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中的民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俗与民族音乐》课程论文

题目:浅析河北梆子的音乐特点与民俗

观念

浅析河北梆子的音乐特点与民俗观念

内容摘要:河北梆子,是我国梆子声腔系统的一个重要支脉,也是河北省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它脱胎于山陕梆子,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流入河北,经河北人民的语言音调、文化传统、生活习俗的浸润,形成了有自身鲜明性格的新剧种,迄今已有近二百年的历史。河北梆子历经沧桑、几度兴衰,以其独特的艺术个性和丰厚的美学内涵滋润了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河北梆子的剧目、唱腔、戏词都极具地方色彩,这与河北的民俗密不可分。是河北民俗造就了河北梆子,河北梆子在流播过程中又传播和强化了民俗认同心理。

关键词:河北梆子文化传承音乐特色风俗民情

一、河北梆子的发展历程

(一)起源:在清代有关记载中,有的称秦腔、有的称乱弹、有的称西部,有时也叫弋阳梆子。其具体流入时间,据刘献廷之《广阳杂记》载:"秦优新声,有名乱弹者,其声甚散而哀。"刘生于清顺治五年,逝于康熙三十四年(1648年--1695年),所记是十七世纪末他在北京及其周围地区的见闻,证实此时京畿地区已有"秦声"或谓"乱弹"(即梆子腔)在流行。至乾隆时,秦腔愈益盛行,对昆曲已形成压倒之势,如乾隆九年(1744)的《梦中缘传奇》序载:"长安(北京)之梨园……所好唯秦声、罗、弋。厌听吴骚,闻歌昆曲,辄哄然散去。"此后,"至嘉庆年,盛尚秦腔,尽系桑间濮上之音。"(《都门纪略》词场序)以上所列,说明至迟康熙中叶京畿地区已有了秦腔,延至乾嘉一直有演出活动。

(二)演变:山陕梆子流入河北后,在长期的演出过程中,为了赢得当地群众的赏爱,根据当地群众的语言习惯、情趣、爱好等,在艺术上进行不断改革、创造。特别是后继人才和从业群体的当地化,在演员队伍中,河北人逐渐增多,这更是导致山陕梆子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逐渐形成河北梆子这一新的剧种。到了道光年间,这种长期活动在河北的山陕梆子便逐步发展成早期的河北梆子了。据曾为"内廷供奉"的河北梆子艺人(兼擅京剧)李玉贵回忆,清光绪初年即已著名的河北梆子艺人想九霄(田际云)之师,就是定兴科班出身;道光年间的科班,当属最早的河北梆子科班,也是河北梆子诞生的重要标志。

(三)发展:至光绪年间(1875年-1908年),它已流布河北全省,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大城市和京剧形成了争衡的局面,而且还流传到山东、东北许多城镇,甚至往南到达过广州,北到达过海参崴(今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伯力(今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等地。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前后,称在北京盛行的河北梆子为“老派”,称在天津盛行的为“新派”。老派在演唱上杂有山陕韵味,新派则以普通话为基础,讲求唱工,既用本嗓,也用背工嗓。新派以天津为演出基地,曾向山东、东北的一些中、小城镇和农村发展,1911年以后还盛行北京和上海等地。

(四)衰落:进入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河北梆子走向衰落,首先始于北平、天津、上海等大都市,而后波及到中、小城市。在农村衰落的速度较慢。到四十年代末,已衰败不堪,几濒临灭绝。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开始侵华,至"七七"事变,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使中国人民处在民族危亡的关头。日军首先侵入东北三省,使活动在东北各地的河北梆子艺人,大批逃回关内。继之华北亦被日军侵占,在敌人侵略的威胁下,人心惶惶,民不聊生,河北农村的河北梆子班社也纷纷解体,艺人星散,溃不成班。造诣较深、条件较好的河北梆子艺人,大多入城市改习京剧或评剧。北京已不存在河北梆子班社,只天桥的游艺场还有零散艺人演出帽戏。天津也仅零星艺人的个别演唱。京、津两市的河北梆子艺人,大多被迫改行,生活艰难,甚至著名河北梆子女演员小香水(李佩云),最后也饿死在天津军粮城车站。在农村,大批班社也纷纷解散,有的艺人甚至靠乞讨卖唱为生。

