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转型期传统孝道观的现代价值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当代价值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当代价值](https://img.taocdn.com/s3/m/529f9d1e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1c.png)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当代价值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伦理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它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当代价值。
在当今社会,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个人品德提升和建设和谐社会起着积极的作用。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强调以人为本,注重关爱他人,这在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道德中的“仁爱”、“孝道”、“和谐”等观念,鼓励人们尊重他人,关心和帮助他人,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在当代社会,随着社会转型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传统伦理道德的价值更加凸显。
在社会问题频发的背景下,人们更加需要从传统伦理道德中汲取智慧,加强社会责任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强调个人品德修养和道德建设。
在当代社会,人们的个人品德对于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有着重要的影响。
传统伦理道德倡导的诚实守信、勤奋进取、正直廉洁等价值观念,对于培养良好的个人品德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在当今社会,诚实守信的品质在商业交往、公共服务等领域中显得尤为重要,而勤奋进取的精神则是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发展的基础。
因此,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当代价值在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优秀的个人品质。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还强调公德和家庭观念的重要性。
传统道德中的“忠诚”、“孝道”等观念,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家庭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代社会,随着家庭结构的多样化和社会关系的复杂化,传统伦理道德的价值更加凸显。
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是培养下一代的重要场所,传统伦理道德的家庭观念对于培养健康、和谐的家庭关系至关重要。
同时,公德是社会稳定的基石,传统伦理道德中的“忠诚”、“诚信”等观念,对于建设和谐社会、构建良好公共秩序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当代价值还体现在文化传承和民族认同上。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遗产,代表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和价值观念。
在当代社会,面对全球化的冲击和多元文化的碰撞,传统伦理道德的当代价值在于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维护民族认同和文化自信。
论传统孝道文化及其现代价值
![论传统孝道文化及其现代价值](https://img.taocdn.com/s3/m/37660b1b4431b90d6c85c782.png)
一
中 国传统文 化博 大精 深, 远流 长, 中“ ” 一 个 重要 范畴 。 源 其 孝 是 些礼仪制度 , 调节人际关 系, 从而凝聚社会 , 到天下一统 。孝道在 中 达 “ 不仅影 响这中国历朝历代人们 的思想 , 孝” 而且成为支配人们行为的准 国文 明社 会 的发 展进 程 中 , 渐 积 淀 和 内 化 为 中华 民族 的心 理 情 感 。成 逐 则和评判人们德行的标准。梁漱溟先生亦认为“ 中国文化是 ‘ 韵 文 为封建社会维持其社会稳定的意识形态, 说 孝 为中国的一统起到 了积极的作 化, 自是没错。 …《 ” 孝经 ・ 开章明义》 中说: 夫孝 , “ 德之本 也。 可见古代 用 。 ” 对孝道的看重和推崇 。传统 的中国社会就是一 个奠基于孝道 之 上的社 孝 道 文 化 是根 据 家 庭 和社 会 发 展 的需 要 应 运 而 生 的 , 过 改 造 和 大 经 会, 因此 对孝 伦 理 进 行探 本 溯 源是 非 常 必要 的 。 力 推行 , 为 道德 观 念 的 文化 心 理 的 重要 组 成 部分 , 历 史上 发 挥 了 重 要 成 在 孝 道 文化 的 内涵 作 用 。 虽 然孝 道 文 化作 为一 个 复 杂 的理 论 体 系 , 历 史 的发 展 过 程 中 , 在 不 中国传统孝道文化是一个复合概念 , 内容 丰富, 涉及面广 , 既有文化 免会夹杂进不合理的成分, 但孝道文化对中 国传统道德体 系的构建作用 理 念 又有 制 度 礼仪 。通 过 对 《 语 》 中 有 关 孝 的 语 录 加 以筛 选 、 类 , 论 其 分 仍 是 不容 忽 视 的 。 孝大致可分为六个方面 : 三 、 道 文 化 的 现代 价 值 孝 孝 道 文 化 是 中华 民族 文 化 的精 华 , 其敬 老 养 老 的基 本 社 会道 德 , 一 是 1养 亲、 . 敬亲 养 亲 指在 物 质 生 活方 面 奉 养父 母 , 孝 的最 低 层 次 。子 女 要 “ 身 节 份 弥足 珍 贵 的 文化 遗 产 。 当今 , 国正 处 于从 传 统走 向 现 代 的 社 会 转 型 足 谨 我 旧 用, 以养 父母 ,( 孝 经 ・ 人 辛 》 意 思 是 子女 要 尽 可 能满 足 父母 物质 生 期 , 的道 德 规 范 与社 会 主 义 市场 经 济不 相 适 应 的 矛 盾 正 日益 扩 大 。 构 ”《 庶 ) 活方 面 的 需要 , 强 调 老 年 父母 在 物质 生 活 上 的 优 先 性 。在 养 亲 的基 建新 时 期 孝 道 文化 需 要 把其 放 在 现 代 社 会 背 景 下重 新 加 以 审 视 和 诠 释 , 而且 础上 , 更要做到更高境界 的敬 亲, 即满足父母 的精 神需要 。在这 一层面 孝道文化的新理念应当包括 四个基本内容 : 1 孝敬 : . 尊老敬老是 中国传统思想的精华 , 中华民族普遍认 同的优 是 上, 孔子除 了要求子女要从外表上和颜悦色 , 而且还要怀着真正崇敬的感 它是 也 情奉养父母 , 从精神上关心父母 , 满足 父母 的需要。《 语 ・ 论 为政》: 今 良传 统 , 孝 道 文 化新 理 念 的 基础 , 是 传统 孝 道 文化 的根 本 。从 某 种 “ 孝 也 之孝者 , 是谓能养 。至于犬 马, 皆能有 养。不 敬 , 以别 乎? [ 这 也就 意 义 上说 , 敬 是 中 华 民族 孝 道 文 化 的 真 谛 , 是 东 方 文 化 的 鲜 明 特 征 。 何 ” 2] 因此 , 在新 时 期 , 弘扬 孝 道 文 化 , 先 要 树 立 公 民 的 孝 敬 意 识 。 而 要 做 到 首 是说, 养亲只是起码的要求 , 能养不等于孝 , 只有敬才是孝的最高体现 。 2 尊 亲、 亲 . 谏 这一点就是要大力 宣传尊老敬老思 想中的优秀精华 , 使其在现代社会文 中国传统 中蕴含着“ 尊亲” 顺从长辈的意思 , 这一意义 的存在有其产 化 建设 中 占有一 定 的价值 地 位 。加 强 整 个 社 会 的 道德 教 育 , 立 起 尊 老 树 生 的客 观基 础 。 中 国封 建 社 会 当时 生 产 力 的低 下 决定 了生 产 经验 和生 活 敬老的有 良好道德风尚。鼓励 人们“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 幼吾幼以及人之 经验的获得往往依靠 自己的实践 , 这就使 的与人 口年龄的增长可 以说是 幼 , ( 孟子》 ”《 ) 正 比关 系 。长 者 在传 统 农业 社 会 中就成 了权 威 的象 征 。 但 为 防止 尊 亲 过 2 平等 : . 这是孝道文化新理念的重要前提。在传统孝道文化中, 没有 度, 尊亲还包括 “ 劝谏” 之意。《 经 ・ 净章》 出 : 孝 谏 指 父有争 子, 身不 平等的观念 , 则 其所提倡 的对父母的服从 , 对国君的愚忠已不再为现 代人所 陷 于 不义 。故 当不 义 , 子不 可 以 不争 于 父 。也 就 是 说 , 父 母 不 义 的 时 接受。在新时代 , 则 在 构建孝道文化的新理念必须扬弃这一文化缺陷, 用平等 候, 不仅不能顺从 , 而应谏诤父母 , 这样 可以防止父母 陷于不义。若父 母 的观 念予 以弥 补 。 只有 用 平 等 的 观 念 对 家 庭 关 系 作 出 新 认 识 和 新 调 整 , 依 旧坚 持 己 见 , 只 能 “ 谏 而不 听 , 号泣 而 随 之 。 也 三 则 ” 孝 的 传统 才 能 得 到后 世 的 认 同 , 充 分 发挥 它 的 作用 。 并 3 祭 亲 、 亲 . 继 3保障 : . 这是 孝 道 文 化新 理 念 的 核 心 。 现 代社 会 发 展 的 一 个 重 要 成 祭 亲 即指 父 母 善终 , 家 的孝 道 把 送 葬看 的 很重 要 , 丧 礼上 要 尽 各 果就是要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中国传统孝道文化中有保 障老年人生 儒 在 这是 现代社 会才有的新成果。