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地形地势的主要特点》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中图版(北京)七年级上册 地理 教案 3.1 地形特征和主要地形区

中图版(北京)七年级上册 地理 教案 3.1 地形特征和主要地形区

义务教育教科书《地理》(中图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一节地形特征和主要地形区(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运用中国地形图,概括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

二、教学目标1.阅读中国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说出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点。

2.学会阅读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的基本方法,并通过图像的阅读,掌握概括某地地形、地势特征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3.结合相关资料简要分析我国地形、地势特征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初步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三、教学重难点1、应用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地形、地势特征。

2、结合相关资料,评价我国的地形、地势特征,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3、学会概括某地地形、地势特征的一般方法。

四、教学资源教材、多媒体设备、教学课件、学案五、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启发式讲授法教学方式:学案导学七、板书设计八、教学反思本节课的设计亮点主要有:1.淡化知识,注重方法指导与能力培养。

做到切实结合地理程标准“运用中国地形图概括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的要求,教学过程中落实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的阅读方法的指导,通过读图概括出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并学会描述某一地区地形特征的一般方法。

强化方法的指导与能力的培养,淡化具体知识。

2.注重概念教学。

对于本节课涉及到的一些基本地理学概念进行明确的界定,例如地形、地势、地形区、山区的概念等。

3.培养人地协调观,做到自然、人文不分家。

虽然本节课的重点是讲解中国的地形特征,但不能拔离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因此,加入了地形、地势特征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帮助学生树立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影响、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相互影响的人地协调观念。

4.注重课堂教学实效。

通过课后练习,读北京市地形图,概括北京市地形特征的练习题,及时检测学生的学习成果。

不足之处:1.在地形地势特征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上,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没有理得特别清晰,只是追求知识的更全面而忽略了知识之间的相系,容易对学生的认识产生误导。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1《中国的地势与地形》教学设计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1《中国的地势与地形》教学设计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1《中国的地势与地形》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中国的地势与地形》是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的一个重要章节。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中国的地势特点、地形特点以及主要的地形区。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国的地形地势对气候、经济、交通等方面的影响。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地形地势的基本概念、中国地势的特点、地形区的划分和特点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地形地势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地势地形对其他方面的影响可能还没有深入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去认识和理解地形地势对国家的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形地势的基本概念,掌握中国地势的特点和主要地形区的划分及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地图、分析数据等方法,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地形地势对国家气候、经济、交通等方面的影响,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国地势的特点、主要地形区的划分及特点。

2.难点:地形地势对气候、经济、交通等方面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地图教学法:通过观察地图,使学生直观地了解中国地势地形的特点和分布。

2.案例分析法: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地形地势对其他方面的影响。

3.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地理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中国地形地势的相关地图和图片。

2.准备地势地形对气候、经济、交通等方面的案例材料。

3.准备教学课件和多媒体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中国地形地势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形地势的特点和分布。

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地势吗?地势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讲解地势地形的基本概念,通过地图展示中国地势的特点和主要地形区的划分。

讲解地势地形对气候、经济、交通等方面的影响。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地形地势对实例的影响。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 中国的地势与地形》教学设计3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 中国的地势与地形》教学设计3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中国的地势与地形》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第一节中国的地势与地形》是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的一节重要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地势、地形特点及其影响。

教材通过生动的地图、图片和文字,展示了中国的地形地貌,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现象有较强的好奇心。

但他们对中国的地势与地形特点的认识较为模糊,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深化理解。

此外,学生对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还不够熟悉,需要在课堂上进行引导和训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地势、地形特点,学会分析地形对生活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源,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地理环境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中国的地势、地形特点及其影响。

2.突破策略:利用地图、图片等多种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从而深化对地势、地形特点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地图、图片,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4.案例分析法:分析地形对生活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讨论话题,准备相关案例。

3.安排好课堂活动的时间和流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中国的地形地貌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中国的地势与地形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中国地形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地势、地形的特点,并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地形对生活的影响。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地形对生活的影响有哪些?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案例。

4.巩固(5分钟)进行课堂小测,检查学生对地势、地形特点的掌握情况。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地形优势,促进地区经济发展?让学生联系实际,提高地理素养。

七年级地理上册地形地势的主要特点教案设计

七年级地理上册地形地势的主要特点教案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七年级地理上册地形地势的主要特点教案设计学科领域:地理年级:七年级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点;2. 掌握地形地势对我国气候、河流、交通等方面的影响;3. 培养学生的地图阅读能力和地理思维。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点;2. 地形地势对我国气候、河流、交通等方面的影响。

