者认为他可能只到了波斯之类的国家,听那些波斯商 人讲起中国的事情、看了些导览手册、又道听涂说,加上了自己的想像 和编造,凑成了马可波罗游记。也有学者认为马可波罗的确到过中国, 但可能只到过中国北方,同时由于他的虚荣心和片面而捏造很多事实, 所以出现很多错误。
第二十一讲
大哉乾元
——元代一统
【时空定位】
【阶段特征】
政治:元朝建立起一套以行省制度为核心的中央集权 体制,加强了中央与地方、中原与边疆的联系;实行民族 分化政策,激化了社会矛盾。
经济:元代烧制青花,开始进入彩瓷时期,棉织业兴 盛;商品经济继续发展,外对贸易繁荣。
文化:市民化文学和科学技术继续发展。
各地财赋集中于行省,行省把大部分财赋解运京师上供朝廷,少 部分则与各省留用,其中中央与地方财赋分割比例为7:3……在行政的 另一方面——命官权和人事权方面又表现得无甚作为,可以说元代的地 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通常,从七品至九品的地方官 吏由吏部“拟注”,中书省参知政事等审核,每月举行一次。正三品至 正七品由中书省“自除”。二品以上则“选自特旨”,由皇帝根据需要 选拔。……在军事方面,行省是元代地方诸官府中唯一握有较大军权的 机构,但调动行省所属军队的批准权,集中于皇帝一人,行省只能遵照 朝廷的号令行事。
一、元朝的统一
1、 蒙古族的起源

浅析内蒙古东部地区蒙古族汉化现象

浅析内蒙古东部地区蒙古族汉化现象

浅析内蒙古东部地区蒙古族汉化现象民俗的变迁,民族心理上的变化,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有的属于民族自身发展中的自我扬弃,有的是因主体强势文化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民族文化的保存与变迁、弘扬与遗失等诸多的矛盾逐渐显现出来。

在中国,由于蒙古族居住的地域不同,历史发展的情况不同,所以各地的蒙古族风俗习惯不尽相同。

在生活环境上,森林蒙古族和牧区蒙古族及农业蒙古族在今天已经呈现出极大的民族民俗差异,在地缘划分方面,内蒙古蒙古族、外蒙古蒙古族、新疆蒙古族、青海蒙古族在生产生活方式上也呈现出了不同的差异。

就是历史延续下来的同属于从事一种生产活动的生活环境相近的蒙古人习俗,随着时间的变迁也存在明显的不同。

中原传统农业历史性外扩,深刻的影响着蒙古地区。

明清以来伴随汉地农业及农民的逐渐涌入,传统蒙古畜牧业受到较大冲击。

蒙古族在其民族发展的早期便已经有从事农业的蒙古人。

史料证明:农业是蒙古人世代相传下来的事业。

[1]早在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部落前一些蒙古部落中已经有了农业,但直至清之前,蒙古地区的农业仍然是产量较少的副业,人们生产生活主要依靠畜牧业。

人口的增加,争夺牧场草地的压力加大,使得越来越多的蒙古地区向半农半牧甚至完全农业生产转变。

农耕这一生产方式的到来带来的不仅仅是更多的粮食和安定的居所,更带来了农耕民族的文化。

清至建国以前,越来越多的汉族人口涌至蒙古地区,越来越多的蒙古民族人口在从事农业,并且已经完成了由早期蒙古粗放式的农业生产向灌溉农业发展。

据考证,1743年土默特地区共有土地55048公顷,其中牧地仅有14268公顷,已不足五分之一。

[2]而今天土默特地区已经完全变成了一个农耕地区,由于经营方式的改变,导致了生活习惯的改变,定居的蒙古族因与汉族农民杂居,其语言、饮食、服饰等方面逐渐汉化,在清末已经呈“近边诸旗,渐染汉俗,――凡没捃县之区,类皆重与牧,操作亦如汉人”[3]。

在清嘉庆年间大批的蒙古人的汉化引起了清廷的关注,颁布了不许蒙古人“起用汉名”“建屋而居,演听戏曲”不准“延请内地书吏教读”等限制令。

元代汉人受蒙古文化影响考述

元代汉人受蒙古文化影响考述

元代汉人受蒙古文化影响考述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元代汉人受蒙古文化影响的现象及其深远影响。

元朝,作为中国历史上首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其统治期间,蒙古族文化与汉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成为了一个独特而重要的历史现象。

