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中文版)
《生态学》双语教学实践及模式初探
![《生态学》双语教学实践及模式初探](https://img.taocdn.com/s3/m/e3040b52dd3383c4ba4cd266.png)
《生态学》双语教学实践及模式初探作者:蔡立君,彭凌飞,林胜,杨广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第30期蔡立君,彭凌飞,林胜,杨广(福建农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福建福州350002)摘要:开展生态学双语教学是现代高教的需要,有助于培养既懂专业知识又精通外语的国际化人才。
鉴于我国双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我们从生态学教学目标与双语教学的目的出发,以福建农林大学生物安全专业《生态学》课程双语教学实践为基础,从正确认识生态学双语教学、教学方法、课程考核方式、及组建教学团队等方面入手,探讨如何促进《生态学》双语教学工作科学高效开展并有效提高双语教学效果。
同时,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提出了积极应对策略。
关键词:生态学;双语教学;教学实践;教学模式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0-0221-03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中国参与国际竞争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持续加快,对既懂专业知识又精通外语的国际化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
为适应这一新形势的需要,双语教学作为可实现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的一种独特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应运而生。
开展双语教学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已成为衡量我国各高等院校本科教学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1,2]。
迄今,我国高等院校开展双语教学已有十余年。
生态学作为农、林、牧、渔以及生物技术等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目前在我国大部分综合性、农林类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均有开设。
同时,作为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生态学也是当今发展最为迅速的学科之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强度影响环境,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环境问题,诸如世界性的能源耗费、资源枯竭、人口膨胀、粮食短缺、环境退化、生态平衡失调等六大基本问题,以及外来生物入侵等问题。
环境问题、生态问题已成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威胁,而寻求解决的良方还有赖于生态学理论的指导。
因此,学习生态学一方面要掌握现代生态学理论和系统分析方法,从物质、能量运转的本质来认识、解析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等;另一方面,要以生态系统为武器,来探索、解决在特定约束条件下的生态问题,通过架构整体思维框架,将生物科学诸多学科的丰富知识合理的纳入生态学知识体系。
《普通生态学》教学设计方案
![《普通生态学》教学设计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11bf45eddd3383c4ba4cd224.png)
生态学与环境学院《普通生态学》教学设计方案课程名称:普通生态学任课教师:段昌群、苏文华、常学秀等适用对象:生态学、环境科学、生物学类2005.3~2015.6生态学与环境学院教学设计编写规范各系(中心)及任课教师:教案是教师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的,以教学大纲、教材、学生、教学进度计划表为基本依据,以教参为辅助资料,综合考虑时间、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手段等各种教学要素,遵循教学规律,对教学活动的内容、形式和过程进行设计所形成的教学方案,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是备课过程。
教师授课前必须备课,并编写教案,这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必要措施。
为使教案编写逐步规范化,特提出以下一些基本要求。
1.编写教案应以课程的教学大纲为依据,在深入钻研教材和必要的参考资料,了解学生基本情况的基础上,根据每门课程的内容和特点,结合教师多年积累的教学经验和形成的教学风格,充分发挥教师个性、特点和才华,编写出具有自身特色的教案。
2.教案可按每一章、每一部分、或一次课为独立单元进行编写。
3.教案的内容主要包括:授课对象、学时分配、导入新课、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是指为了达到确定的教学目的而必须着重讲解和分析的内容;教学难点是就学生的接受情况而言的,学生经过自学还不能理解或理解有困难的地方,即可定为教学的难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本次课小结、课外作业和参考文献等,有些内容可根据本次课需要而定。
4.教师任新课或同一大纲同一版本教材的课程任教未超过二轮的,应编写详细教案(简称详案)。
详案是指正文部分对教学内容做了较为详尽的表达,较为充分地体现了教师对教学过程的设计。
5.教师讲授过二轮以上同一大纲同一版本教材的课程,可以编写简略教案(简称简案)。
简案是指正文部分对教学内容仅做了思路和纲要性的表达,但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应有较为充分的体现。
6.多媒体课件是辅助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
计算机类或某些学科的教学,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某些内容和整个教学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的,必须制作或准备多媒体课件,但多媒体课件不得替代教案。
生态学课件第五章 生态系统生态学
![生态学课件第五章 生态系统生态学](https://img.taocdn.com/s3/m/a30eccc20c22590102029d0a.png)
生态系统分解作用
• 3、分解作用测定 • 网袋法: • 一般通过埋放装有残落物的网袋以观察土壤动物 的分解作用。 • 网袋具有不同孔径,允许不同大小的土壤动物出 入,从而可估计小型、中型和大型土壤动物对分 解的相对作用,并观察受异化、淋溶和碎裂三个 基本过程所导致的残落物失重量。
生态系统分解作用
P= R × C × 3.7 k
• P=浮游植物的净初级生产力;R=相对光合速率; k=光强度随水深度而减弱的衰变系数;C=水中的 叶绿素含量。
生态系统初级生产
• • • • • • 4、初级生产量的测定方法 收获量测定法 氧气测定法 CO2测定法 放射性标记物测定法 叶绿素测定法
生态系统次级生产
食物链与营养级
• 2、食物网(food web) • 食物链彼此交错连结,形成一个网状结构。
食物链与营养级
• 3、营养级(trophic levels)
• 营养级是指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所有生物种的 总和。 • 生态系统中的营养级一般只有四、五级,很少 有超过六级的。
营养级(trophic levels)
• 分解作用过程包括碎裂、异化和淋溶。
生态系统分解作用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2、分解者
