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卡毒鱼类中毒

雪卡毒鱼类中毒
雪卡毒鱼类中毒

鱼病及常用药物的防治

鱼病及常用药物的防治 鱼病 细菌性腐败病 病鱼体表局部或大部发炎充血;脱鳞;鳍基充血,鳍端烂蚀,鳍条间组织破坏;鳍盖和上下颌常出现红斑,鳍盖表皮有时烂掉,露出鳍盖骨.本病春末夏初流行,病鱼游动缓慢;常独处水面,不久死去.可选用呋喃西林,漂白粉、抗生素等治疗。 烂鳍病 鱼鳍破损变色无光泽,烂处有异物,或透明的鳍叶发白,白色逐渐扩大;严重时鱼鳍残缺或者不能舒展.本病多流行于夏季。热带鱼鳍薄,易碰伤折断而患此病.可选用食盐;抗生素等治疗。 鳃病 一种是被细菌侵蚀鳃丝,病鱼行动迟缓,食欲不振,体色暗淡无光泽,头部发乌,鳃丝发白,最后出现腐烂脱落;鳍盖骨表皮充血发炎,严重时也发生腐烂,露出透明的鳃盖骨。另有一种是被寄生虫寄生引起的鳃病,有细菌侵蚀鳃丝类似症状,如游动缓慢,鱼体消瘦,体色暗淡;呼吸困难,

常浮于水面,鳃丝发白、破坏,粘液增多,鳍盖半张等。寄生虫有车轮虫,指环虫、口丝虫,斜管虫、三代虫等。细菌性烂鳃病用呋喃西林治疗。寄生虫鳃病用高锰酸钾、福尔马林;食盐等治疗。 棉口病 又名烂嘴病。病鱼口周围吻部长着白色棉花状菌丝如绒,也称白嘴病。常用嘴触舐箱壁摄食藻类鱼易患此病,容易传染。病鱼难以摄食,游动缓慢无力,以致死亡。要及时治疗处理。用青霉素或金霉素溶液,也可用10ppm土霉素溶液浸浴病鱼。水族箱、捞鱼网、工具等用0.1%甲醛溶液浸洗消毒。 鳞立病 本病又称竖鳞病、松鳞病病鱼鳞片张开似松果,鳞片基部水肿充血,严重时鳍基充满半透明液体,后期鱼腹膨大,失去平衡。不久死亡,一般流行于水温低的季节或短时间内水温多变时,老龄鱼、虎皮鱼易患此病、选用食盐,呋喃西林、抗生素等治疗、患处涂抹皮炎平有较好效果。 水霉病 本病又称白毛病;水霉菌从鱼体的伤口侵入,开始寄生于表皮,逐渐深入肌肉,吸取鱼体营养,大量繁殖,向外生出灰白或青白色菌丝(肉眼可见棉丝状)。寄生部位伤口发炎充血、坏死、溃烂;病鱼常利用缸壁、石砾或水草摩擦患

鱼的急性毒性试验

鱼的急性毒性试验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试验,熟悉和掌握鱼类急性毒性试验的设计、条件、操作步骤,以及试验结果的计算、分析和报告等全过程。 二、实验原理: 鱼类对水环境的变化反应十分灵敏,当水体中的污染物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引起一系列中毒反应,例如行为异常、生理功能紊乱、组织细胞病变直至死亡。在规定的条件下,使鱼接触含不同浓度受试物的水溶液,实验至少进行24h,最好以96h为一个实验周期,在24h、48h、72h、96h时记录实验鱼的死亡率,确定鱼类死亡50%时的受试物浓度。鱼类毒性试验在研究水污染及水环境质量中占重要地位。通过鱼类急性毒性试验可以评价受试物仅用于测定化学物质毒性强度、测定水体污染程度、检查废水处理的有效成都,也为制定水质标准、评价环境质量和管理废水排放提供环境依据。 三、实验材料: 1.实验鱼的选择和驯养 12×6 小锦鲤鱼体长7-12cm 体宽3-5cm 体重 7-12g 不同浓度的苯酚(mg/L)0、24、48、96、192、384 2、实验仪器设备 (1)实验容器 实验容器一般用玻璃或其他化学惰性材质制成的水槽。容器体积可以根据试验鱼的体重确定,通常以每升水中鱼的负荷不得超过2g(最好为1g)。一些小型鱼类幼鱼可选择500ml 或1000ml烧杯为实验容器。容器的深度必须超过16cm,水体表面积越大越好。同一实验应采用相同规格和质量的容器。为防止鱼类跳出容器,可在容器上加上网罩。实验容器使用后,必须彻底洗净,以除去所有毒性残留物。 (2)其他 吸光光度计 3、实验用水:曝气水 四、操作步骤: 1、设置5个浓度组,1个空白对照组,选择不同浓度的苯酚(mg/L)0、24、48、96、 192、384。每个浓度放入12条小锦鲤鱼。采用直接投毒方式,将配制的苯酚溶液直接倒入水槽中,搅拌均匀。分别分为1、2、3、4、5、6组。染毒后观察其活动状况,并

鱼类急性中毒咋判断

鱼类急性中毒咋判断 《农民日报》(2013年09月04日07 版) 鱼类死亡可能是由病害、缺氧、毒藻、机械损伤、污染中毒等多方面原因引起的,而污染中毒是最常见的一类致死原因。下面介绍几种常见污染中毒的肉眼判断方法,供养殖户在生产中参考。 重金属污染中毒。重金属是指密度比较大的金属,如铅、锰、锌等。中毒鱼类鳃部呈灰白色,并分泌大量黏液,形成絮状沉积物,使鱼鳃阻塞,引起呼吸障碍,中毒鱼类常在水表层浮游。鱼类铅中毒,体色明显呈黑色;鱼类铜中毒,体色呈灰白色,鳃丝呈浅绿色;鱼类铬中毒,体表呈深黄色,鳃丝呈黄褐色。 五氯酚钠污染中毒。五氯酚钠是最常见的一种有机氯化合物,主要用做灭蚴药物使用,同时它也是一种杀虫剂。受五氯酚钠毒害的鱼类急剧游动,无目的地上蹿下跳、横冲直撞,中毒鱼类在死亡前有钻入草丛、紧靠岸边的习惯。一般情况下,野杂鱼先死,然后花鲢、白鲢、草鱼、鲤鱼、鲫鱼等鱼类相继死亡,鱼死后体色变黑。慢性中毒的鱼类鳍条变黑、眼球突出。 甲胺磷污染中毒。甲胺磷属有机磷农药,常用做杀虫剂。中毒鱼类急躁不安,狂游冲撞之后游动缓慢,出现侧游,头部向下、尾部向上等症状,最后沉入水中死亡。

