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工程地质说明书

合集下载

(完整版)隧道工程地质说明书

(完整版)隧道工程地质说明书

齐梁洞隧道工程地质说明书一、前言(一)概况G209国道吉首至凤凰公路改建工程齐梁洞隧道位于凤凰县沱江镇齐梁桥村,呈北-南向穿越丘陵体。

本隧道起讫里程为K32+240-K32+505,全长265m,属短隧道。

隧道进口地形标高为370.59m,出口地形标高为373.88m,设计标高为361.55~363.37m,呈纵坡0.7%上坡;行车道宽度为双向6m,隧道总宽度为2*(6+0.75)=13.5m;高度7m。

隧道最大埋深约为59.80m,平均埋深36.80m。

该隧道位于低山丘陵区,地形起伏较大,相对高差达62.87。

地表植被较发育,基岩大部裸露,进出口皆为丘陵斜坡,有少量覆盖层分布。

隧道区交通状况较好,进出口端即为国道G209。

为查明隧道工程地质条件,受湘西自治州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委托,我院对拟建隧道进行了工程地质勘察。

(二)勘察目的及任务要求根据任务书,本次勘察为一阶段施工图设计详细勘察,其目的是为齐梁洞隧道修建提供设计、施工所需的工程地质资料与岩土参数,具体要求为:1、查明隧道区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的分布及工程特性;2、查明隧道围岩岩体的完整性、风化程度、围岩等级;3、查明进出口地带的地质结构、自然稳定状况,隧道施工诱发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可能性;4、查明隧道浅埋段覆盖层的厚度、岩体的风化程度、含水状态及稳定性;5、不良地质和特殊性岩土的类型、分布、性质;6、傍山隧道存在偏压的可能性及其危害;7、洞门基底的地质条件、地基岩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和承载力;8、查明地下水的类型、分布、水质、涌水量;9、查明其它对隧道不利的因素。

(三)勘察依据的技术标准1、勘察合同与任务书;2、《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 C20—2011);3、《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D63—2007);4、《公路勘测规范》(JTG C10—2007);5、《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 D70—2004);5、《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6、《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J B01—2003);7、《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G E40—2007);8、《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9、《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JTG/TB 02-01-2008);10、《铁路工程地质手册》(99版)。

(完整版)隧道工程地质说明书

(完整版)隧道工程地质说明书

(完整版)隧道工程地质说明书齐梁洞隧道工程地质说明书一、前言(一)概况G209国道吉首至凤凰公路改建工程齐梁洞隧道位于凤凰县沱江镇齐梁桥村,呈北-南向穿越丘陵体。

本隧道起讫里程为K32+240-K32+505,全长265m,属短隧道。

隧道进口地形标高为370.59m,出口地形标高为373.88m,设计标高为361.55~363.37m,呈纵坡0.7%上坡;行车道宽度为双向6m,隧道总宽度为2*(6+0.75)=13.5m;高度7m。

隧道最大埋深约为59.80m,平均埋深36.80m。

该隧道位于低山丘陵区,地形起伏较大,相对高差达62.87。

地表植被较发育,基岩大部裸露,进出口皆为丘陵斜坡,有少量覆盖层分布。

隧道区交通状况较好,进出口端即为国道G209。

为查明隧道工程地质条件,受湘西自治州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委托,我院对拟建隧道进行了工程地质勘察。

(二)勘察目的及任务要求根据任务书,本次勘察为一阶段施工图设计详细勘察,其目的是为齐梁洞隧道修建提供设计、施工所需的工程地质资料与岩土参数,具体要求为:1、查明隧道区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的分布及工程特性;2、查明隧道围岩岩体的完整性、风化程度、围岩等级;3、查明进出口地带的地质结构、自然稳定状况,隧道施工诱发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可能性;4、查明隧道浅埋段覆盖层的厚度、岩体的风化程度、含水状态及稳定性;5、不良地质和特殊性岩土的类型、分布、性质;6、傍山隧道存在偏压的可能性及其危害;7、洞门基底的地质条件、地基岩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和承载力;8、查明地下水的类型、分布、水质、涌水量;9、查明其它对隧道不利的因素。

(三)勘察依据的技术标准1、勘察合同与任务书;2、《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 C20—2011);3、《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D63—2007);4、《公路勘测规范》(JTG C10—2007);5、《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 D70—2004);5、《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6、《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J B01—2003);7、《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G E40—2007);8、《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9、《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JTG/TB 02-01-2008);10、《铁路工程地质手册》(99版)。

毕业设计——青龙山隧道设计计算说明书

毕业设计——青龙山隧道设计计算说明书

毕业设计——青龙山隧道设计计算说明书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第1章绪论 (3)1.1选题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3)1.2国内外研究状况 (4)1.3设计依据 (5)1.3.1 设计标准 (5)1.3.2 技术标准 (5)1.4建筑材料选用 (5)1.5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6)1.6本章小结 (6)第2章青龙山隧道总体设计 (7)2.1青龙山隧道工程地质资料 (7)2.1.1 地形地貌 (7)2.1.2 区域稳定性 (7)2.1.3 地层岩性 (7)2.1.4 地质构造 (7)2.1.5 水文地质 (7)2.2围岩等级的确定 (8)2.4青龙山隧道选址 (8)2.4.1 隧道选址原则 (8)2.4.2 青龙山隧道选址 (6)2.5隧道洞口选择及线型设计 (9)2.5.1 洞口选择和线型设计的原则 (9)2.5.2 洞口位置的选择 (9)2.6隧道纵断面设计 (7)2.7隧道横断面设计 (10)2.7.1 建筑限界 (10)2.8本章小结 (15)第3章洞门设计 (16)3.1洞口段地质评价 (16)3.1.1 上行出口端 (16)3.1.2 下行入口段 (16)3.2洞门设计 (16)3.2.1 洞门类型选择 (16)3.2.2 洞门设计 (17)3.2.3 洞门建筑材料 (17)3.3洞门强度及稳定性验算 (18)3.3.1 洞门结构计算 (18)3.3.2 抗滑动稳定性验算 (20)3.3.3 抗倾覆稳定性验算 (20)3.3.4 基底合力偏心距验算 (21)3.3.5 基底压应力验算 (21)3.3.6 墙身截面强度验算 (21)3.4本章小结 (22)第4章明洞设计 (23)4.1明洞长度确定 (23)4.2明洞设置 (23)4.2.1 明洞基本参数设置及配筋 (23)4.2.2 衬砌内力计算 (20)4.2.3 衬砌截面强度检算 (35)4.2.4 明洞衬砌内力图 (41)4.3本章小结 (41)第5章衬砌设计 (42)5.1概述 (42)5.2荷载计算 (43)5.2.1 计算断面参数选择 (43)5.2.2 浅、深埋的判断 (44)5.2.3围压的确定 (59)5.3.1 计算方法 (61)5.3.2 计算图示 (62)5.3.3衬砌几何要素 (63)5.3.4主、被动荷载作用下的衬砌压力的计算 (93)5.3.5最大抗力值的计算 (96)5.3.6衬砌总内力计算(不同围压级别) (104)5.4衬砌验算 (70)5.4.1 超浅埋断面衬砌验算 (70)5.4.2 浅埋断面衬砌验算 (116)5.4.3 深埋断面衬砌验算 (80)5.6隧道衬砌内力图 (126)5.6.1 浅埋、超浅埋界限截面内力图(超浅埋) (126)5.6.2 深埋、浅埋界限截面内力图(浅埋) (127)5.6.3 浅埋、超浅埋界限截面内力图(深埋) (127)5.5本章小结 (128)第6章通风照明设计 (129)6.1通风设计 (129)6.2照明设计 (130)6.2.1 洞外接近段照明 (130)6.2.2 洞内照明 (131)6.2.6 照明计算 (90)6.3本章小结 (139)第7章隧道防排水设计 (139)7.1防水设计 (139)7.1.1 防排水标准 (139)7.1.2 防水措施 (140)7.1.3 复合式衬砌防水系统 (140)7.1.4 二次衬砌防水系统 (140)7.2隧道洞内排水 (141)7.2.1 围岩疏导排水 (141)7.2.2 路侧边沟排水 (141)7.3洞口与明洞防排水 (143)7.3.1 洞口防排水 (143)7.3.2 明洞防排水 (144)7.4本章小结 (144)第8章施工工艺 (100)8.1施工方法 (100)8.2辅助施工 (100)8.3施工注意事项 (100)本章小结 (101)结论 (102)参考文献 (103)致谢 (150)摘要本设计为五海公路青龙山隧道隧道设计。