• 细菌、真菌和土壤动物。 • • 动物分四个类群: • ①小型土壤动物(microfauna):包括原生动物、线虫、 轮虫、最小的弹尾和螨; • ②中型土壤动物(mesofauna):包括弹尾、螨、线蚓、 双翅目幼虫和小型甲虫; • ③大型(macrofauna)土壤动物:包括千足虫、等足目 和端足目,蛞蝓、蜗牛; • ④巨型(megafauna)土壤动物:包括蚯蚓等。
• 能量锥体或金字塔(pyramid of energy)
《生态学基础》:对生态学从传统向现代的推进——纪念E.P.奥德姆诞辰100周年
![《生态学基础》:对生态学从传统向现代的推进——纪念E.P.奥德姆诞辰100周年](https://img.taocdn.com/s3/m/7f56efdf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81.png)
《生态学基础》:对生态学从传统向现代的推进——纪念E.P.奥德姆诞辰100周年包庆德;张秀芬【摘要】2013年是“现代生态学之父”美国生态学家奥德姆诞辰100周年.奥德姆的《生态学基础》一书对生态学从传统向现代转换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主要表现在:提升了生态科学的量化水平,促成了生态系统生态学体系的诞生;倡导了生态学与经济学等社会科学的融合,丰富了生态经济学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延展了生态学的应用尺度,为社会的生产变革和绿色运动提供了指导.奥德姆的生态学理论中诸如以能量分析为主导的生态系统分析方法还有待完善、生态系统方面较少考虑进化维度,衡量能量质量高低的能值方法的科学性有改善的空间等,但这都无碍他成为世界上最杰出的生态学家之一.【期刊名称】《生态学报》【年(卷),期】2013(033)024【总页数】7页(P7623-7629)【关键词】E.P.奥德姆;《生态学基础》;整体论;生态系统生态学;能流【作者】包庆德;张秀芬【作者单位】内蒙古大学哲学学院,呼和浩特010070;内蒙古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呼和浩特010070【正文语种】中文2013年是E.P.奥德姆(Eugene Pleasants Odum,1913—2002)诞辰100周年,也是其代表作《生态学基础》第1版出版60周年。
这部被誉为史无前例的生态科学教学参考书《生态学基础》(Fundamentals of Ecology,1953,1959,1971;1983更名为《基础生态学》;2009沿用最初的书名《生态学基础》)被世界各国所采用,影响了全球几代生态学家。
E.P.奥德姆博士是美国佐治亚大学生态学教授,1970年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曾任纽约州Rensselaerville的Edmundc Nilesc Huyck禁猎区常驻博物学家、美国生态学会主席(1964—1965年);他建立了萨瓦纳河生态实验室、Sapelo海洋生物实验室和生态研究所;他出版著作12部,发表论文200余篇;获美国生态学会卓越生态学家奖(1974年)、生态学界的最高荣誉——泰勒奖(为环境学成就设立的世界级奖项,1977年)、I'Institut de la Vie奖(法国政府颁发,1975年)和Crafoord奖(生态学界内相当于诺贝尔奖的奖项,1987年)[1]。
0713生态学一级学科简介
![0713生态学一级学科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45387483b9d528ea81c7797e.png)
0713生态学一级学科简介一级学科(中文)名称:生态学(英文)名称: Ecological一、学科概况生态学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而且是多元起源的。
概括地讲,大致可分出4个时期:生态学的萌芽时期;生态学的建立时期;生态学的巩固时期;现代生态学时期。
1、生态学的萌芽时期(公元16世纪以前)2、生态学的建立时期(公元17世纪至19世纪末)进入17世纪之后,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态学做为一门科学开始成长。
进入19世纪之后,生态学得到很快发展并日趋成熟。
3、生态学的巩固时期(20世纪初至20世纪50年代)20世纪初期,动、植物生态学并行发展,出版了不少生态学著作与教科书。
在动物生态学方面,关于生理生态学、动物行为学和动物群落学等研究有了较大的进展。
植物生态学在这一时期也得到重要发展,出版的专著有《植物社会学》;《实用植物生态学》;植物生态学》;《生物地理群落学与植物群落学》(1945)等。
由于各地自然条件、植物区系、植被性质及开发利用程度的差异,使植物生态学在研究方法、研究重点上各地有所不同,在这一时期形成了几个著名的生态学派,主要有:北欧学派(Uppsala学派);法瑞学派;英美学派;苏联学派。
4、现代生态学时期(20世纪60年代开始)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工业的高度发展和人口的大量增长,带来了许多全球性的问题(例如, 人口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和能源问题等),涉及到人类的生死存亡,造成对人类未来生活的威胁。
上述问题的控制和解决,都要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因而引起社会上对生态学的兴趣与关心。
从上面的叙述中不难看出,随着科学的发展,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的许多环境问题都成为生态学学科发展中的前沿热点问题,生态学越来越融合于环境科学之中。
特别是以人类生存环境为中心的生态学研究,更显得突出。
值得特别提出的是21世纪的生态学,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更加紧密地结合社会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不断突破其初始时期以生物为中心的学科界限,未来的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向解决社会当前面临的社会问题发展,并在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的作用。
生态学A教学大纲
![生态学A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699b4843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e2.png)
生态学A教学大纲01.教学单位名称:环境与资源学院02.课程代码:64106003.课程名称:生态学04.课程英文名称:Ecology05.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06.课程性质:选修07.课程学时:48学时08.课程学分:309.授课对象:环境科学专业本科生.开课学期:3学期(春季)10.选用教材:杨持,《生态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二版.主要参考书:1、《生态学》,李博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普通生态学》,孙濡泳、李博、诸葛阳、尚玉昌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年版。
3、《普通生态学》,郑师章、吴千红等,复旦大学出版社,1994版。
4、《普通生态学》,尚昌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1.大纲执笔人:12.课程中文简介: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的科学,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工业及技术的开展,生态及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有赖于生态学理论的指导。
本课程分别从环境因子、种群、群落及生态系统四个层次,旨在向环境科学专业介绍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及研究进展,为解决相关生态学问题储藏一定的理论。
