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本质区别_许远理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第 27卷 第 5期 2007年 10月
心理学研究
ຫໍສະໝຸດ Baidu
Journal o f X inyang N orm a l University ( Ph ilos. & Soc. Sc.i Ed i.t ) V o.l 27 No. 5 O c.t 2007
情绪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本质区别
二、情绪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在概念定义和研究 内容上的不同
目前, 国外已经形成了三种非常不同的情绪智 力理论, 以 M ayer和 Sa lovey 为代表的称为 情绪能
许远理: 情绪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本质区别
力理论 , 以 Golem an为代表的称为 情绪胜任力理 论 , 以 Bar- On 为代表的称为 情绪智力、社会智 力和人格的混合理论 。西方心理学理论界一般把 M ayer等人建构的情绪智力视为理论范式。
16
息问题 [ 7] , 韦克斯勒坚信情绪的抑制能力是智力的 一个重要方面, 他赞成把被试暴露在负载情绪的环 境里, 研究他们对危险、对冲突、对权威、对暴力的处 理能力。韦克斯勒所说非智力因素在很多方面都是 现在情绪智力要研究的问题, 如果韦克斯勒还健在, 他一定会把 情绪 智力整 合到 他的 智力 测验里 [ 7] 。 此外, Epstein和 M e ier用所谓 非智力因素 构建了 一种 建设性思维量表测验 与韦氏智力量表进行 因素分析比较, 前者非智力因素的载荷为 0. 79, 智 力因素的载荷接近 0. 18, 而后者非智力因素的载荷 为 0. 10, 智力因素载荷为 0. 48。他们断言两者的差 异并非是由于不同的测量技术, 而是它们测量的是 不同的能 力 [ 8] 。因此他们把 非智力因素视 为个人 的一种能力。其实在西方智力测验的版本里, 都或 多或少地涉及到处理情绪、情感信息的能力。这说 明我国学者与西方学者思想中的非智力因素是有很 大差异的。西方学者当时提出非智力因素的概念主 要借以说明在智力测验中暂时不能被解释的一些相 关变量, 其中一部分本身就属于能力范畴。这可能 为情绪智力的诞生埋下了伏笔。
收稿日期: 2007 06 20 基金项目: 全国教育科学 十五 规划课题 ( FBB040128); 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 2006FSH 008) 作者简介: 许远理 ( 1960 ), 男, 河南商城人, 教授, 博士, 主要从事情绪与认知、情绪智力及相关研究。
15
第 27卷 第 5期
(二 )非智力因素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背景 非智力因素这一术语是伴随智力测验而出现的 概念, 传统智力主要侧重于学业能力的研究。研究 者发现智力水平不能很好地解释学生学习成败的原 因。从心理学研究历史来看, 非智力因素 概念的 首创者是美国心理学家亚历山大 ( C. P. A lexander) , 在他的启发下, 韦克斯勒 (W echsler, D )于 1940年提 出了 智力中的非智力因素 概念。韦克斯勒于 1940 年 在 Non intellective factors in genera l intelli gence[ 5] 一文中写到: 问题的关键是能否将感情能 力和意动能力接纳为一般智力因素。我的观点是, 这种因素不仅是可以接纳而且是必需的。智力测验 要想测量到人的全部智力, 就必须把非智力因素纳 入其中。 1950年韦克斯勒又发表了 认知的、欲求 的和非智力的智力 一文标志着非智力因素的正式 诞生。韦克斯勒从 1950年起对智力测验的因素分 析解释不到 60% 的总方差总是深感不安, 在他去世 之前的 30余年里, 一直想用智力中的非智力因素去 解释剩余方差。韦克斯勒在此期间的研究过程中虽 然没有直接提出情绪智力这一概念, 但他在对智力 测验的修改中, 的确把现在情绪智力测验的内容增 补到他的测验中了, 如他在 1952 年就曾经把 表达 情绪的能力 放在智力测验里 [ 6] , 1974 年在理解和 排列图画的子测验里涉及到处理儿童打架的情绪信
许远 理