【精选】007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与监控量测施工过程控制手册

【精选】007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与监控量测施工过程控制手册

【精选】007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与监控量测施工过程控制手册目录1概述 (1)2超前地质预报 (1)2.1超前地质预报流程 (1)2.2超前地质预报内容 (1)2.3预报方法 (1)2.4预报要点 (3)3监控量测 (3)3.1监控量测流程 (3)3.2监控量测操作要点 (3)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和监控量测过程控制手册1概述本手册编制依据主要为:《客运专线铁路隧道工程施工技术指南》(TZ214-2005);《客运专线铁路隧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铁建设[2005]160号);《铁路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技术指南》(铁建设[2008]105号)。

本手册适用于铁路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和监控量测。

2超前地质预报2.1超前地质预报流程超前地质预报工序流程见图1 2.2超前地质预报内容(1)地层岩性,特别是对软弱夹层、破碎地层、煤层及特殊岩土的预测预报。

(2)地质构造、特别是对断层、节理密集带、褶皱轴等影响岩体完整性的构造发育情况的预报预测。

(3)不良地质,特别是溶洞、暗河、人为坑洞、放射性,有害5气体及高地应力等发育情况的预测预报。

(4)地下水,特别是对岩溶管道水、富水断层、富水褶皱轴及富水地层等的预报预测。

2.3预报方法(1)超前地质预报的方法按预报原理可分为地质分析法、钻探法、物探法和超前导坑法。

①地质分析法,包括地层分界线、构造线、地下河地表55制定预报方案 预报分级 地质分析 研究地质资料 物探法 深孔水平钻探中长距离预报地质综合预报 加深炮孔探测 红外探测 超前水平钻探 地质雷达探测施工建议施工方案选择 隧道施工地质素描 下循环预报长距离预报 地质预报报告技术决策预报验证反馈 异异常短距离预报正常段图1 超前地质预报工序流程图相关性分析,地质作图等。

②钻探法,包括深孔水平钻探、5~8m加深炮孔探测及孔内摄5影。

③物探法,包括地震波反射法,声波反射法、电磁波反射法、红外探测法等。

(2)超前地质预报按预报长度可分为长距离预报(大于200m)、中长距离预报(30~200m)和短距离预报(小于30m)。

XXX隧道地质勘察报告

XXX隧道地质勘察报告

目录一、工程概况 (1)二、勘察概况及工作方法 (1)三、完成的勘探工作量 (1)四、自然地理概况 (1)(一) 地理位置 (1)(二) 地形地貌 (2)(三) 气象特征 (2)(四) 土壤最大冻结深度 (2)(五) 地震动参数 (2)五、工程地质特征 (2)(一) 地层岩性 (2)(二) 地质构造 (4)(三) 水文地质特征 (4)六、不良地质及特殊岩土 (4)七、工程地质条件评价 (4)(一) 岩土施工工程分级及物理力学参数建议值 (4)(二) 隧道围岩分级及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分析 (4)(三) 隧道进出口工程地质条件 (5)八、设计与施工注意事项 (5)附件:一、 XXXXX隧道工程地质平面图(1:2000)二、 XXXXX隧道进口工程地质平面图三、 XXXXX隧道出口工程地质平面图四、 XXXXX隧道洞身工程地质纵断面五、 XXXXX隧道进出口放大工程地质纵断面六、 XXXXX隧道进口工程地质横断面七、 XXXXX隧道出口工程地质横断面八、 XXXXX隧道进口弃渣场工程地质断面图九、 XXXXX隧道出口弃渣场工程地质断面图十、地质柱状图十一、XXXXX隧道土工试验报告十二、XXXXX隧道岩石试验报告一、工程概况新建XX铁路工程XXXXX隧道位于XXXXX镇XXXXX,XXXXX隧道起讫里程DIIK4+120~DIIK5+730,全长1610m,洞深最大埋深约48m。

二、勘察概况及工作方法该隧道定测阶段的调查工作始于XX,外业钻探日期为XXX,水、土、岩的试验工作为XXX,资料整理工作于XX结束。

本次定测针对该隧道所处的地理位置及技术要求,采用地面大范围的地质调查及工程地质测绘(1:2000)、钻探、原位测试、室内试验、资料综合分析(含区域地质资料、初测资料的分析)等相结合的工作方法。

工作过程中,地质分界线的填绘主要利用手持GPS定点,钻孔的定位采用中线桩及全站仪,对岩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质采用室内试验进行。

(整理)隧道工程地质勘察说明

(整理)隧道工程地质勘察说明

**Ⅳ号隧道工程地质勘察报告一、概况**Ⅲ号隧道位于**省**县杨家庄乡**火车站西侧,为连拱隧道。

进口桩号K47+056,出口桩号K47+230;隧道长174m。

属短隧道。

隧道勘察采用工程地质调绘,钻探,物探等手段,查明了隧道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

完成的勘察工作量见表1。

表1勘察工作量汇总表二、自然地理概况(一)交通隧道东侧坡脚,约100m外为铁路及108国道,以东100m余为**火车站。

交通十分方便。

(二)气象隧道所处区域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季风气候区,但由于山地的影响,湿度有所增高。

据地方县志统计资料,**县城多年平均气温为7.4o C,最冷1月份平均气温-9.1o C,极端最低气温-30.6o C(1966.2.22),最热7月份平均气温16o C,极端最高气温38.3 o C(1961.6.20)。

地面温度,年平均9.8o C,一月最低,平均温度-9.4o C,6-7月份最高,平均温度26.1o C。

据杨家川站资料(1958年~1982年),多年平均降水量636.3毫米,春季67.9mm,占全年11%,夏季457.1mm,占全年72%,秋季97.4mm,占全年15%,冬季13.9mm,占全年2%,因此,夏季多发生暴雨造成灾害,特别在七月下旬至八月上旬是暴雨集中期,施工时应注意防洪。

三、隧道工程地质条件(一)地形、地貌隧址区位于**山中山区,山脉走向为北东向,山体陡峭,隧道进出口端地形坡度为30°~45°,基岩裸露。

植被覆盖较差,多为杂草及零星灌木。

隧道中间发育浅冲沟,堆积3~6m碎石土。

地面海拔高程界于766~810m之间,相对高差近54m。

隧道最大埋深37.1m。

(二)地层岩性根据物探揭露及工程地质测绘,隧址区除洞顶冲沟及出口坡脚堆积碎石土(Q4dl+c),及进出口沟谷堆积第四系全新统坡洪积层(Q4dl+pl)外,其余均基岩裸露,岩性单一,地质结构简单。