(五)复苏:建国后,河北梆子剧团成批恢复和建立。在北京有丹声社、群声社;在天津有复兴剧社、移风剧社、益民剧社、民主剧社;在河北有保定专区梆子剧团、天津专区梆

子剧团、石家庄专区梆子剧团、衡水专区梆子一团和二团,以及定县、蠡县、满城、任丘、饶阳、迁西、怀来、兴隆、丰宁、永年、雄县等河北梆子剧团。之后,河北省、天津和北京市都先后成立了国营河北梆子剧团。随着班社的大量产生和大批优秀演员的涌现,河北梆子遂于清同、光之交开始呈现繁荣昌盛景象,这也是它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发展高潮。河北梆子的蓬勃兴起,同彼时正在北京称雄的皮簧(即京剧)形成争妍斗盛、分庭抗礼的局面。

二、河北梆子的音乐特色

高亢、激越、慷慨、悲忍是河北梆子唱腔固有的风格特点,听来能使人有热耳酸心,痛快淋漓之感。河北梆子的唱腔,属板腔体。唱腔高亢激越,擅于表现慷慨悲愤的感情。主要板式有慢板、二六板、流水板、尖板、哭板以及各种引板和收板等。慢板有大、小慢板之分。大慢板是河北梆子唱腔中曲调性最强、演唱速度最慢的一板三眼(记作四分之四板式),多于青衣、老生行当,善于表现剧中人物的抑郁、愁烦、缅怀、沉思等情绪;二六板可塑性很大,也极为灵活,既可用来抒发人物的多种感情,也可以用它沟通除大慢板以外的任何板式,因此可以说是河北梆子唱腔的核心;流水板是河北梆子中有板无眼的唱腔,主要来表表现人物的愤怒、焦急、仓惶等情绪;尖板是无板无眼的散板唱腔。哭板也是一种无板无眼的散板唱腔,除开头有过门,结尾处和以乐器伴奏外,在唱腔进行中间不托任何乐器。

三、河北梆子与风俗民情

河北梆子在其形成和流播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这与河北的地理、历史特征及由此形成的特殊民俗心理和民俗活动分不开。河北梆子无论声腔、剧目还是戏词都符合河北人的刚烈直率、坚毅豁达的襟怀。河北地区的民俗活动又促进了河北梆子的兴起和广泛流播一、慷慨激昂的燕赵之风与河北梆子的形成每一种地方戏都有鲜明的地域色彩,这种“特色”是当地的历史传统和地理特征的产物。

河北有广袤的平原和太行山脉,地理环境赋予了人们坦荡、质朴的性情。歌者们站在空旷的原野或万仞山巅,大吼出心中的喜悦或郁闷,那声波直荡开去,劲冲云霄,实是畅快淋漓之至。河北位于回归线以北,“山高水深,风劲气寒。人性勇健,喜敦信义,故多贞烈之节。”因此,与小桥流水的江南昆曲截然相反,河北梆子声腔高亢悲愤,激越昂扬,昆曲则轻柔曼妙,温婉缠绵。明、徐复柞曾做过一个形象的对比说“吴音宜幼女清歌按拍”,“北曲宜将军铁板,歌‘大江东去’”。再看燕赵的历史传统,自古至今,这是一个战乱频发的地区。秦汉是中原与北方游牧民族的交界处,唐宋元明清又是改朝换代的主战场,自是少不了金戈铁马。直至近代,地处京畿,人们更能近切的感到痛苦的侵略与压迫。历经战乱的人们对生死无常司空见惯,认为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短而在于是否辉煌。故燕赵之士有“登高望远,举首高歌,逸怀浩气”“重然诺,轻生死”的侠士风骨。

几千年的沧桑,造就了河北人的性格和审美情趣,喜好壮烈悲愤的民俗心理也就应运而生,同时造就了河北梆子的音韵风格——它仍铭刻着一种慷慨悲歌的豪迈。河北梆子声腔高、响、快、硬,伴奏也明朗热烈、铿锵有力。此种曲调令闻者悲怆,甚至有人说此中蕴含着一种“杀伐之气”。在剧目的选择上,河北梆子多悲剧,我国民众都有趋吉心理,所以中国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