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数学圆与相似的专项培优练习题及答案.doc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三数学圆与相似的专项培优练习题及答案
一、相似
1.如图所示,△ ABC 中, AB=AC,∠ BAC=90°, AD⊥ BC, DE⊥ AC,△ CDE 沿直线 BC 翻折到△ CDF,连结 AF 交 BE、 DE、 DC分别于点 G、 H、I.
(1)求证: AF⊥ BE;
(2)求证: AD=3DI.
【答案】(1)证明:∵在△ ABC中, AB=AC,∠ BAC=90°, D 是 BC 的中点,
∴AD=BD=CD,∠ ACB=45 ,°
∵在△ ADC中, AD=DC,DE⊥ AC,
∴A E=CE,
∵△ CDE沿直线 BC 翻折到△ CDF,
∴△ CDE≌ △CDF,
∴C F=CE,∠ DCF=∠ACB=45 ,°
∴C F=AE,∠ ACF=∠DCF+∠ACB=90 ,°
在△ ABE 与△ ACF中,

∴△ ABE≌ △ ACF(SAS),
∴∠ ABE=∠ FAC,
∵∠ BAG+∠ CAF=90 ,°
∴∠ BAG+∠ ABE=90 ,°
∴∠ AGB=90 ,°
∴AF⊥BE
(2)证明:作IC 的中点 M,连接 EM,由( 1)∠ DEC=∠ECF=∠ CFD=90°
∴四边形 DECF是正方形,
∴EC∥ DF, EC=DF,
∴∠ EAH=∠ HFD, AE=DF,
在△ AEH 与△FDH 中

∴△ AEH≌ △FDH( AAS),
∴EH=DH,
∵∠ BAG+∠ CAF=90 ,°
∴∠ BAG+∠ ABE=90 ,°
∴∠ AGB=90 ,°
∴AF⊥BE,
∵M 是 IC 的中点, E 是 AC 的中点,
∴EM∥AI,
∴,
∴DI=IM ,
∴CD=DI+IM+MC=3DI,
∴AD=3DI
【解析】【分析】( 1)根据翻折的性质和SAS 证明△ ABE≌ △ ACF,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
质得出∠ ABE=∠ FAC,再证明∠ AGB=90°,可证得结论。

(2)作IC 的中点M ,结合正方形的性质,可证得∠ EAH=∠HFD,AE=DF,利用AAS 证明△AEH 与△ FDH全等,再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中位线的性质解答即可。

2.如图,抛物线 y=﹣ +bx+c 过点 A( 3,0), B( 0, 2). M( m, 0)为线段 OA 上一个动点(点 M 与点 A 不重合),过点 M 作垂直于 x 轴的直线与直线 AB 和抛物线分别交于
点P、 N.
(1)求直线AB 的解析式和抛物线的解析式;
(2)如果点P 是 MN 的中点,那么求此时点N 的坐标;
(3)如果以 B, P,N 为顶点的三角形与△ APM 相似,求点 M 的坐
标.【答案】(1)解:设直线 AB 的解析式为 y=px+q,
把 A( 3, 0), B( 0,2)代入得,解得,
∴直线 AB 的解析式为y=﹣x+2;
把A( 3 , 0 ), B( 0 , 2 )代入y=﹣+bx+c 得,解得,
∴抛物线解析式为y=﹣x2+x+2
(2)解:∵ M ( m, 0), MN ⊥ x 轴,
∴N(m,﹣m2+m+2), P( m,﹣m+2 ),
∴N P=﹣ m2+4m, PM=﹣ m+2,而
NP=PM,
∴﹣m2+4m=﹣m+2,解得 m1=3(舍去), m2=,
∴N 点坐标为(,)
(3)解:∵ A( 3, 0), B( 0, 2), P( m,﹣m+2),
∴AB==,BP==m,
而NP=﹣ m2+4m,
∵MN ∥ OB,
∴∠ BPN=∠ ABO,
当=时,△BPN∽ △OBA,则△BPN∽ △MPA,即m : 2= (﹣m 2+4m ):,
整理得 8m 2﹣11m=0 ,解得 m1=0(舍去), m2= ,
此时 M 点的坐标为(, 0);
当= 时,△ BPN∽△ ABO,则△ BPN∽ △ APM,即m:=(﹣m2+4m):2,
整理得 2m 2﹣5m=0 ,解得 m1=0(舍去), m2=,
此时 M 点的坐标为(, 0);
综上所述,点M 的坐标为(,0)或(,0)
【解析】【分析】( 1)因为抛物线和直线AB 都过点A( 3,0)、 B( 0,2),所以用待定系
数法求两个解析式即可;
(2)由题意知点P 是 MN 的中点,所以PM=PN;而 MN OA 交抛物线与点N,交直线AB 于点 P,所以 M、 P、 N 的横坐标相同且都是m, 纵坐标分别可用(1)中相应的解析式表
示,即P( m,),N(m,),PM与PN的长分别为相应两点的纵
坐标的绝对值,代入PM=PN 即可的关于m 的方程,解方程即可求解;
(3)因为以B, P, N 为顶点的三角形与△ APM相似,而△ APM是直角三角形,所以分两
种情况:当∠ PBN=时,则可得△PBN∽△PMA,即得相应的比例式,可求得m 的值;当∠ PNB= 时,则可得△ PNB∽ △ PMA,即得相应的比例式,可求得m 的值。