15.课程英文简介:Ecology is the science relating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ife and the environment. With the increase of population and industry and technology, the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issues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and the ecological theory would contribute to provide the principles for resolving them. This course tries to introduce the basic ecological principles consisting of four parts of different levels including environmental factors, population, community and ecosystem respectively. The course is suitable fbr the major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16.课程包含的教学任务、教学要求和教学目的(1)教学任务让学生通过生态环境及生态因子概述、生态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种群的基本特征、种群的数量变化及生态对策、种内及种间关系、群落的种类组成及结构以及群落动态掌握环境因子、种群生态以及群落生态各章的主要理论。
(2024年)全新生态学ppt课件
![(2024年)全新生态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775294e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e9.png)
02
01
倡导全球共治
积极倡导全球共治理念,推动构建公平合理 、合作共赢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
04
03
2024/3/26
32
2024/3/26
谢谢聆听
33
03
温室气体排放趋势
随着全球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温室气体排放量持续增加 ,对气候的影响日益严重。
9
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原因分析
2024/3/26
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事件增加
01
全球变暖使得极端高温、干旱、洪涝等天气事件频发。
人类活动对极端天气事件的影响
02
城市化进程、土地利用变化等人类活动加剧了极端天气事件的
1
城市化进程加速,导致自然生态系统破坏和生境 丧失。
2
城市扩张占用大量农田和绿地,导致生态服务功 能下降。
3
城市人口集聚,资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增加,环 境压力加大。
2024/3/26
19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建设实践
绿地系统规划原则
生态优先、因地制宜、均衡布局、功能多样。
绿地建设实践
公园绿地、街头绿地、生态廊道、居住区绿地等 。
政策支持
政府加大对有机农业和绿色食品产业的扶持力度,推动产业快速发 展。
技术创新
通过技术创新和集成应用,提高有机农业和绿色食品产业的生产效率 和经济效益。
2024/3/26
25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途径
畜禽粪便
通过堆肥发酵、生产有机肥等方式,实现畜禽粪便的资源化利用 。
农作物秸秆
推广秸秆还田、生产生物质燃料等技术,提高农作物秸秆的利用率 。
固体废弃物分类
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工业固体废物等。
生态学完整版
![生态学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398acc78f46527d3240ce071.png)
1.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2.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应生物栖息的场所,它包括岩石圈的上层,全部水圈和大气圈的下层。
3.种群:是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4.群落:在相同时间聚集在同一地段上的各物种种群的集合。
5.生态系统:就是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地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6.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7.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等。
8.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一个耐受范围,及一个生态系统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
在最低点和最高点(或称耐受性的下限和上限)之间的范围,也叫生态价。
9.种群生态学:研究种群的数量,分布以及种群与其栖息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他其他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
10.内禀增长率:是具有稳定年龄结构的种群,在食物不受限制,同种其他个体的密度维持在最适合水平,环境中没有天敌,并在某一特定的温度,湿度,光照和食物等的环境条件组配下,种群的最大增长率。
11.建筑学结构:植物重复出现的构件的空间排列。
12.生态入侵: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其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的扩展,这种过程称为生态入侵。
13.集合种群:指的是局域种群通过某种程度的个体迁移而连接在一起的区域种群。
14.斑块:指的是局域种群所占据的空间区域。
15.生物种:不是按任意给定的特征划分的逻辑的类,而是由内聚因素联合起来的个体的集合。
16.生活史:是指其从出生到死亡所经历的全部过程。
17.生态对策;生物在生存斗争中获得的生存对策,称为生活史对策。
18.领域:是指由个体,家庭或其他社会单位所占据的,并积极保卫不让同种其他成员入侵的空间。
《生态学杂志》怎么样,是什么级别的
![《生态学杂志》怎么样,是什么级别的](https://img.taocdn.com/s3/m/a330fd1359eef8c75fbfb366.png)
《生态学杂志》投稿+用户名期刊名称:生态学杂志期刊级别:CSCD核心期刊北大核心期刊统计源期刊所属分类:期刊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农业科技农业综合产品参数: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单位:中国生态学学会出版地方:辽宁快捷分类:农业国际刊号:1000-4890国内刊号:21-1148/Q邮发代号:8-161创刊时间:1982发行周期:月刊期刊开本:A4审稿时间:1-3个月生态学杂志社简介《生态学杂志》(月刊)创刊于1982年,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生态学学会主办、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承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
主要刊登生态学领域有创造性,立论科学、正确、充分,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论文,反映中国生态学的学术水平和发展方向,报道生态学的科研成果与科研进展,跟踪学科发展前沿,促进中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栏目设置:研究报告、专论与综述、研究简报、新方法与新技术、书刊评介、学术动态等。
