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全能性教学设计

细胞全能性教学设计
细胞全能性教学设计

“细胞的全能性”教学片断设计

一、温故知新,有效导入(30s)

多媒体图片展示上节课受精卵经过细胞分化成

各种组织的内容。

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已经学习了受精卵经过细胞分裂是细胞数目的增加。早期胚胎通过细胞分化逐渐发育,形成成各种组织和器官。像肌肉组织这种高度分化的细胞,那它们还能像早期胚胎细胞那样,再分化成其他细胞吗?不只是我们有这个疑问,科学家也是。斯图尔德做了一个实验,我们解开这个疑问。设计意图:

复习上节细胞分裂和分化内容,承上启下,有效导入新课。设置疑问,激发学生思维,引起学生对本节课的关注,导入新课内容集中注意力

识,

的问题,

其答案,

学习产生兴趣

二、植物细胞全能性(3min )

展示多媒体图片,逐步引导,学生观察:

我们先来看看斯图尔德的实验。

在1958年美国科学家斯图尔德将胡萝卜韧皮部的一些细胞进行一些细胞进行离体培养,分离的细胞形成愈伤组织最终发育成完整的新植株。在这个实验中得出一个结论: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仍然能发育成完整个体。 首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细胞全能性的概念,然后老师和同学一起总结细胞全能性的概念。 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为什么会有全能性? 利用离体的组织或细胞培育成正常的植株,已成为常用的科学技术,已得到了推广,我们常吃的香蕉、草莓等都是利用植物的组织培养出来的。现在我们详细学习什么是植物的组织培养? 让我们再回到斯图尔德的实验中,他所用的技术就是植物组织培养。 它的总体过程 :离体组织、器官或细胞(经过脱分化) →愈伤组织(再分化) →胚状体→植物幼体→新植株。 c 、脱分化是指:细胞脱离原来植物体后,在培养基中进一步分化,由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愈伤组织进一步分化形成根、芽叫再分化。 通过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学习相信,同学们对斯图尔德的实验技术得出植物组织培养的概念有一定的认识,下面请同学们总结概念:是指在无菌和人工控制的环境条件下,利用适当的培养基,对离体的器官、组织及细胞进行培养,使其再生完整植株的技术。 取植物离体的器官、组织及细胞进行培养,再生完整植株。大大缩小植物的种植时间,摆脱因天气等自然因素延迟植物的收获期。细胞全能性还应用其他什么方面? 在老师的引导下进入新课学习 认真观察 初步了解细胞为全能性的概念观察,知识进行思考 初步得出细胞全能性 加深对细胞全能性概念的理解结合已学知识,回答:的含种部基因,是能因。 讲授法、法

快速繁殖花卉、

三、动物细胞全能性(4min)

教师提问: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动物细胞具有

全能性吗?

多媒体课件演示多莉羊的克隆实验的过程。

同植物组织培养相比,在动物中做类似的实验要复杂和困难得多。取B母羊的乳腺细胞核,再从A母羊中取出卵细胞并移去其细胞核。然后乳腺细胞核与无核的卵细胞融合,融合的细胞形成胚。胚移入C母羊的子宫中发育,最后生下了多莉羊。这是利用已分化细胞的细胞核克隆哺乳动物的第一例。

教师提问学生克隆羊多利像那只羊?为什么?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推测出已分化的动物体细胞的细胞核具有全能性,通过克隆羊多利的培育过程讲解,使动物体细胞核具有全能性形象、具体,帮助学生理解和学习这个过程,突破本节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并通过该过程体验植物与动物全能性的区别,达到教学目标。被图片吸引,中注意力

通过克隆羊多利的培育理解已分化的动物体细胞的细胞核具有全能性仔细观察图片,回答:

的细胞核有含有遗传物质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六章、第二节的《细胞的分化》第二课时细胞的全能性。那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了细胞的结构、细胞的增殖、细胞的分化和癌变。而此内容则在细胞分化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细胞的全能性,同时又为此后的细胞衰老和凋亡,以及遗传部分的学习奠定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十分重要,是学生关于生命活动方面学习的奠基石。此外,本节内容以受精卵分化各种细胞的潜能来引出细胞的全能性,并将动植物细胞的全能性进行比较,由浅入深,很好的体现了教材内在编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我将细胞全能性的概念作为本节课的重点。而动植物细胞全能性的区别比较复杂,其中涉及植物组织培养和克隆技术等,内容较抽象,学生缺乏一定的感性认识,是本节的难点。那么为了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本堂课我将主要采取问题探究的方法以问题引发兴趣,整个教学过程设置好问题,层层展开,层层递进,并通过对比学习动植物细胞全能性,引导学生结合图像信息、多媒体课件及相关的阅读资料、思考讨论题等,以此让学生构建新的知识框架。

首先是导入:先抛出问题“受精卵经过细胞分化才能形成各种组织。那么高度分化的组织细胞还能像早期胚胎细胞分化成其他细胞吗?”。植物种子就是

一个受精卵,我们的农民伯伯的庄稼都是用种子种出来的。但是有一位科学家就不走寻常路,然后出示教材P115胡萝卜的组织培养的图片,让学生对新课学习产生兴趣。接着,通过介绍美国科学家斯图尔德的实验指出细胞的全能性并介绍植物细胞全能性的应用,掌握重点内容。并指出已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的原因是什么?细胞经过分裂与分化,形态结构和功能虽然变了,但遗传物质没有改变。启发学生了解细胞全能性的本质,突破重点。再回看实验,仔细学习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加深学生对植物组织培养的概念理解,从而明白细胞全能性在各方面的应用,掌握难点内容。接着请同学们讨论“已分化的动物细胞在一定条件能否发育成一个个体,如果能,是因为什么原因呢?”指出动物细胞的细胞核的全能性。举例:克隆绵羊“多利”。通过动植物的细胞全能性的对比,帮助学生理解和学习概念,突破重点和难点。并进行情感教育:从细胞全能性应用的成功实例中,感悟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价值和作用。

