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课程标准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2023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2023一、课程目标- 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好奇心,理解历史与现实的关系。
-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全球视野,使他们能够在多元文化环境中自如地交流和合作。
- 发展学生的批判和创新思维,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全面发展的素养。
二、课程内容1. 古代史- 了解和分析古代文明的发展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 研究不同古代文明的政治制度、社会结构、经济活动和文化传承。
- 探究古代文明之间的关系和交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思维和理解能力。
2. 近代史- 研究近代历史事件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 分析近代国际关系、政治制度和经济发展的变革。
- 了解近代科技、文化和社会进步的历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
3. 当代史- 理解当代社会问题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
- 分析当代国际关系、全球化和多元文化的影响。
- 探讨当代社会变革和发展的挑战与机遇,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 多元化的教学资源和方法,包括课堂讲授、小组讨论、实地考察等。
- 培养学生的主动研究能力,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
-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使学生能够获取并分析历史资料。
- 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和实验探究,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评估方法- 采用多样化的评估方法,包括考试、作业、实践项目和展示等。
- 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和理解能力,同时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 鼓励学生自主研究和合作研究,在评估中体现个体差异和多元化表达方式。
五、教材选择- 选择具有权威性和权威性的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的研究需求和兴趣。
- 结合教材和多媒体资源,提供丰富的研究材料和案例分析。
六、教师要求- 具备扎实的历史知识和专业素养,熟悉教学大纲和教学要求。
- 关注学生的研究情况和发展需求,能够因材施教。
- 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思维。
【一流】全新2024年义务教育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共35页)
【一流】全新2024年义务教育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共35页)课程标准编订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2.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发布的《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研制报告》;3. 我国历史教育研究的最新成果,包括历史教育理念、课程设计、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学术论文和著作;4. 国际历史教育的发展趋势和先进经验。
课程标准的主要变化:1. 强化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包括历史观念、历史思维、历史知识、历史技能等方面;2. 增加历史学科的实践性,鼓励学生开展历史调查、历史剧创作等实践活动;3. 优化历史课程结构,增强课程的系统性和连贯性;4. 提升历史课程内容的现代化、时代化水平,反映我国历史的最新研究成果;5. 关注历史教育公平,确保课程内容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学生的需求。
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1. 课程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具有历史意识、民族意识、全球意识、创新意识,具备历史核心素养;2. 课程内容:以中国历史为主干,世界历史为参考,涵盖古代、近代、现代三个时期,共计12个单元;3. 课程实施:提倡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4. 课程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全面考查学生的历史知识、历史技能、历史思维、历史情感等方面。
课程标准的附录:1. 历史课程资源推荐:包括历史书籍、影视作品、网络资源等;2. 历史教学建议:针对不同年级、不同教学内容,给出具体的教学建议;3. 历史考试命题建议:明确考试命题的原则、方法和要求;4. 历史课程标准解读:对课程标准的内容、特点、意义进行详细解读。
本课程标准适用于全国范围内全日制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的历史教学,旨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2024最新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教育部部编版
2024最新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教育部部编版前言为了更好地适应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部对初中历史课程进行了修订。
本课程标准是根据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精神,结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科发展需要,对原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进行的修订。
一、课程目标1. 帮助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主要过程。
2. 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历史解释能力和历史价值观。
3. 引导学生认识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4. 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了解世界历史的发展脉络,增强国际理解能力。
二、课程内容1. 中国古代史:包括原始社会、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阶段。
2. 中国近现代史:包括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甲午战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等阶段。
3. 世界古代史:包括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印度古代文明、中东古代文明等。
4. 世界近现代史:包括文艺复兴、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英国工业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拿破仑时代、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冷战等阶段。
5. 历史地理:包括古代中国的地理单元、古代世界的地理单元、历史时期的地理变迁等。
三、课程实施1. 教学建议: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2. 教学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全面评价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3. 教学资源:充分利用教材、历史文物、历史图片、多媒体课件等资源,丰富教学手段。
4.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历史博物馆、历史遗址、历史主题班会等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直观体验。
四、课程标准1. 课程标准是课程改革的总体要求,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2. 课程标准应体现时代精神,符合国情,适应学生发展需要。
2024年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解析