蒙古族,作为一个以游牧生活为主的民族,其文化特色鲜明,对元代的汉人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在这一背景下,汉人文化在吸收蒙古族文化元素的也保留并发展了自己的特色,形成了独特的元代文化风貌。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元代汉人受蒙古文化影响的现象进行考述。

我们将从语言文字、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分析蒙古文化对汉人社会的具体影响。

通过考察元代汉人的文化创作,如诗词、绘画、音乐等,探讨汉人在接受蒙古文化影响的过程中,如何保持并发扬自己的文化传统。

本文还将关注元代汉人在政治、经济、教育等领域的变革,以及这些变革如何受到蒙古文化的影响。

通过对元代汉人受蒙古文化影响的研究,我们不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元代社会的历史变迁和文化融合,还可以为当今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提供历史借鉴和启示。

因此,本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元代汉人与蒙古文化的接触在元代,汉人与蒙古文化的接触是多方面且深入的。

这一时期的接触不仅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物质层面,更深入到社会制度、文化观念乃至精神层面。

在物质层面,汉人在日常生活中开始接触并使用了许多蒙古文化的元素。

例如,蒙古族的服饰、饮食、居住习惯等逐渐在汉人社会中流行开来。

蒙古族的服饰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实用性受到了汉人的喜爱,而蒙古族的饮食如烤肉、奶制品等也逐渐成为汉人餐桌上的常见食物。

蒙古族的帐篷和毡房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汉人的居住方式。

在社会制度层面,蒙古族的统治制度和政策对汉人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元朝实行的四等人制度和色目人制度,使汉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然而,这种限制也促使了汉人在文化上的自我反思和创新,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汉文化的发展。

在文化观念层面,蒙古文化对汉人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其开放性和包容性上。

关于元代汉化迟滞问题

关于元代汉化迟滞问题

关于元代汉化迟滞问题㈠元代汉化迟滞的表现忽必烈即位后,改弦更张,推行汉法,将统治重心由漠北移到汉地,从而在汉化道路上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然而忽必烈推行汉法的方针,从一开始就是不彻底的。

⒈蒙古族是以一个征服者的身份临尊中原的,他以自己的文化为荣,是一种胜利者的心态,这就使得元朝统治集团仍不能摆脱草原本位政策的影响,长期难以做到完全从汉族地区的角度出发来看问题。

蒙古人带着这种优越感实行了民族等级制度(民族歧视政策),在这个等级中,汉人和南人处于最后,如果他要推崇儒家文化的话,那么南人和汉人的地位就不可避免地要提高,面对这个矛盾蒙古人采取了形式上的运用,也就是说在蒙古贵族有意识的采用汉制的时候他们是把它当作权宜之计的。

⒉就统治集团的文化素质这一侧面来考察。

在元朝,以皇帝为代表的蒙古贵族接受汉文化十分缓慢,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始终对汉族地区的典章制度、思想文化比较隔膜。

这应当是汉化迟滞的一项主要内容。

⒊语言文字的使用也反映出类似情况。

元朝统治者多数都不识汉文的例子就可以看出,他们对汉文化反应的迟钝性。

⒋作为吏员出职对立面的科举制度突然停废,每当有恢复可能时,统治者总是作出对其不利的选择。

恢复后,也有名无实,对用人格局没有根本触动。

⒌随着政权设置大体完备和仪文礼制初步告成,进一步推行汉法、弥合文化差异的工作趋于停滞。

此后终元一代的汉化进程,虽在个别问题上还有发展,但总体来看并未越出忽必烈所画的圈子。

大量阻碍社会进步的蒙古旧制,因为牵涉到贵族特权利益,都在“祖述”的幌子下得到长期保存。

㈡元代汉化迟滞的原因⒈两个民族的文化背景差异太大,汉蒙在民族差异上有着不可调和的部分。

汉族是个典型的农耕民族,而蒙古族是个典型的游牧民族,蒙古在进入中原以前从事比较单纯的游牧狩猎经济,对汉族农业文明几乎全无接触和了解。

所以,在认识农业经济的重要性,接受相关的一套上层建筑、意识形态上,就要困难些。

⒉蒙古建国后,除汉文化外,还受到吐蕃喇嘛教文化、中亚伊斯兰文化乃至欧洲基督教文化的影响。

元朝的汉化政策与民族融合

元朝的汉化政策与民族融合

元朝的汉化政策与民族融合元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独特的时期,从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都有着显著的特点。

