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面积计算公式教学内容
三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5.2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人教版
![三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5.2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786e7fe21a37f111f1855b58.png)
三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5.2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人教版 (共16张PPT)
三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5.2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人教版 (共16张PPT)
(三)
❖ 提问:长和宽各是多少?
❖
用手中的12个面积单位测量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出现了什么问题?
我们手中的面积单位不够了,怎么办?
❖
每排个数、排数与长、宽有什么关系?
❖
5、实验(3)小篇子,第三组长方形:
三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5.2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人教版 (共16张PPT)
米。
❖
4、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40平方米,长是8分米,宽是( )分米,这
个长方形的周长是( )。
❖
5、一个正方形的面积是25平方厘米,它的边长是( )厘米,周长是
( )厘米。
❖ 二、判断
❖
1、一个角的面积是10平方分米。( )
❖
2、黑板的长是4平方米。( )
❖
3、把两个长方形拼成一个大长方形,面积不变。( )
❖ 五、板书设计
三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5.2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人教版 (共16张PPT)
典型例题 三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5.2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人教版 (共16张PPT)
(一)
❖
1、一张边长是10厘米的正方形纸板,剪下一个长10厘米,宽6厘米
的长方形。剩下
❖ 的部分是什么形?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四) 三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5.2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人教版 (共16张PPT)
❖ 教师提问:这个长方形能不能用我们手中的学具得到这个长方形的面积?
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教学设计【优秀7篇】
![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教学设计【优秀7篇】](https://img.taocdn.com/s3/m/1e2b392a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28.png)
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教学设计【优秀7篇】《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发现并验证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公式,使学生初步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渗透“实验__发现__验证”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质疑、分析、解决问题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3、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并通过实际应用的练习,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准备】课件、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卡片、面积不等的长方形卡片【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利用活动,激发兴趣同学们,老师这儿有两张纸板,你能比较出他们的大小吗?说一说它们的长和宽怎么样啊?2提出问题,引入新课二、动手操作、自主探究1、利用拼摆的方法解决问题老师给每个组准备了一张长方形卡片和一些面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卡片,接下来就请同桌合作,利用手中的学具想办法,知道这张绿色卡片的面积是多少?(1)、展示交流“全铺”情况。
你们用的都是1平方厘米的小卡片,一共用了15个,面积一共就是15平方厘米,所以说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就是15平方厘米。
(2)、展示交流“半铺”情况。
你们只摆了一行一列就算出它的面积。
其实大家都是利用了每排的个数乘排数求出了面积单位的总数,也就是这张长方形卡片的面积。
(板书,每排个数×排数)。
2、由用面积单位测量向计算过渡在你们的盒里还有一张卡片,这回我们不摆了,你们就用一把尺子,看能不能想办法知道这上面一共能摆满多少个1平方厘米的小卡片呢?(小组合作、交流、汇报)你们通过量长方形的长就能想出每排摆的正方形个数,通过量宽就想出能摆几排,这样我们就知道了这个长方形卡片上一共能摆多少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也就是这个长方形的面积。
(课件演示、验证。
)3、总结面积计算方法同学们通过测量、观察和想象知道每排的个数相当于长方形长的厘米数,排数相当于长方形宽的厘米数。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3课时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1)【教案】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3课时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1)【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85eac1e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2e.png)
第3课时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1)▶教学内容教科书P60~61例4及上面的“做一做”,教科书P62“练习十三”第1~3题。
▶教学目标1.经历摆放面积单位的活动,探究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2.在探究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中,培养归纳概括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在动手操作中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感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探究和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学准备课件、若干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纸片。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同学们,请想一想,我们学习了哪些常用的面积单位?谁能比画一下它们的大小?【学情预设】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学生们都能大致比画出它们的大小。