最后,课堂小结:将上述问题综合,请同学总结动植物细胞全能性的异同。教师进行概括补充。动物干细胞的应用与动物细胞全能性的大小比较。

细胞死亡的分类

博士生资格考试综述(2005年10月24日) 细胞死亡的分类 吕冰峰 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免疫学系分子免疫实验室 北京大学人类疾病基因研究中心 摘要:细胞死亡是多细胞生物生命过程中重要的生理或病理现象。细胞死亡有很多种,基于不同的分类标准,其分类结果也不一样。细胞死亡有程序性和非程序性之分,后者即坏死。程序性细胞死亡按其发生机制不同可以分为凋亡、自吞噬性程序性细胞死亡、Paraptosis、细胞有丝分裂灾难、胀亡等。也有很多学者按照死亡时细胞的形态特征进行分类:按照细胞核形态可以分为凋亡、凋亡样程序性细胞死亡、坏死样程序性细胞死亡和坏死;按照Clarke形态学分类,程序性细胞死亡分为I、II、III类。形态学分类与机制分类有很大的重叠,我们总结了它们的对应关系。 关键词:程序性细胞死亡,凋亡,自吞噬,Paraptosis,细胞有丝分裂灾难,胀亡,坏死 一、前言 多细胞生物的发育及生存依赖于其细胞分裂增殖和死亡之间的平衡,一旦这种平衡被打破,就会发生胚胎发育异常、退行性疾病以及癌症等。所以在进化过程中,多细胞生物逐渐拥有了复杂而精密的调节机制维持这种平衡。 细胞的死亡形式多种多样,在过去的150年其分类主要基于形态学[1]。而在最近的30年里,由于死亡分子机制方面的研究取得长足进步,使得死亡的分类更加科学化。但是,由于认识的局限性,细胞死亡分类的现状是形态和机制并存,甚至给人一种混乱的感觉,本文将对现有的细胞死亡分类加以综述,并尽量将形态学分类与机制分类联系起来。 二、非程序性细胞死亡 程序性细胞死亡的共同点在于它们是细胞主动的死亡过程,能够被细胞信号转导的抑制剂阻断,而非程序性细胞死亡则是细胞被动的死亡过程,不能被细胞信号转导的抑制剂阻断[2]。 非程序性细胞死亡即坏死,是指细胞在受到环境中的物理或化学刺激时所发生的细胞被动死亡[3]。其主要形态学特点是胞膜的破坏,细胞及细胞器水肿(胞

高考真题:细胞的全能性

细胞的全能性 (2012江苏)22. 下列事实能体现细胞全能性的是() A. 棉花根尖细胞经诱导形成幼苗 B. 单细胞的DNA 在体外大量扩增 C. 动物杂交瘤细胞产生单克隆抗体 D. 小鼠体细胞经诱导培育成小鼠 【答案】AD 【解析】在多细胞生物中每个体细胞的细胞核具有个体发育的全部基因,只要条件许可,都可发育成完整的个体。要能产生完整的个体,才能体现全能性。 【试题点评】本题考查细胞全能性这一知识点,要求学生能根据细胞全能性的原理,对一些现象进行分析。属于理解层次。 (2011北京)1.下列生命过程中,没有发生细胞分化的是 A. 断尾壁虎长出新尾巴 B.砍伐后的树桩上长出新枝条 C. 蝌蚪尾巴消失的过程 D.胚胎发育中出现造血干细胞 答案:C (2011广东)26.(16分) 观赏植物蝴蝶兰可通过改变CO2吸收方式以适应环境变化,长期干旱条件下,蝴蝶兰在夜间吸收CO2并贮存在细胞中。 依图9分析,长期干旱条件下的蝴蝶兰在0~4时________(填“有”或“无”)A TP和[H]的合成,原因

是_________;此时段_________(填“有”或“无”)光合作用的暗反应发生,原因是_________;10~16时无明显CO2吸收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 从图10可知,栽培蝴蝶兰应避免__________,以利于其较快生长。此外,由于蝴蝶兰属阴生植物,栽培时还需适当_________。 蝴蝶兰的种苗可利用植物细胞的_________,通过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大规模生产,此过程中细胞分化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有此时段细胞进行呼吸作用,呼吸作用的第一、二阶段均有[H]产生,第一、二、三阶段均有ATP生成;无此时段没有光反应,而暗反应必须要由光反应提供A TP和[H],故不存在暗反应;气孔关闭。(2)干旱遮阴(3)全能性基因选择性表达 (2011山东)2.下列发生了细胞分化且能体现体细胞全能性的生物学过程是 A.玉米种子萌发长成新植株 B.小鼠骨髓造血干细胞形成各种血细胞 C.小麦花粉经离体培养发育成单倍体植株 D.胡萝卜根韧皮部细胞经组织培养发育成新植株 答案:D 【解析】本题要注意题干中的能体现体细胞全能型,玉米种子和小麦花粉都不属于体细胞,骨髓干细胞是多能干细胞,不能发育成一个个体,没有体现出全能性;胡萝卜的体细胞发育成一个新个体属于体细胞全能性。 (2009四川)30.(22分)回答下列Ⅰ、Ⅱ两个小题。 Ⅰ. 将小鼠胚胎干细胞定向诱导分化成一种特定的细胞 (命名为M细胞),再将M细胞移植到糖尿病模型小鼠(胰岛细 胞被特定药物破坏的小鼠)体内,然后测定小鼠的血糖浓度, 结果如右图所示(虚线表示正常小鼠的血糖浓度值)。请回答相 关问题: (1)实验用的胚胎干细胞取自小鼠的早期囊胚,取出胚胎 后一般用酶将其分散成单个细胞。 (2)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判定M细胞已具有细胞的功能。说明判定的理由 。 (3)用胰岛素基因片段做探针,对小鼠胚胎干细胞和M细胞进行检测。请在下表的空格中填上检测结果(用“+”表示能检测到,用“—”表示不能检测到)。 用探针检测细胞的DNA 用探针检测细胞的RNA 胚胎干细胞M细胞胚胎干细胞M细胞

细胞坏死凋亡和细胞程序性死亡

细胞坏死necrosis、细胞凋亡apoptosis、 细胞程序性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PCD) 死亡是生命的普遍现象,但细胞死亡并非与机体死亡同步,在正常的组织中,经常发生“正常”的细胞死亡,它是维持组织机能和形态所必需的;细胞死亡的方式通常有3种:即①细胞坏死(necrosis)。②细胞凋亡(apoptosis)。③细胞程序性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PCD)。 Ⅰ.细胞坏死 细胞坏死是细胞受到化学因素(如强酸、强碱、有毒物质)、物理因素(如热、辐射)和生物因素(如病原体)等环境因素的伤害,引起细胞死亡的现象。坏死细胞的形态改变主要是由下列2种病理过程引起的,即酶性消化和蛋白变性;参与此过程的酶,如来源于死亡细胞本身的溶酶体,则称为细胞自溶(autolysis);若来源于浸润坏死组织内白细胞溶酶体,则为异溶(heterolysis)。 细胞坏死初期,胞质内线粒体和内质网肿胀、崩解,结构脂滴游离、空泡化,蛋白质颗粒增多,核发生固缩或断裂。随着胞质内蛋白变性、凝固或碎裂,以及嗜碱性核蛋白的降解,细胞质呈现强嗜酸 性,故坏死组织或细胞在苏木精 /伊红染色切片中,胞质呈均一 的深伊红色,原有的微细结构消 失。在含水量高的细胞,可因胞 质内水泡不断增大,并发生溶 解,导致细胞结构完全消失,最 后细胞膜和细胞器破裂,DNA 降解,细胞内容物流出,引起周 围组织炎症反应(图1)。 图1细胞坏死与凋亡的形态区别

