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的起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的起点:提问》读后感
周宝鑫
哈尔滨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会计系
《研究的起点:提问》这篇论文是陈晓萍的杰出之作,她在这篇论文中:首先用新颖的标题吸引了所有的论文读者;其次,她用深入浅出的方式,分层次论述了问题的来源和如何将一般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以及详细论述了论文开题报告是如何形成的。
陈晓萍这篇论文,实际上是在告诉人们这样一个真理,即:任何一项研究工作都是从问题的提出转化而来的,也就是说,没有问题的提出,就没有研究开始,更没有研究的成果出现。她在本篇论文中虽然说的是管理学的研究,但事实上任何一项研究(包括科学技术的研究)都离不开问题的提出,都要从提出问题开始。陈晓萍在论文的引言部分详细论述了提问对管理研究的重要意义,实际上这个重要意义对任何一项科学技术研究都是适用的,正像她在论文引言的最后一段中所说:“提出问题是进行任何科学研究的第一步,只有对事物有好奇心,对各种现象有无穷的问题的人才会有探索的欲望,才会有研究的兴趣。在这个意义上。做学术研究的原动力,其实来自于寻找问题的答案和探索事物的真相。而问题的提出,则是开始这一漫长旅途的起点。”
1、陈晓萍对“问题的来源”的论述
“问题的来源”是陈晓萍论文的第一个层次。在这一层次中,她首先指出:“研究的问题可以来自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对工作中出现问题的思考,对自身经历的反思,对社会现象的探究;也可能来自对文献的阅读,对新闻报道的反应,对传奇故事的追问;甚至可能来自与同事的闲聊,与学生的对话,或者别人的提问。”在这一层次中,陈晓萍把问题的来源分为四种渠道:
渠道之一:个人的观察和深度思考。在这里她首先指出:“大部分研究问题的来源都是个人观察和思考的结果。对于有心者,任何现象都可以成为研究问题的素材。比如说,在人们的社会生活和工作生活中,许许多多直接关系到个人生活品质的决定都是由各种各样的委员会做出的(如分房、招聘和职称评审等)”。此后,她在论述了一系列证据后又指出:“由此可见,研究者对某一现象的深入观察和思考常常能够带来研究的问题,并且使研究不断深入,从而挖掘出现象背后的原因。这是研究问题来源的重要渠道”。
渠道之二:个人对研究的专注热情。她在文中指出:“个人对某一问题的深入观察和思考常常与这个人对这个问题的深层兴趣或者激情紧密相连。我常常发现有的学生在选择研究问题时会陷入极大的苦恼之中,而且有时即使定下了题目,每次一想到要思考与该题目有关的研究问题时,立刻又开始苦恼起来。我有时会对这些学生开玩笑说,假如做这个研究让你如此苦恼,那还是趁早不要做的为妙。因为在我看来他们陷
入了为做研究而做研究的怪圈,而不是发自内心对该问题的热爱。而没有这种对问题的持久专注的激情,常常就不可能产生对该问题的深刻思考和观察,就不可能提出有洞见的理论和假设,也就难以对此研究领域做出贡献。”
渠道之三:阅读文献。陈晓萍指出:“除了从个人的观察和思考中获取灵感,发现研究课题之外,也有许多人通过阅读以往的文献来发现某领域近期的研究热点,或挖掘值得研究的题目。”她同时还指出:“从阅读文献中得到启示并发现值得研究的问题有几个好处:一是研究风险相对缩小。二是你能为研究找到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以及勘察工具,而不需要一切重新做起。三是阅读文献还能让你了解做该类研究使用的一般方法,从而使你自己的研究有路可循。”并指出:“在阅读文献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研究问题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研究题目新意不浓,有‘炒冷饭’之嫌。