师:那么,我们要知道身边的物体的面有多少个这样的面积单位,应该怎样计算呢?通过今天的学习,我相信大家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了。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板书课题: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1)]【设计意图】从我们要知道身边的物体的面有多少个这样的面积单位入手,自然引出要计算长方形或正方形的面积,过渡到新课。
从生活情境中提炼出数学问题,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强烈愿望。
二、动手操作,自主探究1.大胆猜想。
师:同学们大胆猜一猜,长方形的面积可能会跟什么有关系呢?【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回答“长”“宽”,也有些学生可能会说到“周长”。
课件演示:长、宽的变化引起长方形面积大小变化的动画。
课件出示等宽不等长的一组长方形。
师:这几个长方形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谁的面积比较大?【学情预设】学生可能认为哪个长方形的长长一些,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就比较大。
课件出示等长不等宽的一组长方形。
师:这几个长方形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谁的面积更大一些?◎教学笔记【教学提示】以身边具体的物体的面,引出面积的计算。
◎教学笔记【学情预设】学生能够直观地看到哪个长方形的宽长一些,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就比较大。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教学设计及说课稿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教学设计及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300a9e9ca0116c175f0e48e4.png)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三年级下册教科书P77、78例2、例3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探究,理解和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
2.会应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3.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意识和科学探究精神。
4.渗透“实验—发现—验证”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意识和科学探究精神。
三、教学重点:理解、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公式,能运用公式正确的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四、教学难点: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
五、教学要素:1.已有的知识经验:面积的含义、面积单位、用面积单位直接测量面积。
2.原型:若干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
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卡片、直尺3.探究的问题:(1)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2)如何计算长方形的面积?(3)根据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关系,正方形的面积应该怎样计算?六、教学过程:(一)唤起与生成1.什么叫面积?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2.怎样比较两个长方形面积的大小?3.出示p77例2:一个长方形长5厘米、宽3厘米。
你能求出它的面积吗?(1)自己想办法测量出它的面积,并在小组内交流测量办法。
(2)全班交流:师:通过刚才的交流,你有什么发现?生:我们发现用乘法计算比一一计数更简便。
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怎样计算长方形的面积?(板书课题)(二)探究与解决探究一:长方形的面积1.提出问题,启发思考:如何计算长方形的面积?(把学生思维引导到计算上来)2.猜想:长方形的面积是不是可以用“长×宽”来计算呢?3.验证猜想请同学们拿出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任意摆3个不同的长方形。
边操作,边填表。
摆好后思考以下问题。
师出示:你摆的长方形面积是多少?长是多少?宽是多少?你认为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什么有关系?4.全班交流,公式归纳:(1)展示填写的表格。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教学教案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教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d2c8e2e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7931159.png)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教学教案第五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1、面积和面积单位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18~119页的内容,练习二十七第1~3题。
教学目的1、使学生知道面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起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分析、综合能力。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知道面积的含义,初步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表象,会选择合适的单位,量一些物体表面的面积或平面图形的面积。
学具准备每组准备一个长方形的盒子、带色的长方形(或正方形)纸、剪刀、直尺。
教学过程一、动手操作,认识面积1、感受物体表面面积学生动手操作:把带色的长方形或正方形纸贴到长方体的盒子上。
教师提问:“你会发现或体会到什么呢?”(学生可能会说谁大谁中,教师在这过程中引导、总结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
)2、体验平面图形的面积。
学生动手画一个学过的图形,然后每组的同学把画好的图形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看能体会到什么?(学生可能体会到平面图形有大有小,在此过程中教学“平面图形”这一概念,如果有的学生画出角的图形,教师借此机会让学生把角的图形和学生画的长方形、正方形进行比较,教学“围成”一词的意义。
)引出:物体的表面或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二、操作矛盾,引出面积单位。
教师出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图形,来比较它们的大小,谁能想出办法来?(学生可能想出用划方格的办法、重叠的办法、剪拼的办法等,只要合理教师给予肯定。
)(建议根据具体情况做成教具,用多媒体课件,演示这两个图形的面积是相等的。
)教师有意出示下列图形比较,看哪一个图形的面积大?(根据具体情况做成教具)师生总结:在进行测量、计算面积时规定了统一的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房分米、平方厘米。
2、动手操作,联系实际,形成表象。
教学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1)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