基岩为燕山期花岗闪长岩(γδ53),岩性为浅肉红色,浅灰~深灰色,中粗粒~中细粒不等粒花岗结构,局部为斑状结构,块状构造。

XX隧道工程地质勘察说明编写大纲2012

XX隧道工程地质勘察说明编写大纲2012

XX隧道工程地质勘察说明编写大纲2012第一篇:XX隧道工程地质勘察说明编写大纲2012XX-XX隧道工程地质勘察说明一、概况1、地理位置:说明工点的行政划分,与附近村、镇位置关系等。

2、工程规模:规模、坐落位置、进出口桩号、长度、纵坡等。

3、勘察工作概况:说明进出场时间、工作量布置及完成情况,利用以前资料情况。

应有勘察工作布设及完成工作量表。

4、勘察手段与方法:主要说明采用的勘察手段、方法、测试、试验等。

二、工程地质条件1.地形地貌2.地层岩性(按时代、岩土工程层)3.地质构造:桥址区所处的区域地质构造部位、构造形态特点。

对有断层断裂的,应着重论述通过桥址区时的几何形态、宽度、性质、破碎带岩性特征、含水性、活动性等等,以及对隧道工程的不良影响和作用。

4.新构造运动和地震:应有节理裂隙统计图表包括节理玫瑰图,极点图,赤平投影图等。

5.水文地质条件:主要说明地表水系和地下水的发育特征。

⑴.地表水⑵.地下水类型包括含水岩组的划分、地下水富水性、埋藏深度等⑶.地下水的类型及补给、迳流、排泄⑷.地下水的水质:地表水、地下水的水化学类型、化学成分统计分析,附水质主要化学成分统计表(各含水层(类))。

6.不良地质与特殊性岩土:主要说明隧址区不良地质、特殊性岩土发育程度、类型、性质、特点、分布情况。

(如有多点应分开论述)⑴.不良地质⑴.岩溶(如无可忽略)⑵.滑坡(如无可忽略)⑶.强震区(如无可忽略)…… ……⑵.特殊性岩土7、有毒气体与有害物质(如果有)三、隧道工程地质评价1.隧道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重点是洞底以上55m岩土工程层。

按岩石的坚硬程度、岩体完整程度、组和结构特征分别定性、定量说明(如RC、RQD、VP、KV、JV等)。

应有原位测试试验成果统计表。

土体按时代、成因、岩性、密实程度等。

(分述各岩土工程层的工程地质特征)2.隧道围岩分级的原则和方法⑴.分级的原则⑵.分级的方法3.隧道的围岩分级评价围岩定性特征描述,岩土物理力学参数统计表,岩土物理力学参数推荐值表,计算围岩基本质量指标BQ、围岩基本质量指标修正值[BQ],围岩分段分级及稳定性评价表及过程中的分析表等。

中龙隧道工程地质说明

中龙隧道工程地质说明

第四篇隧道第一节中龙隧道工程地质说明一、概述中龙隧道位于泰和县中龙乡白竹市村附近,设计为连拱式隧道,隧道进硐口位于白竹市村西面约0.2Km处,起迄里程桩号为K148+140~K148+635米,全长495米,设计路面标高127.710(进口)~132.815(出口)米;净空高度5.000米。

按照《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 D70-2004表1.0.4分类,该隧道属于公路短隧道。

本次勘察为施工图设计勘察阶段,根据江西省交通设计院钻孔布置表布设钻孔8个(后由于设计方案调整,实际只利用了5个钻孔的资料,见隧道工程地质平面图),钻探总进尺312.55米,采岩样17组,水样1组,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调绘面积0.85km2,物探采用高密度电法和测井相结合,电法测线沿隧道中轴布设纵测线一条,共长780米,在进、出硐口各布设一条物探横测线,共长600米,总测线长1380米,对ZK2、ZK3、ZK7钻孔进行了测井,外业工作于2007年08月04日完成。

二、地形地貌隧道区域为构造剥蚀低山区,地形起伏较大,微地貌简单,主要为沟谷及山间冲沟,地表植被茂盛,主要为松树、灌木和杂草,通视条件差。

山势走向较紊乱,区内最高点标高为232.60米,最低标高为105.90米,相对高差126.70米。

隧道进硐口位于低山山脚,沿山凹进入山体,山体坡度较陡;出硐口位于山脊一侧山脚地带,纵向坡度较缓,横向坡度稍陡,出硐口左侧为一山间冲沟,最宽处约30米,地表种植水稻,走向北偏西。

三、水文气象隧道区域地处赣中南低山丘陵区,属亚热带丘陵山区湿润季风气候区。

春、夏降水集中,雨量充沛,无霜期长等气候特征。

年平均降雨雨量为1400-1800毫米之间,4-6月为降水集中期,占全年总降水量的50%以上;7-9月为干旱季节,降水量只占19%左右。

公路自然区划分为五类,即江南丘陵过湿区。

四、区域地层岩性及隧道区地层结构、岩性特征区域资料表明该区域出露地层为寒武系中统高滩群变余砂岩及构造糜棱岩、白垩系上统南雄组上段砾岩,两者为不整合沉积接触。

舒家湾隧道竣工说明书

舒家湾隧道竣工说明书

刘家裕隧道竣工说明一、概况(一)工程概况舒家湾隧道为双洞单向交通隧道,左右线相距23~40m,为分离式隧道。

右线起止里程为YK27+545~YK29+125,全长1580米,左线起止里程为ZK27+530~ZK29+165,全长1635米,按长度属于长隧道。

隧道平面右洞张家界段位于R=1500m、A=547.723的园曲线内,花垣段位于R=1000m,A=387.298的圆曲线内。

路面最大横坡为4%。

隧道纵面张家界段位于1.95%的上坡段,花垣段位于1.2%的下坡段。

开工日期竣工日期(二)地形地貌本隧道地貌属于低山丘陵区。

隧道沿山间冲沟边部分部,地表地形起伏较大。

隧道轴线通过路段地面标高490.00~595.00m,相对高差约105.00m,隧道埋深约74.00m。

覆盖层厚薄不均,局部基岩出露。

植被发育,多为松树等乔木。

张家界端洞口位于陡坎下斜坡地段,山坡坡度约24度,洞口轴线与地形的关系,左右线均属坡面斜交型,有偏压。

花垣端洞口,位于山坡中部缓坡地段,山坡坡度约18度,洞口轴线与地形的关系属被面平行型,偏压严重。

(三)水文地质条件隧道处于斜坡坡脚地带,上部斜坡汇水面积较大,因此张家界、花垣端洞口段应作好地表截、排水系统导疏。

隧道洞身段从调查的泉眼分析,地下水水量少,影响小。

(四)不良地质及特殊地质岩溶:隧址区位于构造岩溶沟谷的一侧山坡中,地表岩溶形态不明显。

在隧道出口处ZK29-1遇到一溶洞,高约4m,充填软塑状粘土。

隧址区岩溶仅局部发育,以岩溶裂隙及溶洞为主。

断层:区域性断层F4与隧道近平行,多条分支断层与隧道相交,其对隧道的影响主要是岩体坡碎,围岩类别等级低。

二、施工依据1、<<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J042-94)2、<<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GB50086-2001)3、<<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 D40-2002)4、<<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 50108-2008)5、《张花项目第七标段隧道招标文件》及施工设计图6、工程建设管理处下发的文件7、中交建工程咨询(北京)有限公司下发的文件及通知8、其它有关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规范、规程及交通部有关文件三、技术标准1. 公路等级: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2. 设计行车速度:80km/h3. 设计荷载:公路—I级4. 隧道建筑限界宽度:10.25m(行车道7.5m+侧向宽度0.5m+0.75m+检修道0.75m×2)高度:5m15. 行车方向:双向行驶四、工程建筑材料1、石料、砂及水:全遂用石料、砂均为自主组织加工,水比较富足。

