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翻译可译性与不可译性

合集下载

英汉互译中的不可译性

英汉互译中的不可译性
第3 1 卷 第 4期
Vo 1 . 3 1 No . 4
周 口师 范 学院学 报
J o u r n a l o f Z h o u k o u No r ma l Un i v e r s i t y
2 0 1 4年 7 月
J u 1 .2 0 1 4
英汉互译中的不可译性
康 凯
( 周 口师 范学 院 外 国语 学 院,河南 周 口 4 6 6 0 0 1 )
摘 要: 由 于 不 同语 言之 间 自身 结 构 和 所 代 表 的 文 化 之 间 的 差 异 , 语 际 翻 译 存 在 着 一 定 的 限 度 。通 过 具 体 的 例
子, 从 语 言 不 可 译性 和 文 化 不 可 译 性 两 方 面 阐述 翻 译 中的 不 可 译 现 象 。
译文中虽然通过尾韵试图在修辞效果上做到等效但在意境上却无法达到与原文一致中国古代诗人利用汉字的特点创造了一种回文诗体例如?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中国出人才人出国中?这要翻译成英文的回文结构几乎是不可语言所代表的文化信息和内容的作用一种语言中的词汇和语法代表了使用该语言的民族千百万年来对各种客观事物及其相互间的联系的认识因此每一种语言都必然拥有大量的该语言民族所特有的文化事物的词语译者遇到这种词语时由于译语中缺少相应的语言符号来指称这种特有的文化事物此时这种词语便是不可译的此外语言中的某些交际使用方法和惯例也是不可译的首先具有文化蕴含的词汇是不可译的例如粽子是一种中国传统食物即使西方人吃过粽子记得它的名字但是要理解其文化含义非常困难西方人很难联想到粽子和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有着密切的关系国的户口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是中国户籍和城市管理的一绝这也是西方人无法理解的其次即便两种语言中都存在同样的事物及其对应的语言表达但其联想意义却常有出入同样是龙在中国其形象是正面的中国古代皇帝把自己比作真龙天子穿的是龙袍此外?龙?是我们中国的象征?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龙?是中国文化的象征我们称自己是龙的传人而在西方龙却是负面的是邪恶的象征这方面最典型的表现是一些俗语的翻译everydoghas在西方狗被认为是人类的朋友甚至是家庭成员

基础笔译 Chapter 12 可译性与不可译性

基础笔译  Chapter 12 可译性与不可译性

杨宪益夫妇的译文:
This bird appears when the world falls on evil times; None but admires her talents and her skill; First she complies, then commands, then is dismissed, Departing in tears to Jinling more wretched still.
关键词order也是多义词,教授的本意是要让大家守秩 序,而学生则是故意理解为“要(菜或饭)”,所以喊出 “要啤酒”。真是让教授苦笑不得,让读者忍俊不禁。但 是,若order直译为汉语,则令人不知所云了。
真的就没法译了吗?实际上,发挥译者主体作和何创 造性是不难找到机智幽默的翻译的。
——教授敲敲着教桌,喊道:“先生们,吆喝什么?” ——全班喊着回答:“要喝啤酒!”
我们在资料搜集的过程中有个惊异地发现:1)英语 的文字艺术形式比较少,而汉语就非常丰富,比较而言, 可以说用“洋洋大观”来形容,但是要想找到这类文字艺 术形式的成功的译例,则很难;2)英语的特殊语言现象 或文字艺术形式则比较易于译成汉语,而汉语译成英语就 非常之难。
表意文字和表音文字的差异是有目共睹的,表意 文字的大多数表意功能是表音文字所不具有的,因此, 用不具有表意功能的文字去再现表意文字的文字艺术 表现形式是不可能的。就像汽车不具有飞行的功能, 因而,它就永远不可能在天空飞一样。若能在天空中 飞行,就一定具有飞行的功能。下面以实例来证明这 一论点。
4)辛格的代表作《傻瓜吉姆·佩尔》中吉姆·佩尔的 妻子埃尔卡与小徒弟搞上了关系,众人议论不休。 吉姆·佩尔气愤之极,脱口说道:
If my mother had known of it, she’d have died a second time.

