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王国维的“悲剧论”看《红楼梦》中的悲剧意识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读后感
《红楼梦评论》读后感
读完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我对这部文学巨著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王国维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为我们揭示了《红楼梦》背后的深层含义和价值。
首先,我对王国维所提到的悲剧观深表认同。
他认为,《红楼梦》是一部彻头彻尾的悲剧,这种悲剧性不仅体现在人物命运的波折和坎坷,更在于人生和社会的无常和无奈。
这种悲剧观让我深刻认识到,人生充满了变数和挑战,我们需要勇敢面对,才能找到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其次,王国维对于《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世界有着深刻的洞察。
他通过对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物的分析,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同时,他也关注到了人物之间的情感纠葛和内心挣扎,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人类的情感世界。
此外,王国维还从哲学和美学的高度对《红楼梦》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他认为,《红楼梦》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哲学和美学巨著。
其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和美学观念,对于我们理解人生和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最后,我认为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对于我们理解和评价文学作品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他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为我们揭示了文学作品的深层含义和价值。
同时,他也提醒我们,在评价文学作品时,需要保持客观和理性的态度,不能简单地以个人的喜好和情感来评判作品的价值。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读后感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读后感篇一王国维红楼梦评论读后感《红楼梦》这部经典之作,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而王国维先生的《红楼梦评论》,则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全新的解读之门。
读完之后,我这心里啊,那叫一个五味杂陈!可能很多人觉得《红楼梦》就是一部爱情小说,宝黛的爱情悲剧让人落泪。
但王国维先生却告诉我们,这不仅仅是爱情那么简单。
我觉得吧,他的观点就像是一道光,照亮了那些我们平时忽略的角落。
比如说,他提到了人生的苦痛和欲望的无法满足。
哎呀,想想也是,这书中的人物,哪个不是被各种欲望驱使,又在欲望无法实现时痛苦万分呢?像王熙凤,一心想要权力和财富,可最后又落得个什么下场?也许这就是人生的无奈吧。
我在想,我们自己的生活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总是想要更多,却往往忽略了已经拥有的。
这书里的世界,和我们现实的世界,难道不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吗?不过,我也有点疑惑。
王国维先生的观点是不是过于悲观了呢?人生虽然充满了苦痛,但也有快乐的时刻呀,难道就完全被忽视了吗?读完这篇评论,我觉得自己对《红楼梦》的理解好像更深了一层,但又好像还有更多的东西等着我去探索。
这感觉,真奇妙!篇二王国维红楼梦评论读后感读了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我这脑子啊,就像被扔进了一个搅拌机,各种想法搅得我晕头转向。
王国维先生说《红楼梦》是悲剧中的悲剧,这一点我好像有点懂,又好像不太懂。
你看,书中那些人物的命运,一个比一个惨,难道还不算悲剧吗?可这悲剧的根源到底是什么呢?是社会的问题?还是人性的弱点?我觉得吧,也许是两者都有。
就像贾宝玉,他想要反抗封建礼教,追求自由的爱情,可最后还是没能逃脱命运的安排。
这难道不是社会对人的束缚吗?再看看那些为了权力和利益不择手段的人,他们的人性是不是已经扭曲了呢?不过,我又在想,难道就没有一点希望吗?《红楼梦》里也有一些美好的瞬间啊,比如姐妹们一起吟诗作对的时候,那画面多美!难道这些美好就不能抵消一点悲剧的色彩吗?王国维先生的分析真的是太深刻了,让我有种“哇,原来是这样”的感觉。
论王国维《〈红楼梦〉评论》中的悲剧观
纯考证式红 学研 究。《 ( 红楼梦) 评论》虽存在无法 回避 的先 天理论缺 陷, 却仍是红 学史上极具启 蒙意义的开先河之作 。
[ 关键词 ]王 国维 ; 《 ( 红楼 梦> 评论》 ; 叔 本华 ; 悲剧
[ 中图分类 号】I 2 0 6 . 5 [ 文献标 志码 ]A [ 文章编号]1 0 0 8 — 5 8 2 3 ( 2 0 1 5 ) 0 6 - 0 0 1 9 - 0 3 [ 收稿 日期]2 0 1 5— 0 2— 2 1
剧下 定义 , 认为“ 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 、 完整 、 有 一 定 长度 的行 动 的摹 仿 ” _ 2 J , 悲 剧 通 过 经 润 饰 的语 言摹 仿 究超 越 了其他 理 论 家 , 悲 剧 的本 质 是 “ 表 现 两种 对 立 苦痛 , 还 有欲 望无 法满 足 的苦 痛 。直 言生 活 的本 质 就 的普 遍伦 理力 量 的 冲 突及 其 和 解 ” _ 3 J , 悲剧 根 源 于 矛 是“ 欲” , 即苦痛 , 认为人生如钟表般往复于苦痛 和倦 盾 冲突 。黑格 尔 的“ 冲突说 ” 将矛 盾学 说运 用 于 悲剧 , 厌间, 生活、 欲 望 与苦痛 三者 同一 。第 二 章 探讨 《 红楼 具有 强烈 的思辨 色彩 。与 黑格 尔 的辩 证 观 点 相 左 , 同 梦》 之精神 , 提出解脱苦痛之道存于遁人空 门, 一切艺 时代 的思 想 家叔本 华 则从 极其 消 极 的立 场 阐释 悲剧 。 术的 目的在于描写人生苦痛及解脱方法 , 令人暂离桎 叔本 华悲 剧 理论建 立 在主 观 唯心 主义 唯意 志 论 之上 , 梏世 界 , 暂 离生 活 欲望 的彼 此 争 斗 , 获 得 暂 时 的平 和 强调 世界 的本质 是 主体 意 志 , 《 作 为 意 志 和 表 象 的 世 状态 。第 三章 分析 《 红 楼梦 》 的美 学 价值 , 与传 统 乐天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研究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研究《红楼梦评论》是王国维的一部重要作品,也是中国文学研究史上的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