隧道施工作业指导书(最新版)

隧道施工作业指导书(最新版)

攀枝花至大理高速公路(四川境)工程隧道工程施工作业指导书单位:编制:审核:批准:2016年3月1日发布 2016年3月1日实施中国·四川·攀枝花目录工程简介 --------------------------------------------------------------------------- 11、概况 ---------------------------------------------------------------------------- 12、工程地质 ------------------------------------------------------------------------ 12.1中坝隧道------------------------------------------------------------------------------------------------------------- 12.2宝鼎一号隧道------------------------------------------------------------------------------------------------------ 22.3宝鼎二号隧道------------------------------------------------------------------------------------------------------ 22.4灰嘎隧道 ------------------------------------------------------------------------------------------------------------ 22.5半边街隧道--------------------------------------------------------------------------------------------------------- 23、隧道洞口施工注意事项------------------------------------------------------------- 24、其它注意事项 -------------------------------------------------------------------- 3隧道施工作业指导书 ----------------------------------------------------------------- 41.适用范围------------------------------------------------------------------------- 42.作业准备------------------------------------------------------------------------- 42.1内业技术准备------------------------------------------------------------------------------------------------------- 42.2外业技术准备------------------------------------------------------------------------------------------------------ 42.3施工用电 ------------------------------------------------------------------------------------------------------------ 42.4环保、水保要求--------------------------------------------------------------------------------------------------- 4 (2)施工中的环保、水保要求--------------------------------------------------------- 4(3)实施定期检查制度--------------------------------------------------------------- 5隧道洞口加固长管棚施工作业指导书 --------------------------------------------------- 61.作业准备------------------------------------------------------------------------- 62.材料及机具要求------------------------------------------------------------------- 6材料要求: ---------------------------------------------------------------------------------------------------------------------------- 6⑵机具要求:------------------------------------------------------------------------------------------------------------------------ 63.施工程序及工艺流程--------------------------------------------------------------- 63.1施工程序------------------------------------------------------------------------------------------------------------ 63.2工艺流程------------------------------------------------------------------------------------------------------------ 74.质量标准------------------------------------------------------------------------- 84.1一般规定------------------------------------------------------------------------------------------------------------ 84.2主控项目------------------------------------------------------------------------------------------------------------ 84.3一般项目------------------------------------------------------------------------------------------------------------ 85.成品保护:----------------------------------------------------------------------- 96.注意事项------------------------------------------------------------------------- 97.管棚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注意事项----------------------------------------------------- 9超前地质预报作业指导书 ------------------------------------------------------------ 111.适用范围 ------------------------------------------------------------------------ 112.作业准备 ------------------------------------------------------------------------ 112.1内业技术准备----------------------------------------------------------------------------------------------------- 112.2外业技术准备----------------------------------------------------------------------------------------------------- 113.技术要求 ------------------------------------------------------------------------ 114.施工程序与工艺流程 -------------------------------------------------------------- 114.1施工程序----------------------------------------------------------------------------------------------------------- 114.3 超前地质预报方法 -------------------------------------------------------------- 14 4.3.1 地质调查 -------------------------------------------------------------------- 20 4.3.2 地质素描 -------------------------------------------------------------------- 20 4.3.3 TSP203超前地质预报---------------------------------------------------------- 223、测线布置 ----------------------------------------------------------------------- 24①接收器孔 ----------------------------------------------------------------------- 24②炮孔 --------------------------------------------------------------------------- 24①洞内数据采集 ------------------------------------------------------------------- 24②室内计算机分析处理-------------------------------------------------------------- 265、提交资料 ----------------------------------------------------------------------- 26 4.3.4 瞬变电磁仪探测 -------------------------------------------------------------- 27 4.3.5 地质雷达探测 ---------------------------------------------------------------- 28 4.3.6 超前地质钻孔 ---------------------------------------------------------------- 296、资料提交 ----------------------------------------------------------------------- 334.3.7瓦斯及有害气体超前预报----------------------------------------------------------------------------33 1、监测和预报 --------------------------------------------------------------------- 33 4.3.8 综合地质分析 ---------------------------------------------------------------- 394.3.9 成果资料签认、反馈及措施建议 ------------------------------------------------ 405.劳动组织 ------------------------------------------------------------------------ 416.材料要求 ------------------------------------------------------------------------ 417.设备机具配置 -------------------------------------------------------------------- 418.质量控制及检验 ------------------------------------------------------------------ 429.安全及环保要求 ------------------------------------------------------------------ 42隧道开挖作业指导书 ---------------------------------------------------------------- 431.目的 ---------------------------------------------------------------------------- 432.编制依据 ------------------------------------------------------------------------ 433.适用范围 ------------------------------------------------------------------------ 434.施工方法及工艺 ------------------------------------------------------------------ 434.1隧道洞身开挖施工方法 ----------------------------------------------------------------------------------------434.2隧道开挖施工工艺 ----------------------------------------------------------------------------------------------434.2.1隧道开挖施工工艺流程图----------------------------------------------------------------------------434.2.2Ⅴ加强、Ⅴ加强(D)级围岩开挖 -----------------------------------------------------------------------444.2.3、Ⅴ浅、Ⅴ浅(D)、Ⅴ(D)、Ⅴ、Ⅳ、Ⅳ加强(D)Ⅳ变级围岩开挖------------------464.2.4、Ⅳ停、Ⅳ转围岩开挖 ----------------------------------------------------------------------------------474.2.5、Ⅲ级围岩开挖-----------------------------------------------------------------------------------------484.2.6、Ⅲ停围岩开挖 ------------------------------------------------------------------------------------------494.2.7、光面爆破 -----------------------------------------------------------------------------------------------50⑴工艺控制要点 -------------------------------------------------------------------- 50⑵施工操作要求 -------------------------------------------------------------------- 515.爆破作业流程 -------------------------------------------------------------------- 535.1测量放样-----------------------------------------------------------------------------------------------------------53 5.2钻孔及清孔--------------------------------------------------------------------- 535.3装药及起爆网络连接 -------------------------------------------------------------------------------------------545.4排险 -----------------------------------------------------------------------------------------------------------------546.