乐果污染中毒。乐果中毒后,症状不明显,但鱼的肝脏明显肿大。 呋喃丹污染中毒。呋喃丹具有触杀作用和一定的内吸作用。鱼类中毒的主要症状为鱼体出现弯曲,肛门外有排泄物形成“拖尾”。 菊酯类农药污染中毒。菊酯类农药是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但对鱼类来说,仍属于高毒农药,而且作用迅速,杀伤力大。鱼类中毒后表现为烦躁不安,鳃盖张开,从鱼翻白至死亡挣扎时间可长达12个小时。鱼死亡后眼球突出,眼底有出血点,腹腔内有积水,鳃部颜色灰白。 除草剂污染中毒。除草剂有触杀作用,对鱼类低毒,但浓度高时仍会引起鱼类急性中毒死亡。由于除草剂对藻类有杀伤作用,因此被污染的鱼塘水体容易缺氧,死鱼现象会在一天内的任何时间发生,水体透明度大大增加,水中浮游植物基本消失。

第十章 食物中毒及其预防 题库

第十章食物中毒及其预防 一、填空题 1.引起食源性疾病的生物性病原物主要有()、()、真菌、寄生虫及其卵、动植物中存在的天然毒素。 2.食物中毒发病潜伏期短,发病曲线呈()趋势。 3.细菌性食物中毒发病机制可分为()、()型和混合型。 4.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预防抓住()、()、杀灭病原菌三个主要环节。 5.沙门菌食物中毒多是由( )性食品引起。 6.影响沙门菌繁殖的主要因素是()和()。 7.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是我国()地区常见的食物中毒。 8.变形杆菌食物中毒主要是大量()侵入肠道引起的感染型食物中毒。 9.霉变甘蔗中毒多发生在北方的( )季。 10.甘蔗节菱孢霉产生的毒素为(),是一种神经毒,主要损害中枢神经系统。 11.抢救亚硝酸盐中毒的特效治疗为使用( )小剂量口服或注射。 12.砷在机体内可与细胞内酶的()结合而使其失去活性,从而引起细胞死亡。 13.抢救食物中毒最常用的措施为()。 14.在我国最易发生河豚鱼毒素中毒的季节为()季。 15.()食物中毒为有明显季节性的一类食物中毒。 16.肉毒梭菌中毒的临床表现以()症状为主。 17.赤霉病麦中毒是由()菌种引起的。 18.亚硝酸盐的中毒剂量为()克。 19.做好食物中毒突发事件调查处理前的准备首先要明确()、()、医疗机构三方面职责。 20.中毒人数超过()人时,应当于6小时内报告同级人民政府和上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 二、单选题 1.引起组胺中毒的鱼类为( ) A 河豚鱼 B 青皮红肉鱼海产鱼 C 红肉鱼 D 内陆湖泊鱼 2.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中毒是由( )引起 A 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的食物 B 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污染的食物 C 化脓性球菌污染的食物 D 金黄色葡萄球菌在肠道内大量繁殖 3.肉毒梭菌毒素食物中毒是由( )引起 A 肉毒梭菌 B 肉毒杆菌 C 肉毒梭菌产生的外毒素 D 肉毒梭菌产生的内毒素 4.引起蜡样芽孢杆菌食物中毒最常见的食物是( ) A 米饭、米粉 B 水果 C 蛋类 D 腐败肉类 5.食用河豚鱼发生食物中毒是由于( )引起

鱼类的急性毒性实验

鱼类的急性毒性实验 鱼类急性毒性试验,是水生生态毒理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并广泛应用于水域环境污染监测工作中,对控制工业废水的排放、保护水域环境、发展渔业生产,制定渔业水质标准,具有重要意义。 一、实验原理 鱼类对水环境的变化反应十分灵敏,当水体中的污染物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引起一系列中毒反应,例如行为异常、生理功能紊乱、组织细胞病变、直至死亡。在规定的条件下,使鱼接触含不同浓度受试物的水溶液,实验至少进行24h,最好以96h为一个实验周期,在24h、48h、72h、96h时记录实验鱼的死亡率,确定鱼类死亡50%时的受试物浓度。鱼类毒性试验在研究水污染及水环境质量中占重要地位。通过鱼类急性毒性试验可以评价受试物对水生生物可能产生的影响,以短期暴露效应表明受试物的毒害性。鱼类急性毒性试验不仅用于测定化学物质毒性强度、测定水体污染程度、检查废水处理的有效程度,也为制定水质标准、评价环境质量和管理废水排放提供环境依据。 二、实验材料 1、试验用鱼的选择与驯养 试验用的鱼必须对毒物敏感,应具有代表性,便于在实验条件下饲养,来源丰富,个体健康。我国可采用的试验鱼有四大养殖淡水鱼(青鱼、草鱼、鲢鱼和鳙鱼)、金鱼、鲫鱼等。 在同一实验中要求试验鱼必须同属、同种、同龄,最好是当年生。鱼的平均体长以7cm 以下为宜。金鱼体短、身宽,一般以3cm以下较为合适。同组鱼中最大的体长不应超过最小的体长的1.5倍。 选用的试验鱼在试验前必须在实验室内经过驯养,使之适应实验室条件的生活环境和进行健康选择。驯养鱼应该与试验相同水质水温的水体中至少驯养7天,使其适应试验环境,不应长期养殖(<2个月)。驯养期间,应每天换水,可每天喂食1~2次,但在试验前一天应停止喂食,以免试验时,剩余饵料及粪便影响水质。驯养期间试验鱼死亡率不得超过5%,否则,可以认为这批鱼不符合试验鱼的要求,应该继续驯养或者重新更换试验鱼进行驯养。 试验前必须挑选健康的鱼,即选择行动活泼、体色光泽、鱼鳍舒展完整、逆水性强、大小无太大悬殊、无任何疾病的鱼作为试验鱼。任何畸形鱼、外观上反常态的鱼都不得作试验鱼。 2、实验仪器设备 (1)实验容器 实验容器一般用玻璃或其他化学惰性材质制成的水族箱或水槽。容器体积可根据试验鱼的体重确定,通常以每升水中鱼的负荷不得超过2g(最好为1g),或者其盛水量以每条鱼2~3L为宜。一些小型鱼类幼鱼可选择500mL或1000mL烧杯为实验容器。容器的深度必须超过16cm,水体表面积越大越好。同一实验应采用相同规格和质量的容器。为防止鱼类跳出容器,可在容器上加上网罩。实验容器使用后,必须彻底洗净,以除去所有毒性残留物。 (2)其他 溶解氧测定仪、水硬度计、温度控制仪、pH计、分析天平。 3、实验用水(稀释水)及水质条件 用来驯养和配制实验液的水,必须是未受污染的清洁水。一般可采用天然河水、湖水或