它不仅颠覆了中国传统的文学评论方式,还引发了文学评论领域的一场剧烈变革。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的写作过程及其所反映的时代背景和思想演变历程。
王国维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对此种时代背景之感受王国维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各种新思潮、新文化不断涌现。
在清末大量引入的西学,以及其留洋学习的经历,都对其作品的创作构成了重大影响。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王国维深刻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危机,认为中国文学需要一场变革。
在《红楼梦评论》一书当中,王国维充分汲取了西方美学和哲学等多个领域的思想,这在中国文学研究历史中当属首创。
他将西方文学评论中的一些概念、理论、批评方法等引入到中国文学研究中,为中国文学评论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中运用西方文化理论对《红楼梦》进行了全新的解读。
他从历史、文化、心理等多方面对这部经典著作进行了深入分析,揭示了其背后深刻的社会意义和人性问题。
在《红楼梦评论》中,王国维创新了中国传统文学评论方式。
他运用西方逻辑实证主义方法,结合中国传统文学评论中的一些优秀元素,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文学评论理论和批评方法。
这些理论和方法的引入,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文学评论的发展。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所反映的时代背景和思想演变历程在《红楼梦评论》中,王国维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
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过于注重感性、直觉,而缺乏理性、思辨。
这种文化传统导致了中国文学评论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使其无法真正意义上深入探讨文学作品的内在价值。
因此,他提倡借鉴西方文化理论,推动中国文学评论的现代化转型。
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中积极接受并融合了西方文化理论。
他认为,西方文化理论在逻辑、条理、深度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可以弥补中国传统文学评论的不足之处。
他强调将西方文化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一种新型的文学评论模式,推动中国文学评论的进步与发展。
王国维 红楼梦
泪洒红楼王国维说:“《红楼梦》是彻头彻尾的悲剧。
”这种悲剧感,从脂砚斋的部分批语中能够明显地感觉出来。
一、为书而哭。
“字字看来皆是血”,“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伤心笔,堕泪笔”,“今阅至此,放声一哭”,“我读至此,不觉放声大哭”,“一句一滴血,一句一滴血之文”,“忽接此焦大一段,真可惊心骇目,一字化一泪,一泪化一血珠”,“此句令批书人哭死”,“此时写出此等言语,令人堕泪”,“心血淋漓,酿成此数字”,“读此等文章能不堕泪”,“所谓此书真是哭成的”,“使人读之声哽哽而泪雨下”,“不必看完,见此二句即欲堕泪”,“见此一句,可叹,可惊,不忍往后再看矣”,“语语见道,字字伤心,读此一段,几不知此身为何物矣”。
二、为作者哭。
“余为作者痴心一哭”,“四字是血泪盈面”,“四字是作者痛哭”,“这是作者真正一把眼泪”,“此作者刺心笔也”,“可怜、可叹、可恨、可气,变作一把眼泪也”,“作者有多少眼泪,写此一句”,“作者发无量愿,欲演出真情种,性地光圆,遍示三千,遂滴泪为墨,研血成字,画一幅大慈大悲图”,“今读此文直欲拔剑劈纸,又不知作者多少眼泪洒出此回也”,“不忍下阅看完,想作者此时泪下如豆矣”。
三、为自己哭。
“作者眼泪同我泪”,“读五件事未完,余不禁失声大哭,三十年前作书人在何处耶”,“故批至此竟放声大哭”,“伤哉,宁不恸杀”,“余几失声哭出”,“是语甚对余幼时可闻之语合符,哀哉,伤哉”,“令我哭一回,叹一回,浑身都是呆气”,“我不仅泪流一斗,湿地三尺”。
四、为天下哭。
“为天下父母痴心一哭”,“我为创家立业者一哭”;“过来人那得不哭”,“过来人睹此,能不放声一哭”,“为财势一哭”,“为天下读书人一哭、寒素人一哭”,“作者是欲天下人共来哭此情字”,“谁家行事?宁不堕泪”,“上古至今及后世有情者,同声一哭”,“为天下年老者父母一哭”,“可怜可叹,余竟为之一哭”,“为天下夫妻一哭”;“此正是为今时女儿一哭”,“哭杀幼而丧父母者”,“为天下慈母一哭”,“为天下父母一哭”,“未丧母者来细玩,既丧母者来痛哭”,“为大千世界一哭”。
对红楼梦悲剧意识的理解
对红楼梦悲剧意识的理解《红楼梦》作为一部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学名著,自问世以来便成为中外学者关注的焦点,作品本身迸发出的巨大的历史穿透力更使其成为一个永恒性的文学典范。
《红楼梦》的创作可谓多层次整合的结构,而悲剧性主题显然居于中心地位。
作为一部旷世悲剧,《红楼梦》颠覆了中国传统悲剧大团圆的结尾形式,而以人物悲剧性的命运作结,从而使全书都笼罩着厚重的悲剧气息。
也正因此,《红楼梦》被王国维视为“悲剧中之悲剧”。
一中国传统悲剧的审美追求我国著名文艺理论家朱光潜认为:“戏剧在中国几乎就是喜剧的代名词……仅仅元代(即不到100年时间)就有500多部剧作,但其中没有一部可以真正算得上悲剧。
”在他看来,中国人不能理解悲剧的精神,因为中国人一向乐天知命,对人类命运的不合理性没有一点感觉,不愿过多地去探究命运。
但是与此相反,王国维也曾断言:《窦娥冤》、《赵氏孤儿》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之中亦无愧色。
甚至还有人编出了《中国十大古典悲剧集》。
