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科 瘾疹(慢性荨麻疹)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合集下载

古方治疗顽固性隐疹一得(中医治疗)

古方治疗顽固性隐疹一得(中医治疗)

古方治疗顽固性隐疹一得(中医治疗)
王女士,身发隐疹已经15年,西医诊为慢性寻麻疹,但屡用中西抗过敏药未愈。

每年都有发作,发时瘙痒难耐,必须用手搔抓为快。

疹色红而突出皮肤。

一般常于腰部发起渐及四肢。

隐疹对冷热无异常,并常常引起睡眠的困扰。

望诊皮肤颜色暗红,舌质暗苔白,切诊脉沉、肤紧。

与《千金》石楠汤养血除风为法。

石楠叶10克当归8克川芎5克党参10克甘草5克干姜5克细辛3克黄芩8克生地15克桂枝8克麻黄5克吴茱萸3克水酒各半煎服取汗
服石楠汤5剂,腰上荨麻疹保持4日未发。

昨日食生冷粘腻食品后,腰上只见隐疹数个,而且程度大为减轻,已不似先前必发至胸颈四肢等处为止。

患者很高兴。

与方续服不改。

三诊时,已基本痊愈。

四诊时,由于劳动后汗出招风,又有些加重,但患者不想再服药(嫌夏天太热)要求改用外洗药。

我见《本经》记载茺蔚茎有作浴汤洗隐疹的特能决定一试(《本草经》中记载的主治,用之得当都有特效)。

结果只用茺蔚茎洗了3次,本病就再未发作(指再次遇到隐疹发作的因素,也没发作)。

按:十五年的痼疾,取得如此疗效(其中一次加重时,曾针灸双曲池起到止痒等作用),双方都非常高兴。

应该说还是古方的疗效比较确切。

最后用茺蔚茎外洗收功,实出我意料。

今写出供同道们讨论。

(zhao2002)。

中医治疗荨麻疹(14方)

中医治疗荨麻疹(14方)

中医治疗荨麻疹(14方)荨麻疹,俗称“风团”、“风疙瘩”,为一种局限性、暂时性或瘙痒性的潮红斑和风团为特征的过敏性皮肤病,严重影响着患者的工作和生活。

那么,中医在治疗荨麻疹方面是如何辨证论治的呢?又有什么疗效比较好的外用制剂可以治疗呢?荨麻疹,中医学称为“瘾疹”,其发病多与素体禀赋不耐,加之风、湿、热诸邪侵犯皮肤有关。

或外感风寒、风热;或饮食不节,伤及脾胃;或肺卫肌表不固,风邪乘虚而入;或体弱血虚,风从内生,均可导致本病发生。

一般急性荨麻疹多为实证,慢性荨麻疹多为虚证。

辨证分型及用药1.风热型(多见于急性荨麻疹)【证候】全身或暴露部位出现风团样皮疹,稍高于皮面,呈红色或粉红色,剧痒,兼见头痛、发热、心烦口渴、大便干、溲赤等症,舌质红,苔薄黄或黄腻,脉滑数。

【治法】辛凉解表,疏风止痒。

【方药】自拟荆芩汤加减:荆芥15g,炒黄芩15g,生地黄30g,牡丹皮15g,赤芍30g,紫草30g,九里光30g,昆明山海棠30g,刺蒺藜30g,制何首乌30g,生黄芪30g。

2.风寒型(多见于慢性荨麻疹)【证候】全身泛发粉白色、粉红色风团样皮疹,作痒,遇风、遇冷加剧,或兼有发热恶寒、无汗身痛、口不渴等症,苔白,舌质淡或淡红,脉浮紧。

【治法】辛温透表,疏风止痒。

【方药】荆防败毒散加减:荆芥15g,防风30g,茯苓30g,川芎15g,羌活15g,独活15g,生柴胡15g,前胡15g,炒枳壳15g,桔梗15g,九里光30g,昆明山海棠30g,刺蒺藜30g,制何首乌30g,生黄芪30g,乌梢蛇30g。

3.卫表不固型(多见于慢性荨麻疹)【证候】裸出部位易发皮疹,疹色淡微红或见苍白,吹风着冷、两手洗冷水亦起,舌质淡,苔白,脉浮弱。

【治法】益气固表,御卫止痒。

【方药】玉屏风散加减:生黄芪45g,白术15g,防风30g,桂枝15g,杭芍15g,白鲜皮30g,地肤子30g,刺蒺藜30g,制何首乌30g,蜈蚣2条。

4.血虚生风型(多见于慢性荨麻疹)【证候】皮疹反复发作,多见午后或入夜加重,而午前或后半夜则轻。

中医治疗荨麻疹

中医治疗荨麻疹

中医治疗荨麻疹一眨眼,又到了大寒时节,很多地方都已沉浸在冰天雪地中,“天寒色青苍,北风叫枯桑”的凄凉之美,让人们的内心格外地沉静;“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千古绝唱,让人们的内心翻腾挣扎。

