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建设及发展方向
贺兰山森林生态系统长期定位研究的重大意义与研究内容
![贺兰山森林生态系统长期定位研究的重大意义与研究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3dfbd83bb90d6c85ec3ac6f0.png)
演替的内在机制 , 自然状态下或某些人为活动干扰下 的动 态变 在
划》 《 、 国家林 业科技 创新体 系建 设规 划纲要( 0 6 0 0 》 20 ~2 2 )等也
都 明确指 出要抓好 C E N T R 建设 , 并对森林 生态站网中长 期发展作 出了部署 , 尤其是《 国家林业局 陆地生态 系统 定位研究 网络 中长 期发展规 划(0 8 0 0年 ), 2 0 ~2 2 》 已将宁夏贺兰 山干旱风沙 区森林 生态 野外 定位研究 站列入国家林业 局森林生态 系统定位研究 网 络(F R ) C E N阶段建设 目标规 划 , 弥补 了风 沙区干旱 山地 森林 生态 效益监测 网络的空 白, 使贺兰 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 的重要性
和意义更加突出。
化格局与过程 , 生态系统 自身的动态平衡 以及参与生物地球化学
循环过程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 的特殊作 用 , 已被众 多的研究 实践
所证明。
自 1 4 年 世界 首个定位 研究试 验 站—— 英国 洛桑试 验站 3 8
(e t o o ls i n e R t a se x e i e t lS a i n建 立 D p . f s i ce c o h m t d E p r m n a t t o )
中图 分 类 号 :7 8 5 ¥ 1. 5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2 24 2 1 )1 0 5 — 2 10 — 0 X(0 0 0 — 0 3 0
生态 系统长期定位观 测研究是 国际上为研究揭 示生态 系统
近些年来 , 我国政府把森林生态站建 设纳入 国家建 设和科技
至今 ,全世界 已有 9 0多个不 同空 间尺度和不 同观 测研究对象 的
探讨城市森林湿地公园生态建设——以东营市广利河森林湿地公园为例
![探讨城市森林湿地公园生态建设——以东营市广利河森林湿地公园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bb61677c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67.png)
园林景观yuan lin jing guan38探讨城市森林湿地公园生态建设——以东营市广利河森林湿地公园为例◎秦丽君 刘学文 侯广华摘要:森林湿地公园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它能够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的空间场地,更可以起到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以及调节气候的作用。
因此,森林湿地公园具有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的双重功能,它有其自身特殊的建设管理方式。
关键词:城市森林湿地;生态公园;园林建设公园是城市森林的主体,其生态服务能力对整个城市森林的生态效应及效益有着重要的影响。
湿地公园是以湿地环境为主体的公园,具有湿地特有的生态环境和多样的景观形式,湿地公园有着湿地保护、文教科普、科学研究、生态旅游的功能。
森林湿地公园除了具有以上功能外,是以结合森林绿地的形式,为市民提供休闲游憩场地的公园。
东营市广利河森林湿地公园是集森林与湿地相结合的城市公园,为市民提供了森林和湿地生态多样性的景观,其生态作用和景观意义十分显著。
一、东营市广利河森林湿地公园基本情况东营市广利河森林湿地公园位于东营市东西城之间,园区总面积309万平方米,项目投资约70650万元,苗木以杨树、柳树、榆树、槐树等乡土树种为主,打造了以大绿地景观为主的芳香森林、学知森林、童真森林、迷幻森林和硕果森林,建设了供游人休憩的阳光草坪,以观花为主的17万m2的樱花谷和12万m2的海棠花溪,是以实现了生态湿地、城市绿地、森林观光、运动休闲等多项功能综合于一体的大型城市森林湿地公园。
符合东营市中心城“大空间、大绿地、大水面、大湿地”特色的生态宜居城市定位并成为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核心景观区,还成了生态保育、空气净化、水土保持的城市生态绿化中心。
在充分利用原有植被资源的基础上,形成5大类、38个小分类的森林植被系统,新增乔木、灌木和地被植物,打造了“城市绿肺”。
改造并建设打造了各具特点的空间区域,不仅为市民游客提供了游憩的空间场所更成了市民健身休闲区。
吉林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建设与发展
![吉林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建设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0de680d826fff705cc170ac8.png)
站 )。初步形成覆盖全省东部长 白山林区、中部农林复合区、西 部 荒 漠 化及 湿 地 等 主要 生态 类 型 区 ,包 括 森林 、湿 地 和 荒 漠 化 生
态 系 统 的 定位 研 究 网 络 。 并配 备 了 一批 先 进 的 观测 设施 和 实 验 室 设 备 。其 中包 括 综 合 观 测 塔 、测 流 堰 、地 表 径 流 场 、水 量 平 衡
文献 标识 码 :A
文章 编号 :17 —4 2 (02 0— 16 2 64 0 3 2 1 )一 50 5 —
1国外发展 现状
不 被 人们 所 认 识 。 随着 森 林 面 积 的减 少 和 生态 环 境 的 日趋 恶 化 ,
98 长期 生 态 学定 位研 究 始 于1 4 年英 国R t a se 实 验站 对 土 森 林 的价 值 和 生 态 功能 逐 步 被 人们 所 认 识 。 17 年 中 国科 学 院 沈 83 oh m t d 阳应 用 生 态研 究所 在 吉 林省 安 图 县 长 白 山 自然保 护 区 内建 设 了长 壤 肥 力与 肥 料 效益 长 期 定位 试 验 。随 后 ,世 界 上其 他 一 些主 要 国 家 相 继开 展 了定位 研 究 工作 。 目前 世 界 上 已持 续观 测 6 年 以上 的 O 长 期 定位 试 验 站 有3 多个 ,主 要 集 中在 欧 洲 、前 苏 联 、美 国 、 日 O
2 1 年 第0 期 02 5 ( 总第2 7 ) 6期
பைடு நூலகம்
吉 林 农 业
J L N AGRI II CUL TURE
N O . 5. 2 2 0 01
黑龙江七台河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总体布局及建设思路
![黑龙江七台河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总体布局及建设思路](https://img.taocdn.com/s3/m/329000170740be1e650e9aa3.png)
2015年12月防 护 林 科 技D e c .,2015第12期(总147期)P r o t e c t i o nF o r e s t S c i e n c e a n dT e c h n o l o g yN o .12(S u m N o .147)文章编号:1005-5215(2015)12-0083-02收稿日期:2015-10-28作者简介:司海忠(1966-),男,河北平泉人,高级工程师,现从事森林经营研究.黑龙江七台河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总体布局及建设思路司海忠,王炜烨,肖楠,王力刚(黑龙江省森林与环境科学研究院,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5)摘 要 黑龙江七台河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2012年开始申报,完成了生态站现场考察㊁专家论证咨询㊁可研报告批复及初步设计论证等工作,即将进入建设实施阶段㊂关键词 七台河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总体布局;建设思路中图分类号:S 718.55 文献标识码:A d o i :10.13601/j.i s s n .1005-5215.2015.12.034 黑龙江七台河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简称七台河森林生态站),于2012年开始申报,完成了生态站现场考察㊁专家论证咨询㊁可研报告批复及初步设计论证等工作,即将进入建设实施阶段㊂七台河森林生态站属于‘国家林业局陆地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网络中长期发展规划(2008-2020)年“中的拟建站,地处东北温带针叶林及针阔叶混交林地区的三江平原草甸散生林区㊂七台河森林生态站建立在七台河市龙山林场㊂龙山林场位于七台河市东南部,距市区18k m ,施业区总面积10328h m 2㊂龙山林场森林植被丰富㊁森林资源保护完整㊂天然林主要有硬阔叶混交林(主要树种为蒙古栎㊁五角槭㊁黑桦㊁白桦㊁水曲柳㊁胡桃楸㊁黄波罗等)和软阔叶混交林(主要树种为糠椴㊁紫椴㊁白桦㊁黑桦㊁山杨等),人工林主要有红松㊁长白落叶松与水曲柳混交林㊁樟子松㊁云杉等林分类型,是三江平原草甸散生林区植被的典型代表,具有明显的生态区位重要性和特殊性㊂1 生态站建设目标建设总体目标为:建成国内领先,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野外森林生态定位研究站㊂具备完成重大科研项目的能力和水平,成为三江平原草甸散生林区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研究基地,纳入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网络(C F E R N )所属生态站㊂主要建设目标为,采用一站两点的形式,以三江平原草甸散生林区低山丘陵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等森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开展森林生态系统的水文㊁土壤㊁气象㊁生物等方面长期定位研究,重点进行森林碳汇计量及森林涵养水源功能等方面研究,为黑龙江省森林碳汇估测及森林涵养水源㊁净化大气环境等功能评价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为我国森林生态系统研究网络提供数据,为C F E R N 的不断完善与发展做出贡献㊂2 生态站总体布局及建设思路2.1 总体布局采用一站两点的形式㊂一站是指一处综合实验楼,两点是指以蒙古栎为主要树种的天然次生林观测点及红松人工林观测点㊂包括新建科研实验用房1座㊁气象观测场2座㊁小气候观测塔1座㊁地下水位井2座㊁坡面径流场2处㊁水量平衡场2处㊁测流堰1处㊁永久性植物样地10块(其中综合观测样地2块㊁生物量观测等样地8块)㊁野外观测便道5.1k m ,购置必要的观测设备设施㊂2.2 建设思路2.2.1 科研实验用房 科研实验用房拟与七台河林业局办公业务用房合建,总建筑面积为1200.24m 2,其中首层8间办公室(分别为2间展示厅㊁4间红松研究中心㊁工人休息室㊁1间门卫室)及二层5间办公室(分别为3间生态站实验站㊁1间资料室㊁1间数据分析室)㊂2.2.2 气象观测场 观测场规格为25mˑ25m或16m (东西向)ˑ20m (南北向),场地应平整,有均匀草层(草高<20c m )㊂场内禁止种植作物,保持自然状态,铺设0.3~0.5m 宽的小路,仅在小路上行走㊂观测场四周设高度1.2m的稀疏围栏,保持气流畅通㊂2.2.3小气候观测塔设计新建设观测1座,塔高度在30m以上,观测塔大致有三角结构和脚手架构成的矩形结构,分别有拉线式和自立式2种,考虑经济因素,以三角形拉线式较为经济㊂在观测附近,搭建放置数据记录器㊁数据采集㊁收藏工具和校正用的储气瓶等小屋和箱子,搭建时不能扰乱观测环境㊂小屋应设置在观测塔外,并与观测塔有一定距离,避免屋顶可能影响净辐射㊁反射率或能量通过㊂2.2.4坡面径流场设计新建坡面径流场2处,面积均为10mˑ20m㊂第一处位于44林班5小班, 137ʎ15'E,45ʎ38'N,坡下部,树种以蒙古栎和糠椴为主㊂第二处位于8林班8小班,131ʎ15'E,45ʎ42'N,坡下部,红松人工林㊂2.2.5水量平衡场设计新建水量平衡场2处,面积均为20mˑ20m㊂第一处位于44林班5小班, 137ʎ15'E,45ʎ38'N,坡下部,树种以蒙古栎和糠椴为主㊂第二处位于8林班8小班,131ʎ15'E,45ʎ42'N,坡下部,红松人工林㊂分别在44林班5小班和8林班8小班,选择一个有代表性的封闭小区,与周围没有水平的水分交换㊂水量平衡场长20m,宽20m,四周用混凝土筑隔水墙直插入不透水层㊁地面上高出25c m;地表水和地下水的集水槽分开装置㊂分别设1座水井观测地下水位的变化㊂2.2.6集水区测流堰设计新建测流堰1个,集水区包括44林班3㊁4㊁5小班,树种以蒙古栎㊁黑桦为主;43林班的1㊁2㊁5小班,树种以白桦㊁山杨㊁蒙古栎为主㊂集水区面积130h m2,交通便利㊂2.2.7所需仪器设备(1)分析实验室设备㊂主要包括实验室常用的精密电子天平㊁植物生长锥㊁粉碎机㊁冰箱㊁烘箱㊁试验台等㊂(2)气象观测仪器设备㊂自动气象站2套,空气负离子监测仪2台㊂(3)水文水质观测设备㊂自动水位记录仪㊁自记雨量计㊁树干径流仪等㊂(4)土壤理化性质观测设备㊂土壤碳通量测量系统等㊂(5)群落特殊观测设备㊂便携式叶面积仪及超声测高测距仪㊂(上接第77页)白榆:耐旱㊁耐寒㊁耐瘠薄㊁耐盐碱㊂白榆的树皮㊁叶㊁果均可食用,而且口感极佳,也具有安神,利小便,可治神经衰弱㊁失眠及体浮肿等症;木材坚硬,嫩叶和果可和面粉蒸食;鲜叶干叶皆可作饲料;当地主要用作固沙㊁建筑㊁家具木材㊂花棒:为蝶形花科岩黄耆属落叶大灌木㊂花棒适于流沙环境,喜沙埋,抗风蚀,耐严寒酷热,枝叶茂盛,萌蘖力强,防风固沙作用大㊂花棒极耐旱,在干沙层厚达40c m时,它仍能正常生长㊂同时,花棒喜沙埋,越压越旺,一般沙埋梢头达20c m时,仍能萌发新枝,穿透沙层,迅速生长㊂花棒沙埋后,不定根的萌发特别活跃,能形成新的植株与根系㊂花棒有根瘤,具有土壤固氮作用,可改良土壤;花棒枝干为优良薪柴,可用于编织,也可作为盖房压顶材料;树干可作农具柄;嫩枝叶可用于饲料;种子可榨油㊂柽柳:柽柳抗盐碱㊁耐沙埋,是最能适应干旱沙漠生活的树种之一,在沙漠中常呈丛状生长㊂柽柳的老枝柔软坚韧,可以编筐㊂嫩枝和叶可以做药,也可用作牲畜饲料㊂沙拐枣(C a l l i g o n u m m o n g o l i c u n l):多枝丛生小灌木,萌芽性强,被流沙埋压后,仍能由茎部发生不定根㊁不定芽㊂能适宜于条件极端严酷的流沙地,是流沙地重要建群种之一㊂沙拐枣自然更新后可间伐平茬做薪柴,解决农村燃料问题㊂5小结目前项目区植被覆盖得到极大改善,从风沙滚滚的流沙地现状变为目前具有简单植被群落结构的白刺+沙蒿群落㊁苦豆子及沙蒿群落㊂植被群落区系与西北荒漠区大科的分布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基本达到自然演替阶段,能发挥一定的生态防护功能㊂就生态保护而言,由于人为对植物种的控制,一些有经济价值物种的介入,拓宽了当地农民的经济收入渠道,提高了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性,也改善农村产业结构,变为一种生态产业模式㊂参考文献:[1]周福生,穆青.野生植物苦豆子的化学成分和主要药理作用[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6,25(4):1-3[2]刘军,熊元君,李勇,等.苦豆子研究近况[J].新疆中医药,2006, 24(6):60-63[3]贺学林.沙生野蔬资源沙芥的开发利用[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00(6):34-35[4]黄俊华,买买提江,杨昌友,等.沙枣研究现状与展望[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5,24(3):26-28[5]郭丽君,王玉涛.沙枣种质资源特性及利用价值[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8,27(5):32-34[6]马丽娟.沙枣的开发利用[J].宁夏科技,2000(4):3748防护林科技2015年。
科技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发展方案(2019-2025)》的通知
![科技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发展方案(2019-2025)》的通知](https://img.taocdn.com/s3/m/676359da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04.png)
科技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发展方案(2019-2025)》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科学技术部•【公布日期】2019.06.20•【文号】国科办基〔2019〕55号•【施行日期】2019.06.20•【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基础研究与科研基地正文科技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发展方案(2019-2025)》的通知国科办基〔2019〕55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科技厅(委、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国务院有关部委、有关直属机构科技主管单位,各有关单位:根据《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优化整合方案》(国科发基〔2017〕250号)和《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管理办法》(国科发基〔2018〕71号)的相关要求,在充分调研和广泛征求部门意见的基础上,科技部会同财政部研究制定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发展方案(2019-2025)》,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科技部办公厅2019年6月20日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发展方案(2019-2025)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简称“国家野外站”)是重要的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之一,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野外站面向社会经济和科技战略,依据我国自然条件的地理分布规律布局,通过长期野外定位观测获取科学数据,开展野外科学试验研究,加强科技资源共享,为科技创新提供基础支撑和条件保障。
为更好地推进新时期国家野外站的建设发展,按照《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优化整合方案》《“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与条件保障能力建设专项规划》等文件要求,制定本建设发展方案。
一、发展现状和建设需求1. 现状与成效。
我国历来高度重视野外科学观测和试验研究工作。
从1999年开始,科技部会同有关部门,围绕生态系统、特殊环境与大气本底、地球物理和材料腐蚀等4个方面,遴选建设了106个国家野外站。
厦门城市林业的定位与建设
![厦门城市林业的定位与建设](https://img.taocdn.com/s3/m/1829782d0722192e4536f64c.png)
随着 经济 的 不断发 展 , 市化 浪潮 席卷 全 球 , 随城 市 城 伴 “ 口爆 炸 ” 胁 、 界 能 源危 机 、 人 威 世 资源 短 缺 困 惑 、 热 岛 效 “ 应 ” 城 市 环境 污 染加 剧 。 多科 学 家根 据 西 方 一 些 国家 经 、 许 济富 足 、 民生 活富 裕等 特 点 , 出在 市区和 郊 区发 展城 市 人 提 林业 , 利用 森林 固有 的特 点和 功能 。 决城 市 亟需 解 决 的 问 解
发 展和 城市生 态改 善及经 济 的拉动 。 厦 门地 处我 国东 南沿 海 . 位于 福建 省东 南部 、 龙 江入 九 海 处 , 我 国转 口贸 易 的 重要 特 区港 口城 市 。 有 “ 上 花 是 素 海
业, 指建 造 、 营和利 用 以林 木为 主体 的生物 群落 及 其 中的 经
城 市林 业 ( bnfrs y 的主 要 目的 是通 过 重 新建 立 Ura et ) o r
会 , 洲林 业 工 作 者提 供 经济 和技 术 援 助 。 大 利 亚 、 加 对 澳 新
坡、 日本 等 也均 致力 于城 市林业 建 设 。 相比 我 国城市林 业 建 设开 展较 晚 , 台湾 省 于 17 9 8年 在 台湾 大学森 林 系 率先 开设 城 市 森林 课 , 力 于城 市林 业 研 究 ; 林长 春市 于 1 8 致 吉 9 9年 开始 兴建 “ 森林 城 ” 来 , 后 深圳 、 以 而 珠海 、 连 等城 市 都进 大
调节。 13 厦 门 市 城 市 林 业 定 位设 、 设生 态园 林城 市 已成 为厦 f 加 建 q 生态 城 市各项 建 设 中最为 重要 的 一个组 成部 分 。 此 。 门 为 厦 市委 、 市政 府 出台 了 《 关于 加 快城 市 林 业发 展 , 设生 态 园 建 林城 市 的意见 》 。
森林城市的研究进展_李新平
![森林城市的研究进展_李新平](https://img.taocdn.com/s3/m/f3171a2f5901020207409ce4.png)
2011年6月第40卷 第2期山西林业科技S HANX I FORESTRY SC I ENCE AND TEC HNOLOGYJun 12011V o l 140 N o 12#综 述#森林城市的研究进展李新平,李文龙(山西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山西 太原 030012)摘 要:为推进森林城市的进一步研究,笔者阐明了国内外森林城市的概念、性质及研究现状,对我国森林城市的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分析了森林城市与园林城市的区别,以期对我国正在兴起的森林城市的发展提供帮助。