3.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O 为原点,平行四边形 A BCD的边 BC 在 x 轴上, D 点在 y 轴上, C 点坐标为(2, 0), BC=6,∠BCD=60°,点 E 是 AB 上一点, AE=3EB,⊙ P 过 D,O , C 三点,抛物线y=ax2+bx+c 过点 D , B , C 三
点.
(1)请直接写出点 B、 D 的坐标: B( ________), D( ________);
(2)求抛物线的解析式;
(3)求证: ED 是⊙P 的切线;
(4)若点 M 为抛物线的顶点,请直接写出平面上点N 的坐标,使得以点 B, D, M, N 为顶点的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
【答案】(1) -4, 0; 0, 2
( 2 )解:将( 2 , 0 ), B ( -4,0 ), D(0, ); 三点分别代入 y=ax2 +bx+c 得,
解得
∴所求抛物线的解析式y=-x2-x+
(3)证明:在 Rt△ OCD 中, CD=2OC=4,
∵四边形 ABCD为平行四边形,
∴A B=CD=4, AB∥ CD,∠ A=∠BCD=60 ,°AD=BC=6,
∵AE=3BE,∴AE=3,
∴,∵∴
∵四边形 ABCD是平行四边形,
∴∠ DAE=∠ DCB=60 ,°
∴△ AED∽△ COD,
∴∠ ADE=∠ CDO,
而∠ ADE+∠ ODE=90°
∴∠ CDO+∠ODE=90 ,°
∴CD⊥DE,
∵∠ DOC=90 ,°
∴CD 为⊙ P 的直径,
∴ED 是⊙P 的切线
(4)解:点N 的坐标为( -5,)、(3,)、(-3,-)【解析】【解析】解:(1)∵C点坐标为(2,0),
∴OC=2 ,
∵BC=6 ,
∴OB=BC-OC=4 ,
∴B( -4,0),
∵∠ BCD=60 ,°tan∠BCD=,
∴,
∴OD=,
∴D(0,);
(4 存在 ,∵ y=-x2-x+=-(x+1)2+
∴M(-1,),
∵B(-4,0),D(0,),
如图,当BM 为平行四边形BDMN 的对角线时,
点 D 向左平移 4 个单位 ,再向下平移个单位得到B,
则点 M(-1, )向左平移 4 个单位 ,再向下平移个单位得到 N1(-5, );当 DM 为平行四边形 BDMN 的对角线时,
点 B 向右平移 3 个单位 ,再向上平移个单位得到D,
则点 M(-1, )向右平移 4 个单位 ,再向上平移个单位得到 N2(3, );当 BD 为平行四边形 BDMN 的对角线时,
点 M 向右平移 1 个单位 ,再向下平移个单位得到D,
则点 B(-4,0) 向右平移 1 个单位 ,再向下平移个单位得到N3(-3,-);
综上所述 ,以点 B,D,M,N 为顶点的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时,点 N 的坐标为 (-5 ,,)或 (3,)
或(-3,-)
【分析】( 1)根据点 C 的坐标,求出OC 的长度,进而求出OB 的长度,得出 B 点的坐
标。

根据正切函数的定义得出OD 的长度,从而得出 D 点的坐标;
(2)用待定系数法,分别将:将(2, 0), B(-4,0), D(0,);三点分别代入y=ax2+bx+c
得得出关于a,b,c 的三元一次方程组,求解得出a,b,c 的值,从而得出解析式;
(3)根据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得出AB=CD=4, AB∥ CD,∠ A=∠ BCD=60°,AD=BC=6,又根据
AE=3BE,,从而得出AE=3,根据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得出AE∶ AD=OC∶ CD,然后根据两边
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三角形相似得出△ AED∽△ COD,根据相似三角形对应角相等
得出∠ ADE=∠ CDO,根据等量代换得出∠CDO+∠ ODE=90°,即CD⊥ DE,根据90°的圆周角
所对的弦是直径得出CD 为⊙ P 的直径,从而得出结论;
(4)首先求出抛物线的顶点M 的坐标,然后按当BM 为平行四边形BDMN 的对角线时;
当 DM 为平行四边形BDMN 的对角线时;当BD 为平行四边形BDMN 的对角线时;三种情
况,找到其他点的平移规律即可得出N 点的坐标。