但这般景象下,却有不少荨麻疹患者无缘观赏,荨麻疹着实扫兴,该何如将其驱逐出身体?中医妙法还你太平!★本病与中医学文献中的瘾疹相类似。

《医宗金鉴》记载:“此证俗名鬼饭疙瘩,由汗出受风,或露卧乘凉,风邪多中表虚之人,初起皮肤作痒,次发扁疙瘩,形如豆瓣,堆累成片。

”本病属中医风类皮肤病的范畴。

需与丘疹性荨麻疹、多形性红斑相鉴别。

一、辨证施治(一)急性荨麻疹1.风热犯表证【主症】发病急骤,风团鲜红,灼热剧痒,伴发热,恶寒,咽喉肿痛或呕吐,重则面唇俱肿或脘腹疼痛,遇热则皮疹加重,得冷则隐。

舌质红,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辨证】风热束表,肺卫失宣。

【治法】辛凉透表,宣肺清热。

【方药】荆防方:荆芥穗、牛蒡子、丹皮、干生地、黄芩、薄荷、金银花、蝉衣、生甘草、防风、浮萍。

【方解】芥穗、防风、薄荷、浮萍疏风宣肺;金银花、牛蒡子、甘草清热解毒利咽;丹皮、干生地凉血清热;黄芩泻肺火;蝉衣散风清热止痒。

如胃热炽盛,口渴,口臭,便秘或大便热臭,舌质红,苔黄,脉滑数者加生石膏、栀子、芒硝、大黄,以清热通下,以泄实火。

2.风寒证【主症】皮疹色呈粉白,遇风冷加重,得暖则减,口不渴。

舌体淡胖,苔白,脉浮紧。

【辨证】风寒束表,肺卫失宣。

【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方药】麻黄汤加减:麻黄、杏仁、干姜皮、浮萍、白僵蚕、丹皮、陈皮、丹参、白鲜皮。

【方解】麻黄、杏仁、干姜皮辛温宣肺以开腠理;佐以浮萍、白鲜皮扬散寒湿;丹参、丹皮、白僵蚕养血润肤,和血止痒;陈皮、干姜皮理气开胃,醒脾化湿。

遇风加重者或风团反复发作、自汗者加黄芪、防风、白术。

3.内热受风证【主症】发病急,全身起风团,痒,伴高热多汗,口干,胸闷气短,大便干或便痢。

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瘾疹(慢性荨麻疹)

瘾疹(慢性荨麻疹)

瘾疹(慢性荨麻疹)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2-94)。

(1)发病突然,皮损为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水肿性斑块,境界清楚。

(2)皮疹时起时落,剧烈瘙痒,发无定处,消退不留痕迹。

(3)病情反复发作,常迁延不愈。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

(1)皮疹为大小不等的风团,色鲜红,也可为苍白色,孤立散在或融合成片,数小时内风团减轻,变为红斑而渐消失。

但不断有新的风团出现。

(2)全身症状一般较轻,风团时多时少,反复发生,病程在6周以上。

(二)证候诊断1.风热犯表证:好发于青壮年,风团色鲜红,遇热皮损发作或加重,灼热剧痒,或伴发热,恶寒,口苦干,咽痛。

舌边尖红,苔薄黄或白干,脉浮数。

2.风寒束表证:风团色白或淡红,遇风寒、发作或加重,得暖则减,口不渴。

舌质淡,苔白,脉浮紧。

3.胃肠湿热证:风团色红,发作时伴有腹痛,纳呆,大便秘结或便溏,甚至恶心呕吐。

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4.气虚血瘀证:风团色淡或色白,风团发无定时,病情反复发作。

自汗,手足发凉,遇风加重。

舌淡红苔白润或舌质紫暗。

脉涩缓。

二、中医治疗方案(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一)内治法1.风热犯表证治法:疏风清热选方:华疹方1号(科室经验方)加减金银花、连翘、荆芥、防风、赤芍、白芷、羌活、蒲公英、白鲜皮、生甘草瘙痒剧烈加白蒺藜、蝉蜕、地骨皮;热甚加黄芩、生栀子;血分热可加紫草、槐米;大便干加大黄、火麻仁等。

2.风寒束表证治法:祛风散寒止痒选方:华疹方2号加减炙麻黄、桂枝、生姜、大枣、炙甘草、浮萍、蝉蜕等瘙痒剧烈可加白鲜皮、白蒺藜、乌蛇;情绪烦乱加柴胡、郁金;有血瘀者加红花、丹参、紫草等。

3.胃肠湿热证治法:清利湿热,和胃止痒选方:华疹方3加减防风、大黄、芒硝、荆芥、炙麻黄、栀子、赤芍、枳壳等口干加葛根、花粉;瘙痒剧烈加蝉蜕、地骨皮、白蒺藜;大便秘结加火麻仁、厚朴等。

慢性荨麻疹中医治疗

慢性荨麻疹中医治疗

慢性荨麻疹中医治疗作者:刘芙蓉黄艳霞来源:《健康必读·下旬刊》2018年第07期【中图分类号】R758.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8)07-03--01慢性荨麻疹中医称为“瘾疹”,是皮肤科常见病、多发病之一。

以突然发作、皮肤出现鲜红色或苍白色风团、痒而不痛、时隐时现、消退后不留痕迹为特征。

本病多发生于冬春季节,病史长短不一易反复发作,一般病程在6周以上者称为慢性荨麻疹。

中医认为该病的发生是由于“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所造成。

由于人体正气相对虚弱,且患者体质各异,或内有食滞、邪热,复感风寒、风热之邪;或平素体弱,阴血不足,皮疹反复发作,经久不愈,气血被耗;或患有慢性疾病(如肠寄生虫、肝炎、肾炎、月经不调等)致内不得疏泄,外不得透达,郁于皮肤腠理之间,邪正交争而发病。

1 中醫对荨麻疹病因病机的研究1.1 历代医籍对瘾疹病因病机记载(1)六淫致病,风邪为主东汉张仲景时期,《金匮要略》对于本病的病因有初步的记载,《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篇》云:“……邪气中经,则身疹而瘾疹”;《金匮要略·水气病篇》云:“……风气相搏,风强则为瘾疹,身体发痒”。