20种濒临灭绝奇特物种汇总

20种濒临灭绝奇特物种 腾讯科技讯据国外媒体报道,众所周知,大熊猫、北极熊等动物都是全球濒临灭绝的物种,但它们是濒临灭绝物种中具有代表性的种类,还有许多外形奇特的濒临灭绝物种都鲜为人知。比如:牙齿中释放毒液的沟齿鼠、像大黄蜂般大小的蝙蝠、脸部可以“充气”的海豹、常年生活在地下的紫色青蛙等。以下是美国媒体列举的全球二十种鲜为人知的奇特濒临灭绝物种。 1、无毛猿世界上还有许多奇特外形的动物,在这里很难逐

一进行列举,最后一种奇特的濒临灭绝物种应当是无毛猿,这种猿类身体上不长毛发,而且是半水栖生活,目前全球范围内它们的数量非常稀少。 2、大黄蜂蝙蝠 大黄蜂蝙蝠体型最大只有1英寸,这种微型哺乳动物可以像蜂鸟一样在空中盘旋飞行,它们像所有蝙蝠一样喜欢栖息在洞穴环境中,喜欢以昆虫为食。由于体型很小,它们可以很容易地栖息在拇指尖上。这种微型蝙蝠生活在泰国境内,它被认为是全球12种最濒临灭绝物种之一,目前世界仅生存着200只大黄蜂蝙蝠。

3、鸮鹉 鸮鹉是一种生活在新西兰地面上的鹦鹉,它们不仅是非常罕见的鹦鹉种类,而且是外形最为奇特的。这种主要在夜间活动的鹦鹉不会飞行,但它们会在夜晚长途穿越森林数英里。鸮鹉是体重最重的一种鹦鹉,重达8磅。 它们主要生活在新西兰境内,新西兰是许多罕见鸟类生存的天堂,目前新西兰境内只有62只鸮鹉。在新西兰生存着许多不同寻常的动物,鸮鹉就是其中一种。起初新西兰本土并没有哺乳动物,因此在这种特殊的环境中它以特殊形式进化。当欧洲人进入新西兰时,带来的一些哺乳动物物种,使鸮鹉成为哺乳动物易于攻击的目标

4、琵琶鱼 琵琶鱼非常奇怪,雄性琵琶鱼的体形仅是雌性的二十分之一,在动画片《海底总动员》中就有一种体形庞大、十分丑陋,其头部前端有一个发亮“钓杆”的琵琶鱼,这是一只雌性。通常雄性很难引起人们的注意,它们总是依附在雌性琵琶鱼的身体上,雄性用牙齿在海底挖洞,雌性会以雄性为食,最终雄性会失去自己的眼睛,接下来是内脏器官。雌性最后会得到雄性的精子,以完成下一代的繁殖。琵琶鱼是一种深海鱼类,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会十分安全,能够避开

常见鱼病及防治

常见鱼病及防治 1.鱼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一、病原、鱼体、池塘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 鱼类是终生生活在水中的水生动物,鱼类的摄食、呼吸、排泄、生长等一切生命活动均在水中进行,因此水环境对鱼类生存和生长的影响超过任何陆生动物。水中存在的病原体数量较陆地环境要多,水中的各种理化因子(如溶氧、温度;ph值、无机三氮等)直接影响鱼类的存活、生长和疾病的发生。体质健康的鱼类对环境适应能力很强,对疾病也有较强的抵御能力。但在养殖池塘中,由于放养密度的提高(较自然水域增大几倍甚至几十倍),人工投饵量的增大,鱼类的排泄量对水体的污染程度增大,使得环境极易恶化,同时疾病的传染机会增大。当环境的恶化,病原体的侵害超过了鱼体的内在免疫能力时,就导致了鱼病的发生。 二、鱼病发生的环境因素 (一)理化因素 1.物理因素主要为温度和透明度。一般随着温度升高,透明度降低,病原体的繁殖速度加快,鱼病发生率呈上升趋势,但个别喜低温种类的病原体除外,如水霉菌、小型点状极毛杆菌(竖鳞病病原苗)等。 2.化学因素水化学指标是水质好坏的主要标志,也是导致鱼病发生的最主要因素。在养殖池塘中主要为溶氧量、ph值和氨态氮含量,在溶氧量充足(每升4毫克以上)、ph值适宜(7.5~8.5)、氨态氮含量较低(每升0.2毫克以下)时,鱼病的发生率较低,反之鱼病的发生率高。如在缺氧时鱼体极易感染烂鳃病,ph值低于7时极易感染各种细菌病,氨态氮高时极易发生暴发性出血病。 (二)生物因素 与鱼病发生率关系较大的为浮游生物和病原体生物。常将浮游植物含量过多或种类不好(如蓝藻、裸藻过多)作为水质老化的标志。这种水体鱼病的发生率较高。病原体生物含量较高时,鱼病的感染机会增加。同时中间寄主生物的数量高低,也直接影响相应疾病(如桡足类会传播绦虫病)传播速度。 (三)人为因素 在精养池塘,人为因素的加入大大加速了鱼病的发生,如放养密度过大、大量投喂人工饲料、机械性操作等,都使鱼病的发生率大幅度提高,所以精养池塘的鱼病发生率高,防病、治病工作也更为重要; (四)池塘条件 主要指池塘大小和底质。一般较小的池塘温度和水质变化都较大,鱼病的发生率较大池塘为高。底质为草炭质的池塘ph值一般较低,有利于病原体的繁殖,鱼病的发生率较高。底泥厚的池塘,病原体含量高,有毒有害的化学指标一般也较高,因而也容易发生鱼病。 三、发病鱼的体质因素 鱼的体质是鱼病发生的内在因素,是鱼病发生的根本原因,主要为品种和体质。一般杂交的品种较纯种抗病力强,当地品种较引进品种抗病力强。体质好的鱼类各种器官机能良好对疾病的免疫力、抵抗力都很强,鱼病的发生率较低。鱼类体质也与饲料的营养密切相关,当鱼类的饲料充足,营养平衡时,体质健壮,较少得病,反之鱼的体质较差,免疫力降低,对各种病原体的抵御能力下降,极易感染而发病。同时在营养不均衡时,又可直接导致各种营养性疾病的发生,如瘦脊病、塌鳃病、脂肪肝等。 2.鱼病的检查和诊断 一、现场调查

