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与西方音乐美学思想发展特征之比较

合集下载

西方古典音乐和中国传统音乐的区别

西方古典音乐和中国传统音乐的区别

西方古典音乐和中国传统音乐的差异目录:1.西方古典音乐1.1西方古典音乐的定义1.2古典音乐的感受2.中国民族音乐2.1中国民族音乐的定义3.中国传统音乐和西方古典音乐的差异1.西方古典音乐1.1西方古典音乐的定义古典音乐是一个含义广泛的术语,广义的西洋古典音乐是指那些从西方中世纪开始至今、并在欧洲主流文化背景下创作的音乐,或者指植根于西方传统礼拜式音乐和世俗音乐,其范围涵盖了约公元9世纪至今的全部时期。

主要因其复杂多样的创作技术和所能承载的厚重内涵而有别于通俗音乐和民间音乐。

在地理上,这些音乐主要创作于欧洲和美洲,这是相对于非西方音乐而言的。

另外,西洋古典音乐主要以乐谱记录和传播,和大多数民间音乐口传心授的模式不同。

亦有人认为“古典”是对应于“流行”而言的,因为这些音乐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能够引起不同时代听众的共鸣,故认为应当称之为“经典”(classic)的音乐。

但如果细究古典一词,本意可以理解为古代留传下来堪称经典的音乐作品(古代+经典),但是一般来说,古典音乐是具有规则性本质的音乐,具有平衡、明晰的特点,注重形式的美感,被认为具有持久的价值,而不仅仅是在一个特定的时代流行。

这也体现于“古典”(classical)与“经典”(classic)的不同。

古典音乐(classical music)本来是专指德奥在1750—1830年间以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为代表的音乐,即所谓“维也纳古典乐派”的音乐(或翻译为“维也纳古典主义音乐”)。

这就是狭义的古典音乐。

从这个狭义的古典音乐概念出发,我们可以向前追溯到巴赫、韩德尔,乃至更早的宗教音乐(含天主教即罗马公教,东正教,基督新教),向后延伸到浪漫主义、民族乐派,以及20世纪西方的现代音乐。

这些都是广义的古典音乐,也就是基于这个传统的,无论是继承和发扬这个传统,还是试图以创新来突破这个传统的音乐创作尝试,都可以归入古典音乐之内。

而在这个传统外独立发展的音乐,虽然有借鉴和影响古典音乐创作的,但是一般也不归入古典音乐之内,比如爵士乐、摇滚乐,以及东方一些民族的音乐。

西方古典音乐和中国古乐的比较

西方古典音乐和中国古乐的比较

西方古典音乐和中国古乐的比较西方古典音乐和中国古乐的比较西方古典音乐和中国古乐的比较关于音乐结构问题。

音乐结构和其它艺术的结构是不一样的,它是在一个时间过程中展示的,但是就中西音乐来说,一是展示方式不同;二是“调式”和“调性”的差异。

“调”是指音和音之间的关系,构成音列的基本的特征。

中西音乐都十分讲究,也是音乐创作的重要概念。

“和声”指多个声音同时发响,“和声”作为西方音乐思维来说,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式,假如没有“和声”思维,西方很多音乐的价值就比较弱,但对中国音乐而言则不同。

“复调”是相对旋律来说的,旋律就是单声部,“复调”就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旋律同时进行,构成了多声部的一种方式。

中西音乐结构比较,“曲式结构”的差异。

西方音乐结构强调逻辑性,它是建立在对立统一的系中,所以西方音乐富有哲理。

中国音乐是一种散体性结构,它不追求内在张力,而是更多考虑是一种自然的融入,主要利用多段连缀原则,表现一种自然的流露。

欧洲音乐“曲式结构”的特点。

在欧洲音乐中,最高的曲式形式就是“奏鸣曲式”。

如何衡量这部作品是否构成交响乐这个概念、这个体裁,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一个乐章是要用“奏鸣曲式”来写。

“奏鸣曲式”结构原则是对立统一,建立在矛盾的提出、矛盾的激化和矛盾的解决这样一个变化过程当中,所以这样一种结构就比较容易体现一种戏剧性、哲理性。

西方“奏鸣曲式”的逻辑性主要体现在:第一就是呈示部,呈示部里头有两个主要主题,一个主题是主部主题,一个是副部主题。

这两个主题,必须要建立在对比的基础之上,是一个对立性的主题,包括材料对比,比如柴可夫斯基《第六“悲怆”交响乐》第一乐章,它的主部主题是焦躁、不安,它的副部主题抒情的,显然两个主题形成材料的对比。

调性”对比。

比如主部建立在某一调上,副部必然是建立在另一调上,形形对比与矛盾,展开部利用呈示部所提出的矛盾通过转调的手法使这对矛盾激化。

利用再现部,把主部和副部的“调性”进行统一。

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历史分期及其特征简述

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历史分期及其特征简述

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历史分期及其特征简述作者:吴远华来源:《新校园·上旬刊》2014年第08期摘要:本文将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发展历程分为上古至春秋的初步萌生期、秦汉至隋唐的多元并存期和宋元明清的交融发展期,并对各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想特征进行总结提炼,以期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关键词:古代音乐;美学思想;历史分期;主要特征回望中国音乐的历史长河,早在原始氏族社会时期的先民活动中就存在着早期形态的音乐审美意识。

突出的例证是两千多年前的《乐记》《吕氏春秋》《声无哀乐论》等音乐美学名篇的出现。

相传由孔子的再传弟子公孙尼子所撰的《乐记》中论及音乐的本源、特征、美感、社会功能以及乐与礼的关系、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古乐与新声的关系等;由战国末期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的《吕氏春秋》留下了有关音乐起源、音乐与自然、音乐与社会政治等的关系等记载。

魏晋名士嵇康所著的《声无哀乐论》也是我国古代具有代表性的音乐美学论著,其中涉及音乐的本质、功能、审美感受等,和儒家所提倡的音乐美学思想共同构成了我国封建社会中音乐思想两大潮流的源头。

百家争鸣时期出现了儒家、道家、墨家等音乐美学思想多元并存的局面;汉代出现了《淮南子》、董仲舒的音乐美学思想,到魏晋、隋唐、宋代、明代直至清代,都出现了各自朝代立场鲜明的音乐审美意识及相关音乐美学言论。

