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必修三笔记(Word版)

合集下载

高二历史必修三笔记

高二历史必修三笔记

高二历史必修三笔记都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要想学好历史就要做好每一个知识点的笔记。

下面是店铺网络整理的高二历史必修三笔记以供大家学习。

高二历史必修三笔记: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1、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主流思想的奠基时期(1) 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形成:孔子与儒家(孔子儒家思想主要内容:仁;德政;礼。

教育思想重点在有教无类和学习方法)发展:孟子(性善论;仁政说;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荀子(性恶论;仁政说;水舟之说;唯物思想等)(2) 道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形成:创始人老子,主张:道为万物本原;道法自然,清静无为,无为而治;小国寡民为理想状态;辩证思想。

发展:庄子。

思想主张:万物齐一;不执着于物。

(3)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其历史意义背景:经济生产力发展铁器牛耕,经营方式变化,小农经济开始出现。

政治:分封制度遭到破坏,贵族没落,新的社会阶层正在崛起,士阶层扩大,不同人从不同角度发表主张。

思想文化:学术下移,学在官府的垄断局面被打破。

内容:各家主张战国时期的儒家和道家之外,另外还有法家思想需要注意,为后来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提供理论基础。

2、汉朝儒学正统思想地位的确立背景:汉初黄老之学不能解决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后所面临的社会问题。

需要新的理论适应巩固中央集权的需要。

经过:A董仲舒发展儒家思想:春秋大一统;天人感应(有限限制君权学说)和天人合一理论(阴阳五行学说);三纲五常学说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与汉武帝的反应作用: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统一;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

3、儒学的发展—宋明理学(1)背景:魏晋南北朝:佛、道传播,儒学出现危机;唐朝:调和之风兴盛,“三教合一”弥漫各个领域。

;儒学丰富、更新深受佛道影响既要回答佛、道关于宇宙、自然的深层思考,又要与传统儒家对现实人生的关怀联系起来。

理或天理为其核心观念。

(2)内容:程朱理学代表:程颢、程颐、朱熹。

主张:A、世界观:理。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K12教育文档)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K12教育文档)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word版可编辑修改)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全部内容。

必修三(划线部分为大家必须掌握的内容)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春秋战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了解诸子百家中道、儒、墨、法诸家的代表人物道家:老子(春秋)、庄子;儒家:孔子(春秋)、孟子、荀子;墨家:墨子;法家:韩非子理解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孔子:①孔子的主要成就:春秋晚期鲁国人。

中国古代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

儒家学派创始人,首创私人讲学,晚年编订古代文化典籍。

孔子整理的《诗》《书》《礼》《易》《乐》《春秋》,后称为“六经”。

②孔子的主要观点:A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

他认为仁就是爱人,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实现“仁”,要做到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C主张“克己复礼”。

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

D主张“有教无类”。

孟子:A主张实行“仁政”。

B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C主张“性善论”。

荀子:A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B提出“君舟民水”的论断。

C提出“性恶论”,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经过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的总结和改造,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了解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太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①提出:汉武帝时,儒生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董仲舒提出了“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高中历史必修三笔记

高中历史必修三笔记

高中历史必修三笔记“历史”的含义在中文中最早仅用“史”一字代表。

甲骨文中“史”字与“事”相似,指事件。

许慎《说文解字》说:“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高中历史必修三笔记,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高中历史必修三笔记目录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第3课宋明理学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第二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第5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第7课启蒙运动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第10课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第四单元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第11课物理学的重大进展第12课解决生命起源之谜第13课从蒸汽机到互联网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第六单元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第17课毛泽东思想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第20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第八单元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第22课文学的繁荣第23课美术的辉煌第24课音乐与影视艺术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和韩非子思想的主要内容;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主张,西汉教育制度的初步建立;难点:儒家思想形成的原因;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专题二、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专题三、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古代文学特色:①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变革的时代,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孔子编订整理《诗经》作为德行教化文本,屈原创作《离骚》抒发爱国情怀。

② 秦汉时期,大一统局面形成,汉赋以华丽的辞藻描绘恢宏气势的时代。

高中历史必修三,整理得太好 了(精华版)