为 种礼仪。做到“ , 之 以礼 , , 生 事 死 葬之 以礼 , 之 以礼。 《 语 ・为 活的思想因素。但从制度上予以保 障, 祭 ”( 论 政》 送死在精神层面上表现为继亲, ) 即指作为孝道最 高阶段 的孝承 。这 了使这一新理念得到落实 , 我们要大力加强社会的法制建设 , 保障老年人 里 的“ 要求子女“ 承”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 , 可谓孝矣。 论语学而篇》而孔 的权益。另一方面 , ”《 也要加强 对老年人 的社 会保障体制 的建设和完 善。 老有所医 , 老有所为 , 老有所学 , 老有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等要求 的 子的学生 曾子也说 : 吾闻诸夫子 : 庄子之孝 也, “ 孟 其他 可能也 , 其不改父 保证老年人老有所养 , 之臣与父之政 , 是难能也。 (《 ” 庄子 ・ 庚桑楚》 可见 , ) 在父亲去世 后 , 仍 实 现 。 能 坚 持“ 之 臣 ” “ 之 政 ” 才 是 执行 了最 好 的孝 礼 。 父 与 父 , 总之, 中国 传 统 的孝 道 文 化 , 含 着 十分 丰富 的优 秀精 华 。它 源 远 流 蕴 二 、 道 文化 的 历 史作 用 孝 长 , 响广泛 , 影 具有 几 千 年 的悠 久 历 史 , 产生 了显 著地 历 史作用 ; 为 人 称 它 孝道文化内涵丰富, 几千年来已经成为 日常生活 的行 为准则 。作 为 颂 , 人 心 , 是 中国 人 的道 德 行 为规 范 , 示 了 传 统 文 化 的 璀 璨 价 深入 依然 展 中国传统孝道文化的核心 , 孝道 文化在中国历 史发展过程 中的作用是多 值 。 我们 应 当认 识 到 这 是 当 代 社 会 公 民 道 德 教 育 的最 佳 切 入 点 和 出 发 方面的: 在老龄化社会 的条件下 , 构建 符合时代要求的孝道文化新理念 , 点 。 因此 , 承发 扬 尊 老敬 老 的传 统优 秀 美 德 , 之 成 为全 体 人 民 的 行 继 并使 需 要 对 传 统孝 道 文 化 的历 史 作 用做 合 理 的分 析 : 为规 范 和 整 个社 会 的 道 德风 尚 。这对 于整 个 中华 民族 思想 道 德 素 质 的 提 1修 身 养 性 : 个 体 来 讲 , 道 是 修 身 养 性 的 摹 础 , 大 孝 , 之 本 高 , 于 现代 社 会 的 进步 发 展 , 有 十分 重 要 的推 动 作 用 。 , 从 孝 “ 德 对 具 也” 《 。( 孝经》) 通过 践行孝道 , 个人的道德可 以完善。否则 , 每 失去孝 道 , 去 做 人 的最 起 码 的德 行 。 因此 , 家 历来 以修 身养 性 为 基 础 。在 参考 文 献 : 就失 儒 1 《中国 文化 要 义 》 M] 上 海 : 海人 民 出版社 ,0 5 [ . 上 20. 今天 , 倡导孝道 , 以此作为培养下一代 的道德修养 的重要 内容仍然具有 [ ] 梁 漱 溟. 并 重 要 的 现实 意 ��
孝道的现代价值
![孝道的现代价值](https://img.taocdn.com/s3/m/8a174b38b90d6c85ec3ac60a.png)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诸德之首.中国传统孝道是中国传统道德的核心,它既有民主性的精华,又有封建性的糟粕.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老龄化社会的挑战,我们要批判继承传统孝道,并赋予新的诠释,构建现代孝道新理念,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孝经》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发了儒家的伦理思想。
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
”书中指出,孝是诸德之本,“人之行,莫大于孝”,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理家,保持爵禄。
”。
《孝经》对实行“孝”的要求和方法也作了系统而详细的规定。
它主张把“孝”贯串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是孝之终。
它把维护宗法等级关系与为君主服务联系起来,主张“孝”要“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并按照父亲的生老病死等生命过程,提出“孝”的具体要求:“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
《孝经》还根据不同人的等级差别规定了行“孝”的不同内容:天子之“孝”要求“爱敬尽于其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诸侯之“孝”要求“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卿大夫之“孝”则“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卿大夫之“孝”则一切按先王之道而行,“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士阶层的“孝”是忠顺事上,保守祭祀;庶人之“孝”应“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
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著作《尔雅》下的定义是:“善事父母为孝”。
汉代贾谊的《新书》界定为“子爱利亲谓之孝”。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的解释:“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
许慎认为,“孝”字是由“老”字省去右下角的形体,和“子”字组合而成的一个会意字。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孝”的古文字形与“善事父母”之义是吻合的,因而孝就是子女对父母的一种善行和美德,是家庭中晚辈在处理与长辈的关系时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和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孔子“孝”论及其现代价值
![孔子“孝”论及其现代价值](https://img.taocdn.com/s3/m/28fc5b03bed5b9f3f90f1cec.png)
孔子“孝”论及其现代价值方国根在中国古代,“孝”论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从自发、自觉到强化、定型的过程。
可以说,孔子“孝”论的基本内容,更有原汁原味,涵盖了我们今天倡导的孝行的各个方面,如讲求赡养和敬事合一,注重和谐,重视孝行的自主、自觉、自律,特别是寻求和肯定“孝”道的根源性和社会意义所表现出来的“入世”精神,等等。
“孝”是儒家伦理道德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范畴,也是具有大众性和民间性的一个道德理念。
自古至今,它一直作为中华民族崇尚的美德,构成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孝”的观念的产生,是与中国古代建立在农耕基础上的家国一体的宗法社会结构密切相关的,它是基于血缘关系的情感因素与原始的祖先崇拜的结合。
“孝”字始见于西周时期的典籍及当时的铜器铭文,其内涵主要是对祖先的“追思”、“追孝”、“孝祀”,以及对父母的“孝养”。
孔子作为中国封建社会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对“孝”的道德观念给予了相当的观注。
他在继承西周时期关于“孝道”思想的基础上,结合春秋时期的实际,对孝道孝行给予了新的诠释,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对“孝”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发,并重新赋予其新的内涵。
在《论语》中有大量记载孔子与弟子谈论和探讨“孝”的内容,其主要观点有如下几个方面:其一,孔子针对时人认为赡养父母就算“孝”的观念和行为,主张“孝”不仅仅是指子女从物质上赡养父母,而且重要的是要尊敬、善待父母,提出了“孝敬”的主张。
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在我国历史上首先提出了“孝敬”的概念,并对“孝养”与“孝敬”做了区别:前者所关注的只是从物质、经济的层面上来奉养、满足父母的需要;后者则增加和凸显了精神、感情层面的内容,要求子女对待父母应怀有发自内心的真诚的尊敬,强调子女对父母要多加关心,尽可能地保持其健康长寿和精神愉悦,使父母在有生之年得以养体和养志。
可见,孔子的“孝”,是从人性角度、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来界定的,即做到了物质奉养和精神慰藉的有机结合,并突出精神慰藉的重要性,以此来强调和凸显人与动物的区别。
论中国社会转型中的孝道
![论中国社会转型中的孝道](https://img.taocdn.com/s3/m/7427cfddb14e852458fb57fa.png)
列 为国家 法律 , 为统 治者 教化 的根本 和 治国 的有 力 武器 。 成 二、 中国传统 孝道 遭遇转 型社 会 的挑战
时至今 日, 社会转 型 的发 展语境 已经成 为我们 讨论 一切 中围
、
中 国传统 社会形 态 中的 孝道
从 社会 的性 质和 形态看 , 人类 社会 的发 展形态 主要可 分为两
不是在 某种 既定 的语 境下进 行传 统 式的道 德解 读 。 由此 看来 , 孝 孝 准则 。无论 是“ 事生” 父母在 不远 游” 还 是“ 死” 三年 的“ , 事 的“
道 与 中国 社会 转型 是兼 具理 论和 实践 双重 意义 的伦 理学 问题 。 无 改父志 ”抑 或是“ 孝” 三年之 丧” 都是 以明确 的条文 规定 , 追 的“ ,
型之势, 传统孝道从封闭走向开放, 构建一种顺应当代中国公民社会生活方式的孝道理论, 将是本文探讨的主题。 关键 词 社会 转型 孝 道 双向 交往机 制