2024年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解析前言本文档旨在深入解析2024年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为广大师生提供详细、全面的理解和指导。
新课程标准充分体现了我国教育改革的方向和目标,对提升初中历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课程标准概述1.1 课程性质新课程标准将初中历史定位为一门涵盖中华文明发展历程、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爱国主义情怀的必修课程。
1.2 课程目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初中历史课程的四大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创新与实践。
1.3 课程内容新课程标准将初中历史课程内容分为四个模块: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史。
每个模块下设有若干单元,涵盖不同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
二、课程内容解析2.1 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模块包括先秦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宋元时期、明清时期等单元。
新课程标准强调对古代文明、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思想文化等方面的深入学习。
2.2 中国近代史中国近代史模块包括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单元。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了解我国近代化的探索过程,认识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2.3 中国现代史中国现代史模块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改革开放等单元。
新课程标准强调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感。
2.4 世界史世界史模块包括古代世界、中世纪世界、近现代世界等单元。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关注世界各国的历史发展,了解世界文明的交流与碰撞,提升学生的国际视野。
三、教学建议3.1 教学方法新课程标准提倡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教学方法,鼓励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3.2 教学资源新课程标准鼓励教师运用多种教学资源,如教材、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3.3 评价方式新课程标准倡导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自我评价等,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
2024初中历史教育新课程标准教育部部编版
2024初中历史教育新课程标准教育部部编版前言为了适应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需要,全面提高初中学生的历史素养,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精神,我们制定了2024初中历史教育新课程标准。
本课程标准旨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深入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提高历史思维能力,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基础。
一、课程目标1. 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历史知识,了解历史发展的主要线索和重要历史事件,认识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和贡献;能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历史问题,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学会通过文献资料、图片、地图等获取历史信息,培养学生的资料搜集、处理和运用能力;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培养科学的历史观。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国家观,增强爱国主义情感,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培养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学会尊重不同民族和文化,树立和平、合作、共同发展的国际视野。
二、课程内容1. 中国古代史包括原始社会、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等历史时期,重点掌握各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科技文化成就等。
2. 中国近现代史包括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等历史时期,重点掌握各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科技文化成就等。
3. 世界古代中世纪史包括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印度、波斯、阿拉伯等历史时期,重点掌握各文明的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科技文化成就等。
4. 世界近现代史包括文艺复兴、新航路开辟、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工业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冷战等历史时期,重点掌握各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科技文化成就等。
【部编版】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第一部分前言一、课程性质二、课程基本理念三、课程设计思路第二部分课程目标第三部分课程内容一、中国古代史二、中国近代史三、中国现代史四、世界古代史五、世界近代史六、世界现代史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二、评价建议三、教材编写建议四、课程开发与资源利用建议第一部分前言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时代赋予中国人民的崇高使命。
培育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是时代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需求,也是青少年自身成长和全面发展的要求。
这对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历史教育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是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传承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更好地认识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
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初步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一、课程性质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义务教育阶段7~9年级的历史课程在基础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主要具有以下特性:思想性坚持用唯物史观阐释历史的发展与变化,使学生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该国主义情感,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拓展国际视野,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基础性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以普及历史常识为主,引领学生掌握基本的、重要的历史知识和技能,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与发展打下基础。