(教师提前把1平方厘米的平面图形印在白纸上。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教学设计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c8801c726fff705cc170ac5.png)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教学设计王武震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启发学生认识到探求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必要性,激发其学习动机。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参与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的全过程,理解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发展其抽象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比较熟练地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
教学准备:每位学生1平方厘米正方形纸片15片。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生成问题1.出示一张长方形的照片。
师:大家认识他们吗?想对他说什么?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是一张什么形状的照片?生:是一张长方形的照片。
师:老师很喜欢这张照片,想把它保存的久一点,老板向我建议:可以去塑封,就是在表面贴上一层薄膜。
要知道这张薄膜有多大?2、我们要求它的什么?生:求面积。
3、师:对,我们必须知道这张长方形照片的面积,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长方形的面积(板书:长方形的面积)。
现在请你估计一下这张长方形照片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师:是不是这样的呢?,我们就一起来做个实验吧。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1.验证长方形的面积。
要求:(1)用15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任选几个拼成长方形,看哪小组的摆法最多。
(2)请把结果填入表格。
(3)聪明的你会发现什么?师:请仔细观察这些长方形的面积,长,宽,你发现了什么?(老师引导学生去观察摆小正方形的个数和长方形的宽有什么关系?)学生会发现每行摆5个,可以摆3行,共摆3个5,面积是3乘5等于15师:通过实验大家证实了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以宽。
(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我们一起来读一遍。
2.引导学生总结计算正方形的面积学生在拼摆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求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时,老师有意识地观察学生有没有在记录表上记录长和宽的数据是相同的情况。
如果没有,可指导学生去想,可不可以摆成每排的个数和排数的数据相同呢?学生在汇报时,老师引导学生:长和宽相同那是什么图形?(正方形)在正方形里,长和宽相等,我们就把长和宽统称为边长。
《面积》教案(教案)
![《面积》教案(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996e7e0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9d70905.png)
(3)面积单位及换算:学生需要掌握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等面积单位,并了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举例: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2.教学难点
(1)空间观念的形成:面积的概念对学生来说是抽象的,如何让学生形成清晰的空间观念是教学难点。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面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方法:通过实物操作、画图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2)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是难点,需要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发现。
方法:采用小组合作、讨论分享的方式,让学生在交流中发现规律,推导公式。
(3)面积单位的换算:面积单位之间的换算容易混淆,如何让学生熟练掌握换算关系是难点。
3.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通过面积估算活动,增强学生对图形大小、面积关系的敏感性,提升数据估算能力。
4.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将面积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在小组讨论和分享中,提高学生表达、倾听、协作的能力,促进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在实践活动方面,学生们对测量物体面积的实验操作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但在成果展示环节,部分小组的展示效果并不理想。针对这一问题,我计划在下次课程中加强小组之间的沟通与协作,提高学生们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面积》第3课时《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说课课件(含教学反思)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面积》第3课时《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说课课件(含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afaef31b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0850d56.png)
二、说学情
本班学生的学习能力、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都属一般,根据学 生的特点以及需要,我把本段教材中与1平方厘米和1平方米的相关 知识提前到前一节课,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以牢固掌握长方形与正方 形面积知识为重点,适当放入略有发展性的习题。
学法: 1、自主发现法。 2、小组合作交流法。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面积的知识,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2、巧设问题,激发兴趣。 我们教室地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呢?学生可能进行猜测,用面积单位来测量,教师指出:这么 大的地面用面积单位来测量太麻烦,所以,我们就要研究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板书课题) 环节二、动手操作,研究方法 1、教师准备三种不同的长方形,每组只选择一种进行研究。 一个长3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一个长4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 长方形 (1)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想办法求出各自图形的面积。 (2)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汇报交流,说出自己的方法。(可能出现的情况:用1平方厘米来测 量或只测量长和宽,相乘即是面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适时地进行点拨、指导,后一种方法比较 简单。) (3)师生交流,提炼方法。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什么有关系呢?独立思考后交流。 (4)学生思考:求长方形的面积事实上是求什么呢?