4.如图 1,经过原点O 的抛物线y=ax2+bx( a≠0)与
x 轴交于另一点A(, 0),在第一
象限内与直线y=x 交于点 B( 2, t ).
(1)求这条抛物线的表达式;
(2)在第四象限内的抛物线上有一点 C,满足以 B, O,C 为顶点的三角形的面积为 2,求点 C 的
坐标;
(3)如图 2,若点 M 在这条抛物线上,且∠ MBO=∠ ABO,在( 2)的条件下,是否存在点
P,使得△ POC∽ △ MOB?若存在,求出点 P 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答案】 (1)解: ∵B ( 2,t )在直线 y=x 上,
∴ t =2 , ∴ B (2, 2),
把 A 、 B 两点坐标代入抛物线解析式可得
,解得 ,
∴抛物线解析式为
y=2x 2﹣3x
(2)解:如图 1,过 C 作 CD ∥y 轴,交 x 轴于点 E ,交 OB 于点 D ,过 B 作 BF ⊥ CD 于点F ,
∵点 C 是抛物线上第四象限的点,
∴可设 C ( t , 2t 2 ﹣3t ),则 E (t , 0), D ( t ,t ), ∴ O E=t ,BF=2﹣ t , CD=t ﹣( 2t 2﹣ 3t ) =﹣ 2t 2+4t ,
△OBC =S △ CDO +S △CDB =
CD?OE+ CD?BF= (﹣ 2t
2
)( t+2 ﹣t )=﹣ 2t 2
+4t , ∴S +4t
∵△ OBC 的面积为 2,
2
∴﹣ 2t +4t=2 ,解得 t 1=t 2=1,
(3)解:存在.设 MB 交 y 轴于点 N ,如图 2,
∵B( 2,2),∴ ∠AOB=∠ NOB=45 ,°
在△ AOB 和△ NOB 中
∴△ AOB≌ △ NOB( ASA),
∴ON=OA=,
∴N(0,),
∴可设直线BN 解析式为y=kx+,把B点坐标代入可得2=2k+,解得k=,
∴直线 BN 的解析式为y= x+,联立直线BN 和抛物线解析式可得,解得
或,
∴M (﹣,),
∵C(1 ,﹣ 1),∴∠ COA=∠ AOB=45 ,°且 B( 2, 2),
∴O B=2 , OC= ,∵△
POC∽ △MOB,
∴= =2,∠ POC=∠ BOM,
当点 P 在第一象限时,如图3,过 M 作 MG⊥ y 轴于点 G,过 P 作 PH⊥ x 轴于点 H,
∵∠ COA=∠BOG=45 ,°
∴∠ MOG=∠POH,且∠ PHO=∠ MGO,
∴△ MOG∽ △POH,∴===2,
∵M (﹣,),
∴MG=,OG=,
∴PH= MG=,OH=OG=,
∴P(,);
当点 P 在第三象限时,如图4,过 M 作 MG⊥ y 轴于点 G,过 P 作 PH⊥y 轴于点 H,
同理可求得PH= MG=,OH=OG=,
∴P(﹣,);
综上可知存在满足条件的点P,其坐标为(,)或(﹣,)
【解析】【分析】( 1)根据已知抛物线在第一象限内与直线y=x 交于点 B( 2, t),可求出点 B 的坐标,再将点A、 B 的坐标分别代入y=ax2+bx,建立二元一次方程组,求出a、 b
的值,即可求得答案。

(2)过 C 作 CD∥ y 轴,交 x 轴于点 E,交 OB 于点 D,过 B 作 BF⊥ CD 于点 F,可知点 C、D、E、 F 的横坐标相等,因此设设 C( t , 2t2﹣ 3t),则 E(t ,0), D(t ,t ), F(t ,2) ,
再表示出 OE、 BF、 CD 的长,然后根据 S△△△
t
OBC=S CDO+S CDB=2,建立关于t的方程,求出
的值,即可得出点 C 的坐标。

(3)根据已知条件易证△ AOB≌ △NOB,就可求出ON 的长,得出点 N 的坐标,再根据点B、 N 的坐标求出直线BN 的函数解析式,再将二次函数和直线BN 联立方程组,求出点M 的坐标,求出OB、 OC 的长,再根据△ POC∽ △ MOB,得出,∠POC=∠BOM,然后分情况讨论:当点P 在第一象限时,如图3,过 M 作 MG⊥ y 轴于点G,过 P 作 PH⊥ x 轴于点H,证△ MOG∽△ POH,得出对应边成比例,即可求出点P 的坐标;当点P 在第三象限时,如图 4,过 M 作 MG ⊥y 轴于点 G,过 P 作 PH⊥ y 轴于点 H,同理可得出点 P 的坐标,
即可得出答案。

5.
(1)问题发现:如图① ,
正方形 AEFG的两边分别在正方形ABCD的边 AB 和 AD 上,连接 CF.
①写出线段CF与 DG 的数量关系;
②写出直线CF与 DG 所夹锐角的度数.
(2)拓展探究:
如图②,
将正方形AEFG绕点 A 逆时针旋转,在旋转的过程中,(1)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请利
用图②进行说明 .
(3)问题解决
如图③,
△ABC 和△ ADE 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BAC=∠ DAE=90°,AB=AC=4,O为AC的中点.若点
D 在直线 BC 上运动,连接 OE,则在点 D 的运动过程中,线段 O
E 的长的最小值 .(直接写出结果)
【答案】( 1)①CF=DG,②45
(2)解:如图:
①连接 AC、 AF,在正方形ABCD中,延长CF交 DG 与 H 点,
∠CAD=∠BCD=45,
设 AD=CD=a,易得 AC=a=AD,
同理在正方形AEFG中,∠FAG=45 ,AF=AG,
∠CAD=∠FAG,∠ CAD-∠ 2=∠ FAG-∠ 2,
∠1=∠ 3