高中历史必修三,整理得太好    了(精华版)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笔记(精华版)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1)政治上:分封制瓦解(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2)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3)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视(4)思想文化上:学术逐渐下移,“学在民间”(私学)出现2、“百家争鸣”的含义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道、墨、法四家,各派主张各不相同,而在不同之中又有其相同之处。

儒、墨、法诸家,侧重于政治道德;道家侧重于对宇宙本体及其发展规律的探索。

各家学说的中心及其最后归宿,都是为了求治国平天下之道和理想的人生道路,这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共同精神。

3、“百家争鸣”意义(1)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2)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早期儒学思想家的思想1、孔子(1)政治思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2)教育思想: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把自己的思想主张贯穿到教育活动中;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3)孔子的历史地位:儒家学派创始人,教育家,文化传播者。

2、孟子(1)思想内容: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2)影响:对儒家思想发展有重要贡献。

3、荀子(1)主要思想: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进行深入的讨论。

(2)地位: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三、其他学派的主要思想1、道家(老庄之学)(1)老子“道”是世界根本;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小国寡民”社会。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笔记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笔记

—-可编辑修改,可打印——别找了你想要的都有!精品教育资料——全册教案,,试卷,教学课件,教学设计等一站式服务——全力满足教学需求,真实规划教学环节最新全面教学资源,打造完美教学模式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百家争鸣”的含义: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指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上形成的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的学者和不同思想学派。

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争鸣”是指他们围绕自然、社会和人生等问题互相诘难、批驳而形成的局面。

2.背景:春秋战国是社会大变革时期1)经济:生产力发展,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的形成和初步发展;2)政治:分封制崩溃,周王室衰微,诸侯兼并战争,重视网罗人才;3)阶级: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士”阶层活跃4)文化:私学兴起,“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思维拓展1 :从这一原因的分析中你得到哪些认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3 . 主要流派儒家: 孔子孟子荀子道家: 老子庄子法家: 商鞅韩非子李斯墨家: 墨子4、影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二、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先秦时期)一)、春秋时期孔子的思想1、孔子的生平(前551——前478):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被后人尊称为“至圣”。

2、孔子的思想主张①“仁”的学说(核心)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要待人宽容。

②人性论: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2)、政治思想①“为政以德”(民本思想)(进步)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高中历史必修三笔记24课

高中历史必修三笔记24课

高中历史必修三笔记24课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统一全国、统治时间最长的朝代,始于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20年结束,历时四百零六年。

其发源于楚汉争霸的背景下,由刘邦建立,削藩列国、统一国家,奠定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及文化基础。

汉朝的政治机构汉朝时期,中央政权有明确的政治机构,由中央朝廷与各藩镇构成。

中央朝廷由皇帝、丞相、太尉、尚书四大官构成,协调全国各政府及军事管理工作,主持朝政、军政、经济、外交等各项国家事务。

汉朝的军事管理汉朝时期,军事力量在中国历史上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既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力量,也是首领和政府的镇压武力。

汉朝的军事体制主要由两部制组成,即总兵部及太尉部,由前者统领全国兵马,后者实行军事政策,维护朝廷统治。

汉朝文化汉朝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文化朝代,当时繁荣昌盛的文学、音乐、佛教、法律和礼仪形成了汉文化的独特风格。

令人瞩目的是,汉朝的文学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一些古典文学著作仍被视为经典。

此外,汉朝是以宗教活动而闻名的历史时期,当时的宗教文化也在中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第二课朝的建立元朝的发展元朝是中国历史上以蒙古人统治的朝代,于1271年建立,至1368年结束,统治时间为97年。

元朝是一个蒙古化的政权,其帝制统治模式类似于蒙古人的鞑靼政治机构,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朝代。