翻译的可译性和不可译性精品PPT课件

翻译的可译性和不可译性精品PPT课件
(周进.求同存异:英汉互译中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现 象探析.[A]上海商学院学报.2008)
(二)语言的共性
不同地区、国家,有各自的语言。各种语言千变万化,在 发音、书写、语法等方面各不相同。但总有一些相同或相似 之处。如表达思想的最小单位是句子,每个句子往往是由主 语、谓语以及宾语、定语、状语所组成。这就是语言的共性。
——What words may be pronounced quicker and shorter by adding syllables to them?
——Quick and short. 可译为: ——什么词通过添加音节可以读得更快更
短? ——“快”和“短”这两个词。
例2:
Starlight on Skyline, Galaxy of Glamour. 高楼摩天,星光灿烂;火树银花,瑰丽绝
(一)语言不可译性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奈达根据语言交际功 能的观点提出了“最高层次的对等”和“
最低层次的对等”这两个概念。
所谓最高层次的对等是指“译文达到 高度的对等,使目的语听众或读者在理解 和欣赏译文时所作出的反应与原文听众或 读者对原文的理解和欣赏所做出的反应基
本一致”;
所谓最低层次的对等,是指“译文能达到充分的对 等,使目的语听众或读者能理解和欣赏原文听众 或读者对原文的理解和欣赏”。
翻译的可译性 ☺可译性的基础
(一)人类的共性
一般说来,用任何语言表达的信息都可以译成另一种 语言,这就是可译性。人类是有一定共性的。不论种族、肤 色、国籍、民族如何,人的生理条件、生活需求、思维活动 以及感情标准、道德标准总是大致相同的。人类的日常生活、 思想感情、追求爱好,也不相上下。这就是人类的共性。有 了这种共性,人与人之间就容易相互了解,同时也有了交流 思想的愿望和可能。(范仲英《实用翻译教程》北京:外语

论翻译中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

论翻译中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


要: 可译性 和不可译性一 直以来都是翻译研究领域 争论 不休 的问题。“ 可译性” 是指“ 两种不同的语言、 文
字之 间, 通过 翻译, 将源语文本或单位用‘ 一种语 言表 达 出来, 另外 实现 使用 两种不 同语言 的人群 对 同一事物的 理
解。 “ ” 不可译性 ” 则指“ 一种源语 文本 或单位不能翻译成另一种语 言或单位 , 实现 不 了两种不 同语 言的人群之 间的 沟通和理解 。 然而 , ”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译者的不懈努 力, 不可译渐 渐变成 了可译 。本文 简单地讨论 了翻译的可译
语 言之 间的差距 , 而是读 者对象 各 自的文 化和 次文化 之 间 的差 距 。 由于 人类语 言 与文化 之 间又存 在 着一 定 程度 上 ” 的差异 , 正是不 同语言之 间 以及 以不 同语 言为 载体 的文 也
和语 言的共 性构成 了语 言的可译 性 。各种 人 、 民族 的差 各 异, 文化价值的不同, 尤其是不 同浓郁 的民族文化特色造
语 言的人 群之 间 的沟通 和理 解 。 可译 性 包 含的 是对 语 言 ”
共 性的关 注 , 不可译 性 则 包含 着 对语 言特 殊性 的 认 同 ; 不
T a g f n sh a o lu hofo e’ e d
笑掉牙齿
( ) 言 的不可译性 二 语
奈 达 曾 经 说 过 “ 译 理 论 家 习 惯 于从 译 出语 和 泽 入 语 翻
孛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夺 ・ ・ 毒 孛 串 夺 孛 夺 孛 幸 牛 夺 夺 { 夺 夺 夺 夺 牛 夺 夺 夺 夺 孛 夺 夺 ・ ・ 夺 孛 夺 夺 夺 夺 夺 夺 夺 夺 夺 - ・ ・ 4 夺

英汉翻译中“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的问题

英汉翻译中“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的问题

英汉翻译中“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的问题作者:程姝娴来源:《教育界·下旬》2013年第05期【摘要】翻译是一种重要的跨文化交际活动,是不同文化进行交流的桥梁。

可译性问题是翻译界几千年来争论不休的难题。

随着人类对文化和翻译知识和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已经不能再片面地强调翻译是可能或是不可能的,而是表现了一种更为理智和实事求是的态度。

【关键词】英汉翻译可译性不可译性关于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的讨论早已有之。

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由于文化批评和文化研究在西方学术评论界的兴盛,一大批学者开始从不同的文化角度研究翻译问题。

因而崛起了一个新的流派:文学翻译学派,在译界也称为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

随之根植与语言文化差异的翻译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的争论又蓬勃而起。

前苏联翻译理论家费道罗夫说过:“可译性问题是整个翻译理论中最有原则性的问题。

”翻译理论必须解决这个最原则的问题。

否则,一切翻译理论都无从谈起。

可译与不可译是相对的,或者说,可译与不可译不是一个静态的结果,而是一个可以相互转化的动态过程。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交流的深化和译者的努力,不可译不断在向可译转化。