人文性以人类优秀的历史文化陶冶学生的心灵,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历史,正确理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人文素养,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义务教育初中历史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义务教育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是指教育部针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阶段初中学生制定的关于历史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标准的文件。
下面是关于义务教育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详细内容:一、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和历史思维能力;2. 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认同感和自豪感;3.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判断力,培养学生正确对待历史的价值观;4. 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修养。
二、教学内容:1. 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包括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夏商周三代的政治制度、中华文明的特点和贡献等;2. 中华民族的奋斗和发展:包括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中华民族的奋斗和抵抗、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等;3. 中国古代社会的变革:包括秦汉时期的统一和变革、唐宋时期的开放和繁荣、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变革等;4. 世界古代文明的交流与发展:包括古代文明的交流与融合、世界古代文明的发展和影响等;5. 近代中国的变革与崛起:包括近代中国的开放与变革、近代中国的民主与科技进步、近代中国的崛起与发展等。
三、教学方法:1. 探究式教学:通过提出问题、讨论、研究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历史知识的探索和学习;2. 多媒体教学:运用图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3.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历史遗址、博物馆等,亲身感受历史文化,加深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4. 课外拓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历史研究、读书活动、历史文化展览等,拓宽学生的历史知识面。
四、评价标准:1. 知识与理解:学生能够掌握历史的基本知识和概念,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和发展过程;2. 分析与解释:学生能够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和影响,理解历史事件的多维度和多因素性;3. 判断与评价:学生能够根据历史事实和价值观进行判断和评价,形成自己的历史观;4. 运用与创新:学生能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创新思维和能力。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
世界史
总结词
世界史是初中历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讲述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
详细描述
学生需要了解世界各大洲的历史发展,包括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等文明的发展历程,欧洲中世纪的历史,以 及世界各地的现代化进程。此外,学生还需要了解全球历史中的重要事件、人物和文化成果,培养全球视野。
04
实施建议
教学建议
评价建议
过程与结果相结合
评价学生的历史学习,既要关注学习过程,也要注重学习结果, 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状况。
知识与能力并重
在评价中,既要评价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也要评价他们运 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鼓励自我评价与同伴互评
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互评,培养他们的自我反思和评价能 力。
教材编写建议
详细描述
学生需要了解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知识,包括夏、商 、周等朝代的更替,秦汉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发展历程,以及重要的历史事件 、人物和文化成果。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中国近现代史
总结词
中国近现代史主要讲述了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 面发生的巨大变化。
详细描述
学生需要了解中国近代遭受西方列强侵略的历史,以及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 和解放所进行的斗争。同时,学生还需要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发展历程,包括 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等重要事件。
帮助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 理解历史发展脉络,认识历史 对当今社会的影响和价值。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 析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和人文素养。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 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
神。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初中历史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是培养学生历史意识、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本课程具有综合性、基础性、人文性和实践性等特点,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和认识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弘扬中华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提高综合素质。
二、课程基本理念1、坚持育人为本,全面实现课程目标。
初中历史课程要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2、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教学内容要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3、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4、建立科学、全面的评价体系。
评价要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过程和结果的结合,评价方式多样化和个性化。
三、课程设计思路1、以“点-线”结合的方式呈现历史内容。
以重要历史事件、人物、现象为点,以时代背景为线,构建基本的历史知识框架。
2、突出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的有机融合。
以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为主线,穿插世界文明的发展历程,引导学生全面认识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
3、注重历史与现实生活的。
教学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时事热点,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
4、强化实践能力培养。
通过探究活动、社会调查、模拟历史场景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实践能力。
5、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教学内容要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评价方式要多样化,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6、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改进教学方式。