难点:1. 地形地势对我国气候的影响;2. 地形地势对我国河流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 地图阅读:通过地图引导学生观察我国地形地势的特点;2.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地形地势对气候、河流、交通等方面的影响;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地形地势的特点及其影响,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

四、教学准备1. 地图:准备我国地形地势图、气候分布图、河流分布图等;2. 案例材料:收集地形地势对气候、河流、交通等方面的案例;3. 教学设备:投影仪、白板等。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我国地形地势图,提出问题:“你们认为我国地形地势有哪些特点?”;2. 学生回答后,总结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点: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二、案例分析(20分钟)1. 展示案例:“地形地势对气候的影响”;2. 引导学生分析案例,总结地形地势对气候的影响:地势越高,气温越低;3. 展示案例:“地形地势对河流的影响”;4. 引导学生分析案例,总结地形地势对河流的影响:地势越高,水流越急。

三、小组讨论(15分钟)1.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地形地势的特点及其影响;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复习上节课的地形地势特点及其影响;2. 提出问题:“你们认为地形地势对我国交通有哪些影响?”;3. 学生回答后,总结地形地势对交通的影响:山区地势崎岖,交通不便。

二、案例分析(20分钟)1. 展示案例:“地形地势对交通的影响”;2. 引导学生分析案例,总结地形地势对交通的影响:地势崎岖,交通不便;3. 展示案例:“地形地势对农业生产的影响”;4. 引导学生分析案例,总结地形地势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山区地势崎岖,不利于农业生产。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 中国的地势与地形》教学设计4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 中国的地势与地形》教学设计4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中国的地势与地形》教学设计4一. 教材分析《第一节中国的地势与地形》是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的一节重要内容,主要介绍了中国的地势特点、地形特征以及主要地形区。

本节内容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地理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提高对我国自然环境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学科有一定的兴趣。

但部分学生对地形、地势的概念及特点理解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实例和图片进行引导和讲解。

此外,学生对我国各地形区的分布和特点还需加强记忆和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的地势特点、地形特征,掌握主要地形区的名称和分布。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地图、图片和实例,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我国自然环境的认识,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保护环境的感情。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国的地势特点、地形特征,主要地形区的名称和分布。

2.难点:地势、地形的概念及其区别,各地形区的特点和分布。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地图、图片、实例等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互动教学法:采用提问、讨论等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提高课堂活力。

3.比较教学法:引导学生比较各地形区的特点,加深对地形、地势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地图:准备中国地形图、地势图等相关地图资料。

2.图片:收集各地形区的典型图片,如青藏高原、黄土高原等。

3.实例:准备一些与地形、地势相关的实际案例,如黄河泛滥、地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自然风光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并提问:“你们知道这些美景背后的地理特征吗?”从而引出本节内容。

2.呈现(10分钟)通过展示中国地形图、地势图,让学生初步了解中国的地势特点和地形特征。

引导学生关注主要地形区的分布,如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等。

3.操练(10分钟)分发地形图,让学生分组讨论各地形区的特点,如海拔高度、地表形态等。

《地形地势的主要特点导学案》

《地形地势的主要特点导学案》

《地形地势的主要特点》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地形地势的定义和分类。

2. 掌握地形地势的主要特点。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地形地势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导入引导:地形地势是地球表面的形态和高程分布,是地理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地形地势的不同特点对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经济发展和人类活动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节课将重点介绍地形地势的主要特点,帮助同砚们深入了解地球表面的形态和地势分布。

进修内容一:地形地势的定义和分类1. 地形的定义:地形是地球表面的形态,包括山地、平原、丘陵、盆地等不同的地貌类型。

2. 地势的定义:地势是地球表面的高程分布,主要包括高山、丘陵、平原、台地等不同的地势类型。

3. 地形地势的分类:根据地形地势的形态和高程特点,可以将其分为山地、丘陵、平原、盆地、台地等不同类型。

进修内容二:地形地势的主要特点1. 山地:地势高、地形陡峭、地貌多样化,常常是水资源的重要集散地和气候的屏障。

2. 丘陵:地势较低、地形较缓,适合农业生产和人类居住。

3. 平原:地势较平坦、地形辽阔,是农业、工业和城市发展的重要区域。

4. 盆地:地势低洼、地形关闭,易积聚水资源,但也容易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

5. 台地:地势高、地形平坦,适合发展农业和旅游业。

进修内容三:地形地势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 地形地势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不同地形地势适合不同类型的农业生产,如山地适合发展茶叶、水果等特色农产品。