关键词:森林城市;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园林城市中图分类号:TU 9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26X (2011)02-0033-05R esearch Progress of Forest C ityL i X i np i ng ,L iW en long(Shanx iA c ade my of F orestry Sciences ,030012Ta i yuan,C hina)Abstrac t :T o push for w ard t he st udy of forest c ity ,t h i s paper e l abo ra ted the concept ,property and research sta t us o f forest city ,discussed the resea rch stat us ,ex i sti ng proble m s and deve l op m en t trend o f the forest city ,and ana lyzed t he difference bet w een forest c it y and ga rden c ity ,hop i ng to o ffer he l p for deve l op m ent o f our risi ng f o rest c ity .K ey word s :Forest c it y ;research sta t us ;deve l op m en t tendency ;ga rden c ity收稿日期:2011-02-01基金项目:国家林业局项目(山西省太行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作者简介:李新平(1958) ),男,山西高平人,1982年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中国城市森林的景观生态与规划设计创新理念
![中国城市森林的景观生态与规划设计创新理念](https://img.taocdn.com/s3/m/4355c802bb68a98271fefab7.png)
实习三 森林生态定位站的参观学习
![实习三 森林生态定位站的参观学习](https://img.taocdn.com/s3/m/4bb2e4a20029bd64783e2c65.png)
森林生态定位站的参观学习一、目的了解了森林生态定位站的历史,现状,设施配置,及其本身的功能地位。
二、森林生态定位站简介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工作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已经经历了40多年的发展历程。
在揭示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及其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监测人类活动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冲击与调控过程,建立森林生态环境动态评价和预警体系,为森林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环境建设提供理论基础,为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引导我们更有依据、更科学地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下蜀林场的生态定位站概况(一)背景介绍下蜀林场的生态定位站于1986年正式建站,是我国第一个城市森林生态站。
本站位于长江下游江苏省宁镇山脉东段丘陵区(如下图)。
代表区域为江淮平原丘陵落叶常绿阔叶林及马尾松林区,具有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典型植被类型。
常见植物有栓皮栎,麻栎,枫香,枸骨,冬青等,其大致形成五个森林群落,依次为毛竹林,栓皮栎、麻栎林,松林,杉木林和板栗林。
(二)硬件设施江苏长江三角洲森林生态站拥有定位观测铁塔(高30m)1个,碳通量观测系统1套,小气候观测站4个,标准径流场6个,测定森林结构与生物多样性变化的固定样地11块,测定森林水分循环和养分循环的固定样地4块,以及60m2的野外观测用房和100m2的档案室和资料室。
其中,径流场主要用于测定林中的地表径流与地下径流的速度与方向,而小气候观测站则是测定林分中的湿度与温度状况。
(三)科研成果近五年来,积累了200多万个野外观测数据,撰写研究论文40多篇,其中在SCI发表3篇,在《生态学报》、《应用生态学报》、《生态学杂志》等核心刊物发表33篇,出版专著3本。
获得梁希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四)观后感想生态定位站的工作,是一个长期、艰巨的任务,其对数据的收集工作要求非常严格,而且这些测定工作都是要求每天的数据,因而可见其工作强度和繁琐程度之大,需要工作人员具有吃苦耐劳精神及对科学事业的奉献热爱精神。
《森林生态站工程项目建设标准》(林规发〔2013〕70号)
![《森林生态站工程项目建设标准》(林规发〔2013〕70号)](https://img.taocdn.com/s3/m/1ce7ab0452ea551811a68701.png)
森林生态站工程项目建设标准2013年北京森林生态站工程项目建设标准主编单位: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批准部门:国家林业局试行日期:2013年4月1日××××出版社2013年北京前言《森林生态站工程项目建设标准》是根据国家林业局下达的编制任务,由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负责主编。
在编制过程中,编制组进行了广泛调查研究,认真分析了目前国内外森林生态站工程建设情况,总结了在建设过程中的经验教训,遵循勤俭节约原则,在考虑森林生态站实际工作需要的基础上,结合当前森林生态站的发展趋势,确定了本标准内容。
征求意见稿完成后,广泛征求了全国各相关单位专家意见。
主编单位根据反馈意见认真修改后,由主管部门召开全国审查会,并会同有关部门审查定稿。
本标准共分四章:总则、建设内容与项目构成、选址与规划布局、建设标准。
请各单位在本建设标准实施过程中,注意总结经验,积累资料,如发现需要修改和补充之处,请将意见和有关资料寄至国家林业局计划与资金管理司(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东街18号,邮政编码:100714),以便今后修订时参考。
主编单位: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参编单位:贵州省林业科学研究院主要起草人:郭浩王兵丁访军姜艳高伟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2年11月目录第一章总则 (1)第二章建设内容与项目构成 (2)第三章选址与规划布局 (3)第四章观测设施 (4)第五章建设标准 (5)第六章仪器设备 (7)第七章人员配置 (9)本建设标准用词和用语说明 (10)附件 (11)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维护国家生态环境建设、适应林业宏观决策和满足森林生态站长期观测研究的需要,规范和加强森林生态站工程项目建设,提高森林生态站工程项目决策和建设的科学管理水平,提升森林生态站的观测研究水平,特制定本标准。
第二条本标准是为项目决策和合理确定建设水平服务的全国统一标准;是编制、评估、审批森林生态站工程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重要依据;也是审查森林生态站工程项目初步设计和对整个建设过程进行监督检查的尺度。
森林公园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森林公园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8d3de1efbd64783e08122b63.png)
森林公园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摘要:森林公园是城市公园和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森林公园的建设可以对城市生态环境起到显著的优化作用,森林公园的建设和发展也可以为人们提供一个良好的休闲娱乐场所,为人民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对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也具有积极作用。
此外,森林公园资源的开发和管理也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因此,建设森林公园已成为促进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我国森林公园建设时间相对较短,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因此本文对我国森林公园的发展进行分析,以实现森林公园的效益。
关键词:森林公园;发展现状;对策一、城市森林公园的建设原则1、城市性原则在城市森林公园的设计和建设过程中,应考虑城市主义原则。
城市森林公园和其他绿色项目,有一定的范围和规模的建设区域限制,即城市森林公园的建设必须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协调与其他城市的基础设施项目,并考虑人口密度等因素,生产发展,城市布局确定地理位置。
2、生态性原则生态文明背景下城市森林公园的建设最重要是要凸显其生态价值,要在景观塑造、植被选择以及维护管理等方面尽可能向“森林”二字靠拢,目的是尽量利用原本的植被资源,通过人工塑造和模仿使森林公园具备自然森林生态系统的功能,起到改善城市空气质量、调节碳氧平衡、涵养水源等生态作用,同时通过科学设计实现这一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从而降低维护管理成本。
3、综合性原则城市森林公园的建设必须遵循综合性原则,也可以称其为功能性原则,即城市森林公园建设完成后不仅能起到调节生态环境的作用,还应考虑“公园”这一要素,给城市居民提供相应的休闲场所,使其具备娱乐性功能,能更好地达到让人们亲近自然、保护自然的目的。
二、我国森林公园的发展现状1、森林公园的数量增多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森林公园在综合效益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能够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正因如此,我国近几年来十分重视森林公园的建设和森林公园旅游资源的开发,我国森林公园的数量显著增多,很多城市都建设了不同规模的森林公园,一些大城市还建设了国家级森林公园,而与森林资源相关的项目也获得了很快的发展,这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巨大动力。
城镇森林生态功能分区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以瓯海区潘桥镇为例
![城镇森林生态功能分区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以瓯海区潘桥镇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cf6b1e1b6edb6f1aff001f67.png)
经济文 化休 闲景 观林 区 ,生态农 业协 调 区 ,森 林生态 支 持 区, 中经 济文 化休 闲景观 林 区又 其
2 1 4林业 及生 态优 势 .. 近年 来 , 合温 州市 实施 “ 配 六城 联创 ”活 动 ,带动城 市 生态环 境迅 速发展 ,实施 了许多
22 2森林 生态 和 景观 功能有 待进 一步 提 高 ..