(信阳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 河南 信阳 464000)
摘 要: 情绪智力与非智力因素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它是在多元智力取向背景下形成的一 种新的智力理论, 是对传统智力的扩展和补充, 是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非智力因素是智力测验 的因素不能解释而又与智力活动有关的另类因素。国内学者与西方学者在情绪智力与非智力因素 认识上有着巨大差异, 无论从情绪智力与非智力因素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背景、理论依据、概念定义、 研究内容、应用范围还是生理机制等方面都存在本质不同。
在我国, 自 从燕 国材 教 授 1983 年在 光明 日 报 上发表了 应 重视非智力因 素的培养 一 文以 后, 非智力因素及其相关问题受到国内许多心理学 家和教育学家们的关注, 有关此研究的论文论著犹 如雨后春笋, 它们为我国的教育发展做出了巨大贡 献。那么, 这一概念在我国学界出现的时代背景是 什么呢? 自 1978年以来, 随着对外开放, 我国逐步 了解到西方发达国家重视发展学生智力的趋势, 于 是在学校系统里掀起了开 发智力和培养能 力的热 潮, 即从偏重传统的 双基 转向智力开发。但在这 个过程中, 却逐步发现一个严峻的问题, 即智力水平 只是影响学习成功、学生成才的因素之一, 智力也只 是衡量人才质量的一个方面。学者们不得不考虑影 响学习、成长除了 智力因素外, 还有其他的 心理因 素。没有这些心理因素的参与, 学习的成功是无法 保证的, 不发展这些心理因素, 成才也是不可能的。 20世纪 90年代, 我国教育界提出 素质教育的战略 思想, 把非智力因素的研究和探讨推向一个新的高 潮。在以学校教育为背景提出的非智力因素与西方 以智力本质为背景提出的非智力因素, 两者存在认 识上的差异在所难免。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7年 10月
以及人类对社会的多元物质价值取向和精神价值取 向, 所以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们不断致力于拓展智 力概念的内涵和 外延。美国心理学家加登纳 1983 年在这种背景下提出多元智力理论, 认为人类的整 体智力至少应包括 7 种不同的智力, 即语言智力、数 理逻辑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身势智力、内省智 力和人际智力, 其中后 4 种智力后来成为情绪智力 理论的直接来源。斯腾伯 格于 1985 年出版 超越 IQ , 提出了智力的三元理论: 情境亚理论 ( 外部世 界 ) 、成分亚理论 ( 内部世界 ) 和经验亚理论 ( 内外部 世界的结合点 )。智力从本质上看同时又隶属于个 体与生存的环境, 强调智力的实践性, 而不仅仅是与 学业有关的智力差异; 它所关注的研究对象, 不仅是 儿童、专家, 还要包括成人和一般民众, 这就超越了 IQ 主 要研 究 儿 童 和 青 少 年 的 局 限。 上 述 研 究 给 情 绪智力的诞生提供了理论上的准备。目前, 情绪智 力理论已经被西方主流心理学所接受, 并得到感情 神经科学研究的实证, 广泛应用于心理学、教育学、 美学、政治学、军事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人工智 能等领域。这从另一个侧面也说明情绪智力比非智 力因素的应用范围要宽阔得多。
(一 )情绪智力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背景 情绪智力理论是针对传统智力的缺陷以及情绪 与认知关系研究的新发现等提出的。这一术语最早 在 20世纪 60年代以一种附带的形式被用于文学评 论 [ 1] 26 30和精神病学 [ 2] , 20年之后, P ayne于 1986年 在他的博士论文中被广泛使用。真正作为一种理论 提出是 1990年 Salovey & M ayer在 想象、认知与人
Bar on 在 2000年把情绪智力定义为影响有效 地应对环境要求的一系列情绪能力的社会能力 [ 9 ] 。 这个理论研究 的具体内容是: ( 1 ) 个人内部技 能 情绪的自 我 意识、自 我 实现、自尊 和独 立; ( 2) 人际技能 人际关系、社会职责和移情; ( 3) 适应性 问题解决、现实考验和灵活性; ( 4) 压力 管 理 压 力 耐 受 性 和 冲 动 控 制; ( 5 ) 一 般 心 情 幸福感、乐观主义。