2. 地形地势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平原地势适合建设大城市,而山地和丘陵地势则适合发展旅游业。

3. 地形地势对交通运输的影响:地形地势的不同会影响交通运输的便利水平,如山地、丘陵地势会增加交通运输的难度。

小结反馈:通过进修,我们了解了地形地势的定义和分类,掌握了地形地势的主要特点,并深入了解了地形地势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在今后的进修和生活中,我们要注意地形地势的特点,合理利用地形地势资源,增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拓展延伸:1. 请同砚们结合自己所在地区的地形地势特点,分析其对当地经济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初中地理地形特色教案

初中地理地形特色教案

初中地理地形特色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表面的基本地形类型,包括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

2. 能够识别不同地形类型的特点和分布。

3. 掌握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重点:1. 地形类型的识别和特点。

2. 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难点:1. 地形类型的理解和区分。

2. 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具体影响。

教学准备:1. 地球地形图。

2. 地形模型。

3. 相关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窗外的地形,让学生初步感知地形的多样性。

2. 提问:你们能说出窗外地形的名称吗?它有什么特点?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介绍地形的基本类型,包括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

2. 通过展示地球地形图,让学生观察不同地形类型的分布。

3. 讲解每个地形类型的特点和分布规律。

三、地形特点讲解(15分钟)1. 平原:地势平坦,海拔较低,适宜农业发展。

2. 高原:海拔较高,地面坦荡,气候干燥,植被稀少。

3. 山地:地势陡峭,海拔较高,适宜林业发展。

4. 丘陵:地形起伏,海拔较低,适宜农业和旅游业发展。

5. 盆地:地势低平,四周被山地或高原环绕,气候湿润。

四、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0分钟)1. 地形对农业的影响:平原和盆地地势平坦,适宜农业发展;高原和山地气候干燥,植被稀少,适宜畜牧业发展。

2. 地形对交通的影响:山地和丘陵地形陡峭,交通不便;平原和盆地地势平坦,交通便利。

3. 地形对城市化的影响:平原和盆地地势低平,适宜城市化发展;高原和山地地势较高,城市化发展受限。

五、实例分析(10分钟)1. 通过视频资料,展示不同地形类型的实例,如长江流域的平原、青藏高原的高原、喜马拉雅山地的山地等。

2. 让学生观察实例中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六、总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总结地形的特点和分布。

2. 强调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提醒学生关注地形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教室窗外的地形,让学生初步感知地形的多样性。

初中地形特点教案人教版

初中地形特点教案人教版

初中地形特点教案人教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地形的分类及其特点,能够识别和描述不同地形的特点。

让学生了解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能够分析地形对城市规划、农业发展等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地形模型、地图和实地考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让学生学会分析地形数据,制作地形图。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让学生认识到地形是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基础,培养学生的土地资源保护意识。

教学内容:1. 地形的分类及其特点介绍平原、山地、丘陵、盆地和高原五种基本地形的特点,以及它们在地球表面的分布。

2. 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分析地形对城市规划、交通建设、农业发展等方面的影响。

3. 地形分析方法介绍观察地形模型、地图和实地考察等方法,让学生学会分析地形特点。

4. 地形数据处理与制作运用GIS软件,让学生学会分析地形数据,制作地形图。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地球表面的地形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形特点。

2. 学生分享对地形的认识和体验。

二、地形分类及其特点(15分钟)1. 教师介绍平原、山地、丘陵、盆地和高原五种基本地形的特点。

2. 学生通过观察地形模型,加深对地形特点的理解。

三、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5分钟)1. 教师分析地形对城市规划、交通建设、农业发展等方面的影响。

2. 学生举例说明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四、地形分析方法(10分钟)1. 教师介绍观察地形模型、地图和实地考察等方法。

2. 学生分组进行地形分析实践,观察和描述不同地形的特点。

五、地形数据处理与制作(10分钟)1. 教师介绍GIS软件的基本操作。

2. 学生利用GIS软件分析地形数据,制作地形图。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地形特点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体会。

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正确描述地形的分类及其特点。

初中中国地形地势教案

初中中国地形地势教案

初中中国地形地势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能够运用地形图,总结出我国地势特征以及各级阶梯的主要特征,并能识记各级阶梯分界线的名称。

- 理解山脉走向的概念,能确认几条重要的山脉走向。

- 掌握我国主要地形区的名称和分布。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

-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进行地形地势的可视化展示和分析。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增强学生对我国地形地势特点的认识,提高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自然资源的情感。