Ⅱ.细胞凋亡 细胞凋亡(cell apoptosis)是借用古希腊语,表示细胞象秋天的树叶一样凋落的死亡方式,1972年Kerr最先提出这一概念,他发现结扎大鼠肝的左、中叶门静脉后,其周围细胞发生缺血性坏死,但由肝动脉供应区的实质细胞仍存活,只是范围逐渐缩小,其间一些细胞不断转变成细胞质小块,不伴有炎症,后在正常鼠肝中也偶然见到这一现象。 凋亡是一个形态学概念,是指为维持内环境稳定,由基因控制的细胞自主的有序的死亡现象,不是一件被动的过程,而是主动过程,是为更好地适应生存环境而主动争取的一种死亡过程,涉及一系列基因的激活、表达以及调控等的作用。 凋亡细胞的主要特征见表1,共有:①染色质聚集、分块、位于核膜上,胞质凝缩,最后核断裂,细胞通过出芽的方式形成许多凋亡小体(图1、2);②凋亡小体内有结构完整的细胞器,还有凝缩的染色体,可被邻近细胞吞噬消化,因始终有膜封闭,没有内溶物释放,故不会引起炎症;③凋亡细胞中仍需要合成一些蛋白质,但是在坏死细胞中ATP和蛋白质合成受阻或终止;④核酸内切酶活化,导致染色质DNA在核小体连接部位断裂,形成约200bp整数倍的核酸片段,凝胶电泳图谱呈梯状;⑤凋亡通常是生理性变化,而细胞坏死是病理性变化。 表1细胞凋亡和细胞坏死的区别 区别点细胞凋亡细胞坏死 起因生理或病理性病理性变化或剧烈损伤 范围单个散在细胞大片组织或成群细胞 细胞膜保持完整,一直到形成凋亡小体破损 染色质凝聚在核膜下呈半月状呈絮状 细胞器无明显变化肿胀、内质网崩解 细胞体积固缩变小肿胀变大 凋亡小体有,被邻近细胞或巨噬细胞吞噬无,细胞自溶,残余碎片被 巨噬细胞吞噬 基因组DNA 有控降解,电泳图谱呈梯状随机降解,电泳图谱呈涂抹 状 蛋白质合成有无 调节过程受基因调控被动进行 炎症反应无,不释放细胞内容物有,释放内容物。

细胞程序性死亡机制的研究

JournalofShanxiAgriculturalSciences 细胞程序性死亡机制的研究 苑丽霞1,2,孙毅3,杨艳君1,赵鸿飞4 (1.晋中学院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山西晋中030600;2.山西农业大学,山西太谷030801; 3.山西省农业生物技术研究中心,山西太原030031;4.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队后勤部农林管理处,甘肃兰州732750) 摘要:细胞程序性死亡是细胞在自身基因编码、多种因子调控的作用下发生的一种正常的生理反应。它是植物和动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已成为当前生物学的研究热点之一。介绍PCD的概念和基本特征,重点说明了PCD的作用机制,同时展望了PCD研究中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和实际意义。 关键词:细胞程序性死亡;PCD;生长;发育;细胞凋亡 中图分类号:Q2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481(2008)08-0015-03 TheResearchonMechanismofProgrammedCellDeath YUANLi-xia1,2,SUNYi3,YANGYan-jun1,ZHAOHong-fei4 (1.CollegeofBiologicalScienceandTechnology,JinzhongUniversity,ShanxiJinzhong030600,China;2.ShanxiAgriculturalUniversity,ShanxiTaigu030801,China;3.Agri.BiotechnologyResearchCentreofShanxiProvince,ShanxiTaiyuan030031,China;4.DepartmentofAgricultureandForestryManagementLogisticsDivision,ChinesePeople'sLiberationAArmy63600 Troops,GansuLanzhou732750,China) Abstract:Programmedcelldeath(PCD)isanormalphysiologicalresponsesthatoccurincellsunderthecontroloftheirowngeneticcodingandavarietyoffactors.Itisauniversalphenomenonintheprocessofgrowthanddevelopmentofplantsandanimals,andhasbecomeoneofthefocusofbiologicalresearches.ThearticleintroducestheconceptandthebasiccharacteristicsofthePCD,highlightsthemechanismofPCD,andoutlookstheproblemsandpracticalsignificancethatneedtofurtherstudyintheresearchofPCD. Keywords:Programmedcelldeath;PCD;Growth;Development;Apoptosis 细胞的死亡是个体存活的正常现象。细胞中既存在着存活途径,也存在着死亡途径。生物体内健康细胞在特定的细胞外信号的诱导下,死亡途径被激活,在有关基因的调控下发生死亡,细胞的这种死亡方式称为细胞程序性死亡(Programmedcelldeath,PCD)[1]。1细胞编程性死亡的概念 PCD的定义最早由Gluchsman于1951年在研究两栖动物的变态现象时首先提出。它是指生物体生长发育过程中,由自身基因编码的、主动并有序的进程,是生物体新陈代谢过程中正常的生理反应(PennelandLamb,1997)[2]。1972年Kerr,J.F等在研究组织变化时又创用了细胞凋亡(apoptosis)一词,是指细胞受到生理或病理刺激发生的死亡。apoptosis源自古希腊语,原意是指秋天树木落叶之意,用来表示细胞的这种死亡方式比较形象化。然而从生物学意义上来讲,细胞程序性死亡则更要贴切一些,因为细胞的这种死亡并不是因受体外因素的影响而发生枯萎,而是个体发育、存活所必须的正常秩序的一部分。现在,细胞凋亡和细胞程序性死亡作为两个同义词在学术界同时使用[1]。然而,细胞程序性死亡在性质上完全不同于细胞坏死(necrosis)。细胞坏死是指细胞受到极端的物理、化学因素的刺激引起的细胞死亡。细胞坏死时质膜和核膜发生断裂,细胞质溢出,影响到周围细胞,发生炎症反应。而细胞编程性死亡过程比较平稳,无炎症反应[1]。 2细胞程序性死亡的主要特征 细胞程序性死亡是一个主动的由基因决定的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3]。细胞程序性死亡对于多细胞生物个体发育的正常进行,自身平衡的保持以及抵御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方面都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在PCD发生过程中,一般伴随有特定的形态、生化特征出现。其形态学上分为三个阶段:凋亡的起始,主要表现为细胞表面的特化结构入微绒毛的消失,细胞间接触的消失。凋亡小体的形成,核染色质断裂为大小不等的片段,与某些细胞器聚集,为反折的细胞膜所包围,使细胞表面产生许多泡状或芽状突起,以后逐渐分割,形成单个的凋亡小体。凋亡小体逐渐为邻近的细胞所吞噬并消化。 细胞凋亡的发生过程中,最重要的生化特征是由于核小体间的断裂DNA产生含有不同数量核小体单位的片段,在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时,形成特征性的梯状条带;同时组织转谷氨酰胺酶(tissue *收稿日期:2008-06-11 作者简介:苑丽霞(1980-),女,山西武乡人,讲师,主要从事分子遗传与基因工程方面的研究工作。 山西农业科学2008,36(8):15~17 15