中图分 类号 : 8 3 B 2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090 9(0 91.6 .2 10 . 220 )2330 5
L g l y t m n o i y e a S se A d S ce t
f l占 { 缸金 ; J
20.2中 1( ) 09
论 中 国 社 会 转 型 中 的 孝 道
王 丹 丹
摘 要 中国文化 历 来有注 重孝 道 的传 统 。在 中国社会 转型 时期 ,孝 道研 究更是 成为 兼具理 论和 实践 双重 意 义的前 沿课 题。 根植 于同质性社会形态的中国传统孝道伴随人类生活公共化与异质化的演进 已失去其原有 的活力, 顺应现代社会的转
类: 同质 性社 会与 异质性 社会 。 同质 性社 会通 常表现 为社会 民众 现 象 , 包括孝 道现 象无法 摆脱 的 时代 背 景 。 按照 英 国著名 历史 学
社会转型期现代孝道的合理建构
![社会转型期现代孝道的合理建构](https://img.taocdn.com/s3/m/fdad0365af1ffc4ffe47aca6.png)
社会转型期现代孝道的合理建构摘要: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近年来,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孝道出现了严重的失范现象。
让现代新孝道合理建构是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为此,就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不断强化孝道意识,开展孝道教育,鼓励孝道实践。
争取通过各方面的努力,使现代孝道得以合理建构。
关键词:孝道失范;孝道;合理建构中华文明历来重视孝道,并将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几千年来它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起到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然而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种国外思潮不断地涌入中国,受多元文化的影响,中国社会方方面面都正在处于转型期。
其中被誉为中国传统美德的孝道也出现了失范的现象,这对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共建美好家园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孝道失范的含义孝道失范,主要是指在社会转型期间,作为存在意义、生活规范的旧孝道价值、孝道准则或孝道规范等日趋缺失,或缺少对社会成员的有效约束性,而适应新社会形势所需的新孝道观念或行为规范还尚未建立起来,还不具备对社会生活起正常的调节作用,从而使得社会成员的孝道行为处于一种真空状态。
孝道失范,不仅表现为对于父母的不敬不孝,甚至是对父母的欺凌虐待,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家庭责任意识的不断淡化,法治观念的淡漠和时代精神的偏离。
二、中国社会转型期孝道失范的现状理想的双向感情交流,应该是基于与生俱来的血缘亲情关系,通过日常生活交往中的双向感情交流,理解互助等,以此达到不断地强化亲情之爱,增进人的道德责任和义务,进而达到某种道德境界的孝道形态。
在这种良性亲子感情交流中,双方是处于平等地位的自然感情流露。
然而,受传统孝道伦理的影响,使得亲子关系中更多地呈现出敬畏胜于爱,角色胜于感情的特点。
在转型期的社会中,父母依然以绝对封建家长的态度对子女行为、财产、婚姻等进行肆意的干预和支配,这种缺乏感情交流的绝对领导使得亲子之爱被扭曲为敬畏,家长角色远远的凌驾于亲情。
论述儒家传统孝道观的现代价值3000字
![论述儒家传统孝道观的现代价值30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fbed5002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9c79a47.png)
论述儒家传统孝道观的现代价值3000字
传统孝道观一直被庄重地传承至今,一直对中华民族文化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而其对现代社会的重要性也值得深思。
首先,传统孝道观以“孝”为核心,以“礼”为前提,重视人的情感和道德礼仪,强调爱护老人、恭敬尊重长辈,尊崇父母,关爱子女,彰显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特有的家庭观念,突出了旧社会中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引导子女成长为正直正派、礼仪之道的孝子孝女,充分发挥支撑社会的力量,有助于构建良好的文化氛围。
其次,传统孝道观彰显出友爱、博爱的精神,认为以崇尚友爱、和谐相处,把人类的聚合度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令社会维系着良好的人际关系,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把一个人提升到最高水准,促进团结和协作,树立社会团结、友爱、协作的良好风尚,为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贡献努力。
再者,传统孝道观体现出服务民众的责任感,它深知每一个人的孝道都需要有所体现,在遇到困难时只有采取一种服务精神,无私奉献,用心从事服务他人的善事,能够从根本上让社会充满和谐,把公共福祉提升到一个崭新的高度,也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举措,充满着团结和动力。
此外,传统孝道观还将自我约束、谨慎行事作为最高原则,在道德价值上,强调行为者应自觉遵守道德操守,坚守伦理道德,珍惜和平。
它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增强一个人的自律能力,避免发生无谓的冲突,让大家都受益于它。
总之,传统孝道观在现代社会中继续具有重要价值:促进友爱、协作、自律、礼义廉耻,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给我们指明正确的方向,是一种无法替代的价值取向。
只有我们充分认识它的重要性,落实每一条孝道,才能转变形式,调动社会的共鸣,让它一直流传下去,传播下去。
孝道文化的现代价值及思考
![孝道文化的现代价值及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b6943fdaba0d4a7302763aad.png)
孝道文化的现代价值及思考作者:宋子怡郭仲楠来源:《祖国》2017年第09期摘要:孝道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现在社会更有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清楚地辩证的看到孝道文化的现代价值以及对于社会转型下出现的问题背后的原因。
关键词:孝道文化孝文化现代价值一、孝道文化的现代价值孝道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深刻的影响着我们的社会生活和民族精神,凝聚着以血缘为纽带的家族伦理关系,是几千年来维护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精神文化因子。
从家庭亲族开始,逐步地扩大,“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最终扩展为爱人民、爱社会、爱国家。
同时,孝道文化也是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切入点,从孝心开始,逐步养成道德的自觉意识。
(一)孝道文化有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百善孝为先”、人无德则不可立,国无德则难以兴。
孝道文化,是支撑千年中国社会不断延续、发展的脊梁;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信仰和终极的人文关怀,更是我们道德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增强民族向心力、凝聚力的不竭动力。
市场经济的发达生产力在不断创造物质财富丰富人们的生活,扩展人作为主体在精神领域存在空间的同时,商业资本也在不断改变和侵蚀着现代人性和精神的自由。
“资本”在对现代人的精神生活的支配中,造成了人们在效率生活中的迟钝,在物化生活中的傲慢,在享乐观念下的粗暴和对金钱世界狂热追逐中的冷漠,社会在整体上开始失去了精神文明的深度。
另一方面,植根于民族精神深处的孝道文化和观念也在情感认同和良知道义的基础上,促使人们回溯过往,寻求传统孝道带给人们在心灵上的温暖和人际关系上的和谐;促使人们在经济时代下对真正的幸福做出更深层次的反思。
“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从遵循孝敬父母的孝道伦理开始,形成一种尊老、敬老、爱老、养老的社会道德风尚,构建一个以孝道丰富滋养个人境界,回归人的价值本性的世界。
这将有利于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和提高社会道德素养。
传统孝道伦理的当代价值
![传统孝道伦理的当代价值](https://img.taocdn.com/s3/m/e9278045e518964bcf847ccb.png)
容正是古今相通之理 , 对社 会主义社会 和建构 现代伦理仍 具 有重要的价值。就 是说 “ ” 今 仍 是 东 方伦 理 的一 大特 孝 至 色, 现代社会我们仍应提倡关爱孝敬 父母 , 使代际和谐 , 家庭
和睦。
[] 1 罗荣 渠. 现代化新论 [ ] G ∥姜桂石 , 姚大学 , 泰. 王 全球化
与亚洲现 代化 . 北京 : 社会科学文献 出版社 ,0 55 . 20 :1
[] 2 金耀基 + 中国现代化 与知识分 子 [ . 港 : 港时报 出 M] 香 香
版社 ,94:9 18 8 .