学生独立在练习本上完成,学生说明计算过程后老师指导并说明书写格式。 教师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26×18=468(平方厘米) 答: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约是468平方厘米. 教师提示:同学们要注意单位名称不要写错。 教师引导:同学们学会了面积的计算,你们想知道数学教材封面的面积吗?同学们可以先估算一 下封面的面积再动手计算一下。 环节三、巩固练习 1.把表格补充完整。 名称 长 宽 周长 面积 长方形 8厘米 7厘米 9米 24米 正方形 边长5分米 2.从一个长8分米、宽5分米的长方形纸板上剪下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剩下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 米? 环节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小学三年级数学《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开课教学设计
![小学三年级数学《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开课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71972432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34.png)
小学三年级数学《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开课教学设计小学三年级数学《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开课教学设计篇一[教学内容]三年级下册第77-78页。
[教学目标]1、经历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能运用公式进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2、在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中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培养符号感。
3、通过自主探索激发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欲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经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能运用公式进行面积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出示第一组长方形(等宽不等长)这两个长方形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谁的面积比较大?2、出示第二组长方形(等长不等宽)这两个长方形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谁的面积更大一些?3、刚才我们观察了两组长方形,你们发现长方形的面积大小与什么有关系?(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都有关系),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
[说明:通过观察两组长方形,让学生初步感知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关系,为学生探索长方形的面积计算作孕伏铺垫。
]二、教学新课探索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1、教学例1.(1)小组合作:请同学们拿出若干个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四人小组合作摆出3个不同的长方形。
再观察摆出的长方形,看一看每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厘米,并数一数用了多少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面积各是多少平方厘米?然后填写下表。
(2)学生小组合作摆长方形,交流并填表,教师巡视。
(3)教师用实物投影仪展示部分小组填写的表格。
教师提问,学生交流:你所摆的每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厘米?1平方厘米小正方形的个数和摆的长方形面积各是多少?1平方厘米正方形的个数和长方形面积的平方厘米数有什么关系?(有几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出的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几平方厘米)。
三年级数学下册《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教案(优秀4篇)
![三年级数学下册《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教案(优秀4篇)](https://img.taocdn.com/s3/m/6b815be3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6d.png)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教案要怎么写呢?白话文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三年级数学下册《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教案(优秀4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三年级数学下册《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教案篇一导学内容导学内容(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第42页例3。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景,能借助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推导出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
2.能运用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归纳类比能力和应用能力。
导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类推出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
导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出问题通过创设情景:小明的家,显示家里的电视机。
小明的妈妈说:“小明,这张方巾的边长是9分米,把它用来遮电视机。
”小明说:“电视机的荧光屏长56厘米,宽42厘米。
”教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提出:(1)电视机荧光屏的面积是多少?(2)方巾的面积是多少?二、自主探索,感悟方法教师:你能根据上节课学习的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这两个问题吗?学生独立解决后交流。
学生1:计算电视机荧光屏的面积可以直接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计算。
即56×42=2352(cm2)。
学生2:方巾是正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没学过。
教师引导:想一想,长方形与正方形有什么联系?学生3:可以把正方形的边长分别看成长方形的长和宽,由此,方巾的面积通过9×9=81(dm2)来计算得到。
三、归纳概括,得出公式教师:根据刚才的讨论,想一想可以怎样计算正方形的面积?(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学生说一说正方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系。
四、巩固运用(1)完成第43页课堂活动第2题。
(2)完成第43~44页练习七第1,3,4题。
(3)让有能力的同学做第44页的思考题。
五、课堂教师: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有什么新的收获?还有什么问题?三年级数学下册《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第六单元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共4课时)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第六单元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共4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12bb81c2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ce.png)