爆破设计 ------------------------------------------------------------------------ 54 6.1不良地质 ---------------------------------------------------------------------- 546.3瓦斯隧道钻爆计算 ----------------------------------------------------------------------------------------------56 6.3.1、上台阶掘进爆破设计---------------------------------------------------------- 566.3.1.1 上台阶掘进爆破参数设计 --------------------------------------------------------------------------------56(一)炮孔直径 -----------------------------------------------------------------------------------------------------56(二)单循环爆破进尺--------------------------------------------------------------------------------------------56(三)炸药单耗 -----------------------------------------------------------------------------------------------------56(四)单循环开挖爆破的炸药耗量 ----------------------------------------------------------------------------56(五)单孔装药量计算方法 -------------------------------------------------------------------------------------56(六) 炮孔堵塞长度 ---------------------------------------------------------------------------------------------57(七)掏槽孔爆破参数设计 -------------------------------------------------------------------------------------57(八)掘进孔(底板孔)爆破参数设计------------------------------------------------------------------58 (九)周边孔光面爆破参数设计---------------------------------------------------------------------------58 (十)爆破设计参数汇总表--------------------------------------------------------------------------------596.3.1.2 上台阶掘进爆破施工设计 --------------------------------------------------------------------------------60(一)炮孔布置-------------------------------------------------------------------------------------------------60 (二)装药结构与炮孔堵塞 ---------------------------------------------------------------------------------61 (三)起爆网路设计-------------------------------------------------------------------------------------------64 (四)爆破材料消耗量统计 ---------------------------------------------------------------------------------65 6.3.2下台阶拉槽爆破设计----------------------------------------------------------- 666.3.2.1.下台阶拉槽爆破参数设计 ---------------------------------------------------------------------------------66(一)炮孔直径-------------------------------------------------------------------------------------------------66 (二)单循环爆破进尺--------------------------------------------------------------------------------------66 (三)主炮孔(底板孔)爆破参数设计------------------------------------------------------------------66 (四)周边孔爆破参数设计 ---------------------------------------------------------------------------------666.3.2.2下台阶拉槽爆破施工设计 ---------------------------------------------------------------------------------67(一)炮孔布置-------------------------------------------------------------------------------------------------67 (二)装药结构与炮孔堵塞--------------------------------------------------------------------------------69 (三)起爆网路设计-------------------------------------------------------------------------------------------69 (四)爆破材料统计 -----------------------------------------------------------------------------------------70 6.3.3 仰拱开挖爆破设计------------------------------------------------------------- 716.3.3.1 仰拱开挖爆破参数设计------------------------------------------------------------------------------------71(一)炮孔直径-------------------------------------------------------------------------------------------------71 (二)单循环爆破进尺 ---------------------------------------------------------------------------------------71 (三)主炮孔(底板孔)爆破参数设计------------------------------------------------------------------716.3.3.2 开挖爆破施工设计------------------------------------------------------------------------------------------72(一)炮孔布置-------------------------------------------------------------------------------------------------72 (二)装药结构与炮孔堵塞 ---------------------------------------------------------------------------------72 (三)起爆网路设计-------------------------------------------------------------------------------------------72 (四)爆破材料统计 ------------------------------------------------------------------------------------------ 16.4非瓦斯隧道钻爆计算 -------------------------------------------------------------------------------------------- 26.4.1 上台阶掘进爆破参数设计------------------------------------------------------------------------------------ 2(一)炮孔直径 ----------------------------------------------------------------------------------------------------- 2(四)单循环开挖爆破的炸药耗量 ------------------------------------------------------------------------------- 2 (五)单孔装药量计算方法 ---------------------------------------------------------------------------------------- 2 (六)炮孔堵塞长度 ------------------------------------------------------------------------------------------------ 3 (七)掏槽孔爆破参数设计 ---------------------------------------------------------------------------------------- 3 (八)掘进孔(底板孔)爆破参数设计------------------------------------------------------------------------- 4 (九)周边孔光面爆破参数设计 ---------------------------------------------------------------------------------- 5 (十)爆破设计参数汇总表 ---------------------------------------------------------------------------------------- 66.4.2 上台阶掘进爆破施工设计------------------------------------------------------------------------------------ 6(一)炮孔布置------------------------------------------------------------------------------------------------------- 6 (二)装药结构与炮孔堵塞--------------------------------------------------------------------------------------- 7 (三)起爆网路设计-------------------------------------------------------------------------------------------------19 (四)爆破材料消耗量统计 ---------------------------------------------------------------------------------------206.4.3 下台阶拉槽爆破参数设计-----------------------------------------------------------------------------------21(一)炮孔直径 -------------------------------------------------------------------------------------------------------21 (二)单循环爆破进尺----------------------------------------------------------------------------------------------21 (三)主炮孔(底板孔)爆破参数设计 ----------------------------------------------------------------------21 (四)周边孔爆破参数设计 ---------------------------------------------------------------------------------------216.4.4 下台阶拉槽爆破施工设计-----------------------------------------------------------------------------------22(一)炮孔布置 -------------------------------------------------------------------------------------------------------22 (二)装药结构与炮孔堵塞 ---------------------------------------------------------------------------------------25 (三)起爆网路设计-------------------------------------------------------------------------------------------------25 (四)爆破材料统计 -----------------------------------------------------------------------------------------------266.4.5 仰拱开挖爆破参数设计--------------------------------------------------------------------------------------26(一)炮孔直径------------------------------------------------------------------------------------------------------26 (二)单循环爆破进尺 --------------------------------------------------------------------------------------------27 (三)主炮孔(底板孔)爆破参数设计------------------------------------------------------------------------276.4.6 仰拱开挖爆破施工设计--------------------------------------------------------------------------------------27(一)炮孔布置------------------------------------------------------------------------------------------------------27 (二)装药结构与炮孔堵塞 ---------------------------------------------------------------------------------------27 (三)起爆网路设计 -----------------------------------------------------------------------------------------------28 (三)爆破材料统计-------------------------------------------------------------------------------------------------286.4.7 Ⅲ级围岩段掘进开挖爆破方案-----------------------------------------------------------------------------297、隧道开挖安全应急预案 ----------------------------------------------------------- 29隧道支护作业指导书 ---------------------------------------------------------------- 321.目的 ---------------------------------------------------------------------------- 322.编制依据 ------------------------------------------------------------------------ 323.适用范围 ------------------------------------------------------------------------ 324.施工方法及工艺 ------------------------------------------------------------------ 324.1.洞身初期支护施工方法 ---------------------------------------------------------------------------------------324.1.1锚杆施工 -------------------------------------------------------------------------------------------------324.1.2型钢钢架施工 -------------------------------------------------------------------------------------------33①施工准备-------------------------------------------------------------------------------------------------------------------------- 33②施工放样-------------------------------------------------------------------------------------------------------------------------- 33⑤型钢钢架焊接-------------------------------------------------------------------------------------------------------------------- 34⑥检查验收-------------------------------------------------------------------------------------------------------------------------- 34⑦准确复核里程,避免型钢钢架安装出现纵向错位现象。