至隋朝时期,巢元方所著《诸病源候论》指出:“邪气客于皮肤,复逢风寒相折,则起风搔瘾疹……”、“夫人阳气外虚则多汗,汗出当风,风气搏于肌肉与热气并则生蓓癗”。

隋·《风瘙隐胗候》云:“风入腠理,与血气相搏,结聚起相连,成隐胗”。

风为百病之长,其他病邪常依附风邪而发病,故上者均认为瘾疹为风寒或风热之邪客于皮毛腠理之间而发。

(2)先天禀赋金·《儒门事亲·小儿疮疱丹熛瘾疹旧蔽》“丹胎生血气之属,皆有蕴育浊恶热毒之气……而发丹熛瘾疹者。

”说明此病与母胎蕴毒、先天禀赋不足密切联系。

(3)卫阳不固《外科枢要·卷二·论赤白游风第十七》中则提出:“赤白游风属脾肺气虚,腠理不密,风热相搏;或寒闭腠理,内热拂郁。

中医皮肤科荨麻疹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中医皮肤科荨麻疹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尊麻疹尊麻疹中医称为“痞瘤”或“瘾疹”,俗称“风疹块二发病的主要原因是风热或风寒搏于皮肤,亦有因禀赋不耐,服了某种食物、药物所引起,或肠内有寄生虫所致。

【诊断】1 .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皮疹为局限性大小不同的扁平隆起,颜色可为鲜红、淡红或白色。

随皮肤瘙痒而骤然发生,又常迅速消退,不留痕迹。

急性者皮疹不断成批发出,至1周左右停止发生。

慢性者反复发作,长达数周、数月或数年。

2 .自觉剧烈瘙痒,局部灼热,吹风受凉或遇热时更加严重。

3 .发作时如有腹痛、腹泻、便秘、胸闷、气急等全身症状者,表示内脏有同样病变存在。

4 .皮肤划痕呈阳性反应,嗜酸性粒细胞常增高。

【治疗】一、辨证论治首先除去病因,尽可能找出引起过敏的药品、食物及其他因素,以后避免服用和接触,有寄生虫的应予驱虫治疗。

1.风热型皮疹鲜红、灼热,口渴烦躁,受风或在温暖环境下发作或加重,舌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或数。

治法:疏风清热。

方药举例:消风散加减。

荆芥、牛劳子、防风、蝉蜕、生地黄、知母各IOg,生石膏30g,生甘草5g。

2.风寒型皮疹淡红或白色,受凉即发,接触冷水时尤易发作,在温暖环境下减轻或消失,舌淡苔白,脉浮紧或沉缓。

治法:散风寒,和营卫。

方药举例:桂枝汤加味。

桂枝、荆芥、防风、苏叶、川号各10g,麻黄5g,白芍15g,甘草3g,生姜2片,红枣4枚。

以上两症加减:大便秘结加大黄、枳实。

便泻,热证加黄苓、黄连、木香;寒证加白术、茯苓、砂仁。

腹痛加川楝子、延胡索。

气急加桔梗,重用麻黄。

因饮食诱发,加山楂、神曲、蕾香。

肠寄生虫诱发者,加乌梅、使君子肉、土楝根皮。

病久气虚,卫阳失固,加生黄芭、党参。

面色少华,稍劳即发,脉缓无力再加附子。

血虚面色萎黄,舌淡脉细,妇女常在经期发作,加当归IOg,生首乌ISgo久发不愈加僵蚕、地龙。

二、中成药消风颗粒每服10g,每日3次。

脱敏丸每服IOg,每日3次。

三、局部治疗选用具有止痒作用的药,如解毒搽剂、止痒洗剂、止痒扑粉等。

中医诊疗方案皮肤科

中医诊疗方案皮肤科

皮肤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目录黧黑斑病(黄褐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四弯风病(特应性皮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顽湿聚结病(结节性痒疹)中医诊疗方案(试行)日晒疮(多形性日光疹)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脚湿气病(足癣)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瘾疹(慢性荨麻疹)中医诊疗方案风热疮(玫瑰糠疹)中医诊疗方案扁瘊(扁平疣)中医诊疗方案油风(斑秃)中医诊疗方案面游风(脂溢性皮炎)中医诊疗方案跖疣中医诊疗方案白疕(寻常性银屑病)诊疗方案粉刺(寻常性痤疮)诊疗方案蛇串疮(带状疱疹)诊疗方案湿疮(湿疹)诊疗方案黧黑斑病(黄褐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8—94)。

(1)面部皮损为黑斑,平于皮肤,色如尘垢,淡褐或淡黑,无痒痛.(2)常发生在额、眉、颊、鼻背、唇等颜面部。

(3)多见于女子,起病有慢性过程。

(4)组织病理检查示表皮中色素过度沉着,真皮中嗜黑素细胞也有较多的色素,可在血管和毛囊周围有少数淋巴细胞浸润。

2.西医诊断:参照《临床诊疗指南-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和《黄褐斑的临床诊断和疗效标准》(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色素病学组2003年修订稿、《中华皮肤科杂志》2004年7月第37卷第7期)。

(1)面部淡褐色至深褐色、界限清楚的斑片,通常对称性分布,无炎症表现及鳞屑。

(2)无明显自觉症状。

(3)女性多发,主要发生在青春期后。

(4)病情可有季节性,常夏重冬轻.(5)排除其它疾病(如颧部褐青色痣、Riehl黑变病及色素性光化性扁平苔藓、雀斑、咖啡斑、Albrifht综合征;炎症后色素沉着;色痣;太田痣等)引起的色素沉着。

(二)证候诊断1.肝郁血瘀证:面部青褐色斑片,或浅或深,边界清楚,对称分布于两颧周围。

胁胀胸痞,性情急躁,易怒;女子月经先后不定期,或经前斑色加深,乳房作胀或疼痛;舌象:舌质红或有紫斑;脉弦。

中医是如何治各型慢性荨麻疹?