教学重点:1. 我国的地势特征和各级阶梯的主要特征。

2. 山脉走向的概念和重要的山脉走向。

3. 我国主要地形区的名称和分布。

教学难点:1. 地势阶梯的分界线及其地理位置。

2. 山脉走向的判断和命名。

教学准备:1. 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

2. 地理信息系统软件。

3. PPT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PPT课件,展示我国地形地势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我国的地形地势特点。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的地形地势有什么特点吗?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讲解我国的地势特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总结出地势阶梯的主要特征。

2. 讲解山脉走向的概念,引导学生识别几条重要的山脉走向。

3. 讲解我国主要地形区的名称和分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形图,掌握地形区的划分和分布。

三、案例分析(15分钟)1.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展示我国地形地势的三维可视化效果,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地势阶梯和山脉走向。

2. 分析地形地势对我国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地形地势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发放练习题,要求学生根据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回答有关地势阶梯和山脉走向的问题。

2.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进行解答和讲解。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地形地势初中地理教案

地形地势初中地理教案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地形的分类及其特点。

2. 使学生理解地势的概念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 培养学生观察地形地势图的能力,提高其地理素养。

教学内容:第一课时:1. 地形分类及其特点教师展示各种地形图片,引导学生认识和区分平原、山地、丘陵、高原和盆地五种基本地形。

接着,详细讲解每种地形的特点,如平原地势平坦,海拔较低;山地地势高峻,坡度大等。

2. 地势的概念及其特点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地势的概念,即地表形态起伏的高低与险峻的态势。

接着,讲解我国地势的特点,如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等。

第二课时:1. 地形地势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教师讲解地形地势对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如山地海拔高,气温低,生物多样性丰富等。

2. 地形地势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地形地势在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工程建设等方面的应用,如利用山地发展旅游业,修建水库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教师展示地球表面的地形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地球表面形态有哪些基本类型?1. 教师展示各种地形图片,引导学生认识和区分平原、山地、丘陵、高原和盆地五种基本地形。

2.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每种地形的特点。

3. 教师讲解每种地形的特点,如平原地势平坦,海拔较低;山地地势高峻,坡度大等。

三、地势的概念及其特点1.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地势的概念,即地表形态起伏的高低与险峻的态势。

2. 学生观察我国地形地势图,总结地势的特点。

3. 教师讲解我国地势的特点,如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等。

第二课时:四、地形地势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 教师讲解地形地势对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

2.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地形地势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五、地形地势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1.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地形地势在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工程建设等方面的应用。

2. 学生举例说明地形地势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六、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地形地势的重要性。

初中地形与地势教案

初中地形与地势教案

初中地形与地势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地形的概念,掌握常见的地形类型及其特点。

2. 了解地势的概念,掌握地势的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 能够运用地形和地势的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地形的概念及其分类。

2. 地势的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1. 地形和地势的区别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1. 地球仪或地图。

2. 地形和地势的图片或实物模型。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周围的环境,提问:我们所在的地方是什么地形?地势高低如何?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地形是指地表的形状和起伏,地势是指地表的高低起伏趋势。

二、地形的学习(15分钟)1. 教师介绍地形的概念,引导学生掌握地形的特点。

2. 学生通过观察地形图片或实物模型,了解不同地形的特征。

3. 教师提问:你们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地形?请举例说明。

三、地势的学习(15分钟)1. 教师介绍地势的概念,引导学生掌握地势的特点。

2. 学生通过观察地势图片或实物模型,了解不同地势的特征。

3. 教师提问:地势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请举例说明。

四、地形与地势的应用(15分钟)1. 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如果我们要在一片山区建设一座城市,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地形和地势?2. 学生分组讨论,并结合地形和地势的特点,提出建设城市的方案。

3. 各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五、小结与作业(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地形和地势的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 布置作业: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描述一下自己所熟悉的地形和地势,并说明其对当地生活的影响。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实物模型和图片,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了地形和地势的特点,并通过实际问题的讨论,使学生能够运用地形和地势的知识解释现实问题。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区分地形和地势的概念,避免混淆。

此外,还可以通过户外考察等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地形和地势的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初中地理地势地形教案

初中地理地势地形教案

初中地理地势地形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我国地势的特点及其对气候、河流、交通等的影响。

(2)掌握我国地形的主要特征,能够识别不同类型的地形。

(3)了解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制约和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观察和分析我国的地势地形特点。

(2)利用模型、实物等辅助教具,直观地展示地形的形成和变化。

(3)开展小组讨论,探究地形对不同领域的影响。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1. 我国地势的特点及其影响。