元朝的政治结构元朝的政治结构主要是以受委婉式的帝制统治为基础,由皇帝及多个封建势力组成。

主要官职有皇帝、军机大臣、大臣、大学士等。

皇帝由蒙古人担任,宗室分封担任军机大臣,各牧有客官担任大臣和大学士等。

元朝的军事结构元朝的军事结构由中央朝廷军及地方军队构成,其中前者主要负责抵御外国侵略,后者负责抵抗地方势力。

此外,元朝也设立了以翰林院、尚书省为首的新中央的行政机构,另外,还设立了计划西征的军事机构和心理铁汉部等。

元朝文化元朝时期,文化繁荣昌盛,文物以弘扬中华文明而著称。

元朝时期在文学方面的成就极为辉煌,时期的一些文学名作仍然至今为我们所称道。

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速记

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速记

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速记高二历史必修三是学生在历史学科中的重要内容,它包含了许多重要的知识点。

在学习过程中,为了便于记忆和复习,我们可以采用速记的方法来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点。

下面是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的速记:第一章:启示录与启蒙运动1. 启蒙运动:18世纪欧洲思想家对封建专制制度和教权主义进行批判,提倡人民解放和自由平等的思想运动。

2. 启示录:启示录是西方历史上的一本重要文献,记载了被称为约翰的使徒在拘禁岛上所见到的一系列异象和预示。

3. 自然权利:启蒙思想家认为人类天生具有的不可剥夺的权利,包括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等。

第二章:民族国家产生的历史进程1. 民族国家:指具有统一的民族、领土和政权的国家形态。

2. 民族主义:指民族团结和民族利益至上的思想和政治理念。

3. 拉丁美洲独立运动:指拉丁美洲殖民地人民反对殖民统治,争取独立的历史运动。

第三章: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形成和发展1. 封建经济:以领主土地所有权为基础,以农奴和农民的劳动为主要来源的经济形态。

2. 商品经济:指通过生产出的商品进行交换的经济形态。

3. 市民社会:指以私有制为基础,以市场交换为主要方式的社会形态。

第四章:中国近代史纲要1. 不平等条约:指中国在晚清时期被迫签订的剥夺国家主权和领土的不平等条约,如《南京条约》和《辛丑条约》等。

2. 戊戌变法:发生在清朝末年的一场改革运动,企图通过改革来挽救清朝的命运。

3. 辛亥革命:指中国辛亥年间的一场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第五章:堡垒与火种——第一次世界大战1. 资本主义国家之间为争夺殖民地和利益而引发的第一次全球性战争。

2. 利用堡垒线战术来防守敌军的进攻,并通过火种战术来对敌军进行攻击。

3. 凡尔登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一场重要战役,法国在这场战役中成功地保卫了堡垒。

通过以上的速记,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记忆高二历史必修三的知识点。

这样在复习和考试中,我们就能够更快速地回忆起这些知识,并且能够更好地运用它们。

高中历史必修三笔记

高中历史必修三笔记

高中历史必修三笔记高中历史必修三笔记高中历史必修三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课程。

它涵盖了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期,非常具有代表性和开创性。

在本文中,我将对高中历史必修三进行笔记,详细介绍其主要内容和重要意义。

第一章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起义鸦片战争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件大事。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被迫签署了不平等条约,导致了许多国家的领土沦陷和财产损失。

太平天国起义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著名的农民起义,是一个极大的社会变革运动。

太平天国政权的诞生和发展,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本章中,我们将学习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起义的历史背景、原因、过程和影响,以及这两个事件对中国社会和世界文化的深远影响。

第二章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辛亥革命标志着中国千年帝制的结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辛亥革命结束后,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五四运动则是新文化运动的高潮,上世纪20年代中国的文化界和知识界都在进行着大规模的变革和摸索。

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进入了现代化的历史时期。

在本章中,我们将学习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背景、原因、过程和影响,以及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和经济近代化进程的推进起重要作用。

第三章新中国的诞生和发展新中国的诞生标志着中国近代史上一段新的历史时期的开始。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结束了漫长的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

新中国成立后,政治、文化、经济和社会制度等方面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和新的探索,中国社会开始步入新时代。

在本章中,我们将学习新中国的诞生和发展的背景、原因、过程和成就,以及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变革的成功实践和新的历史任务。

结论高中历史必修三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课程,涵盖了近代中国的许多重大事件和著名人物。