渠道之四:与他人交流。陈晓萍在文中指出:“另外一种产生研究问题的来源是与他人沟通交流的过程。这里的他人主要指四类:你教学的学生、和你一起做研究的博士生、你咨询的客户、你的学术界同事。与这些人的交流虽然方式不同,内容不同,角色不同,但却都可以给你的研究课题带来灵感。”
2、陈晓萍对“问题的转化:如何将一般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的论述
“问题的转化:如何将一般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是陈晓萍论文研究的第二个层次。在这一层次中,她说:“记得以前自己在国内刚刚开始研究生涯时,常常喜欢问一些宏大的问题,比如‘中国向何处去’、‘中国管理学的出路在哪里’这样的重大问题,仿佛只有那样的问题才值得研究,才会有意义。生怕问题小了让别人感到鸡毛蒜皮、微不足道。”她还说:“从我个人的经历来看,如果我没有去伊利诺伊大学学习的话,这样的思维习惯恐怕会难以扭转过来。我记得当时自己是如何震撼。思考了很长时间,才搞清楚原来不需要研究大问题也可以为科学做出贡献,也可以成为一流的学者。”陈晓萍在文中把“如何将一般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归纳成了三种转化方法:
一是“化大为小,化抽象为具体”。她指出:“而要将‘大而无当’的问题转化成真正可以操作、可以研究的问题,关键就是要清醒地认识一个人和一个研究的局限性。一个人不可能在一个研究中给如此大的问题提供答案。因此,必须将大问题分解再分解,直到对问题中涉及的概念能够准确定义、操作、测量,并且能够把概念和概念之间的关系通过实际的数据加以检验为止。”
二是“化问题为研究变量和假设”。她在这一层次中指出:“要把一般问题转化为研究问题,还有一个重要的步骤,就是要确定问题中涉及的变量,以及这些变量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
三是“化问题为研究设计”。她指出:“在研究问题和假设基本确定下来之后,下一步就是要选择合适的研究设计来检验假设。研究方法的选择主要取决于研究的问题和假设。一般而言,如果研究假设的变量
之间具有因果关系,那么就需要通过精心设计的实验室实验来加以检验,因为在实验中,我们可以通过严格控制自变量的变化程度来观察因变量的变化。相反,如果研究假设的变量关系只是相关关系的话,那么就可以通过问卷法、档案法、个案法等非实验的方法来进行检验。具体可归纳为三个原则:原则一:用定性的方法研究全新的课题和变量。
原则二:用实验法研究具有因果关系的假设。
原则三:用问卷研究的方法来检验相关性假设。
3、陈晓萍对“论文开题报告的形成“的论述
在这个层次中,陈晓萍详细论述了如何写开题报告的全过程。她指出:“在确定了自己的研究兴趣、研究问题、研究变量以及变迁变量之间的关系,并且在此基础上确定了研究方法之后,就可以开始撰写开题报告了。”她在文中还详细介绍了开题报告的撰写方法:“开题报告是提出研究问题的正式形式,主要应该包括以下内容:
一、引言。为什么要研究这个问题?对这个问题的研究能帮助我们理解管理中的什么有趣现象?它对的管理理论和实践有什么重要意义?
二、文献回顾。过去的研究对这个问题或与该问题有关的领域有无积累?与该问题最相关的理论基础是什么?该问题与其它管理概念的关系是什么?用什么样的理论框架去研究这个问题视角最为独到?
三、假设的提出。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根据严密的逻辑推理过程,建立与该问题有关的所有研究概念(变量)之间的联系,呈现出对该研究有直接指导作用的理论模型,并且就变量之间的关系提出具体的假设。
四、研究方法。样本的独特、变量的操作和测量、控制变量、具体研究方法(定性、定量等)和步骤、假设检验的具体统计方法等,都需要做详尽的描述。
五、研究结果的定义。对可能得到的研究结果进行讨论,详细说明该研究对管理理论的贡献,以及对管理实践的指导作用。并对未来可能在这个课题上继续开展的研究做一个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