可以说,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与西方古典音乐美学思想一样,派别林立,异常丰富。

为了进一步理清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发展的历程,本文从初步萌生期、多元并存期以及交融发展期三个时段对其基本特征加以分析,以求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一、上古至春秋的初步萌生期上古至春秋时期是中国社会由奴隶社制度向封建制度的过渡期,原本处于至高无上的神明地位已经明显降低,相应的人的主体地位(主要是统治阶级的地位)得到上升,而且以“阴阳”“五行”观念为代表的朴素唯物主义宇宙观也已形成。

社会的变革促进了音乐实践的发展,也促使音乐审美经验的逐步提升,出现了虢文公、史伯等人思考音乐的记载,虽然他们并没有留下成篇的完整乐论,但已经提出了“和”“同”“中”“淫”“音”“心”“乐”“礼”“哀”“乐”“平和”“新声”“德音”等的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基本范畴,阴阳五行音乐思想、礼乐思想与“平和”审美观的萌芽状态就此形成。

中西音乐美学的比较研究

中西音乐美学的比较研究

音乐形式:西方音乐注重形式美,强调音 乐与结构、和声的关系;中国音乐注重意 境美,强调音乐与意境、韵味的关系。
音乐表现:西方音乐注重表现力,强调音乐 与技巧、表演的关系;中国音乐注重表现力, 强调音乐与意境、韵味的关系。
中西音乐审美标准比较
中西音乐审美标准的演变历程
中国音乐审美标准:从注重旋律、节奏到注重意境、情感 西方音乐审美标准:从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再到现代主义 中国音乐审美标准的演变:从宫廷音乐到民间音乐,再到现代音乐 西方音乐审美标准的演变:从古典音乐到流行音乐,再到电子音乐
西方音乐美学:起源于古希腊,以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的思想为基础,强调理性、逻辑、形式美 中西音乐美学的融合:近代以来,中西音乐美学开始相互影响,出现了许多融合中西音乐美学思想的作品
当代中西音乐美学的发展: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中西音乐美学的交流更加频繁,出现了许多新的音乐美学思想和流派
中西音乐美学的基本概念
添加副标题
中西音乐美学的比较研究
汇报人:
目录
CONTENTS
01 添加目录标题 03 中西音乐美学思想
比较
02 中西音乐美学概述 04 中西音乐审美标准
比较
05 中西音乐表现手法 比较
06 中西音乐美学在当 代的发展与影响
07 总结与展望
添加章节标题
中西音乐美学概述
中西音乐美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音乐美学:起源于古代,以儒家、道家思想为基础,强调和谐、中庸、天人合一
中西音乐美学的特点:中国音乐注重意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西方音乐注重形式, 强调理性与逻辑。
中西音乐美学的差异:中国音乐注重情感表达,强调音乐与情感的融合;西方音乐注 重技巧表现,强调音乐与技术的结合。

浅析中西音乐文化的异同论文

浅析中西音乐文化的异同论文

浅析中西音乐文化的异同论文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思维习惯对其审美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在西方,由于实证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影响,促使西方学者形成了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和西方哲学、美学的实证论特点。

在东方,中华民族的传统思维习惯决定了中国古代先哲奉行既对立又统一的思维方式,这一思维方式在否定中包含着对于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浅析中西音乐文化的异同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浅析中西音乐文化的异同全文如下:摘要:音乐可以超越国界和种族,它是人类共同的语言。

尽管中西方音乐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生存土壤和文化环境,但却有着各自的魅力。

本文从几个角度对中西方音乐的异同进行分析,阐明了其共性与差异。

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文化进入了多元化的时代,音乐文化的交融是必然趋势,中西音乐文化只有相互借鉴,互相吸收精华,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

音乐是人类文化长河中孕育出来的珍宝,由于中西方巨大的文化差异,使得体现在音乐上也有很大的不同。

在全球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态势的发展下,我们应该充分了解我国音乐与西方音乐的联系与区别,并相互借鉴吸收,这对于彼此的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