这些事件和人物对中国的历史和社会的发展都产生了比较重大的影响。

通过学习历史,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的过去和现在,更好地规划未来的发展方向。

高中历史必修三,整理得太好了(精华版)

高中历史必修三,整理得太好了(精华版)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笔记(精华版)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1)政治上:分封制瓦解(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2)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3)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视(4)思想文化上:学术逐渐下移,“学在民间”(私学)出现2、“百家争鸣”的含义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道、墨、法四家,各派主张各不相同,而在不同之中又有其相同之处。

儒、墨、法诸家,侧重于政治道德;道家侧重于对宇宙本体及其发展规律的探索。

各家学说的中心及其最后归宿,都是为了求治国平天下之道和理想的人生道路,这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共同精神。

3、“百家争鸣”意义(1)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2)“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早期儒学思想家的思想1、孔子(1)政治思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2)教育思想: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把自己的思想主张贯穿到教育活动中;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3)孔子的历史地位:儒家学派创始人,教育家,文化传播者。

2、孟子(1)思想内容: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2)影响:对儒家思想发展有重要贡献。

3、荀子(1)主要思想: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进行深入的讨论。

(2)地位: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三、其他学派的主要思想1、道家(老庄之学)(1)老子“道”是世界根本;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小国寡民”社会。

历史必修三简讲部分整理笔记

历史必修三简讲部分整理笔记

第15课近代科学技术革命第四单元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化第17课诗歌、小说与戏剧浪漫主义文学(18世纪后期至19世纪中叶)1.背景:革命或改革相继成功的欧洲各国并没有出现启蒙学者所描绘的美好景象,人们将对现实的不满反映到文学艺术领域2.风格;揭露丑恶现实的同时,憧憬着美好的未来,体现了理想主义的追寻3.代表:①拜伦:英国浪漫主义诗人,诗句优美奔放,富于哲理具有民主思想和反叛精神。

塑造出“拜伦式英雄”代表作叙事长诗《恰而德·哈罗尔德游记》《唐璜》。

《唐璜》被誉为“讽刺现代社会积弊”的百科全书。

②雪莱: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将人类未来寄托于普遍的爱代表作《西风颂》,体现一种真正的乐观主义精神。

名句有:“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③德国海涅《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④法国雨果《悲惨世界》呼吁用道德力量战胜邪恶4.特点:想象力丰富,揭示人物内心情感世界,对下层劳动群众给予深切同情,用人道主义道德感化去改变世界的愿望流于空幻。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19世纪60、70年代前后)1.背景;随着资本主义制度普遍确立,资本主义日趋尖锐的矛盾,促使人们对社会现实进行冷静、深刻的审视与批判2.代表①法国司汤达《红与黑》②巴尔扎克: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代表作《人间喜剧》,由91部小说组成,刻画了2400多个人物形象,展示了19世纪前期整个法国的社会生活,尤其在揭露资本主义社会金钱罪恶方面入木三分,被誉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

”③英国狄更斯《双城记》④俄罗斯列夫·托尔斯泰: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代表作《战争与和平》,罗曼罗兰赞誉此书为“近代的《伊利亚》”。

3.特点:注重细节描写,通过真实的在线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剖析社会问题的本质4.揭露丑恶灵魂,抨击罪恶的社会现实革命现实主义文学(19世纪中叶以后)1.背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风起云涌,建立没有阶级压迫和剥削的美好社会的要求转化为各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直接行动《海燕之歌》《母亲》--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代表作这部小说被公认为是革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现代主义文学1.背景世界大战和经济大萧条的社会危机的冲击2.特点在深刻批判现实的同时,反传统、反理性。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笔记(精华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笔记(精华版)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笔记(精华版)☀一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概念2、▲原因①政治:分封制、宗法制瓦解(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②经济:井田制崩溃(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③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视④思想文化:“学在民间”(私人讲学)出现3、代表人/性质影响最大儒、道、墨、法→儒、墨、法,重政治道德→道家重对宇宙本体及其发展规律的探索。

▲各家学说的中心(归宿)→为了求治国平天下之道和理想的人生道路△性质“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早期儒学思想家的思想1、★孔子:春秋(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鲁国人,被后世尊称为万世师表。