事实上,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是相对的,是可以转换的动态过程,而不是一成不变的。

如:十几年前,日本某游戏公司制作了一款名为《Enemy Zero》的游戏,此处的“Zero”便是隐喻,以比喻游戏中从头伴随至尾的“看不见的敌人”,对于此题目,香港的处理办法是照搬原文,不作翻译,而台湾则是商业化的将其乱译为“绝命凄杀”,不值一提。

只有大陆的某高人,先将“Enemy Zero”简化为“EO”,再以音译形,译为“异灵”,做到了形美、音美和神美的和谐统一。

因此,一方面,我们要坚持可译论,因为文化是语言的载体,又是表达思想的工具,而文化和思想是可以相互交流的和理解的。

但另一方面,由于地域文化传统、语言结构和思维模式的差异,文化有时又不是完全可译的,有时甚至是不可译的。

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实例分析

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实例分析

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实例分析摘要:翻译的可译与不可译取决于翻译文本的内容,是否能在源语与译语间找到相对应的翻译。

文章主要探讨哪些情况下翻译不可译以及不可译之原因,有哪些策略来解决翻译不可译的现象。

但在现实翻译实践过程中,总能找到相适应的翻译方法对文本进行翻译,以满足译文读者和原文读者都能准确理解原文的含义。

关键词:翻译的可译性;不可译性;实例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438(2019)05-0096-02(黑龙江大学研究生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0)王顺航一、翻译可译性与不可译性产生的原因对于源语言和源语文化,有其独特性。

文化作为社会背景,是受历史因素影响的。

不同国家、不同的民族有其独特的文化,呈现方式也各不相同。

语言作为外在的表达方式之一,也是最为清晰明了的方式,在不同使用者之间会有相当大的差异。

文字,作为一种书面语言,是口头语言的衍生,自然也保留了语言的这些差异性。

而我们在这里探讨的,无论是口头语还是书面语,最终都是落实在字面上呈现出来的,所以都可以归属于文字一类的翻译。

我们在使用语言文字表达时,会有几种表达功能上的分类:一类是cognitive and expressive function ;一类是culture function ;还有一类是aesthetic function 。

第一类认知表达功能类的语言文字,在翻译实践中,通常认为是可译的。

因为它指的是人类社会中共有的事物和共同的情感,不同民族间都有相同的对等语与之对应。

人类在某些方面普遍存在着相同的对等语,例如:感情方面、历史方面、社会经济方面等等。

因为这些相同点的普遍存在,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交流才可以顺利进行。

第二类文化功能类的语言文字,在翻译实践中,通常认为是部分可译的。

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它包含着信仰、法律、道德、风俗等以及与人相关的方方面面。

这一复杂体在不同的文化圈之间有一部分是共通的,另外一部分则是某一特定文化圈层所独有的。

可译性与不可译性

可译性与不可译性

差异按常规翻译概念已到了不可译的地步 ,因此 ,他认为有必要引进“零翻
坚持可译论的人认为 ,语言是人类在其居住的区域内认识世界 、改造 译 ”的概念 。
世界 、认识自身和改造自身的过程中的产物 。虽然世界人类因其居住的区
所谓“零翻译 ”就是不同的语中现成的词语译出源语中的词语 ,这里包
域不同 、发展进程不同而产生了不同的语言 ,但他们在生存环境 、身体结 含两层意思 : ①源文中的词语故意不译 ; ②不用的词语中现成的词语译源
四 、零翻译与可译性限度
前 ,首先了解一下何为翻译 ? 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 Eugene N ida 曾指出 :
针对翻译界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 ,上海外国语大学邱懋如教授提出一
“所谓翻译 ,是指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 个新的术语 ———零翻译 ( zero—translation) 。他认为既然把两种语言之间存
也不包括洗身体 (洗耳恭听身体是在 sauna之外进行的 ,并非‘洗桑拿浴 ’
[ 12 ]史节. 翻译 ———接近与不可达到之间. 外国论坛 , 2003, (2) : 42. ”、“气功 ”、“三教九流 ”等等
[ 13 ]王宾. 论不可译性 ———理论反 思与个 案分析. 中 国翻译 , 2001,
构 、生理需要等方面的相同之处大于不同之处 ,因而在主观世界与客观世 文的词语 。第一类零翻译现象出现在因两种语言句法结构差异须作调整
界的相互作用过程中 ,人类在思维认识等方面便产生了许多共性 ,使得各 时 。第二类零翻译表现在音译 ( transliteration)和移译 ( transference)上 ,音译
现原文的信息 。”(谭载喜 , 1984) 。从这定义来看 ,翻译是可行的 ,但是最切 在可译性看作翻译的理论基础 ,相信“一种语言能说的话在另一种语言中