△CAF∽ DAG,
=,CF=DG;
②由△ CAF∽ DAG,∠ 4=∠ 5,
∠ACD=∠ 4+∠ 6=45 ,∠5+∠ 6=45,
∠5+∠ 6+∠ 7=135 ,
在△ CHD中,∠CHD=180 -135 =45,(1)中的结论仍然成立
(3) OE 的最小值为.
【解析】【解答】( 3)如图:
由∠ BAC=∠ DAE=90,可得∠ BAD=∠ CAE,又 AB=AC,AD=AE,
可得△ BAD≌ △ CAE,
∠A CE=∠ ABC=45 ,
又∠ ACB=45 ,∠ BCE=90 ,即CE⊥ BC,
根据点到直线的距离垂线段最短,
OE⊥ CE时, OE 最短,此时OE=CE,△ OEC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OC=AC=2,
由等腰直角三角形性质易得,OE=,
OE 的最小值为.
【分析】( 1 )①易得CF=DG;②45;(2)连接AC、 AF,在正方形ABCD 中,可得
△CAF∽DAG,= , (1)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
CF= DG,在△ CHD 中,∠ CHD=180 -135 =45 ,3)OE⊥ CE 时, OE 最短,此时 OE=CE,△ OEC 为等腰直角
三角形, OC=AC=2,可得 OE 的值 .
6.如图,抛物线 y=ax2+bx+c 过原点 O、点 A (2,﹣ 4)、点 B ( 3,﹣ 3),与 x 轴交于点C,直线 AB 交 x 轴于点 D,交 y 轴于点 E.
(1)求抛物线的函数表达式和顶点坐标;
(2)直线AF⊥ x 轴,垂足为点F, AF 上取一点G,使△ GBA∽ △ AOD,求此时点G 的坐标;
(3)过直线AF 左侧的抛物线上点M 作直线AB 的垂线,垂足为点N,若∠BMN=∠ OAF,求直线BM 的函数表达式.
【答案】( 1 )解:将原点O( 0,0)、点 A ( 2,﹣4)、点 B ( 3 ,﹣ 3),分别代入
y=ax2+bx+c,
得,解得,
∴y=x2-4x= ,
∴顶点为(2, -4) .
(2)解:设直线AB 为 y=kx+b,
由点 A( 2, -4), B(3, -3),得解得
,∴直线 AB 为 y=x-6.
当 y=0 时, x=6,∴ 点 D( 6, 0) .
∵点 A( 2, -4), D(6,0), B( 3, -3),
∴OA=,OD=6,AD=,AF=4,OF=2,DF=4,AB= ,
∴D F=AF,又∵ AF⊥ x
轴,∴∠
AD0=∠DAF=45 ,°∵△
GBA∽△ AOD,
∴,
∴,
解得,
∴FG=AF-AG=4-,
∴点 G( 2,).
(3)解:如图1,
∵∠ BMN=∠ OAF,

∴∠ MBN=∠ AOF,
设直线 BM 与 AF 交于点 H,
∵∠ ABH=∠ AOD,∠ HAB=∠ ADO,

∴,
则,解得 AH=,
∴H( 2,).
设直线 BM 为 y=kx+b,∵ 将点 B、 G 的坐标代入得,解得.∴直线 BM
的解析式为y= ;
如图 2,
BD=AD-AB=.
∵∠ BMN=∠ OAF,∠ GDB=∠ ODA,
∴△ HBD∽ △ AOD.
∴,即,解得
∴点 H 的坐标为( 2,0).
设直线 BM 的解析式为y=kx+b.
DH=4.
∵将点∴直线B 和点 G 的坐标代入得:
BM 的解析式为y=-3x+6.
,解得k=-3, b=6.
综上所述,直线MB 的解析式为【解析】【分析】( 1)将原点y=ax2+bx+c,联立方程组解答即可
y=或 y=-3x+6.
O(0,0)、点 A ( 2,﹣ 4)、点 B ( 3,﹣ 3),分别代入a,b,c 的值,得到二次函数解析式;将解析式配成顶点
式,可得顶点;(2)由△ GBA∽ △ AOD,可得,分别求出AD, AB, OD 的长即可求出 AG,由点 A 的坐标,即可求出点G;( 3)点 M 在直线 AF 的左侧,可发出垂足N 可以在线段AB 上,也可以在AB 的延长线上,故有如图 1 和如图 2 两种可能;设直线BM 与直线 AF 的交点为H,由( 2)可知,参加(2)的方法可求出点H 的坐标,从而求出直线BM 的解析式.
7.已知:如图,在梯形 ABCD 中, AB∥CD,∠ D=90°, AD= CD= 2,点 E 在边 AD 上(不与点 A、 D 重合),∠ CEB= 45°, EB 与对角线 AC 相交于点 F,设 DE=x.
(1)用含 x 的代数式表示线段CF的长;
(2)如果把△ CAE的周长记作 C△CAE
,△ BAF 的周长记作
△ BAF
,设= y,求 y 关C
于 x 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它的定义域;
(3)当∠ ABE 的正切值是时,求AB的长.
【答案】( 1)解:∵ AD=CD.
∴∠ DAC=∠ ACD=45 ,°
∵∠ CEB=45 ,°
∴∠ DAC=∠ CEB,
∵∠ ECA=∠ ECA,
∴△ CEF∽ △ CAE,
∴,
在 Rt△ CDE中,根据勾股定理得,CE=,
∵CA=,
∴,
∴CF=;
(2)解:∵ ∠ CFE=∠ BFA,∠ CEB=∠ CAB,
∴∠ ECA=180﹣°∠ CEB﹣∠ CFE=180﹣°∠ CAB﹣∠ BFA,
∵∠ ABF=180 ﹣°∠ CAB﹣∠ AFB,
∴∠ ECA=∠ ABF,
∵∠ CAE=∠ ABF=45 ,°
∴△ CEA∽ △ BFA,
∴( 0< x< 2)(3)解:由( 2)知,△ CEA∽ △ BFA,
∴,