那么,中国到底有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悲剧?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是“一个人遭遇不应遭遇的厄运”,而引起人们的“怜悯和恐惧之情”。
恩格斯说,悲剧冲突是指“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
悲剧产生于社会的矛盾和冲突,冲突双方分别代表着真与假、善与恶、新与旧等等对立的两极。
悲剧不仅表现冲突和毁灭,而且表现抗争与拼搏,这是悲剧成为一种审美价值类型的最根本的原因。
西方悲剧的主体特征是刚性的,最重要的审美形态是崇高。
在康德看来,崇高不只是在力与量两方面被绝对地表现出来,而且“美好像是被认为是一个不确定的悟性概念,崇高却是一个理性的概念表现……而且心情不只是被吸引着,并且不断地被反复拒绝着”,也正因为这样,西方传统悲剧的结尾往往异常惨烈,给人以情感上的强烈震撼:《俄狄浦斯王》、《哈姆雷特》、《美狄亚》的主人公的命运无一例外地以毁灭告终,体现了激扬高蹈的悲剧精神。
中国悲剧的主体特征是柔,其表现形式多以大团圆为悲剧的结局。
悲剧意识的觉醒——《红楼梦》
悲剧意识的觉醒——《红楼梦》——论王国维《〈红楼梦〉评论》在中国悲剧理论史上的地位引文悲剧精神是人的自由意志和独立人格的展现,悲剧关乎个体的情感体验,因而是美学领域中极有意义的一个话题。
在西方文化中,悲剧被认为是最高的文学形式。
中国传统文化里本没有西方意义上的悲剧,更没有系统的悲剧理论。
王国维首先掀开了近代中国悲剧论坛的帷幕,对王国维悲剧思想影响最大的西方哲人就是叔本华。
本文通过对叔本华和王国维在各自文化中地位的揭示和比较,考察王国维悲剧思想的意义。
一、从西方悲剧理论的发展看叔本华悲剧理论的地位西方文化向来是理性主义主导的文化,作为哲学分支之一的美学,早期就染上了浓重的理性色彩,正如哲学在中世纪曾经是神学的婢女那样,美学很长时间是形而上学的婢女,近代的唯意志论者才开始摆脱理性的主宰,强调情感意志的因素。
作为美学之一部分的西方悲剧理论也经历了从理性向情感的回归历程。
柏拉图是最早系统探讨美学问题的哲学家,他没有悲剧理论,以其理性中心主义的立场对史诗诗人和悲剧诗人进行了猛烈的攻击。
他的“剧场政体”说指出,戏剧迎合观众的低级趣味造成伤风败俗,危害社会秩序和正义。
他认为现实世界模仿理念世界,艺术作品模仿现实世界,所以是“摹本的摹本”。
摹本的真实性低于原本,艺术品是真正的美的“影子的影子”,所以艺术不表现真理。
悲剧诗人和史诗诗人最善模仿人性中“无理性”的部分,他们败坏品德,摧残理性,应从他所设计的理想国中赶出去。
被柏拉图极力贬抑的悲剧,很快在其弟子亚里士多德那里得到平反。
亚里士多德的许多美学观点与其师针锋相对。
针对“艺术模仿说”,亚里士多德将诗与历史作对比指出:“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
”“诗比历史是更哲学的,更严肃的:因为诗所说的多半带有普遍性,而历史所说的则是个别的事。
”他在《诗学》中第一次对悲剧下定义,针对柏拉图的“剧场政体”提出悲剧“借引起怜悯与恐惧使这种情感得到净化”。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中的悲剧美学观探析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中的悲剧美学观探析作者:赵天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6年第08期摘要: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是以西方哲学、美学解读中国传统文学的第一部著作。
王国维的理论为中国悲剧研究奠定了基础,本文旨在探析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中体现出的悲剧美学思想及价值。
从宏观方面,对中西方悲剧进行了对比。
并着重论述在《红楼梦评论》的文本中所体现出的思想内涵进行分析,最后对其思想的价值进行了总结和概括。
关键词:王国维;《红楼梦评论》;悲剧美学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24-0019-01一、王国维悲观主义思想的源起悲剧观点属于舶来品,是西方美学的重要范畴。
中国传统所追求的都是一种团圆的结局,即使《窦娥冤》中,窦娥的惨死,是一个令人愤怒的悲惨故事,但她死后曾经立下的誓言一一应验,所有做恶之人都得到了相应的惩罚,未尝不是一种弥补,一种别样的“团圆”。
中国传统的文学、艺术作品往往展现出惩恶扬善的艺术效果;艺术形象有极为良善之人与极为凶恶之人两种,拥有明显的区别;艺术作品结局往往呈现皆大欢喜的团圆之貌。
西方的悲剧,有十分悠久的历史。
古希腊时期出现了以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三人为代表的悲剧家,并且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曾经在其著作《诗学》中论述过关于悲剧问题。
在此之后,欧洲对于悲剧艺术的创作和研究层出不穷。
由此可见,西方的悲剧拥有十分深厚的历史渊源;而中国传统则相对缺乏对于悲剧的创作和研究。
(一)特殊时代对于王国维的影响王国维生活的在晚清王朝,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面临内忧外患,国家处于危亡之际。
再加上王国维与生俱来的“体素羸弱,性复忧郁”。
王国维对那个时代产生一种悲哀感。
当多病的人生遭遇多难的时代,就滋生了他的悲剧情节。
(二)西方悲观主义哲学的影响王国维是新古之交的重要人物,兼修中西的思想,中西结合。
他青年时期对西方的哲学、美学进行学习。
红楼梦_悲剧中之悲剧
红楼梦———悲剧中之悲剧邹 玉 义在红学史上,王国维是第一个从现代美学的角度研究《红楼梦》的。
他在《红楼梦评论》中专辟一章为《红楼梦之美学上之价值》,文中以超乎寻常的语言指出:“《红楼梦》一书,与一切喜剧相反,彻头彻尾之悲剧也。
”进而又说:“《红楼梦》者,可谓悲剧中之悲剧也。
”一百多年前,在封建制度尚处统治地位的时代,能有如此灼见,诚乃“巨眼”。
鲁迅有句名言,曰:“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
”①窃以为,此言也主要是从美学的角度着眼的,那就是《红楼梦》一反中国世世代代崇尚大团圆结局的创作思想和创作方法,构筑了一出旷世独见的大悲剧,为中国文学、中国艺术开一代新生面。
《红楼梦》作为一部真正的悲剧作品,弥补了中国文学艺术一大缺憾,使中国文学艺术的园地中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有影响的悲剧作品;不仅如此,它在许多方面有重大突破,将悲剧创作的理论和实践推上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创造了悲剧艺术史上“高山仰止”的辉煌成就。
本文拟沿着这条思路试作一些分析探讨,以期引起方家更深入的研究。
一、悲剧的地位和作用悲剧这个概念既是戏剧的一种表现形式,或曰类型,又是美学中的一种审美形态,也作审美对象。
作为审美形态的悲剧,既可以存在于戏剧之中,也可以存在于小说、诗歌、电影、电视剧等诸多艺术形式之中。