浅谈英汉互译中的不可译性

浅谈英汉互译中的不可译性

浅谈英汉互译中的不可译性作者:赵彤贾欢来源:《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2019年第03期[摘要]英语和汉语作为两种差异非常大的语言,在互译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不可译的情况,但是不可译并不意味着放弃翻译。

因此,对不可译的情况进行归纳和总结,并得出英汉互译中不可译情况的挽救措施就显得十分必要。

[关键词]翻译;英汉互译;不可译性[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19)07-0122-02一、翻译的不可译性概述(一)不可译性的提出早在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诗人但丁在研究《圣经》的拉丁文译文时,发现《圣经》的译文失去了原文的一些特征和意义,于是提出翻译的不可译性。

英国古典主义流派创始人约翰·德莱顿于17世纪提出,译者就像戴着脚铐在绳子上跳舞,他能够小心翼翼避免摔’下来,但不能指望他举止优美(Lefevere,2004:23)。

在德莱顿看来,翻译中无法一概直译,翻译的可译性也是有限度的。

而在我国,著名译经师玄奘在将经书翻译成梵语时总结出了“五不翻”原则,即“秘密故不翻”“含多义即不翻”“此无故不翻”“顺古故不翻”“生善故不翻”,提倡在这五种情况下不能强行翻译(却正强,2010:5)。

中国文学翻译的开拓者鲁迅也曾说过“翻译宁信而不顺”,同样肯定了翻译的不可译性。

(二)不可译性的原因德国语言学家洪宝提出:“每一种语言都是独特的,都有与众不同的内在特质,因而在其他语言中找不到一个对等物。

”(Lefevere,2004:65)每种语言都是独一无二的,任何两种语言之间不存在完全的对等,而英语和汉语的语音系统、文字结构和修辞方法之间存在很大差异,导致绝大多数语言成分无法在另一种语言中找到对等语。

同时,文化间的差异也进一步增加了翻译中不可译的因素。

如此一来,在英汉互译中必然存在源语言特征和意义的流失,如源语中暗含的幽默、劝诫讽刺之类的意味,使译文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甚至使译文变得生涩难懂,大大降低了译文的可读性。

浅谈英汉翻译的可行性与不可行性

浅谈英汉翻译的可行性与不可行性

2442020年18期总第510期ENGLISH ON CAMPUS浅谈英汉翻译的可行性与不可行性文/葛纯健一、引言翻译作为语言实践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只要人们有沟通交流的需要,翻译活动就会不断发展。

在此发展过程中,由于语言间存在着社会文化差异,译者总会遇到一些矛盾,翻译的可行性与不可行性便是翻译研究中长期备受争议的问题之一。

这一矛盾实质就是指翻译的可能与不可能,即能否将一种语言表达出来的形式和内容用另一种语言完整而又准确地再现出来。

二、翻译的可行性语言是思维的表达手段,人们的思维活动又具有统一性,加上各文化和语言之间存在的共性,都为翻译实践提供了基础。

随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越来越紧密,相互之间对背景、习俗以及文化等的认识会越来越同一,即使各民族语言存在某些差异,在一定情况下也可以互译。

也就是说,人们用一种语言表达出来的形式和内容,是可以通过另外一种语言来表达的,这就是翻译的可行性。

一直以来,人们对于翻译的可行性深信不疑,翻译理论也经历了长时期的发展过程。

翻译理论家阿雷蒂诺认为,有效的翻译活动在任何两种语言之间都有可能。

随后强调语言共性的翻译学者也继承了这一观点。

本亚明也曾阐述过语言翻译的可行性问题,在他看来,原作通过可译性与译作相联系,所以翻译的可行性是第一位的,不可行性是第二位的。

三、翻译的不可行性随着翻译可行性论述的发展,一些语言学家对其提出了质疑,认为人们无法借助翻译语言进行直接交流,这就在理论上否认了翻译活动的可行性。

由于英汉地域文化等差异,不同语言之间的交流存在诸多的局限性,也影响着翻译活动的可行性。

英语和汉语分属不同的语系,它们之间有各自独特的语言表达形式,历史文化背景也各不相同,这些差异对语言交流产生了巨大影响,使得英汉互译时往往难以对源语文本进行准确的翻译与理解,这就反映了英汉翻译的不可行性。

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认为,即便在同一种语言内,语言交际中的绝对等同形式也不可能存在。