2. 我国地形的主要特征及其分类。

【教学难点】1. 地势对气候、河流、交通等的影响。

2. 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制约和影响。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地形地貌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我国的地势地形特点。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的地势地形特点吗?它们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呢?二、自主学习1. 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我国地势的特点及其对气候、河流、交通等的影响。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课堂讲解1. 讲解我国地势的特点: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2. 分析地势对气候的影响:有利于海洋湿润气流深入内地,形成降水。

3. 讲解我国地形的主要特征: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4. 分析地形对河流的影响:使得大部分河流自西向东流入海洋。

5. 讲解地形对交通的影响:山区地形崎岖,交通不便。

四、课堂实践1. 让学生观察地图,找出我国的主要山脉、高原、平原、盆地等地形。

2. 学生分组讨论,探究地形对农业、工业、城市分布等的影响。

3.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课堂小结1.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分享自己的收获。

2. 教师点评,强调地势地形在地理环境中的重要性。

六、课后作业1. 绘制我国地势地形分布图。

2. 写一篇关于地形对我国城市分布影响的文章。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地图等资料,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我国的地势地形特点,让学生了解地势地形对气候、河流、交通等的影响。

初中地理地形与地势教案

初中地理地形与地势教案

初中地理地形与地势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地形和地势的概念,能够区分两者。

2. 掌握我国地形和地势的主要特征。

3. 学会利用地形和地势信息分析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地形和地势的概念及特征。

2. 我国地形和地势的主要特点。

教学难点:1. 地形和地势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1. 教材、课件、地图。

2. 教学视频或图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我国的地形和地势,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印象中的我国地形和地势是怎样的?2. 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教师总结并板书:地形、地势。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讲解地形和地势的概念,让学生理解两者之间的区别。

2. 分组讨论:我国地形和地势的主要特点是什么?3.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总结并板书: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地势西高东低。

三、案例分析(15分钟)1. 分析地形和地势对我国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2. 举例说明地形和地势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等。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发放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批改并讲解错误。

五、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分享自己的收获。

2. 教师提出拓展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绘制我国地形和地势示意图。

2. 撰写一篇关于地形和地势对我国地理环境影响的短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新课讲解、案例分析、课堂练习、总结与拓展等环节,使学生掌握了地形和地势的概念、特点以及实际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参与讨论和思考,提高了学生的地理素养。

但在拓展环节,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地形和地势对我国地理环境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地形和地势》教学设计(第1课时)

《地形和地势》教学设计(第1课时)

《地形和地势》教学设计(第1课时)■教学目标1.能够从中国地形图中,找出我国主要的山地、高原、盆地、平原和丘陵的地形名称,并能够说出其分布特点;通过各种途径感知我国的地形特征,积累丰富的地形表象;能够结合中国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并适当地运用数据,概括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

2.初步说明地形要素在我国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增强对我国“基本地形国情”的好奇心,提高学习地形的兴趣,提高对我国不同地形的审美情趣,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概括我国地形和地势的特点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难点】学会“分析我国地形和地势特点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学习方法。

■教学策略“地形和地势”教学内容比较枯燥,依据课标要求和学生已有的地理知识与技能基础,制定适合学生的教学目标,充分利用教材、地图册上的景观图片、卫星图片和其他视频资料等教学资源,生动、活泼的画面使学生从视觉、听觉的感知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地理兴趣;通过创设情境活动,培养学生阅读并运用地形图等各类地图的技能以及评价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以讲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等教学方式与方法,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习终身有用的地理。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视频《美丽的科尔沁草原》(摘自《走马大西北》(北京青少年音像出版社))、自制多媒体【学生准备】地理教材、地图册、其他学习用具■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播放视频,带学生游览“故乡呼伦贝尔草原南部的科尔沁草原”。

学生:观看视频,感受:草原上蓝天碧草,晴空万里,牧民在辽阔的大草原上放牧着成群的牛羊;野雁、湖鸥自由自在地栖息,牧民和这些动物自由自在地生活在水草肥美、景色宜人的绿野之中……教师:请同学们打开教材后附的“中国地形图”,在图上找到老师的故乡──科尔沁草原(科尔沁沙地的北侧),它位于哪一个地形区?学生读图回答预设:内蒙古高原教师:内蒙古高原横亘在中国的北部,我们在语文课文中学到的《敕勒歌》,其中经典的语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就生动形象地描述了内蒙古高原北齐时代草原兴旺发达的景象。

初中地理陆地地形特点教案

初中地理陆地地形特点教案

初中地理陆地地形特点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陆地地形的概念及分类;(2)掌握各种地形的特点及分布;(3)能够识别世界主要地形区。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图观察,分析各种地形的分布规律;(2)运用实例说明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3)培养学生的读图和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2)培养学生关爱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