中医是如何治各型慢性荨麻疹?

中医是如何治各型慢性荨麻疹?*导读:慢性荨麻疹中医称为瘾疹,是皮肤科常见病、多发病之一。

以突然发作、皮肤出现鲜红色或苍白色风团、痒而不痛、时隐时现、消退后不留痕迹为特征。

本病多发生于冬春天节,病史长短不一易反复发生,一般病程在3个月以上者称为慢性荨麻疹。

……慢性荨麻疹有很多治疗方法,现给大家介绍一下中医在这方面的治疗慢性荨麻疹中医称为瘾疹,是皮肤科常见病、多发病之一。

以突然发作、皮肤出现鲜红色或苍白色风团、痒而不痛、时隐时现、消退后不留痕迹为特征。

本病多发生于冬春天节,病史长短不一易反复发生,一般病程在3个月以上者称为慢性荨麻疹。

慢性荨麻疹病因复杂,现代医学以为,与机体对某些物质过敏、产生变态反应有关。

中医则以为是因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所产生。

因为人体正气相对虚弱,且患者体质各异,或内有食滞、邪热,复感风寒、风热之邪;或平素体弱,阴血不足,皮疹反复发生,经久不愈,气血被耗;或患有慢性疾病(如肠寄生虫、肝炎、肾炎、月经不调等)致内不得疏泄,外不得透达,郁于皮肤腠理之间,邪正交争而发病。

临床上多发于女性,尤以中青年为多见。

慢性荨麻疹西医除给以抗过敏、封闭、自血疗法外,尚无确切疗效。

中医在治疗本病时,各家辨治不一,在临床上多应用治疗皮肤病扶正祛邪的基本治法。

中医对慢性荨麻疹治疗如下:1、凡本病患者证见脘腹胀满或恶心呕吐,或泄泻,或便秘者,均可从脾胃辨证。

其湿热者用霍香正气散去燥热之品。

加入茵陈、苦参、白鲜皮等;其虚寒者宜用建中,理中之辈;中虚渲滞,阳气不伸者宜用升阳益胃肠;寒热错杂者宜辛开苦降用半夏泻心汤;大便秘结者宜表里双解用防风通圣丸。

2、凡本病患者证见咽喉干疼,或咳嗽,或有过敏性鼻炎史,易感冒等,均可从肺系辨证。

其气虚表不固者宜用玉屏风散;肺热者,可选用麻杏石甘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3、凡本病患者性情急躁、烦躁易怒或情志抑郁者,或女性伴有月经不调、痛经者,均可从肝经辨证。

遵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治法,其血热者宜用犀角地黄汤加荆芥、防风、白蒺藜等,或用羚角钩藤汤加减;肝郁者宜用逍遥散;血虚者宜用当归饮子,血瘀者宜用通经逐瘀汤。

荨麻疹中医治疗

荨麻疹中医治疗

荨麻疹中医治疗荨麻疹是一种过敏性疾病,它的治疗方法有很多种,中医就是其中的一种。

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荨麻疹中医治疗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荨麻疹中医治疗一、风热型相当于急性荨麻疹。

皮疹色泽红赤,受风加剧。

治宜疏风清热。

方用疏风清热饮、消风散加减:荆芥15、防风12、牛蒡子10、苦参30、蝉衣10、石膏10、知母15、木通10、银花25、连翘15等。

二、风寒型相当于寒冷性荨麻疹。

治宜疏风散寒。

方用麻黄汤或桂枝汤加减:麻黄15、桂枝12、白芍10、羌活10、赤芍10、独活9、防风5、荆芥9、浮萍10、炙草6、生姜15、白藓皮10等。

三、脾胃湿热型相当于胃肠型荨麻疹。

方用除湿胃苓汤合茵陈汤加减:茯苓20、苍术10、白术15、厚朴10、山栀9、茵陈20、防风10、荆芥10、香附15、乌药10、枳壳9、泽泻10、大黄6、砂仁9等。

四、阴虚火旺型多见于慢性荨麻疹。

皮疹多在午后或夜间发作,皮疹时隐时现,来去无常,经久不愈。

神倦乏力,面色萎黄,头晕目眩,口干颊红,手足心热,舌红苔光,脉数无力。

治宜养血、滋阴、降火。

药用四物汤合青蒿鳖甲汤加减:当归、生地、首乌、玄参、地骨皮、白芍、青蒿、龟板、鳖甲、勾藤、五加皮、白藓皮、桑白皮等。

五、冲任不调型多见于女性,因月经紊乱而引起荨麻疹。

发疹有周期性,与月经有关,常有月经不调,经期超前或推后。

经来腹痛,经色紫红或有瘀块。

经来疹多,症状加重;经清疹退,症状消失。

苔薄,舌有紫气,脉弦数。

治宜调理冲任。

方用桃红四物汤加减:桃仁、红花、丹参、当归、赤芍、川芎、香附、木香、菟丝子、仙灵脾、巴戟天、防风、荆芥、甘草等。

六、热毒燔营型多为感染或药物引起的急性荨麻疹或血清病型荨麻疹。

发病突然,皮疹广泛,全身大块状,色绛红,灼热感,奇痒。

伴有发热、恶心、心烦不安,口渴喜饮,面红目赤,小便短赤,大便秘结。

舌红苔黄,脉洪数。

治宜清热、凉血、解毒。

方用清温败毒饮加减;黄连、黄芩、生石膏、知母、银花、玄参、人中黄、芦根、土茯苓、滑石、生草等。

【偏方】中医治疗荨麻疹

【偏方】中医治疗荨麻疹

【偏方】中医治疗荨麻疹处方一止痒永安汤组成:苍术12克,麻黄、白芷、蝉蜕、薄荷、独活、赤芍、天麻、桃仁、甘草各6克,荆芥穗、当归尾、僵蚕各9克,藏红花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治疗各种皮肤病,尤其是急慢性荨麻疹,收效迅捷。