一、中西方音乐的相同之处音乐是人类共通的语言。

它的神奇之处在于它可以穿越国界、种族、时空,进入并渗透到每一个人的心里。

诚然,不同国家的音乐渗透出了其不同的地域文化特征,但相同的是它们都是人类文化孕育出来的精华,它传递着人类喜怒哀乐的情感。

对于一些音乐形式也许我们听不懂它的语言,但是我们可以感受到它表达的情感,而这可以改善人的意志,陶冶人的性情,鼓舞人的进取精神。

所以无论是我们中国的民族音乐还是西方的交响音乐,都是情感的外化,每首优秀的音乐作品都以它特有的方式给人以力量,这点正是中西方音乐的共性所在。

二、中西方音乐的不同之处(一)音乐审美的差异中国的音乐文化在长期的历史活动中形成了自身特有的审美特征。

中国音乐以“和”为理想,讲究意境和韵味,天人合一。

浅谈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音乐美学思想的异同

浅谈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音乐美学思想的异同

在 西方 音 乐概念 中 ,就像 为 多声 部音 乐编 写 的最早 文 献 《 音 乐 手册 》 中写 的那样 :“ 音乐 实践来 自于 理论 ,与理 论密 切联 系并 充 满着 理论 ” 。 音 乐理 论与 音乐 实践在 西方 音 乐的概念 中难 解难 分
地 彼 此 结 合 在 一 起 。 如 果 说 什 么 是 音 乐 ?埃 格 布 雷 特 的 { M u s i k i m
音” 。 例如 :天主教神父、勃 艮第乐派 的重要作曲家杜费 ,他 的经文 歌被人称为 “ 来 自天堂的乐声 ” , 弥撒 曲在 音乐史上有重要 的意义 ; 中世纪 时期的格里 高利圣咏 ,一般都是无 伴奏的纯人 声单声部音 乐
形 式 。不 过 , 西 方 音 乐 后 来 由 贵 人 声 ( 古 代 社 会 )转 向 了 贵 器 声 ( 近代工业社会 ) 。 西 方 的 远 人 声 而 近 器 声 ,弃 自然 而 重 人 工 , 即 意 味 着 远 离 个 性 而 接 近 共 性 ; 中 国 的近 人 声 和 重 自然 ,则 意 味 着 尊 重 自然 的 丰 富 多
音乐美学 学科作为 音乐研 究中的重要环 节 ,是 以研究音乐艺 术
的 基 本 规 律 , 特 别 是 音 乐 艺 术 的特 殊 性 、音 乐 之 美 为 总 目标 的 一 门
受到 了西 方哲学思 想的影响 ,所 有在西方 的音乐美学 思想 中一直存 在 着崇 尚理性 、忽视感 性的理论研 究方式 ,这在 很大程度 上限制 、
互并列是西方音 乐的组成和涉及本质的一个特征 。” 二 、音乐思维 在 音 乐思维 方面 , 中国是 具象 ( 形象 )、 直 觉思维 ;西 方是 理 性思维 ,根源就 是抽象 、理性至 上。中 国音 乐是线性 思维 ,西方 音 乐在于 “ 组合 ” 、“ 逻辑 ”思 维,这也是为什 么中 国讲 究的是单旋律

中西方音乐美学的比较研究

中西方音乐美学的比较研究

中西方音乐美学的比较研究作者:宋晓婷来源:《音乐时空》2013年第19期摘要:音乐美学是一门专门研究音乐艺术的基本规律、特殊性、音乐的美(美感)等的基础性的理论课程。

从有音乐开始就有了音乐美学,不管什么音乐都有它的美学价值。

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音乐美学也在不断地发展着,音乐美学是在音乐的基础上产生的,而音乐本身就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民族性、严密的逻辑规律和组织方法、变幻无穷的表现形式等特点,所以,音乐美学也是一门深奥的课程。

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等的音乐美学都是不一样的。

本文主要针对中西方的音乐美学进行比较研究。

关键词:中西方音乐美学比较研究一、音乐美学的本质在中西方的音乐美学中有一个共识,那就是“音乐表达情感”。

在缪天端的《音乐美学史概观》一书中也给音乐美学作了定义:“音乐美学就是研究音乐的理解、音乐的感受、音乐的条件。

”在中国,音乐所表达的情感是产生于人与物的关系,而不是孤立的人,在音乐美学上则表现为声无哀乐论和物感说;而在西方,对人与物的关系的理解是人对物的把握,人要理解世界就必须要从认识世界的真相开始,在音乐美学上主要表现为音乐自律伦和音乐他律论。

所以,在对音乐美学本质的理解上中西方就存在较大的差别。

二、中西方音乐美学的比较(一)美感特征的比较由于中西方审美观念和文化背景的差异,所以在美感特征方面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在中国,古典美学艺术创作意境的追求包含着虚实相生的深刻哲理,认为虚与实的统一才是最完美的艺术境界,这也是中国传统艺术最具民族个性和民族特色的艺术精神体现。

而在西方,音乐的主题着重表现“实”,他们认为自然由始至终都是一个真实存在的有意义的实体,所以西方音乐也倾向于表现一种鲜明的情绪、一个明确的观点等具有单一性的主题,很少去追求弦外之音。

所以,西方的音乐思想总是强调和突出它的实在性,多以“真”为它的终极目标。

但是因为中国文化的致虚和求同,表现在音乐上就产生了“空白”,造成一种“空灵”的意境,追求的是“虚中见实”,达到意味深长的美学效果。

以孔子和毕达哥拉斯为例论中西方音乐美学思想中的异同

以孔子和毕达哥拉斯为例论中西方音乐美学思想中的异同

音乐艺术研究 Research on music art55以孔子和毕达哥拉斯为例论中西方音乐美学思想中的异同王真彦(海南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海南 海口 570228)摘要:在音乐的发展历程史上,无论是中国传统音乐还是西方音乐都各自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轨迹。

我国的传统音乐可追溯到黄帝时代,而西方的音乐是从古希腊音乐的基础上演变而来。

由于不同的政治、文化、历史背景、地理环境以及审美意向,使中西方音乐形成了既有共通之处又风格各异的音乐特征。

在中国和古希腊,孔子和毕达哥拉斯对音乐的审美理想有着相似的见解以及偏差,本文以二者为例对中西方的音乐美学思想进行辨析。

经济全球化的当下,各国文化相互交流、借鉴,在此种趋势之下,研究中西方音乐美学思想成为重要的一个部分。

关键词:中国传统音乐;西方音乐;思想音乐美学思想的形成因素并不是单一的,有着历史、政治等因素。

中国音乐美学思想受封建社会的影响,注重教化功能。

而西方音乐美学思想受到哲学、科学以及宗教的影响,其中科学的影响更重,因此西方的音乐在后期发展中更加系统化。

中国传统音乐和西方的音乐都经过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二者既存在差异又有着共同之处。

本文以孔子和毕达哥拉斯这两位代表人物的音乐美学思想为例对其中异同做进一步的辨析。

一、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从中国西周末年至春秋末年的著作《国语·周语》中“乐从何,和从平”①的思想中可以看出,这个时期人们已经明确提出了“和”这一概念。

认为音乐具有“和谐”之美。

“和”的音乐思想成为区分音乐美丑的一个重要法则。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也可以找到其渊源。

其中《乐记》一书中有完整记载:“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

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②即音乐的起源都是人的内心在受到外围因素的感染后,以声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音乐的功用在于“平和”,作用于人的思想情感。

