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管理学基础》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息管理学基础》教学大纲

1、课程信息

课程代码:0500823

课程负责人:马费成

课程主讲教师:查先进,宋恩梅,姜婷婷

课程中文名称:信息管理学基础

课程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Information Management

课程类别:必修

课程学分数:2

课程学时数:36(理论)+ 24(课外实验课)+ 6(课外实践课)

授课对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

本课程的前导课程:无

2、课程简介:

本课程作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本科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同时也是一门基础性、导论性课程,目的是使学生系统了解和掌握信息的生存、分布、传播、获取、加工、利用的规律、方法和信息管理的业务流程,不仅使学生在学习该门课程后,对信息管理领域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同时也为学习后续课程和开展实际的信息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3、课程概述:

本课程从人类社会信息过程出发考察信息管理活动,重点介绍和讨论了信息和信息管理的内容及特征,信息的交流传递,信息分布,信息获取,信息组织,信息检索,信息系统,信息服务,信息机构及其管理,信息政策与信息法律等方面的内容;同时结合网络及数字环境,探讨信息管理具体领域在网络环境中的应用,以及所出现的新发展和新动向。

4、修课条件:

本课程为大学一年期第1学期开始,无前导课程。

5、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程的理论学习,使学生了解信息管理学的产生、沿革和发展,认识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信息现象、信息关联及信息环境,掌握信息管理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的定量规律,掌握和灵活运用人类信息活动各环节过程的基本规律、基本技术方法,能分析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各领域的信息需求,并有效保证满足这些信息需求;

2、通过安排相关实验和实践学习,在信息获取、信息组织、信息检索和信息系统等部分获得直接的感性认识;

3、课堂教学与现场考察相结合,让学生全面了解信息管理的业务流程,安排学生参观和考察信息中心、企业信息系统,把教学内容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6、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及专题小组讨论、课外实验、专家讲座、参观相关信息机构7、学时安排:

注:实验及实践课程为课外学时

第一讲信息与信息管理(4学时)

主要内容:关于信息;信息化与信息社会;信息管理概述;信息管理的沿革及发展重点:

1、结合实际的应用领域。认识和理解信息、信息管理等基本概念

2、信息管理研究及实践的多重视角,及不同视角的特点

3、信息生命周期管理的思想及方法

4、信息管理的发展历程及阶段划分

要求:

掌握信息、信息管理等基本概念,了解信息的特征及分类,关注信息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明确信息管理的内容及任务,掌握信息管理的沿革及发展。

实验课程(1) i-School调查:

实验内容:

(1)了解iSchool联盟的性质及其目前的成员学院;

(2)重点了解伊利诺伊大学-厄本那-香槟分校(图书馆与信息科学研究生院)的情况;

(3)初步了解其他学院的概况。

实验报告:

(1)翻译iSchool联盟的介绍内容,包括:①About the Information Field,②About the iSchools Organization,③Joining the iSchools

(2)用表格形式列出iSchool联盟成员的名称,包括学校名称、学院名称(中英文都需要)

(3)翻译University of Illinois(伊利诺伊大学-厄本那-香槟分校)的 Graduate School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页面的相关内容,包括:①about gslis中的

overview,②academics中的programs of study

(4)将查看到的另外3所学院的简介、专业研究领域、课程设置的内容进行整理,形成文字文档。

实验时间:第1章内容结束之后

实验评分标准及权重:

(1)实验成绩为百分制,实验态度和纪律占10%,实验内容和效果占30%,实验报告占60%;

(2)本次实验占课程总评成绩5%。

第二讲信息交流(3学时)

主要内容:信息交流的基本概念;信息交流的模式;信息交流机制;网络信息交流

重点:

1、信息交流需要具备的条件和要素;

2、信息栈的含义及功能;

3、有信息栈参与的社会代理交流的特点,及其与直接交流(无信息栈参与)的比较;

4、网络信息交流的特点,及其与传统信息交流的比较。

要求:

掌握信息交流的条件和要素、掌握信息交流传播过程的栈交流,了解信息的社会代理交流,掌握信息传递的基本规律,理解信息交流的实现机制

实验课程(2)网络信息交流的工具与模式

实验内容:

(1)了解网络环境下主要的信息交流方式、工具、原理;

(2)能够结合网站实例,对相应的网络信息交流模式进行分析;

(3)引发学生对于信息交流模式的演变、传统信息交流与网络信息交流比较等问题的进一步学习和思考。

实验报告:

(1)与博客相比,微博这种新型的交流方式的特点在哪里?新浪(/)、腾讯(/)、网易(/ )这三个微博平台在功能应用上有什么异同之处?

(2)登录维基百科网站(),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具体词条进行查看。请分别点击这个词条页面上方的“阅读”、“编辑”“查看历史”的功能键,查看相关内容,分析维基百科的

词条内容是如何形成的?用户(包括浏览者和写作者)可对其进行哪些操作?

(3)什么是社交网站?结合人人网()实例,分析人人网在哪些方面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的社交性?并对社交网站和博客的异同进行比较。

实验时间:第2章内容结束之后

实验评分标准及权重:

(1)实验成绩为百分制,实验态度和纪律占10%,实验内容和效果占30%,实验报告占60%;

(2)本次实验占课程总评成绩5%。

第三讲信息分布(3学时)

主要内容:信息产生与分布中的马太效应;信息内容的离散分布规律;信息生产者分布规律;信息对时间的分布规律;网络信息资源的分布规律

重点:

1、掌握信息产生和分布中的马太效应;

2、掌握反映信息内容分布规律的两大定律:布拉德福定律和齐夫定律;

3、掌握反映信息生产者分布规律的两大定律:洛特卡定律和普赖斯定律;

4、掌握信息在时间上的分布规律,包括指数增长率和逐渐过时率(半衰期和普赖斯指数);

5、了解网络信息分布出现的新特征和新规律,并思考传统的信息分布规律在网络环境下的适用性。

要求:

了解信息产生分布中的马太效应,理解信息按空间、作者、时间等分布的基本规律,掌握信息分布的基本定量规律,掌握半衰期、普赖斯曲线、普赖斯指数等基本概念,

实验课程(3)网络信息资源的分布规律

实验内容:

(1)巩固第3章“信息分布”理论学习的内容,加深信息分布各主要定律的认识;

(2)以网络信息资源为考察对象,结合具体数据报告,对我国网络信息资源的分布规律进行分析;

(3)比较分析传统纸质文献信息分布与网络信息分布之间的异同,引发学生对于传统信息分布规律在网络环境中适应性和相关改进的思考。

实验报告:

(1)登录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网站(),下载最新一次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选取报告中分省域名数有关数据,从地域层面分析国内域名资源分布

情况。利用EXCEL表格对域名数据进行统计,并绘出四个图形(柱形图、面积图、折线图、散

点对数图),对图形进行观察和对比,描述其特征;

(2)与传统信息相比,网络信息资源的分布表现出哪些新的特征和规律?

(3)阅读《长尾理论》和《长尾理论2.0》,回答两个问题:

①长尾理论的核心是什么?在哪些领域体现出长尾效应?

②长尾理论与网络信息分布之间有什么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