注意:每次服药后,加服半碗热稀粥,然后盖被发微汗。

发出微汗即意味着病愈。

须避风。

引自:石广济老师验方。

处方二组成:苦参、蝉蜕、川椒、秦艽、黄柏、荆芥、川芎各15克,白鲜皮、地肤子各30克,蛇床子20克,蜈蚣1条(去头)。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本方对顽固性荨麻疹,久治不愈,见风加重者,有良好疗效。

处方三消风汤组成:当归须30克,生地30克,乌梅10克,路路通10克,赤,白芍各15克,广地龙10克,炙黄芪10克,全蝎2克,蜈蚣1条,僵蚕10克,蝉衣6克,乌梢蛇10克,苦参10克,大黄3克,何首乌10克,银花藤30克。

用法:水煎2次,分3次服,每日1剂。

21剂为1个疗程。

功效:入血走肤,搜风、逐风、抗过敏,活血凉血以疏络,泻火解毒,渗湿止痒,入肝肾养阴。

全方具有凉血熄风,消热解毒之功效。

主治慢性荨麻疹。

临床屡治屡验。

医案:丁某,女,44岁,农民。

全身风团瘙痒反复发作已5年,久治不愈,故来求治。

诊为慢性荨麻疹,为气虚血热,风毒滞肤。

治宜凉血熄风,消热解毒。

投消风汤治疗。

患者服药20剂,风团消失,瘙痒止息。

访1年未复发。

按语:本病系突发性全身出现鲜红色或瓷白色风团的过敏性皮肤病。

慢性荨麻疹是由急性发展而来,受冷,风吹,日晒,接触花粉或羽毛等物,以及吃鱼虾蟹和腐败食物,肠寄生虫(如今少见),消化不良,药物过敏,精神因素等,均可诱发本病。

临床为突然发生,皮肤出现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血疹斑,小像米粒,大呈片状,中间略白,边缘较红而不规则,有像地图状,称风团。

异常瘙痒,发生快,消退也快,数小时后消退,但又不断成批发出,每天发1批至几批,大约1周左右,可停止发生。

然而,慢性者反复发作,长达数周、数月或数年,屡治屡发,病人极为痛苦和烦恼。

瘾疹(荨麻疹)中医治疗专家共识

瘾疹(荨麻疹)中医治疗专家共识

瘾疹[1-2]是一种以皮肤作痒,时起风团疙瘩,发无定处,时隐时现,消退后不留痕迹为特征的皮肤病。

相当于现代医学“荨麻疹”。

中医认为瘾疹发病主要是由于素体禀赋不耐,外加六淫之邪的侵袭;或饮食不节、肠胃湿热;或平素体弱、气血不足,卫外不固所致。

临床按病程常将瘾疹分为急性和慢性,病程在6周以上者属于慢性。

根据瘾疹的致病因素和病程,中医一般分为风热证、风寒证、肠胃湿热证、毒热炽盛证和气血亏虚证5个证型进行治疗。

1 治疗原则实证者以疏风清热、疏风散寒或清热利湿、凉血解毒祛邪为主;虚证者以益气养血,固表扶正为主;虚实夹杂者扶正与祛邪并用。

2 治疗方法瘾疹的中医治疗方法较多,临床需根据病情选用适宜的治疗方法。

2.1 内治法2.1.1 辨证论治[3-8]2.1.1.1 风热证主证:风团色红,扪之有灼热感,自觉瘙痒,遇热则剧,得冷则缓;或伴发热恶风,心烦,口渴,咽干;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止痒。

方药:银翘散或消风散加减。

常用药物:金银花、连翘、淡竹叶、鱼腥草、牛蒡子、薄荷、荆芥、防风、浮萍、蝉蜕、芦根、白鲜皮、甘草。

加减:咽痛者,可酌加桔梗、玄参等;热甚者,可酌加生地黄、黄芩等。

2.1.1.2 风寒证主证:风团色淡红,自觉瘙痒,遇冷则剧,得暖则减;或伴恶风畏寒,口不渴;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调和营卫。