Go lem an 1995年把情绪智力定义为控制情绪冲 动、解读他人情感 和处理各种关系的能力; 2000年 提供了描述性定义: 情绪智力能够被观察到, 当一 个人在情境中, 在适当的时候经常以有效的方式展 示构成自我意识, 自我管理, 社会觉察和社会技能的 胜任力。这个理论研究的具体内容是: ( 1) 自我意 识 情绪的自我意识、正确评价自己情绪的能力 和自信心; ( 2) 自我管理 自我控制、诚信、责任 心、适应性、成就定向和创 新; ( 3) 社会觉察力 移情能 力、组 织 觉 知 力 和服 务 定 向; ( 4 ) 社会 技 能 领导能力、沟通能力、提携他人、影响力、集思 广益、冲突处理能力、凝聚力和团队协调能力。
格 杂志上发表 情绪智力 一文开始。但 对情绪、 认知、智力 (智慧 )之间关系的探讨可追溯到古希腊 时期, 柏拉图将情绪或激情视之为一匹不易驯服的 野马, 不断挣脱象征理性驾驭者的控制, 威胁着人的 心理世界。理性 ( 或认知 ) 与 情绪 通常 被比喻 为
主人 奴仆 的关系, 柏拉图强调对情绪的绝对控 制。而亚里士多德认为将一种情绪与另一种情绪区 分开来不在于感官与生理唤醒的不同, 而在于认知 作用。他有一句名言: 任何人都会生气, 这没什么 难的。但要能适时适所、以适当的方式对适当的对 象恰如其分地生气, 可就难上加难。 [ 3] 241。这种强 调处理情绪的智慧与当代 情绪智力的思想 非常接 近。但是, 很多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却一直沿袭着柏 拉图的思想, 把情绪视为认知的附庸进行研究。学 者们对情绪与认知关系的认识, 从主 从关系、彼此 独立的关系、相互 作用的关系到 互倚关系, 经历了 2 000多年的艰难历程 [ 4] 。直到 20世纪 80 年代以 后, 实验心理学、认知心理 学、情绪心理学、社会智 力、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研究才初步认识到在人类智 慧活动中, 情绪与认知是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的关 系, 情感也是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智力领域研 究内部, 20世纪 80 年代以前, 由于传统的智力理论 主要关注的是语言和数理逻辑能力, 这种狭义的智 力理论无法真正反映一个人的智慧能力。它越来越 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需求的多元评估标准
一、情绪智力与非智力因素产生和发展的不同 历史背景
情绪智力主要是 研究情绪、情感、感 情在智慧 ( 智力 ) 活动中的功用以及它们与认知密切协同作 用处理情绪信息或情绪性问题的能力。简单地说, 就是加工和处理情绪信息和解决情 绪性问题的能 力。尽管这种思想可以追溯到 2 000 多年前, 但作 为一种科学理论正式诞生是最近 10多年来的事情。
关键词: 情绪智力; 非智力因素; 区别 中图分类号: B842. 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 0964( 2007) 05 0015 05
情绪智力俗称 情商 或 EQ 。自从 1997年 该理论被介绍到我国以来, 在心理学界和教育界广 泛流传并产生了强烈反响。但是许多教育理论工作 者和实践者都把情绪智力与非智力因素视为等同, 甚至很多心理学工作者也把它们混为一谈。其实情 绪智力与非智力因素无论是起源、理论依据、概念定 义、研究内容、应用范围还是生理机制都有着本质的 区别。笔者撰写拙文之目的是为了澄清理论认识上 的误区, 以免在理论研究或教育实践应用的过程中 造成不必要的混乱。
M ayer和 Sa lovey等人 1997年把情绪智力定义 为精确的知觉、评估和表达情绪的能力, 产生促进思 维的情感能力, 理解情绪和情绪知识的能力, 调节情 绪促进情绪和智力发展的能力; 2000 年把情绪智力 定义为一种认识情绪意义和它们关系的能力、使用 情绪知识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使用情绪促进 认知活动的能力 [ 9] 192 213。他们的情绪智力理论研究 的具体内容有 4个方面: ( 1) 对自己、对他人情绪的 知觉、表达和正确评价的能力; ( 2) 正确感知、体验 情绪并形成正确联想的能力以及利用情绪提高思维 的能力; ( 3)把情绪进行分解的能力, 把一种情感转 变成另一种情 感的能 力, 和在社 会情境 中理 解复 杂情感的能力; ( 4) 管理自己感情和其他人感情的 能力。