利用多媒体技术、网络资源等现代化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四、课程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包括重要历史事件、人物、现象等;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规律;具备阅读、分析、归纳、总结历史资料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历史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活动、社会调查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实践能力;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通过跨学科的学习活动,拓展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旨在规范初中历史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明确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和能力要求,指导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具备历史素养的现代公民。
下面将从课程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以及评价与考核等方面展开讨论。
一、课程目标初中历史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和文化现象进行分析和解读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增强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民族自豪感。
具体目标包括:1. 帮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了解历史发展脉络,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批判性思维能力;2. 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历史研究能力和历史思维水平;3. 培养学生正确看待历史、珍爱和继承历史文化遗产的意识,形成正确的历史价值观。
二、课程设置初中历史课程设置应覆盖人类社会历史、中国历史、世界历史三大板块,内容涵盖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等不同历史时期和历史事件。
具体设置如下:1. 人类社会历史:主要内容包括人类社会的起源、文明史和世界历史中的重要事件和变革,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的整体发展进程;2. 中国历史:重点介绍中国古代历史、中国封建社会、中国近现代史等重要内容,帮助学生建立对中国文化传统和历史文化的认识;3. 世界历史:主要包括世界各国的历史发展、重要历史事件和文化交流等内容,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三、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应围绕课程目标和课程设置展开,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具体内容包括:1. 探究古代文明和文化的发展,了解古代帝国、城邦、文化遗产等内容;2. 解读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掌握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和影响;3. 分析历史文化现象,比较不同文化之间的异同,探讨历史事件对当今世界的启示。
四、评价与考核初中历史课程的评价与考核应注重学生的历史素养和能力培养,采取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具体措施包括:1. 考试评价:设置历史知识考试、历史思维能力测试等形式的考核,全面评价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2. 作业评价:布置历史研究任务、历史论文等形式的作业,培养学生的历史研究和表达能力;3. 口头评价:组织历史主题报告、历史研讨会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历史表达能力和团体协作能力。
教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
教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课程目标:1. 了解历史的重要概念和基本知识;2. 帮助学生掌握历史事件的起因、过程和结果;3.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4. 培养学生的历史观念和历史文化素养。
教学内容安排:1. 古代史- 人类起源和文明的发展- 中国古代的文明和历史- 古代希腊罗马文明- 世界古代文明的比较2. 中世纪史- 欧洲中世纪社会的形成和发展- 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和融合- 中世纪的农业、商业和工业3. 近现代史-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欧洲殖民扩张和世界大发现- 近代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和影响教学方法:1. 讲授法:老师通过讲述历史事件和重要概念,帮助学生掌握知识;2. 讨论法: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和观点;3. 观摩法:通过观看历史纪录片和视频,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历史事件;4. 实践法:组织学生进行历史考察和实地考察,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评价方式:1. 每个主题结束时进行小测验,测试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2. 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历史研究报告,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3. 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情况,综合评价学生的历史学习情况。
教学资源准备:1. 教材:选择符合学生年龄和学习能力的历史教材;2. 影视资料:准备历史纪录片和视频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3. 图书资料:提供相关历史书籍和资料,供学生参考和研究;4.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历史考察和实地考察,增加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真实感知和体验。
以上为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范本,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和修改。
中学历史新课程标准2023
中学历史新课程标准2023
简介
本文档旨在介绍中学历史新课程标准2023的主要内容和目标。
新课程标准旨在提供一套全面的教学指导,以帮助中学生更好地研
究历史知识和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主要内容
1. 学科框架
- 定义了中学历史课程的学科目标和核心概念。
- 概述了历史学科的重要性,以及历史对于个人、社区和全球
的意义。
2. 研究要求
- 列出了每个年级学生应达到的关键研究目标。
- 强调培养学生的历史研究能力、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 通过多元化的研究方法,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历史研究和讨论。
3. 教学资源
- 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包括教科书、参考书籍、在线资源等。
- 鼓励教师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材料,如原始文献、历史地图和视觉资料,以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4. 评价标准
- 提供了评价学生历史研究成果的标准和方法。
- 强调综合性评价和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如项目作业、口头报告和写作。
目标
中学历史新课程标准2023的目标如下:
1. 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理解。
2.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历史研究能力和信息分析能力。
4.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历史价值观。
5. 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培养社会责任感。
以上是对中学历史新课程标准2023的简要介绍和目标说明。
希望本文档能为相关教育工作者和决策者提供参考,以促进中学历史教育的发展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国古代史(一)中华文明的起源1.知道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的文化遗存。