这使得音乐审美中的情感内在体验与外在表现都保持在中和的状态。

即符合儒家思想的“中庸之道”。

浅谈中国古代与西方早期音乐美学思想异同

浅谈中国古代与西方早期音乐美学思想异同
历 史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回 廊
文艺生 活 L I T E RA T URE L I F E
2 0 1 3 D 9
浅谈 中国古代与西方早期音乐美学思想异 同
丁 鼎
( 华南师范大学 音 乐学院, 广东 广州 5 1 0 0 0 6 )
摘 要: 本 文将 中国古代音 乐美学 思想 于西 方早期 美学 思想进 行 对 比, 从“ 和” 与“ 和谐 ” 、 尽善 尽 美与 美善合 一 、 音 乐种 类划 分
准 。直 到 宋元 明清 时期 市 民文 艺 空 前 繁 盛 , 突 现 了 由周 敦 颐 、
徐上瀛等人为代表 的“ 淡和” 审美观 。强调“ 淡 而不伤 , 和而不 淫” 。周敦颐提 出的“ 淡和” 准则 结合 了儒 家“ 中和” 与道家 “ 恬
淡” , 用此来} 肖 减人 们 的欲 望 , 用 于统 治 。
面 反 映 出音 乐 在 古 代 中国 为统 治 阶级 服 务 的重 要 作 用 。孟 子
感情 表现要适度 , 应保持一种“ 中和” 的状态 。 随之苟子仍 旧延 续孔子 的思想“ 礼” 的方面进 行深入 , 以礼为本提出“ 中和 ” , 将 此视为一种衡量音乐的标准 ,符合这一标 准的便可视为 “ 礼 乐” 。《 乐记》 中有关 “ 和” 的论述仍 旧体 现 了儒家 的“ 礼 乐” 思 想。如“ 正声感人 , 而顺气 应之 ; 顺气成象 , 而和乐兴焉 ” , 这里
三 个方 面进 行对 比论证 , 分析 差异 。 关键 词 : 中西音 乐 ; 美学思想 ; 异同
中图分类号 . J 6 0 1
文献 标识码 : A
文章编 号 : 1 0 0 5 — 5 3 1 2 ( 2 0 1 3 ) 2 7 一 o 0 7 6 一 O 1

中西方艺术美学的异同

中西方艺术美学的异同

中西方艺术美学的异同摘要中西方的美学思想都依赖于哲学观,因为历史逻辑的不同又有着不同的差异性。

在历史发展中,中西方的音乐作品、音乐表演审美作为各自文化不可忽缺的一部分,相互学习、借鉴、进步、取长补短。

本文通过从中西方文化发展历程的角度作为起点对中西方音乐美学的异同进行比较进行分析。

关键词:中西方音乐美学比较研究在西学东渐的背景下,将西方美学理论引进中国学术界的同时又有一些学者在学习和借鉴西方美学的同时又将中国古代相关的美学思想进行了整理,同时中国与西方美学的审美体系有很大差异性,中国的艺术审美中更具有中华民族独特的古典风韵。

尤其在美学方面这种思想方法从古希腊起一直蔓延到马克思主义兴起为止,柏拉图在这方面起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中西方文化互相借鉴相互融合发展,可以说中西方音乐文化是在多元化发展下双向推进的。

笔者通过对比中西方音乐美学特征从而对中国音乐艺术文化发展进一步了解。

中西方音乐美学特征存在的差异一、中国美学在缪天端的《音乐美学史概观》一书中也给音乐美学作了定义:“音乐美学就是研究音乐的理解、音乐的感受、音乐的条件。

”可以通过音乐表达情感,这是音乐之所以有强大的魅力主要原因,也是它本身具有美的品味,中西方音乐美学中都认为这是由于音乐的形式与内涵结合所升华出的一种品格和意味又叫做品味。

中国美学从远古时期就有了,不同历史阶段体现不同的内涵,从奴隶社会开始艺术与人生的问题就是联系起来的,但不同于西方社会有具体的理论,但在根本上都是哲学观念的体现。

中国在美学研究中虽然没有有迹可循的源头,但是中国上千年的文化中从未间断过探讨美学的问题。

[1]其中,最能体现中国哲学思维特点的就是“重视有无相生。

”从中国古代美学的源头去寻找答案这是非常困难的,正因为音乐美学问题的提出是要纵观中国美学发展的历史去看的。

二、西方美学在西方音乐中,音乐美学表现为自律论,他律论,认为人要理解世界就必须要从认识世界的真相开始。

音乐之美中西方古典音乐风格的对比分析

音乐之美中西方古典音乐风格的对比分析

音乐之美中西方古典音乐风格的对比分析音乐之美:中西方古典音乐风格的对比分析古典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演变和发展。

它跨越了不同的文化和地区,中西方的古典音乐风格就是其中最富有代表性的两种。

本文将对中西方古典音乐的风格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其美学特点和文化差异。

一、音乐创作背景与历史中西方古典音乐风格的产生和发展与各自的历史背景密切相关。

西方古典音乐起源于中世纪的宗教音乐,逐渐发展成为贵族和皇室的宫廷音乐。

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改革为西方古典音乐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而中世纪的古代华乐和唐宋时期的宫廷乐是中式古典音乐的雏形。

经过明清时期的改革,现代中国古典音乐逐渐兴起并与西方古典音乐形成鲜明对比。

二、音乐结构与表现手法1.中西方古典音乐的结构对比中西方古典音乐的结构存在一定的差异。

西方音乐以交响乐和协奏曲为主要形式,强调复杂的和声技巧和音乐结构。

而中式古典音乐中的曲调和旋律通常比较简单,注重对情感的表达和意境的描绘。

此外,中国古典音乐注重音色的差异,注重乐器的重要性,而西方古典音乐则更加注重乐队和声乐的结合。

2.音乐表现手法的差异中西方古典音乐在表现手法上也存在明显差异。

西方古典音乐注重对情感的描绘和复杂的技巧。

作曲家常通过表现形式的变化,包括速度、音乐的高低、音乐的强弱等来传递情感和表达作品的内涵。

中式古典音乐则更注重对意境的描绘和思想的传达。

作曲家常以诗词为歌词,通过音乐来表达诗人的感受和心境。

三、音乐理念与审美观念1.中西方古典音乐的美学观点对比中西方古典音乐的美学观点有着明显的差异。

西方古典音乐强调对音乐结构、形式和技巧的追求。

维也纳古典派音乐家如莫扎特和贝多芬都是西方古典音乐的代表,他们注重音乐的平衡和和谐。

而中式古典音乐追求的是音乐与自然的结合,注重表达思想和情感。

2.文化差异带来的美学差异中西方古典音乐的差异不仅仅源于音乐创作本身,还受到各自文化背景的影响。

西方文化强调个人主义和自由,这在音乐上表现为作曲家个性化的创作风格。

【范文】阐述中西方音乐的差异及中西方对音乐美学的观点比较

【范文】阐述中西方音乐的差异及中西方对音乐美学的观点比较

阐述中西方音乐的差异及中西方对音乐美学的观点比较儒道两家提出的音乐美学思想, 为中国音乐美学思想的源头。

儒家学派继承了孔子关于音乐与自然的关系, 追求音乐与自然和谐统一, 以“真”和“自然”为重。

中国音乐有一套自己的审美标准, 对中国音乐的塑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国音乐含蓄, 追求意境, 以抒情为主, 以为意境深远特征, 以含蓄、淡泊、空灵为上品。