内容涵盖:生态系统、分子、种群、群落、景观等生态学。
现被中国和外国10多家权威检索系统和数据库收录,包括:《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核心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以及美国《生物学文摘》(BA)、《化学文摘》(CA)、英国《生态学文摘》(EA)、等。
曾荣获中国科学协会优秀学术期刊二等奖、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三等奖、中国科学院优秀期刊三等奖、辽宁省一级期刊等。
生态学杂志栏目设置研究报告、专论与综述、学术讨论与建议、技术与方法、生态建设经验生态学杂志荣誉∙CA 化学文摘(美)∙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Pж(AJ) 文摘杂志(俄)∙万方收录(中)∙上海图书馆馆藏∙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国家图书馆馆藏∙文摘与引文数据库∙文摘杂志∙知网收录(中)∙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维普收录(中)∙中科双效期刊∙国家双效期刊生态学杂志社征稿要求1.本刊性质《生态学杂志》(月刊)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生态学学会主办、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承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创刊于1982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
生态学(中文简洁版)
![生态学(中文简洁版)](https://img.taocdn.com/s3/m/16f8ad19964bcf84b9d57bb3.png)
A1 什么是生态学生态学的定义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其环境相互作用的科学。
“环境”是物理环境(温度、可利用水等)和生物环境(对有机体的、来自其他有机体的任何影响)的结合体。
个休、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生态学所研究的有4个可辨别尺度的亚部分:(i)探讨个体对其环境的反应;(ii)研究单个物种的种群对于环境的反应,和探讨诸如多度(abundance)及其波动等的过程;(iii)群落(出现在确定面积中的种群集合)的组成和结构;(iv)生态系统(群落与环境的非生物成分的结合)内的各种过程,例如能流、食物网和营养物的循环等。
B1 适应适合度适合度是个体生产能存活后代、并能对未来世代有贡献的能力的指标。
个体的相对适合度是有变化的,这种变化部分决定于个体的遗传区别,部分决定于环境的影响。
自然选择种中具有最高适合度的个体将会对未来世代作出特别高的贡献。
如果适合度的差别含有遗传的成分,则后代的遗传组成会有改变。
这个过程称为自然选择或“最适者生存”。
适应有机体所具有的有助于生存和生殖的任何可遗传特征都是适应。
适应性特征可以是生理的或行为的。
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基因型和表型基因型是个体的遗传组成。
表型是各个有机体,它是基因型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的产物。
由于环境对基因型的影响,表型发生变化的能力叫做表型可塑性(如人的晒黑、风造形的植物、蝗虫的单生或群居型)。
相关主题生态学的10个规律(A2)物种形成(02)遗传变异(01)B2 应付环境变异条件引起有机体对其反应的、可变的环境因子是条件(conditions),例如温度、酸度和盐度。
条件是不可能被减少的——它不能被有机体用掉或消耗掉。
资源有机体消耗的任何东西,对该有机体而言,就是资源。
例如,蜜是蜜蜂的资源,光是一切绿色植物的资源。
环境变异大多数有机体都必须应付在一定时间尺度范围内不断变化着的外界环境。
某些环境因子的变化以秒或分计(如当有云块时的阳光强度),另一些因子的变化以日或季计,甚至更长更长的时期(如冰河周期)。
什么是城市生态学
![什么是城市生态学](https://img.taocdn.com/s3/m/ab189378a26925c52cc5bfa8.png)
城市生态学科技名词定义中文名称:城市生态学英文名称:urban ecology定义1:用生态学的概念研究城市的学科。
将城市视为外部环境和聚集在城市中人口的生活支持系统。
应用学科:地理学(一级学科);城市地理学(二级学科)定义2:研究城市或城市化环境下人类活动与其物理和生命环境关系的学科。
其研究层次可以包括从分子、细胞、个体、社区到城市、城市群乃至城市化区域不同尺度内部和之间的生态关系。
主要研究以人类活动为主导的复合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演化、过程的基本规律、生态服务的机制和规划、建设、管理的系统方法。
应用学科:生态学(一级学科);总论(二级学科)以上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概念城市生态学(urban ecology)是以城市空间范围内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之间联系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由于人是城市中生命成分的主体,因此,城市生态学也可以说是研究城市居民与城市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城市生态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城市居民变动及其空间分布特征,城市物质和能量代谢功能及其与城市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城市物流、能流及经济特征),城市自然系统的变化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城市生态的管理方法和有关交通、供水、废物处理等,城市自然生态的指标及其合理容量等。
可见,城市生态学不仅仅是研究城市生态系统中的各种关系,而是为将城市建设成为一个有益于人类生活的生态系统寻求良策。
生态城市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建立起来的一类社会、经济、信息、高效率利用且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聚居地。
换句话说,就是把一个城市建设成为一个人流、物流、能量流、信息流、经济活动流、交通运输流等畅通有序,文化、体育、学校、医疗等服务行为齐全文明公正,与自然环境和谐协调、洁净的生态体系。
所以城市生态学是根据生态学研究城市居民与城市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图书信息书名: 城市生态学作者:杨小波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0年5月11日ISBN: 9787030175328开本:16开定价: 45.00元内容简介该书是在第一版的基础上,结合近几年城市生态学研究的动态和成果进行修改的。
水域生态学:Community Ecology(中文)
![水域生态学:Community Ecology(中文)](https://img.taocdn.com/s3/m/d637098981c758f5f71f6740.png)
2.3 竞争Competition
• 资源利用性竞争 (Exploitation competition ):
competition in which the actions of one species
significantly reduce the amount or availability of
• Mutualism (互利共生) • Commensalism(偏利共栖) • Facilitation (促进作用) Enhancement
of a population of one species by the activities of another, particularly during early succession.