∴AB=x+2,
∵∠ ABE 的正切值是,
∴tan ∠ ABE= ,
∴x= ,
∴AB=x+2=.
【解析】【分析】( 1)根据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求得∠ DAC=∠ACD=45°,进而根据两角对应相等的两三角形相似,可得△ CEF∽ △ CAE,然后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和勾股定理可求解;( 2)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由三角形的周长比可求解;(3)由( 2)中的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可求出AB 的关系,然后可由∠ ABE的正切值求解.
8.如图,在△ ABC中, AB=AC ,以 AB 为直径的⊙O 分别交 BC , AC 于点 D , E ,连结EB ,交 OD 于点 F .
(1)求证: OD⊥ BE .
(2)若 DE=,AB=6,求AE的长.
(3)若△ CDE的面积是△OBF 面积的
,求线段BC 与AC 长度之间的等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答案】( 1)证明:连接AD,
∵AB 是直径,
∴∠ AEB=∠ ADB=90 ,°
∵A B=AC,
∴∠ CAD=∠ BAD, BD=CD,
∴,
∴OD⊥BE;
(2)解:∵ ∠ AEB=90°,
∴∠ BEC=90 ,°
∵BD=CD,
∴BC=2DE=2,
∵四边形 ABDE内接于⊙ O,
∴∠ BAC+∠ BDE=180 ,°
∵∠ CDE+∠ BDE=180 ,°
∴∠ CDE=∠ BAC,
∵∠ C=∠ C,
∴△ CDE∽ △CAB,
∴,即,
∴C E=2,
∴A E=AC-CE=AB-CE=4
(3)解:∵ BD=CD,
∴S△CDE=S△BDE,
∵BD=CD,AO=BO,∴OD∥AC,
∵△ OBF∽ △ ABE,
∴,
∴S△ABE=4S△OBF,
∵,
∴S△ABE=4S△OBF=6S△CDE,
∴S△CAB=S△CDE+S△BDE+S△ABE=8S△CDE,∵△ CDE∽ △CAB,
∴,
∴,
∵BD=CD,AB=AC,
∴,即 AC=BC
【解析】【分析】( 1)连接AD.根据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以及
平行线的性质即可证明;(2)先证△ CDE∽ △ CAB 得,据此求得 CE 的长,依据
AE=AC-CE=AB-CE可得答案;(3)由BD=CD 知
△CDE=S△BDE,证△OBF∽ △ABE得S
,据此知S△ABE=4S△OBF,结合知S△ABE=6S△CDE,S△CAB=8S△CDE ,由△ CDE∽ △ CAB知,据此得出,结合BD=CD, AB=AC知,从而得出答案.
二、圆的综合
9.如图 1,已知扇形MON 的半径为
2,∠ MON=90°,点 B 在弧 MN 上移动,联结BM ,作 OD⊥ BM,垂足为点D, C 为线段 OD 上一点,且 OC=BM,联结 BC并延长交半径OM 于点A,设 OA=x,∠COM 的正切值为 y.
(1)如图 2,当 AB⊥OM 时,求证: AM=AC;
(2)求 y 关于 x 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定义域;
(3)当△ OAC为等腰三角形时,求x 的值 .
x
.( 0 x2 );(3) x 142 .
【答案】(1)证明见解析 ;(2) y
x2 2
【解析】
分析:( 1)先判断出∠ ABM=∠ DOM,进而判断出△ OAC≌ △BAM,即可得出结论;
(2)先判断出BD=DM ,进而得出DM ME 1
x),再判断出BD AE
,进而得出 AE= (2
2
OA OC 2DM
,即可得出结论;
OE OD OD
(3)分三种情况利用勾股定理或判断出不存在,即可得出结论.详解:( 1)∵ OD⊥ BM, AB⊥ OM,∴ ∠ ODM=∠
BAM=90°.∵∠ ABM+∠ M=∠ DOM +∠ M,∴ ∠
ABM=∠DOM.
∵∠ OAC=∠ BAM,OC=BM,∴△ OAC≌ △ BAM,
∴A C=AM .
(2)如图 2,过点 D 作 DE∥AB,交 OM 于点 E.
∵OB=OM , OD⊥BM,∴ BD=DM.
∵DE∥AB,∴DM ME
,∴ AE=EM.∵OM=
1
x).BD AE
2,∴ AE= (2
2
∵DE∥AB,∴OA
OC 2DM ,OE OD OD
∴ DM OA
, y x .(0<x 2