关于悲剧,中外哲学家、美学家、文学家多有著述,悲剧在审美对象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悲剧是有价值的东西在矛盾冲突中遭到侵害、摧残,乃至毁灭,使人感到强烈的痛苦,但同时又被作品所褒扬的人物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及其思想深深地打动和吸引,从而因情感的剧烈震荡体验到由痛感转化来的快感,最终获得美的陶冶和享受。
悲剧自诞生以来,就以其超常的表现力和巨大的震憾力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引起了理论家们的充分关注。
随着时代的发展,悲剧的力量非但没有式微,而是迸发出更加炙烈的光辉。
朱光潜说:“悲剧是最高形式的艺术。
”“悲剧是人类激情、行动及其后果的一面放大镜,一切都在其中变得更高大。
王国维与红楼梦评论之悲剧
基础 。
复 杂性 格 形 成 的原 因之 一 。1 9 0 0年 他 在 罗 振 玉
的资助 下 留学 日本很 快对 叔本 华 的悲剧哲 学产 生
浓 厚 的兴趣 , 这 与他 个 人 的生 活 和 生命 体 验 是 吻 合 的 。在《 红 楼 梦评论 》 一 文 中王 国维 开首 就说 :
《 老子》 日: “ 人 之大 患在我 有身 ” 。《 庄 子》日:
[ 收稿 日期 ]2 0 1 4—1 1 —1 1 [ 作者简介 ]安之乐 ( 1 9 8 9一) , 女, 硕 士研究 生。研究方 向: 中国古代 文学 。
第 3 4 卷 第 4期
和 田 师 范 专 科 学 校 学 报
2 0 1 5_ e r - 8 月
直在 外谋生 , 可见 , 王 国维 童年 时是缺 少 孩童所 需 求 的正常 的父母 之爱 , 是颇 为 孤独 的 。于是 , 童 年 的王 国维 “ 体素赢弱 , 性 复忧 郁 ” , “ 寡言笑” _ 2 这
维 出生 于 1 8 7 7年 , 这 个 时代对 中 国来说 是 一个 风
命” 后应运而生 。王 国维 自己在《 红楼梦评论》 中 所说 : “吾 人 持 此 标 准 以观 美术 。而 美 术 中 以诗
歌 、戏 曲 、 小 说 为 其顶 点 , 以其 目的在 描 写人 生 。 故 吾人 于是 得 一绝 大著 作 , 日《 红楼梦》。 ” 由 此 可见 , 王 国维 对 红楼 梦如 实描 写人 生 , 并对 其 如
第 3 4 g- 第 4期
2 01 5年 8 月
和 田 师 范 专 科 学 校 学 报
王国维_红楼梦评论_的悲剧思想
收稿日期:2005-12-05作者简介:邱艳艳(1980-),女,河南唐河人,郑州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的悲剧思想邱艳艳(郑州大学文学院,河南郑州450001)摘 要:人类的历史就是悲剧相伴的历史。
随着历史的发展,不仅外国人开始注目中国的悲剧,中国学者也尝试引进西方观点用以研究中国的悲剧。
王国维就是其中影响最大的一位,他的悲剧理论开拓了中国近代悲剧美学的新视野。
关键词:悲剧;红楼梦;王国维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701(2006)01-0117-02 悲剧最早形成于古希腊,是人类对生命、对灵魂、对艺术、对世界和宇宙探索的结果。
作为一种美学观念,和西方历史上的悲剧相比,中国古代的悲剧基本上都有完美的结局,属于悲喜相间的混合剧,所以说中国古代没有真正的悲剧,更没有出现悲剧理论,而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中有关悲剧的论述,不仅具有典型意义,且弥补了中国传统悲剧美的空白。
要了解王国维的悲剧理论,就要了解其美学,要了解其美学,就要了解其哲学。
而有什么样的人生就有什么样的哲学,其悲观主义的人生必有着悲观主义的哲学。
王国维生活在时局频繁更替,形势瞬息万变的社会时代,他的哲学就是要探索人生真理,以便对社会现实的种种问题以及人类未来的前途,获得一种根本的回答。
他从叔本华、康德那里所接受的世界观、人生观,具有唯心主义的根本缺陷,使他所追求的理想与现实发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给他带来了无法解脱的痛苦,也使其一生在思想上始终处于一种矛盾状态,充满着悲观主义。
王国维美学思想受西学与国学的影响。
在西学中,主要以康德、席勒、尼采、叔本华为代表的德国哲学,尤以叔本华的影响最为突出,他的人生哲学建立于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哲学观念。
人生悲剧的解脱在于拒绝意志,美的本质及作用在于无利害及对人生的解脱,这些思想也即成了他的美学思想和悲剧观念的基础。
另一方面,王国维深受老庄哲学的厌世思想和对梦境的追寻的影响,这些又同叔本华哲学中的悲观主义融合在一起(虽然二者间有着相当大的差异),经过王国维的过滤、熔炼、体验和深刻反思,已成为他自己的思想了。
《红楼梦》的悲剧意识
《红楼梦》的悲剧意识《红楼梦》虽然写的是家庭琐事、闺阁闲情,却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的巨著,内容丰富,意蕴深厚。
读者无论从哪个角度审视剖析,都会为其深邃的思想内涵和浓厚的悲剧意蕴所震撼。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认为:《红楼梦》一书与一切喜剧相反,彻头彻尾之悲剧也。
大体上说,《红楼梦》的悲剧意识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人生悲剧。
这主要指主人公贾宝玉无材可去补苍天以及探春生逢末世无力补天的人生悲剧。
《红楼梦》开卷从女娲炼石补天神话引申而来,写青埂峰下一块顽石因未能入选补天而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
后被一僧一道幻形为通灵宝玉,携至尘寰,亲历了人间的离合悲欢与炎凉世态。
这是《红楼梦》最基本的情节模式。
主人公贾宝玉,其实就是这块无材补天、幻形入世的石头。
小说第三回有后人的两首《西江月》词,批宝玉极洽。
词中称他潦倒不通庶务,愚顽怕读文章。
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还称他于国于家无望。
这幅形象确是顽石的翻版。
然而,宝玉和顽石不同,他决不因自己无材补天而自怨自叹、悲号惭愧,相反,他根本就不想把自己锻炼成为一块有裨于天的石料,从而走上了一条叛逆道路。
宝玉平生喜爱杂学旁收,却最怕读书,最厌恶八股文。
他认为除明明德外无书,儒家经典都是前人无故生事,而杜撰出来的。
他对科举考试深恶痛绝,斥之为饵名钓禄之阶,嘲笑读书上进的人皆为全惑于功名二字的国贼禄鬼。
他懒与士大夫诸男人接谈,又最厌峨冠礼服贺吊往还等事。
因此,当他会见贾雨村之类的官僚时,便是一副萎靡不振、心不在焉的神态,一点儿也没有与姐妹们相处时的风流洒脱。
尤其是宝玉否定了统治者所提倡的最高道德标准,指斥文死谏、武死战皆非正死,竟何如不死的好。
他从精神上背叛了封建礼教,他所动摇的是支撑苍天的四极。
作为封建礼教的叛逆者,他在异端的路上越走越远,已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
