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旅游吸引力研究进展与展望_刘慧芳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15-11-23

作者简介:刘慧芳(1991—),女,山西忻州人。南京农业大学201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杨旺生(1962—),男,安徽太湖县人。南京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Leshan Normal University

第31卷第05期2016年05月

Vol.31,No.05

May .,2016

国内旅游吸引力研究进展与展望

刘慧芳a ,杨旺生a ,王宇b

(南京农业大学 a.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b 农村发展学院,江苏南京210095)

摘要:

旅游吸引力作为激发旅游者出游动机和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业发展的首要决定因素,一直是旅游学术界研究的重要课题。近10年来,国内学术界对旅游吸引力研究内容不断丰富,主要集中在旅游吸引力的概念与内涵、旅游吸引力模型构建、旅游吸引力影响因素、旅游吸引力评价体系、旅游吸引力提升对策等方面;在研究方法上多侧重因子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今后应注重研究深度的拓展并关注旅游业态发展,不断丰富研究内容,同时加强模型本身的局限性研究,保证建模过程和结果的科学性,最后应发挥旅游吸引力研究对旅游业发展的导向作用等。

关键词:旅游吸引力;研究综述;国内

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8666(2016)05-0062-07

旅游吸引力作为旅游活动发生和发展的基础,它通过影响旅游者的最终出游决策,包括出游方式、出游方向及相关旅游设施的空间分布和变动,进而影响一国一地或一个景区旅游业的总体发展特征和发展程度

[1]

。正所谓“无吸引便无旅

游”。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对旅游吸引力的研究日益重视,相关成果不断涌现。为系统、全面反映当前旅游吸引力研究现状及今后旅游吸引力研究趋势,本文对近年来国内有关旅游吸引力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文献、内容和方法的综述,指出现有旅游吸引力研究的进展与不足,并对未来研究进行展望,以期对旅游吸引力的深入研究提供借鉴和启示。

一、研究内容

(一

)旅游吸引力概念与内涵研究概念与内涵研究是相关研究的基础。从旅游吸引力的概念研究发展来看,最初多为对旅游吸引物概念的探讨。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发现作为旅游活动的客体,旅游吸引物的核心部分是旅游

吸引力,没有吸引力的旅游吸引物只能是一潭死水,在旅游市场中惊不起一点波澜。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旅游吸引力这一抽象概念,对其研究主要基于两种视角,即分别从旅游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的角度对旅游吸引力概念与内涵进行界定或阐释。

1997年,杨振之对旅游吸引物的概念与内涵进行了阐述,认为旅游吸引物是指由旅游地资源、旅游服务及其设施、旅游客源市场三大要素构成的相互吸引、相互制约的有机系统,是有关该三大

要素相互间吸引向性的总和;[2]

针对这一观点,

林红等对旅游吸引物进行了系统论分析,指出旅游吸引物的根本属性在于对游客的吸引力和激发人们的旅游动机。[3]之后,郭亚军等构建了由引力生成平台、核心旅游资源和引力成长平台构成的旅游区引力系统,认为旅游区引力的变化,实质上是

引力系统内部变化的外显形式。[4]王海鸿提出了旅

游吸引由居住地断面、目的地断面和旅游者感知

过程三因素决定的观点。[5]而陈岩英则认为旅游地

DOI:10.16069/ki.51-1610/g4.2016.05.013

吸引力作为一种结构性吸引力,它由旅游资源吸引力、旅游服务吸引力、旅游环境吸引力等要素共同构成,且各吸引力要素存在演化逻辑上的差异。[6]宋婷认为让需求和供给流动起来,就要使供给引力成功地透过层层暗箱,在暗箱中经历放大、缩小、整形,以形成最大化需求引力,即旅游吸引力。[7]谌贻庆等认为旅游吸引力的本质是旅游资源子系统与旅游客源市场之间在自然、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差异。[8]聂献忠认为旅游吸引力的内涵不仅包括对旅游者构成吸引力的有形的、无形的、瞬间的产物,还应该建立在主观旅游需求与行为(包括吸引力拉力和自我推力)基础上的主观梦想及追求。[9]钟艳等把旅游吸引力归纳为主体吸引力、辅助吸引力以及最终形成的整体吸引力。[10]刘焱认为旅游吸引的产生不仅仅取决于旅游地的供给,在有些情况下,旅游者更希望前往同一文化圈内或文化传统相似的地方,以寻求认同感和心理安全。[11]余意峰提出了目的地感知吸引力的概念,认为其包含整体环境吸引和观光体验吸引两个维度,重游者在整体环境吸引上的感知显著高于初游者,二者在观光体验吸引的感知上没有显著差异。[12]王汉祥等揭示了旅游吸引力的三大构成核心,即旅游产品、潜在旅游者和距离。[13]吴晓山认为旅游吸引力即是促使旅游者产生旅游行为动机,形成旅游消费需求,并最终产生旅游行为的一系列吸引元素的融合,表现为旅游主体(旅游者)对旅游客体(旅游产品)的感知所形成的心理行为。[14](二)旅游吸引力模型构建研究