2.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3.知道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
(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1.简述夏朝建立的史实,知道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
2.了解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
简述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3.知道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的史实。
通过商鞅变法等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三)统一国家的建立1.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2.知道陈胜吴广起义。
3.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
4.简述张差事通西域等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四)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1.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
知道230年孙权派卫温到达夷洲(今台湾)的史实。
2.简述人口南迁和民族交往促进了江南开发的史实。
3.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五)繁荣与开放的社会1.了解隋唐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
2.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评价唐太宗。
3.知道武则天和"开元盛世"的基本史实。
4.了解唐朝的民族政策及唐与吐蕃等民族交往的史实。
5.以遣唐使、玄类西行、鉴真东渡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六)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1.知道辽、宋、西夏、金等政权的并立2.列举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3.了解宋代的城市生活。
4. 简述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的史实,说明民族关系的发展。
知道元朝的行省制度,元朝政府对西藏、澎湖和琉球(今台湾)的管理。
(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1.了解明清两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
2.知道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雅克萨之战等史实,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3.列举清朝设置驻藏大臣和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等史实,了解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和维护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
最新部编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历史)
最新部编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历史)本文档旨在介绍最新部编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历史)的内容和相关要求。
该课程标准适用于初中历史教学,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历史知识,培养历史思维和学科能力。
1. 课程目标初中历史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 了解和掌握中国和世界历史的基本事实、基本概念及其发展规律;- 具备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历史意识、历史道德和历史文化素养。
2. 课程内容初中历史课程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中国古代史主要介绍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事件、历史人物、文化和社会制度等。
2.2 世界古代史主要介绍世界古代历史的重要事件、文明发展和交流等。
2.3 中国近代史主要介绍中国近代历史的重要事件、改革开放以及中国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2.4 世界现代史主要介绍世界现代史的重要事件、国际关系、科技进步等。
2.5 历史思维和方法包括历史思维方式和历史研究方法的培养,帮助学生学会利用史料等信息了解历史。
3. 学科要求学生在研究历史课程过程中,应具备以下学科能力和素养:- 掌握历史知识,了解历史的基本事实、基本概念和基本史料;- 发展历史思维,具备历史分析和历史解释问题的能力;- 培养历史意识,理解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尊重历史文化传统;- 培养历史道德,具备正确的历史伦理观念;- 培养历史文化素养,了解并欣赏历史文化的多样性。
4. 教学要求根据课程标准,教师应遵循以下教学要求:- 紧密结合历史课程内容,合理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 创设多元化的教学环节和研究活动,提高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参与度;- 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研究,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鼓励学生自主研究和独立思考,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通过多种评价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研究情况和发展水平。
以上是对最新部编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历史)的简要介绍,该课程标准将为初中历史教学提供指导和参考,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历史学科素养。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人教版》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人教版》1. 教学目标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包括分析、评价和利用历史信息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提高其对历史文化的认同和尊重;-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通过历史研究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动力。
2. 教学内容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教学内容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史三个部分。
2.1 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祖先文化和远古社会;- 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古代帝国的兴衰;- 中国古代科技和文化的繁荣;- 中国古代社会和经济的变革。
2.2 中国近现代史中国近现代史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中国近代历史的重大事件和人物;- 中国近代社会和文化的变革;- 中国近代政治和经济的发展;- 中国近代科技和文化的兴起。
2.3 世界史世界史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世界各个历史时期的重大事件和人物;- 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和影响;- 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