庚辰本第二十一回脂评认为,宝玉有三大病,一是恶劝,二是重情不重礼,三是有情极之毒。
所谓重情不重礼就是以情抗礼,这是他叛逆精神的核心内容。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中的悲剧意识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中的悲剧意识◎麻蕊(郑州大学文学院河南·郑州450001)摘要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于1904年发表在《教育世界》上.这本书自觉的运用了西方哲学和悲剧意识的理论对《红楼梦》进行系统的评论和分析.虽然其中有些观点逻辑力量不足.结论有失偏颇,但是行文缜密,观点明确.是第一篇用系统的理论束评论《红楼梦》的著作.更难得的是作者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表现出缜密的学术思雏和起拔的艺术视角.尤其是以叔本华的悲剧理论为基础指出《红楼梦》是。
悲剧中之悲剧”,第一次从理论上阐明了《红楼梦》的悲剧挂.本文试从《红楼梦评论》赖以立论的西方悲剧理论切入,浅议王因堆对《红楼梦》悲剧性的评价.关键词哲学悲剧生命意志王国维在第一章‘人生及美术之概观》中就指出,生活的本质是欲望,人生的痛苦是由于缺乏而产生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或是欲望都被满足之后产生的厌倦感。
“即使吾人之欲悉偿。
面更无所欲之对象,倦厌之情,即起而乘之.于是吾人自己之生活,若负之而不胜其重.故生人者,如钟表之摆,实往复于苦痛与倦厌之间者也。
……然则人生之所欲,既无以逾于生活,而生活之性质,又不外乎苦痛,故欲与生活与苦痛,三者一而己矣。
”这段话很清楚地阐明了作者对人生的看法,认为生命的本质是痛苦的。
这样的观点是由西方唯意志论的哲学家叔本华的对人生的哲学认识脱胎而来的.叔本华认为,意志是世界的终极现实,自在之物。
—切现象包括个体生命都是意志的客体化,意志的显现,即表象。
意志本身是一种盲目的无止境的寻求生存繁衍的生命冲动,个人受这种冲动的驱使,不断产生欲望。
某种欲望的不能满足是一种痛苦,即使在满足之后也会产生新的欲望和新的痛苦。
“人生在本质上就是一个形态繁多的痛苦,是一个一贯不幸的状况.帕王国维受他的影响很深,在‘红楼梦评论'中引述了他的部分观点。
这奠定了全文的思想基础和理论依据.也为下文进一步阐释‘红楼梦》的美学价值做好了理论铺垫.在第三章‘(红楼梦)之美学上之价值》中,王国维开篇就说“如上章所说,吾国人之精神,世间的也,乐天的也。
《红楼梦》的悲剧与王国维的解脱
《红楼梦》的悲剧与王国维的解脱在此,王国维所说的此即为美术,美学,而彼那么为传统的考证和索隐等方法。
以上赘述,表我之立场。
所以我的下文,虽然谈论的是《红楼梦》中的解脱和悲剧问题,但是我是以我个人欣赏或评论的角度去作的,不是考证,也非索隐。
一,悲剧〔痛苦〕产生的根源以及在《红楼梦》中的思想表达谈到美学方法欣赏《红楼梦》以及解脱悲剧带来的痛苦等问题,我们不得不谈谈王国维。
他的《红楼梦评论》的根本的感情基调或者说哲学是这样的:故人生者,如钟表之摆,实往复于痛苦与厌倦之间者也!那么,王国维一直所说的痛苦到底是什么?要怎么解脱呢?他在他的《红楼梦评论》第二章红楼梦的精神中说:且人生苟为数十年之生活计,那么其维持此生活,亦易易耳,曷为其忧劳之度,信而未有已?记曰:人不婚宦,情欲先半,人苟能解此问题,那么人生之知识,思过半矣。
那么,什么是欲呢?为何能成为痛苦的根源?人有生矣,那么思所以奉其生,饥而欲食,渴而欲饮,寒而欲衣,露处而欲宫室,此皆所以维持一人之生活者也。
然一人之生,少那么数十年,多那么百年而止耳,而吾人欲生之心,必以是为缺乏。
这是对于根本生存和物质的欲求,而对于思想〔知识〕的欲求,同样也是一个可以造成极大痛苦的根源。
又此苦痛与世界之文化俱增,而不由之而减何那么?文化愈进,其知识弥广,其所欲弥多,又其感苦痛亦弥甚。
所以,他得出这样的结论:那么人生之所欲,既无以逾于生活,而生活之性质,又不外乎苦痛,故欲与生活,与苦痛,三者一而已矣。
而《红楼梦》就是这样一部描写现实生活的虚构作品。
不像之前的《西游记》那样高度虚幻,也不像《三国演义》那样有宏大的历史场面。
〔关于此,有关红学的著作多有提及,在此不做赘述〕它写的就是一些日常生活的琐事,但是正是因为这样,才是超越以往任何文学作品的美学著作。
就痛苦而言,美学家潘知常先生认为有这样三个唯度:一是人与自然的唯度,二是人与社会的唯度,三是人与灵魂的唯度。
而三者之间,痛苦最烈,解脱最难的,就是人与灵魂的唯度。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中的悲剧美学与学术价值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中的悲剧美学与学术价值王国维《红楼梦评论》中的悲剧美学与学术价值一引言在美学与德国哲学的洗礼下,王国维将西方的思想融入到对《红楼梦》的探究中,它突破了传统的美学观与文学观,接受了叔本华、康德等人的"游戏说";,王国维认为"美在自身,而不在其外";,这种文学观念突出了文学的审美特性。
《红楼梦评论》中所阐述的文学观是一种新的思想与价值取向,它开辟了独立的文学批评,因此,它在文学界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学术价值。
二《红楼梦评论》中的悲剧美学王国维生活在文化融合、裂变和冲突的时代,因此,王国维将中国哲学作为基础,将西方哲学作为辅助,将西方哲学和东方哲学融会贯通。
对《红楼梦》悲剧美学的阐释和发现,指的是将叔本华的悲剧美学观点转变为自身的文艺思想,将文艺实践和文艺理论相结合,将中国传统思想和西方思想相结合。
《红楼梦评论》将庄子和老子的哲学作为基础,阐释了痛苦的本源,又以佛家的思想解释了如何解除痛苦,使人生超脱。
在王国维的思想之中,传统的伦理思想和宗教观念具有很重要的位置,有着浓厚的学术功底和学术兴趣,在融合了叔本华的悲剧哲学之后,将西方思想作为立足点,创作了《红楼梦评论》。
悲剧艺术最早出现在古希腊时代,并且在当时产生了许多优秀的悲剧作家,王国维《红楼梦评论》中的悲剧意识来源于西方的悲剧理论,并在其思想的影响下突破了传统的文学观与美学观。
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的第一章就明确指出欲望是生活的本质,而人生之所以痛苦,就是来源欲望的满足与否。
由此可见,王国维认为,人生的本质就是悲剧的演化。
作为西方的悲剧家,叔本华认为,人在意志的驱动下不断产生欲望,这些都为《红楼梦评论》奠定了一定的思想理论依据。
王国维认为,《红楼梦》体现了人生的悲剧色彩,并且文中的人物也蕴含着个体生命的悲剧。
王国维在《红楼梦》中看到了充满深刻的悲剧思想,并站在与传统乐天思想相背离的高度上,对该文学作品进行评价,这些都在无形中表现了王国维独到的文学素养与审美眼光。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之得与失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之得与失一、本文概述《红楼梦评论》是清朝末年王国维所作的《红楼梦》评论文章。