英汉翻译第三讲可译性与不可译性

英汉翻译第三讲可译性与不可译性

传达
结合
在翻译过程中,应尽可能地传达原文 中的文化因素,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 解原文的含义。
在处理文化因素时,应将传达和补偿 结合起来,以确保译文既能传达原文 的含义,又能让读者领略到原文的文 化魅力。
补偿
对于无法直接传达的文化因素,可以 采用解释、注释或替代等方式进行补 偿,以弥补因文化差异造成的语义损 失。
可译性的程度受到语言、文化、语境 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的语言之间 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可译性。
不可译性的定义
不可译性指的是由于语言、文化、语境等方面的差异,一种 语言中的信息无法被准确、完整地转换成另一种语言中的信 息。
不可译性通常出现在涉及文化特有词汇、表达方式、修辞手 法等方面,这些在另一种语言中可能没有对应的表达方式。
例如,英语中的“ice cream”在中文中没有完全对应的词汇,可以翻译为“冰淇淋”,但“ice cream”和“冰淇淋”在口感、 质地和用途上存在细微差别,这种差异无法在中文中找到完全对应的表达。
文化不可译
文化不可译是指由于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的 差异,导致某些概念、习俗或表达方式在另 一种语言中无法找到对应的表达。
例如,英语中的“knight”在中文中没有完 全对应的词汇,可以翻译为“骑士”,但
“knight”所代表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在 中文中并不存在,因此无法完全传达其文化
意义。
表达习惯不可译
表达习惯不可译是指由于两种语言的 语法结构和表达习惯存在差异,导致 某些句子或短语的翻译无法保留原有 的增译、减译等。译者应 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技巧,以实现原文信息的准确传 递。同时,译者还需要根据目标读者的文化背景和阅读习 惯调整语言表达方式,以使译文更加自然流畅。
03 不可译性的表现形式

英汉互译中不可译现象原因分析及对策

英汉互译中不可译现象原因分析及对策

英汉互译中不可译现象原因分析及对策【摘要】:英汉两种语言在结构和文化上存在着很大差异,因此在英汉互译过程中存在着大量不可译现象。

针对这个问题,通过具体分析不可译现象,探讨不可译现象的原因,进而寻找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关键词】:不可译原因;分析补偿随着中西文化的交流日渐增多,翻译也变得也越来越重要。

对于翻译的定义,美国当代翻译理论家奈达(Eugene A.Nida)阐述如下:“所谓翻译,是指从语意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贴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文的信息。

”“最贴近”就说明二者不可能完全对等,完全对等是在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产生的两个文本永远只能无限趋近却无法达到的绝对值。

能对等的部分即为可译,不对等的地方理论上即是不可译。

一、英汉翻译中存在的不可译现象1.英译汉——“What makes the road broad?”——“The letter B.”把这则谜语翻译成汉语是这样子的:——“什么使得马路变宽?”——“字母‘B’。

”相信很多中国读者看了这个译文会觉得奇怪,因为这则谜语是根据英语单词的拼写规则编成的,译成中文自然显得不伦不类。

2.汉译英拆字是汉语特有的玩艺,几乎翻译不了。

请看下联:人曾为僧,人弗可以成佛;女卑为婢,女又何妨为奴。

如照字面意义译为:The man who has been a monk cannot become a Buddha.The girl who is a bond maid may be called a slave.则汉语的妙处完全丧失,因为人曾合为“僧”字,人弗合为“佛”字,女卑合为“婢”字,女又合为“奴”字,这些英文都无法译出。

二、不可译现象原因分析1.语言文字的差异汉语属汉藏语系,英语属印欧语系,它们之间没有任何的亲属关系,所以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导致了英汉互译中的不可译。

1)文字上的不同众所周知,汉语是表意文字、声调语言;英语是拼音文字、语调语言。

英汉互译——翻译策略探析

英汉互译——翻译策略探析

2019年04期总第444期ENGLISH ON CAMPUS英汉互译——翻译策略探析文/栗心生【摘要】英汉两种语言分属于印欧和汉藏语系,且汉语属于句首开放式结构,英语属于句尾开放式结构。

其语音系统和修辞方法等方面也迥然不同,译者在中英文本互译的过程中,要根据译文受众的不同,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顺应目的语读者的阅读期待,符合其阅读习惯,达到文化传播的目的。

【关键词】英汉翻译; 归化; 异化;直译;意译【作者简介】栗心生(1980.06-),男,汉族,山东德州人,青岛大学外语学院,英语教师,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笔译。