有优秀学生七十二贤,被后人尊称为至圣①思想观: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仁:爱人、融洽相处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礼:主张恢复西周礼乐制度“克己复礼”②政治观:以德治民→德: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任意刑杀注重政治与人事,✔“敬鬼神而远之”→反映中国文化重人性③教育观:a.首创私人讲学b.主张“有教无类”c.注重人的全面发展d.性相近(人先天具有的纯真本性)e.整理《诗、书、礼、易、春秋》言行载于《论语》2、★孟子:战国时期邹国人(前372-前289)亚圣“仁义礼智,我固有之也”,①提倡“仁政”学说②提出“民贵君轻”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③性本善3、★荀子:战国时期赵国人(前313-前238)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①天人关系:“制天命而用之”是中国最早的唯物主义思想、“天行有常”②“仁政”“王道”(秩序化、有序化),礼法并重✔董仲舒继承和发展荀子思想③“君舟民水”(“水则载舟,水则覆舟”)④人之性恶(人性本是恶的,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三、★其他学派的主要思想1、道家(老庄之学)★老子:春秋哲学观:①世界万物本源是“道”②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有无、难易、贵贱、祸福相互依存、不断转化)政治主张:①“无为而治”②“小国寡民”社会★庄子:战国宣扬天道与自然无为;追求“逍遥”。

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一、古代文明的起源与发展1. 古代文明的起源- 河流文明:尼罗河、两河流域、印度河、黄河流域- 古代文明的特点:农业发展、城市形成、文字创造、宗教信仰2. 古代埃及文明- 法老制度- 金字塔的建造与意义- 象形文字的发展3. 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苏美尔人的贡献- 汉谟拉比法典- 巴比伦王国的兴衰4. 古代印度文明- 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文明- 吠陀时期的社会结构- 佛教的起源与传播5. 古代中国文明- 夏、商、周三代的更迭- 青铜文化与甲骨文-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割据与思想百家争鸣二、希腊与罗马的古典文明1. 希腊文明- 城邦制度- 希腊哲学: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 希腊神话与文学艺术2. 罗马文明- 罗马共和国与帝国的建立- 罗马法律:十二铜表法- 基督教的产生与发展三、中世纪的欧洲1. 封建社会的形成- 封建制度的基本结构- 领主与农奴的关系- 城市的发展与商人阶级的兴起2. 教会的权威与影响- 教皇与教会的权力- 十字军东征- 黑死病对欧洲的影响3. 文艺复兴- 人文主义的兴起- 艺术与科学的复兴- 代表性人物:达芬奇、米开朗基罗、莎士比亚四、近现代世界历史的转变1. 文艺复兴至启蒙运动- 科学革命:哥白尼、伽利略、牛顿- 宗教改革:马丁·路德、加尔文主义- 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卢梭、孟德斯鸠2. 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的起源与影响- 社会结构的变化- 工人运动与社会主义思想的产生3. 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法国大革命- 德国与意大利的统一- 民族主义与帝国主义的兴起五、两次世界大战与冷战1. 第一次世界大战- 战争的原因与过程- 凡尔赛和约与国际联盟- 战后世界格局的变化2. 第二次世界大战- 战争的爆发与扩大- 纳粹大屠杀与反法西斯同盟- 联合国的成立与战后秩序的重建3. 冷战时期- 冷战的起源与对抗- 核武器竞赛与太空竞赛- 冷战结束与苏联解体请注意,以上内容仅为一个概要性的知识点总结,具体的文档格式和详细内容需要根据实际教学大纲和要求进行调整和补充。