实验二 鱼类急性毒性实验

实验二鱼类急性毒性实验 一、实验目的 (1)掌握鱼类急性毒性实验的原理和操作 (2)掌握半致死浓度的计算方法 二、实验原理 鱼类对水环境的变化十分灵敏,运用毒理实验方法,观察鱼类在含有化学污染物的水环境中的反应,可以比较不同化学物质的毒性高低。鱼类毒性实验方法可分为静态方法和动态方法两大类。静态实验方法操作简单,不需要特殊设备,适宜于受试化学物在水中相对稳定,在实验过程中耗氧量较低的短期实验。动态实验方法要求具备一定的设备,对于在水中不稳定、耗氧量较高的化学物需要进行较长时间的实验观察时,可采用动态实验方法。本实验介绍静态实验方法。三、实验器材 玻璃缸或搪瓷桶、重金属盐、金鱼 四、实验步骤 (1)预备实验:预备实验的方法,可参考有关资料初步估计3~4个浓度,每个浓度用3~4尾鱼,观察24~48h。进行预备实验的目的是确定实验浓度的范围(找出引起实验鱼全部死亡和不引起实验鱼死亡的浓度);观察鱼中毒的表现和出现中毒的时间,为正式实验选择观察指标提供依据。同时还要做一些化学测定,以了解实验液的稳定性、pH值、溶解氧的变化情况,以便在正式实验时采取措施。 (2)正式实验: 1、根据在预备实验中得到的浓度范围,其间距按等比级数插入3~5个中间浓度 实验中至少选择5个不同浓度,一般以7个浓度较常用,但所选择的浓度应包括有使实验鱼在24h内死亡的浓度,以及96h内不发生中毒的浓度。表中第1纵行包括的浓度最常用。 实验中无论采用何种分组方法,都必须同时设对照组。 配制实验液时应先配制少量高浓度的储备液,实验时临时稀释所需浓度的实验液。先把药液与水均匀混合后,再放入实验鱼,禁止先放入实验鱼后往实验缸中加受试药液,以免实验鱼接触到不均匀的高浓度的药液而提前死亡。

深海鱼最具营养价值的鱼类

深海鱼最具营养价值的鱼类 一、什么是深海鱼 深海鱼一般常见于大洋深处600~2,700公尺的海水中。深海鱼的特征是口大、眼大身体某一或某几部分有发光器深海鱼在进化过程中为适应压力极大极寒冷和黑暗的生存环境而形成了这些特殊特征。由于深海中的竞争不如岸边或浅海中那么激烈使许多原始类群得以存活至今。深海鱼是无污染的绿色食品肉质雪白、细腻、口感嫩爽、纯正可口吃起来也十分鲜美。其营养成份和含量比一般鱼类更齐全丰富;含有的活性离子钙极易被人体吸收。 二、深海鱼的营养价值 深海鱼是鱼类中最具营养价值的能软化血管降低血脂是血液清道夫。 美国科学家发现鱼类尤其是深海鱼可以除皱养颜。深海鱼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E、维生素C及胡萝卜素他们可以抑制自由基的活性从而增强人体免疫力因为深海鱼的营养价值很高里面的DHA和AA等营养成份都是很高的能够帮助宝宝的脑力和视力的发育而且蛋白质和钙质的含量也很高。 三、深海鱼的特点 (一)活化脑细胞 深海鱼中含有大量的多不饱和脂肪酸亦称"深海鱼油"其中所含的DHA具有活化脑细胞的聪明因子使得脑部的神经传导物质能比较容易去传达正确的讯息促进、协调神经回传导作用以维持脑部细胞的正常运作。 (二)调节血脂 高血脂是导致高血压、动脉硬化、心脏病、脑血栓等疾病的主要原因深海鱼里的主要成分EA和DHA能降低血液中对人体有害的胆固醇和甘油三脂维持低浓度血脂水平保持身体健康。 (三)清理血栓 深海鱼中的EA成分能防止脂肪沉积在血管壁内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增强血管的弹性和韧性。因此它能有效地防止血栓的形成预防中风。 (四)调节免疫力 深海鱼可增强机体免疫力提高自身免疫系统战胜癌细胞的能力。在英国、美国和一些发达的国家中它已被用来辅助治疗糖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

鱼类菊脂类农药中毒(投毒或毒鱼)及防治(急救)方法

鱼类菊脂类农药中毒(投毒或毒鱼)及防治(急救)方法 菊脂类农药是我国第三代开发的新型农药,由于甲胺磷、久效磷等高毒农药的禁用,菊脂类农药品种在市场上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其特性是对农作物害虫属于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对昆虫有特异的杀伤力,杀伤力强,作用速度快,被广泛运用于农业生产。但此类农药对鱼类仍属于高效高毒,而且作用迅速,死亡率高,对渔业生产危害极大。池塘、水库发生毒鱼事件对渔业生产造成毁灭性的打击,给养殖户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为此,本文简述菊脂类农药鱼类中毒症状、致死原因,并且提出防治方法,供同行和养殖户参考。 一、鱼类中毒症状 1.鱼类群体中毒症状

增养殖水面、池塘、水库、河沟等水面在冬季枯水季节易发生鱼类菊脂类农药中毒事件,鱼类中毒后群体主要表现为漂浮于水面,随波逐流,鱼体失去平衡。 开始中毒时,出现瞬时兴奋,然后游泳缓慢,对周围刺激反应迟钝,鱼体静卧和侧卧,尾部缓缓摆动,嘴巴慢慢张合,最后沉入水底死亡。 从开始中毒到出现死亡毒物作用时间短,鱼类中毒后死亡率高。鱼类对不同菊脂类农药中毒表现出来症状略不相同,目前市场上常用于农业生产上的主要品种有甲氰菊酯(灭扫利)、杀灭菊酯(速灭杀丁)、氯氰菊酯。现将其分别阐述: ①甲氰菊酯20%乳油制剂。 原药为棕色液体,不溶于水,能溶于有机溶剂,在中性和酸性条件下稳定,遇碱易分解失效。该药是一种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具有拟除虫菊酯杀虫剂一般特性,广谱、高效、快速、低残毒,长效。该药以触杀、胃毒和拒食等方式除虫。 鱼类群体中毒后,停游、上浮、窜游,继而又停于水底。低浓度水体中,鱼类表现为神经中毒症状,并持续1天~2天;高浓度,鱼类则迅速死亡。甲氰菊酯对人、畜毒性中等,对鱼类毒性大。 ②杀灭菊脂。