美好的意境能够给欣赏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并回味无穷, 或能让欣赏着感受到心灵的升华。

在西方存在着“自律论”和“他律论”两大主流思想, 两大思想追求不同, 但都成体系。

一、音乐美学的本质(一) 音乐美学的本质音乐美学是从音乐艺术总体的高度来研究音乐的本质和内在规律的基础理论学科。

在缪天瑞的《音乐美学史概观》一书中给音乐美学作了如下定义:音乐美学就是研究音乐的理解、音乐的感受、音乐的条件。

在中国人与物之间存在着微妙的联系, 人与物两者缺一不可, 关于美学方面的著论有“声无哀乐论”和“物感说”。

而在西方, 人要理解世界、把握世界要先认识世界, 在音乐美学上的著论为音乐“自律论”和“他律论”。

(二)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导致了中西方音乐美学思想的差异西方人在知识的追求上具有执着的特点, 当没有创作灵感但又不得不完成作品时, 音乐自然会缺乏真情, 创作即趋于形式化。

因此, 在西方音乐中, 技巧占有很高的地位。

中国的音乐则重在随心自由, 这是中国文化的优良特点。

中国古代音乐注重感性, 乐感来了即可随手操琴抚上一曲, 将感受表达的淋漓尽致。

若乐感没来, 也不必强迫自己。

中国传统音乐是在漫长的生活和生产劳动过程当中自然形成的, 经过数代乐人传承至今的音乐。

正是在传统音乐美学思想的指导下, 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 中国传统音乐形成了含蓄委婉的表达方式, 柔和委婉、细腻清淡的艺术风格。

我们今天所见到的的中国传统音乐的状态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美学思想。

二、中西方音乐美学的比较(一) 美感特征的比较在中国, 古典美学艺术追求包含着虚实相生, 以虚实相生作为一种民族特色。

中西方传统音乐美学比较略论

中西方传统音乐美学比较略论

中西方传统音乐美学比较略论摘要: 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决定了中西方具有不同的音乐美学。

比较两者,便于我们了解各自的特色,发现长处与短处,从而更清醒地建立新的音乐美学体系。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 中国的传统音乐美学要求“雅乐”与“美政”相结合,成为“礼乐”,西方的音乐美学则与自然科学联系紧密,强调音乐的数理性; 中国音乐以“虚”为美,擅长深度表现,西方音乐则以“实”为美,擅长力度表现; 中国音乐讲求乐器音色的个性,抒发自然性,西方音乐则淡化乐器音色的个性,掩饰自然性。

关键词: 音乐美学; 比较音乐学; 传统音乐; 中西文化; 比较一、中西方对音乐本质认识之比较音乐是以在时间中运动的有旋律、成体系的乐音表现主体的各种感受与思想想象。

所有艺术中,音乐的抒情性最强烈,主观性最为突出。

因而,音乐最具有不确定性,对于音乐的理解具有复杂性。

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下,对于音乐本质的认识必然不尽相同。

较之于现代音乐,传统音乐对于音乐本质的思考更为集中。

在中国,先秦时期反映音乐本质的思想最具代表性; 在西方,古希腊时期探讨音乐本质的理论最突出。

大量的文献资料说明: 中国古代思想家更多地把音乐本质与礼教系统、政治文化相联系,这些思想家大多数是政治家、文学家、教育家,他们自始至终关注的是乐与礼、声与度、情与理、欲与道、德与政、善与美、古与今的关系; 然而,西方思想家则更多地将音乐本质和自然科学相关联,所以不乏数学家、物理学家等自然科学家对音乐进行研究。

1.中国: 音乐本质与政治礼法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以儒家思想为典范,重伦理,讲教化,对中国的政治、社会影响深远。

中国传统音乐艺术和音乐美学思想正是根植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土壤之中。

在中国的音乐乐章表现中,对政治理想的寄寓,对政治诉求的表达是最重要的。

儒家把音乐视为教化大众的工具,认为音乐可以规范道德、净化心灵、自省人生、完善人格,音乐的首要功能就是社会教育,所以必然服务于政治礼法,形成礼乐系统。

中西方传统音乐美学特征的异同

中西方传统音乐美学特征的异同

浅论中西方传统音乐美学特征的异同【摘要】音乐是以研究音乐艺术的基本规律,特别是音乐艺术的特殊性、音乐的美与美感为总目标的一门基础性的理论学科。

但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及思维方式使得其在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方面存有明显的差异,音乐的美学特征也有显著不同。

本文主要从中西传统音乐的审美心理的不同出发,论述中西方传统音乐美学的审美标准,最后得出中西方传统音乐美学的主要特征的不同。

【关键词】传统音乐;美学特征;中西比较音乐是以研究音乐艺术的基本规律,特别是音乐艺术的特殊性、音乐的美与美感为总目标的一门学科。

中西方不同的传统文化背景及思维方式使得其在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方面存有明显的差异,音乐的美学特征也有显著不同。

中西传统文化的不同,造就中西传统音乐不同的审美心理。

在此基础之上,中西传统音乐的审美标准就产生了不同,如中国音乐讲求意境,西方讲求形象,中国讲求中庸,西方讲求典型。

从而产生中西传统音乐不同的美学特征。

一、中西传统音乐审美心理的不同音乐不仅表现出外在事物的美,而且表现出人们内心的情感。

中西方传统音乐美学特征,是基于不同的音乐审美心理的。

如当代音乐家赵讽所说“音乐主要还是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的。

”中西音乐审美心理差异,来自各哲学理念的不同。

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从整体上讲“天人合一”,就是不把外物当作对象化的东西来看待,人和外物可以是融为一体的。