方药:桂枝麻黄各半汤或荆防败毒散加减。

常用药物:桂枝、麻黄、白芍、大枣、紫苏叶、防风、荆芥、杏仁、生姜、甘草。

加减:恶寒较重者,可加附子、细辛、干姜皮等。

2.1.1.3 肠胃湿热证主证:风团色泽鲜红,风团出现与饮食不节有关,多伴腹痛腹泻或呕吐胸闷,大便稀烂不畅或便秘,舌红苔黄腻,脉数或濡数。

治法:清热利湿,祛风止痒。

方药:防风通圣散或除湿胃苓汤加减。

常用药物:土茯苓、绵茵陈、金银花、黄芩、苏叶、枳实、厚朴、连翘、薏仁、徐长卿、白芍、甘草。

加减:腹痛便秘者,酌加大黄;食积者,酌加山楂、麦芽、神曲等。

中医中药治疗慢性荨麻疹

中医中药治疗慢性荨麻疹

何世英 认为荨麻疹多 因有湿热 , 又加 外风侵 袭 , 风湿郁 于 肌肤而发 , 以祛 风化 湿 , 治 清热止痒 。药用 白鲜皮 、 连翘 、 萆薜 、 地 肤子 、 金银花 、 荷梗 、 黄柏 、 生龙骨 、 生牡蛎 等。对 于慢性荨麻疹 常 需在祛风化湿的基础上加用镇静安神药特别是生龙牡镇静 , 对消 除皮疹控 制瘙痒多有奇效。
[ ] 世 英 . 科 医案 . 川 : 4何 儿 银 宁夏 人 民 出版 社 ,9 9 1 . 17 :0
祛风为首 , 善用虫类药物 , 如乌梢 蛇 、 蚕等 。( ) 僵 1 初期 多为 风热
客于营分者 , 当祛风泻热 , 治 凉血活血 。僵蚕长于祛 风散热 , 多用
[] 5 何钟 . 玉屏风散 加味 治 疗慢性 荨麻 疹 2 3例. 东中 医杂志 , 山
4 从 肺 脾 论 治
热, 复感风邪 , 内不得疏泄外不得通达 , 于腠 理而发病 。本 文 致 郁
将 近年来用 中医中药治疗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慢性荨麻 疹综 述如下 。
1 从 血 论 治
周百川 疗荨麻疹 自始 至终 抓住一 个 “ ” , 证 中贯穿 血 字 虚 当归补血汤益气 养血 以熄 风。具体 分为 : 1 血虚 受风 , 以养 () 治
疹、 白疹等称谓 , 最早 见于 《 问 ・四时刺 逆从论 》 医宗 金鉴 素 。《

外科心法》 中记载 : 此证俗 名鬼 饭疙 瘩 , “ 由汗 出受 风 , 露卧 或
热相搏 , 郁结不散 , 治以养营 活血清风 之品方 可凑效处 方 以四物
汤方 ( 重用生地黄 3 ) 0g 加减 , 伍入益母草 、 紫草 、 红花 、 白鲜皮 、 白
[] 2 王海鹰. 血论 治荨麻疹 . 疆中医药,0 5 2 ( )8 从 新 2 0 ,3 3 :. [ ] 永 安. 良春 论 治 皮肤 病 经验 举 要. 川 中医,0 3 2 3鄂 朱 四 20 ,1

慢性荨麻疹的中西医治疗方法

慢性荨麻疹的中西医治疗方法

慢性荨麻疹的中西医治疗方法在医院皮肤科室中,慢性荨麻疹是十分常见的慢性皮肤病之一,其属于一种异质性皮肤病。

慢性荨麻疹患者在发病过程中,会以时隐时现的风团为病症表现的瘙痒性皮肤病。

另外,慢性荨麻疹患者的皮肤还会同时伴随出现红斑、水肿、过敏等现象,这对患有此病的患者而言,不仅影响了患者的身心健康,同时还影响了患者的正常生活水平。

通常来讲,如若荨麻疹患者患病超过2个月以上,便可定性为慢性荨麻疹。

在慢性荨麻疹类别中,分类较为广泛,如压力性荨麻疹日光性荨麻疹、胆碱能性荨麻疹、皮肤划痕症等等。

诱发此病的原因众多,并且具有一定的复杂性。

因此,这对治疗慢性荨麻疹的治疗过程,也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只有结合慢性荨麻疹患者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的选择治疗手段,才能有效帮助患者改善病症表现、缓解患者的身心痛苦、提高患者的预后效果。

1.如何治疗慢性荨麻疹中医治疗:患有慢性荨麻疹的患者,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中医治疗方法。

在我国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中,针对慢性荨麻疹可通过提高患者免疫力、减少过敏现象的疗法,缓解患者的病症。

增免脱敏疗法的治疗原理,是对患者实施辩证,向患者有针对性的提供中药汤,以此来实现提高患者自身免疫能力,缓解过敏现象的治疗目的。

要想从根本上缓解患者的病症,应尽量在患者患病早期,采取增免脱敏的中医治疗方法,避免患者形成反复发作的现象。

对于慢性荨麻疹患者来说,病程越长越容易反复发作,而且还会加重浑身瘙痒的症状。

随着慢性荨麻疹病情的发展,严重的患者还会形成消化道与呼吸道等并发症。

因此,如若患者确诊为慢性荨麻疹,应今早采取中医治疗,以此改善病情发展。

西医治疗:在西医治疗慢性荨麻疹时,最关键的药物是抗组织胺药,此类药物能够有效抑制慢性荨麻疹的病情发展。

慢性荨麻疹患者在使用抗组织胺药时,此药虽然无法与患者体内的组织胺,进行正面的对抗,甚至无法约束组织胺的释放,但是能起到良好的争夺功能,在患者产生风团时,能做到及时控制。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荨麻疹验案1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荨麻疹验案1例

荨麻疹是由于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而出现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

通常一天内可以消退,但反复发生新的皮疹。

若每周反复发作达两次及以上,并连续6周者称慢性荨麻疹[1]。

慢性荨麻疹在祖国医学中属于瘾疹、风疹块等范畴。

《丹溪心法》曰:“瘾疹多属脾,隐隐然在皮肤之间,故言瘾疹也。

”祖国医学认为瘾疹病因总为禀赋不足,外受风邪而致,所以治疗应当遵循“祛风、养血、润燥”。

1病历资料肖某,女,48岁,2019年5月18日初诊。

周身起风团伴瘙痒半年,加重两周。

半年前发病无明显诱因,风团时起时消伴瘙痒,两周前运动后出汗受风后加重,风团泛发周身,夜间好发,瘙痒剧烈,影响睡眠,平素自觉心烦意乱、五心烦热。

现症见:躯干、四肢可见泛发大小不等红色风团,色鲜红,部分融合成片,双上肢、双下肢、腹部、双胁部多融合成片伴抓痕、血痂,自觉瘙痒剧烈,皮肤划痕症阳性,病来无发热,无呼吸道梗阻感,否认食物药物过敏史,食欲不佳,夜寐较差,小便黄,大便溏,舌质红、苔黄、脉弦滑。