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整理

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整理

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整理学习历史本身就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试想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的灿烂文明,古今中外的一些英雄传说,还有那些轰轰烈烈的历史事件,这些难道不会让人产生无限遐想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希望对你们有帮助!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整理1一.从>到唐诗1.>(1)中国第—部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部分.(2)>经孔子整理编定,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3)屈原的抒情长诗>想象奇特,具有浪漫主义风格,是楚辞的代表作,楚辞因此又称〝骚体〞.2.唐诗(1)唐诗繁荣的原因:a唐朝文明开放与繁荣的社会环境.b科举考试中以诗赋为主促进了诗歌的繁荣.(2)代表人物及作品:a初唐的诗人有王勃.陈子昂等.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传诵的名句.b盛唐诗人:高适的〝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岑参的〝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都洋溢着豪迈的气概;孟浩然.王维的山水诗,景物如画,意境幽深,孟浩然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王维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都富于诗情画意.李白.杜甫和白居易的诗是唐诗发展繁荣的丰碑.李白以浪漫主义的创作,赢得〝诗仙〞的美誉;杜甫以现实主义的〝诗史〞,被誉为〝诗圣〞.c中唐的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创作了大量平实浅近,针砭时弊的讽喻诗.二.宋词和元曲1.宋词出现的原因:(1宋代商业的发展.(2)城市的繁荣.(3)市民数量的不断增加.2.流派:(1)婉约派代表人物柳永.李清照.柳永州>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李清照的〝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等,都是流传极为广泛的佳句.(2)豪放派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等.苏轼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3.元曲:元代,散曲的创作进入繁荣阶段,与元杂剧一起,合称为元曲.元曲通俗生动,豪放飘逸,以关汉卿.马致远等人的创作成就.三.明清小说1.小说的发展历程:(1)魏晋南北朝,出现了>等志怪小说.(2)唐朝短篇小说传奇.(3)宋朝供说话人用的话本,把中国小说创作推向一个新阶段.2.明清小说繁荣的原因:(1)专制中央集权进入强化阶段.(2)手工业.商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扩大.(3)为适应市民阶层的需要,小说创作进入蓬勃发展的阶段.3.代表作品:>.>.>和>四部长篇小说最为.4.评价:它们是中国文学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珍品.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整理2一.背景(一)原因——必要性1.汉末以来,儒学的性削弱,其正统地位受到佛教.道教冲击.(三教并立)2.宋代社会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二)条件——可能性1.儒学复兴运动2.北宋相对宽松的文化氛围.二.特点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三教合一) 三.发展历程和主要观点(一)理学的创立1.代表人物:北宋程颢.程颐2.主要观点:天理是世界的本原;天理的核心是仁,仁是与万物俱生的;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格物致知.(二)理学的成熟1.代表人物:理学集大成者——南宋朱熹>2.主要观点:本体论或宇宙观:理是世界万物的本原,理先于气;方法论:格物致知以求〝理〞.政治主张或伦理观:存天理(三纲五常——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灭人欲;(道统论;正君心.)(三)理学的发展——陆王心学1.代表人物: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2.主要观点:本体论或宇宙观:心是世界万物的本原,〝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方法论:〝致良知〞(通过内心反省去除私欲,回复良知即可成圣贤);知行合一.政治主张或者伦理观:存天理,灭人欲.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整理3重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1.两汉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汉承秦制〝中朝〞和〝外朝〞2.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逐步形成三省六部制3.我国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是在:隋唐时期4.宋朝的政治制度特点:不断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职权,进一步加强皇权.5.宋朝的〝二府〞:中书门下是行政机构;枢密院是军政机构.参知政事——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权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6.元朝的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综合汉蒙政治制度,加强皇权有新发展中书省——行政机构枢密院——军事机关元朝时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的机构是:宣政院;7.中国省制的开端是:元朝时的行省制度;元朝行省制度的创立是地方行政制度重大变革.郡县制(秦朝)——郡国并行制与州郡县三级制(汉)——州县两级制(隋——宋)——行省制度8.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2)在中央政权中,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3)地方官吏必须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中央.高二_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整理。

【推荐下载】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3笔记

【推荐下载】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3笔记

[键入文字]
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3笔记
【摘要】高二是两极分化的重要阶段,希望大家好好把握高二,为高三打好基础,小编为大家总结了高二历史必修3笔记,希望大家喜欢。

 一、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1、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主流思想的奠基时期
 (1) 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形成:孔子与儒家(孔子儒家思想主要内容:仁;德政;礼。