在元朝的统治下,由于元朝统治者是蒙古族的成吉思汗后裔,尽管其民族背景具有鲜明的特点,但他们通过一系列的汉化政策,使得元朝逐渐实现了民族融合。

本文将从元朝的汉化政策以及汉族与其他民族之间的交流等方面来探讨元朝的民族融合现象。

首先,元朝的汉化政策对于民族融合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元朝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的汉化措施,以促进蒙古族与汉族之间的交流融合。

首先,元朝将中央政府设立在中国的首都大都,这一措施使得统治者与汉族地区的官员之间的交流更加紧密。

同时,元朝还实行了“九品中正制”,即将汉族和各族群众按照社会等级划分为九等,以确保不同民族之间的平等和融合。

此外,元朝还大力发展汉语文化,鼓励蒙古族官员学习汉语,推广汉文化。

这些汉化政策的实施促进了汉族与蒙古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使得元朝得以稳定统治并实现了一定的民族融合。

其次,元朝汉化政策下的民族融合还表现在社会经济领域。

元朝实行了一系列对于各族群众公平待遇的政策,使得各族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

例如,元朝废除了宋代的均田制,实行了统一的中央政府土地分配制度,使得不同民族之间在土地方面享有平等的权益。

这种平等待遇促进了各族群众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为民族融合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此外,元朝还实施了统一的货币制度和税收制度,使得各地之间的经济交流更加便利。

这种经济上的便利也为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提供了机会,促进了汉族与其他民族之间的融合。

此外,元朝还推行了一系列的文化交流政策,为民族融合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元朝统治者鼓励蒙古族官员学习汉语和汉文化,并推广汉文化。

这种文化的交流为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提供了桥梁,促进了文化的融合和交流。

例如,元朝的宫廷中流行学习经典著作和书法绘画等汉族文化,这使得以蒙古族为主题的元代文化也受到汉化影响。

元朝还推广汉字的使用,使用汉字进行官方的文书记录,这一举措进一步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文化的融合。

第七讲 元 史

第七讲 元 史

第七讲元史主讲人:张帆,北京大学历史系副主任、副教授。

现任北京大学历史系副主任,主管本科教学工作。

专业研究方向为元史、中国古代民族史、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

出版专著《元代宰相制度研究》、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讲授提纲一元朝的前身——大蒙古国(1206~1259)1.中国古代北方民族概况在中国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边疆民族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其中北方民族的重要性又远远大于南方民族。

有人认为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主要原因就是“北方压力”。

中国古代的北方民族在语言学上绝大部分都属于阿尔泰语系。

其中,又分突厥、蒙古、通古斯—满三大语族。

蒙古属于蒙古语族。

就经济形态而言,北方民族又可大体分为游牧民族和农猎民族两类。

蒙古是典型的游牧民族。

2.中国古代北方民族简表3.成吉思汗与蒙古族的崛起蒙古本来只是12世纪后期漠北草原上诸多部落的一部。

1206年,其首领成吉思汗统一草原,建立大蒙古国。

其子孙又一度将它扩张为疆域辽阔的世界帝国。

作为蒙古民族的缔造者,成吉思汗在蒙古人心目中享有崇高地位。

他的后代被称为“黄金家族”。

4.十二世纪末漠北草原各部族的分布5.蒙古国家制度建设建立千户、百户制度创建护卫军(怯薛)创制蒙古文字颁行法律,设置司法长官分封子弟6.大蒙古国的对外征服战争(一)成吉思汗统一漠北、建立大蒙古国后,很快转入频繁的对外战争,相继征服了西域、中原的一些割据部族政权,为中国大一统的重建奠定了基础。

7.大蒙古国的对外征服战争(二)大蒙古国在向南扩张的同时,还对中亚、西亚和东欧地区发动了三次西征,极大地改变了欧亚内陆的政治格局,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8.草原本位政策与“汉地不治”以漠北草原为统治重心对被征服地区实施间接统治人口屠杀与掳掠残酷的盘剥军阀割据贵族分封大蒙古国的汗位承袭并不遵循嫡长子继承原则,引发了激烈的争夺,中间几次出现汗位空缺情况。

9.1260年忽必烈夺得汗位,标志着大蒙古国开始分裂。

元朝的语言与文字传承

元朝的语言与文字传承

元朝的语言与文字传承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独特而重要的王朝之一。

作为蒙古族统治下的王朝,元朝在政治、文化和语言方面都有着显著的特点。

本文将探讨元朝的语言与文字传承,旨在揭示这一时期对中国语言和文字发展的影响与贡献。

一、元代的语言状况元朝作为蒙古族族群的统治者,汉语和蒙古语并存于当时的社会中。

元代政府采用了以蒙古语为基础的“八思巴”文字,并将其作为官方文字使用。

然而,汉文仍然是元朝官方文件和文献的主要表达方式。

在日常生活中,汉语被广泛使用,并流传于社会各个阶层。

元代的语言现象可以说是一个多元并存的局面。

汉语是当时中国人主要使用的语言,而蒙古语被元朝政府推广和采用。

这种多语言并存的状况,为后来的文化交融和语言传承提供了条件。

二、元朝对汉语的贡献与影响1. 语音体系:元朝时期,汉语的语音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