心理学研究
ຫໍສະໝຸດ Baidu
Journal o f X inyang N orm a l University ( Ph ilos. & Soc. Sc.i Ed i.t ) V o.l 27 No. 5 O c.t 2007
情绪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本质区别
二、情绪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在概念定义和研究 内容上的不同
目前, 国外已经形成了三种非常不同的情绪智 力理论, 以 M ayer和 Sa lovey 为代表的称为 情绪能
许远理: 情绪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本质区别
力理论 , 以 Golem an为代表的称为 情绪胜任力理 论 , 以 Bar- On 为代表的称为 情绪智力、社会智 力和人格的混合理论 。西方心理学理论界一般把 M ayer等人建构的情绪智力视为理论范式。
16
息问题 [ 7] , 韦克斯勒坚信情绪的抑制能力是智力的 一个重要方面, 他赞成把被试暴露在负载情绪的环 境里, 研究他们对危险、对冲突、对权威、对暴力的处 理能力。韦克斯勒所说非智力因素在很多方面都是 现在情绪智力要研究的问题, 如果韦克斯勒还健在, 他一定会把 情绪 智力整 合到 他的 智力 测验里 [ 7] 。 此外, Epstein和 M e ier用所谓 非智力因素 构建了 一种 建设性思维量表测验 与韦氏智力量表进行 因素分析比较, 前者非智力因素的载荷为 0. 79, 智 力因素的载荷接近 0. 18, 而后者非智力因素的载荷 为 0. 10, 智力因素载荷为 0. 48。他们断言两者的差 异并非是由于不同的测量技术, 而是它们测量的是 不同的能 力 [ 8] 。因此他们把 非智力因素视 为个人 的一种能力。其实在西方智力测验的版本里, 都或 多或少地涉及到处理情绪、情感信息的能力。这说 明我国学者与西方学者思想中的非智力因素是有很 大差异的。西方学者当时提出非智力因素的概念主 要借以说明在智力测验中暂时不能被解释的一些相 关变量, 其中一部分本身就属于能力范畴。这可能 为情绪智力的诞生埋下了伏笔。
收稿日期: 2007 06 20 基金项目: 全国教育科学 十五 规划课题 ( FBB040128); 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 2006FSH 008) 作者简介: 许远理 ( 1960 ), 男, 河南商城人, 教授, 博士, 主要从事情绪与认知、情绪智力及相关研究。
15
第 27卷 第 5期
(二 )非智力因素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背景 非智力因素这一术语是伴随智力测验而出现的 概念, 传统智力主要侧重于学业能力的研究。研究 者发现智力水平不能很好地解释学生学习成败的原 因。从心理学研究历史来看, 非智力因素 概念的 首创者是美国心理学家亚历山大 ( C. P. A lexander) , 在他的启发下, 韦克斯勒 (W echsler, D )于 1940年提 出了 智力中的非智力因素 概念。韦克斯勒于 1940 年 在 Non intellective factors in genera l intelli gence[ 5] 一文中写到: 问题的关键是能否将感情能 力和意动能力接纳为一般智力因素。我的观点是, 这种因素不仅是可以接纳而且是必需的。智力测验 要想测量到人的全部智力, 就必须把非智力因素纳 入其中。 1950年韦克斯勒又发表了 认知的、欲求 的和非智力的智力 一文标志着非智力因素的正式 诞生。韦克斯勒从 1950年起对智力测验的因素分 析解释不到 60% 的总方差总是深感不安, 在他去世 之前的 30余年里, 一直想用智力中的非智力因素去 解释剩余方差。韦克斯勒在此期间的研究过程中虽 然没有直接提出情绪智力这一概念, 但他在对智力 测验的修改中, 的确把现在情绪智力测验的内容增 补到他的测验中了, 如他在 1952 年就曾经把 表达 情绪的能力 放在智力测验里 [ 6] , 1974 年在理解和 排列图画的子测验里涉及到处理儿童打架的情绪信
许远 理
(信阳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 河南 信阳 464000)