教育思想重点在有教无类和学习方法)
 发展:孟子(性善论;仁政说;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
 荀子(性恶论;仁政说;水舟之说;唯物思想等)
 (2) 道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形成:创始人老子,主张:道为万物本原;道法自然,清静无为,无为而治;小国寡民为理想状态;辩证思想。

 发展:庄子。

思想主张:万物齐一;不执着于物。

1。

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超全整理

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超全整理

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超全整理(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学习资料、英语资料、学生作文、教学资源、求职资料、创业资料、工作范文、条据文书、合同协议、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such as learning materials, English materials, student essays, teaching resources, job search materials, entrepreneurial materials, work examples, documents, contracts, agreements, other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超全整理思考通过其他的渠道得到的历史知识和教材所述的知识联系起来,把知识弄清楚,这样也算是时间的充分利用。

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笔记

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笔记

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笔记第一章:抗日战争及其历史地位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场伟大战争,对于中国乃至世界历史具有重要地位。

本章主要介绍抗战的起因、过程以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起因:- 日本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 自强不息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影响。

过程:- 卢沟桥事变和中国全面抗战的爆发;- 中国军民与日军浴血奋战;- 百团大战和八路军新四军的游击战争;- 淞沪会战、武汉会战和长沙会战。

历史地位:- 抗日战争打破了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野心;- 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牺牲,但也激发了民族自豪感;- 对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具有重要意义;- 铸就了中日友好的基础。

第二章: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新中国成立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时代。

本章主要介绍新中国的成立过程以及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重要内容。

新中国的成立:-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胜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和平解放台湾。

社会主义建设初期:- 社会主义改造和土地改革;- 四大民主新生活的建设;- 五年计划和社会主义工业化;- 鞍钢宪法和农村人民公社的建立。

第三章:文化大革命的起因和基本内容文化大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一场动荡的社会运动,对中国社会、经济和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章主要介绍文化大革命的起因和基本内容。

起因:- 毛泽东的一系列政治考量;- 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问题和矛盾。

基本内容:- “上山下乡”运动和红卫兵的活动;- 四清运动和批林批孔运动;- 农村“联防队”和造反派组织的兴起;- 经济和政治秩序的动荡。

第四章: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改革开放是中国历史上的一项重大改革,标志着中国进入现代化的快速发展阶段。

本章主要介绍改革开放的背景、措施以及对中国的影响。

背景:- 经济发展面临的困境;- 改革的迫切需求。

措施:- 经济体制改革和外贸政策调整;- 对外开放和引进外资;- 农村改革和城市现代化建设。

影响:- 经济迅速增长,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社会生活和文化发生巨大变化;- 对全球经济和政治产生重要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历史必修三笔记
(2021最新版)
作者:______
编写日期:2021年__月__日
高二历史必修三笔记: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1、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主流思想的奠基时期(1) 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形成:孔子与儒家 (孔子儒家思想主要内容:仁;德政;礼。

教育思想重点在有教无类和学习方法) 发展:孟子(性善论;仁政说;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 荀子(性恶论;仁政说;水舟之说;唯物思想等) (2) 道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形成:创始人老子,主张:道为万物本原;道法自然,清静无为,无为而治;小国寡民为理想状态;辩证思想。

发展:庄子。

思想主张:万物齐一;不执着于物。

(3)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其
历史意义背景:经济生产力发展铁器牛耕,经营方式变化,小农经济开始出现。

政治:分封制度遭到破坏,贵族没落,新的社会阶层正在崛起,士阶层扩大,不同人从不同角度发表主张。

思想文化:学术下移,学在官府的垄断局面被打破。

内容:各家主张战国时期的儒家和道家之外,另外还有法家思想需要注意,为后来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提供理论基础。

2、汉朝儒学正统思想地位的确立背景:汉初黄老之学不能解决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后所面临的社会问题。

需要新的理论适应巩固中央集权的需要。

经过:A董仲舒发展儒家思想:春秋大一统;天人感应(有限限制君权学说)和天人合一理论(阴阳五行学说);三纲五常学说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与汉武帝的反应作用: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统一;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