【教学内容】1. 陆地地形的概念及分类: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

2. 各种地形的特点及分布:(1)平原:海拔较低,地面平坦,分布广泛,如华北平原、亚马逊平原等。

(2)高原:海拔较高,地面坦荡,边缘比较陡峭,如青藏高原、巴西高原等。

(3)山地:海拔较高,坡度陡峻,沟谷较深,如喜马拉雅山脉、安第斯山脉等。

(4)丘陵:海拔较低,地面有起伏,坡度和缓,如日本丘陵、法国丘陵等。

(5)盆地:四周高中间低,如刚果盆地、塔里木盆地等。

3. 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地形影响气候:高原海拔较高,气候寒冷;平原海拔较低,气候温和。

(2)地形影响水文:山地坡度陡峻,河流落差大,水流急;平原地势平坦,河流流速慢。

(3)地形影响交通:山地交通不便,建设成本高;平原交通发达,建设成本低。

(4)地形影响农业:高原、山地适宜发展畜牧业;平原、盆地适宜发展种植业。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1)教师展示各种地形图片,引导学生认识各种地形;(2)学生分享自己对各种地形的了解和感受。

2.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各种地形的定义、特点及分布;(2)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分析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3)教师通过实例说明地形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如青藏高原对我国气候的影响、亚马逊平原因地形造成的气候特点等。

3. 地图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世界地形分布图,分析各种地形的分布规律;(2)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各种地形的分布特点;(3)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读图练习:(1)教师发放地形剖面图,引导学生读图并描述地形特点;(2)学生独立完成读图练习,教师巡回指导;(3)学生汇报练习成果,教师点评并纠正错误。

试讲初中地理地形地势教案

试讲初中地理地形地势教案

教案:初中地理——地形地势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地形和地势的概念,能够区分它们的不同之处。

(2)掌握地球上的五种基本地形类型: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

(3)了解地势的特点,能够描述世界四大高原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地形模型和地形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2)运用地形地势知识,解释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增强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1. 地形和地势的概念及分类。

2. 世界四大高原的特点。

教学难点:1. 地形和地势的区别。

2. 世界四大高原的特点。

教学准备:1. 地形模型。

2. 地形图。

3.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地球地形地势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表面的起伏和形状。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图片中展示的是什么吗?它们有什么特点?3.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些图片展示的是地球的地形地势。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地形地势的相关知识。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形和地势有什么区别吗?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地形是指地球表面的形状和地貌特征,如平原、高原、山地等;而地势是指地表的高低起伏和坡度。

3. 教师讲解:地形分为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五种基本类型。

4. 学生通过观察地形模型和地形图,加深对地形类型的理解。

三、课堂拓展(10分钟)1.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世界上的四大高原吗?它们有什么特点?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世界四大高原分别是青藏高原、亚马逊高原、南极高原和蒙古高原。

它们的特点是海拔较高,地形较为平坦,气候独特。

3. 教师讲解:青藏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海拔最高;亚马逊高原面积最大;南极高原气候最寒冷;蒙古高原地势较为平坦。

四、实际应用(10分钟)1.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能用地形地势知识解释一些实际问题吗?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地形地势对气候、水文、植被等都有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地理上册《地形地势的主要特点》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时是学生认识我国自然环境的开始。

主要介绍我国地形的总体特征及地形地势对自然资源的形成和利用,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对国家的经济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我国的三大地形特征——地形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和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重点是介绍我国山区面积广大和西高东低的地势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课程标准要求:2—4 运用各种资料,描述我国自然与人通过典型实例,比较我国不同地区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以及人地关系方面的主要问题。

三、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目标:1、了解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理解地形、地势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能利用所学知识分析本地区地形、地势与经济发展的简单关系;2、能对文字、图表等信息进行分析,从中获取有用信息,培养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1、运用地图等媒体感知我国地形、地势的特点;2、结合具体实例,通过合作学习等方式自主学习,讨论、分析地形对社会经济生产以及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学会全面、客观、辨证的看待问题,使学生逐步具备一定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与人合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确立“因地制宜”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激发学生关注家乡、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增强报效祖国的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正确分析山区经济发展的优势与劣势难点:结合具体实例,分析我国的地形地势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从而树立因地制宜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五、教学方法:图示法、讨论法、分析法六、教学工具:多媒体(中国自然风光图和《中国地形图》、《中国各类地形面积比例示意图》、《沿北纬32度的地形剖面图》等) 七、教学过程设计:导入新课师:回顾旧知识,了解地形的类型。

