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全国新高考地理冲刺复习:唐古拉山和西昆仑山冰川面积的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届全国新高考地理冲刺复习
唐古拉山和西昆仑山冰川面积的变化
唐古拉山和西昆仑山冰川面积的变化
试题引入:
2018年9月5日,我国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的首期成果在拉萨发布,下图示意我国青藏高原两条山脉部分地区冰川面积近50年变化曲线。读图回答8~9题。
8.据图可知()
A.唐古拉山冬克玛底地区冰川面积持续下降
B.唐古拉山冬克玛底地区冰川比西昆仑山的冰川退缩面积更大
C.西昆仑山南坡比北坡冰川退缩更快
D.冰川面积变化与气温和大气环流变化有关
9.研究表明青藏高原正在变暖变湿,由此将导致()
A.河流径流量迅速减少B.高原固态水储量增加
C.出现新型的冰崩灾害D.高原生态系统更为稳定
试题解析:
第8题,读图,根据图示曲线形态可知,唐古拉山冬克玛底地区冰川面积波动下降,A 错;唐古拉山冬克玛底地区冰川比西昆仑山的冰川退缩百分率大,但不代表退缩面积更大,B错;西昆仑山南坡比北坡冰川退缩更慢,C错;冰川面积变化与气温和大气环流变化有关,D对。第9题,研究表明青藏高原正在变暖变湿,由此将导致冰川融水量增多,短期内,河流径流量迅速增大,A错;高原固态水储量减少,B错;冰川融化增多,可能会出现新型的冰崩灾害,C对;高原生态系统发生变化,更不稳定,D错。
试题答案:
8.D9.C
温带海洋性和温带季风气候的判断
试题引入:
读甲、乙两地气候资料图(本月均温累加值=本月均温+上月均温累加值)。完成下题。
45.根据甲地的气候资料可推测甲地()
A. 位于南半球
B. 河流有冰期
C. 年温差较大
D. 不适合谷物生长
46.甲、乙两地都是()
A. 河流夏汛显著
B. 植被为落叶阔叶林
C. 旱涝灾害多发
D.乳畜业发达
试题解析:
45.利用气候的数值特征来判断气候类型是模拟卷中常考的知识点,考的最多的气候类型可能就是地中海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考的多是因为地中海气候是唯一一个雨热相反的气候类型,且是唯一一个除南极洲外其他各洲都有分布的气候类型。温带海洋性气候考的多是因为温带海洋性气候是唯一一个最低温度高于0度但却不是亚热带更不是热带的气候类型,且夏季平均温度并不高。所以,温带海洋性气候只看最低最高温度就可以判断出来,只要冬季温度高于0度,夏季温度低于22度,一般就是温带海洋性气候。
气候的数值特征是亘古不变的,变的是考察方式,该题的用的是坐标图,坐标图中的降水柱状也是常用的降水的表示方法,但温度曲线却不是常用的温度曲线,而是温度累计曲线,就是一个月一个月的平均温度相加得到的曲线图,我们看到起始点1月份的温度高于0度,7月份减去6月份的温度20度,也就是说夏季温度不高于22度,所以马上可以判断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再用降水来验证下,降水各月比较均匀,每月降水50左右,年降水量就是600左右,降水总量不算少。这就确定了是温带海洋性气候无疑。温带海洋性气候适合多汁牧草的生长,因为夏季温度较低,不适合谷物生长。
46.用同样的方法,我们可以判断乙地是温带季风气候,冬季温度小于0度(累加值在123月份变小),降水总量400毫米以上,且季节变化大,7月份降水达到140多毫米。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对应的植被都是温带落叶阔叶林。
试题答案:
45.D 46.B
炊烟在逆温下弥漫
试题引入:
下图示意北半球中纬度某地景观。据此完成6~7题。
6.此时天气最可能是( )
A.晴朗、无风B.阴雨、无风C.晴朗、大风D.阴雨、大风
7.下列四图最可能正确表示此时图示区域气温垂直变化状况的是
8.图示大气现象( )
A.由近地面大气强烈上升引起B.可能使近地面大气污染加剧
C.由近地面大气强烈下沉引起D.有利于近地面大气污染扩散
知识链接:
一般情况下,大气温度随着高度增加而下降,即是说在数千米以下,总是低层大气温度高,高层大气温度低,显得"头重脚轻"。这种大气层结容易发生上下翻滚,即"对流"运动,可将近地面层的污染物向高空乃至远方输散,从而使城市空气污染程度减轻。对人体健康影响不大。可是在某些天气条件下,地面上空的大气结构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反常现象,"头轻脚重"从而导致大气层结(层次结构)稳定,气象学家称之为"逆温",发生逆温现象的大气层称为"逆温层"。
它像一层厚厚的被子罩在城乡上空,上下层空气减少了流动,近地面层大气污染物"无路可走",只好原地不动,越积越多,空气污染势必加重。
1.辐射逆温:经常发生在晴朗无云的夜空,由于地面有效辐射增强,近地面层气温迅速下降,而高处大气层降温较少,从而出现上暖下冷的逆温现象。这种逆温黎明前最强,日出后自下而上消失。
2.平流逆温: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的地面或气层上,由于暖空气的下层受到冷地面或气层的影响而迅速降温(冷暖空气的温差较大),上层受影响较少,降温较慢,从而形成逆温。主要出现在中纬度沿海地区。
3.地形逆温:它主要由地形造成,主要在盆地和谷地中。由于山坡散热快,冷空气循山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原来的较暖空气被冷空气抬挤上升,从而出现气温的倒置现象。或者冬季冷空气重,一沉聚谷底,造成下冷上热的现象。(例子:果树,蔬菜等农作物不种谷底)
4.下沉逆温:在高压控制区,高空存在着大规模的下沉气流,由于气流下沉的绝热增温作用,致使下沉运动的终止高度出现逆温。这种逆温多见于副热带反气旋区。它的特点是范围大,不接地而出现在某一高度上。这种逆温因为有时像盖子一样阻止了向上的湍流扩散,如果延续时间较长,对污染物的扩散会造成很不利的影响。
5.洋流逆温:寒流来临时,冷空气潜入暖空气下,带来干燥且多雾气候。
试题解析:
第6题,图片中炊烟、山岚明亮,说明阳光充足。炊烟竖直升起,说明无风。此时天气最可能是晴朗、无风。第7题,炊烟上升到一定高度后,就在这个高度上弥温开来,不再继续上升,说明这个层次出现了逆温现象。第8题,图示大气现象是一种静风天气,而且有逆温现象,空气流动速度慢,可能使近地面大气污染加剧。
试题答案:
6.A 7.C 8.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