第六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一、教学内容:本单元在学生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基础上安排的。
教学内容主要是:面积的含义,常用的面积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这些知识是平面图形面积的起步知识,在以后教学其他图形的面积计算有重要的基础作用。
全单元安排七道例题,具体安排如下:例1、例2:认识面积例3:认识面积单位例4、例5、例6: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例7: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二、教学目标:结合实例理解面积的含义,认识面积单位,能选用适宜的面积单位估计、测量、表达图形的面积。
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计算或估计有关的面积。
知道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三、教学重点难点:认识面积的含义,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
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第1课时认识面积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
2.在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锻炼数学思考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激发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面积的含义,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
教学难点: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教师事先在黑板上画两个长方形,一个长4dm,宽3dm;另一个长10dm,宽1dm。
谈话:这是两块菜地,狮子大王要把这两块菜地分给山羊和狐狸,忠厚的山羊让狐狸先挑选,狐狸急急忙忙挑了这一块(后一块长方形),狐狸这次占到便宜了没有呢?(学生发表意见)二、交流共享1.教学例1。
(1)看一看,感知面的大小①出示情境图,问:这是什么地方的情境?从这幅图中你看到了什么?②观察黑板的表面和课本的封面,说说哪个面比较大,哪个面比较小。
观察课桌的表面和课本的封面,说说哪个面比较大,哪个面比较小。
2023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教案_1
![2023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教案_1](https://img.taocdn.com/s3/m/70ce701f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05.png)
2023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教案2023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1、在理解面积含义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操作推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2、运用长方形的计算方法正确解决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逐步养成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点:长方形面积的推导过程。
三、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教法:引导探究法。
五、教学学法: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六、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师:前面已经学习了面积和面积单位,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分别是怎么规定的?用手比划一下。
2、你想用什么单位度量你的课桌?为什么?为什么不用平方厘米和平方米呢?3、咱们学校的大操场用什么度量呢?还能用摆正方形的方法吗?看来摆正方形的方法是有局限性的,如果有一个通用的计算公式那就方便多了。
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节解决这个问题,板书课题:长方形面积的计算。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如果你有12个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把他们拼成一个长方形,有几种拼法呢?(1)生独立思考,用拼、画等方式完成。
(2)小组内交流方法。
(3)讨论:你们拼出形状各异的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为什么?(4)汇报结果:A、因为都是12个小正方形拼出的,所以是12平方厘米。
B、数出来的。
C、用长乘宽的办法2、探究长乘宽的方法。
(1)先让第三位同学说说自己的想法。
(2)先观察你们拼的长方形中,长的方向上有几块小正方形?长是几厘米,宽的方向上有几块小正方形?宽是几厘米?再说说长方形中所含平方厘米数是多少。
把结果填写在课本77页。
(3)从表中,你发现了什么?每行的块数乘行数等于总块数,也就是长方形的面积。
每行的块数等于(长),行数等于(宽)所以得到:长乘宽等于面积。
3、验证与应用再画一画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怎样求面积?口述如何摆。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教(学)案教学设计说明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教(学)案教学设计说明](https://img.taocdn.com/s3/m/c32c82930b1c59eef8c7b4f7.png)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第七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经历自己动手摆、动脑想和动口说等过程,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发现过程。
培养观察、判断、推理、概括等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实际生活是密切联系的,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数学的情感。
[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理解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多媒体,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出示两块草地图片:师:这两块草地的面积哪个大,大多少?你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比较?学生 1:用重叠的方法。
(不能把草地重叠)学生 2:可以用 1平方米的纸去摆满两块草地,然后数出每块草地用纸量。
(太麻烦)学生 3:分别量出两块长方形草地的长、宽,然后就能算出面积。
[设计意图:“疑”是探索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
教师引导学生勤于思考,提出问题,并不断地发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在教学中,提倡“不是通过传授知识来淡化问题,而是通过传授知识引发更多的新问题。
”]2.引入课题。
(1)猜测。
师:猜一猜长方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学生可能会说与长方形的长、宽有关,也许还有的会说与长方形的周长有关。
学生猜测后,教师直观演示:长方形的长(或宽)拉长,长方形的面积也变大。
学生确信长方形面积的大小与它的长和宽有关系。
(2)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如何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板书: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二、自主探究1.提出假设。
问: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宽到底有什么关系?学生大胆猜测。
2.分组讨论。
(1)师:长方形的面积是不是可以用“长×宽”来计算呢?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来验证。