蒙古语的影响促使汉语的语音结构发生改变,例如元人口述音律学的出现,对后世的音韵学研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 词汇贡献:元朝时期,汉语词汇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蒙古族的统治者将许多蒙古语词汇引入汉语中,扩大了其词汇量,并使词汇更加多样化。

同时,元朝的统治促使各地区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也促进了词汇的交流和融合。

3. 文学作品:元朝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涵盖了各个领域。

元代文学作品不局限于蒙古语和汉语,还包括西域诸语言的文学作品。

这种多语言的交融使元代文学成为一个多元文化的结晶,对后来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元朝对蒙古语的贡献与影响1. 文字发展:元朝以蒙古语为基础创造了“八思巴”文字,使用该文字表达蒙古语言。

八思巴文字不仅在元朝时期被广泛使用,还为后来的清朝满族所继承和使用。

八思巴文字的创立对蒙古语言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2. 文学作品:元朝时期,蒙古族统治者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丰富了蒙古文学的内涵和形式。

这些作品不仅丰富了蒙古文学的内容,也对于后来蒙古族文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简析元代的民族融合

简析元代的民族融合

元代的民族融合引言元代(公元1271年-1368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一个充满变革和创新的时期。

元朝建立后,蒙古族统治者面临着如何处理各地不同民族的问题。

他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促进民族之间的融合和统一,以确保帝国的稳定和发展。

本文将简析元代的民族融合,探讨其背景、政策和影响。

背景1.蒙古族统治者:元朝由成吉思汗后裔建立,以蒙古族为主导。

2.多民族国家:中国境内有众多不同民族聚居,如汉、回、藏、维吾尔等。

政策与措施1. 治理政策1.保留原有制度:元朝在统治中国时保留了许多宋、金两代的制度,使得各地区能够继续按照原有习俗生活。

2.设立行省:元朝设立行省来管理地方事务,辖区跨越不同民族聚居区域,实现了一定程度上的统一管理。

2. 汉化政策1.推行汉文化:元朝逐渐推行汉文化,如使用汉字、礼仪等,使汉族文化成为主导。

2.任用汉人官员:元朝重用汉人官员,让他们参与政治决策和地方管理,以加强对汉族地区的控制。

3. 宗教政策1.宽容多元:元朝对各种宗教持宽容态度,允许不同民族信仰自己的宗教。

2.发展佛教:元朝大力发展佛教,并将其作为国家宗教之一,促进了各民族间的交流和融合。

4. 移民政策1.跨地域迁移:元朝通过移民政策鼓励不同民族之间的跨地域迁移,促进各地区人口的混合。

2.农耕技术改革:元朝引入新的农耕技术和作物品种,提高农业生产力,吸引更多人口迁往边疆地区。

影响与启示1.民族融合与统一:元朝的政策和措施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加强了国家的统一。

2.文化融合与传承:元朝推行汉文化、发展佛教等举措,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和传承。

3.边疆地区发展:元朝的移民政策和农耕技术改革推动了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口迁徙。

结论元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变革和创新的时期,也是一个多民族共存的时期。

通过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元朝成功地实现了不同民族之间的融合与统一。

这对于中国历史上后续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国家统一产生了深远影响,并为今天中国多民族社会的稳定发展提供了经验与启示。

尚武精神 资料1

尚武精神 资料1

我们民族的尚武精神正在逐渐的缺失首先,我要说,我所指的民族,主要是我们平常意义上的汉族,而不是整体的中华大家庭五十六个民族。

我不是大汉族主义者,但是我们实际的上民族认同感多数时候仍是汉族,而不是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在很多时候只是一个虚幻的名词。

虽然汉族是在历史上由华夏民族逐渐的融合了其他的民族而不断发展成现在的汉族的。

但是民族的根性,各个民族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的。

所以,我的民族认同感在大多数时,是以汉族为根本的。

这并不是大汉族主义的表现,而是实事求是的大多数人确实存在的民族思想。

我们的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多数时候是表现为对于外来压力或者侵略而自然产生的一种类似与爱国情结相同的民族认同感。