讲授新课:我们有各种不同的地形,如山脉、丘陵、平原、盆地、高原等,请同学们按照山脉的走向分,请同学们在《中国地形图》中指出主要东西走向、南北走向、和弧形山脉的名称?【总结】东西走向天山山脉、昆仑山脉、祁连山、秦岭南北走向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长白山脉、武夷山脉、台湾山脉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山脉是地形的骨架,那么在山脉与山脉之间又镶嵌着其他的地形单元,有哪些呢?教师可举准噶尔盆地(阿尔泰山脉与天山山脉)的例子,引导学生回答四大盆地、四大高原、三大平原以及丘陵与山脉之间的关系。

活动:抢答:说出各个字母所代表的丘陵、平原、盆地、高原等总结并提问:可见,我国山脉众多,又有四大高原、盆地,还有三大平原及丘陵,这说明了我国地形的什么特点?引导学生回答,一、我国的地形复杂多样(板书)过渡:我们不仅有多样的地形,如山脉、丘陵、平原、盆地、高原等,即使在同一地形中,它们也是有不同的模样。

我们先来欣赏几幅图片,来猜一猜这些图片都是我国的哪些地形单元?并且结合课本P51资料。

3、出示图片(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青藏高原:最高,青稞酒、糌粑(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适合种植耐寒的青稞。

藏族人喜食的青稞和糌粑,都是以青稞为原料制成的。

);内蒙古高原:地势平坦、草原辽阔、是牧人的天堂(地势平坦,草原辽阔,是牧人的天堂。

);黄土高原:厚厚的黄土,梯田(因地表覆盖着厚厚的黄土而得名。

高原上水土流失严重,沟壑纵横。

人们在高原上开凿了层层叠叠的梯田);云贵高原:地势崎岖不平,石林广布,是观光旅游的好地方(地势崎岖不平,石林广布,吸引了很多游客前去观光旅游。

)。

请学生说出对应图片的名称。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在每一种地形内部,景观也存在着很大差异,这也加剧了我国地形的复杂程度。

因此,我们平时才会说我们地形复杂多样。

教师总结,中国的四大高原、四大平原、三大盆地、主要的山脉和丘陵。

过渡:我国拥有山脉、丘陵、平原、盆地、高原这几种地形,其面积差是很大的,你们知道其中所占比重最大的是哪种地形?最小的又是哪种?出示:《中国各类地形面积比例示意图》。

指导学生读圆饼图。

先读图形标题,再读注记。

学生:回答(高原:20%,山地:33%,盆地:19%,丘陵10%,:平原:12%)教师:中国地形种类很多,但是各种地形的面积相差很大。

平原所占的面积较小,山地所占的面积最大。

一般把山地、丘陵、连同比较崎岖的高原统称为山区。

我国的山区面积占到全国总面积的2/3。

可见,我国是一个山区面积广大的国家(板书)。

那么不同的地形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又有什么影响呢?我们来举个例子。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每到夏季,湖岭的旅游业就特别发达,很多外地的人们纷纷驾车来湖岭的金巾溪和烊山溪漂流,让湖岭着实热闹了一把。

那么你知道漂流它需要怎样的地形吗?生:山地、一边高,一边低。

师:在地理学上有一个专门的名词叫地势,地势是指地表形态起伏的高低与险峻的态势。

包括地表形态的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差或坡度的陡缓程度。

由于地势高低的差异,使得河水的势能转化为动能,即水流动,筏可以随着水流动。

而平原地区是缺乏这个条件的,因此,湖岭的夏季漂流生意特别红火。

师:为了更好地了解地势的有关知识,我们结合中国地势的有关特点来分析,好,我们仔细来观察一种特殊的地图——地形剖面图(小知识:按北纬32度线纵向往下切,得到一个剖面,这种剖面,我们称之为地形剖面图。

)出示地形图。

请同学们观察所切的剖面图,从青藏高原向东和向北,我国地势有何变化?看看中国的地势有何特征?生:学生思考、回答。

师:总结,我国的地势特征:地势西高东低,自西向东逐级降低,大致呈三级阶梯。

一、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板书).出示:《中国地形图》,请开展教学活动:请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说出三级阶梯分界线、海拔、主要地形类型。

生:回答。

(地形一级阶梯和二级阶梯的分界线: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脉地形二级阶梯和三级阶梯的分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师:我们国家地形多样,陆地五种地形都有分布,第一级阶梯的平均海拔超过了4000米,主体是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同时还包括了柴达木盆地;第二级阶梯的平均海拔在1000-2019米之间,是盆地和高原的天下;第三级阶梯的海拔在500米以下,主要分布着海拔较低的平原和丘陵。