OD 2OE x 2 (3)( i)当 OA=OC 时.∵DM 1
BM
1
OC
1
x .在Rt△ODM中,2 2 2
OD OM 2 DM 2 2 1 x2 .
4
DM 1 x
x
∵ y
, 2 .解得x 14
2
,或 x
142
(舍).OD 1 x 2
2 2 2 2
x
4
(i i )当 AO=AC时,则∠ AOC=∠ ACO.∵ ∠ ACO>∠ COB,∠ COB=∠ AOC,∴∠ ACO>∠AOC,∴此种情况不存在.
(ⅲ )当 CO=CA 时,则∠COA=∠CAO=α.∵ ∠ CAO>∠ M,∠ M=90°﹣α,∴ α>90°﹣α,∴α> 45 °,∴ ∠ BOA=2 α> 90 °.∵ ∠BOA≤ 90,°∴此种情况不存在.
即:当△ OAC为等腰三角形时,x 的值为142 .
2
点睛:本题是圆的综合题,主要考查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圆的有关性质,勾股定
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建立y 关于 x 的函数关系式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0.如图, AB 为e O的直径,弦CD / / AB ,E是AB延长线上一点,CDB ADE .1DE 是 e O 的切线吗?请说明理由;
2 求证:AC2CD BE .
【答案】(1)结论:DE 是e O的切线,理由见解析;(2)证明见解析.
【解析】
【分析】
(1)连接 OD ,只要证明OD DE 即可;
(2)只要证明:AC BD , VCDB∽VDBE 即可解决问题.
【详解】
1解:结论: DE 是e O的切
线.理由:连接 OD.
Q CDB ADE ,
ADC EDB ,
Q CD / / AB ,
CDA DAB ,
Q OA OD ,
OAD ODA ,
ADO EDB ,
Q AB 是直径,
ADB 90o,
ADB ODE 90o ,
DE OD ,
DE 是e O的切线.
2 Q CD / / AB ,
ADCDAB , CDB DBE ,
n
n

AC BD AC BD ,
Q DCB
DAB , EDB DAB ,
EDB
DCB ,
VCDB ∽ VDBE ,
CD DB ,
BD
BE
BD 2 CD BE ,
AC 2 CD BE .
【点睛】
本题考查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圆周角定理、切线的判定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学会 添加常用辅助线,准确寻找相似三角形解决问题,属于中考常考题型
.
11. 如图,四边形 ABCD 内接于 ⊙O ,对角线 AC 为 ⊙O 的直径,过点 C 作 AC 的垂线交 AD 的延长线于点 E ,点 F 为 CE 的中点,连接 DB , DF .
( 1)求证: DF 是 ⊙ O 的切线;
( 2)若 DB 平分 ∠ADC , AB= 5 2,AD ∶ DE=4∶ 1,求 DE 的长.
【答案】 (1)见解析 ;(2) 5 【解析】
分析:( 1)直接利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得出
DF=CF=EF ,再求出 ∠ FDO=∠ FCO=90°,得出答
案即可;
( 2)首先得出 AB=BC 即可得出它们的长,再利用 △ ADC ~ △ACE ,得出 AC 2=AD?AE ,进
而得出答案.
详解:( 1)连接 OD .
∵ OD=CD , ∴ ∠ ODC=∠OCD .
∵ AC 为⊙ O 的直径, ∴∠ ADC=∠ EDC=90 °.
∵ 点 F 为 CE 的中点, ∴ DF=CF=EF , ∴ ∠ FDC=∠ FCD , ∴ ∠ FDO=∠
FCO .又 ∵AC ⊥ CE , ∴ ∠FDO=∠ FCO=90 °, ∴ DF 是 ⊙ O 的切线.
( 2)∵ AC 为 ⊙ O 的直径, ∴ ∠ ADC=∠ABC=90 °.
?
? , ∴ BC=AB=5
2 .
∵ DB 平分 ∠ ADC , ∴ ∠ ADB=∠ CDB , ∴ AB = BC
在 Rt △ ABC 中, AC 2=AB 2+BC 2=100.
又∵AC⊥ CE,∴ ∠ACE=90 °,
∴△ ADC~△ ACE,∴AC
=
AE
,∴ AC2=AD?AE.
AD AC
设DE 为 x,由 AD:DE=4: 1,∴ AD=4x,
AE=5x,∴100=4x?5x,∴ x= 5,∴DE= 5.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切线的判定以及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正确得出AC2=AD?AE 是解题的关键.
12.如图,在ABC 中,BAC 90 , AB AC2, AD BC ,垂足为D,过A, D 的⊙O分别与 AB, AC 交于点 E, F ,连接 EF , DE , DF .
(1)求证:ADE ≌CDF;
(2)当BC与⊙ O 相切时,求⊙ O 的面积.
2
【答案】 (1)见解析 ;(2).
4
【解析】
分析:( 1)由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知 AD=CD、∠1=∠ C=45°,由∠ EAF=90°知 EF是⊙O 的直径,据此知∠ 2+∠ 4=∠ 3+∠4=90°,得∠ 2=∠3,利用“ASA证”明即可得;(2)当 BC与⊙O 相切时, AD 是直径,根据∠ C=45 °、 AC= 2可得 AD=1,利用圆的面积公式可得答案.
详解:( 1)如图,∵ AB=AC,∠ BAC=90°,∴∠ C=45°.
1
又∵AD⊥ BC, AB=AC,∴ ∠1=∠BAC=45°,BD=CD,∠ ADC=90.°
2
又∵∠ BAC=90 °,BD=CD,∴ AD=CD.
又∵∠ EAF=90 °,∴ EF是⊙ O 的直径,∴∠ EDF=90 °,∴∠ 2+∠ 4=90 °.
又∵∠ 3+∠ 4=90 °,∴∠ 2=∠ 3.在△ ADE 和△ CDF中.
1 C