纵观中国历史,自春秋战国以来,经秦汉两代,中国的国力达到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高峰,中国人的尚武精神也达到一个高峰,历两晋南北朝,至隋唐,中国达到封建社会的第二个高峰,也在世界上达到了最高峰,尚武之气也至极点。

而五代十国以后,宋代开始,这种尚武之气就逐渐的丧失,经元朝,明清时期,至动乱的民国,一直至今,中国的尚武精神,那种浸透到一个民族骨子里的精神,却已几乎丧失殆尽。

今日之中国,若是需要重振昔日之汉唐雄风,必须要在骨子里重新拾回那丧失已久的尚武精神,尚武之气。

何为尚武精神,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不同的理解。

尚武精神不是崇尚暴力与血腥,不是近代以来类似于日本国的军国主义的无限扩张与不停的暴力的厮杀。

我对此的理解是,尚武精神是一个民族深浸入骨子深处的一种豪迈与奔放,一种正直与坚韧,一种诚信、守诺,一种勇猛无畏、刚劲有力的侠气,一种路遇不平、拔刀相助的精神。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上尚武精神的第一次的闪光。

那个时代的百家争鸣,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百家争鸣,各种思潮兼容并存,孔子、老子、孙子、韩非子、墨子等等诸子百家,为了民族的前途命运,提出各种的思想,力求为社会发展和民族统一尽自己的力量。

那个时代,尚武之气浓厚,上层贵族有以平原君、春申君等为代表的四公子,游侠中有以荆轲为代表的四大刺客,门客中有以毛遂、侯亥等人为代表。

元朝

元朝

元朝一、蒙古族的兴起(一)蒙古族族源:蒙古部的祖先是室韦的一支,室韦与鲜卑、契丹同为东胡之裔。

在唐代,他们被称为“蒙兀室韦”,居住于今额尔古纳河流域水草丰美的地区,有了初步的畜牧业。

辽代,鞑靼成为北方诸游牧部族的泛称。

此时的蒙古只是鞑靼之一部。

草原上的部落集团,处于频繁的混战中。

蒙古本来只是12世纪后期漠北草原上诸多部落的一部。

(二)蒙古国的兴起:1206年,其首领成吉思汗统一草原,建立大蒙古国。

建国前后的制度:1,建立千户、百户授封制度:把全体草原牧民按千、百、十户的方式进行编制,由贵族世袭统领。

既是军事组织,也是基本行政单位。

征服部落被拆散,编入不同的千户。

草原上原来的氏族逐渐分解,逐步形成了统一的蒙古民族。

草原游牧国家的政治制度得以发展到新阶段。

2,创建怯薛卫军: “怯薛”,蒙古语“轮值”之意。

由贵族子弟充当大汗身边的护卫亲军。

怯薛作为大汗的近臣,参与军政事务的策划、管理,在很大程度上承担了蒙古早期国家行政中枢的职能。

3创制蒙古文字4、颁行法律与设置司法长官5、分封子弟(三)、大蒙古国的扩张1三次西征三次大规模的西征:第一次:成吉思汗的西征,1219年,成吉思汗攻入花剌子模,1222年占领整个中亚,兵锋所及,达俄罗斯、乌克兰境;第二次:拔都西征。

1234年窝阔台决定远征欧洲,派拔都率军西进。

从1236年到1241年的五年间,蒙古军横扫今保加利亚、波兰、匈牙利等许多欧洲国家。

第三次是旭烈兀的西征。

窝阔台死后,贵由、蒙哥相继为汗,蒙哥1252年派旭烈兀西征,目的是要征服伊朗。

到1257年征服了今伊拉克、伊朗、叙利亚等地。

经过三次西征,蒙古国几乎征服了半个世界,在“兀鲁思”的基础上,建立了四大汗国:即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和伊利汗国蒙古帝国之所以能迅速征服半个世界,原因是:①当时蒙古人正处于以掠夺战争为职业的阶段,有一支由骑士组成的强悍军队(作战有共同目的),又有成吉思汗这样雄心勃勃、富有组织才能的领导人物。

元朝的风俗与习惯汉人与蒙古人的交流

元朝的风俗与习惯汉人与蒙古人的交流

元朝的风俗与习惯汉人与蒙古人的交流元朝的风俗与习惯:汉人与蒙古人的交流元朝(1271年-1368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特点是汉人和蒙古人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在元朝时期,由于蒙古族从族群上的优势地位,汉人和蒙古人之间的交流成为了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