预防鱼类引起的组胺中毒

预防鱼类引起的组胺中毒 鱼类引起组胺中毒是指由于食用含有一定数量组胺的某些鱼类而引起的过敏性食物中毒。 一、为什么鱼类会引起组胺中毒? 海产鱼类中的青皮红肉鱼,如鲐鱼(俗称鲐巴鱼、池鱼)、金枪鱼、鲣鱼、秋刀鱼、鲭鱼、沙丁鱼体内组氨酸含量较高,当这类鱼贮存不当,鱼不新鲜时,尤其是捕获后的一段时间,细菌会把鱼类中组氨酸转变成组胺,当组胺积蓄到一定量时,进食后便使人产生过敏性中毒。国家标准GB2733-94《海水鱼类卫生标准》规定,鲐鱼中组胺≤100mg/100g,其他鱼类中组胺≤30mg/100g。 食用不新鲜或腐败的鲐鱼等青皮红肉鱼类可引起中毒。腌制咸鱼时,原料不新鲜或腌的不透,含组胺较多,食后也可引起中毒。 组胺中毒在国内外均有报道。多发生在夏秋季,在温度15~37℃、有氧、弱酸性(PH值6.0~6.2)和渗透压不高(盐分含量3%~5%)的条件下,组氨酸易于分解形成组胺引起中毒。 二、组胺中毒的临床症状 组胺中毒临床表现的特点是发病急、症状轻、恢复快。病人在食鱼后数分钟至数小时内出现面部、胸部及全身皮肤潮红和热感,全身不适,眼结膜充血并伴有头痛、头晕、恶心、腹痛、腹泻、心跳过速、胸闷、血压下降。有时可出现荨麻

疹,咽喉烧灼感,个别患者可出现哮喘。一般体温正常,大多在1~2日内恢复健康。 如果您有进食鲐鱼等青皮红肉鱼类史,有类似的上述临床表现,请您及时到医院就医,并向临床医生提供详细的进食史,帮助医生准确诊断和及时治疗。 三、如何预防鱼类引起的组胺中毒? 作为消费者,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预防组胺中毒: 1. 避免食用不新鲜或腐败变质的鱼类食品。 2. 鱼类食品必须在冷冻条件下贮藏和运输,冰鲜鱼类应贮存在4℃或以下,冷藏鱼类则贮存在-18℃或以下。 3. 对于易产生组胺的青皮红肉鱼类,家庭在烹调前可采取一些去毒措施。首先应彻底刷洗鱼体,去除鱼头、内脏和血块,然后将鱼切成两半后以冷水浸泡几个小时。在烹调时加入少许醋,可使鱼中组胺含量下降65%以上。有过敏性疾病的患者,尽量避免食用这类鱼。 参考文献: 1.孙长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6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444-445p.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青皮红肉鱼有哪些?中毒原因、表现及预防?》 https://www.360docs.net/doc/7c19133895.html,/sofpro/cms/previewjspfile/zt0 9070801/cms_0000000000000000324_tpl.jsp?requestCode

鱼病防治及其最新研究进展

河南科技学院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期终考试 淡水养殖学 院(系):动物科学学院 专业: 动物科学 班级: 动科101 姓名:陈双钊: 学号:20100714119

鱼病防治及其最新研究进展 近年来,随着养鱼业的不断发展,鱼病的发生也日趋严重,鱼类生活在水中,它们的活动、摄食等情况不易看清,一旦发了病,要正确诊断和治疗有一定困难,某些鱼病发生后即使是特效药也难以进入体内,因此鱼病防治工作必须强调预防为主。鱼病的发生和流行会对养殖生产造成严重的损失,因此,认真做好鱼病防治工作,积极贯彻无病早防,有病早治的原则,减少病害损失,是获得养鱼滚产高产的关键之一。 关键词:鱼病防治生长环境药物防治人为作用研究进展 引言: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近几十年来我国的水产养殖业有了迅速的发展,不仅养殖面积扩大了,养殖品种也日益增加,但随之而来的鱼病情况也越来越严重,许多地方因为鱼病流行,在短短几天内全池鱼都死了,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因此,搞清楚鱼病发生的原因,寻找科学有效的防治方法是渔业增产增收的关键所在。 一、鱼患病的原因 (一)、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主要包括水的温度、酸碱度、溶氧和有毒物质。 1、水温。鱼属冷血动物,体温随水温升降而变化,如果温差过大,鱼体难以适应,就会导致鱼病。各种鱼在不同的发育阶段对水温有一定的要求,弱急剧改变水温也会导致鱼病,因此在鱼苗鱼种运输和下池时,要求“水温差不超过2℃,鱼种放养及成鱼不超过8℃,养鱼最适合的温度是25℃—30℃。草鱼和鲢鱼的越冬水温不得低于1℃,一般在4℃以下,低于0.5℃时即出现死亡。罗非鱼长时间生活于13℃—15℃的水中,会造成水霉菌寄生,40℃以上或13℃以下会造成死亡。”【1】草、青鱼在水温20℃以下时一般不会生病,但平均水温在25℃左右时可能会引起疾病的流行。 2、酸碱度。饲养的鱼类对池水的酸碱度虽具有较强的适应范围,但以7—8.5为适宜,若ph值低于5或超过9.5,就会引起死亡,酸性土壤中鱼池的ph值一般在5—6.5之间,鱼种成活率低,家鱼生长不快,体质较弱,易患病。 3、溶解氧。溶解鱼水中的氧气的含量高低直接影响鱼类的生存和生长,若溶解氧低到每升水含1.5㎎氧气时,家鱼就会发生浮头现象,如不及时采取增氧措施,则在短时间内,鱼类就会因为窒息而死亡,溶氧过多则又会使鱼患气泡病。鱼在溶氧缺乏的水中对饲料的利用率低且体质较弱。

