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之道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食补之道在于己药食同源论文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也自然也就注重生活品位了。科学饮食慢慢慢慢开始进入了人们的视线,“食补”遍成了当下时髦的事情据古代传说,我们的祖先经过尝食各种草木,开拓食物来源并发明医药,故有“药食同源”之说。古人云:“安身之本必资于食,救疾之速必凭于药。”人体健康的保证,日常依靠合理的膳食,一旦生病,则要依靠医药治疗。我国自古就有以食当药和以药当食的传统,这就是时下说得较多的食疗和药膳。古人在长时期的实践中,形成了比较科学系统的饮食保健理论,早在公元前《黄帝内经》就提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蔬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这不仅指出食物要全面,营养要平衡,合理服用谷物、水果、肉类、蔬菜的基本原则,还为祖国医学食疗组方提供了理论依据。相反,如果饮食调和不当,摄入后会危害身体的健康。

一、食物补养

食物补养是食疗养生的基本内容之一。饮食是人体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诚如《寿亲养老新书·饮食调治》所说:“食者生民之天,活人之本也。故饮食进则谷气充,谷气充则气血盛,气血盛则筋力强。”各种不同的食物,均有各自本身特有的偏性,对这种偏性的正确认识是食物补养的前提。我国食品中粮油类、蔬菜类、果品类、禽畜类、水产类、调味品等均有不同的食养作用。如小麦,性味甘、凉,具有养心益肾、健脾厚肠、除热止渴等功效;黄豆,性味甘、平,具有健脾宽中、润燥利水、祛风热、活血解毒之功效;胡萝卜,性味甘、平,具有下气补中、利胸隔、润肠胃、安五脏之功效;大蒜,性味辛、温,具有杀虫、解毒、消积、行滞、健胃之功效;鸡肉,味甘性温,具有温中益气、补精填髓的作用;对虾,性味甘、咸,有补肾壮阳、健胃之功效;鳖,肉性味甘平,具有滋阴凉血之效,甲则性味咸平,滋阴潜阳,散结消痞,卵则性味咸寒,滋阴补虚,血则性味咸平,活血愈风。按照中医学理论,饮食之物都有温、热、寒、凉、平的性味,还有酸、苦、辛、咸、甘的气味。五味五气各有所主,或补或泻(解),为体所用。人的容颜、声音、神采,都与五味五气的摄入相关。一般凡属辛、甘、湿、热的阳性食物,大多有升浮作用,有升阳、益气、发表、散寒功用;凡属酸、苦、咸、寒、凉的阴性食物,则多有沉降作用,有滋阴、潜阳、清热、降逆、收敛、渗湿、泻下功用。我们一般的食者,不大了解各类食物的性味,其实一般日常饮食,只要不偏食某味,不要吃得太杂太多,是不会对身体造成什么损害的。食物的性味大多比较平和,短期内偏食某种食物,也不致弄出什么毛病来。当然在身体有了毛病时,或者体质本来就不大强壮,饮食还是注意一些为好。

食物补养还要十分讲究四时和人的年龄的区别。春季是由寒转暖的时候,此时阳气升发,气候温暖多风,人体气血趋向于表,聚集一冬的内热散发出来,在饮食上就由冬季的膏粱厚味转为清温平淡;夏季则强调饮食清淡、平和;秋季雨水少,空气干燥,因而应多吃补气滋阴、生津润燥的食品;冬季气温下降,外界阴分占主导地位,顺应这样的特点,就要注意养阴,同时为防御风寒,在饮食上要求增加厚味。人的年龄不同,食物补养的原则也不一样,如中年是人体一生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为了减慢衰老速度,就需要提供保护类饮食和能量性饮食,同时适当增加抗衰老食物。

食物补养除讲求食物偏性,结合四时季节、人体年龄的区别外,还对食物的质、量和烹调方法要求适当。一般要求为:

1.饮食清淡。多食素而少食肥甘厚味,古代有主张用食粥来求长寿的,其方法是每日清晨空腹时,食淡稀饭一碗。《老老恒言·晨兴》说:“每日空腹,食

淡粥一瓯,能推陈致新,生津快胃,所益非细。”此外,饮食宜稍淡,而不宜过咸。盐是饮食中的主要调味品,也是人体必需的营养成分之一,但不可过量摄取。历代养生家多强调饮食宜稍淡,而不可过咸。《素问·五脏生成论》篇说:“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说明食咸太过,则会损伤心、脾、肾等内脏。因而主张食物中稍有咸味即可,不必过多加盐。

2.饮食宜多样。饮食偏嗜则五味不全,或太过,或不及,从而导致脏腑之气失调而为患;唯有饮食多样,五味全面,则脏腑之气调和,精气充足。人要获得全面而充分的营养,就不能偏嗜偏食,而应当食用多样化的饮食。

3.饮食宜少,反对多食和暴饮暴食,提倡少食多餐。《老老恒言·饮食》说:“凡食总以少为有益,脾易磨运,乃化精液,否则极易之物,多食反至受伤,故曰少食以安脾也。”食少则脾胃易化,中气转运,气血周流,心健神旺;若食过多则脾胃难化,中气雍塞,气血阻滞,痰瘀由生,而心塞神疲。当然,这里所言的少,是相对过多而言。诚如《吕氏春秋·尽数》所说:“凡食之道,无饥无饱,是之谓五脏之葆。”说明过多地进食对人体是有害无益的。尤其对于晚饭,古人提倡以少食为优,特别反对夜晚进餐。《老老恒言·饮食》指出:“释氏有过午不食之说。”又说:“《内经》日: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虚。故早饭可饱,午后即宜少食,至晚更必空虚。”可见,曹氏根据《内经》阳气盛衰的理论,并参照前人之说,主张少食晚饭,不吃夜食。孙思邈亦反对夜食,《千金要方·道林养性》说:“人不得夜食。”《千金翼方·养老大例》亦说:“夜饱损一日之寿。”此外,在人体生病时也应提倡少食。病中往往脾胃的运化功能减弱,故宜少食养胃,以助元气的恢复。《食色绅言·饮食绅言》说:“四百四种病,宿食为根本,凡当得病,宜先减食。”病后多食,则易伤脾胃,阴滞气机,不仅饮食不化精微,于原病无益,而且还会造成饮食积滞,酿出新的疾患,所以古人提出了“病宜少食”或“减食”的饮食原则。这一原则不仅对老年人适用,就是青壮年人在患病之时也应当加以注意。

4.饮食的烹调要适当。适当的烹调能增强食欲,促进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有益于健康长寿。因此在烹调时应力求做到:饮食宜温热熟软。脾胃喜暖而恶寒,饮食温热熟软则易于消化,所以老年人应特别注意这一点。现代烹饪学认为,通过烹调,除了对饮食物有杀菌消毒作用外,主要还在于它能促进营养物质分解,便于消化吸收。烹调不宜太过,在烹调之时要注意保持食物的真性真味,即食物的自然气味,以增强其益气养精补人之力。

5.饮食的时间,主张按时进食。古人强调饮食必须定时。《论语·乡党》说:“不时不食。”《吕氏春秋·尽数》亦说:“食能以时,身必无灾。”说明古人很早就已认识到了按时进餐能减少疾病、有益于健康的道理。关于进餐的时间,前人认为以一日三餐为好,在三餐之外一般不宜多吃零食。此外饮食还应及时。《养性延命录·食诫篇》说:“先饥乃食,先渴而饮。”先饥、先渴,即指稍有饥感或渴感而言,即《天隐子》指出的“有饥即食”和《苏沈良方·养生说》所说的“已饥先食”。饥渴感觉的出现,反映了人体对于饮食的要求,故应当及时进服饮食,以满足生理上的需要。否则便会既损脾胃,又伤元气,于健康不利。

二、饮食宜忌

食养宜忌。俗话说,早餐吃好,午餐吃饱,晚餐吃少,这是一日三餐的科学安排。纵观历代养生学家论著,对食养均主张饮食有节,清淡薄味为宜,并强调食后将息,情绪畅达。这样,则四季脾旺不受邪,才能“尽终天年,度百岁乃去”。

食疗宜忌。病症的饮食宜忌是根据病症的寒热虚实、阳阴盛衰,结合食物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