从潘 桥镇 绿地 的分布 现状 来看 , 现有 的绿 地 并未 形成有 机 的整体 ,特别 是河 流 、主干 公 路沿 线 的绿廊 未形 成整体 性 ,绿地斑 块之 间连 接松 散 , 区绿地 之 间 , 区绿 地与镇 郊 山林 、 城 城 农 田之 间未形 成 一体 , 建设 良好 的镇域 森林 与 生态 体 系还有 一 定的距 离 。
的关 联性 差 ,网络体 系不 健全 ,公 园绿 地 5 0 0
明显改 善和提 高 。主要体 现在 :①绿 地斑 块数
量少 、面积 小 ;② 空 间布 局不均 匀 ,总体 布局 比较 零散 ;③ 道 路 、水系 绿化欠 佳 ,带状 森林 绿地 斑块 不完 善 ,植 物 结构单 一 ,绝 大 多数仅 有乔 木 一层 ,少乔 、灌 、草 三层 的复式 结构 。
景活 镇 。潘 桥 将建 设成 为环境 优美 ,产 业结 构
合理 ,社会 文 明 ,集 休 闲 、旅游 、观光 于一体
的花 园城 镇 。
5 9
2 13文化 旅游 资源优 势 ..
潘 桥 有着悠 久 的历史 和光辉 灿 烂 的文 明, 为开创 城镇 森林 提供 了得 天独 厚 的文化优 势 。 目前 ,境 内有 岷 岗市 级风 景 区,即岷 岗三村 景 点 、方岙 古洞 岩景 点 、丁岙 五峰 山景 点 。古洞 岩在 方岙 村西面 , 岩洞 奇特 , 有道 观依 山而 筑 , 是风 景 区 内一个 著 名景 点 。方 岙村 历史悠 久 , 先 民在农 耕之余 重视 文化 ,明清 两代 出过进 士
新疆陆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的建设
![新疆陆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的建设](https://img.taocdn.com/s3/m/d2d62101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79.png)
随着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资源紧缺和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生态环境质量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同时保护林地、湿地,遏制土地沙化和荒漠化的任务更重、压力更大。
在生态建设中,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观测是获得生态系统性质及其对全球变化响应基础数据信息的重要手段。
而森林资源监测、林业生态服务功能评估又是一项基础性工作,为及时掌握林业生态状况、建设成就、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科学决策、建立国土生态安全体系、提升林业经营管理水平、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等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
因此,有必要全面梳理新疆陆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网建设情况,确定新疆林草事业今后的发展方向,为新疆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1国家陆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网国家陆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网(China Terrestrial Ecosystem Research Network,CTERN),是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建设和管理的大型生态观测研究网络。
是以森林、湿地、荒漠三类陆地生态系统为主要观测研究对象,由分布在全国典型生态区的若干陆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构成的生态观测网络体系,是准确掌握国家生态状况、开展生态效益评价和支撑生态文明建设等需求的重要数据平台,主要承担数据积累、监测评估、科学研究等任务。
同时是国家林业科学试验基地,是国家林业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野外科学观测与研究平台的主要组成部分。
目前,国家陆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网(以下简称CTERN)在全国典型生态区已初步建设生态站190个,其中,森林生态站105个;竹林生态站8个;湿地生态站39个;荒漠生态站26个;城市生态站12个。
自2003年国家林业行业标准“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指标体系”(LY/T1606—2003)正式发布以来,围绕生态站建设、观测指标、观测方法、数据管理和数据应用等方面先后颁布了37项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相关的林业行业标准和2项国家标准,为实现生态站建设与运行的标准化、规范化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
河南省典型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网络发展的几点思考
![河南省典型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网络发展的几点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4a7469e8c5da50e2534d7f1d.png)
第39卷第4期河南林业科技Vol.39No.42019年12月Journal ofHenan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c.2019收稿日期:2019-12-09河南省典型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网络发展的几点思考王晶(河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河南郑州450008)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日益加大,依托生态站网开展长期定位观测研究,了解生态环境质量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是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建设的必然需求。
河南省典型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网络(HNTERN)已初步形成了一个层次清晰、功能完善、覆盖河南省主要生态区域的生态定位观测研究网络。
通过对HNTERN 建设现状的概述,探讨其发展方向并提出建议,以促进河南生态站网的发展。
关键词:河南;生态站;发展中图分类号:S 718.55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3-2630(2019)04-0029-03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了解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变化规律是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和谐发展的基础。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日益加大,生态系统观测研究在世界各国得到了迅猛发展,且从基于单个生态站的观测研究向跨区域多站点联合的网络化转变。
如全球尺度上的国际长期生态学研究网络(ILTER)、全球陆地观测系统(GTOS)等;国家尺度上的美国长期生态研究网络(LTER)、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等;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同样高度重视生态站工作,建设了国家陆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网(CTERN)。
河南省位于北亚热带向暧温带的过渡地带,地处我国第2阶梯向第3阶梯的过渡地带,地形、气候等条件呈现出明显的规律性变化,地形多变,适生树种多,生物资源丰富。
在完善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生态站基础之上,河南省林业局组织编制了“河南省典型生态系统研究网络(HNTERN)中长期建设规划(2009-2020年)”,充分考虑河南省不同区域森林植被和生物多样性类型,自然区划中的生态单元植被分布,所处的主要流域,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典型代表性等因素,统筹规划、总体布局,建设了河南省省级生态站网。
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厅关于上报广西漓江源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二期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请示
![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厅关于上报广西漓江源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二期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请示](https://img.taocdn.com/s3/m/2b030770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fc.png)
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厅关于上报广西漓江源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二期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请示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厅•【公布日期】2018.08.27•【字号】•【施行日期】2018.08.2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环境保护综合规定正文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厅关于上报广西漓江源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二期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请示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12年,国家林业局批复广西漓江源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建设,总投资489万元,该项目已于2018年7月完成竣工验收。