3. 教学方法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倡导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帮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 合作研究: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探究研究:通过问题和案例分析,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和思考能力;- 创新研究:通过项目研究和作品制作,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 教学评价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提倡全面、客观、科学的教学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知识掌握评价:通过考试和作业评估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 思维能力评价:通过综合性评价和解决问题评价,评估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文化素养评价:通过作品评价和口头表达评价,评估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 综合评价:通过多种评价手段,综合评估学生在历史研究中的综合能力。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2023版)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2023版)一、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中国和世界历史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素养,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自信,使学生具备正确的历史观,为未来的研究和生活奠定坚实基础。
二、知识与能力2.1 知识要求学生应熟悉以下内容:- 中国古代历史,包括夏、商、周、秦、汉、唐、宋等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世界古代历史,包括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等古代文明的发展及其对世界的影响;- 中国近现代史,包括清朝灭亡、辛亥革命、民主革命、抗日战争、新中国成立等重大事件和人物;- 世界近现代史,包括欧洲文艺复兴、工业革命、世界两次大战等重要事件和世界格局的变化。
2.2 能力培养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以下能力:- 理解历史事件与人物,形成对历史发展的整体把握;- 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运用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文献阅读、调查研究等方法,获取、整理和评估历史资料;- 培养历史思维方式,提高逻辑推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课程内容3.1 模块一:中国古代史本模块主要涵盖中国古代历史的基本内容,包括夏、商、周等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3.2 模块二:世界古代史本模块主要介绍世界古代文明的发展及其对世界的影响,包括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等文明。
3.3 模块三:中国近现代史本模块重点研究中国近代历史的重大事件和人物,包括清朝灭亡、辛亥革命、民主革命等。
3.4 模块四:世界近现代史本模块介绍世界近代史的重要事件和世界格局的变化,包括欧洲文艺复兴、工业革命等。
四、教学方法为了达到上述课程目标和培养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讲述、讨论、小组合作、文献阅读、实地考察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参与度。
五、评价方法为了全面评价学生对历史知识和能力的掌握程度,将采用考试、作业、课堂表现、小组合作等多种评价方式,以期准确反映学生的研究水平和能力发展。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学内容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学内容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中国古代史:包括史前时期、夏商西周与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隋唐五代十国时期、辽宋夏金元时期、明清时期等阶段的历史。
2. 中国近现代史:主要讲述中国近代以来,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
3. 世界史:包括世界古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涵盖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课程标准的理念和目标,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学习活动,发挥评价促进学习和改进教学的功能。
同时,还应精选和优化课程内容,突出思想性、基础性,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学方式的创新。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的教学内容可能会因教材版本、地区差异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建议查阅所在地区的历史教材或咨询当地教育部门以获取更准确的信息。
2024年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编纂】
2024年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编纂】前言根据我国教育部门的相关规定,结合当前教育发展现状和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我们对2024年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进行了编纂。
本课程标准旨在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和掌握我国历史发展的脉络,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历史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一、课程目标1. 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爱好,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历史,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 使学生掌握历史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运用历史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 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4. 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
二、课程内容1. 中国古代史包括原始社会、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历史时期。
主要讲述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外交等方面的重要历史事件和发展趋势。
2. 中国近现代史包括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改革开放等历史时期。
主要讲述各个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杰出历史人物和伟大历史成就。
3. 世界史包括古代世界、中世纪世界、近现代世界等历史时期。
主要讲述各个时期的世界历史大势、重要历史事件和杰出历史人物。
三、教学建议1. 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历史,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2. 结合实际生活,让学生感受历史的现实意义,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3. 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多媒体、网络、历史文物等,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教学质量。
4. 注重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评价与检测1. 定期进行教学质量检测,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考试成绩等。
2. 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全面评估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3. 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历史学科竞赛和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课程实施与保障1. 加强历史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历史学科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