➢Mutualism: 双方互利的共生合作关系 (The type of symbiosis in which both species profit from the association).
• 专性互利共生obligate when the participating species are fully dependent on one another
➢中间的观点或混合的观点 • 接受个体论的观点:大多数的相互作用是
敌对的,群落是物种偶然的集合; • 接受整体论的观点:群落的一些特性来自
于物种间的相互作用,由于协同进化而加 强。
2. 种间关系 Interspecific interactions
➢积极关系Positive interactions
群落的不同观点
• 整(机)体论holistic concept(Clements 1916,1936) 认为群落是一个超生物体 (superorganism),只有将其作为一个完 整的实体考虑时,才能正确地评价其功能和 组织。只有依据各个物种对整个系统动态所 作的贡献,才能了解每个物种。
生态学-第4版1398003100
![生态学-第4版1398003100](https://img.taocdn.com/s3/m/27f3cb8e25c52cc58ad6be73.png)
绪论一、名词解释1. 生态学(Ecology):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 生物圈(Biosphere):是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包括岩石圈的上层、全部水圈和大气圈的下层。
二、问答题1. 简述生态学研究的基本原理和研究内容。
答:生态学基本原理包括:○1系统性原理:不同层次的研究对象都是生命系统,具有系统的特征;○2稳定性原理:在一定程度上,每一个层次的生命系统都是稳定的,可以用相关指标衡量其稳定性;○3多样性原理:生命系统的每一个层次都是丰富多彩参差不齐的,意味着多样性;○4耐受性原理:个体以至地球都有其耐受性,在耐受范围内有最适点、较适范围,超过其耐受范围,系统都将崩溃;○5动态性原理:任何生命系统都有从开始到顶峰到消亡的一个过程,在个体表现为生老病死,在种群表现为不同的增长、波动与崩溃过程,群落有它的形成和发展,变化是永恒的;○6反馈原理:各级生命系统与其周边的生命系统或环境系统是密切相关、协同变化的,都存在作用与反作用,并引起自身的加速或相反的变化;○7弹性原理:表示外界中度的干扰,可以刺激生态系统的应急机制;○8滞后性原理:生态学中的许多变化过程不一定会马上表现出来,而是在一段时间的“时滞”之后才表现出来;○9转换性原理:一些生态学的对象看似消失,但却进行了转换;○10尺度原理:同一类的生态系统可能有悬殊的大小差别,应该用尺度原理去观察和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层次。
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包括:研究生物对不同生态环境的适应性及变异现象;分析生物种内、种间关系及其对环境条件反应的行为机制;研究生物种群在不同地域、环境和时间、空间内的数量动态规律;生物在所处群落和生态系统中的地位、作用;改变自然环境后生物生存和数量变动状况等;为环境保护、生物资源的保护利用、动植物区系、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预测预报等提供理论依据;现代生态学更涉及生态系统的退化与恢复、景观生态规划、区域生态系统管理、全球变化与适应、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等。
生态学报投稿须知
![生态学报投稿须知](https://img.taocdn.com/s3/m/de4806a9dd3383c4bb4cd237.png)
生态学报》投稿须知《生态学报》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生态学会、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办的生态学类综合性专业学术期刊,刊载生态学领域的原始创新性、综合性的学术论文。
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依靠和团结广大生态学工作者,探索自然奥秘,为开展广泛而深入的生态学基础理论研究搭建交流平台,促进我国生态学研究深入发展,为我国培养和造就大批的生态学科研人才和知识创新服务、为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服务。
《生态学报》主要报道生态学及各分支学科的重要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成果。
欢迎能反映现代生态学发展方向的优秀综述文章,同时也刊载问题讨论、研究简报、学术动态及本领域重要参考书书评。
1.来稿请用word保存文件,作者投稿专投本刊,坚决反对一稿两投、抄袭和参考文献标注不清等侵犯著作权的学术不端行为,一旦发现,本刊不再接收该文章主要作者的投稿,同时通报国内外本领域相关期刊严惩。
2.图、表、参考文献的制作与形式请完全遵照本刊的规范(见网站的模板)。
3.《生态学报》中文版只接受中文投稿,具有高水平的不少于500个英文词的详细英文摘要。
文章长度请控制在10个《生态学报》排版版面之内。
英文稿件请直接投本刊英文版(/chnaes/tempdown.asp)。
4.本刊对来稿一律收取审理费200元/篇(提供发票)。
5.来稿一经采用,编辑部向论文作者收取文章版面费(提供发票),向作者支付稿酬,赠送当期刊物2册。
6.投稿力求文笔简炼,论点明确,数据可靠、字迹清楚,简化字规范。
采用宋体五号字,1.5倍行间距。
正确使用物理量法定计量单位。
文字叙述、图、表要避免重复。
英文摘要包括题目,作者姓名,单位名称,摘要学术内容及关键词。
7.文章编排格式:题目(20字以内为宜),作者姓名,单位及地址、邮编。
中文摘要,关键词,英文摘要,前言,正文,参考文献,致谢。
8.正文层次标题序号按1→1.1→1.1.1,…;1.2→1.2.2,…;2→2.1,…2.2…,编排。
生态学经典书目
![生态学经典书目](https://img.taocdn.com/s3/m/e70fea0df12d2af90242e6f0.png)
12
4
W. Larcher>Physiological Plant Ecology(3rdedition)
1
10
5
L.A.Real, J.H.Brown Foundations of Ecology—Classic Papers with Commentaries. TheUniversityofChicago.1991
1
1
32
中国植被编辑委员会.中国植被科.学出版社.1980
1
33
张金屯.数量生态学.科学出版社
1
34
Mcintosh R.P.徐嵩岭.生态学概念和理论的发展.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1
英文书目
序号
书名
第一期
意见
第二期
意见
1
Harper,J.L.1977.Population Biology of Plants.London: Academic Press
1
1
21
W. J. Mitsch & S. E. Jorgensen Ecological Engineering and Ecosystem Restoration, John Wiley & Sons, New Jersey
1
22
Glenn-lewin,D.C.et al.(eds).1992.Plantsuccession:Theoryandprediction.Chapman&Hall.