为进一步完善漓江源森林生态站的基础设施和仪器设备,提高生态站的观测和科研水平,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决定开展二期建设项目,并委托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勘测设计院编制了《广西漓江源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二期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以下简称《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编号:2018-000013-05-01-001969 )。
《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主要内容如下:一、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及规模新建水量平衡场2 个,测流堰1 座,综合观测塔(通量塔)1 座,气象观测场1 个;修建道路1km、输电线路2km、实习基地修缮工程1 个、1hm2样地3 块。
购置水文水质监测设备6 套(台),土壤监测设备3 套(台),气体观测设备5 套(台),生物观测设备5 套(台),实验室设备7 套(台),其他仪器设备11 套(台)。
二、项目投资概算及资金来源项目概算总投资958万元,其中:工程费用203万元,设备购置费647万元,基本预备费42.5万元,其他费用66万元。
项目拟全部申请中央预算内投资。
项目建设期为3年(2019-2021年)。
三、项目效益分析项目建设将极大地改善漓江源森林生态站观测体系,提高漓江源森林生态站研究广度和深度,有利于对漓江源森林生态系统的水源涵养、保育土壤、净化大气环境、固碳释氧、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功能作出科学的评价,为桂林、漓江流域和广西的生态建设、环境保护提供科学数据及辅助决策信息。
中国城市群生态系统及其定位观测研究站点的科学布局
![中国城市群生态系统及其定位观测研究站点的科学布局](https://img.taocdn.com/s3/m/29d50a17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d0.png)
㊀第21卷㊀第6期2023年12月中㊀国㊀城㊀市㊀林㊀业JournalofChineseUrbanForestryVol 21㊀No 6Dec 2023中国城市群生态系统及其定位观测研究站点的科学布局∗李世东1㊀王㊀成2ꎬ3㊀孙振凯2ꎬ31㊀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科学技术司㊀北京㊀1007142㊀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㊀北京㊀1000913㊀广东珠江口城市群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㊀广东东莞㊀523109㊀收稿日期:2023-12-08∗基金项目: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CAFYBB2020ZB008)㊀第一作者:李世东(1966-)ꎬ男ꎬ博士ꎬ教授级高级工程师ꎬ研究方向为生态保护修复㊁林草发展战略㊁智慧林业等ꎮ㊀㊀㊀㊀㊀㊀E-mail:eastworld@sohu com摘要:城市是人类活动的中心ꎬ城市群是城市化发展的高级形态ꎬ城市群生态系统是城市群共同体协同发展的基础ꎬ城市群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的科学布局是城市群生态系统良性发展的基础保障ꎮ文章在分析我国城市群时空发展及其特点的基础上ꎬ论述了我国城市群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㊁发展演变㊁主要特点ꎬ并提出我国城市群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点的布设原则㊁布设方法㊁布设措施㊁布设展望ꎬ为我国城市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提供重要科学依据ꎮ关键词:城市群ꎻ生态系统ꎻ定位观测研究ꎻ空间布局DOI:10.12169/zgcsly.2023.12.08.0002EcosystemsinCityClusterandScience ̄basedLayoutofEcosystemPositioningObservationandResearchStationsinChinaLiShidong1㊀WangCheng2ꎬ3㊀SunZhenkai2ꎬ3(1 DepartmentofScienceandTechnologyꎬNationalForestryandGrasslandAdministrationꎬBeijing100714ꎬChinaꎻ2 ResearchInstituteofForestryꎬChineseAcademyofForestryꎬBeijing100091ꎬChinaꎻ3 GuangdongPearlRiverEstuaryCityClusterUrbanEcosystemNationalObservationandResearchStationꎬDongguan523109ꎬGuangdongꎬChina)Abstract:Citiesarethecentersofhumanactivities.Cityclustersaretheadvanceddevelopmentformofurbanizationꎬandthecityclusterecosystemisthefoundationforcityclustertoengagecoordinateddevelopment.Thescience ̄basedlayoutofpositioningobservationandresearchstationsofcityclusterecosystemisthebasicassuranceforthevirtuousdevelopmentofcityclusterecosystem.Afteranalyzingthespatio ̄temporaldevelopmentandcharacteristicsofcityclustersinChinaꎬthispaperdiscussesthedefinitionꎬevolutionꎬandmaincharacteristicsofcityclusterecosysteminChinaꎬandproposestheprinciplesꎬmethodsꎬmeasuresandprospectsofthelayoutofpositioningobservationandresearchstationsofcityclusterecosysteminChina.ThestudywouldprovideanimportantscientificbasisfordevelopingurbanecologicalcivilizationandbuildingabeautifulChina.Keywords:cityclusterꎻecosystemꎻpositioningobservationandresearchꎻspatiallayout㊀㊀城市是人类活动的中心ꎮ2022年6月29日ꎬ联合国人居署(UN ̄Habitat)发布了«2022年世界城市报告:展望城市未来»(WorldCitiesReport2022:EnvisagingtheFutureofCities)[1]ꎬ报告表㊀㊀㊀㊀中㊀国㊀城㊀市㊀林㊀业㊀第21卷明:2021年城市人口占全球人口总数的56%ꎬ到2050年ꎬ预计将增长至68%ꎻ城市的人口随着出生率的增长仍然保持着自然增长ꎬ尤其是在低收入国家ꎬ许多高收入国家城市化率上升速度减缓ꎮ报告的结论显示 城市将持久存在ꎬ人类的未来仍然是在城市 ꎮ我国城镇化率在2022年末已达到65 22%[2]ꎬ低于美国(83 08%)和欧洲(75 33%)ꎬ人口向城市地区聚集的趋势仍将持续ꎮ在城市发展中ꎬ随着城市个体规模不断扩大和城市数量不断增加ꎬ城市的发展形态也发生了变化ꎬ其中很重要的就是城市群ꎮ城市群是由多个生态㊁经济㊁社会条件相近的城市逐渐发展聚合而来ꎬ是城市化发展的高级形态ꎮ城市群概念是由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JeanGottmann)在其1961年发表的«城市群:美国城市化的东北部海岸»中第一次明确提出[3]ꎬ1983年引入到中国ꎬ相关研究也受到重视ꎬ城市群从而成为我国城市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关注的重要形态[3-4]ꎬ在我国形成了京津冀㊁长三角㊁珠三角等有重要区域影响力的城市群ꎬ近年来更是成为引领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ꎮ但是这其中引发的大气污染㊁水污染等生态环境问题也引起了广泛关注ꎬ城市群尺度上维持健康稳定的自然生态系统成为城市群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ꎮ城市群生态系统是城市群良性发展的生态基础㊁解决城市居民需求的重要条件㊁促进城市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ꎮ2002年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 环境科学»将城市生态系统定义为 以人类生产活动和生活为中心的ꎬ由居民与城市环境组成的自然㊁社会㊁经济复合生态系统 [5]ꎮ城市群生态系统则是在城市生态系统基础之上ꎬ通过城市间物流㊁人流和能流高度融合而形成的区域性复合生态系统[6]ꎮ2018年ꎬ原国家林业局发布的«全国森林城市发展规划(2018 2025年)»提出了建设森林城市群任务[7]ꎬ主张在城市群尺度上构建和修复森林㊁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ꎮ目前各个城市群的发展规划注重城市群地区生态系统结构优化ꎬ增强连续性㊁整体性ꎬ有力推动了城市群生态系统建设良性发展ꎮ开展城市群尺度上的生态系统定位监测研究对支撑城市群生态建设非常重要ꎮ城市群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城市群生态站)科学布局是城市群生态系统良性发展㊁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对优良生态环境需求的基础保障ꎮ目前ꎬ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组织建设的国家陆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包括长株潭和珠江口2个城市群生态站ꎬ而国家科技部负责组织建设的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包括长三角㊁粤港澳大湾区㊁京津冀3个面向城市群的区域生态环境变化与综合治理国家野外站[8]ꎮ但是目前关于城市群生态站布局和建设的技术方法文献还较为有限ꎬ本文拟在梳理我国城市群发展特点基础上ꎬ重点提出城市群生态站的布设技术和方法ꎬ以期为我国城市群生态站建设提供支撑ꎮ1㊀我国城市群的时空发展概况及其特点1 