植物细胞的全能性知识讲解

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课题: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章节:人教版生物必修一·第6章第2节 授课者:生命科学学院2012级师范5班—兰海霞 授课对象:高中一年级学生 授课时间:12分钟 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植物细胞全能性的概念和原理 2、了解植物细胞全能性的应用 (二)能力目标 1、在教师的引导下,师生共同探究,使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分析、归纳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2、探究植物细胞全能性的概念,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方法和生物学素养(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从植物细胞全能性概念的探索试验中,感悟植物细胞全能性的应用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价值和作用。 2、引入濒危物种的保护,快速繁殖等方面,引导学生保护大自然的动植物,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

1、植物细胞全能性的概念。 2、植物细胞全能性的原理。 (二)难点 1、植物细胞全能性的概念。 2、植物细胞全能性的原理。 三、教具准备 胡萝卜组织培养实验过程图、吸铁石、教棍 四、教学过程 1、导入: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高度分化的细胞已失去了继续分裂的能力。比如植物的表皮细胞、叶肉细胞等等,在正常生长条件下,它们都是不能继续分裂的。那它们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能不能像早期胚胎细胞那样,再分裂、分化成其他细胞呢?这就涉及到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2、植物细胞的全能性概念:我想,大家肯定会问“什么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那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一起来通过探讨1958年美国科学家斯图尔德所做的胡萝卜组织培养的实验来寻找答案吧! 在斯图尔德的这个实验中,他先取了胡萝卜韧皮部的一些细胞,然后放入含有植物激素、无机盐和糖类等物质的培养液中培养,结果这些细胞旺盛的分裂和生长,形成一个细胞团块,继而分化出根、茎和叶,移植到花盆后,最终长成了一株新的植株。 首先,我们一起来看这个实验,大家能找到该实验中哪部分是已经高度分化的细胞吗?对,胡萝卜韧皮部的细胞就是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在本节课开

细胞全能性

细胞全能性:指分化细胞保留着全部的核基因组,具有生物个体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全部遗传信息,具有发育成完整的个体的潜能。愈伤组织:由脱分化的细胞经过分裂产生的无组织结构无明显极性的松散细胞团,它具有再分化成为完整植物体的潜能。 继代培养:是指愈伤组织在培养基上生长一段时间后,随着营养的消耗和代谢产物的积累,需将这些组织转移到新的培养基上,这种转移称为继代或传代培养。胚状体:离体培养条件下没有经过受精过程而形成的胚胎类似物。 植物组织培养:在无菌条件下,将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细胞、胚胎、原生质体等外殖体,培养在人工配置的培养基上,给予适当的培养条件,诱发产生愈伤组织、潜伏芽等,或者长成新的完整植株一种实验技术。人工种子:将植物离体培养中产生的胚状体或芽包裹在含有和保护功能的人工胚乳和人工种皮形成的颗粒。 胚胎工程:又叫发育工程。主要是对哺乳动物的胚胎进行某种人为的工程技术操作,然后让它继续发育,获得人们所需要的成体动物的技术。 超数排卵:利用促性腺激素处理,使得卵巢中有更多的卵泡发育,更多的卵被排出,利用手术的取出卵母细胞。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利用母畜的生殖能力。 胚胎移植:是指将受精卵或发育到一定阶段的胚胎从供体母畜取出(也可是体外发育的胚胎),移植到另外一头与供体同时发情排卵、但未经配种的母畜(称为“受体”)的相应部位。胚胎分割:借助显微操作技术或徒手操作方法,切割早期胚胎成2、4等多等份,再移植给受体母畜,从而制造同卵多仔后代的技术。胚胎分割是扩大胚胎利用率的一种有效途径。试管动物:又叫体外受精动物。将供体的精子和卵子在体外受精、体外培养胚胎,然后将发育到一定程度的胚胎移植入受体完成发育出生的动物。 细胞重组:细胞重组又叫细胞拆合,指从活细胞中分离出细胞器及其组分,在体外将不同细胞来源的细胞器及其组分进行重组,使其重新装配成为具有生物活性的细胞的一种技术。微细胞:又可被称为微核体,是指含有一条或几条染色体(即只含一部分基因组),外有一薄层细胞质和一个完整质膜的核质体。 核质体:与胞质分离得到的细胞核,带有少量胞质并围有质膜,称为“核体”。胞质体:是除去细胞核后由膜包裹的无核细胞。 胞质杂种: 将两种来源不同的核外遗传物质与一个特定的核组合在一起得到的细胞。细胞融合:又称体细胞杂交,是指用人工的方法使二个或二个以上的细胞或原生质体(除去细胞壁的细胞) 融合成一个细胞的技术。 染色体工程:按照一定的设计,有计划地消减、添加或代换同种或异种染色体的技术,从而达到定向改变遗传性和选育新品种的目的。广义上讲它还应包括染色体内部的部分遗传操作技术,因此也称为染色体操作。 胚胎融合:是将两枚或两枚以上的胚胎(同种或异种动物)的部分或全部细胞融合在一起,使之发育成一个胚胎,然后移植到受体母畜体内让其继续发育形成一种嵌合体后代的技术。植物细胞培养:在离体条件下,将分离的植物细胞,通过继代培养使细胞增殖,从而获得大量的细胞群体的一种技术。 植物细胞两相培养技术: 在培养体系中加入水溶性或脂溶性的有机物或者具有吸附作用的多聚化合物,使培养体系形成上下两相,细胞在水相中生长合成次生代谢物质,分泌出来的产物被转移至有机相中的培养技术。 对数生长期:细胞数随时间变化成倍增长,活力最佳,最适合进行实验研究。原代培养:是指将机体取出的细胞或组织进行培养,在首次传代前的培养。传代培养:从原代培养的细胞继续转接培养称为传代培养。