然而,两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在风俗与习惯方面存在着差异,但这并没有阻碍他们彼此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本文将详细探讨元朝时期汉人和蒙古人的风俗与习惯以及他们之间的交流情况。

1. 饮食习惯元朝的饮食习惯受到了蒙古族的影响,以草原民族的特色为主。

蒙古人喜欢食用牛羊肉、奶制品和酸奶等,而汉人的主食则以米饭、面食为主。

在元朝时期,随着汉人和蒙古人之间的交流,双方开始互相学习对方的饮食文化。

汉人逐渐接受了蒙古人的草原风味,亲睐牛羊肉等食材,而蒙古人也开始品尝汉人的米饭和面食。

2. 居住方式蒙古人以游牧为生活方式,居住在轻便的蒙古包(也称为“包子”),容易搭建和拆卸。

而汉人则更倾向于居住在固定的房屋中,比如府邸和民居。

在元朝时期,汉人向蒙古人学习了蒙古包搭建的技巧,这种便捷的居住方式也逐渐在汉人中流行起来。

3. 社会礼仪蒙古人有自己独特的社会礼仪,诸如斋戒礼仪、骑射礼仪等。

汉人与蒙古人交流之后,相互之间开始共享并融合了一些礼仪习惯。

比如,在元朝时期,汉人开始学习蒙古人的骑射技术,并将其纳入到汉族的武术中。

4. 服饰风格元朝时期,汉人和蒙古人的服饰风格有所不同。

蒙古人喜欢穿着皮毛和鲜艳的颜色,而汉人则更倾向于穿着丝绸,注重细节和华丽。

随着交流的深入,这两种服饰风格也开始相互影响。

蒙古人逐渐接受了汉人的丝绸制品,而汉人也开始借鉴蒙古人的皮毛制品。

5. 语言交流元朝时期,蒙古语成为了元朝的官方语言,但汉语依然是广为通行的语言。

汉人与蒙古人之间的语言交流成为了一项重要的任务。

在交流过程中,汉人逐渐习得了蒙古语,而蒙古人也学会了一些汉语词汇。

这种语言交流为两个民族之间的沟通提供了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代蒙古民族没有被汉化的表现及原因1206年,铁木真建立大蒙古国,后征服宋统一全国。

按照传统民族同化论观点:“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化所征服。

”可是,时当汉民族的文化发展程度远高于蒙古民族,而蒙古民族并未被他们所征服的民族征服(汉化)。

本文对此反常现象进行探讨。

1.元代蒙古民族没有被汉化的表现1.1 政治上没有被汉化1.1.1 官制未被汉化汗时期实行具有地方特色的蒙古官制,如千户制,怯薛(禁卫军)、札鲁花赤(断事官)、达鲁花赤(镇守官)等。

窝阔台和忽必烈两个时期是中原官制与蒙古官制并存、发展时期,这两个时期基本上保存和沿袭了成吉思汗时代所创建的官制,蒙古草原和地区都采用这套官制,这时期也采纳了一些汉朝官制,但汉制主要用于对汉人、汉地的治理上。

1.1.2 官职称呼未被汉化,蒙古官称和中原官称同时使用,同一个职务有蒙古语和汉语两种叫法。

《元史》提到“——始立中书省,改待从官名,以耶律楚材为中书令,粘合重山为左丞相,镇海为右丞相”,这些并不是当时蒙古国的正式官称,只是权宜附会中原官名而已。

蒙古官制在蒙古人内部有自己的叫法,如必赤、札鲁花赤等,对外又有中书令、丞相之类的叫法。

1.1.3 统治要职未得到汉化省,秉兵权之枢密院,司黜陟之御史台等。

中书令一职,往往是由太子兼任的。

“皇太子立,必兼中书令、枢密使。

”中书省的副职左、右丞相也“必用蒙古勋贵”,掌管兵权的枢密院更是终元一代没有用过一个汉人。

地方上,“以蒙古人充各路达鲁花赤,汉人任总管,回回人充同知,永为定制。

”地方大松也是由蒙古人掌握。

1.1.4 对汉人采取隔离和排斥政策,把南人划为最低一级。

二是科举排斥,元朝在建国后六十年一直不行科举。

到仁宗皇庆二年(公元1313年)才恢复科举考试,但规定科考依照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四个等级分开考试,各有考场,难度不一,蒙古人、色目人难度较小,汉人、南人难度较大,发榜也不同,蒙古人、色目人是一榜,汉人、南人又是一榜,授职更是厚些薄彼,民族歧视非常严重。