一、翻译的基本概念译者在翻译活动中,首先要了解什么是翻译以及自己所要进行的翻译活动的目的,然后根据翻译目的采取恰当的翻译策略和方法指导具体的翻译实践。

叶子南(2008:3)认为翻译不仅只是两种语言文字上的转换,还应当包某一种语言文字内部变体间的转换。

他将翻译分为语内翻译(intralingual)和语际翻译(interlingual)两类。

他认为大部分的翻译是不同语言之间的相互翻译(语际翻译),但也存在着少量的语内翻译,无论是语内翻译还是语际翻译,其最终目的就是要把待译文本的思想内涵通过翻译活动传递给目的语读者,达到文化传播的目的。

卞建华(2008:16)p16)将翻译活动分为了三类,一是译者深刻理解待译文本,忽略其语言形式,深入挖掘其语言文字的思想内涵,将其用目的语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二是将待译文本的语言文字所携有的文字符号或数码在目的语文本中用语言呈现出来;三是指译者本身,译者本身的翻译能力是翻译活动成功的关键。

《译学词典》(2004)则将翻译的含义扩大为五层:翻译过程(translating);翻译行为(translate/interpret);翻译者(translator/interpreter);译文或译语(translation/ interpretation);翻译工作(事业)(translation)。

论翻译中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之争_却正强

论翻译中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之争_却正强

论翻译中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之争却正强(仰恩大学 福建泉州362014)摘 要:语言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历来是翻译史上争论不休的一个话题。

文章梳理了翻译史上各流派的相关观点,分析了两者间的关系与实质,以期形成更为合理、准确的翻译观。

关键词:可译性;不可译性;翻译观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000-0129/K(2010)02-0060-05 可译性与不可译性之争一直是翻译中不可回避的一个话题。

从欧洲中世纪开始,中外先后有多个翻译流派,各个名家都对此进行了论证,至今这场论战也没有彻底地偃旗息鼓。

它促进了对翻译本质的认识并推动了翻译研究的深入发展。

有必要重新梳理翻译史上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之争,以帮助我们形成更为合理、准确的翻译观并指导我们的实践。

一、流派梳理1.20世纪以前西方可译性与不可译性之争早在14世纪,意大利诗人但丁就对诗歌翻译发表了比较悲观的看法。

他认为通过翻译,原诗的许多特征,如韵律和美感都会在译文中流失,因此,文学作品是不可译的。

[1]在他提出这一观点后,“从此,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的论战就拉开了序幕”。

[2]后来20世纪意大利美学家、文学评论家克罗齐对但丁“文学不可译”的观点进行了继承和发展。

他从美学的角度看待文学翻译问题,认为文学作品不能完全移植,文学作品只能是艺术的再创造,翻译不可能完美地再现原作风貌。

[3]但欧洲中世纪意大利另一位翻译理论家阿雷蒂诺则提出了与但丁“文学不可译”观点相对立的看法。

他提出了有效的翻译在任何两种语言之间都是可能的观点,说明了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处理原文的自由。

[4]他的这一观点在20世纪得到了强调语言共性的现代语言学家和翻译理论家如费道罗夫、雅科布逊、奈达和纽马克的继承和发挥。

17世纪英国著名翻译家德莱顿认为,译者就好像戴着脚镣在绳子上跳舞,他可以小心翼翼避免摔下来,但不能指望他的动作优美。

[5]他明确提出翻译是艺术,要求在保留原作的特点和不失真的前提下,尽可能地使译作迷人,做到美的相似。

什么是不可译性

什么是不可译性

最初框架:不可译性,分为语言不可译性和文化不可译性(汉英民族思维和心理差异)。

英汉互译文化的不可译性在动植物名词的不同联想意义上也有所体现。

补救:直译法,意译法,音译法,注释法,代换法,诗歌的不可译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各民族交流加深,文化差异缩小,不可译性的限度缩小,当文化交流达到某种程度时,不可译性有可能转化为可译性。

因此不存在完全的不可译现象,任何语言现象是基本可议的,即可译性是绝对的,不可译性是相对的。

由文化差异引起的文化不可译性的四种因素:1、历史文化差异引起的文化不可译性,2、地域文化差异引起的文化不可译性,3、习俗文化差异、、、4、宗教文化差异、、、文化不可译性的具体表现:1、修辞不可译2、习语不可译3、文化负载词不可译得出文化差异和文化不可译性是翻译中不可避免的现象Cause of cultural untranslatabilityDifferent history background:不同国家的人有不同的典故,成语和历史文化背景下的表达,有明显的文化特征(三个臭皮匠,john)Different living environment and geographic position:中国人以右为尊,以南为尊,西方国家由于地理位置不同,说法与中国相反。