(2)每个小组任取几个 1 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你喜欢的不同的长方形。
三角形面积计算教案
![三角形面积计算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bc9769e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ab.png)
教案三角形面积计算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熟练运用公式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面积=底×高÷22.三角形的分类:按边分(不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和按角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3.三角形面积计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应用2.教学难点: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理解和灵活运用四、教学方法1.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
2.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形状的三角形,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三角形的特征。
2.探究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1)引导学生回顾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提出问题:如何计算三角形的面积?(2)让学生尝试推导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路和方法。
(3)教师总结并给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面积=底×高÷2。
3.分类讨论(1)按边分类:不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2)按角分类: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3)讨论不同类型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4.实际操作(1)让学生分组测量不同形状的三角形的底和高,计算面积。
(2)讨论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应用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如房屋装修、园林设计等。
5.总结与拓展(1)总结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及其应用。
(2)拓展:介绍三角形的其他性质和定理,如勾股定理、海伦公式等。
六、课后作业1.计算给定三角形的面积。
2.探究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预习下一节课内容:四边形面积计算。
七、教学反思1.教师应关注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第五单元面积
![第五单元面积](https://img.taocdn.com/s3/m/6633a72d5901020206409c05.png)
活力课堂导学案第五单元 面 积班级:三年级学科:数学编制人:吴莉审定人:甘玉红课题: 什么是面积 (面积的认识)学习目标:1、经历探究物体的形状、大小以及画图活动的过程,理解面积的含义。
2、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3、在探究与交流的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空间观念,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环导学 一达成目标:直观比较物体表面的大小,理解面积的含义。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知识模块 具体内容要点提示面积1、 面积的含义: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2、 比较两个物体或平面图形面积大小的常用方法:(1)重叠法;(2)观察法;(3)数格法:(4)同一标准度量法;(5)计算法。
面积和周长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相比较。
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面积的计算1、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字母公式是S=a ×b 。
2、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字母公式是S=a ×a正方形可以看成长和宽相等的长方形,因此正方形的面积也可以运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
面积单位 之间的进率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面积单位换算前后,单位名称改变,所表示的面积不变。
阅读师:课件出示数学书语文书,1元与1角的硬币,两片树叶的图片,请孩子们观察一下,告诉大家,两两比较,哪个物体的表面大一些?师:上面的这些物体,它们不但自身的表面有大小,而且若把它们放在某一平面上,它们在平面上也会占据一定的地方,也就是说物体占有一定的面积。
如课本放在桌子上,就占据桌面一部分的面积。
师: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一个平面图形也有大小。
师: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面积有大小之分。
生:上图中两本教材封面的大小相同;两枚硬币相比较,左边硬币的表面大,右边硬币的表面小;两片不同的树叶相比较,直观感觉左边树叶的表面小。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的教案(精选19篇)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的教案(精选19篇)](https://img.taocdn.com/s3/m/d2a0dca7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24.png)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的教案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的教案(精选19篇)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的教案篇1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77页——81页《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及练习十九内容。
二、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探索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2)会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正确地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渗透“实验—发现—验证”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意识和科学探究精神。
三、教学重点:使学生经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会应用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难点:是让学生学会自行动手操作、探索、,概括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五、教具准备:长方形卡片、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直尺六、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面积的知识,什么是面积?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出示图,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你是怎么知道的?这些长方形的面积1 我们是用摆小正方形的方法得到的,如果我们想知道教室地面的.面积,用这种方法合适吗?(二)、探究新知: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板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老师手中有张卡片,你能估计一下这张卡片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吗?(学生交流估计答案)你能想办法知道这张卡片的面积到底是多少吗?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学具,同桌合作试一试,我们比比看哪些小组合作的最好。