1.1.5社会形态未被汉化,很多贫民卖身变为驱口,一些战俘也成为驱口,驱口是蒙古人对奴隶的称呼。

当时汉族地区早已进入了封建社会,奴隶的存在是一种社会的倒退现象,蒙古族社会形态不但未被汉化,相反对汉封建社会产生了破坏。

2.经济上未被汉化2.1 经济剥削方式未汉化,迁往内地的蒙古人并不是很多,主要提供兵役。

蒙古人民生活的主要地区——蒙古草原,仍是游牧经济,统治者仍是采用原有的剥削方式。

为了适应中原地区的情况和剥削到更多的利益,对中原地区汉人仍主要是采用原来汉地的剥削方式。

剥削方式是一个社会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却不是民族的标志,在此不多进行探讨。

2.2 土地和人口管理制度没有被汉化济利益,蒙古统治者保留了一些落后的、不适合中原地区的蒙古旧制,如封邑制度、围场制度和驱口制度。

成吉思汗把掠夺来的土地分封给自己的兄弟、儿子,他们在各自的领土内享有很多经济上的特权,这就是封邑制度。

蒙古人为狩猎这一项活动和驯养战争所需的战马,在中原农业地区以及边疆保留和开辟了大量猎场和牧场,占夺大片良田,最大牧场占地达三十余万顷,这就是围场制度。

这两种土著人地管理制度破坏了中原农业经济发展,反映了蒙古族在适应农业生产和汉化方面的保守性。

3.思想文化上未被汉化3.1 儒学是作为中国历代的统治学说而存在的,但是对蒙古民族的影响并不大,但是他对儒学也是持怀疑态度的,1247年,忽必烈问张德辉:“孔子殁已久,今其性安在?”“或云辽以释废,金以儒亡,有诸?”可见忽必烈对儒释能否治理好国家是存在较多怀疑的。

后来忽必烈又质问许衡:“窦汉卿独言王以道,当时汝王知之,为何徇情不言?岂孔子教法使汝若是耶,汝不遵孔子教法自若是耶?”这是忽必烈针对许衡自己说过的孟子以“责难于君谓之恭,陈善闭邪谓之敬,”孔子谓“以道事君,不可则止”而发的。

由此可见,忽必烈对孔子教法是很不以为然的。

忽必烈接受“儒教大宗师”的称号,也不是信奉儒学,只是为了笼络投靠他的儒仕而已。

统治者尚且如此,蒙古族一般百姓对儒学的接受程序更可想而知了。

蒙古统治者又“禁汉人、南人不得学习蒙古、色目文字,”使得各族人民更难以互相沟通,思想文化很难融合。

3.2 蒙古文化没有被汉化,孝道和妇女的节烈观是汉文化的两个重要方面,但蒙古民族对这两种汉文化接受程序很差。

孝道是汉文化的重要方面,仅仅为老百姓所推崇,还成为统治阶段所鼓吹的施政纲领之一,而蒙古民族对孝道的看法与汉人不同,在宋代被视为孝行典范的卧冰,割股,割肝等,在元代不仅不予以褒奖,而且还被元朝政府所明令禁止“诸为于行孝,辄以割股,割肝、埋儿之属为孝者,并禁止之”。

元朝政府对一般的孝行常礼也极为淡薄,如元朝官员没有什么省亲假,宋代建全的省亲制度到了元代变得可有可无。

,丈夫死后,女子不再嫁人,称为守节,为保全贞节而死,称为烈女。

到了宋代,对妇女节烈的要求也发展到了很高的程度。

蒙古人与汉人对妇女的节烈观有着很大的不同,蒙古妇女谈不上有什么节烈思想,蒙古妇女再婚,蒙古男子娶寡妇,这在蒙古都是很平常的事,不觉得是什么羞耻的事。

蒙古人打倒敌人,往往纳其妻女。

蒙古民族还流行收继婚,“父死可娶其父妻,惟不娶生母耳……兄弟死亦娶兄弟之妻。

”蒙古人入主中原后,这种收继婚依然顽固地保留下来。

中书平单阔阔出死了之后,他的儿子拜马朵儿看上了继母高丽氏,想娶他为妻,高丽氏不愿意,拜马朵儿就去找丞相伯颜帮忙,伯颜奏明皇帝,皇帝就下旨让拜马朵儿收继母。

蒙古人不注重妇女的节烈,妇女离婚和改嫁在法律上都得到允许。

“诸夫妇不相睦,卖休买休者禁之,违者罪之。

和离者不坐……须约以书契,听其改嫁”。

2.蒙古民族没有被汉化的原因2.1 生活地域上的限制,但是却没发生大量蒙古人民内迁,绝大数的蒙古人民还是生活在蒙古草原上,移居中原的只是少数的蒙古王公贵族、官僚、军队。