AD CD , ∴ △ADE ≌ △CDF (ASA ).
2
3
( 2)当 BC 与 ⊙O 相切时, AD 是直径.在 Rt △ ADC 中, ∠ C=45 °, AC= 2
, ∴sin ∠ C=
AD
, ∴ AD=ACsin ∠ C=1, ∴ ⊙O 的半径为
1
, ∴⊙ O 的面积为
2

AC
2 4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圆的综合问题,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全等
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与圆有关的位置关系等知识点.
13. 如图.在 △ ABC 中, ∠C=90 °, AC=BC , AB=30cm ,点 P 在 AB 上, AP=10cm ,点 E 从点
P 出发沿线段 PA 以 2cm/s 的速度向点 A 运动,同时点 F 从点 P 出发沿线段 PB 以 1cm/s 的速度向点 B 运动,点 E 到达点 A 后立刻以原速度沿线段 AB 向点 B 运动,在点 E 、 F 运动过
程中,以 EF 为边作正方形 EFGH ,使它与 △ABC 在线段 AB 的同侧,设点 E 、 F 运动的时间为 t (s )( 0< t < 20).
( 1)当点 H 落在 AC 边上时,求 t 的值;
( 2)设正方形 EFGH 与△ ABC 重叠部分的面积为 S . ① 试求 S 关于 t 的函数表达式; ② 以
点 C 为圆心, 1 t 为半径作 ⊙ C ,当 ⊙C 与 GH 所在的直线相切时,求此时
S 的值.
2
9t 2 ?
(0 t 2)
【答案】( 1) t=2s 或 10s ;( 2) ①S=
7 t 2 50t 50(2 t 10) ; ②100cm 2.
t 2 2
40t 400? (10 t 20)
【解析】
试题分析:( 1)如图 1 中,当 0 <t ≤5时,由题意 AE=EH=EF ,即 10﹣2t=3t , t=2;如图 2 中,当 5< t <20 时, AE=HE , 2t ﹣ 10=10﹣( 2t ﹣10) +t , t=10;
(2)分四种切线讨论 a 、如图 3 中,当 0< t ≤2时,重叠部分是正方形
EFGH ,S=(3t )
2=9t2. b、如图 4 中,当 2<t ≤5时,重叠部分是五边
形EFGMN. c、如图 5 中,当 5< t <10 时,重叠部分是五边形EFGMN. d、如图 6 中,当10< t <20 时,重叠部分是正方形EFGH.分别计算即可;
② 分两种情形分别列出方程即可解决问题.
试题解析:解:( 1)如图 1 中,当 0< t≤5时,由题意得: AE=EH=EF,即 10﹣ 2t =3t , t=2
如图 2 中,当 5< t < 20 时, AE=HE, 2t ﹣ 10=10﹣( 2t﹣ 10) +t, t=10.
综上所述: t=2s 或 10s 时,点 H 落在 AC边上.
(2)①如图 3 中,当 0< t ≤2时,重叠部分是正方形EFGH, S=( 3t )2 =9t2
如图 4 中,当 2< t ≤5时,重叠部分是五边形EFGMN, S=( 3t )2﹣1
(5t ﹣10)2 =﹣2
7
t2+50t﹣ 50.2
如图 5 中,当 5< t < 10 时,重叠部分是五边形
EFGMN , S=( 20﹣ t ) 2
﹣ 1
( 30﹣ 3t ) 2=﹣
2
7
t 2
+50t ﹣ 50.
2
如图 6 中,当 10< t < 20 时,重叠部分是正方形
EFGH , S=( 20﹣t ) 2=t 2﹣ 40t+400.
9t 2 ?
(0 t 2) 综上所述: S=
7 t 2 50t 50(2 t 10) . t 2 2 40t 400? (10 t
20)
② 如图 7 中,当 0< t ≤5
时,
1 t+3t=15,解得: t=
30
,此时 S=100cm 2 ,当 5< t < 20 时,
2
7
1
t+20﹣ t=15,解得: t=10,此时 S=100.
2
综上所述:当⊙ C 与 GH 所在的直线相切时,求此时S 的值为 100cm2
点睛:本题考查了圆综合题、正方形的性质、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切线的性质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学会用分类讨论的思想思考问题,注意不能漏解,属于中考压轴题.
14.已知 A( 2,0), B(6,0), CB⊥ x 轴于点 B,连接 AC
画图操作:
(1)在 y 正半轴上求作点P,使得∠APB=∠ ACB(尺规作图,保留作图痕迹)
理解应用:
(2)在( 1)的条件下,
1
①若 tan ∠ APB,求点P的坐标
2
②当点 P 的坐标为
拓展延伸:
时,∠ APB最大
(3)若在直线 y 4
x+4 上存在点 P,使得∠ APB 最大,求点 P 的坐标3
【答案】( 1)图形见解析(2)( 0, 2),( 0, 4)( 0, 2 3 )(3)(9 5
3 ,5
12 5 )
5
【解析】
试题分析:( 1)以 AC 为直径画圆交y 轴于 P,连接 PA、 PB,∠ PAB即为所求;
(2)①由题意 AC 的中点 K(4, 4),以
知 P( 0, 2), P′( 0, 6);
K 为圆心AK 为半径画圆,交y 轴于P 和P′,易
②当⊙ K 与 y 轴相切时,∠ APB 的值最大,( 3)如图 3 中,当经过 AB 的园与直线相切