师:巡视指导。
生:汇报。
师黑板展示:怎么摆?一行摆5个,这个长方形的长是几厘米,摆了3行,宽是几厘米,面积是几平方厘米,你发现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生:汇报.可能说:长方形面积=长x宽师:这个长方形面积可以用长x宽来计算,那么其它所有的长方形面积都可以用长x宽来计算吗?我们该怎么办?是不是要验证呢。
下面我们进行一项活动,4人一小组,用你手中的小正方形任取几个,拼成大小不同的长方形,看看它的长是多少厘米,宽是多少厘米,面积是多少厘米,汇报给小组长,并填好小组合作记录表。
《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说课稿
![《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034d7cb804a1b0717fd5dded.png)
《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说课稿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一、说教材本节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第二课时。
这部分教学内容在《数学课程标准》中居于空间与图形领域的知识,本节课将进一步学习面积的计算方法,这部分知识的学习与应用,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为以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方法打下坚实基础。
二、说教学内容根据新课标三维一体的目标要求,结合教材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通过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探究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中,渗透“实验—发现—验证”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迁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探索和总结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掌握面积计算公式。
2、教学难点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四、说教法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在教学中采用以观察发现为主,以演示法为辅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我注意设计启发性思考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说学法在学习过程中,我改变以往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采用分小组活动,合作学习,并亲身经历实验—发现—验证的过程,从而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六、说教学过程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有了好的开头才意味着有好的结尾将出现。
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达到已定的教学目标,我安排了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即:①谈话激趣、设疑导入②观察比较、提出猜想③小组合作、验证猜想④多层训练、深化知识⑤质疑总结、反思评价。
每个环节的具体教学设计如下:第一个环节:谈话激趣、设疑导入首先,我巧设导入语:同学们愿不愿意和老师玩一个游戏?(愿意)老师比划,你们猜猜老师大概比划的是哪个单位?我分别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并提问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各有什么作用。
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教学设计
![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662405b10661ed9ad51f3bf.png)
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教学设计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77页例1和78页的做一做。
[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发现的过程。
使学生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会运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中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培养符号感。
3、向学生渗透互相联系,互相对立的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观点。
[教学重点]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难点]经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能运用公式进行面积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流程][课前交流]:同学们,我们来玩个有趣的游戏好吗?你会拍手吗?(会)今天你可不一定会哦!不信,咱们就试试看。
请把左手背在后面,伸出右手。
预备,拍。
(学生怎么也拍不响)这就让我想起一句话:一个巴掌拍不响。
下面我们请出右手的合作伙伴——左手。
预备,拍。
拍手这个简单的动作,没有合作是完不成的。
这节课,我们也需要合作,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预祝本次合作成功。
一、导入新课,孕伏铺垫(一)、设疑揭题师:刚才我们拍手的时候,拍过的部分就是手掌的表面,你能估计一下自己手掌的面积大约是多是吗?如过让你测量教室的面积你打算选用哪个面积单位呢?那请你试一试,有什么感觉呢?哦!(太麻烦,不方便)如果要测量更大的如操场的面积、学校的面积,我们里耶镇的面积,还用面积单位去量,合理吗?那有没有更好的计算面积的方法呢?让我们共同来探究好吗?这节课我们就先来探究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
(板书课题)(二)、孕伏铺垫师:长方形面积大小究竟和哪些因素有关呢?用你们的慧眼来观察观察,请看:1、(出示第一组长方形(等宽不等长)提问:这两个长方形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谁的面积比较大?2、出示第二组长方形(等长不等宽)师:通过观察我们又发现了长方形面积的大小与它的宽也有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用面积计算公式
【面积计算方法】
长方形:S=ab(长方形面积=长×宽)
正方形:S=a^2(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
平行四边形:S=ab(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
三角形:S=ab÷2(三角形面积=底×高÷2)
梯形:S=(a+b)×h÷2【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
圆形(正圆):S=∏r^2【圆形(正圆)面积=圆周率×半径×半径】
圆形(正圆外环):S=∏R^2-∏r^2【圆形(外环)面积=圆周率×外环半径×外环半径-圆周率×内环半径×内环半径】
圆形(正圆扇形):S=∏r^2×n/360【圆形(扇形)面积=圆周率×半径×半径×扇形角度/360】
长方体表面积:S=2(ab+ac+bc)【长方体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正方体表面积:S=6a^2(正方体表面积=棱长×棱长×6)
圆体(正圆)表面积:S=4∏r^2【圆体(正圆)表面积=圆周率×半径×半径×4】
体积的计算方法
长方体:V=abh(长方体体积=长×宽×高)
正方体:V=a^3(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圆柱(正圆):V=∏r^2×h【圆柱(正圆)体积=圆周率×底半径×底半径×高】
圆锥(正圆):V=∏r^2×h÷3【圆锥(正圆)体积=圆周率×底半径×底半径×高÷3】
圆柱体:体积=πr^2*H,表面积=2πr(H+r)
圆锥体:体积=1/3πr^2*H,表面积=πr(l+r):其中l=(r^2+H^2)^(1/2)
9.如何计算设备、管道除锈、刷油工程量?