英格兰岛国,由此产生相关说法,中国是农业大国,有很多农业相关的成语。

Different religious beliefs:宗教是文化的一部分,宗教的历史和发展比语言的长,语言的变化源于宗教思想的变化(举例)。

外国人说god,中国人说天,用以表示震惊。

宗教对中国人的影响和对外国人影响是不同的,中国天父地母,翻译中中国人翻译god用中国的词,外国人翻译天用god(例子,成事在人谋事在天)。

天和神是两种不同的事物,基督教神是真理,good,beautiful。

中国人不像外国人一样尊敬天,而是埋怨天。

Devil基督教里是丑陋的,坏的,中国的ghost鬼不一定是坏的(例子)。

英语翻译术语

英语翻译术语

二十个翻译术语解释1.归化:“采取民族中心主义的态度,使外语文本符合译入语的文化价值观,把原作者带入译语语文化”【Lawrence Venuti】即在翻译中尽可能用本民族的方式去表现外来作品。

归化法要求译者向译语读者靠拢,采取译语读者习惯的译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

归化的目的是力求译文通顺易懂,能为译语读者所接受。

2.异化:“对这些文化价值观的一种民族偏离主义的压力,接受外语文本的语言及文化差异,把读者带入外国情境”【Lawrence Venuti】异化法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于作者使用的原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

“(翻译)必须有异国情调,就是所谓的洋气”【鲁迅】异化可以很好的保留或传递原文文化内涵,但对不熟悉源语的读者而言阅读有一定难度。

3.语际翻译:(interlingual translation)。

两种(或多种)语言在它们共同构成的跨语言语境中进行的意义交流。

语际翻译更关注如何在更为广阔的地平域和更广阔的(跨)文化天地中实现异质语言的相互对接和转换----以意义为标尺,以交流为目的的语符转换。

对地域性的倾向。

(简单来说,语际翻译就是不同语际之间的翻译活动)4.语内翻译:(intralingual translation)某一种语言内部为着某种目的进行的词句意义的转换。

语内翻译总是把经典的或非经典的历史文本当作转化的对象,并且以译者所在场的文化语境为标尺师徒把历史文本改造为现代文本。

对历史性的关注。

(简单来说就是同一语言的各个语言变体之间的翻译)5.连续传译:又称“交替传译”或“即席口译”,简称“连传”或“交传”,它是在发言人讲完部分内容或全部内容后,由译员进行翻译。

这种口译方式可以在很多场合下采用,如演讲、祝辞、授课、谈判、情况介绍会、会议发言、新闻发布会等。

一般认为,连续传译的正式职业化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1919年的“巴黎和会”上大批量地正式使用连续传译。

6.同声传译:(simultaneous interpretation)简称同传,又称同声翻译、同步口译。

从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论法律英语翻译的创造性

从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论法律英语翻译的创造性
I  ̄l y tm A dS . i . se a S n o v
2009. 8(丘 ) 不 可 译 性 论 法律
英 语 翻 译 的 刨 造 性
成渝渝
摘 要 由于英 汉双 语之 间 的语 言和文化 差异 , 导致 了翻译 过程 中的可译 性与 不可译性 。 为 了缩 小译文 与原 文的差异 , 使 译 文 更加忠 实于原 文 , 创造 性在翻 译过程 中显得尤 为重要 。本 文通 过翻译 的可 译性 和不可 译 性理论 , 试论 述创造 性在 法律 翻译 中的运用 及作 用 .
关键 词 可译 性 不可 译性 创造性 法律翻 译 文献标 识码 : A
文 章编 号: 0 90 9 (0 9 83 60 10 .5 22 0 ) . 1. 1 o
中图分类 号 : 6 3 G 2. 3
法律 语言 作为 一个 载体 体现 了不 同历史 时期某 一国家 的法 译文 更加 贴切 于原文 意义 以及 语言 、 文化 习惯 。 文试从 以下几 本 律活动 和法 律文 化 , 各种 文体 中正式层 度最 高的一种 。 是 因此法 方面 论述 创造性 在法 律翻译 中的运用及 其所 达到 的翻译效 果 。 律英语 的翻 译与 其他 文 体的 翻译也 有着很 大的差 别 。由于 英汉 第一 , 由于文化 差异 、 文化 缺省在 任何 两种文 化中都是存 在 双语之 间的语 言和文化 差异 , 导致 了翻译 过程中 的可 译性与 不可 的 , 译者 不能 像创作 者那 样在 不清 楚时就避 而不 谈, 译者只 能运 译性 。为 了缩 小译 文与 原文 的差异 , 译文更 加忠实 于原文 , 使 创 用 各种 技巧 尽量地 体现 原文 , 如加注 、 译、 增 删减 等各种 手法 。 例 造 性在 翻译过 程 中显得 尤为重 要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道说知道到头来知道变成不知道不知道还是不知道天知道 地知道若要问我知道不知道知道不知道也不知道。
由于各民族的文明化进程大致相同, 思维方式和生活 内容也大同小异, 衣食住行本质上也没有太大的差别, 语 言的生成原理也都是一致的, 这就决定了语言之间的互 译互通是可能的。否则,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将是不可 想象的,人类的相互交流也就无从谈起。
英汉翻译第三讲
“可译性”与“不可译性” 的补偿
• 本年度牛津热词: selfie / selfy 复数皆为selfies-----尤指用智能 手机、摄像头所拍然后上传社交网络的自拍照(self-portrait photograph).
• 裸体自拍----nude selfie
• 大尺度----sexually too explicit
因此,英汉两种语言之间能互通互译的成分肯定是占 绝大多数,不可译的只是一小部分。并且这一小部分主 要是由表达方式和文化差异造成的。实际上,由于语言 具有一种奇妙的力量,再难于翻译、难于理解的语言差 异总是能找到变通的法子。换句话说,所谓的“可译性”
与“不可译性”总是可以找到变通的补偿小灯泡、 甚至能开动马达,这种想法简直令人难以 置信。
Warm-up Exercise
1. I didn’t marry her because I loved her. 2. The tourists wanted to visit more interesting places. 3. One for all and all for one. 4. Break a leg. 5. I’m a woman for a week. 6. Are you a good sailor? 7. Peter Piper picked a pack of pickled pepper. 8. You are pulling my leg. 8. Quick! Mouth to mouth! 9. I am no Hamlet. 10. Give me five!
再如这句广告词:
Sea, sun, sand, seclusion----and Spain. 使用了英语头韵辞格 (alliteration), 视觉效果和朗读效果兼备,确实赏心又悦目。但译 成汉语只能是“海滨,阳光,沙滩,幽静----一派西班牙风情。”