它与西方文化思维方式的不同处在于,不是以“神”而是以“人”作为中心来观察宇宙的发展。

“天人合一”的观念,在中国传统音乐思想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西方人的文化精神则为“天人相分”,研究外物将其看作客体世界,而不是同外物融为一体。

这就是以两种截然不同的审美视角思考、看待客观世界的结果。

沿着“天人合一”的理念,古代中国人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进入一种自然与人的主客部分、人心与天心融会相通的境界。

这在音乐上的反映,“凡人神以数和之,以声昭之,数合声和,然后可同也。

故以七声同其数,而以律和其生,于是乎有七律。

阐述中西方音乐的差异及中西方对音乐美学的观点比较

阐述中西方音乐的差异及中西方对音乐美学的观点比较

论述中西方音乐的差别及中西方对音乐美学的看法比较儒道两家提出的音乐美学思想, 为中国音乐美学思想的源泉。

儒家学派继承了孔子对于音乐与自然的关系, 追求音乐与自然和睦一致, 以“真”和“自然”为重。

中国音乐有一套自己的审美标准, 对中国音乐的塑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国音乐委宛 , 追求境界 , 以抒怀为主 , 认为境界深远特点 , 以委宛、淡泊、空灵为上品。

美好的境界能够给赏识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并耐人回味, 或能让赏识着感遇到心灵的升华。

在西方存在着“自律论”和“他律论”两大主流思想, 两大思想追求不一样 , 但都成系统。

一、音乐美学的实质(一 ) 音乐美学的实质音乐美学是从音乐艺术整体的高度来研究音乐的实质和内在规律的基础理论学科。

在缪天瑞的《音乐美学史概观》一书中给音乐美学作了以下定义 :音乐美学就是研究音乐的理解、音乐的感觉、音乐的条件。

在中国人与物之间存在着奇妙的联系 , 人与物二者缺一不行 , 对于美学方面的著论有“声无哀乐论”和“物感说”。

而在西方 , 人要理解世界、掌握世界要先认识世界 , 在音乐美学上的著论为音乐“自律论”和“他律论” 。

(二 ) 中西方文化的差别致使了中西方音乐美学思想的差别西方人在知识的追求上拥有执着的特点 , 当没有创作灵感但又不得不达成作品时 , 音乐自然会缺少真情 , 创作即趋于形式化。

所以 , 在西方音乐中 , 技巧据有很高的地位。

中国的音乐则重在随心自由 , 这是中国文化的优秀特点。

中国古代音乐侧重感性 , 乐感来了即可顺手操琴抚上一曲 , 将感觉表达的酣畅淋漓。

若乐感没来 ,也不用逼迫自己。

中国传统音乐是在漫长的生活和生产劳动过程中间自然形成的 , 经过数代乐人传承到现在的音乐。

正是在传统音乐美学思想的指导下 , 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 , 中国传统音乐形成了委宛委宛的表达方式 , 轻柔委宛、细腻平淡的艺术风格。

我们今日所见到的的中国传统音乐的状态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美学思想。

音乐美学原理

音乐美学原理
纯器乐作品的内容又与作曲家的创作构思完 全脱离文学性表述的线索,也不采用任何文字说 明,而是将自身对于现实的体验概括为一种总体 的精神特征,通过音响表现出来;所以,纯器乐 曲的内容往往表现得比较隐蔽,甚至可以说它是 通过一种特殊的方式表现出来的。
40
音乐的内容包括两种表现方式: 一种是直觉、非想象的音乐性的内容,
9西方音乐美学思想的发展历程及主要特征一初始萌芽阶段1古希腊罗马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想2中世纪基督教神学统治下的西方音乐美学二繁荣发展阶段1文艺复兴时期西方音乐美学观念的转变2巴洛克时期的音乐美学318世纪启蒙运动时期的音乐美学三系统深化阶段119世纪西方音乐美学思想的主流220世纪西方音乐美学的发展动向四西方音乐美学思想的主要特征10西方音乐美学思想的主要特征1强调实证重视逻辑思辨2注重音乐本体研究善于理论联系实际3由古至今呈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4积极扬弃传统不断开拓创新5崇尚理性忽视感性11音乐的感性材料12艺术的物质材料是体现这种艺术的特征的基础也是构成艺术美的基本要素感性即与人的知觉感觉情感等心理行为有关
际上是一种音响的色彩。
造型 音乐的造型通过特殊的音响组合象征性地体现
出某种上下、左右、前后、远近等空间感。
48
1直接取材于绘画作品的标题音乐 《图画展览会》之《犹太人》
2交响音画和交响曲 3与视觉形象有关的某些标题或非标题音乐
49
《田园第六交响乐》创作于1807------1808年,首演于 1808年。全曲包括五个乐章,每个乐章都标有小标题。 但贝多芬在原来的谱首上写着:“感情的表现多于音画”, 并且在初演时的节目单上还有着“以田园生活的回忆为标 题的交响乐”的大标题。这充分说明,贝多芬希望我们不 要仅仅从标题出发去图解音乐,而应从人们进入自然界中 所产生的种种感受来理解这部音乐的内涵。

中西方音乐文化的差异

中西方音乐文化的差异

中西方音乐文化的差异纵观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和文明背景,中国的传统音乐美学思想,深受儒、道两家的哲学思想的影响:儒家重中庸,讲究中正平和,在音乐上主张“中和之美”;道家重境界,强调无为,在音乐上主张“大音希声”。

这正是我们古典审美意识的基础,即有情感而不狂放,有欲望但却含蓄。

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对中国音乐的营造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传统音乐以含蓄、淡泊、空灵为上品,它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是意境,一个美好的意境可以给欣赏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带来思想上的深化和情感上的升华。

西方音乐所追求的是典型、形象、高潮等,讲究情感宣泄、形象鲜明、结构清晰;而中国:音乐追求意境深远、模糊朦胧。

表现在中国画里是传神写意,表现在中国音乐中则是意境,在中国传统音乐曲目中,用声音以描绘景物的作品,如《平沙落雁》、《春江花月夜》等名曲,虽有描划、摹仿,但也只是片断的。