3、儒学的发展—宋明理学(1)背景:魏晋南北朝:佛、道传播,儒学出现危机;唐朝:调和之风兴盛,“三教合一”弥漫各个领域。

;儒学丰富、更新深受佛道影响既要回答佛、道关于宇宙、自然的深层思考,又要与传统儒家对现实人生的关怀联系起来。

理或天理为其核心观念。

(2)内容:程朱理学代表:程颢、程颐、朱熹。

主张:A、世界观:理。

(在世界――本原、在社会――儒家道德伦理,在个人――人性)B、方法论:格物致知,即研究事物,穷尽事理。

(事理不是科学知识而是人伦道德) 影响: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元、明成为科举考试内容,确定了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陆王心学:强调了主动作用,激励人们奋发立志。

代表:陆九渊、王守仁。

高二
历史必修三笔记:宋明理学一、背景(一)原因——必要性1.汉末以来,儒学的性削弱,其正统地位受到佛教、道教冲击。

(三教并立) 2.宋代社会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

(二)条件——可能性 1.儒学复兴运动 2.北宋相对宽松的文化氛围。

二、特点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

(三教合一) 三、发展历程和主要观点(一)理学的创立 1.代表人物:北宋程颢、程颐2.主要观点:天理是世界的本原;天理的核心是仁,仁是与万物俱生的;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格物致知。

(二)理学的成熟1.代表人物:理学集大成者——南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2.主要观点:本体论或宇宙观:理是世界万物的本原,理先于气; 方法论:格物致知以求“理”。

政治主张或伦理观:存天理(三纲五常——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灭人欲;(道统论;正君心。

) (三)理学的发展——陆王心学 1.代表人物: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 2.主要观点:本体论或宇宙观:心是世界万物的本原,“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方法论:“致良知”(通过内心反省去除私欲,回复良知即可成圣贤);知行合一。

政治主张或者伦理观:存天理,灭人欲。

高二历史必修三笔记: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化一、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 1.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及其西传1)造纸术(1)西汉时期发明造纸术。

(2)东汉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蔡侯纸原料易得、造价低廉。

(3)造纸术经阿拉伯人传到非洲和欧洲,影响最为久远,有利于文明发展
和社会进步。

2)印刷术(1)隋唐出现雕版印刷术,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刊印日期的印刷品是868年我国印制的《金刚经》。

(2)北宋平民毕升发明(泥)活字印刷术。

(3)活字印刷术经波斯传到西方,“成为新教的工具”,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有利于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有助于人们的思想解放。

3)指南针(1)战国时期发明“司南”(《韩非子》) (2)北宋,指南针用于航海。

(3)南宋时指南针传到阿拉伯,促进了各国航海事业发展,为新航路的开辟、早期殖民扩张和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

4)火药(1)唐朝出现火药配方,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

(2)北宋时火药已广泛在军事上使用,设有专门机构制造火药武器。

(3)南宋时发明了“突火枪”,管形火器的出现,开创了人类作战史的新阶段。

(4)我国发明的火药在13世纪中期传入阿拉伯,后来又由阿拉伯传入欧洲,成为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的有力武器。

总而言之,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西传欧洲,促进了欧洲的资本主义发展和社会形态更替,预示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到来,对世界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科学技术能否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取决于当时的社会环境。

二、中国传统科学为什么能够长期世界?为什么中国科技又会在明清时期走向衰落? 1、长期世界的原因:中国最早建立了封建制度,是当时最先进的国家,同时国家对科技尤其是涉及到农业的科技给予了一定支持;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社会相对安定;封建经济长期处于世界地位,推动了科技发展;民族融合,长期对外开放,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2、在明清走向衰落的原因:明清时
期封建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不能对科技的发展提出迫切要求和推动力;封建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也阻碍了有关科技的发展;封建统治者推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文化专制主义,如八股取士、文字狱等,使近代自然科学失去了产生和发展的政治文化基础;程朱理学的束缚;中国传统科技自身的局限性,即:1)注重实践经验的总结,缺乏理论上的探索,得到发展的一般只是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天文历法等科技领域;2)缺少实验的传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