”
一
致 有两种 :
一
是赋予 孝道 伦 理 以新 内容 , 实现 其与 现代 社会 的契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就是人与 自然 万物应 和 谐共 处 , 万 物并 育而 不相 害 , “
合 。就是 “ 足现实 ” 对 传 统孝 道伦 理 中的古今 通理 如敬 立 , 养父母 、 关爱他人等进行恰 当的诠 释、 合理的引 申, 赋予其时 代的 内容和形式 , 进而融入现代伦理建构 当中。为了促使其 当代价值落实到实践层 面上来 , 需要充分利用大众传媒 的舆 论 以及影视 、 小说 等文艺形 式 , 发动 群众参 与建设 和谐 家庭 等文明创建活动 , 更为 基本的是要在各级 、 各类 学校 , 用有 采
孝意识 ; 一个 民族贯穿 通达 思想文 化 的潜 动力仍 是孝 意识 ,
效的形式和方法 , 传统 孝道伦 理精 华 的教育 , 而使 实 进行 从 践主体 在价 值上给予传统孝道伦理 以心理认 同 , 实现孝道伦
理 与现代社 会的有机整合 。
这种孝意识的现实运用就是爱 国主义精神 。古往今 来 , 中国
社会转型期大学生孝道缺失的表现及原因刍议
![社会转型期大学生孝道缺失的表现及原因刍议](https://img.taocdn.com/s3/m/c9c16e3d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ee.png)
社会转型期大学生孝道缺失的表现及原因刍议随着社会的转型和发展,大学生的孝道观念和行为逐渐出现了缺失的现象。
本文就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分析大学生孝道缺失的表现及其原因。
大学生孝道缺失主要表现在对父母的尊重和关爱方面。
现在的大学生愈发自我中心,过度关注自己的需求和利益,忽视了父母的辛劳和付出。
他们往往只关注自己的学业和社交生活,对于家庭中的琐事和父母的期待漠不关心,甚至有时还对父母的话语和建议抱有抵触情绪。
一些大学生在经济上过分依赖父母,不懂得节约和理财,甚至出现攀比和奢侈的消费行为,从而给父母带来了经济负担和压力。
大学生孝道缺失的原因有多方面的因素。
社会转型期的大学生面临着来自个人兴趣和选择的压力。
在高考结束后,大学生终于可以选择自己喜欢和擅长的学科进行深造,但是这也带来了一种“我行我素”的思维方式。
大学生更加关注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而忽视了对家庭的关怀和尊重。
社会的发展也给大学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传统孝道观念的重视程度逐渐降低。
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使得大学生更容易受到外界价值观的影响,较少关注传统的孝道观念。
现代科技的普及也使得大学生与家人的沟通变得不再依赖面对面的交流,而是通过手机和网络进行沟通。
这种虚拟的沟通方式对于传统的亲情和孝道观念的传递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一些大学生缺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的教育。
在家庭和学校的教育中,他们更多地接触到了功利主义、个人主义和消费主义的思维方式。
这些思维方式使得他们更加关注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忽视了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为了解决大学生孝道缺失的问题,我们应该从多个方面进行努力。
家庭和学校是培养大学生孝道观念的重要场所。
家长应该给予孩子关注和支持,以身作则,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重视传统的孝道观念。
学校也应该开设相关的课程和活动,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家庭观念,推动学生关注和尊重父母。
社会机构和媒体也应发挥积极的作用。
社会机构可以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和志愿者服务等方式,加强大学生对社会和家庭的了解和认识,使其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仁爱孝悌对当今社会的积极意义
![仁爱孝悌对当今社会的积极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97a771c2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cb.png)
仁爱孝悌对当今社会的积极意义仁爱孝悌不仅是血缘和亲缘关系的一种体现,其在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家庭的敦睦是社会和谐的前提和基础。
那么如何确保每个单元或者细胞健康运转呢?这就要从对中国人影响深远的儒家仁爱孝悌思想入手。
换句话说,要保证家庭的和睦稳定、健康发展,恪守孝道就是关键所在。
“父慈子孝”的伦理要求在家庭关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这一要求推及到社会中就会涉及到朋友关系和邻里关系。
一个在家里十分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人,那他的朋友关系和邻里关系也一定十分和谐。
正如《论语》所言: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
《论语•学而篇》“孝”是做人的根本,它不仅规范子女要对父母长辈尊敬,而且还要求人们对国家忠诚、对朋友仗义,与人为善。
“孝”既源自于人们的道德情感,又贯穿于人们道德情感发展的全过程,影响着人们的道德行为。
所以提倡和发扬孝道,不仅有利于强化每个个体的责任感,同时也关系到每个家庭的幸福,关系着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现实意义:(一)有利于道德念的树立。
中国儒家经典中“以天下为己任”的观点颇多,“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不足与议也”(《论语•里仁》)、“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大学》)等。
悲天悯人,以天下为己任,这不仅体现了天下为公的道德情怀,也是中国儒士们追求的崇高理想念。
荀子曰:“坐于室而见四海,处于今而论久远。
”(《荀子•解蔽》)这表明儒家已经有了由己达人、由内及外的道德观念,这种道德观念的实质就是从主体出发,使得主体对客体的负责变成了一种自觉,使得自我对他者在不自觉中就承担了责任,这也是一种强化责任的行为。
(二)有利于负责任品性的塑造。
塑造理想人格和实现人生价值,要求人们时刻接受道德伦理的考验,无论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千钧一发的关键时刻,都要坚定地践行德行,正如《已灵么》里所说:“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常说划分责任、明确责任、责任到人,其实就是按照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原则负责。
儒家孝道观的现代价值
![儒家孝道观的现代价值](https://img.taocdn.com/s3/m/b951ec88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fd.png)
儒家孝道观的现代价值
一、引言
儒家孝道观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就深受人们的推崇和尊重。
孝道观念强调亲情、家庭、社会和国家的重要性,具有深刻的现代价值。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儒家孝道观的现代价值。
二、传统孝道观
1. 孝顺父母
2. 尊敬长辈
3. 亲情关系
4. 家庭和睦
5. 社会责任感
三、现代孝道观
1. 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2. 强调自我意识
3. 尊重个性差异
4. 鼓励创新精神
5. 推崇公益事业
四、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1. 建立和谐家庭关系
2. 培养良好社交习惯
3. 倡导社会公德心和责任感
4.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五、结语
通过对儒家孝道观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到其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价值。
传统孝道观强调亲情和社会责任感,而现代孝道观则更加注重个性差