1㊀我国城市群的时空发展概况1)由城市到城市群ꎮ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ꎬ尽管是我国城市缓慢曲折发展时期ꎬ但是也发展出了城市比较密集的地区[3]ꎮ1949年ꎬ新中国刚成立时ꎬ全国仅有城市132个ꎬ城镇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为10 64%[9]ꎮ到1960年ꎬ我国城镇人口比例发展到19 75%ꎬ由于国民经济进入调整时期ꎬ一直到1978年我国城镇人口比例均未超过1960年ꎮ即便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ꎬ我国也发展出了以上海为中心的城市密集区ꎬ并且戈特曼在其«全球大都市带(城市群)体系»文章中将该区作为了世界六大城市群之一[3]ꎮ1978年ꎬ尽管上海的城市化率在全国仅排名第三ꎬ小于北京和天津[10]ꎬ但也初步具备了城市群的空间形态和主要内核ꎮ2)由一个城市群到多个城市群ꎮ我国城市群的正式发展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长三角㊁珠三角㊁环渤海等经济区的提出和布局ꎮ改革开放以来ꎬ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开放发展ꎬ形成了京津冀㊁长江三角洲㊁珠江三角洲等一批城市群ꎮ到2006年ꎬ«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 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 [3]ꎬ首次明确了我国的城镇化要走城市群发展道路ꎬ城市群得到快速发展ꎮ46㊀第6期㊀李世东㊀王㊀成㊀孙振凯:中国城市群生态系统及其定位观测研究站点的科学布局㊀㊀3)由多个城市群到全国科学布局全覆盖ꎮ在全国城镇化发展背景下ꎬ中西部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ꎬ发展相对滞后ꎮ针对城镇化发展不平衡的问题ꎬ早在2011年ꎬ国务院印发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提出构建 两横三纵 为主体的城市化战略格局[11]ꎬ以均衡城镇化发展ꎬ而关于城市群发展的具体要求为:推进环渤海㊁长江三角洲㊁珠江三角洲3个地区的优化开发ꎬ形成3个特大城市群ꎻ推进哈长㊁江淮㊁海峡西岸㊁中原㊁长江中游㊁北部湾㊁成渝㊁关中 天水等18个地区的重点开发ꎬ形成若干新的大城市群和区域性的城市群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 2020)»也是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确定的城镇化战略格局为基础[3]ꎬ继续优化提升东部地区京津冀㊁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等城市群ꎬ加快培育成渝㊁中原㊁长江中游等中西部地区城市群ꎮ2021年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继续提出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12]ꎬ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ꎬ发展壮大城市群ꎬ分类引导大中小城市发展方向和建设重点ꎬ形成疏密有致㊁分工协作㊁功能完善的城镇化空间格局ꎬ在全国布局建设19个城市群ꎮ同时提出优化提升京津冀㊁长三角㊁珠三角㊁成渝㊁长江中游等城市群ꎬ发展壮大山东半岛㊁粤闽浙沿海㊁中原㊁关中平原㊁北部湾等城市群ꎬ培育发展哈长㊁辽中南㊁山西中部㊁黔中㊁滇中㊁呼包鄂榆㊁兰州 西宁㊁宁夏沿黄㊁天山北坡等城市群(图1)ꎮ注:中国地图来源于自然资源部ꎻ审图号:GS(2019)1831号ꎮ图1㊀中国城市群空间演变格局1 2㊀我国城市群的结构特点根据我国各个城市群的发展规划ꎬ按照城市群中心(核心)城市和副中心(极)城市布局特点ꎬ可以将城市群划分为一核多极㊁双核多极和多核多级3种类型(图2㊁表1)ꎮ1)一核多极ꎮ是指核心城市在城市群中占有主导地位和作用ꎬ具有极强的带动辐射功能[2]ꎬ主要有京津冀城市群㊁粤闽浙沿海城市群㊁中原城市群㊁关中平原城市群㊁北部湾城市群㊁山西中部城市群㊁呼包鄂榆城市群㊁黔中城市群㊁滇中城市群㊁宁夏沿黄城市群㊁天山北坡城市群11个城市群ꎮ56㊀㊀㊀㊀中㊀国㊀城㊀市㊀林㊀业㊀第21卷图2㊀中国城市群发展布局类型表1㊀中国城市群发展布局城市结构类型序号类型㊀名称㊀核心㊀㊀多极㊀㊀㊀参考文件1一核多极京津冀北京天津㊁石家庄等«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2粤闽浙沿海福州泉州㊁厦门㊁温州等暂无3中原郑州洛阳㊁开封等«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4关中平原西安咸阳㊁渭南㊁宝鸡等«关中平原城市群规划»5北部湾南宁北海㊁防城港等«北部湾城市群建设 十四五 实施方案»6山西中部太原晋中㊁忻州㊁吕梁㊁阳泉等«山西中部城市群高质量发展规划(2022 2035年)»7呼包鄂榆呼和浩特包头㊁鄂尔多斯㊁榆林等«呼包鄂榆城市群发展规划»8黔中贵阳遵义㊁毕节㊁安顺㊁凯里等«黔中城市群高质量发展规划»9滇中昆明曲靖㊁玉溪㊁楚雄㊁蒙自等«滇中城市群发展规划»10宁夏沿黄银川固原㊁中卫㊁石嘴山等«宁夏回族自治区国土空间规划(2021 2035年)»11天山北坡乌鲁木齐石河子㊁克拉玛依㊁伊犁等«天山北坡城市群发展规划(2017 2030)»12双核多极成渝重庆㊁成都绵阳㊁乐山㊁宜宾㊁南充等«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13山东半岛济南㊁青岛烟台㊁威海等«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规划(2021 2035年)»14辽中南沈阳㊁大连鞍山㊁抚顺㊁葫芦岛等«辽中南城市群发展规划»15哈长哈尔滨㊁长春齐齐哈尔㊁牡丹江㊁延边等«哈长城市群发展规划»16兰州-西宁兰州㊁西宁白银㊁定西㊁海东等«兰州 西宁城市群发展规划»17多核多极长三角上海㊁南京㊁杭州合肥㊁宁波㊁无锡㊁苏州等«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18珠三角香港㊁广州㊁深圳东莞㊁佛山㊁珠海等«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19长江中游武汉㊁长沙㊁南昌宜昌㊁岳阳㊁株洲㊁九江等«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 十四五 实施方案»㊀㊀2)双核多极ꎮ是指城市群有2个城市规模和吸引能力方面相差无几的核心城市ꎬ共同起到辐射带动作用ꎬ主要有成渝城市群㊁山东半岛城市群㊁辽中南城市群㊁哈长城市群㊁兰州 西宁城市群5个城市群ꎮ3)多核多极ꎮ是指城市群中有3个及以上核心城市ꎬ各核心城市发展较为平衡ꎬ主要有长三角城市群㊁珠三角城市群㊁长江中游城市群3个城市群ꎮ2㊀我国城市群生态系统的演变及其特点2 1㊀我国城市群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由森林㊁湿地㊁草地㊁沙地㊁农田㊁街区等多种类型生态系统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8]ꎬ具有自然景观与人工景观镶嵌㊁内部活动与外部活动相互影响的复杂性[13]ꎮ城市群是多个生态㊁经济㊁社会条件相近的城市的聚合体ꎬ从空间上来看ꎬ城市群生态系统是城市群范围内所有城市生态系统的集合ꎻ从生态上来看ꎬ城市群地区一般会处于同一个山系㊁同一个流域[14]ꎬ城市群生态系统也是各类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ꎬ即包括城市群森林生态系统㊁城市群草地生态系统㊁城市群湿地生态系统㊁城市群沙地生态系统㊁城市群农田生态系统㊁城市群街区生态系统等ꎮ2 2㊀我国城市群生态系统的发展演变1)由城市森林到城市群森林ꎮ城市森林的提法源于美国和加拿大ꎬ最早出现于1962年美国政府户外娱乐资源调查报告中ꎬ是指城区及其周边所有森林㊁树木及其相关植被[15]ꎮ我国20世纪90年代才引入城市森林相关概念ꎬ而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导致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突出ꎬ城市森林建设逐渐受到重视ꎮ2004年ꎬ全国绿化委员会㊁原国家林业局启动了 国家森林城市 创建活66㊀第6期㊀李世东㊀王㊀成㊀孙振凯:中国城市群生态系统及其定位观测研究站点的科学布局㊀㊀动ꎬ开创了科学推动和提倡以城市森林为主的城市生态建设模式[16]ꎮ建设森林城市顺应了人民群众对改善生态环境的新需求ꎬ契合了中国新型城镇化生态建设的新趋势ꎮ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 要着力开展森林城市建设ꎬ搞好城市内绿化ꎬ使城市适宜绿化的地方都绿起来ꎮ搞好城市周边绿化ꎬ充分利用不适宜耕作的土地开展绿化造林ꎻ搞好城市群绿化㊁扩大城市之间的生态空间 [17]ꎮ2018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布了«全国森林城市发展规划(2018 2025年)»ꎬ在推动森林城市建设基础上ꎬ首次提出森林城市群建设ꎬ要求依托河流㊁湖泊㊁山峦等自然地理格局ꎬ构建互联互通的森林生态网络体系ꎮ城市森林在建成区㊁郊区㊁市域行政区及城市群等不同管理范围尺度的建设已经全面铺展开来[13]ꎮ2)由城市群森林到城市群生态ꎮ我国生态类型多样ꎬ森林㊁湿地㊁草原㊁荒漠㊁海洋等生态系统均有分布ꎮ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ꎬ人们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求不断增长ꎬ由关注城市群森林到关注城市群生态ꎮ«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对生态空间进行了归纳ꎬ包括天然草地㊁林地㊁湿地㊁水库水面㊁河流水面㊁湖泊水面等绿色生态空间ꎬ以及荒草地㊁沙地㊁盐碱地㊁高原荒漠等其他生态空间ꎮ城市群的每个城市在政治㊁经济上相对独立ꎬ但生态环境问题没有行政边界ꎬ传统上每个城市单打独斗开展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ꎬ已经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区域环境污染㊁生态系统破碎化㊁生物多样性威胁等问题ꎬ需要跨城市解决城市的污染㊁生态㊁文化等问题和需求[14ꎬ18]ꎮ而城市群作为一种跨区域的合作模式ꎬ早已开展了生态协同建设ꎬ比如为了遏制京津地区沙尘暴灾害ꎬ改善生态环境ꎬ我国于2000年启动了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ꎬ在2012年又启动了工程二期ꎬ涉及北京㊁天津㊁河北㊁山西㊁内蒙古等省(区㊁市)[19]ꎬ从工程治理范围上已经是城市群内部和之间的生态协同建设ꎮ3)由城市群生态到城市群生态系统ꎮ随着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深入推进ꎬ以及人们科学意识的提高ꎬ从中央到地方ꎬ逐步认识到城市群生态问题的解决需要上升到生态系统的高度ꎬ进行城市群生态系统的系统治理ꎮ特别是2017年ꎬ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七次会议上提出ꎬ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ꎮ2021年全国 