隧道桩基承台洞门落石冲击下结构计算与分析

隧道桩基承台洞门落石冲击下结构计算与分析

隧道桩基承台洞门落石冲击下结构计算与分析发布时间:2021-04-13T02:40:57.006Z 来源:《防护工程》2020年34期作者:朱雯蕾[导读] 考虑在隧道洞门在受落石的荷载冲击下,结构设计需要考虑的荷载情况,并对洞门结构计算结果进行验算分析。

中交铁道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北京 100088摘要:为了更好地研究分析危岩落石对隧道桩基承台无仰拱双耳墙式洞门结构的影响作用,本文以某铁路隧道出口为例,通过对洞门概况及结构型式的介绍,根据洞口危岩落石调查情况,量化落石荷载,利用Midas-civil软件,建立结构-荷载模型,考虑在隧道洞门在受落石的荷载冲击下,结构设计需要考虑的荷载情况,并对洞门结构计算结果进行验算分析。

关键词:隧道;桩基承台洞门;危岩落石;结构计算随着我国铁路工程的不断发展建设,陡坡、险山等困难地形不再成为限制铁路走向的主要制约条件,隧道洞口危岩落石风险也经常存在,因而为保障铁路运营的安全,隧道结构的设计需要从自身承载力上克服危岩、落石等不良地质条件的影响。

本文以某铁路隧道为例,针对其桩基承台无仰拱双耳墙式洞门结构型式,利用结构计算软件,根据基本设计参数建立结构-荷载模型,计算落石冲击荷载下洞门结构受力,并根据受力情况进行结构设计。

1 概况1.1 工程概况案例为时速350km高速铁路双线隧道,线间距为5.0m,有砟轨道,隧道最大埋深约270m,全长1872m。

隧道出口紧邻市区公路,洞口位于公路上方约50m,平面距离约50m。

出口紧邻大桥,根据地形条件,出口采用桩基承台无仰拱双耳墙式洞门,设置10m长护桥明洞。

洞口正面图如下图1所示。

图1 洞口正面图1.2 工程地质、水文地质(1)工程地质条件地形地貌:丘陵地貌,地形起伏较小,自然坡度5~30o不等,局部较陡。

地层岩性:上覆第四系全新统坡残积层(Q4dl+el)粉质黏土、崩坡积层(Q4dl+col)块石土,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下统珍珠冲组(J1z)、三叠系上统须家河组(T3xj)。

隧道工程地质勘察说明

隧道工程地质勘察说明

**Ⅳ号隧道工程地质勘察报告一、概况**Ⅲ号隧道位于**省**县杨家庄乡**火车站西侧,为连拱隧道。

进口桩号K47+056,出口桩号K47+230;隧道长174m。

属短隧道。

隧道勘察采用工程地质调绘,钻探,物探等手段,查明了隧道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

完成的勘察工作量见表1。

表1勘察工作量汇总表二、自然地理概况(一)交通隧道东侧坡脚,约100m外为铁路及108国道,以东100m余为**火车站。

交通十分方便。

(二)气象隧道所处区域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季风气候区,但由于山地的影响,湿度有所增高。

据地方县志统计资料,**县城多年平均气温为7.4o C,最冷1月份平均气温-9.1o C,极端最低气温-30.6o C(1966.2.22),最热7月份平均气温16o C,极端最高气温38.3 o C(1961.6.20)。

地面温度,年平均9.8o C,一月最低,平均温度-9.4o C,6-7月份最高,平均温度26.1o C。

据杨家川站资料(1958年~1982年),多年平均降水量636.3毫米,春季67.9mm,占全年11%,夏季457.1mm,占全年72%,秋季97.4mm,占全年15%,冬季13.9mm,占全年2%,因此,夏季多发生暴雨造成灾害,特别在七月下旬至八月上旬是暴雨集中期,施工时应注意防洪。

三、隧道工程地质条件(一)地形、地貌隧址区位于**山中山区,山脉走向为北东向,山体陡峭,隧道进出口端地形坡度为30°~45°,基岩裸露。

植被覆盖较差,多为杂草及零星灌木。

隧道中间发育浅冲沟,堆积3~6m碎石土。

地面海拔高程界于766~810m之间,相对高差近54m。

隧道最大埋深37.1m。

(二)地层岩性根据物探揭露及工程地质测绘,隧址区除洞顶冲沟及出口坡脚堆积碎石土(Q4dl+c),及进出口沟谷堆积第四系全新统坡洪积层(Q4dl+pl)外,其余均基岩裸露,岩性单一,地质结构简单。

基岩为燕山期花岗闪长岩(γδ53),岩性为浅肉红色,浅灰~深灰色,中粗粒~中细粒不等粒花岗结构,局部为斑状结构,块状构造。

[河南]高速公路隧道工程地质勘察说明书_secret

[河南]高速公路隧道工程地质勘察说明书_secret

xx隧道工程地质勘察说明书一前言xx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岩土勘察分院承担了xx至xx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xx 隧道的工程地质勘察工作,外业勘察于2009年4月到6月进行,采用150型钻机,回转钻进,泥浆护壁,完成钻孔14个。

物探线路勘察使用反射法,2次覆盖,采用炸药震源,12道接收,沿中线RK96+800~RK99+000布设物探纵剖面1条,并分别在RK97+015,RK97+840,RK98+275,RK98+840处布设横剖面4条,采取岩样及土样做常规项目试验,为设计与施工提供必要的地质资料。

本次勘察执行《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 D70-2004)、《公路隧道勘测规程》(JTJ063-85)标准。

二工程地质条件1 地形地貌拟建隧道处于陕县硖石乡与xx乡的交界处,区域地貌属豫西低山区,地形起伏变化较大,区内沟谷发育,岩石裸露,地势由东向西逐渐升高。

场区地势由东向西倾斜,洞顶最高海拔825米,覆盖层厚度1.0~2.5米。

2 地质构造与地震在大地构造单元上,xx隧道所处地质构造以断裂为主,虽有高倾角和小褶产出,亦为断裂活动所致,大部分属深层已稳定性断裂,自中、上更新世以来未见明显活动,应为相对稳定的断裂。

本区地震活动较弱,以小、微震为主,中、强震较少。

自有地震史料记载以来,历史地震频繁,其中对拟建隧道影响较大的地震见历史地震一览表:场区在勘探深度未发现切穿第四系地层的活动性断裂。

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2001),路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5g,抗震设防为7°,相当于地震基本烈度Ⅶ度区,应按有关规定作相应设防。

3 地层岩性根据勘探资料并结合区域地层岩性划分,隧址区地层岩性简述如下:(1)中更新统残坡积层(Q2el+dl)岩性主要为杂色粉质黏土含大量根系及碎石,为全风化安山岩,表层草皮覆盖,含岩石碎块,土石混杂,该层厚度0.7-13.4米左右。

隧道工程地质说明

隧道工程地质说明

新岩屋冲二号隧道工程地质说明书ZDK540+528.0~ZDK540+649.0一、概况隧道全长121m,最大埋深65m,中心里程ZDK540+588.5,位于既有线左侧约250m。

纵坡设为单面上坡,坡度10.5‰,进口段轨面标高259.25m,出口段轨面标高为260.52m。

测区属溶蚀构造类型的低山丘陵、溶蚀槽谷地貌,地面标高245~345m,相对高差20~100m,自然坡度40~55°。

山脉走向、槽谷走向受构造控制,呈NE向分布,线路右侧380m为锦江。

隧道进、出口端地形陡峭,局部形成陡崖,地表多为灌木丛覆盖。

隧道进出口附近车辆不能通行,交通不便。

二、地层岩性测区地表覆盖第四系全新统坡洪积层(Q4dl+pl),崩坡积层(Q4dl+col),坡残积层(Q4dl+el),下伏寒武系中统(∈2a)地层,岩性分述如下:<3-4-1>黏土(Q4dl+pl):黄褐色,软塑,局部夹少量角砾。

厚0~1m,分布于隧道出口端沟谷底部。

属Ⅱ级普通土,D组填料。

<4-2-1>角砾土(Q4dl+col):灰褐色,松散~稍密,潮湿,角砾占70%,粒径2-20mm,碎石占15%,粒径20-60mm,石质成分多为灰岩,余为粉质粘土。