异和创新精神。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应该将传统孝道观与现代孝道观
相结合,以建立和谐家庭关系、培养良好社交习惯、倡导社会公德心
和责任感,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论中国传统孝文化对当今和谐社会建设的价值
![论中国传统孝文化对当今和谐社会建设的价值](https://img.taocdn.com/s3/m/833609fef90f76c661371af5.png)
而促进社会稳定方 面发挥 了巨大作用。
( 二) 孝道时古代政 治的影响
《 论语》 有云: “ 其为人也 孝弟 , 而好犯上 者 , 鲜矣; 不好
犯上 , 而好作乱者 , 未之有也 。 君子务本 , 本立而道生。 ” 孔子
《 论语 ・ 里仁》 中说 : “ 父母在, 不远游, 游必有方。” 由此可见
孝敬父母 首先从修身开始 , 时时刻刻不让父母担 心 自己。 总
之, 传统的孝文化强化了家庭宗亲观念 , 在维护家庭 和谐进
是 临盆 生产受尽苦楚 的恩德 ;第三是生 下孩子就忘记所有 痛苦的恩德 ; 第 四是 自己咽下苦涩 , 吐出甘甜给与爱儿 的恩 德; 第五是 回施干净给与孩儿而 自己将就污湿 的恩德 ; 第六 是 哺喂乳奶 和抚养教 育的恩德 ;第七是 替孩儿洗濯屎尿不
育 和 圣 贤教 育, 能有 这 样 的 共 识 是 中国乏 幸 、 民族 之 幸, 但 中 国文化 源远 流 长 、 浩如 烟 海 , 当前 最 紧迫 的 应 从何 处入 手? 应 从 中 国文 化 的根 入 手 , 但 是根 又是 什 么呢 ? 古 大德 早 就 告 诉 我 们 了 , 中 国文 化 的根 是 孝 。 《 孝 经》 中说 “ 夫孝 , 天之经也 , 地 之 义也 , 民 之行也 ; 人之行 , 莫 大 于孝 ; 教 民亲 爱 , 莫善 于孝 ; 夫孝, 德之本也。” ① 当前 , 学 习和 落 实 中 国的 传 统 孝道 思 想对 和 谐 家庭 、 和 谐 社 会 的 建设 都 具 有 至 关 重要 的 作 用 。
关键词 :传统孝道 ; 伦理道德 ; 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 : G 4 1 1
论中华孝道文化于当今的价值
![论中华孝道文化于当今的价值](https://img.taocdn.com/s3/m/6e7dc4efbd64783e08122ba0.png)
论中华孝道文化于当今的价值摘要: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文化软实力越来越被加以重视,而作为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基础的孝道文化,对个人及社会的发展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传统孝道文化对当代的道德有着较强的教育功能。
加强孝道文化教育的不但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扬吗,还对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学生思想文化教育有着重大的建设性作用。
为此我们应加强孝道文化的建设,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
关键词:孝道文化作用措施正所谓“百善孝为先”,孝道文化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并在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
早在西周,天子就定期视察学校,举行养老仪式,在太学为三位长老举行宴会,对孝道敬老的学生进行孝道教育,并要求学生尊崇孝道。
立德、效命国家。
春秋时期,更有孔子所著并被誉为经世宝典的《孝经》,书中孔子对弟子说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有生也”。
这句话高度的概括了孝道的作用及其重要性,更也表明了,孝道文化在教育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自古以来各代君王都推行“以孝治国”,极力推广孝道文化的教化作用,扩延孝道文化的含义。
为此我们更应重视孝道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充分的“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使之适应当代文化社会的发展,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从而促进我传统文化的繁荣与文化软实力的发展。
一、孝道文化的积极作用孝道文化的影响是长久且深远的,当今社会的发展让需要合乎时代要求的孝道文化。
在儒家思想中衍生了许多有关孝道的名言警句,以此来激励后者。
例如,“以孝齐家,以孝治国,以孝平天下”。
这些名言警句无不说明了孝道文化的重要性。
高校是为国家培养人才的最重要的场所之一,近50年来我国也不断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民族精神的培育,不断地将孝道文化融入高校的文化教育中,并将之与现代教育理念相结合,从而培育了一代代的德智体综合发展的学生。
孝是百善之基,加强孝道建设,不但加强和培育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精神,还培养的学生的遵法守法、诚实明理意识。
中国历史上的爱国将领、名人志士不胜枚举。
孝文化及其现代意义
![孝文化及其现代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4720120252ea551810a6874e.png)
孝文化及其现代意义孝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品,它深深扎根于古老而文明的中华大地,华夏民族很早就有孝的观念。
孝字在商周时代的甲骨文中已经可以找到。
在《诗经》中也早有“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哀哀父母,生我老瘁”的孝思。
时至今日,孝在华人文化中,仍然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所以对华夏儿女来说,孝道实可说是源远流长,影响深远。
一.孝文化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演化和发展,深深地刻上了时代的印记,形成民主性精华和封建性糟粕共生的局面。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其深刻的科学内涵是显而易见的:1.孝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民族文化。
中华民族的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出现过许多学派,涌现出一大批著名的思想家和学者,他们在哲学、社会、经济、伦理道德、文学艺术、乃至科学、宗教等等各个文化领域,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被大思想家孔子、孟子所阐释和推崇的孝文化,表现了中华民族的美德,反映了父慈子孝、尊老爱幼的科学精神。
2.孝文化是中国人民的民间文化。
孝文化经历思想家之提倡,经历代统治者之推行,经历代群众之实践,它已经发展而涵盖华人的一切家庭,成为家庭道德规范的最高原则和最集中的表现,而深入到民间的各个角落,普及为一种民间文化形成,于国于家,须臾难离。
3.孝文化是中国民间的民俗文化。
作为民俗文化,诸如节日活动、婚丧嫁娶、民间风情、文艺演出、文艺作品、乡规民约等等,无不渗透孝文化的影响,无不刻上孝文化的印记。
二.孝文化不仅具有中华传统的主流文化的一般品性,而且经营孝感人民长期发展和创新,铸造出宝贵的人文景观和丰富的物质文化资源,充分显示出其独具的魄力。
1. 孝名。
孝感的第一个县名为“孝昌”,这个名称的由来,洋溢着孝感独具的孝文化的鲜明色彩。
即使是在“文革”浩劫中一度改名为“东风”县,但终究还是回到了历史给它铸造的文化定位。
2. 孝子。
一千多年来,孝感这块土地上出了不少孝子,东汉前后的黄香、董永和孟宗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他们以孝行而感天动地的故事,在民间中广为流传。
传统文化中的“孝道”有哪些现代意义
![传统文化中的“孝道”有哪些现代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3a0acbd8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34.png)
传统文化中的“孝道”有哪些现代意义关键信息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引言孝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历经千年传承,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协议旨在探讨孝道在现代社会中的多方面价值和作用。