两会 期间ꎬ习近平强调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ꎬ这里要加一个 沙 字 ꎮ2021年ꎬ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科学绿化的指导意见»ꎬ明确了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ꎬ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 的指导思想[20]ꎮ2016年以来ꎬ我国陆续实施44个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简称 山水工程 )ꎬ2022年ꎬ中国山水工程被联合国评为首批 世界十大生态恢复旗舰项目 ꎬ向世界贡献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智慧㊁中国方案ꎮ但是«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 2035年)»指出[21]ꎬ尽管我们持续推进了大规模国土绿化㊁湿地与河湖保护修复㊁防沙治沙㊁水土保持㊁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重点工程ꎬ并取得了显著成效ꎬ但是生态保护和修复系统性不足ꎬ对于山水林田湖草沙作为生命共同体的内在机理和规律认识不够ꎬ落实整体保护㊁系统修复㊁综合治理的理念和要求还有很大差距ꎮ城市群作为能源㊁资源和利益共同体ꎬ在国家战略政策背景下ꎬ更应该全面贯彻 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 理念ꎬ将城市群生态系统看作是内外衔接的一个整体ꎬ统筹保护和修复ꎮ2 3㊀我国城市群生态系统的主要特点1)大尺度ꎮ城市群最主要的特点就是空间体量大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了19个城市群ꎬ按面积排名前6的城市群分别是长江中游城市群㊁哈长城市群㊁粤闽浙沿海城市群㊁成渝城市群㊁中原城市群和京津冀城市群ꎬ其中京津冀城市群面积为21 9万km2[22]ꎬ大于北美的大多数世界级城市群ꎮ同时ꎬ这些城市群往往处在同一个流域或者盆地ꎬ在生态上具有很强的整体性ꎮ我国城市群生态系统是一个大尺度的区域生态系统ꎮ2)优势互补ꎮ城市群不只是简单的城市集合体ꎬ 群 的概念蕴含着城市群内部各个城市之间相互整合和协同ꎬ进而产生 1+1>2 的聚合效应[23]ꎮ除了经济互补ꎬ城市群大尺度地域带来76㊀㊀㊀㊀中㊀国㊀城㊀市㊀林㊀业㊀第21卷的更加多样的地形地貌和生态系统ꎬ使得城市群地区很容易同时拥有山川㊁大江大河㊁平原丘陵㊁海洋等自然资源ꎬ城市群内部生态资源更容易互补和自足ꎮ3)复合叠加ꎮ同样由于城市群集中连片发展ꎬ有些生态问题会呈现出复合叠加的特点ꎬ比如城市建设用地迅速扩张ꎬ压缩了生态用地空间ꎬ造成区域城市热岛效应更加严重ꎻ大量的地下水使用ꎬ导致地下水位越来越低ꎻ从上而下的水环境污染ꎬ下游河段水质越来越差ꎻ颗粒物㊁有毒气体等大气环境污染由于空气扩散也容易复合叠加[4]ꎮ3㊀我国城市群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点布设3 1㊀布设现状根据«国家陆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发展方案(2023 2025年)»ꎬ截至2022年ꎬ已有22个城市生态站纳入国家陆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体系ꎬ其中有2个城市群生态站ꎬ即珠江口城市群和长株潭城市群ꎮ尽管大部分城市群地区均有城市站建设ꎬ仍有呼包鄂榆城市群㊁哈长城市群㊁黔中城市群㊁滇中城市群㊁北部湾城市群5个城市群未有城市站建设[5]ꎮ城市群是我国城镇化的一个主要特色和趋势ꎬ也是生态环境问题比较突出的重点区域ꎬ加强城市群生态系统状况的定位观测研究尤为必要ꎬ需要结合省会城市㊁典型中小城市生态站建设ꎬ完善城市群生态站点布局ꎬ强化城市群基础数据构建ꎬ以反映城市群生态系统过程与功能ꎬ并为提升城市群生态系统的整体性㊁多样性和持续性提供依据ꎮ3 2㊀布设原则1)遵循城市生态站观测点布局方法ꎮ对于城市生态站的观测点布局ꎬ李世东等[8]提出了3种具有普适性和互补性的观测布点方法ꎬ即系统梯度布点㊁分类复合布点㊁区位特殊布点ꎬ适用于每个城市生态站所在城市生态系统观测站点布局ꎬ同样也适用于城市群生态站的主站和辅站观测点布局ꎬ此时可以将城市群作为一个大号的城市ꎮ按照系统梯度布点ꎬ有 十字形 和 米字形 布局2种方式ꎬ其中 十字形 至少布设17个观测点ꎬ 米字形 至少布设33个观测点(图3)ꎮ图3㊀城市生态站观测点 十字形 和 米字形 布局㊀㊀2)统筹城市群生态系统的整体性ꎮ城市群生态系统可以看作是一个放大的城市生态系统ꎬ其内部也是包含着森林㊁湿地㊁草地㊁沙地㊁农田㊁街区等多种类型生态系统ꎬ每类生态系统都要进行科学布点ꎮ如果某一类生态系统在城市群范围内占有重要地位ꎬ比如山地森林生态系统ꎬ假设城市群生态站主站位置在平原区ꎬ其观测点并没有落在山地森林生态系统中ꎬ那么从城市群生态系统整体性考虑ꎬ需要在该生态系统类型中重点布设观测点ꎬ这跟城市生态站观测点布局方法分类复合布点 理念相同ꎮ3)兼顾城市群的个性化特点ꎮ城市群既有共性ꎬ每个城市群又有其鲜明的个性ꎬ特别是城市群往往包括多个城市ꎬ除了在主要城市设置主站和辅站外ꎬ还有一些具有特色的中小型城市ꎬ或者特殊的生态环境㊁旅游风景区等地点ꎬ也要考虑纳入观测点布局系统ꎬ这跟城市生态站观测点布局方法 区位特殊布点 理念相同ꎮ86㊀第6期㊀李世东㊀王㊀成㊀孙振凯:中国城市群生态系统及其定位观测研究站点的科学布局㊀㊀3 3㊀布设方法3 3 1㊀新建城市群生态站1)一主多辅多点ꎮ 一主多辅多点 式城市群站点布局ꎬ即设置一个主站ꎬ多个辅站ꎬ若干个观测点ꎮ主站适宜选择科研机构数量多㊁科研人员充沛的核心城市ꎬ辅站应根据城市群的城市空间布局ꎬ选择自然㊁社会㊁经济等方面具有代表性的城市ꎬ辅站应安排有长期合作的机构单位ꎬ以已经开展生态监测工作的单位优先ꎮ 一主多辅多点 式布局适用于一核多极㊁多核多极城市群ꎮ2)双主多辅多点ꎮ 双主多辅多点 式城市群站点布局ꎬ即设置两个主站ꎬ多个辅站ꎬ若干个观测点ꎮ主站和辅站的设置要求跟 一主多辅多点 式布局一致ꎮ在城市群核心城市均建有城市生态站的条件下ꎬ比较适宜建设 双主多辅多点 式城市群站ꎬ有利于统筹现有生态站建设资源ꎬ集合监测数据成果提供区域性生态服务ꎮ 双主多辅多点 式布局适用于双核多极㊁多核多极城市群ꎮ3 3 2㊀已建城市群生态站1)已建一个城市生态站的城市群ꎮ截至2022年ꎬ我国有10个城市群已经建设了1个城市生态站ꎬ分别为宁夏沿黄城市群(银川站)㊁天山北坡城市群(乌鲁木齐站)㊁成渝城市群(重庆站)㊁山西中部城市群(太原站)㊁关中平原城市群(西安站)㊁中原城市群(郑州站)㊁粤闽浙沿海城市群(温州站)㊁山东半岛城市群(济南站)㊁辽中南城市群(沈阳站)㊁兰州 西宁城市群(西宁站)ꎮ在后续的城市群生态站建设中ꎬ需要依托省会城市㊁中小典型城市补充建设城市站ꎬ明确主辅站ꎬ均衡布局观测点ꎮ2)已建多个城市生态站的城市群ꎮ截至2022年ꎬ我国有3个城市群建设了2个及以上城市站ꎬ分别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上海站㊁扬州站㊁杭州站㊁合肥站)㊁珠三角城市群(深圳站㊁珠江口城市群站㊁广州站)㊁京津冀城市群(雄安站㊁北京站)ꎬ其中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已建设了珠江口城市群站ꎬ另外两个城市群需要在城市群生态站建设过程中明确主辅站ꎬ补充并合理布局观测点ꎮ3)已建城市群生态站的城市群ꎮ截至2022年ꎬ我国有2个城市群已建设了城市群生态站ꎬ分别是长江中游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站)㊁珠三角城市群(珠江口城市群站)ꎮ由于两个城市群均是多核多极型城市群ꎬ涉及范围大㊁重点城市多ꎬ需要进一步科学布局补充辅站点ꎬ提升城市群生态站监测区域代表性和科学性ꎮ3 4㊀布设措施1)城市联合ꎮ加强城市群内部城市之间的合作ꎬ利用各方的金融经济优势ꎬ把申请到的经费放到生态站统筹使用ꎬ与其他城市已有的生态站做好合作ꎬ建立完善的合作机制ꎬ共同参与课题研究ꎬ互相学习交流ꎬ为城市群及其各个城市提供服务ꎮ2)专业耦合ꎮ城市群生态站研究的是一个复合生态系统ꎬ需要加强林业㊁草原㊁湿地㊁荒漠㊁生物㊁农业㊁城市等多个专业的合作ꎬ以及多专业人才引进和培养ꎬ逐步增加高学历高水平人才比例ꎮ3)部门聚合ꎮ即多个部门做好协作ꎬ比如林草㊁气象㊁水利㊁国土㊁环境㊁城建㊁科技等ꎬ各个部门都在自己的职能范围内开展了一些监测和预报工作ꎬ可以通过数据共享等共同提高观测研究水平ꎮ4)上下配合ꎮ城市群生态站涉及国家㊁地方㊁城市㊁街区等多个层次ꎬ在生态站规划建设㊁运行管理㊁经费来源等方面ꎬ需要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的统一协调下ꎬ互相配合完成各项任务ꎮ3 5㊀布设展望根据我国城市群发展趋势ꎬ结合国家陆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发展规划ꎬ城市群生态站的建设进度大体上可以分3个阶段:1)到2025年ꎬ全国19个城市群中ꎬ建设50%左右的城市群生态站ꎬ长三角㊁珠三角㊁京津冀等重点城市群全覆盖(图4)ꎮ2)到2030年ꎬ争取完成100%的城市群生态站建设ꎬ即建设19个城市群生态站ꎮ3)到2035年ꎬ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时候ꎬ城市群生态站建设水平和影响力显著提高ꎬ使得部分城市群生态站全国领先ꎬ1~2个城市群生态站全球领先ꎮ96。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随着社会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城市森林对城市 生态环境 的主导作用越来越 引起人们 的特别关注,
我们 的研究成果将会被政府应用于城市建设和管 理城市环境资源工作。我们 自身将面临着不断的挑 战, 城市森林生态系统的研究工作 , 包括理论知识 、
许昌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于 2 0 年 9 09 月开始立项规划, 0 0 7 2 1 年 月开始实施建设 , 0 1 2 1 年 5月 完成 基本建 设任 务 ,经 过 6月份 试 运行 ,7
月 正式 运行 ,开始观 测和 相关 研究 工作 。城 市森林
研究水平 、理论创新等。通过提供科学研究平台, 加快生态站的开放进程和观测数据共享程度,与高 等院校 、国内外研究机构 、 政府决策管理机构的合 作 ,定期或不定期开展信息交流、学术讨论 、合作 研究 等 活动 ,使 我们 有 更大 的机 会掌握 学科 的发展
2 l
土壤系统对污染物的吸收 、贮存和 净化作用 。 1 . 台建设 3平
作 为城市森林类型生态研究平台,许 昌城市森 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着重硬件和软件建设 。在硬 件建设上主要包括 4个部分 :一是建设城市地面气
城市区及其周边地区。再 次,它不是以生产木材为 主要 目的,而是 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为主要 目的,
软件 建设 上建立完善的生态站管理 制度和 保障措 施 ,主要包括生态站运行制度 、数据观测制度 、实 验 室管理 制度 、档案样本管理和数据 资料使用制
态系统的地理范围, 初步包括 以森林梯度综合观测 塔为中心 , 辐射半径 l ~ 0 m 的城市区域及周边。 52 k 22研究方法 .