细胞程序性死亡

细胞凋亡一词来源于希腊语, 原指树叶或花的自然凋落。由英、美三位科学家在1972年首次提出,于2002年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细胞凋亡是指机体在一定生理、病理条件下为维持内环境稳定, 通过基因控制而使细胞主动有序的死亡, 表现一系列形态和生化方面的特征。细胞凋亡是细胞正常的死亡,它涉及一系列基因的激活、表达以及调控等作用,不造成炎症和自体的损伤, 是细胞为了更好地适应生存环境而主动争取的死亡过程。因这一死亡过程严格受到程序的控制, 又称细胞程序性死亡(Progammed cell death,PCD)【1】。 一.环境因子与PCD 1 病原体与植物PCD 植物受病原物(真菌、细菌和病毒)感染时往往会发生过敏性细胞死亡,即过敏反应(hypersensitive response,HR):一方面死亡细胞可以将入侵寄主体内的病原病原微生物限制在感染点周围,阻止其进一步扩展而实现局部抗病性;另一方面也可进一步激活植物抗病防卫的相关信号通路,使植物获得对此后入侵的多种类型病原物的系统抗病性 [2]。现有研究结果表明,植物HR 中的细胞死亡往往表现出PCD 的典型特征。例如, Wakabayashi 等[3]发现,生菜感染细菌后,细胞线粒体会增大,出现类似动物PCD 的症状,细胞质内空泡化增加,使细胞丧失功能。Olszak等[4]用细菌侵染拟南芥突变体acdll 后发现,拟南芥AtFMO基因蛋白的表达既可以激活细胞的防御系统,又可以促进细胞发生PCD 现象,但并不是细胞发生PCD 现象所必需的。 2 低氧与植物PCD 由于淹水或水培中微生物和植物根的呼吸,降低了植物根际氧的浓度而出现了低氧或无氧状态,导致根部细胞发生PCD现象。He 等[5]研究表明,Ca2+和蛋白质磷酸化与植物通气组织的形成有关:在正常供氧条件下Ca2+通道抑制剂和蛋白质磷酸酯酶抑制剂都能促进玉米根中细胞的死亡,而在低氧的根中Ca2+螯合物EGTA 和蛋白激酶抑制剂都能防止细胞死亡。Xiong等[6]报道,玉米根尖细胞在淹水24 小时后细胞核出现明显类似PCD 现象的超微结构如质膜的变化,但并没有检测到明显的DNA ladder 等PCD 现象,由此推测,淹水条件下玉米根尖细胞的死亡是一种特殊的形式,既类似于PCD 现象,也类似于细胞坏死现象。 3 温度与植物PCD 温度的变化也会直接影响到植物细胞的正常生命活动,使部分器官乃至整个植株的生长发育受到抑制。Koukalova等[7]报道,体外培养的烟草细胞在低温胁迫下会出现梯状DNA 带、染色质浓缩等典型的PCD 特征。何文锦等[8]发现,低温胁迫下灰木相思的组培苗细胞核出现明显的PCD 特征,且组培苗细胞对低温的耐受性是有限的。Zuppini 等[9]研究表明,大豆悬浮细胞在44℃下处理2h,经过24h 恢复后进行HO/PI 双染发现有50%的细胞染色质凝集,20%的细胞被碘化丙啶(PI)染色,并且TUNEL 检测呈阳性,说明细胞发生PCD 使DNA 降解。Doyle 等[10]研究表明,在55℃条件下,拟南芥悬浮细胞发生了apoptotic-like(AL)PCD 现象,其程度受光照、叶绿体、活性氧(ROS)以及一些相关的核蛋白的共同调控。 4 金属盐离子与植物PCD 金属盐离子如铝(Al)、镉(Cd)、铁(Fe)等均能诱导植物发生PCD 现象。Panda 等[11]报道,用50μM/L 的铝处理烟草悬浮细胞18h 出现了细胞色素c 泄漏、ATP 含量下降、线粒体膜结构不正常、核DNA 片段化等现象。Wang 等[12]对烟草悬浮细胞研究发现,Bcl-2 的同源基因Ced-9 基因表达可提高烟草抵抗铝毒害的能力。Zhang 等[17]研究表明,400μmol/L 的铁离子能诱导水稻IR64 根尖细胞发生PCD 现象,并引起了SOD、POD和CAT 含量的显著变化。 5 药物与植物PCD

高中生物 细胞的全能性 第2课时示范教案 苏教版

第2课时细胞的全能性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 生物进行有丝分裂使得体细胞数量增加,新产生的细胞的染色体数目、DNA分子数和体细胞一样,从而使得物种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大多数的生物都是从一个受精卵细胞通过有丝分裂来的,已分化的细胞都有一套和受精卵相同的染色体,携带具有本物种特征的DNA分子。早期胚胎通过细胞分化逐渐发育,形成各种组织和器官。如果给予一定的条件,这些组织和器官中高度分化的细胞,还能像早期胚胎细胞那样,再分化成其他细胞吗?你知道一些与之相关的事件吗?了解这方面的相关知识吗? 推进新课 板书: 二、细胞的全能性 师 1902年,德国植物学家哈伯兰特在细胞学说的基础上,大胆预言离体的植物细胞具有发育的全能性,能够发育成为完整的植物体。大家想一想,他的预言能得到证实吗?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交流。 教师演示多媒体课件:胡萝卜肉质根的组织培养过程。 师 课件中演示的是用胡萝卜韧皮部的组织块进行离体培养,得到完整的植株,并且这一植株能够开花结果的过程。这一实验是1958年,美国植物学家斯图尔德等人做的。从而证实了哈伯兰特50年前的预言。 课件展示: (1)如果取的不是胡萝卜的根,而是它的茎或叶上的一部分,也会得到相同的结果吗? (2)这种离体培养需要一定的条件吗?需要哪些条件? (3)这种实验能证实植物细胞具有生长发育的全能性吗?为什么? 小组讨论,代表发言: (1)如果取胡萝卜的茎或叶上的一部分,离体培养同样能够获得完整的植物体。 (2)离体培养需要无菌条件,为保证培养物的“纯洁”,防止微生物的混入和污染,必须在分离、转接及培养纯培养物时,对所用器材及工作场所进行消毒与灭菌处理。另外,植物组织培养的培养基要含有植物激素、无机盐和糖类等物质。 (3)上述实验能够证实植物细胞具有生长发育的全能性。因为植物体的每个细胞携带着一套完整的和受精卵一样的遗传物质。 师 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植株的能力,这就是细胞的全能性。细胞的全能性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 师 利用离体的组织或细胞培育成正常的植株,已成为常用的科学技术,已得到了推广。植物的组织培养过程是怎样的呢?