(1)设备简体、管道表面积计算公式:。
S=πDL (1—1)
式中π——圆周率;
D——设备或管道直径;
L——设备筒体高或管道延长米。
(2)计算设备筒体、管道表面积时已包括各种管件、阀门、人孔、管口凹凸部分,不再另外计算。
10.如何计算设备、管道防腐蚀工程量?
(I)设备筒体、管道表面积计算公式为:
S=πDL (1—2)
式中π——圆周率,取3.14;
D——设备简体、管道直径(m);
L——设备筒体、管道高或延长米(m)。
(2)设备上的人孔、管口所占面积不另计算,同时在计算设备表面积时也不扣除。
其工程量计算方法见下例。
11.什么是阀们、弯头和法兰?如何计算其防腐蚀工程量?
阀们指在工艺管道上,能够灵活控制管内介质流量的装置,统称阀们或阀件。
弯头是用来改变管道的走向。
常用弯头的弯曲角度为90°、45°和180°,180°弯头也称为U形弯管,也有用特殊角度的,但为数极少。
法兰是工艺管道上起连接作用的一种部件。
这种连接形式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如管道与工艺设备连接,管道上法兰阀门及附件的连接。
采用法兰连接既有安装拆卸的灵活性,又有可靠的密封性。
阀门、弯头、法兰表面积计算式如下。
(1)阀门表面积:
S=πD×2.5DKN (1-3)
式中D——直径;
K一一系数,取1.05;
N——阀门个数。
(2)弯头表面积:
S=πD×1.5DK×2π (1-4)
式中D——直径;
K——系数,取1.05
N——弯头个数;
B值取定为:90°弯头.B=4;45°弯头B=8
(3)法兰表面积:
S=πD×1.5DKN (1-5)式中D——直径;
K——系数,取1.05;
N——法兰个数。
(4)设备和管道法兰翻边防腐蚀工程量计算式。
S=π(D+A)A (1-6)式中D——直径;
A——法兰翻边宽。
12.如何计算绝热工程的工程量?
(1)设备简体或管道绝热、防潮和保护层计算公式:
V=π(D+1.033δ)X1.033δL (1-7)
S=π(D+2.18δ+0.0082)L (1-8)
式中V——绝热层体积;
S——绝热层面积;
D——直径;
1.033、
2.1——调整系数;
d——绝热层厚度;
L——设备筒体或管道长;
0.0082——捆扎线直径或钢带厚。
(2)伴热管道绝热工程量计算式:
1)单管伴热或双管伴热(管径相同,夹角小于900时):
D`=D1+D2+(10~20mm)
式中D`——伴热管道综合值;
D1——主管道直径;
D2——伴热管道直径;
(10~20mm)——主管道与伴热管道之间的间隙。
2)双管伴热(管径相同,夹角大于90°时):
D`=D1+1.5D2+(10~20mm) (1-10)
3) 双管伴热(管径不同,夹角小于90°时):
D`=D1+1.5D2+(10~20mm) (1—1)
式中D`——伴热管道综合值;
D1——主管道直径。
将上述D`计算结果分别代人公式(1—7)、(1—8)计算出伴热管道的绝热层、防潮层和保护层工程量。
(3)设备封头绝热、防潮和保护层工程量计算式:
V=[(D+1.033δ)/2]2π×1.033δ×1.6N (1-12)
S=[(D+2.1δ)/2] 2π×1.6N (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