鱼类药理学

鱼类药理学 1)鱼类药理学:是研究渔药与水产动物机体之间相互作用原理和规律的一门学 科,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也是水产动物疾病学的核心基础学科。 2)药物:是能影响或改变机体的生理机能、生化反应和病理过程,用于预防、 治疗和诊断疾病的化学物质。 3)毒物:相对于药物的概念,它对机体产生毒害作用,药物与毒物之间没有绝 对的界限,存在着剂量上的差别。 4)渔药:又称水产药或水产养殖用药,是与渔业生产以及观赏水生生物有关的 药物,是为提高渔业养殖产量,用于预防、控制和治疗水产动植物病、虫、害,保障养殖对象将康成长,调节机体的生理机能以及改善养殖水体质量所使用的物质。 5)病毒性疾病17种,细菌性疾病78种,真菌性疾病5种,寄生虫疾病38种, 其他病害8种,不明病因3种。 6)休药期:又称停药期,指从停止给药到允许水产动物加工或其产品上市的最 短间隔时间;也就是说,从停止给药到保证所有食用组织中总残留浓度降至安全浓度以下所需的最少时间。依据:最高残留限量、检测方法的检测限、消除速率方程和消除半衰期、养殖水环境状况、代谢产物的消除情况。 7)鱼类药效学:是鱼类药物药效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作用机制、 使用强度与剂量之间关系规律的科学。 8)渔药的给药方法:挂袋法(食场消毒区)、浸洗法(小容器短期)、遍洒法(全 池)、浸沤法(草药上风口)、涂抹法(体表患病)、口服法(药饵)、口灌法、注射法(腹腔、静脉注射)、间接注射法 9)局部作用:是指渔药停留在用药部位时所发生的药效,如外用消毒剂、杀虫 剂等。 10)吸收作用:也称全身作用,指药物通过水产动物的吸收进入体液循环后而到 各组织器官所产生的药效总和,如内服用药。 11)治疗作用:指渔药能达到防治水产动物疾病效果的作用。对因治疗,消除原 发致病因素“治本”;对症治疗,消除或减轻疾病症状,“治标”;原则: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标本兼治。 12)原发作用:又称直接作用,指渔药直接与水产动物机体或某些器官等接触后 产生的作用,如氟苯尼考、复方新诺明等。 13)继发作用:又称间接作用,指通过渔药对水产动物的神经或体液调节后所引 起的进一步作用,如亚甲蓝缓解鱼类氰化物、亚硝酸盐中毒的症状。 14)预防作用:渔药达到预防或减少水产动物疾病发生的作用。 15)不良反应;凡是与用药无关,并可能对水产动物产生有害或与治疗目的无益的 作用。 16)水产疾病的十六字方针:无病先防、有病早治、全面预防、积极治疗 17)副作用:是指渔药在常量剂量治疗时,伴随治疗作用出现的一些与治疗无关 的不适反应,一般较轻微,是可逆性的机能变化。 18)毒性作用:指用药剂量过大或应用时间过长,使水产动物发生严重功能紊乱 或病理变化。如硫酸铜不能超过0.7g/m3长时间,否则鲤鲫死亡。 19)危险性和安全性:指外源化学物与机体接触或使用过程中对机体引起、有害

淡水鱼类急性中毒死亡诊断方法汇总

《淡水鱼类急性中毒死亡诊断方法》 1 第一节化学物急性中毒死亡的确定 2 3 淡水鱼类急性中毒死亡诊断程序由四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根据化学物致鱼急4 性死亡与其它原因致鱼死亡在十八项诊断指标上的 5 6 中排 7 除病害死鱼 8 毒十八项诊断指标调查分析缺氧死鱼9 死 10 毒藻死鱼 11 亡排12 除其它原因死鱼 13 确化学物急性中毒死亡 14 定 15 16 不同毒物致鱼死亡时所具有的不同特征分析 17 可 18 疑重金属农药无机物19 和有机物混合废水 20 最毒中毒死鱼中毒死鱼中毒死 21 鱼中毒死鱼 22 终综合物 23 诊分析确汞有机氯农药黄 24 磷维尼涤工业废水 25 断定铬有机磷农药氨、酚炼焦、26 煤气、冶金、 27 镉菊脂类农药余氯炼油厂废水 28 铅氨基甲酸脂类氰化物造纸废水 29 锌除草剂砷染料厂废水30 镍石油类制糖厂废31 水 32 铜硫化氢 33 氟化物 34 酸、碱 35 36 毒物来污染源调查,确定可疑毒物来源及进入渔业水域 37 源调查时间、原因及途径 38 39 实验室水样、底质样、鱼样实验室分析及试验 40 分析 41 42 差异分析,排除病害死鱼、缺氧死鱼、毒藻死鱼,同时也排除其它原因死鱼的可43 能性,初步确定死鱼是由于化学物急性中毒所致。第二部分是根据不同毒物造成44

鱼类急性死亡时所具有的不同特征,认定致鱼死亡的一种或几种可疑毒物。第三45 部分是污染源调查,确定可疑毒物来源及进入渔业水域的时间、原因及途径。第46 四部分是对水样、底质样、鱼样进行实验室分析和试验。最后经综合分析对死鱼47 原因作出最终诊断。 48 一、诊断指标及指标特征 49 根据对各种死鱼原因造成的鱼的形态、行为反应和环境特征的异同分析,50 选择十八项指标作为区别不同原因死鱼的诊断指标。诊断指标具有以下特点: 51 A 易观察测定。即可通过肉眼观察和使用简单的仪器快速测定。 52 B 代表性强。指标可以反应各种原因死鱼的生物和环境特征。 53 C 可以比较。不同原因造成的死鱼,其指标和特征有所差异,可以比 54 较。 55 这些诊断指标是死亡速率、死鱼品种选择、死鱼发生的时间、死鱼季节、死鱼个56 体大小选择、行为反应、形态特征、鱼体附着物、浮游动物状况、浮游植物状况、57 其它水生生物状况、病原体、死鱼发生的形式、水体溶解氧、水体pH值、水体58 气味、水色、急性致死试验共十八项。以上十八项诊断指标及其特征见表1—1。 59 60 表1—1 诊断指标及指标特征 61 诊 62 断指标 63 特征 64 序号指 65 标 A 66 B C 67 1 死亡速率突发性强,短期内大大批死亡之前有一 68 个逐渐死亡 69 批死 70 亡明显的少量死亡前期 71 2 品种选择品种选择性不明显,耐毒(a)和耐低氧 72 (b) 有一定的品种选择性、 73 死亡的品种相对较多的品种可74 能存活死亡的品种相对较少 75 3 死鱼时间严重的死鱼发生在光严重的死鱼通常发生 76 照强的白天,其余时在午夜过后77 至黎明,——— 78 间不发生大批死鱼其余时79 间不发生大批 80 81 死鱼 82 4 死鱼季 83 节春末、秋初、夏季高84 温 85 ——— 86 季节,尤其霉雨气压低——— 87