2024最新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教育部部编版
2024最新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教育部部编版一、背景介绍2024年,教育部发布了最新的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该标准是经过教育部部编版工作小组多年努力研发而成。
该标准旨在提高初中历史教育的质量,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和理解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综合素养。
二、主要内容1. 课程目标:新的课程标准明确了初中历史教育的目标,包括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历史知识、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价值观等方面的能力。
2. 教学内容:新的课程标准制定了详细的教学内容,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史等方面的知识。
教学内容将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创新能力。
3. 教学方法:新的课程标准强调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小组合作、讨论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
4. 评价方式:新的课程标准规定了相应的评价方式,包括考试、作业、课堂表现等多个方面,以全面评价学生的历史学习成果和能力。
三、实施建议1. 学校应及时更新教材:根据新的课程标准,学校应及时更新教材,确保教学内容与标准相匹配。
2. 教师应提高教学水平:教师应加强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和理解,提高教学水平,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通过案例分析、问题解决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家长应积极支持学校的教育工作,与学校保持良好的沟通,共同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
四、总结2024最新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的发布,对于提高初中历史教育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学校、教师和家长应共同努力,确保新课程标准的有效实施,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历史学习环境和培养途径。
2023年义务教育初中历史课程标准
2023年义务教育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导言本文档旨在概述2023年义务教育初中历史课程的标准。
这些标准旨在帮助学生在初中阶段获得均衡和全面的历史知识,并培养其历史思维、批判思维和跨文化意识。
这些标准还将引导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研究需求来设计和实施历史课程。
课程目标2023年义务教育初中历史课程的目标如下:1. 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分析能力。
4.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国际视野。
5. 培养学生的历史研究和表达能力。
课程内容2023年义务教育初中历史课程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1. 中华文明的发展和演变。
2. 中国古代历史和现代历史的主要事件和人物。
3. 世界古代文明的发展和交流。
4. 世界近现代史的重要事件和影响。
5. 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变革。
6. 中国和世界历史中的科技和文化成就。
7. 历史思维和历史研究方法。
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研究需求,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 多媒体教学:利用图像、视频和音频等多媒体资源,生动展示历史事件和人物。
2. 案例教学: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案例和事件,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 小组合作研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研究,促进彼此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4. 参观考察:安排学生参观历史遗迹、博物馆等地,加深对历史的感知和理解。
5. 评估和反馈:通过考试、作业和讨论等形式,及时评估学生的研究情况并提供反馈。
考核方式为了评估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和历史能力的发展,教师可以采用以下考核方式:1. 笔试:通过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等形式考察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项目作业:要求学生进行历史研究或展示,并书面或口头呈现相关成果。
3. 课堂表现: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等。
结语2023年义务教育初中历史课程的标准旨在通过全面的教学内容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国际视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一、成立、筹备:第一届中国人民政协
内容:(通过-选举-决定-建立)
①通过“共同纲领”
②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及其主席
③决定国旗、代国歌、首都、纪年
④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2、标志:开国大典
3、意义
(1)国内: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注意理解)
①对国家的影响: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被侵略、被奴役的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
②对人民的影响: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2)国外(国际):
①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
②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
二、巩固
1、西藏和平解放
(1)时间、代表:1951、阿沛阿旺晋美
(2)意义:巩固了新中国政权,大陆统一,民族团结。
2、抗美援朝
(1)必要性(原因):美国入侵朝鲜和对中国的侵略活动威胁到中国安全
(2)时间:——
(3)司令员和军队:彭德怀和中国人民志愿军
(4)意义:
①巩固了新中国政权
②志愿军战士发扬了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被誉为“最可爱的人”,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③沉重打击了美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④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创造了和平安定的周边环境;
3、土地改革(1)必要性(原因):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2)时间:1950——1952底(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基本完成土改)(3)内容: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4)意义(祥见课本13页)
①对地主和农民的影响:消灭地主,农民成为土地主人;
②巩固人民政权
③推动了农村和农业发展,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第二单元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一、成功的探索
1、“一五计划”(1953——1957)
(1)必要性及目的(背景、原因):
我国的工业化水平很低;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经济建设。
(2)基本任务:(一个重点,两个相应)
重点发展重工业,相应地发展轻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及商业,相应地培养人才;(3)成就
①工业方面:
A、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第一个飞机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
B、形成东北工业基地、加强了沿海工业基地、在华北和西北建立了一批新的工业基地
②交通运输业方面:武汉长建大桥、川藏、新藏、青藏公路
