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导论读书报告C5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学导论第五章读书报告
NyT
一、进入意识世界
翻开第五章,首先看到的便是第五章的题目“Variations in Consciousness”,意识中的变化。

在这一章中,作者向我们列举了讲述意识的三种最具代表性的人类行为——梦、催眠、与冥想。

这三种作为意识代表的行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总是有带着神秘莫测的面纱。

然而,这三种“神秘”的行为,却引起了众多科学家的兴趣,从而引出了非常多有趣的研究。

下面简单地说一下本章的主题“意识”与本章的重点“梦”。

提起意识,首先要说的当然就是意识了。

书中有说,意识的自然属性是“a continually changing stream of mental activity”。

也就是说,意识是时刻改变,难以捉摸的。

但是,恰恰是这变幻莫测的意识,给我们带来的各种各样的思维、想法以及各种现今还难以解释的行为(当然了,心理学的一部分研究也是基于此而兴起的)。

而这抽象的意识,是怎样以科学的研究方法来研究的,这又将是心理学所要着力解决的一样东西。

说起意识衍生物的最好代表,那肯定是梦。

而在心理学的层面上提起梦,又不能不让人想起弗洛伊德那著名的《梦的解释》。

当然了,虽说精神分析学说在大众对心理学的认识上广为流传,却不足以作为心理学的主流。

而从书中看来,现今的心理学对梦的研究程度,还主要集中在对梦的物质方面的研究,而还没有深入到对梦中的现象与意识的联系上(虽然已经有假说提出来了,但是似乎这三个解说都还缺乏一定的证据)。

不过,也由此可以看出来,对梦的研究,还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

二、关于睡眠
作为人类睡眠的产物,梦的确如同意识一样难以捉摸。

然而,梦并不是在我们睡眠的全过程中发生的,而是随着每一个睡眠的阶段发生的。

人的睡眠存在着一个个的周期,而这一个周期又可以大概分为REM睡眠与nREM睡眠阶段。

这两个阶段的睡眠特点有着显著的不同。

首先说一下nREM睡眠。

在人体的睡眠过程中,nREM几乎占据了睡眠时间的75%。

其中nREM睡眠又由入睡期、浅睡期与深睡期这三个阶段组成。

入睡期与浅睡期是人体入睡的前期阶段,在这里不详细地说。

现在主要说一下深睡期阶段。

按书中所说,人体进入深睡期的时候,大脑会释放高而宽的δ波,这时候人体的肌肉与部分系统会非常放松,从而起到休息的效果。

而在深睡期期中,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人体此时的意识会消失,而梦也不会发生。

也就是说,当人体需要真正地放松的时候,将会失去对自己、对外界的感知(当然了,这里说的是当外界的刺激没有到达一定程度的时候)。

前面也有说过,意识与梦有关,当意识消失的时候,梦也就消失了,这大概是深睡期不发梦的原因吧。

但既然是神秘的并且与意识有关的梦,我想科学家们应该更加着重研究REM的睡眠吧。

REM睡眠阶段是人类发梦的阶段,各种各样有趣而神秘的梦都在此短短的阶段发生。

人类进入REM睡眠的时候,大脑所释放的脑电波与清醒的时候一样。

这也说明了人类发梦从某种程度上与人类清醒时候的机制是一样的,只不过梦相对于现实,没有起源,也显得比较离奇。

而且,梦的内容绝大部分只与个人有关,与社会及国家无关。

这也难怪弗洛伊德会提出他那著名的“梦是潜意识的反映”的理论了。

在写这篇文章的中午,在午睡被手机闹铃惊醒的过程中,我遭遇了一回睡眠瘫痪症(大概就是通常所说的“鬼压床”了)。

这一种经历在我以前午睡睡得太长的时候也有发生。

那种意识清醒却动弹不得的感觉也挺痛苦,而且醒来以后总感觉眼睛好累,心跳有加快的感觉。

后来查了一下资料,这种症状也是发生在REM阶段的。

那么现在就可以结合一下REM的知识来分析一下睡眠瘫痪症了。

首先,REM时期的最主要的一个特征就是快速眼动,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我在挣扎着醒来以后眼睛会觉得特别累。

其次,在睡眠瘫痪症发作的时候,意识是清醒的,而大脑在REM时期的脑电波与清醒时候的脑电波是相类似的,所以在进入REM时期的时候醒来也能够保持与平时一样清醒,也能够感知周围的环境。