文章从美学观点对《红楼梦》的人物、结构、写作艺术及哲学意蕴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红楼梦》是一部悲剧,其所写悲剧不是通常的伦理道德悲剧,而是人生悲剧、社会悲剧,是一个具有普遍和永久价值的美的毁灭的悲剧。
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中提出的人生苦痛”及解脱的观点,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他运用西方哲学、美学思想来剖析《红楼梦》,虽然不免有些牵强附会,但在当时却是一种新的、进步的文学研究方法。
然而,这篇文章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对小说人物的理解、对悲剧根源的探讨等方面,未能完全摆脱传统观念的影响。
本文将详细分析《红楼梦评论》的得与失,以期对这部经典文学作品的深入研究有所帮助。
二、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的主要观点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是中国近代文学批评的里程碑之作,其中提出了许多独到而深刻的见解。
王国维在评论中主要围绕《红楼梦》的悲剧性质、人生哲学以及美学价值进行了深入剖析。
王国维强调了《红楼梦》的悲剧性质。
他认为,《红楼梦》所描绘的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整个封建社会的悲剧。
这种悲剧性源于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如家族制度的腐朽、人性的扭曲以及道德的沦丧。
王国维通过对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物命运的细致分析,揭示了这种悲剧性的深层原因。
王国维在评论中探讨了《红楼梦》的人生哲学。
他认为,《红楼梦》通过对人物命运的描写,表达了一种悲观主义的人生哲学。
这种哲学认为,人生充满了痛苦和无奈,而人类无法摆脱这种困境。
然而,尽管人生充满了悲剧,但人们仍然应该积极面对,努力寻找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王国维还从美学角度对《红楼梦》进行了评价。
他认为,《红楼梦》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这主要体现在其独特的叙事风格、深刻的人物塑造以及细腻的心理描写等方面。
王国维还指出了《红楼梦》在表现悲剧美时的独特之处,即通过对悲剧的深刻描写来展现人生的真实面貌。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读后感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读后感篇一王国维红楼梦评论读后感哎呀,读完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我这心里头啊,真可谓是五味杂陈!说真的,一开始我觉得这书可能会枯燥得要命,毕竟是个学术性的评论嘛。
但读着读着,我发现还挺有意思的。
王国维说《红楼梦》是悲剧中的悲剧,这一点我可能觉得吧,有点夸张了。
也许在他那个时代,这样的观点很新颖很独特,但对于我来说,我觉得《红楼梦》里固然有很多悲剧元素,可也不至于到那种“绝顶”的程度。
不过呢,他能这么深入地去剖析,去挖掘其中的悲剧内涵,还是让我挺佩服的。
他讲的解脱之道,我觉得吧,有点玄乎。
我就想问了,在现实生活中,哪有那么容易解脱啊?可能对于有些人来说,遇到困难就逃避,想着解脱,可这真的能解决问题吗?我觉得未必!但是呢,通过读这篇评论,我也确实对《红楼梦》有了更深的理解。
以前看《红楼梦》,就觉得是一群人的家长里短,现在才发现,里面蕴含着那么多的人生哲理和社会现象。
我就在想啊,王国维先生当年是怎么想到这些深刻的观点的?他是不是也经历了很多人生的波折,才能有这样的感悟?也许这就是经典的魅力,不同的人读,会有不同的感受。
总之,读完这篇评论,我是又困惑又佩服,又有了新的思考。
这感觉,还真挺奇妙的!篇二王国维红楼梦评论读后感嘿,朋友们!读完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我真的是感慨万千呐!刚开始翻开这书的时候,我心里还犯嘀咕:“这能好看吗?”谁知道,读着读着就入迷了。
王国维说《红楼梦》是彻头彻尾的悲剧,我觉得吧,这话说得有点绝对。
也许在他看来,宝黛爱情的悲剧,家族的衰落,种种人物的命运无常,确实让人感到悲哀。
可我就想啊,难道就没有一点希望和美好在里面吗?比如说大观园里姐妹们一起吟诗作画的欢乐时光,难道就不算美好吗?他还说《红楼梦》让人认识到人生的苦痛,从而寻求解脱。
这我就不太认同了。
生活中是有苦痛,可也有快乐啊,难道因为有苦痛我们就要去解脱?那岂不是太消极了?我觉得面对苦痛,我们得勇敢面对,想办法克服,而不是一味地逃避解脱。
《红楼梦评论》的悲剧思想研究
《红楼梦评论》的悲剧思想研究王国维是清末著名的国学大师,他将中西方的哲学和美学思想相融合,从而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文艺美学体系。
他突破传统道德伦理,吸收西方美学理论,将其融于中国传统美学理论中,把美学推向了生存本体论的层面。
他的学术研究得到诸多学者的赞赏,鲁迅曾赞扬他,“中国有一部《流沙坠简》,印了将有十年了。
要谈国学,那才可以算一种研究国学的书。
开首有一篇长序,是王国维先生作的,要谈国学,他才可以算一个研究国学的人物。
”[1]一、叔本华的悲剧观对王国维的影响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到现代的黑格尔,西方美学史上的悲剧不断得到充实和发展,但总的来说,他们都是用积极的历史观点去衡量悲剧的价值。
唯独叔本华把悲剧做了消极的阐释,他从唯意志论哲学出发,导出了悲观主义人生观,把悲剧与悲观绝望等同起来。
悲剧就是要描写人生可怕的事情,以此来警示人们要摆脱生活的欲望。
悲剧之所以伟大,诚如鲁迅所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悲剧是一种更高级的艺术表现形式。
叔本华的悲剧观点十分消极,这显然是很片面的。
他之所以如此推崇悲剧,是因为所处的历史时期社会矛盾激烈,他对人生绝望不愿活在现实的水深火热中,但又摆脱不了现实,于是在艺术中去寻求精神慰藉,悲剧就是最合适的表达形式。
王国维亦是如此,他生在封建社会晚期,社会昏暗、内忧外患、民不聊生。
他看不到希望,很早就产生了悲观厌世的思想,因而很容易接受叔本华的悲观主义。
面对国家的黑暗,中国人民却习惯了乐天的精神而变得麻木,艺术作品也多是“大团圆式”的结局。
王国维却敏锐地发现了《红楼梦》的精神正好与这种旧的传统观念相反,因此,他借用叔本华的悲剧观写出《红楼梦评论》,也是第一次采用西方论文的逻辑思维,系统揭示了《红楼梦》的悲剧美学价值。
二、《红楼梦评论》的主要思想《红楼梦评论》发表于1904年,是红学研究的开山之作。
《红楼梦评论》共分为五个章节。
第一章“人生及美术之概观”。
论述了人生的目的联盟、意义、生活的本质和艺术的社会功用。
王国维浅谈红楼梦,红楼梦有着怎样的悲剧美学之价值?