兼顾景观 、休憩 、文化等多功 能特性,促进人们健 康 、提高居民文化生活质量。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受 人类活动的直接影响比较大 。因此许 昌城市森林生
象观测场 1 ( 3 ̄2 , l3 7 ) 个 N 40 E l。 ,主要对城市 4 环境下的地面气象要素进行长期系统的观测记载。 二是建设城市森林梯度综合观 测塔 l座 ,塔高 2 7
速 、减菌 、抗污 、抗寒等指标定量分析 ; () 2 城市防护林体系构建技术与效益观测研究 ; ( )城市单元绿化体系构建 与城市森林布局、结 3 构评价 ; () 4 城市绿化优 良抗逆生态树种新品种选育; () 5 城市森林生态效益监测站点建设研究 ; ( )城市森林 滞尘 、降风速功能构建模式技术研 6
第 3 卷第 4期 l
河 南 林
业 科 技
Vo . 4 1 3l N0 Dec. 201l
2儿 年 l 0 2月
J u n l o He a Fo e ty S i n e a T c no o y o r a f nn r s r c e c nd e h lg
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是一个新兴领域 ,目前在我
国没有可借鉴的成熟经验 。城市森林的许 多生态现 象是一个综合复杂的动 态变化过程 , 这个过程要持 续 l 0年到 10年,甚至更长时间,科学实验需要 0 个长期的研究计划和设计 。在这些时间内持续对 城市森林生态对城市的影 响观测是必要的,要克服 许多障碍 , 使零散的研究实现交叉综合 。认真详细
校培养城市森林生态专业方面的学生,利用生态站 资源提升学生生态环境方面 的基本知识和科学水 平 。同时对公众开展城市生态 、城市森林生态知识 宣传教育工作 ,促进未来城市健康发展。
33 交流 .
( 2 许昌城市森林生态环境综合评价与效益分析 1) 研究 。
3 设想
31 发展 _
一
的记录实验数据和观测值 ,做到长期妥善保管 , 保 持研究工作 的长期延续性 ,很好地发挥研究平台和 纽带作用 ,为科学机构持续 可用提供完备的基础性 数据 资料 。最终 目标达到 : ( ) 1 获得城市环境对 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影响的反应 ,以及对城市森林生 态 环境 过去 、现 在和 将 来在 时 空演 变机理 的认识 。 ( 2) 利用这些知识推测城市森林生态 、 演化及人
动态,相关学科交叉应用的前沿理论 .获得更广泛 的知识 。使我们 的研究者很好地认识和预 测新任 务 ,提高研究 内容决策 的前瞻性,迎接挑战。实现 城市森林生态系统研究数据 共享 、 合作研究 、共同 发展 、创新提高 、决策应用的长期可持续研究战略 目标 。
34 数据 资料 管理 . 城 市 森 林 生 态 系 统 定位 观 测研 究 是一 个 长 期
基金 项 目:河南 省典型 生 态系统 研究 网 络 ( T R HN E N)中长 期建 设规 划 ( 09—22 ) 20 00 作者简介:辛国奇 ( 9 3 ,河南省长葛市人,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经济林及森林培育 、生态研究 16 一)
第4 期
辛国奇等 :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建设及发展方向
是其中唯一的城市森林生态类型研究站 ,主要任务 是对城市森林类型生态系统进行研究 。
1城 市森林 生念站 建设 11 功能 定位 .
( 森林气候环境效应观测 :包括森林生态 4) 系统调控温湿度 、降风速 、消减紫外辐射、减缓城 市热岛效应。 ( ) 5 森林水文观i :森林区域滞水量及时空 f 4
动态变化 、土壤水蚀 、森林 区域水环境质量 、森林 的耗水量、森林生态水量平衡 。 ( ) 6 森林土壤系统观测 :包括森林凋落物量 及其养分归还 的动 态变化 、森林 土壤生化物理特 性、森林 土壤系统主要养分元素的动态变化、森林
许 昌城市森林 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功 能定位
收稿 日期 :2 1 - 1 1 0 1 l—5
动物多样性 、微生物多样性 。 ( 森林环境质量观测 :包括净化大气污染 3) 效应 、 空气负离子 、 含菌量、 植物芬 多精和干尘降、 射线及噪音等 。
长期建设规划 ( 09 22 2 0 — 00年 ),是河南省林业生 态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不同区域森林生态 类型 , 建设覆盖全省的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监测研究 站 ,目的是为林业生态省建设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 展提供科技支撑 。河南省典型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管 理 中心 ( 简称 “ 生态网络管理 中心” ) 全面负责 网络的建设和管理工作 , 生态网络管理 中心设在 河南省林业科学研究 院。主要任务是开展森林生态 系统长期定位观测研究 ;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量
化与评估 ;退化天然林群落恢复与重建、低效生态 公益林改造 、 城市森林 与绿色通道建设 、防护林体 系建设 、农林高效复合生态系统构建 、森林可持续 经营研究和试验示范。目 前该 网络在全省范围建有 7个不 同森林生态类型定位研究站 ,许 昌城市森林 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 ( 简称 :“ 城市森林生态站” )
生态研究提供好的平台。 1 工作 目 . 4 标 依据城市森林生态系统长期观测数据 资料 , 对 城市森林生态系统的层次结构 、 植物种类特性、树 种选择配置 、构建方法 、区域分布 、动态演变、生 态功能等方面进行研究。为城市森林规划 、设计 、
森林绿地释氧 固碳 、蒸腾吸热 、滞尘、降风速 、减 菌 、抗污 、耐荫 、抗寒等指标定量分析 ; ( 城市森林生态系统群落生境及其效应范围研 4)
2 研 究对 象 与任 务
( )城市不 同土地利用方式碳储量与碳平衡 ; 8 ( 城市森林生态系统与人类相互关系研究 ; 9) ( 0 城市森林系统生态 、景观及经济评价 1) ’ 。
24 近 期研 究项 目规 划 .
() 1 森林绿地释氧 固碳 、蒸腾吸热、滞尘 、降风
21研 究 对象 . 城市森林生态系统是城市生态系统的 1 个亚系
在3 个方面:一是积累长期的观测数据资料 。二是 建设完善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研究平台。三是根据 观测数据资料进行分析研究 , 探索城市森林生态系 统动态变化及演变规律 ,对其功能进行综合评价。 12 数 据观 测 . () 1 森林资源动态观i :包括森林群落 的种 f 0 类组成、个体和种群的水平分布格局 、垂直分布格 局、 群落结构变化 、生物量 、生产力 、 养分、植物 生长 型等 。 () 2 森林生物多样性观测 : 包括植物多样性、
采用全 国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 、国家气象 局等相关统一规范的观测技术规程与方法, 利用现 代 自动观测技术和人工观测相结合的手段 。 对许 昌 城 市森林 生态系统及城市环境与森林复合系统 的 气候 、水文 、土壤 、植被进行长期定位观测 、分析 和评价 ,揭示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及城林复合系统的 结构与功能、演变过程及其影响机制。 23研究任务 . ( )城市环境 下森林空间分布与时间动态变化研 1 究… ;
关键词 : 市森林 ;生态 ; 城 研究站 ; 建设 ;发展 方向
中图分类号 :¥ 1 . 7 85 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 — 6 0( 0 1 4 0 2 ~ 3 0 3 2 3 2 1 )0 — 0 0 0
河南省典型生态系统研究 网络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N E N) H TR 中
( )城市生物 类群 ( 2 植物 、动物和微生物 ) 生物 学、生态学特性的研究… ; ( )城市森林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研究 ;对不 同 3
度、仪器设备维护制度等 ,确保生态站工作高效 、 稳定运行 。在满足单位 自己研究需要的同时 ,为国 内外高等 院校 、研究机构 的专 家学者开展城市森林
城市森林 生态 系统定位研究站建设及发展方向
辛国奇 ,千燕军,乍 静
( 吕林业 科学研 究所 ,河 南 4 10 许 6 0 0)
摘 要 :许 昌城 市森林 生态系统定位研 究站是 《 河南省典型 生态系统研究 网络 ( T R HN E N)中长期建设规划
( 09 22 20 — 0 0)》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对城市森林生态状况 、生态系统结构 、生态功 能及其 演变规律等进行 长期 系统 的定位观测研究 ,目的是为河南林业生态省建设和 社会 经济可持 续发展提供科 技支撑 。 对许 昌城市森 林 生态系统 定位研究站建设 、研究规划 及发展 方向进行 了论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