厚2~6m,分布于隧道进口端沟谷两侧斜坡中下部。

属Ⅱ级硬土,C组填料。

<6-2>黏土(Q4dl+el):灰褐色,硬塑状,主要成分以黏粒为主, 夹10%角砾,粒径为20~30mm。

厚0~2m,分布于出口端斜坡上。

属Ⅱ级普通土,D组填料。

<21-4>泥质灰岩(∈2a):灰色,灰白色,隐晶质结构,中厚层状结构,局部夹泥质条带,部分为灰岩与泥质灰岩互层,岩溶弱发育,局部见小溶孔。

节理裂隙发育。

隧道洞身围岩均为泥质灰岩,强风化带(W3)属Ⅳ级软石,B组填料;弱风化带(W2)属Ⅴ级次坚石,B组填料。

三、地质构造及地震动参数1、地质构造测区所处大地构造部位,属于扬子准地台八面山褶皱带武陵凹陷褶皱束中。

隧道工程地质勘察说明

隧道工程地质勘察说明

**Ⅳ号隧道工程地质勘察报告一、概况**Ⅲ号隧道位于**省**县杨家庄乡**火车站西侧,为连拱隧道。

进口桩号K47+056,出口桩号K47+230;隧道长174m。

属短隧道。

隧道勘察采用工程地质调绘,钻探,物探等手段,查明了隧道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

完成的勘察工作量见表1。

表1 勘察工作量汇总表二、自然地理概况(一)交通隧道东侧坡脚,约100m外为铁路及108国道,以东100m余为**火车站。

交通十分方便。

(二)气象隧道所处区域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季风气候区,但由于山地的影响,湿度有所增高。

据地方县志统计资料,**县城多年平均气温为7.4o C,最冷1月份平均气温-9.1o C,极端最低气温-30.6o C(1966.2.22),最热7月份平均气温16o C,极端最高气温38.3 o C(1961.6.20)。

地面温度,年平均9.8o C,一月最低,平均温度-9.4o C,6-7月份最高,平均温度26.1o C。

据杨家川站资料(1958年~1982年),多年平均降水量636.3毫米,春季67.9mm,占全年11%,夏季457.1mm,占全年72%,秋季97.4mm,占全年15%,冬季13.9mm,占全年2%,因此,夏季多发生暴雨造成灾害,特别在七月下旬至八月上旬是暴雨集中期,施工时应注意防洪。

三、隧道工程地质条件(一)地形、地貌隧址区位于**山中山区,山脉走向为北东向,山体陡峭,隧道进出口端地形坡度为30°~45°,基岩裸露。

植被覆盖较差,多为杂草及零星灌木。

隧道中间发育浅冲沟,堆积3~6m碎石土。

地面海拔高程界于766~810m之间,相对高差近54m。

隧道最大埋深37.1m。

(二)地层岩性根据物探揭露及工程地质测绘,隧址区除洞顶冲沟及出口坡脚堆积碎石土(Q4dl+c),及进出口沟谷堆积第四系全新统坡洪积层(Q4dl+pl)外,其余均基岩裸露,岩性单一,地质结构简单。

基岩为燕山期花岗闪长岩(γδ53),岩性为浅肉红色,浅灰~深灰色,中粗粒~中细粒不等粒花岗结构,局部为斑状结构,块状构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一、概述 (1)(一)工程概况 (1)(二)勘察目的和任务要求 (1)(三)勘察概况及工作方法 (1)(四)勘察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2)二、地形地貌 (3)三、地层岩性和地质构造 (3)(一)地层岩性 (3)(二)地质构造概况 (4)四、水文地质 (6)(一)地表水 (6)(二)地下水 (6)(三)水文地质试验 (8)(四)隧道涌水量分析评价 (8)(五)、地下水侵蚀性评价 (11)五、工程地质条件 (12)(一)不良地质及特殊岩土 (12)(二)场地地震效应 (13)(三)、岩土施工工程分级 (13)(四)、隧道围岩分级 (13)(五)、隧道工程地质条件分析评价 (16)(六)、斜井进口工程地质条件评价 (18)六、隧道风险分析与评估 (18)七、环境工程地质评价 (20)八、工程措施建议 (21)蒿吉坪隧道工程地质说明书一、概述(一)工程概况蒿吉坪隧道位于湖南省中方县蒿吉坪乡境内,线路跨过上蒲溪(蒿吉坪中桥)直接进入隧道,隧道下穿蒿吉坪乡、田坳、烂田坳、干田垅村,隧道出口位于杨家村爷溪右谷坡,隧道起屹里程为:DK287+832~DK292+905,全长5073米,隧道最大埋深为442m。

隧道进口标高353.78m,出口标高327.91m。

隧道区交通状况较差,进口段至东南方向的蒿吉坪乡平距303m。

出口段沟对面,有通往袁家的村道,可供农用车辆通行,洞身段地表则为人行山道及通往蒿吉坪乡的乡村水泥路。

该隧道共设计有1#、2#两个斜井以及1个横洞。

1#斜井位于进口段DK288+150公里处右侧,总长160m,走向212°,与正线夹角50°,斜井坡度8%。

出口位于电站引水渠上,无公路可通,交通条件差。

1#横洞位于隧道进口段的DK288+000公里处右侧,总长190m,走向346°,与正线夹角83°,横洞坡度0.4%。

出口位于河谷边,无公路可通,交通条件差。

2#斜井位于隧道洞身段DK292+300公里处左侧,斜井长度(平距)330m,走向71°,与正线夹角41.26°,斜井坡度9.2%。

出口位于沟谷,距离乡村水泥路202m,需要新修公路到洞口。

(二)勘察目的和任务要求1、目的:通过勘察,为沪昆客运专线的初步设计,提供最基本的地质参数。

提出设计与施工中应注意的事项和有关措施建议。

2、任务:详细查明蒿吉坪隧道进出口、洞身段以及线路两侧各500米范围内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断层、褶皱、节理、软弱结构面的产状及组合形式及性质特征。

进行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评价。

充分估计隧道施工可能诱发的危险因素,及环境问题,并提出相应工程措施意见。

完成蒿吉坪隧道定测阶段的工程地质勘察工作。

(三)勘察概况及工作方法1、勘察依据(1)勘察合同、钻探任务书(2)《新建铁路沪昆客运专线长沙至昆明段工程地质勘察大纲(长沙至玉屏段)》;(3)《铁路工程岩土分类标准》;(4)《铁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TB10012-2007;(5)《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

2、勘察过程及方法本隧道勘察采用了大面积地质调绘、大面积水文地质调绘,并大力推广和采用了航测遥感、物探、钻探等多种综合勘探手段。

尤其是大力推广和采用了物探技术,采用了电测深法,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地震弹性波法、声波测井、综合测井等多种物探手段指导钻探工作,同时结合地质调绘,对重大物探异常(断层破碎带、孔洞等)采用钻探验证。

由于受地形、气候、工期等多种条件的限制,本隧道分步勘探,分阶段提供地质资料。

钻探工作分两阶段完成,第一阶段共布设7孔,第二阶段重点针对隧道进出口及浅埋段,共布设7孔,3个挖探。

(四)勘察完成的主要工作量本隧道由于山高坡陡,地形较复杂,本勘察阶段以大面积工程地质调绘为主,辅以控制性钻孔相配合,最后根据钻孔资料,在薄弱地段加密勘探。

实际完成的勘探工程量如下。

蒿吉坪隧道主要勘探工作量表表1二、地形地貌隧道所在区为雪峰山西麓的北向延伸的中低山区,沿线地形较复杂,所经之处山峦叠嶂,沟谷纵横,地形起伏较大,地势陡峻,相对高差达500m。