王国维浅谈红楼梦,红楼梦有着怎样的悲剧美学之价值?众所周知,《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百科全书式的巅峰之作,可谓是传统文化之集大成者。
全书以家庭生活场景和闺阁闲情为叙事中心,运用精美的文笔和高超的写作手法,活现了一个时代的风貌。
有关它的描述和评论五花八门,不计其数。
王国维运用美学的思想解读《红楼梦》,有着不同于常人的视角。
“吾中人之精神,世间的也,乐天的也。
故代表其精神之戏曲小说,无往而不着此乐天之色彩。
始于悲者终于欢、始于离者终于合、始于困者终于亨。
”这是王国维对中国古典戏曲小说从思想方面给予的总体评价。
他为此多处举例。
如戏曲《牡丹亭》中的返魂、《长生殿》中的团圆,就是最具代表性说明。
再比如,有《水浒传》了,偏又出了个《荡寇志》;有《桃花扇》了,偏又出了个《南桃花扇》;有《红楼梦》了,偏又有《红楼复梦》《补红楼梦》《续红楼梦》,还有反对《红楼梦》的《儿女英雄传》。
并且,他还指出,中国古典文学中,具有厌世解脱精神的,止于《红楼梦》和《桃花扇》两部作品。
而《桃花扇》的解脱,并不是真正的解脱,而是由外界压力所致。
而只有《红楼梦》的解脱,才可称为受内心力量的驱使,自主选择的结果。
由于《桃花扇》是借侯方域与李香君的事来写故国的悲事的。
所以《桃花扇》属政治性的、国民性的、历史性的作品,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精神的体现。
《红楼梦》不同于此,是属于哲学性、宇宙性和文学性的。
这也就是《红楼梦》大大违背中国人的传统观念的价值所在。
以上就是王国维在其作品《〈红楼梦〉讨论》中阐述的一些见解,该作品也是他的第一篇美学专论。
在他看来,只有《红楼梦》中的解脱才是真正的解脱。
可以看出,他的思想深受叔本华美学思想的影响。
叔本华说:“意志存在于本身,是一种持续的痛苦,它部分是可悲的,部分是可怕的。
然而,这同样的事情,当它只是作为表象、单纯被观照,或被艺术再现出来,就摆脱了痛苦,成为一种有趣的景观展现给我们。
”为此,他以同样的观点立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王国维的“悲剧论”看《红楼梦》中的悲剧意识摘要:近代美学史上,王国维是结合中西哲学和文艺思想提出“悲剧论”并在其所著的《<红楼梦>评论》中提出“红楼梦是一部彻头彻尾之悲剧····可谓悲剧中之悲剧者也”,《红楼梦》一反中国世世代代崇尚大团圆结局的创作思想和创作方法,构筑了一出旷世独见的大悲剧,为中国文学、中国艺术开一代新生面,《红楼梦》作为一部真正的悲剧作品,弥补了中国文学艺术一大缺憾,使中国文学艺术的园地中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有影响的悲剧作品;不仅如此,它在许多方面有重大突破,将悲剧创作的理论和实践推上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创造了悲剧艺术史上“高山仰止”的辉煌成就。
关键字:王国维;“悲剧论”;《<红楼梦>评价》;悲剧作为中国传统小说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自古以来便不乏各路评论家史学家文学家们的或赞美之情或推崇之意或批判之心,有的将它纳为“文化小说”,如周汝昌曾提到:“《红楼梦》使我们中华民族的一部古往今来、绝无仅有的“文化小说”。
从所有中国明清两代重要小说来看,没有哪一部能像《红楼梦》具有如此惊人广博而深厚的文化内涵的了;···很多人都说宝玉是礼教的叛逆者,他的思想言谈行动中确有叛逆的一面,自不必否认。
但是还要看到,真正的意义即在于他把中华文化的重人、爱人、为人的精神发挥到了“惟人”的新高度,这与历代诸子的精神仍然是一致的,或者是殊途同归的。
所以我才说《红楼梦》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代表性最强的作品。
”;有的将其纳为“以阶级斗争讲历史”,如毛泽东曾说:“红楼梦》写四大家族,阶级斗争激烈,几十条人命。
统治者二十几人(有人算了说是三十几人),其他都是奴隶,三百多个,鸳鸯、司棋、尤二姐、尤三姐等等。
讲历史不拿阶级斗争观点讲,就讲不通。
”;再有的从《红楼梦》的思想立意出发,如鲁迅曾评价说:“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1);“全书所写,虽不外悲喜之情,聚散之迹,而人物事故,则摆脱旧套,与在先之人情小说甚不同···盖叙述皆存真,闻见悉所亲历,正因写实,转成新鲜···”(2);然而,真正在对《红楼梦》众所体现出的美学原理做系统的阐述与分析的集大成者,却要数“中国近代美学之开山”---王国维及其所著“中国近代美学评论之开篇”---《红楼梦评论》。
郭沫若曾说:“王国维是新史学的开山,而以西方学术思想来系统解释中国古典的《红楼梦评论》也是开山第一篇。
”;俞平伯在《索隐与自传说闲评》中说:“及清末民初,王蔡胡三君,俱以师儒身份大谈其《红楼梦》,一向视同小道或可观之小说遂登大雅之堂矣。
”郭沫若所提到的“西方学术思想”,说的便是“西方的美学原理”,再详细一些,便是王国维结合中西哲学和文艺思想所形成的具有鲜明特色的一套理论----悲剧论,王国维悲剧理论的三个命题分别是关于悲剧起源和本质的“生活之欲”说,关于悲剧的价值和效用的“解脱”说,以及关于悲剧的美感属性的“壮美”说。
在这里,我们重点讨论《红楼梦评论》的第三章,“《红楼梦》之美学上之价值”。
在《红楼梦评论》第三章开头王国维便提出:“如上章之说,吾国人之精神,世间的也,乐天的也,故代表其精神之戏曲小说,无往而不着此乐天之色彩。
始于悲者终于欢,始于离者终于合,始于困者终于亨,非是而欲餍阅者之心,难矣!”其中,王国维指出,中国人一贯秉承乐观的精神,喜欢团圆的结局,因此,中国古代文学中多是才子佳人,惩恶扬善的写作模式,而无视现实人生的痛苦,只谈纸上团员和虚构的幸福。
这些带着封建意识,阶级局限和些许浪漫色彩的文学作品,其艺术价值是很有限的,唯有《红楼梦》写出了人生的悲剧,个体生命的悲剧,并将其真实客观的反映出来。
在这一章中,王国维提出,红楼梦是“车头车尾的悲剧”,是“悲剧中的悲剧”,何解?在王国维的“悲剧论”中,他将“悲剧”分为三种:“第一种之悲剧,由极恶之人,极其所有之能力,以交构之者。
第二种,由于盲目的命运者。
第三种之悲剧,由于剧中之人物之位置及关系而不得不然者。
”依据这个三种悲剧说,王国维认为:“若《红楼梦》,则正第三种之悲剧也。
”这第三种悲剧和前两种悲剧不同,它不是由哪一个坏人制造的,也不是由于“盲目的命运”造成的,它造成的原因是“由于剧中之人物之位置及关系而不得不然者”,并不是“必有蛇蝎之性质与意外之变故也,但由普通之人物,普通之境遇,逼之不得不如是。
”王国维认为这是由于当时的整个社会关系造成的,也是当时的社会环境造成的,所以它也是无法回避的。