中医诊断:瘾疹(脾虚湿蕴证);西医诊断:慢性荨麻疹。

中医治疗:当归饮子加减,10剂,1剂/d,水煎取200m,早晚温服。

方中去白芍、川芎、蒺藜、何首乌,加丹参15g、牡丹皮10g以增强清热凉血之功;加黄芩、黄柏各10g以燥湿泻火解毒;加白鲜皮15g、苦参10g以加强止痒之功。

西医治疗:予复方甘草酸苷片75mg日3次口服以抗炎脱敏。

嘱患者忌食辛辣刺激,避免局部不利刺激,忌烟酒,慎起居,避风寒,调情志,适度运动,避免熬夜劳累。

5月27日二诊:患者自诉瘙痒症状减轻,躯干、双上肢、双下肢风团疹逐渐消退变淡,腹部、双胁部红色风团,皮疹颜色转淡、部分融合成片,抓痕、血痂较前改善。

夜寐改善,五心烦热症状减轻,食欲改善,小便略黄,大便溏,舌淡红苔薄黄,脉弦。

上方去苦参,加茯苓15g、薏苡仁15g以增强健脾利湿之功效。

其余药物不变,服用方法不变,复方甘草酸苷片减量为50mg,3次/日,口服。

中医医案——荨麻疹(三)

中医医案——荨麻疹(三)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子午流注按时取穴法治愈荨麻疹病案:郭某,男,28岁。

初诊:1962年7月13日。

主诉及病史:8年前,先从四肢起疹块,以后扩展到全身,发痒难忍,严重时伴发恶心、眼干、舌上亦起颗粒,小的像绿豆,大的呈片状;食欲尚佳,二便正常。

曾服药治疗,但效果不大。

诊查:脉弦,舌正常,皮肤上有散在红色皮疹颗粒。

辨证:荨麻疹。

治法:先调整胃肠机能,取穴足三里、曲池、大肠俞等。

治10次后病情减轻,偶遇大风时全身又出现颗粒皮疹。

二诊:9月30日(辛未日、癸已时)。

针照海(左)、公孙(右)、曲池(双)。

三诊:10月5日(丙子日、癸已时)。

上次针后发作次数减少。

继按时取穴,照海(右)、公孙(左)、曲池(双)。

四诊:10月26日(丁酉日、乙巳时)。

休息2周,遇阴天时偶出数粒皮疹,取穴照海(双)、列缺(右)。

五诊:10月29日(庚子日、辛已时)。

针后骶部大腿外侧、小腿有疹数颗,针列缺(左)、公孙(双)、阳陵泉(右)。

1六诊:10月31日(壬寅日、乙巳时)。

出疹已基本控制,针申脉(右)、公孙(双)、内关(左)。

七诊:11月1日(癸卯日、庚申时)。

针照海(双)、列缺(左)。

此后遇天阴和刮风不再出疹,病愈。

按语荨麻疹是一种过敏性变态反应疾病,多由腠理疏泄、风邪侵袭,遏于肌表而成,或因胃肠积热内不得泄、外不能达、郁于肌肤而发。

本例患者内有积热,外感风寒,当先调理胃肠泻其热,病即告退,但遇风仍发,故用子午流注按时取穴法以增其疗效,六次治愈。

本医案摘自《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第2集,P195-196,方云鹏医案。

方云鹏,字翔九,1909年生。

河南省淮阳人。

针灸科主任医师。

1936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医学院,早年从事西医外科工作,是西安市有名的“一把刀”。

1948年开始自学中医针灸,1952年参加中央卫生部针灸实验所学习班,系统学习中医及针灸。

2013年瘾疹(荨麻疹)诊疗方案

2013年瘾疹(荨麻疹)诊疗方案

2013年瘾疹(荨麻疹)诊疗方案一、概述荨麻疹俗称风团,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是由各种因素致使皮肤黏膜血管发生暂时性炎性充血与大量液体渗出,造成局部水肿性的损害。

其迅速发生与消退,有剧痒。

可有发热、腹痛、腹泻或其他全身症状。

可分为急性荨麻疹、慢性荨麻疹与丘疹状荨麻疹等。

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1)突然发作,皮损为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水肿性斑块,境界清楚。

(2)皮疹时起时落,剧烈瘙痒,发无定处,退后不留痕迹。

(3)部分病例可有腹痛腹泻,或有发热、关节痛等症。

严重者可有呼吸困难,甚至引起窒息。

(4)皮肤划痕试验阳性。

(5)皮疹经过三个月以上不愈或反复间断发作者为慢性瘾疹。

2.西医诊断标准(1)皮肤出现大小不等之风团样损害,骤然发生,迅速消退,瘙痒剧烈,愈后不留痕迹。

(2)慢性荨麻疹,风团损害反复发作,时间持续1~3个月以上。

(3)实验室检查,皮肤过敏源检查可查到阳性结果;血清IgE 水平增高。

(二)证候诊断1.风热犯表证:风团鲜红,灼热剧痒。

伴有发烧、恶寒、咽喉肿痛,遇热则皮疹加重。

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2.风寒束表证:皮疹色白,遇风寒加重,得暖则减,口不渴。