地表大部分被第四系覆盖,第四系厚度一般0.5~3.0m。

植被茂密,自然坡度一般15°~35°,总体呈中间高两端低的“弓”型,在沟壑、路基软、陡壁处基岩出露。

进口自然坡度25°~35°,出口自然坡度10°~15°。

三、地层岩性和地质构造(一)地层岩性根据地质调绘,结合区域地质资料,隧道调查范围内出露的地层主要有:第四系残坡积层(Q4el+dl)和坡洪积层(Q4dl+pl),震旦系下统南沱江组(Zant)和江口组(Zaj),以及元古界板溪群拉榄组第二段(Pbnbl2),按由新至老顺序,各地层岩性特征分别叙述如下:蒿吉坪隧道地层统计表表2序号时代成因岩性特征里程厚度(m)分布系统组段起讫1 第四系全新统Q4el+dlQ4dl+pl粉质粘土:黄褐色,硬塑。

具弱粘结性。

含粉细砂约20~30%,角砾约占10~15%。

碎石土:以板岩碎块为主,灰褐、黄褐色,稍密,主要分布于陡坡、沟谷等处。

1~3进出口段地表及洞身段低凹处2震旦系下统南沱江组Zant含砾绢云母砂质板岩、含砾绢云母板岩,灰绿色,不具层理或微具层理,风化后呈黄绿色或肉红色,与下覆地层整合接触。

DK287+832DK289+2401408 隧道进口段3 江口组Zaj 含砾凝灰质砂岩、含砾砂质板岩,灰黄~浅灰绿色,中厚层状,产状110~140∠60~80°,与下覆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DK289+240DK291+7402500 进入隧道洞身(二)地质构造概况区域上,属于雪峰山复式背斜西北侧的次级构造--大墦坪—溆浦复背斜核部,地质构造较复杂,总体表现为复式背斜叠加压扭性断层的组合。

岩层总体以单斜为主。

DK287+832~DK291+760,地层总体倾向东,略向东南偏转,倾角45°~75°。

本次定测,共发现9条断层,从进口至出口依次为:①F101压扭性断层、②F102压扭性断层、③F103挤压错动带、④F104逆断层、⑤F106石堡区域压性断裂。

蒿吉坪隧道主要断层一览表表3另外,物探采用无源大地电磁法(EH-4),推测断层有F1、F2、F3、F4、F5等5条,F1与区域断层F103吻合。

物探推测断层,主要表现为一系列层间错动,以及节理裂隙密集带,岩体破碎,地下水富集。

详见下表。

物探推测断层一览表表4测线区内因不均衡的雪峰运动,使海盆部分抬升封闭成陆,遭受风化剥蚀,造成测线区震旦系下统江口组与元古界板溪群拉揽组之间的假整合接触(平行不整合),使震旦系地层以含砾明显区别于元古界地层,地质调查未见明显的不整合面。

(三)节理据实地调绘,区内节理裂隙较发育,在断层破碎带两侧各5-30m范围内较密集。

节理裂隙面较平直,少量粗糙,多数闭合。

少量张开,宽度1~5mm,张开节理裂隙一般被方解石和石英脉充填。

节理裂隙倾角一般较陡,长度1.5~20m,间距0.2~5m不等,节理裂隙发育段,岩石被切割成大小不等的碎块。

综合蒿吉坪隧道调查区,主要发育三组节理,以走向北西290~320°方位的最为发育,该组倾向与线路中线夹角38°,约占节理总数的43.9%,对施工较为不利的结构面,隧洞掘进时,形成较多倾向大里程方向的结构面,容易产生崩塌、掉块,需要重点防范;次为走向北偏西335~350°,该组倾向与线路中线夹角78°,约占节理总数的22%东0~3062°,约占节理总数的12.2%构不成大的威胁。

(见节理走向玫瑰花图)。

四、水文地质测线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雨水充足,年降雨量大,山峦重叠,山坡及沟谷植被茂密,覆土和风化岩石空隙较大,有利于大气降水的吸收和保持,使测线区地表水较发育,山坡至山顶地带河沟、溪谷密集,但地层本身富水性差,各地表溪沟流量随大气降水陡涨陡落。

地下水以基岩风化裂隙水以及构造裂隙水为主。

(一)地表水区内地表水主要为沅江流域的山间溪沟水,常年有流水的溪沟主要有三条,即隧道进口处的上蒲溪(调查时流量3.2L/S)、隧道出口的爷溪(调查时流量3.7L/S)以及洞身部分的田坳溪,里程DK289+270公里处(调查时流量1.5L/S),其余的溪沟流量随大气降水的变化而变化,雨季水量较大,枯季基本无水。

区内沟谷坡降较大,地表水排泄较暢通。

(二)地下水隧道区地下水主要赋存于浅变质岩裂隙中,根据地下水赋存条件,含水介质及水力特征可分为如下几种类型:1、第四系松散层孔隙潜水主要赋存于土石界面处及冲沟内粉质粘土、砂土及碎石土中,地下水主要由大气降水补给,该层透水性好,含水丰富,据调查该层厚度小,储水能力差。

孔隙水通过基岩节理裂隙、地质构造带等通道传输补给到下伏岩层中。

该层水在隧道出口以及洞身的沟谷内带状分布。

该层水埋藏浅,是隧道区居民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

2、基岩裂隙水浅变质岩裂隙水:地层为震旦系下统南沱冰碛岩组(Zant)、江口组(Zaj),主要岩性为含砾绢云母板岩、长石石英砂岩、砂质板岩、凝灰质板岩。

分布于整个隧道。

据调查,含水层内共调查6个泉水点,流量小,均小于0.2L/s,水量贫乏,主要分布于震旦系下统南沱冰碛岩组(Zant)和太古界板溪群拉榄组(Ptbnbl2)。

据区域资料,泉水流量80%以上小于0.5L/s。

主要接收大气降水补给,在风化裂隙或构造裂隙带中运移,下渗补给下伏地层,以泉的形式向沟谷或低凹处排泄。

3、断裂构造带中的构造裂隙水隧道区发育有三条区域性断裂,即F103、F104、F105,断裂平面上延伸较长,切割错动地层,为良好的地下水富集带,长期接受大气降水和地下水的补给,赋水量较好。

但隧道区断层为压扭性,破碎带内岩石结构较紧密,使其富水性和透水性不均匀。

如洞身浅埋段的09-ZD-2005孔,揭穿断层后,地下水具有承压性,承压水头高出地表2.48m,但涌水量较小,经观测,钻孔自流量为0.3m3/d,最大涌水量为26m3/d。

蒿吉坪隧道井、泉点调查表表5以上泉点,泉水主要用于灌溉。

隧道区,除断层破碎带地下水相对富集外,区域地层倒转,其层间搓动比较普遍,节理裂隙发育无规律,使隧道岩体其富水性和透水性不均匀。

物探测试揭示11处异常区均有可能富集地下水。

物探低阻异常区一览表表6(三)水文地质试验洞身段的钻孔,均进行了抽(提)水试验,通过试验,求的相应岩层的渗透系数以及单孔最大出水量。

见下表:蒿吉坪隧道勘探钻孔抽水试验统计表表7(四)隧道涌水量分析评价1、隧道涌水因素分析(1)、地表水对隧道涌水的影响隧道穿越区无大型地表水体,只在局部地段分布少量水塘,以及迳流短、流速快的季节性冲沟;DK288+609左侧189m坡顶见一水塘,接受大气降水补给,蓄水量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