然后资料上说,在REM时期中我们的骨骼肌除了呼吸肌及眼肌外,都处于极低张力的状态,造成了不听意识指挥的情形。

这里有一个有趣的问题,就是当我们处于深睡期的时候,由于意识的消退,我们不能够指挥我们自己的身体,此时我们的大脑也是一样处于无意识的状态。

而在发生睡眠瘫痪症的时候,
大脑是具有意识的,却同样不能够指挥我们的身体。

这两者之间虽然有微小差异,但是其中的机制是否都一样呢?看来这还是需要自己去寻找一下答案。

最后,有一样比较特别的是,REM睡眠不单单存在与人类中,还存在于动物中,这一种现象与行为主义中人类与动物从某种程度上是一样的观点相吻合。

从这里可以看出,我们在研究人类心理的时候,为什么也可以通过研究动物的行为来达到目的了。

三、催眠与冥想的实质?
除却梦与睡眠,催眠与冥想同样是引起不少人疑惑的关于人类意识的活动。

通过催眠,人类可以更加真实地了解自己,找回自己的记忆,也可以做出一些难以置信的事情;通过冥想,人类可以调整自己的心态,维持自己健康的身心。

这两样看似再也简单不过的事情,却总是能发挥出令人惊奇的效果。

这里面究竟潜藏了什么规律呢?
首先是催眠。

书中一开始就有提到,催眠这一名称看起来便容易让人产生误解,这如同至今许多人对心理学仍然会产生误解一样。

催眠作为一种处于清醒与睡眠之间的一种状态,却可以让人在深度放松、意识模糊的同时仍然保持对外界的反应,并且作出相应的应答。

这一种状态又跟上面关于睡眠瘫痪症的内容所提到的两种状态又有不同。

另外我觉得,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催眠也许是另一种层面的Sensory adaption吧。

从这里可以看出,在意识层面上的行为,有着很多的相似性,但是却又看似不可以用统一的理论去解释。

所以说,心理学对这虚无缥缈的意识上的研究,还存在这很大的研究空间。

当然了,如何做到把这流动的意识量化,这又是另外的一个问题。

然后简单地提一下冥想吧。

关于冥想作用的机制,书中并没有给出确切的结论。

而阻止了对冥想研究的因素主要是安慰剂效应与不能使用双盲法。

这两个因素虽然说在心理学的研究中很常见,但是一旦出现了,也是确实是难以排除的。

总而言之,对催眠与冥想的解释,仍然是一个难题。

而在我看来,解开这一难题的主要方法,还是集中在研究方法的改进。

四、个体文化环境对研究的影响与理论多样化的重要性
心导的作者在一开始就说到,有这么七个主题将会贯穿在心导的文章当中。

而随着我心导的阅读量的增加,我对贯穿在心导文章的这几个主题的印象也越发深刻。

而看完这一章的内容后,给我留下了印象的其中两个主题便是个体文化环境的差异与理论多样化的重要性。

首先是个体文化环境的差异。

在对睡眠的叙述中,书中先是说出了不同文化环境中的睡眠习惯的不同,然后再说了个人的睡眠周期的不同以及随年龄变化的睡眠周期的不同。

然后在对精神药物的叙述中,也提到了同一物品同一剂量在不同人中的作用不同。

这几个例子便是对个体文化环境差异的例证。

在阅读了第四章以后,我才开始发现理论多样性的这一主题,才对这一主题有所感觉。

而在这一章中,理论多样化的内容则进一步加深了我对这一主题的印象。

在梦、催眠这两个领域上,都有心理学家提出了不同的行为解说。

而且,每一个科学家的解说都看似比较合理。

但实际上到底哪一种解说能够真正地代表梦与催眠的机制呢?这就要等待其他的科学家进一步的研究了。

不管怎么说,多样化理论的提出,带动了科学向更多的可能性研究,也拓宽了科学的视野,这对科学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五、科学的研究方法在研究意识中的应用
在这篇读书笔记的最后,我想谈一下科学研究方法在研究意识中的应用。

我记得在心导的第一课,老师就告诉我们,心理学是一门把人类的行为(或意识)进行量化,从而达到研究目的的科学。

而把人类行为或意识量化这一处理在这一章中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首先是对人类脑部活动的量化。

在这一章对睡眠的研究中,科学家们主要是通过脑电波这一“量化”的变量来研究人类的脑部活动,从而达到研究的目的的。

当然了,这一量化也产生了“鸡生担”的谜团。

却也不失为一次成功的量化处理。

而在这一章的“Feature Study”中,对实验结果的量化处理也是对实验的分析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另外,在这一个案例中,研究者还别出心裁地增加了一个被试对自己表现的自我评价,这又起了一个十分好的对照作用,从而使实验达到了一个多用途的层面。

怪不得教材要把这个实验当作案例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