11 孝道的定义与内涵孝道,简言之,是子女对父母的敬爱、顺从和赡养。
然而,其内涵远不止于此,还包括对长辈的尊重、关怀,以及传承家族文化和价值观等。
111 传统孝道的表现形式在古代,孝道表现为子女对父母的绝对顺从、晨昏定省、侍奉左右等。
112 现代孝道的演变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孝道在保留尊重和关爱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平等交流、精神支持和共同成长。
2、孝道在家庭关系中的现代意义21 促进家庭和谐孝道有助于家庭成员之间建立深厚的情感联系,减少矛盾和冲突,营造温馨和睦的家庭氛围。
211 增强亲子关系子女对父母的孝顺和关心,能让父母感受到被关爱和重视,从而增进亲子之间的亲密程度。
212 培养良好的家风传承孝道能够塑造积极向上、团结友爱的家庭风气,为后代树立榜样。
22 培养责任感和担当精神对父母尽孝的过程中,子女学会承担家庭责任,这有助于培养他们在社会生活中的责任感和担当意识。
221 照顾父母的生活需求包括提供物质支持、关心身体健康等,使子女懂得关爱他人的重要性。
222 参与家庭决策与父母共同商议家庭事务,锻炼子女的决策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孝道在社会层面的现代意义31 构建和谐社会以家庭为单位的孝道推广到整个社会,有助于形成尊老爱幼、互助友爱的良好社会风尚。
311 关爱老年群体全社会弘扬孝道,能让老年人得到更多的关怀和照顾,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312 促进社会稳定和谐的家庭关系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孝道的传承有利于减少社会矛盾和冲突。
32 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孝道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是对中华民族文化根脉的延续和发展。
浅析中国传统孝道及其当代价值
![浅析中国传统孝道及其当代价值](https://img.taocdn.com/s3/m/b6b990016bd97f192279e9ce.png)
伦理的基本内涵,不断丰富孝道伦理,发挥孝道在
2、基本因素
构建和谐社会中起到积极作用。
是由于传统的生产方式。从物质生产方式上
一、孝道伦理的历史发展与演变
讲,孝道是农业文明社会的道德产物。在马克思和
春秋战国时期,孝文化已经形成。在历代统 恩格斯看来,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
治阶级的推动下,儒家对孝道进行了不断地发展, 过程,道德作为人们物质生活过程在他们的意识中
浅析中国传统孝道及其当代价值
文 _ 刘炳宇
读
学术探讨
天 下
INSIGHT
摘要:中国传统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孝道 的感情,氏族社会就是依靠它来维系的;在西周奴
是一种软性的道德规范,其作用是衡量人们对孝的 隶制社会,体现为自周天子至诸侯、卿大夫、士的
理解和所做出的行为,它具有伦理内涵,其价值既 垂直金字塔形式,经过春秋战国的变革,在秦以后
但是,我们应当对当代孝道进行反思,批判 的继承其有用的思想,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以达到对 现代社会道的思想提高的目的:
1、加强孝道伦理教育,营造全社会尊老、敬老、 爱老的氛围
现代孝道伦理提倡在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 爱老的伦理观念,这就需要加强孝道伦理教育,通 过家庭、学校、社会对公民进行孝道伦理教育,从 而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和睦的家庭关系、融洽的 人际关系。
是孝文化的意义所在,又是中华民族的良好美德和 的封建制社会.则体现为以家庭为单位的横向的网
内在的民族精神,并在几千年的社会发展中发挥了 络形式。第二,作为社会存在基础的自然经济的高
特殊的调节作用。
度分散与作为国家整体的君主专制统治的高度集
关键词:孝道伦理;社会制度;道德准则;社会关 中,是中国古代的社会基本结构。奴隶社会出现了
中国传统孝文化在当代家庭道德中的价值
![中国传统孝文化在当代家庭道德中的价值](https://img.taocdn.com/s3/m/66f110ced5bbfd0a79567340.png)
义, 认 为西方文明以压倒性 的优 势战胜 了我 国的传统 文明。在 这样一个大背景之下 , 传 承数 千年的传统孝 文化 日 渐式微 。因 此, 在新 的历 史条 件下 探讨传统孝 文化在家庭道 德建设 中的价 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展而发展 的。在 当代 , 我们要在孝 文化 丰富的历史 内涵 中找到 其精髓 , 重新审视孝 文化 的当代价值。 二、 当代家庭道德 建设 的问题
我国现在 正处于社 会转型 时期 , 这种转 型包含 方 方 面面 ,
、
中国传统 孝文化 的含义及其发展
传统意义上对于孝 的理 解 , 仅仅 是从 “ 孝 道” 上解释 的 , 以 “ 听话 ” 、 “ 从命 ” 为主, 长大 以后 , 也只是 停 留在经 常 和双亲 吃 饭的层面上。 中国传统 孝文化 经历了从先 秦到近代 的发展 , 经 过历 史的沉淀 , 拥有丰富 的理论基础与精神 内涵 。
其中就包 括传 统与现代家庭道德观念价值取 向上的冲 突, 在这 样 的背景 之下 , 我 国社会主义家庭道德建设 出现 了一 系列 的问 题。改革 开放 以来 , 中国的传统家庭道德观念受 到 了现代 化 的 挑战 , 进入 了剧烈贬变动时期 , 陷入到 了道德 困境之 中。
( 一) 家庭 道 德 评 价 缺 乏 规 范化
在先秦 ,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诗经》 中第一次有关于孝 的 表述 , “ 率见 昭考 , 以孝以享” 表述 , 说明了孝之始 也的含义 。这 是古 时候 人们 为 了祈求 平安 , 而 向祖 先 祭祀 所进 行 的一 种活 动 。西周 是孝文化 的创造 时期 , 对于孝 的理解跳 出了祭祀 的限 制, 增加 了孝顺父 母 的层 面。奉养父 母是 平 民的义务 , 这 就使 社会上 出现 , 沉渣泛 起。 得“ 孝” 向“ 子德 ” 的方 向发展 , 使 孝的含 义超 越 了贵族祭 祀祖 ( 二) 家庭道德选择的 矛盾性 先 的含义 , 推 动孝顺 父母 这一 行 为成 为后 世 孝文 化 的主要 含 因为家庭道德评价标准 的失范 , 使 人们在道德选 择上非 常 义 。到 了春秋 战国时期 , 儒家思想开创者孔 子发展 了孝 文化 的 的迷茫 , 选择任何一种 标准都会 有褒有贬。这种道德 选择必然 内涵 , 从 更为丰富层次诠释 了孝文化 , 提出 了“ 孝弟 也者 , 其为 在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矛盾 冲突 , 最突 出的有 以下三个方面。 仁之本与 ! ” 的观点 , 使“ 孝” 的观念具 有普遍认 同性 , 并使 孝文 首先是家庭和婚姻的矛盾。在中 国现代社会 , 婚姻 自由已 化逐渐成 为社会 的主流思想 。到 了汉 代 , 随着 儒家思想成 为统 经渐渐被社会 认同 , 早 已没有 了古代“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 的思 治思想 , 孝文化越来 越重要 。具 有 了政 治层 面 的含 义 , 统治 者 想包袱 , 每个 人在婚姻 上都有 自主选择 的权利 , 更符合 婚姻 的 把孝文化作为 国家 的重要精神支柱 , 围绕孝 文化建立 了社会 统 本质 。但 是 , 有些 人却打着 婚姻 自由的名 目去离 婚 , 破坏 家庭 治体系 。 “ 以孝治天下” 的思想逐渐 走 向理论 化 、 系统化 。魏晋 稳定 , 给社会带来 了一 系列 的问题 。这就 表明家庭 的稳定 和婚 时代 , 孝道思想一 直都是统 治者坚 持 的基本理 念。在此 期 间, 姻 自由有 着不 可避免的矛盾 。 孝道得到 的最大发展是开始向法律领 域渗透 , 并 以法律作 为孝 其 次是人 本化与功利 化的矛盾 。现今社会 , “ 以人为本 ” 的 道的推动力量 , 完成 了对整 个社会 的统 治。宋元 明清时 期 , 孝 观念深入 人心 , 人们 强调婚姻 自由, 越来 越注重 情感生 活上 的 的含义就变成 了对 父母 无条件 地服从 。这个 时期 的孝道有 一 满足。另外 , 功利化 也开始 在我们 的生 活中生根 发芽 , 在 选择 些极端 , “ 割股疗亲” 就是它 的极致产物 。到了 近代社会 , 尤 其 自己另一半 的时候 , 往往考虑很多外在 因素 , 比如家庭背景 、 工 是晚清 民初时 期 , 随着西方 文化 的渐 渐侵入 , 中国近代化 进程 作等等。当然 , 功利 性 的存 在必然 有它 的合理性 , 但 是关键 是 的加快 , 自由、 民主思想 开始 萌 芽 , 人 民思想 的 自觉性 不断增 如何 实现人本化 和功利化 的合乎 比例 的良性发展。 强, 社 会 的文化先驱 开始站在 时代 的高度 , 以天下 和社会 为己 再次是感情 与义务的矛盾 。在 当今 社会 , 婚姻 的基础 是爱 任, 为 民族尽其大孝 。 情, 人们 在选择 结婚 和离婚 的时候都是基 于这 样 的一个基础 。 孝文化内涵丰富 、 理论 体系复 杂 , 从 不 同的视 角与 领域 审 如今 的社会 已经不像传统社会忽视感 情的存在 , 也使婚姻 有了 视可 以研究不 同的成果 、 得 出不 同的结论 。孝 作为一种社会 意 更多 的人性色彩 。但是在强调爱情 的同时 , 不 能否定婚姻所 包