摘 要: 情绪智力与非智力因素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它是在多元智力取向背景下形成的一 种新的智力理论, 是对传统智力的扩展和补充, 是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非智力因素是智力测验 的因素不能解释而又与智力活动有关的另类因素。国内学者与西方学者在情绪智力与非智力因素 认识上有着巨大差异, 无论从情绪智力与非智力因素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背景、理论依据、概念定义、 研究内容、应用范围还是生理机制等方面都存在本质不同。
在我国, 自 从燕 国材 教 授 1983 年在 光明 日 报 上发表了 应 重视非智力因 素的培养 一 文以 后, 非智力因素及其相关问题受到国内许多心理学 家和教育学家们的关注, 有关此研究的论文论著犹 如雨后春笋, 它们为我国的教育发展做出了巨大贡 献。那么, 这一概念在我国学界出现的时代背景是 什么呢? 自 1978年以来, 随着对外开放, 我国逐步 了解到西方发达国家重视发展学生智力的趋势, 于 是在学校系统里掀起了开 发智力和培养能 力的热 潮, 即从偏重传统的 双基 转向智力开发。但在这 个过程中, 却逐步发现一个严峻的问题, 即智力水平 只是影响学习成功、学生成才的因素之一, 智力也只 是衡量人才质量的一个方面。学者们不得不考虑影 响学习、成长除了 智力因素外, 还有其他的 心理因 素。没有这些心理因素的参与, 学习的成功是无法 保证的, 不发展这些心理因素, 成才也是不可能的。 20世纪 90年代, 我国教育界提出 素质教育的战略 思想, 把非智力因素的研究和探讨推向一个新的高 潮。在以学校教育为背景提出的非智力因素与西方 以智力本质为背景提出的非智力因素, 两者存在认 识上的差异在所难免。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7年 10月
以及人类对社会的多元物质价值取向和精神价值取 向, 所以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们不断致力于拓展智 力概念的内涵和 外延。美国心理学家加登纳 1983 年在这种背景下提出多元智力理论, 认为人类的整 体智力至少应包括 7 种不同的智力, 即语言智力、数 理逻辑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身势智力、内省智 力和人际智力, 其中后 4 种智力后来成为情绪智力 理论的直接来源。斯腾伯 格于 1985 年出版 超越 IQ , 提出了智力的三元理论: 情境亚理论 ( 外部世 界 ) 、成分亚理论 ( 内部世界 ) 和经验亚理论 ( 内外部 世界的结合点 )。智力从本质上看同时又隶属于个 体与生存的环境, 强调智力的实践性, 而不仅仅是与 学业有关的智力差异; 它所关注的研究对象, 不仅是 儿童、专家, 还要包括成人和一般民众, 这就超越了 IQ 主 要研 究 儿 童 和 青 少 年 的 局 限。 上 述 研 究 给 情 绪智力的诞生提供了理论上的准备。目前, 情绪智 力理论已经被西方主流心理学所接受, 并得到感情 神经科学研究的实证, 广泛应用于心理学、教育学、 美学、政治学、军事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人工智 能等领域。这从另一个侧面也说明情绪智力比非智 力因素的应用范围要宽阔得多。
(一 )情绪智力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背景 情绪智力理论是针对传统智力的缺陷以及情绪 与认知关系研究的新发现等提出的。这一术语最早 在 20世纪 60年代以一种附带的形式被用于文学评 论 [ 1] 26 30和精神病学 [ 2] , 20年之后, P ayne于 1986年 在他的博士论文中被广泛使用。真正作为一种理论 提出是 1990年 Salovey & M ayer在 想象、认知与人
Bar on 在 2000年把情绪智力定义为影响有效 地应对环境要求的一系列情绪能力的社会能力 [ 9 ] 。 这个理论研究 的具体内容是: ( 1 ) 个人内部技 能 情绪的自 我 意识、自 我 实现、自尊 和独 立; ( 2) 人际技能 人际关系、社会职责和移情; ( 3) 适应性 问题解决、现实考验和灵活性; ( 4) 压力 管 理 压 力 耐 受 性 和 冲 动 控 制; ( 5 ) 一 般 心 情 幸福感、乐观主义。