1
2
17
Hugh G., Gauch,Jr. Multivariate Analysis in Community Ecology.1982
中国农业大学学科目录中英文对照
![中国农业大学学科目录中英文对照](https://img.taocdn.com/s3/m/d12285374a7302768f99390a.png)
25
Chemistry
95 有机化学
(0703)
96 物理化学(含:化学物理)
97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98 自然地理学
地理学
26
Geography
99 人文地理学
(0705)
100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27
大气科学 (0706) Atmospheric Sciences
101 气象学 102 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
142 劳动经济学
经济学 Economics
36
应用经济学 Applied Economics
(0202)
143 统计学 144 数量经济学 145 国防经济 146 法学理论 147 法律史 148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 149 刑法学
法学
150 民商法学(含劳动法学、社会保障法学)
37
Science of Law
Science
(1203)
126 农业经济史*
127 行政管理
128 社会医学及卫生事业管理
公共管理
34
Science of Public Management (1204)
129 教育经济与管理 130 社会保障
131 土地资源管理
132 农村发展与管理*
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 133 图书馆学 Science of
8
Practaculture
30 草学
Science
31 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
力学
32 固体力学
9
Mechanics
(0801)
33 流体力学
34 工程力学
35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机械工程
10
Mechanical Engineering
《生态学杂志》怎么样,是什么级别的
![《生态学杂志》怎么样,是什么级别的](https://img.taocdn.com/s3/m/a330fd1359eef8c75fbfb366.png)
《生态学杂志》投稿+用户名期刊名称:生态学杂志期刊级别:CSCD核心期刊北大核心期刊统计源期刊所属分类:期刊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农业科技农业综合产品参数: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单位:中国生态学学会出版地方:辽宁快捷分类:农业国际刊号:1000-4890国内刊号:21-1148/Q邮发代号:8-161创刊时间:1982发行周期:月刊期刊开本:A4审稿时间:1-3个月生态学杂志社简介《生态学杂志》(月刊)创刊于1982年,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生态学学会主办、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承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
主要刊登生态学领域有创造性,立论科学、正确、充分,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论文,反映中国生态学的学术水平和发展方向,报道生态学的科研成果与科研进展,跟踪学科发展前沿,促进中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栏目设置:研究报告、专论与综述、研究简报、新方法与新技术、书刊评介、学术动态等。
内容涵盖:生态系统、分子、种群、群落、景观等生态学。
现被中国和外国10多家权威检索系统和数据库收录,包括:《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核心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以及美国《生物学文摘》(BA)、《化学文摘》(CA)、英国《生态学文摘》(EA)、等。
曾荣获中国科学协会优秀学术期刊二等奖、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三等奖、中国科学院优秀期刊三等奖、辽宁省一级期刊等。