细胞程序性死亡

细胞程序性死亡 作者: [摘要]:细胞程序性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 PCD)是指为维护内环境稳定,由基因控制的细胞自主的有序性的死亡。它是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本文主要介绍了有关细胞程序性死亡定义、基本特征、分子机制。 [关键词]:细胞程序性死亡;分子机制;细胞凋亡 引言 在发育过程及成熟细胞中,部分细胞死亡是正常过程,这一概念早在4O多年前已由Glicksmann (1950)提出。这种正常的细胞死亡是动物细胞的基本特性,它发生在大部分发育的组织中,许多组织整个生命过程中都存在正常的细胞死亡。近年来,细胞死亡被用不同方法加以分类,其中主要可将其分为两大类:意外死亡和程序死亡。意外死亡是指由不同的物理、化学因素,包括缺氧、缺血、损伤及不同的外源生物因素导致的死亡;程序死亡是指发生在内环境部分正常生理性稳定的细胞死亡,特别是在胚胎发生中的死亡,这对正常细胞更新及在发育过程中重整模式是必要的。因此,程序性细胞死亡(PCD)代表的不是细胞对外来损伤的效应,而是对激素、生长因子及离子内环境稳定改变的反应。所以,也可称其是机体细胞在正常生理或病理状态下,遵循自身的程序发生的一种自发的、程序化的死亡过程,其发生受一系列基因、蛋白的严密调控。[1] 1.程序性细胞死亡的特征 细胞程序性死亡具有明显的形态学特征,包括细胞变圆、染色质凝聚、分块胞质皱缩等。 1.1 程序性死亡细胞的形态结构变化[2] 程序性死亡细胞的核DNA 在核小体连接处断裂为核小体片段,并向核膜下或中央异染色质区凝聚形成浓缩的染色质块,在电镜下呈高电子密度。凋亡细胞的核经核碎裂形成染色质块(核碎片),然后整个细胞通过发芽起泡等方式形成一些球形的突起并在其基部绞断而脱落产生大小不等内含胞质、细胞器及核碎片的凋亡小体,最后凋亡小体被周围细胞或单核细胞吞噬。 1.2 程序性细胞死亡的生化特征 程序性死亡细胞最突出的特征是:第一,染色质DNA 的有控裂解。这是由于内源性内源性内切核酸酶基因活化和表达造成的结果,这种内源性内切核酸酶切割的染色质DNA 片段大小是有规律的,即都为200bp 的倍数;第二,细胞凋亡时磷脂酰丝氨酸常常由细胞转向细胞外,而巨噬细胞上存在的磷脂酰丝氨酸受体,结果有利于凋亡细胞被临近的吞噬细胞识别、吞噬。这中外释现象是细胞凋亡早期重要的生物化学特征;第三,即表现在组织转谷氨酰胺酶的积累并达到较高水平。[1] 2.程序性细胞死亡的机制 2.1 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脱氨酸蛋白酶(Caspase)家族

细胞凋亡与细胞程序性死亡的区别

细胞凋亡与细胞死亡及细胞程序性死亡的区别 1细胞凋亡和细胞死亡 细胞凋亡 (Apoptosis)是生物界广泛存在的一种现象,与其它的生命现象一样具有同等重要的生理学或病理学意义。 尽管其最终结果也是导致细胞死亡,但其诱导因素、发生机制和过程及意义均明显不同于一般的病理性细胞死亡 (即细胞坏死性死亡,简称细胞死亡)。细胞凋亡的形态特征与细胞坏死性死亡的形态特征不同。细胞坏死性死亡是被动的病理性死亡,其形态特征首先是 膜通透性增加,细胞外型发生不规则变化,内质网扩张,核染色质不规则移位,进而线粒体及核肿张,溶酶体破坏,细胞膜破裂,胞浆外溢,这种死亡过程常常引起炎症反应。细胞凋亡则是在某些因素的诱导下,由细胞内在的有规律的机制引起的,是主动的生理性细胞自杀。其特征是细胞首先变圆,随即与邻近细胞脱离,失去微绒毛,胞浆浓缩,内质网扩张呈泡状并与细胞膜融合,线粒体无明显变化,核染色质浓 缩成块并凝聚在核膜周边,胞膜内陷将细胞自行分割为多个有外膜包裹、内涵物不外溢的凋亡小体,后被吞噬细胞或邻周细胞所识别、吞噬。由于细胞凋亡过程不导致溶酶体破坏及胞膜破裂,没有细胞内容物外泄,故不引起炎症反应,在生理条件下,生物体内细胞存活与死亡是由自身发育阶段提供的遗传信息,或由邻近细胞和其微环境提供的信号决定的,其中包括细胞相互接触提供的信号以及周围环境中活性物质、激素等。这些刺激信号的增加或减少调节着细胞产生和凋亡,维系着机体细胞的有序状态。

2.胞凋亡与程序性细胞死亡 长期以来,细胞凋亡往往又被称为程序性细胞死亡,两种名称被不加区别地互换使用,而事实上,两者的含义是完全不同的。产生这种误解的原因在于凋亡和PCD均涉及了“程序性”的概念,这两种不同的“程序性”往往被混为一谈了。PCD的概念提出较凋亡早,最初提出的程序性细胞死亡是描述发生于各生物种系胚胎发育过程中的正常细胞死亡的所有表型,具高度可遗传的时序性和空间性,即细胞在发育的特定阶段按序死亡。例如在小鸡的胚胎发育过程中,其胎盘中的一群细胞必须在一个精确的时间内死亡,使得翅膀的轮廓得以形成,即使这群细胞被移植到胚胎的其它部位,也仍然会按时死亡。生物各种组织的发育和变态过程等均是在这种内在的“时间程序”激发下开始的。当细胞凋亡时间到来时,就需要另一种程序来提供细胞死亡的武器以控制细胞发生主动的“自杀”过程,这种“手段程序”便是细胞凋亡中“程序性”的含义。另外,在形态学方面,PCD与细胞凋亡也存在着差异,在发育过程中的许多明显的程序性死亡并未显示出凋亡中诸如细胞浓缩、染色质聚集、核酸内切酶活化、凋亡小体等特征,因此有学者认为PCD是一种没有核酸内切酶诱导的DNA梯形带的出现,并常有伴自噬溶酶体活性升高的细胞发育死亡过程。严格地说,凋亡是一形态学概念,是对多种方式引起的一种特征性形态和生化改变的概括。它并非代表引起细胞死亡的过程和路径,而是指众多因素造成的众多死亡途径的最终表现。尽管随着对PCD的时间机制和激发因素的越来越多的了解,细胞凋亡和PCD在某种程度上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是,程序性细胞死亡的