舌质淡,舌苔白,脉浮紧。

3.胃肠湿热证:风团片大,色红,瘙痒剧烈,发疹的同时伴脘腹疼痛,恶心呕吐,神疲纳呆,大便秘结或泄泻。

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4.血虚风燥证:反复发作,迁延日久,午后或夜间加剧。

伴心烦易怒,口干,手足心热。

舌红少津,脉沉细。

(三)鉴别诊断1.中医鉴别诊断(1)与水疥鉴别:水疥好发于儿童,多见于春夏秋季,好发部位为四肢、腰腹部、臀部,典型皮损为纺锤形丘疹,色红,长轴与皮纹平行,中央常有针尖大小的红斑或水疱,瘙痒剧烈。

(2)与猫眼疮鉴别:猫眼疮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春秋季多见,好发于手足背、掌底、四肢伸侧等处,皮损呈多形性,有红斑、丘疹、风团、水疱、大疱等,常两种以上皮损同时存在,典型皮损为猫眼,即虹彩状,色暗红或紫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瘾疹(慢性荨麻疹)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皮肤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8-94)。

(1)发病突然,皮损为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水肿性斑块,境界清楚。

(2)皮疹时起时落,剧烈瘙痒,发无定处,消退后不留痕迹。

(3)病情反复发作,常迁延不愈。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临床诊疗指南-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和《中国临床皮肤病学》(赵辨主编,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年)。

(1)皮疹为大小不等的风团,色鲜红,也可为苍白色,孤立散在或融合成片,数小时内风团减轻,变为红斑而渐消失。

但不断有新的风团出现。

(2)全身症状一般较轻,风团时多时少,反复发生,病程在6周以上。

(二)证候诊断
1.风热犯表证:好发于青壮年,风团色鲜红,遇热皮损发作或加重,灼热剧痒,或伴发热,恶寒,口干苦,咽痛。

舌边尖红,苔薄黄或白干,脉浮数。

2.风寒束表证:风团色白或淡红,遇风寒发作或加重,得暖则减,口不渴。

舌质淡,苔白,脉浮紧。

3.胃肠湿热证:风团色红,发作时伴有腹痛,纳呆,大便秘结或便溏,甚至恶心呕吐。

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4.血虚风盛证:风疹块风团反复发作,色淡,瘙痒,延续数月或数年,劳累后发作或加剧。

舌质淡,苔薄,脉濡细。

二、治疗方法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风热犯表证
治法:疏风清热。

推荐方药:消风散合荆防方加减。

荆芥、防风、蝉蜕、浮萍、金银花、知母、当归、生地、甘草等。

中成药:消风止痒颗粒等。

2.风寒束表证
治法:祛风散寒。

推荐方药:麻黄汤合玉屏风散加减。

麻黄、桂枝、荆芥、黄芪、白术、防风、甘草、蝉蜕、大枣、乌梅等。

中成药:玉屏风颗粒、桂枝颗粒等。

3.胃肠湿热证
治法:清利湿热。

推荐方药:平胃散合防风通圣散加减。

防风、栀子、荆芥、陈皮、苍术、白术、厚朴、赤芍、生石膏(先煎)、黄芩等。

中成药:防风通圣丸等。

4.血虚风盛证
治法:养血息风。

推荐方药:当归饮子加减。

当归、川芎、生地、白芍、桃仁、红花、防风、荆芥、炙甘草、白蒺藜等。

中成药:润燥止痒胶囊等。

(二)外治法
中药洗剂:风团色红,瘙痒,可用中药(羌活、荆芥、防风、浮萍、苦参等)煎煮外洗。

(三)针灸疗法
体针:取大椎、合谷、曲池、血海、足三里、脾俞、肺俞等穴位,留针20~3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

或穴位注射,每日或隔日1次。

以曲池为主穴,配合风池、合谷、血海诸穴;胃肠积热者加泻中脘、足三里;伴发热烦躁者加大椎、委中穴点刺放血;伴腹痛者配天枢穴。

拔罐:根据不同证型采用大椎、风门、肺俞、膈俞、脾俞、胃俞、曲池、神阙、血海、足三里等穴位拔罐,留罐10分钟,每日1次,3次为1疗程,神阙穴用闪罐法。

(四)健康指导
1.生活起居:指导患者生活规律,起居有常,戒烟戒酒,避免外伤和滥用药物,以防本病复发。

2.饮食调理:合理调配饮食,少食油腻食物,忌食酒类、辛辣刺激、腥发动风之品。

3.情志调摄:多与患者沟通,可采用倾听、安慰病人的方法,避免郁怒、急躁等不良情绪,保持心情舒畅。

三、疗效评价
参照《中药新药指导原则》第三辑(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发布,1997年)。

(一)评价标准
临床痊愈:症状消失。

n≥95%;
显效:症状基本消失。

70%≤n<95%;
有效:症状缓减。

30%≤n<70%;
无效:症状基本无变化。

n<30%。

疗效指数(n) =(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

(二)评价方法
1.皮损分布
正常(0分):无风团;
轻度(2分):风团个数n≤10个;
中度(4分):风团10<n≤20个;
重度(6分):风团n>20个。

2.风团大小
正常(0分):无风团;
轻度(2分):直径d≤2cm;
中度(4分):直径2<d≤5cm;
重度(6分):直径d>5cm。

3.瘙痒
正常(0分):无瘙痒;
轻度(2分):偶感瘙痒;
中度(4分):瘙痒频作,但不影响睡眠;
重度(6分):瘙痒持续不断,影响睡眠。

4.风团持续时间
正常(0分):无;
轻度(2分):风团持续时间t≤1小时;
中度(4分):风团持续时间1<t≤3小时;
重度(6分):风团持续时间>3小时。

5.发作频率
正常(0分):无;
轻度(2分):每日1次;
中度(4分):每日2~3次;
重度(6分):每日>3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