奶牛常见中毒性疾病的防治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7c19133895.html, 奶牛常见中毒性疾病的防治 作者:王中华方磊涵 来源:《科学种养》2012年第10期 在奶牛生产中,由于饲料毒性导致奶牛产奶量下降甚至死亡的事例经常发生。为了减少因饲料中毒导致的经济损失,现把常见中毒性疾病的防治归纳如下,以供奶牛养殖户参考。 一、黄曲霉毒素中毒 黄曲霉毒素是黄曲霉菌、寄生曲霉菌感染饲草、饲料后的代谢产物。奶牛采食被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饲草、饲料后常导致中毒,犊牛发病率高。 1. 病因 各种农作物的子实如玉米、花生、大麦、小麦等收获后晾晒不充分、储藏中通风不良,极易被黄曲霉毒素污染。如果这些饲料在利用前未经脱毒处理,就会导致奶牛中毒。 2. 症状 患病犊牛可见食欲减退或废绝,皮毛粗乱,生长缓慢,有时出现磨牙、呻吟,一侧或两侧角膜混浊,甚至失明,腹泻,粪便中带有黏液和血液。患病成年牛精神沉郁,反应迟钝,食欲减退,反刍减少或废绝,瘤胃臌气,有的呈间歇性腹泻,贫血,消瘦,孕牛早产或流产。少数患病牛惊恐不安,转圈运动,甚至昏迷死亡。剖检可见肝苍白,硬变,表面有灰白色区,有的出现肝坏死,肠系膜、真胃黏膜、直肠黏膜水肿,胆管上皮增生。 3. 防治 饲料收获后应及时晾晒,妥善储存,定期抽样检查。为防止霉变,储存期间可用福尔马林熏蒸料库。已霉变的饲料视霉变情况进行处理,重度霉变的应废弃,轻度霉变的可用0.1%漂白粉溶液处理;或将污染的玉米、黄豆、小麦等磨成粉,加水、搅拌、沉淀,反复多次冲洗,直到浸泡的水清亮无色为止。同时,对患病牛采取以下处置措施:一是取人工盐400克加水5000毫升,一次性灌服。二是用25%葡萄糖溶液、20%葡萄糖酸钙溶液各500毫升,维生素 C50毫升,静脉注射;或用5%葡萄糖生理盐水1000毫升,20%安钠咖10毫升,40%乌洛托品50毫升,四环素300万国际单位,静脉注射。 二、霉败稻草中毒 霉败稻草中毒是由于奶牛采食大量霉败稻草引发的,临床症状为蹄、腿肿胀、溃烂,蹄匣脱落,跛行,故此病又称烂腿病、肿腿病和脱靴病。

鱼的急性毒性实验设计

鱼类急性毒性实验设计 一实验目的及意义 本实验通过观察在不同受试物浓度处理下,鱼的急性中毒表现和经过,了解和基本掌握 测定毒物的半数致死剂量/浓度(LD 50/LC 50 )的方法,了解受试物剂量和生物反应的关系及计 算表示方法。 通过鱼类急性毒性试验可以评价受试物对水生生物可能产生的影响,以短期暴露效应表明受试物的毒害性。鱼类急性毒性试验不仅用于测定化学物质毒性强度、测定水体污染程度、检查废水处理的有效程度,也为制定水质标准、评价环境质量和管理废水排放提供环境依据。 二实验原理 鱼类对水环境的变化反应十分灵敏,鱼类毒性试验在研究水污染及水环境质量中占重要地位。当水体中的污染物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引起一系列中毒反应,例如行为异常、生理功能紊乱、组织细胞病变、直至死亡。在规定的条件下,使鱼接触含不同浓度受试物的水溶液,实验至少进行24h,最好以96h为一个实验周期,在24 h、48 h.72h、96 h时记录实验鱼的死亡率,确定鱼类死亡50%时的受试物浓度,半数致死浓度用24h LC50、48h LC50、72h LC50和96h LC50表示,并记录无死亡的最大浓度和导致鱼类全部死亡的最小实验浓度。 本实验将经过曝气驯化的鱼(保证其初始状态一致),放入不同浓度的重铬酸钾溶液中进行96hr的观察,记录不同浓度组6、24、48、72和96hr的鱼的死亡率,得出剂量-死亡率曲线,求出不同时间的LC 50 。 三实验材料 1)待测化学物:使用实验室剂---重铬酸钾溶液K 2Cr 2 O 7 (Cr6+, 2000mg/L)溶液、曝气自来 水)以及助溶剂(丙酮)。 2) 实验动物:斑马鱼(从鱼市购买):用曝气后的自来水驯养3天,补充氧气以保证溶解氧的浓度。 3)实验常用仪器设备:温度控制仪分光光度计玻璃水槽抄网(尼龙制,对照和实验容器分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pH计(PHS-3B) 溶解氧测定仪(JYD-1A) 水硬度计温度计电子分析天平烧杯(25,50ml)移液管(1,10ml)量筒等。 四实验步骤 1、实验动物的选择。 鱼是水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主要的食物来源,所以,鱼类的急性毒理资料是常用的评价有毒化学物质和工业废水对水生生物危害的资料. 实验鱼类一般选择对污染物敏感,在生态类群中具有代表性,经济价值比较高,来源丰富、取材方便、遗传稳定,生物学背景资料丰富,大小适中,在室内条件下易于饲养和繁殖的种类。 而斑马鱼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推荐的实验鱼种,其个体较小,性成熟期短,繁殖能力强,价格便宜。被广泛的应用于生命科学的研究,也是实验室标准毒理学检验最常用的实验

第六章 食源性疾病及其预防

第六章食源性疾病及其预防 第一节食物中毒概论 第二节细菌性食物中毒 第三节真菌毒素和霉变食品食物中毒 第四节动植物性食物中毒 第五节学性食物中毒 第六节食源性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及其预防 第六章食源性疾病及其预防(教案) 〔教学目的〕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了解食源性疾病的概念、病源物质、疾病的范畴及预防。食物中毒与中毒食品的概念,食物中毒的特点、分类及流行病学的特征;饮食中常见食物中毒:细菌性食物中毒(沙门氏菌食物中毒、葡萄球菌肠毒素食物中毒、肉毒毒素中毒等)、有毒动植物性食物中毒(毒鱼类、贝类、牲畜腺体、毒蕈、发芽土豆、四季豆、含氰甙类等)的种类、特点、中毒食物及预防。 〔学习要求〕通过学习,掌握食物中毒与中毒食品的概念,食物中毒的特点、分类及流行病学的特征;饮食中常见食物中毒:细菌性食物中毒(沙门氏菌食物中毒、葡萄球菌肠毒素食物中毒、肉毒毒素中毒等)、有毒动植物性食物中毒(毒鱼类、贝类、牲畜腺体、毒蕈、发芽土豆、四季豆、含氰甙类等)的种类、特点、中毒食物及预防; 〔教学重点与难点〕本节重点包括食物中毒与中毒食品的概念,食物中毒的特点、分类及流行病学的特征;饮食中常见食物中毒:细菌性食物中毒(沙门氏菌食物中毒、葡萄球菌肠毒素食物中毒、肉毒毒素中毒等)。 〔教学内容〕 食源性疾病是由传统的“食物中毒”逐渐发展变化而来,近二十多年来,一些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已经很少使用食物中毒的概念,经常使用的是“食源性疾病”的概念。 1984年WHO对食源性疾病的定义是:“凡是通过摄食而进入人体的病原体,使人体患感染性或中毒性疾病,统称为食源性疾病”。根据这一定义,食源性疾病已不仅包括传统上食物中毒,而且包括经食物传播的各种感染性疾病。 第一节食物中毒概论

第六章食源性疾病及其预防(教案)