(4)意义: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工业化开始起步。
2、共和国第一部宪法
(1)颁布:第一届全国人大
(2)内容: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和社会主义,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3)意义: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反映人民利益。
3、三大改造1953——1956底
4、中共八大1956
(1)内容:①主要矛盾②主要任务(要知道具体内容)(2)意义:良好开端(详见课本27页)
二、探索中的失误
1、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会运动1958年开始 评价:(1)积极:反映了人民群众迫切要求建成社会主义的美好愿望
(2)消极: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是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严重失误,那时再加上自然灾害等因素,造成国家和人民面临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三、建设成就和模范人物(邓稼先、王进喜、焦裕禄、雷锋)
第三单元 建设由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一、重要会议(邓小平理论中关于建设由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过程)
二、改革开放 1、改革
(1)农村改革(措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 (2)城市改革(1985年开始,重点是国企改革)措施如下:
①所有制:把单一的公有制发展成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
②管理:政企分开,扩大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
③分配: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开放
(1)格局: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2)目的(也是意义):引进人才、资金、技术、管理经验,为现代化建设服务。
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
1、民主建设的加强:平反冤假错案(1980年平反刘少奇案)
2、法制建设的加强全国人大加紧立法工作,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
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一、民族团结
1、处理民族关系的政策:民族区域自治
(1)背景、原因:
①民族关系:相互依存、不可分离
②民族格局:大杂居、小聚居
(2)提出:筹建新中国时
(3)含义:在中央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建立民族自治机关,由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的事务。
我国建立了五个省级自治区。
(要知道是哪五个)
(4)意义:
①对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民族平等和地区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②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2、民族发展:各民族共同发展
(1)西藏:重要牧区
(2)内蒙古自治区:商品粮基地
(3)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我国第二大橡胶基地
二、祖国统一
1、港澳回归(香港-1997 澳门-1999)
(1)政策(构想):一国两制
①提出: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
②内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2)意义:洗雪百年国耻,在祖国统一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2、海峡两岸的交往(阅读本节课课文了解即可)
第五单元外交成就
一、外交成就
1、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建国初期的外交成就
(1)1953年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①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②意义:国际影响深远,成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2)1955年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并提出“求同存异”,促进会议取得成功。
①会议特征(性质):第一次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②会议主题: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
3、70年代以来的外交成就
成就:
(1)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1
(2)中美关系正常化1972,中美建交1979
(3)中日建交1972
(4)中国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2001(中国迄今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
原因: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国际影响增强。
第二部分中国近代史
(一)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1.林则徐虎门销烟。
2.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3.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侵略史实。
4.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基本史实。
5.邓世昌和《马关条约》及影响。
(改动)
6.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辛丑条约》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
(二)近代化的起步
1.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2.“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维新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3.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4.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1.五四爱国运动的基本史实,“五四”精神。
2.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
3.黄埔军校的创建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4.南昌起义,中国共产党创建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意义。
5.红军长征的基本史实及长征胜利的意义。
(四)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1.九一八事变。
2.西安事变的概况,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作用。
3.七七事变的史实,中国全民族抗战从此开始。
4.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等罪行为例,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
5.中国军队血战台儿庄和百团大战等史实,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
6.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五)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1.重庆谈判的有关史实。
2.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史实。
3.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
(六)经济和社会生活
1.张謇“实业救国”的基本史实。
2.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七)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1.詹天佑、侯德榜等近代科技方面的重要人物及其成就。
2.魏源、严复等人的主要思想。
3.科举制度的废除和京师大学堂的开办,近代新式教育发端的主要史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