“孝”在我国现阶段的价值
![“孝”在我国现阶段的价值](https://img.taocdn.com/s3/m/6424f4b4c77da26925c5b0ea.png)
浅谈“孝”在我国现阶段的价值摘要: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思想政治教育是道德建设的最前沿,而道德建设不单单只是学校的学生而是面向全社会各个阶层的,这就需要找到一个全社会都能共同接受的道德理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始终被放在最高地位,是一切真善美的基础,正所谓“百善孝为先”贯穿中华民族几千来的历史,因此在现代社会提高公民道德修养,“孝道”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出发点。
关键词:孝文化道德;价值一、中国传统的“孝道”传统孝文化是建立的“仁爱”基础上的“尊老”、“敬老”、“爱老”。
中华文化总体上来说是主张和谐的文化,传统孝文化维护了家庭的稳定,社会的和谐,孝文化正是这种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五四”以来出于反对封建思想的目的,把孝文化说成是封建文化的万恶之源,这种绝对看法显然是不具有全面看待历史的观点。
梁漱溟先生这样认为“孝在中国文化上作用至大,地位至高;谈中国文化而忽视孝,即非中国文化真有所知。
”[1]儒家所提倡的“仁义礼智信”传统的道德目标都是从“孝”引出并都与孝有关。
当然孝文化也常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尽管传宗接代对中国传统孝文化有其负面的影响,但是如果只是片面的看待孝文化的缺陷,而片面的认识,就会影响对孝文化正确理解,《十三经注疏》“不娶无子”、“陷亲不义”“家贫亲老,不禄为仕”。
我们看到古人对于孝的理解不单单是对于老人的奉养,更多的是希望儿女自身对社会做出更大贡献,如果从这一点出发无疑更大激发社会各阶层的在面对工作是有更强大的积极性。
陈伯清先生提出:“由孝道支撑乡规民俗,正是中国国家正统政治权利与社会自制(费孝通先生的“双规政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二、中国孝文化的现代转变有人提出在现代中国提出孝文化是不是在“复兴封建道德”首先是我国现在所处的历史时期,资本主义的意识的跨国流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力巨大,不仅仅是对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挑战,也对中华民族孝文化提出挑战,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收入大幅提升,国力日益增强,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与此同时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攻坚时期,在面对新的发展要求,与利益分配问题的巨大压力下,孝文化的主导地位必将被大大削弱。
传统孝道文化的现代价值
![传统孝道文化的现代价值](https://img.taocdn.com/s3/m/7ab177fde009581b6ad9eb0b.png)
传统孝道文化的现代价值作者:邱国勇《光明日报》(2016年07月04日10版)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渗透到了几千年来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某种意义上,中国文化可谓“孝的文化”。
孝在中国文化中的作用之大、地位之高,以至于如果谈中国文化而忽视孝,即非于中国文化真有所知。
今天的中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
从当前的社会现状出发,笔者认为,弘扬孝道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构建和谐家庭、和谐社会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孝道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管社会如何进步,文明如何发达,什么时候都不应该丢弃。
孝道文化的内涵孝道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一般指社会要求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包括尊敬、关爱、赡养老人,为父母长辈养老送终等等。
人类社会在漫长的岁月中形成了人际道德关系。
在我国,有文字记载的以孝道为核心的尊老养老道德观念,至少已有三千多年历史。
孝道在整个中国伦理思想史中一直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
正所谓“百善孝为先”,孝被看作“百行之先”、“为仁之本”,它已经深深地根植于中华民族每个成员的内心深处,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和行为习惯。
及至今日,我们身上仍然有儒家孝道思想的深深烙印。
笔者认为,中国传统孝道文化的精华,可以用十二个字来概括,即:敬亲、奉养、侍疾、立身、谏诤、善终。
“孝”最基本的含义,就在于顺从父母的愿望,满足他们的需要和要求,这在中国是一个十分古老的观念。
孝道文化的核心是敬老养老。
作为中华民族普遍认同的优良传统,它强调幼敬长、下尊上,要求晚辈尊敬老人,子女孝敬父母,爱护、照顾、赡养老人,使老人们颐养天年,享受天伦之乐。
孝道也是形成现代和谐人际关系的价值渊源,还可以说是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事亲行孝历来是做人的根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家庭和睦、社会安定、民族团结的基本要素。
孝道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情怀的感情基础和道德基础。
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曾把中国儒家伦理与西方基督教伦理做过比较分析,他认为中国人“所有人际关系都以孝为原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社会转型期传统孝道观的现代价值
当前中国正处于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化社会转变的高速转型期,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社会关系与社会生活方式均随之发生剧烈的变化,与之相应的家庭伦理道德规范也必然会作出相应的反应。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利己主义思潮的冲击,传统孝道观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同,时代呼唤着对传统孝道观的继承和弘扬。
标签:社会转型期;孝道观;家庭伦理道德
尊老爱幼是我们国家的传统美德,这一传统美德,可简约地归结为“孝”与“慈”两种思想。
“孝”指孝敬父母,“慈”即父母长者对子女晚辈的慈爱(本篇着重论述“孝”)。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人们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传统的孝慈观受到了严重的冲击。
如何在当今形势下重拾美好道德观,是我们这一代不可推卸的责任。
孔子在《礼记·大学》中说道:“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
”[1]10即我们所说的“父慈子孝”。
子孝即子女对父母的敬顺与赡养,是作为子女理所当然的责任与义务。
一、传统孝道观在社会转型期受到的冲击
21世纪以来,随着整个世界经济与文化的交融发展,中国的家庭伦理道德也发生了一些变化,目前新一代的青年人在工业化、城市化和外来文化的影响下,在遗弃传统道德的糟粕之时,也对其精华置之不理了。
即孝道在社会转型期呈现出式微的倾向