生态学杂志栏目设置研究报告、专论与综述、学术讨论与建议、技术与方法、生态建设经验生态学杂志荣誉∙CA 化学文摘(美)∙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Pж(AJ) 文摘杂志(俄)∙万方收录(中)∙上海图书馆馆藏∙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国家图书馆馆藏∙文摘与引文数据库∙文摘杂志∙知网收录(中)∙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维普收录(中)∙中科双效期刊∙国家双效期刊生态学杂志社征稿要求1.本刊性质《生态学杂志》(月刊)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生态学学会主办、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承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创刊于1982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要点生态学的定义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其环境相互作用的科学。
“环境”是物理环境(温度、可利用水等)和生物环境(对有机体的、来自其他有机体的任何影响)的结合体。
个休、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生态学所研究的有4个可辨别尺度的亚部分:(i)探讨个体对其环境的反应;(ii)研究单个物种的种群对于环境的反应,和探讨诸如多度(abundance)及其波动等的过程;(iii)群落(出现在确定面积中的种群集合)的组成和结构;(iv)生态系统(群落与环境的非生物成分的结合)内的各种过程,例如能流、食物网和营养物的循环等。
A2 生态学的10个规律要点这些规律是什么?生态学的授课实践使得本书作者能够觉察到大学生学习生态学时常常陷入的某些一般性错误。
本目录是为克服这些错误而设计的,既不全面,也不互相排斥,但是我们希望它将作为有用的指南。
规律1:生态学是科学生态学是一门纯科学学科,目标是了解有机体与其广阔环境的相互关系。
分清楚科学观点与生态学知识的政治和社会影响这一件事是十分重要的。
规律2:生态学只有按照进化论才可理解有机体巨大的多样性,以及其形态学、生理学和行为的变异的丰富性,全都是亿万年进化的结果。
这个进化历史对于每一个个体都留下了不能去除的影响。
我们今天发现的种种模式,只有按照进化论的观点才可能有意义。
规律3:“对动物种有利”现象并不存在对于那些看起来对个体是花费的有机体行为模式,认为其出现是由于“对物种有利”的这种想法是一个非常普遍的误解。
这是绝对和完全错误的。
自然选择将会有利于那些传给大多数后裔的基因,即使这些基因有可能导致物种种群大小的下降。
规律4:基因和环境都很重要有机体自己所处的环境,对于它在开放的各种选择中决定取舍上,具有重要的作用。
决定有权体构造的基因,同样具有根本的重要性。
这两方面因素的基本性质及其相互作用,对于理解生态学都是很重要的。
规律5:理解复杂性要求模型生态学是一复杂的对象,几乎每一个尺度都有大量变异——亿万个种,每种有大量基因变异,在复杂和动态的环境中有变化着的数量和随时间而改变的行为。
为了理解它,必需清楚的认明特异问题,然后形成可以检验的假设。
以数学的思想方法构造假说常常是很有用的,可以躲开在语言模型中不能避免的含糊不清和混淆。
数学模型在生态学里被广泛的应用。
规律6:“讲故事”是危险的在打算解释生态学种种模式或相互关系的时候,人们很容易滑到虚假世界之中,每一个观察都很容易的被某特设的断言(所谓的“讲故事”)所解释了。
无论如何,总想去推进假设实际上是应该避免的。
规律7:要有分层次的解释对于任何观察,常常可以识别出一个直接的原因,但这种因果解释往往是资料不足的,我们需要进一步探索,以达到更完全的抓住情况。
即使是现象已经被“解释”了,更进一步和更深入的解释也是很好的,它允许我们看见更完全的情景。
规律8:有机体具有很多限制有机体表现出来的形态、功能和环境适应力的总多样性是令人惊叹的,每个个体(和每一个种,但较少程度)则在相对较小的约束范围中运转。
约束基本上有两类:(i)物理的,(ii)进化的。
由于这些约束,进化从来就没有达到“完善”过,有机体基本上是许多妥协的杂烩。
规律9:机会是重要的随机事件在生态学中起关键性的作用。
林冠中出现林窗或沙丘在风暴后裂口,对于当地动植物区系将有重要的影响,但是,林窗和裂口出现的时间和地点都是不可预测的。
机会的作用也与有机体过去进化综合在一起。
生态学中机会事件的重要性并不意味着生态学中的模式是完全不可预测的,但是它必然是位于预言细节的潜在水平之边缘。
规律10:在生态学家心目中的生态学边界生态学是一门广泛的科学,覆盖着生物和物理环境,从而作为潜在相关的,很少有被排除在外的了。
数学、化学和物理学都是理解生态学的基本工具。
B1 适应要点适合度适合度是个体生产能存活后代、并能对未来世代有贡献的能力的指标。
个体的相对适合度是有变化的,这种变化部分决定于个体的遗传区别,部分决定于环境的影响。
自然选择种中具有最高适合度的个体将会对未来世代作出特别高的贡献。
如果适合度的差别含有遗传的成分,则后代的遗传组成会有改变。
这个过程称为自然选择或“最适者生存”。
适应有机体所具有的有助于生存和生殖的任何可遗传特征都是适应。
适应性特征可以是生理的或行为的。
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基因型和表型基因型是个体的遗传组成。
表型是各个有机体,它是基因型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的产物。
由于环境对基因型的影响,表型发生变化的能力叫做表型可塑性(如人的晒黑、风造形的植物、蝗虫的单生或群居型)。
相关主题生态学的10个规律(A2)物种形成(02)遗传变异(01)B2 应付环境变异要点条件引起有机体对其反应的、可变的环境因子是条件(conditions),例如温度、酸度和盐度。
条件是不可能被减少的——它不能被有机体用掉或消耗掉。
资源有机体消耗的任何东西,对该有机体而言,就是资源。
例如,蜜是蜜蜂的资源,光是一切绿色植物的资源。