时,∠ APB 最大.想办法求出点 P 坐标即可解决问题;
试题解析:解:(1)∠ APB 如图所示;
(2)①如图 2 中,∵ ∠ APB=∠ ACB,∴ tan ∠ ACB=tan∠ APB= 1
=
AB
.∵A( 2, 0), B 2 BC
(6, 0),∴AB=4, BC=8,∴ C( 6,8),∴ AC的中点 K( 4, 4),以 K 为圆心 AK 为半径画圆,交 y 轴于 P 和 P′,易知 P( 0, 2), P′(0, 6).
②当⊙ K 与 y 轴相切时,∠ APB 的值最大,此时AK=PK=4, AC=8,
∴BC= AC2 AB2 =4 3,∴C(6, 4 3),∴K(4,2 2),∴ P(0, 2 3 ).故答案为:( 0, 2 3 ).
(3)如图 3 中,当经过 AB 的园与直线相切时,∠ APB 最大.∵直线 y= 4
x+4 交 x 轴于 M 3
(﹣ 3, 0),交 y 轴于 N( 0,4).∵ MP 是切线,∴ MP 2=MA?MB,∴ MP=3 5 ,作
PK⊥ OA 于 K.∵ON∥ PK,∴ON
=
OM
=
NM
,∴
4
= 3
5
,∴ PK=
12
5 ,
=
PK MK MP PK MK 3 5 5
MK= 9 5
,∴ OK=
9 5
﹣ 3,∴ P(
9 5
﹣ 3,
12 5
).5 5 5 5
点睛:本题考查了一次函数综合题、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平行线的性质、切线的判定和
性质、勾股定理、锐角三角函数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学会添加常用辅助线解决问题,学
会构造辅助圆解决最大角问题,属于中考压轴题.
15.如图,AB为e O的直径,C、D为e O上异于A、B的两点,连接CD,过点 C 作 CE DB ,交CD的延长线于点E,垂足为点E,直径AB与CE的延长线相交于点 F .
(1)连接AC、AD,求证:DAC ACF 180 .
(2)若ABD 2 BDC .
①求证: CF 是 e O 的切线.
②当 BD 6 ,tan F 3
时,求 CF 的长. 4
【答案】( 1)详见解析;(2)①详见解析;②CF 20
. 3
【解析】
【分析】
(1)根据圆周角定理证得∠ ADB=90°,即 AD⊥ BD,由 CE⊥ DB 证得 AD∥ CF,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即可证得结论;
(2)①连接 OC.先根据等边对等角及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得出∠ 3=2∠ 1,由已知
∠4=2∠ 1,得到∠ 4=∠3,则 OC∥DB,再由 CE⊥ DB,得到 OC⊥CF,根据切线的判定即可证明 CF为⊙ O 的切线;
②由 CF∥ AD,证出∠BAD=∠F,得出 tan ∠BAD=tan∠ F= BD
= 3 ,求出 AD=
4
BD=8,利AD 4 3
用勾股定理求得AB=10,得出 OB=OC=, 5,再由 tanF= OC
=
3
,即可求出 CF.CF 4
【详解】
解:( 1)AB是e O的直径,且 D 为 e O 上一点,ADB 90 ,
Q CE DB ,
DEC 90 ,
CF / / AD ,
DAC ACF 180 .
(2)①如图,连接OC .
Q OA OC ,1 2 .
Q 3 1 2 ,
3 2 1.
Q 4 2 BDC ,BDC1,
4 2 1 ,
4 3 ,
OC / / DB .
Q CE DB ,
OC CF .
又Q OC 为 e O 的半径,
CF 为 e O 的切线.
②由( 1)知CF / / AD,
BAD F ,
tan BAD tanF 3 ,4
BD 3 AD .
4 Q BD 6
AD 4
8 ,BD
3
AB 62 82 10, OB OC 5 .
Q OC CF ,
OCF 90 ,
OC 3
tanF ,
CF 4
20
.
解得 CF
3
【点睛】
本题考查了切线的判定、解直角三角形、圆周角定理等知识;本题综合性强,有一定难度,特别是( 2)中,需要运用三角函数、勾股定理和由平行线得出比例式才能得出结果.
16.如图,
在过点作的切线中,
,交
,以为直径作的
延长线于点,交
,交
于点.
边于点,交边于点,
(1)求证:;
(2)若,,求的半径.
【答案】( 1)证明见解析;
(2) 4.
【解析】
试题分析:( 1)连接 AD,根据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即可证明.
(2)设⊙ O 的半径为 R,则 FO=4+R, FA=4+2R, OD=R,连接 OD,由△ FOD∽ △ FAE,得列出方程即可解决问题.
试题解析:( 1)连接 AD,∵ AB 是直径,∴ ∠ ADB=90°,
∵A B=AC, AD⊥ BC,∴ BD=DC.
(2)设⊙ O 的半径为 R,则 FO=4+R, FA=4+2R, OD=R,连接 OD、
∵AB=AC,∴∠
ABC=∠ C,
∵O B=OD,
∴∠ ABC=∠ ODB,
∴∠ ODB=∠C,
∴OD∥AC,
∴△ FOD∽ △ FAE,
∴,
∴,
整理得 R2﹣R﹣ 12=0,
∴R=4 或(﹣ 3 舍
弃).∴⊙ O 的半径为
4.
考点:切线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知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