首先,在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市场经济注重效率、讲求实利的理念开始流入家庭领域,“孝悌”文化在一些人当中已开始淡化和衰落,年轻人中已经有相当数量者不愿意赡养老人。
对老人来说,如果他们尚有劳动能力,能够帮助小家庭照看孩子、料理一些家务还能受到年轻人的欢迎,而一旦年老体衰,丧失了自理能力需要人照顾的时候,有些子女便开始嫌弃父母,把他们当成累赘,即使在一起生活也常常免不了呼来唤去,很难做到和颜以对,甚至加以虐待。
其次,在现代化、城市化过程中,人员流动频繁,很多子女与父母不可避免地相隔两地,彼此间的沟通交流慢慢在减少。
在平时的生活中,或是由于时间的原因,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繁忙;或是出于经济上的考虑,已婚子女回家探望老人的次数是越来越少,这都反映了现如今父母在子女生活中的重要性已日渐趋下。
再次,代沟的存在及不断扩大加大了两代人沟通和交流的难度。
年轻人对社会的变化反应迅速,接受能力强,已不再把父母的指导和建议看成是自己行动的准则,甚至有意与父母反其道而行。
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年轻人不愿努力在理解的基础上和老人融洽相处,不愿承受任何委屈,更别谈什么敬孝之心了。
二、传统孝道观的基本内容及其当代价值分析
在传统家庭伦理中,追溯儒家“孝”的内涵可谓源远流长,在这里只对其主要的含义做一个简单的概括:
第一,祭祀。
祭祀就是指最初的孝,就是指对祖先的“追思”、“孝祀”。
如我们现在逢年过节都要祭拜祖先,就是从古延续至今的传统。
第二,赡养、敬养。
“赡养”即指的是儿女对父母应尽赡养之责。
“敬”养即指真正的孝,不仅从物质、经济层次上,更从精神、情感层面上要做到尊敬。
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2]15传统儒家的这一“敬养”思想对我们当今时代的孝道观是很有一些启发的。
第三,无违、惜生与继志。
“无违”也就是不违背礼节,要求子女从生到死,都要严格按照礼的规定和道德的通行标准来孝敬父母;“惜生”指孝的起点是爱护、保全、敬慎自己的身体和生命,不使父母担忧,如《孝经·开宗明义章》里所说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等等,都与现代社会生活要求不相符,自然也都在谈化之列;“继志”即子女必须继承父母的志向,绍述先人的事业。
这与现代人崇尚自我,追求个性化的价值观明显不符,这些旧社会的种种体现孝的礼节,已经失去了积极意义。
第四,劝谏与尊老。
“劝谏”是指如果父母的心志不合乎正義的话,那么,子女就应当向父母提出规劝和谏诤。
“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2]43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尊老”则是指以赡养父母、孝敬父母为基点,还必须尊敬所有的亲属长辈;扩而大之,还要以善心对待邻里以及天下的所有老人。
“尊老”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值得我们继续发扬光大的。
三、传统孝道观与现代家庭伦理的构建
孝的思想作为中国传统家庭伦理的核心,它的积极面发展到今天仍然为许多人所遵守,仍然发挥着重要的社会作用。
要构建现代家庭伦理,必须有新的孝内容,从现代社会和现代文明的建设出发,现代家庭的孝慈思想应该与传统的孝道观相结合:
第一,提倡父母与子女权利义务的双向性。
我国法律有明确规定,儿女对父母有赡养义务。
儿女赡养父母.不仅在于反哺的良心,而且也是做儿女的责任。
儒家认为:孝敬父母是人类最基本、最自然的德行,对父母的爱是人类一切爱的源泉。
羊有跪乳之恩,鸟有反哺之义,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更加应该孝敬自己的父母。
在我们现代社会,就像子女要赡养自己的父母是应尽的义务一样,教养好自己的子女也是做父母应尽的义务,若父母不教养子女就要受到法律的惩罚。
在古代,人们也早就把教养子女看做是父母应尽的职责,《三字经》上就说:“子不教,
父之过。
”《管子·形势解》中说:“为人父而不明父子之义以教其子而整齐之,则子不知为人子之道以事其父矣。
故曰:父不父,则子不子。
”[3]173
这样看来,孝与慈实际上是一对权利和义务的概念,体现了义务双向的原则,长辈尽了“慈”之责,他便可以收获“孝”之利。
父母行慈,便有权威,父母之所以能够得到子女的“孝”,是因为他们履行了慈的义务,慈与孝的权利与义务关系,是我们现代家庭道德应该提倡的,它体现了文明进步的道德观念,也体现了伦理平等的和谐统一。
第二,注重父母与子女人格的平等性。
父母与子女之间需尊重各自人格的平等。
儿女对父母的赡养,是可以通过经济方法来体现的,但是,仅仅给老人几个钱,不等于就算尽了儿女的义务。
还必须爱自己的父母,并敬重他们,敬重父母,是要对父母有礼貌。
无论如何,父母是自己的长辈,不管地位高低,贫贱与否,都是值得儿女尊敬的。
当然,父母在对待子女的一些问题上也不能家长制、一言堂,如同子女尊重父母一样,做父母的也要尊重子女的独立人格,尊重他们的选择。
在这一点上,我们就需向美国学习了,在美国,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很平等,老的不会以老卖老,小的也不以小耍小。
子女从小追求的是公平、倒了初中阶段就要对一些事情自己做决定。
而做父母的也大多是对子女的这些诉求引导为主,很少以父母的尊严强迫子女做一些他们不愿做的事。
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仿佛像朋友一样,父与子会成为很好的“哥们儿”。
第三,重视父母子女双向交流的感情性。
父母和子女是两代人,价值观人生观难免有不同、有摩擦,这时父母子女之间的感情则需要两代人双向交流和沟通。
父母年龄大了,心理也随之产生变化,易生惆怅、烦躁之心,且变得唠唠叨叨,从而让年轻人觉得不易相处。
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儿女常与父母沟通交流,只有理解了父母才能真正设身处地从他们的角度着想,更体贴父母。
诚然,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父为子纲”的家长制一度限定了父子间训诫与遵从的关系,阻碍了感情交流。
到了现时代的父母,早已把“父为子纲”颠覆为“子为父纲”了,这两种极端都不能走,而是应明白关爱子女不仅是为其提供优越的生活条件,更重要的要真正了解自己的子女,了解他们真正的生活目标是什么。
在这里,平等很重要,尊重很重要,一个能和儿子成为“好哥们儿”的父亲,将有机会走进子女真正的内心世界之中去,从而营造幸福和谐的家庭亲子关系。
第四,呼吁父母子女相互容忍的宽容性。
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加快,生活方式的多样性与差异性也都呈现在日常生活中。
经由代沟等带来观念上的差异所导致的一些矛盾,这时候父母和子女两方都不能心生厌烦与埋怨,而是应当互相尊重彼此的个性,容忍个体的差异性,采用
对话沟通交流的方式来协调因为道德观念不同而产生的冲突。
作为父母应该体谅儿女工作繁忙,或是有的儿女与老人两地居住,时间、精力、财力等客观主观原因都对照顾老人的行为设置了障碍,但作为子女也不能因为有这样那样的障碍就忽略了关心照顾老人,距离近的平时多走走,距离远则多打电话交流问候等,不管怎样,我们做儿女的应当在力所能及范围内尽量照顾好父母。
对父母来说,儿女的关心与照顾是他们晚年的最大的温情、最大的安慰,最大的幸福,它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更是精神上的。
对子女来说,父母的理解与身心健康的支持,无疑免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与新家庭中。
如果家庭成员都能具有这种宽容性,,那就可以保证我们的现代家庭往健康的方向发展。
总的来说,我们不光需提倡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双向性、平等性、感情性和宽容性,随着社会文明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我们还应将慈与孝的范围推广,其对象不仅仅是有血缘关系的人,而且也包括没有血缘关系的收养及被收养老人和孩子,甚至更广义上的人群,即古人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3]16的道德,便是广义上的孝与慈,这也正是我们所大力提倡的家庭伦理道德社会化现代化的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凤娟.大学·中庸·礼记[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
[2]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简体字本[M].北京:中华书局,2006.
[3]杨伯峻译注.孟子译注上[M].北京:中华书局,1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