环境变异大多数有机体都必须应付在一定时间尺度范围内不断变化着的外界环境。
某些环境因子的变化以秒或分计(如当有云块时的阳光强度),另一些因子的变化以日或季计,甚至更长更长的时期(如冰河周期)。
内调节生物细胞不可能在剧烈的变动环境中运行,因此,有机体要采取行动以限制其内环境的变异性。
稳态有机体在可变动的外部环境中维持一个相对恒定的内部环境,称为稳态(homeostasis)。
一切有机体都采取一定程度的稳态控制,但是一般地说,大型有机体比小型的更易从其外部环境中退耦(decouple)。
负反馈大多数生物的稳态机制以大致一样的方式起作用:如果一个因子的内部水平(如温度或渗透性)太高,该机制将减少它;如果水平太低,就提高它。
这个过程叫做负反馈。
负反馈反应的方向与信号的相反。
耐受性有机体能够应付其外部环境的变化(虽然不同物质表现很不相同)。
种的成员能够生存的环境条件上限和下限是种的耐受限度。
在此极端条件下通常不出现生长,但在条件更狭窄的范围内能生长,而适合度最大只能出现在更窄的最适范围内。
相关主题植物与水(见D2)对温度的响应(见E2)动物与水(见D3)太阳辐射与植物(见F1)B3 生态位要点生态位有机体的生态位(niche)是它在它的环境中所处的位置,包括它发现的各种条件、所利用的资源和在那里的时间。
栖息地有机体的栖息地(habitat,或译生境)是它所处的物理环境,例如,温带阔叶林。
每一个栖息地提供许多生态位。
多维生态位空间定义有机体生态位的每一个条件和资源,对于有机体能出现的空间提供一个维度。
一起考虑所有维度,全面确定的有机体的生态位,是多维生态位空间,或“n-维超体积”。
基础生态位在没竞争和捕食条件下,有机体的生态位空间叫做基础生态位(fundamental niche)。
相关主题竞争的性质(见I1)资源分配(见I3)种内竞争(见I2)实际生态位当有竞争和捕食出现时,有机体所占有的生态位空间是实际生态位(realized niche),实际生态位始终是基础生态位的一个子集。
C1 太阳辐射与气候要点太阳辐射太阳能使地球上的气候产生变化。
太阳的能量到达地球上时,高能量的光波被地球吸收,并以热辐射的形式再释放出来。
被加热的空气上升,与此同时膨胀。
此膨胀吸收了空气中的能量,导致空气温度下降,这个过程称为绝热冷却。
地球的风型地球上主要的风系是由环绕赤道的热空气的上升运动而引起的,从南北而来的较冷空气替代了热空气,形成了信风。
科里奥利(coriolus)效应(由地球的自转引起)使移动的空气在北半球向右偏转,在南半球向左偏转。
南北两半球的信风恰好在赤道北部于热带辐合区(ITCZ)相遇。
在南北纬40°地区的高层大气中,发生从西而来的“急流”风。
地球两极的冰群增加了地球表面的反射系数和(或反照率),降低了空气的升温,产生了一些密集的冷空气带。
洋流风搅动着地球上的海洋,信风将海水掀起海浪冲向大陆,造成海平面的不平衡。
例如,北美洲的海平面在大西洋一侧比太平洋一侧高一两米,这种差异形成了洋流。
因此,如在加勒比海堆聚的温暖海水,沿着美洲海岸向北移动,即墨西哥湾流,然后转向欧洲北部,对欧洲具有显著的增温作用。
降雨潮湿的空气遇冷形成降雨。
温暖的空气比冷空气携带更多的水,所以冷即使热空气凝结成小水滴,并以雨的形式降落。
例如,如果空气在海上流过,然后沿山上升,这空气将以绝热温度递减率冷却,即每上升1000m 温度下降6~10℃,这还取决于空气中的含水量,并将导致降雨。
空气翻越过山后,将下降并被压缩变暖,导致在山的背风面形成雨影。
灾害热带海洋的静止状态可导致风暴。
在数天内,温暖海水上方空气的极微小运动,可能被突然升起的一些暖空气柱扰乱,引起海水表面的风卷进不断升起的空气柱中。
上升的空气饱含了水分,在上升过程中,空气膨胀并冷却。
水蒸汽转变为水滴,释放凝结热,并提供能量进一步推动此过程,这就可能发展成飓风。
相关主题微气候(C2)生态系统格局(S1)C2 微气候要点气候的局部变化全球的温度与降雨图掩盖了局部地区的变化。
然而,即使在很小的尺度范围内,也有大量的微气候变化。
微气候是动植物生活在其中的气候。
热在温带生态系统中,热的主要储存位置是土壤,白天土壤储存热,夜间作为热量的来源。
土壤的热传导(热流标准率测量)决定了热转换速度。
物体经历的温度变化是热传导的结果,将随着它的热容量而改变。
物质的热容量是1cm3 物质上升1℃所需要的热量。
温度剖面温度剖面是在地面上的空气中形成的。
夜间,地面和庄稼表面迅速冷却,以致于表面变成温度剖面中最冷的部位。
因此,形成温度倒置,空气的温度随着高度而增加。
白天,地表面是温度剖面中最温暖的部位,在这种状态下,空气的温度随高度而下降。
相对湿度相对湿度是指空气的水蒸气含量,用在那个温度下饱和水含量的比率来表示。
水蒸气来自陆地、水和植被的蒸发表面的蒸发。
相对湿度的微气候变化甚至能够比所涉及到的温度变化更明显。
白天,水蒸气的转运通常是向上的。
相关主题太阳辐射与气候(C1)生态系统格局(S1)D1 水的特性要点水的化学特性水是所有有机体普遍的内部介质,构成90%以上的生命物质。
水分子是由具有105°角的氢-氧-氢组成,其形状导致有氢的一边显正电荷(正电性的),而另一边显负电荷(负电性的)。
这解释了与物理和化学反应有关的水的许多特性。
它也解释了为什么水被吸附到带电的离子上。
光线穿透水可见光穿过水体遵循一个称为“比尔定律”(Beer’s law)的负指数关系。
由于水激烈地吸收了红外线的辐射,太阳光谱的红外线部分随水深增加而急剧耗竭。
因此,由于县浮的固体(泥沙)引起的混浊,将急剧地使可见光衰竭。
水和温度水的两个特性使它特别适合于作为许多生物栖息的一种介质。
(i)水有高的热容量,(ii)4℃时水的密度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