他具体地分析说:“兹就宝玉、黛玉之事言之,贾母爱宝钗之婉 ,而惩黛玉之孤僻,又信金玉之邪说,而思压宝玉之病;王夫人固亲于薛氏,凤姐以持家之故,忌黛玉之才,而虞其不便于己也;袭人惩尤二姐、香菱之事,闻黛玉…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之语(第八十一回),惧祸之及,而自同于凤姐,亦自然之势也。
宝玉之于黛玉,信誓旦旦,而不能言之于最爱之祖母,则普通之道德使然,况黛玉一女子哉!由此种种原因,而金玉与之合,木石以之离,又岂有蛇蝎之人物,非常之变故,行于其间哉?不过通常之道德,通常之人情,通常之境遇为之而已。
”正因为是无法回避的,给人造成的痛苦又是无法通过自身解除掉的,所以它是“悲剧中之悲剧”。
回到《红楼梦》本书,从王国维的“悲剧论”看《红楼梦》所体现的悲剧意识,则其第一重悲剧便是“爱情悲剧”。
宝玉、黛玉的爱情及宝玉、宝钗的婚姻悲剧,是《红楼梦》的主线和灵魂,这体现在:首先,宝玉和黛玉之间有“木石前缘”,这象征了他们在太虚幻境中就有刻骨铭心的牵绊,两人在间在大观园这个特殊环境中,有着至死不渝的爱情。
但在封建家长制和家族兴衰的现实下,两人不得不分开,理想化的“木石前盟”被世俗化的“金玉良缘”所代替,造成了宝玉和黛玉之间的爱情悲剧,然而即使是宝玉与宝钗的结婚任然是一场悲剧,宝玉“到底意难平”,最终放弃,造成了宝玉和宝钗的婚姻悲剧;其次,“木石前缘”同“金玉良缘”的主要矛盾是情与礼的矛盾,悲剧之所以产生,外在原因是僵化保守的“礼”的禁锢。
悲剧的制造者不是宝钗,也不是宝玉,而是封建礼法和宗法社会,特别是封建婚姻制度。
作者的批判锋芒主要指向了腐朽的传统礼法及昏庸专横的封建势力;再次,悲剧产生的内在原因则是宝玉对负有浓重叛逆色彩的“情”的执著追求。
宝玉鄙视功名富贵,讨厌仕途经济,背弃封建主义的人生道路。
具有朴素的平等意识和民主思想,追求自由平等爱情的这些气质,恰恰与封建礼教相违背,相排斥,也就注定了三人之间的悲剧;最后,围绕“木石前缘”与“金玉良缘”,作者热情地讴歌了宝玉和黛玉的叛逆精神,对宝钗重礼不重情的思想性格进行了善意的描写,而对黛玉的小性格以及寄人篱下的生活给予了深刻的同情。
黛玉是封建统治阶级中出项的叛逆者,宝钗则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当然,我们所要注意的是,《红楼梦》中所体现出的爱情悲剧并不仅仅局限于宝黛钗的悲剧,除此之外,书中所写之女性,无论小姐、丫环、夫人、奴仆,都被摧残、扭曲、蹂躏,最终被吞噬,以十二金钗为中心,写了很多女子的遭遇和命运,所谓“千红一窟,万艳同杯”,正是写这些女子都有一部心酸的历史和命运,造成悲剧的一部分原因虽在于封建势力的直接摧残,但更多的是几千年沉淀而凝固下来的正统文化的深层结构造成的性格悲剧。
大观园里的悲剧是爱情、青春和生命之美被毁灭的悲剧。
作者不仅哀悼美之被毁灭,而且深刻揭示了造成这种悲剧的根源。
这是对封建社会和文化进行的深刻反思,也是一种精神的觉醒。
《红楼梦》的第二重悲剧,则为以“封建大家庭没落”为主线的社会悲剧,关于这重悲剧,曾有形象描写曰:“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东海缺少白玉床, 龙王来请金陵王.;丰年好大雪, 珍珠如土金如铁。
”四大家族皆联络有亲,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小说以贾府的衰落过程为主线,贯穿起吏、王、薛等大家族的没落,描绘了上至皇宫,下及乡村的广阔历史画面,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封建末世复杂深刻的矛盾冲突,显示了封建富贵家庭的本质特征和必然衰败的历史命运,这体现在:首先,封建官僚家庭政治上的腐败是他们必然衰败的根本原因,如“护官符”的作用,点出“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黑暗内幕;其次,从生活的穷奢极欲写出四大家族必然崩溃的结局,如一顿螃蟹宴便是庄稼人一年的生活费,奢侈和荒淫是分不开的,贾府的淫乱无耻已经到了乱伦的地步;最后,作者以贾府一代不如一代的生动描写,揭示出封建家庭自然枯萎的悲剧命运,贾宝玉的形象在贾府的社会悲剧发展过程中具有特殊的意义,作为社会新思潮代表人物的贾宝玉与作为腐朽的封建势力化身的家庭是格格不入的水火关系。
贾宝玉的爱情悲剧也是社会悲剧的一个缩影。
由于无法找到自己理想的社会道路,他把自己的精力转移到爱情生活上来;《红楼梦》的第三重悲剧为道德文化悲剧,这种“道德文化”主要是指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封建教化。
儒家思想在本质上是一种伦理思想,它的突出要点就在于一方面它用“仁爱”来作为每一个人的道德信念和行为准则,又强调个人对社会的服从原则,这是要以牺牲个性价值为代价的。
作者通过一系列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对以仁爱为核心和以个人服从社会为前提的儒家思想提出了大胆的质疑。
从贵族后裔身上看到儒家思想的失败,青年女子的不幸命运,往往也可以从儒家道德文化的影响中找到原因。
如薛宝钗尽管是婚姻上的胜利者,然而在个人自我上却是彻头彻尾的失败者,作为封建道德文化造就的标准的淑女形象,她只是以压抑个性去服从社会和家庭。
《红楼梦》的最后一重悲剧,同时也是最能体现王国维所提出的“悲剧论”的核心思想为《红楼梦》中所体现的人生悲剧。
《红楼梦》全书以以宝玉为核心,描写了一个具有反叛意识,追求民主和个性解放的反封建和人道主义精神的贵族公子形象,宝玉的反叛意识体现在:首先,宝玉无意仕途,而且他不仅自己无意仕途,对追名逐利的贾雨村之辈也深恶痛绝;其次,宝玉的反叛还体现在他反对世俗礼仪,不仅对上层社会的贺吊往返毫不关心,对家族荣辱从不介意;再次,他渴望自由,贾宝玉既是贾府的宠儿,又可以说是贾府的囚徒,如他偷读杂书,暗交蒋玉菡,私祭金钗等,都能体现出他渴望自由,并且为自由付出实际行动;最后,宝玉的反叛体现为他的平等思想,宝玉反对封建等级制度和男尊女卑的偏见,提出“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见了女儿就觉清爽,见了男人便觉浊臭逼人。
”的这种在封建礼教看来是“异类”的思想,他虽有一些贵族公子的纨绔习气,但更突出的是他身上表现出来的新的思想意识和反叛意识,由于身处伦理之家,他成了一个在思想上,行动上能与封建世俗的现实要求格格不入,不合封建制度之时宜,不容于世的狂人,是受到封建卫道士“百口毁谤”的封建叛逆者,由于新兴思想与封建礼教的激烈碰撞,导致宝玉最终无路可走,留下了一抹浓墨重彩的人生悲剧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