第三章食源性疾病及其预防(教案) 〔教学目的〕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了解食源性疾病的概念、病源物质、疾病的范畴及预防。食物中毒与中毒食品的概念,食物中毒的特点、分类及流行病学的特征;饮食中常见食物中毒:细菌性食物中毒(沙门氏菌食物中毒、葡萄球菌肠毒素食物中毒、肉毒毒素中毒等)、有毒动植物性食物中毒(毒鱼类、贝类、牲畜腺体、毒蕈、发芽土豆、四季豆、含氰甙类等)的种类、特点、中毒食物及预防。 〔学习要求〕通过学习,掌握食物中毒与中毒食品的概念,食物中毒的特点、分类及流行病学的特征;饮食中常见食物中毒:细菌性食物中毒(沙门氏菌食物中毒、葡萄球菌肠毒素食物中毒、肉毒毒素中毒等)、有毒动植物性食物中毒(毒鱼类、贝类、牲畜腺体、毒蕈、发芽土豆、四季豆、含氰甙类等)的种类、特点、中毒食物及预防; 〔教学重点与难点〕本节重点包括食物中毒与中毒食品的概念,食物中毒的特点、分类及流行病学的特征;饮食中常见食物中毒:细菌性食物中毒(沙门氏菌食物中毒、葡萄球菌肠毒素食物中毒、肉毒毒素中毒等)。 〔教学内容〕 第一节概述 食源性疾病是由传统的“食物中毒”逐渐发展变化而来,近二十多年来,一些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已经很少使用食物中毒的概念,经常使用的是“食源性疾病”的概念。 1984年WHO对食源性疾病的定义是:“凡是通过摄食而进入人体的病原体,使人体患感染性或中毒性疾病,统称为食源性疾病”。根据这一定义,食源性疾病已不仅包括传统上食物中毒,而且包括经食物传播的各种感染性疾病。 一、食物中毒概念 食物中毒的概念在我国食品卫生国家标准《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定义为:食物中毒指摄入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或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品摄入后所出现的非传染性急性、亚急性疾病。 食物中毒是食源性疾病中最为常见的疾病。食物中毒既不包括因暴饮暴食而引起的急性胃肠炎、食源性肠道传染病和寄生虫病,也不包括因一次大量或长期少量多次摄入某些有毒、有害物质而引起的以慢性毒害为主要特征(如三致作用)的疾病。 二、食物中毒发生的原因 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1、因食品被某些病原微生物污染,并在适宜条件下急剧繁殖或产生毒素; 2、食品被已达中毒剂量的有毒化学物质污染; 3、外形与食物相似本身含有有毒成分的物质,被当作食物误食; 4、食品本身含有有毒物质,在加工、烹调中末能除去; 5、因食物发生了生物性或物理化学变化而产生或增加了有毒物质。 三、食物中毒的特点 食物中毒发生的原因各不相同,但具有共同的特点: 1、食物中毒的发病与共进相同的食物有关。 2、潜伏期较短,发病急,具有暴发性。 3、症状相似。摄入同一食物而中毒的病人,其症状及其相似,多数病人呈现急性胃肠炎症状,即腹痛、腹泻、恶心和呕吐等。 4、没有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传染,这是食物中毒与消化道传染病的重要区别。 四、食物中毒的分类

毒理学实验一 鱼的急性毒性试验

08100049 毒理学实验一、鱼的急性毒性实验 背景知识 急性毒性实验的主要目的是确定化学物质的毒性程度、剂量―反应关系,根据待测化学物质与其它已知毒性化学物质的相对毒性,推定具体的理化性质,测定其急性毒作用,以及提供毒作用模型方面的资料。此外,这种研究也能指出化学物质可能的靶器官及其特异性毒作用,并对亚慢性毒性试验研究中所用剂量提供指南。外源化合物的毒作用往往通过某一染毒 持续时间的半致死量/浓度 (LD 50/LC 50 ), 或化学物质在空气中某一染毒浓度的半致死时间 (LT 50),或用半数效应量 (ED 50 或 (EC 50 ) 来估计表示(注:化学物质在水中浓度对水生生 物如无脊椎动物、鱼虾的死亡不易鉴别时使用)。水生生物的急性毒性试验广泛应用于水域环境污染监测工作中, 对控制工业废水的排放,保护水域环境,制定水质标准,发展水产品的生产,具有重大意义。 受试生物的急性实验有下列四种方式进行暴露试验即静态、循环、更新、动态, 但最常用的方法是静态与动态方法。可提供下列的观测指标:①估计产生毒性作用的上限浓度,②估计不同种的水生生物对受试物的相对敏感性,③估计大量受试物的相对毒性,④估计水质对受试物毒性的影响(pH、溶解氧、盐度、硬度、悬浮物)。⑤得出浓度―反应关系曲线及暴露时间的意义,动态实验可提高保持令人满意的实验条件的能力, 而且没有时间的限制。因此它能给出暴露时间―反应关系比较完美的估计。水生生物的急性毒性的实验应当设计成为能得到计数标准的反应(有或无,生与死),受试污染物浓度与暴露生物中受影响生物的百分比之间的关系,可画出浓度―死亡率曲线。急性实验结果可表示每一实验浓度中死亡或不 动生物的百分比; 从观察内插法或计算中得出 LC 50,或 EC 50 及相应的 95% 的置信区间。 实验目的 本实验通过观察在不同受试物浓度处理下,鱼的急性中毒表现和经过,了解和基本掌握 测定毒物的半数致死剂量/浓度(LD 50/LC 50 )的方法,了解受试物剂量和生物反应的关系及 计算表示方法。 实验原理 鱼类对水环境的变化反应十分灵敏,鱼类毒性试验在研究水污染及水环境质量中占重要地位。当水体中的污染物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引起一系列中毒反应,例如行为异常、生理功能紊乱、组织细胞病变、直至死亡。在规定的条件下,使鱼接触含不同浓度受试物的水溶液,实验至少进行24h,最好以96h为一个实验周期,在24 h、48 h.72h、96 h时记录实验鱼的死亡率,确定鱼类死亡50%时的受试物浓度。本实验将经过曝气驯化的鱼(保证其初始状态一致),放入不同浓度的重铬酸钾溶液中进行96hr的观察,记录不同浓度组6、24、48、72和96hr的鱼的死亡率,得出剂量-死亡率曲线,求出不同时间的LC 50 。 通过鱼类急性毒性试验可以评价受试物对水生生物可能产生的影响,以短期暴露效应表明受试物的毒害性。鱼类急性毒性试验不仅用于测定化学物质毒性强度、测定水体污染程度、检查废水处理的有效程度,也为制定水质标准、评价环境质量和管理废水排放提供环境依据。 实验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1)待测化学物:使用实验室剂---重铬酸钾溶液K 2Cr 2 O 7 (Cr6+, 2000mg/L)溶液。配制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