趣锐减。英语里还有很多习语或俚俗语本身要么意象生动传神, 要么极富文化内涵,但在翻译成汉语时,由于思维角度或表达方 式的差异,直接翻译出来会十分别扭,或者有违汉语文字习惯,
• Revenge porn----把ex的nude selfie放到网上,作为人生羞辱 的色情内容。
A Sentence a Day Keeps Your Chinglish Away.
• The idea of a fish being able to generate electricity strong enough to light small bulbs, even to run electric motors, is almost unbelievable.
象,译者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把翻译过程中“失彩”和“失真”的 程度降
到最低点。此外,“不可译”语言现象大都出现在文学作品或俚 俗语
或刻意为之的文字游戏里。如下面这则用回文辞格(palindrome)写 成的墓志铭:
Shall we all die?
We shall all die;
All die shall we----
汉语亦有不可英译的成分
1. 护士:小心肝! 病人:小宝贝!
2. 上海自来水来至海上 黄山落叶松叶落山黄
3. 爆竹声声辞旧岁 梅花点点迎新春
4. 一去二三里,村烟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5. 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6. 黑化肥挥发会发黑,灰化肥发黑会挥发。 7. 知道不知道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不知道不要知道说不知道不
That’s Not My Job
This is a story about four people: Everybody, Somebody, Anybody and Nobody. There was an important job to be done and Everybody was sure that Somebody would do it. Anybody could have done it but Nobody did it. Somebody got angry about that, because it was Everybody’s job. Everybody thought Anybody could do it but Nobody realized that Everybody wouldn’t do it. It ended up that Everybody blamed Somebody when Nobody did what Anybody have done.
化交流过程中,许多曾经无法传译的内容,通过各种语 言变通手段,最终都得到了很好的处理。
如,英文单词humor, 以前汉语完全没有这个概念,采用音译法
译成汉语“幽默”不就解决问题了吗?logic译成“逻辑”; hysteria被
为“歇斯底里”, tank译为“坦克”等等就是很好的例子。当然, 这种
变通译法会造成译文“失彩”或 “失真”等不可避免的令人遗憾 的现
也只能舍弃其文化含义或生动意象,力争做到信息的饱满传递。 例如英语习语in birthday suit,其意思是“光着身子”,但不加以
解 释,读者很难领会到其字面意思的谐趣。而Let’s go Dutch这句话 译成“我们各付各的”,也只能算是达意而已,其本身的历史典
故 韵味就只能通过加注来解决了。英语里很多口头禅性质的语句也
不好翻译,比如这句:Give me five, 英语国家人士说这句话时还 要相互单手击掌。如直译成“给我五”则令人莫名其妙,而译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