这峰手法多带有写意的性质,某些乐句,竟然可在几种截然不同意境的标题乐曲中找到。

在音乐写法上,音乐家会用换头、合尾的手法,冲淡素材之间的对比,有的旋律让全曲给听者以似曾相识而又似是而非的感受,而沉缅在其意境之中。

另外,中国的艺术又是重节制,重理念的。

中国古代艺术家一方面感到认识世界的困惑,另—·方面在“道可道,非恒道”的劝慰下,追求通过想象、顿悟达到理念上的满足。

这就使艺术作品讲究含蓄。

因此,使得中国音乐是以抒情为主和追求意境深远为特征,绵绵数千年而不衰。

之前跟一个女生聊起了中西方人的观念差异。

她说,在她接触过的西方人眼里,中国只有古典音乐和女人被欣赏。

音乐和女人都是很深的学问,我不敢说“了解”二字,不过这一小小插曲倒是激起了我耿耿于怀的一个话题——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或许我高谈阔论一番,于“专家”们来说只是小儿之见——而已...起初,我设想的话题是“东西方文明的冲突”,但再三考虑还是改了过来。

所以,首先我要提出一个问题:文化和文明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现在我也无法给出答案,希望通过逐步的探索,能够有所感悟,那么我会在全文结束时给出自己的见解。

浅谈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音乐美学思想与古希腊时期音乐美学思想的异同

浅谈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音乐美学思想与古希腊时期音乐美学思想的异同

浅谈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音乐美学思想与古希腊时期音乐美学思想的异同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中国音乐美学思想和西方音乐美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都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音乐美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与当时的音乐实践活动是紧密相连的,本文对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音乐美学思想与古希腊时期音乐美学思想进行简单阐述,从审美意境这个方面对这两个时期的中西方音乐美学思想观念进行简要分析。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美学思想的源头,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将礼乐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并以此实践着自己克己复礼的追求,成为影响整个中国文化和审美意识的重要部分。

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摇篮,在诸多的希腊神话中我们可以总结出这些神话的主题,最能集中体现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在“和谐”的观念上,中西方音乐美学观念可以说是不谋而合,虽然都还没有完全成熟,但这一观念却决定了中西方音乐美学的基础。

但是中西方音乐美学毕竟存在差异,以春秋战国的音乐美学思想为基础的中国音乐追求的是对立而不冲突。

一、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音乐美学思想和古希腊时期西方音乐美学思想、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音乐美学思想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空前活跃,学术极其繁荣,不同学派围绕音乐与政治和审美观点等方面展开争论,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这一时期音乐思想的主要代表学派,有儒家、墨家和道家,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影响深远。

“正春秋战国时期,在意识形态领域,诸子百家竞相展开争鸣,音乐美学思想亦获得丰富的发展,从其在古代音乐思想史的地位和影响看,它奠定了日后漫长的封建社会音乐文化心理的基础。

”[1]主要代表人物与观点:(1)儒家——“倡乐”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和奠基人,他肯定音乐的政治作用,提出“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的主张,其音乐思想建立在“仁”的基础上,提倡“礼治”,在强调“乐”的政治作用的同时,也十分重视乐德和乐舞,强调音乐的教化作用,认为音乐能从道德上感化人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与西方音乐美学思想发展特征之比较
摘要:中国古代的音乐美学思想发展和西方音乐美学思想发展都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如果能将中国和西方的音乐美学思想发展特征进行比较,能够从中得出更多的启迪。

当代中国音乐美学的学科建设就应该在批判继承前人、充分吸收他国的优秀经验基础上建立起来。

关键词:主体审美标准感性与理性
音乐美学作为一门对音乐进行哲学思考的学问,其发展过程是极其漫长和古老的。

从有记载的论著开始深究,我国的音乐美学思想发展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八世纪到公元前三世纪的春秋战国时期;而西方追溯到公元前八世纪的古希腊时期。

诸多思想家、哲学家都结合当时的音乐实践,从不同的角度对音乐进行思考和论述。

在音乐的价值和功能、音乐的美感、音乐的内容与形式等方面都提出了有价值的观点,但受到不同文化底蕴和环境的影响,同样是在古老的年代开始发端的美学思想却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特征。

一、中西方音乐美学研究的主体曾经有区别
两千年前,早在我国西周时期,《左传·昭公二十五年》中有记载,音乐应为礼以奉之,便强调出音乐必须受制于礼。

百家争鸣时期孔子提出移风易俗,莫善于乐,音乐还是被强调于教化、宣传、教育的功用。

孔子也曾提出思无邪,讲求音乐的思想感情要合乎礼制,纯正无邪。

荀子则在孔子的基础上更加明确地提出礼乐的范畴。

两汉时期的《乐记》提出乐者,德之华也,突出强调了音乐与伦理道德的联系,音乐应该表现道德。

这在我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发展是有迹可循的。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对于音乐美学思想的研究是多注重音乐的外部关系,强调音乐与政治的联系,强调音乐的社会功能。

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主流是礼乐思想。

西方音乐美学思想都深刻地体现了注重音乐本体研究的特征,并且十分注重将美学思想运用到音乐的创作上来,音乐美学走上了一条更加面向音乐实践的发展道路。

古希腊时期,毕达哥拉斯从数的与感情的进化角度,探讨了音乐美的本质,提出了五度相生律。

导致了在中世纪时期,认为音程以4度、5度、8度为协和,在奥尔加农里仍以4、5、8度为主,其实是从毕达哥拉斯的音乐美学思想中脱胎而出。

18世纪是一个发生了巨大转变的世纪,在18世纪的法国乐坛曾经爆发过三起重大的争论:旋律派和和声派之争、喜歌剧之争、格鲁克歌剧改革之争这三次争论实际上是音乐美学不断完善与提出的表现。

争论的重点不是在音乐的外部联系,而是音乐形式与内容之间哪个更为重要。

这本身就体现出,西方音乐美学所研究的重点是本体,思想一经产生就会对音乐实践和音乐形式的本体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