第十三章 程序性细胞死亡与细胞衰老

第十三章程序性细胞死亡与细胞衰老 一、填空题 1.诱导细胞凋亡的因子大致可以分为和两大类。 2.细胞凋亡检测的方法有、、、和。 3.通常年轻的功能健全的细胞膜相是,衰老的或有缺陷细胞膜相是。 4.凋亡细胞DNA链的断裂主要发生在,从而产生bp整数倍的DNA片段。5.bcl2是一种(原癌/抑癌)基因,p53是基因。 6.细胞凋亡的过程,在形态学上可分为、和3个阶段。 7.细胞的死亡一般定义为,通常用鉴别细胞的死活,活细胞容易被染色,死细胞容易被染色。 8.细胞死亡有两种形式:一种为死亡,另一种为死亡。 9.脂褐质小体来源于。 10.人随着年龄的增大,细胞质膜中的磷脂含量逐渐下降,使质膜中胆固醇与磷脂的比值升高,最终导致细胞质膜的增加,降低。 11.细胞衰老端粒假说认为:随着细胞分裂次数的增加,端粒不断缩短。当端粒缩短到一定程度(临界长度)时引发了极限,细胞不再分裂。 二、选择题 1.对于体外培养的人二倍体细胞,决定其衰老的主要因素是: A.细胞培养的外环境B.细胞核 C.细胞质D.以上都不是 2.细胞核结构的衰老变化中最明显的变化是: A.核膜的内折染色质固缩化B细胞核体积增大 C.大量的核仁裂解D.凋亡小体出现 3.下列哪个选项不是衰老细胞结构的变化: A. 有序排列的内质网不复存在,内质网成分弥散性的分布于核周胞质中 B.线粒体的数量减少而体积增大,内容物呈现网状化并形成多囊体 C.致密体数量大大减少,几近消失 D.质膜处于凝胶相或固相;细胞间间隙连接减少 4.凋亡细胞特征性的形态学改变是: A.溶酶体膜和细胞膜破裂 B. 染色质边集,沿核膜分布 C.线粒体嵴消失 D. 形成凋亡小体 5.下列选项中,关于凋亡小体说法正确的是: A. 凋亡小体只有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到, B. 凋亡小体完全由固缩的核染色质组成 C. 凋亡小体完全由胞浆组成 D.凋亡小体最终被邻近的细胞所吞噬 6.细胞凋亡的一个重要特点是: A. DNA随机断裂B.DNA发生核小体间的断裂 C. 70S核糖体中的rRNA断裂D.80S核糖体中rRNA断裂 7.下列哪项不属于细胞凋亡的形态学变化: A.细胞固缩B.细胞肿胀C核固缩D.染色质边集 8.细胞凋亡DNA双链断裂的主要部位是:

细胞分化、细胞全能性 练习题

7.4细胞分化、细胞全能性有效作业 班级学号姓名 一、选择题 1.鸟类、蝙蝠等多细胞生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实质上就是() A.细胞的生长 B.细胞的分裂 C.细胞的分化 D.细胞的分裂、分化 2.下列关于细胞分化的描述正确的是() A.细胞分化使细胞数量增多 B.细胞分化后细胞中所含遗传物质发生改变 C.通常情况下细胞分化是可逆的 D.细胞分化使同一来源的细胞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蛋白质合成上发生稳定性差异 3.细胞分化发生在() A.胚胎发育早期 B.胚胎发育后期 C.生物个体发育的全过程 D.幼体时期 4.细胞分化过程中不会出现() A.细胞形态的变化 B.细胞结构的变化 C.细胞生理功能的变化 D.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加倍 5.下列关于细胞分化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细胞的功能差异与细胞中的蛋白质不同有关 B.细胞形态差异与细胞的基因选择性表达有关 C.通常情况下,人体内神经细胞的分化是可逆的 D.上皮细胞恢复分裂生长可能是细胞癌变的征兆 6.下列不属于细胞分化结果的是() A.神经细胞伸出长的突起,有传导神经冲动和储存信息的功能 B.肌肉细胞呈梭形,能收缩 C.消化道黏膜上皮细胞由一个分裂成两个 D.植物筛管细胞呈长柱状,有运输营养物质的功能 7.马铃薯种植多年后容易积累病毒而导致品种退化。目前生产上采用茎尖分生组织离体培养的方法快速繁殖脱毒的种苗,以保证该品种的品质和产量水平。这种通过分生组织离体培养获得种苗的过程不涉及细胞的() A.有丝分裂 B.细胞分化 C.减数分裂 D.细胞的全能性

8.以下为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示意图,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植物组织培养所依据的原理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B.②→③的再分化过程中,细胞增殖的方式为减数分裂 C.愈伤组织是一团没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分生状态的细胞 D.在组织培养中,必须在培养基中加入糖类、无机盐、维生素、植物激素等物质 9.细胞全能性是指() A.细胞具有全面的生理功能 B.细胞既能分化,又能回到分化前的状态 C.已分化的细胞还能进一步分裂、分化 D.已分化的细胞仍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 10.细胞分化后,浆细胞合成抗体,肌肉细胞能合成肌动蛋白,下列关于浆细胞和肌肉细胞的描述,正确的是() A.DNA相同,蛋白质有所不同 B.DNA不同,蛋白质有所不同 C.DNA相同,蛋白质完全相同 D.DNA不同,蛋白质完全相同 二、综合分析题 请据图回答: (1)①→②、①→④的过程是____________。 (2)①→③的过程是____________。 (3)③→⑤的过程是____________。 (4)①②③④⑤所示的细胞中,具有分裂能力的 细胞是____________。

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课题: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章节:人教版生物必修一·第6章第2节 授课者:生命科学学院2012级师范5班—兰海霞 授课对象:高中一年级学生 授课时间:12分钟 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植物细胞全能性的概念和原理 2、了解植物细胞全能性的应用 (二)能力目标 1、在教师的引导下,师生共同探究,使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分析、归纳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2、探究植物细胞全能性的概念,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方法和生物学素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从植物细胞全能性概念的探索试验中,感悟植物细胞全能性的应用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价值和作用。 2、引入濒危物种的保护,快速繁殖等方面,引导学生保护大自然的动植物,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 1、植物细胞全能性的概念。 2、植物细胞全能性的原理。 (二)难点 1、植物细胞全能性的概念。 2、植物细胞全能性的原理。 三、教具准备 胡萝卜组织培养实验过程图、吸铁石、教棍 四、教学过程 1、导入: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高度分化的细胞已失去了继续分裂的能力。比如植物的表皮细胞、叶肉细胞等等,在正常生长条件下,它们都是不能继续分裂的。那它们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能不能像早期胚胎细胞那样,再分裂、分化成其他细胞呢?这就涉及到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2、植物细胞的全能性概念:我想,大家肯定会问“什么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那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一起来通过探讨1958年美国科学家斯图尔德所做的胡萝卜组织培养的实验来寻找答案吧!