Go lem an 1995年把情绪智力定义为控制情绪冲 动、解读他人情感 和处理各种关系的能力; 2000年 提供了描述性定义: 情绪智力能够被观察到, 当一 个人在情境中, 在适当的时候经常以有效的方式展 示构成自我意识, 自我管理, 社会觉察和社会技能的 胜任力。这个理论研究的具体内容是: ( 1) 自我意 识 情绪的自我意识、正确评价自己情绪的能力 和自信心; ( 2) 自我管理 自我控制、诚信、责任 心、适应性、成就定向和创 新; ( 3) 社会觉察力 移情能 力、组 织 觉 知 力 和服 务 定 向; ( 4 ) 社会 技 能 领导能力、沟通能力、提携他人、影响力、集思 广益、冲突处理能力、凝聚力和团队协调能力。
格 杂志上发表 情绪智力 一文开始。但 对情绪、 认知、智力 (智慧 )之间关系的探讨可追溯到古希腊 时期, 柏拉图将情绪或激情视之为一匹不易驯服的 野马, 不断挣脱象征理性驾驭者的控制, 威胁着人的 心理世界。理性 ( 或认知 ) 与 情绪 通常 被比喻 为
主人 奴仆 的关系, 柏拉图强调对情绪的绝对控 制。而亚里士多德认为将一种情绪与另一种情绪区 分开来不在于感官与生理唤醒的不同, 而在于认知 作用。他有一句名言: 任何人都会生气, 这没什么 难的。但要能适时适所、以适当的方式对适当的对 象恰如其分地生气, 可就难上加难。 [ 3] 241。这种强 调处理情绪的智慧与当代 情绪智力的思想 非常接 近。但是, 很多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却一直沿袭着柏 拉图的思想, 把情绪视为认知的附庸进行研究。学 者们对情绪与认知关系的认识, 从主 从关系、彼此 独立的关系、相互 作用的关系到 互倚关系, 经历了 2 000多年的艰难历程 [ 4] 。直到 20世纪 80 年代以 后, 实验心理学、认知心理 学、情绪心理学、社会智 力、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研究才初步认识到在人类智 慧活动中, 情绪与认知是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的关 系, 情感也是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智力领域研 究内部, 20世纪 80 年代以前, 由于传统的智力理论 主要关注的是语言和数理逻辑能力, 这种狭义的智 力理论无法真正反映一个人的智慧能力。它越来越 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需求的多元评估标准
一、情绪智力与非智力因素产生和发展的不同 历史背景
情绪智力主要是 研究情绪、情感、感 情在智慧 ( 智力 ) 活动中的功用以及它们与认知密切协同作 用处理情绪信息或情绪性问题的能力。简单地说, 就是加工和处理情绪信息和解决情 绪性问题的能 力。尽管这种思想可以追溯到 2 000 多年前, 但作 为一种科学理论正式诞生是最近 10多年来的事情。
关键词: 情绪智力; 非智力因素; 区别 中图分类号: B842. 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 0964( 2007) 05 0015 05
情绪智力俗称 情商 或 EQ 。自从 1997年 该理论被介绍到我国以来, 在心理学界和教育界广 泛流传并产生了强烈反响。但是许多教育理论工作 者和实践者都把情绪智力与非智力因素视为等同, 甚至很多心理学工作者也把它们混为一谈。其实情 绪智力与非智力因素无论是起源、理论依据、概念定 义、研究内容、应用范围还是生理机制都有着本质的 区别。笔者撰写拙文之目的是为了澄清理论认识上 的误区, 以免在理论研究或教育实践应用的过程中 造成不必要的混乱。
M ayer和 Sa lovey等人 1997年把情绪智力定义 为精确的知觉、评估和表达情绪的能力, 产生促进思 维的情感能力, 理解情绪和情绪知识的能力, 调节情 绪促进情绪和智力发展的能力; 2000 年把情绪智力 定义为一种认识情绪意义和它们关系的能力、使用 情绪知识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使用情绪促进 认知活动的能力 [ 9] 192 213。他们的情绪智力理论研究 的具体内容有 4个方面: ( 1) 对自己、对他人情绪的 知觉、表达和正确评价的能力; ( 2) 正确感知、体验 情绪并形成正确联想的能力以及利用情绪提高思维 的能力; ( 3)把情绪进行分解的能力, 把一种情感转 变成另一种情 感的能 力, 和在社 会情境 中理 解复 杂情感的能力; ( 4) 管理自己感情和其他人感情的 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