旅游吸引力及其衍生出的旅游引力模型是旅游基础理论研究(是指在这门科学理论体系中起基础性作用并具有稳定性、根本性、普遍性特点的理论原理)的重要组成部分。[6]通过引入引力模型可以更深入地分析一地的旅游吸引力。

保继刚利用北京市国内游客抽样调查资料,应用引力模型,选用若干指标建立了北京市国内游客预测的数学模型。[15]王海鸿在对目前旅游吸引力模型研究总结的基础上,认为应将旅游吸引力分为旅游需求引力与旅游供给引力,并给出旅游者感知度的模糊数学公式,将显性吸引力引入旅游供给引力研究中。[5]杨玲等建立了旅游地市场吸引力的数学模型,并通过该模型预测了安徽淮北的旅游业发展状况,为该地旅游决策提供了参考。[16]李志刚等将亲景度指标运用于引力模型中,构建了新的模型,并以美国旅桂(林)市场为例,解释了建模过程。[17]郭为利用传统的国际贸易引力模型,考察了影响中国入境旅游的因素,发现影响最大的还是绝对距离和经济发展水平。[18]吴开军等在总结前人旅游吸引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引入了新的变量,并运用SPSS软件进行回归分析,构建了大陆居民赴台旅游的模型。[19]万年庆等对旅游引力模型进行了科学修正,并以此为基础,推导出特定旅游目的地旅游市场规模模型,同时分析了引力模型成立的条件和功能。[20]路春燕等运用引力模型和潜力模型对中国省域间入境旅游相互吸引力和各省入境旅游总体吸引力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应用统计分析检验了中国大陆各省入境旅游总体吸引力的空间耦合关系。[21]单德朋等在Crampon基本引力模型基础上,引入更多反映旅游地吸引力及两地点因素的变量,构建滨海型旅游地引力模型。[22]李山等基于威尔逊形式,将目的地“吸引力”、客源地“出游力”和两地间的“空间阻尼”作为3个基本解释变量类型,同时构建了一个基础的旅游引力模型,并重点对参数估计和模型应用进行了初探。[23]张骏等在江南文化视域下从江南自然环境、人文景观和社会生活三方面吸引力建立了长三角城市连绵区旅游吸引力系统模型。[24]

(三)旅游吸引力影响因素研究

旅游吸引力的影响因素比较繁多,内容广泛,且不同的旅游目的地相关旅游吸引力影响因素也会有差异,通过理论结合实证可以更科学地对其进行分析和研究。

祝诚等认为优美的环境是吸引旅游者的关键因素。[25]马玥把影响旅游吸引力的因素归纳为旅游吸引对象、旅游吸引物和载体三个方面(图1)。[26]刘静艳认为影响南澳旅游吸引力的主要因素是旅游项目陈旧、线路单一、服务设施落后、人员素质不高、信息化程度低等问题,并为南澳岛开发新的旅游产品提供了借鉴。[27]宋振春等从旅游者感知的角度,并以泰山为例,采用问卷调查法、因子分析法,确定了文化遗产旅游吸引力系统的主要构成因素及其内部结构,结果表明,依据因子的特征值,吸引力因素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其中核心吸引力因素决定着文化遗产旅游吸引力的性质。[28]郭美斌认为旅游者对旅游景区中心城市的感观形象好坏将会对其旅游目的的达成和心理满足产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