在斯图尔德的这个实验中,他先取了胡萝卜韧皮部的一些细胞,然后放入含有植物激素、无机盐和糖类等物质的培养液中培养,结果这些细胞旺盛的分裂和生长,形成一个细胞团块,继而分化出根、茎和叶,移植到花盆后,最终长成了一株新的植株。 首先,我们一起来看这个实验,大家能找到该实验中哪部分是已经高度分化的细胞吗?对,胡萝卜韧皮部的细胞就是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在本节课开始时,我们已经一起复习过,高度分化的细胞已失去了继续分裂、分化的能力。但在这个实验中,高度分化的胡萝卜韧皮部细胞经过培养最终却生长成了一株新的胡萝卜植株。大家思考下这样一个实验过程表明了什么呢?对,这个实验就表明了,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植株的能力,这就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具体说来,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就是指:植株体内任何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新个体的潜能。这就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的概念。 3、植物细胞全能性的原理:那为什么已分化的植物细胞还具有全能性呢?也就是说,植物细胞的全能性的原理是什么呢?其实呀,我们已经知道任何一个多细胞生物,其体内的任何一个正常的细胞中所含有的遗传信息都是一样的,即都含有发育成一个完整的新个体所必需的全部基因。对于植物细胞当然也是这样,这就是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的最根本的原理。 4、植物细胞全能性的应用:讲到这里,我想大家对植物细胞的全能性肯定已经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与掌握。但是,我们常说知识要学以致用,那我们今天学习到的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对我们到底有什么用呢?最后,我们就再来一起了解一下植物细胞全能性的具体应用吧!现在人们已经可以利用植物细胞的全能性,通过组织培养的方法,快速繁殖花卉和蔬菜等作物。这就可以使我们可以在任何季节都可以看到我们喜欢的花卉,吃到我们喜欢的蔬菜。同时,还可以利用它来拯救珍稀濒危的物种,为珍贵植物的保护做出贡献。而且,还能将它与基因工程结合培育作物新类型。虽然这方面技术还不是很成熟,但却让我们看到了解决世界性粮食问题的新希望。 从这些应用我们可以看出,植物细胞全能性的价值是很大并且具有重要的实用意义的! 5、总结:我们再一起回顾这节课所学习的主要内容吧!本次课中,我们主要学习了植物细胞全能性概念即植株内任何已经分化的得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新个体的潜能、原理——任何一个多细胞生物,其体内的任何一个正常的细胞中都含有发育成一个完整的新个体所必需的全部基因,以及它的一些主要应用价值。希望大家在课后能对这部分的内容进行认真的巩固复习!本次课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由α互补而形成的有功能活性的β半乳糖苷酶,可以用X-gal(5-溴-4-氯-3-吲哚-β-D-半乳糖苷)显色出来,它能将无色的化合物X-gal切割成半乳糖和深蓝色的底物5-溴-4-靛蓝。因此,任何携带着lac Z′基因的质粒载体转化了染色体基因组存在着此种β半乳糖苷酶突变

第十三章 程序性细胞死亡与细胞衰老

第十三章程序性细胞死亡和细胞衰老 名词解释 1、白介素-1β转换酶interleukin-1β converting enzyme,ICE Caspase-1,Caspase家族成员之一,线虫Ced3在哺乳动物细胞中的同源蛋白,催化白介素-1β前体的剪切成熟过程。 2、程序性细胞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PCD 是受到严格的基因调控、程序性的细胞死亡形式。对生物体的正常发育、自稳态平衡及多种病理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3、凋亡复合体apoptosome 凋亡分子Apaf-1与细胞色素c形成的复合体,相对分子量为(700-1400)x103,细胞质中Caspase-9的前体被招募到复合体上并发生自身切割活化,引起细胞凋亡。 4、凋亡小体apoptotic body 细胞凋亡过程中断裂的DNA或染色质与细胞其他内容物一起被反折的细胞质膜包裹,形成的圆形小体。凋亡小体被邻近细胞识别并吞噬。 5、端粒telomere 位于染色体末端的重复序列,对染色体结构稳定、末端复制等由重要作用。端粒常在每条染色体末端形成一顶帽子结构。 6、端粒酶telomerase 含有RNA的反转录酶,能以自身RNA为模板,对DNA端粒序列进行延长而解决线性染色体末端复制问题。 7、衰老相关的β-半乳糖苷酶senescence associated β-galactosidase,SA β-gal 衰老细胞中存在的pH6.0条件下即表现活性的β-半乳糖苷酶。

8、细胞凋亡apoptosis 一种有序的或程序性的细胞死亡方式,是细胞接受某些特定信号刺激后进行的正常生理应答反应。该过程具有典型的形态学和生化特征,凋亡细胞最后以凋亡小体被吞噬消化。 9、细胞凋亡抑制因子inhibitor of apoptosis 细胞中天然存在的Caspase抑制因子家族。所有成员都具有由70个氨基酸组成的BIR结构域,这一区域对抑制凋亡的作用是必须的。 10、细胞坏死necrosis 细胞受到意外损伤,如极端的物理、化学因素或严重的病理性刺激而发生的细胞被动死亡形式。细胞坏死时,细胞内含物释放到胞外,引起周围区域的炎症反应。 11、细胞衰老cell ageing/cell senescence 一般含义是复制衰老,指正常细胞经过有限次数的分裂增殖后,停止生长,细胞形态和生理代谢活动发生显著退化的过程。 12、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 具有多种生物学效应的细胞因子家族。由激活的单核-巨噬细胞分泌,能够通过与死亡配体结合诱导细胞凋亡,还可诱发炎症反应。 13、转录因子NF-κB nuclear factor κB 一类在哺乳动物细胞中广泛表达的转录因子,通常与抑制因子IκB结合在一起,以非活性的形式定位在细胞质中,被激活时进入细胞核内起始基因转录。在免疫反应及拮抗细胞凋亡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14、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NK 对感染细胞进行非特异性攻击,并引发感染细胞进行凋亡的淋巴细胞。 15、自体吞噬autophagy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