可以看到,喜歌剧之争之后第一部喜歌剧《乡村卜者》的出现代表活泼清新风格的喜歌剧开始确立自己的形式以及在欣赏者心目中的地位。

格鲁克歌剧改革后,出现了一大批的优秀成果,比如《伊菲姬尼在奥里德》等。

这些作品表现出内容的严肃性与崇高性,更重要的是增加了音乐与表现内容之间的联系。

可见西方的音乐美学研究是立足音乐本体,并且是理论联系实际的。

音乐美学家在阐述理论的过程中,也善于结合音乐作品具体分析,善于观察并致力于解决音乐审美现象中的各种实际问题。

特别是到了20世纪后期,西方音乐美学研究更加推崇自上而下的研究方法。

这种方法将研究问题的起点放到具体的审美经验和艺术现象上去,回避拒绝任何先人为主的观点。

中国对于音乐美学思想的研究是多注重音乐的外部关系,强调音乐与政治的联系和音乐的社会功能。

西方音乐美学主要研究音乐本身发展的问题,以音乐的内容和形式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并且研究方法上也颇为不同,音乐以分析作品研究音响为主,这种态度对于音乐美
学理论的发展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我们在今后的研究中也应该本着从本体着手,以分析和引导实践为主的原则,去思考音乐美学问题。

二、审美的标准有差异
春秋时期,虢文公等人就提出乐从和,和从平的命题认为音乐的美在于和谐,而和谐必须要平和。

荀子提出中和范畴,强调中和必须以礼为本,认为合乎中和的是礼乐。

将儒道两家思想结合,由周敦颐提出淡和的思想。

周敦颐在《通书·乐上》提出淡和审美观点,音乐应淡而不伤,和而不淫。

儒家强调中和,道家强调淡和即用淡和之乐去消除人们的欲求,平息躁动,达到维护封建伦理纲常的目的。

对音乐,古人还提出中正和平,反对变革。

可见中国古代的美学思想中审美的标准大多是以中和、淡和为准则,以平和恬淡为美。

西方的审美标准是很难找到一个概括性的描述。

这是因为西方音乐美学本身就不具有一个一成不变的主导思想和共同观点。

古希腊时期提出道德功利主义恰恰是近现代自律论音乐美学所反对的观点;中世纪时期禁欲主义是音乐美学的重要特点;而到了古典主义和文艺复兴时期西方情感论音乐美学思想却大加盛行,对中世纪的音乐美学思想进行了大胆的否定。

19世纪的浪漫主义音乐表情原则,在20世纪的形式论音乐美学中已成为批判的对象。

整个西方美学思想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否定自我、开拓创新、不盲从、不迷信、批判大于继承的过程,这是西方音乐美学家所尊崇的学术态度。

我国的音乐美学研究就缺乏这种敢于自我否定,缺少批判大于继承的胆识。

三、发展的趋势不同
中国的音乐美学早在春秋时期就提出了众多的范畴与命题,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众多学派,百家争鸣的局面令人欣喜,其思想广博、深邃。

至西汉时期,即公元前二世纪,又出现了《乐记》这样自成体系的专著,把中国音乐美学,也把世界音乐美学发展推向一个高峰。

至魏晋时期,即公元三世纪,嵇康的《声无哀乐论》,是深入探讨音乐特殊性的自律论专著,较之汉斯立克的《论音乐的美》早了整整十六个世纪。

但是嵇康过后一千几百年的时间里,音乐美学思想没有重大突破,并且越来越保守。

所以中国的音乐美学思想可以看出是早熟而后期发展缓慢。

从古希腊到中世纪结束,西方的音乐美学处在一个萌芽状态,这个阶段大概经历大约两千年的历程。

但随着西方近代文明的开始,西方音乐美学才开始呈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新思想不断涌现。

从文艺复兴开始到20世纪,各种流派,各种思想层出不穷。

音乐美学作为独立的、新兴的学科,逐渐走上了专业化。

这个事实告诉我们文化发展是一个有机整体。

西方音乐美学思想史上的每一次高峰都是伴随着音乐艺术的一次次蓬勃发展。

西方的音乐美学思想发展是由古至今,呈现加速发展的趋势的。

我们无法改变社会现状,解放思想,解放人性,大胆地尝试、创新和突破,不仅仅是美学学科发展的要求,也是一切科学进步的基础。

四、感性与理性的把握
美学这一名词概念是1750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提出的,原意是建立起来一个与逻辑学和伦理学相对立的学科。

这本身就把美学这门学科放在了理性主义的框架之内,这种思想影响了西方的音乐美学研究。

西方美学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之内,所致力于达到的目标就是可以在美的现象中寻找到某种永恒的客观法则,进而以这些法则作为审美判断的共同标准。

音乐美学领域也存在着这样的问题。

大多数的音乐理论家相信音乐的美也能够通过对于某种理性原则的掌握而达到,这种认识活动要以理性的认识为最高目标,以逻辑思维为基本法则。

西方的音乐创作实践中,有人将音乐视为数字游戏,试图用精确的推理、运算或完全随机的组合来代替音乐的创造性思维,在音乐写作过程中完全排除主观的感受,极力追求客观性和偶然性。

音乐如果脱离了听觉感受的自然选择,彻底变为理性思考的对象就丧失了作为艺术而存在的根本价值。

这些现象其实是理性至上的美学观念所带来的后果。

而对于中国的古代音乐美学,某种意义上说只存在有美的概念,美的思想直到1920年才真正提出了音乐美学的学科概念。

所以到目前为止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体系还不算完善。

所以在今后的研究中,应该充分考虑到人类的感性认识的重要性和理性认识的双重把握,而不能一味强调某一个方面。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以上的比较和分析我们看出,在研究中不管是中国还是外国,在音乐美学的研究中都存在着缺陷。

我们在研究中应该立足音乐本体,并且理论联系实际,采取不断否定自我,并且不断开拓创新,不盲从、不迷信的学术态度,考虑到人类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双重把握,并且以一种很开放的态度来对待音乐美学的研究,借鉴接受来自数学、物理学、生理学、心理学等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方法和成果不断接受经验实证和逻辑推理两方面的检验。

愿音乐美学这门古老而年轻的学科在我国能够真正开花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