二、我国的地形复杂过渡:从上面的图片中我们已经学习到不同的地形差异显著,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那么西高东低的地势特征对我国有哪些影响?引导学生从河流、水能、降水、人口等方面讲。

(1)地势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我们来朗读两首词。

出示诗词:虞美人李煜(南北朝)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北宋)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提问:从诗词中,我们会发现古人描述我国江河都是东流东去的,哪位同学来解释一下我国江河东流的原因?(因为我国地势西高东低。

)(2)、在阶梯的交界处,河流落差教大,水能资源丰富。

出示黄河流域水电站分布图,讲解地形特点1、有较大的集水面积;2、河流有较大的落差;3、有峡谷,形成良好的坝址。

(3)、出示水循环示意图海水经过太阳的照射,蒸发形成水汽,在大气压的作用下,水汽有海洋上空输送到内陆,假设陆地海拔太高,如把青藏高原放置在东南沿海,那么就会阻碍水汽的输送,也就就无法形成降水。

有利于海洋上的湿润气流深入内地形成降水。

)这样的地形地势对我国的人口分布有什么影响?(我国人口主要分布在海拔较低的平原、盆地、低山、丘陵地区。

) (4)示中国人口密度图。

总结:这种西高东低的地势和不同的地形对我国的河流、水能、降水、人口等四个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孕育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过渡:中国西高东低的地势对中国人们的日常生产和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比如,内蒙古高原畜牧业比较发达,成为牧人的天堂,而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较低、地形平坦的平原,种植业比较发达,形成著名的“鱼米之乡”由此可见,地形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因此,我们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来发展经济,也就是树立因地制宜、持续发展的意识。

那么,我们结合湖岭山区的实际情况,来说说山区开发利用有哪些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如何对家乡的山区进行开发建设?请你出谋划策!(可以结合小明和小玲的对话进行小组讨论)归纳:从同学们的回答中可知山区有利也有弊:利——(森林资源丰富、旅游资源丰富、矿产资源丰富、水力资源丰富。

)有丰富的资源、发展潜力大;弊——地形复杂,交通不便,条件艰苦。

我们的家乡湖岭地形以山区为主,出示材料:材料一:瑞安市地势西高东低,西部为中、低山丘陵地,是天然的林业基地,海拔一般在600米-1000米,最高峰巾子山海拔1320米。

材料二:湖岭镇地处瑞安西部山区,是湖岭片区中心镇,东接潮基乡,南接鹿木乡,西邻永安乡,北接芳庄总人口 2.35万。

三、活动:出谋划策湖岭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比较落后,与山区地形联系密切。

下面就请同学们来献计献策,谈谈如何发展本地的经济? 假设你是农民,你打算种植哪些农作物?假设你是商人,你计划从外地进购哪些商品以弥补本地区不足?你计划向外地推销本地的哪些产品?假设你是政府工作人员,你有哪些更好的方法,使湖岭的经济发展的更快?总结:开发山区时,应尽量发挥其优势。

山区虽然交通不便,但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这种劣势会逐渐改善,山区发展的潜力是无限的。

要因地制宜的开发,这样我们湖岭的经济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才能构建和谐社会。

课堂总结:本堂课我们学习了复杂多样的地形,了解到我们地形的三个特征,第一,地形复杂多样;第二,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呈三级阶梯状分布;第三,山区面积广大。

而且不同的地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产和生活,我们要因地制宜,从本地情况出发,发展本地的经济。

课堂练习1、哪幅图比较接近我国地势的实际选择A,因为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三级)。

2、 2019年10月24 ,“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在四川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

四川盆地属于我国地势的选择BA.第一级阶梯B.第二级阶梯C.第三级阶梯D.最低处3.将下列地名与其美称连接起来。

四川盆地世界屋脊正确答案为四川盆地——天府之国长江三角洲鱼米之乡青藏高原——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祖国宝岛台湾岛——祖国宝岛台湾岛天府之国长江三角洲——鱼米之乡4、. 读“沿我国中纬地区某纬线的地形剖面图”,完成下列各题(1)图中①、③、④分别代表我国地势第一、二、三级阶梯。

(2)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3)请简要说说这种地势特点对我国的江河和降水的影响:江河大多自西向东流海洋上的湿润气流深入内地形成降水板书设计:地形多样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山区面积广大作业布置:作业本29页第1、5、6题,30页16题,32页18题图册第60页第1、2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