内迁蒙古人活动范围也只是以大都为中心的北方一带和个别行省的首府。

汉族人民虽然和生活在草原上的蒙古人民也有交流,但是仅限于商品交换,规模也小,谈不上有什么本质上的影响。

地域上的限制使得两族人民也没有得到充分的接触,相互影响自然不深,导致蒙古民族难以汉化。

2.2 统治者思想和政策为民族汉化设置了障碍统治,认为只有保持本民族与其他民族之间的差异,才能维护他们的特权和统治地位,故意保持民族间的差异,把自己放置于一个不同其它民族的位置。

这就不难以理解蒙古统治者为什么把全国人民分为四个等级,为什么排斥汉族人民,为什么保留蒙古旧制(如官制、封邑制度、围场制度、驱口制度)。

既然要保持差异,那就不会轻易接受汉化。

2.3 游牧文化对蒙古民族的深刻影响也是使得蒙古民族没有被汉化的原因,而游牧经济是分散的,流动的,由此而产生的两种文化差异很大。

农耕经济中,人的生存被束缚在固定土地上,忠君、孝道成了其重要内容。

游牧经济中,儿子对父亲的依附关系远没有农耕经济那么强,儿子长大成人后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游牧,辽阔的草原使得父子往往不能厮守在一起,不会出现大量的财富存在男姓家长手中,依附关系减弱,游牧文化对孝道的要求自然也不强。

蒙古民族入主中原后,对到宋代已发展到极端的愚忠、愚孝难以接受。

游牧生活使得蒙古民族的文化粗犷、豪迈的,与汉文化很不一样,汉族文化对于蒙古人民来说是束手束脚步的诸多规矩,加上入主中原的时间不长(元朝只存在97年),要被汉化自然不易。

2.4 蒙古民族未入主中原时的社会形态也是导致其未被汉化的原因之一,其意识形态、上层建筑、社会关系都处于较低的发展阶段。

如奴隶普遍存在,妇女地位低下,是作为财产的一部分存在的。

蒙古民族入主中原后仍存在大量驱口,收继婚仍然盛行。

元朝是一个封建王朝,但它又是奇特的,它是蒙古统治者入主中原后,将其原有的习俗和中原的制度结合起来的产物。

因此,蒙古民族虽借助先进的汉制走入了封建社会,但它的很多习俗都被保留了下来,是一个具有蒙古特色的封建王朝,蒙古民族封建化了,却未被汉化。

3.对蒙古民族没有被汉化这一现象的评价,元代蒙古民族没有被汉化对社会的发展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方面。

,一是对于民族文化遗产的保存有好处,独具特色的蒙古文化是祖国文化宝库的一颗明珠,蒙古族的八思文字,成吉思汗创作的法律《大札撒》,蒙古族的历史著作《元朝秘史》,以及蒙古族独有的生活方式、娱乐方式,因此都得以保存下来。

二是蒙古族的某些文化的保存及在中原地区的推行,对汉文化中的文件腐朽产生了冲击,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化进步。

汉族封建伦理道德发展到宋代已到了非常极端、非常腐朽的地步,对人身(特别是对妇女)的束缚也越来越严重。

蒙古族入主中原,游牧民族文化习俗对汉族文化产生了冲击,向僵化的汉族封建文化之内注入了新鲜血液,这种冲击对腐朽的封建传统文化起了一定的瓦解作用。

,蒙古民族没有汉化,不利于民族融合。

马克思认为,各个民族最终一定会走向融合和消亡。

民族的融合与消亡是未来共产主义世界的事情,迄今为止,在阶级社会中主要是民族同化。

元朝蒙古民族没有被汉族同化从长远来看是不利于民族融合,从近处看是不利于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不利于祖国大家庭的形成,不利于蒙古民族吸收汉族文化中先进的东西。

所以,元朝灭亡后退回漠北去的蒙古社会、很快恢复了原来的生活习俗、社会组织,依然以放牧为生,居住蒙古包,穿着传统的蒙古服装,采用原来使用的文字、语言,社会组织仍为族长制。

,蒙古民族在征服各民族,主要是在征服汉族的过程中,必须逐渐采用和保持汉地原有的封建制度,才能适应汉地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但是,在采纳和保持汉地原有的封建社会制度中,这个民族并没有被高于其发展水平的汉族所同化,它在政治、思想和文化上都保留了自己民族的特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